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系列講座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系列講座

標題: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系列講座

時間:

2017年8至10月,共6場

系統號:

A-010226

【演講】李皓同:《公法導源》與領土主權觀念在二十世紀初期中/藏邊區的本土化過程

標題:

【演講】李皓同:《公法導源》與領土主權觀念在二十世紀初期中/藏邊區的本土化過程

時間:

2017年8月1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西方經驗與近代中日交流的思想連鎖」主題研究計畫

主講人:

李皓同(Scott Relyea,阿帕拉契州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0227

【演講】楊惠玲:對明清曲籍編刊活動的考察之一:以李開先《中麓小令》為個案

標題:

【演講】楊惠玲:對明清曲籍編刊活動的考察之一:以李開先《中麓小令》為個案

時間:

2017年8月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楊惠玲(廈門大學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228

【演講】王泰升:以法院檔案探究日治臺灣司法正義觀

【演講】王泰升:以法院檔案探究日治臺灣司法正義觀

標題:

【演講】王泰升:以法院檔案探究日治臺灣司法正義觀

時間:

2017年8月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1段2號,總統府正後方)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泰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檔案與歷史研究」演講系列(15)】
先將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日本於19世紀末帶入台灣的「現代」司法裁判,相較於大多數台灣人所熟悉的「傳統」官府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也不時相互交織。接著以《日治法院檔案》內台北地方法院日治時期所為的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的個案資料,包括年代、案由、當事人特質(性別、法律上屬性、住所地)、訴訟代理人特質、訴訟結果等,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有某程度的轉型?這項轉型是否隨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之不同而異?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0229

【演講】青山瑠妙:中國的亞洲外交

標題:

【演講】青山瑠妙:中國的亞洲外交

時間:

2017年8月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西方經驗與近代中日交流的思想連鎖」主題研究計畫

主講人:

青山瑠妙(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教授)

系統號:

A-010230

【演講】Richard McGregor:Three Tigers, One Mountain: China, Japan and the US in East Asia

標題:

【演講】Richard McGregor:Three Tigers, One Mountain: China, Japan and the US in East Asia

時間:

2017年8月4日(週五)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辦單位:

ANU College ofAsia & the Pacific

主講人:

Prof. Richard McGregor(see below for more information)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Richard McGregor will speak about his forthcoming book, Asia’s Reckoning, an account of the widening geopolitical cracks in a region that has flourished under an American security umbrella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toxic rival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wo Asian giants consumed with endless history wars and ruled by entrenched political dynasties, is threatening to upend the peace underwritten by Pax Americana since World War II. Combined with Donald Trump’s disdain for America’s old alliances and China's own regional ambitions, East Asia is entering a new era of instability and conflict. If the United States laid the postwar foundations for modern Asia, now the anchor of the global economy, Asia’s Reckoning reveals how that structure is falling apart.

With access to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as well as to many of the major players in all three countries, the book blends the tectonic shifts in diplomacy with bitter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personalities driving them. It is a story not only of an overstretched America, but also of the rise and fall and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of Asia. The about-turn of Japan—from a colossus seemingly poised for world domination to a nation in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pace of two decades—has few parallels in modern history, as does the rapid rise of China—a country whose military is now larger than those of Japan, South Korea,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s combined.

The confrontational course on which China and Japan are set is no simple spat between neighbour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involved on the side of Japan in any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allout would be an economic tsunami, affecting manufacturing centers, trade routes, and political capitals on every continent.

About the Speaker
Richard McGregor is an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and author who has reported on high-leve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East Asia and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He was the Financial Times bureau chief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between 2000 and 2009, and headed the Washington office for four years from 2011. His book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ublished in 2010, The Party, was called a “masterpiece” by The Economist and won numerous awards in the US and overseas, including the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award in 2011 for best book on Asia. McGregor was a fellow at the Wilson Center in 2015 and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Sigur Center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2016. His new book, entitled Asia’s Reckoning, will be published by Viking Press and Penguin in September 2017.

After the Seminar
All attendees are invited to join us in the CIW Tea House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fter the seminar. With the consent of speakers, seminars are recorded and made publicly available through the Seminar Series’ website to build an archive of research on the Sinophone world.

The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th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系統號:

A-010231

【演講】李潔:毛澤東時代之譯製片與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標題:

【演講】李潔:毛澤東時代之譯製片與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時間:

2017年8月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李潔(美國哈佛大學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232

【演講】簡錦松: 挑戰現地研究:尋找文學地景

標題:

【演講】簡錦松: 挑戰現地研究:尋找文學地景

時間:

2017年8月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簡錦松(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233

【演講】顧恒湛:戰後臺灣「山地開發」之歷史考察(1945-1965)

標題:

【演講】顧恒湛:戰後臺灣「山地開發」之歷史考察(1945-1965)

時間:

2017年8月8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顧恒湛(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生、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博士培育計畫)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0234

【演講】林美容:台灣鬼仔古

標題:

【演講】林美容:台灣鬼仔古

時間:

2017年8月9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鬼仔古就是鬼故事,鬼故事和魔神仔的傳說故事有什麼不一樣呢?魔神仔本質上是山精水怪,但是台灣人使用魔神仔這個詞的時候,同時也泛指鬼類,這是為什麼我會採集到一些鬼故事的原因:從鬼故事我體會到台灣人對死亡的很多體貼的同情的細緻的民俗關懷。

注意事項
1. 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毋需報名,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8/6(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8/7(週一)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0235

【演講】張世瑛:民國史上最神秘的組織──從軍統局到軍情局

【演講】張世瑛:民國史上最神秘的組織──從軍統局到軍情局

標題:

【演講】張世瑛:民國史上最神秘的組織──從軍統局到軍情局

時間:

2017年8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1段2號,總統府正後方)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世瑛(國史館修纂處簡任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檔案與歷史研究」演講系列(12)】
軍事情報局隸屬於國防部參謀本部,專責國內外情報蒐集研整及戰略預警等任務。該局歷史最早可溯自1928年1月,戴笠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聯絡參謀的身分,受命成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密查組」;九一八事變後,國家處境內外交迫,戴笠在蔣中正的指示下,於密查組的基礎上,擴大成立「特務處」,主要負責偵查日本在華行動及國內外各種反政府的情資。同年9月,特務處改隸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經費始有固定來源。1935年南昌行營調查課併入特務處,人員編制與組織規模獲得進一步擴編。1938年8月,正式升格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一般習稱為軍統局,舉凡情蒐日、偽、共軍動向,蒐集國內軍政情報,剷除汪政權重要人士,執行經濟檢查與運輸戰略物資,及與外國情報合作等,都是戰時軍情局的主要任務,實際業務由副局長戴笠領導。抗戰勝利後軍統局於1946年8月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1955年3月再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1985年,原負責大陸敵後工作的國防部特種情報室合併至國防部情報局,更名為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至今。

2010年中華民國各界慶祝建國一百年之際,軍情局希望在回顧建國百年的歷程中,能為情報工作的發展及其重要領導人戴笠尋找歷史定位,主動與國史館商議合作研究及出版事宜,並應國史館要求解密相關檔案,交由國史館館進行檔案複製及修護作業,並在2011年底完成全部數位化工作後,檔案原件全部歸還予軍情局,雙方各執一套數位檔案典藏備存及開放運用。「軍情局」檔案共計147卷,依據案卷主題與內容特色,共可分為五大類別:一、軍統局組織沿革;二、軍情局的情報工作報告;三、軍統局附隨組織的活動;四、戰時中美合作所;五、情報機構內部期刊。

過去基於情報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情報組織檔案向屬政府的最高機密,此現象舉世皆然。是以在軍統局檔案未公開前,學界難窺究竟,只能仰賴軍統局人員的口述歷史或回憶錄,權充研究材料,學術研究向不多見。如今在這批塵封許久的檔案開放後,相信可以為關心抗戰時期情報組織研究者,提供最重要的核心史料。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0236

【演講】鄧國全:遺產治理下族群關係之比較:以馬來西亞檳城與馬六甲為例

標題:

【演講】鄧國全:遺產治理下族群關係之比較:以馬來西亞檳城與馬六甲為例

時間:

2017年8月16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鄧國全(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民族所2016年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寫作獎助者)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2008年,馬來西亞的檳城喬治市與馬六甲共同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馬來西亞特殊的族群政治卻影響了兩個城市的遺產治理方式,使他們有了不同的發展。不同於過往馬來西亞族群研究著重於馬來人與華人的對抗,本講題以遺產作為觀察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場域,指出不同尺度的族群政治對遺產治理的影響、藉由比較指出族群關係的不同地方脈絡,並描繪更多元的馬來西亞族群關係。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

注意事項
1. 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毋需報名,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8/13(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8/14(週一)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0237

【演講】康豹:臺灣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從王爺信仰說起

標題:

【演講】康豹:臺灣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從王爺信仰說起

時間:

2017年8月17日(週四)9:30-12:2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八十五號)

主辦單位: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司

主講人:

康豹(Paul R. Katz,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司跨文化大使系列講座】

本講座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10238

【演講】陳翠蓮:戰後遠東情勢與臺灣人處境

【演講】陳翠蓮:戰後遠東情勢與臺灣人處境

標題:

【演講】陳翠蓮:戰後遠東情勢與臺灣人處境

時間:

2017年8月1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1段2號,總統府正後方)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歷史教育」講座(8)】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世界秩序面臨重大改變。作為戰勝國領導者的美國對遠東秩序進行解構與重組,一方面企圖將日本帝國勢力自東亞各地驅逐;一方面打算扶持中國作為合作夥伴。在這樣的政策下由盟軍總部軍事占領日本本土,並且決定將日軍、日僑全部遣返;並同意中國接收日本官民遺留的公私產業作為戰爭賠償,其中包含壯大中國經濟體質的戰略構想。

過去,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二二八事件爆發大都置於中國史的架構下討論。但戰後臺灣人處境更與美國主導的遠東秩序、對日政策有密切關係,值得重新梳理。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0240

【演講】Tsai Tsan-Huang:Renaissance Cultures as Counter-Revolutionary Weapons: Ceremonial Music in Taiwan’s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Movement

標題:

【演講】Tsai Tsan-Huang:Renaissance Cultures as Counter-Revolutionary Weapons: Ceremonial Music in Taiwan’s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Movement

時間:

2017年8月17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辦單位:

ANU College ofAsia & the Pacific

主講人:

Prof. Tsai Tsan-Huang(see below for more information)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Th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was launched in Taiwan in opposition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66,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ries of cultural campaigns to transform Taiwan from a postcolonial region of Japan into a “headquarters for the anti-communist renaissance”. Music and dance were believed to be cruci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Movement, and several cultural forms were introduced or reinvented. One government program was the nationwide “Music Installation Project,” which was founded on the belief that “proper” music can transform society. Using interviews, recording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formulation of ceremonial music for state and communal rituals — specifically the reconstructed Confucian ceremony and “wedding ceremony,” — to contextualize how the KMT adopted certain music and rites, and trace the impact on contemporary Taiwan.

