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8春天讀詩節「輕舟已過萬重山——跟著詩人遊歷天下」系列講座

2018春天讀詩節「輕舟已過萬重山——跟著詩人遊歷天下」系列講座

標題:

2018春天讀詩節「輕舟已過萬重山——跟著詩人遊歷天下」系列講座

時間:

2018年2月24日至4月28日,共7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歐陽小姐,02-2361-9132#725

內容簡介:

漢高祖劉邦〈大風歌〉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宣示了漢家天下的締造。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建構出令人心嚮往之的桃花源。2018春天讀詩節「輕舟已過萬重山——跟著詩人遊歷天下」系列講座,邀請讀者一起跟者詩人與山川人物互動,藉想像而飛馳;欣賞詩人如何在鬱滯中蘊積且煥發出生命圖像與創作向度,錘鍊了詩藝,而胸懷天下,由「失意人生」走向「詩意人生」。

本系列演講場次辦理時間、主講人及講題資訊:
►演講時間均為週六14:00-16:30

3月3日
青天、滄海與蒼生:李白以詩繪製的天下圖景(廖美玉)

3月17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聖杜甫的苦旅和詩藝(徐國能)

3月24日
唱、遊東坡人生的意外旅程(王偉勇)

3月31日
吟到中華以外天:黃遵憲的跨境與越界(高嘉謙)

4月14日
心是宇宙的倒影:楊牧的旅行追求(陳義芝)

4月28日
戰地與外地:洛夫的戰爭經驗與自我流放( 陳芳明)

※各場次全程參與者,本館將核發3小時公務人員與教師研習時數,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圖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11456

【演講】吳燕娜:文學和電影如何抵制對夾邊溝和大饑荒的遺忘

【演講】吳燕娜:文學和電影如何抵制對夾邊溝和大饑荒的遺忘

標題:

【演講】吳燕娜:文學和電影如何抵制對夾邊溝和大饑荒的遺忘

時間:

2018年3月1日(週四)14:10-15: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2(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吳燕娜(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比較文學系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1444

【演講】陶德民:慕維廉《地理全志》在幕末日本的創造性改編──關於岩瀨忠震所制《瀛寰表》的意義之探討

標題:

【演講】陶德民:慕維廉《地理全志》在幕末日本的創造性改編──關於岩瀨忠震所制《瀛寰表》的意義之探討

時間:

2018年3月2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陶德民(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系統號:

A-011436

【演講】林平:雅加達的華人、臺灣人,與中國新移民

標題:

【演講】林平:雅加達的華人、臺灣人,與中國新移民

時間:

2018年3月2日(週五)12:00-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林平(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林淑慧,Tel: (02) 2782-2191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報名方式:敬請於3月1日(四)中午12點前 填覆報名表,以利資料及餐點之準備;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林淑慧 電話:(02) 2782-2191;傳真:(02) 2782-2199; E-mail:capas@gate.sinica.edu.tw
報名E-mail:capasreg@gate.sinica.edu.tw

※以email報名者,敬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成功」確認信函;如有任何問題,敬請來電告知;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系統號:

A-011453

【演講】伊藤良司:ピョンチャン(平昌)オリ・パラ後の朝鮮半島──中国の役割と限界

標題:

【演講】伊藤良司:ピョンチャン(平昌)オリ・パラ後の朝鮮半島──中国の役割と限界

時間:

2018年3月3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中国研究所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主講人:

伊藤良司(NHK報道局国際部)

聯絡人:

日中経済交流史研究会,E-mail: c-chuken@tcn-catv.ne.jp

內容簡介:

※本演講需收費並事先報名,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1400

【演講】金國平:耶穌會中國傳教團:組織關係、工作語言及其遺存文件

【演講】金國平:耶穌會中國傳教團:組織關係、工作語言及其遺存文件

標題:

【演講】金國平:耶穌會中國傳教團:組織關係、工作語言及其遺存文件

時間:

2018年3月6日(周二)9:3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大歷史系文化交流史平台,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主講人:

金國平(廣州暨南大學澳門學院教授/葡萄牙歷史科學院院士 )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慧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1454

【演講】吳國聖:歷史語言文獻學(Philology)與民族史考證:多語文資料間的會通

標題:

【演講】吳國聖:歷史語言文獻學(Philology)與民族史考證:多語文資料間的會通

時間:

2018年3月6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吳國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1335

【演講】杜德蘭:Why Manuscripts were deposited into Tombs of the Late Zhou period and Early Han Dynasty?

標題:

【演講】杜德蘭:Why Manuscripts were deposited into Tombs of the Late Zhou period and Early Han Dynasty?

時間:

2018年3月6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代文明研究室、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

主講人:

杜德蘭(Prof. Alain Thote,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EPHE))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銘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1330

【演講】花亦芬:面向民主社會公共性思考的歷史教育轉型:從德國經驗看臺灣

【演講】花亦芬:面向民主社會公共性思考的歷史教育轉型:從德國經驗看臺灣

標題:

【演講】花亦芬:面向民主社會公共性思考的歷史教育轉型:從德國經驗看臺灣

時間:

2018年3月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花亦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修纂處,Tel: 02-2316-1088

內容簡介:

【「臺灣民主化與轉型正義」講座】
現階段的臺灣正陸續推動轉型正義各項工程上路。面向民主轉型的社會,歷史教育如何幫助年輕世代及整個社會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係?歷史教育如何面對爭議性的問題?如何透過建設性的討論與思考引導,幫助學生去理解歷史的複雜性?從而能理解立基於人權價值思考的歷史視野對公民社會的意義?

