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李形:中國的崛起與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複雜性,挑戰性和不確定性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日(週二)14:00-17:00
地點:
交通大學人社二館106A(新竹市大學路1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國立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主講人:
李形(Li Xing,丹麥奧爾堡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講者介紹:李形現為丹麥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政治與社會學系教授,並任職該校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DIR)主任。他目前是期刊 Journal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主編。其研究以全球化、國際政治經濟關係、霸權政治、依賴理論等理論視野切入當代中國崛起的複雜現象。李形在丹麥奧爾堡大學取得發展與國際關係博士及語言與比較文化研究碩士學位,他的學術背景使其得以更宏觀的國際關係、比較文化視野檢視中國作為金磚五國(BRICS)成員、一帶一路計畫主導者等不同政治經濟發展情勢下之意義。
內容簡介:講座著重分析和解讀中國崛起對現存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所産生的重大影響,並從不同的角度以及多層次的解析,將全球化,現行世界秩序的危機以及中國崛起這些問題建構在一個立體的架構,全面地分析中國崛起過程中與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之間的既有融合合作又有矛盾沖突的複雜關系。講座通過結合一些主流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理論視角的討論和反思,指出中國崛起所帶來的複雜性,挑戰性和不確定性。世界秩序的主導權(hegemony)已經進入到”相互依存主導權” ( interdependent hegemony)的時代。
系統號:
A-014661
【演講】藍適齊:「美援」、僑生與中華民國的高等教育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臺大新生教學館2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
主講人: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藍老師擅長中國近代史,過去曾研究二戰時期在東南亞的華人特殊處境。本次要為我們分享其最新研究,1950年代後期,許多僑生至中華民國就讀高等教育,在冷戰氛圍與特殊結構下,不只帶來美國援助經費,它也影響學生的科系選擇。
※臺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東南亞主題系列講座」之第3場
系統號:
A-014623
【演講】Jeffrey RIEGEL:Glosses on Uncertainty: Liang Yusheng, Sima Qian, and the History of the Qin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日(週三)14:30-16: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鏡禧樓101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Prof. Jeffrey RIEGEL(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雪梨大學榮休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14672
【演講】郭梨華:先秦儒道哲學對於「中」的繼承與轉化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郭梨華(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周大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4617
【演講】方慧林: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Mandarin hen in positive sentences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講人:
方慧林(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聯絡人:
張美鳳,Tel: 02-26525000 #6138
系統號:
A-014620
【演講】阮俊強:越南儒家文本中文言的白話化現象:以〈四書約解〉中的註解為研究中心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0:30-12: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第一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主講人:
阮俊強(越南漢喃研究院院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崑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系統號:
A-014699
【演講】賴惠敏: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系統號:
A-014633
【演講】江文意:國土資訊系統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建置成果及應用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江文意(空間及環境科技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聯絡人:
謝小姐,Tel: (02)2789-8132
內容簡介:
空間及環境科技文教基金會江文意經理於98年起,協助內政部規劃及建置「國土資訊系統社會經濟資料庫」之整體架構,供為後續社會經濟資料擴充之藍圖。99年完成建置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基礎功能,並持續營運資料服務平台及推動至今,提供資料之整合及流通服務,其建置成果可為各級機關、學術機構帶來許多應用效益與便利。
演講摘要: 內政部統計處自95至104年依據「國家地理資訊系統建置及推動十年計畫」,建置統計區基礎圖資、開發統計地理資訊應用系統、建置社會經濟資料庫資料倉儲及流通平台,並辦理社會經濟資料空間化之推動作業,提供各界更細緻的社會經濟空間資訊,並以單一資料流通供應平台提供產、官、學、研各界及一般民眾加值應用。105年起並依據「時空資訊雲落實智慧國土-內政圖資整合應用計畫」,負責執行「社會經濟空間統計資料建置、流通及推動計畫」,持續推動社會經濟資料庫擴充建置及資料服務平台之營運作業。 由於社會經濟資料是多元性而複雜的資料,主要是以人為核心的資料,凡涉及與人有關的社會或經濟活動,皆屬於社會經濟資料的範疇,因此內政部統計處於雲端服務架構下,建置國土資訊系統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提供各類空間社會經濟資料收納、管理、查詢展示、流通供應及服務介接等一站式統合服務。期望此資料服務平台能涵蓋不同類別主題之社會經濟資料,且利用空間資訊整合各類型統計資料,透過以空間分布的特性加以展現各類社會現象及議題,擴大社會經濟資料的應用層面。 另因應各單位視覺化呈現空間社會經濟資料需求,內政部統計處於103年創新開發統計地圖API雲端服務,104年起提供未建置地理資訊圖台的機關(構),透過介接統計地圖API雲端服務可輕易在自有網站建立統計地圖圖台,達到省時間、省人力及省經費之效益,同時開創統計資料視覺化空間圖像新視野。
系統號:
A-014670
【演講】應俊豪:海盜的挑戰:民國時期英國與中國海盜的較量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應俊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民國以來,英國人眼中的中國海盜問題,事實上多半指的就是廣東海盜問題。因為當時英國在華商業與貿易利益集中在東南沿海各省以及長江與珠江兩大流域,而此類區域正是當時中國海盜勢力活躍的主要地區,幾乎也都與廣東海盜脫不了關係。其中,橫行在上海以南、新加坡以北水域,最為惡名昭彰的公海海盜,即是來自於廣東東南方大亞灣沿岸地區的海盜勢力。
而英國在處理廣東海盜問題的基本對策,簡言之,即是剿防並重。一方面建構防禦體系,透過各種手段強化自身防盜與嚇阻能力,盡量讓海盜無機可趁,使其放棄劫船企圖。另外一方面則是更為積極、甚至較具侵略性的剿盜策略,亦即規劃軍事行動,直接針對大亞灣、珠江等海盜活動的根據地進行有效打擊,使其無法繼續立足、生存與活動。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577
【演講】Peng Lu: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Chinese language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4:30-16:00
地點:
UBC Asian Centre, Room 604
主辦單位:
Tianzhu Global Network
主講人:
Peng Lu(lecturer in Folklore Comparison from Wuha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e Tianzhu Global Network in Buddhist Studies, with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FROGBEAR, proudly presents a lecture by Peng Lu (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lecture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Chinese language as a communicative means, especially on effect of Buddhism and its values and beliefs on the everyday langua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religion are distinguishing and influential components of culture which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expressions of Buddhism spread into daily life. Some are used directly, but some are adapted and lost their religious meanings.
