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4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4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侵略前的臺灣史(家博)
清代南臺灣六堆的米穀生產與流通(李文良)
殖民地的文學史建構:重探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書寫(林巾力)
分而治之:1931-1945 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葉高華)
系統號:
P-008837
國史館館刊第50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50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報導者:
黃翔瑜(國史館)
內容簡介:
【論文】
公私領域之間──長崎僑領陳世望(1901-1940)(朱德蘭)
日治初期臺灣土地調查事業階段的「公業」概念演變(張安琪)
析論蔣中正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指導(張鑄勳)
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之制定──以「武漢計畫」為例(葉惠芬)
系統號:
P-008847
清華學報第46卷第4期
標題:
清華學報第46卷第4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臺灣華語鼻音及元音鼻化的氣流研究(張月琴、謝豐帆、歐愷云、謝育倫)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許慧娟)
Articul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onal Consonants in Malaysian Mandari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on-“Canonical” Sibilants (Huang Ting, Chang Yueh-chin, Hsieh Feng-fan)
Prosody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onal Align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English Pitch Accent by Mandarin Native Speakers (Lu Yu-an, Kim Miran)
系統號:
P-008766
清華學報第46卷第3期
標題:
清華學報第46卷第3期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莊子》「天人不相勝」的自然觀──神話與啟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賴錫三)
從寒梧棲鳳到江曲孤鳧──王勃入蜀前後的賦體創作(陳偉強)
伊藤仁齋、東涯父子對《太極圖說》的批判(陳威瑨)
李贄與佛教──論李贄思想之基本立場與其會通儒、釋之取徑(戴景賢)
臺灣南島語論元省略:人稱代名詞詞彙結構與言談主題(魏廷冀)
系統號:
P-008765
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4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4期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上海中醫藥的發展(1950-1965)──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考察(皮國立)
崇高的愛情,流放的痛苦:徐訏50年代小說與中國浪漫主義(葛浩德)
【漢學人物】
葉嘉瑩教授學述(李明陽、于樂)
【研究機構】
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發展(杜衛華)
【新書評介】
Betty Peh-Ti Wei, A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Remembering My Father Wei Hsioh-Ren (1899-1987): Scientist, Educator, and Diplomat
Ang Ming Chee, Institution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Movement in Malaysia, 1951-2011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17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臺灣書院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05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08846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演繹創傷──〈同谷七歌〉及其擬作的經驗再演與轉化(曹淑娟)
論《紅樓夢》中的薛寶琴〈懷古十絕句〉──懷古、詠史、詠物的詩類匯融(歐麗娟)
「文學革命」的運動策略與結構條件──《新青年》如何建構關於「現代文學」的象徵鬥爭(林運鴻)
今文《尚書》「惟」字分裂句初探(郭維茹)
宋初南北文士的互動與南方文士的崛起──聚焦於徐鉉及其後學的考察(張維玲)
安置心靈於世界之中:在脈絡之中的科學實作及其對其他實作之意涵(陳思廷)
系統號:
P-00876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6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6期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清代的旗人督撫(劉世珣)
化學分原及其底本:清末分析化學之開始(張澔)
從中央農具廠到農林部無錫農具實驗製造廠(1943-1949)(侯嘉星)
再見列寧:消費東德與新德國國族認同危機(潘宗億)
中國基督徒的另一部「婚姻法」--以《天風》雜誌為例探討兩性倫理與聖經文本的關係(1983-2013年)(王志希)
系統號:
P-008710
歷史臺灣第12期
標題:
歷史臺灣第12期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報導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本期專題:聽覺文化(次專號)
【專題論文】
文化混雜的聽覺經驗初探: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西式編曲(陳婉菱)
誰在這邊唱別人的歌──從「日曲臺唱」看臺灣流行歌的語文與世代交替(黃裕元)
【一般論文】
官宣傳播──日治時期美術繪葉書之意涵探析(薛燕玲)
博物館學生觀眾教育活動之規劃與成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迷你劇場」教育活動之探討(江明珊)
【文物史料譯介】
多元文化的拼貼──〈桃花泣血記〉(林良哲)
南腔北調四界走──論歌謠詞曲之互文(楊金峯)
【田野調查短論】
郭一男先生訪問記錄(周書正紀錄整理)
系統號:
P-008824
語言暨語言學第17卷第6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7卷第6期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Gradient Vowel Harmony in Oceanic(John Alderete & Sara Finley)
Interpretation of Bare and Demonstrative Noun Phras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張相華)
Classific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Simple Adjectives: A Scale-Based Analysis of Their Quantitative Denotations(林靜夏、白知永)
The Structures of Chinese Long and Short Bei Passives Revisited(雍茜)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unterfactuals in Mandarin(張倩)
The Cartographic Project of the Generative Enterprise – An interview with Guglielmo Cinque(毛眺源、孟凡軍)
系統號:
P-008794
民族學界第38期
標題:
民族學界第38期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內容簡介:
【原住民族方志專號】
專號說明(許雪姬)
臺灣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志的發展(伊萬.納威)
探究臺灣原住民族方志中的主體性(郭東雄)
撰寫《復興鄉志》的新思維(傅琪貽)
《秀林鄉志》之評析(海樹兒.犮剌拉菲)
小鄉誌大視野:沖繩與那國島修史事業展現的胸襟與志氣(黃智慧)
【研究回顧】
祖先與神明之間:漢人祖佛信仰研究的回顧(辜神徹)
被忽略的及被誤解的貓霧捒社:臺灣中部平埔族Papora與Babuza研究的迷思(簡史朗)
系統號:
P-00882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3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3期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外交情報與港際報業:以1874年臺灣事件日、中兩國輪船運兵消息為例(朱瑪瓏)
陝西地區的共產革命,1924-1933——一個組織史的考察(陳耀煌)
「理」、「利」、「力」:農民參軍與中共土地改革之關係考(1946-1949)——以冀中、北嶽、冀南三個地區為例(李金錚)
【書評】
李達嘉,《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魏文享)
Yukiko Koshiro, Imperial Eclipse: Japan’s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Continental Asia before August 1945(蘇聖雄)
Jeremy Brown, City versus Countryside in Mao’s China: Negotiating the Divide(梁加農)
系統號:
P-008711
成大中文學報第53期
標題:
成大中文學報第53期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易緯.乾鑿度》的曆法與積年(林金泉)
敦煌文獻齋願文體的源流與結構(王三慶)
「鮑老」及其衍生意義考釋(盧柏勳)
《諧鐸》志怪敘寫中對自我生命期許之表述(黃東陽)
晚清海外遊記的博物館書寫(陳室如)
轉折詞「可」與「可是」演變綜論(張麗麗)
系統號:
P-008818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21期