臺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將從德國的經驗談起。從他們的歷史教育為何重視與民主價值思考相連結?他們的課綱與教科書如何在深淺不同的設計上,引導學生了解與轉型正義相關的歷史課題?以此來看面向民主轉型的臺灣,歷史教育與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究竟該如何革新,才能為21世紀的臺灣開創更符合民主與人權思考的優質人文教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421

【演講】朱瑪瓏:十九世紀上海英文報紙裡的歐洲社會主義運動

標題:

【演講】朱瑪瓏:十九世紀上海英文報紙裡的歐洲社會主義運動

時間:

2018年3月8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朱瑪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1477

【演講】李昂:The Era of Rebellion: Li Ang's political journey in Dangwai

標題:

【演講】李昂:The Era of Rebellion: Li Ang's political journey in Dangwai

時間:

2018年3月8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 KLT,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主講人:

李昂(知名作家)

聯絡人:

E-mail: lr27@soas.ac.uk

內容簡介:

16歲時,即認識回台灣倡導婦女運動的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與當時的黨外運動者多有來往。歷經美麗島事、協助多位政治犯逃亡。1990年之後,與施明德有一段情感關係。李昂以過來人的身份,作家的敏銳觀察,來談台灣民主運動。特別是性別(Gender)在當中扮演的角色。

講者簡介
李昂是當今華語文學界最傑出的女性主義作家之一。她的許多作品都對華人社會的父權主義思想進行了批判, 並在台灣藝文界獲得多項大獎。她的許多知名作品,如《殺夫》,《 暗夜》,《迷園》,《看得見的鬼》等,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在台灣,法國,奧地利和德國等地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李昂在2004年獲得法國文化部頒授「藝術與文學勳章騎士勳位」,以肯定她為華語文學的國際能見度做出的傑出貢獻。

系統號:

A-011339

【演講】李建民:牛黃藥物心理史

標題:

【演講】李建民:牛黃藥物心理史

時間:

2018年3月12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李建民(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杜正勝(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通信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系統號:

A-011473

【演講】John Gittings:"China Watching" during the GPCR

標題:

【演講】John Gittings:"China Watching" during the GPCR

時間:

2018年3月12日(週一)17:00-18:3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 G3,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John Gittings(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50 years ago, John Gittings joined th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in Hong Kong as its "China Watcher", following the turbulent events of the GPCR across the uncrossable Chinese border. In 1971 he finally managed to visit the mainland, not as a journalist but with a delegation from the Society for Anglo-Chinese Understanding . At the time and after, both types of observation aroused controversy, with outside commentators criticised for Pekinology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while "friendship" visitors were accused of bias and self-censorship. In retrospect the limitations of both approaches are evident, whether arising from lack of information or failure of perception. Gittings looks critically at his own output as well as that of other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nsights gained then can still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Speaker Bio
John Gittings was on the staff of The Guardian (London) newspaper as East Asia editor and foreign leader-writer (1983-2003), travelling frequently to China and setting up the paper's bureau there. A graduate in Oriental Studies at Oxford University, he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PLA and on Sino-Soviet relations for Chatham House, worked in Chile and Hong Kong, and taught at the Polytechnic of Central London. His most recent books are The Changing Face of China (2005) and The Glorious Art of Peace (2012).

系統號:

A-011433

【演講會】中国近代の巨人とその著作——曾国藩、蔣介石、毛沢東

【演講會】中国近代の巨人とその著作——曾国藩、蔣介石、毛沢東

標題:

【演講會】中国近代の巨人とその著作——曾国藩、蔣介石、毛沢東

時間:

2018年3月12日(週一)

地點:

一橋大学一橋講堂中会議場(東京都千代田区一ツ橋2-1-2学術総合センター内)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研アカデミー

主講人:

村上衛、森川裕貫、石川禎浩

聯絡人:

Tel: 075-753-6997;E-mail : kanseki-tokyo@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広い版図と多くの人口、そして多様な社会や民族を治めるため、古来中国の政治指導者には、複雑な課題に対処するマルチな能力が求められてきました。清朝、民国、人民共和国の三つの時代、激動の中にあって中国を大きく動かした三人の政治家――曾国藩、蔣介石、毛沢東――はそれぞれ湘軍、国民革命軍、人民解放軍を率い、時代を切り開いた近代史上の巨人ですが、彼らも軍事指揮にとどまらない多くの能力を求められていました。

今回のセミナーでは、人文科学研究所の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に所属する三人の専門家が、曾国藩、蔣介石、毛沢東の著作をひもとき、それぞれの専門知識をもとに、かれらの素顔に迫ります。それぞれの著作・作品に込められた思いや社会からの反響、さらには著作を通してかいま見えてくる彼らの経済生活に至るまで、中国近代史の巨人たちの意外な才能や人となりをわかりやすく解説します。単なる政治家の枠では収まりきれないかれらの多面性を理解することは、現在の中国を多面的・重層的に見ることにもつながるはずです。

10:45-12:00
士の「家計簿」──曾国藩の著作より(村上衛,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准教授)

13:10-14:25
蔣介石と「中国の命運」(森川裕貫,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教)

14:40-15:55
毛沢東 ──書家として、詩人として(石川禎浩,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聴講ご希望の方は、「漢籍セミナー申込み」と明記し、氏名・連絡先(住所・電話番号・E-mailアドレス)等をご記入の上、下記宛先へハガキもしくはE-mailまたはFAXでお申し込み下さい。折り返しハガキにて参加の可否についてご連絡をさしあげます。(2月下旬から順次発送)

系統號:

A-011449

【演講】松浦史子:關於獸頭鳳凰「吉利.富貴」──翱翔於亂世的吉鳥

標題:

【演講】松浦史子:關於獸頭鳳凰「吉利.富貴」──翱翔於亂世的吉鳥

時間:

2018年3月14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松浦史子(日本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豐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系統號:

A-011478

【演講】Philip J. Ivanhoe:Excerpts from the Xunzi 荀子:Textual Analysis and Philosophical Concern

標題:

【演講】Philip J. Ivanhoe:Excerpts from the Xunzi 荀子:Textual Analysis and Philosophical Concern

時間:

2018年3月14日(週三)17:00-19:00

地點:

Brunei Gallery , Room B202,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and the Early China Semina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主講人:

Prof. Philip J. Ivanhoe(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聯絡人:

E-mail: bf3@soas.ac.uk

內容簡介:

The required reading material will be made available when a place is booked for this event. Participants are expected to prepare the reading material.