About the Speaker
TSAI Tsan-huang is a Senior Lecturer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aving studied ethnomusicology (M.Mus) at Sheffield and anthropology (M.Phil and D.Phil) at Oxford, he taught three years at Nanhua University in Taiwan and six year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efore joined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s a Post-doctorial Research Fellow in 2013. His research covers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ethnomusicology, organology, anthropology, and Chinese/Taiwanese studies. He is the author of an upcoming monograph From the Scholarly Chamber to the World Stage, two edited books Captured Memories of a Fading Musical Past: The Chinese Instrument Collection at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uan-Liou Publishing Co, 2010) and Listening to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Music, Politics, and Cultural Continuities co-edited with Paul Clark and Laikwan Pang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and more than twenty articles publish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examining the Chinese seven-stringed zither, Buddhist music, music and politics of Taiwan, and theoretical/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organology. His scholarly awards include an Affiliated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an Endeavour Fellowship (Australian Government), a Visiting Fellowship (ANU’s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re), a PhD Fellowship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and the Gribbon Award (American Musical Instrumental Society).

After the Seminar
All attendees are invited to join us in the CIW Tea House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fter the seminar. With the consent of speakers, seminars are recorded and made publicly available through the Seminar Series’ website to build an archive of research on the Sinophone world.

The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th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hare

系統號:

A-010239

【演講】吳叡人:東北亞邊陲民族主義的興起:臺灣、沖繩與香港的初步比較

標題:

【演講】吳叡人:東北亞邊陲民族主義的興起:臺灣、沖繩與香港的初步比較

時間:

2017年8月2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0241

【演講】林星廷:妙手回「生」:近現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實踐史,1880-1920

標題:

【演講】林星廷:妙手回「生」:近現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實踐史,1880-1920

時間:

2017年8月2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林星廷(美國金氏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辦單位:

系統號:

A-010242

【演講】畢茉莉:誰欲學詩而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乎?

【演講】畢茉莉:誰欲學詩而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乎?

標題:

【演講】畢茉莉:誰欲學詩而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乎?

時間:

2017年8月24日(週四)15:00-17:00

主講人:

畢茉莉(Marie Bizais-Lillig,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0243

【演講】李道明:我的臺灣電影史研究之路:兼談臺港電影史料的探訪

標題:

【演講】李道明:我的臺灣電影史研究之路:兼談臺港電影史料的探訪

時間:

2017年8月25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2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群、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李道明(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主任)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0244

【演講】張省卿:The Construction of Chinoiserie Gardens in 18th Century Sanssouci in Potsdam, Prussia

標題:

【演講】張省卿:The Construction of Chinoiserie Gardens in 18th Century Sanssouci in Potsdam, Prussia

時間:

2017年8月26日(週六)

地點: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主辦單位: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Section for East Asian Art

主講人:

張省卿(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oiserie Gardens in 18th Century Sanssouci in Potsdam, Prussia” at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by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Section for East Asian Art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24th–27th August 2017.

系統號:

A-010245

【演講】蔡維屏:政治的棄嬰?從新政到辛亥革命期間的郵政與其角色的廣泛意義

標題:

【演講】蔡維屏:政治的棄嬰?從新政到辛亥革命期間的郵政與其角色的廣泛意義

時間:

2017年8月30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蔡維屏(倫敦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246

【演講】Louisa Lim:China's War on the Past; Remembering Tiananmen in Xi Jinping's China

標題:

【演講】Louisa Lim:China's War on the Past; Remembering Tiananmen in Xi Jinping's China

時間:

2017年8月31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辦單位:

ANU College ofAsia & the Pacific

主講人:

Prof. Louisa Lim(see below for more information)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History is the best textbook" is one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favourite phrases, yet in recent years the Communist party have made efforts to tighten control over history. The struggle to control historical memory can be seen most recently in attempts to curb even private commemorations of the bloody crackdown of 1989 and silence public comment. Over time, the events of June 4 1989 have become more, not less, sensitive. By examining the example of an almost-forgotten crackdown in the city of Chengdu in 1989, we can see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e's ability to rewrite history.

About the Speaker
Louisa Lim is the auth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which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Orwell Prize and the Helen Bernstei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She is an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who grew up in Hong Kong and reported from China for a decade for NPRand the BBC. She is now a Senior Lecturer in Audio Visual Journalism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nd has recently been named an Orwell Fellow. She is the co-host of the Little Red Podcast, a monthly podcast focussing on China beyond the Beijing beltway.

After the Seminar
All attendees are invited to join us in the CIW Tea House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fter the seminar. With the consent of speakers, seminars are recorded and made publicly available through the Seminar Series’ website to build an archive of research on the Sinophone world.

The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th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系統號:

A-010247

【演講】陳蕊:相煎何太急:──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暴力

標題:

【演講】陳蕊:相煎何太急:──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暴力

時間:

2017年9月6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蕊(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後)

系統號:

A-010248

【演講】陳儀深:從大溪檔案看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演講】陳儀深:從大溪檔案看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標題:

【演講】陳儀深:從大溪檔案看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時間:

2017年9月7日(週四)14:00-16:00

主講人: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249

【演講】林承緯:臺灣民俗學的建構及其實踐

標題:

【演講】林承緯:臺灣民俗學的建構及其實踐

時間:

2017年9月9日(週六)9:30-12:20

地點: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八十五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林承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123)】

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10250

【演講】林本原:中華民國政府拘捕29艘侵漁日本漁船案研究

【演講】林本原:中華民國政府拘捕29艘侵漁日本漁船案研究

標題:

【演講】林本原:中華民國政府拘捕29艘侵漁日本漁船案研究

時間:

2017年9月14日(週四)14:00-16:00

主講人:

林本原(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系統號:

A-010251

【演講】廖肇亨:歸到中天應記得,瑯璈親向十洲聞:明清使琉書寫中的異國經驗

標題:

【演講】廖肇亨:歸到中天應記得,瑯璈親向十洲聞:明清使琉書寫中的異國經驗

時間:

2017年9月1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10252

【演講】洪廣冀:一個 「不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1926)

【演講】洪廣冀:一個 「不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1926)

標題:

【演講】洪廣冀:一個 「不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1926)

時間:

2017年9月1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對談人: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一九二七年,時年三十一歲的哈佛人類學博士李濟 (1896-1979) 出版《西陰村史前的遺存》一文。他如此定位該文於中國考古學的地位:《西陰村史前的遺存》是一篇純科學的現代考古發掘報告,是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的初步總結。發掘是著者和袁復禮於1926年冬在山西夏縣進行的,報告作為清華學校研究院的院書第三種於1927年出版。

在當前中國考古學史的書寫上,研究者少有質疑李濟的自我定位,進而將李濟與袁復禮一九二六年的西陰村考古挖掘視為中國現代考古學史的開端。即便如此,除了仔細爬梳兩人採用的方法、重要發現、該挖掘與李濟日後主持之安陽挖掘間的關聯外,研究者還未探究李濟在《西陰村史前的遺存》中明言的「最感謝」的人:「弗利爾藝術館的收集員畢士博先生」:他所注重的是科學的考古,代表的是那史密森研究院的一句格言的真精神--「為了知識的增進」;不是那尋常的古董收集者。他的始終不懈的贊助才能使這次的挖掘告一個相當的段落。

本演講的目的便是以這位「不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 (Carl W. Bishop, 1881-1942) 為中心,立基在目前典藏在賓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史密森研究院檔案館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rchives)、弗利爾藝術館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等處的外文史料,具體而微地說明誰是畢士博、他與史密森研究院及弗利爾藝術館間的聯繫、此聯繫如何把畢士博送到中國、李濟是如何—又為何—受到畢士博「始終不懈的贊助」等問題。我試著主張,畢士博的「不尋常性」有助於我們思索到底什麼是「田野」與「田野工作」,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該如何處理「歷史上」的田野與田野工作。

系統號:

A-010253

【演講】陳中和:太平洋戰爭對馬來亞獨立建國的影響

標題:

【演講】陳中和:太平洋戰爭對馬來亞獨立建國的影響

時間:

2017年9月20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西方經驗與近代中日交流的思想連鎖」主題研究計畫

主講人:

陳中和(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0254

【演講】Jieyu Liu:Gender, Sexuality and Power in Chinese Companies: Beauties at Work

標題:

【演講】Jieyu Liu:Gender, Sexuality and Power in Chinese Companies: Beauties at Work

時間:

2017年10月9日(週一)18:00-20:00

地點:

Brunei Gallery, Brunei Gallery Suite,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Dr. Jieyu Liu(Deputy Director at the SOAS China Institute)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Chinese Forums】
Jieyu Liu will talk about her book which offers the first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the experiences of highly educated young professional women, hailed by the Chinese media as ‘white-collar beauties’. It exposes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 naturalization, objectific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 of women – that wield gendered and sexual control in post-Mao workplaces. Whilst men benefit from symbolic and bureaucratic power, women professionals skilfully enact indirect power in a game of domination and resistance. The sources of women’s subversion are grounded in their only-child upbringing which breaks the patrilineal base of familial patriarchy fostering an unprecedented ambition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gender as inherently relational and a role-oriented system, and inner-outer cultural boundaries as signifiers of moral agency. This raises a new feminist inquiry about the agents for social change. Through a nuanced analysis grounded in the socio-cultural locality, this book throws fresh light upon the ways in which gender, sexuality and power could be theorized beyond a Euro-American reality.

講者簡介
Dr Jieyu Liu is Deputy Director at the SOAS China Institute.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gender, sexuality, family and generation in China. She is the author of Gender and Work in Urban China: Women Workers of the Unlucky Generation (Routledge) and co-editor of East Asian Sexualities: Modernity,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Zed Books). In 2015, she was awarded a five-year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grant to examine changing family relations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Places are limit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All welcome but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Please register before Sunday, 24 September 2017.

系統號:

A-010255

【演講】Christopher Nugent:Textual Practices of Literary Training in Medieval China: Evidence from Dunhuang

標題:

【演講】Christopher Nugent:Textual Practices of Literary Training in Medieval China: Evidence from Dunhuang

時間:

2017年10月11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Christopher Nugent (Williams College)

內容簡介:

Literature was not only a means of aesthetic expression in medieval China; it was a crucial aspec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as well. For every seemingly timeless poem by Du Fu pondering the fate of the dynasty, there were countless (now long-forgotten) verses written to impress superiors, 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 or simply entertain friends at a party. In spite of this crucial role played by literature, we know surprisingly little about the process by which members of the literate elite learned to produce it—that is, how they mastered a literary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ly unprecedented size and scope and put that inheritance to use in their own compositions. In this talk I examine a number of manuscripts of educational works discovered in the caves at Dunhuang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texts and practices of this process of literary training, analyzing both textual structures and the physical documents that contain them.