The lecture investigates certain religious expressions in the daily speech of Chinese.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Chinese phonology and Chinese syntax are introduced. The speaker employs th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s an additional framework.
About the Speaker:
Peng Lu is a lecturer in Folklore Comparison from Wuhan University. She received her B.A. in English, M.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Ph.D. in Folkloristics from Wuhan University.
Her curr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folk belief, folk language, folk literature and food culture. Her primary research tend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lklore,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and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to protect folk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one project to examine the metho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lecture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but pre-registration is preferred.
Register at https://www.eventbrite.ca/e/guest-lecture-peng-lu-on-the-influence-of-buddhism-on-chinese-language-tickets-70319059199.
Click here to see original post
系統號:
A-014655
【演講】夏海:中共誕生前的人民公社(1919-1921)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夏海(Shakhar Rahav,以色列海法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一次世界大戰後,部分中國激進派的知識份子嘗試建立小規模的社群組織。本次演講中夏海教授將嘗試追索這些試探性的組織的誕生,將它們置於跨國的背景之中,並指出它們共同的性質。儘管這些嘗試皆短命而終,即使案例和參與者都不多,但這波運動具有影響力,並有助於此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思考方式。
主持人: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
系統號:
A-014656
【演講】任智勇:1850年前後清政府的財政平衡問題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任智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4666
【演講】Ian MORLEY:Discussing the Doing of Urban History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4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2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Prof. Ian MORLEY(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14673
【演講】潘成鑫:感情、知識與國際關係:對中國學派的評述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5日(週六)13:30-15:00
地點:
臺大社會科學院108教師聯誼室(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
主講人:
Prof. 潘成鑫(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聯絡人:
Tel: 075-251-3511
內容簡介:
Chengxin P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and a founding co-editor of the Global Political Sociology book series (Palgrave Macmillan). He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e has received an Australian Government-funded 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 and has held visiting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Peking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Western discourses of China’s rise, IR theory,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US-China relations, and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He is the author ofKnowledge, Desire and Power in Global Politics: Western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s Rise (Edward Elgar, 2012). The book was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Chinese by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SSAP) and won a 2016 SSAP Best Book Award. He has published in many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olitics, Pacific Revi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Contemporary Politics,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Alternatives.
Abstract
The past quarter of a century has seen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an important debate 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theory. To date, much of the debate has focused, among other things, on why there is no Chinese IR theory,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such a theory to emerge, how to build it, how it should be named, and to what extent Chinese IR theory can be said to exist today. Important as these questions are, scholars have overlooked the role of emotion in theory construction in general and in the Chinese IR theory debate in particular. Drawing from the literature on emotion in world politic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neglected function of emotion in IR theory construction as opposed to the now better-understood role of emo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actice. It argues that Chinese IR scholars and theorists are also ‘affective communities’ whose emotions have been on display in the Chinese IR theory debate and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quest for Chinese IR theory. Addressing the questions of what those emotions are and how they affect Chinese IR theo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will illustrate that China’s IR theory quest is both stimulated and stunted by some complex and at times conflicting structures of feeling ranging from dissatisfaction and envy to frustration, anxiety, and complacency.
■主持人:石之瑜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10/4中午之前完成報名,我要報名
★本系碩班學生如需登錄演講時數,請於演講簽到表簽名,將由系辦統一處理登錄演講時數。
★ 若需學術演講參加證明,請按此下載。填妥相關資料後印出,於演講當天確認無誤後核章。若採事後補發證明,將以當天出席簽到記錄為準,若無簽到記錄,則不補發。
★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02)3366-8450。
系統號:
A-014671
【演講】細谷雄一:米中対立と今後の国際秩序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5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同志社大学今出川キャンパス良心館107番教室
主辦單位:
同志社大学法学部
主講人:
細谷雄一(慶應義塾大学教授)
聯絡人:
Tel: 075-251-3511
系統號:
A-014613
【演講】周玉慧:華人家庭價值觀之意涵與流變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周玉慧(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與談人:朱瑞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近年探討台灣民眾個人價值觀的研究一致指出,即使處於劇烈的社會變遷中,台灣民眾對家庭倫理、家庭和諧的價值意識共識仍極高,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黃囇莉、朱瑞玲,2012;周玉慧、朱瑞玲,2013);然而,「家庭價值」卻是一個被忽略的研究領域,通常被包含在一般價値量表中的家庭類別,內容僅止於測量描述傳統及現代家庭功能及結構如傳宗接代、養老、權責等(王叢桂,2005)。過去許多研究論及家庭價值觀的現況與變遷特徵時,往往採取傳統─現代、舊─新、家族主義─個人主義的對立二分,很少區辨被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與被拋棄的式微價值。本研究將透過「核心─邊緣」與「垂直世代─水平連結」的兩大向度,整理華人的家庭與婚姻價值觀的具體內涵與向度,檢視這些家庭與婚姻價值隨時代呈現的流變樣貌,及其背後因素與可能影響;同時也將透過與日本家庭價值觀的比較,凸顯華人家庭價值觀的獨特意義。