Places at the Master Seminar are limited. Participants are expected to prepare the reading material and book a place for this session with Professor Bernhard Fuehrer (bf3@soas.ac.uk).

系統號:

A-011434

【演講】蕭李居:終須一戰?──中日戰爭前後雙方尋求和平的努力

【演講】蕭李居:終須一戰?──中日戰爭前後雙方尋求和平的努力

標題:

【演講】蕭李居:終須一戰?──中日戰爭前後雙方尋求和平的努力

時間:

2018年3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蕭李居(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檔案與歷史研究」講座】
1937年7月,中日兩國爆發長達八年的戰爭。中國土地上的人民遭受戰火摧殘,流離失所;臺灣人民受到日本戰爭體制的壓搾與美軍的空襲,生活苦不堪言;日本人民亦慘遭原子彈的轟炸。戰爭之慘酷,莫過於人民生命財產的無辜犧牲。然而,戰爭真的是兩國的歷史宿命嗎?本次演講,即在描述戰爭前後,中日雙方極力從事和平的努力。這些和平努力有那些?內容為何?為何最後都徒勞無功,以及和平失敗的癥結為何?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422

【演講】王次澄:圖畫摹寫的歷史:大英圖書館特藏清代外銷畫

【演講】王次澄:圖畫摹寫的歷史:大英圖書館特藏清代外銷畫

標題:

【演講】王次澄:圖畫摹寫的歷史:大英圖書館特藏清代外銷畫

時間:

2018年3月19日(週一)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王次澄(東吳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志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1445

【演講】盧慶濱:傳統文人、帝王與菊花譜錄

【演講】盧慶濱:傳統文人、帝王與菊花譜錄

標題:

【演講】盧慶濱:傳統文人、帝王與菊花譜錄

時間:

2018年3月20日(週二)10:1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盧慶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終身榮譽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志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1446

【演講】金東熙:朝鮮近代旅卷制度的變化

標題:

【演講】金東熙:朝鮮近代旅卷制度的變化

時間:

2018年3月20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72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金東熙(大阪大學博士班)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本演講以韓文發表,備口譯。

系統號:

A-011435

【演講】劉士永:現代營養學發展與國府的戰時經驗(1937-1950s)試探

標題:

【演講】劉士永:現代營養學發展與國府的戰時經驗(1937-1950s)試探

時間:

2018年3月22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1458

【演講】祁建民:蒙疆政權及其研究現狀

標題:

【演講】祁建民:蒙疆政權及其研究現狀

時間:

2018年3月28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祁建民(日本長崎縣立大學國際社會學部教授)

系統號:

A-011558

【演講】大石惠:民航結構的重建──以1950年代中華民國在臺灣為中心

標題:

【演講】大石惠:民航結構的重建──以1950年代中華民國在臺灣為中心

時間:

2018年3月28日(週三)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大石惠(日本高崎經濟大學經濟學部准教授)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1337

【品讀會】張省卿:與書有約品讀會-論中西方園林的交會

【品讀會】張省卿:與書有約品讀會-論中西方園林的交會

標題:

【品讀會】張省卿:與書有約品讀會-論中西方園林的交會

時間:

2018年3月28日(週三)10:10-11:40

地點:

輔仁大學倬章樓4樓聖保祿廳DG410(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出版社

主講人:

張省卿(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說書人:張省卿(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品讀書籍:《東方啟蒙西方——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Wörlitz)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
書籍簡介:
十八世紀,日耳曼地區藉由本地歐洲藝術文化傳承及異地東方中國園林資訊,促進本地園林藝術發展及公共綠地景觀之現代化。十七、十八世紀正逢中國清朝黃金盛世,大量東方報導、中國商品與中國風藝術品進入歐洲市場,影響歐洲宮廷統治者造園理念。日耳曼東部安哈特、德紹侯國王室把園林綠地興建與開明改革政策做連結,藉由中國傳來自然風景園林藝術、造園家天下、園林微觀天下之治國理念,把園林藝術轉化成國家公共綠地建設,帶動本地公共景觀美化與農業經濟現代化。本書以侯國首都德紹郊區王室園林沃里茲園林群為例,探討德紹本地造園藝術家們如何把中國風園林轉化成德國園林一部分,開創新園林藝術。

系統號:

A-011617

【演講】吳啟訥:中華人民共和國族群政治架構的形成,1947~1962

標題:

【演講】吳啟訥:中華人民共和國族群政治架構的形成,1947~1962

時間:

2018年3月29日(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吳啟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1459

【演講】莊雅仲:新疆界:科學城的誕生

標題:

【演講】莊雅仲:新疆界:科學城的誕生

時間:

2018年4月2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莊雅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西元1993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提出一個科學城發展計畫,總結了多年來結合竹科和附近區域共同發展的構想,並嘗試將其付諸實施。1999年新竹縣政府夥同國立交通大學提出的「璞玉計畫」更擴大這個科學城計劃的基地範圍,大膽提出一個佔地1235公頃的大型開發計畫;新竹市政府急起直追,在新世紀在市界範圍內分別進行了不同的新都市計劃,加速這個科學城的構想的實現。

本文檢視此科學城構想實現過程中冒出的新疆界,將這個長期過程視為是新的全球性分工體系下,一個都市組裝的結果。30幾年下來,這個空間重組完全改變了新竹縣市區域,試圖將都市區域形塑成工業生產的支持體系。不過,此空間生產的推進並非完全暢行無阻,本文分析因科學城建造產生的空間政治的新前線,在這些新疆界區域,一波波的土地爭奪戰開啟了長期的象徵與物質性的「都市權」拉鋸戰,從我們要什麼樣的都市生活的提問與實踐中,重新介入理解社會發展的根本意義。

系統號:

A-011474

【演講會】Land, Sea, and Divergences: China and the European Powers in the 18th Century・Monarchies, republics and democracies in the modern world

標題:

【演講會】Land, Sea, and Divergences: China and the European Powers in the 18th Century・Monarchies, republics and democracies in the modern world

時間:

2018年4月4日(週三)14: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本郷 7-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Land, Sea, and Divergences: China and the European Powers in the 18th Century(Linda Colley, Shelby M.C. Davis 1958 Professor of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Monarchies, republics and democracies in the modern world(David Cannadine, Dodge Professor of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11442

【演講】蔡昇璋:興策拓海:日治時代臺灣水產業的轉型與發展

標題:

【演講】蔡昇璋:興策拓海:日治時代臺灣水產業的轉型與發展

時間:

2018年4月17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蔡昇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大研究所博士)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1479

【演講】邱馨慧:荷蘭人眼中的虎尾壠世界

標題:

【演講】邱馨慧:荷蘭人眼中的虎尾壠世界

時間:

2018年4月17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2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邱馨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11482

【演講】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明朝也有天可汗嗎?明前中葉帝王形象的內亞面目

【演講】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明朝也有天可汗嗎?明前中葉帝王形象的內亞面目

標題:

【演講】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明朝也有天可汗嗎?明前中葉帝王形象的內亞面目

時間:

2018年4月17日(週二)14:00-15:4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美國柯蓋德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講座亞洲研究暨歷史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4:00-15:40
主持人:陳熙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題:明朝也有天可汗嗎?明前中葉帝王形象的內亞面目
主講人: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美國柯蓋德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講座亞洲研究暨歷史教授,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訪問學人)

系統號:

A-011576

【工作坊】中研院史語所疾病的歷史與社會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研院史語所疾病的歷史與社會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8年3月6日(週二)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13:30-15:10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Plague and the Emergence of Epidemic Photography, 1894-1924 (Dr. Christos Lynteris, Department of Social Anthropology, St. Andrews University)
China’s Socialist Medicine and its Christian Legacy: The Case of Leprosy(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5:25-17:05
主持人:巫毓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From ‘One Health’ to Multi-species Entanglements: A Sociological Reflection on Disease Prevention(簡妤儒,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Rescuing Medical History from the Disease(雷祥麟 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7:10-17:4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A-011416

【座談會】大眾娛樂與性別

標題:

【座談會】大眾娛樂與性別

時間:

2018年3月20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內容簡介:

主講人及講題:
大衆媒體中的女性──從『今代婦女』看(江上幸子,日本菲莉斯大學教授)
女扮男裝要表現什麼?──以越劇小生為例(中山文,日本神戶學院大學人文系教授)
民國時期上海交際舞的興起與日本舞女(大濱慶子,日本神戶學院大學國際交流系教授)

系統號:

A-011476

【展覽】燈輝綺節──花燈節慶圖特展

【展覽】燈輝綺節──花燈節慶圖特展

標題:

【展覽】燈輝綺節──花燈節慶圖特展

時間:

2018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10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傳統節慶起源於農業社會,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間,為了調節生活節奏,反映歲時季節的變化,遂訂定各種節日,並隨著時間遞嬗,逐漸形成豐富的節令習俗。從各地的新年慶祝,一直到圍爐守歲,不外乎謝神與祭祖儀式,表達對天地萬物的感謝、慎終追遠以及對未來的祈願。其間,不僅孕蓄有倫理觀念,也涵融了深刻的人文情懷。

在一年慶典中,以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最具歡喜意象。「元宵」又名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可溯源至漢武帝對「太一神」的崇拜,以盛大的燈火進行祭祀。唐代已由祭神燈火演變成可供遊賞的花燈,夜舞百戲,喧囂熙攘,盛況空前。宋代元宵節前後會置設「燈市」,懸售各式奇巧燈彩,明代以後更為風行。現代的元宵節盛會,除延續觀燈、猜謎、擲炮城及品嘗元宵美食等活動,復結合時尚、科技與傳統等豐富元素,綻放綺麗繽紛的視覺效果,為燈節粧點出無比歡樂的氣氛。

故宮與元宵節慶相關的書畫典藏質量俱佳,本展共規劃「年節年俗」、「花燈迎春」、「歲朝報喜」三個單元,讓觀眾宛若穿越時空,親臨其境地賞覽古代濃厚的年節歡慶興味,體驗元宵燈市之輝煌盛景。同時段,故宮南院亦精心擘劃「戊戌狗年‧喜迎上元-節慶主題特展」,南北相互輝映,共慶此元宵佳節。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份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1323

【展覽】宋代花箋特展

【展覽】宋代花箋特展

標題:

【展覽】宋代花箋特展

時間:

2018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8、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花箋」泛指經過裝飾的箋紙,此次展出則是以宋代砑花箋為核心,「砑花」技法乃是利用雕板在紙上研壓出凹凸紋飾。文獻上記載的砑花箋可以溯源至五代,然而傳世實物則以北宋為最早,被公佈的數量也少,幾個比較著名的例子總是重覆被引用,導致宋代砑花箋紙一直給人很稀罕的印象。目前對砑花箋的認識與研究,主要以明清時期的作品為主,由於比較容易見到流傳實物,也形成砑花箋紙多流行於明清的說法。然而,經過仔細觀察與研究,發現本院所珍藏的宋人書畫中,竟有二十多件珍貴的砑花箋紙,除少數幾件因花紋較明顯,曾被學界關注到之外,大多數仍不為人所知,對於紙上的裝飾紋飾更是宛如瞎子摸象一般,難以窺其全貌。

本展共精選20組件書畫,其中以宋人書信居多,這些紙張上的花紋除了幾件顯而易見外,大多數難以用肉眼看到,在過去都被誤認為素箋。這批裝飾得既低調,卻又極精緻的宋代花箋,由於製作技法、裝裱過程等因素,再加上歷經近千年的風霜歲月,使得這些紋飾在辨識上已相當困難,唯有利用特殊的攝影技術,才能將這些消失近千年的紋飾重現。為了讓觀眾一睹這些隱藏在宋人書畫中的紋飾,除了展示原作外,同時也會搭配影像輸出,援以展現砑花箋紙在尺牘書寫文化中的風采,彰顯宋代砑花箋紙藝術的卓越成就。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份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1324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標題: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時間:

2018年1月9日至8月2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天地有神,神在神(天)界,也在人間。臺灣早期漢人帶著原鄉香火、神像渡臺,在臺灣落地生根。一尊尊神像,不僅是宗教的神聖象徵,在香火祭祀的背後,更承載著各個時代常民對生活的寄望與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本特展希望透過臺史博豐富的館藏神像,帶觀眾從工藝、美學、歷史與文化保存觀點,探索神像的前世今生。

成神之前

從無形的神祇到有形的神像,先是由成神背景、傳說與顯聖事蹟塑造出抽象的神祇形象,再經由民間工藝造像具體化,讓神像有了外型、神采,最後再透過經由神聖儀式轉化、賦予靈力,使神像成為神聖象徵物,受到百姓崇祀敬拜。

常民信仰與神像

漢人移民社會的演變大致經過渡海、開墾、定居與發展等四個時期。早期漢人移民渡海來臺時,多會由原鄉攜來神像或香火,除了原鄉鄉土神,也祭拜與保佑航海、適應環境與促進開墾有關的神祇。

隨著在地網絡建立、經濟發展與行業專業化,行業神信仰日益興起。19世紀,臺灣邁向近代化,日本殖民政權挾國家力量介入民間信仰,佛教盛行;戰後,民間信仰回歸多元發展,快速轉變的社會與經濟型態,也讓現代信仰日益趨向務實、功利。

走入人間遇見神像

當神像退去一身法力、脫離被祭祀的身份以後,再度以物的姿態走入人間。這時的神像在收藏市場中,成為可以工藝技巧、世代美學與市場需求衡量的有價收藏品,透過各個藏家的藏有,再度轉化為承載個人收藏哲學、美學及生活記憶的物件。

見證了各時代民間信仰發展的神像,也成為研究者、博物館極力保存、研究的重要文化資產。近年,臺史博透過科學檢測與保存修復,歷史學與田野調查研究,一步步地發掘神像背後所伴隨的時代生活樣貌與生命故事,再轉化為公共知識財,讓神像在新世代以更多元的面貌開展新生。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1325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時間:

2017年11月28日至6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戒嚴下的生活
戒嚴,是政府在戰爭或動亂發生時,以公權力嚴密管控人力、物資等社會流動的「非常狀態」。回顧臺灣社會長成的過程裡,有這麼一個漫長的非常狀態—38年的戒嚴—在政府的口號、命令下,臺灣人一同學習、成長與生活。戒嚴時期的日常,在世代流行文化的浪潮中,夾雜著威權觀念的標語。這些與「戒嚴」概念或遠或近、或正或反的生活符碼,至今仍若隱若現、混雜在我們的記憶裡。當非常成為日常,我們習以為常,或許,某些部分也變得不太正常…

戒嚴令與它的時代
一般認知的臺灣戒嚴,是以臺灣省政府發佈〈戒嚴令〉的1949年5月19日,到1987年7月15日總統令宣佈解嚴為止。其間政府依〈戒嚴法〉制定諸多辦法,包括將平民交付軍法審判,對集會結社、出版品、人身行動、戶口…進行嚴密管控。戒嚴法規之外,1948年延續到1991年的「動員戡亂」體制,及其下衍生的「懲治叛亂條例」等法規,更成為軍政機關對付異己的利器。另有早先即制定的「違警罰法」、「出版法施行細則」等涉及限縮人民自由的法令,建製成嚴密、無所不管的法律體系。

挑戰者們
在戒嚴法制的嚴密控管下,有人被視為挑戰而遭迫害,也有人試圖發動挑戰,而被追擊、奔逃,多數人是以避諱、閃躲的姿態,守護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於是,即使在「白色恐怖」最肅殺的階段,仍有「自由中國」、以及省議會的自由民主之聲,有「沒有黨名的黨」(公政會、黨外聯誼會等組織)、「不斷更名的雜誌」(被吊銷執照更名出刊的黨外雜誌)、「沒有臉的人」(海外黑名單人士的返鄉行動)等社會行動,匯聚成「反對運動」的脈動。

生活文化方面,在戰鬥文藝、新生活運動、中華文化復興、禁說「方言」等方針下,本土社會生活遭到強力扭轉。然而,某些被查禁的書籍、歌曲仍大肆流傳;喇叭褲、男性留長髮、女性迷你裙遭到取締,卻終究無法遏抑;本土社會幾種母語嚴重流失,在民間卻還是發展出熱鬧的歌謠、電影與戲劇等等。這些,都是臺灣社會活潑與韌性的象徵,也以最生活化的形式,為各面向的挑戰蓄積能量。

對國家權力意志的挑戰,在解嚴前後幾年間達到高峰。政黨籌組、勞工運動、婦女運動、原住民權利、農民權利、環保、本土語言、統獨爭辯…等議題接連不斷。社會力的蓬勃,迸發多元社會的聲音,在「後戒嚴」的情境下,越來越多的挑戰者站出來,臺灣人也各自開展了「內在解嚴」的心路歷程。

從法治的角度看,戒嚴、解嚴,似乎只是政府單方面的宣佈。但是從社會的角度看—戒嚴是一段政治權力高壓的日常化歷程;解嚴,則是隨之而後,細密不絕、前仆後繼的社會改造工程。

「戒嚴38年」、「解嚴30年」,或可作為臺灣政治革新的標章,也應該是歷史的警惕。告訴我們,看似正常的日常,看似正義的口號,會不會隱藏著某樣應要被改革的「非常」?而假如您也期許一個更自由、更民主、更公道的臺灣,在這之間,就得不斷思索、持續挑戰!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1326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標題: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時間:

2017年10月18日至6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澎湖、金門,相關習俗中尤以請王爺駐駕,供奉祭祀、清淨地方及驅瘟除祟後,最後添儎送王的「迎請代天巡狩」最為特殊。這種源自中國閩南的信仰形式,17世紀隨神船放流、移民遷徙,傳播到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社會,落地生根;隨不同在地需求、文化涵養與社會發展影響,衍生出多樣祭典儀式與風貌,也成為串連地方社群的重要凝聚力。臺灣因社會穩定發展,文化長期而完整的傳承,保留了當前全世界最細緻而豐富的迎送代天巡狩儀禮,也保留了詳細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紀錄。

