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第5號:明清思想史專號
標題:
思想史第5號:明清思想史專號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論著】
王心敬續《關學編》與康乾之際關中理學傳統的建構:兼論清代學術的區域化進程(王昌偉)
晚明理學「止修」學派之宗旨與師承(劉勇)
明代陽明畫像的流傳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發展(張藝曦)
Confucian Principle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a Scandal: Writing about Zheng Man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Ying Zhang)
Later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Changing British Interpretations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Harry T. Dickinson)
【論壇】
《新青年》的數位人文研究(金觀濤、劉青峰、邱偉雲)
Talks at “New Reflections on New You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Modern China” (David Der-wei Wang)
Political Ideals of New Youth: Chen Duxiu and Republicanism (Yoshizawa Seiichio)
Scientific Life View: Personal or Human (Jeu Jenq Yuann)
系統號:
P-006827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No.37):臺灣皇民文學專輯
標題: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No.37):臺灣皇民文學專輯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臺灣皇民文學專輯」卷頭語(杜國清)
The Volunteer(志願兵)(周金波,Translated by Hiroaki Sato)
Noma(水癌)(周金波,Translated by Faye Yuan Kleeman)
The Path(道)(周陳火泉,Translated by Lili Selden)
Where the Water Ends and the Wind Begins(風頭水尾)(周呂赫若,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Ahn)
Clear Autumn(清秋)(呂赫若,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系統號:
P-00685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0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0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一枝獨秀?——道光朝以後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的當差與經濟狀況(黃麗君)
「港際工程」:1875年來自日本的兩位荷蘭水利工程師對上海吳淞內沙的調查(朱瑪瓏)
荒政中的政治生態:以西蘭會議前後的甘肅應急救災為中心(1960.10-1961.3)(劉彥文)
【研究與討論】
清季「世紀末思潮」之探微(孫隆基)
【書評】
江勇振,《日正當中・1917- 1927》(馬勇)
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王奇生)
系統號:
P-006756
新史學第26卷第4期
標題:
新史學第26卷第4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論著】
漢初楚國無郡論──戰國秦漢郡縣制個案研究之二(游逸飛)
明中葉廣東禁毀淫祠寺觀與寺田處理(任建敏)
何仙姑與七郎婆──廣東何氏宗族的女性祖先崇拜與歷史敘事(廖小菁)
單身非邊緣──試析三十份中古晚期倫敦未婚女性遺囑(胡芷妡)
【研究討論】
當中國遇上耶穌──1949年之前民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耶穌形象研究述評(王志希)
【書評】
評James H. Sweet, Domingos Alvares, African Healing,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Atlantic World(陳思仁)
系統號:
P-006829
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從軍區到地方政府──簡牘及金文所見戰國秦之郡制演變(游逸飛)
從「傳經」到「明道」──程敏政與明代前期孔廟從祀標準的轉變(何威萱)
民間教派、宗教家庭與地方社會──以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浙江慶元姚氏家族為中心(羅士傑)
從螟蛉到螟害──近代臺灣的農業蟲害及其防治(呂紹理)
國軍在孟良崮戰役的指揮權(1947年5月)(劉熙明)
【書評】
橫手裕著,《道教的歷史》(李龢書)
系統號:
P-006849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6期
標題: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6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女性與博覽會:以1907年兩場展覽為例(吳方正)
鼠疫與香港殖民醫學下的華人女性病患(1841-1900)(姜鍾赫)
神龕上的祖姑婆:何仙姑信仰與泛珠三角地區的女性崇拜(廖小菁)
婦女與抗戰時期的戰地救護(周春燕)
【演講】
中國農村婦女經歷過革命嗎?今天還剩下什麼?(賀蕭(Gail Hershatter)著,高曉飛 翻譯)
系統號:
P-006868
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日式料理在臺灣:鋤燒(スキヤキ)與臺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年代)(曾品滄)
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的流變(陳培豐)
二二八事件中的叛亂與懲罰:兼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與法律關係(曾文亮)
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黃美娥)
【資料介紹】
新發現四件新港文書(李壬癸、黃秀敏)
系統號:
P-006757
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5期
標題:
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5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蘭臺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從史料到解釋(毛漢光、耿慧玲)
秦與漢初的法律比較――側重於孰輕孰重的考察(陳中龍)
北魏高允之研究(羅文星)
試論西魏大統軍制的胡漢淵源(雷家驥)
系統號:
P-006867
東吳中文學報第30期
標題:
東吳中文學報第30期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報導者: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楚辭》屈宋用韻的數理統計分析──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之可信度(魏鴻鈞)
《史記》表序與屬辭比事(邱詩雯)
《太平經》與《老子想爾注》守一法的比較(羅鈴沛)
