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1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1分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漢制與胡風:重探北魏的「皇后」、「皇太后」制度(鄭雅如)
宋代譯經制度新考──以宋代三部經錄為中心(馮國棟)
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圖考(陳熙遠)

系統號:

P-013646

民俗曲藝第203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03期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學校教育中的傳統音樂和世界音樂專輯】
學校教育中的傳統音樂和世界音樂:導言(王櫻芬)
A Drum, a Gong, and a Lion: Three Decades of Culturally Diverse Music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and Canadian Schools(Jennifer M. Walden)
Traditional Music and World Music in Japanese School Education(Oshio Satomi)
高等教育體制下的北管傳習: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北管教學實踐為例(潘汝端)

【研究論文】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黃萍瑛)

系統號:

P-013738

東吳哲學學報第39期

標題:

東吳哲學學報第39期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

內容簡介:

墨子與孟子論「兼愛」(劉妮)
董仲舒天人相副說新闡:從人副天數到天人感應(王博)
On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by Ming-Huei Lee(馮耀明)
書評:知識與智慧:評何畫瑰《泰鄂提得斯》譯注(鄭義愷)

系統號:

P-013660

臺灣宗教研究第17卷2期

臺灣宗教研究第17卷2期

標題:

臺灣宗教研究第17卷2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宗教學會

內容簡介:

【一般論文】
沙漠教父伊瓦格魯斯之苦修思想中的身體觀(崔國瑜)
白聖法師與馬華佛教:開啟臺馬漢傳佛教邁向全球化(釋繼旻)
與大自然通靈︰27個RERC經驗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楊美芬)
新臺灣全真復興運動:以宜蘭太白山莊嚴道場與土城臺灣全真仙觀為例(彭嘉煒)

【研究紀要】
「主導性框架」在新興宗教團體中的作用及信徒的「框架實踐」模式︰以清海教團末世論的時代鑲嵌為例(丁仁傑)

系統號:

P-013760

臺灣宗教研究第17卷1期

臺灣宗教研究第17卷1期

標題:

臺灣宗教研究第17卷1期

時間:

2018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宗教學會

內容簡介:

【一般論文】
以古鑑今論臺灣當代佛教與基督宗教:從一門通識課作業談起(關則富)
國際學界佛教僧伽教育研究之回顧(下):傳統與論著(劉宇光)
信不信由誰?:統一教祝福家庭跨國婚姻者的信仰經驗(邱琡雯)
 
【研究紀要】
由水子到嬰靈:現代台日社會中早夭胎兒祭祀之比較研究初探(陳宣聿)
中國家庭教會知識分子的社群認同與象徴建構:以成都為例(徐頌贊)

系統號:

P-013759

中國思想史研究第40號

標題:

中國思想史研究第40號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隋朝における牛弘の位置(池田恭哉)
繪畫修養論——「氣韻生知」から「氣韻學知」へ(王俊鈞)
義疏學の轉換——『五經正義』における「今不所取」の考察(王孫涵之)

系統號:

P-013694

臺灣研究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Vol.2.1

標題:

臺灣研究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Vol.2.1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Leiden:Brill

內容簡介:

In/Visible Peoples, In/Visible Lands: Overlapping Histories in Wang Chia-hsiang’s Historical Fantasy (Christopher N. Payne)
James Clifford’s ‘Indigenous Articulations’ as Travelling Theory?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 in Theorising Taiwan’s Indigenous and Han Populations (Jess Marinaccio)
‘Praising Righteous Fan’: pla Air Force Commander Fan Yuanyan’s 1977 Defection to Taiwan (Andrew D. Morris)
The Coevolution of Media and Politics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Jonathan Sullivan)
Female Electoral Success in Taiwan Using sntv with Reserved Female Seats under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cy (Nathan F. Batto)
Identities as an Everyday Life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Vietnamese Marriage Immigrant Women in Taiwan (Annie Yuan Cih Wu)
The 3rd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Taiwan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The Relevance of Taiwan Studies to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6–8 September 2018 (Ming-yeh T. Rawnsley)
(2018) Changing Taiwanese Identities, edited by J. Bruce Jacobs and Peter Kang (Niki J.P. Alsford)
(2018) Foreign Policies toward Taiwan, written by Hu Shaohua (Saša Istenič)
(2017) Taiwan Cinema: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and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Kuei-Fen Chiu, Ming-yeh T. Rawnsley and Gary D. Rawnsley (Wikanda Promkhuntong)
(2014, 2017) Migration to and from Taiwan, edited by Kuei-Fen Chiu, Dafydd Fell and Ping Lin (Evan N. Dawley)
(2015) Fragments of an Unfinished War: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and the Partition of China, written by Françoise Mengin (Puck Engman)
(2014) China and Taiwan in Central America: Engaging Foreign Publics in Diplomacy, written by Colin R. Alexander (Jonathan Sullivan)

系統號:

P-013746

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

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

標題:

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

時間:

2019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戴天昭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台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羣的社會探討
第二章 近代大航海時代列強的角逐與荷西的占領統治台灣
第三章 鄭氏台.澎政權的樹立及其政治社會的結構
第四章 清帝國治下的台灣政治沿革與社會變遷
第五章 日清戰爭和台灣割讓日本
第六章 反對台灣割讓與台灣民主國存亡始末
第七章 日本殖民統治權的確立及後藤新平治台的經綸
第八章 史上日本完全征服台灣原住民族及漢人武力抗爭的終結
第九章 日本統治下之台灣人非暴力政治運動
第十章 台灣原住民族對日本帝國進行全心靈的最後搏鬥──「霧社事件」的經緯始末
第十一章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國際環境與南進政策的急速展開
第十二章 日本的敗戰與國府占領台澎群島
第十三章 國府亡命台灣與美國的遠東政策
第十四章 從〈上海公報〉、〈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等探視台灣的國際政治
第十五章 蔣經國的主政與李登輝的登場
第十六章 國民黨政權的終結與陳水扁新政權的功過
第十七章 馬英九的「終極統一」及蔡英文第三次政黨輪替
第十八章 附論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之法律地位及其歸屬

系統號:

P-013730

「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一套兩冊)

「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一套兩冊)

標題:

「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一套兩冊)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駒込武 著,蘇碩斌、許佩賢、林詩庭 翻譯

內容簡介:

臺灣在清代納入中華帝國的邊疆,十九世紀開港後開始受到大英帝國的影響,隨後於十九世紀末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這些帝國勢力盤根錯節,英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師於1885年設立之「臺南長老教中學校」即為這三大帝國相互交錯的特殊場域。在如此時空背景中,「臺灣人的學校」之夢逐漸浮現。

本書時序自鴉片戰爭至太平洋戰爭大約橫跨一百年,全書共分三部,先以馬提昇、伊藤博文、李春生、馬偕家族、高長家族、林茂生等個人史為開端,在世界史的脈絡中描繪出英國人宣教師、日本人官僚及臺灣人基督徒等各群體之輪廓;其次以臺南長老教中學校的歷史為窗口,一窺英國與日本兩大帝國之間的競合而形成垂直關係的重層暴力,及與之對峙的「臺灣人」主體面貌;最後在探討極權主義式的運動如何攻擊基督教系學校,並將攻擊運動延燒到日本帝國全體的經過。

作者簡介
駒込武,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博士,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及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近期關注英國宣教師在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展開教育活動的背景、其與當地民眾的互動情形,及與日本政府的外交關係。著有《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等書。

系統號:

P-013600

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

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

標題:

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

作者:

蕭秀琴 著,蕭一先 繪圖

內容簡介:

飲食文化與風土歷史息息相關,也能看出臺灣的寬廣與包容性。隨著時代的演進,臺灣菜融合了閩粵料理、北京菜、江浙菜、上海菜、臺灣眷村獨特的小吃等;但又因本島的風俗習慣、氣候與材料的影響下,最後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特色料理。本書兼以資料爬梳、論述、田野來描摹臺灣料理,定義臺灣料理。書中談及的「臺灣料理」以國宴的脈絡來架構,從日本時代大稻埕四大酒樓的宴席菜出發,除了看見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也是窺看地域歷史轉變的重要窗口……

