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王治平:史詩或湯姆歷險記的載體:自由中國號的時光旅程

標題:

【演講】王治平:史詩或湯姆歷險記的載體:自由中國號的時光旅程

時間:

2021年6月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海洋史研究群

主講人:

王治平(自由中國號研究及修復規畫計畫主持人)

系統號:

A-018126

【演講】東榮一郎:日米植民帝国間における人の流れと熱帯農業技術の移動の一例:ハワイと台湾のパイナップル産業の歴史的繋がりについて

【演講】東榮一郎:日米植民帝国間における人の流れと熱帯農業技術の移動の一例:ハワイと台湾のパイナップル産業の歴史的繋がりについて

標題:

【演講】東榮一郎:日米植民帝国間における人の流れと熱帯農業技術の移動の一例:ハワイと台湾のパイナップル産業の歴史的繋がりについて

時間:

2021年6月4日(週五)14:20-16:20

地點:

線上直播演講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東榮一郎(美國賓州大學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本場次演講為因應三級防疫措施,改為【線上直播】

講題:日米植民帝国間における人の流れと熱帯農業技術の移動の一例:ハワイと台湾のパイナップル産業の歴史的繋がりについて(Migr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Colonial Expertise in Tropical Agriculture: A Nexus between the Pineapple Industries in U.S.-controlled Hawaii and Japanese-ruled Taiwan)

備註:
1.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xTviGnzqSVKuWWQ9
2.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6/4上午8:00
3. 演講相關資料將於報名完成後,5/28起以email方式寄送
4. 會議連結會在6/4 上午09:00寄送,下午02:00開放會議室連結進入。

系統號:

A-018227

【演講】呂政倚:韓儒的「未發心體有無善惡」之辯與當代的朱子學詮釋

標題:

【演講】呂政倚:韓儒的「未發心體有無善惡」之辯與當代的朱子學詮釋

時間:

2021年6月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視訊演講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呂政倚(中研院文哲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會議因疫情改為視訊會議,請線上報名,審核後寄發會議連結

系統號:

A-018125

【演講】詩經跨域研究團隊線上學術演講

【演講】詩經跨域研究團隊線上學術演講

標題:

【演講】詩經跨域研究團隊線上學術演講

時間:

2021年6月5日(週六)14:00

地點:

Webex Meetings線上演講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講1:李霖(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題1:〈風〉〈雅〉〈頌〉首篇鄭《箋》闡微

主講2:林宏佳(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講題2:鄭《箋》易《傳》淺探――以《傳》《箋》「大意同」為範圍

主持:史甄陶(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備註:請掃描QR code,本演講採用Webex Meetings,或寄信到 r08121005@ntu.edu.tw

系統號:

A-018186

【演講】高震寰:論秦到西漢的父老與游俠

標題:

【演講】高震寰:論秦到西漢的父老與游俠

時間:

2021年6月7日(週一)10:00

地點:

視訊演講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高震寰(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6月2日上午12:00止,或額滿為止,錄取者將以Email聯絡

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889f2TuXywz85rnx7

系統號:

A-018213

【演講】洪文玲:見海又見船?臺灣歷史船舶實體展示的技術、表現與公眾對話

標題:

【演講】洪文玲:見海又見船?臺灣歷史船舶實體展示的技術、表現與公眾對話

時間:

2021年6月8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海洋史研究群

主講人:

洪文玲(文化部第一~三屆水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

系統號:

A-018127

【演講】陳耀昌:台灣史與我的小說之間

【演講】陳耀昌:台灣史與我的小說之間

標題:

【演講】陳耀昌:台灣史與我的小說之間

時間:

2021年6月9日(週三)14:1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陳芳明書房沙龍區(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陳耀昌(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著名作家)

內容簡介:

【陳芳明人文講座】
主持人: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報名連結:https://bit.ly/3ohurlT
※因應疫情,為管控出席人員,請務必線上報名。參與本場次演講者,當天請務必配戴口罩。如造成不便,敬請見諒,謝謝。

系統號:

A-018196

【演講】唐啟華:英國、日本與洪憲帝制

標題:

【演講】唐啟華:英國、日本與洪憲帝制

時間:

2021年6月10日(週四)10:10-12:00

地點:

中正大學歷史系106室(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唐啟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關於本演講是否仍開放外界人士聆聽,請先詢問主辦單位。

系統號:

A-018195

【演講】劉瓊云:異類如何成為親人?—— 從《聊齋誌異・夜叉國》出發的思考

標題:

【演講】劉瓊云:異類如何成為親人?—— 從《聊齋誌異・夜叉國》出發的思考

時間:

2021年6月10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視訊演講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劉瓊云(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請線上報名,審核後寄發線上會議連結

系統號:

A-018229

【演講】郭慧英:大亞細亞的國境之南:兩次大戰期間香港與新加坡華商的臺灣貿易,1914-1941

標題:

【演講】郭慧英:大亞細亞的國境之南:兩次大戰期間香港與新加坡華商的臺灣貿易,1914-1941

時間:

2021年6月10日(週四)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郭慧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研究教授)

內容簡介:

1.請配合本館相關防疫規定。
2.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8172

【演講】郭玲惠:一步一腳印,走向平等之路:從「那個女人」談起

標題:

【演講】郭玲惠:一步一腳印,走向平等之路:從「那個女人」談起

時間:

2021年6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郭玲惠(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一個女性領導人的誕生總是經過無數的荊棘,必須有天時地利的加持,但人和卻是可遇不可求,特別是破除刻板的迷思,充滿一次次的奮鬥足跡。從幾位國內外"第一"的女性談起,第一位德國女性總理、第一位美國女性大法官、第一位女性哈佛大學校長、我國第一位女性國際棒球賽裁判到擔任法律學院女性院長的生命經驗分享。我國性別人權於亞洲獨占鰲頭,各種法制之建立,亦各有重要之里程碑,從工作到家庭,從出生到死亡,一段接續一段的努力,皆有值得回顧之處,因此將由家務的價值談起,了解剩餘財產分配、退休撫恤金給與家庭責任法制之演變,談談我國法制對於女性角色之發展。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8114

【演講】謝國興:霞漳:16 -17 世紀臺灣早期閩南移民的主要原鄉

標題:

【演講】謝國興:霞漳:16 -17 世紀臺灣早期閩南移民的主要原鄉

時間:

2021年6月15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

主講人:

謝國興(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1.請配合本館相關防疫規定。
2.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8173

【演講】康培德:從檔案日記看近代臺灣的獵人與獵犬:以休閒式狩獵為主

標題:

【演講】康培德:從檔案日記看近代臺灣的獵人與獵犬:以休閒式狩獵為主

時間:

2021年6月1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十七世紀上半臺灣南島語族的農業生產大多為自用,僅蘭陽平原、屏東平原等部份地區已有糧食作物成為跨村社,甚至跨區域間的交易物。從目前已知的文獻資料推測,當時南島語族的農業生產盈餘主要藉由沿岸與河系的水運為主要的運送管道,形成分屬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交易網絡。負責交易網絡運送的人群,有南島語族也有跨海而來的福建唐人。一六四○年代上半,荷蘭東印度公司嘗試藉由年貢制度推廣南島語族的稻作生產至村社內部的家戶單位;不過,公司高層隨後基於各式考量而改以鹿皮為徵收的主要貢物,稻作生產推廣因而無疾而終。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8165

【演講】林孝庭:蔣經國的臺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臺灣

標題:

【演講】林孝庭:蔣經國的臺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臺灣

時間:

2021年6月2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孝庭(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2020年2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30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報告將以演講者最近出版的新書為主軸,重點探討臺灣時期蔣經國在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幾項重要議題上的經歷,並對這些議題加以分析與評價。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8135

【演講】孫天心: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語言有趣的「示證」機制

標題:

【演講】孫天心: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語言有趣的「示證」機制

時間:

2021年7月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語言所

主講人:

孫天心(中研院院士暨中研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劉詠淇,E-mail: ilacdmaffrs@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場演講有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k594oZYMU4Eak7By5wHyQ

系統號:

A-018189

【研習營】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從寫本到數位

【研習營】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從寫本到數位

標題:

【研習營】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從寫本到數位

時間:

2021年8月25日至27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B1多用途空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cclit@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招生對象】
國內大專院校人文學科相關系所之碩、博士班研究生。
另開放旁聽六名,限已取得博士學位三年內者
(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之間取得學位)。

【錄取名額】 正取30名,備取若干名,依序遞補。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2021年6月30日止。屆時視疫情狀況,研習營有可能調整為線上授課或延期舉行,大會將視情況另行公告。

【報名方式】 請詳細閱讀研習營網頁上的報名資訊。

【報名信箱】 cclit@gate.sinica.edu.tw 古典文學研究室。

系統號:

A-018161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線上預展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線上預展

標題: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線上預展

時間:

2021年6月10日起

地點:

線上展覽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熱水器可用,想用熱水洗澡,打開水龍頭,熱水即滾滾而來。但是在3200~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當時的商王及貴族究竟怎麼盥洗?如何洗澡?到底用不用熱水?要回答這些問題,文獻不足徵,所以必須依據考古材料。我們在安陽殷墟發現了四、五個彼此關聯的墓葬及祭祀坑,從其出土的文物及相關脈絡可以知道商代貴族的盥洗方式,並且還會使用熱水洗澡。

本展覽有兩個主題:「商王的盥洗器」與「商王的熱水器」。商王的盥洗器展出殷墟西北岡1400號大墓東墓道的一組器物,包括「寢小室盂」、「右勺」、「龍紋盤」、「弦紋壺」、「青銅人面」,以及五件「陶磢」,這些都是商王的盥洗器。商王的熱水器則出自與1400號大墓相關的祭祀坑:HPKM1435、1380、1382等祭祀坑,展出「溫鼎」、「單鋬鼎」、「銅斗」、「硬陶瓿」等器物,部分祭祀坑還有殉葬的人,這些器物和殉葬者則是商王的熱水設備與燒水服侍的僕人。

總之,從西北岡1400大墓與其相關祭祀坑出土的器物,可以得知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使用溫鼎煮水,以單鋬鼎舀取熱水,倒在盂裡備用。洗手或洗臉時,侍僕拿勺從盂中舀水,以供商王盥洗,並以盤承水;洗澡時還會使用陶磢擦垢。這些盥洗的流程,從頭到尾,都有侍僕服侍。此外,這次展出的商王盥洗用具,不論在商代或現代都是既珍貴又罕見的,展件中就有四件文化部登記的國寶和重要古物,可說是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系統號:

A-018299

【展覽】咬一口青綠——燕巢與大社特展

【展覽】咬一口青綠——燕巢與大社特展

標題:

【展覽】咬一口青綠——燕巢與大社特展

時間:

2021年4月1日至8月29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03、104展覽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5312560

內容簡介:

說起燕巢與大社,腦中是否浮現出一顆顆青綠色的芭樂與棗子?咬下一口,青綠色的表皮下蘊藏著未知的滋味。大自然賜予燕巢大社國家級的地質景觀,崎嶇魔幻而充滿生命力;這片土地孕育出美味的農產,「農業三寶」盛名遠播;不同族群生活的軌跡交織出多元的文化,留下今日新舊共存的建築景觀。

隨著工業區的設立與國道開通,為在地帶來新的發展與轉型。燕巢大社多元的樣貌,像一顆飽滿的果實,值得反覆咀嚼與品味。邀請大家一起「咬一口」、在旅程中品嚐探索燕巢與大社!

系統號:

A-018072

【展覽】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

【展覽】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

標題:

【展覽】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

時間:

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2月6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樓展覽室C(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

內容簡介:

變裝就是打破性別的傳統束縛,每個人都可以有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穿自己喜愛的衣裳,愛自己愛的人。而變裝如同情慾,更是流動而多元的。我們社會當中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服裝與姿態,就有一百種情慾的模樣。

本展覽的主軸講述從男尊女卑、兩性平權,發展到性別流動的過程;也強調「文學」走在「社會」變革之前,優先展示具有社會意識、反映時代的性別文本。我們在各區主題規劃「女子力圖鑑」,以小專欄方式介紹每區代表性事件或女性,讓性別議題延伸,畫龍點睛。

在參觀當中,您將首先看到茂密帶刺的林投叢,那是一個當女鬼比當女人還有權力的年代。接著細櫻紛飛的年代,雖因日本殖民體制帶來壓迫,卻也迎來啟蒙。而後威權凜冬中,軍隊橫渡,迎來第一批女力寫作大隊,為社會示範保守優雅的「閨秀文學」。解嚴前後的性別意識終於有了春意,引人注目,如李昂就以一把殺豬刀狠狠殺掉父權結構,引起譁然。最後在進入千禧年後、同婚通過下的多元風景,一切亮晃晃,不再閃躲、不再隱忍,我們可以寫詩唱歌、動漫電影、創作。

