臺灣人類學刊第19卷第1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19卷第1期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方怡潔,〈繞開、修復與「移動學習」:深圳青年農民工「當老闆」與「見世面」的學習民族誌研究〉
許瀞文,〈研究倫理的形式:文件、會議、與研究倫理審查〉
高信傑,〈社會與其結構:再思社會人類學〉
【書評】
林浩立,Animal Intimacies: Interspecies Relatedness in India’s Central Himalayas, Govindrajan, Radhika
吳明仁,Fencing in AIDS: Gender, Vulnerability, and Care in Papua New Guinea, Wardlow, Holly
張珣,Becoming Guanyin: Artistic Devotion of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uhang Li
劉文,Maid to Queer: Asian Labor Migration and Female Same-Sex Desires, Francisca,Yuenki Lai
【影評】
陳玉苹,《竹橋》(Juan Salazar)
羅盤針,《跨性別世代》(Monika Treut)
亞威.諾給赫,《新婚厭爾》(Mordechai Vardi)
系統號:
P-018706
鵝湖月刊總號554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54期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報導者:
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陳榮灼■從戴資穎失意金牌談起
李瑞全■奧林匹克運動會之人類文化與永久和平之意義──從2020年東京奧運說起
王邦雄■向蔡老師致敬話別──「大」師兄的「大」在哪裡
元亨利貞
曾昭旭■大災難後的人文反省
天光雲影
■問題問錯了
書與學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新序
趙儉傑■莊學詮釋與內聖外王之道
論文
林世榮■《易》「巳日乃孚」解
切琢新知
李明書■儒家示範倫理學的系統性理論價值之反思
陳永寶■道德感動還是道德合「理」:儒家倫理學的工夫路徑
馮駿豪■示範倫理與「普世」倫理結構──回應王慶節教授《道德感動與儒家示範倫理學》
單虹澤■「道德感動」及其實現進路──評《道德感動與儒家示範倫理學》
系統號:
P-018777
古今論衡第36期
標題:
古今論衡第36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遙觀」內蒙古陽山長城——秦或漢長城?(邢義田)
神乎其技:近代中國「新媒體」中的「祝由科」形象之一(林富士)
傅斯年眉批吳宗慈《檢校清史稿初步述略》(劉錚雲、湯蔓媛、廖淑媚)
近景攝影測量技術於考古遺物3D建模的應用與展望(李怡萱、陳佳翎、呂雅婷)
《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六)〈釋道仙傳〉、〈釋慧峰傳〉、〈釋慧巖傳〉、〈釋法安傳〉、〈釋法濟傳〉(《續高僧傳》研讀班)
系統號:
P-01857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2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2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競逐新文化──《新文化辭書》的編纂工程與思想圖景(陳建守)
尋求國家統治的藝術:1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的請願活動(趙崢)
戰後東北問題與遠東冷戰的開展(黃自進)
【書評】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著,羅盛吉譯,《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的地緣政治的轉型》(蔡長廷)
系統號:
P-018577
臺大歷史學報第67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67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號:地方的現代史
羅士傑/「地方的現代史」專號導言
巫仁恕、 吳景傑/犯罪與城市――清代同治朝重慶城市竊盜案件的分析
徐斌/一九五○年代初期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在湖區的推行――以湖南、湖北交界的黃蓋湖為中心
羅文君/由縫隙出發的歷史――旮旯牌聚落的形成與離散
徐佳貴/評杜正貞,《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龍泉司法檔案的社會史研究》
※專題論文
周伯戡/北魏僧曹制度考――兼論中國僧官的起源
林易澄/重探傳統政制以應世變――一九四○年代中國對政府-社會關係的另一種回答
系統號:
P-018693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5期
標題: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5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吐蕃大論尚綺心兒 (Zhang khri sum rje)研究(林冠群)
戰爭與物資: 戰時中美桐油借款之協商 (陳鴻明)
法蘭西宣誓禮儀與王權意象(陳秀鳳)
《劉福才日記》中的社會關係網絡──另一個觀看日記的視角 (李宗信、張育誠、劉庭羽)
系統號:
P-018606
臺灣文獻第72卷第2期
標題:
臺灣文獻第72卷第2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源成農場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1910-1944)/何鳳嬌
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歐素瑛
綠島新生訓導處陳華「再叛亂案」研究(1953-1955)/謝英從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高雄市茂林區在地原住民社群之藝術表達與象徵母題/王美青
【書評與研究討論】
圓照寺敬定法師對臨濟宗七塔派法脈的承續/邱敏捷
東排灣人的打獵故事:評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王冠鈞
系統號:
P-018635
全球客家研究第16期
標題:
全球客家研究第16期
時間:
2021年5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客家源流與形成研究」專題導論(羅烈師)
「客家源流」相關文獻的分類與回顧: 一個「理念型」與「連續體」概念的嘗試(許維德)
由「客人」到「客家」:嘉應州士子以「客」自我定位的過程與影響(林正慧)
未竟的客人論述:以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為中心的解讀(羅烈師)
【研究論文】
越南「艾族」與「華族中的艾人」(徐富美)
屏東縣內埔第一公墓既存墓葬調查與保存初議(曾純純)
【評論】
評施雅軒,2017,《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第2版)》。高雄市:麗文文化。i+233頁。(葉爾建)
評黃衍明、劉亞蘭,2017,《客家聚落的宇宙觀:以雲林縣三類客家聚落為例》。新北市:客家委員會/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xxi + 368頁。(蔡芬芳)
評徐雨村等編,2018,《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xvi+417頁。(謝名恒 )
評劉嘉薇,2019,《客家選舉政治:影響客家族群投票抉擇因素的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408頁。(王保鍵)
系統號:
P-018707
明大アジア史論集第25号
標題:
明大アジア史論集第25号
時間:
2021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治大学東洋史談話会
內容簡介:
《研究ノート》
18世紀ミャンマーにおける新都造営―『アマラプラ王城建設文書』から(石川和雅)
オスマン帝国における1909年「3月31日事件」に関する研究動向(矢本彩)
《史料紹介》
オスマン近代演劇ポスターを読み解く(第2回)ムフスィン・エルトゥールルのブルサ公演(1913年6月)(江川ひかり)
山東孔廟・孟廟の元代地方官題名石刻(牛瀟)
《新刊紹介》
松井嘉徳『記憶される西周史』(内山彩)
小磯隆広「日本海軍と東アジア国際政治―中国をめぐる対英米政策と戦略』(王潤川)
孫安石・大里浩秋編著『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崔蘇丁)
渡辺信一郎『中華の成立―唐代まで(シリーズ中国の歴史①)』(髙田奈々子)
《留学報告》
トルコ共和国留学報告(成地草太)
系統號:
P-018664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標題: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陳志豪 著
內容簡介: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茶產業不可能憑空而生,是人帶來了茶種和技術,因此茶產業史也是人群的歷史。大屯山原是平埔族活動空間,清代漸有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等地的移民向平埔族租地種茶。人群也帶來信仰,三芝的尪公信仰,三芝、淡水的九庄輪祀大道公,士林的合諴宮媽祖遶境,都與種茶密切相關。今天陽明山上的許多古道、橋樑,也是因應早年運茶需求而建造。茶產業讓多元族群共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上卻沒有發生過械鬥的紀錄。簡言之,茶業塑造了陽明山的人文地理。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的巔峰時期,使得大屯山區出現製茶場林立的盛況。80年代的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島內市場右面臨中南部茶葉競爭,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的茶產業始步下歷史的舞台。
如今陽明山上的茶產業的榮景不再。然而,造訪陽明山的遊客,倘若細心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野化的百年老茶樹,或發現石造的茶寮遺跡,可以走在茶農、茶商往返的古道上,那些因茶產業而生根的民間信仰也存續不絕。這座山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仍然在時間中持續地進行著。
系統號:
P-018709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
標題: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塊文化
作者:
朱宥勳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 閱讀一片星空燦爛(楊翠)
推薦序 ――― 矯健的戰鬥小詩篇(張亦絢)
推薦序 ――― 銘刻故事的故事(盛浩偉)
一 ――― 因為鍾肇政不只想到他自己
二 ――― 鍾理和不再只是他自己了
三 ――― 這個局葉石濤已經布了一輩子之久
四 ――― 整個文壇都是林海音的平衡木
五 ――― 煞氣a被殖民者陳千武
六 ――― 愛在冷戰蔓延時:聶華苓的文學生涯
七 ――― 孩子呀,有一天你將記得你的:郭松棻的「故鄉」及其所圍繞的
八 ――― 山路是這樣走絕的:陳映真的文學、政治與孤獨
附錄 ――― 大家都下交流道,他卻踩了油門:七等生的「現代主義」及其時代
後記 ――― 這也是他們教會我的
系統號:
P-018637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
標題: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岡本隆司 著,侯紀安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重新評價中國
第一章 從黃河文明到「中華」誕生
第二章 氣候寒化的衝擊──民族大遷徙與混亂的三百年
第三章 隋唐的興亡──「一個中國」的模範
第四章 從唐朝邁向宋朝──對外共存與經濟成長的時代
第五章 蒙古帝國的興衰──世界史的分歧點
第六章 現代中國的原點──明朝
第七章 清朝的地域分立與官民疏離
第八章 歷經革命的二十世紀──建立民族國家的奮鬥之路
結語 現代中國和歷史的意義
系統號:
P-018644
愛的帝國:權力與誘惑,作為感官文本的「法屬太平洋」
標題:
愛的帝國:權力與誘惑,作為感官文本的「法屬太平洋」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Matt K. Matsuda 著,丁超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羅什福爾:法國太平洋的家族浪漫史
第二章∣巴拿馬:地緣政治的欲望
第三章∣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殉道與回憶
第四章∣社會群島:大溪地檔案
第五章∣新喀里多尼亞:愛的囚徒
第六章∣印度支那:廢墟的浪漫
第七章∣日本:菊花夫人的眼淚
後記∣失落的大陸
謝辭
系統號:
P-018656
兩個太陽的臺灣:臺灣文化、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狂飆年代 (增訂新版)
標題:
兩個太陽的臺灣:臺灣文化、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狂飆年代 (增訂新版)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黃煌雄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兩個太陽的年代
歷史「週期表」的觀念/兩個太陽輝耀的臺灣/牛的對話/臺灣非武裝抗日史略評
第二篇 從啟蒙到行動:一九二一-一九二六
蔡惠如的一千五百元/議會請願運動/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第一次路線之爭/二元教育政策/文化協會/霧峰的夏季學校/「三號雜誌」與「四分鐘講演」/腐敗的肚子/蕃女的教訓/民眾怨府/治臺三策/治警事件/無力者的勝利/打掃偶像/運動的新浪潮/二林事件/淑女與妓女/喇叭手
第三篇 從團結到分裂:一九二七-一九三一
革新家的態度/左右傾辯/〈送報伕〉/社會運動/路線的大辯論/文協的分裂/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第二次路線之爭/團結就是力量/小兒病與老衰症/大同團結/分裂政策/不妥協的精神
第四篇 爭鳴的領導團體
臺灣農民組合/第一推手/新文協/民眾黨的成立/民眾黨的指導原理/工友總聯盟/文化演講與巡迴演講/鴉片問題/霧社事件/民眾黨的分裂/民眾黨的改組/民眾黨的被禁/蔣渭水逝世/臺灣的孫中山/臺灣共產黨/地方自治聯盟
第五篇 蘊含的民族認同
公學校、書房與《民報》/臺灣的《新青年》/留學生的去就/留學生的怒吼/始恥紀念日/「日華親善」之盾/孫中山先生紀念會
第六篇 精神遺產與評價
臺灣近代「先覺者」的精神遺產/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評價/贊助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日本人士的評價
系統號:
P-018607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標題: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Michael Dillon 著,苑默文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蒙古和蒙古人:土地、人民與傳統
第二章 二十世紀初革命時期的蒙古
第三章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蘇赫巴托和喬巴山(1921-1924)
第四章 掌權的人民革命黨:喬巴山時期(1924-1952)
第五章 二戰後的蒙古:澤登巴爾(1952-1984)和巴特蒙赫(1984-1990)時期
第六章 民主革命:蘇聯勢力垮台後的蒙古(1991-2019)
第七章 蒙古經濟的崩潰和恢復
第八章 蒙古國和新東亞秩序
第九章 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和烏蘭巴托與北京的關係
第十章 面向未來:蒙古國的認同追索和成吉思汗的當代崇拜
系統號:
P-018608
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標題:
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暖暖書屋
作者:
黃同弘 著
內容簡介:
Chapter 1 起源與重見
Chapter 2 山林紅外光
農復會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至大雪山林區調查。
Chapter 3 家園守望者
海岸及耕地防風林調查,八七水災低空拍攝與災區調查。
Chapter 4 事業區調查
國有林地及主要河川集水區大比例尺航空拍攝。
Chapter 5 記憶的場所
陽明山製圖、西部平原、海埔地補照及其他城鄉地帶航攝。
系統號:
P-018617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標題: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春山出版
作者:
David Shambaugh 著,黃中憲 翻譯
內容簡介:
序
第一章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
第一部 美國與東南亞的相遇
第二章 美國在東南亞的遺產
第三章 美國今日在東南亞的角色
第二部 中國與東南亞的相遇
第四章 中國在東南亞的遺產
第五章 中國今日在東南亞的角色
第三部 東南亞與美中的相遇
第六章 周旋於大國之間:東南亞國協的能動性
第四部 東南亞境內未來的大國關係
第七章 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兩極化或競爭性共存?