本書除取材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料理之琹》、以及中研院「臺灣日記知識庫」裡林獻堂、吳新榮、黃旺成等文化人的日記和出版品;參考學者曾品滄、陳玉箴的學術研究;也親自近身採訪餐廳主廚、經營者;綜覽網路食記、食譜、當代出版品的飲宴記述……更輔以原創插畫,呈現澎湃鮮活的臺菜文化。

系統號:

P-013602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標題: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許倬雲 著

內容簡介:

許倬雲院士分享了他在美國一甲子的重要親身經歷,將客居美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神龍活現地呈現在眼前,更透過獨到且敏銳的歷史學與社會學視角,幫讀者把這些偶然相逢的鮮活故事,還原其時代背景與歷史源流,並擺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爾後許倬雲再把這些人、事、地、物於不同時期的面貌與本質變化,放入全方位的歷史分析框架哩,從地理、文化、宗教、族群、產業、城鄉、階級、政治、軍事到帝國事業等各種角度,來試圖回答所有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幾代留美華人菁英們,心頭上的共同疑惑。

系統號:

P-013603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標題: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杉山正明 著,陳心慧 翻譯

內容簡介:

【序 章】歷史存在的意義
◎蒙古之後的漫長身影
殘影的盡頭/帝國消滅之時/蒙古和之後的眾多帝國/世界史的構圖
◎邁向新的人類史時代
劃時代的蒙古時代/後蒙古時代和「近世.近代帝國」/歷史上知識的虛構/邁向知識基礎的重建

【第一章】連綿不絕的歐亞國家傳統
◎既舊又新的亞洲、歐洲、歐亞大陸
歷史舞台擁有多重構造/亞洲和歐洲/以歐洲為本位的看法和日本的誤解/作為歷史框架的亞洲/歐亞的發想和其足跡/馬漢和麥金德的考察/環顧亞洲史和歐亞史全貌的立場
◎歐亞世界史內含的動力
歐亞大陸的內側/遊牧和遊牧民/從斯基泰和匈奴開始/被忘卻的歐亞國家演進/「中華王朝」的外衣/印度的遊牧民系政權/黑海北岸的遊牧民

【第二章】蒙古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史
◎人類史上最初的世界史──《史集》
兩階段的編纂/雙重構造的世界史/〈部族志〉被遺忘的意義
◎令人吃驚且不為人知的世界史樣貌
突厥和蒙古,以及其起源/不可思議的故事/烏古斯可汗傳說是神話嗎?/重要歷史線索
◎重疊的世界史和世界全貌
蒙古帝國的原型/傳說和事實的彼方/意識到全人類的綜合史
◎地圖傳達的新時代大門
二張世界地圖/從兩張地圖看見的東西方/失落的下一個時代/對「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質疑

【第三章】大蒙古和開啟世界之人
◎成吉思汗的歷史故事
跨越八百年歲月的紀念活動/無法確實掌握的成吉思汗/僅為傳說的前半生/年老的蒼狼
◎成為史上最大帝國的原因
蒙古強大嗎?/「不作戰軍隊」的強大/敞開的帝國/何以判定屬於蒙古?/各種各樣的人類群體/結合的重點是「成為伊利」/「開啟世界之人」的系譜

【第四章】蒙古與俄羅斯
◎西北歐亞大進攻
放眼世界的明確意識/遠征俄羅斯和東歐的稱呼/邁向欽察草原之路──朮赤北行之謎/哲別和速不台的連續攻擊/伏爾加的彼方
◎朮赤兀魯思和羅斯的愛恨情仇
入侵羅斯是認真還是順便?/西征的真正目的/俄羅斯「愛國主義」的創作/萊格尼察戰役確有其事嗎?/德國創造的「歷史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韃靼枷鎖/黃金斡魯朵和莫斯科的抬頭

【第五章】蒙古與中東
◎未完的中東作戰
西征的目的何在/伊斯瑪儀教團的消滅/巴格達開城/仔細調查的蒙古與不調查的美國/大可汗蒙哥的猝逝/旭烈兀的回師和帝國動亂
◎旭烈兀兀魯思是伊斯蘭王朝嗎?
作為實質政權的旭烈兀兀魯思/進攻埃及的失敗/與朮赤兀魯思對抗/旭烈兀的英年早逝/可汗的達魯花赤和不斷發生的政變/合贊改宗伊斯蘭教/與完者都東西和合/蒙古帶給中東的東西

【第六章】地中海、歐洲,以及連結起的東西方
◎聖路易的夢想
強大的艦隊試圖收復聖地/地中海艦隊的現實/登陸作戰的幸運/野心和災難,悲慘的毀滅/被俘虜的王,回不去的路易/蒙古是敵是友?/路易與蒙古擦身而過
◎掃馬使節團的歐洲外交
拉班.掃馬的西方旅行/汪古部的二人/忽必烈時代的歐亞/卡托利科斯雅巴拉哈三世的命運/掃馬的歐洲見聞錄/「西西里晚禱」的勝負/在羅馬和熱那亞受到歡迎/從巴黎再到波爾多/旅途的終章,逐漸連結的東西/地圖又告訴了我們

【第七章】「駙馬爺」們的歐亞
◎成吉思汗家超越時空的神聖血統和其記憶
為權力、權威、正當性背書的帝王形象/不稱汗的帝國/「駙馬爺」帖木兒/雙重王權的新方式/繼承兩個血統的王權
◎世界史上十六、十七世紀所代表的意義
大元兀魯思與達延可汗和駙馬爺們/後蒙古時代的內陸世界/作為大元兀魯思繼承人的大清固倫/現在的中國與蒙古/「海進」與「陸進」的時代/日本與歐洲的重大變化

【終 章】來自阿富汗的眺望
◎地表最後出現的遊牧帝國
超越時空的視角/既舊又新的國家阿富汗/杜蘭尼王朝/權力政治與國際紛爭的舞台/普什圖族連接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從歷史到現在
遊牧民國家延續至今的面貌/蒙古留下的遺產/「Pādshāh」的稱號/日本的蒙古時代/我們的「這個時代」

系統號:

P-013604

樣板戲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想

樣板戲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想

標題:

樣板戲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想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許國惠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引言
一、文革的簡介
二、研究概況及問題的提出
三、中共戲劇改革的歷史
四、樣板戲及本書的內容簡介

第二章 江青和毛澤東與樣板戲創作的關係
一、江青與樣板戲創作的關係
二、毛澤東與樣板戲創作的關係

第三章 京劇現代戲改革方向的兩種意見
一、分歧
二、從具體的戲劇裡作分析

第四章 從定稿本看文革發動者與支持者對文革性質、特點的看法
一、樣板戲中的原則
二、樣板戲的幾個主題
三、舞台上的表演
四、總結

第五章 結語

系統號:

P-013642

支那革命的真相: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

支那革命的真相: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

標題:

支那革命的真相: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北一輝 著, 董炯明、王敬翔 翻譯

內容簡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支那革命)至今已經一個多世紀。關於革命的重要性、定位和詮釋,已經被國共兩黨的黨國史觀鎖定。對台灣大部分讀者而言,國父孫中山推翻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家,這一形象透過歷史課本而深入人心。但關於國母宋慶齡「始終堅定的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卻幾乎隱晦不談。而中國的官方詮釋則是,辛亥革命的侷限和失敗,彰顯出共產革命的必然;故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無疑也尊奉辛亥革命為現代中國的起點。

在這一正統史觀下,支那革命和孫中山經過各種刪減、裝扮和粉飾,而最終變為現代中國的政治神主牌。

本書《支那革命的真相》,是日本思想家、政治哲學家北一輝在1920年代出版(原書名為《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是中國近現代史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和形塑者,其視角和立場,也因此是理解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1911年革命發生時,北一輝就來到上海、南京,觀察並參與革命。他對中國革命的分析,並非狹窄的國共兩黨視角,而是從「東洋共和」的觀念出發,從而提供一款迥異於國共兩黨的「支那革命真相」。