代巡與王爺信仰
「巡狩」原指古代帝王巡視所屬疆域的制度,因帝王不能常親自出巡,因此發展出「代天子巡狩」地方,訪視民情風俗、端飭地方吏治的「代天巡狩」制度。這樣的制度在民間信仰儀式中,也被轉化為迎請玉帝敕令神明至地方關懷民情、稽查四境並清掃邪祟的「代上天巡狩」。在臺灣能領旨、行代天巡狩職能的神明不少,其中最常見、相關儀式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爺神。「王爺」並不是單一神靈,舉凡道經中行瘟解疫的神明、歷史人物、有功成神、陰神升格等被公共祭祀的男性神靈,都可被稱為「王爺」,各地信奉的王爺姓氏、傳說故事、祀典儀式等,往往也因原鄉信仰、香火起源與神蹟故事而不同。

祭祀準備與代巡神船
臺灣舉辦迎請代天巡狩儀式的地區多位於河海之濱,各項儀式也與「水」的想像密切相關。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前,會先糊紙或木造王船,作為迎接神明下凡巡狩、返天述職的交通工具及祭典法器。「船」這項水濱的交通工具,在宗教中不僅被轉化為跨界的工具,也像徵了王爺在信眾想像中的「外來」。

目前臺灣、中國及東南亞王船形式、結構,都和明清時航行於福建、華南地區的三桅同安船相近,各地造船流程相仿,多於香科期幾個月前開始造船,除了按部就班選材、建造、彩繪,也會舉辦系列神聖化儀式賦予王船法力。

代巡信仰中的禮制實踐
民間信仰的儀禮多半奠基於現實世界的想像。迎請代天巡狩的行事、排場、儀節,常倣傚古代王道巡狩禮,在祭典開始前會先仿照明清官署衙門、行宮建置代天巡狩的行臺,並依生活起居、辦公等需要佈置王府準備迎王。祭典期間,王府戒備森嚴,除了相關司禮人員與神職人員之外,一般民眾無法窺見。許多廟宇還會請來禮生團體指導地方頭人進行王府行事,照表操課,種種排場儀節處處可見巡狩禮制官儀複合宗教、地方社群與文化的跡證。

祭祀與科儀
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時,會同時辦理道壇科儀、法會或王醮,舉辦形式、規模與天數均不同。王醮往往從豎立燈篙開始,王醮前還會先行火醮,緊接著煮油淨壇、起鼓入醮,發表說明醮典目的與請求,作法啟請各方神明降臨,接受供養並賜福境宇。不同於其他醮典的是,王醮會行和瘟科儀勸離、收押魅魔,行「拍船醮」驅趕收禁不潔之物,替王船開水路打通航道。醮典尾聲,則會普渡、放水燈以饗孤魂野鬼,結束在「謝燈篙」之禮。

遶境與送王
遶境是迎請代天巡狩信仰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祭典主廟、周邊地區、交陪廟宇集體動員,隊伍香陣行經處沿途民眾無不設香案祭拜,展現地方向心力。

代天巡狩的出巡遶境隊伍往往陣仗、排場浩大,除了有開路鑼、鼓等前導,還會由香境內各角頭廟宇及交誼友境宮廟神轎、陣頭組成的香陣為王爺開路助威,主辦廟宇的主神與代天巡狩王轎壓軸。

祭典尾聲,會遷送王船至河海之濱,沿途押趕地方惡厲,然後進行「添儎」,一一清點、裝載當地民眾為王爺準備的各項生活所需物品,在熊熊火光中火化王船,送王爺返天述職。

東南亞的代天巡狩文化認同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就隨貿易活動陸續移居東南亞;18世紀後半到19世紀,面臨隨貿易、航運傳播而來的流行疫病威脅,東南亞各地華人轉向原鄉代天巡狩信仰尋求驅瘟解厄與精神慰藉。以馬六甲地區為例,19世紀下半葉密集舉辦的「送王舡」儀式,即呼應了國際間傳染病大肆蔓延的時間。至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檳城、北海、霹靂州及吉蘭丹洲,印尼蘇門答臘島廖省峇眼亞比,及新加坡、越南等地都仍保有送王船習俗。

這樣的信仰習俗早期或起於驅瘟逐疫需求,如今則已成為整合社群參與,宣示華人社會群體團結力量、勢力範圍的共同文化識別與認同。

中國沿海代天巡狩祭儀
中國的送瘟船習俗早在南宋年間就有記載,清代方志中也都載有王醮、迎王送船的風俗。然而,1966到1976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大量廟宇、文物嚴重毀損,相關信仰民俗活動、祭儀也被視為迷信而停辦。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開始陸續恢復送王船祭典儀式。

臺灣各地祭典特色介紹
代天巡狩信仰習俗遍佈臺灣全島、澎湖與金門等地,集中於南部集中於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沿海等海邊、內海或是河川旁區域,與早期移墾社會居住的區域相符。這樣的信仰根源雖來自漂來王船、原鄉宗教記憶,透過參與祭典的廟宇主事者、主持祀事禮制的儒者、道教道士或法師與乩童、地方頭人與居民,傳承並記憶了許多古禮中細緻而繁複的祭禮、祭儀;但也因各地需要、村莊規模、產業與經濟狀況、主事人員等因素,無論在迎請神明、祭典時間、辦理目的等都不同,在各地開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在地風貌。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1327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時間:

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9月4日

地點: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特展廳(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主辦單位: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內容簡介:

台灣的扶鸞文化發源於宜蘭,對台灣有重大貢獻與影響,本館花費數年,委託專家學者蒐集與整理,調查研究,將鸞堂豐富文化內涵,有系統整理,在2017年開始進行展示規劃,2017年12月30日開展,2018年1月14日辦理開幕活動,以實體活動、文物展示、模型模擬、電子互動、學術研討、實際觀摩等方式,突顯台灣鸞堂的特殊性,及其在宜蘭的發展,並傳播至全台的歷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9:00-17:00,每週三休館。

