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6春天讀詩節——「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系列講座

2016春天讀詩節——「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系列講座

標題:

2016春天讀詩節——「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系列講座

時間:

2016年3月至4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歐陽小姐,02-2361-9132#731

內容簡介: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系列講座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詩是最需要想像力,也最需要創意的文學形式,歷來詩人無不費盡心力、挖空心思,希望在內容上、觀點上、表現上帶給讀者最深刻的啟發與感動;讀者也動用無窮的想像,去補捉優美文詞後面所蘊藏的豐富世界。2016年春天讀詩節系列講座,將邀請詩人羅智成、須文蔚、陳義芝、廖美玉、歐茵西和鄭芳雄教授,暢談詩人們如何一次又一次,將人類的想像力交會於詩的國度裡,開發永不虞匱乏的心能源。講座即將於2016年3月5日起熱烈展開,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還有機會抽中教授們出版的新書。

各專題演講辦理時間、主講人及講題資訊:
►演講時間均為週六14:00-16:30
3月5日
從蝴蝶湯到透明鳥:詩與想像力(羅智成)

3月12日
翻轉魔方‧數位抒情:現代詩裡的科技與情感

3月19日
只為那桃花梨花的盛會:現代詩的想像表現(陳義芝)

3月26日
雲飛風起:古典詩中的春天(廖美玉)

4月9日
遠方的歌聲:俄文詩與音樂(歐茵西)

4月16日
虛實之間:德文詩的杜撰與寫實(鄭芳雄)

※各場次全程參與者,本館將核發3小時公務人員與教師研習時數,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圖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962

【演講】Nicolas Zorzin:An Attempt in Putting in Practice A New Ethical Archaeology

標題:

【演講】Nicolas Zorzin:An Attempt in Putting in Practice A New Ethical Archaeology

時間:

2016年3月1日(週二)10:20-12:20

地點:

臺灣大學普通教室5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Dr. Nicolas Zorzin(英國Southampton大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課程演講,無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07023

【演講】常懷穎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常懷穎專題演講

時間:

2016年3月1日至2日(週二至週三),共2場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古代文明研究室

主講人:

常懷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古代文明研究室專題演講】
第一場
講題:商周陶模、範上的「定位線」
時間:2016年3月1日(週二)15:00-17:00

第二場
講題:周初殷遺民的車馬葬儀差別
時間:2016年3月2日(週三)15:00-17:00

系統號:

A-006996

【演講】吳海芳:托尼.莫里森與莫言文學創作中的記憶場

標題:

【演講】吳海芳:托尼.莫里森與莫言文學創作中的記憶場

時間:

2016年3月1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Room T102,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Wu Haifang(吳海芳,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Chinese Forums】
文化記憶是立足於當下對過去的重構,這對於建構個體認同的集體同一性與文化反思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於歷史的記憶創傷、政治選擇性遺忘、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現代的人們經歷著記憶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危機,從而導致人們身份的焦慮,價值的缺失與文化精神的衰落。托尼.莫里森和莫言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出強烈的記憶意識,他們的文學作品成為了一個強大的記憶場——見證歷史真實,抵抗遺忘,抵抗遮蔽,從而建構各自獨特的文化記憶。

講者簡介
吳海芳:主要從事翻譯理論和英美文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及稍後的一段時期,主要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英譯比較研究;近年來,研究中心轉向了非裔文學。我多次參加國內舉辦的英美文學學術研討會,擴展學術視野,緊跟學術研究前沿。目前已主持兩項國內省市級研究課題,在文學類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Places are limit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系統號:

A-006907

【演講】蘇碩斌:研究什麼寫給誰看:非虛構寫作作為學術的夥伴

標題:

【演講】蘇碩斌:研究什麼寫給誰看:非虛構寫作作為學術的夥伴

時間:

2016年3月1日(週二)14:20-17:2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系201室(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讀人文的,都有熱情,卻常在學術客觀性的教室前冷卻。人文學科為誰存在?學術研究要多沈靜?大學裡的文史哲人類社會等知識,點燃無數年青的熾烈之心,能否延續到寫作上散發餘溫?「非虛構寫作」是歐美日發展多年的創作技巧,近期也被運用在文史研究的轉化。在田野打滾的人類學,或許也可考慮書寫與表達的新方式。

★本演講為課程演講,無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07024

【演講】Narrative As Algorithm: A Macroanalysis Of Modern Japanese And Chinese Texts

標題:

【演講】Narrative As Algorithm: A Macroanalysis Of Modern Japanese And Chinese Texts

時間:

2016年3月1日(週二)16:15-17:45

地點: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Grand Central, 7th Floor,Stanford University(Wallenberg Hall,160, 450 Serra Mall, Stanford, CA 94305)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Richard Jean So, Hoyt Long

內容簡介:

This talk demonstrates how large-scale text analysis can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old questions in the cultural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Japan and China. Namely, the question of how exposure to Western intellectual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s gave rise to new forms of self-expression and new circuits of cultural exchange. We build on the idea that narrative form can be modeled by measurable linguistic traits, and that such models help to understand discursive relationality at scale. Beginning with the Japanese shishōsetsu (or I-novel), we test whether the genre exhibits a consistent narrative logic across hundreds of examples, an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popular genres. Specifically, we test a model of narrative form that classifies texts based on how much their lexical content shifts. Do they follow an arc of self conversion or crisis such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self changes over time? Or do the words remain the same, suggesting stasis or immobility? In part two, we test this model o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in particular Romanticist fiction from the 1920s that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developments in Japan. Many of these writers spent their formative years there at the height of the shishōsetsu. Computation provides a way to study this complex cultural relation at the macroscale to see where Chinese writers did and did not align with their Japanese counterparts. More radically,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archetypal narrative forms within and across national contexts.

About the Speaker
Richard Jean So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Chicago)
Hoyt Long (Associate Professor,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系統號:

A-006908

【演講】Christian de Pee:Circulation and Flow: Water and the Human Body as Ontological Metaphors in the Financial Debates of the Northern Song(960-1127 CE)

標題:

【演講】Christian de Pee:Circulation and Flow: Water and the Human Body as Ontological Metaphors in the Financial Debates of the Northern Song(960-1127 CE)

時間:

2016年3月2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The Department and Program in Near Eastern Studies

主講人:

Prof. Christian de Pe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內容簡介:

Abstract
The imperial officials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confronted a complex econom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inted an unprecedented number of coins and issued the world’s first paper money to enable and regulate a growing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he uneven supply of currency and goods, however, caused unpredictable fluctuations in prices and in the value of money. Local officials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fluctuations so that they might use this knowledge to lower prices, to relieve the effects of bad harvests, and to discourage counterfeiting. Because they were convinced that money was necessary and beneficent—as money encouraged the needful distribution of goods across the empire—they were convinced also that money functioned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patterns, and that the complex economy of their era could be reduced to a limited set of natural principles.

In their effort to determine these principles, Song officials used water and the human body as ontological metaphors. Because money shared essentia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water (e.g., its propensity to flow toward a place of dearth, its sustenance of life and growth by movement), they believed that close acquaintance with water management would yield insights into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e. And because money enabled the healthful circulation of goods through the body politic, officials drew comparisons between finance and medicine, hoping that a new generation of financial experts might use insights from acupuncture to remedy the uneven accumul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the eleventh-century economy. The irreconcilable debates about finance during the 1070s and 1080s, occasioned by the radical reforms of Wang Anshi (1021-1086), forced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natural principles of finance were not easy to discover or to demonstrate.

系統號:

A-006909

【演講】Mariachiara Gasparini :Trans-Himalayan Transmission: Sino-Sogdian Textile Heritage In Tibetan Areas

標題:

【演講】Mariachiara Gasparini :Trans-Himalayan Transmission: Sino-Sogdian Textile Heritage In Tibetan Areas

時間:

2014年3月2日(週三)19:30-21:00

地點: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521 Memorial Way,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Dr. Mariachiara Gasparini (Lecturer, Santa Clara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Part of a larger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of textile techniques and motifs comprised in the Sino-Sogdian artistic repertoire through former Tibetan areas. It explores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early Islamic Central Asian textile production,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Buddhist context.

A recognized Central Asian textile iconography spread from the Tarim to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Not only was it reproduced at the borders of great empires but was preserved and secularized in time by nomadic and semi-nomadic people of Turko-Mongol origin.

