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第60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60期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宋、元《三禮圖》的版面形式與使用──兼論新舊禮器變革(許雅惠)
予奪在上──宋徽宗朝的違御筆責罰(李如鈞)
夷狄無百年之運──運數論與夷夏觀的分析(方震華)
十七至十八世紀之巴達維亞唐人美色甘(查忻)
臺灣入門 ──連瑪玉的福爾摩沙故事(林欣宜)

【書評】
評科大衛,《明清社會和禮儀》(林榮盛)

系統號:

P-011348

中正歷史學刊第20期

標題:

中正歷史學刊第20期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著】
上博簡《民之父母》「三無」概念考(徐筱妍)
略論中國華南地區「客家意識」的形塑過程(吳憶雯)
十七世紀英國內戰的良知問題:「人民是否得以動武反抗暴君?」(許朝祺)
達賴與清帝之間:清初涉蒙爭端的調解與政教對抗(安子昂)
1930-40年代中國左翼音樂運動的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王伯祺)
戰後臺灣坤道對宗教理念的自我實踐──以高雄道德院出家法師為例(康詩瑀、蕭督圜)

【研究討論】
由全球史視角從事客家研究的幾點看法(吳憶雯)

【學術與社會】
《灣生回家》:書本、紀錄片與造假事件(李若文)世界權力核心的菁英培育:哈佛園一隅研究觀察(郭秀鈴)

系統號:

P-011418

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4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4期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為例(陳志豪)
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事業的比較(林文凱)
亦敵亦友:二十世紀初期汕頭臺灣商人與日本殖民者、潮汕商人的合作和競爭(曾齡儀)
〈華生(Robert Briggs Watson)日記〉的研究價值:戰後初期臺灣瘧疾防治研究(容世明)

系統號:

P-011361

考古人類學刊第87期

標題:

考古人類學刊第87期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內容簡介:

【一般論文】
儀式遺產、社會想像與地方認同:以屏東萬金聖誕季為例(陳怡君)
對於古希臘紅色人物陶器表面之黑色點狀突起的材料與燒製過程的一個提議(許家琳)
空載光達技術在台灣山區舊社考古學研究的應用:以排灣族文樂舊社為例(郭素秋、鄭玠甫、黃鐘、林柏丞、胡植慶)
籬仔尾遺址出土動物遺留及其空間分布初探(陳維鈞、陳珮瑜)

【書評】
決定自己是誰,是當下而非對於過去的探求:評雅斯圖堤《依海之人》(賴奕諭)

系統號:

P-011399

東華漢學第26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26期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賓組背甲新綴二十則(宋雅萍)
《書譜》「兼通」思想中的「尚法」本質(郭晉銓)
韓元震《朱子言論同異考》析論──以《大學》、《中庸》為考察範圍(陳逢源)
《金瓶梅》父親缺席現象的文化省思(洪詠秋)
女兒的自我療癒──論張愛玲《小團圓》中「木彫的鳥」(鍾正道)
《刺客聶隱娘》敘事時空研究(廖珮云)
學苑春秋: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須文蔚)

系統號:

P-011439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8期

標題: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8期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朝鮮君臣對朱熹〈與留丞相書〉詮釋爭議之分析(蔡至哲)
明清夫婦合葬墓誌銘義例探研(衣若蘭)
和素及其譯作《七本頭》(Ci Ben Deo)研究(黃麗君)
1930年代初期世界農業危機與英日航運在亞洲國際海域小麥米穀航線的競爭(李宇平)

【研究討論】
德川日本鍾馗信仰本地化的文獻研究(吳偉明)

系統號:

P-011401

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5卷第2期

標題:

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5卷第2期

時間:

2017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論文】
土地、繼承與家族——八旗制度影響下的華北地方社會(邱源媛)
雙面刃——清代施氏旗人家族與施氏漢人宗族研究(盧正恒)
漳浦遷海考——堡寨所見遷界範圍與社會變遷(陳博翼)
居國中以避國——大沙畢與清代移民外蒙古之漢人及其後裔的蒙古化(1768-1830)(蔡偉傑)
從城隍到戍卒——定湘王在新疆(許臨君)
國法與教法之間:清朝前期對蒙古僧人的禁限與懲處——以《理藩院滿蒙文題本》中蒙古僧人坐罪案例為核心(孔令偉)
「國家」與「帝國」——「華南研究」與「新清史」對話的基礎何在(定宜莊)

系統號:

P-011419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標題: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時間:

2018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川本芳昭 著,李彥樺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 "中華の崩壊と拡大 魏晋南北朝"

序言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序幕
第二章 胡漢相爭
第三章 跨越胡漢隔閡
第四章 江南貴族制社會
第五章 南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第六章 江南的開發與民族鬥爭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八章 北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第九章 古代的東亞與日本的形成
第十章 中華世界的擴大與「新」世界秩序

系統號:

P-011383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

標題: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

時間:

2018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雄獅美術

作者:

李秀華 著

內容簡介:

為使讀者自在遊走於名作的古文意涵,以及欣賞不同字體的形式美,雄獅美術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李秀華教授撰寫《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天地─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元明清近代篇》三書,共十七件書法精品導讀。

系統號:

P-011384

論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

論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

標題:

論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朱崇科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上編:狂歡化理論
第一章 巴赫金及其狂歡化理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巴赫金及其學術生平
第二章 後顧研究及狂歡化精神
第一節 狂歡的反響:狂歡化理論研究述評
第二節 狂歡化的哲學精神
第三章 狂歡詩學:狂歡化文學理論
第一節 體裁詩學
第二節 小說話語及巴赫金的適用性

中編:魯迅的《故事新編》:走向狂歡
第四章 主體介入與敘事的嬗變
第一節 主體介入與眾說紛紜的發軔
第二節 魯迅與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演變
第五章 重讀《故事新編》:文體雜陳與喧嘩意義
第一節 文體雜陳:故事新編體小說
第二節 意義指向:眾聲喧嘩
第三節 現實語境以及主體介入的限度

下編:眾聲喧嘩:介入的狂歡節譜系
第六章 施蟄存:欲念書寫
第一節 主題與意義:欲念的狂歡
第二節 如何介入:聚焦、細描與內在消解的策略
第七章 劉以鬯:詩化的狂歡
第八章 李碧華:「意亂情迷」
第九章 也斯和西西:「神話」香港
第十章 陶然:現實主義的承繼與限制

結論及餘論

系統號:

P-011344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標題: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謝征達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砂華文學與吳岸的定位
一、砂華文學的脈絡觀察
二、現實主義、本土性
三、為何/如何吳岸?