這個展覽是巨觀掃描,照見身分、階級、社會結構性問題,也彰顯人性底下深層柔軟的普世之愛,像一顆心貼緊在每一個生命身旁,永遠溫柔奮力搏動。

系統號:

A-018073

【展覽】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

【展覽】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

標題:

【展覽】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

時間:

2021年3月20日至6月2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701

內容簡介:

2021年適逢1921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回想當年,那是一個由舊時代走向現代的進步時代。這個團體聚集了林獻堂、蔣渭水、楊肇嘉、蔡培火等許多臺籍菁英,在日本殖民政府的政治打壓下,仍致力於臺灣文化的啟蒙運動,為臺灣文化向上及建構臺灣的主體性而努力。

根據日本官方文獻《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略》的記載,當時臺灣中部地區的知識份子思想特別進步,居於鼓動全島風潮的地位。臺灣文化協會中的許多重要成員為中部仕紳,與中部地區有很深的關係,因此在臺中設置了中央書局作為文化協會成員活動的場所。國美館希望藉此紀念文協百年的機會,以多元史觀策畫展覽。這場展覽將不同以往的政治改革角度,而是從文協與臺灣美術的關係作為出發點,尤其著重於臺中的地緣關係。

此展覽希望透過挖掘出文協中的許多重要人物,如林獻堂、楊肇嘉、蔡培火、賴和等,這些重要的仕紳和知識份子,在當時都是美術家重要的贊助者。展覽藉由這些贊助者和藝術家的網路,以社會學的角度切入,連結起文協與臺灣美術的關係,相對於一直以來以臺府展作為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視角,提供另一個研究途徑。

此外,亦與中央書局作連結,透過歷史照片與口述歷史,重新踏查與建構由中央書局為地理中心所輻射出之日治時期中部地區的美術地圖,呈現當時在臺中活動的藝術家與文協之間的緊密關係外,更進一步想讓大眾了解日治時期的前輩藝術家如何在殖民地脈絡、政治場域下開始進行的美術實踐與社會參與。

系統號:

A-018074

【展覽】50風華——華岡博物館50周年館慶特展

【展覽】50風華——華岡博物館50周年館慶特展

標題:

【展覽】50風華——華岡博物館50周年館慶特展

時間:

2021年2月25日至6月25日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4樓特展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內容簡介:

為慶祝50周年館慶,華岡博物館精選逾百件藏品,即日起至6月25日止於4樓特展廳舉辦「50風華——華岡博物館50周年館慶特展」,並搭配相關慶祝活動。

華岡博物館正式成立前歷經「中華文物陳列館」、「文化博物館」、「國際華學會議資料展覽館」三個階段的籌備擴充期,於1971年正式開館。有賴於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及歷年的捐贈者、託管、移交等各單位及個人,現今華岡博物館館藏包含近現代中西繪畫、書法、版畫、攝影、歷代陶瓷、板橋林家文物、民俗文物、卑南文化玉石器等各種類別,館藏超過上萬件,其中又以近現代書畫收藏最具代表性,質與量皆為全臺大學博物館之冠。

「50風華─華岡博物館50周年館慶特展」精選書畫、書法、油畫、粉彩、版畫、攝影、雕塑等各類別總計逾百件作品,書畫及圖稿涵蓋清代海派、渡海四家、嶺南派等,直至近代約80位各時期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以及歷屆校友,包含南張北溥合繪之《山水十二冊頁》、由藍蔭鼎等名家所書寫的《鄧芝園介壽集》、敦煌「安西榆林窟第五窟溪夏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赴法會像」粉本、溥心畬「枯樹賦」、「寒玉堂楷書千字文」等鎮館之寶等作品。

書法方面嚴選西鄉隆盛、武者小路實篤、吳昌碩、何紹基、沈葆楨、張大千、溥心畬、莊嚴、于右任、秦孝儀、臺靜農……等逾20位書法或歷史名人書跡展出;在油畫、粉彩及版畫方面則有李梅樹、馬白水、林克恭、陳清汾、陳慧坤、吳承硯、呂基正、陳銀輝、何肇衢、蔡蔭堂、陳其茂、方向、廖修平……等數十位重要臺灣美術史前輩畫家一字排開,亦同步展出俄籍畫家N.pickulevitch的北京建築粉彩畫,此批粉彩畫已於2020年被列為指定古物;除這些精采的書畫作品外,亦將展出部分郎靜山攝影作品及數件雕塑作品。

系統號:

A-018075

【展覽】畫琳瑯——貨郎圖特展

【展覽】畫琳瑯——貨郎圖特展

標題:

【展覽】畫琳瑯——貨郎圖特展

時間:

2021年4月13日至7月13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陳列室202、208、212(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貨郎是古代賣雜貨的小販,他們挑著貨擔或推著獨輪車,走村串巷,手搖撥浪小鼓,並且以悠揚婉轉的吟唱,介紹商品樣式和用法,賣力推銷,藉以吸引婦女、孩童為主的顧客上門。

貨郎擔上層層疊疊,擺放了品項繁多的商品,宛如縮小版的超市,除了日用百物、玩具、胭脂水粉及農具外,還有糖果、菜蔬等食物,滿載著老少村人的盼望,是流動的幸福滋味。貨郎動人嘹亮的吟唱曲調,則是農村小鎮平淡生活中的小確幸。

「畫琳瑯—貨郎圖」特展除了陳列古代形形色色的貨郎圖,貨郎擔上琳瑯滿目的貨品,與舊時台灣流動商販吆喝「話玲瓏賣雜細」的鄉村文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展覽分成「畫琳瑯—貨郎圖」和「國寶-李嵩市擔嬰戲」兩單元,前者介紹宋元明清的各式貨郎圖,後者則聚焦於南宋聲名顯赫的李嵩(1170-1255)〈市擔嬰戲〉,具體呈現貨郎作品的多元面向。希望透過古代豐富的畫作與文化視野,重新找回藝術與生活的對話,讓博物館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養分。

系統號:

A-018076

【展覽】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展覽】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標題:

【展覽】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時間:

2021年3月25日至8月1日

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內容簡介: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二十世紀中期以前臺灣攝影史脈絡。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臺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書中他寫道:「我一直努力跟讀者分享我所經驗的奇遇,但同時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這裡的「鏡子」,隱喻的是攝影,而「他」指的是在西方的讀者們。換言之,湯姆生的「鏡子」呼應了攝影技術本身的移動性、知識/科學生產,以及殖民的視覺控制技術。從19世紀的臺灣影像到日治時期當權者對攝影技術的控制,皆回應了湯姆生在自述裡透露的視覺慾望與殖民性的觀看關係。

此次展覽一共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1869-1949年間600多幀早期珍貴的臺灣影像,也委託了九位當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研究」計畫介入,回應臺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並作為展覽語意脈絡的補充,聯繫不可窮盡的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臺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著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臺灣」攝影。

系統號:

A-018077

【展覽】說.古地圖特展

【展覽】說.古地圖特展

標題:

【展覽】說.古地圖特展

時間:

2021年4月23日至7月2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陳列室103、104(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公元1662年,鄭成功(1624-1662)擊退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啟臺灣史上的明鄭時期,此時清政府之於此域外之地,瞭解相當有限,展陳1666年左右繪製之滿、漢文《臺灣略圖》,繪製區域僅在今臺南鹿耳門航道及赤磡城、承天府一帶,內容以明鄭軍事布防為重,然而到了17、18世紀交會之際(康熙中),情況已經大不相同,透過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康熙臺灣輿圖》,我們看到了臺灣西部由南到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特別是原住民形象與風俗的展現,顯見清政府對臺灣社會文化或整體地理環境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後隨著乾隆皇帝移民政策的開放,漢人大量來臺,展陳18世紀中葉(乾隆中)左右繪製的《乾隆臺灣地圖》,圖面上可見漢人聚落600多處,原住民聚落300多處,說明臺灣人口飛速成長,且從圖上方空白處,詳細註寫的「山中」、「山後」原住民聚落名來看,此時漢人對臺灣島的瞭解應該已經擴及東岸。

系統號:

A-018078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標題: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時間:

2020年12月30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考古引介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是歷史文物陳列館 x 數位文化中心 x 「商代人物3D投影計畫─妲己」工作團隊,透過掌握的考古材料與相關研究,運用虛擬空間三維多面數圖形動畫製作軟體、Cloud Speech API 雲端語音識別系統、人體紅外線感測,以及VICON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等新創科技,以動漫元素、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重現妲己、還原商王朝的真實樣貌。來到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觀展者可以與穿越者妲己對話,用一種更活潑的方式了解殷商歷史與社會文化。

系統號:

A-018079

【展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展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標題:

【展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時間:

2021年3月20日至6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2-107展覽室及美術街(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順天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收藏家族美好的故事。藥學博士許鴻源先生,以一生的歲月,秉持「藥物醫人身,文化冶人心」的信念,在那個臺灣還沒有官辦近代美術館的艱難時刻,以企業家一己之力,支持藝術家的創作,為臺灣留下大批藝術作品。在他去世後,夫人賡續其志,成立「順天美術館」,展出、推廣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最後,家族遵其遺願,在臺灣可能變得更好的時刻,將這批原本就屬於這塊土地的作品,全部六百餘件,如數捐回臺灣,讓她成為建構臺灣美術史不可或缺的一個區塊。

許氏家族的用心,正逢臺灣文化部鄭麗君前部長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宣示的時刻,在官民同心的努力下,克服困難,李永得部長踵繼支持,成就了這段前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化傳承使命。

本展正是站在收藏家、也是捐贈者的立場,呈顯這位心胸寬大、志氣清遠的藝術愛好者,一生關照的視野,及付出的熱忱。全展195位藝術家,出生的年代從最早的1871年到最年輕的1989年,前後橫跨一世紀,這也正是收藏家畢生接觸、收藏、支持的藝術家名單。

本展依藝術家生年順序排序,劃分四個時代,也是四個子題,分別為:
甲、蓊鬱──百歲前輩典範:
乙、豐采──豐實、沈澱、光采
丙、斐然──跨越時代的一代
丁、初炳──當代新風貌

除了以順天美術館捐藏的作品所構成的四大主題外,國立臺灣美術館更將文化部自2017年以來推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成果,一併統整呈現,見證臺灣文化主體建構的階段性努力。

系統號:

A-018080

【展覽】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

【展覽】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

標題:

【展覽】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

時間:

2021年2月2日至6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仰望星空,天幕上總有那麼幾顆閃耀的星子,從遙遠遙遠的宇宙那一頭,經過億萬光年的時間之流,落入我們的眼眸。然而,再璀璨的星光也有燃燒殆盡的一刻,倏忽之間劃過天際,留下剎那即永恆的美好。

如同2019年的臺灣文學星空,許多作家、文化人、出版家,離開了他/她們的星系;無論是寫詩、小說、散文、歷史、繪本、評論、報導,還是創辦文化事業、擔任主編、記者、從事社會運動……,他/她們或者揮灑傳統底蘊,或者灌注前衛思潮,引領社會產生書寫、出版、閱讀甚至是跨領域交會的化學變化;以自我燃燒的使命與熱忱,映照臺灣價值的成就、自信和反省,也為迷航的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為了不曾忘卻的紀念,圖書室特別策劃「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透過19位辭世作家的生平簡介和作品展示,邀請所有的讀者朋友繼續閱讀、繼續想念,也繼續感受,他/她們不滅的光芒。

系統號:

A-018081

【展覽】人間池塘——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

【展覽】人間池塘——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

標題:

【展覽】人間池塘——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

時間:

2021年5月5日至8月15日

地點:

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6563033 #4002

內容簡介:

全球化與數位化時代催化人類的生活動能,使人們處於過度躁動不安的狀態,2020年初新冠病毒來勢洶洶侵襲世界各國,加以人類在近半世紀對大自然進行的剝奪豪取,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場域,亟需有不同的視角,對人們做出一番心靈的舒緩與守護環境的提醒。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長期以來合作辦理多次重要展覽,以博物館美學教育推廣回饋社會大眾。在此全球心靈艱困的後疫情時代,兩館再次攜手,以豐富的荷花主題典藏作品於佛陀館展出,為兩館合作再創新的里程與意義。

本次展覽精選兩館典藏精選近代名家70餘件畫荷之作,展現晚清至現當代中、西畫家以寫意、工筆、水墨、油畫、水彩等不同技法展現荷花之美,有吳昌碩、趙叔儒、張大千、溥心畬、王震、沈耀初、張穀年、吳梅嶺、吳平、陳丹誠、鄧雪峰、趙松泉、胡克敏、鄭曼青、金勤伯、劉延濤、楚山青、歐豪年、黃磊生、鍾正山、李奇茂、黃光男、黃才松、董夢梅、張德文、江明賢、戴武光、王濟遠、常玉、李苦禪、張杰、吳幼之、管執中、趙二呆、席慕蓉、梁丹丰等大師手筆,件件經典,藉此得見傳統到現當代畫家如何演繹荷花的千姿百態與文人情懷。

系統號:

A-0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