系統號:
P-018667
合作或衝突──防共問題糾結下的中日關係(1931-1945)
標題:
合作或衝突──防共問題糾結下的中日關係(1931-1945)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蕭李居 著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1931年後中日兩國關係發展陷入困境,並日趨惡化,終而導致戰爭的爆發。此段歷史糾葛的本質是「防共」,這是眾所周知,卻概念含糊;不容忽視,但未曾系統性分析的重要議題。日本為了對蘇備戰與防範共產主義滲透,以中國大陸為基地推動防共國防;中國則基於國家統一,國民政府以中共為對象展開武力清剿。雙方雖同為防共,但概念不同、認識亦異,合作防共因此有一番折衝與對立。本書嘗試從中日糾結交錯的防共議題出發,考察兩國關係曲折變化過程,並探討因防共問題引發中日蘇三角錯綜關係,同時注意到由此牽動德、英、美等國和戰動向,擾亂東亞國際局勢,觸發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之中日外交戰變遷歷史。
系統號:
P-018697
晚清教育制度西化的前奏:癸卯學制頒行前西式教育的借入
標題:
晚清教育制度西化的前奏:癸卯學制頒行前西式教育的借入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社
作者:
周愚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上卷:日本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二章 黃遵憲與日本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三章 羅振玉的日本教育考察與制度引介
第四章 吳汝綸的日本教育考察與制度引介
第五章 癸卯學制頒行前官民對日本教育考察與引介
中卷:英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六章 甲午戰爭前使英外交人員的英國教育見聞與引介
第七章 癸卯學制頒行前清官民對英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八章 戊戌維新前在華英人輸入英國教育經驗
第九章 晚清英日教育制度借入的比較
下卷: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十章 癸卯學制頒行前在華中外人士對於美國教育的引介
第十一章 美部會牧師裨治文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十二章 晚清美部會華北教區教會學校系統的形成
第十三章 晚清監理會牧師林樂知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第十四章 戊戌維新前後在華美英傳教士的教育改革倡議
第十五章 結論
系統號:
P-018714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標題: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廖蔚卿 著
內容簡介:
中國上中古文學批評的一個主題的觀察
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
論魏晉名士的雅量:《世說新語》雜論之一·
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
漢代民歌的藝術分析
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技巧
晉末宋初的山水詩與山水畫
論連珠體的形成
論漢魏六朝連珠體的藝術及其影
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
系統號:
P-018551
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標題:
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陳力航 著
內容簡介: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
陳力航,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系統號:
P-018562
閒暇、身體與政治──近代中國游泳文化
標題:
閒暇、身體與政治──近代中國游泳文化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潘淑華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章 游泳的跨國史
第二章 城市閒暇空間的建構與規訓:民國廣州游泳場
第三章 閒暇中的權力關係與身分建構:民國上海游泳場
第四章 泳衣時尚、現代身體與楊秀瓊
第五章 爭奪海濱:北戴河海浴空間的民族與階級政治
第六章 「為革命而游泳」:毛澤東游泳身體的建構與群眾游泳
結論
系統號:
P-018574
細說李商隱:他浪漫淒美的生涯和詩歌
標題:
細說李商隱:他浪漫淒美的生涯和詩歌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施逢雨 著
內容簡介:
世人說李商隱情感深摯,一往情深。世人也說,李商隱詩色調濃郁,風格感傷淒美,但真意飄渺難解。此外,詩人的生平事跡也如迷霧一般,難以掌握。再加上詩作情致曲折、典故紛紜,這一切使得李商隱的詩雖也有世人琅琅上口、廣為傳誦者,讀起來卻往往只能知其表面,無法深入底蘊。
因此,施逢雨點出:李商隱的詩「好」而「難」。「好」在情感深而濃而美,「難」在組織嚴密、情意曲折、意象新奇。究竟要如何來讀李商隱詩,才能化解它的「難」,又體會它的「好」呢?
本書全面著力於掃除賞讀李商隱詩歌時的障礙,選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並逐首加以繫年,與詩人的生命經歷相對照,從而建構出更為鮮活的詩作面貌。在解析上,除了一一精審尋索難解的字、詞、句意與詩旨之外,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親近讀者的筆觸,引領讀者進入詩作核心。部分艱深的作品更附上白話翻譯,以利讀者理解。本書將助讀者撥開詩人與其詩的重重迷霧,深入閱讀美好的李商隱詩歌。
系統號:
P-018594
中古中國宗教經典與儀式研究
標題:
中古中國宗教經典與儀式研究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曹凌 著
內容簡介:
經典與儀式是構成宗教傳統的核心要素,也是研究者透視宗教發展史與交流史的重要窗口。本書以作者近年來一系列的研究為基礎,通過綜合運用佛道兩教及藏內外各種不同類型與來源的文獻資料,在發掘與深耕文獻的基礎上,就中古時期佛道兩教中疑偽經、佛名抄等較為特殊的經典類型,以及禮懺、唱導等學界較為關心的儀式內容進行了細緻的探討,通過對一系列個案性的研究展示了中古時期宗教文化發展與交流的一些基本特點。
系統號:
P-018600
臺灣客語語法結構變異新論
標題:
臺灣客語語法結構變異新論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賴文英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 疑問代詞的語法變異
一、客語疑問代詞「麼」的來源與演變
二、客語疑問代詞的語用功能探究
第三章 指示代詞的語法變異
一、臺灣客語「个」的探究
二、臺灣客語進行體標記「(當)適个」的形成與演變
三、臺灣客語指代詞「恁」慣用語的構式化探究
第四章 小稱音變的詞義與語法結構變異
一、小稱高調理論的泛化現象
二、華閩客語中「的」「Ø」「个」「仔」之對應關係
第五章 語法的時空比較與語言變異
一、客語「過」與閩南語「故」字句的語法比較
二、客語「摎」「分」之歷時源流與語法共性演變
三、《客語陸豐方言》與臺灣海陸客語的語法差異
第六章 結論
一、臺灣客語語法結構變異論點
二、客語語法結構變異的歷時觀點疑慮
系統號:
P-018601
娘惹回憶錄 = Memories of nonya
標題:
娘惹回憶錄 = Memories of nonya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
張福英、黃柏樺 著
內容簡介:
張福英的回憶錄,不只寫下一位女性和其父(領導印尼華僑社會的南洋巨賈張耀軒)其夫(台灣古典詩人林景仁)的共同生命史,呈顯華人在南洋發展崛起的過程,也翔實呈現了十九世紀初期,華人在臺灣、福建乃至東亞地區的流動概況及文化風貌。
系統號:
P-018602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
標題: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李仕芬 著
內容簡介: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之作品。討論作家包含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並兼及散文。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由對人性的關注,拓展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及親子關係等時代議題。