城市與山林之間:論南朝佛教詩賦的空間書寫與權力結構(祁立峰)
論《集韻》對俗字的辨正──以平聲字做考察(楊素姿)
輔廣、朱鑑之《詩經》朱學編纂比較研究(黃忠慎)
吳訥《文章辨體》中的辨體觀念析論(鄭柏彥)
晚明戲曲選集對《五桂記》及竇儀故事的輯存(侯淑娟)
試論龔自珍「尊情說」之內涵及其詩歌之情感基調(陳志峰)
清代至近代《說文》學之轉向:論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學術地位之變化(鍾哲宇)
越南「生墳壽藏」文化研究──以三方乂安碑銘為主(林姍妏)
八○年代目睹之怪現狀──論王禎和《大車拼》的諧謔傾向與社會觀察(許珮馨)
論常用形聲字聲符結構的位變、形變、省略現象(胡雲鳳)
系統號:
P-006861
興大人文學報第55期
標題:
興大人文學報第55期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至辯不言——從西方修辭學視角探討莊子〈人間世〉裏的兩則寓言(許嘉哲)
由明代日用類書〈農桑門〉中收錄的蠶桑竹枝詞探究吳中地區的蠶業活動(周安邦)
仗劍閩海――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事蹟之研究(1601-1606年)(何孟興)
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以日本東洋文庫之經驗為案例(邵軒磊、大澤肇)
Counter-Actualization, Actualization, and Passability of the Event: A Response to Ian Buchanan's Critique of Deleuzian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t Ethics(黃惠瑜)
"Officer in Charge of the Dead": Traumatic Identity and the Autobiographical Self in Philip Caputo's A Rumor of war(周廷戎)
系統號:
P-006770
東吳歷史學報第34期
標題:
東吳歷史學報第34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宋遼黃帝登位交聘活動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蔣武雄)
1920年代美國駐華使領官員對中國海盜問題的觀察與評估(應俊豪)
毛澤東參加國民黨一大經過探析(李戡)
平安道場:陳大姑與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的制度化革新(1986-2001)(莊德仁)
系統號:
P-006858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0期
標題: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0期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論唐五代后妃題材之詠史詞(羅賢淑)
石崇〈王明君辭〉、班捷妤〈怨歌行〉的美學意象及傳遞(廖一瑾)
陶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輯佚方法考略(陳惠美)
《老子想爾注》道教氣論思想初探(楊婉羚)
陸游《南唐書》之承沿正史家法(簡彥姈)
「後遺民」的焦慮與慾望——論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劉文君)
系統號:
P-006823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
標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慧業通來不礙塵——從蒼雪讀徹《南來堂詩集》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廖肇亨)
翻譯「教師」——日系教育小說中受到雙重文化影響的教師典範(陳宏淑)
釋「天」(鄭吉雄)
《呂祖全書正宗》——清代北京覺源壇的歷史及其呂祖天仙派信仰(黎志添)
【書評】
《「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林永勝)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楊曉山)
系統號:
P-006771
臺湾原住民研究第19号
標題:
臺湾原住民研究第19号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內容簡介:
【論文】
臺湾原住民の鳥占の多様性をめぐって(蛸島直)
命名.分類、社会環境、民族意識:サアロアとカナカナブの正名にみる相互作用(宮岡真央子)
戦前のメディアに使用された森丑之助の臺湾原住民「屈尺蕃」写真:博覧会、新聞、教科書、絵葉書、雑誌での使用例の検討(ポール・バークレー)
サオ語とブヌン語卡社群方言の存在.所有表現:日本語の存在.所有表現との対照から(新居田純野)
臺湾原住民族の機織にみる「外来技術」の再編:南投県セデックにおける高機移入を中心に(田本はる菜)
【研究ノート】
名著『臺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をどう読むか(後篇)(笠原政治)
臺湾原住民族関連の博士論文とその目録:日本の現状と課題(山本芳美)
【報告】
研究者と災害支援:「臺湾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学会」の誕生(林清財 撰,石村明子 翻譯)
【書評.本の紹介】
野林厚志(著)『タイワンイノシシを追う』(角南聡一郎)
陳萱(著)『明治日本における臺湾像の形成』(山本芳美)
胡家瑜(編著)『針線下的繽紛 大武壠平埔 衣飾與刺繡藏品圖錄』(清水純)
『民藝』737号「特集 臺湾の工芸と柳宗悦」(角南聡一郎)
シャマン.ラポガン(著)『冷海深情』(魚住悦子訳).『空の目』(下村作次郎翻譯)(乾尚彦)
北村皆雄(監督).山本芳美(監修)『南島残照:臺湾原住民族のイレズミ』【DVD】(桑原牧子)
系統號:
P-006777
東洋古典學研究第40集
標題:
東洋古典學研究第40集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廣島:東洋古典學研究會
內容簡介:
『淮南萬畢術』研究序説(有馬卓也)
周易正義訓讀:謙卦.豫卦(野間文史)
『朱子語類』卷一二二「呂祖謙」譯注《楠本本補遺》(牛尾弘孝、森宏之)
王畿『龍渓王先生会語』訳注(其の20)(吉田公平等)
『淮南萬畢術』訳注(7)(有馬卓也)
礼記注疏注稿(三):昏義第四十四(二)(末永高康)
朱熹『朱文公文集』跋文訳注稿(17)(市來津由彦)
系統號:
P-006759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標題: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時間:
2016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洪子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系譜與分期(洪子偉)
一、臺灣哲學的誕生與困挫
二、發展分期與時代精神
三、理論系譜與四大學派
四、結論
第二章 李春生論儒家與基督教(李明輝)
一、李春生獨尊基督教
二、李春生對儒、釋、道三教的不同態度
三、「合儒」的策略
四、「補儒」的策略
五、「益儒」、「超儒」的策略
六、結論
第三章 日本陽明學發展氛圍下的臺灣思想家林茂生(黃崇修)
一、林茂生之死
二、詩歌中的輕與重
三、日本陽明學的轉向
四、日本陽明學發展氛圍下的林茂生
五、結語:林茂生之生
第四章 臺灣哲學之軌跡——林茂生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探究祝若穎(祝若穎)
一、前言
二、林茂生赴美前的近代教育理論
三、林茂生博士論文的近代教育理論
四、從林茂生的思想脈絡來看近代教育理論內涵之轉變
五、結論
第五章 洪耀勳的真理論(廖欽彬)
一、前言
二、京都學派的真理論述:西田幾多郎與三木清
三、實存概念與真理
四、從康德、波爾查諾到拉斯克的真理論
五、絕對媒介的真理辯證法
六、結論
第六章 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嚴瑋泓)
一、前言
二、為何林秋梧要批判早期臺灣佛教?
三、社會主義思潮與大乘佛教思想的會通
四、林秋梧如何從「階級鬥爭」導出「現世淨土」?