系統號:
A-014614
【演講】連瑞枝:從佛王到土官──南詔圖卷下的現實世界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7日(週一)14:00
地點:
輔仁大學宜真學苑二樓博館所宜真空間(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連瑞枝(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王廷宇助理教授,E-mail: wangtingyu@me.com
內容簡介:
故宮南院x輔大博館所
亞洲佛教與文明系列演講之三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精華的收藏地點與空間,不但保留了我們與過去文明的連結,也是將來我們傳承給下一代的關鍵文化機制。對身為亞洲土生土長的一份子來說,亞洲文明與文化中必須傳承下去的其中一個傳統就是亞洲的佛教,因為佛教對於亞洲的文化、藝術與歷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基礎上,亞洲的博物館或是國際上有亞洲展覽及藏品的博物館,都有數量不等的亞洲佛教文物藏品,例如故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本所與故宮南院合辦的亞洲佛教與文明系列演講就是從這些博物館的藏品、文物出發,試著探索這些文物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本系列演講的第三場很高興邀請到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連瑞枝教授前來演講。本次連瑞枝教授的講題是「從佛王到土官:南詔圖卷下的現實世界」。連教授的研究長期關注在中國西南的政治體系,尤其是以大理為中心的南詔大理國及後續鄰近部酋社會,如何運用不同的神話、傳說、圖譜、宗譜等敘事方式,來合理化、合法化統治者的治理。本次演講,連瑞枝教授將從〈南詔圖卷〉,這個被譽為是最早的佛教連環畫出發,從圖卷中的觀音信仰與國王歷史來講述西南政治王權如何從佛教聖王轉變為帝國統治下的地方土官。〈南詔圖卷〉呈現南詔國王運用佛教來治理轄境,從圖像視覺的角度呼應了本系列前一場古正美教授的演講從佛像造像來討論佛教治國的國家治理術。連瑞枝教授此次將介紹〈南詔圖卷〉之外,也將討論圖卷所呈現的觀音信仰與國王歷史如何繼續在地方發揮作用,並且成為組織社會與政治的文化資源。
演講者:連瑞枝(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演講日期:10月7日週一
演講時間:14:00開始
演講地點:輔仁大學宜真學苑二樓博館所宜真空間
合辦單位: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
+++++++++++++++++++
本次演講限額20名,請把握機會報名喔!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D41swPh1TFtFBpOIBqsdoMYJASUdoxKG-kjrRyIcz2xfsjQ/viewform?usp=sf_link
系統號:
A-014702
【演講】李豐楙:以教之名:大馬宗教處境下的華人節俗/信仰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8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臺大新生教學館2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
主講人:
李豐楙(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李老師研究臺灣與東南亞道教及文化,本次要為我們分享關於其大作《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相關背景,主要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的道教與節慶緊密結合,華族以宗教的凝聚力,不僅使官方承認道教於國民宗教登記的選項,也組成許多宗教團體,在華族受到打壓的情形下,得以自我救濟、互相幫助。
※臺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東南亞主題系列講座」之第4場
系統號:
A-014624
【演講】劉龍心:國族起源與近代中國的歷史書寫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9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劉龍心(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從知識轉型的角度而論,民族國家的出現無疑是導致中國史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重要關鍵,而追溯民族國家的起源更是國史書寫無可迴避的課題。本次演講即聚焦於1920-1940年代中國上古史的書寫,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時間、空間框架下,嘗試以多元「民族」的視角,結合各種文獻、考古資料與神話傳說,建構一個具有當代自我認同意義的「中國史」源頭。
1. 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博物館志工,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s://www.ioe.sinica.edu.tw/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10/6(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 10/7(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4615
【演講】黑田明伸:中國貨幣史上的用銀轉變──切片、秤重、入帳的白銀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9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黑田明伸(Kuroda, Akinobu,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亞細亞研究部門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中國通貨系統中的銀兩(yinliang),在古代帝國時期的國際貿易上扮演絲綢的輔助品。元代發行的紙鈔面額為銅錢,但以銀的重量為計價標準。銀在明代成為稅收計算的標準,加上輸出瓷器、茶葉、絲綢向日本、南美換取的白銀流入,使得切成小片的銀片廣為地方貿易使用。18世紀中葉大量銅錢(乾隆通寶)的發行,導致銀在地區性交易使用量下滑。本地貿易使用的銅錢和跨地區貿易使用的銀兩之間,產生互補性。與現代普遍認知不同的是,銀兩和銅幣間的不固定關係,以及地方商人在過帳時使用虛銀兩為單位,穩定了地方經濟,使其不受動盪的區際貿易所影響。
主持人:何漢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
系統號:
A-014657
【演講】細井尚子:「胡撇」的越境力──在20〜21世紀的娛樂市場當中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7日(週四)10:1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細井尚子(日本立教大學跨文化傳播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與談人:蔡欣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主持人:吳佩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活動以中文演講,免報名入場,敬邀校內外師生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14690
【演講】蕭李居:1930年代東亞的國際競合──中日蘇三國的糾葛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蕭李居(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30年代的世界局勢相當波詭雲譎,國際社會呈現一種詭異的氛圍,東亞情勢同樣陷於衝突與戰爭的危機之中。戰前中日蘇三國即是在此種衝突危機情勢下,各自於外交上展開縱橫捭闔之術,在互不侵犯條約、調整邦交、防共協定、軍事合作等議題上,上演東亞國際競合消長的戲碼。結果不僅型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陣營的態勢,也醞釀了今日東亞國際體系的雛形。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578
【演講】徐少華:羅山高店曾子季卷臣器組及曾季氏析論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徐少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正國 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系統號:
A-014611
【演講】陳乃華:西藏的「無我」人物世系──唐卡畫師的身體感與作者觀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1日(週一)14:00
地點:
輔仁大學宜真學苑二樓博館所宜真空間(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陳乃華(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王廷宇助理教授,E-mail: wangtingyu@me.com
內容簡介:
亞洲佛教與文明系列演講之四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精華的收藏地點與空間,不但保留了我們與過去文明的連結,也是將來我們傳承給下一代的關鍵文化機制。對身為亞洲土生土長的一份子來說,亞洲文明與文化中必須傳承下去的其中一個傳統就是亞洲的佛教,因為佛教對於亞洲的文化、藝術與歷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基礎上,亞洲的博物館或是國際上有亞洲展覽及藏品的博物館,都有數量不等的亞洲佛教文物藏品,例如故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本所與故宮南院合辦的亞洲佛教與文明系列演講就是從這些博物館的藏品、文物出發,試著探索這些文物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本系列演講的第四場很高興邀請到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員陳乃華老師前來演講,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張昆晟擔任與談人。本次陳乃華教授的講題是「西藏的『無我』人物世系:唐卡畫師的身體感與作者觀」。陳教授的研究長期關注在藏族藝術研究與唐卡藝人的保護,尤其是以自身的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書寫記錄安多藏區的「中間圈」與「漢藏邊界」的藝人團體的移動性,近年來以安多知識群體、影視人類學實踐為核心展開研究工作。本次演講,陳乃華教授將從唐卡與畫師之間的宗教儀式與修習過程的展現談起,引導觀眾從藏傳佛教神與人的關系視野下理解唐卡畫師的身體感與作者觀。
藏傳佛教的「唐卡」(thang-kha)藝術,不同於當代繪畫中所謂的「個人創作」,畫師為了迎接佛神進入像中,必須完全依據經書典籍,以固定的技法和比例來描繪神聖的內容,不妄自創作或調整。在畫師繪制的過程中,勾線設色的筆觸有如修行次第的儀軌。如同誡律般,以圖像可識的形式提示著畫師規矩 : 描出律格,入了線房,進到畫面中心。這也是畫師所觀想、藉幻修真的主尊佛神的寄棲之處。
演講者:陳乃華(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
與談人:張昆晟(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
演講日期:10月21日週一
演講時間:下午14:00
演講地點:輔仁大學宜真學苑二樓博館所宜真空間
合辦單位: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
+++++++++++++++++++
本次演講限額20名,請把握機會報名喔!
