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黃檗宗與十七世紀的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檗宗與十七世紀的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黃檗宗與十七世紀的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2至3日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文學院日本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跨國界的文化傳釋」研究計畫

聯絡人:

邱達維,Tel: 02-3366-2782,E-mail: dtchiou@ntu.edu.tw

內容簡介:

10月2日
9:45-10:15
【新書發表會】
主持人:項潔(臺灣大學資工系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天閒老人獨立性易全集》出版的意義(徐興慶,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10:30-11:20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東亞近世儒學的相偶論論述(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11:20-12:10
【專題演講二】
主持人:徐興慶(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德川博物館典藏的朱舜水、獨立禪師、心越禪師未刊史料(德川眞木,日本德川博物館館長)

14:15-15:00
主持兼評論人: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黃檗獨立書蹟考論(計文淵,餘姚書畫院副院長)

15:00-15:45
主持兼評論人: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黃檗僧東渡斷絕考——十八世紀江戶幕府的唐僧招請(吳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副教授)

15:45-16:30
主持兼評論人:陳玉女(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隠元禅師と日中雅交——幻寄山房の人々(若木太一,長崎大學名譽教授/長崎純心大學兼任講師)

16:45-17:30
主持兼評論人:朱秋而(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
クレオール文学の担い手としての唐通事——(1)長崎諸寺をどう語るか(木津祐子,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

17:30-18:15
主持兼評論人:曹景惠(臺灣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唐通事の白話文——日本語作品の翻訳を中心に(奧村佳代子,關西大學外國語學科教授)

10月3日
9:30-10:20
【專題演講三】
主持人:金培懿(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禅門の法式における黄檗禅の影響(野口善敬,花園大學文學部佛教學科教授/國際禪學研究所所長)

10:50-11:40
【專題演講四】
主持人:陳階晉(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
黃檗宗の肖像画と中国民間肖像画(錦織亮介,日本福岡市美術館館長)

13:15-14:00
主持兼評論人:范淑文(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系主任)
從西湖到富士山——獨立性易地景書寫文化義蘊探析(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4:00-14:45
主持兼評論人: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明清鼎革之際東亞「華夷觀」的演變(韓東育,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

14:45-15:30
主持兼評論人:辻本雅史(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
独立——安東省菴と朱舜水をつないだ黄檗僧(田渕義樹,日本福岡柳川古文書館學藝員/副館長)

15:45-16:30
主持兼評論人:藤井倫明(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
岩国と独立(松岡智訓,日本山口岩國徵古館學藝員)

16:30-17:15
主持兼評論人:藍弘岳(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朱舜水與黃檗獨立性易的相關研究(錢明,中國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任)

17:15-18:00
主持兼評論人:計文淵(餘姚書畫院副院長)
旅日禪僧東臯心越禪藝雙修的藝術精神(李美燕,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C-006174

「莊子哲學的當代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莊子哲學的當代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2至4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陽明大學新醫學館225會議室(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

主辦單位: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聯絡人:

Tel: 07-525-2000#3050

內容簡介:

10月2日
9:00-10:30
主持人:蘇以文
The Case of the Happy Fish - Going Back to the Ordinary(方萬全)
Getting and Forgetting Oneness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Brook Ziporyn)

10:50-12:20
主持人:楊建章
《莊子》中的身體運動與修養工夫(宋灝)
Objectivity and Skepticism: Davidson vs. Zhuangzi(馮耀明)

13:30-15:30
主持人:蔣欣欣
On Sound: Reconstructing a Zhuangzian Perspective on Music(So Jeong Park)
Flow Experiences:從庖丁解牛看音樂的學習與即興(蔡振家)
《莊子》「聽之以氣」之說在古琷美學中的實踐意義(李美燕)

15:50-18:00
主持人:吳建昌
莊子哲學與精神醫學(鄭凱元、杜培基)
Metaethical Reflection and Second-Order Statements about Moral Discourse in Qiwulun(蔡妙坤)
「字中之天」——試論莊子與碑學的啓蒙範式(林俊臣)

10月3日
9:00-10:30
主持人:鄧育仁
出神、凝神、神化:一種道家的系譜學(楊儒賓)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莊錦章)