通過對文本細節的分析,李仕芬帶出各作者有情目光下,所揭露的人性種種。一般來說,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創作者個人感受。而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往往也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本書化用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均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使得研究者更容易進入創作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探詢有情之一抹晴光,想是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
系統號:
P-018603
日落維港:當代香港文學研究論集
標題:
日落維港:當代香港文學研究論集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作者:
鍾怡雯、陳大為 編著
內容簡介:
樊善標╱案例與外─十三妹作為香港專欄家
鍾怡雯╱帝國餘暉裡的拾荒者─論董橋散文
陳德錦╱文化的重塑和懷舊─1990年代以降香港散 文的化背景
謝曉虹╱城市漫遊者及「我-們」的「本土」:重讀西重讀西西《我城》
良敏兒╱西西〈浮城誌異〉的想像軌跡
鄒文律╱「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中的城市與自然
陳大為╱「我城」之戰:文本內外的香港故事( 1974-2020)
羅永生╱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和變遷
編後記
系統號:
P-018604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展──臺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
標題: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展──臺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薛化元 主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領體制」與其問題 ∕ 蘇瑤崇
第二章 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 ∕ 侯坤宏
第三章 蔣經國主導的特務組織改組過程 ∕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
第四章 從雷震案看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 ∕ 蘇瑞鏘
第五章 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 ∕ 薛化元
第六章 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討 ∕ 薛化元
第七章 關鍵的1991: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 ∕ 陳儀深
第八章 七二年體制的傾軋 ∕ 若林正丈著,顏杏如譯
第九章 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台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 ∕ 陳翠蓮
第十章 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 ∕ 陳儀深
系統號:
P-018611
飛虎:陳納德將軍與美籍志願大隊文物圖誌
標題:
飛虎:陳納德將軍與美籍志願大隊文物圖誌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河洛藝文
作者:
彭斯民 著
內容簡介:
這本針對飛虎隊所出版的新作,主要以實體文物驗證學術史觀,無論從科普或是史學角度,都堪稱為全新里程碑的鉅作。內容共分陳納德、中央飛機製造廠、志願大隊指揮部,以及第一、二、三中隊等六大部分,收錄超過700張照片、1000樣文物。特別是收錄文物多為彭斯民自藏,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血幅」及隊員紀念錦旗等,研究價值彌足珍貴。他在過去受訪時曾提及,「一開始收藏是個人興趣,後來則是想為我國歷史留下些紀錄。」學者出身的彭斯民親自為藏品拍攝圖錄、付梓出版成書,精神可佩。
系統號:
P-018633
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探索
標題:
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探索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弱水 著
內容簡介:
社會政治篇
從東亞歷史經驗看英法王權
早期中國東南原住人群——以山越和姓氏為例的探討
前言
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
思想文化篇
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義」——兼論「義」與「正義」(justice)
漢晉之際的名士思潮與玄學突破
王弼政治觀的一個解釋
中國中古佛教與國家關係的若干考察——從歷史看「宗教」的中國處境
唐五代女性的意義世界——兼顧基層與菁英的考察
系統號:
P-018643
文學四十講:常識與慧悟
標題:
文學四十講:常識與慧悟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劉再復 著
內容簡介:
2013年以及2016年,劉再復接受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與高等研究院的聘請,擔任客座教授,並開設「文學常識二十二講」以及 「文學慧悟十八點」兩堂課程,本書即為此兩堂課程之內容。依講述課程,全書分為兩部。上部〈什麼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娓娓道來中西文學常識,從文學的定義到文學的狀態,最終要在現實生活中追求「文學的心靈」;下部〈怎樣讀文學:文學慧悟十八點〉,則細究閱讀文學作品時需要去思考的各項要點,以求領悟進入文學堂奧之妙。
劉再復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深入淺出地闡述文學於人生、於社會、於人類文化的意義,不但是了解文學意義和價值的最佳入門書,也完整呈現劉再復的恢宏文學觀。
作者簡介
劉再復,1941年生於福建省南安縣劉林鄉。196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新建設》編輯部。1978年轉入中國文學研究所,先後擔任該所的助理研究員、研究員、所長。1989年移居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臺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高等院校裡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者和講座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
著作甚豐,已出版的中文論著和散文集有《讀滄海》、《性格組合論》等六十多部,一百三十多種(包括不同版本)。著作、文章被譯為英、韓、日、法、德、瑞典、義大利等多國文字。
系統號:
P-018678
見證乙未之役:一八九五年台灣社會的實態
標題:
見證乙未之役:一八九五年台灣社會的實態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林呈蓉 著
內容簡介: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因清軍節節敗退。翌年(一八九五)春,歲次乙未,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澎。
當外商告知島內買辦,臺灣已被割讓之際,社會人心惶惶,進而出現「義民vs.安民」、「反抗vs.談和」等兩樣情結,此一時期蘇格蘭長老教會扮演著安定人心的角色。作者以水彩速寫的「府城學院」,即今台南神學院前身。該學院源自於旗后與府城的兩所「傳道者養成班」,巴克禮牧師於一八七六年接手整合,進而創辦「府城學院」(Capital College),並在神學教育之外,輔以天文地理等近代西洋知識,成為臺灣近代文明開化的原點。作者透過日記、文書、回憶錄等試窺日軍接收臺灣當下的社會實態,打破既往對一八九五臺灣社會混沌未分的刻板印象,當時臺灣社會的文明開化顯然超乎你我想像。
系統號:
P-018681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1729~1895
標題: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1729~1895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蒼璧出版公司
作者:
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著,王淑琤 翻譯
內容簡介:
第一部 一個中國邊界的拓荒者
第一章 孤島──中國併吞前的臺灣(1683)
第二章 治理的動機──清政府與臺灣(1683〜1770)
第三章 美好新世界──十八世紀的彰化社會
第四章 拓荒者──林石的興衰(1729〜1788)
