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訊息

漢學研究中心現任指導委員,中興大學臺灣文化與跨國文化所邱貴芬特聘教授榮獲講座教授

標題:

漢學研究中心現任指導委員,中興大學臺灣文化與跨國文化所邱貴芬特聘教授榮獲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現任(第20屆)指導委員,中興大學臺灣文化與跨國文化所邱貴芬特聘教授榮獲該校講座教授。邱貴芬教授係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研究興趣涵蓋後殖民歷史學、台灣當代紀錄片,及台灣現當代文學。著作除了中文期刊論文和專書之外,亦刊登於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s://tinyurl.com/nmv29ws

系統號:

CCS-018392

漢學研究中心前指導委員,中研院史語所林富士特聘研究員逝世

漢學研究中心前指導委員,中研院史語所林富士特聘研究員逝世

標題:

漢學研究中心前指導委員,中研院史語所林富士特聘研究員逝世

內容簡介:

敬悼漢學研究中心前指導委員林富士教授(1960-202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先生於2021年6月22日辭世,享壽61歲。先生係臺灣雲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本館漢學研究中心第13屆、第19屆指導委員會委員。先生學術研究領域為宗教史、醫療史、文化史、數位人文學。先生在世期間,對於國家圖書館無論是在推動數位典藏、數位加值、「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CI-HSS)、臺灣數位人文發展,乃至於漢學研究中心之長期經營策略、推廣國際漢學研究,皆以其學術專業提供諮詢與建議,使臺灣重要研究資源典藏機構連成一氣,於國際間鞏固臺灣人文研究優勢地位。

謹此表達對於先生護持人文領域和發展漢學之感念與追思。

照片說明:林富士教授(後排右起第三)於第十九屆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留影

系統號:

CCS-018350

鍾逸明先生、松葉隼先生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鍾逸明先生、松葉隼先生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6月24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鍾逸明(Cheng, Yi Meng)先生,以及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松葉隼(MATSUBA Jun)先生主講。

第一場由鍾逸明先生主講「1950年代國民黨海外僑務工作的成敗」,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李盈慧特聘教授主持。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數十年間依然是受到當時國際承認中國的惟一合法政權,故能在國際上縱橫捭闔。一般人的印象中,國民黨政權的海外政策非常成功,其實未必皆是如此。國民黨推行海外工作,長期面臨諸多限制和困難。

遷臺初期,為在全球與蘇聯、中共相抗衡,國民黨規劃日本、韓國、港澳、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及北美為重點發展海外黨務地區。然而鍾先生列舉1951年中、泰購米風波,新加坡周瑞麒案等事件,說明以泰國為代表的建交國,黨部和使領館之間彼此掣肘,使僑務工作發生諸多困難。以星馬為代表的非建交國,理論上只剩下黨務系統,可以避免黨政矛盾的問題。

鍾先生認為雖然「華僑為革命之母」具有虛構的成份,但是早在抗戰前夕,此種說法已為廣大華僑所認同。1950年代國民黨僑務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華僑為革命之母」這項政治資本。正因如此,國民黨在內外交困的大環境下,在僑務工作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持人李教授則補充一些看法,主持人李教授補充說明,國民黨與中共因應各種國際局勢,揣測對手的策略,發展出各取所需的海外僑務政策。故,所謂的海外宣傳戰,並不能單純的由「非勝即負」的面向驟下結論。去年(2020)11月曾前來本中心主持學人陳英傑(Ying-Kit Chen)演講的政治大學歷史系陳鴻瑜名譽教授,也建議鍾先生日後查找研究資料的方向。

第二場由松葉隼先生主講「臺灣總督府的鐵道財政:論特別會計制度的引進」,邀請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蔡龍保教授主持。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日本都建立了以鐵道為主的陸上交通網絡。但與日本不同的是,臺灣以官營鐵道為主體。另一方面,1906年時日本大多數的鐵道路線已經收歸國有,1908年進而將鐵道會計從政府會計中獨立出來,成為「特別會計」。然而,臺灣的鐵路建設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停滯不前,甚至也落後於同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