標題: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21期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華軍史學會
內容簡介:
我發動「淞滬會戰」的戰略意涵(郭添漢)
1937年淞滬戰役的再思考(李君山)
臺兒莊大捷在持久戰中的戰略意義(傅應川)
崑崙關戰役研究(楊晨光)
湘西會戰——八年抗戰中的最後一場會戰(龔建國)
抗戰勝利與總體戰——論《中國抗戰力調查》與相關史料(邵軒磊)
抗戰期間海軍作戰之研究(章長蓉)
抗戰時期蘇聯的航空援華(王長河)
甲午戰爭之研究——以陸戰為例(郭添漢)
關於中共抗戰「正面戰場」論的研究回顧(林福隆)
系統號:
P-008732
古典文獻研究第18輯下卷
標題:
古典文獻研究第18輯下卷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南京: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
內容簡介:
【文獻文化史研究】
元刊《事林廣記》插圖考論(王珂)
借閲、傳抄及過録與清代《説文》學的展開(吳欽根)
【文學及文學文獻研究】
由《漢志》編撰實情考論「賦略」分類與排序(鄧穩)
政治、性别與文本:論花蕊夫人百首《宫詞》的可能作者(俞士玲)
王安石詩繫年新證(徐濤)
由杜詩「焚銀魚」看明人杜詩接受中的誤讀與誤用(金生奎)
追尋消逝的唐詩選本──顧陶《唐詩類選》的復原與研究(金程宇)
清人傳記中的章氏學術記載:《清史稿.文苑傳》章學誠傳考論(陸思麟)
【文史新研】
沈文倬先生關於漢時「《士禮》」稱名説辨正(楊傑)
從「注」體興起看王弼《周易注》的注釋特色(劉雅萌)
讀《隆闡法師碑》札記(于溯)
朝鮮時代儒者丁若鏞《詩經講義》譾論(付星星)
《鮑廷博年譜》訂補(馬培潔)
李馥的生卒年問題──基於方志等相關記載遞嬗關係的考察(張徐芳)
從《游歷圖記》看李丹麟的異域印象(朱文君)
取義西學:劉師培轉换傳統學術的取徑(洪一麟)
從《陳萬里墓碑》試論胡小石的楷書理論與創作(劉重喜)
【文獻考辨】
唐玄宗《停潁王等節度誥》真僞祛疑及其史料價值(武秀成)
《新唐書.宗室》、《宰相世系表》校誤(李軼倫)
《南江札記》收有他人之作辨析(雷斌慧)
南京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善本書題跋輯考(孫靖)
略論《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的描潤改字等問題(封樹芬)
【文獻整理縱橫談】
古籍校點中的文體問題(程章燦)
系統號:
P-008728
嶺南學報復刊第5輯
標題:
嶺南學報復刊第5輯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詩文的聲音與意義(蔡宗齊)
【古體詩:疊音詞與詩行節奏之聲音與意義】
《詩經》疊音詞的語音象徵(趙納川(Jonathan Smith) 著,鍾志輝 翻譯)
論五言詩體的音步組合原理(趙敏俐)
論早期五言詩的節奏演變與美學示範(羅楨婷)
【從古體詩到近體詩:走向聲調格律的漫長旅程】
早期五言詩中的聲調對立:三組詩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漢語詩律起源──證自沈約詩案例研究(張洪明)
大同句律形成過程及與五言詩單句韻律結構變化之關係(杜曉勤)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金溪)
【詩歌與散文:相互影響與相互轉化】
駢文韻律與超時空語法──以《蕪城賦》為例(馮勝利)
從五古的敘述節奏看杜甫「詩中有文」的創變(葛曉音)
聲成文,謂之音──倚聲填詞中的音律與聲律問題(施議對)
「古文」與聲音──兼及其與詩學的關聯(陳引馳)
【理論反思】
單音漢字與漢詩詩體之內聯性(蔡宗齊)
系統號:
P-008764
現代中国第90号
標題:
現代中国第90号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日本現代中国学会
內容簡介:
【特集:日本の中国研究を問う】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私の挑戦(毛里和子)
研究のグローバル化の中での中国経済研究――今後の中国経済研究におけるその独自の役割と可能性(矢野剛)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に関する社会学研究の道程と課題(陳立行)
対象・方法の拡散的多様化に直面する中国現代文学研究領域――戦後日本の研究営為を踏まえつつ現在的課題を探る(宇野木洋)
討論1 日本の近現代史教育と中国認識(久保亨)
討論2 私の見たこの 30 年の日本の現代中国研究(朱建榮)
【論文】
日清貿易研究所の教育について:高橋正二手記を手がかりにして(石田卓生)
女性解放・婚姻改革から見る中国共産党革命――東北における1950年の婚姻法の施行を中心に(隋藝)
【研究ノート】
余計者としての「留学生」――張資平「一班冗員的生活」を中心に(林麗婷)
1951-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国初期における留学生派遣――高校生選抜を中心として(李昱)
【書評】
御手洗大輔『中国的権利論――現代中国法の理論構造に関する研究』(王晨)
藤野真子『上海の京劇――メディアと改革』(三須祐介)
深町英夫編『中国議会 100 年史』(田中仁)
川田進『東チベットの宗教空間』(石濱裕美子)
系統號:
P-008730
中國史研究第104輯
標題:
中國史研究第104輯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大邱:中國史學會
內容簡介:
【論文】
Re-examination on Man with First-received-land(白允穆)
Study on Agarwood Line Producing Area and Distribution in Song Dynasty(李京姬、崔德卿)
Expounding the law: The Research of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Punish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Bo-An-Hui-Bian(孫斌)
Research on W.A.P.Martin’s Recognition of Confucianism(盧在軾)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sian-Pacific Studies: Linkage between the IPR and Area Studies(朴宣泠)
The Trend of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Discovered through Incheon Overseas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金希信)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Korean Education of Manchukuo(尹輝鐸)
Dispute ove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in Taiwan & Conflicts Surrounding Historical Terms(曹世鉉)
【說林】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ystem Violation in Song Dynasty(潘萍)
Progresssions and Obstructions of Education in Sunning during the Years of Xuantong: The Commence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n Hometowns of Overseas Chinese(林稚暉)
The Era’s Light and Shadow of Hu Lien and The Raging Tide School: Chou Ya-Chuan and Hsu Song-Tsen’s Stories(曾建元、邱榮舉)
【資料研究】
The Contrast between Jiu Manzhou Dang and Manwen Laodang Ⅱ; The Reign of Taizu(5)(金斗鉉)
【書評】
Book Review: Review: Shi Linge, The Research of the Yue’s Army(雷家聖)
系統號:
P-008729
康德元年版滿洲國名士錄
標題:
康德元年版滿洲國名士錄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內尾直昌 著,蔡登山 主編
內容簡介:
「滿洲國」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滿洲)後,將部分清朝宗室及漢人將領、權貴結合建立的國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存續於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前後共十四年。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執政」,年號「大同」;一九三四年三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並改稱號為「皇帝」,年號「康德」。
《康德元年版滿洲國名士錄》是由日本人內尾直昌編著,於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年)由日本東京:株式會社人事興信所出版。收錄當時「滿洲國」官場及工商實業界等方面的重要人士,包括中國及日本籍,總共一千餘人。包括出生地、出生年月、學經歷以及重要事蹟都詳加記載,是研究「滿洲國」的重要參考書籍。
本書原由日人內尾直昌編著,於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年)由日本東京:株式會社人事興信所出版。今重新出版後,由文史專家蔡登山老師擔任主編,並執筆撰寫序文。而內頁上方之書眉亦為原版所無,係本版新增。特此說明。
系統號:
P-008795
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
標題:
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工藤貴正 著,範紫江、張靜、吉田陽子 翻譯
內容簡介:
序章 何謂中國語境中的「廚川白村現象」
第一章 廚川白村著作的普及與評價──以日本同時代人的評價為中心
第二章 民國文壇知識分子對廚川白村著作的反應
第三章 圍繞三位譯者接受《近代的戀愛觀》的差異
第四章 魯迅譯・豐子愷譯《苦悶的象徵》的誕生及其周邊情況
第五章 翻譯作品中的廚川白村──以魯迅譯・豐子愷譯《苦悶的象徵》為中心
第六章 一個中學教師的《文學概論》──本間久雄《新文學概論》和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的普及
第七章 《近代的戀愛觀》中描寫的戀愛論對文藝界的波及與展開──以比昂松和施尼茨勒的翻譯狀況為例
第八章 臺灣新文學運動與廚川白村──來自北京的「大正生命主義」
第九章 廚川白村在戰後臺灣──持續性普及的背景、要因以及方法
終章 廚川白村著作的回歸與其研究意義
系統號:
P-008796
戰途:民國38年前後軍事地圖檔案專題選輯
標題:
戰途:民國38年前後軍事地圖檔案專題選輯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作者:
王俊昌、陳亮州 撰文
內容簡介:
本地圖專題選輯編纂主旨在於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的軍事地圖為焦點,經整理、挑選、分析、撰稿、出版等過程,由地圖特定的時空背景,敘述出背後的史事。以地圖為編纂之主角,以圖文配合的方式編輯,希冀由一張張的地圖,帶領讀者進入每一小段戰史;累積多張地圖,串連起一場重要戰役的原委,再由多場戰役,呈現出民國38年前後的國共戰爭。