第五章 新的開始──第二代和第三代(1788〜1839)
第二部 林家與中國的危機
第六章 土豪──林家和鄉村動亂(1839〜1859)
第七章 年青的將軍──林文察的大陸戰役(1859〜1863)
第八章 試煉期──林文察和臺灣的平亂(1863〜1864)
第九章 代罪羔羊──林文明的時代(1864〜1870)
第十章 艱苦的年代──林家官司纏身(1870〜1882)
第三部 臺灣仕紳家庭的塑造
第十一章 復甦──變動臺灣中的林家(1882〜1895)
第十二章 鄉社的棟樑──林家為地方仕紳(1882〜1895)
第十三章 在家鄉──十九世紀末的家居生活
第十四章 財富和權力──一個仕紳家族的經濟基礎
第十五章 拓荒者•土豪•仕紳──一個鳥瞰(1600〜1895)
結語:二十世紀的林家
系統號:
P-018587
日本佛教在基隆的創建與發展
標題:
日本佛教在基隆的創建與發展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出版社
作者:
葉玉雯 著
內容簡介:
西國三十三番觀音靈場為日本第一條巡禮文化,皇民化時期,在東亞各殖民地均有複製靈場,然以基隆地區的保存最為原始完整,但也歷經最多變遷,致吸引許多文史工作者欲發掘路線。本書則以靈場起源、複製過程及現狀加以說明,以期形成適合臺灣人觀音靈場巡禮文化,為沉寂已久的文化觀光注入新活力。作者歷經兩年時間,以史料為經,以田調為緯,完整呈現日據時期日本佛教在基隆發展的情況,以及與實業界人士的互動關係,並詳加介紹相關日本僧侶與實業家的生平,以補充現有文史資料的不足。
系統號:
P-018595
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標題:
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高美瑜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由外而內—照見活色生香的海派京劇
第一章 京海凝視—重看京劇史的北京中心觀點
第二章 獲利至上—以劇場經營者為觀察中心
第三章 戲從景出—以機關布景做為創作核心思維
第四章 在地重生—在地化發展的表演特徵
結論 海派京劇之破與立
系統號:
P-018609
《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
標題:
《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李志宏 著
內容簡介:
引論:尋繹《金瓶梅》的文化身分
第一章 「演義」:明代四大奇書的書寫性質──在正史之外尋求歷史闡釋空間
第二章 一樣「世情」,兩種「演義」──詞話本與說散本《金瓶梅》的題旨比較
第三章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金瓶梅》對於商人階層興起的歷史反思
第四章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金瓶梅》的淑世意識
第五章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金瓶梅》的寓言建構與意識形態
第六章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金瓶梅》的情色書寫與道德反思
第七章 克己復禮為仁 ──《金瓶梅》的政教思維與生命反思
第八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金瓶梅》的尊生意識
結論
系統號:
P-018610
水陸興替・交通大溪
標題:
水陸興替・交通大溪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桃園: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作者:
陳皇志、陳家豪、許志成 著
內容簡介: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為挖掘大溪在地歷史,與保存地方故事,自2017年起展開「大溪交通運輸發展調查研究計畫」,2019年受到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支持,辦理「大溪.探個路:大溪交通運輸發展」特展。今年木博館將歷年研究與展示累積的成果出版大溪交通主題專書——《水陸興替‧交通大溪》,期望促進地方知識的推廣,並能運用於未來。
系統號:
P-018624
游真贊道:道教研究的新視域(文化卷)
標題:
游真贊道:道教研究的新視域(文化卷)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謝世維、方韻慈 編著
內容簡介: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色。本卷為文化卷,搜羅新世代學者探討道教文化的相關論文,這些文章關懷的道教議題相當廣泛,包含方術、神譜、文學、煉丹、文昌信仰、五嶽真形等課題,呈現過去學界較未受關注的道教文化面向,引領讀者深入道教研究的奧旨。
系統號:
P-018642
先秦儒家哲學中的情感
標題:
先秦儒家哲學中的情感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劉妮 著
內容簡介:
1 導論
2 先秦儒學中的情感現象
3 情感與「詩」、「歌」、「禮」、「樂」
4 情感與家庭
5 情感與生死
6 情感與道
7 情感與德
8 情感與道德
9 結論
系統號:
P-018682
籠城之戰:1895年南臺灣六堆客家火燒庄戰役
標題:
籠城之戰:1895年南臺灣六堆客家火燒庄戰役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李文良、陳瑢真、戴心儀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在利用現存詳實的日方檔案,也進行現場田野調查,並利用數位工具在空間上予以動態呈現,試圖整理復原乙未年間在南臺灣六堆發生的火燒庄戰役之歷史過程;全書以乙未戰爭時期在南臺灣六堆火燒庄發生的戰役作為主軸,從歷史檔案、田野調查、口述訪談等面向,詳細描述戰爭之過程,並分析該戰事之起因、經過及其對地方社會與臺灣總督府經營政策之影響。
系統號:
P-018634
本字、方言、語文學:漢語共時與歷時研究
標題:
本字、方言、語文學:漢語共時與歷時研究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吳瑞文、江敏華、陳淑娟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 江敏華、吳瑞文、陳淑娟
【漢語方言本字研究】
1 吳語人稱代詞的本字及考源方法 / 陳忠敏
2 從動詞、副詞到連接詞:客語「過」、「較」、「更」與「還」及其相關複合詞的語法化 / 江敏華
3 論「母/姆/姥/媽」的音義發展演變及其在閩
南方言的反映 / 杜佳倫
4 閩語本字「」、「逝」初探 / 徐芳敏
【漢語方言歷時發展】
5 閩語的{胎盤}義詞 / 秋谷裕幸
6 共同閩語清鼻音聲母的來源問題 / 郭必之
7 論莆仙方言在閩語中的分群:兼論原始閩南語中與*y相關韻母的擬測 / 吳瑞文
8 《切韻》寒桓二韻在江淮官話中的分合與歷史音韻問題 / 陳筱琪
【漢語方言共時變異】
9 新竹香山閩南語的音變:共時與歷時的研究 / 陳淑娟
10 吳語處衢方言舒聲調的類型及演化模式初探 / 林貝珊
11 《巫來油通話》的馬來語漢語譯音舉隅 / 嚴立模
【古漢語詞彙語法研究】
12 中古南北詞彙比較管窺 / 周玟慧
13 古漢語的指示性句末助詞「爾」 / 郭維茹
14 從「孚」詞族論《易經》「有孚」與孚信論意涵 / 陳彥君
系統號:
P-018683
中國遠征軍與國際關係
標題:
中國遠征軍與國際關係
時間:
2021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王文隆 主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日本布局大東亞共榮圈及其擴張
第三章 突破日軍封鎖的中印航路
第四章 中英美重慶軍事聯席會議的舉行與意義
第五章 1942年蔣中正出訪印度與作為
第六章 中國駐印軍與中英美同盟下的暗流
第七章 英國駐華使領報告中的滇緬戰局
第八章 重慶當局對緬甸的爭取
第九章 結語
系統號:
P-018589
宗教在當代中國 : 共產黨統治下的存續與復興
標題:
宗教在當代中國 : 共產黨統治下的存續與復興
時間:
2021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楊鳳崗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解釋宗教的生命力
第二章 為社會科學研究宗教而對宗教的一個定義
第三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及其政策意涵
第四章 共產黨體制下的宗教管制
第五章 中國宗教的三色市場
第六章 共產黨統治下的宗教短缺經濟
第七章 宗教寡頭壟斷動力學:中國及以外其他社會的三色宗教市場理論
附錄 宗教市場理論在中國的來龍去脈
系統號:
P-018590
實業家的二林:林本源製糖關係事件
標題:
實業家的二林:林本源製糖關係事件
時間:
2021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蒼璧出版公司
作者:
許丙、許伯埏 手稿及補述,李伯亨 翻譯,許玉暄 監修
內容簡介:
「二林蔗農事件」近百年來被各種錯誤的報導、記載、引述……,一連串的錯誤,導致歷史記載有誤,其中最大的錯誤是,完全瞭解全貌者──資方,選擇了沉默。
林本源製糖的資本家對事件選擇沉默不回應態度,而大部分農民因不識字無法留下文獻記載,那是誰在傳遞一些既煽動又破壞社會秩序的思想?又是誰在製造勞資對立、破壞勞資和諧關係,進而鼓動衝突呢?