系統號:

A-011379

【展覽】19世紀臺灣印象之旅

【展覽】19世紀臺灣印象之旅

標題:

【展覽】19世紀臺灣印象之旅

時間:

2018年2月22日至4月7日

地點:

海參崴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軍事歷史博物館(690091, Приморский край, г. Владивосток, ул. Светланская, 66)

主辦單位: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

聯絡人:

海參崴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軍事歷史博物館,Tel: (423) 221-64-92

內容簡介:

1875年俄羅斯海軍軍官伊畢斯(Pavel Ibis)所屬的太平洋海軍艦隊的船隻在香港停泊,他趁此機會到臺灣旅行二個月。伊畢斯利用簡易地圖及指南針完成環島之行,透過隨行嚮導與當地居民溝通,紀錄台灣居民語言及風俗習慣,紀錄資料於1876年發表在俄羅斯《海洋彙編》及德語刊物Globus上,還附有他所畫的插圖。當這位俄國年輕探險家的故事已經幾乎被世人遺忘之際,140年後有2位俄羅斯旅行家S.Malkov 與 F.Labutin,在閱讀伊畢斯的故事後,決定追蹤這位俄羅斯先鋒的腳步,於2014年來到臺灣依照伊畢斯的旅行路線,用攝影方式記錄下現在的臺灣面貌,與伊畢斯當年的手繪插圖作對照。伊畢斯臺灣之旅留下的史料已在俄羅斯6個城市展覽,本次主要展出紀錄他環島足跡的筆記等珍貴史料及對比照片,展覽自2018年2月22日至4月7日,博物館也提供當年船艦的模型,讓內容更加豐富。

系統號:

A-011423

【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標題:

【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時間:

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3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特展是以清高宗(在位時間:1735-1795)的文物收藏和與之相關的包裝藝術作為展覽主軸,透過器物、書畫及圖書文獻等各類精美選件,呈現乾隆皇帝鑑賞文物、經手把玩,不僅為之量身訂製匣盒,妥適儲藏;同時也從中衍生出別具時代風格特色的新品。種種作為彷彿可以和現代人開創新品、建立品牌的概念相呼應,進而得以從乾隆品牌醞釀成形的視角,重新思索十八世紀出產的新樣式和皇家舊藏文物之關聯,以及通過各式令人讚嘆驚奇的收納方式,瞭解古代的包裝藝術和蘊含其中的美學創意。

展覽分成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打開藏寶箱」是整個展覽的開場白,展出的「百什件」盒內容豐富多元,不同類型文物匯聚一處的狀況,說明帝王收藏來自四面八方,時間的跨度和區域的廣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第二單元「最愛古董」,展示乾隆皇帝接觸古物、考證用途,探尋歷史軌跡的經過。第三單元「珍藏寶貝」,則藉由新製和再利用兩類匣盒的交互使用,完整地記錄了帝王管理清宮文物,從中應運而生的收納想法與陳設藝術。第四單元「乾隆品牌」,旨在透過古董和新品的對比,傳達出帝王品牌涵蓋新與舊兩項元素,所謂乾隆製造正標記出他以古為範、意圖超越的想法。

總之,此一展覽希望通過十八世紀的文物包裝與設計巧思,一方面回應時下流行的品牌創新議題,從中激發出無限的創意能量。另一方面也想從帝王建構專屬品牌的操作手法與完成的模式,反思文物收藏之於帝王形象的意義。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份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1450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標題: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時間:

2017年5月26日至2018年3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從神探福爾摩斯到名偵探柯南……,從歐美到日本,「推理小說」雖曾因其通俗性、娛樂性而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卻始終深受讀者青睞。近年來,隨著翻譯流通的快速便利,世界各國經典作品相繼被引進台灣,知名的推理作家也為讀者熟悉,此一文類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向來嗜讀「進口」推理小說的讀者,對於臺灣推理文學的發展脈絡、作家、作品等,有著怎樣的認識?臺灣也有推理小說嗎?本特展以此發問為起點,透過歷史的回顧與對當前現況的觀照,整理「推理文學」在臺灣百年來的歷程,同時展現本土推理文學的創作成績,讓讀者在享受解謎樂趣之餘,也能對臺灣推理文學所受到的外來影響以及體現的成果,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1451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標題: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時間:

2017年9月27日至2018年4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作家捐贈文物向為本館珍貴典藏,所蒐藏之作家真跡、手稿等各式珍貴文物,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上皆具有重要價值,並能呈現臺灣文學多元發展面貌。 本次捐贈展從李魁賢所捐贈的文物中,精選手稿、照片等物件,呈現李魁賢創作不輟以及推廣臺灣文學的事蹟,與大家共同領略詩人如何窮盡畢生之力,以創作將臺灣推向國際舞台。並藉由常態性文物捐贈展的規劃展出,感謝作家對本館的慨允捐贈。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1452

【展覽】Miho Museumの名品,古代オリエント・エジプト・ギリシア・中国の世界

【展覽】Miho Museumの名品,古代オリエント・エジプト・ギリシア・中国の世界

標題:

【展覽】Miho Museumの名品,古代オリエント・エジプト・ギリシア・中国の世界

時間:

2018年2月3日至3月25日

地點:

群馬県立近代美術館展示室1(群馬県高崎市綿貫町992-1)

主辦單位:

群馬県立近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7-346-5560

內容簡介:

滋賀県甲賀市信楽町の自然豊かな山中に佇むミホ・ミュージアムは、1997年(平成9年)11月に開館しました。設計は、ルーヴル美術館ガラスのピラミッドで知られる中国系アメリカ人のI.M.ペイによるもので、「桃源郷」をイメージして造られました。それはまるで光の鍵を用いて開かれた「シャングリラ(理想郷)」のようでもあります。またMIHO MUSEUMのコレクションは、ギリシア、ローマ、エジプト、中近東、ガンダーラ、中国、日本など、幅広い地域と時代に渡る優品約3,000件からなり、創立者・小山美秀子の「美術を通して、世の中を美しく、平和に、楽しいものに」との想いが世界の古代美術へと広がっていったものです。