第二章 「南下」之後
一、源起至二戰:砂華文學與中國性
二、反殖民侵略:砂華文學與本土性
三、題旨的衍生:砂華文學與「想象婆羅洲」

第三章 超越現實
一、「真相」:文學如何紀實所見與所在
二、「權力」:文學的空間政治學
三、「主體」:從理論界限到身分建立

第四章 確實本土
一、進入鄉土:從文學「獨特性」到地方「本土性」
二、地志圖貌:場所書寫的實踐
三、本土「路徑」:砂華詩人的本土(身分)生產
四、範域建構:原住民關懷與家國議論

第五章 觀望他者
一、想像的回歸者:「北行集」詩歌系列中對中國的三種姿態
二、近處的觀察者:西馬與本土寫作的若即若離
三、寫意的旅者:詩歌向全球邊界的延展

結論 本土的現實主義
一、從「本土的現實主義」到「文學獨立」
二、本土世界觀:當「他者」介入「本土的現實主義」

系統號:

P-011345

中國再起:歷史與國關的對話

中國再起:歷史與國關的對話

標題:

中國再起:歷史與國關的對話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吳玉山 編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篇 綜論中國歷史與國際關係]
第壹章 歷史與國關/吳玉山
第貳章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是否能充分解釋中國的對外行為/陳欣之
第參章 天下觀、合法性與華夏文明的內政導向戰略文化/王俊評

[第二篇 歷代國際關係--中國是獨特的嗎?]
第肆章 從冊封體制看漢魏時期的國際關係/甘懷真
第伍章 攻勢現實主義能否解釋古代東亞區域政治?以秦始皇到漢武帝間與匈奴之和戰為例/唐欣偉
第陸章 唐朝對外關係述要:以中國天下秩序為論述中心/林冠群
第柒章 唐帝國再起與國際關係:君臣政策論述與天下觀的變遷/張登及
第捌章 中國邁向盛世過程中的衝突處理模式:以漢唐時期為例/蘇軍瑋
第玖章 中國是獨特的嗎:從清朝的外政及通商制度來看/廖敏淑
第拾章 中國是獨特的嗎:從清朝的十次戰爭來看/楊仕樂

[第三篇 與各鄰邊關係-中國是獨特的嗎?]
第拾壹章 從歷史上中原與北亞的互動看中國非漢民族的對外關係/藍美華
第拾貳章 中國對外關係的歷史延續性與變遷:以青藏高原東緣人群為例的探討/王明珂
第拾參章 歷史後見之明中的新敘事:從越南視角出發的中越關係分析,1975-1991/周功輝、黃瓊萩

系統號:

P-011346

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

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

標題:

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寬重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奠基鄉里:孫氏家族及其餘姚人際網絡
第三章 學宦難兼:為學仕進的左支右絀與人際的拓展第四章 黨禁池魚:政局動盪下的因應與人際網絡重構第五章 師承轉益:陸學門人的師從變化與道學流派競合
第六章 應變世變:慶元黨禁前後孫應時學友的遭遇與應對
第七章 青史播芳:孫應時的平反與《燭湖集》
第八章 結語
後記
附錄一 文淵閣本與靜遠軒藏本《燭湖集》簡介
附錄二 孫應時書文的編年與整理

系統號:

P-011347

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標題:

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作者:

赤松美和子 著,蔡蕙光 翻譯

內容簡介:

序章 在夏天形成的臺灣文學
■前言 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各章論旨
■過往研究成果與定義
■臺灣青年的全體作家化計畫──救國團的藝文活動與 《幼獅文藝》主編瘂弦
■前言
■學校的文學教育──脫軌的日本文學與正統的臺灣文學
■救國團的藝文活動──文學之數量與力量
■《幼獅文藝》──臺灣青年的愛好
■結語

第二章 臺灣文學的夏天──五十年的文藝營史
■前言
■何謂文藝營──臺灣文學與三千人的夏天
■文藝營的歷史──文學場的力學
■結語
■文藝營體驗記

第三章 臺灣的芥川獎──《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之文學獎(一九七六~一九八九)
■前言
■兩大報的副刊──臺灣文學的媒體翹楚
■兩大報的文學獎
■「政」的「時報文學獎」與「性」的「聯合報小說獎」──創造出的文學思潮
■結語

第四章 戒嚴令解除後「我們」的臺灣文學──李昂與朱天心
■前言
■李昂作品中的解嚴──《迷園》、《自傳の小說》之「他者」主角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所見限定的「我們」
■結語

終章 文學大國臺灣的文學場域形成

系統號:

P-011381

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

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

標題:

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家豪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台灣民營人力輕便鐵道業的成立與台人資本
第一節 近代日本民營鐵道業與殖民地鐵道投資
第二節 台灣軍用人力輕便鐵道發放民營
第三節 台人人力輕便鐵道業與地方市場圈:資本積累手段的考察
小結

第三章 台人人力輕便鐵道業、經營規模擴張與近代企業制度
第一節 台人人力輕便鐵道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
第二節 機械動力導入的嘗試
第三節 台人專營蒸氣鐵道企業與企業合併
小結

第四章 台灣汽車運輸業興起與交通統制:台人資本的存續
第一節 台灣汽車運輸業的興起與人力輕便鐵道業的肆應
第二節 台灣汽車運輸業的資本來源
第三節 戰時交通統制實施與跨區台人資本力量整合
第四節 關聯產業開啟與戰時台灣工業化
小結

第五章 戰前台人地方交通企業與「資本核算」概念
第一節 從傳統合股到近代企業
第二節 台人交通企業營業指標分析
第三節 傳統文化因子與複式會計制度的結合
小結

第六章 台人資本、地方客運業與中小企業
第一節 戰後接收期台人資本經濟力量的重建
第二節 惡性通行膨脹與台人資本
第三節 1950年代地方汽車客貨運與中小企業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011350

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

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

標題:

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廖敏淑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言/茅海建
導論/廖敏淑

■綜論:從外交史的根基重新思考
第一章 從英國外交領事檔案看北洋涉外史研究的可能方向/應俊豪

■分論:從個案再探近代中國外交
*組織視角
第二章 中國新舊外交秩序遞嬗與職業外交官的誕生/廖敏淑
第三章 1921至1935年期間非政府組織國際慈善募款活動: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為例之研究/黃文德

*主權視角
第四章 中國海洋事務建設與南海主權的維護(1912-1937)/許峰源
第五章 歐戰時期中國的無約國外交:以新疆土耳其人案為例/陳立樵

*貿易視角
第六章 中外條約貿易組織的基礎、推廣與限(1842-1869)/張志雲
第七章 鴉片戰爭以來清廷新開口岸之議論與管理方針之轉變/侯彥伯

*人物視角
第八章 處叔季之世:晚清袁世凱外交思想的傳承與創新/呂慎華
第九章 被「大人物視角」遮蔽的北洋外交史:從胡惟德重看北洋外交與民國外交官的世代交替/任天豪

■附錄
致唐教授的一封信/川島真

系統號:

P-011351

臺灣歌仔戲史論 : 文本、展演與傳播

臺灣歌仔戲史論 : 文本、展演與傳播

標題:

臺灣歌仔戲史論 : 文本、展演與傳播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蔡欣欣 著

內容簡介:

總論

壹、文本
1.重返歷史現場:「戲單」中圖文顯影的臺灣歌仔戲
2..戀戀國風/博物樂府:歌仔唱本《六十條手巾歌》析論
3奠基歌仔戲活戲養分的「真本歌仔」《山伯英台》

貳、展演
4.日治時期新劇《恒娘》與歌仔戲《馴夫記》的「文化展演」
5.「日光歌劇團」演藝現象述論
6.霸權與嬉戲──臺灣「國語」電視歌仔戲述論
7.綜覽「高雄春天藝術節」現代劇場歌仔戲展演(2010-2015)

參、流播
8.當代兩岸歌仔戲交流史話(1949-2012)
9.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柏華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考索
10.1960年代「牡丹桂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

參考書目
後記

系統號:

P-011354

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標題:

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邢義田 著

內容簡介:

過去不少學者認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後,孔子與儒家地位達於獨尊。這樣的結論主要是依據文獻而來,沒注意到非文字的圖像資料。圖像資料是另一扇可通達古人內心世界之窗。如果留意裝飾漢墓的壁畫和石刻畫像,即可發現漢世儒生的內心世界和文獻所呈現的不僅有異,更見複雜。本書旨在結合文獻與圖像,透過分析七十餘幅孔子見老子畫像,一窺漢儒和地方官員的所思所想。

作者簡介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曾出版《秦漢史論稿》、《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古羅馬的榮光》、《天下一家》、《治國安邦》、《地不愛寶》、《畫為心聲》、《立體的歷史》等。

系統號:

P-011380

臺馬兩地客家地緣性社團之發展比較

臺馬兩地客家地緣性社團之發展比較

標題:

臺馬兩地客家地緣性社團之發展比較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

鍾豔攸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貳、相關研究成果回顧
參、研究方法、運用資料與限制

第一章 發展概況與成立原因
第一節 馬來西亞的大埔同鄉社團
第二節 臺北市的大埔縣同鄉會

第二章 組設過程與組織結構
第一節 馬來西亞的大埔同鄉社團
第二節 臺北市的大埔縣同鄉會

第三章 章程所見會員規範
第一節 馬來西亞的大埔同鄉社團
第二節 臺北市的大埔縣同鄉會

第四章 章程所見經費規定
第一節 馬來西亞的大埔同鄉社團
第二節 臺北市的大埔縣同鄉會

第五章 章程等文獻所見會務及附則
第一節 馬來西亞的大埔同鄉社團
第二節 臺北市的大埔縣同鄉會

第六章 問卷與訪談所見社團現況
第一節 問卷所見社團之一般概況
第二節 問卷所見社團之社群網絡
第三節 問卷所見社團文化活動概況
第四節 資深會員參與社團的經驗與對社團的觀察

結論
壹、兩地社團的變遷與比較
貳、兩地社團現況以及與客家的連結性
參、總結

系統號:

P-011385

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標題:

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作者:

劉俊裕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再東方化:「文化經世」作為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取徑及方法
CH01 當代文化治理的形構、邏輯與分析架構
CH02 臺灣文化治理與文化政治體制
CH03 文化治理與文化經濟論述
CH04 臺灣文化經濟體:藝文補助、文創產業與國際文化貿易
CH05 文化治理的社會論述
CH06 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結論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系統號:

P-011389

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

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

標題:

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黎光明、王元輝著,王明珂編校、導讀

內容簡介:

對於一本完成已七十餘年,深藏於學院中的調查報告,其在過去不得出版,以及在如今得以問世,都有其學術緣由與特殊之社會意義。

本書原名為「川康民俗調查報告」,文筆流暢、幽默。沒有繁瑣的文化描述,只記載些活生生的人與事;它不像是一本學術著作,到像是一本可讀性相當高的遊記。此 應為 這本報告久未問世的理由:在我們對「民族」與「民族學」的典範知識下,它被視為不合規範、沒有價值的。然而,由黎光明等的這本非典範著作,以及他們一些 「奇特的」觀察角度中,我們或許可以反思當代中國民族學之觀察與書寫的過程及其意義。

系統號:

P-011415

日治時期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

日治時期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

標題:

日治時期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昭宏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背景與淵源
第一節 漢醫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
第二節 日本漢方醫學存續運動的興起
第三節 臺日漢醫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第三章 始末及其分期
第一節 萌芽期:成立支部與提出請願(1928.2-1930.3)
第二節 鼎盛期:南拜山來臺與巡迴演講(1930.4-1930.8)
第三節 頓挫期:請願的再挫敗與運動的膠著(1930.8-1933.1)
第四節 沉寂期:轉向推廣漢醫教育與研究(1933.2-1937.12)

第四章 社會基礎與運作情形
第一節 參與者的背景分析
第二節 社團的結構與組織型態
第三節 經費來源與所得

第五章 指導原則與論述主軸
第一節 研討醫藥理論,傳播漢方知識
第二節 關心東亞醫界,定位運動走向
第三節 追溯漢醫源流,自詡優異地位
第四節 針砭傳統舊說,改造漢醫現況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11352

日治時期臺灣「亞洲型霍亂」研究(1895-1945)

日治時期臺灣「亞洲型霍亂」研究(1895-1945)

標題:

日治時期臺灣「亞洲型霍亂」研究(1895-1945)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魏嘉弘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亞洲型霍亂之發生與流行
第一節 近代新瘟疫與亞洲型霍亂
第二節 亞洲型霍亂之世界性大流行
第三節 清季臺灣亞洲型霍亂之流行

第三章 日治初期亞洲型霍亂之流行與臺灣總督府之初步因應(1895-1912)
第一節 日治初期亞洲型霍亂之流行
第二節 臺灣總督府之防疫措施
第三節 亞洲型霍亂研究之展開

第四章 日治中期霍亂流行之復熾與總督府防治對策之加強(1913-1926)
第一節 席捲全臺灣之亞洲型霍亂大流行
第二節 臺灣總督府防疫宣導之加強與民眾衛生思想之改變
第三節 亞洲型霍亂研究本土化之進展

第五章 日治後期之區域型霍亂與防治之深化(1927-1945)
第一節 霍亂之區域型發生
第二節 臺灣總督府博愛會防疫工作擴大與社會態度
第三節 亞洲型霍亂研究之強化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11353

漢藏彌陀極樂淨土法門之比較

漢藏彌陀極樂淨土法門之比較

標題:

漢藏彌陀極樂淨土法門之比較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邱君亮 著

內容簡介:

彌陀淨土法門在一般人認知上為漢傳佛教淨土宗之念佛法門,殊不知藏傳佛教也有淨土法要;藉由本書之介紹、比較,來彰顯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內容及異同。本書首先從歷史文獻作考察,包括相關經典論著源流及內容,再從極樂淨土依、正莊嚴介紹,開顯出信、願、行之修持要領與法要,最後從歷史文獻、經典內容關係及修持作比較、分析其異同,達到對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認識。

系統號:

P-011355

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

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

標題:

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陳龍廷 著

內容簡介:

輯一 書寫臺灣人
第一章 看見臺灣人: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三種論述
第二章 妖怪物語: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
第三章 人體雕刻‧靈魂形塑:日治時代臺灣人身體的知識與監視

輯二 臺灣人歌謠
第四章 淡水河邊的內山鑼鼓:二十世紀初臺灣歌謠的文學風景
第五章 南臺灣的摩登初體驗:1930年代李獻璋採集的褒歌
第六章 咱的歌詩:《臺灣新民報》歌謠採集的集體記憶

輯三 臺灣人書寫
第七章 打破你的眼鏡:杜潘芳格的詩與尋常習慣的顛覆
第八章 保正伯請你看大戲:〈帝君庄秘史〉的書寫策略
第九章 自畫像與藝術家:尋找木瓜樹小鎮的蹤跡
第十章 思想在躲貓貓: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
第十一章:沉思者的鬱悶:〈我愛黑眼珠〉凝視下的國族寓言
第十二章 聖山的尋與追:〈泰姆山記〉的互文性解讀
逃亡輪旋曲

系統號:

P-011386

紅妝與痛史

紅妝與痛史

標題:

紅妝與痛史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陳雲君 著

內容簡介:

出身自中國文化貴族之家的陳寅恪先生,擅長「以詩證史」,也因為中國歷史研究,及詩學的傑出貢獻,而被稱為真正的「國學大師」,及撰寫的最後一本著作為《柳如是別傳》。三十年來中國學界對《柳如是別傳》也有不少深入研究,國際研究會議就召開過多次,發表論文不下百篇,但是以專著而行世的書籍所見不多。

本書作者是陳寶箴曾孫、陳寅恪堂侄,以家學淵源、世家教育而于中國文化有較深研究,曾任幾所文科大學的教授,退休後更是老而彌堅,對中國文化寢饋以之。作者在研讀陳寅恪先生之作後,對《柳如是別傳》(原名《錢柳因緣詩釋證》)有感而發,特以本書上篇是作者揣測陳先生寫成《柳如是別傳》的種種看法,下篇為《柳如是別傳》寫作時代、著者心情、身體狀況及陳寅恪先生的廣博學識,和書中輾轉纏綿的深意。

作者簡介
陳雲君,江西義寧人,學者、詩人、書畫家。清湖南巡撫陳寶箴曾孫,詩從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吳玉如先生研習經史詩書之學。曾追隨佛學大師巨贊法師學習佛學,親近佛門大德淨慧長老二十餘年。原天津東方藝術學院副院長、天津書畫學院院長。現任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天津市詩詞學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天津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北佛學院客座教授,天津文化學院教授,福建電視大學名譽教授。著有《中國書法史論》、《中國書法美學綱要》、《尚有所住集》、《書譜解》、《余叔岩藝術論》、《燕居香語》、《雲君詩稿》、《香界七籤》等。

系統號:

P-011387

鄭振鐸講文學

鄭振鐸講文學

標題:

鄭振鐸講文學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鄭振鐸 著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書籍介紹
上篇
下篇
◎中國小說八講(提綱)
第一講 古代的神話與傳說
第二講 唐代傳奇文與變文
第三講 宋元話本
第四講 《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
第五講 《西遊記》、《金瓶梅》及其他
第六講 「三言」、「二拍」及其他
第七講 《紅樓夢》、《綠野仙蹤》與《儒林外史》
第八講 晚清的小說
◎蝴蝶的文學
◎湯禱篇──《古史新辨》之一
一、湯禱
二、本事
三、曲解
四、「蠻性的遺留」
五、「祭師王」
六、金枝
七、尾聲
◎玄鳥篇(感生篇)
◎黃鳥篇
◎釋諱篇
◎伐檀篇──「《詩經》裡所見的古代農民生活」之一
◎作俑篇
◎元曲敘錄

系統號:

P-011388

食尚品衛: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

食尚品衛: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

標題:

食尚品衛: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作者:

王振寰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chapter 1 臺灣食品產業發展/王振寰、陳家弘
一、日據時期:臺灣食品產業的近代化(1895~1945)
二、外銷導向的產業奠基期(1945~1971)
三、轉向內銷與食衛制度萌芽期(1972~1990)
四、全球化與高附加價值產品導向期(1990~ 至今)
五、結論

chapter 2 食品工業化的管理與風險 /王振寰、蘇修民
一、食品加工與安全
二、食品安全的政策與制度
三、結論

chapter 3 「南統一」與「北味全」:臺灣食品業雙璧/王振寰、陳家弘
一、「食」尚生活的引領者:統一企業
二、記憶中的好味道:味全公司

chapter 4 利基冠軍:南僑、海霸王與桂冠/別蓮蒂、張家揚
一、烘焙業背後的推手:南僑
二、西南冷凍海產加工霸主:海霸王
三、火鍋料、湯圓、沙拉利基王:桂冠
四、結論

chapter 5 大成與頂新之個案分析/樓永堅、曾威智
一、大成集團
二、頂新集團
三、結論

結語

系統號:

P-011390

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標題:

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翠蓮、李鎧揚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1997年總結報告與本書
   一、1997年總結報告緣起
   二、本書撰寫經過
  第二節 資料蒐集過程
   一、報章與文獻資料
   二、校內行政會議及相關史料
   三、口述歷史訪談紀錄
   四、檔案管理局檔案運用

第二章 四六事件背景
  第一節 戰後臺灣之社會經濟概況
  第二節 從二二八事件到四六事件
  第三節 四六事件前夕中國與臺灣的學生運動
  第四節 戒嚴令、懲治叛亂條例等相關法令之制定

第三章 戰後初期的臺大校園
  第一節 戰後臺灣大學概況
   一、臺灣大學的接收與人事
   二、臺大學生組成情況
   三、臺籍學生與外省籍學生關係
   四、學生住宿情況
  第二節 學生自治會與各種學生社團
   一、臺大學生自治會之組成與運作
   二、戰後初期臺大學生社團
  第三節 與四六事件相關之學生社團與文藝活動
   一、麥浪歌詠隊的成立與活動
   二、銀鈴會
   三、新生報副刊「橋」

第四章 四六事件與逮補行動
  第一節 四六事件前的衝突
   一、單車雙載事件及三二一抗議活動
   二、事件擴大的關鍵性轉折:當事人的回憶
  第二節 四六事件逮捕行動
   一、當局的逮捕計畫
   二、師範學院學生被捕過程
   三、臺灣大學學生被捕經過
   四、各類學生逮捕名單
   五、被捕學生的獄中情景
  第三節 被捕學生分析

第五章 各方反應及營救行動
  第一節 各界態度與媒體報導
   一、各界態度
   二、媒體之報導
  第二節 師院與臺大校方的態度
   一、師院校方處理概況
   二、臺大校方處理概況
  第三節 臺大學生之營救行動與後續發展
   一、營救會組成經過
   二、營救會的編組與主要工作
   三、參與營救同學們的相關回憶
  第四節 受到四六事件影響的學生們
   一、被判刑學生及其後續
   二、其他受影響的學生