系統號:
P-008798
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一套兩冊)
標題:
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一套兩冊)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鶴宜 著
內容簡介:
上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
第一章 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
第二章 歌仔戲即興劇場的構成條件和運作機制
第三章 「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
第四章 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養成
第五章 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方法
第六章 歌仔戲「做活戲」後場樂師的人才養成與即興伴奏技巧
第七章 歌仔戲幕表戲劇目的敘事特徵: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基礎
結語 劇目的創造、傳播與時代見證
結論
下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和運用
導論: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田野採集資料的類型和運用
第一單元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知見劇目目錄
第二單元 歌仔戲「古路戲」劇目田野記錄
第三單元 歌仔戲「胡撇仔戲」劇目田野記錄
第四單元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各類型「臺數」舉隅
第五單元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知名講戲人代表劇目講戲範例
第六單元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知名演員筆記內容舉隅
第七單元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知名講戲人、演員及樂師傳記資料
系統號:
P-008755
學校、法律、地方社會──宋元的學產糾紛與爭訟
標題:
學校、法律、地方社會──宋元的學產糾紛與爭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李如鈞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宋代學產紛爭的起因
第一節 宋代學產的建置與發展
第二節 學產經營管理及其問題
第三節 學產糾紛與爭訟之原因
第三章 宋代學產紛爭的處理
第一節 學產糾紛的解決
第二節 學產爭訟的程序(一)──提告
第三節 學產爭訟的程序(二)──審判、上訴、判決執行
第四章 學產紛爭與宋代地方社會
第一節 強勢的紛爭者
第二節 官員對學產紛爭的態度
第三節 學校維護學產的方法
第五章 學產紛爭在元代的演變
第一節 元代對宋、金學產的承繼及其自身發展
第二節 宋元學產紛爭的延續
第三節 宋元學產紛爭的主要差異──學校處境不同
第六章 元代學產紛爭處理與宋代的異同
第一節 學產糾紛的解決
第二節 學產爭訟的程序
第三節 元代學產紛爭處理與宋代的主要差異
第七章 學產紛爭與元代地方社會
第一節 紛爭者越加強勢
第二節 官員對學產紛爭態度的消極與積極
第三節 學校需更努力維護學產
第八章 結論
系統號:
P-008756
荀子的美學
標題:
荀子的美學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昭瑛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一、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類」與「美學」
二、當代荀子學中的相關論述
三、「天人之分」的核心:分配、分擔與分享
四、人作為「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與青年馬克思的對話
第一部分 類的自覺
導言
第一章 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
第二章 從宗教性宇宙到詩性宇宙
第三章 《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
第二部分 類的本質
導言
第四章 性:性之惡及其克服
第五章 心:從主體性到公共理性
第六章 情:從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
第三部分 類的生活
導言
第七章 禮:倫理的藝術
第八章 樂:從宇宙論到公共感性的培養
第九章 法:從道德向倫理世界的轉化
結論:荀子思想的整體特色
系統號:
P-008757
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
標題:
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呂文翠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部分:新史學──動態的當代史與城市史
第一章 海上法蘭西──王韜與東亞知識社群的當代史志書寫
第二章 從《朝野新聞》看王韜與中日菁英詩文中的亞際文化融匯
第三章 冶遊、城市史與文化傳繹──以王韜與成島柳北為中心
第二部分:人情演義──世變與世故
第四章 香港的文學「易」代──從王韜到張愛玲
第五章 五詳《紅樓夢》,三棄《海上花》?──張愛玲的人情文學系譜
第三部分:「百美圖」相──文化時尚與性別展演
第六章 點石飛影.海上寫真──晚清「百美圖」敘事的文化轉渡
第七章 民初海上「百美圖」時尚敘事與性別文化的塑形嬗變
後記
系統號:
P-008758
再論高行健
標題:
再論高行健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劉再復 著
內容簡介:
自序──高行健,當代世界文藝復興的堅實例證
第一輯
高氏思想綱要──高行健給人類世界提供了什麼新思想
高行健的自由原理──在德國愛爾蘭根大學國際人文中心高行健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高行健對戲劇的開創性貢獻──在韓國漢陽大學高行健戲劇節上的講話
當代世界精神價值創造中的天才異象
從卡夫卡到高行健──高行健醒觀美學論述提綱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兩大精神類型──魯迅與高行健
從中國土地出發的普世性大鵬──在法國普羅旺斯大學高行健國際討論會上的發言
高行健的又一番人生旅程
第二輯
走出二十世紀──高行健《論創作》序
詩意的透徹──高行健詩集《遊神與玄思》序
世界困局與文學出路的清醒認知──高行健《自由與文學》序
人類文學的凱旋曲──萬之《凱旋曲》跋
《高行健研究叢書》總序 劉再復、潘耀明
第三輯
要什麼樣的文學──二○一四年十月十八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與高行健的對話
打開高行健世界的兩把鑰匙──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在香港科技大學「高行健作品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
美的頹敗與文藝的復興──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在香港大學與高行健的對話
走向當代世界繪畫的高峰──面對比利時隆重的「高行健繪畫雙展」
第四輯
放下政治話語──與高行健的巴黎十日談
第五輯
高行健創作年表(截止於二○一六年十月)
附錄
系統號:
P-008759
佛教文學裡的聖凡男女
標題:
佛教文學裡的聖凡男女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李玉珍 著
內容簡介:
佛教作為宗教文學,主旨文類清楚,闡述偉人聖雄尋求覺悟的過程,化解我慢纏縛、幻空方便、男女情色等棘手議題。本書選擇情慾為隱喻,從性別關係省視佛菩薩、羅漢長老、僧尼與眷屬的成道過程中,佛教如何架構性別情色觀。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從僧團觀點,分析譬喻、本生、本事、偈頌到大乘早期經典的人物建構與男女關係;透過修行與情意的掙扎,佛教成功塑造這些主角人物,成為閱聽大眾可以投注同理心敬佩,又值得仿效的典範。(二)從中國社會的觀點,審視入華文類中的佛教僧尼典範:譬如類似〈列女傳〉的《比丘尼傳》,及由僧傳轉變為神魔小說格式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記錄佛教文類的在地化融攝競爭。全書以女性/男性、聖/凡、雅/俗的架構,展現佛教文學言語證空的特色。
作者簡介
李玉珍,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P-008773
禪思想與禪美學
標題:
禪思想與禪美學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賴賢宗 著
內容簡介:
《禪思想與禪美學》一書收入的九文,分為禪思想與禪美學兩類。全書的宗旨在於闡明禪宗思想的原初思想及其在美學上的運用,在此書所呈現的禪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禪思想形成過程(早期的道信、弘忍、惠能,以及宋代話頭禪的探源),探索其淵源,釐清其主要課題的發展過程。一方面是著重於知識考古,用以挖掘被忽略的文本以及被遺忘的思想史片段及其發展過程。另一方面,是在詮釋的過程之中,釐清研究主題在本體詮釋上的涵義,從而涉及到跨界溝通的歷史過程與當代運用。本書的美學討論與詮釋運用涉及到當代哲學與禪美學,主要是海德格與京都學派的禪美學的對話、東山魁夷、曉雲法師,焦點在美術、造型藝術的美學詮釋學。
作者簡介
賴賢宗,現任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系統號:
P-008774
文明的末世——歷史發展的終極困境
標題:
文明的末世——歷史發展的終極困境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王世宗 著
內容簡介:
文明的末世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困境,其理是優良不是完美而改善無法臻於至善,文明能增進知識及提升人格,乃不能使人擁有全知而成為完人,故歷史的進化終究有時,當人力的極限已達而人類難以維持其極致狀態,文明便陷入末世,永無復興改造之望。改良一事的存在暗示二情,一是改良者本有缺陷,此即原罪,二是改良者具備潛能,此為天資,兩者並觀可見人的靈性是不足的神格,所以文明得以發展,但不能由改良通達全能。文明為求道的創作,求道不進則退,此因天人交戰無有中庸之道可依,故文明達到全盛之後開始衰退,然其頹勢並非惡化不止,畢竟歷史的傳統遺緒猶在,末世是「上不去也下不來」的精神窘況,而非世界末日的生存危機。
文明歷史自「上古」開業、至「古典」定案、經「中古」反常、而於「現代」重光,在此人文的成就無以復加,世間的開化不能更盛,這大約是當十九世紀之時;其後大眾化興起,菁英主義敗壞,反理性思潮盛行,人格物化,文化的素質日漸低落,甚至「後現代」主義當令,一切道學正統均遭質疑,各種末世的亂象於是叢生;同時物質文明卻發達不已,科學掛帥導致工商掛帥,民生經濟大有改善,令人深感「時代進步」而來日可觀,殊不知這是末世的誤導性現象,其效是更增愚者的迷惘與智者的虔誠。文明的末世有礙於傳道卻有利於求道,這是生活感受不佳但學習條件最佳的時機,仁人君子於此當思「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之義,以「通古今之變」的歷史知識獨善其身且兼善天下,雖然濟世者不能認為其力可以改變時勢。