系統號:

A-010256

【演講】William Nienhauser:The Significance of Plowing in Early Chinese Texts

標題:

【演講】William Nienhauser:The Significance of Plowing in Early Chinese Texts

時間:

2017年11月15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William Nien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內容簡介:

When Wan Zhang asked Mencius about how Yi Yin sought an introduction to Tang, Mencius replied that he had done so by “plowing the wilderness of the Youxin Clan, delighting in the principles of Yao and Shun.” Mencius also responded to Zhou Xiao’s question, “Did superior men of old take office?” by quoting a passage on plowing from the Book of Rites: “A prince plows himself, and is assisted by the people, to supply the millet for sacrifice. His wife keeps silkworms, and unwinds their cocoons, to make the garments for sacrifice.” Later, still in discussion with Zhou Xiao, Mencius drew a direct parallel between plowing and governing: “An officer's being in office is like the ploughing of a husbandman.” Shun’s ploughing on Mount Li caused Yao to notice and the prefer him. Moreover, famous figures such as Sima Qian, Wu Zixu, and Chen She all began or restarted their careers behind a plow. This paper will therefore attempt to examine the use of the motif of plowing in early Chinese texts, examining the scenario of “plowing in the wilds” 耕於野 and other tropes, and stressing especiall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owing and politics.

系統號:

A-010257

【研習營】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荊楚文化

【研習營】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荊楚文化

標題:

【研習營】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荊楚文化

時間:

2017年8月12日至23日

地點:

武漢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聯絡人:

羅麗芳,Tel: 886-2-2782 9555#351;E-mail: cscamp@asihp.net

內容簡介:

本研習營已公布錄取名單,請參見: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7/records.htm

【研習費用】
活動期間於當地之研習考察、食宿交通費用由主辦單位負擔。另補助學員往返山東之交通費用,詳情請見官網見活動辦法。

【師資陣容】
課程內容安排10場演講課程及5場田野調查

講座教師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明珂(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余西云(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李豐楙(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陳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楊國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鄧淑蘋(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退休)
鄭振滿(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田野導師
李丹婕(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胡簫白(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徐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張侃(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鄭靜(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0258

【研習營】「2017世界史卓越營」第二梯次「宗教改革與群眾政治」

標題:

【研習營】「2017世界史卓越營」第二梯次「宗教改革與群眾政治」

時間:

2017年8月12日至23日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聯絡人:

侯家榆,E-mail: fri723@gmail.com

內容簡介: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為慶祝成立十週年暨紀念路德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繼2017年4月的「近代英國的激進主義與群眾政治」工作坊後,將於2017年9~10月份舉辦第二梯次「宗教改革與群眾政治」(Reformation and Popular Politics)工作坊,邀請對世界史有興趣的學生與國內外學者參與。此次工作坊聚焦在宗教改革運動,探討其在歐陸、英格蘭,以及其它地區(尤其是亞洲)的後續發展。

本次工作坊很榮幸邀請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座 Euan K. Cameron 教授(Henry Luce III Professor of Reformation Church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主任 Ethan H. Shagan 教授(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擔任客座講師。另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周施廷副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陳慧宏副教授,以及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系鄭仰恩教授擔任圓桌論壇與談人。與會學者均為各領域一時之選,精彩可期。

此次工作坊預計招收大學部(高年級優先)與研究所學生共30名。相關資訊如下:
導讀會:
工作坊舉辦兩次導讀會,由四位老師帶領學員閱讀客座講師 Prof. Cameron 與Shagan的作品。日期暫訂為2017年9月16、30日(週六)13:00-17:00,於臺灣大學舉行。四位導讀老師為:李若庸(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美香(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谷銘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陳慧宏(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討論會:
兩位客座學者將於2017年10月14日(週六)上午與工作坊學員進行兩場小型的討論會,與會學員可就其論文與學術研究進行廣泛交流。

專題演講與圓桌論壇:
2017年10月14日(週六)下午將安排兩場客座講師的專題演講,之後加入三位與談人進行綜合性的圓桌論壇。活動預計於18:00結束。兩位客座學者訪台期間亦安排其他演講活動,工作坊將另行公告,歡迎所有學員參與。

活動地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暫定)

報名資訊: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單,報名表連結:https://goo.gl/forms/p17Ori7vgCElhFWr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17年8月31日止
聯絡人:工作坊助理

系統號:

A-010259

【工作坊】「台灣文學年鑑20」工作坊

【工作坊】「台灣文學年鑑20」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台灣文學年鑑20」工作坊

時間:

2017年8月4日(週五)

系統號:

A-010260

【工作坊】2017清代《縉紳錄》研究工作坊

【工作坊】2017清代《縉紳錄》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7清代《縉紳錄》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7年8月17-18日(週四至週五)

系統號:

A-010261

【工作坊】Gardening with Chinese Herbs in the Bay Area

標題:

【工作坊】Gardening with Chinese Herbs in the Bay Area

時間:

2017年10月1日(週日)10:00-12:00

地點:

UC Botanical Gard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主辦單位:

UC Botanical Garden

主講人:

Prof. Sigrid Schmalzer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聯絡人:

Tel: 510-664-9841;E-mail: gardenprogram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In honor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 Garden, join Peg Schafer for a lecture on growing Chinese botanicals for beauty and medicine as well as medicinal edibles that grow well and make efficacious medicine here in the bay area. This slideshow presentation is followed by a one hour walk in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 garden. Peg's book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 Farm: A Cultivator’s Guide to Small-Scale Organic Herb Production will be available for sale.

About Peggy Schafer
Peg Schafer has a background in nursery management and farming and is the owner/operator of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 Farm outside Petaluma, in Northern California.

Since 1997 the farm has grown out more than 260 different herb crops, and has sold to practitioners, pharmacies, product manufacturers, researchers, retail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e farm functions partly as an experimental operation trialing Asian herbs compiling an extensive database on the cultivation of herbs of medicinal and economic interest. One of the educational components is a popular nine-month farming apprenticeship for growers,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She is a frequent lecturer at colleges of Oriental medicine, conferences and farming events, where she addresses herb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conservation, and issues affecting Chinese herbs.