第六章 四六事件後的臺大校園
  第一節 事件後的臺大校園
   一、四六事件後的校園氣氛
   二、1950年的學生社團
  第二節 海天歌詠團與「扭秧歌」事件
  第三節 四六事件後臺大校園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一、四六事件營救會成員與政治案件
   二、「蘇藝林匪諜案」
   三、「張以淮叛亂案」
   四、臺大師生與1950年代政治案件

第七章 四六事件的影響及其平反
  第一節 四六事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四六事件與中國大陸學潮的關係
   二、共產黨在四六事件中的角色
   三、臺大校方在四六事件中的態度
  第二節 四六事件對校園之影響
   一、戰後臺灣白色恐怖之濫觴
   二、黨國教育、反共教育深入校園
  第三節 四六事件平反經過
   一、麥浪歌詠隊隊員的重逢
   二、臺大與師大學生呼籲重啟調查
   三、1997年總結報告與後續平反活動

附錄 壹、烏蔚庭先生訪問紀錄
   貳、林木(林文達)先生訪問紀錄
   參、王士彥先生訪問紀錄
   肆、李孝鑽先生訪問紀錄
   麥浪歌詠隊的表演歌譜

系統號:

P-011460

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和生活

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和生活

標題:

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和生活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維樑 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黃維樑教授二十餘篇文章的精心結集,內容豐富,筆法多姿,有散文的靈活,也有論文的縝密。書中暢論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三位大家的文章功業,文本分析眼光獨到;兼及作者與他們的交往軼事,並附珍貴圖片,筆觸生動親切,令人如沐春風。

錢鍾書有文化崑崙之譽;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和《中國古典小說》二書獲經典之稱;余光中筆璨五采,為詩文宗師。通過對這三位「文化英雄」其人其文的綜合觀察與細緻考量,作者作出錢博學、夏卓識、余壯采的總結;借用古代的三達德來形容,則錢是文智,余是文仁,夏是文勇;採用西方文學史的說法,則三位顯然是中華近世文學史的major writer或major critic,在各自的領域影響深遠。幫助讀者站在中西學術文化交匯的平台上,走近大師的作品和人生,本書可謂體貼的導賞。

系統號:

P-011356

近代中華民国法制の構築:習慣調査・法典編纂と中国法学

近代中華民国法制の構築:習慣調査・法典編纂と中国法学

標題:

近代中華民国法制の構築:習慣調査・法典編纂と中国法学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

作者:

西英昭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清末・北洋政府期における法典編纂と習慣調査
第一章 法典編纂機関の変遷
第二章 習慣調査の展開
第三章 中華民国諸法の欧米語への翻訳
第四章 民法草案の作成

第二部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中華民国法学の展開
第五章 大正期における中華民国法学の展開
第六章 中華民国法制研究会について
第七章 岡田朝太郎
第八章 修訂法律館・各地法政学堂・民国期の顧問及び法学者

第三部 欧米における中華民国法学の展開
第九章 オランダにおける「中国」法学

結びに代えて

系統號:

P-011370

ユーラシア草原地帯の青銅器時代

ユーラシア草原地帯の青銅器時代

標題:

ユーラシア草原地帯の青銅器時代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

作者:

松本圭太 著

內容簡介:

両地域をつなぐ位置にあるユーラシア草原地帯では、広範囲にわたる交流や大規模な移動が、歴史上つとに指摘されるところであった。しかしながら、草原地帯において、それぞれの交流がどのような歴史的意義をもっていたかが語られることは稀であった。本書はこの点に注目し、ユーラシア草原地帯の東部を中心とする中国・モンゴル・ロシアの現地(青銅器)資料を世界で初めて統計的に分析。前11世紀頃、スキタイ系文化出現の直前に、交流そのものの性質が大きく変化した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た。

草原地帯の青銅器時代は、青銅器が技術的、社会的制約から解放されていく、長いプロセスであった。中国初期青銅器、セイマ・トルビノ青銅器群、カラスク青銅器の拡散、スキタイ系文化の発生。世界の研究者が注目する重要テーマを、青銅器時代の一貫した流れの中で位置づける。これまでの一元/多元論的関係説を超えた、新しい交流論。

作者簡介
松本圭太
2006年 九州大学文学部人文学科卒業
2008年 九州大学大学院比較社会文化学府修士課程修了
2013年 同 博士課程修了、博士(比較社会文化、九州大学)
日本学術振興会特別研究員(PD)、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助教を経て、
現在、同 専門研究員。

主要著作等
「カラスク式短剣の成立と展開」『古代文化』第61巻第1号、古代學協會、2009年
「ユーラシア草原地帯における青銅器様式とその境界」『中国考古学』第15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15年
「北方ユーラシア(ロシア東部・モンゴル)」『季刊考古学』第135号、雄山閣、2016年

系統號:

P-011371

越境する中国文学──新たな冒険を求めて

越境する中国文学──新たな冒険を求めて

標題:

越境する中国文学──新たな冒険を求めて

時間:

2018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越境する中国文学』編集委員会 編

內容簡介:

Ⅰ 魯迅と同時代人
周作人とエフタリオーティス──背景としてのテオクリトス牧歌とギリシア神話(根岸宗一郎)
「意境」と「越境」──「いかに書くか」をめぐる魯迅と聞一多(鄧捷)
李叔同の出家と断食(大野公賀)
芥川龍之介「支那趣味」の変容と解消──「妓女」の描き方から考察する(陳朝輝)
ある魯迅翻訳者の生涯──日本最初期の魯迅翻訳者鎌田政国について(藤澤太郎)
 白井澄世 瞿秋白『多余的話』について──「語り」と「時間」についての試論
 鈴木将久 中華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後の茅盾

Ⅱ 文芸市場の成熟と文学空間の変容
 清水賢一郎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マスツーリズムの黎明──倹徳儲蓄会を中心として
 高彩雯 民国期の「文学青年」イメージをめぐって──郁達夫と沈従文を中心に
 王姿雯 日台比較文学研究による帝国・植民地一九三〇年代の記憶の調査──梶井基次郎を中心に
 邵迎建 革命・戦争と女性──白薇『打出幽霊塔』と張愛玲『傾城之恋』
 星野幸代 日本・中国・台湾文人の眼差しの中の舞踊家・崔承喜
 西村正男 混淆・越境・オリエンタリズム──「玫瑰玫瑰我愛你(Rose, Rose, I Love You)」の原曲とカヴァー・ヴァージョンをめぐって