A group of textiles held in 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possibly from Qinghai, analyzed and catalogued during a long period of research in Asia, will be presented. Still unpublished, some of these textiles,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wall-painted costumes along the Silk Road network, have, indeed, provided evidence of a common fashion in vogue in Trans-Himalayan areas before the rise of the Mongol Empire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Speaker Bio
Mariachiara Gasparini received her Ph.D in Transcultural Studies: Global Art Histo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in 2015, her Master degree in East Asian Art from the 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 in London, in 2011, and her Magister degree in Oriental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aples “L’ Orientale” in 2005. Her interests include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visual investig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sian and Eurasian art and culture. In particular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Central Asian material culture, wall painting, artist’s praxis, and Sino-Iranian and Turko-Mongol interactions. She is currently teaching Art of the Silk Road at Santa Clara University. Her main publications include:
“Woven Mythology. The Textile Encounter of Makara, Senmurv and Phoenixes” in the anthology Global Textile Encounters: China, India, Europe ed. by Marie-Louise Nosch, Zhao Feng, and Lotika Varadarajan (Oxford and Philadelphia, 2014).

“A Mathematic Expression of Art: Sino-Iranian and Uighur Textiles Interactions and the Turfan Textile Collection in Berlin” in Transcultural Studies Journal 1; 2014 (Heidelberg: 134-163).

RSVP required (http://ceas.stanford.edu/events/rsvp.php)

系統號:

A-006929

【演講】Tim Riswick:Between Rivalry and Support : Studying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Chances of Sibling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aiwan, 1863-1946

標題:

【演講】Tim Riswick:Between Rivalry and Support : Studying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Chances of Sibling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aiwan, 1863-1946

時間:

2016年3月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棟三樓2320R(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Tim Riswick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俊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7027

【演講】蔡文軒:框設喪禮:中共領導人的死亡儀式與威權國家的規訓場域

標題:

【演講】蔡文軒:框設喪禮:中共領導人的死亡儀式與威權國家的規訓場域

時間:

2016年3月3日(週四)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講人:

蔡文軒(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7045

【演講】雷祥麟:非驢非馬:醫療與中國現代性之爭

標題:

【演講】雷祥麟:非驢非馬:醫療與中國現代性之爭

時間:

2016年3月3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2學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講座】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師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7013

【演講】黃克武:汪派人物心目中的蔣中正──以《陳克文日記》為中心

標題:

【演講】黃克武:汪派人物心目中的蔣中正──以《陳克文日記》為中心

時間:

2016年3月3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7009

【演講】Christopher Rea: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演講】Christopher Rea: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標題:

【演講】Christopher Rea: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時間:

2016年3月3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LA(11381 Bunche Hall, Los Angeles, CA 90095,UCLA,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of UCLA

主講人:

Prof. Christopher Rea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內容簡介:

China's entry in modernity was not just traumatic, but uproarious. As the Qing last dynasty fell, prominent writers compiled jokes to form collections called “histories of laughter.”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republic, novelists, essayists, and illustrators used humorous allegories to make veiled critiques of the new government. Ye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scussion repeatedly erupted into invective, with critics gleefully jeering rivals in public. Farceurs drew followings in the popular press, promoting a culture of buffoonery. These expressions of hilarity proved so offensive to high-brow writers that they launched a campaign in the 1930s to displace old forms of mirth with a new one they called youmo (humor).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history from those who laugh their way through it?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China, this talk will discuss how political turmoil, new media, and other forces nurtured cultures of humor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from the last days of empire to the digital age.

Speaker Bio
Christopher Rea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Chinese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He is author of 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California, 2015); editor of China’s Literary Cosmopolitans: Qian Zhongshu, Yang Jiang, and the World of Letters (Brill, 2015) and Humans, Beasts, and Ghosts: Stories and Essays by Qian Zhongshu (Columbia, 2011); and coeditor, with Nicolai Volland, of The Business of Culture: Cultur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e is currently translating, with Bruce Rusk, a Ming dynasty story collection called The Book of Swindles.

Co-sponsore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系統號:

A-006921

【演講】James Benn:Tea and Other Health Drinks in Song-dynasty China: Some Clues from the Buddhist Monastery

【演講】James Benn:Tea and Other Health Drinks in Song-dynasty China: Some Clues from the Buddhist Monastery

標題:

【演講】James Benn:Tea and Other Health Drinks in Song-dynasty China: Some Clues from the Buddhist Monastery

時間:

2016年3月3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Basement, Yale University(451 College Street, New Haven, CT 06511,USA)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James Benn (Religious Studies, McMaster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e beverage culture of premodern China was largely dominated by two substances in particular: alcohol and tea. One of them—alcohol—has been part of China’s cultural scene from as far back as our sources allow us to go. The other—tea—remained mostly a local speciality until the eighth century CE, when it rose to become a popular drink throughout the Tang empire and beyond. On closer examination, however, the picture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the scene more crowded when we realize that by the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people had a much wider range of drinks than tea or alcohol from which to choose. There was a particular enthusiasm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for beverages made of aromatic herbal ingredients that had medicinal qualities, a class of beverages that we might today term “health drinks.” In this talk, I aim to give a better account of a crucial phase in the beverage history of China, from around 750 CE to around 1200. Most of the material I will discuss is located in textual sources: anecdotal collections, material medica, and in particular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ese monastic Buddhism. I will note also some evidence from art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An appreciation of how and why tea and other beverages were consumed is important for medical history and urban history, as well as for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China. It may even shed some light on what we drink today and why we do so.

系統號:

A-006919

【演講】黃菲:十八世紀中國西南東川府的邊疆地景建造

標題:

【演講】黃菲:十八世紀中國西南東川府的邊疆地景建造

時間:

2016年3月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講人:

黃菲(德國杜賓根大學漢學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系統號:

A-007025

【演講】林建廷:「密醫」敘事、殖民恥感與冷戰生命政治

標題:

【演講】林建廷:「密醫」敘事、殖民恥感與冷戰生命政治

時間:

2016年3月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大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音聲發微研究群

主講人:

林建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對談人:林淑芬(國立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演講主要藉由多重的「密醫」敘事,包括密醫的生命故事,小說再現以及歷史生產,試圖反思臺灣醫療現代性中複雜的(後)殖民歷史恥感、冷戰情感結構以及醫療勞動階序之間交錯的歷史與知識關聯。主流的「密醫」歷史敘事經常結構於兩個相互交錯的社會想像:一則是將「密醫」 去人性化為現代醫療恐怖份子,另一則是將「密醫」神秘化,成了沒有歷史的魍魎鬼魅。正是這樣的歷史知識生產,遮掩了醫學現代性與殖民結構內在的暴力與矛盾,並使得醫療現代化中某些與勞動、階級、性/別等相關的歷史情境變得模糊不清。在本次演講裡,我會將田野中接觸到的「密醫」生命故事與黃鳳櫻的中篇小說《畢業典禮》並置於冷戰歷史敘事與情感結構當中進行交叉閱讀,除了呈現不同於主流敘事的「密醫」照護者之生命經驗與歷史軌跡,也同時分析日本殖民主義以及美國帝國主義的遺緒如何持續作用於「密醫」的歷史生產,尤其當中有關恥辱與汙名的文化想像。

本場次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07011

【演講】ガラスからみる近代中国の日常生活+図画像資料から検証する近現代中国の文化と社会

標題:

【演講】ガラスからみる近代中国の日常生活+図画像資料から検証する近現代中国の文化と社会

時間:

2016年3月7日(週一)10:15-12:15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1(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

主講人:

曹南屏、貴志俊彦

聯絡人:

村田雄二郎教授,E-mail: murata@ask.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10:15-11:25
見微知著:玻璃與近代中國的日常生活:兼談日常生活史的資料問題(ガラスからみる近代中国の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史に関する資料問題について)(曹南屏,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
※本場次以中文演講並討論

11:30-12:15
図画像資料から検証する近現代中国の文化と社会(貴志俊彦,京都大学地域研究統合情報センター教授)

系統號:

A-007040

【演講】張哲嘉:木骨模型的江戶之旅


標題:

【演講】張哲嘉:木骨模型的江戶之旅


時間:

2016年3月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主講人:

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06997

【演講】戶部良一:中日戰爭的和平工作

標題:

【演講】戶部良一:中日戰爭的和平工作

時間:

2016年3月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省思」研究計畫

主講人:

戶部良一(帝京大學文學部教授)

系統號:

A-007081

【導讀會】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導讀會】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標題:

【導讀會】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時間:

2016年3月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2樓多功能教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鴻獻(本書作者)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愛.悅讀」國史導讀會(二十五)】
本書以1950年代初期各種反攻作戰計畫為開端,論述反攻作戰計畫文本與反攻計畫何以無法實踐的分析,次從政工制度、軍隊整編,以及軍事教育的改革,觀察國軍組織;制度的變革與再造。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6965

【演講】楊士範:戰後都市阿美族河岸部落的誕生與地方政治運作:某新店區河岸部落的觀察與紀錄

標題:

【演講】楊士範:戰後都市阿美族河岸部落的誕生與地方政治運作:某新店區河岸部落的觀察與紀錄

時間:

2016年3月8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楊士範(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6976

【演講】田勤耘:清代「封建論」的階段性特徵

標題:

【演講】田勤耘:清代「封建論」的階段性特徵

時間:

2016年3月8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Russell Room,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Tian Qinyun(田勤耘,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Chinese Forums】
「封建論」作為中國傳統政治話語,自先秦時期產生以來,雖歷秦代以郡縣制全面取代封建制,但相關話語一直綿延不絕。到了清代,封建論早已擺脫了先前單純體制之爭的窠臼,成為論者藉以表達其政治抱負與理想的憑藉。清初封建論主要從郡縣制的本質及其具體制度設計層面反思和檢討了明亡清興;清中葉封建論則以較隱晦的方式表達了對於當下君主專制的批判;而晚清封建論則受傳統封建論以及西方憲政思想的雙重影響,主旨多維。清代封建論的頑強表達及其階段性特徵突顯了儒家文化與君主專制之間的尖銳對立以及儒家思想強烈的現實關懷品質。

講者簡介
田勤耘,歷史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偏向於明清政治思想和文化史)的研究與教學,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和《史學月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Places are limit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系統號:

A-006910

【演講】Joel Walker:Mongols and the Church of the East

標題:

【演講】Joel Walker:Mongols and the Church of the East

時間:

2016年3月8日(週二)17:00-19:00

地點:

Dwinelle Hall, U. C. Berkeley(South Dr, Berkeley, CA 94720,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U. C. Berkeley

主講人:

Prof. Joel Walker (Jon Bridgman Endowe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聯絡人:

E-mail: info.bcsr@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Recent scholarship has drawn renewed attention to the prominence of Nestorian Christians in the Mongol Empire (1206-1368). Drawing upon a broad range of primary sources in Syriac, Latin, Turkish and other languages, this lecture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Ongut Turks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articulation of religious identity in the Mongol world.

Speaker Bio
Joel Walker is Jon Bridgman Endowe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s a historian of late antiquity, he is interested in the diverse cultures of western Eurasia from prehistory to the early Islamic caliphate. His scholarship centers on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ommunities of the premodern Middle East, especially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known as the Church of the East or the “Nestorians.” His upcoming book, Jewel of the Palace and the Soul: Pearls in the Arts, Economy, and Imagination of the Late Antique World, uses a single type of material to illuminat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across the late antique world.

Co-sponsored by the IEAS Mongolia Initiative.

系統號:

A-006922

【演講】鄧育仁:多元情勢中的哲學視野

【演講】鄧育仁:多元情勢中的哲學視野

標題:

【演講】鄧育仁:多元情勢中的哲學視野

時間:

2016年3月9日(週三)15:10-17:30

地點:

清華大學哲學所A306研討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7028

【演講】陳祖為:Confucian Perfectionism: A Proposal To Integrate Confucian Values And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標題:

【演講】陳祖為:Confucian Perfectionism: A Proposal To Integrate Confucian Values And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時間:

2016年3月9日(週三)16:00-17:00

地點:

Lathrop Library - Room 224, 518 Memorial Way, Stanford University(521 Memorial Way,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Center on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the Rule of Law

主講人:

Prof. Joseph C.W. Chan(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Confucianism still has much to offer to modernity, but to be able speak effectively to the new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t needs to undergo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that integrates the best of Confucianism and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thought. In particular, Contemporary Confucians must develop a viable method of governance that can retain the spirit of the Confucian ideal while tackling problems arising from nonideal modern situations. The best way to meet this challenge, I argue, is to adopt liberal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that are shaped by 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the good rather than the liberal conception of the right. To do this, we must adopt a perfectionist perspective so as to decouple liberal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from their popular liberal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nd then ground them on Confucian principles and redefine their roles and functions. Liberal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their associated rights are therefore assessed in light of 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the good life and society, and meshed with Confucian values in a way that strengthens both.

About the Speaker
Joseph C.W. Ch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6916

【演講】林泉忠:開羅會議與琉球問題

標題:

【演講】林泉忠:開羅會議與琉球問題

時間:

2016年3月10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林泉忠(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楊子震(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7082

【演講】馮錦榮: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日學者兩部未刊經學史講義稿談起──以許地山《群經源流》及小島祐馬《周易研究》為中心

標題:

【演講】馮錦榮: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日學者兩部未刊經學史講義稿談起──以許地山《群經源流》及小島祐馬《周易研究》為中心

時間:

2015年3月10日(週四)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馮錦榮(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長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7099

【演講】李宗信:二十年來臺灣歷史GIS的發展與展望

標題:

【演講】李宗信:二十年來臺灣歷史GIS的發展與展望

時間:

2016年3月12日(週六)9:30-12:20

地點: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八十五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114)】

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911

【演講】蕭高彥:西方政治思想如何形成「東方專制」論述?

標題:

【演講】蕭高彥:西方政治思想如何形成「東方專制」論述?

時間:

2016年3月12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主講人:

蕭高彥(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中研院院秘書處公關科,Tel: (02)2789-9875

內容簡介:

【王世傑院長講座】
主持人:中研院王瑜副院長

請於3月10日前,以下列方式報名:
1.曾以網路報名本活動者,於接獲中研院邀請函後,點選連結即可進入個人專屬網址報名;報名截止日前,個人資料如有異動,請至該網址更新。

2.第1次參加者,請至網址:http://www.sinica.edu.tw/sc.html報名。

3.會後備有茶點,歡迎中研院內外人士及高中生以上同學報名參加。

★凡參加本活動可獲得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認證時數2小時。

★學生憑證至報到處可領《科學人》雜誌過刊,每人1本,送完為止。

系統號:

A-006979

【演講會】第11回TOKYO漢籍Seminar「目録學に親しむ」

【演講會】第11回TOKYO漢籍Seminar「目録學に親しむ」

標題:

【演講會】第11回TOKYO漢籍Seminar「目録學に親しむ」

時間:

2016年3月14日(週一)10:30-16:00

地點:

一橋大學一橋講堂中會議場(日本〒100-0003 Tokyo, Chiyoda, Hitotsubashi, 2 Chome−1−2)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學研究センター

聯絡人: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學研究センター,E-mail: kanseki-tokyo@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10:45-12:00
漢籍目録を読む——俯瞰の楽しみ(古勝隆一,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准教授)

13:10-14:25
子部書の分類について(宇佐美文理,東京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

14:40-15:55
目録學の総決算——『四庫全書』をめぐって(永田知之,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准教授)

※本演講不收費,但須事先報名,以200人為上限,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6978

【演講】Wang Xiaodong:「五四」與新文學

標題:

【演講】Wang Xiaodong:「五四」與新文學

時間:

2016年3月15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Russell Room,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Dr. Wang Xiaodong(Visiting Scholar,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Chinese Forums】
對於影響深遠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其實存在很多爭議,特別是有外國研究者認為五四是中國全面反傳統,與傳統斷裂的源頭。也有國內學者批評五四的全盤西化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誤區。報告和討論想圍繞五四帶來的「新」以及五四所反對的「舊」為中心議題,解釋五四與文化傳承和斷裂之間的關係,以確立「新文化」之「新」究竟是什麼。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Places are limit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系統號:

A-006912

【演講】簑原俊洋:邁向轉換期的國際政治與變動的東亞情勢: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帶來了什麼?

標題:

【演講】簑原俊洋:邁向轉換期的國際政治與變動的東亞情勢: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帶來了什麼?

時間:

2016年3月15日(週二)15:1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2F10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簑原俊洋(日本神戶大學法學部教授)

系統號:

A-007141

【演講】Vincent Goossaert:Bureaucracy and Salvation: Chinese Ways to Divinization

標題:

【演講】Vincent Goossaert:Bureaucracy and Salvation: Chinese Ways to Divinization

時間:

2016年3月16日(週三)17:00-19:00

地點:

Dwinelle Hall, U. C. Berkeley(South Dr, Berkeley, CA 94720,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U. C. Berkeley

主講人:

Prof. Vincent Goossaert(高萬桑,法國國家科學院)

聯絡人:

E-mail: info.bcsr@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The earliest Chinese documents show that dead humans could becom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cestors or else suffering, possibly malevolent, and ultimately forgotten ghosts. The late warring state period saw the more or less concurrent emergence of two new postmortem destinations: one is direct access to transcendence via self-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 other is promotion into the ranks of the otherworldly bureaucracy. While initially opposed, these two options became over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intermingled in many ways, as the divine bureaucracy continued to expand, to complexify and to incorporate those who had attempted to escape it.