百年已過,滄桑一頁,沉睡在箱底的本書大量的珍貴圖文故事,重見天日。經營者沉默了百年的辛酸與委屈,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不可言之重。
系統號:
P-018588
世間何處是桃源──李應章(李偉光)研究
標題:
世間何處是桃源──李應章(李偉光)研究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
作者:
李根培 著
報導者:
李根培先生
內容簡介:
本套書籍分為上下兩卷,李應章(1897-1954)的生涯作為論述的中心,上卷撰述日治台灣時期:大正十四年中發生的台灣問題、二林蔗農事件研究、司法過程與迴響。下卷撰述廈門與上海時期、戰後旅滬台灣同鄉會、國共內戰之後中共建政,回顧李應章的心路歷程。
系統號:
P-018774
近代中日關係史綱要
標題:
近代中日關係史綱要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左舜生 著
內容簡介:
凡例
第一章 近代中日關係的鳥瞰
第二章 日本侵略中國的發端
第三章 中日兩國在朝鮮的角逐
第四章 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後的中國國勢
第五章 日俄戰爭的原因與結果
第六章 日俄戰後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三省的佈置
第七章 《二十一條》與巴黎華盛頓兩次會議中的中日交涉
第八章 華盛頓會議後九一八事變前的中日大事
第九章 自九一八以至今日
系統號:
P-018668
華嚴字母新探:明清宗教、語言與政治
標題:
華嚴字母新探:明清宗教、語言與政治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蕭振豪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唱韻考──以《悉曇經傳》為中心
第一章 四十二字門與華嚴字母
第二章 從宗教史看華嚴字母韻表諸本
第三章 華嚴字母韻表的語音特徵
第四章 華嚴字母韻表與明清聲韻學
第五章 華嚴字母在明清小學中的應用
第六章 聲音在清代的政治化:以華嚴字母為中心
外一章:《重編改正四聲全形等子》初探——兼論《四聲等子》與《指玄論》的關係
系統號:
P-018679
勾勒與比較台港社會意索
標題:
勾勒與比較台港社會意索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蕭新煌、尹寶珊、楊文山、鄭宏泰 編著
內容簡介:
近年來,香港與台灣同時出現急劇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本書集結兩地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實徵數據為基礎,對多方面問題作不同角度的分析,涵蓋範圍既有當前受到高度關注的貧富懸殊、環境風險、本土主義、香港與內地加強融合的論述,亦有兩地婚姻制度變遷、社會信任趨向薄弱,以及社會流動遭遇窒礙的比較,讓讀者能洞明機要,對港台紛紜複雜的問題有較好了解,本書乃從事兩地社會研究及關心港台發展人士不容錯過的讀物。
系統號:
P-018622
中国における義務教育:質の高い義務教育の実現に向けて
標題:
中国における義務教育:質の高い義務教育の実現に向けて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晃洋書房
作者:
金海燕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国における義務教育
第1節 本書の背景と目的
第2節 先行研究の検討
第3節 本書の構成
第1章 中国義務教育の関連法制
第1節 中国教育法制化の進捗とその特徴
第2節 義務教育に関する実定法上の規定
小 括
第2章 義務教育とその改正
第1節 義務教育法改正の背景
第2節 義務教育の性質と改正法の特色
小 括
第3章 義務教育の発展の現状
第1節 学校教育の諸制度
第2節 義務教育の現状と課題
小 括
第4章 義務教育の実態とその問題点
第1節 素質教育(カリキュラムの編成・実施)からみる義務教育
第2節 道徳教育からみる義務教育
第5章 義務教育に関する実証的・法的考察
第1節 実証的考察
第2節 法的考察
第3節 質の高い義務教育の実現に向けて
終 章 中国における義務教育の展望
第1節 本書の成果
第2節 今後の課題
系統號:
P-018591
「入れ墨」と漢字:古代中国の思想変貌と書
標題:
「入れ墨」と漢字:古代中国の思想変貌と書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雄山閣
作者:
松宮貴之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文字論の宇宙
第2章 古代中国とヨーロッパに於ける供犠、呪術としての刑罰の対照
第3章 殷文化と少数民族に残る習俗
第4章 殉葬論
第5章 書の民俗学
第6章 思想の基底となる階層と宗教
第7章 墨子新原論と賞罰
第8章 兼愛論の源泉
第9章 書の基底をなす宗教性
系統號:
P-018713
京劇名優・梅蘭芳と日本
標題:
京劇名優・梅蘭芳と日本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論創社
作者:
袁英明 著
內容簡介:
推薦の言葉――秀逸な梅の香り 梅葆玖
序章 梅蘭芳に関する研究
第一章 訪日公演の背景
第二章 訪日公演の経過
第三章 訪日公演の反響
第四章 訪日公演の成功要因
終章 梅蘭芳の訪日公演とは
作者簡介
袁英明,桜美林大学芸術文化学群教授、文学博士(戯劇戯曲学)、中国国家一級俳優。京劇の最高学府・中国戯曲学院京劇演技学部を首席で卒業、早稲田大学国際関係学修士、中国伝媒大学芸術学院文学博士号取得。
京劇名優梅蘭芳の子息・梅葆玖の直弟子、梅派芸術継承者の一人、元上海京劇院トップ主演女優。数々の舞台等で主役を務め、全中国新演目コンクールにて最高賞の「優秀青年俳優賞」、「優秀演目賞」、上海国際芸術祭にて「文化成果賞」、第五回全中国優秀演劇テレビドラマ「黄河杯・一等賞」など受賞多数。著書・論文など多く刊行、全中国「王国維戯曲論文賞」受賞。来日後、大学での教育研究、舞台公演、文化交流、宝塚歌劇団やハワイ大学での所作・演技指導、テレビ出演など多方面で活躍している。
系統號:
P-018576
現代中国:内政と外交
標題:
現代中国:内政と外交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會
作者:
毛理和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日本における当代中国研究—— これまでとこれから
第1章 現代中国政治の三位一体体制
第2章 政策決定——基本パターンと天安門事件
第3章 肥大化する国家——国家資本主義の実相
第4章 中国外交の固有性
第5章 グローバル大国化と「強勢外交」
第6章 中国を悩ます「国家性」問題
終章 ポスト権威主義——レジーム変容はあるか
系統號:
P-018581
反日: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感情の政治
標題:
反日: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感情の政治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人文書院
作者:
レオ チン 著,倉橋耕平 等 翻譯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
序章 東アジアの反日主義(と親日主義)
第1章 ブルース・リーとゴジラが出会う時――帝国横断的なキャラクター、反日主義、反米主義、脱植民地化の失敗
第2章 「日本鬼子」――中国における反日主義の条件とその限界
第3章 恥辱の身体、身体の恥辱――「慰安婦」と韓国の反日主義
第4章 植民地時代へのノスタルジーまたはポストコロニアル時代の不安――「光復」と「敗北」のはざまにいるドーサン世代
第5章 “愛という名のもとに”――批判的地域主義とポスト東アジアの共生
第6章 もうひとつの和解――親密性、先住民族性、そして台湾の異相
エピローグ 反日主義から脱植民地デモクラシーへ――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若者の抗議運動
系統號:
P-018582
昭和陸軍七つの転換点
標題:
昭和陸軍七つの転換点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祥伝社
作者:
川田稔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柳条湖事件――永田鉄山の戦略構想と一夕会
第二章五・一五事件――事前に計画を知っていた陸軍中央
第三章二・二六事件――昭和陸軍を動かした統制派の伸張
第四章盧溝橋事件――日中戦争は太平洋戦争の引き金ではない
第五章 「時局処理要綱」の策定――欧州大戦と武藤章の戦略構想
第六章日独伊三国同盟――対米戦争は望まず、されど……
第七章南部仏印進駐――日米開戦の原因は関特演だった
終章聖断――昭和陸軍の終焉と日本の限界
系統號:
P-018583
加速する中国/岐路に立つ日本:ポストコロナ時代のアジアを考える
標題:
加速する中国/岐路に立つ日本:ポストコロナ時代のアジアを考える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花伝社
作者:
朱建榮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One Health の時代」の感染症対応──微生物との共存に向けて
第二章 今後 10 年の米中関係──ボスライオンと巣立つ若い雄ライオンの死闘
第三章 危機の時代における東アジア──共通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構築に向けて
第四章 安心立命のパノプティコン?──ポストコロナ社会のゆくえ