Ⅲ 文学の系譜をたどって
 張文薫 台湾文学における魯迅──「孔乙己」と郭松棻「雪盲」
 王俊文 日常を求める虚無僧──高橋和巳と竹内好・武田泰淳、及び吉川幸次郎
 明田川聡士 一九七〇年代末台湾における皇民文学の再認識──陳火泉「道」の訳載を事例に
 松崎寛子 鄭清文と児童文学──郷土におけ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創造と想像
 張季琳 直木賞受賞までの邱永漢──「濁水渓」と「香港」を中心に
 関詩珮 『漢』文『和』読法──香港淪陥、太平洋戦争、何紫児童文化事業中の日本の記憶(六〇~九〇年代)
 八木はるな 白先勇「一把青」の女性表象再考
 張欣 龍應台作品における離散とポストメモリー

Ⅳ 加速する文学と映像の交渉
 蓋曉星 中国映画における女子大生の宿舎文化──八〇年代以降を中心に
 張瑶 「そっくりさん」映画の時代──中国語圏における岩井俊二『Love Letter』
 徐子怡 中国村上チルドレン作家の成長──李修文の村上春樹受容を中心に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論──巡礼の意味をめぐって(謝惠貞)
中国語訳・韓国語訳からみる村上春樹文学の受容──「ドライブ・マイ・カー」を中心に(権慧)
「八〇後」作家の映画製作進出と現代中国文化市場──郭敬明『小時代』と韓寒『後会無期』(楊冠穹)

あとがき──中国語圏文学三十三年の夢(藤井省三)

系統號:

P-011438

明代武臣の犯罪と處罰

明代武臣の犯罪と處罰

標題:

明代武臣の犯罪と處罰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奧山憲夫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宣宗朝の軍事態勢
第一節 総兵官の職務と権限
第二節 鎮守武臣の配置と職務・権限
第三節 総兵官と周囲の諸職

第二章 武臣の犯罪
第一節 全體の傾向
第二節 軍務上の罪
第三節 軍士の酷虐
第四節 経済事犯
第五節 その他の罪
第六節 多重犯・上官の告発・抗爭

第三章 武臣の處罰
第一節 律どおりの處罰
第二節 減刑された處罰(一)
第三節 減刑された處罰(二)
第四節 處罰の運用と『大明律』

第四章 朝廷の対応
第一節 文臣の認識と対応
第二節 宣宗の認識と対武臣観
第三節 宣宗の対応と政権の性格

まとめと課題
あとがき/索引

系統號:

P-011328

中国共産党とメディアの権力関係

中国共産党とメディアの権力関係

標題:

中国共産党とメディアの権力関係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王冰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問題の所在及び研究対象
第1章 本書の分析枠組と分析手法
第2章 批判報道に関する中国共産党の認識
第3章 中国メディアによる批判報道の展開の経緯
第4章 中国共産党の不正に対する批判報道――『南方週末』を事例に
第5章 突発的事件に対する批判報道――『南方都市報』の炭鉱事故報道を事例に
終章 結論と中国メディア研究の視座への提言

系統號:

P-011349

社会主義体制下の上海経済──計画経済と公有化のインパクト

社会主義体制下の上海経済──計画経済と公有化のインパクト

標題:

社会主義体制下の上海経済──計画経済と公有化のインパクト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加島潤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国社会主義体制へのアプローチ

第I部 上海経済と社会主義体制の形成
 第1章 上海経済の基本構造
 第2章 人民共和国の成立と上海企業
 第3章 朝鮮戦争と社会主義体制の形成

第II部 社会主義財政システムと上海
 第4章 税財政制度の変革と上海市
 第5章 上海市財政と企業
 第6章 地方財政構造の地域間比較――上海モデルの位置

第III部 上海の産業発展と社会主義体制
 第7章 社会主義体制下の産業発展――紡織工業と機械工業
 第8章 産業組織の再編――ゴム加工業
 第9章 物資分配と需給関係――セメント産業
 第10章 地域内統合と広域的分配――電力産業

終章 中国社会主義体制の歴史的意義

系統號:

P-011369

東アジア金石文と日本古代史

東アジア金石文と日本古代史

標題:

東アジア金石文と日本古代史

時間:

2018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荊木美行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金石文の研究
第一章 集安高句麗碑の発見とその意義――『集安高句麗碑』の刊行に寄せて
第二章 白集漢墓とその畫像石
第三章 「靺鞨国」考
第四章 広開土王碑拓本をめぐる覚書――荊木所蔵の未公開拓本について

第Ⅱ部 古代史料の研究
第一章 帝王系図と古代王権――『日本紀』の「系図一巻」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磐井の乱とその史料
第三章 伊勢神宮の創祀をめぐって――豊受大神宮と丹後地方
第四章 風土記の注釈について――中村啓信監修・訳注『風土記』上下の刊行に寄せて
第五章 『出雲国風土記』の校訂本――角川ソフィア文庫『風土記』上の刊行に寄せて

系統號:

P-011391

道敎と中國撰述佛典

道敎と中國撰述佛典

標題:

道敎と中國撰述佛典

時間:

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増尾伸一郎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日本と朝鮮における道教と仏教の伝播

Ⅰ 道術符禁と所依経典
第一章 『七千仏神符経』と呪符木簡・墨書土器
第二章 〈天罡〉呪符と北辰・北斗信仰
第三章 『呪媚経』と〈人形〉祭儀
第四章 『救護身命経』と〈厭魅蠱毒〉

Ⅱ 密教と陰陽道の修法
第五章 『天地八陽神呪経』と土公神祭祀
第六章 『壽延経』と東密の延命法
第七章 『招魂経』と陰陽道の招魂祭
第八章 『三星大仙人所説陀羅尼経』 と妙見信仰・尊星王法
第九章 『地神経』と〈五郎王子譚〉

Ⅲ 仏教と道教の重層性
第十章 古寫経の跋文と道教的思惟──阪上忌寸石楯供養経を中心に
第十一章 深智の儔は內外を覯る──『日本霊異記』と古代東アジア文化圏
第十二章 永劫の寶地──七寺本『安墓経』とその周辺
第十三章 『日本霊異記』の女性観と『父母恩重経』
第十四章 『源氏物語』の〈死〉と延命招魂法

Ⅳ 朝鮮における道仏二教と巫俗の交渉
第十五章 北斗信仰の展開と朝鮮本『太上玄霊北斗本命延生真経』
第十六章 朝鮮本『仏説広本太歳経』とその諸本
第十七章 朝鮮本『天地八陽神呪経』とその流伝
第十八章 地神盲僧と朝鮮の経巫

終章 ベトナムにおける偽経と善書の流伝──仏道儒三教と民間信仰の交渉をめぐって

系統號:

P-011329

道教とはなにか

道教とはなにか

標題:

道教とはなにか

時間:

2017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坂出祥伸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さまざまな神々を祀る宮廟
第2章 仙人たちの姿と伝記
第3章 房中術・導引・禹歩――道教に取り込まれる古代の方術(一)
第4章 呪言――道教に取り込まれる古代の方術(二)
第5章 呪符――道教に取り込まれる古代の方術(三)
第6章 煉丹術の成立と展開――外丹の場合
第7章 道教と医薬
第8章 道教の歴史
第9章 日本文化と道教
第10章 現代の道教と気功事情

系統號:

P-011363

Legal Lessons: Popularizing Law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89

Legal Lessons: Popularizing Law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89

標題:

Legal Lessons: Popularizing Law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89

時間:

April,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ennifer Altehenger

內容簡介:

The popularization of basic legal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and contested technique of state governance in China today. Its roots reach back to the early year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ule. Legal Lessons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 party-state attempted to mobilize ordinary citizens to learn laws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Mao period (1949–1976) and in the decade after Mao’s death.