系統號:

P-013653

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

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

標題:

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馮美瑜、陳正茂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本書研究的創新及相關研究問題意識
第一節 研究問題意識及論述概說
第二節 文獻回顧及其研究成果
第三節  小結:威權統治下臺灣政治的扭曲

第二章  韓戰前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有關戰後初期「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的糾葛透視
第一節 戰後初期臺灣人的組黨期望
第二節 蔣渭川與「政建協會」
第三節 「政建協會」之組成及其訴求
第四節 蔣渭川、「政建協會」與「228」
第五節 結論:臺灣士紳悲劇宿命之探討

第三章  韓戰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 有關「吳國楨事件」的爆發及其衝突始末的再檢討
第一節 風雲詭譎的五○年代
第二節 青雲直上:吳國楨的從政之路
第三節  從意氣風發到黯然下臺:吳國楨省府主席難行
第一目 爭取「美援」下的佈局
第二目 得罪「太子」:與蔣經國交惡
第三目 公開攤牌:對蔣氏父子的諍言
第四目  「座車破壞疑雲」:堅決求去辭職赴美
第四節 「吳國楨事件」之爆發與初期發展
第一目 「吳國楨事件」撼動政壇
第二目 隔空交火:吳國楨與張道藩
第三目 事件的延續與餘波
第四目 意外插曲—胡適與吳國楨的交鋒
第五目  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胡適與吳國楨之比較
第五節 結論:「吳國楨事件」之檢討

系統號:

P-013654

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

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

標題:

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永泰、郭鎮武、盧鴻興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分藏各類檔案中,主要有「宮中檔硃批奏摺」、「軍機處檔摺件」與「史館檔」三者。清代大臣以奏摺奏報政事,皇帝則以硃筆御批,是為宮中檔硃批奏摺。奏摺經過硃批之後,發交軍機處抄錄副本乙份,或辦理、或存檔備查;原件繳回,副本存留軍機處,故稱之為軍機處檔奏摺錄副;奏摺內之附件,如圖、清單等,則與奏摺錄副一齊收藏於軍機處,合稱「軍機處檔摺件」。

光緒二十二年,創辦於上海的南洋公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鋒,也是今日交通大學的前身,創辦者為清季興辦實業的名臣——盛宣懷。在南洋公學籌備初期,盛宣懷參酌自己在天津辦學、籌備達成館、日本師範學校與法國國政學堂等教育實例,形成師範院、中院、上院,蒙學堂、特班、東文(日文)班和商務學堂等教育單位的教育體系,成為晚清江南最具規模的學術單位,其為國培養實業人才的精神,衍生而為今日的國立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學術重鎮,其百年樹人的歷史精神,歷久而彌新;故宮所藏文獻,更是見證此一巨變的重要史證。

為慶祝國立交通大學在臺復校六十年,國立交通大學與故宮同仁協同合作,續擴大整理清宮檔案中關於創辦人盛宣懷的史料,在院藏清代檔案中,特檢出與盛宣懷、南洋公學籌備、總理何嗣焜、沈曾植、汪鳳藻、總提調伍光建、譯書活動等人物史實文獻若干件,完成了整理、釋文、標點和編輯等工作,編為《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使存世之交大校史史料得以重光。

系統號:

P-013655

人間西遊:《西遊記》裡的世道、人生與情難

人間西遊:《西遊記》裡的世道、人生與情難

標題:

人間西遊:《西遊記》裡的世道、人生與情難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家出版

作者:

張怡微 著

內容簡介:

我們在取經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心魔,也在《西遊記》裡讀到了自己的人生以及這個時代。每個人各有一條西天之路,每個人的人間行旅就是一部《西遊記》。《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之祖,是東方魔幻神話的經典。它就如一面鏡子,令讀者反觀自身,也燭照世情。張怡微鍾愛《西遊記》,《西遊記》對她而言,是「溫柔有情、亦有生活能量的日常陪伴」,一路「隨著孫行者的成長而成長,隨著他的跋涉而跋涉」。她不只將《西遊記》當作一本成長小說,更將之視為一部悟道之書。

取經人途中經歷的八十一道難關,其實就是他們的心魔,有的心魔是唐僧的,有的心魔是豬八戒的,有的心魔是孫悟空的。人們總能在小說中看見自己的魔障,只有克服自己,才能克服時代。除了救人與等待他人來救,更需自救,這是古典小說中的生命智慧。

作者簡介
復旦大學哲學學士、文學碩士,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執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系統號:

P-013667

華人家庭、代間關係與群際認同

華人家庭、代間關係與群際認同

標題:

華人家庭、代間關係與群際認同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周玉慧、葉光輝、張仁和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I 家庭傳承與信念
家庭故事的傳承:個體能動性的展現(劉蓉果、朱瑞玲)
華人已婚者「報」的概念及其內涵(周玉慧)

II 青少年教養與適應
青少年時期父母教養行為的變化:子女表現的影響(林惠雅、蕭英玲)
「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量表」之效度研究(吳志文、葉光輝、王郁琮)
正念特質對新移民青少年學業表現之調節效果(張仁和)

III 代間照顧與支持
代間照顧新模式:初探高齡家庭照顧之協力跨界現象(利翠珊、唐先梅、焦源羚、丁品瑄)
老爸老媽幫幫忙!代間支持與心理憂鬱的性別差異(林瑋芳、利翠珊)

IV 兒少性傾向與種族偏好
親密關係中的自我一致性:不同性傾向認同者的適應探討(李怡青、周玉慧、張仁和)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School Background on the Implicit Ethnic Preferences of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Eva E. Chen)

系統號:

P-013702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標題: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彭小妍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認識論
第一章 「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
第二章 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科學理性與「心」
第三章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第四章 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
第五章 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
第六章 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
結論 唯情論與與啟蒙理性──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系統號:

P-013719

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標題:

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楊海英 著,鄭天恩 翻譯

內容簡介:

【序章】讓我們試著翻轉中國史
一、想像的「中國四千年史」
二、文明史觀與遊牧史觀
三、意圖蛻變成海洋文明的中國

【第一章】「漢民族」是什麼
一、使用「漢字」系統的人們
二、東亞大陸的人群遷徙
三、馬克思發展階段說的移植

【第二章】文明在草原上誕生
一、文明的遊牧史觀
二、青銅器文明
三、古代遊牧民留下的遺跡

【第三章】「西邊的斯基泰、東邊的匈奴」與支那道教
一、遊牧民是怎樣的一群人?
二、由東向西前進的斯基泰
三、匈奴時代的支那

【第四章】唐絕非「漢民族」的國家
一、中央歐亞的突厥化
二、中央歐亞的伊斯蘭化

【第五章】三個帝國鼎立的時代
一、三個帝國並存的時代
二、熱愛「塔」的契丹
三、寬容的大夏(党項)和元朝
四、富含多樣文明的蒙古帝國

【第六章】最後的歐亞帝國──清
一、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與後金國
二、滿洲人的根源從何而來?
三、滿洲是從何時開始變成地名的?