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u243c8kx20oXvXJCYhaXIBGQmGf0GKRbWrClSIh6dp_MXZw/viewform?usp=sf_link
系統號:
A-014703
【演講】吳盈君:博物館的藏品保存與維護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4日(週四)19:10-21:00
地點:
中正大學歷史系106教室(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吳盈君(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備註:
1.本講座屬「博物館學」課堂演講
2.歡迎研究生及大學生踴躍聽講
(可視同週四研究生演講,或登錄學士班畢業演講時數)
系統號:
A-014658
【演講】卜永堅:考證──從廟堂到江湖:一副嘉靖青詞對聯的故事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5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2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卜永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14674
【演講】上原德子:日本に伝わった中国古典小説──『牡丹灯記』を例に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6日(週六)10:00
地點:
立命館孔子学院講義室(京都市北區等持院北町56-1)
主辦單位:
立命館孔子学院
主講人:
上原德子(立命館大学産業社会学部教授)
內容簡介:
『剪燈新話(せんとうしんわ)』とは、元末明初の人瞿佑(くゆう)によって書かれた文言(いわゆる漢文)で書かれた短篇小説集です。この本は、後に朝鮮半島、ベトナム、そして日本といった漢字文化圏に伝わり、現地の文學に影響を與えました。日本では、中でも「牡丹燈記」が有名で、後に三遊亭円朝により落語「怪談牡丹燈籠」として演じられ、後には芝居にもなり、多くの人に親しまれました。実は、「牡丹燈記」は、日本以外の中國周辺の地域でも広く人気を博した話です。それでは、その魅力はいったいどこにあるのでしょうか。今回の講座では、まず元々の中國のお話からみなさんと確認し、日本でどのような形で受け入れられてきたのかをみ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そして、日本で受け入れられた理由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14565
【演講會】中国の現在──経済・政治・法・文化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6日(週五)13:20-18:00
地點:
関西大学千里山キャンパス尚文館1階マルチメディアAV大教室(大阪府吹田市山手町3丁目3番35号)
主辦單位:
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経済・政治研究所、法学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6-6368-1179
內容簡介:
<基調講演>
13:30-14:30
歴史からみる中国の現在(岡本隆司,京都府立大学教授)
14:40-15:20
テクノロジーは中国社会をどう変えたか──監視技術と市民社会(梶谷懐,神戸大学教授)
15:20-16:00
習近平体制と法の変動(宇田川幸則,名古屋大学教授)
16:00-16:40
越境する日本文化と中国の若者たち(毛丹青,神戸国際大学教授)
16:50-17:50
総合討論
系統號:
A-014590
【演講】劉國威:從故宮的文物看明代宮廷的漢藏佛教交流
標題:
【演講】劉國威:從故宮的文物看明代宮廷的漢藏佛教交流
時間:
2019年10月28日(週一)14:00
地點:
輔仁大學宜真學苑二樓博館所宜真空間(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劉國威(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古籍科科長)
聯絡人: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王廷宇助理教授,E-mail: wangtingyu@me.com
內容簡介:
亞洲佛教與文明系列演講之五
系統號:
A-014704
【演講】吉娃思巴萬:賽德克族廬山部落歷史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吉娃思巴萬(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廬山部落,舊稱為Alang Buwarung (波瓦倫部落),日人稱為Huji (富士社)。該部落於1930年參與霧社事件,被迫遷居清流部落。1932年起為分散Truku (德路固群) 諸社勢力,以防抗日事件再發生,迫令Truku-Brayaw (德路固群玻拉瑤社) 分兩批遷出;第一批遷至萬大附近的Alang Pulan (松林部落);第二批遷至Alang Buwarung (波瓦倫部落;今廬山部落),並在馬赫坡舊址 (廬山溫泉區) 闢地耕種。
廬山溫泉與明治溫泉、櫻溫泉並稱「中部三大溫泉」,為重要的經濟命脈。除了賽德克族人外,移住了閩南人、客家人及平埔族的Kaxabu (噶哈巫族)。2008年辛樂克颱風重創廬山溫泉, 2011年住民集體遷村至36公里外的埔里鎮福興裡。2012年,公告廢止廬山溫泉區。在尚未安置住民,就先公告廢止溫泉區,造成當地多數業者還是偷偷營業,過著隨時接到罰單的窘境。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637
【演講】從蔣維喬靜坐法初探近代中國的身體革命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31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系統號:
A-014668
【演講】鄭麗榕:漁民、科學家與博物館:台灣美人魚儒艮的文化史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4日(週一)19:00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臺南市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4621
【演講】陳登武:「製作檔案」:隱藏的真相與虛構的歷史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美國歷史學家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1928年11月8日-)的著作:《檔案中的虛構:16世紀法國司法黨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述者》,談16世紀的法國司法黨案中的赦罪故事和故事的敘述者,她想提醒大家:這些赦罪檔案所記載的故事純屬虛構,歷史家不可以據以重建歷史;一般讀者也不可視之為兇案發生的始末。戴維斯用這本書論證了檔案的虛構性以及檔案所反應的當時代社會心理,值得注意。讀古代中國歷史,也可以發現非常多不真實的記載。本演講希望談談「檔案」如何被「製作」?從而瞭解「真相」如何被隱藏以及歷史如何被「虛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638
【演講】林鎮國:空性與後/世俗時代:從Charles Taylor與Jürgen Habermas談佛教哲學的回應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11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LA2009(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現在要談「世俗」/「後世俗」?八十年代已降,來自亞伯拉罕宗教傳統的西方社會正經歷「宗教重返」的新階段,至今方興未艾:宗教以各種形式,甚至以極端的方式,成為不可迴避的公共議題。這現象重新喚起各界對宗教與政治、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理性與信仰之間這古老而難解問題的討論,引發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批判理論的諸多回應。本講將從這全球現象出發,反身關注非亞伯拉罕宗教傳統的亞洲社會,追問「神聖」和「世俗」是否還適合作為反思亞洲宗教傳統---特別是佛教---的範疇?本講擬選取Charles Taylor和Jürgen Habermas作為佛教的哲學對談者,藉以帶出佛教對「世俗」的看法,指出佛教「空」的視角可作為「後世俗」社會中「雙重啓蒙」的哲學資源。
系統號:
A-014697
【演講】何鳳嬌:從國史館館藏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檔案看戰後的日產問題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1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何鳳嬌(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國史館館藏的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檔案是民國89年徵集進館的,數量達17,695卷,內容包括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臺灣省日產清理處、臺灣省公產管理處、臺灣省日產標售委員會、臺北市日產清理處、臺灣省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及臺灣省財政廳等機關檔案,這些機關都是戰後經手日人在臺公、私產業,即所謂「日產」處理、管理的機關。透過這批檔案,將有助於戰後日產的接收、清理、劃分與處理等問題之瞭解。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639