10:50-12:20
主持人:陳思廷
Horsehead Humback and the Freaks: Parody and Philosophy in the Zhuangzi (Hans-Georg Moeller)
莊子風景論(黃冠閔)

13:30-15:30
主持人:何建興
The Perception of Zhuangzi in Wei-JinXuanxue (David Chai)
Naturalism Beyond Deconstruction: Derrida, Chuang-Tzu, and Wittgenstein (Seung-Chong Lee)
Zhuangzi’s knowing-how and skepticism (Wai Wai CHIU)

15:50-18:00
主持人:王華
Being Content versus Satisfying Our Desires: on the Motivational Structure of Zhuangzi and Xunzi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Life (Angel On Ki TING)
From Respect Human Dignity to Appreciate Diversity: Reflection on Kant’s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 from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zi (NAM, Sai-lok)
從形變的觀點談莊子思想中的超越與身體性(楊婉儀)

10月4日
9:00-10:30
主持人:徐育安
《莊子》的養生哲學、主體轉化與倫理政治(賴錫三)
「不齊之齊」與「氣韻」:莊子、班雅明與阿多諾的美學化政治(劉滄龍)

10:50-12:20
主持人:蔡源林
齊物平等、社會主義與跨立場的溝通(何乏筆)
莊子的否定辯證與基進政治意義:從晚清革命思想家章太炎《齊物論釋》談起(劉紀蕙)

13:30-15:30
主持人:馬愷之
自然的文法與超文法(鍾鎮宇)
心理空間理論與《莊子》「功能性變換」的隱喻(張榮興)
莊子「不得已」之義理研究(楊小滕)

15:50-18:00
主持人:楊弘任
《莊子》哲學中「兩行」的倫理學意涵(林明照)
莊子主體論的精神性解說(詹康)
The Pre-objective and the Primordial: Elements of a Phenomenological Reading ofZhuangzi(劉國英)

系統號:

C-006168

「海洋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第一屆國際絲路會議

標題:

「海洋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第一屆國際絲路會議

時間:

2015年10月5至10日(週一至週六)

地點:

澳洲雪梨5至7日、澳洲布理斯本7至8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9至10日(澳洲雪梨)

主辦單位:

亞太華商研究中心、北京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第8屆世粵聯會籌委會

聯絡人:

黎志剛教授,E-mail: c.lai@uq.edu.au

報導者:

黎志剛教授(澳洲昆士蘭大學)

內容簡介:

10月5日
►雪梨歌劇院
19:20-20:10
第一屆國際傑出華人頒獎典禮
放映澳大利亞廣東僑胞主題紀錄片「百載粵僑路」

10月6日
►雪梨澳洲科技園
9:00-11:20
【論壇A:海上絲路,一帶一路】
主持人:賴慧敏
主講人:賴慧敏、張文德、顏廷、許培源、鄧勇兵、朱國能、王青菊,東南亞各地的華商領袖團隊等

【論壇B:Business Diasporas in Australia: maximising people-to-people links with Asia】
主持人:雷金慶
引言人:費約翰、劉宏、龍登高、馮兆基

13:30-17:00
【主題論壇1:海洋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
主持人:黎志剛、龍登高
引言人:費約翰、龍登高、劉宏、麥勁生、梁元生、張秋生、吳松弟、莊維民、鄭會欽、黎志剛

【主題論壇2】
粵商與大洋洲
主持人:馮兆基、方勁武
引言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團隊,胡波、韓延星、吳曉璐、Jason Lim、Michael Williams、麥保羅

10月7日
►布理斯本昆士蘭大學
12:00-13:40
【論壇:澳洲華僑與移民】
主持人:Alastair Blanshard、Deborah Brown
發言人:David Trigger團隊、麥保羅、黃詠暉、Jonathan Richards、唐偉、焦海燕、Debby Lo-Dean

14:00-16:00
【主題論壇:海上絲路,一帶一路與華商】
主持人:Tim Dunne、廖良浩
引言人和參與人:印度領事Singh、廖良浩、馮輝、韓子奇(遠程)、梁元生、羅德文、Peter Ho、Carl Trocki、Colin Mackerras、陳乘風、邢菁華、Nikolay Murashkin(待定)