In 2011 she authored the book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 Farm A Cultivator’s Guide to Small-Scale Organic Herb Production published by Chelsea Green. Peg’s focus in all endeavors is on growing the highest quality and most efficacious Chinese herbs possible.

系統號:

A-010262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時間:

2017年4月至12月,共5場

地點:

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2段2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齊東詩舍

聯絡人:

江小姐,Tel: 02-23279657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文學是人類生活的底蘊,而詩是文學中最精煉的語言,透過寫詩、讀詩、以詩入歌,創造臺灣人的生活美學。作為「詩的復興基地」的齊東詩舍,以推廣「現代詩」為主軸精神,並以「講堂」為其內涵的展現。 為串起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南館北舍」的美麗,點亮齊東詩舍詩路的炫彩,即將邁入三周年的齊東詩舍特別規劃「城東講堂」,期盼以不同面貌的詩文學表現形式為民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學響宴。

本系列演講2017年8月至12月場次內容如下:
8月20日
14:00-16:00
詩歌創作與吟唱(暫定)(陳克華)

10月22日
14:00-16:00
臺灣唸歌仔(柯銘峰)

12月17日
14:00-16:00
臺灣第一張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要出嫁》(朱約信)

報名須知:每場次50員限定,額滿即截止報名,活動當日已報名者請於活動開始前15分完成報到,逾時會將已報名未到之名額開放給現場民眾。現場民眾將發放號碼牌依序後補進場,額滿即止,敬請見諒。

系統號:

A-010263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標題: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時間:

2017年4月7日至2018年2月2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打破臺文館以往呈現展覽的方式——沒有放在展示櫃內的文物,試圖尋找文學展示的各種可能性,展覽規劃將文本吸收轉化後,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尋找X點」、「書寫自然」、「綠色行動」等主題呈現對環境破壞的憂心、生態觀察的耐心、書寫的熱情與行動的決心。觀眾透過親手操作、以眼耳親身觀察、實際的閱讀,來體會環境的重要與自然書寫者的熱情。

「自然書寫」呈現人與自然互動的理智建構和情感結果,書寫自然對於自身的影響,以及對大自然的渴望,強調文學性、科學知識的使用與實際的自然經驗。除了面向自然生態,也承擔面對環境倫理、永續的危機與警示價值。展場設計多元,例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展區,觸摸樹幹會浮出與馬以工、楊憲宏文句相呼應圖像的「感溫油墨觸摸體驗」;「尋找X點」展區觀眾可化身為生態觀察家如陳玉峰、劉克襄,啟動五官,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書寫自然」讓觀者在展區直接閱讀各類型作家的相關作品,讓文本說話;「綠色行動」透過選擇題的選項、展覽摺頁的留言,讓觀眾成為吳晟、曾貴海一般的行動者。通過作家之筆,我們得以持續思考、探求,並進而起身行動、實踐,共同追求更和諧的地球。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264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標題: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6日至12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因為音樂,生活有什麼不同?因為音樂,改變了我們什麼?
從考古文化中發現史前人類的祭祀樂器,說明音樂在古代的功能。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音樂在各個時期呈現不同演變,到了當代,已是隨處可聽各式生活音樂。本特展用音符帶領觀眾進入展場,步入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沙龍,一探早期屬於貴族娛樂的西方室內樂,欣賞距今約240年的小提琴等古典樂器的優雅形式之美,並透過體感指揮互動遊戲,模擬指揮交響樂團的感受;另外,在展區透過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介紹,以及歌仔戲及布袋戲體驗,認識族群音樂的風格與特性。展區打造出仿歌劇院及經典音樂劇場景,讓觀眾身歷其境扮演男女主角。

錄音改變音樂形式 製作自己的單曲
因為人們對於音樂的需求,讓音樂傳播有不同的方式。現場展示機器演奏家-自動樂器,播放臺灣第一張商業發行唱片及第一首流行歌曲,了解到媒體對於音樂傳播的影響後,可至特別打造的錄音室中,錄製屬於自己的單曲並拍下漂亮的封面喔!

音樂不滅 經典不朽
音樂,是由人類經過思考組織過後的聲音,透過人心去想像所創造,因此讓聽者感動,產生共鳴。傳承音樂文化及技藝,是我們必須關注及持續推廣的議題,在本特展中,特別介紹登錄為臺灣文化資產的「楊秀卿說唱藝術」、「响仁和製鼓工藝」及「吳宗霖銅鑼工藝」,期傳遞音樂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在身處在多元音樂形式世界的我們,更為珍惜音樂的價值。

系統號:

A-010266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標題: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7日至12月3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臺灣與日本同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面對不時發生的地震可說是兩地的共同命運。本特展主要呈現臺灣與日本在19世紀至今的震災史,從中可以發現臺、日兩地面臨地震時,分別如何逐步應對震災,並建立起面對地震的救災體系。從前近代面對地震後社會不安,以宗教神話解釋地震,到近代國家體制建立後,在日本及殖民地臺灣,國家力量如何介入救災,及災後的都市計畫重建,並配合媒體的傳遞等,都說明近代國家如何動員組織力量來面對天災。到了現代,無論是臺灣或日本,除了傳統的國家力量運作外,戰後公民社會的崛起,「志工」及非政府組織的積極運作,強調地震後的心靈重建,以及復興地域文化共同體成為重要課題。21世紀的今天,除了傳統救災體系外,人們更重視地域社會、家族乃至個人記憶的保存,而文化資產保存從狹義的古蹟保存,也擴展到人的文化記憶。震災記憶也逐漸被視為重要的,博物館開始思索如何協助民眾,並投身震災後文化、記憶的保存、延續工作。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0267