【演講】Nhung Tuyet Tran:The Han-Nom dictionary in Vietnam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15日(週五)16:3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m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Nhung Tuyet Tran (University of Toronto)
內容簡介:
*Part of the Sinographic Literacy Workshop Across East Asia.
系統號:
A-014589
【演講】張崑振:臺灣文化資產修復調查研究的史料運用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2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崑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在文資法的保護下,每座具有文化資產身份的建物,於指定或登錄後都會進行完整的修復調查研究工作,就該建物的環境、歷史、建築史及各項建築資訊,進行仔細的調查和檢測。講者自1993起即參與及主持國內各類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工作,含括古蹟聚落、產業遺產、文化景觀、考古遺址等類型。此次講座,將分享二十多年來建築史研究過程中,各式史料作為建築(城市)發展歷史的寫作經驗。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636
【演講】王德威專題演講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26至27日(週二至週三),共2場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第三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講題|小說與怪獸:華語文學變形記
主持人|許又方(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時間|2019/11/26(二)19:00-21:00
地點|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
講題|華夷故事:從花蓮開始
主持人|劉秀美(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時間|2019/11/27(三)10:00-12:00
地點|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三講堂
系統號:
A-014660
【演講】黃國超:聽見「娜魯灣」:戰後臺灣山地歌謠唱片小史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國超(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及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你一定知道張雨生、張惠妹或紀曉君,但你可能不知道,她們的媽媽或祖父母,曾經也是黑膠或卡帶的歌手。1960年代起,臺灣的唱片工業蓬勃發展,也帶動了一波部落素人歌手的大時代。本演講,將帶領各位聽眾,進入到過去的時光迴廊,聆聽山地歌謠,認識部落老歌手,以及瞭解唱片工業如何建構主流社會的原住民族印象,如何形成部落跨越世代的共同回憶。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635
【演講】Ariel Fox: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Opera and money, merchants, and silver
標題:
時間:
2020年4月22日(週三)16:3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Ariel Fox(Chinese Literature,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University Chicago) )
系統號:
A-014531
【系列演講】「小時代的日常: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系列講座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共6場
地點:
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行政大樓一樓文會堂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李小姐,Tel: 886-2-6610-3600#2805
內容簡介:
今年秋冬故宮舉辦 「小時代的日常: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特展,呈現出一個舒適、嫻雅的生活提案,歡迎大家到故宮看展覽、聽講座。本系列講座,由故宮策展人余佩瑾處長介紹十七世紀東西交流,透過物的角度,了解當時文青的日常生活。許媛婷副研究員介紹生活於十七世紀的文青們,都參考哪些書籍來做為日常生活的選物指南?邱士華助理研究員介紹十七世紀小時代的日常書畫,小資文青:文震亨的同溫層朋友們的喜好與憎惡。
此外,特別邀請中研院史語所王鴻泰副所長,談談明清愛好文藝的士人,所發展出的一套生活美學,作為個人生命的寄託,構成一種有別於世俗的雅文化。同時力邀,中研院近史所巫仁恕副所長,剖析明清士大夫與婦女的消費行為,探討明清士大夫的消費文化與男性主流觀點;另外,也邀請賴毓芝副研究員帶領大家一窺晚明書畫消費市場的一隅,「真偽」在晚明的文化消費市場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晚明的潮人如何看待贗品呢? 歡迎您一起來參與。
【第一場】
講員:器物處 余佩瑾處長
時間:10/2 (三) 14:00-15: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從<<長物志>>看十七世紀的物的鑑賞與流通
【第二場】
講員:圖書文獻處 許媛婷副研究員
時間:10/9 (三) 14:00-15:3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長物日常—十七世紀文青的選物指南
【第三場】
講員:書畫處 邱士華助理研究員
時間:10/16(三) 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小時代的日常書畫——談文震亨同溫層喜好與厭惡的作品
【第四場】
講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王鴻泰、
時間:10/23(三) 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明清文人的美學生活
【第五場】
講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巫仁恕
時間:10/30(三) 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明清士大夫的休閑購物與男性特質
【第六場】
講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賴毓芝副研究員
時間:10/31(四) 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晚明的「好事家」與贋本
備註
1.本系列講座活動皆免費。
2.如遇颱風、天災或不可抗力因素等因素,活動取消或延期,將依「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告方式辦理。本單位享有活動最終解釋權。
3.現場有飲水機,為利環保請自行攜帶環保杯。
4.本場地無電梯設備,為協助行動不便者,請於活動前三日來電洽詢服務人員。
系統號:
A-014652
【系列演講】「以文會友──雅集圖特展」系列講座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共6場
地點:
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行政大樓一樓文會堂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李小姐,Tel: 886-2-6610-3600#2805
內容簡介:
活動目的
今年秋冬故宮舉辦「以文會友-雅集圖特展」,呈現出古代文人舉辦派對的盛況,歡迎大家到故宮看展覽、聽講座。
本系列講座,由故宮策展人林宛儒助理研究員介紹古人派對有趣之處,古人派對宴席上除了精緻美味的佳餚,也有吟詩、鼓琴、對弈、觀畫、品茗等助興活動,文人彼此相互較勁,時而即席揮毫、題詠,從展覽中一一可見,為您透徹解析。
此外,特別邀請茶器專家前故宮器物處研究員廖寶秀女士,以長年對茶器及茶文化的研究背景,為各位介紹古人舉辦宴席的茶藝與花藝!