五、結論
第七章 張深切的孔子哲學研究(林義正)
一、前言
二、生平與著作
三、思維特徵:辯證、比較與批判
四、孔子哲學研究
五、結論
第八章 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臺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吳叡人)
一、前言
二、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形成
三、從中國民族主義到臺灣民族主義
四、結語
第九章 陳紹馨的哲學思想(張政遠)
一、引言
二、吉野作造及新明正道的思想
三、陳紹馨的思想
四、結語
第十章 郭明昆對西方人類學理論的接受與利用(橋本秀美、葉純芳)
一、郭明昆的生平與學習研究背景
二、郭明昆學術介紹
三、對西方人類學理論的吸收與討論
四、與馮漢驥研究的比較
五、郭明昆的獨特性與悲慘的結局
第十一章 追求純粹形式的沉思者——黃金穗的日常性現象學與臺灣本土文化運動(高君和、張峰賓)
一、前言
二、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特徵
三、日治時期哲學著作:〈關於日常性——現象學的試論〉分析
四、存在交涉下的臺灣本土文化運動
系統號:
P-006864
儒門內的莊子
標題:
儒門內的莊子
時間:
2016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楊儒賓 著
內容簡介:
導論——道家之前的莊子
一、前言——回到原點
二、《莊子》與莊子
三、道之行程即體道之旅
四、兩種渾沌與孔老
五、從氣化主體到形氣主體
六、結論——「儒門」的合法性
壹、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
一、前言
二、《莊子》古本與巫
三、東方的神話空間:姑射山
四、「西方的」神話空間:崑崙山
五、天文知識與昇天
六、鳥與風
七、漆園、長桑君與東海
八、結論——殷商文化的折射
貳、儒門內的莊子
一、一條明顯而又受忽視的線索
二、孔子在《莊子》內篇
三、同鄉與同族
四、《易》風《庸》魂
五、莊子的「物」與「庸」
六、結論——密拿瓦之鷹是否飛得太晚?
叁、遊之主體
一、釋義:「主體」與「遊」
二、形—氣—神=主體
三、天均主體與氣化世界
四、物化=物
五、心有天遊
六、乘物遊心
七、結語——未濟的圓遊
肆、莊子的卮言論
一、前言
二、無言的理由
三、渾圓的卮言
四、三言與滑稽
五、形氣主體與卮言的生成
六、兩行的「道言」
伍、卮——道的隱喻
一、前言
二、歸墟
三、渾天
四、陶均
五、風
六、無盡的身體
七、結論
陸、技藝與道
一、兩種知與兩種技藝
二、純白不備
三、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所見無全牛
五、技藝與養生
六、技術的年代
柒、無知之知與體知
一、前言
二、神巫之知
三、「知之濠上」之知
四、「無知之遊」之知
五、技藝之知
六、般若智
七、直覺之知
八、體知的復權
捌、莊子與人文之源
一、重讀的必要
二、莊老異同
三、人文的背叛或證成?
四、人文之源與氣化主體
五、人文之源:語言與技藝
六、同一、解構與創化
七、第三期的人文莊子說
結論——莊子之後的《莊子》
系統號:
P-006865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
標題: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作者:
翁佳音、曹銘宗 著
內容簡介: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臺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臺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臺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臺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臺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臺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臺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臺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系統號:
P-006811
臺灣史前史專論
標題:
臺灣史前史專論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劉益昌 編著
內容簡介:
導論——臺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劉益昌)
一、前言
二、史前文化發展與變遷
三、當代研究課題
四、當代研究的新方向——歷史考古學與文化資產
五、臺灣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思考
澎湖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與其貿易體系(臧振華)
一、前言
二、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與研究經過
三、南港遺址概況
四、三處史前石器製造場概況
五、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的內涵
六、玄武岩石器所反映之貿易體系
七、結論
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劉益昌)
一、前言
二、玉器交換體系研究的基本條件
三、各階段玉器製造與使用及其交換關係
四、結語
論鵝鑾鼻史前聚落的鯊魚獵捕(李匡悌、莊守正)
一、前言
二、恆春半島的自然環境
三、研究方法與材料
四、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鯊魚遺留的鑑定與分析
五、史前鵝鑾鼻聚落的鯊魚捕獵和利用
六、討論和結論
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以鳳山隆起珊瑚礁為例(陳維鈞)
一、前言
二、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
三、鳳山隆起珊瑚礁的自然人文環境
四、研究範圍區內的考古學研究發展
五、研究範圍區內考古遺址在空間上分布的意義
六、結論
臺灣北部訊塘埔文化的內涵探討(郭素秋)
一、前言
二、訊塘埔文化的地理分布與分期
三、訊塘埔文化的遺跡與遺留
四、訊塘埔文化的遺物
五、訊塘埔文化早階段的內涵
六、訊塘埔文化的新要素
七、結語
從考古學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係及其社會文化變遷(顏廷伃)
一、前言
二、考古學社群研究背景
三、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之研究
四、考古出土資料分析
五、問題與討論
六、結論
聚落間陶器紋飾的變異與意義——以墾丁鵝鑾鼻二和三/四文化期的陶器為例(陳瑪玲)
一、前言