【展覽】「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

【展覽】「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

標題:

【展覽】「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

時間:

2017年5月25日至10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樓大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內容簡介:

「口述歷史」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採集史料的重要工作之一,首任所長郭廷以先生創辦近史所時,除徵集檔案文獻之外,也重視口述歷史,並於1959年積極推動口述歷史訪問工作。近史所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其相關出版資料極具歷史意義及參考價值,倍受外界矚目。

為使大眾了解近史所對於「口述歷史」之推動與開展,特規劃此次展覽,以呈現郭先生創辦歷程及本所出版成果。展出內容以本所檔案館典藏之郭廷以檔案〈信件、日記、照片等〉為主,並搭配展板解說。歡迎各界有興趣的朋友蒞臨參觀。

本展覽開放時間:9:00~16:30(例假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10268

【展覽】「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

【展覽】「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

標題:

【展覽】「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

時間:

2017年5月2日至10月1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在地,原為「臺江內海」一部分。兩百年來,曾文溪改道氾濫、內海浮覆成陸,像部張力十足的土地劇場。

面對自然環境變化,臺江先民發展出「避水(患)而居」、「順水(域)而生」的生活樣貌。在洪氾中,家屋「竹籠厝」(Tik-long2- a2-tshu3)是人民最重要所有,因抗水患而有「扛厝走溪流」(Kng tshu3 tsau2 khe-lau5)的生活記憶。村落庄頭宮廟為人民抗水護庄的力量,衍生祭溪信仰延續至今,人民感念天地之心仍存。此外,臺江移墾過程中,先民多自曾文溪北方區域南遷而至,家族移墾是移墾型態之一,落地生根,順水而生見證臺江滄海桑田的變遷。

本展展示範圍聚焦於曾文溪下游聚落,這塊溪埔地,先民稱它為「菅仔埔」或「芊仔埔」,日本時代官方稱它為「臺南廳新豐郡外武定里」,現今地方則稱呼「臺江十六寮」或「臺江」,在行政區屬「臺南市安南區」。本區由曾文溪及鹽水溪兩溪環繞,也是兩溪數百年來改道、洪氾的主要範圍。有關「臺江十六寮」文獻,在1895年《臺灣總督府舊縣公文類纂》中可見記載。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0269

【展覽】南島風情——臺日藏書票特展

【展覽】南島風情——臺日藏書票特展

標題:

【展覽】南島風情——臺日藏書票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10日至9月4日

地點: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東京都港區虎ノ門1-1-12虎ノ門ビル2樓)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

聯絡人:

王小姐,Tel: 06-2217201#2301

內容簡介:

本民眾介紹臺灣藏書票的發展、藏書票與臺灣文學間的關係,展示作品涵蓋原住民、臺灣風景及歷史民俗等不同主題之藏書票,透過臺灣與日本重要收藏名家的藏書票傳遞愛書的精神,更期待藉由日本人家喻戶曉的藏書票拉近與臺灣文化的距離,透過特有的臺灣圖樣,希望能成功行銷臺灣,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開館時間:10時-17時,土、日曜日&祝日休館

系統號:

A-010270

【展覽】「人類學家的錢包: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展覽】「人類學家的錢包: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標題:

【展覽】「人類學家的錢包: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2日至8月31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覽以「人類學家的錢包」為題,有別於常見的貨幣展多以各國紙鈔錢幣(含古錢)為主,本展覽則透過人類學家在世界不同文化的研究,呈現貨幣的多樣性,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與權力關係,希望透過人類學跨文化比較的視野,帶領參觀者思考下列問題:貨幣是什麼?貨幣的價值從何而來?在文化接觸的介面,人們如何交換、交易?貨幣的象徵與政治意涵為何?貨幣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什麼影響?並思考貨幣的未來式。

展覽內容除了人類社會多樣的交易媒介(如煙草、鹽、鹿皮、金屬、貝等),並選擇幾項貨幣作為闡釋主題的案例,如策展人郭佩宜副研究員研究的所羅門群島貝珠錢、本所館藏雅浦的石錢、台灣原住民的貨幣(如貝珠條、貝珠衣),此外也包括金紙、時間貨幣、虛擬貨幣(如比特幣)等。展覽中並呈現新自由主義經濟時代的另類貨幣,以及傳統與地方貨幣的永續實踐。透過幾個子單元,邀請參觀者重新思考貨幣的本質,檢視日常生活中貨幣扮演的角色,並進而思索個人與社群面對全球大結構之網,是否仍有自主行動的可能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為研究型博物館,展覽主要呈現研究成果,同時亦肩負大眾人類學的推廣任務。除了知識傳播,我們希望這是一檔「刺激思考」的展覽,在設計上採用雙向、參與式的展覽手法,透過提出問題、呈現相關學術研究,邀請參觀者共同思考,鬆動一般認知,進而發現新的視角──如Bruno Latour所說的,挑戰在於讓參與者能在觀展過程產生「思考的位移」。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三、六、日,9:30-16:30

系統號:

A-010271

【展覽】「蕉風.雨林.北迴歸線:台灣與東南亞」文學展

【展覽】「蕉風.雨林.北迴歸線:台灣與東南亞」文學展

標題:

【展覽】「蕉風.雨林.北迴歸線:台灣與東南亞」文學展

時間:

2017年6月15日至10月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B(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台灣是東亞戰略地位與交通運輸的樞紐,也是海洋與大陸文化的交會點,來自四方文化思潮,不停地在這座島嶼上激盪、融合,創造出豐富多元的內涵。同樣的,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由於地緣的關係,有悠久的交流歷史,不論是人員的遷徙、貿易的往來,或是文學、文化的互相影響,乃至當代因婚姻或勞動而來到台灣的眾多東南亞移民及移工,各種文化形式的交流總是持續不斷,接受程度或許不如西方文化強勢入侵般那麼顯著,卻深刻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也有許多燦爛奪目的文學成就。

其中,東南亞各國的華文文學,是海外中文寫作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因各國歷史文化的差異,而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共同點,即是與台灣文學的高度密切互動,並呈現鮮明的南洋色彩。

本次展覽為初步階段的呈現,以大架構呈現不同時期的文學文本,企圖呈現此緊密連結的關係,將台灣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學發展彼此展現,並期待有更多深入探索與研究的可能性。同時,也藉由當代台灣的東南亞移民工文學表現,勾勒下一個世代的台灣文學新去向。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272

【展覽】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

【展覽】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

標題:

【展覽】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

時間:

2017年5月18日起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甜白釉色創燒於永樂,恬靜優雅,開創白瓷新面貌。青花瓷器的造型豐富多變,有許多文化交流下產生的新器形。紅釉瓷器光瑩鮮豔,也成為後世追仿的對象。在朝廷的要求和監督下,瓷器先由內府「定奪樣制」,才發給窯廠照樣製作。官用作品器形規整、釉色純正、紋飾合於規範的現象在此時開始建立。不合標準的作品往往被刻意擊碎,掩藏起來,燒成的瓷器則作為國家禮儀或宮廷日常之用,或成為賞賚外交邦國的禮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傳世永樂瓷器,質量俱精,本次展覽特別精選一百件左右的作品,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內府燒造」,呈現永樂時期瓷器的性質、面貌及特色。第二單元「對外交流」展現瓷器上所見與西藏以及中西亞文化交流的軌跡,第三單元「承襲與模仿」,呈現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仿作,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參觀者能從中看到傳世永樂官方用瓷的時代面貌及文化意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273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時間:

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

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大清王朝。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從未改變成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

本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為中心,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闡釋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274

【展覽】「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展覽】「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7年3月11日至11月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臺灣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東南亞的面孔,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當下已突破14萬人、移工逾68萬人,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家、停留多久,都已成為臺灣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無論是在400年前或是現在,臺灣文化的多元和混融,透過來自四方、先來後到的移民加入,形塑今天的面貌。

東南亞移民常被與「新住民」畫上等號,事實上這些移民並非1990年代後才開始來到臺灣。當我們稍往回看歷史,約半世紀前的1960、70年代已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移民來臺灣,主要受到政治因素影響。這個展覽聚焦在近50年間臺灣的東南亞移民及移工,這些曾經陌生的外國面孔,走進臺灣的每個角落,變成熟悉的家人、朋友或工作伙伴。而身分認同隨時間轉變流動,在此我們說的不只是「新臺客」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本展覽邀請14位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的移民及移工們,藉由他們的物件、影像、聲音、創作,讓我們透過不同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新臺客」的多元樣貌。藉由她與他的生命故事,讓我們更理解不同族群存在的自尊、驕傲與個人價值,也藉此讓這塊土地的人們,更加認識屬於這個世代的新臺灣。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0275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標題: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1月21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展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王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高雄港都是台灣遠洋漁業的發展重鎮,本展覽期望從高雄出發,帶領大家一同回顧遠洋漁業發展過程中每個與海拼搏的生命痕跡,並從中瞭解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為這片環繞台灣的生命之海盡一份心力。

❉本展覽免費參觀,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00-17:00
休館日:星期一

系統號:

A-010276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標題: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時間: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月7日

系統號:

A-010277

【展覽】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

【展覽】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

標題:

【展覽】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

時間:

2017年7月1日至9月28日

系統號:

A-010278

【展覽】よみがえれ!鴻臚館——行き交う人々と唐物

【展覽】よみがえれ!鴻臚館——行き交う人々と唐物

標題:

【展覽】よみがえれ!鴻臚館——行き交う人々と唐物

時間:

2017年9月7日至10月22日

地點:

福岡市博物館(福岡市早良区百道浜3丁目1-1)

主辦單位:

福岡市博物館、読売新聞社、NHK福岡放送局

聯絡人:

Tel: 092-845-5011

內容簡介:

シルクロードの終着駅であるわが国において、博多湾はその表玄関でした。鴻臚館跡は古代日本の外交や貿易の最前線を担った遺跡です。その発見から100年、そして昭和62年(1987)の発掘調査開始からは今年で30周年を迎えました。

鴻臚館は古代の迎賓館のような施設です。海外からの使節や商人のほか、我が国の遣唐使や入唐僧などもここから旅立ちました。また、ここを通じてもたらされた唐物は人々の憧れであり、日本文化の形成にも大きな影響を及ぼします。今回の展覧会ではこれまでの発掘調査成果とともに、ここを行き交った人々と唐物に関連する歴史資料を一堂に紹介します。


開館時間:午前9時30分~午後5時30分(入館は午後5時まで),7月22日から8月27日のうちの金・土・日ならびに8月14日、15日は午後8時まで開館(入場は午後7時30分まで)。

※本展覽購票資訊,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0279

【展覽】「清明上河図」と中国絵画の至宝

【展覽】「清明上河図」と中国絵画の至宝

標題:

【展覽】「清明上河図」と中国絵画の至宝

時間:

2017年7月15日至9月3日

系統號:

A-010280

【展覽】歌川国芳.水滸伝の世界

【展覽】歌川国芳.水滸伝の世界

標題:

【展覽】歌川国芳.水滸伝の世界

時間:

2017年7月29日至9月10日

系統號:

A-0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