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洪紹洋:戰後日臺經濟研究的幾個新認識(1945-1972)

標題:

【演講】洪紹洋:戰後日臺經濟研究的幾個新認識(1945-1972)

時間:

2020年3月02日(週一)10:30-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洪紹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報告以過去數年對臺日經濟的研究為基礎,嘗試以經濟史的脈絡為出發,提出幾個新的論點。第一,先以幾位資本家的經濟活動,說明1950年臺日貿易恢復前的臺日經濟。第二,探討臺日兩國人民與企業,在舊金山和約與日華和約簽署前後所存在的期待。第三,說明半官方組織在臺日經濟交流上所扮演的脈絡。第四,冷戰體系下日資來臺的動機與途徑。

系統號:

A-015597

【演講】連清吉教授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連清吉教授專題演講

時間:

2020年3月2日、3日各1場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樓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連清吉(長崎大學多文化社會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講題1:日本的中國學
日期:3月2日(週一)15:10-17:00

講題2:日本近代中國文學研究的雙璧:吉川幸次郎與小川環樹
日期:3月3日(週二)13:10-15:00

系統號:

A-015535

【演講】Katia Buffetrille:Sacrificed Bodies, Sanctified Bodies : Self-immolation by Fire in Tibet

標題:

【演講】Katia Buffetrille:Sacrificed Bodies, Sanctified Bodies : Self-immolation by Fire in Tibet

時間:

2020年3月3日(週二)14: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

主講人:

Prof. Katia Buffetrille(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馬泰然(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主任)

本活動不需事先報名,歡迎各位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分享及參與

系統號:

A-015593

【演講】George C.S. Lin:Building the post 1949 State in China and Taiwan: Bureaucratic, Campaign, and Performative Modalities

標題:

【演講】George C.S. Lin:Building the post 1949 State in China and Taiwan: Bureaucratic, Campaign, and Performative Modalities

時間:

2019年3月5日(週二)16:00-18:00

地點:

3335 Dwinelle Hall,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 Center of Global Metropolitan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Prof. George C.S. Li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系統號:

A-015489

【演講】薛化元: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

標題:

【演講】薛化元: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

時間:

2020年3月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過去討論1950年代中華民國統治體制時,常常認為強化軍事統治的一面,而在1960年代則強調其轉化成為「開發獨裁」的一面。不過,根據前述的討論,1960年代相對於1950年代未必是朝向開放的方向發展,而且有進一步緊縮的現象。如前所述言論市場對國民黨當局的監督力道大不,《自由中國》的停刊,李萬居失去《公論報》經營權都是重要表徵。如果要找1960年代反對派要求改革的言論,固定出版的文獻可能是《臺灣省議會公報》,可是《議會公報》流傳不廣,而且也不是所謂在野的言論的呈現。而省議會內部在野力量在要求改革的努力,在1960年代也未必有進一步的開展,無論是攸關地方自治的《省縣自治通則》或者是國會全面改選的主張,1960年都較1950年代倒退。再以臺灣省政府而言,1949年12月21日陳誠卸任臺灣省主席之後先由吳國楨接任,1953年4月再由俞鴻鈞接任,1954年嚴家淦再接棒直到1957年8月,換言之,在此階段臺灣省政府在形式上終究是由文人主政。相對地,在1957年8月周至柔上將接任省主席之後,1965年12月再由黃傑接任,1969年則由出身情治系統的陳大慶接任,整個1960年代臺灣省政府是由軍人主政,這在1950年代也是沒有的現象。至於在中央,則蔣介石的擴權,從1950年代體制外「國防會議」開端,到1960年代的末期成為體制內的「國家安全會議」。換言之,憲政體制的架構以不足以限制總統權力的擴張。

總之,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臺灣政治的發展並非朝向開放改革方向前進,不僅不可能組織反對黨,無法在原本的憲法規範下完成統治者的更迭,反而出現總統進一步擴權,軍人在政治發言地位的增加,乃至在野力量衰退,民意機關監督力量減弱等問題,這是比較1950年代和1960年代臺灣政治局勢時,值得重視的現象。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474

【演講】Li Ling:Sun Wukong: The Monkey God

標題:

【演講】Li Ling:Sun Wukong: The Monkey God

時間:

Thursday, March 5, 2020, 4 pm

地點:

Room 604, UBC Asian Centre

主辦單位:

Sponsored by Tianzhu Global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t Cultures with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FROGBEAR.

主講人:

Prof. Li Ling(Sichua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Xiyou ji 西遊記) discuss the Monkey King, Sun Wukong. Many scholars examine Sun Wukong from the Buddhist and Daoist perspectives. Yet,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focus on his origins, Buddhist-type mind cultivation, or Daoist internal alchemy. Yet, current scholarship usually ignores what in my opinion was the main reason of choosing Sun Wukong as a protector of the “Tang monk” on his pilgrimage to the West for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nkey often symbolized immortality.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symbolical meaning of monkey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relationship to immortality.

About the Speaker
Li Ling is a Professor at Sichuan University in Chengdu China. She earned her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Jin Weinuo.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art from the Han to the Tang, with a concentration on Tibetan Buddhist Art. From 2002, Li Ling worked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before moving to Sichuan University in 2018.