作者簡介
王世宗,英國里茲大學歷史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近代外交與帝國政策、十九世紀歐洲史、二十世紀史。著有《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必然之惡——文明觀點下的政治問題》、《真理論述——文明歷史的哲學啟示》、《歷史與圖像——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古代文明的開展——文化絕對價值的尋求》及《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等。
系統號:
P-008736
添富論學集
標題:
添富論學集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洪葉文化
作者:
李添富 著
內容簡介:
上篇:語文基礎知識的儲備
語音規範的問題
談語音的變化
《廣韻》一字同義陰陽異讀現象研究
宋保《諧聲補逸》「一聲之轉」索解
宋保《諧聲補逸》「一聲之轉」條例與章君『成均圖』韻轉條例比較研究
古音聲韻系統的開展與還原
從「音韻結構」談古韻分部及其發展
論「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從〈答李子德書〉論顧炎武之古音成就
從《說文》重文考求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的省思
從《毛詩‧合韻譜》談陳伯元先生的古韻擬音
「三書說」商榷
段玉裁形聲說商兌
黃永武先生「形聲多兼會意考」申議
餘杭章君轉注說探源
上博楚簡〈詩論〉馬氏假借說申議
從假借的音讀條件談文獻解讀
訓詁學與文學鑑賞
「漢字構形理論」在訓詁學上的運用與推闡
黃季剛先生〈求本字捷術〉的音韻層次
下篇:語文知識的實踐與運用
「思無邪」申議
「振振」仁厚說
「窈窕淑女」考
「寤寐思服」解──聲韻知識在古籍研讀上之效用舉隅
「瓦不成味」解
「填池」解
「子不語怪力亂神」考釋
「詩教」理論的現代意義與實踐
《詩經》中「行」字音義研究
《詩經》中不具音韻關係的聯綿詞研究
陳新雄先生的〈詩序〉說
高本漢先生《詩經注釋》未確定字的音韻探索
高本漢先生《禮記注釋》假借字例反映的音韻現象
格律倒裝的省思
閩南方言裡的視覺摹寫鑲疊詞
說「矢」
《韻會》『字母韻』的性質與分合試探
辭典的標準用字規範功能
《異體字字典》的正字綱領
《異體字字典》的增訂與簡化字收錄問題
系統號:
P-008760
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理論與實踐
標題:
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理論與實踐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尚永亮 著
內容簡介:
文學的歷史本質有賴於接受者的接受而得以體現,文學史的景觀由於接受史的不斷延伸而得以豐富。本書選擇中國文學史由先秦至現代若干典型個案,將接受理論與接受史實際相結合,重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期通過研究,由點及面,見微知著,突出特點,總結規律,從一個新的角度獲得對重要文學史實的再度認知,並對部分缺失環節有效補充。
作者簡介
尚永亮,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系統號:
P-008775
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標題:
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陳熙遠等 合著
內容簡介:
Part I 知識生產與觀念轉型
新舊約與今古文——「聖經」在儒教中國的近代啟示(陳熙遠)
晚清時期日本旅人眼中的中國衛生與健康(張哲嘉)
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周春燕)
Part II 文學典律的建構與重組
記一座城的身世——劫餘心理與城市志書寫(胡曉真)
「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黃子平)
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光復元年」——以本省人士在臺出版數種雜誌為觀察對象(黃美娥)
Part III 現代性的表述與再現
現代的聲音:「聲音」與文學的現代轉型(梅家玲)
「文明」的磋商:1930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林姵吟)
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溼熱與現代性(廖炳惠)
Part IV 戰後臺灣的族群,文化傳播與家國想像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黃英哲)
戰後初期(1945-1968)臺灣小學地理知識傳授中的家國想像(張必瑜)
流行歌曲上電視——《群星會》的視聽形塑(沈冬)
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洪淑苓)
系統號:
P-008799
一切總歸儒林──《明史.儒林傳》與清初學術研究
標題:
一切總歸儒林──《明史.儒林傳》與清初學術研究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黃聖修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清初康熙朝至乾隆初年纂修的《明史.儒林傳》為核心,探討《明史.儒林傳》纂修過程中所引發的爭議,及其所代表的學術意義,並以此來側面觀察清初官方學術文化政策的建構過程。相較於歷代的正史纂修,《明史》不僅纂修時間最長,所得到的關注以及保留下來的史稿、各類史料等,亦相對豐富。長久以來,受限於史料的分散,學者們多將焦點放在康熙十八至二十年(1679-1681)前後的〈理學傳〉爭議,並以「一切總歸儒林」作為結論。作者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延伸觀察視角,利用所蒐集的眾多史稿,檢視在總歸儒林「之後」,《明史》館如何實際處理〈儒林傳〉的問題,及其所反映的學術、政治意義,並論述《明史.儒林傳》在中國史學史、學術史上所確立的「新儒林傳」範式。
作者簡介
黃聖修,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系統號:
P-008776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標題: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出版社
作者:
皮國立 著
報導者:
皮國立教授(本書作者)
內容簡介:
緒論 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下的國族與病人再思考
一、前言
二、近代中國的身體與國族
三、從病人出發的醫療史
四、從病人的言論與視角出發
壹 略論胡適的醫學觀
一、前言
二、在掙扎中的傳統中醫
三、胡適的身體與醫療
四、國故中醫、科學西醫:再探知識分子擇醫觀
五、醫療、身體與國族:醫療化下的國民性再造
六、小結
貳 民初醫療、醫生與病人之一隅:孫中山之死與中西醫論爭
一、前言
二、病人的經歷
三、早年為學與發現罹患肝癌始末
四、中西醫對肝癌的認識
五、更換中醫治療始末
六、中醫治療的轉機與困境
七、孫的最後時日
八、小結
參 「國醫」的醫療史反思:中國醫學之近代轉型與再造
一、前言 082
二、重省中西醫匯通史:中西差異在何處
三、國醫建構之初:國學與國粹形象
四、國醫轉型的關鍵年代
五、形塑科學國醫之困境
六、面對國家與民族:國醫責任之再造
七、小結:一次失敗的「成功」轉型
肆 醫療與近代社會:試析魯迅的反中醫情結
一、前言
二、緣起:反中醫幼苗誕生
三、至死不渝的迷信:偏方與秘方
四、騙人的把戲:中醫辨病與診斷
五、科學與國粹
六、中國西醫的問題:壓力源來自中醫的另一種視角
七、小結
伍 醫療疏失與「中西醫匯通」擇醫觀:梁啟超之死與「腎病」公案新考
一、前言
二、「失腎記」前因後果
三、此案所反映之中西醫技術與醫療環境
四、餘波盪漾:中西醫論戰與最後的真相
五、小結
陸 國家與身體的公與私: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與國族衛生觀
一、前言
二、個人生活經驗:1924年前的蔣介石
三、軍校校長與北伐時期
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的「私」領域日常衛生與醫療
五、西安事變後,蔣的疾病醫療史
六、國家衛生和身體現代性之實踐:幾個視角
七、小結
柒 總結論
作者簡介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組專任助理教授。出版過《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等專書,另編有論文集、大學歷史經典閱讀教科書。相關學術論文40餘篇,主要之研究領域為中國醫學史、疾病史和身體史。也喜歡研究一些特定的近代軍事和政治史,以及圖像、知識傳播的文化史,特別是和中西醫學、衛生、身體文化等相關的歷史主題。
系統號:
P-008900
東亞海洋文明的歷史演繹
標題:
東亞海洋文明的歷史演繹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洪葉文化
作者:
陳衍德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中國海洋經濟與文化】
壹、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海外貿易觀
貳、十二世紀以後南部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兼論中西海洋觀的差異
參、民國時期閩南僑鄉的社會文化
【第二篇 菲律賓華人與中國】
肆、菲律賓宿霧、達沃華人社會考察記
伍、菲律賓華人在中華文化傳播中扮演的角色:以菲華人士及歸僑僑眷訪談錄為主要研究資料
陸、菲律賓華人宗教生活的世俗化:以馬尼拉等地的華人訪談錄為研究資料
柒、對菲律賓華人的田野調查與個人訪談
【第三篇 印尼華人與中國】
捌、印尼棉蘭華人社會考察記
玖、印尼對華關係的背景:一九五○年印尼與中國建交前後
【第四篇 華人移民與海港城市】
拾、華人移民與兩個亞洲海港城市的興起:廈門與宿霧
拾壹、宿霧與棉蘭:兩個華人移民聚居城市的分析與比較
【第五篇 日本華人與中國海洋文化】
拾貳、從海洋的角度看中日經貿人文互動的歷史
拾參、日本華人華僑團體形成新論
拾肆、華人移居日本與媽祖信仰在日本的傳播
系統號:
P-008761
東方啟蒙西方──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Wörlitz)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
標題:
東方啟蒙西方──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Wörlitz)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輔大書坊
作者:
張省卿 著
內容簡介:
十八世紀,日耳曼地區藉由本地歐洲藝術文化傳承及異地東方中國園林資訊,促進本地園林藝術發展及公共綠地景觀之現代化。十七、十八世紀正逢中國清朝黃金盛世,大量東方報導、中國商品與中國風藝術品進入歐洲市場,影響歐洲宮廷統治者造園理念。日耳曼東部安哈特、德紹侯國王室把園林綠地興建與開明改革政策做連結,藉由中國傳來自然風景園林藝術、造園家天下、園林微觀天下之治國理念,把園林藝術轉化成國家公共綠地建設,帶動本地公共景觀美化與農業經濟現代化。本書以侯國首都德紹郊區王室園林沃里茲園林群為例,探討德紹本地造園藝術家們如何把中國風園林轉化成德國園林一部分,開創新園林藝術。