另外,也跨海邀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若芬副教授,為各位介紹古人為了紀念東坡先生,常常相聚舉辦派對,到底在這些派對上吃喝什麼? 歡迎您一起來參與。
活動內容
地點:北部院區 行政大樓一樓 文會堂。
對象:一般成人。
共3場,各場時間詳如下:
【第一場】
講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衣若芬副教授
時間:10/19 (六)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相聚為東坡
【第二場】
講員:書畫處 林宛儒助理研究員
時間:10/22 (二) 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歷史上的雅集──書畫裡的文化記憶
【第三場】
講員:國立故宮博物院 器物處前研究員 廖寶秀老師
時間:10/29 (二) 14:00-16:00 (13:30開放入場)
講題:雅集與茶花香
備註
如遇颱風、天災或不可抗力因素等因素,活動取消或延期,將依「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告方式辦理。本單位享有活動最終解釋權。
現場有飲水機,為利環保請自行攜帶環保杯。
本場地無電梯設備,為協助行動不便者,請於活動前三日來電洽詢服務人員。
系統號:
A-014653
【系列演講】宇文所安系列演講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共3場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文學院、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榮退特級講座教授/2018年唐獎漢學獎得主)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系列講座】
第一場
時間:10月14日(一)10時至12時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座談主題:Humor and Seriousness: Du Fu’s Chicken Coop(幽默與嚴肅:杜甫的雞柵)
線上報名:即日起至10月12日(限額70名)
詳細資訊及報名網址: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
第二場
時間:10月16日(三)15時30分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講題:The Last Classical Poet (?): For Wu Wenying(最後一個古典詩人(?):為吳文英作)
線上報名:即日起至10月11日(限額120名)
詳細資訊及報名網址:http://www.cl.ntu.edu.tw/
請至本系「線上報名系統」
第三場 【楊牧文學講座】
時間:10月20日(日)8時50分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國際會議廳
主題演講:Over the Borders Within(跨越內在的邊界)
線上報名:即日起至9月30日(限額30名)
活動專區網址:https://reurl.cc/24g5bn
報名表網址:https://reurl.cc/md6kK9
系統號:
A-014687
【工作坊】2019年朱熹心性論工作坊:在道德行為力之建構與意識純化之間
標題:
時間:
日期 : 2019年9月23日 9:00~17:2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聯絡人: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辦公室,E-mail: nccuccs@gmail.com
內容簡介:
【工作坊資訊】
☀ 2019年朱熹心性論工作坊 : 在道德行為力之建構與意識純化之間
Rethinking Zhu Xi’s Ideas on Subjectivity and Moral Agency
✰ 更多資訊請至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電子報:
http://epaper.ccstw.nccu.edu.tw/news/zhuxiworkshop2019
✰ 日期 : 2019年9月23日 9:00~17:20
( 8:40開始報到、入場)
✰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
✰ 工作坊旨在思考朱熹的心性論在新時代如何能夠成為當代道德哲學的一環。無疑,朱熹的思維模式有異於當代哲學語言,往往偏向還原儒家文本意義(《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也無意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般提出哲學命題或建構環環相扣的概念網絡。儘管如此,朱熹一生環繞著「道德行為力如何建構?」或「人的意識如何純化?」等問題,也極為深入地思考過道德實踐的許多難題。因此,除了將朱熹僅僅視為一個客觀的哲學史對象,我們也可以借用朱熹的倫理觀來重新思考當代倫理學的種種議題,包括理性與感性的差異、道德理由所扮演的角色、工夫與實踐的關係、道德義務的具體內容等等。
系統號:
A-014595
【工作坊】「文本探勘・圖像標記:數位工具與人文詮釋」國際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日(三)-10月3日(四)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5F國際會議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政治大學高教深耕「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國際拔尖計畫
內容簡介:
✨「文本探勘・圖像標記:數位工具與人文詮釋」國際工作坊
📌 本次工作坊以「文本探勘.圖像標引——數位工具與人文詮釋」為探討主軸,除聚焦於斷詞研究、圖像語意標引或相關數位技術與工具開發及人文詮釋外,也進行數位工具與人文詮釋的人才培育訓練。
▶ 報名網址與議程、更多資訊: https://forms.gle/19eYdRCn9Yar2GTi9
※ 時間:2019年10月2日(三)-10月3日(四)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綜合院館5F 國際會議廳
※ 使用語言:中文
※ 活動網頁:https://reurl.cc/gvW8gp
※ 講綱下載:
空間人文學GIS工作坊:https://tinyurl.com/y6ss29sx
文本探勘的方法與實作:https://tinyurl.com/yyn28kjs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政治大學高教深耕「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國際拔尖計畫
※若有任何問題,請垂詢窗口:
02-29393091分機69325 或 分機80636
系統號:
A-014664
【工作坊】法制史青年學者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8日(週五)10: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法律史研究室
聯絡人:
陳小姐,E-mail: candy01291225@gmail.com
內容簡介:
10:00-11:50
主持人:王鴻泰
明代宗藩犯罪的審判依據與裁決(連啟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
在嚴懲與慎刑之間:明代「監守盜」律的法律抉擇(曾美芳,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13:00-14:50
主持人:李貞德
從主婚權到婚姻同意權——清末民初的中西法理競逐(黃琴唐,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評論人:吳宗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別居的權利史:立法活動與司法實踐(1911-1976)(陳韻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評論人:孫慧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5:10-17:00
主持人:鄭雅如
從鹵簿看唐朝皇帝巡幸的駕行法制(古怡青,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廖宜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名過於實:大不恭罪在北宋時期的轉變(李如鈞,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長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14665