第五章 国境を越えて“持ち歩ける”社会保障の実現──アジアに共通する社会保障を探って
第六章 中国のライフサイエンス研究──発展の沿革、関連機関、現状と特徴
第七章 ポストコロナ時代の中国における DX(デジタルトラン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
第八章 未来を切り開く──若者はいかにAIと友になるか
第九章 世界の食料事情と中国ファクター
終章 コロナ:国際関係と未来の世界への影響
系統號:
P-018584
遊牧の人類史:構造とその起源
標題:
遊牧の人類史:構造とその起源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波書店
作者:
松原正毅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遊牧研究への道
遊牧とは/遊牧という言葉/遊牧と牧畜/遊牧の研究史/アムダリア騎馬行――本書執筆の背景(1)/トルコ系遊牧民ユルックの調査――本書執筆の背景(2)/遊牧研究の深化とひろがり――本書執筆の背景(3)
第2章 現生人類史のなかで
狩猟採集の時代/現生人類の誕生/アフリカからの移動/ユーラシアへの拡散/現生人類の時代へ/言語運用能力の獲得/美的観念の共有
第3章 遊牧の骨格
放牧の風景/夜間放牧の背景/放牧時のかけ声(コーリング)/家畜群の認識体系――ヤギの名称体系/ヒツジ・ウシ・ラクダ・ウマの名称体系/ヤギの識別体系――耳の形と体毛の色/ヤギの形状の記述/個体名の種類/母系制の系譜/認識体系の共有範囲/ヒツジ・ウマ・ラクダ・ウシの識別体系/ウシの識別体系/搾乳をめぐる技術/乳製品への加工/去勢と性のコントロール/移動の情景
第4章 遊牧の起源
放牧の原風景/野生動物群との共生/野生ヤギ・野生ヒツジ群との共生/遊牧の形成/搾乳の開始と遊牧の起源/野生ウシ群との共生/野生ウマ群との共生/野生ラクダ群との共生/去勢の出現/家畜化と共生関係/家畜化におけるイヌの位置/小規模集団の役割/農耕の起源とその影響/ギョベクリ・テペ遺跡の解釈/五畜の形成/遊牧の第一地域・第二地域/テントの導入
第5章 遊牧の展開
遊牧の核心/遊牧の資源活用/騎馬の由来/車行の歴史/荷物の運搬と交易活動/社会編成の柔軟性/都市の形成/歴史変動の原動力/西アジアにおける統治機構/文字記録のなかの遊牧民/『歴史』にしるされたスキタイ/匈奴の登場/鮮卑拓跋部の持続性/突厥とオスマン帝国/モンゴル帝国の出現/近代国家制度の形成/遊牧の未来
系統號:
P-018592
中国名詩鑑賞辞典
標題:
中国名詩鑑賞辞典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Kadokawa
作者:
山田勝美 著
內容簡介:
中国詩は古来、日本文化に深い影響を与えてきた。「国破れて山河在り」の成句で知られる「春望」。源氏物語に底流する哀切の長編叙事詩「長恨歌」――。上代の「詩経」から唐代の李白や杜甫、そして明清代まで名詩350首を厳選。読む・書く・味わうために必要な訓読、現代語訳、語釈、押韻などの項目を網羅した必携の本格辞典。押韻と平仄のルール、詩形分類、表現の変遷を概観できる「中国詩を読むための序章」と成句索引を収録する。
系統號:
P-018649
白球の「物語」を巡る旅: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ムから見る野球の「聖地巡礼」
標題:
白球の「物語」を巡る旅: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ムから見る野球の「聖地巡礼」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大月書店
作者:
増淵敏之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1章 地域と野球の関係性
2章 北海道・岩手―スタルヒン、久慈次郎の足跡
3章 福島―野球熱でつながる常磐炭鉱と磐城高校
4章 東京―大学野球の源流を辿る
5章 三重・京都―戦火に散った伝説の大投手・沢村栄治
6章 和歌山―全試合完封で甲子園を制した嶋清一の故郷を訪ねて
7章 兵庫・大阪―知られざるスタジアムの歴史
8章 兵庫(淡路島)―阿久悠と『瀬戸内少年野球団』に見る離島の野球文化
9章 大分―幻の企業チーム「別府星野組」
10章 香川―永遠のライバル・水原茂と三原脩の物語
11章 沖縄―戦争に翻弄された沖縄球児と島田叡の功績
12章 台湾(嘉義)―日本人が持ち込んだ台湾野球の黎明期
13章 中国(大連)―大連満州倶楽部と大連実業団がしのぎを削った時代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18657
戦前期の内モンゴル東部と日本
標題:
戦前期の内モンゴル東部と日本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間書房
作者:
吉田順一 著
內容簡介:
1 20世紀初期における内モンゴル東部地域の遊牧の変容―日本人の調査報告に基づく分析から
2 興安局の設置・改編と興安四省実態調査―非開放蒙地を中心にして
3 20世紀初頭における関東都督府陸軍部の東部内モンゴル調査報告書
4 日本人による内モンゴル牧畜関係調査報告書5種類
5 日本人によるフルンボイル地方調査―おもに牧畜調査について
6 フルンボイル調査関係和文文献
7 戦前期日本のモンゴル関係記録類
系統號:
P-018661
大陸反攻と台湾:中華民国による統一の構想と挫折
標題:
大陸反攻と台湾:中華民国による統一の構想と挫折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會
作者:
五十嵐隆幸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大陸反攻と台湾
第1章 大陸反攻の起源とその展開——1949~1957
第2章 「蔣介石=ダレス共同コミュニケ」と大陸反攻——1957~1960
第3章 「攻勢作戦」の限界と「攻守一体」への転換——1961~1969
第4章 ニクソンの対中接近と蔣介石から蔣経国への権力移行——1969~1972
第5章 「予想される対米断交」と蔣介石死後の大陸反攻——1972~1978
第6章 蔣経国の総統就任と米華相互防衛条約の終了——1978~1983
第7章 大陸政策の再定義と大陸反攻任務の解除——1984~1991
終章 台湾に在る中華民国政府の選択
系統號:
P-018677
中国外交政策決定研究
標題:
中国外交政策決定研究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千倉書房
作者:
牛軍 著,真水康樹 翻譯
內容簡介:
毛沢東、周恩来、胡錦濤、江沢民、そして習近平の時代を迎えた中国。中国は変貌したのか、それとも何一つ変わっていないのか。建国から2010年代に至る外交政策の決定過程を探り、その行動原理とメンタリティに迫る。激しく揺れ動く中国の外交政策決定過程を見ていくと、革命政権を貫く確固たる行動原理が見えてくる。毛沢東から脈々と続く中共中央の理論とは。
系統號:
P-018585
日本の戦争財政:日中戦争・アジア太平洋戦争の財政分析
標題:
日本の戦争財政:日中戦争・アジア太平洋戦争の財政分析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央大学出版部
作者:
関野満夫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第2次世界大戦期の戦争財政
第2章 日本の戦争財政と軍事支出
第3章 戦時期日本の経済成長・国民所得と資金動員
第4章 日本の戦争財政と租税(1)
第5章 日本の戦争財政と租税(2)
第6章 日本の戦費調達と国債
第7章 戦争財政の後始末
系統號:
P-018586
東アジア古代の車社会史
標題:
東アジア古代の車社会史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岡村秀典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牧畜のはじまりと車の出現
第2章 殷周時代における車社会の形成
第3章 秦漢時代における車社会の成立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車社会の残照
第5章 車社会の成立と変容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18593
東アジア文字の情報理論
標題:
東アジア文字の情報理論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間書房
作者:
鹿島英一 著
內容簡介:
東アジア固有の文字は漢字及び漢字の影響下の文字と雲貴高原の絵文字群に大別される。本書は定量的データから文字大系の特徴に迫る。
作者簡介
鹿島英一,1950年3月岐阜県に生まれる。本籍地横浜市。
東北大学工学部、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電気及び通信専攻)及び同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言語学)修了。工学修士、文学博士。1982年8月より2年間、カイロ大学文学部客員助教授を務める。その後、シンガポール理工学院(Singapore Polytechnic)勤務及び長崎大学助教授、同教授、九州大学教授を経て、2015年4月より九州大学名誉教授。
系統號:
P-018662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南島研究――南島史学会創立50周年記念論集
標題: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南島研究――南島史学会創立50周年記念論集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橫濱:春風社
作者:
南島史学会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Ⅰ 人・モノ・文化の移動
第一章 一九世紀台湾をめぐる帆船と汽船航運の趨勢 松浦章
第二章 台湾の画家陳進と日本画(膠彩画)の文化交渉 中谷伸生
第三章 日本統治時代台湾人留学生の政治参加―明治大学卒業生の活動を中心にして 卞鳳奎
第四章 一九〇四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と『ボントック頌歌』 森谷裕美子
Ⅱ 歴史の盛衰
第五章 福建省沿岸部に分布する城郭遺跡の類型化とその特徴―琉球列島に所在する城郭遺跡検証過程での想定枠充実の試み 山本正昭
第六章 琉球王権発祥地の一考察―沖縄北部地域を中心として 比嘉隆
第七章 十二世紀の占城王鄒亜那・ジャヤ インドラヴァルマン四世について―中国資料と占城碑文より 土肥祐子
Ⅲ 情報の伝搬
第八章 明治七年 台湾出兵をめぐる世論―左院あて建白を中心に 春名徹
第九章 南海Ⅰ号墨書陶磁器の「姓」と「花押」をめぐる問題 石黒ひさ子
第一〇章 明清の琉球通事―制度と実態に関する諸問題 池谷望子
第一一章 沖縄における死と観光―二人称から三人称、そして一人称の死の旅へ 塩月亮子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18618
アジアの伝統染織と民族服飾:豊穣なる生活造形の世界
標題:
アジアの伝統染織と民族服飾:豊穣なる生活造形の世界
時間:
2021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あっぷる出版社
作者:
道明三保子 著
內容簡介:
あらゆる民族には豊かな生活造形の世界が存在する。人々はどのように素材を利用し、その地の風土と文化環境に合った染織・服飾を作り上げてきたのか。
東アジアからインド、ペルシャ、中央アジア。さらに中東からヨーロッパにかけて行き来してきた服飾・染織の世界を、現地でのフィールド調査、博物館における実物資料の分析と展示、文献の渉猟それぞれの方法によって進めた、アジアの染織・服飾文化研究の集大成。各民族の生活世界を、多数の図版も使い紹介する。
系統號:
P-018663
Staging for the Emperors: A History of Qing Court Theatre, 1683–1923
標題:
Staging for the Emperors: A History of Qing Court Theatre, 1683–1923
時間:
August, 2021
出版單位:
Amherst: Cambria Press
作者:
Liana Che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Chapter 1. Bringing Theatre into Play
Part II
Chapter 2. Reimagining Mulian in the Grand Celebrations
Chapter 3. The Aporia of Hospitality
Chapter 4. Visions of Contemporaneity
Chapter 5
The Actors’ Talent and The Dowager’s Taste
Epilogue
系統號:
P-018640
Paper Dragons: China and the Next Crash
標題:
Paper Dragons: China and the Next Crash
時間:
August, 2021
出版單位:
London: BloomsBury
作者:
Walden Bello
內容簡介:
1. Introduction: Will China be the Epicenter of 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
2. Crisis in Wall Street and the Keynesian Response
3. Europe: Social Democracy's Faustian Pact with Global Finance
4. Asia and Finance Capital: From the Japanese Bubble to China's Financial Time Bomb
5. Reform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Opportunities Lost, 2008-2018
6. How to Rebottle the Genie
7. Conclusion: Why Financial Reform is Not Enough
系統號:
P-018675
Islam in China
標題:
Islam in China
時間:
July, 2021
出版單位:
London: BloomsBury
作者:
James Frankel
內容簡介:
Preface
Introduction
1. Muslim Origins inChina
2. Muslim Transplantation in EarlyChina
3. Muslim Entrenchment in MedievalChina
4. Muslim Renaissance and Resistance in Late ImperialChina
5. Muslim Nation-Building in Post-ImperialChina
6. Muslims and the State inCommunist China
7. Muslim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China
8. Chinese Muslims, Global Islam, and the Global Power ofChina
Notes
系統號:
P-018676
Ignorance is Bliss: The Chinese Art of Not Knowing
標題:
Ignorance is Bliss: The Chinese Art of Not Knowing
時間:
June, 2021
出版單位: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作者:
Mieke Matthyssen
內容簡介:
This book examines the popular, yet puzzling, Chinese saying Nande hutu(難得糊塗)to uncover how the ancient Chinese wisdom of not knowing is constructed, interpreted, practiced and valu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Originating in the calligraphy of Qing-dynasty scholar Zheng Banqiao, Nande hutu translates literally as: “hard to attain muddle-headedness”. Mieke Matthyssen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saying and related philosophies to reveal a culturally conditioned, multi-layered inclination to different forms of not know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he argues, this inclination forms part of a living art: in some respects, a passive, evasive strategy for self-preservation; in other respects, a strategy for coping with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complexities.
Drawing on an extensive range of primary sources and original research, the analysis skillfully combines philosophical and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with theory from Chinese philosophy,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and the relatively new field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o provid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ow Nande hutu has shaped, and continues to shape, the Chinese psyche and behaviour.
This book will appeal to all readers looking for fresh 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 and in particular to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Chinese and Asian studies, cultural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系統號:
P-018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