作者簡介
張省卿,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藝術史與方法學、東西文化交流城市史、殖民建築史等。
系統號:
P-008834
明清小說:歷史與文學之間
標題:
明清小說:歷史與文學之間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周佳榮 著
內容簡介:
序
第一章 中國歷代小說:文學創作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小說的定義及其演變
第二節 中國歷代小說進程和特色
第三節 清末以來的小說論述
第四節 中國古代小說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章 從先秦到元代:中國小說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 中國小說的起源
第二節 漢魏六朝小說
第三節 唐代傳奇和筆記小說
第四節 宋元話本和筆記小說
第三章 明代前期小說:從文言到白話的巨變
第一節 明代的“剪燈系列小說”
第二節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第三節 施耐庵的《水滸傳》
第四節 吳承恩的《西遊記》
第五節 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
第六節 明代前期文學與社會
第四章 明代中期小說:文學創作進入新階段
第一節 神魔小說的興起
第二節 “第一奇書”《金瓶梅詞話》
第三節 明代中期文學與社會
第五章 明代後期小說:白話短篇和中篇的繁榮
第一節 “三言二拍”和《今古奇觀》
第二節 歷史小說和神魔小說
第三節 中篇傳奇和筆記小說
第四節 明代後期文學與社會
第六章 清代盛世氣象:古典小說的巔峰時期
第一節 從世情小說到艷情小說
第二節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第三節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四節 曹雪芹的《紅樓夢》
第五節 清代前期各類型的長篇小說
第六節 清代前期文學與社會
第七章 清代中衰景況:小說創作的低落時期
第一節 《子不語》和《閱微草堂筆記》
第二節 沈復的《浮生六記》
第三節 清代中期的長篇小說
第四節 清代中期文學與社會
第八章 清末民初小說:內憂外患與社會百態
第一節 狹邪小說的出現
第二節 俠義小說的風行
第三節 譴責小說的興起
第四節 清末民初文學與社會
第五節 清末的歷史小說
第九章 明清小說餘話:時代推演和文化進程
第一節 明清小說的社會意義
第二節 明清小說的類型變化
第三節 清末民初的小說期刊
附論一 明代小說在東亞的傳播
附論二 中國小說史文獻著作選介
系統號:
P-008797
本土論俗──新界華人傳統風俗
標題:
本土論俗──新界華人傳統風俗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施志明 著
內容簡介:
自宋代開始,四大民系(廣府、客家、蛋家及鶴佬)已經相繼入遷新界,我們今日的本地人會吃盆菜、去打冷,拜天后、崇關帝,愛村落、保墟市,無一不與他們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環環相扣。至19世紀末英人租借新界後,港府土地政策的改變,更為新界帶來不一樣的局面。
為了重塑香港新界華人這段珍貴的生活歷史,本書作者施志明以上述的香港新界四大民系作為主軸,按時代順序,立體地呈現他們的民間信仰、風尚習俗及其融合演變的過程。研究方法上,既以歷史文獻、歷代方志及香港檔案等作宏觀研修,亦以田野考察和新界各鄉村的族譜、碑刻、口述歷史及檔案資料等作微觀結合,有系統地把新界華人傳統風俗呈現出來。
作者簡介
施志明,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哲學博士。現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香港史學會理事。專研香港新界風俗文化及開埠初期發展史,著有學術論文多篇。
系統號:
P-008705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八四〇──一九四九)(插圖本)
標題: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八四〇──一九四九)(插圖本)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陳旭麓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經典,曾經榮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上海市優秀圖書獎一等獎。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國近代史領域的最好的導論性著作。本書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學家陳旭麓先生數十年心血。本書不僅考察了近代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革,而且考察了城鄉基層組織的演變,以及不平等條約激起的社會變化;不僅研究了中國近代社會變化的內部因素,而且尋找出外部衝擊引起的社會習尚的改變;不僅論述了政治思想、哲學、文學等方面的變革,而且分析了歐風美雨影響下的社會心態的變化。全書充滿激情而又思辨的論述、勾畫出中國近代社會百年的新陳代謝和急遽變革。
作者簡介
陳旭麓(1918—1988),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史學家。原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副理事長。一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著稱。著有《辛亥革命》《近代史思辨錄》《浮想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其中《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浮想錄》被譽為新時期「中國本土史學的標誌性文本」。另外,不少論著被譯成俄文、英文、日文等。除學術研究外,陳旭麓還悉心培育學術後進,其不少學生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骨幹。
系統號:
P-008706
左眼臺灣:重讀陳映真
標題:
左眼臺灣:重讀陳映真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
趙剛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第二章 反帝,與反帝之難——陳映真《六月里的玫瑰花》的刺與美
第三章 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里的知識分子學習之路
第四章 「老六篇」論——在歷史、思想與文學交會處的書寫
附錄一陳映真對保釣可能提出的疑問
附錄二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
系統號:
P-008777
中國禁毒文物
標題:
中國禁毒文物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林建強 著
內容簡介:
鴉片煙無疑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以至香港命運最為深遠的物事。由清廷派林則徐禁絕毒禍引致英國侵略開始,近百年的國運變遷和鴉片息息相關。由清廷、民國到共和國,歷代政府都以包括禁種、禁製、禁運、禁賣及禁吸的禁毒政策為主調,但也不時在列強壓迫或財政壓力下出現鴉片貿易「寓禁於徵」的雜音。
本書以數以百計的珍貴文物,展示自清朝中葉以來,中國人禁絕毒禍的努力。既有不同時代不同政府的各種禁毒法令條文公告,也有鴉片貿易相關的各種文件器物,以至當年對兩次鴉片戰爭的報導,甚至侵略者得到的獎章。用前人留下的文字和影像,把百年來禁毒過動和錯綜複雜的相關歷史,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簡介
林建強,香港警務處前偵緝警署警長,刑事司法理學學士,警察歷史文物收藏家。從警34年,長期於刑事偵緝單位工作,先後駐守行動組、總區情報組、區重案組、總區重案組以及警察總部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於2006年在香港創立警察歷史收藏學會,十多年來一直推廣收集警史文物結合警察史學研究,並多次舉辦中國警察史、禁毒史之文物展覽和主持有關警察史學講座。於2006年獲湖北警官學院聘任為客座教授以及湖北警官學院中國警察史研究所顧問。從事犯罪學研究,以世界華人幫會作為研究方向,創立世界華人幫會研究學會,推動對華人幫會、黑社會犯罪及有組織犯罪的研究。曾發表多篇有關警察史學及犯罪學研究文章,多次獲邀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系統號:
P-008707
『王勃集』と王勃文学研究
標題:
『王勃集』と王勃文学研究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道坂昭廣 著
內容簡介:
I 王勃の文学とその周辺
王勃試論―その文学の深淵について/王勃の序/初唐の「序」/王勃.楊烱の陶淵明像/盧照鄰の陶淵明像
II 日本伝存『王勃集』の意義
テキストとしての正倉院蔵『王勃集詩序』/王勃佚文中の女性を描く二篇の墓誌/王勃「滕王閣序」中の「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句の解釈/正倉院蔵『王勃詩序』中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日本に伝わる『王勃集』残巻―その書写の形式と「華」字欠筆が意味すること/『王勃集』の編纂時期―巻三十所収「族翁承烈致祭文」を中心に/王勃南行考―父子同行の可能性について
III 日本伝存『王勃集』をめぐる問題
伝橘逸勢筆「詩序切」と上野本『王勃集』の関係/日.中における正倉院蔵「王勃詩序」の発見/日本伝存『王勃集』残巻景印覚書
あとがき/初出一覧/索引
系統號:
P-008726
日清戦争における日本外交――東アジアをめぐる国際関係の変容
標題:
日清戦争における日本外交――東アジアをめぐる国際関係の変容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古結諒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Ⅰ部 日清開戦前後の清韓宗属関係と日本外交
第1章 日清戦争前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外交
第2章 朝鮮内政改革案による「宗主国」の争点化
第3章 2つの争点による2つの軍事的衝突
第4章 大韓帝国の成立による東アジアの変化
第Ⅱ部 日清戦争終結に至る日本外交
第5章 戦争の継続をめぐるイギリスの動揺
第6章 「三国干渉」 による 「終戦」
第7章 遼東半島の返還
付論 『蹇蹇録』 の描いた国際社会
第Ⅲ部 下関条約履行をめぐる日本外交
第8章 下関条約による新たな不平等条約関係
第9章 日清通商航海条約締結交渉における経済利害の複雑性
第10章 償金受領に伴う利権獲得競争の先鋭化
第11章 威海衛からの撤退に伴う利権獲得競争への参入
終章
系統號:
P-008753
対中借款の政治経済史――「開発」 から二十一ヵ条要求へ
標題:
対中借款の政治経済史――「開発」 から二十一ヵ条要求へ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久保田裕次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政治経済史から見る対中国借款——東アジア・ナショナリズム・資源
第1章 経済的アプローチの模索——日清・日露戦争と対中国借款の起源
第2章 辛亥革命期の「支那保全」の試み
第3章 対華二十一ヵ条要求への収斂——華中・華南から満蒙へ
第4章 「日支親善」 と第一次世界大戦——日中合弁企業・九州製鋼会社の設立
第5章 政治借款の展開と第一次世界大戦——「西原借款」 再考
第6章 対中国経済外交の展開と商業会議所——第一次世界大戦下の中国の幣制改革をめぐって
終章 国際協調と「日支親善」のあいだ
系統號:
P-008754
中國傳統社會における術數と思想
標題:
中國傳統社會における術數と思想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池田知久、水口拓寿 編
內容簡介:
始めに(池田知久)
説数術革命――従亀卜筮占到式法選択(李零)
数術革命を語る――亀卜・筮占から式法・選択へ(李零 著,久保田知敏 翻譯)
郡県少吏と術数――「日書」からみえてきたもの(工藤元男)
王莽「奏群神為五部兆」の構造――劉歆三統理論との類似について(平澤歩)
六不治と四難――中国医学パラダイムの術数学的考察(武田時昌)
術数三論――朱子学は術数学か(川原秀城)
明清時代の風水文献に現れる「水質」論について(水口拓寿)
周縁文化より考える占卜の技術と文化(近藤浩之)
終わりに(水口拓寿)
系統號:
P-008778
渤海と藩鎮――遼代地方統治の研究
標題:
渤海と藩鎮――遼代地方統治の研究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高井康典行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考察の端緒
第一部 遼における渤海的秩序の継承と変化
第一章 東丹国と東京道
補説一 東京と中臺省――「東丹国と東京道」再考察
第二章 十世紀の東北アジアの地域秩序――渤海から遼へ
補説二 十一世紀における女真の動向――東女真の入寇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部 遼の州県制と藩鎮
第三章 遼の「燕雲十六州」支配と藩鎮体制――南京道の兵制を中心として
第四章 遼の斡魯朶の存在形態
第五章 オルド(斡魯朶)と藩鎮
第六章 頭下州軍の官員
第三部 遼の選挙制度と地方統治
第七章 遼の武臣の昇遷
第八章 遼朝科挙と辟召
第九章 景宗・聖宗期の政局と遼代科挙制度の確立
第十章 遼朝における士人層の動向――武定軍を中心として
補説三 唐後半期から遼北宋初期の幽州の「文士」
終論 世界史の中で遼代史をいかに位置づけるか
系統號:
P-008779
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
標題:
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黃俊傑 著,工藤卓司 監譯
內容簡介:
本書中文書名為《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
序論 儒家人文精神の伝統と中国史学
●第一部 中国歴史思惟の核心とその現れ
第一章 中国伝統歴史思想に見られる時間の概念とその特質
第二章 中国歴史著作中の史論の作用とその理論について
●第二部 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の展開
第三章 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儒家の歴史的思惟の方法とその運用
第四章 儒家言論中の歴史叙述と普遍的理法
第五章 儒家的歴史叙述の特質――朱子の歴史叙述における聖王典範
第六章 儒家的歴史解釈の理論基礎――朱子の中国史解釈
●第三部 中国歴史思惟の近代的転化
第七章 錢穆史学の「国史」観と儒家思想
結論 儒家思想と伝統中国の歴史思惟における人文精神
付録一 中国歴史思惟の特徴
附録二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朱子「理一分殊」説の新たな意義と挑戦
系統號:
P-008800
老子と上天:神観念のダイナミズム
標題:
老子と上天:神観念のダイナミズム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ぷねうま舎
作者:
浅野祐一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砂漠の一神教と上天・上帝信仰
第I部 上天と鬼神──勝者の神と敗者の神
第1章 唯一の神の発生
第2章 鬼神は民衆の守護神
第3章 災異思想の変遷
第4章 民神の反抗
第II部 『老子』の道の出現
第5章 『老子』の成立時期と作者
第6章 道と上天・上帝との相違
第7章 宇宙生成論の並立
第8章 宇宙生成論の淵源
第III部 神々の闘い──老子・黄老道・道教
第9章 中原への伝播
第10章 秦帝国の法術的支配
第11章 黄老から儒教へ
第12章 道教と老子
系統號:
P-008808
内藤湖南:近代人文学の原点
標題:
内藤湖南:近代人文学の原点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高木智見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今こそ内藤湖南―湖南とは何者か
第1章 中国学者.湖南の誕生―湖南はいかにして「湖南」になったのか
第2章 孟子と湖南―早期湖南はなぜ激越だったのか
第3章 歴史認識とその背景―湖南はなぜ面白いのか
第4章 湖南史学の形成―面白い歴史はいかにして書かれたのか
第5章 湖南史学の核心.心知―テキストはいかに理解するのか
第6章 湖南を以て湖南を読む―湖南執筆文をいかに鑑別するのか
終章 湖南の面白さの意味―誠と恕の精神
系統號:
P-008727
中國白話文學研究――演劇と小説の關わりから
標題:
中國白話文學研究――演劇と小説の關わりから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小松謙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部 元曲について
第一章 元代に何が起こったのか
第二章 「元曲」考(一)――散曲について
第三章 「元曲」考(二)――雑劇について
第二部 『三国志演義』『水滸伝』と戯曲
第四章 三国志物語の原型について――演劇からの視点
第五章 梁山泊物語の成立について――『水滸伝』成立前史
第六章 『寶劍記』と『水滸傳』――林冲物語の成立について
第三部 明清期における戯曲と小說
第七章 読み物の誕生――初期演劇テキストの刊行要因について
第八章 明代戯曲刊本の挿絵について
第九章 『麒麟閣』について――隋唐物語と演劇
第十章 楊家将物語と演劇の関わり
第十一章 『平妖伝』成立考
終章
系統號:
P-008780
赤壁と碧城――唐宋の文人と道教
標題:
赤壁と碧城――唐宋の文人と道教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砂山稔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唐代の文人と道教
序章 道教研究の方法と課題
第一章 桃源・白雲と重玄・本際――王維と道教
第二章 太清・太一と桃源・王母――杜甫と道教に関する俯瞰
第三章 九幽経小攷―初唐における代表的救済経典
第四章 三一と守一――『太平経』を巡る太玄派・重玄派と茅山派との関わりを包摂して
第五章 道教の色彩学――中国宗教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第六章 仙女と仙媛――沈宋の文学と道教
第七章 李白と唐代の道教――レトロとモダンの間
第八章 李白女性観初探――共生と相思
第九章 柳文初探――柳宗元と道教
第十章 韓愈の死生観と道教――老荘・金丹・神仙・女性観
第十一章 聖女・中元と錦瑟・碧城――李商隠と茅山派道教
第二部 宋代の文人と道教
序章 宋代道教と雲笈七籤
第一章 欧陽脩の青詞について――欧陽脩と道教思想
第二章 曽鞏と麻姑信仰――麻姑に顔色を妬まるるに似たり
第三章 王安石と道教――太一信仰との関わりを中心に
第四章 蘇洵の水官詩について――蘇洵と道教
第五章 玉皇大帝と宋代道教――蘇軾を中心として
第六章 蘇轍と道教――「服茯苓賦」・『霊宝度人経』・「抱一」・「三清」を中心に
第七章 斜川集を読む――蘇過と道教
第八章 蘇符と蘇籀――道教をめぐる両蘇とその孫
系統號:
P-008781
「孝」の研究――孝経注釈と孝行譚との分析
標題:
「孝」の研究――孝経注釈と孝行譚との分析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佐野大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孝経』注釈に関する研究
第一章 『古文孝経孔安国伝』偽作説について
第二章 『孔伝』における「孝」と「忠」との関係
第三章 『孔伝』における「孝治」と「法治」との関係
第四章 司馬光における『古文孝経指解』の位置
第二部 「孝」と「不孝」との間
第一章 「孝」における「愛」と「敬」との関係
第二章 「孝」と「不服従」との関係
第三章 後漢孝批判の系譜と孝の規範性
第四章 墨家の孝説とその批判
第五章 本朝における親殺しの不孝の容認
第三部 「孝」と血縁性との関係
第一章 孝行譚における血縁性の意味
第二章 本朝近世孝行譚における養子の孝
第四部 和漢における孝観念の異同
第一章 和漢における孝観念の異同
第二章 和漢の孝行譚における割股
結語/あとがき/初出一覧/索引
系統號:
P-008782
中国怪異譚の研究――文言小説の世界
標題:
中国怪異譚の研究――文言小説の世界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中野清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文言小説の流れ――六朝の志怪と唐宋の伝奇
第一部 「鬼求代説話」の研究
袁枚『子不語』の鬼求代説話の筆法――紀昀の批判から/『子不語』『柳如是為厲』に関して―紀昀への批判/『子不語』の『鬼求代妨害説話』――「撃退する」と「論破する」/『子不語』の鬼求代説話の顛末――鬼が鬼を逐う
第二部 「僵尸説話」研究
『子不語』の僵尸説話の創作性/『子不語』僵尸説話の加工/『子不語』の僵尸説話――旱魃との関連について/『続新斎諧』の僵尸説話/『子不語』の僵尸説話――補遺及び結語
第三部 『子不語』の版本研究等
袁枚『子不語』の増補/『子不語』の妬鬼説話/木下杢太郎譚の『子不語』
第四部 古小説研究
「城門失火して、わざわいは池の魚に及ぶ」―成語の成立過程/「黒龍」から「烏龍」へ――六朝志怪の演変
あとがき/初出一覧/索引
系統號:
P-008783
長沙走馬楼呉簡の研究:倉庫関連簿よりみる孫呉政権の地方財政
標題:
長沙走馬楼呉簡の研究:倉庫関連簿よりみる孫呉政権の地方財政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作者:
谷口建速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走馬楼呉簡の出土状況と研究の概要
第一部 地方財政機構編
第一章 走馬楼呉簡における穀倉関係簿
第二章 走馬楼呉簡よりみる孫呉政権の穀物搬出システム
第三章 穀物移送記録と穀物財政システム
第四章 庫関係簿と財政系統
第二部 税役編
第五章 「限米」と限田
第六章 「塩米」——孫呉政権の塩鉄政策
第七章 「貸食米」と「種粻」——孫呉政権初期における穀物貸与業務
第八章 「給役」と賦税
終章 走馬楼呉簡よりみる孫呉政権の地方財政
系統號:
P-008801
回想 「経済大国」時代の日本外交 ――アメリカ.中国.インドネシア
標題:
回想 「経済大国」時代の日本外交 ――アメリカ.中国.インドネシア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田書店
作者:
國廣道彦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揺籃期