This presentation will argue that the aspiration to become a god (divinization) has ever since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ese religiou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While families work at transforming their dead into ancestors, individuals tend to rather prefer divinization for themselves, and often take steps in that direction while alive. The two main ways to divinization that opened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have basically stayed the same, but while the first (salvation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remained elitist, the second (gaining initial access in the divine bureaucracy and then working one’s way up) gradually opened to all and sundry, most remarkab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ligious changes of early modernity (10th-13th centuries). Becoming an otherworldly bureaucrat has become in modern time the main way to saving oneself from postmortem suffering and oblivion. This will lead us to reflect upon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two categories not often examined in tandem: bureaucracy and salvation.

Speaker Bio
Vincent Goossaert is a historian, professor at EPHE. He was guest professor at Geneva University and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works 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religion, and has focused on Daoism, on religious specialists as professionals and social roles, on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and on the production of moral norms. He has directed an international project on “Temples, Urban Society, and Taoists” (grants from CCKF, Taiwan and ANR, France), and is now co-dir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on “Chinese Religions in France” (grants from CCKF, Taiwan and ANR, France).

Event Contact: info.bcsr@berkeley.edu, 510-6421328

系統號:

A-006923

【演講】曾嘉治:從家族史看客家的遷徙

標題:

【演講】曾嘉治:從家族史看客家的遷徙

時間:

2016年3月16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2320小型研討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主講人:

曾嘉治(族譜文物收藏家)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將舉辦今年度第一場學術演講,主講人是嘉義大林族譜文物收藏家曾嘉治先生,講題「從家族史看客家的遷徙」,主要分享其數十年以來蒐集古老族譜而發掘出來的客家遷徙研究,以及自學自費研讀而獨力撰成曾氏家譜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莊英章(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召集人)

系統號:

A-007143

【演講】楊小濱:主體異化與現代性象徵他者的式微:以拉岡理論探討楊德昌電影

標題:

【演講】楊小濱:主體異化與現代性象徵他者的式微:以拉岡理論探討楊德昌電影

時間:

2015年3月17日(週四)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楊小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7113

【演講】湯志傑: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標題:

【演講】湯志傑: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時間:

2016年3月18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所8樓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演講旨在探討華人社會的文明化過程,並藉與西方現代文明化歷程的對照,嘗試從比較文明研究的視角對兩者不同的軌跡進行探討與反省。秉持暴力係社會建構的觀念為指引,本研究係採取結構類型學的進路,探究暴力的各種表現形態及組合如何與社會結構有關,釐清暴力係與文明共生的弔詭事實,反駁愈文明就愈不暴力的迷思。藉由探討蹴鞠、擊鞠與捶丸等球戲的興衰,本演講將從社會分化模式的轉變來釐清華人社會文明化的關鍵轉折,將其定性為文人化,並解釋這與習稱的唐宋變革有何關連。在彰顯仕紳社會的世界史意義後,本研究將分析在此一為陰陽二元結構支配下的特定社會形態裡,文明與暴力表現出怎樣的共存樣貌,說明為何在文化上向來重視和諧、譴責暴力的華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不時地流露出暴力的言行。

講者簡介: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心關懷為今日臺灣何以如此的問題,過往聚焦於從長期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釐清從傳統中國到現代臺灣的演變,晚近開始勉力將世界史的面向亦納入視野,尤關心多元現代性與文明比較的問題。近作如“Towards a Really Temporalized Theory of Event: A Luhmannian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well’s Logics of History,”〈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的意義之嘗試〉、〈驚不驚奇有差嗎?西方觀點燭照下對華夏文明秩序源起觀念的初探〉、〈後冷戰格局下的太陽花運動︰談太陽花運動的歷史性與世界性〉。

系統號:

A-007098

【演講】村上信明:清朝與西藏之間的禮儀問題

標題:

【演講】村上信明:清朝與西藏之間的禮儀問題

時間:

2016年3月18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歷史系系館二樓振芝講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村上信明(日本創價大學文學部准教授、成功大學歷史系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6970

【演講】童宏民:清初琉球冊封使徐葆光生平事跡論考

標題:

【演講】童宏民:清初琉球冊封使徐葆光生平事跡論考

時間:

2015年3月2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計畫

主講人:

童宏民(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副教授)

內容簡介:

【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系列演講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計畫總主持人)

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須事先報名,無身分限制,歡迎對講題有興趣之人士踴躍參加。若需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

系統號:

A-007114

【演講】櫻井智美:元代江南士人社會研究:從碑刻資料研究的角度

標題:

【演講】櫻井智美:元代江南士人社會研究:從碑刻資料研究的角度

時間:

2016年3月22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系館二樓振芝講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櫻井智美(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7155

【演講】陳耀煌:陝西地區的共產革命,1924-1933:一個組織史的考察

標題:

【演講】陳耀煌:陝西地區的共產革命,1924-1933:一個組織史的考察

時間:

2016年3月24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陳耀煌(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李達嘉(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系統號:

A-007132

【演講】甘懷真:東亞王權與漢文

標題:

【演講】甘懷真:東亞王權與漢文

時間:

2016年3月2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2學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講座】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師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7058

【演講】關華山:臺灣南島語族的居住文化

標題:

【演講】關華山:臺灣南島語族的居住文化

時間:

2016年3月2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自組研究群「環境變遷與古代社會永續經營」

主講人:

關華山(東海大學建築系暨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7110

【演講】顏杏如:「帝國」的節慶與殖民地臺灣

【演講】顏杏如:「帝國」的節慶與殖民地臺灣

標題:

【演講】顏杏如:「帝國」的節慶與殖民地臺灣

時間:

2016年3月2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顏杏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十四)】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7137

【演講】Leigh Jenco:變法:跨越中西方時空的學習

標題:

【演講】Leigh Jenco:變法:跨越中西方時空的學習

時間:

2016年3月2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Prof. Leigh Jenco(李蕾)

內容簡介:

主講人:李蕾(Leigh Jenc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Theory,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主持人: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7146

【演講】邱貴芬:「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研究

標題:

【演講】邱貴芬:「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研究

時間:

2016年3月25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世新大學舍我樓10樓R100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

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舍我研究中心

主講人:

邱貴芬(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236-8225#2402

報導者:

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林小姐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goo.gl/forms/vHoCgCIhQe

系統號:

A-007198

【演講】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唐宋文化研究

標題:

【演講】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唐宋文化研究

時間:

2016年3月28日(週一)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9(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張高評(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主任、成功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7200

【演講】Lena Rydholm: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ranscultural Theories of Fiction

【演講】Lena Rydholm: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ranscultural Theories of Fiction

標題:

【演講】Lena Rydholm: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ranscultural Theories of Fiction

時間:

2016年3月28日(週一)16:30-18:00

地點:

Room 312, Hall of Graduate Studies,(320 York Street, New Haven, CT 06511,USA)

主辦單位: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Lena Rydholm (Professor of Chinese, Uppsala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CEAS Colloquium Series】
What is the role of 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with Western paradigms unable to fully accommodate Chinese literary experience? Can 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offer researchers in the Wes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nature of fiction, and thereby put into question Eurocentric viewpoints and paradigm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more “objective” transcultural theories of fiction? I will t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discussing 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n the context of influential theories of fiction in the West: Gregory Currie’s The Nature of Fiction, Kendall Walton’s Mimesis and Make-Believe, and, in addition, to Gu Ming Dong’s 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A Non-Western Narrative System. As I will show, there are certain obstacles to the creation of “truly” transcultural theories of fiction, besides the normative impact of Western theories, problems connected to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ories of fiction in general and to the very “nature” of fiction itself.