This lecture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but pre-registration is preferred. Register at: https://frogbear-lecture-li-ling.eventbrite.ca

系統號:

A-015475

【演講】Julia C. Strauss:Building the post 1949 State in China and Taiwan: Bureaucratic, Campaign, and Performative Modalities

【演講】Julia C. Strauss:Building the post 1949 State in China and Taiwan: Bureaucratic, Campaign, and Performative Modalities

標題:

【演講】Julia C. Strauss:Building the post 1949 State in China and Taiwan: Bureaucratic, Campaign, and Performative Modalities

時間:

2019年3月5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Colloquium: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 March 5 | 4-6 p.m.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Golden Bear Center, 1995 University Ave., 5th floor), IEAS Conference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Julia C. Strauss (Professor of Chinese Politics, University of London)

內容簡介:

Panelist/Discussant: Brooks Jessup, Visiting Lecture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C Berkeley

By the late 1950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nd Republic of China (ROC) stood as exemplars of success for both “revolutionary” and “conservative” variants of the modern state. However, in 1949 these two regimes had an overlooked yet substantial amount in common in structure and state building agendas. Both were highly militarized Leninist single party states that needed to simultaneously create effective state institutions, dispatch political enemies, establish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mobilize support in areas where their connections to local society were weak to non-existent. Juxtaposition of the PRC in Sunan (Southern Jiangsu) with the ROC in Taiwan, illustrates that each relied on a fluctuating mix of bureaucratic and campaign modalities to implement similar policies each deemed essential to state building – the dispatch of enemies of the sta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reform. However, the ways in which campaigns against subversives and for land reform were publicly performed pointed to key differences in each’s core values, how it represented itself, and how it attempted to generate legitimacy. In Sunan campaigns were deployed in a highly public way that erase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encouraged violent “high tides”, and required a mobilized public to emotionally merge with the state in excising enemies from the body politic. Conversely, campaigns in Taiwan were implemented and justified in a manner that stressed law, procedure, and gradualist technocracy. These early modalitie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tinued to structure state building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long after these early years of regime consolidation.

系統號:

A-015600

【演講】官大偉:歷史記憶(remember)與關係重構(re-member):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治理的解殖之路

標題:

【演講】官大偉:歷史記憶(remember)與關係重構(re-member):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治理的解殖之路

時間:

2020年3月6日(週五)10:30-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

主講人:

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備註:
1.為防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與會者請自備口罩。
2.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至3月4日止。

系統號:

A-015605

【演講】彭蒂菁:The nonlinear effect of convenience stores on residential property prices: A case study of Taipei, Taiwan

標題:

【演講】彭蒂菁:The nonlinear effect of convenience stores on residential property prices: A case study of Taipei, Taiwan

時間:

2020年3月6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彭蒂菁(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報名方式:請於2020.3.5(四)15:00前,email至economic@ssp.sinica.edu.tw報名
活動聯絡人:黃小姐 | 02-2782-1693 分機 220

系統號:

A-015594

【演講】朱立熙:韓國的黯黑紀行與台韓關係

標題:

【演講】朱立熙:韓國的黯黑紀行與台韓關係

時間:

2020年3月10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系統號:

A-015596

【演講】張寧:《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新書討論會

標題:

【演講】張寧:《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新書討論會

時間:

2020年3月12日(週四)9:50-13:2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張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與談人: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季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5559

【演講】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本人之遣返與留用

標題:

【演講】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本人之遣返與留用

時間:

2020年3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來臺接收後,決定在最短時間內遣返日人,但為清理業務、維持各項事業運作,亦酌留部分日籍人員,以協助接收復員。迨至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對日人充滿疑忌,決定提前予以遣返;其後,留臺日人甚少,對臺影響亦微。期間,日人之表現頗獲肯定,尤其高等教育學府皆留用不少日籍教師,不但從事教學研究,也獲聘為省署諮詢顧問,甚獲重視;且留用時間越長,貢獻越大,在戰後大學院校的接收、轉型上,頗具承先啟後的意義。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476

【演講】林玉茹:政治、族群與十八世紀臺灣海商團體的出現

【演講】林玉茹:政治、族群與十八世紀臺灣海商團體的出現

標題:

【演講】林玉茹:政治、族群與十八世紀臺灣海商團體的出現

時間:

2020年3月12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大樓4樓)(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小姐,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系統號:

A-015558

【演講】林士鉉:從旅獒到蒼猊:關於清代職貢圖像的幾個問題

【演講】林士鉉:從旅獒到蒼猊:關於清代職貢圖像的幾個問題

標題:

【演講】林士鉉:從旅獒到蒼猊:關於清代職貢圖像的幾個問題

時間:

2020年3月13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17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講人:

林士鉉(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5564

【演講會】文書としての中国史史料

【演講會】文書としての中国史史料

標題:

【演講會】文書としての中国史史料

時間:

2020年3月14日(週六)14:00-17:30

地點:

花園大学拈花館202教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中国史史料研究会/合同会社志学社

聯絡人:

E-mail: hoc@shigakusha.jp

內容簡介:

14:30
清太祖ヌルハチを知る諸史料について(綿貫哲郎,日本大学兼任講師)

15:00
西周金文から見出せる文書(佐藤信弥,立命館大学白川静記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15:30
官文書から見た秦漢帝国官吏の勤務実態(鷹取祐司,立命館大学教授)

16:30
シンポジウム「文書としての中国史史料」(鷹取祐司×佐藤信弥×綿貫哲郎)

系統號:

A-015551

【演講】林佳儀:仕紳、寺廟與地方音樂戲曲活動:以新竹北門鄭氏家族為例

標題:

【演講】林佳儀:仕紳、寺廟與地方音樂戲曲活動:以新竹北門鄭氏家族為例

時間:

2020年3月17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林佳儀(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填寫表單,以利庶務之運行。若報名後臨時不克參加,也麻煩來信告知,否則日後將不錄取。2.報名系統將於3/13(五)關閉並公告錄取名單,屆時煩請留意相關資訊。

系統號:

A-015508

【演講】陳詠琳:宋元時期象數與術數之融攝──以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為例

標題:

【演講】陳詠琳:宋元時期象數與術數之融攝──以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為例

時間:

2020年3月18日(週三)10: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陳詠琳(高雄餐旅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羅聖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

系統號:

A-015561

【演講】林呈蓉:1895年的臺灣社會

標題:

【演講】林呈蓉:1895年的臺灣社會

時間:

2020年3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呈蓉(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895年,臺灣社會歷經了一場鄉土保衛戰。眾所周知,甲午戰爭對臺灣的歷史命運帶來深切影響,臺島民眾對此殊變的象徵性反應即乙未之役。講者意圖透過史料《征臺顛末》與《明治28年渡台日記》,解析1895年臺灣的社會概況,重新審視臺灣民眾對割臺情事的因應與受容。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478

【演講】任天豪:戰後臺灣「反共抗俄」政策的形成與性質

標題:

【演講】任天豪:戰後臺灣「反共抗俄」政策的形成與性質

時間:

2020年3月23日(週一)10:30-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任天豪(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副教授)

內容簡介:

「反共抗俄」政策及隨之啟動的「反共抗俄總動員」,是蔣介石所領導的政府,在冷戰時期的重要國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臺灣的各項建設方向。惟在該政權退守臺灣,意圖「反攻大陸」的政治期望下,「反共抗俄」的概念本身,與該政權的真實目標是否一致,則為值得探討的問題。本報告著重外交史面向的檢視,期透過該政策的形成與性質,討論在臺灣的中華民國藉此政策進行「內戰冷戰化」的過程。

系統號:

A-015595

【演講】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標題:

【演講】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時間:

2020年3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我的研究是希望可以瞭解:「客家」如何在清初地方官府與周遭閩人高度的歧視與排擠之下,在南臺灣六堆的新居地長期定住下來;進而思考與理解,閩客族群、地方官府甚至是臺灣社會,經由此一長期歷史過程的互動發展,所產生的習慣、制度、結構,甚至是文化與意識型態。
相對於傳統文獻一字未提「客家」何時進入南臺灣墾殖,他們在清代和周邊住民以及國家的互動發展卻異常顯眼,這提醒我們應該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過程,來瞭解「客家」定居臺灣的歷史過程。從歷史發展看來,「客家」至少經歷了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份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的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治以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這樣的歷史過程也同時意味著,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也就等於瞭解了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479

【演講】李毓中:「法西黃八禮十巴除」:文獻中的十七世紀閩南人西班牙語學習

標題:

【演講】李毓中:「法西黃八禮十巴除」:文獻中的十七世紀閩南人西班牙語學習

時間:

2020年4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閩南人為前往海外經商,習得不少外邦語言的史實,已在許多史籍中有所記載,但閩南人如何學習外語等細節,則幾乎是沒有史料可供探究。因此,講者將利用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所藏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討論該手稿的完成年代、背景與過程,透過該手稿內的《佛郎機化人話簿》及其草稿內容,探討被西班牙稱之為Sangley的閩南人,他們散布在菲律賓及摩鹿加群島的商業網絡成員,如何學習與運用西班牙文,以及學習西班牙文所為何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610

【演講】葉惠芬:陳誠與反攻大陸計畫

標題:

【演講】葉惠芬:陳誠與反攻大陸計畫

時間:

2020年4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葉惠芬(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政府遷臺之後,總統蔣中正即著力於反攻大陸的使命,但因海峽兩岸實力 懸殊,渡海反攻確實十分艱鉅,而在複雜的國際情勢下,進行軍事反攻又牽涉多端,作為蔣中正最得力助手的陳誠,在擘劃政務、穩定政局之餘,如何協助蔣中正完成反攻大陸使命,成為他無可逃避的重任。惟在目前既有的研究中,無論反攻的第一第二第三號作戰計畫、光計畫、武漢計畫或國光計畫等,幾乎都是蔣中正命令參謀總長或軍事要員組成的團隊所修改制定,似乎較難看到陳誠的身影。但以陳誠地位的重要性而言,有必要詳細檢視他在蔣中正反攻大陸計畫的策劃、制定、準備、檢討等相關過程中有否參與?參與程度如何?參與了哪些部分或項目?又發揮了怎樣的影響。本文即嘗試探討陳誠對反攻大陸計畫的參與及影響,並按照他初任行政院長、獲選副總統,再度兼任行政院長三個階段進行討論,希望能較全面的檢視陳誠對蔣中正反攻大陸計畫發揮的影響力,並由此進一步觀察政府遷臺後反攻大陸之進行概況。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612

【工作坊】「歷史記憶的多元探索」工作坊

【工作坊】「歷史記憶的多元探索」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歷史記憶的多元探索」工作坊

時間:

2020年3月27至28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3月27日
9:30-11:00
主持人:潘光哲
自保、愛國與屈從:一個偽滿「合作者」的心態探微(代讀)(江沛)
北伐時期的戰爭回憶(施純純)
在日記中追尋西藏主權(簡金生)
評論人:潘宗億

11:10-12:20
主持人:陳建守
戰火下的科研機構:從〈竺可楨日記〉看抗戰時期中研院氣象所的發展(劉芳瑜)
清末地方設立新式學堂的經費問題——以《張棡日記》的紀錄為中心(周東怡)
評論人:徐兆安

13:30-15:00
主持人:林士鉉
記「異」並存:戰後德國艾德諾時期猶太人大屠殺官方與另類記憶文化的對抗(潘宗億)
感受「新中國」:由日記看知識份子對中共建政初期施政的心態與適應(王超然)
青年敘事的政治史思考(汪正晟)
評論人:吳啟訥

15:30-17:00
主持人:游鑑明
日記中的戰後經濟動盪與日常生活(侯嘉星)
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外國顧問慕德施日記(吳雅琪)
《傅秉常日記》裡的50年代與臺灣政治(趙席敻)
評論人:連玲玲、任育德

3月28日
9:00-10:30
主持人:張瑞德
藍與紅:1950年代反共文藝的性別與抗戰記憶書寫(柯惠鈴)
戰爭如何被記憶?:十本二戰日記的歷史課堂教學與實作(蔣竹山)
血色童年:抗戰生活的記憶與書寫(代讀)(柯佳昕)
評論人:羅久蓉