松葉先生從鐵道營運收入、母國日本對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經營臺灣鐵路的態度等方面,釐清鐵道會計在臺灣總督府財政的定位及其結構,以及總督府投入於鐵道建設的各種管道。他指出臺灣在1908年連接基隆和打狗(1920年改稱為高雄)的縱貫鐵道開通後,客貨運量迅速增加。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運輸供給量已無法滿足需求,造成運輸延誤(滯貨事件)。為提升整體運輸能量,鐵道部推動縱貫鐵道複線化以及海線興建工程。然而1920年代後半葉,日本爆發經濟不景氣,鐵道改良的後續計畫均受到延宕。對此,臺灣社會持續要求臺灣總督府和鐵道部透過新建路線等方式來提高運輸能量,鐵道部總是以臺灣鐵道會計未實施「特別會計」為理由,難以即時滿足運輸需求。松葉先生認為臺灣鐵道建設的牛步化,並不完全能歸因於會計制度,而是整體結構性的問題。主持人蔡教授補充說明,指出日本的殖民地政策也因不同地區而有微妙的差異。例如討論韓國的狀況時,鮮鐵與滿鐵也應一併列入通盤檢視。與會者中,《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的作者,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陳家豪研究員也對此講題提出了他的看法。

本日的兩場講座均由年輕學者主講,探討對於近代史中較少為人注意到的部分,在與會者熱烈的提問中,顯現出他們蓬勃的學術研究企圖心。

系統號:

CCS-018367

米翰寧先生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米翰寧先生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米翰寧先生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6月17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藝術與建築史學系米翰寧(Henning von Mirbach)先生主講。講題為「家族緬懷:清初文人法若真山水畫中的鄉土記憶」,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陳韻如教授主持。

1644年甲申之變造成中國政權改朝換代,社會巨變,十七世紀的文化史也因此分為兩個段落。文人與藝術家們被迫在仕清或成為避世遺民之間做出抉擇。遺民和仕清官員看似光譜上的兩端,但是他們的身份並非絕對性,其實反而有助於雙方對明清鼎革所帶來的社會動蕩享有共同的經驗。

自七〇年代以來,藝術史家就明清鼎革之下,明遺民如何利用山水畫進行自我表達之議題,已經進行充分的研究。米翰寧先生演講的焦點並不著眼於改朝換代帶來的傷痛,而是嘗試對清初山水畫提供一種有別於以往的多層次理解。他以清初官員法若真(1613–1696)的作品為例,探討山水畫不但可以反映處於政治光譜兩極人群的「國家意識」(national identity),同時也可以再現他們共享的在地經驗,這些經驗讓他們形成具有「地方身份」(local identity)的文人群體。

米翰寧先生分析《層巒叠嶂圖》等法若真畫作,分析其中透露出的地方記憶,他指出法若真作畫讓他得以懷念其家人。儘管清廷愈發嚴格地強化國家意識,但文人畫家依然可以退居鄉里,並在當地形塑自己的「地方」形象。通過處理法若真繪畫中的鄉土記憶,米翰寧說明山水畫如何被鼎革世代(conquest generation)用來塑造其地方身份,以求跳脫出爭論無休的忠誠議題。

主持人陳教授則點出,米翰寧的研究有兩大特色,一是注意到畫作的系列化,從不同年度完成的作品中,探討法若真心態的演變;二是改變傳統偏重國家層級的清遺民畫作觀察角度,轉而從基層角度的地方思想為出發點,極具開創性。演講內容精彩,吸引不少海內外聽眾,包括中國大陸、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加拿大、香港等地研究者參與。

系統號:

CCS-018327

何祿凱教授、艾麗娜女士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何祿凱教授、艾麗娜女士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何祿凱教授、艾麗娜女士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6月10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何祿凱(Luke Habberstad)副教授,以及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艾麗娜(Arina Mikhalevskaya)女士主講。

第一場演講由何祿凱教授主講「水利、水害、水性:論兩漢時期關於水利工程的三種觀點」,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閻鴻中教授主持。兩漢時期修建堤防、水壩、運河和灌溉系統的數量前所未有。有些學者認為此類大型水利工程強化了「專制」政體的統治力。然而解釋兩漢政府為何更加重視水利問題的新陳述,還是極少。何祿凱教授舉出《史記》河渠書與《漢書》溝洫志,以及史料和出土文獻中選擇的案例,說明從上古至秦漢時期,隨著帝國版圖擴張、人口增加、居民遷徙與糧食流通等需求,不僅水利工程的規模和目的發生巨大變化,朝廷與官員對水資源的「性質」以及如何「控制」水資源的看法皆出現大幅轉變。從早期對水的「利」與「害」的關注,我們看到人們對於水本身的「性」提出更多問題,以及人們是否可能在操縱水的同時,避免潛在的長期性災難後果。