二、理論與方法
三、研究主旨與方法
四、研究區域
五、分析方法
六、分析結果
七、討論與結論
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林淑芬)
一、前言
二、宜蘭史前聚落的時空分布
三、宜蘭的自然環境演育
四、影響聚落發展的環境因素
五、結語
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陳玉美)
一、前言
二、島嶼:一個天然實驗室
三、人與島嶼生態環境
四、一樣的島嶼不一樣的軌跡與生命:社會文化機制
五、島嶼孤立性
六、區域互動與人群的形成:以蘭嶼為例
七、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
附錄
東帝汶地區史前防禦性聚落型態與聖嬰現象(趙金勇)
一、前言
二、東帝汶簡史與Manatuto考古學
三、聖嬰現象與恩索現象
四、東帝汶北岸氣候與聖嬰現象
五、氣候型聚落選擇模型
六、模型驗證
從Lapita陶器紋飾研究探討創造與維繫史前社群認同感的物質表現(邱斯嘉)
一、前言
二、Lapita陶器研究:背景簡介
三、Lapita陶器研究與「家屋社會」模型
四、材料分析:索羅門群島東南的聖塔克魯茲群島的三個遺址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島13A遺址
五、討論與結論
系統號:
P-006826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
標題: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弱水 著
內容簡介:
【總說】
中古傳統的變異與裂解──論中唐思想變化的兩條線索
【分論】
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
排佛論說與六、七世紀中國的思想狀態
隋代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與歷史意義
思想史中的杜甫
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
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
〈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
中晚唐文人與經學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
系統號:
P-006850
「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研究
標題:
「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研究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邱貴芬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導論
臺灣新紀錄片的興起:一個比較觀點
臺灣新紀錄片的發展進程
新紀錄片之前的臺灣紀錄片
1984~1990年:初試啼聲的臺灣新紀錄片
1990~2000年:全景學派的貢獻
2000年之後:個人化、藝術化與商業化的紀錄片
紀錄片研究理論與方法
紀錄片的定義與特質
紀錄片研究的主要議題
本書章節結構安排
第二章:臺灣歷史紀錄片的敘述和記憶
歷史紀錄片研究方法
臺灣歷史紀錄片生產概況
1990年代臺灣歷史記憶的重建
《跳舞時代》:歷史敘述的角力
《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底層人民的記憶與聲音
《霧社•川中島》:原住民觀點的歷史敘述
《青春祭》與《白色見證》:人權歷史紀錄片的見證與超越
小結
第三章:臺灣環境紀錄片的空間與論述
環境紀錄片的定義和詮釋方法
臺灣環境紀錄片研究概況
臺灣環境紀錄片的光譜
環境運動紀錄片:從《貢寮,你好嗎?》到《決戰時刻百萬青年站出來!1/26守夜行動!》
「環境紀錄片」的邊界:《帶水雲》與《噤聲三角》
院線片環境紀錄片的能與不能:《看見臺灣》
跨國環境生態電影:《擺盪》
小結
第四章:臺灣紀錄片的倫理課題
「紀錄倫理」:紀錄片的重點課題
真實與倫理
《雲的那端》:攝影機的倫理規範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紀錄倫理的多重提問
《蘭嶼觀點》:面對「他者」
《面對惡靈》:(跨)文化中的倫理挑戰
小結
第五章:臺灣紀錄片的國際發聲
東亞紀錄片脈絡下的臺灣
國際影展中的臺灣紀錄片
臺灣獲獎紀錄片的特色
影展的美學政治
影片「在地性」的國際挑戰
結論
系統號:
P-006851
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
標題:
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譚桂戀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中東鐵路的興築
第一章 俄國的東進與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築
第一節 19世紀末俄國的遠東政策
第二節 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築
第二章 中東鐵路修築交涉
第一節 中俄密約與「借地修路」
第二節 〈東省鐵路公司合同〉及〈中俄銀行合同〉的簽訂與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展築交涉
第三章 中東鐵路修建經過
第一節 中東鐵路公司的成立
第二節 中東鐵路路線的探勘與修築
第三節 中國東北居民對中東鐵路修築的反應
第二篇 中東鐵路的營運
第四章 營運概況分析
第一節 中東鐵路管理局的成立
第二節 前期營運(1903-1907)
第三節 後期營運(1908-1917)
第五章 附屬事業的經營
第一節 地畝、煤礦、林木等產業
第二節 航運及輔助事業
第六章 營運績效的檢討
第一節 外在因素:政治、軍事勢力的侵蝕與干擾
第二節 內在因素:經營不善
第三篇 中東鐵路的利權
第七章 政治利權
第一節 司法權、警察權
第二節 行政權
第八章 軍事利權
第一節 護路軍的組建及發展
第二節 護路軍對中國東北邊疆政局的影響
第九章 經濟及其他利權
第一節 煤礦、林木採伐權及地畝展占權
第二節 內河航行權、關稅與租稅之減免優惠權及其他利權
系統號:
P-006863
居延漢簡(貳)
標題:
居延漢簡(貳)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簡牘整理小組 編著
內容簡介:
《居延漢簡》(貮)是簡牘整理小組延續《居延漢簡》(壹)的工作成果,收錄包號101至210號的簡牘及共出文物2,943件。圖版及釋文的體例同第一冊,書中增補新綴合簡達百餘組,本冊完整收錄永元器物簿正反面紅外線及彩色圖版,首次發現背面有字跡,並提供局部放大的圖版,供學界進一步研究。2016年預定出版《居延漢簡》(參)。
系統號:
P-006753
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李永迪 主編
內容簡介:
《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會議為紀念史語所安陽殷墟的發掘,邀請海內外學者針對殷墟考古研究的現況發表論文。本論文集共收錄十四篇文章,內容包括殷墟發掘及研究學史,殷墟考古現況、手工業生產、青銅鑄造及玉器研究,以及甲骨文字研究等。
系統號:
P-006754
「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標題:
「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李永迪 主編
內容簡介:
《「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主要探討安陽與其以外地區的互動,除安陽本身的研究外,也從「周邊」的角度,檢視各地區殷墟時期青銅時代考古的整體面貌。書名將「周邊」置於「中心」之前並加上引號,在企圖打破及解構安陽為主體的既有思路,重新思考所謂周邊與中心的互動關係。本書收錄十三篇文章,可分為理論、綜論、區域考古,以及器物制度等研究方向。
系統號:
P-006755
寶雞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銅器
標題:
寶雞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銅器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陳昭容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係由戴家灣青銅器影像和石鼓山石嘴頭村新出青銅器資料合編而成;全書依器類排序,圖版共編176號,所收青銅器超過190件(其中五個編號的圖版內容包括多件器物,部分雜器難於確實估算),每件器物盡可能呈現器物影像、銘文拓片及細部紋飾,並提供類似或相關器物以為參考。所有器物盡可能註明尺寸、流傳及收藏單位。
系統號:
P-006769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標題: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 著
內容簡介:
「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附有一萬四千餘字的圖說,是乾隆時期四次劃定番界中的紫線番界圖,可說是乾隆末期臺灣邊區開發史和族群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系統號:
P-006772
2012亞太和平觀察
標題:
2012亞太和平觀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作者:
林正義 主編
內容簡介:
俄羅斯東向發展政策及其對東北亞區域安全影響(連弘宜、黃建豪)
解構釣魚臺列嶼主權歸屬爭議問題:臺灣、日本與中國大陸視角的比較(呂建良、蔡增家)
北極政治地緣競爭:北京的視角(歐錫富)
中國——東協關係的和諧與矛盾:擴散性互惠與擴散性脆弱的分析(楊昊)
太平洋島嶼區域和平觀察(林廷輝)
系統號:
P-006840
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
標題:
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恆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作者:
劉還月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定位以恆春半島的人文史蹟為重,主要是透過半島上重要的涉外事件為本,建立出多條不同的縱軸線,再利用每一條不同的縱軸線,將半島上千年到數百年來歷史的遞嬗、族群的衍替以及風土的變異……等,並且更進一步將自然環境、地景、動植物生態連結在一起,讓朋友們不僅可以透過歷史了解土地與人文的關連,更可以透過地質和地理的特性,讓更多的人清楚了解,地理往往是決定土地歷史最重要的關鍵。為了能讓恆春半島的人文與風土更完整而周延地呈現出來,計劃以歷史為段落,製作成一套三冊的叢書,三本既可以是獨立的專書,也可以連結成一部浩瀚的史詩。
系統號:
P-006862
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7至12冊)
標題:
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7至12冊)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呂芳上 主編,何智霖、蘇聖雄 執行編輯
報導者:
國史館秘書處秘書科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蔣中正日記、蔣中正總統文物等相關檔案資料,呈現譜主蔣中正一生事蹟。其體例採綱目體,以一條綱目為一事,綱對該事作提要,目再對該事作簡述,並於編年體架構下,兼採記事本末,使讀者略為明晰事件之來龍去脈。譜主蔣中正,書中將其還原成客觀的歷史人物,一律稱「先生」,他人則例用本名,又為使立場公正,行文不採「匪」、「逆」、「偽」等負面稱呼。考量方便讀者查考原始史料,所收史料原文較多,因而刪削去取,仍有所不足,故以「年譜長編」稱之,以為後人編纂完整年譜或傳記作張本。
系統號:
P-006905
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標題:
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陳鴻獻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50年代初期各種反攻作戰計畫為開端,論述反攻作戰計畫文本與反攻計畫何以無法實踐的分析,次從政工制度、軍隊整編,以及軍事教育的改革,觀察國軍組織;制度的變革與再造。
系統號:
P-006761
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
標題:
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曾獻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戰後臺灣的「農業推廣體系」為考察對象,探討在農業復興與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推廣體系如何建立及推行農業科學化,並進而說明推廣體系所推廣的新技術對農民經濟產生何等影響。
臺灣農業推廣體系的建立過程,承接了各時期不同的推廣組織,包括縱向繼承於日治時期的農會與農事小組、橫向移植中國農會的經費管理、隨美援而引進的四健會,以及自我創造與轉化的農事研究班。這四個方面絕非獨立的因素,而是在互相交互作用下,令臺灣農業推廣體系呈現「多源」而「多元」的樣態。
系統號:
P-006762
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
標題:
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
謝明勳 著
報導者:
曾美華
內容簡介:
本書凡分四篇:一是與「域外」新史料及研究者相關者。二是在「文學反映社會」觀點下審視書中文字敘述可能潛藏的深層寓意。三是針對文本意義與資料來源進行考索。四是從文本內容「敘事矛盾」現象審視《西遊記》一書之成因。全書分八章進行論述,其中第一章提出之《西遊》新史料:現存韓國之元代佛教石塔(敬天寺)「西遊」故事浮雕,值得特別注意。先此之前,學界並未提及此一資料,此二十幅浮雕在西遊源流史上實具有不容輕忽之重要性,相信對於未來西遊源流之討論,必定會引起高度迴響。