10:40-12:10
主持人:蘇聖雄
歷史記憶中的醫療史:以《顧頡剛日記》為中心的討論(皮國立)
走在家國之間的女教授:比較曾祥和與齊邦媛的自述回憶(曾冠傑)
記憶的競逐: 1980 年代以降臺東紅葉少棒的多元敘事(謝仕淵)
評論人:翁稷安

13:30-15:00
主持人:鄭政誠
田野筆記、記憶與未來——祕魯應用人類學者Mario Vásquez與農業改革計畫(褚縈瑩)
男性的反專制:民初的宮闈演義寫作與性別意涵(黃琬柔)
戒嚴下的「當代紀錄」與歷史記憶的反思:以林梵《少尉的兩個世界》為核心(陳文松)
評論人:蔣竹山

15:20-16:00
綜合討論
引言人:蔡龍保(主持)、游鑑明、蔣竹山、林士鉉

系統號:

A-015571

【工作坊】International Workshop: Exploring the Grey Zones: Agency, Activities, and Imaginations at Contemporary Taiwan’s Borders

標題:

【工作坊】International Workshop: Exploring the Grey Zones: Agency, Activities, and Imaginations at Contemporary Taiwan’s Borders

時間:

2020年3月20日(週五)

地點: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主辦單位:

Dr Hsiao-Chiao Chiu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Tsung-Lun Alan Wa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聯絡人:

Dr Hsiao-Chiao Chiu

報導者:

Dr Hsiao-Chiao Chiu

內容簡介:

This workshop brings together early-career and doctoral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to examine agency, activities, and imaginations at two kinds of contemporary Taiwan’s borders.

The first is the border island of Jinmen, and the second is state borders delimiting where the sovereignty of one state begins and the sovereignty of another ends.

Contributors are encouraged to have their fieldwork-based research in dialogue with the concept of grey zones in either way: (1) the various forms of uncertainty, ambiguity and turbidity involved in mundane daily life or specific activities (e.g., informal economies, transnational trade, cross-border pilgrimage); (2) the kinds of experiences consistently present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e.g., the military legacies in present-day Jinmen).

Our aim is to explore how people’s experiences of dwelling in and moving across borders not only reflect but can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to enrich Taiwan studies by cases outside of mainstream socio-political context.

系統號:

A-015482

【工作坊】Mapping Hong Kong—A History Workshop

【工作坊】Mapping Hong Kong—A History Workshop

標題:

【工作坊】Mapping Hong Kong—A History Workshop

時間:

29-31 May, 2020

地點: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辦單位: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The UBC HK Studies Initiative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29–31 May 2020

The UBC Hong Kong Studies Initiative,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Hong Kong History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is pleased to announce a history workshop to be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on May 29–31, 2020.

The theme “Mapping Hong Kong” invites reflections on how Hong Kong’s past could be mapped onto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scales or contexts. Whether it has to do with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particular individuals at certain (critical) moments or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of goods, ideas, and people over time and space, a common challenge for historians (of Hong Kong or not) is to place their subject in a proper frame of analysis. But what makes a frame “proper”? And how do we as historians attend to the politics of framing?

We seek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hat do,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speak to the workshop’s theme. While we a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papers that engage historical subjects and questions (and are grounded on historica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we do welcome historically-minded contributions from allied disciplines.

This intensiv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s open to all, but preferences will be given to advanced graduate students and early-career scholars who could benefit most from this opportunity to “workshop” a dissertation chapter, a draft journal article, etc.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their work-in-progress and brainstorming with fellow historians, during their visit participants will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use of the excellent library resources available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ccommodation and most meals will be provided. Travel subsidi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y be available pending on budget.

Deadline for proposals: February 15
Notification of participants: February 28
Papers (~8,000 words) due: May 8

Interested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submit, by February 15, a 250-word abstract, a 1-page CV, and a one-paragraph explanation of how their work-in-progress would benefit from this workshop. Submissions and inquiries (subject line: “2020 history workshop”) should be directed to: Ryan Sun (ryan.sun@alumni.ubc.ca)

系統號:

A-015480

【研習營】「思想文化史」研習營開始報名

標題:

【研習營】「思想文化史」研習營開始報名

時間:

2020年7月20至24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研習目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本年度將舉辦「思想文化史」研習營,鼓勵年輕學子投入思想史領域的研究工作,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講授如何從報刊、地域社會、概念史、政治思想、知識份子和歷史書寫等面向,探究思想史的現況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本次「思想文化史」研習營,希望透過教師授課與學生實習,共同研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藉此提高年輕學子對此一領域的興趣。

研習活動:本次活動是以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和碩、博士研究生為對象,課程內容包括演講與實習。專題課程則分別邀請學者專家,講述思想文化史的發展,並且解析各種不同的史料。每堂課3小時,課程內容包含演講、討論與實習。本次研習營除了專題討論,並設有「研究計畫寫作的技藝」場次,希望協助學生瞭解研究計畫的組成與寫作方式。

研習對象:各大專院校大學部高年級學生與碩、博士研究生(特別鼓勵大學部高年級生參與)
錄取名額:正取30名,備取5名。
報名資訊:
1.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3月31日。
2. 報名流程:
(1) 思想文化史研習營報名簡章及報名表,公告於本網站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活動最新資訊。
(2) 請自行於研習營網站報名填寫相關報名訊息。
(3) 錄、備取名單預定於2020年4月下旬,公佈於研習營網站最新消息,並以email通知錄、備取學員。
(4) 錄取學員於2020年5月15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始完成報名錄取程序。碩、博士生請交研究計畫。大學部高年級學生若無研究計畫,可繳交思想文化史相關讀書報告一篇,做為研究計畫的替代。研究計畫和讀書報告內容,以不超過5頁A4長度為限。
(5) 錄取學員若未在期限內繳交研究計畫,視同放棄資格,並由主辦單位以email通知備取學員依序遞補;備取學員須於2020年6月10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才得參加研習營。
(6)通過甄選者,每堂課均需努力參與且不遲到早退。無法全勤參與者,請勿報名。
與會學員往返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員5天住宿(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自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下午2時後)入住,24日(星期五中午12時前)退房。(需全程參與研習營活動)
◎ 研習營期間(2020年7月20日至23日),大會將提供與會學員餐點。
(7)關於研習營的疑問,請聯絡林秀娟小姐(schuan@gate.sinica.edu.tw)、陳建守先生(jienshou@gate.sinica.edu.tw)