主持人閻教授也補充說明,進入秦代與漢代後,中國人對水利的觀念,漸漸從原先的「決水以攻敵」等軍事用途,轉變為民生及灌溉方面的「建設」導向。但在此過程中,政府官員逐漸對治水的方式產生諸種相異的看法。何教授的演講不僅探討水利概念的發展,亦蘊含著對中國古代政府治理國家方式的演進流程。

第二場演講由艾麗娜女士主講「天馬與神樹:乾隆時代關於邊疆的自然史知識生產」,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哲嘉副研究員主持。艾麗娜女士的演講以西域貢馬和東北地區的兩種樹木為例,探討清朝從政治人物到學者對邊疆地區的罕見動植物的看法。例如乾隆皇帝以哪些詞語形容他蒐羅到的「神馬」。如何在政治話語中討論這些「異獸瑞禽」、「奇花瑞木」,並如何將它們歸類為自然史的一環。透過對《欽定西域圖志》、《欽定盛京通志》、《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清宮獸譜》、乾隆帝的《御製詩》等清代古籍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清朝皇帝、大臣、邊疆駐軍、地方官員等等都從事博物學研究,特別對邊疆地區前所未聞或外來品種的動植物感興趣。乾隆並且在朝廷編纂的各種各樣動物類書和其它著作,如《御製寄題哈薩克獨樹有序》、《御製神樹賦并序》中,進行理學上的格物致知論述。現實存在的動植物品種與只存在於古籍中的「奇花瑞獸」之間並無嚴格區分。都被描寫為「奇」、「靈」、「瑞」等等,並經常被認為是「異瑞」、「殊方瑞產」。

受疫情升溫影響,本中心寰宇漢學講座首度以線上呈現,各界反應熱烈,兩場演講共計超過200人次上線參與,並有來自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等地的學者加入。展現出後疫情時代線上學習的熱忱與學術交流的新模式。

系統號:

CCS-018283

《漢學研究通訊》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漢學研究通訊》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通訊》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一、《漢學研究通訊》辦刊宗旨在於報導國內外漢學研究的動態。報導內容包括:(1)漢學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綜述;(2)漢學研究新視野及計畫;(3)國際漢學機構介紹;(4)中外著名漢學家傳略、業績與貢獻;(5)學人訪談;(6)外文新刊書評或簡介等。

二、本刊專論刊載以中文稿為原則(含譯著),文長以一萬字左右為度,最長不得超過一萬五千字;外文新書評介稿以中文書寫,一千五百字為原則。

三、本刊為季刊,每年二、五、八、十一月出版。電子版於紙本出版後在「漢學研究中心資訊網」(http://ccs.ncl.edu.tw)中刊出。

四、來稿均經送請專家學者評審,審查採雙匿名制。一經採用,即按相關規定致贈稿酬。

五、投稿請寄送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或寄電子郵件至:ccsnews@ncl.edu.tw。

系統號:

CCS-018323

國家圖書館網路資源介紹

標題:

國家圖書館網路資源介紹

內容簡介:

臺灣的國家圖書館擁有豐富學術研究資源,並已開發功能完善的各項資訊服務系統及各項知識支援服務工程,可滿足各領域的學者及專家之資訊需求。您無論身處全球何地,如有資訊需求時,請直接連結國家圖書館之網站,即可順利運用及取得您所需的資訊,更有效率地完成計畫。為協助各界運用本館網站之重要服務,特別就網站(www.ncl.edu.tw)之重要資源,簡要如下,歡迎使用:

壹、綜合性網站:適合各專業領域使用(網站名稱、網址、簡介)
一、「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收錄臺灣1970以來重要期刊資源,可查詢最新的、熱門的主題及資訊。約4800種,逾220萬筆資料。(本系統有部分作者授權,可透過網路免費列印全文)

二、「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286195528687):
為國家級之完整學位論文總書目庫與資訊整合平台,可查詢完整的臺灣學位論文資訊。(本系統有部分作者授權,可透過網路免費列印全文)

三、「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
可查詢政府公報、統計、施政查詢、政府出版品、公務出國報告及館藏政府出版品選輯。(本系統可透過網路免費列印全文)

四、「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http://nbinet.ncl.edu.tw/):收錄臺灣76個學術圖書館的館藏書目資料,可一次查詢完整的國家總書目資料庫。

五、「新書資訊網」、(http://isbn.ncl.edu.tw/NEW_ISBNNet/):
為臺灣所有新書出版的最前哨站,可查詢臺灣最新的出版相關資訊。

貳、專業性網站:適合特定專業使用(使用對象、網站名稱、網址)
一、文史研究者:「古籍文獻資訊網」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od/
二、臺灣研究者:
1.「臺灣記憶」;2.「臺灣概覽」;3.「當代文學史料」
三、漢學研究者:「漢學研究資訊網」http://ccs.ncl.edu.tw/