【終章】現在的中國正在遭到歷史復仇
一、「宗教等於鴉片」的馬克思主義與專制主義思想
二、現在仍然持續的宗教衝突

系統號:

P-013724

滿文的傳承:新疆錫伯族

滿文的傳承:新疆錫伯族

標題:

滿文的傳承:新疆錫伯族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戈思明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錫伯與滿洲:族群淵源考察】
第一節 錫伯族族源
第二節 錫伯文與滿文同多異少
第三節 錫伯文「新詞彙」的誕生
第四節 從「零」數字的使用看錫伯文與滿文
第五節 薩滿信仰下的「佛多媽媽」與「喜里媽媽」

【第二章 錫伯語文獨特性的形塑】
第一節 錫伯族割斷與滿文的連結─一九四七年「文字改革」
第二節 中共民族政策下錫伯族的官方認定
第三節 《察布查爾報》推廣錫伯族
第四節 詞義規範─舉「東」、「西」方位詞為例

【第三章 錫伯文、滿文學習過程之個案研究】
第一節 錫伯語suwanda─「大蒜」顛倒說質疑
第二節 兩本滿文辭典與一本錫伯文規範手冊
第三節 《清代通史》裡滿文論述之商榷
第四節 「國論言貴」考
第五節 清季官錢紙幣與《臺灣慣習記事》裡的滿文謬誤

【第四章 錫伯文的前景】
第一節 「識字培訓班」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第二節 「培訓班」成效考核
第三節 錫伯族知識分子論錫伯文的未來─何文勤主編專訪
第四節 錫伯文保存芻議

結論

系統號:

P-013725

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標題:

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羅惠齡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孟子》人性論的省察
第一節 省察前緣動機
第二節 當代孟學代表
第三節 創造性的詮釋
第四節 省察範圍限制

第二章 當代孟子學詮釋的爭議問題
第一節 關於「心」、「性」、「天」、「命」的文獻解讀
第二節 勞思光「德性我」的肯認
第三節 牟宗三「道德主體」的建構
第四節 即命立義以彰其心性天

第三章 葛瑞漢的《孟子》詮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文獻的依據
第三節 詮釋的重點
第四節 批判和反省
第五節 承西啟東的立論疏理

第四章 華靄仁的《孟子》詮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詮釋的重點
第三節 批判和反省
第四節 承前啟後的價值廓清

第五章 安樂哲的《孟子》詮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詮釋的重點
第三節 批判和反省
第四節 繼往開來的新構釐定

第六章 由義命之歷史律動以言心性天
第一節 關於心的能動性以及命的動態義
第二節 關於善性源自天賦的肯斷
第三節 關於善性有其先天善端的肯定
第四節 心性天命之意義無盡藏

第七章 保留一份豐富蘊藉的生命缺口

系統號:

P-013726

五四新文化

五四新文化

標題:

五四新文化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唐德剛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為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和二○二○年的唐德剛教授百歲誕辰而特別出版。寫民國通史是唐教授的宏願,生前修訂的該書大綱曾列入「五四運動篇」,惜因晚年多病,未能如願完成。唐先生認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是由現代化轉型運動的各個階段組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其中的一大洪峰巨浪,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五四與歷來由政治活動家所推動的其他歷史階段有所不同,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到如今還一直是我們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

唐德剛教授是歷史學家,也是文學家。本書正編收「唐文」二十四篇。唐先生以秉筆直書的立場,史家和行家的角度,深刻精闢的見解,亦荘亦諧、通俗易懂的絕妙文筆,概論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一代宗師胡適定位,檢討新文學的發展和困境,談述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戲曲。

唐先生的詩詞和他的文章一樣,明白如話,幽默感人,而又充滿歷史感。本書附錄的詩詞鈔是「唐詩」的首次結集,共收舊體詩詞一六○首,新詩二十五首。

系統號:

P-013728

聆聽時代的變奏: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

聆聽時代的變奏: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

標題:

聆聽時代的變奏: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大谷渡 著,陳凱雯 翻譯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終戰的激流與邂逅──傅秀松、孫海峰
第二章 海峽危機與軍人眷村
第三章 從中國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留學生
第四章 國防部、旅行社、「偕行社」──戰後傅秀松的日本情結
第五章 日本統治前後的臺灣人
第六章 製糖工廠遺址的奇遇
第七章 兩個苦難──李麗珍的故事
第八章 與克利絲汀.哈根一起──許麗娟的故事
第九章 戰爭的記憶──各式各樣的人生
後記

系統號:

P-013729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標題: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塩澤亮 著,張良澤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繪卷完成於戰後初期,是日治時期日籍教授塩澤亮的作品。繪卷從這段他遠眺時回想臺北空襲的情景拉開序幕。塩澤亮於1932年來臺擔任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教授。1945年3月應召入伍,同年7月5日突然奉令從臺灣第13863部隊退役,赴臺中州草屯郡草屯街雙冬的臺北師範學校女子部疏散學園擔任部長,帶領250多名疏散學生,在雙冬過著自立更生的戰時生活,終戰後一度受聘為學校留用人員。1946年由臺返日後,他利用就任宮城縣立女子專門學校教授之前一個月的閒暇中,以文字與圖畫記錄了雙冬的生活及日僑遣返的過程。

在水墨淡彩及書法的襯托下,臺中雙冬的風景人物、生活情景、日常器物一一入畫,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塩澤亮來臺14年間奉獻於臺灣教育,對臺灣師範教育貢獻頗鉅,面對戰後淒涼的前景和自己被遣返的現實,他仍掛念著學生的未來。雖然雙冬學園的生活環境惡劣、物資窘困,但他仍努力不懈地教育學生,其毅力和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在這段遠離臺北跑警報、躲防空壕的日子裡,他和學生一起對抗瘧疾直到日軍戰敗後被遣送回國的生活點滴,都可從其文字敘述中感受到戰爭的冷酷及其心境的起伏,是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的珍貴史料。

張良澤教授長年致力於蒐集臺灣史料,經他鍥而不捨尋線追蹤,終於找到本書繪卷的原件,在2006年依原寸繪卷複製典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並翻譯出版成書。2019年春天,本書重新編輯出版。

作者簡介
塩澤亮,1904年2月20日生於日本仙台市。仙台第二中學校、仙台第二高等學校(理科)、東北帝國大學理學部、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帝國大學大學院修了。1928年任京都府立聾啞學校教諭。1932年來臺,任職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教授(國語、數學)。1945年3月應召入伍,同年7月奉令赴雙冬學園,任臺北師範學校女子部部長。戰後留用於該校,從事復建工作。1946年3月31日離臺返日。前後來臺共14年,對臺灣師範教育貢獻頗鉅。1946年6月任宮城縣女子專門學校教授。1948年以後歷任宮城縣岩出山高校、名取高校、築館高校、石卷高校、涌谷高校校長。最後自東北工業大學電子工業高等學校校長退休。1976年11月22日逝世於松島町,享年72歲。

系統號:

P-013601

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

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

標題:

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岡本隆司 著,郭清華 翻譯

內容簡介:

序言──回顧過去的中日關係
Ⅰ黎明──「日出之處」與「日沒之處」
1隋唐以前
2遣唐使的時代──孤立的日本
3中日的新時代
4「元寇」的真相

Ⅱ深化與矛盾──「倭寇」與明朝
1「從十四世紀的危機」到「朝貢一元體制」
2東南亞秩序的重整
3中國的改變
4日本的改變與「倭寇」

Ⅲ和平與疏遠
1中日政權的變貌
2清朝朝鮮的關係與日本
3日本與清朝關係的走向
4十八世紀這個時代──日本通貨緊縮的不景氣與凝結
5十八世紀這個時代──中國通貨膨脹的好景氣與擴大貿易

Ⅳ世界秩序的轉變──十九世紀
1近代前夕的世態
2接受「西洋的衝擊」
3相剋的開始
4走上甲午戰爭的路

Ⅴ險峻的時代──二十世紀前期
1逐漸屈服的中國
2善鄰的時代
3糾纏不清的中國與日本
4中國與日本的產業革命

結語──為了未來的中日關係

系統號:

P-013720

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杜威夫婦的遠東家書

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杜威夫婦的遠東家書

標題:

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杜威夫婦的遠東家書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網路與書出版

作者:

John Dewey, Alice C. Dewey 著,林紋沛、黃逸涵 翻譯

內容簡介:

一個意外邀約,杜威夫婦結束在日本的旅程後去了中國,親身經歷五四運動,目擊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巨變。他們的家書有思想家的深刻觀察,也有旅人體驗的溫馨趣味。一九一九年,哲學家約翰‧杜威與妻子愛麗絲‧C‧杜威到訪日本和中國,他們將一路所見所聞記下,寄回美國與遠方的兒女分享。《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收錄了其中六十四封書信。