注意事項:
1. 研習營活動不接受現場報名及旁聽,未被錄取者,請勿前往。
2. 凡報名即視同認可並接受本研習營之各項規定,請按照報名程序繳交資料。
3. 研習營活動前如遇不可抗力之重大事故而無法如期舉行,主辦單位將於本網站公告之,並另擇期舉行。
4. 研習營相關訊息將隨時透過本網站公佈與更新,請參加者自行留意。

研習營講題與師資(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題目未定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明代地域學術史的研究方法與反思
陳瑋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概念史研究與反思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威
楊貞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重讀《新青年》
劉龍心(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史學史還可以怎麼做?──思想文化史的取徑
蕭高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淺談政治思想史
講者未定:研究計畫寫作的技藝

系統號:

A-015598

【系列演講】「天朝大慶」特展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天朝大慶」特展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天朝大慶」特展系列演講

時間:

2020年1月至5月,共7場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第三場
3月7日
乾隆皇帝的一天、一年與一生:三萬多個日子怎麼過?(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第四場
3月21日
清宮的醫療與養生(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第五場
4月11日
乾隆皇帝的民人嬪妃(黃麗君,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

?第六場
4月25日
乾隆皇帝的萬國來朝(賴毓芝,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第七場
5月16日
一張座次圖,兩場盛宴:太和殿筵燕位次圖考(陳熙遠,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無需報名,自由入座
▶公務人員可申請兩小時終身學習時數
▶演講當天文物館定時導覽改至上午10:30

系統號:

A-015507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標題: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時間:

2020年1月17日至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雙層巴、茶餐廳、重慶大廈、無厘頭──這是我們的香港印象。傳統的、現代的、嚴肅的、俗媚的、紅玫瑰、白玫瑰,並存在島與半島。

港島、九龍、新界,原是中國大陸南端的邊陲漁鄉,命運在1840年代英國勢力登岸之後對倒。人流錢潮雖由世界湧入維多利亞港,殖民政權並沒有壓垮市井生活。北方幾經動亂,生民漂向南方。本地的、殖民的、南來的故事,交會的歷史更繁複。作家也斯忍不住要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香港如何書寫我城?香港認同如何顯影?這場特展,蒐羅百年來香港作家的持續書寫,是澎湃的文學大系,也是主體的時間繁史。

展場五大主題,主要環繞在戰後五十年。起於偏安島嶼的微光,顯露左右僵持的鋒芒,穿過通俗閱讀的浮光,衝出身分認同的星火。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臺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

系統號:

A-015520

【展覽】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展覽】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標題:

【展覽】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時間:

2019年9月27日至2020年3月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期,「到南方」是許多臺灣文人的共同經驗。臺灣與南洋交會的歷史源流,可追溯至1836年澎湖進士蔡廷蘭漂流到越南,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前往南洋的人數更達到高峰。

本展從「臺灣板橋林家」之子林景仁與「印尼棉蘭張家」之女張福英,兩大豪族的跨國聯姻,勾勒臺灣古典文學南渡的行跡。透過張福英《娘惹回憶錄》與當時臺灣文人的古典詩作,看見特定時空下,文學如何跨越國界與語境的界線,進而影響創作內容與風格,彷彿一段臺灣文學與南洋地區之間的旅行記。

系統號:

A-015521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標題: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至2020年8月30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二樓歷史教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臺灣近代水泥工業的發展,以淺野水泥為開端,壽山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讓這塊土地與水泥產業有緊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後的台灣水泥公司,百年的歲月時光,直到政府停止西部礦區的採礦權,臺灣最早的水泥廠,就此告一段落。

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的停採,是另一個歷史延續的起點。細數後續的發展,2011年在地方團體及政府單位的努力下,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水泥公司提供土地建設柴山滯洪公園,緩解地方淹水問題;鼓山崎腳遺址的挖掘,重現先人的遺跡;石灰窯及紅磚倉庫的保存,延續水泥產業的記憶。水泥盛世後的蛻變,讓這塊土地以自然及文化的韻味重現,資源開發與環境及文化的關係是否有更多的可能?

系統號:

A-015522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標題: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時間:

2019年3月27日至2020年10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人:

莊博揚,Tel: 02-2652-3382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將於3月27日,推出特展「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希望透過文物的故事,和社會大眾一起重新認識客家文化豐厚的底蘊和開放性。為了蒐集這些難得的文物,策展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黃宣衛,與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合作,特別花了兩年的時間,密集走訪廣東、廣西、香港、馬來西亞沙巴與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考察、蒐集文物,並和「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共同籌劃,以展覽的形式呈現「東方客家」和「西方傳教士」交會所迸出的火花,從歐美的差會、太平天國、瑞士的巴色差會,乃至客家基督徒如何從大陸華南的東江流域散布到香港、沙巴等地。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基督福音,也引入現代醫療、學校教育、社會福利等組織,深深影響客家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在臺灣,來自加拿大與英國長老教會的馬偕和李庥開始傳播福音,也影響了臺灣的客家社群。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不但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更增添了臺灣文化的西方元素。

系統號:

A-015523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標題: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時間:

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4月29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內閣大庫檔案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周禮》有云:「以嘉禮親萬民」,帝制傳統的嘉禮,繫於天子者,有朝會、燕饗、冊命、經筵諸典;行於庶人者,則有鄉飲酒禮。在皇朝籌辦每年的各種節慶中,尤以新正朝會、冬至祀天與萬壽聖節最為隆重,號稱「皇帝三大節」。