本展覧会では、約3,000件のMIHO MUSEUMコレクションの中から、特に古代オリエント・エジプト・ギリシア・中国の作品に焦点をしぼり、《獅子頭神像》、《ヘラクレス像》、《有翼精霊形ペンダント》、《辟邪》など厳選した名品52件65点を展示します。

古代の美術品は一人の天才のなせる業ではなく、その時代地域で何世代にもわたり受け継がれ、異文化間の交流とも相まって洗練されてきた必然的な造形と、その奥に秘められた叙事詩を持っています。それらに通底するものは永遠の至福を求める心であり、美しいものを希求する心であると言えるでしょう。はるか古代から今に息づく、作品一点一点に込められた声に耳を傾けて頂けたら幸いです。

本展覽入場時間為9:30-17:00
休館日:月曜日(月曜祝日の場合開館、翌日休館)

系統號:

A-011321

【展覽】祈りの美

【展覽】祈りの美

標題:

【展覽】祈りの美

時間:

2018年1月4日至3月11日

地點:

サンリツ服部美術館(長野県諏訪市湖岸通り2-1-1 )

主辦單位:

サンリツ服部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66-57-3311

內容簡介:

古来より日本人はあらゆるものに神が宿っていると信じていました。その数は非常に多く、「八百万の神」といわれるほどです。太陽、月、雨、風、雷、山、川などは恵みや災害をもたらす存在です。そのため、日本の人々は自然を神と敬い、生活を営んできました。また、土着の神と朝鮮半島や中国から伝わった仏教が共存していることも日本ならではの文化でしょう。奈良時代、仏教は鎮護国家を目的とする国家事業の一つでした。しかし、平安時代になると個人の魂の救済のために信仰されることが多くなります。仏の教えは庶民にも広く伝わり、神・仏ともに信仰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きました。

美術のジャンルの中でも多く制作されているものの一つに宗教美術があります。日本でも信仰や布教、祈願のために、その宗派に関する書物や絵画、彫刻が制作されてきました。特に奈良時代から鎌倉時代にかけて、書や絵画、彫刻などの様々な美術作品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ています。

この度、サンリツ服部美術館のコレクションの中から、仏画、社寺縁起や高僧伝の絵巻、経典などを展示し、それらの作品から見えてくる人々の祈りの姿に迫ります。

系統號:

A-011322

【展覽】ガレも愛した──清朝皇帝のガラス

【展覽】ガレも愛した──清朝皇帝のガラス

標題:

【展覽】ガレも愛した──清朝皇帝のガラス

時間:

2018年4月25日至7月1日

地點:

サントリー美術館(東京都港区赤坂9-7-4)

主辦單位:

サントリー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3479-8600

內容簡介:

中国のガラスの起源は古く、春秋時代末期から戦国時代(紀元前5~前3世紀)に遡ります。当初は主に儀式にまつわる璧(へき)や剣装(けんそう)、あるいはトンボ珠や環(かん)などの装飾品が多く、貴石や玉(ぎょく)の代用品の役割を果たしました。

その長きにわたる歴史の中で、ガラス工芸が飛躍的に発展したのは、清王朝の時代です。康熙35年(1696)、第4代康熙帝(在位 1661-1722)が紫禁城内にガラス工房・玻璃廠を設置し、皇帝のためのガラス作りを開始したことが契機となりました。第5代雍正(ようせい)帝(在位1722-35)もこれを引き継ぎ、続く第6代乾隆(けんりゅう)帝(在位 1735-95)の治世には、ヴァリエーションも豊かに栄華を極めます。

ガラスといえば、「透明性」と「はかなさ」が最大の魅力ですが、特に最盛期の清朝のガラスは趣が異なり、「透明」と「不透明」の狭間で、重厚で卓越した彫琢が際立っています。その類まれなる美しさは、フランス・アール・ヌーヴォー期を代表する芸術家エミール・ガレ(1846-1904)をも魅了し、彼の造形に取り込まれていきました。

本展は、清朝皇帝のガラスの美を、ガレの作品とも比較しながら、有数のコレクションでご紹介する試みです。英国ヴィクトリア・アンド・アルバート博物館から来日する作品群とともに、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1441

【展覽】東亞虎的藝術──韓國.日本.中國

【展覽】東亞虎的藝術──韓國.日本.中國

標題:

【展覽】東亞虎的藝術──韓國.日本.中國

時間:

2018年1月26日至3月18日

地點: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特別展覽室(首爾特別市龍山區西冰庫路137 )

主辦單位: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66-57-3311

內容簡介:

為紀念2018平昌冬季奧運會,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舉辦「東亞虎的藝術──韓國.日本.中國」特別展覽。本次展覽考慮到平昌冬季奧運會吉祥物白老虎「Soohorang」,以「東亞虎的藝術的傳統與演變」為主題,展出105件珍貴文物。

本次展覽將自2018年1月26日至3月18日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特別展覽室舉行,展出韓國金弘道(1745-1806?)的《松下猛虎圖》、《竹下猛虎圖》等40件、中國古代虎紋青銅劍與十二生肖陶傭等30件、日本江戶時代三對大型龍虎圖屏風等35件文物。古代原始信仰與隨後在道教、佛教美術中的老虎有守護神的形象,後來逐漸演變成辟邪、吉祥、君子、德治等,其內涵不斷擴大,並在近現代作品中老虎是傳統的象徵,也是多樣詮釋的物件。本次展覽中介紹韓國、中國與日本的玉器、飾品、陶瓷、雕塑與繪畫作品描述的老虎。對亞洲人來說,野生老虎是一個恐懼與敬畏的百獸之王。專題展廳門口放映室裡播放關於野生老虎的高清視頻,給參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受。本次展覽讓參觀者通過美術的象徵與主題,更加深入理解韓日中文化的異同。

系統號:

A-01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