杜威夫婦原是要到日本度假散心。在日本與中國的朋友、學生,聽聞夫婦倆來訪亞洲的消息,便積極邀請他們在兩國演講、授課。單純的遠東觀光之旅,於是變成東亞講學之行。他們在日本停留兩個多月,抵達中國時正好遇上五四學運。向來被西方人認為古老停滯的國度化身民主舞臺,民意對抗強權的歷史大戲就在眼前展開。兩人一邊講演,提倡著民主、教育與平權,一邊回想經歷的日本、審視當下的中國,研究著一戰後兩個亞洲古國和全球的政治局勢、社會變革與風土民情,一待就是兩年餘。

這六十四封家書,是杜威夫婦的異國行旅札記,是深刻全面的人文觀察,也是他們理清思路、建構往後思想的筆記;為讀者帶來旅遊逸趣外,更引領我們凝視變動的亞洲,跟隨兩人思索世界的過去與未來。

系統號:

P-013721

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

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

標題:

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網路與書出版

作者:

John Thomson 著,顏湘如、黃詩涵、黃逸涵 翻譯

內容簡介:

一八六二年,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抵達新加坡,展開長達十年亞洲居遊生活。經營相館生意之餘,他對拍攝遠東的風土民情產生極大興趣。旅居東亞十年,其足跡遍布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以及中國大江南北。攝影技術剛起步的年代,湯姆生扛著笨重的相機旅行,翻山越嶺、遠渡重洋,以濕版攝影技術記錄各地人民、村落、建築與人文景觀。他將遊歷亞洲諸國時拍攝的影像與手繪圖配上文字,編成《十載遊記》這本集回憶錄與攝影集為一體、文圖並茂的作品。

十九世紀下半,湯姆生的相機拍下現代東西交會的第一刻,其筆鋒深入動盪國度的不同層面。透過他的鏡頭與筆,歐美讀者首度見到神祕面紗下的老東方。湯姆生呈現的不只是新奇的異國風情,風景地貌、建築風采之外,他對亞洲人民、社會觀察入微豐富,記錄主題廣及街頭乞丐、販夫走卒、達官貴人、常民生活、皇室儀典、社會問題。《十載遊記》中,他致力於描繪廣袤遠東的真實樣貌,在東西關係日益頻繁之際,率真翔實地為大眾勾勒出亞洲的絲絲光芒與暗影,以及正史上最欠缺的常民世界。藉由湯姆生不畏艱辛的深刻記錄,福爾摩沙島西南部豐富的自然生態、原民生活、人文風貌,也初次抵達西方讀者眼中。

《十載遊記》首次出版時,印刷技術尚不足以於報刊書籍中印製照片,因此書中一張張圖片,皆是由木刻師傅以湯姆生的照片、繪圖為樣本,刻製成細緻的木口木版畫印刷。此書一八七五年於倫敦和紐約出版,一八七七年被譯作法文於巴黎發行,兩版收錄圖文略有差異。中譯本統整了英法文版的圖文譯出,力求將當時歐美大眾所見的亞洲風貌完整帶到中文讀者面前。

系統號:

P-013722

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

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

標題:

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方震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從描述文官與武官政治權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長過程入手,分析雙方在文化認同上由模糊轉變為嚴重對立的因素。權力爭奪是導致文、武官之間關係緊張的主因。為了爭取君主的重視,文士將武人描述為貪婪無知,而強調自身具有學養、道德的重要性。隨著文官權力自後周、北宋逐步擴張,文士對武官的歧視日益加深,並透過制度的規範,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轉換。文、武官對立因而成為宋代政治上無解的難題。

作者簡介
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唐、宋時期政治、軍事史為主。

系統號:

P-013716

近幽者默:林語堂傳

近幽者默:林語堂傳

標題:

近幽者默:林語堂傳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作者:

施建偉 著

內容簡介:

一生致力與中西方文化溝通的智慧幽默大師,是被美國布殊總統譽為至今仍在影響美國人「中國觀」的著名作家。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難寫的一章」,在他身上有許多矛盾的地方,但他從不回避。他用生命智慧、生活的藝術來平衡這些矛盾,並「以自我矛盾為樂」。

系統號:

P-013723

趙紫陽文集1975-1980 :四川卷(簡體字版)

趙紫陽文集1975-1980 :四川卷(簡體字版)

標題:

趙紫陽文集1975-1980 :四川卷(簡體字版)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趙紫陽文集》編輯組 編

報導者:

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2016年,本社出版四卷本《趙紫陽文集(1980–1989)》,收錄了1980至1989年趙紫陽任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的498 篇文獻,成為研究中國改革開放早期十年的重要史料。此次出版的《趙紫陽文集(1975–1980):四川卷》(以下簡稱《四川卷》)即其「前篇」。

《四川卷》收錄了趙紫陽自1975年出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至1980年4月進京前近五年間的文章、報告、講話、談話、批語、文電等,加之1981年2月訪川講話一篇,共75篇,依時間順序排列。絕大多數篇目屬首次公開或首次完整公開。內容涵蓋趙紫陽主政四川時期的主要改革試驗,從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到聯產承包、撤社復鄉、擴大企業自主權等,以一手史料呈現了相關改革思路和政策及其演變過程,展示了改革實踐幕後的豐富細節。

系統號:

P-013610

中國學習蘇聯:1949年至今

中國學習蘇聯:1949年至今

標題:

中國學習蘇聯:1949年至今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白思鼎(Thomas P. Bernstein)、李華鈺 編著

報導者:

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執政之初,便決意一切向蘇聯學習。中蘇關係以及中國學習蘇聯的模式和程度的變化,在中國建設與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中國及西方的學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接觸到蘇聯時期的檔案資料;在中國,學者們也開始有機會看到一些原始文獻。在此基礎上,本書集結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澳洲學者的研究成果,深入闡明中國對蘇聯模式的採納、適應和排斥這樣的獨特歷史過程,並以不同的視角解讀蘇聯模式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影響,全景呈現蘇聯影響力的廣度、多樣性和複雜性,成為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全面的研究。

編者簡介
白思鼎,比較政治學教授,曾長期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1975–2007)。
李華鈺,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主要研究斯大林模式對中共和毛澤東的影響。

系統號:

P-013611

儒家政治哲學:政治、城市和日常生活

儒家政治哲學:政治、城市和日常生活

標題:

儒家政治哲學:政治、城市和日常生活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作者:

Daniel A. Bell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的作者是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Daniel A. Bell)教授,書中收錄了作者多篇對於中國儒家政治哲學觀點的文章。他認為儒家倫理學不僅塑造了中國的國家政治,而且塑造了城市生活和人們在家庭和工作單位的日常生活交往,他提出應將儒家選賢任能的傳統與講究政治參與、自由、透明和寬容的民主傳統結合起來,認為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方向和必然結果。

系統號:

P-013643

日中韓の相互イメージとポピュラー文化: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政策の展開

日中韓の相互イメージとポピュラー文化: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政策の展開

標題:

日中韓の相互イメージとポピュラー文化: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政策の展開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石井健一、小針進、渡邉聡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ポピュラー文化の国際流通[石井健一]

第一部 ポピュラー文化と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に関する政策展開
第1章 ポピュラー文化と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石井健一]
第2章 韓国の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政策[小針進]
第3章 中国の国家ブランディング政策と情報統制[石井健一]

第二部 日中韓をめぐる相互イメージとその規定要因
第4章 ポピュラー文化と国のイメージ・好意度[渡邉聡]
第5章 韓国,台湾,香港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とナショナリズム意識[石井健一・小針進・渡邉聡]

第6章 アメリカにおける日中韓のイメージとポピュラー文化の影響[石井健一]
第7章 中国人の日本ブランド消費――ナショナリズム意識の消費行動への影響[石井健一]
第8章 韓流の影響と日本人の嫌韓意識[石井健一・小針進・渡邉聡]
第9章 日本人の外国イメージとポピュラー文化の影響[石井健一・渡邉聡]