【主題演講】
從海洋視野看中西變裝(Will Christie)

17:30-19:30
【全漢昇講座:廈門港及生態史】
主講人:劉翠溶
主持人:逯高清、Russel Trood
引言人:黎志剛、梁元生
總結發言:莊衛民

20:30
【主旨演講及「海洋視野下的中國和世界圖書及雜誌」展覽】
主持人:梁元生
新書發佈會:吳松弟《海關檔案》(引言人:鄭會欣、莊衛民、劉翠溶)

10月8日
►昆士蘭州黃勇集團
9:30-10:30
【新書發佈會】
主持人:劉翠溶
賴慧敏《乾隆皇帝的荷包》(引言人:劉大可)
鄭會欣《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引言人:莊衛民)
從商會檔案到海外華人商會圓桌會議(主持人:廖良浩
報告人:劉大可、趙梅、宋暖

10:30-11:10
【亞太華商研究中心專題演講】
主持人:馮輝
主講人:朱明若、廖良浩

10月9至10日
【第五屆全漢昇講座和僑批國際會議】
主持人:劉宏、黎志剛
主講人:濱下武志

系統號:

C-006196

漢族語言、文化與其他文明之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漢族語言、文化與其他文明之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漢族語言、文化與其他文明之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9至10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臺灣中文學會

聯絡人:

Tel: 886-2-3366-4002

內容簡介:

10月9日
8:45-10:25
►文學院演講廳
主持人:葉國良
書籍環流與《蘭雪軒集》的編輯出版(張伯偉)
討論人:崔溶徹
二重的心論——以道心說的流變為線索(林永勝)
討論人:賀廣如
岡松甕谷的《論語》解釋(工藤卓司)
討論人:藤井倫明

10:45-12:25
►文學院演講廳
主持人:周志文
流傳日本的李卓吾評點小說——以《忠義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為中心考察(佐藤鍊太郎)
討論人:周志文
晩淸著名基督敎翻譯小說的本土化翻譯策略研究(吳淳邦)
討論人:潘鳳娟
岡松甕谷的《論語》解釋(金鎬)
討論人:趙飛鵬

13:30-15:35
►文學院演講廳
主持人:佐藤鍊太郎
明清小說的外文翻譯考:以滿文本與朝鮮諺解本為中心(崔溶澈)
討論人:曾天富
從江戶出版文化論井原西鶴《本朝二十不孝》與中國孝行故事關係(林桂如)
討論人:曹景惠
煙花風流與世變之思:成島柳北《柳橋新誌》對余懷《板橋雜記》的仿擬與轉化(陳翠英)
討論人:佐藤鍊太郎
越南孔廟祀典儀節初探:以漢喃文獻《文廟祀典》為例(黃啟書)
討論人:葉國良

16:00-18:05
►文學院演講廳
主持人:佐藤鍊太郎
悉曇學──梵漢日語音學的互動和影響(施向東)
討論人:陳淑芬
由《朝鮮館譯語》看明代漢語與朝鮮語的互動(吳聖雄)
討論人:朴炳善
論西夏民族移借漢語、漢人常民文化及其自我調適──以西夏文本〈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為例(林英津)
討論人:王三慶
「五牛旗建」與「赤牛奮靷」──南匈奴漢趙時代的預言與讖緯(童嶺)
討論人:陳廖安

10月10日
8:45-10:25
►文學院演講廳
主持人:吳冠宏
《西遊記》與元蒙之關係試論:以「車遲國」與「朱紫國」為中心考察(謝明勳)
討論人:康韻梅
王引之《經義述聞‧左傳》與安井衡《左傳輯釋》比較研究(郭鵬飛)
討論人:張素卿
論唐宋域內、域外文殊信仰的侍從變化與神異傳說之交涉及其意涵(楊明璋)
討論人:蕭登福

►文學院視聽教室
主持人:吳冠宏
伊藤仁齋《語孟字義》對「道」的論述──對朱子與佛老的批評(蔡家和)
討論人:蔡振豐
儒教文明的碰撞──呂坤《呻吟語》成為韓國漢文經典的意義(孫淑芳)
討論人:侯潔之
江戶時期日本學者對朱熹詩經二南觀的批評(張文朝)
討論人:金培懿