第1章 駆け出し外交官――一九五五〜六〇年
第2章 経済外交の世界へ――一九六〇〜七〇年
第3章 国交正常化後の日中関係――一九七〇〜七四年
第4章 スハルトのインドネシア――一九七四〜七八年
第5章 エネルギー外交――一九七八〜八二年
第6章 日米経済摩擦――一九八二〜八六年
第7章 初代内閣外政審議室長――一九八六〜八八年
第8章 時代の転換期 外務審議官――一九八八〜八九年
第9章 駐インドネシア大使――一九九〇〜九二年
第10章 駐中国大使――一九九二〜九五年
作者簡介
國廣道彦,1932年大分県生まれ。東京大学法学部卒業。1995年外務省入省。経済局長、内閣外政審議室長、外務審議官、駐インドネシア大使、駐中国大使などを歴任。1995年外務省退官。
系統號:
P-008811
現代中国語の重ね型:認知言語学的アプローチ
標題:
現代中国語の重ね型:認知言語学的アプローチ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帝社
作者:
張恒悦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プロローグ
第2章 先行研究に関する整理と検討
第3章 数量詞重ね型の認知的研究
第4章 擬声語重ね型の認知的研究
第5章 品詞横断的研究
第6章 エピローグ
系統號:
P-008723
巴金:その文学を貫くもの
標題:
巴金:その文学を貫くもの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国文庫
作者:
河村昌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作家になるまで
第一章 新聞連載小説『激流』
第二章 著作と実践活動のはざまで
第三章 編集者として、作家として
第四章 戦時下で書くこと
第五章 『寒夜』──「小人小事」の物語
第六章 『随想録』──妻を悼む
系統號:
P-008725
植物の和名.漢名と伝統文化
標題:
植物の和名.漢名と伝統文化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日本評論社
作者:
寺井泰明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植物名称の基本問題
第一章 桂、楓、かつら
第二章 楓、かえで
第三章 紫荊花、はなすおう
第四章 蓬、艾、よもぎ
第二部 植物の文化と和名.漢名
第五章 柏、かしわ――誤写とそれを受け容れる背景(1)
第六章 杜、社、もり――誤写とそれを受け容れる背景(2)
第七章 中国の楊柳
第八章 日本のやなぎ
第九章 椿、つばき――国字説の誤り(1)
第十章 樗、しんじゅ
第十一章 萩、芽――日本の「はぎ」の表記
第十二章 萩、はぎ――国字説の誤り(2)
第十三章 楸、梓、榎、きささげ、あずさ、えのき
第十四章 茱萸、ぐみ――本草の誤同定(1)
第十五章 朴、ほお
第十六章 樟、楠、くすのき――本草の誤同定(2)
第十七章 弓弦葉――「ゆずりは」の語源
第十八章 棡、(木へんに葉という漢字)――「ゆずりは」の漢字表記
第十九章 交譲木、ゆずりは――漢名の逆輸出
第二十章 槐、えんじゅ
第三部 辟邪と防御の植物
第二十一章 柊、ひいらぎ
第二十二章 楝、せんだん
第二十三章 蘭、ふじばかま
系統號:
P-008724
西行・慈円と日本の仏教:遁世思想と中世文化
標題:
西行・慈円と日本の仏教:遁世思想と中世文化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大隅和雄 著
內容簡介:
Ⅰ 西行・慈円と無住
一 西行と慈円
1 歌人としての西行と慈円
2 生得の歌人と「マメヤカノ歌ヨミ」
3 世を捨てることについて
4 世を背き心も捨てること
5 公の世界と私の世界
6 再び西行と慈円
7 「西行桜」と「得がたきは時」
二 遁世思想と文学
1 中世の遁世
2 遁世者と仏教
3 世を逃れ、世に背く
4 人生論・処世論と遁世文学
三 中世の人生論・処世論
1 日本思想史の文献目録
2 中世思想の特徴
四 鎌倉仏教と無住道暁
1 戦後歴史学の中で
2 鎌倉仏教の見取り図
3 無住の略歴
4 無住が見た鎌倉時代の仏教
5 語りによって伝えられる仏法
6 語りの仏教
Ⅱ 慈円と『愚管抄』
一 『愚管抄』の歴史意識
1 『愚管抄』を読む
2 『愚管抄』の研究と内容
3 慈円の系譜と政治的立場
4 政治的立場の背景と情報
5 『愚管抄』成立の背景
6 歴史を書くということ
二 『愚管抄』における「漢家」と「日本国」
1 世の移り変わりと道理
2 日本と中国との比較
3 小国日本の歴史叙述
4 漢家の道理と日本の道理
5 日本の特殊な道理
Ⅲ 外来文化と日本文化
一 土着と外来という見方―日本文化と外来文化―
1 北京での日本文化史講義の思い出
2 学生の反応
3 中国の学生のレポートのこと
4 普遍的な外来文化の受容
5 普遍的な文化と特殊な文化
6 土着と外来という見方
二 仏像の歴史と基層文化
1 仏教伝来と仏像
2 日本の仏像
3 霊木の仏像
4 秘仏と基層信仰
5 基層信仰と仏像の否定
三 中世社会の価値観と仏教
1 時代の推移と価値観の多様化
2 『古今著聞集』の部立
3 「書物の仏法」と「語りの仏法」
4 『元亨釈書』の仏法
5 『日葡辞書』の仏法
系統號:
P-008734
帰ってきたニッコウキスゲ――満州建設勤労奉仕隊の制度体系と新潟・清和開拓団班の活動の全貌
標題:
帰ってきたニッコウキスゲ――満州建設勤労奉仕隊の制度体系と新潟・清和開拓団班の活動の全貌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三省堂書店
作者:
高橋健男 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満州建設勤労奉仕隊とは(満州建設勤労奉仕隊前史満州建設勤労奉仕隊、制度と変遷)
第2部 満州建設勤労奉仕隊記録(郷里出発渡満前訓練)
第3部 在満報国農場の建設と終焉(新潟県西火犂報国農場、昭和二〇年の報国農場)
第4部 帰ってきたニッコウキスゲ(勤労奉仕先、新潟県集団第七次清和開拓団「ここで咲けよ!」と2005年)
第5部 資料
系統號:
P-008772
近代中国の電信建設と対外交渉:多国間の協調・対立関係の変容
標題:
近代中国の電信建設と対外交渉:多国間の協調・対立関係の変容
時間:
2016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薛軼群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近代中国とグローバル通信網の関係を理解する視座
第1章 1870−1900年代の中国における国際通信概況
第2章 清末における露清・日清電信協約の成立について
第3章 北京政府期の電信事業「日中提携論」
第4章 通信技術の変容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の国際無線通信交渉(1927−1937年)
第6章 海底線通信協定の改定をめぐる攻防
終章 中国から見た通信権自立とは何か
系統號:
P-008809
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標題:
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時間:
January, 2017
出版單位: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onathan Schlesinger
內容簡介: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booming demand for natural resources transformed China and its frontiers. Historians of China have described this process in stark terms: pristine borderlands became breadbaskets. Yet Manchu and Mongolian archives reveal a different story. Well before homesteaders arrived, wild objects from the far north became part of elite fashion, and unprecedented consumption had exhausted the region's most precious resources.
In 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Jonathan Schlesinger uses these diverse archives to reveal how Qing rule witnessed not the destruction of unspoiled environments, but their invention. Qing frontiers were never prist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pearlers had stripped riverbeds of mussels, mushroom pickers had uprooted the steppe, and fur-bearing animals had disappeared from the forest. In response, the court turned to "purification;" it registered and arrested poachers, reformed territorial rule, and redefin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ristine and the corrupted. Schlesinger's resulting analysis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the global invention of nature.
About the authors
Jonathan Schlesinger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Indiana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8762
Luxurious Networks: Salt Merchants, Status, and Statecraft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標題:
Luxurious Networks: Salt Merchants, Status, and Statecraft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時間:
January, 2017
出版單位: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Yulian Wu
內容簡介:
From precious jade articles to monumental stone arches, Huizhou salt merchants in Jiangnan lived surrounded by object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How and why did these businessmen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se items?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hants and objects?