系統號:

P-013704

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形成史論

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形成史論

標題:

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形成史論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中村哲 著

內容簡介:

序言
第Ⅰ編 総論
第1章 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形成史序
第2章 東アジア資本主義研究の課題
第3章 現代の歴史的位置

第Ⅱ編 小農社会・複線的工業化・中進国型帝国主義日本
第4章 小農社会と複線的工業化
第5章 小農経営の比較史的検討――日本・朝鮮・台湾
第6章 転換期の1930年代東アジア

第Ⅲ編 東アジア三国(中国・日本・朝鮮)の18世紀における分岐と「源蓄国家」の不在
第7章 東アジア三国経済の近世と近代(1600~1900年)
第8章 「源蓄国家」の不在――西ヨーロッパとの決定的差異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13709

瀕海之都——宋代海港都市研究

瀕海之都——宋代海港都市研究

標題:

瀕海之都——宋代海港都市研究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山崎覚士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第一章 宋代明州城の復元——都市空間と楼店務地
第二章 宋代都市の下層民とその分布
第三章 貿易と都市——宋代市舶司と明州
第四章 宋代両浙地域における市舶司行政
第五章 書簡から見た宋代明州対日外交
第六章 宋代明州と東アジア海域世界——外交と朝貢
第七章 宋代都市の税と役
第八章 唐五代都市における毬場(鞠場)の社会的機能
附章 海商とその妻——十一世紀中国の沿海地域と東アジア海域貿易
結言

系統號:

P-013710

近代中国の国会と憲政——議会専制の系譜

近代中国の国会と憲政——議会専制の系譜

標題:

近代中国の国会と憲政——議会専制の系譜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有志舎

作者:

金子肇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視角としての議会専制
1 袁世凱政権と議会専制
2 安福国会と臨時約法——世論に対峙する議会
3 孫文の立憲構想——国民大会と立法院
4 馮少山の訓政批判と立法院
5 五五憲草における国民大会と立法院
6 日中戦争下の五五憲草批判と国民大会議政会
7 中華民国憲法と立法院の国会化
8 国共内戦下の立法院と憲法運用——総統・行政院への規制
8 みせかけの議会専制——人民代表大会制の歴史的位相
結論 議会専制の系譜

系統號:

P-013599

植民地帝国日本における知と権力

植民地帝国日本における知と権力

標題:

植民地帝国日本における知と権力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思文閣出版

作者:

松田利彦 編著

內容簡介:

序(松田利彦)
解説(松田利彦)

第Ⅰ部 研究の現状
「知と権力」からみた植民地帝国──朝鮮史研究における成果と課題(松田利彦)
「台湾島史観」から植民地の知を再考する──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知と権力」をめぐって(陳姃湲)

第Ⅱ部 植民地化と知の再編
法学者・岡松参太郎の台湾経験と知の射程──植民地統治と「法の継受」をめぐって(春山明哲)
領台初期の原住民調査(中生勝美)
俳文学、知識、植民地統治の交錯──『台湾歳時記』の編纂とその植物知識の系譜(顔杏如)
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人家族法と植民地統合問題(曾文亮)
「帝国」としての民法学へ──京城帝国大学の民法学者を中心に(岡崎まゆみ)

第Ⅲ部 植民地官僚の知と植民地在留日本人の知
高等農林学校と植民地の知──鹿児島高等農業学校での田代安定の講義を中心に(やまだあつし)
農村振興運動と八尋生男の政策思想(本間千景)
日本統治期台湾総督府における技術官僚の出自と活動分析──土木技師を例として(蔡龍保)
雑誌『朝鮮仏教』誌上に見る日朝仏教の葛藤──一九二〇年代後半を中心に(川瀬貴也)
女性植民者と帝国の「知」──台湾における田中きわの(宮崎聖子)

第Ⅳ部 帝国の知と欧米世界の知
植民地官僚の統治認識──知と権力の観点から(加藤道也)
志賀潔とロックフェラー財団──京城帝国大学医学部長時代の植民地朝鮮の医療衛生改革構想を中心に(松田利彦)
日本の植民地医学から東アジア国際保健機構へ(劉士永)
戦前期における法学者・鵜飼信成の法学研究についての一試論──資本主義発達期の社会をめぐる政治と法の問題を中心に(長沢一恵)

第Ⅴ部 被支配民族の知
朝鮮の開化派官僚・尹雄烈が描いた近代と日本(山本浄邦)
忘れられた独立運動家、李達──一九一〇年代の東アジア思想空間の断面(小野容照)
植民地台湾からの「留学生」郭明昆──知の構築と実践を中心に(紀旭峰)
台湾における近代性と民族性の葛藤──作曲家鄧雨賢の人物像の変容を中心として(何義麟)

第Ⅵ部 脱植民地化/脱帝国化と知の再編
戦後朝鮮統治関係者による朝鮮統治史編纂──友邦協会を中心に(李烔植)
満洲医科大学における医学博士学位授与について──終戦後授与学位に注目して(通堂あゆみ)
日本の帝国大学における朝鮮人留学生の状況と帝国知識の連続/非連続──東京帝国大学卒業生崔應錫、李萬甲の事例を中心に(鄭鍾賢)
白麟済の近代認識と自由主義(朴潤栽)
崔虎鎮の韓国経済史研究と東洋社会論(宋炳巻)
普成専門学校から金日成綜合大学へ──植民地知識人・金洸鎮の生涯と経済史研究(洪宗郁)

系統號:

P-013608

満鉄経営史:株式会社としての覚醒

満鉄経営史:株式会社としての覚醒

標題:

満鉄経営史:株式会社としての覚醒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會

作者:

平山勉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満鉄の歴史的位置づけを問いなおす

第Ⅰ部 「国策会社」としての挫折
第1章 満鉄経営を担った人々——課長級以上社員の分析
第2章 社員の経営参画——課長級以上の人事異動と社員会の活動
第3章 「国策会社」の統計調査——慣習的方法による達成と限界

第Ⅱ部 株式市場の中の満鉄
第4章 満鉄の資金調達と民間株主——1933年増資とその制度的前提
第5章 満鉄改組と株式市場——変動する民間株主と満鉄の対応
第6章 株式市場の拡大と零細株主の参入——満鉄株をめぐる訴訟の分析
第7章 経済統制下の満鉄経営——1940年増資と株式市場からの反応
終章 「調査部史観」を超えて

系統號:

P-013612

平安前期対外姿勢の研究

平安前期対外姿勢の研究

標題:

平安前期対外姿勢の研究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堀井佳代子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平安前期対外姿勢をめぐる研究の現状と本論文の視角

第一部 外交文書・儀礼から見た対外姿勢
第一章 国書・儀式書から見た平安前期の渤海観
第二章 対渤海外交における太政官牒の成立──中台省牒との相違から
第三章 外国使節の朝賀・節会への参加
付論 天武・持統紀外国使節記事の再検討──外交儀礼の視角から

第二部 外交に関わる儀礼の展開
第四章 遣唐使の出発・帰国時の儀式──拝朝・節刀・餞の検討
第五章 外国使節入京儀礼について──郊労儀の再検討

第三部 平安前期における唐風化政策の実態
第六章 節会における列立法──延喜式部式元正行列次第条・同節会行列条の検討から
第七章 平安時代の服御・常膳の減省について

終章 平安前期の対外姿勢と唐風化政策

系統號:

P-013615

東アジア思想・文化の基層構造 新刊──術数と『天地瑞祥志』

東アジア思想・文化の基層構造 新刊──術数と『天地瑞祥志』

標題:

東アジア思想・文化の基層構造 新刊──術数と『天地瑞祥志』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名和敏光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論考篇
先秦星辰考──惑星と彗星のあいだ(武田時昌)
銀雀山漢墓竹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客主篇と中国兵学における択日占(椛島雅弘)
郭璞『易洞林』研究──附録:郭璞『易洞林』佚文一覧(佐野誠子)
天文の星変と政治の起伏──中宗政局における韋湑の死(孫英剛)
「風水」の背景(清水浩子)
『後法興院記』所収勘文の佚文資料研究(名和敏光)
『天地瑞祥志』の編纂者に関する新しい見方──日本へ伝来された新羅の天文地理書の一例(権悳永)
『稀見唐代天文史料三種』前言(二、『天地瑞祥志』)(游自勇)
『天地瑞祥志』に関する若干の重要問題の再検討(趙益、金程宇)

第二部 『天地瑞祥志』翻刻・校注篇
『天地瑞祥志』概説と翻刻について──『天地瑞祥志』翻刻・校注の前書きとして(水口幹記)
第十二 翻刻・校注──「風総載」「風期日」(水口幹記)
第十六 翻刻・校注──「金」「水」(洲脇武志)
第十六 翻刻・校注──「醴泉」「井」(山崎藍)
第廿 翻刻・校注(下)──自「十六、雩」至「二十七、祭日遭事」(名和敏光)

系統號:

P-013616

張恨水の時空間:中国近現代大衆小説研究

張恨水の時空間:中国近現代大衆小説研究

標題:

張恨水の時空間:中国近現代大衆小説研究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勉誠出版

作者:

阪本ちづみ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平安前期対外姿勢をめぐる研究の現状と本論文の視角

第一部 外交文書・儀礼から見た対外姿勢
第一章 国書・儀式書から見た平安前期の渤海観
第二章 対渤海外交における太政官牒の成立──中台省牒との相違から
第三章 外国使節の朝賀・節会への参加
付論 天武・持統紀外国使節記事の再検討──外交儀礼の視角から

第二部 外交に関わる儀礼の展開
第四章 遣唐使の出発・帰国時の儀式──拝朝・節刀・餞の検討
第五章 外国使節入京儀礼について──郊労儀の再検討

第三部 平安前期における唐風化政策の実態
第六章 節会における列立法──延喜式部式元正行列次第条・同節会行列条の検討から
第七章 平安時代の服御・常膳の減省について

終章 平安前期の対外姿勢と唐風化政策

系統號:

P-013619

中国雲南の書承文化:記録・保存・継承

中国雲南の書承文化:記録・保存・継承

標題:

中国雲南の書承文化:記録・保存・継承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勉誠出版

作者:

山田敦士 編著

內容簡介:

総論 雲南と書承文化(山田敦士)

Ⅰ 少数民族の書承文化
ナシ族におけるテクスト──その形成と背景(黒澤直道)
ナシ族歴史史料──非漢文史料から見えてくるもの(山田勅之)
彝語・彝文の辞書について(清水享)
徳宏タイ族社会における詩的オラリティの伝承活動──女性詩師ワン・シャンヤーの取り組み(伊藤悟)
文字がもたらす権威の行方──中国雲南におけるラフ文字創設と口承文化の関わり(堀江未央)
滄源ワ族自治県における書承文化──無文字社会における文字表記とテクストのゆくえ(山田敦士)
大理白族の白文の形成とその用途(立石謙次)
イスラーム教育におけるテクストの変容──回族の民族・宗教性の変化との関係から(奈良雅史)
フォークロア概念の終焉──雲南ハニ族の伝承/伝統的知識と柳田国男(稲村務)

Ⅱ 東南アジア・中華世界とのつながり
タイにおけるミエンの歌謡テクストと歌謡言語(吉野晃)
雲南・四川南部の漢族・非漢民族の漢字文芸と文字信仰──中華圏周辺部の対聯・惜字炉「字庫塔」(川野明正)
雲南下層社会への漢字リテラシーの普及──明清時代を中心として(西川和孝)
民間文書の収集保存と地域資源化──貴州省東南部錦屏県における清水江文書(相原佳之)
コラム◎シェンケーン文書──西北ラオスにおけるタム文字の使用(飯島明子)
コラム◎イ族支配階層の漢文化適応(野本敬)

系統號:

P-013620

東アジア古典演劇の伝統と近代

標題:

東アジア古典演劇の伝統と近代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勉誠出版

作者:

毛利三彌、天野文雄 編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毛利三彌)
序説 古典演劇の伝統と近代(毛利三彌
民俗芸能における近代──近代は民衆の祭礼芸能をどう変えたか(山路興造)
黒川能と鶴岡荘内神社―明治維新後に引き継がれる酒井家への勤仕(重田みち)
日本古典演劇譜本の近代―その変容と明暗(田草川みずき)
観世寿夫の登場―そのあとさき(野文雄
女役者と近代―その出発点(佐藤かつら
舞踊、パンソリとタルチュムの近代(野村伸一
人形浄瑠璃文楽の戯曲上演―一九六六年以後半世紀を軸に(内山美樹子
演劇の「古典」意識と近代化―古典とクラシック(神山彰
「夢幻能」という語から能の近代受容史をたどる(中尾薫
中国の影絵人形劇の「伝統」と「近代」(山下一夫
近松の世話物と西洋の市民悲劇(岩井眞實
フラー・天勝・梅蘭芳―梅蘭芳『天女散花』と電光の世紀(平林宣和
西洋演劇の近代化と「詩劇」の問題(小田中章浩
[講演] 能と歌舞伎の近現代における変化の様相(羽田昶
おわりに(天野文雄

系統號:

P-013621

南宋道學の展開

南宋道學の展開

標題:

南宋道學の展開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福谷彬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部 思想形成としての古典解釈
第一章 孔孟一致論の展開と朱熹の位置――性論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章 経書解釈から見た胡宏の位置――「未發・已發」をめぐって

第二部 道學者の思想と政治姿勢
第三章 陳亮の「事功思想」と孟子解釈
第四章 淳熙の黨爭下での陸九淵の政治的立場――「荊國王文公祠堂記」をめぐって
第五章 説得術としての陸九淵の「本心」論――仏教批判と朱陸論爭をめぐって
第六章 消えた「格物致知」の行方――朱熹「戊申封事」と「十六字心法」をめぐって

第三部 政治から歴史世界へ
第七章 『資治通鑑綱目』と朱熹の春秋學について――義例説と直書の筆法を中心として

終章

系統號:

P-013634

明代の専制政治

明代の専制政治

標題:

明代の専制政治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岩本真利絵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君臣同遊」の変遷
第2章 明代における大臣召対の位置
第3章 嘉靖六年年末の內殿儀禮改定
第4章 嘉靖十年の大臣召対再開
第5章 嘉靖朝における勲臣の政治的立場──武定侯郭〓を例に
第6章 管志道の思想形成と政治的立場──萬暦五年張居正奪情問題とその後
第7章 管志道『従先維俗議』の政治思想

系統號:

P-013635

中国外交論

中国外交論

標題:

中国外交論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趙宏偉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国際関係学と中国外交論

第Ⅰ部 地域大国論
第1章 集団主義外交への転換・上海協力機構(1996年~)
第2章 地域大国外交の主戦場・東アジア地域統合(1990~2010年)
第3章 東北アジア集団協力メカニズムと北朝鮮核問題六カ国協議(2002年~)
第4章 日中ソ・露トライアングルにおける史的法則とメカニズム(1945年~)
第5章 地政学の罠・日中の敵視化と日中韓トライアングル(1989~2010年)

第Ⅱ部 世界大国論
第6章 習近平思想と習近平外交(2012年~)
第7章 地域大国から世界大国への外交転換と日米中トライアングル(2006年~)
第8章 米中ソ・露トライアングルの国際秩序における掟と法――シナ海外交戦(2010年~)
第9章 ドキュメント・習近平外交年次概観

系統號:

P-013705

新ゾロアスター教史:古代中央アジアのアーリア人、中世ペルシアの神聖帝国、現代インドの神官財閥

新ゾロアスター教史:古代中央アジアのアーリア人、中世ペルシアの神聖帝国、現代インドの神官財閥

標題:

新ゾロアスター教史:古代中央アジアのアーリア人、中世ペルシアの神聖帝国、現代インドの神官財閥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刀水書房