10:45-12:25
►文學院演講廳
主持人:廖美玉
退溪陶山園居詩詠與學道體驗(曹淑娟)
討論人:陳昭瑛
清初文人與東亞使節詩學:以王士禎為中心(廖肇亨)
討論人:鄭毓瑜
朝鮮士人的流動與朝鮮鄉約的播遷(盧鳴東)
討論人:金鎬

►文學院視聽教室
主持人:陳麗桂
海保漁村《周易校勘記舉正》舉正(顧永新)
討論人:黃沛榮
不同學習者華語文文化認知研究(彭妮絲)
討論人:蔡宜妮
從洛陽出土番俑看「胡人」東遷對「絲綢之路」交流的促進(劉繼保)
討論人:謝明良

系統號:

C-006167

2015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二十週年慶

標題:

2015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二十週年慶

時間:

2015年10月16至18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會議室、文20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陳平坤教授,E-mail: chenpingkun@ntu.edu.tw

報導者:

陳平坤教授

內容簡介:

10月16日
9:30-10:20
►文學院演講廳
【主題座談: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的成立因緣及運作經驗】
主持人:釋恆清(臺灣大學哲學系榮退教授、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創辦人)
與談人:杜正民(法鼓文理學院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林熅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退休)、邱大剛(現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10:40-12:00
►文學院演講廳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展望和佛學數位資源介紹】
主持人:黃乾綱(臺灣大學科學工程與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
單位: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助理:丁培峰、吳姵瑩、胡馨怡)、法鼓文理學院圖書館(館長洪振洲教授)、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釋自衍法師)

13:30-15:20
►文學院演講廳
【新書發表】
主持人:林義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榮退教授、兼任教授)
《天閒老人獨立性易全集》(徐興慶,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東亞漢詩與佛教文化之傳播》(蕭麗華,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
《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親鸞《教行信證》思想探源》(陳敏齡,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15:30-17: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趙飛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隱元禪師之煎茶道與茶禪及其影響之研究(賴賢宗,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論中國文學神韻派詩論與禪宗思想的詩禪辨證關係與意義(黃連忠,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慧思大師故事與形象之演變――從唐代到宋代(羅寧,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
庾信與北周宗教文化變革(劉林魁,寶雞文理學院副教授)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曹景惠(臺灣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印度佛陀譜系的展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張同標,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
權力的制衡――元代「政教分離」政策下的杭州佛教與精英群體(王菲菲,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玉琳國師傳》思想內涵(釋妙願,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生)

10月17日
9:00-10:3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蔡耀明(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佛教與文法學派關於發語原理的比較(曹彥,武漢大學哲學院宗教系講師)
Travel, Trade routes and Texts: Role and Zeals of Chinese Vis-à-is IndianScholars(Amarjiva Lochan,印度德里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從桑耶論諍看藏傳佛教「道次第」的確立與發展(劉琬俐,華梵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互動、衝突與融通――來華梵、胡僧侶的信仰活動與文學(儲曉軍,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崔中慧(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
高麗文人詩中的佛教觀――以李奎報、李穡和鄭道傳的作品為例(敖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博士後流動站講師)
翁方綱與朝鮮學人的佛緣及《金剛經石注本》在朝鮮的翻刻(劉婧,韓國南首爾大學助教授)
韓國圓佛教100週年的現代意義(朴成浩,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聞「法」趣入之美――以覺風佛教藝術學院為例(劉晏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10:40-12: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汪韶軍(海南大學副教授)
以不空如來藏為骨幹理解諸佛如來誕生宣言(蔡耀明,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論隋唐時期的涅槃學(嚴耀中,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
論藏傳佛教中的如來藏思想――以《究竟一乘寶性論》在藏區的流布與傳播為中心(刀吉仁青,西北民族大學副教授)
湛然「無情有性」論的「色心不二」觀(唐秀連,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林永勝(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海上絲綢之路與南禪宗的形成與傳播(李明山,廣東韶關學院編審)
五臺山文殊菩薩彩塑藝術研究(周祝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論鄭三峯〈佛氏雜辨〉中對佛教之誤解(梁評貴,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
孫張清揚居士追循菩薩道的理論與實際(劉曉佳,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13:30-15: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蔡振豐(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佛教的一個人類進化觀點(姚富全,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一個眾生的力量――應用代理人基底模型於菩薩利他效應之電腦模擬研究(楊寓翔,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料處博士後研究員)
從佛教觀點檢視當代腦神經學死亡判準(凃均翰,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西方心理學正念減壓中基督教哲學與佛教哲學的融合與對話初探(范俊銘,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生)、(釋秀定,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李明山(廣東韶關學院編審)
佛教藝術與傳統轉向――以和辻哲郎的東方回歸為中心(朱坤容,廣州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一切法不可說」的佛教語言哲學及其學術回顧(劉啟霖,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唯識三十頌》的心所思想與「意義治療學」之對話――以「勝解」和「超越性意義」為中心(簡汝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生)