【研習班】中國的詩學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2號起,每周三上午9點到12點 ,共12周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3(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主講人:
川合康三(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聯絡人:
黃雯君,E-mail: nccuccs@gmail.com
內容簡介:
【大師課程系列II】中國的詩學
📖本課程以中文進行
更多資訊
請詳見電子報:http://epaper.ccstw.nccu.edu.tw/news/master-kawai-2019/
📖課程時間:108年10月2號起,
每週三上午10點到12點,共12週
📖課程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 330303教室
📖開課教授:川合康三(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開課系所: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修別:選修,2學分,開放旁聽
系統號:
A-014533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3月29日至12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當然,「這群人」不是均質的集合,貧富差距、出身歧異、階級敵意、利益對立,都是衝突之源。「臺灣戰後移民」亦然,既有高官豪門、中流群體、眷村兄弟,也就會有孤苦卑微的伶仃弱勢者。他們一起承受一個荒謬的巨變,卻極其迥異地展開生命歷程。七十年了,臺灣必須停止籠統的「老芋仔」、「外省人」、「老兵」的刻板印象。
在文學,我們會看到一九四九巨輪底下的人性與悲憫。
系統號:
A-014534
【展覽】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8日至11月24日
地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裡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聯絡人:
Tel: 886+7-6563033
內容簡介:
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於西元一世紀向東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原。東漢明帝永平七年(64年),曾派專人到西域求取佛經,並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洛陽成為當時的佛經翻譯中心。經過佛教經典的翻譯完善,統治階級的大力弘揚,這一外來宗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紮根發芽,並且日益欣欣向榮,最終匯入了中化文明的歷史長河,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南地處中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北魏遷都洛陽後,佛教藝術在這裡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中原風格”,然後向四周傳播發展,龍門石窟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大唐盛世,龍門石窟迎來了造像高潮 ,盧舍那大佛標誌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令人為之嚮往,整座山壁佛龕佛像雕塑群,氣勢磅礴,蔚為石刻藝術博物館。
此次從河南博物院、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等單位收藏的佛教造像中精心挑選佛教文物,從一個側面來展示河南自北魏至唐代瑰麗的佛教藝術,讓觀眾在領悟佛教文化的同時,淨化心靈,品味佛教藝術美的價值。
系統號:
A-014536
【展覽】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5月15日起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1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東周時代(770-221 BCE)的面貌非常多樣,比方在這段期間列國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他們的哲學思辨,對於人類全體有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極其恐怖的時代,中原各國領袖,在貪婪性的驅使下,各找藉口,舉兵廝殺,一場戰事下來,將士死傷動輒數萬人。中原核心以外,東周時代的東亞大陸還有很多中國古代經典未曾記載的國家與政治實體,有的被迫參與這場競爭,有的無端被捲入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
所以,這個展覽雖稱「東周實相」,但事實上僅是東周真實面貌的一個小窗口。本次展出東周時代鄭國與晉國墓葬的出土器物,分別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汲縣山彪鎮、輝縣琉璃閣進行的考古發掘,它們是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ca. 600-400 BCE)的墓葬出土的器物。還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同樣來自輝縣琉璃閣的兩座墓葬的部分發掘品,以及更早以前在新鄭李家樓發掘的墓葬出土品,後者是在「前考古時期」由河南地方人士組織挖掘所得的。
本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首先是以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的河南發掘品為主,包括李家樓與琉璃閣的重器。第二、三單元是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發掘品,一是輝縣琉璃閣60號墓的器物,以及山彪鎮1號墓的器物。這兩部分是整墓出土品一起展出。從這批展品,我們可以看到東周中原地區高級貴族生活的面貌,由於我們的展品跨越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從器物間的比較,可以看出風格上的轉變,特別是晉國銅器,從早期迷惘與失落的神態(琉璃閣),進入到由新田(晉都)作坊生產的器物,具有自信與進取的風格(山彪鎮)。晉國遷都到新田(575 BCE)以後,經過大約百年的開發,經濟發達,此時的青銅器反映當時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稱為「新田風格」。
系統號:
A-014537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7月2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傍水而生,族群遷徙也往往依循水路墾居,水既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時常造成生命財產耗損,因此人們在與水適應的過程,世代傳承發展出獨特的水文化。回顧臺灣風災史上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距今六十年、八八風災也屆滿十年,在這旱澇頻繁的臺灣土地上,面對當代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重要問題,未來如何因應與調適? 本展覽跨領域整合本館地方學洪氾歷史及水利規劃試驗所之研究成果合力策展,從臺灣特有水文地理出發,透過曾文溪流域的歷史變遷,呈現臺灣特有「既缺水又淹水」之雙重困境,藉由在地避水傳說信仰文化、治水工程再現,最後以當代大眾關心的水資源議題,引導觀眾思考面對當今極端氣候環境如何與水共生!
你喝的水哪裡來?
臺灣特殊地形及水文特性,孕育生命也危害生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同地理環境的先民,各自發展出特殊的水文化資產,包括臺灣各地與水相關的地名、產業、民俗、信仰、俗諺、藝術創作等。
社會高度發展,水資源隨手可得,卻因取得過於便利,人們往往忽視了水的存在與可貴。想想看,我們喝的水哪裡來?