作者:

青木健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プロローグ:原始アーリア人の民族移動
第1章:教祖ザラスシュトラの啓示と原始教団の発展
第2章:第1次暗黒時代=ヘレニズム時代からアルシャク王朝時代まで
第3章:サーサーン王朝ペルシア帝国での国家宗教としての発展
第4章:第2次暗黒時代=ムスリム支配下での改宗と脱出
第5章:インドでの大財閥としての発展
エピローグ:日本のゾロアスター教徒とゾロアスター教研究

系統號:

P-013706

西周王朝の形成と関中平原

西周王朝の形成と関中平原

標題:

西周王朝の形成と関中平原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同成社

作者:

西江清高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関中平原の地理考古学的研究
 第1章 関中平原と周原
 第2章 GISを応用した遺跡分布の空間分析
 第3章 関中平原西部における遺跡の立地と地理環境
 第4章 関中平原東部における遺跡の立地と地理環境
 第5章 関中平原に登場した都城圏と畿内的地域

第二部 西周王朝成立期の編年的研究
 第6章 関中平原出土の鬲の系統
 第7章 西周前期の土器
 第8章 A類鬲を主体とする土器系統(土器群A)の変遷
 第9章 B類鬲を主体とする土器系統(土器群B)の変遷
 第10章 C類鬲を主体とする土器系統(土器群C)の変遷
 第11章 土器系統の分布と相互関係
 第12章 西周式土器を構成した土器の系譜
 第13章 関中平原に形成された政治的地域の一側面
 第14章 関中平原西部宝鶏市周辺の再考察
 第15章 先周期の土器編年に関する近年の研究

系統號:

P-013707

華と夷の間=明代儒教化と宗族

華と夷の間=明代儒教化と宗族

標題:

華と夷の間=明代儒教化と宗族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井上徹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部 「華」と「夷」の間
第一章 明朝の対外政策と両広社会
第二章 民族反乱の勃発
第三章 「華」はどのように「夷」を包摂したか?
第四章 明朝の州県管理——広東羅定直隷州の創設

第二部 儒教化の動向
第五章 魏校の淫祠破壊令——広東における民間信仰と儒教
第六章 中国近世の都市と礼の威力
第七章 石頭霍氏ー広東の郷紳の家
第八章 霍韜と珠璣巷伝説
第九章 霍韜による宗法システムの構築——商業化・都市化・儒教化の潮流と宗族

第三部 郷紳と宗族
第十章 明末の商税徴収と広東社会
第十一章 明末の都市広州と搶米暴動
第十二章 明末広州の宗族——顔俊彦『盟水斎存牘』に見る実像
第十三章 明末珠江デルタの郷紳と宗族

系統號:

P-013617

日本におけるイスラーム研究史:中国篇

日本におけるイスラーム研究史:中国篇

標題:

日本におけるイスラーム研究史:中国篇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横浜:春風社

作者:

アリム・トヘテイ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章 草創期──一九三一年以前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初期の研究と成果
第二節 経典整理と概念の提出および研究
第三節 日本人ムスリム先駆者の研究

第二章 戦争の激化時期──一九三一年──一九四五年
はじめに
第一節 イスラーム研究機関の設置及び創刊
第二節 調査機関及び研究
第三節 研究動向

第三章 戦後の変革(転換)時期──一九四五年──一九七九年
はじめに
第一節 中断された中国イスラーム研究
第二節 戦後派研究者による研究活動

第四章 再構築時期──一九七九年から現在
はじめに
第一節 日中の学術関係と諸研究活動
第二節 研究の現状

終章

系統號:

P-013618

The White Lotus War: Rebellion and Suppress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White Lotus War: Rebellion and Suppress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標題:

The White Lotus War: Rebellion and Suppress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時間:

June, 2019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Yingcong Dai

內容簡介:

The White Lotus War (1796-1804) in central China marked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s golden age and the fatal weakening of the imperial system itself. What started as a local rebellion grew into a serious political crisis,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s no longer able to operate its military machine.

Yingcong Dai'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White Lotus rebels would have remained a relatively minor threat, if not for the Qing's ill-managed response. Dai shows that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he suppression campaign were half-hearted about the fight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campaign to pursue personal gains. She challenges assumptions that the Qing relied upon local militias to exterminate the rebels, showing instead that the hiring of civilians became a pretext for misappropriation of war funds, resulting in the devastatingly high cost of the war. The mishandled demilitarization of the militiamen prolonged the hostilities when many of the dismissed troops turned into rebels themselves. The war's long-term impact presaged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Qing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nd eruptions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other uprisings.

Author Bio
Yingcong Dai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The Sichuan Frontier and Tibet: Imperial Strategy in the Early Qing.

系統號:

P-013664

Improvised City: Architecture and Governance in Shanghai, 1843-1937

Improvised City: Architecture and Governance in Shanghai, 1843-1937

標題:

Improvised City: Architecture and Governance in Shanghai, 1843-1937

時間:

March, 2019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Cole Roskam

內容簡介: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Shanghai was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port in which the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shaped both archite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and it merits examin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nd influential urban environment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Improvised City illuminat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city's commercial nature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practices designed to manage it in Shanghai's three municipalities: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he French Concession, and the Chinese city.

This book pro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xtraterritoriality in ways that challenge standard narratives of Shanghai's built environment, which are dominated by stylistic analyses of major landmarks. Instead, by considering a wider range of town halls, post offices, municipal offices, war memorials, water works, and consulates, Cole Roskam traces the cultur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patial negotiations that shaped Shanghai's growth.

Author Bio
Cole Roskam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系統號:

P-013665

Politics around East Asian Cinema: 1939-2018

Politics around East Asian Cinema: 1939-2018

標題:

Politics around East Asian Cinema: 1939-2018

時間:

February, 2019

出版單位: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Noriko SUDO and Takeshi TANIKAWA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Noriko Sudo

1 Film Control in the Japan Film Law (Eiga-ho)
Atsuko KATO

2 “Me-istic Nationalism” in Films Promoted by the Japan Self-Defense Forces: Focus on Midnight Eagle as an Example
Noriko SUDO

3 Collaboration between U.S. Film Industry and U.S. Government for Film Distribu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keshi TANIKAWA

4 WWII Film Production in Chongqing: The Japanese Spy
Yanli HAN

5 Factor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n Postwar Japan
Tomoya KIMURA

6 Virtuous and Depraved: Portrayals of Women in North Korean Cinema
Benjamin JOINAU

7 Dual Language, Dubbed Cinema: An Enlightened Colonial Subject in Homeless Angels
Youngjae YI

8 Double-edged National Imagery: From The Daughter of the Samurai to My Japan
Takeshi TANIKAWA

9 The Mysterious Popularity of Japanese Films in Taiwan in the 1950s and ’60s
Mamie MISAWA

Index

系統號:

P-013636

A Maritime History of East Asia

A Maritime History of East Asia

標題:

A Maritime History of East Asia

時間:

February, 2019

出版單位: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asashi HANEDA and Mihoko OKA eds

內容簡介:

Prologue

Part 1: The Open Sea, from 1250 to 1350
1.1 General Overview
1.2 The Background to Maritime Interaction and Its Agents
1.3 Increased Openness: Maritime Merchants Expand Maritime Interactions
1.4 What Conflicts with the Mongols Wrought: Isolationism Within Openness
1.5 Traffic in Goods and Technology: Expanding the Field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Exchange

Part 2: Competing for the Sea, from 1500 to 1600
2.1 General Overview
2.2 The Age of the Wokou: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East Asian Trade
2.3 The Age of Maritime Merchants
2.4 Development of Diverse and Hybrid Cultures

Part 3: The Compartmentalized Sea, from 1700 to 1800
3.1 General Overview
3.2 Maritime Merchants and “Compartmentalization” Among Early Modern States
3.3 Compress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Interactions and Residences
3.4 Trans-Oceanic Movements of Goods and Information

系統號:

P-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