15:30-17: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嚴耀中(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
統略本《淨住子》懺法的引經模式與編撰觀點試論(紀志昌,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六經開生面,別路常問津――王船山《相宗絡索》迷悟流轉創新之見研究(張曉芬,陸軍專校共同科國文組助理教授)
《相宗絡索》中阿賴耶識的淨染之辨(李萬進,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曹彥(武漢大學哲學院宗教系講師)
由攝儒道歸佛觀宗密與智者之教判思想(施凱華,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從本生故事雕刻看雲岡第7、8雙窟的營建(高海燕,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生)
初探北朝文學中的佛塔(竇敏慧,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生)

10月18日
9:00-10:3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崔紅芬(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論宋代禪宗對宗密心性思想的誤解(釋法音,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東洋哲學研究員)
「濁邊過患」與「淨邊過患」――論南宗禪心性論與工夫論之特色(汪韶軍,海南大學副教授)
善導淨土思想在日本的開展――以法然門下的信心觀為中心(凃玉盞,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李萬進(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佛陀的哲學和「高更之問」――《金剛經》的哲學分析(陳廣思,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
檢視「空有不二」做為說明佛教「不二中道」之概念(王美瑤,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玄奘西行求法記敘的宗教意識(廖天雄,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生)

10:40-12: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趙飛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西魏時期麥積山石窟維摩詰圖像研究――以麥積山第123窟為中心(孫曉峰,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唐宋西夏幾件水月觀音圖像遞變(崔中慧,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
俄藏漢文《父母恩重經》卷首畫考略(崔紅芬,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僧人與道士――《夷堅志》的佛道關係研究(劉韋廷,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楊鋒兵(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繼齊元穎與仁岳的言諍――從十門析難書來談宋代天臺的論爭問題(釋如碩,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試探桑耶寺僧諍敘事之宗教象徵意涵(釋宗法,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敦煌本玄應撰《一切經音義》在日本的受容和變容(李乃琦,北海道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生)
助念的儀式與意涵之研究(李明傑,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13:30-15: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錢光勝(大理學院講師)
論東亞佛教文學的「佛教」與「文學」(簡逸光,福建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副教授)
清代詩文中之黔中高僧赤松法師述論(楊鋒兵,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中晚唐東南地區佛教與祠祀信仰的競合――以僧神交涉為中心(林韻柔,逢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邱鳳俠(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爾冬陞主演「達摩祖師傳」之佛教典故析論(蕭世友,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博生士)
西方心理學正念減壓法中的佛教哲學初探(釋秀定,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黃庭堅的佛教修養與詩歌禪趣(李聖俊,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15:30-17:10
►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劉林魁(寶雞文理學院副教授)
敦煌寫卷《靈州龍興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緣記》與唐五代的刺血寫經(錢光勝,大理學院講師)
論朝鮮王朝學者李圭景的佛學思想(詹杭倫,香港大學教授)
敦煌寫卷《靈州龍興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緣記》與唐五代的刺血寫經(邱鳳俠,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解捲論》的名言思想(釋道厚,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生)

►文學院文20教室
主持人: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靈鷲山水陸法會中教育意涵之探討(賴皆興,靈鷲山佛教基金會研究中心主任)
從六祖壇經探討心道禪師的般若思想(許國華,靈鷲山佛教基金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心道禪師「禪書法聯展」之教育理念初探(楊健生,靈鷲山佛教基金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佛法向度對同性戀現象的分析及倫理探究(釋慧固,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漢魏兩晉南北朝的律典傳譯和明律高僧探微(釋大悟,香港大學博士生)