作者介紹
謝明勳,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等書。
系統號:
P-006871
儒教的聖域
標題:
儒教的聖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黃進興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黃進興教授以儒教為主題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結集,为宗教文化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全書由五篇文章組成,主題集中,層次明瞭,邏輯清晰,著重聚焦儒教的聖域——孔庙,進而探究儒教的宗教性格,挖掘其濃厚的政治與文化意涵。通過作者深入淺出的分析,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的動態整合過程得以勾勒,儒教豐富的文化面相也得以呈現。對於清末民初以來,廣為學界關注的儒家或儒教是否為宗教的問題,作者也旗幟鮮明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除了具體問題的研究,本書還包含了作者在研究理路上的反思,尤其是對近年來孔廟文化研究的基本觀念和進路進行了檢討,可謂發人深省。帶著一份對傳統文化「同情的瞭解」探索孔廟,無疑是打開儒教聖域之門的一把鑰匙。閱讀本書,正是從作者手中領過這把鑰匙,并隨之去解開儒教的宗教之謎。
作者簡介
黃進興,一九七三年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一九七五年獲該校碩士學位,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二〇〇八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著有《哈佛瑣記》、《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一個批判性的探討》、《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等,其著作或有英文、日文、韓文等譯本。英文著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刊行。
系統號:
P-006824
《戰國策》詞彙資料彙編
標題:
《戰國策》詞彙資料彙編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何志華、朱國藩、鄭麗娟 編著
報導者:
莫平
內容簡介:
由何志華教授、朱國藩博士、鄭麗娟博士合編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八種《〈戰國策〉詞彙資料彙編》已於2015年12月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利用漢達文庫電腦檢索系統將詞彙輯錄,並統計不同數據,然後編纂《戰國策》之專用詞彙,及該書之詞彙僅見於單一先秦兩漢典籍之材料。該書將有助學者檢索先秦兩漢詞彙使用數據,並進一步探究先秦兩漢典籍語言特質,並據此開展更多歷時性、跨文獻之詞彙研究工作。
系統號:
P-006906
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
標題:
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易以聞 著
內容簡介:
全書分五部份。第一部份是綜論,嘗試以「重新認識粵語片」為主題,簡略介紹吳回、李鐵、程剛等幾位在粵語片發展史中舉足輕重,卻一直鮮被論述的編導的重要作品,為五十年代粵語片的黃金時代,建構初步的藍圖。第二和第三部份則分別以「寫實」與「改編」為主題,探討五十年代粵語片在文化身份上的獨特性。前者由一九四九年攝製、一九五○年上映的《珠江淚》開始,回顧戰後香港的粵語片影人如何受到南來電影工作者影響而改變拍片方針,同時又靈活地脫離左翼電影運動的政治掣肘,並將「以情寫實」的原則,從戲裏一直貫徹到戲外,為當時物質困乏的社會,傾注深厚的人文價值。後者則通過《寒夜》(1955)、《小婦人》(1957)、《梁祝恨史》(1958)、《金山大少》(1959)等幾個例子,考察五十年代中、後期的粵語片編導,如何在大量向中外文學與電影取經的同時,又積極照顧眼前的觀眾,將舶來的故事全面本地化,說出真正代表自己的新故事。
作者簡介
易以聞,電影研究者,「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成員。
系統號:
P-006825
東アジア古代金石文研究
標題:
東アジア古代金石文研究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門田誠一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東アジア古代金石文の研究の目的と方法
第一部 日本古代碑文の東アジア史的環境
第一章 山ノ上碑にみる孝の顕現――古代における儒・仏混淆の地域的様相
第二章 金井沢碑に現れた祖先祭祀の史的特質
第三章 奈良時代碑文にみる在地仏教の特質――金井沢碑と隋・唐造像銘との比較から
第二部 百済金石文と出土文字資料にみる仏教の特質
第一章 王興寺と飛鳥寺にみる舎利の奇瑞
第二章 百済王室祈願寺と飛鳥寺の造寺思想
第三章 百済弥勒寺舎利奉迎記にみる仏教信仰の系譜――語句・文意と考古学的知見の検討
第四章 百済における仏教語浸透の様相――陵山里出土木簡の検討
第三部 高句麗の金石文と墳墓にみる葬祭と信仰
第一章 高句麗千仏信仰の系譜――延嘉七年造像銘の検討
第二章 高句麗金銅仏銘にみる北朝仏教の影響と地域的展開――景四年辛卯銘金銅仏を中心に
第三章 広開土王碑の守墓と勲績記事の史的背景
第四章 高句麗王陵の築造思想にみる儒教と仏教――追孝から追福へ
第四部 東アジアの祭祀と信仰の系譜と展開――金石文とその関連資・史料
第一章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殺牛祭祀の系譜――新羅と日本古代の事例の相対的位置
第二章 東アジアの霊山――地域史・交渉史の視点から
第三章 東アジアの初期造塔の意味とその展開
終章
系統號:
P-006778
徐福と日本神話の神々
標題:
徐福と日本神話の神々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彩流社
作者:
前田豐 著
內容簡介:
第Ⅰ編 日本の徐福伝承
第1章 古代日本列島への渡来者
第2章 日本各地の徐福情
第3章 中国地方・近畿の徐福情報
第4章 東海の徐福伝承
第5章 関東──相模の徐福情報
第6章 富士山麓の徐福伝承
第7章 東北、伊豆諸島の徐福伝承
第8章 日本古代史における徐福の位置づけ
第Ⅱ編 徐福に関する論説
第1章 徐福と富士古文献の関係について
第2章 竹内文書と富士文献の繋がり
第3章 徐福の民族的考察
第4章 東三河の秘史から推定される徐福
第5章 イワクラ信仰と徐福・秦氏の関係
第6章 日本神話の神々は徐福集団が反映されている!?