清朝每逢慶典及年節令辰,或因應各種場合,會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辦筵宴。凡遇皇帝三大節日,在萬方朝賀之後,更設筵於太和殿,藉由欽賜大燕,皇帝與內外王公臣僚與藩屬使節進酒饗膳、同歡共樂。

太和殿正面十一開間、進深五間,相較歷朝宮殿,無疑是型制最為恢弘的單體宮殿建築。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與乾清宮同時重修告成,內外輝映,分別為「殿」與「宮」建築登峰造極之作,清聖祖在詔書裡特別強調,宮殿建築「壯麗之觀」,主要是彰顯御極天下的「出治之體」。

壯麗的太和殿不僅作為皇帝三大節舉行朝會與筵宴的場所,其他如皇后的冊立之典、文武殿試後的傳臚之禮,亦皆在此舉行。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內助,不僅正位中宮,更可母儀天下。若皇帝年幼即位,則在迎娶后妃時當舉行「大婚」之禮。至於朝廷以科舉考試為國興賢舉能,希冀仕進的學子更欲透過三年的「大比」,終經殿試由皇帝欽定甲乙,並在太和殿上傳臚後,正式題名金榜。

本特展主要利用史語所庋藏內閣大庫檔案,分別以大燕、大節、大婚與大比為主題揀選相關檔案,呈現天朝大慶的禮制規範與實際運作。

系統號:

A-015524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學習中心(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初戀那一天
少女漫畫的文法特色在於氛圍的營造與說故事時間的休止。它強調背景故事,著重角色的心理描寫、情感過程的表現,並利用這些變化來推進故事,因此「說故事的時間」往往長於「故事中的時間」。畫格裡的分鏡不時透過定格、放大、朦朧破碎等描繪方式穿插內心獨白,形塑堆砌感性敘事,為少女漫畫的主要特徵。從日本男性漫畫家畫少女漫畫的時代開始,異國風情、花朵、緞帶、雲朵等即被用來當作象徵少女心的符號。

前進少女漫畫的國度
1953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緞帶騎士》問世,萌發了獨特的少女漫畫文法新芽,並帶來深遠影響。直到196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主力仍是男性漫畫家,除了雜誌連載外,出租本(貸本)亦是少女漫畫成長的重要園地。及至1970年代,被稱為「花之24年組」的女性漫畫家不斷發展出新的文法與故事類型,創造了另一番新天地。

臺灣少女漫畫記
1966年,臺灣正式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其辦法名義上是輔導,實際卻是由審查者刪改或禁止出版,使得漫畫出版產業受其影響難以生存,更導致漫畫的創作出現斷層,也讓後世不少人誤以為臺灣沒有漫畫家。其實,臺灣漫畫家從日治時期以來就在《台灣日日新報》等刊物發表作品,隨後又有「新高漫畫集團」出現,而刊載漫畫的雜誌如《學友》等也風靡一時。

1960至1970年代,臺灣也出現女性漫畫家的蹤影,像是吳淑霞(海丹)、徐秀美(家菊)、潘美雲(藝瑤)等人,皆為臺灣漫畫史寫下珍貴的一頁。

少女心事全攻略
手塚治虫的《緞帶騎士》奠定了少女漫畫重要元素:充滿浪漫情懷的主角、角色間情感關係的著墨、唯美精緻的場景編排,而且手塚對於主角設定跨越男性和女性的既定框架,於當時可謂前衛。探究少女漫畫之內涵,它普遍著重心理與情感的表現,講求「心理層面深刻化」、「反映情感關係議題」等特色。少女漫畫可說是世間情感的總和,可廣納親情、友情、夢想的成分,因此衍生出多樣的主題,造就不少經典之作。

變幻的少女心
1980年代,日本出現了將《足球小將翼》、《星矢》等少年漫畫,以少女漫畫的文法,用不同的詮釋方式改編其中人物關係的二次創作同人誌,產生出與原著作品大相徑庭的表現方式。而當今「腐女們」喜歡的以男性間之情愛為主題的BL作品,也從此開花盛放。

以日本來說,1970年代由「花之24年組」所描繪的少年愛作品,可說是BL漫畫的濫觴,代表漫畫家有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人;臺灣的BL文化則興起於1980年代末。這類作品在在打破愛情侷限於男女兩性關係之既定框架,以浪漫筆觸描繪同性的情感關係。

走出漫畫的王子與公主
1990年代迄今,在民間與官方陸續都能看見為漫畫產業注入的活力泉源,包含相關活動的舉辦,如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主辦的漫畫博覽會已逾20年,不論是規模或參觀人數皆有成長;漫畫獎項的設立,如2003年行政院新聞局創立劇情漫畫獎、2010年文化部則設立金漫獎等,表徵公部門重視漫畫創作價值與推廣。透過博覽會與獎項之辦理,打造社群對話平台,促進民眾理解漫畫為社會文化載體與媒介之重要價值。

系統號:

A-015525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20年8月1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系統號:

A-015526

【展覽】千年摩崖.刻經碑拓特展&漢字記憶空間

【展覽】千年摩崖.刻經碑拓特展&漢字記憶空間

標題:

【展覽】千年摩崖.刻經碑拓特展&漢字記憶空間

時間:

2019年11月9日至2020年4月12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第二特展區、六樓資源學習中心(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

聯絡人:

世界宗教博物館,Tel: 02-8231-6118

內容簡介:

【摩崖碑拓特展】
摩崖石刻的風格表現了大美的自然屬性,讓書法回歸「筆、字、石、心」一體,貫通了天地人合而為一的概念。摩崖石刻的線條精神,有如立於天地間的無畏志士,稟著浩然正氣,卻又有謙謙君子之風。立於山崖巨壁上,有若交響樂,以磅礴的氣勢,展現出它的大美節奏。 如今迎來了蔚為大觀的摩崖碑原拓展,立於摩崖漢字拓印長卷前,仰觀俯察投入其間,品味和感受文字的力量、氣韻動人之美。如同走近摩崖石刻前,那人與自然的真誠對話,是書者與自然千年的約定。