狂放不羈的曾文溪
曾文溪,在臺灣的日本時期是一條治理難度相當高的河川。日本總督府對其展開的治水策劃,歷經15年完成;當時為發展米糖政策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曾文溪河道遷徙不定的情形展開治理,造就曾文溪今日樣貌的基礎。本單元透過日本時期史料、地理學者及水利工程技師視角,以及工程中默默付出勞力的臺灣人協助,重新理解日本時期曾文溪河道變遷及河道治理的思維。
我家住在水路上:洪災與治水傳說
曾文溪水患頻仍,臺灣在日本時期即運用科學量測展開治水工程,而民間社會對水患更是早早發展「民間版」的抗水之道,包括傳說、信仰、民俗、遷居等措施,發展出特殊的抗水文化。民間順應環境、調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維與方法,留存許多珍貴獨有的臺灣水文化資產。
水情不斷、誰主沉浮
台江90歲耆老慨嘆:「過去水災可以扛茨走,未來的子孫,要逃去哪?」
臺灣長久面臨既淹水又缺水的困境,極端氣候的來襲,瞬間與累積雨量皆大過以往,水患事件未減反增;另一方面,留不住水資源,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同樣挑戰了人類的生存。本展試圖反省當代人與水是怎樣的新關係?近60年來,臺灣致災型水患,難脫離是大自然反撲的原因居多。進一步問,這是天災還是人為所致?是生存還是生計的矛盾?
2018年八二三南臺灣大水災,再度引起當代社會對水患危機的討論;從水文化到水資源問題,社會各界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有待共同找出臺灣水生活之道。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4538
【展覽】複視:環境、公路、人──走過莫拉克風災特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30日至11月15日
地點:
公路總局幸福公路館(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
主辦單位:
交通部公路總局
聯絡人:
吳季娟執行秘書,Tel: (02)2307-0123#2700
內容簡介:
2019年8月30日至11月15日,公路總局幸福公路館將舉行「複視:環境、公路、人──走過莫拉克風災」特展。
2009年8月8日,台灣經歷百年來最大的莫拉克風災,為許多人留下深刻難忘的父親節。2019年,走過莫拉克風災10年,公路總局參與重建與修復工作,艱辛且路漫漫至今未曾停歇。幸福公路館透過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的視角與文獻資料,用說故事的方式再次回顧重創台灣的自然事件之後,省思環境、公路與人的關係。
以駐足、回顧、凝視、展望規劃,帶領參訪者回憶風災肆虐後路的流失與橋的消逝,看見不可思議的救援及公路修復新思維,感動人的謙卑與堅韌,以及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光亮。
系統號:
A-014540
【展覽】故宮x高美館:國寶新境──新媒體藝術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7日至12月1日
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03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高雄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55-0331
內容簡介:
本展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共同舉辦,旨在以藝術跨域科技的多重視野,呈現故宮多年來致力結合人文歷史與創新應用之豐碩成果,促發觀眾與古文物的互動及對話。本次將展出兩件全球首展之新媒體藝術作品:「走入畫中」與「大漠履踪」。藉由新媒體藝術的轉化詮釋,文物及其所蘊含之文化底蘊將突破實體展間藩籬,提供觀眾全新的審美體驗。
本展作品曾多次榮獲國際大獎,如美國博物館協會、休士頓獨立製片與國際影片影展等。期待以多元感知、共創藝術、深度沉浸及虛擬實境的展陳方式,擴充博物館與觀眾互動關係的新可能,並在成就新形態美術館之展示理念下,開啟博物館群攜手共創的嶄新視界。
系統號:
A-014541
【展覽】仏像:中国・日本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2日至12月8日
地點:
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府大阪市天王寺區茶臼山町1-82)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美術館、読売新聞社、NHK大阪放送局、NHKプラネット近畿
聯絡人:
Tel:(+81)6-6771-4874
內容簡介:
日本にはいつの時代にも中国でつくられた多くの仏像や仏画がもたらされ、それらが日本の仏像のすがたに大きな影響をあたえてきました。
本展では、まず「古代の人物表現 戦国〜漢時代」を踏まえ、「仏像の出現とそのひろがり」、「遣隋使・遣唐使の伝えたもの」、「禅宗の到来と「宋風」彫刻」そして「新たな仏教・キリスト教との出会い」の各章を通じ、中国南北朝時代から明・清時代まで1000年をこえる仏像の移り変わりを、関連する日本の仏像と共に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14542
【展覽】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の40年(1979~2019)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1日至31日
地點:
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兵庫県神戸市中央区海岸通3-1-1 KCCビル2F)
主辦單位:
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8-331-3855
內容簡介:
神戸港の開港(1868年)とともに居留地には欧米人が商館を開きました。彼等とともに長崎や上海、香港などから神戸にやってきた華僑も、居留地の周辺に貿易商館を構え、中国人街を形成していきました。それがいまの南京町です。
華僑は、国際貿易港として必要な機能を、上海や香港で培った経験をもとに、神戸でも展開していきました。理髪店、飲食店、洋服仕立て業、洋家具製造などのほか、船会社の代理店、為替仲買業など貿易実務の担い手でもありました。実は、国際貿易都市・神戸の発展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したのは華僑だったのです。
この博物館は、神戸華僑の生活と活動について、美術品から生活用具まで貴重な文物、文献、資料を展示しています。中国人と日本人との交流の足跡をたどり、一般に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ない華僑の世界を垣間見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は、1979年10月、神戸中華総商会ビル(KCCビル)が落成したときと同時に開館しました。神戸の華僑が自ら運営にあたる、世界的にも珍しい博物館です。
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は今年10月に創設40周年を迎えます。そこで、10月1日(火)から31日(木)まで、特別展「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の40年(1979~2019)」を催します。みなさまの御来館を心より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系統號:
A-014543
【展覽】Reflets de Chine: Trois siècles de peinture sous verre chinoise
標題:
時間:
2019年6月16日至2020年3月1日
地點:
Vitromusée Romont( Rue du Château, 1680 Romont)
主辦單位:
Vitromusée Romont
聯絡人:
Tel: +41 (0)26 652 10 95;E-mail: info@vitromusee.ch
內容簡介:
As a museum entirely dedicated to the glass arts, the Vitromusée Romont houses a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1300 reverse glass paintings—in addition to stained glass, glass containers, graphic works and tools related to glass arts. No museum in Switzerland or abroad, nor any private collection, holds such an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this particular art in terms of quality, variety and quantity.
For its next temporary exhibition, the museum will highlight a form of artistic production little known to date, that of Chinese reverse glass painting. This will be the first exhibition in Switzerland devoted exclusively to this art created in China between 1750 and 1950, retracing its long history: from its concep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with the successful artistic encounter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that of Europe, to its subsequent ‘globalization’ before becoming a widespread popular art within China.
系統號:
A-01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