第7章 日本精神文化の基層──神仙思想と不老不死の世界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06828
中国共産党による「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の創成と政治過程:権力と正統性をめぐって
標題:
中国共産党による「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の創成と政治過程:権力と正統性をめぐって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作者:
杜崎群傑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の研究の意義と課題
第一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の目指す機能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の歴史的文脈
第三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をめぐる国外要因
第四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をめぐる国内要因
第五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の諸段階Ⅰ
第六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の諸段階Ⅱ
第七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の諸段階Ⅲ
第八章 「人民代表会議」制度創成の理念
第九章 創成期における「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の特質
結論 本書の成果と展望
系統號:
P-006832
赴任する知県——清代の地方行政官とその人間環境
標題:
赴任する知県——清代の地方行政官とその人間環境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山本英史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赴任する知県―官箴書に見る清代県衙の人間環境
第二章 待士法の展開―在地有力者とのつきあい方
第三章 「衙蠹」のいみするもの―清初の地方統治と胥役
第四章 地方官の民衆認識―公牘の中の良き民と悪しき民
第五章 清初における浙江沿海地方の秩序形成
第六章 健訟の認識と実態―清初の江西吉安府の場合
附章 清代の公牘とその利用
系統號:
P-006834
中国リベラリズムの政治空間
標題:
中国リベラリズムの政治空間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石井知章、緒形康 編
內容簡介:
【座談会】
中国のリベラリズムから中国政治を展望する(李偉東、石井知章、緒形康、鈴木賢、及川淳子)
【総論】
中国政治における支配の正当性をめぐって(緒形康)
【第1部 現代中国の政治状況】
二十一世紀におけるグローバル化のジレンマ:原因と活路──『21世紀の資本』の書評を兼ねて(秦暉 撰,劉春暉 翻譯)
社会の転換と政治文化(徐友漁 撰,及川淳子 翻譯)
「民意」のゆくえと政府のアカウンタビリティ──東アジアの現状より(梶谷懐)
中国の労働NGOの開発──選択的な体制内化(王侃 撰,大内洸太 翻譯)
【第2部 現代中国の言説空間】
雑誌『炎黄春秋』に見る言論空間の政治力学(及川淳子)
環境NGOと中国社会──行動する「非政府系」知識人の系譜(吉岡桂子)
日中関係三論──東京大学での講演(榮劍 撰,古畑康雄 翻譯)
艾未未2015──体制は醜悪に模倣する(牧陽一)
【第3部 法治と人権を巡る闘い】
中国司法改革の困難と解決策(賀衛方 撰,本田親史 翻譯)
中国における「法治」──葛藤する人権派弁護士と市民社会の行方(阿古智子)
ウイグル人の反中レジスタンス勢力とトルコ、シリア、アフガニスタン(水谷尚子)
習近平時代の労使関係──「体制内」労働組合と「体制外」労働NGOとの間(石井知章)
【第4部 中国リベラリズムの未来】
中国の憲政民主への道──中央集権から連邦主義へ(王建勛 撰,緒形康 翻譯)
中国新権威主義批判(張博樹 撰,中村達雄 翻譯)
【あとがきに代えて】
現代中国社会とリベラリズムのゆくえ(石井知章)
系統號:
P-006764
戦国秦漢簡牘の思想史的研究
標題:
戦国秦漢簡牘の思想史的研究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大阪:大阪大学出版會
作者:
中村未來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一部 「上海博物館蔵戦国楚竹書」の研究
第一章 上博楚簡『鄭子家喪』の検討
第二章 上博楚簡『成王既邦』の検討
第二部 「清華大学蔵戦国竹簡」の研究
第一章 清華簡『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の検討
第二章 清華簡『傅説之命(説命)』の文献的特質――天の思想を中心に
第三章 清華簡『尹誥』における呼称表記の検討
第三部「銀雀山漢墓竹簡」の研究
第一章 銀雀山漢簡「兵之恒失」小考
第二章 銀雀山漢簡「五議」小考
結語
系統號:
P-006765
米中和解と中越関係:中国の対ベトナム政策を中心に
標題:
米中和解と中越関係:中国の対ベトナム政策を中心に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社会評論社
作者:
張劍波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1章 中越関係の形成
第2章 中越関係の変質
第3章 米越交渉と米中和解への動き
第4章 キッシンジャー秘密訪中とベトナム問題
第5章 キッシンジャー10月訪中とベトナム問題
第6章 ニクソン訪中とベトナム問題
結論
系統號:
P-006766
「知識分子」の思想的転換:建国初期の潘光旦、費孝通とその周囲
標題:
「知識分子」の思想的転換:建国初期の潘光旦、費孝通とその周囲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聶莉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問題の所在と考察対象者
第二章 政治理論学習と知識分子の思想改造
第三章 知識分子の土地改革参加と思想改造
第四章 土地改革工作隊と参加者たち
第五章 時代の潮流に身を流されながら──潘と沈の日記と手紙から読む
第六章 『蘇南土地改革訪問記』をめぐって
第七章 蘇南における階級、土地制度と土地改革
第八章 知識人の思想的転換から中国革命を読む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06776
日中韓思想家ハンドブック:実心実学を築いた99人
標題:
日中韓思想家ハンドブック:実心実学を築いた99人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小川晴久、張践、金彦鍾 編
內容簡介:
【日本の実学思想家】
実学を甦らせる実心実学規定
中江藤樹/熊沢蕃山/宮崎安貞/伊藤仁斎/貝原益軒/荻生徂徠/雨森芳洲/石田梅岩/安藤昌益/乳井貢/富永仲基/三浦梅園/前野良沢/山片蟠桃/海保青陵/只野真葛/大蔵永常/頼山陽/二宮尊徳/大塩平八郎/渡辺崋山/高野長英/山田方谷/横井小楠/勝海舟/西郷隆盛/吉田松陰/中村敬宇/橋本左内/福沢諭吉/渋沢栄一/新井奥邃/中江兆民
【中国の実学思想家】
東アジアの実学思想家たち
羅欽順/王陽明/王廷相/王艮/呉廷翰/李贄/呂坤/高攀龍/劉宗周/孫奇逢/朱舜水/傅山/黄宗羲/方以智/陸世儀/顧炎武/王夫之/李□/呂留良/顔元/李□/戴震/章学誠/阮元/□自珍/魏源/黄遵憲/厳復/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章太炎/梁啓超
【韓国の実学思想家】
韓中日実学思想家99人
李□光/金□/尹□/柳馨遠/朴世堂/趙聖期/鄭斉斗/李□/柳寿垣/安鼎福/申景濬/徐命膺/元重挙/魏伯珪/黄胤錫/洪大容/徐浩修/朴趾源/李徳懋/李家煥/朴斉家/正祖/憑虚閣李氏/丁若鏞/徐有榘/柳僖/洪吉周/金正喜/李圭景/崔漢綺/朴珪寿/崔□煥/南秉哲
※□為無法顯示之異體字
系統號:
P-006763
現代モンゴル読本
標題:
現代モンゴル読本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社会評論社
作者:
佐々木健悦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チンギス登場からツェデンバル退場まで
第1章 民主化後の政治――問われる民主主義の成熟度
第2章 外交と国際交流の問題
第3章 開発と環境の問題――汚れる大地
第4章 原発とエネルギー問題
第5章 ウランバートルの都市問題
第6章 モンゴル社会の混迷
第7章 教育立国の教育問題
第8章 問われる伝統文化
第9章 ジャーナリズムの問題
系統號:
P-006767
臺湾の社会福祉:歴史.制度.実践
標題:
臺湾の社会福祉:歴史.制度.実践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作者:
宮本義信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臺湾「社会福利」への新しい視座
第Ⅰ部 歴史編――臺湾「社会福利」のルーツを探る
第1章 臺湾「社会福利」通史――清領有、日本統治の時代と戦後独裁から民主化の進展へ
第2章 日本人による「私設社会事業」の展開――「セッツルメント人類之家」創設者.稲垣藤兵衛
第3章 臺湾人による「私設社会事業」の展開――「臺北愛愛寮」創設者.施乾
第Ⅱ部 制度編――少子高齢化と社会福祉政策
第4章 先鋭化する家族.地域問題――人口減少社会と新しい次世代育成対策
第5章 「シルバー.マーケット」推奨政策とシニア・タウンの拡大
第6章 新移民女性とDV問題
第Ⅲ部 実践編――変貌する家族と地域への支援
第7章 「幼児教育及照顧法」の制定と「幼托整合」実践の推進
第8章 高まる「社会工作師」の需要
第9章 臺湾の介護を担う東南アジアからの出稼ぎ労働者たち
終章 臺湾「社会福利」とは何だろうか
系統號:
P-006760
中国学の散歩道——独り読む中国学入門
標題:
中国学の散歩道——独り読む中国学入門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加地伸行 著
內容簡介:
中国学の通り道
中国学——老いの細道
中国学の寄り道
中国学の曲り道
中国学の畦道
中国学の離れ道
中国学——易への近道
中国学の横道——詩才なき者の独語
中国学の野道
中国学の過去・現在・未来
系統號:
P-006835
阿姑とからゆきさん:シンガポールの買売春社会(1870-1940年)
標題:
阿姑とからゆきさん:シンガポールの買売春社会(1870-1940年)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作者:
James Francis Warren 著,蔡史君、早瀬晋三 翻譯
內容簡介:
第Ⅰ部 シンガポールの娼館売春
第1章 売買春、シンガポール社会、そして歴史家
第2章 貧困、家父長制社会、繁栄
第3章 娼館と娼婦
第4章 人身売買と娼館での売買春
第5章 伝染病条例
第6章 性病の蔓延
第7章 廃止
第Ⅱ部 阿姑(アク)とからゆきさん──その生活
第8章 農村の困窮
第9章 人身売買
第10章 娼館の家族と日常生活
第11章 客たち──夜のカーニバル
第12章 歓楽の夜の裏側
第13章 転身
第14章 苦い結末
終章 娼婦たちの人生の再現
系統號:
P-006833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標題: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時間:
January, 2016
出版單位: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Tonio Andrade
內容簡介:
The Chinese invented gunpowder and began exploring its military uses as early as the 900s, four centuries before the technology passed to the West. But by the early 1800s, China had fallen so far behind the West in gunpowder warfare that it was easily defeated by Britain in the Opium War of 1839–42. What happened? In The Gunpowder Age, Tonio Andrade offers a compelling new answer, opening a fresh perspective on a key question of world history: why did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surge to global importance starting in the 1500s while China slipped behind?
Historians have long argued that gunpowder weapons helped Europeans establish global hegemony. Yet the inhabitants of what is today China not only invented guns and bombs but also, as Andrade shows, continued to innovate in gunpowder technology through the early 1700s—much long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Why, then, did China become so vulnerable? Andrade argues that one significant reason is that it was out of practice fighting wars, having enjoyed nearly a century of relative peace, since 1760. Indeed, he demonstrates that China—like Europe—was a powerful military innovator, particularly during times of great warfare, such as the violent century starting after the Opium War, when the Chinese once again quickly modernized their forces. Today, China is simply returning to its old position a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military powers.
By showing that China’s military dynamism was deeper, longer lasting, and more quickly recovered than previously understood, The Gunpowder Age challenges long-standing explanations of the so-called Great Diverg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Asia.
About the Author
Tonio Andrade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Emory University and the author of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Princeton) and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系統號:
P-006758
Feng Menglong's Treasury of Laughs: A Seventeenth-Century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umour
標題:
Feng Menglong's Treasury of Laughs: A Seventeenth-Century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umour
時間:
April, 2015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Hsu Pi-ching(徐碧卿)
內容簡介:
The Treasury of Laughs is a treasure house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 psycholinguist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Feng Menglong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edited 700-odd humourous skits that presented the entire spectru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jokes, and wrote commentaries of great philosophical insight. The anthology offers satirical caricatures of human follies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and reveals tension in all sectors of human societies and institutions. Hsu Pi-ching reconstructs the complete Ming Chinese original with meticulous editorial work, in modern punctuated typesetting, and provides the only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available, with useful footnotes on word plays, literary allus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aders should find the introductory essay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umour and emotions/states of mind particularly illuminating.
Biographical note
Hsu Pi-ching, Ph.D. (1994),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Her publications explore the juncture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cluding Beyond Eroticism: A Historian’s Reading of Humor in Feng Menglong’s Child’s Folly.
系統號:
P-006812
Men to Devils, Devils to Men: Japanese War Crimes and Chinese Justice
標題:
Men to Devils, Devils to Men: Japanese War Crimes and Chinese Justice
時間:
January, 201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Barak Kushner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Defeat in Denial: The Regional Impact of Japan’s Surrender
2. Devil in the Details: Chinese Policies on Japan’s War Crimes
3. Flexible Imperial Identity: Administering Postwar Legal Guilt
4. Chinese Nationalist Justice: The KMT Trials
5. Taiwan: Political Expediency and Japanese Imperial Assistance
6. An Unsatisfying Peace: Shifting Attitudes on War Crimes
7. Socialist Magnanimity: The CCP Trials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