【漢字記憶空間】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2017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佈消息,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古老的漢文字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甲骨文、篆、隸、楷、行、草各體書法建立了完整的書法美學。 「漢字記憶空間」的設計概念,由山東濟南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於2015年籌備,以公益巡展的方式推廣,先後在中國大陸眾多個重點城市、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地推行,並擴至韓國、美國、義大利、法國等地展出,形成文化資源的IP品牌。2019年11月在本館設置專區,長期展出,以互動多媒體科技設計各體書藝筆畫部首,以本館提供的名人智慧箴言,供青少年做有趣的組織學習。

系統號:

A-015527

【展覽】「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

【展覽】「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

標題:

【展覽】「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

時間:

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3月8日

地點:

成功大學博物館二樓2E3展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家人權博物館、教育部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2757575#56056

內容簡介:

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713事件70周年特展」呈現一群自山東各地一路南下的流亡學生,從廣州乘船抵達澎湖,並被強制編兵的「澎湖713事件」,以及他們如何在台灣從飄零到植根的故事。

展覽主軸分為《我們要讀書!-那些年,山東學生的流亡》、《「澎湖713事件」與「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直把它鄉作故鄉-「山東」過「臺灣」》、《曲終人未散-記憶與真相》四大單元,娓娓道來這些遭逢戰亂的學子們從大陸到台灣顛沛流離的生命故事。

系統號:

A-015528

【展覽】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展覽】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標題:

【展覽】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時間:

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5月3日

地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1、2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上海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6563033#4002

內容簡介:

上海從晚清至民國初年,就被文化人士稱為「海上」,如有《海上繁華夢》、《海上花列傳》、《海上梨園志》等著作;而今「海上聞人」、「海上名家」等稱謂早已成為上海的習俗。更有不少文人用作別號,如《海上繁華夢》的作者孫玉聲別號「海上漱石生」,《申報》主筆蔡爾康自稱「海上蔡子」。 本次展覽取名《海上佛影》旨在展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及通過科學考古發掘所得的珍貴佛教造像和佛教文物。

本次展覽根據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展館特點與我館佛教文物的不同來源特分《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珍品》與《上海地區出土佛教文物精品》兩個部分,分別在該館兩個展廳同時展出。佛教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本次展覽及展覽相關活動,為臺灣當地觀眾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赴台遊客提供了一個欣賞和瞭解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精華的視窗。

本次展覽共展出上海博物館所藏佛教文物226組,共284件器物,涵蓋金銅佛教造像、石刻佛教造像、唐卡,以及與佛教有關的玉器、書畫等門類文物。展品中上海博物館館藏佛教藝術珍品,年代上跨越十六國至明清時期,地域上漢、藏、蒙古地區兼具,從而勾勒出我國佛教藝術發展的大致脈絡;展品中的上海地區出土的眾多佛教文物,表現了上海地區佛教自唐代以來繁榮興盛的狀況。承辦展覽的佛陀紀念館是臺灣著名的佛教藝術博物館,多年來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本次展覽在該館舉辦亦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段殊勝因緣。

系統號:

A-015529

【展覽】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展覽】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標題:

【展覽】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時間:

2020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4、206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書法是人類文化史上特殊的藝術形式,除了運用在日常書寫中,長久以來也發展出完整而獨立的藝術理論體系。有關書法的發展歷程與審美品評,始終是受到關注的課題,本展特別選出不同時期的篆書來介紹風格流變與欣賞角度。

歷代篆書琳瑯滿目,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書、璽印文、錢幣文、石刻文字等,可簡單區分為大、小篆,秦統一文字之前通稱大篆。隸書在秦漢之際發展成熟,成為通行書體,自此篆書退出書寫主流,成為特殊的裝飾文字,南北朝以後又發展出楷書與行書。直到清代,三代秦漢古文字陸續出土,加上務實學風的影響,書家重新探索古代筆法,終於在篆書寫作上開創新局。

儘管古老的篆書很早就脫離日常使用脈絡,卻能以其高度的藝術性延續生命。篆書筆法雖然簡單,線條起伏變化也較小,其結構卻極富變化性,從方正、寬扁到不規則形都能加以安排,很容易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媒材上。唐代書論家孫過庭(約647-約690)曾說:「篆尚婉而通」,明確指出篆書賞鑑的重要參考標準。篆書要達到婉而通的境界,除了線條的流暢與質感,還需配合篆法的空間安排,才能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美感。

系統號:

A-015530

【展覽】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展覽】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標題:

【展覽】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時間:

2020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職貢」是王朝時代的中國對外交往的體制,意指朝貢國向宗主國修職納貢,並接受朝覲、冊封與賞賜,以示臣服。東亞職貢體系的建立,起源於先秦時期。西周訂立甸服、侯服、賓服、要服及荒服等朝貢服制,規範周天子跟諸侯、邊疆民族的關係。深植於西周朝貢體系的「非平等關係」與「華夏中心思想」,持續影響歷代涉外事務的運作,並且反映到圖像中。

「職貢圖」是描繪邦交國、藩屬國與邊地部族的圖像,不論是刻畫遠來朝覲的使節,或者以各地貢物象徵四方來朝,皆可視為廣義的「職貢圖」。職貢圖具有展示國力、象徵民族融合,展現大一統氣象的意義,因此備受統治者重視,經常由朝廷敕命繪製萬國來朝的盛況。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豐富的職貢題材作品,本次共選展20組件,希望透過圖像梳理與文字考證,分析職貢圖的風格類型。例如兼具紀實和想像的〈閻立本職貢圖〉,刻畫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契丹使朝聘〉,暗喻華夷有別的〈李公麟萬國職貢圖〉,揭示地緣政治的〈閻立本王會圖〉、〈顧德謙摹梁元帝蕃客入朝圖〉,體現治外方略的〈明太祖御筆〉、〈謝遂職貢圖〉,描繪人物牽曳走獸的經典圖式,如〈周昉蠻夷執貢圖〉、〈明人畫麒麟沈度頌〉等,都是對外交通的吉光片羽。