Examining case studies such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1950 Marriage Law and successive constitutions since 1954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Jennifer Altehenger traces the dissemination of legal knowledg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tate and society. Archival records, internal publications, periodicals, advice manuals, memoirs, and colorful propaganda materials reveal how official attempts to determine and promot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written laws intersected with people’s interpretation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y also show how diverse groups—including party-state leadership, legal experts, publishers, writers, artists, and local officials, along with ordinary people—helped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laws in China’s socialist society. Placing mass legal education and law propaganda at the center of analysis, Legal Lessons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law in socialist China.

Author Bio
Jennifer Altehenger is Lectur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系統號:

P-011392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標題: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時間:

April,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Xiaofei Tian

內容簡介:

The turn of the third century CE—known as the Jian’an era or Three Kingdoms period—holds double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Its writing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Its historical personages and events have also inspired works of poetry, fiction, drama, film, and art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including Internet fantasy literature today. There is a vast body of secondary literature on these two subjects individually, but very little on their interface.

The image of the Jian’an era, with its feasting, drinking, heroism, and literary panache, as well as intense male friendship, was to return time and again in the romanticized narrativ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ow did Jian’an bifurcate into two distinct nostalgias, one of which was the first paradigmatic embodiment of wen (literary graces, cultural patterning), and the other of wu (heroic martial virtue)? How did these largely segregated nostalgias negotiate with one another? And how is the predominantly male world of the Three Kingdoms appropriated by young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investigates how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in their complex origins and then came to be divergent in their later metamorphoses.

Author Bio
Xiaofei Tian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系統號:

P-011393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Shipping, Sovereignty, and Nation-Building in China, 1860–1937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Shipping, Sovereignty, and Nation-Building in China, 1860–1937

標題: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Shipping, Sovereignty, and Nation-Building in China, 1860–1937

時間:

April,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Anne Reinhardt

內容簡介:

China’s status in the world of expanding European empires of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has long been under dispute. Its unequal relations with multiple powers, secured through a system of treaties rather than through colonization, has invited debate over the degree and significance of outside control and local sovereignty.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examines steam navigation—introduced by foreign powers to Chinese water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as a constitutive element of the treaty system to illuminate both conceptual and concrete aspects of this regime, arguing for the specificity of China’s experience, its continuities with colonialism in other contexts, and its links to global processes.

Focusing on the shipping network of open treaty ports, the book examines the expansion of steam navigation, the growth of shipping enterprise, and the social climate of the steamship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s arenas of contes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at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partial Chinese sovereignty and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upon it.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regime under the nationalism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pursues a comparison of shipping regimes in China and India to provide a novel perspective on China under the treaty system.

Author Bio
Anne Reinhardt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Williams College.

系統號:

P-011394

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41

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41

標題:

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41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oira M. W. Chan-Yeung

內容簡介:

This book tells the fascinating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sanitation service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first century of British rule and how changing political values and directions of the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Hong Kong affected the policies of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It also recounts how the bubonic plague of 1894 changed the government’s laissez-faire attitude towards sanitation and public health and began sanitary reforms and developed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

Author Bio
Moira M. W. Chan-Yeu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honorary professor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系統號:

P-011364

Recidivism: A Comparison of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

Recidivism: A Comparison of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

標題:

Recidivism: A Comparison of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Lucien Bianco. Translated by Krystyna Horko.

內容簡介:

China’s ascent to the rank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ic power has given its revolution a better image than that of its Russian counterpart. Yet the two have a great deal in common. Inde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as a carbon copy of its predecessor, until Mao became aware, not so much of the failures of the Russian model, but of its inability to adapt to an overcrowded third-world country. Yet instead of correcting that model, Mao decided to go further and fast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aftershock of an earthquake may be weaker, bu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of 1958 in China was far more destructive than the Great Turn of 1929 in the Soviet Union. It was conceived with an idealistic end but failed to take all the possibilities into account. China’s development only took off after—and thanks to—Mao’s death, once the country turned its back on the revolution.

Lucien Bianco’s original comparative study highlights the similarities: the all-powerful bureaucracy;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the peasantry, which triggered two of the worst famin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trol over writers and artists; repression and labor camps. The comparison of Stalin and Mao that completes the picture, leads the author straight back to Lenin and he quotes the observation by a Chinese historian that, “If at all possible, it is best to avoid revolutions altogether.”

Author Bio
Lucien Bianco is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HESS) in Paris. His books includ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5–1949 (fourth revised and expanded French edition, 2007),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 Grass-Roots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2001), and Jacqueries et Révolution dans la Chine du XXe Siècle (2005).

Krystyna Horko is a freelance translator and editor. She graduated with a degree in Chinese studies from SO AS,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obtained a British Council scholarship to China in 1976. She worked as a journalist and editor in Hong Kong before moving to Paris where she earned a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Chinese sociology from EHESS, and another in translation from École Supérieure d’Interprètes et de Traducteurs.

系統號:

P-011365

Gender, Power, and Talent: 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Gender, Power, and Talent: 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標題:

Gender, Power, and Talent: 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inhua Jia(賈晉華)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The Rise of Daoist Priestesses as a Gendered Religio-Social Group
2. Destiny and Power of the Ordained Royal Women
3. Religious Leadership, Practice, and Ritual Function
4. Liu Moran and the Daoist Theory of Inner Cultivation
5. Longevity Techniques and Medical Theory: The Legacy of Hu Yin
6. The Yaochi ji and Three Daoist Priestess-Poets
7. Unsold Peony: The Life and Poetry of the Priestess-Poet Yu Xuanji
Conclusion
Appendix: Du Guangting and the Hagiographies of Tang Daoist Women

系統號:

P-011366

At Home in the World: Women and Charity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t Home in the World: Women and Charity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標題:

At Home in the World: Women and Charity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Xia Shi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Elite Women and Charity
1. Beyond a Personal Virtue
2. Being Female Philanthropists
Part II. The YWCA in China and “Women in the Home”
3. Reaching Out to Women in the Home
4. Women Interacting with the YWCA
Part III. Women in the School of the Way
5. Redefining Confucian Gender Doctrines
6. Women, Superstition, and the Reorientation Toward Charity
Epilogue

系統號:

P-011367

Contesting Cyberspace in China: Online Express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Contesting Cyberspace in China: Online Express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標題:

Contesting Cyberspace in China: Online Express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Rongbin Han

內容簡介:

Preface
1. Introduction: Pluralism and Cyberpolitics in China
2. Harmonizing the Internet: State Control Over Online Expression
3. To Comply or to Resist? The Intermediaries’ Dilemma
4. Pop Activism: Playful Netizens in Cyberpolitics
5. Trolling for the Party: State-Sponsored Internet Commentators
6. Manufacturing Distrust: Online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Its Backlash
7. Defending the Regime: The “Voluntary Fifty-Cent Army”
8.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Online: Mismatched Capacity, Miscalculated Threat
Appendix

系統號:

P-011368

What Is China? Territory, Ethnicity, Culture, and History

What Is China? Territory, Ethnicity, Culture, and History

標題:

What Is China? Territory, Ethnicity, Culture, and History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葛兆光 著,Michael Gibbs Hill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英譯版本

Ge Zhaoguang, an eminent historian of traditional China and a public intellectual, takes 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shap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and it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What Is China? offers an insider’s account that addresses sensitive problems of Chinese identity and shows how modern scholarship about China—whether conducted in China, East Asia, or the West—has attempted to make sense of the country’s shifting territorial boundaries and its diversity of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es.