系統號:

A-006920

【演講】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學

標題:

【演講】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學

時間:

2016年3月28日(週一)10:00-11:5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雲和教學大樓3樓會議室(臺北市師大路雲和街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主講人:

胡錦媛(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臺灣文化講座系列】
主持人:林淑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本棟大樓設有門禁,外系師生至大門請撥打本系電話由專人開門:02-7734-5516,歡迎校內外人士踴躍參與,謝謝。)

系統號:

A-007194

【演講】林志宏:滿洲視野的東亞近代史

標題:

【演講】林志宏:滿洲視野的東亞近代史

時間:

2016年3月29日(週五)19:00-21:00

地點: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6972

【演講會】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16年第1次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

標題:

【演講會】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16年第1次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

時間:

2016年3月30日(週三)11:40-14: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一樓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外交部

聯絡人:

林先生,Tel: 23619132#318;E-mail: twjob@ncl.edu.tw

內容簡介:

和解:馬英九總統的臺灣對中國政策(Rapprochement: Taiwan’s China PolicyUnder President Ma Ying-Jeou)(Prof. Alberto Aleman Aguirre(雷彥柏),尼加拉瓜美洲大學教授)

臺灣和沖繩:歷史、政治認知和外交關係之相似及差異(Taiwan and Okinawa: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in History, Political Identity and Foreign Relations)(仲地清,日本大阪大學教授)

走向全球化的中國思想:分析中國近代思想史論(Toward a Global Chinese Thought:Analyzing Uses of the Past in Modern China)(Prof. Leigh Jenco(李蕾),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

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與其情感延續:中國家庭的記憶、情緒和他們的跨世代傳遞(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76) asa Continuous Emotional Regime: Memories, Emotions and Their 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s in Chinese Families)(Prof. Sascha Klotzbuecher(柯路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自2010年開辦,一直委由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辦理行政業務與接待事宜。2014年度起在國家圖書館公開舉辦學人成果發表會,本(2016)年預定舉辦4次,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對外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報名。

系統號:

A-007172

【演講】John Tsz-Pang LAI:Chinese Catholic Biblical Drama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標題:

【演講】John Tsz-Pang LAI:Chinese Catholic Biblical Drama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時間:

2016年4月4日(週一)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The Department and Program in Near Eastern Studies

主講人:

John Tsz-Pang LAI(黎子鵬,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系統號:

A-006913

【演講】李貞德:Gender and Medicine in Medieval China: Reflections on a Set of Sculptures

標題:

【演講】李貞德:Gender and Medicine in Medieval China: Reflections on a Set of Sculptures

時間:

2016年4月4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East Asia Libra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322 Gowen Hal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Box 353527, Seattle, WA 98195,USA)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華盛頓大學

主講人:

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聯絡人:

吳培瑜,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時間:2016年4月4日(週一)
主講題目:中國中古的性別、身體與醫療:從一組雕像說起(Gender and Medicine in Medieval China: Reflections on a Set of Sculptures)
主講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地點:East Asia Library, Gowen Hal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98195, U.S.A.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華盛頓大學

近三十年來,傳統中國的性別與醫療頗引起歷史學者的關注,豐碩的成果幫助我們瞭解女性在健康照顧中扮演的角色。早期的研究大多檢視宋代第一本婦人方的出現及其後續發展,晚近的討論則往前分析漢唐之間性別化身體觀的演變,拓展了我們對於中國婦科醫學的認識。本次演講將運用文字與視覺史料,探討女性參與生老病死的歷史,鋪陳她們作為醫者和病人的各種活動,特別將利用一組生產雕像,開啟我們認識中國中古、醫療以及性別歷史的視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medicine in China has attracted historians’ attention for decades. Fruitful researche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s. Earlier researches focus mostly on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gynecology in the 13th century. Recent studies extend our knowledge back to the gendered body view emerging since the 5th century. Utilizing textual as well as visual materials, this talk examines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ealthcare, both as patients and as healers. In particular, reflections upon a set of sculptures depicting a childbirth scene will enhance our imagination of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both medical and medieval history.

主講人簡介:
李貞德教授係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博士,研究領域為婦女史、性別與醫療、性別與法律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s://www2.ihp.sinica.edu.tw/staffProfile.php?TM=3&M=1&uid=20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07044

【演講】歐麗娟:《紅樓夢》新視角──被遮蔽的中國傳統貴族文化

標題:

【演講】歐麗娟:《紅樓夢》新視角──被遮蔽的中國傳統貴族文化

時間:

2016年4月8日(週五)15:30-17:30

地點:

Scholars Commons, Perry-Castañeda Library (PCL),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01 E 21st St, Austin, TX 78712, U.S.A.)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主講人:

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吳培瑜,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時間:2016年4月8日(週五)
主講題目:《紅樓夢》新視角──被遮蔽的中國傳統貴族文化(A New Perspective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The Concealed Aristocratic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a)
主講人: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地點:Scholars Commons, Perry-Castañeda Library (PCL),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中唯一一部真正的貴族小說,出身貴族世家的作者敘寫幾個貴族世家的故事,「貴族」的階層性(hierarchies)是理解《紅樓夢》的必要座標。但在百年以來巨大的、本質性的文化斷層之下,現代人難免產生許多的閱讀誤區,我們將回歸當代的時空脈絡,以重新發現這些人、那些事的真正意義,誕生一部不同的經典。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n aristocratic novel uniqu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narrative about several aristocratic families by an author of noble birth, naturally the hierarchies of aristocracy should be an essenti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But for over a century the novel has been interpreted from a non-aristocratic or sometimes even an anti-aristocratic perspective. This has happened for several reasons: chief among them, and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nowadays, is simply that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xt have arisen due to the huge and fundamental cultural upheavals of the past century of Chinese history. After over a century of rich and wonderful readings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 propose we attempt to rediscover the sense of those people and events against an aristocratic background, or rather, in the original text and context of the novel. This perspective may give rise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novel.

主講人簡介:
歐麗娟教授係臺灣大學中文博士,研究領域為唐代詩歌、紅樓夢。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55#personal_writing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07059

【演講】Hilde De Weerdt:Digital Perspectives On Imperial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標題:

【演講】Hilde De Weerdt:Digital Perspectives On Imperial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時間:

2016年4月12日(週二)16:00-17:00

地點: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Grand Central, 8th Floor,Stanford University(Wallenberg Hall,160, 450 Serra Mall, Stanford, CA 94305)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Hilde De Weerdt(Leiden Institute for Area Studies, Leide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 governmental control over current information circulated orally, in manuscript, and print became stric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and commercial publication of state documents, court news, and recent history grew exponentially. The former aspect, censorship,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Chinese Studies. I propose that both aspects, secrecy and publicity, need to be understood together. I will reflect on the causes for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mbivalent stance towards the circulation of archival materials and current affairs and their longer-term consequences on imperi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I argue, in part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analyses of notebooks and letters, that the paradigmatic shift towards localism amongst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was accompanied by a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rt and provincial elites.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semination of shared political imaginaries based on territorial claim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the literati or cultural elites as the mai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of history and current affairs texts. Special consideration will be give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we can trace and analyz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their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mpires.

系統號:

A-006917

【演講】Hilde De Weerdt:Markus and Visus: Linking and Visualizing Data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標題:

【演講】Hilde De Weerdt:Markus and Visus: Linking and Visualizing Data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時間:

2016年4月14日(週四)13:30-16:00

地點: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Grand Central, 9th Floor,Stanford University(Wallenberg Hall,160, 450 Serra Mall, Stanford, CA 94305)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Hilde De Weerdt(Leiden Institute for Area Studies, Leide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How can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Studies best take advantage of existing biographical databases, historical geographic datasets, and dictionaries in analysing their own text collections? In this workshop Professor De Weerdt will introduce the thinking behind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two digital text analysis platforms designed for the customized automated annotation of Chinese texts and the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resulting data. The first part of the workshop focuses on the main functionality of the MARKUS platform including the automated and manual mark-up of default named entities and user-generated tags, keyword discovery, genre-specific mark-up, close reading tools including linked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data export. We will also take a look at new features including text import from external text databases and an automated learning module in which MARKUS can be trained to obtain higher accuracy and greater recall.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to bring sample texts (preferably in no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m.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workshop we will discuss how the various types of data marked up in MARKUS can be explored in the associated data visualization platform. Both MARKUS and VISUS are platforms designed by Brent Ho and Hilde De Weerdt at Leiden University. The workshop will cover methods for both close and distant reading of digital texts that are broadly applicable to a variety of languages and across disciplines.