系統號:

A-015531

【展覽】大清帝国展

【展覽】大清帝国展

標題:

【展覽】大清帝国展

時間:

2020年1月25日至5月17日

地點: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辮髪にチャイナ服、中華料理最高峰の「満漢全席」。わたしたちのイメージする「中国」には、清朝(しんちょう)由来のものが多くあります。 1616年、中国の東北地方で生まれた女真族(じょしんぞく)による王朝は、後に中国本土とモンゴルを治める王朝「清」となり、その後も大きく版図を広げて様々な民族を内包する史上まれにみる大帝国となりました。 本展は、東洋文庫の蔵書の中で特に厚みを持つ、清朝歴代皇帝ゆかりの貴重な書物がはじめて一堂に会する機会です。中国の今へと続く直近の王朝でありながら、詳しく学ぶことの少ない、“始皇帝じゃないほう”の「清朝」について、その起源と大帝国の栄華をご覧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5532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標題: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時間:

2019年10月5日至2020年3月30日

地點:

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茨城県笠間市旭町654)

主辦單位:

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飛虎將軍廟

聯絡人:

Tel: 0296-73-5777

內容簡介:

2019年10月5日より、茨城県笠間市の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にて、台南の飛虎将軍廟展が開かれるそうです。飛虎将軍こと杉浦茂峰飛曹長の紹介に始まり、飛虎将軍廟の由来や歴史など、幅広く紹介されます。半年間開かれるので多くの方に足を運んでほしいですね。

系統號:

A-015533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標題: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時間:

2020年1月18日至3月15日

地點:

永青文庫(東京都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聯絡人:

Tel: 03-3941-0850

內容簡介:

中国宋代(960~1279)の陶磁器は「宋磁(そうじ)」と称され、中国の工芸文化のひとつのピークを示すものとして世界的に評価されています。2020年は、近代における宋磁蒐集の契機となった北宋の町「鉅鹿(きょろく)」遺跡と磁州窯(じしゅうよう)の陶器の再発見からおよそ100年にあたります。

磁州窯は河北省南部に位置し、五代(10世紀)以降現代まで日用の器物を大量に生産した民窯です。白化粧(しろげしょう)や黒釉の技法を基本に、独特の「掻落(かきおと)し」と呼ばれる彫刻的な文様表現、鉄絵(てつえ)や紅緑彩(こうりょくさい)(赤絵)、三彩や翡翠(ひすい)釉などを用いた多種多彩で装飾性豊かな陶器を生み出しました。また同様の製品を焼造する生産地は、河南・山西・山東・安徽・陝西といった華北地域一帯に広がり、またその技術は国境を越えて契丹(きったん)族の遼(916~1125)やタングート族の西夏(1038~1227)にまで伝わっていきました。

本展ではまとまって公開されることの少なかった館蔵の磁州窯とその周辺の陶磁器(磁州窯系陶器)を紹介します。あわせて国宝「曜変天目(稲葉天目)」をはじめとする宋磁の名品を展示いたします。

1.講演会
「磁州窯と磁州窯系諸窯、そしてその影響の軌跡」
日時:2月22日(土) 午後1時30分開演
講師:守屋雅史氏(神戸松蔭女子学院大学教授)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20名
聴講料:無料(ただし、当日の入館券が必要)
申込方法:当日、開館時より整理券配布(1名様につき1枚)
※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お入りいただきます。

2.河野元昭館長のおしゃべりトーク
「めでたい絵 饒舌館長口演す ―磁州窯発 江戸絵画行き―」
日時:2月1日(土)午後1時30分開演
講師:河野元昭(静嘉堂文庫美術館館長)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20名
聴講料:無料(ただし、当日の入館券が必要)
申込方法:当日、開館時より整理券配布(1名様につき1枚)
※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お入りいただきます。

3.陶芸ワークショップ
「掻落しで陶器に絵を描く」
日時:2月16日(日)
A(午前の部):午前10時30分~午後0時30分
B(午後の部):午後1時30分~午後3時30分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A・Bいずれも定員20名
内容:磁州窯を代表する装飾技法「白地黒掻落」で皿に文様を描きます。
講師:小山耕一氏(東京竜泉窯)
参加費:2,500円(入館料別)
申込方法:事前申し込み制となります。詳細は順次「お知らせ」ページに掲載していきますのでご確認ください。

4.静嘉堂コンサート
「100万人のクラシックライブ」
日時:3月7日(土)午後2時開演(予定)
参加費:1,000円(入館料別)
申込方法:事前申し込み制となります。詳細は順次「お知らせ」ページに掲載していきますのでご確認ください。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00名

系統號:

A-015534

【展覽】蔵書と模型で見る日本統治期台灣の建築

【展覽】蔵書と模型で見る日本統治期台灣の建築

標題:

【展覽】蔵書と模型で見る日本統治期台灣の建築

時間:

2020年1月21日至2月29日

地點:

日比谷図書文化館4階特別研究室(日比谷公園1-4)

主辦單位:

日比谷図書文化館

內容簡介:

台灣には日本統治期に建造され、今もなお活用され続けている建築物が多くあります。今回の企畫展示では台灣総督府民政長官・台灣総督を務めた內田嘉吉の舊蔵書の中から、現在も使い続けられている建築物の資料を紹介するとともに、建築模型作家・今村仁美氏製作による日本統治期台灣の建築物の模型を展示します。長年にわたり人々に親しまれてきた建築物の魅力に平面(蔵書)と立體(模型)雙方から觸れてください。

今村仁美氏製作の建築模型は館內各フロアでも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1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