Ge considers, for example, the ancient concept of tianxia, or All-Under-Heaven, which assigned supremacy to the imperial court and lesser status to officials, citizens, tributary states, and tribal peoples. Does China’s government still operate with a belief in divine rule of All-Under-Heaven, or has it taken a different view of other 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its current borders? Responding both to Western theories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o Chinese intellectuals eager to promote “national learning,” Ge offers an insightful and erudite account of how China sees its place in the world. As he wrestles with complex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rces guiding the inner workings of an often misunderstood nation, Ge also teases out many nuances of China’s encounter with the contemporary world, using China’s past to explain aspects of its present an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various paths the nation might follow a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folds.

系統號:

P-011395

Reading Philosophy, Writing Poetry: Intertextual Modes of Making Mean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Reading Philosophy, Writing Poetry: Intertextual Modes of Making Mean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標題:

Reading Philosophy, Writing Poetry: Intertextual Modes of Making Mean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Wendy Swartz

內容簡介:

In a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 early medieval writers made extensive use of a diverse set of resources, in which such major philosophical classics as Laozi, Zhuangzi, and Classic of Changes featured prominently. Reading Philosophy, Writing Poetry examines how these writers understood and manipulated a shared intellectual lexicon to produce meaning. Focusing on works by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novative poets of the period, this book explores intertextuality—the transference, adaptation, or rewriting of signs—as a mode of reading and a condition of writing. It illuminates how a text can be seen in its full range of signifying potential within the early medieval constellation of textual connections and cultural signs.

If culture is that which connects its member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n the past becomes an inherited and continually replenished repository of cultural patterns and signs with which the literati maintains an organic and constantly negotiated relationship of give and take. Wendy Swartz explores how early medieval writers in China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mosaic of ways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by weaving textual strands from a shared and expanding store of literary resources into new patterns and configurations.

Author Bio
Wendy Swartz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Rutgers University.

系統號:

P-011396

Taming Babel

Taming Babel

標題:

Taming Babel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Rachel Leow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The Colonial State:
1. The technocrats: challenges of governance in a polyglot society
2. The knowledge producers: taming sounds, scripts and selves

Part II. Word Wars:
3. The lexicographers: dictionari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politics
4. The propagandists: public relations, psychological warfa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influential state

Part III. The Postcolonial State:
5. The language planners: Dewan Bahasa in the invention and constric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nation-state

Postscript

系統號:

P-011410

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400 BCE–50 CE

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400 BCE–50 CE

標題:

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400 BCE–50 CE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rica Fox Brindley

內容簡介:

Part I. Orientations: Definitions and Disciplinary Discussions: Introduction: concepts and frameworks
1. Who were the Yue?
2. Linguistic research on the Yue/Viet
3.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Part II. Timelines and Political Histories of the Yue State and Han-Period Yue Kingdoms, 500 BCE–110 BCE:
4. Political histories of the Yue state and Han-period Yue kingdoms, 500 BCE–110 BCE

Part III. Performing Hua-Xia, Inscribing Yue: Rhetoric, Rites, and Tags:
5. The rhetoric of cultural superiority and conceptualizations of ethnicity
6. Tropes of the savage: physical markers of Yue identity
7. Savage landscapes and magical objects

Part IV. Performing Yue: Political Drama, Intrigue, and Armed Resistance:
8. Yue identity as political masquerade and ritual modeling
9. Yue identity as armed resistance to the Han imperium

Conclusion

系統號:

P-011412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The Collapse of the Heavenly Dynasty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The Collapse of the Heavenly Dynasty

標題: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The Collapse of the Heavenly Dynasty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Haijian Mao, translated by Joseph Lawson, Craig Smith and Peter Lavelle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Qing military power
2. The unexpected war
3. From 'suppression' to 'conciliation', and back
4. The 'battle' of Guangzhou
5. The collapse of the southeastern ramparts
6. The resurgence of the idea of 'conciliation'
7. 'Equal' and 'unequal'
8. The testimony of history

系統號:

P-011413

Bannermen Tales (Zidishu): Manchu Storytelling and Cultural Hybridity in the Qing Dynasty

Bannermen Tales (Zidishu): Manchu Storytelling and Cultural Hybrid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標題:

Bannermen Tales (Zidishu): Manchu Storytelling and Cultural Hybrid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時間:

February,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lena Suet-Ying Chiu

內容簡介:

Bannermen Tales is the first book in English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zidishu (bannermen tales)—a popular storytelling genre created by the Manchus in early eighteenth-century Beijing. Contextualizing zidishu in Qing dynasty Beijing, this book examines both bilingual (Manchu-Chinese) and pure Chinese texts, recalls performance venues and features, and discusses their circulation and reception in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go beyond readily available texts, author Elena Chiu engaged in intensive fieldwork and archival research, examining approximately four hundred hand-copied and printed zidishu texts housed in libraries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Germany, and Japan. Guided by theories of minority literature, cultural studies, and intertextuality, Chiu explores both the Han and Manchu cultures in the Qing dynasty through bannermen tales, and argues that they exemplified elements of Manchu cultural hybridizatio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while simultaneously attempting to validate and perpetuate the superiority of Manchu identity.

With its original translations, musical score, and numerous illustrations of hand-copied and printed zidishu texts, this study opens a new window into Qing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a broader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hybridization.

Author Bio
Elena Suet-Ying Chiu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系統號:

P-011397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標題: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時間:

February, 2018

出版單位: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Hans van de Ve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Staking a Nation
1. Chiang Kaishek: Saving China
2. Nation Building
3. Nanjing, Nanjing
4. To War
Part II: Momentous Times
5. The Battle of Shanghai
6. Trading Space for Time
7. Regime Change
8. War Communism
Part III: The Acid Test
9. The Allies at War
10. The Turning Point
11. Japan’s Surrender in China
Part IV: The New China
12. Crash and Burn
13. National Liberation War
14. Exhaustion
Epilogue: Transitions

系統號:

P-01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