系統號:

C-006176

第13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舞臺的新聲與複調:華語戲劇暨表演研究新趨勢

第13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舞臺的新聲與複調:華語戲劇暨表演研究新趨勢

標題:

第13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舞臺的新聲與複調:華語戲劇暨表演研究新趨勢

時間:

2015年10月16至18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

內容簡介:

10月16日
9:40-12:10
【Panel 1:華語語系的戲劇論述】
主持人:周慧玲
Rhizomatic Interculturalism, Nomadic Performance,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s in Contemporary Sinophone Theatre (Rossella Ferrari)
討論人:周慧玲
文化認同的另一種表述:郭寶崑於新加坡的多元語言劇場實踐(林華源)
討論人:劉紀蕙
論「華語語系」概念對大陸戲劇研究的啟示(高子文)
討論人:曹路生
Choreographing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otest as Performance in Hong Kong (Ellen Gerdes)
討論人:林亞婷

13:00-15:00
【Panel 2:遷徙與國族建構】
主持人:紀蔚然
民俗元素、場所精神與我族召喚--1943年厚生演劇研究會公演的空間分析(石婉舜)
討論人:紀蔚然
以血書寫的國族主義:從《鐵金鋼》一劇看反共義士來臺前後的血旗、血書與刺青等愛國表演(王俐文)
討論人:謝筱玫
打對臺文化的現代意義:臺灣京劇電影《洛神》、《梁紅玉》研究(李元皓)
討論人:胡志毅

10月17日
9:00-10:00
【主題演講】
主持人:周慧玲
離散、國族、現代化交互作用下的京劇研究(王安祈)

10:10-11:30
【Panel 3:戲曲的現代翻轉】
主持人:王安祈
挫敗的傳統:「京戲」與翻譯現代性(汪俊彥)
討論人:許仁豪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合體──以國光劇團《青塚前的對話》與1/2Q劇場《掘夢人》的藝術實踐為例(傅裕惠)
討論人:汪詩珮

13:00-14:20
【Panel 4:舞臺上的現代化與全球化】
主持人:王孟超
虛擬的臺口:當代話語語系舞臺的多媒體化流通(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
討論人:Rossella Ferrari
表演雜糅:山水實景表演的空間編碼和本土全球化(濮波)
討論人:梁文菁

14:40-16:40
【Panel 5:離散、身體與技術敘事】
主持人:王璦玲
Tours, Amateurs, Professional Immigrants: Xiqu Performance in the Western World (Josh Stenberg)
討論人:孫玫
彌賽亞的背影──論《西廂記》的思想性(王音潔)
討論人:王璦玲
戲曲新製作舞臺空間對話功能初探(張啟豐)
討論人:李元皓

10月18日
9:00-10:20
【場次Panel 6: 身體政治和國家儀式】
主持人:胡志毅
臺灣現代劇場修身技術的持續實踐(葉根泉)
討論人:秦嘉嫄
愛滋病戲劇題材在馬來西亞的展現──以舞臺劇《死亡‧兇手》為例(沈國明)
討論人:于善祿

10:30-11:50
【場次Panel 7:文本遷徙與社會實踐】
主持人:呂效平
從上海摩登到上海先鋒:談張獻的先鋒戲劇(許仁豪)
討論人:王音潔
根莖化劇場政爭:王墨林《安蒂岡妮》與讀演劇人《玫瑰色的國》(鄭芳婷)
討論人:葉根泉

13:00-14:20
【Panel 8:文本遷徙與文化轉譯】
主持人:曹路生
舊社會,新文本:臘必虛喜劇在現代中國的複調(羅仕龍)
討論人:林于湘
一場跨種族的男女合演:洪深,世界主義知識分子,與20世紀初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戲劇活動(何曼)
討論人:許仁豪

14:40-15:40
【圓桌會議】
主題:文化轉譯與表演流轉
主持人:周慧玲
討論人Discussants:Dr. Adam Strickson、Steve Ansell、朱宜、趙秉昊、王健任

系統號:

C-006202

臺灣原住民族地區方志編修成果與問題研討會

標題:

臺灣原住民族地區方志編修成果與問題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21日(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內容簡介:

9:10-10:30
主持人:林江義(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臺灣原住民族方志的發展(伊萬納威(Iwan-Nawi),賽德克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與談人:張隆志(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學士班主任)
《復興鄉志》能報答了耆老的期望嗎?(傅琪貽,政治大學日語系退休教授)
與談人:林素珍(阿美族/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10:50-12:10
主持人:浦忠成(PasuyaPoiconu,鄒族/考試院考試委員)
布農族地區鄉志編纂的檢視與分析:兼談卓溪鄉志的編纂經驗(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
與談人:孟祥瀚(布農族/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回教史」的形塑──漢語穆斯林知識份子的歷史編撰活動(平山光將,日本中央大學歷史學博士)
與談人:鍾興華(CalivatGadu,排灣族/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3:30-15:30
主持人:林修澈(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學系教授)
原住民主體性的突顯(高加馨,排灣族/屏東縣牡丹國小教師)
與談人:林志興(卑南族/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研究典藏組主任)
排灣族部落史的言說與書寫:以《泰武鄉志》「人民志」為例(高金豪,排灣族/來義高中教師)
與談人: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探究臺灣原住民族方志中的主體性(郭東雄,排灣族/屏東縣力裡國小教師)
與談人:汪明輝(鄒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15:50-17:50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北海道市町村史中的愛努人圖像(王雅萍,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與談人: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校副教授)
小鄉誌大視野:沖繩與那國町史的胸襟與志氣(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與談人: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本地方誌的探討:以吳市為例(石丸雅邦,慈濟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約聘助理教授)
與談人:林呈蓉(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主任)

17:50-18:50
【綜合討論】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主任)、鍾興華(Calivat Gadu,排灣族/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系統號:

C-006133

戰爭與記憶:亞洲地區的經驗與論述國際研討會

戰爭與記憶:亞洲地區的經驗與論述國際研討會

標題:

戰爭與記憶:亞洲地區的經驗與論述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25日(週日)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一會議室及第二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9:40-11:00
【戰爭經驗】
主持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召集人)
臺南人的戰爭經驗與記憶(1937-1945)(陳柏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理)

11:20-12:30
【終戰記憶】
主持人:呂理政(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1945年8月15日臺灣人的終戰記憶(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組長)、(陳怡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王美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專案助理)

14:00-15:40
【空襲與疏開】
主持人:陳玉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主任)
亞太平洋戰爭末期沖繩到臺灣的疏開──以沖繩縣八重山出身者與臺南州為中心(松田良孝,八重山每日新聞記者兼編輯部次長)
與談人: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臺灣空襲與疏開敘事在歷史重構上的危機與轉機(洪鬱如,日本一橋大學教授)
與談人: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學系教授)
我的空襲與疏開經驗談(吳南圖,佳裡新生醫院副院長)
與談人:陳文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6:00-17:40
【戰爭論述】
主持人: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從近代戰爭所見到的日本對外觀與國民意識的特質(野島(加藤)陽子,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與談人:張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從韓國看有關戰後的戰爭認識──以教科書敘述為中心(辛珠柏,韓國延世大學教授)
與談人:河凡植(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系副教授)
何以南越政府在1975年4月快速瓦解(丁光海,越南社會科學翰林學院教授)
與談人:黃宗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博士)

系統號:

C-006245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標題: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時間:

2015年10月24至2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宜蘭縣史館會議室(宜蘭市凱旋裡縣政北路3號)

主辦單位: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史館

聯絡人:

陳文立,Tel: (03)9255488轉5015

內容簡介:

10月24日
10:30-12:00
【主題演講】
像山一樣思考:從馬告、櫸木到扁柏的省思(林益仁)

13:00-14:10
主持人:顏愛靜
從傳統領域到國有林班地:以南澳北溪上游大元山區為例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群對馬告國家公園設立意願之研究