Luxurious Networks examines Huizhou salt merchants in the material world of High Qing China to reveal a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objects. The Qianlong emperor purposely used objects to expand his influence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fields. Thanks to their broad networks, outstanding managerial skills, and abundant financial resources, these salt merchants were ideal agents for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objects for imperial use. In contrast to the typical caricature of merchants as mimics of the literati, these wealthy businessmen became respected individuals wh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world of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Their life experiences illustrat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chu and Han, central and local, and humans and objects in Chinese history.
About the author
Yulian W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系統號:
P-008763
Japanese War Criminals: The Politics of Justic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標題:
Japanese War Criminals: The Politics of Justic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時間:
January, 2017
出版單位: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andra Wilson, Robert Cribb, Beatrice Trefalt, and Dean Aszkielowicz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Defining War Crimes and Creating Courts
2.Investigation and Arrest
3.In Court: Indictment, Trial, and Sentencing
4.Dilemmas of Detention and the First Misgivings
5.Shifting Mood, Shifting Location
6.Peace and Article 11
7.Japanese Pressure Mounts
8.Finding a Formula for Release
9.The Race to Clear Sugamo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8768
Ultra-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in Manchuria
標題:
Ultra-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in Manchuria
時間:
Decem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
作者:
Edward Denison and Guangyu Ren
內容簡介: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fraught with global tensions and political machinations. However, for all the destruction in that period, these geopolitical conditions in Manchuria cultivated an extraordinary varie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which has completely escap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until now. With over forty carefully chosen images, Ultra-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in Manchuria is the first book in English that illustrates Manchuria’s encounter with modernity through its built environment. Edward Denison and Guangyu Ren take readers through Russia’s early territorial claims, Japan’s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 (SM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chukuo in 1932. The book examines in detail the creation of modern cities along the SMR and focuses on thre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 urban centres in Manchuria: the Russian-dominated city of Harbin, the port of Dalian, and the new capital of Manchukuo, Hsinking (Changchun).
Like so much of the world outside ‘the West’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nchuria’s encounter with modernity is merely a faint whisper drowned out by the deafening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centric modernism. This book attempts to redress an imbalanc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by studying the impact of Japan o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beyond the depredations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Author Bio
Edward Denison is an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and photographer based in London, where he is lecturer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at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CL.
Guangyu Ren is an architect and researcher based in London.
系統號:
P-008771
Wartime Macau: Under the Japanese Shadow
標題:
Wartime Macau: Under the Japanese Shadow
時間:
Novem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
作者:
Edited by Geoffrey C. Gunn
內容簡介:
It has intrigued many that, unlike Hong Kong, Macau avoided direct Japanese wartime occupation albeit being caught up in the vortex of the wider global conflict. Geoffrey Gunn and an international group of contributors come together in Wartime Macau: Under the Japanese Shadow to investigate how Macau escaped the fate of direct Japanese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Exploring the broader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issues during that era, this volume reveals that the occupation of Macau was not in Japan’s best interest because the Portuguese administration in Macau posed no threat to Japan’s control over the China coast and acted as a listening post to monitor Allied activities.
Drawing upon archival materials in English, Japanese, Portuguese, and other languages, the contributors explain how, under the high duress of Japanese military agencies, the Portuguese administration coped with a tripling of its population and issues such as currency, food supply, disease, and survival. This volume presents contrasting views on wartime governance and shows how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Macau society survived the war.
Editor Bio
Geoffrey C. Gunn is an emeritus professor at Nagasaki University and author of History without Borders: 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1000–1800.
系統號:
P-00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