參、知識支援之專業服務:取得複印全文之服務
一、館際合作之知識支援服務之專業窗口:
「ref@ncl.edu.tw」,會盡量為讀者取得複印全文之服務,滿足讀者之資訊需求。
二、專業服務的參考服務及學科專家窗口:請於開館時間來電洽詢:02-2361-9132轉分機250
三、未來本館也朝著開發大書目庫及整合多元系統資源的方向努力,持續提供優質服務。

Esteemed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Taiwan’s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is replete with academic research materials. What’s more, we’ve recently made available multi-functional data systems and knowledge support services for use by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in a variety of fields. Regardless of where you are in the world,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s websites are available to meet your needs and help you complete your projects in a more efficient manner. To help you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und on our website (www.ncl.edu.tw), a list of our most important services is provided below. Please feel free to stop by and make use of these at your convenience:

I. Comprehensive Websites: Ideal for all professions and fields
1. Index to Taiwan Periodical Literature System (readopac.ncl.edu.tw):
Contains approximately 4,800 important periodicals in Taiwan from 1970 onward; searches can be conducted on popular and new topics, with more than 2.2 million articles. (Some authors in the system have given full-access permission to their articles, allowing direct downloading from the website.)
2.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ndltd.ncl.edu.tw):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is contained in this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your perusal. (Some authors in the system have given full-access permission to their articles, allowing direct downloading from the website.)
3.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Gazette Online (gaz.ncl.edu.tw):
Full search capabilities for government documents, statistics, policies, publications, reports of public officials trips abroad, and selected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in the NCL collections. (Full-text printing available free of charge.)
4. National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Network (nbinet2.ncl.edu.tw):
Contains library catalog information for 76 Taiwan libraries. One search can cover the whole island.
5. ISBNnet (isbn.ncl.edu.tw):
The foremost authority on new publications in Taiwan, with search capabilities to fin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new publications.

II. Websites for Professionals: Designed for professionals of certain disciplines
1.For researchers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are Books and Documents Web
(rarebook.ncl.edu.tw)
2.For researchers in Taiwan studies: Taiwan Memory (memory.ncl.edu.tw); Taiwan Info (twinfo.ncl.edu.tw);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rchives
3.For researchers in sinolog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ncl.edu.tw)

III. Knowledge Support Services: Full-text and photocopying services
1.Interlibrary knowledge support services: Available through ref@ncl.edu.tw; specialists will strive to provide full-text copies if possible.
2.Professional reference services and discipline specialists: Please call 02-2361-9132 ext. 250 during regular library hours.
3.Future developments at the library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of a meta-catalog and a synthesization of diverse system resources as we continue striving to provide the best level of service.

系統號:

CCS-018322

《漢學研究》更改投稿信箱

標題:

《漢學研究》更改投稿信箱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編印發行之《漢學研究》,自即日起,投稿信箱改為chinesestudies@ncl.edu.tw,本刊係以中國文史哲研究為主體之國際性學報,園地公開,歡迎學界惠賜有符合本刊性質之學術鴻篇。

本刊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編輯費用、參與「補助期刊審查專書書稿」業務。

本刊收入:科技部「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CEPS(華藝)、TJFD(碩亞)、HyRead(凌網)、聯合百科、CLISA(漢珍)、EBSCO出版公司 History Abstracts with Full text。

系統號:

CCS-018321

《漢學研究通訊》新書評介徵稿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新書評介徵稿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通訊》創刊於1982年,每年出版四期。旨在報導臺灣地區漢學研究、教學、活動、資料等項訊息,並兼及中國大陸、海外地區各地漢學研究訊息,發行遍及海內外約50個國家及地區。

《漢學研究通訊》徵求專論文章,主題範圍如下:

(1)漢學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綜述

(2)漢學研究新視野及計畫

(3)國際漢學機構介紹

(4)中外著名漢學家傳略、業績與貢獻

(5)學人訪談

「新書評介」專欄。歡迎對外國語文漢學相關近3年新書進行介紹且兼有評論的書評。文長以1,000-1,500 字為佳,歡迎投稿。

來稿均送請專家學者審查,經採用刊登,即按相關規定致贈稿酬。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投稿請寄送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或寄電子郵件至:ccsnews@ncl.edu.tw。相關稿約及寫作格式詳見http://ccs.ncl.edu.tw/g0107/publish2.aspx

系統號:

CCS-0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