系統號:

A-006918

【演講】陳國棟:東亞海盜與臺灣:兼及全球史與全球微觀史的問題

標題:

【演講】陳國棟:東亞海盜與臺灣:兼及全球史與全球微觀史的問題

時間:

2016年4月21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2學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講座】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7021

【工作坊】第二屆科學史典籍與文化研讀工作坊「醫學、文本與文化」

【工作坊】第二屆科學史典籍與文化研讀工作坊「醫學、文本與文化」

標題:

【工作坊】第二屆科學史典籍與文化研讀工作坊「醫學、文本與文化」

時間:

2016年3月26日(週六)

地點:

中研院蔡元培紀念館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科學史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張昭鼎基金會、中華古機械文教基金會、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聯絡人: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報導者: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9:20-10:20
主持人:張嘉鳳(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解讀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尋找臺灣人祖先起源──科學知識生產、爭論與再現(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0:40-12:10
主持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證類本草》的「博採」與「備載」(陳元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帝王的三才觀──《聖濟經》導讀(林伯欣,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副教授)
王肯堂《證治準繩.神志門》與癲狂癎分類(陳秀芬,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3:30-15:00
主持人: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風土經驗與文本知識──從嶺南衛生方看宋代的醫學書寫文化(陳韻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新疾病與新知識──楊梅瘡與《黴瘡秘錄》(1632)(林佳,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孫文垣醫案》中的敘事與醫療實踐(鄭媛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15:20-16:50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康熙年間的《西洋藥書》──一個理解耶穌會士醫學的新視角(劉世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西洋藥書》的編輯與中西藥理概念的交流(蔡名哲,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海關醫報》中的疾病書寫(張純芳,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系統號:

A-007124

【演講】潘怡帆:臺灣文學及虛構

標題:

【演講】潘怡帆:臺灣文學及虛構

時間:

2016年5月9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潘怡帆(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內容簡介:

【藝術、文學與哲學(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III) 系列演講】

文學作品因虛構而有別於紀實書寫,然而,虛構非指純粹想像,相反地,虛構是對現實的偏移,因此它所指向的是非現實的現實。而卻是從這個唯獨反映非當下的現實的書寫之中,臺灣文學誕生了其有別於今日的永恆明日形象。



系統號:

A-007140

【演講】林丁國:近代臺灣體育與休閒生活

標題:

【演講】林丁國:近代臺灣體育與休閒生活

時間:

2016年5月14日(週六)9:30-12:20

地點: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八十五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林丁國(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115)】

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915

【演講】王天紅:精神的契合——現代主義詩學在抗戰時期的中國

標題:

【演講】王天紅:精神的契合——現代主義詩學在抗戰時期的中國

時間:

2016年5月10日(週二)13:00-15:00

地點:

Room FG01,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Tianhong Wang(王天紅,吉林大學中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Chinese Forums】
戰爭是一塊巨大的試金石。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檢驗著中國學者和詩人的人生態度與學術理想,也使各種詩學在此時的中國表現為地域的差異性(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孤島」等),文化的多元性(傳統詩學,大眾化詩學,現代詩學等)和內涵的豐富性(德語系統,法語系統,英語系統等)。一部分中國學者詩人如梁宗岱、葉公超、孫毓棠、朱自清、徐遲、穆旦、吳興華、卞之琳、馮至、李廣田等,以論文形式展現出與源於歐美的現代主義詩學在精神上的契合。

講者簡介
王天紅,文學博士,任教于吉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講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側重研究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詩學。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Places are limit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系統號:

A-006914

【演講】杜正勝:歷史課綱與臺灣主體性

標題:

【演講】杜正勝:歷史課綱與臺灣主體性

時間:

2016年5月12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2學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講座】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7019

【演講】陳正國:乾隆四十一年

標題:

【演講】陳正國:乾隆四十一年

時間:

2016年6月2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2學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講座】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7017

【演講】王文隆:中国国民党史料からみた東アジア

標題:

【演講】王文隆:中国国民党史料からみた東アジア

時間:

2016年6月18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1(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

主講人:

王文隆(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

聯絡人:

村田雄二郎教授,E-mail: murata@ask.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国際関係・文化グループ2016年度第1回研究会】
今年度の第1回研究会を下記の要領で開催します。今回は、中国国民党文化伝播委員会党史館主任の王文隆氏に報告していただきます。
みなさまの参加をお待ちします。

講題:從中國國民黨史料中所見的東亞(中国国民党史料からみた東アジア)

※本演講以國語進行,問題討論時間有中日語翻譯

※科研費基盤(B)「社会主義中国の憲政論・憲政体制を再考する──20世紀中国憲政史の視角から」(代表:中村元哉)グループとの合同研究会になります。

系統號:

A-007165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6年1月至6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共有網路登記及事先索票等兩種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請洽詢官網。

本系列演講2015年3月至6月場次內容如下:

3月26日
兼容並蓄臺灣味(林明德)

4月16日
啊,南方……(蔡珠兒)

5月14日
我的臺灣詩旅行(路寒袖)

6月18日
我的大阿里山區書寫(渡也)

系統號:

A-006963

【系列演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6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6年「臺灣文獻講座」

時間:

2016年4月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Tel: 049-2316881#306

內容簡介:

為推廣臺灣歷史研究,並與學術、社會各界專家學者交流,規劃6場專題演講,主題有盟軍飛機對臺灣的轟炸,日治時期臺灣學生運動、近代臺灣料理、阿罩霧風雲(含影片觀賞)、臺灣人的世界觀及臺灣犬的故事等。自4月至10月間,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加。

本系列演講2016年4月至10月場次內容如下:
4月28日(週四)
14:00-16:00
空襲福爾摩沙:二次大戰期間盟軍飛機對臺灣地區的轟炸行動(張維斌,威斯康辛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

5月27日(週五)
14:00-16:00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與「運動」(鄭麗玲,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6月23日(週四)
14:00-16:00
美食風光:宴會、餐館與近代臺灣料理(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7月21日(週四)
14:00-16:00
當歷史遇上電影:談《阿罩霧風雲》發想與製作(許明淳,阿罩霧風雲導演)

9月22日(週四)
14:00-16:00
臺灣人的世界觀:林獻堂環球遊記(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0月20日(週四)
14:00-16:00
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鄭麗榕,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7093

【系列演講】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 三閩ㄧ浙 》 張瑞圖、黃道周、許友、倪元璐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 三閩ㄧ浙 》 張瑞圖、黃道周、許友、倪元璐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 三閩ㄧ浙 》 張瑞圖、黃道周、許友、倪元璐系列講座

時間:

2016年3至4月,共6場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繼去年王鐸傅山特展後,推出今年第一個展覽: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三閩一浙》張瑞圖、黄道周、許友、倪元璐特展。有意參加者請至官網線上報名。

【晚明浪漫書風系列講座】
3月12日(週六)
14:00-15:30
晚明福建群賢及其影響(何國慶,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董事長)

3月19日(週六)
14:00-15:30
明末清初福建書家群像(吳國豪,何創時書法基金會主任)

3月26日(週六)
14:00-15:30
倪元璐家世及其交遊(王振邦,全省美展書法永久免審查)

4月9日(週六)
13:30-15:00
泉漳雙傑:談張瑞圖黃道周的書法成就與影響(林俊臣,明道大學國學所助理教授)

15:30-17:00
張瑞圖其人其書(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

4月16日(週六)
13:30-15:00
晚明書家臨寫古帖及其意義(蔡耀慶,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系統號:

A-007055

【展覽】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展覽】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標題:

【展覽】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時間:

2016年1月9日至3月2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

董其昌不但是明代後期的藝壇領袖,也是啟迪後世無數書畫家的一代宗師,他的書畫作品與理論都深具啟發與創造性,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為追求境界。在廣泛追索古代名家畫作的過程中,提出唐代以來繪畫「南北分宗」的發展史觀,並超越傳統的臨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對筆墨抽象美感與圖像動勢的關注,除成就個人獨特畫風外,也體現對畫道的終極追求,「集大成」的主張及風格則引領其後文人畫風的轉變。書法方面提倡汲古創新的臨摹觀,偏好典雅秀逸的傳統書風。身為晚明書壇的盟主,董其昌也深受清初帝王的喜愛,為有清一代館閣書家的源頭。他同時也精於書畫鑒賞,收藏經眼過眾多古代書畫精品,衍生出獨樹一幟的書論與畫論,與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實踐不斷印證,所提出的許多觀點至今仍對書畫創作與藝術史研究影響深遠。

本次特展由院藏超過三百件的董其昌相關作品中,挑選代表性的書畫作品與重要鑑藏品展出。為清楚呈現董其昌藝術發展的脈絡,以數量豐富的紀年展件為主軸,盡可能依時間順序安排書畫作品,俾使觀者能對其生平與藝術成就有更深入的瞭解。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924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標題: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時間:

2015年12月25日至2017年4月1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中,常以「少貴似晨星」、「晨星真可貴」等,形容文物的珍貴稀有。尤其有「趙宋官窯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視如寶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窯瓷器。

所謂宋朝官窯,藉由文獻的記載,可知是指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近人對於南宋官窯的探索與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學者的採集與調查。雖然當時還未能分辨南宋官窯的真正內涵,但是從中醞釀而出的青瓷鑑賞趣味,以及想要解開謎團的意圖,一直持續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後,多數學者因此接受郊壇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獻記載中的兩個南宋官窯。至於北宋官窯,除了根據文獻的記載之外,亦有學者參考了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狀況,思考汝窯作為北宋官窯的可能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傳世青瓷,數量甚夥,不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來存放的處所;而且透過鐫刻其上的御製詩,亦呈現乾隆皇帝爬梳文獻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紀的官窯概念與分類。以古鑑今,當下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批傳世珍藏呢?此一展覽一方面回溯清宮收藏的脈絡,另一方面也整合當今陶瓷史研究的觀點,重新檢視個別作品的產地、燒製時間與問題所在。展覽分成「汝窯與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青瓷碎器」和「鑑賞與發現」四個單元,期望通過傳世實物、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連結,展現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的燒製背景、鑑賞風情與作品特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925

【展覽】「學動.運生:臺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

【展覽】「學動.運生:臺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

標題:

【展覽】「學動.運生:臺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

時間:

2015年12月16日至2016年3月2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沒有任何機構,嘗試展出臺灣學運史,我們決定籌備這個展覽,不只因為時間趨向成熟,更基於責任感;雖自知視野有限,也不願讓時機流逝。我們願意承擔此微渺、而艱鉅的歷史責任,跟隨歷史人物的激情,與聆賞此展覽人們的躊躇目光,共享我們島國的政治時間。

藉此展覽,我們雕塑了時間,展示了歷史,因而不得不解釋了歷史。我們盡有限的學術能力與美感素養,籌劃這個展覽。從1945,走到2015,七十年的學生抗爭,我們期待你來參與、糾錯、補白,讓我們共同策劃下一輪反抗盛世的臺灣學運展。

【戰後初期的抗爭】
1947年「二二八事件」,青年學子組織學生隊,武裝抗爭,扮演要角。1949年,國民黨政權入臺,「四六事件」、「省工委案」爆發,地下黨陸續曝光,師生多人遭逮捕槍殺,染紅的腳踏車與潔白的牆面、警棍,訴說著犧牲的鮮血與白色恐怖的降臨,自此學運進入相對沉寂的十年。

【保釣、鎮壓與社會事件】
1970年代「保釣運動」突起,關心國政、言論自由與校園民主的風氣盛行,隨後「臺大哲學系」整肅行動展開,學生動能也隨之一窒。70年代末,從「中壢事件」到「美麗島」,歷經中央民代增額補選、「臺美斷交」,此起彼落的「抗爭與鎮壓」,承轉了臺灣學運的歷史斷裂與連續。

【狂飆的八零年代】
1980年代,受社會氛圍影響,學生重新思索校園改革的可能,「校園反叛湧現」,學生從地下到地上,掀起數波學運浪潮,以「傳單與刊物」,作為傳遞理念、突破校園威權體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反杜邦」、「520農運」等社會運動,學生試圖走出校園,投入社會實踐。隨後,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自焚,學生在政治民主化的關鍵時刻,串聯起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

【九零年代百花齊放】
1990年代,校園的自由化,促使學生參與更為廣泛與深入的社運與政運,這是萬花筒的年代,也是自由開放的年代。學運與社運、政運交纏共構,難以理清邊界,轉而以分散的方式,從十個議題,試圖呈現出90年代的繽紛與綻放。

【新世紀的學運發展】
2000年政黨輪替,為臺灣社會與政治帶來衝擊,激發新的公共議題。2004年的「樂生反迫遷」,為此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過度的傾中政策引發疑慮,陸續爆發「野草莓學運」、「反媒體壟斷」與「佔領國會行動」等事件,其影響迄今仍在發酵。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6926

【展覽】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

【展覽】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

標題:

【展覽】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

時間:

2016年2月1日至4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3、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化剎那為永恒,是圖像的功能之一;攝影技術的發展,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將影像永久保存的技術於1839年被發明後,迅即風靡全球。影像的傳播,縮短了各國距離;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透過鏡頭迅速傳遍世界。照片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圖文的限制。攝影師手中的鏡頭能夠瞬間擷取當下的真實,而影像中含的強烈視覺感染力,更使之成為記錄時代歷程的最佳媒介。

攝影是一門藝術,承載著各種人、事、時、地、物的訊息,也體現出豐富而鮮活的時代內涵,能夠產生傳統圖像與文獻材料無法比擬的影響力與震撼力。攝影術發明不久,即傳入晚清中國,自南方沿海的澳門、香港、廣州,向上海與內地發展,適時見證了百年來近代中國舊思維與新思潮的相互激盪,以及傳統文化與外來勢力的交錯磨擦,也捕捉了清末民初政權更迭、人事交替、社會變遷的點點滴滴。

本展覽以百年前的紫禁城為題,內含「皇室貴冑」、「末代帝后」、「帝后教師與中外友人」、「宮殿苑囿」,以及「時代革新」、「清末民初社會百態」、「故宮肇建與文物播遷」七大單元。觀眾透過借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名攝影家莊靈先生之四百餘幅歷史影像,以及院藏相關史料舊照,可一觀昔日皇室人物的生活場景、宮殿建築的恢宏景觀、新舊社會的眾生百態、清末新政的勃興氣象,並深入瞭解宮禁秘藏蛻變為博物院,嗣於抗戰期間南遷避寇,最終橫海來臺的艱辛歷程。

回眸百年,滄海桑田;一個早已逝去的時代,再度出現眼前。那一張張似曾相識的面孔,那一件件猶如昨天發生的往事,雖已事過境遷,然在歷史影像中所留下的,卻又如此深刻清晰,不免令人生發恍若隔世的興歎。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937

【展覽】殖民教育的光與影——館藏舊籍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展

【展覽】殖民教育的光與影——館藏舊籍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展

標題:

【展覽】殖民教育的光與影——館藏舊籍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展

時間:

2016年2月2日至7月26日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總督府共發行五期公學校「國語」(日語)教科書,這些教科書中,內容包含童話與寓言故事、人物、地理、博物等實學知識、道德與公民教育,甚至還有臺語等,每個時期的插畫風格也有所不同,值得我們細細閱讀。

本次展覽我們特別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借到教科書原件來館展覽,展品絕對珍貴,內容保證精彩,讓我們為您翻開各期「國語」教科書,透過實際閱讀各主題的課文,一同認識1895~1945年之間殖民地教育的實況吧。

系統號:

A-007029

【展覽】「方寸藏香」——茶文化特展

【展覽】「方寸藏香」——茶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方寸藏香」——茶文化特展

時間:

2016年3月1日至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樓日然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臺紅茶業文化館

聯絡人:

臺灣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Tel: 3366-4551

內容簡介:

自航海時代開啟以來,茶葉成為東西方交流最重要的文化媒介與貿易商品,它不僅打開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那扇門,也開啟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那扇窗。

「方寸之處,可以藏香」,深具東方元素的茶箱茶盒往往是社交場所最為耀眼的焦點,「茶之器」形式上是儲存與保護茶葉的容器,實質上更是妝點茶葉與行銷策略的載體,茶葉盒與茶罐充分展現昔日的文化特性與審美觀,圖案與設計往往比茶葉本身更為醒目出色,歷久彌新。

為讓更多人了解臺灣茶文化背後動人的故事,臺大圖書館、臺大博物館群與臺紅茶業文化館合辦「方寸藏香-從茶文化到貿易商品,看臺灣茶的樣貌」特展,以珍貴少見的茶盒茶罐文物及歷史照片為引導,了解茶葉由「文化財」轉變為「全球貿易商品」的過程,以及臺灣茶在世界市場中曾經扮演的角色;一同展出的是圖書館館藏中與茶產業相關的珍籍舊藏,歡迎大家前來品味。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日,9:00-17:00。

系統號:

A-007053

【展覽】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 三閩ㄧ浙 》 張瑞圖、黃道周、許友、倪元璐

【展覽】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 三閩ㄧ浙 》 張瑞圖、黃道周、許友、倪元璐

標題:

【展覽】晚明浪漫書風系列二:《 三閩ㄧ浙 》 張瑞圖、黃道周、許友、倪元璐

時間:

2016年3月10日至4月30日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同堂競書連綿草,各展雄奇擅勝場,繼王鐸、傅山展熱烈迴響,再推出晚明浪漫書風四大家雋永作品。

【張瑞圖(1570-1641):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影響日本書法界】
張瑞圖,福建晉江人,生於隆慶四年(1570),卒於崇禎十四年(1641)。萬曆三十五年(1607,38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明朝末年,福建高僧隱元隆琦把張瑞圖的書法傳播至日本。在此之前,日本人一直對於晉、唐精緻典雅的唐樣書法比較熟悉,見到張瑞圖這種表現個性的獨特書風,真是大開眼界,也很欣賞,於是也開始在書法上表現個人特色,影響日本書壇至深。他們也喜歡收藏張瑞圖的作品,張瑞圖有一個字號二水,家鄉的人說他是水星轉世,相傳只要收藏他的作品,就可以避免火災發生。

【黃道周(1585-1646):臺灣文學鼻祖的老師,漳州移民的守護神】
黃道周,福建漳浦人,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卒於順治三年(1646)。天啟二年(1622,38歲)進士,曾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

黃道周學問極好,好友徐霞客評價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内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他二十三歲開始教書、講學。在福建開講席時,最多的一次有四百多人來聽,很多人都是搭船從遠處來的,船隻把講學處附近的碼頭都停滿了,可見其盛況。臺灣文學也受到黃道周的影響,被稱為「臺灣孔子」的沈光文(永曆六年﹝1652﹞來臺灣,比鄭成功早十年),即是黃道周學生。臺南一中的校歌中有「思齊往哲,光文沈公」的句子,就是紀念沈光文。

【許友(1620-1663)】
福建侯官人。原名許寀,後來改名為友,字有介,號甌香。早年家境寬裕,顧景星為撰〈許有介詩集序〉,說他「家給既足,孌童舞女,詩酒談讌,無虛日」。周亮工這樣描述許友的外貌:「君大腹,無一莖鬚,望之類乳媼,面橫而肥,不似文人」,顧景星也說他:「長不六尺,肥白如瓠」。許友詩風高曠,清新俊逸,詩作受到錢謙益、王士禎、朱彝尊的稱賞。好友周亮工評他為:酒第一、書第二、寫竹第三、詩文第四。許友工草書,善畫枯木竹石,好畫小竹,柔枝嫩葉,姿態橫生。他的書法,在福建非常有名。他曾經是倪元璐的學生,也敬慕米芾,曾建米友堂祭祀他。

【倪元璐(1593-1644):請燬《三朝要典》,明末忠烈之臣】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徙浙江紹興。天啟二年(1622)進士,年三十歲,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與少詹事黃道周齊名,兩人皆出韓日纘門下。力抗魏忠賢黨,請燬《三朝要典》天啟七年(1627),典試江西,時魏忠賢秉政,元璐獨以「皜皜乎不可尚已」命題,魏忠賢恨甚,因此名重海內。倪元璐更上疏請求銷毀魏忠賢用來打擊東林黨人的《三朝要典》一書,這本書為魏黨根據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編寫而成,用以打擊東林黨人。倪元璐並倡議開館纂修實錄,以存信史,其建議都獲崇禎皇帝采納。倪元璐名聲日隆,崇禎有意召他入內閣,溫體仁深忌之,便攻訐倪元璐,使他落職閒住。深受崇禎信任,北京城破後殉國崇禎十五年九月,崇禎再度召起倪元璐任兵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陷京師時,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几上曰:「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歛,暴我屍,以志吾痛!」便面向南邊而坐,自縊而死。贈少保,吏部尚書,諡文正。南京福王弘光朝贈元璐忠烈第一,亦謚文正。順治十年(1653)謚文貞。

《東林列傳》評價倪元璐說:天啟崇禎時,倪元璐正義直言,使羣奸破膽,宵人屈服。每道疏出,都如撞晨鐘。崇禎元年(1628),倪元璐撰寫了三道著名的疏文。崇禎皇帝每得其疏,置於屏風之間,出入瞻誦,以為偉人不可謂不遇矣!倪元璐、黃道周、王鐸「三株樹」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同為天啟二年進士,三人肝膽意氣,情同兄弟。任庶吉士時,生活起居、寫文章都在一起,喜愛他們的人稱之為「三株樹」,妒忌他們的人稱之為「三狂人」。元璐詩文書畫俱工,落墨超逸。其書法學顏真卿,結體趨於扁方,呈欹側之勢,以氣骨見長,與黃道周、王鐸合稱明末三大書家。著有《兒易外儀》、《兒易內儀以》、《倪文貞集》。

系統號:

A-007056

【展覽】百花繚亂――中國リアリズムの煌めき

【展覽】百花繚亂――中國リアリズムの煌めき

標題:

【展覽】百花繚亂――中國リアリズムの煌めき

時間:

2016年2月25日至4月10日

地點:

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東京都文京區後楽1-5-3)

主辦單位:

日中友好會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毎日新聞社

聯絡人:

日中友好會館文化事業部,Tel: 03-3815-5085;E-mail: bunka@jcfc.or.jp

內容簡介:

日中友好會館で5年毎に開催し、ご好評を頂いております「現代中國の美術」がいよいよ2016年2月25日(木)に開幕いたします。

7回目となる今回は新たに「百花繚亂――中國リアリズムの煌めき」と題し、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をはじめ、奈良(奈良県立美術館)、山梨(身延町なかとみ現代工芸美術)、長崎(長崎県美術館)、福岡(福岡アジア美術館)の日本全國5ヶ所を巡迴します。

中國政府主催のもと5年に1回開催される「全國美術展」は、中國全土から2萬點以上の応募作品が寄せられる最大規模にして、最も権威ある公募展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ます。本展では、2014年12月に開催された「第12回全國美術展」の受賞優秀作品の中から、更に日本側主催美術館の學芸員が厳選したおよそ80點を展示します。

今回は日本でもおなじみの油彩畫、水彩畫、版畫から中國畫、漆畫、彫刻、アニメーションまでバラエティに富む作品が揃いました。作家の獨自の視點や問題意識、価値観を反映した作品群。2メートルを超える大畫面に描かれた自然、都市、人間達は圧倒的な存在感を放ちます。

確かな技術に裏打ちされた現代中國アートの數々をぜひ間近でご堪能ください。

開館時間:10:00-17:00(火曜日休館)

※本展覽收取參觀費,詳細資訊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6981

【展覽】王羲之から空海へ--日中の名筆,漢字とかなの競演

【展覽】王羲之から空海へ--日中の名筆,漢字とかなの競演

標題:

【展覽】王羲之から空海へ--日中の名筆,漢字とかなの競演

時間:

2016年4月12日至5月22日

地點:

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府大阪市天王寺區茶臼山町)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美術館、読売新聞社、公益社団法人日本書芸院

聯絡人:

Tel: 06-6771-4874

內容簡介:

平成28年に、大阪市立美術館は開館八十周年、西日本の主要書家・書道団體が所屬する公益社団法人日本書芸院は創立七十周年を迎えます。これを記念して、日中の名筆を一堂に集めた展覧會を開催します。

とりわけ関西地區では、王羲之(おうぎし)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やその流れをくむ作品を學んで一家をなす書家が多く、また日本の書法史も王羲之書法をもとにして獨自の発展を遂げて來ました。そこで本展では、王羲之書法の伝承を中國・日本それぞれの名品によって俯瞰し、書の伝統を回顧します。

中國書蹟では王羲之から歐陽詢(おうようじゅん)ら初唐の三大家、蘇軾(そしょく)ら宋の四大家を経て明末清初の王鐸(おうたく)らに至る大家の作品約90件、日本書蹟では空海ら三筆、小野道風ら三跡から「高野切(こうやぎれ)」をはじめとする平安古筆の名作を経て江戸時代に至る約120件、篆刻では戦國秦漢の古璽(こじ)や清末民初の優品約20件、多くの國寶や重要文化財を含む約230件が揃います。

さらにこのたびは、臺灣からも名品を迎えることができました。中國の書では世界最高の質量を誇る國立故宮博物院から、宋から明の巨匠たちの名立たる傑作が初來日します。明清の書のコレクションを中心とする何創時(かそうじ)書法芸術基金會からは明末清初の逸品が出陳されます。

この機會に日中書法の伝統とその精華をぜひご堪能ください。

開放時間:午前9時30分〜午後5時(入館は午後4時30分まで)

休館日:月曜日(休日の場合は翌平日)

系統號:

A-00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