14:20-15:30
主持人:謝世忠
從追緝邪巫(mahuni;mhuni)觀察泛泰雅族群社會秩序運作基礎
比雅楠部落種小米時期歲時祭儀中的性別關係

15:50-17:00
主持人:王梅霞
宜蘭縣大同鄉 Pyanan 部落 GAGA 流變的軌跡
四季部落親族系統

10月25日
9:10-10:20
主持人:王雅萍
宜蘭縣推展泰雅民族教育現況研究
泰雅族獵人養成教育價值及部落學校省思

10:30-12:00
【部落議題對談】
主持人:王雅萍
原住民部落的認同、振興與反思

13:30-14:40
主持人:詹素娟
荷蘭文獻中有關廣義泰雅族人的記載
交易與「撫番」:以埔里社作為邊區治理中心之考察(1874-1898)

14:50-16:00
主持人:陳其南
山中足跡:百年文字視角拼湊宜蘭泰雅人身影初探(悠蘭多又)
評論人:伊凡諾幹
古美術博物館的嘗試: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南澳泰雅族人的合作嘗試(蔡承豪)
評論人:李子寧

16:20-17:30
【綜合討論】
陳其南、康培德、汪明輝(tibusungu 'e vayayana)、 伊凡諾幹(Iban Nokan)、詹素娟、廖英傑

系統號:

C-005801

「激盪與新生——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九十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激盪與新生——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九十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標題:

「激盪與新生——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九十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28至30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E-mail: asiaeurope@npm.edu.tw

內容簡介:

10月28日
9:10-10:10
【專題演講】
迴響的向度:歐洲文化與藝術在亞洲的挪用(Thomas DaCosta Kaufman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講座教授)
引言人:蔡玫芬(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10:20-12:00
主持人:張臨生(震旦博物館館長)
評論人:蔡玫芬(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處長)
明清間帝制中國的資本主義與地方藝術品味(Benjamin A. Elma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
早期全球化的縮影:德勒斯登瓷器計畫(Christiaan J.A. Jörg,荷蘭格羅林根博物館退休研究員)
巴洛克宮廷裡的「中國風」──波蘭王奧古斯都二世的中國瓷器收藏(孫悅,北京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

13:30-15:10
主持人:Klaas Ruitenbeek(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評論人:陳慧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教徒與藝術:康乾時期中西交流史事考釋(韓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殷弘緒書簡所見陶瓷生產及相關問題(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處長)
從宮廷西洋畫家在京履歷看十七、十八世紀教會內部及中國宮廷的錯綜關係(果美俠,北京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

15:30-17:10
主持人:何傳馨(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評論人: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退休研究員)、陳韻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
郎世寧與清宮畫家的合作畫(王耀庭,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
清宮對米蘭藝術的贊助:重估物質性與西方藝術史(Marco Musillo,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史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兩幅〈平安春信圖〉探析(張震,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包容性與耶穌會士創造性:郎世寧中國畫作之可能來源(Francesco Vossilla,義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策展人)

10月29日
9:10-9:50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單霽翔,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引言人:馮明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10:10-11:50
主持人:宋兆霖(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
評論人:嵇若昕(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沈衛榮(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
清宮、歐洲與日本:清宮〈鳥譜〉的成立與流播(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郎世寧的繪畫探討十八世紀清宮顏料之使用情形(陳東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助理研究員)
十八世紀格魯派學者對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理解(劉國威,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13:30-15:10
主持人:劉芳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評論人:馬雅貞(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重探柏林本〈瑪瑺斫陣圖〉(王靜靈,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研究員)
郎世寧與「御容」(邱士華,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
郎世寧與民初畫壇(劉宇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

15:30-17:10
主持人:王耀庭(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
評論人:林麗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耀庭
空間深度的發現:日本人如何採用歐洲視學(岡泰正,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展示企劃擔當部長)
換個角度看世界:清代藝術與光學儀器(Kristina Kleutghen(李啓樂),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藝術史和考古學系助理教授)
清宮中西合璧繪畫對歐洲繪畫的吸收與借鑒──以〈丁觀鵬釋迦及十六尊者像屏〉為例(張蕊,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

10月30日
9:00-9:50
【專題演講】
宏觀探微──談「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設置意義(馮明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引言人:何傳馨(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10:10-11:50
主持人: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處長)
評論人:蔡玫芬(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John Guy,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究員)
印度棉布與中國──以十六、七世紀為中心(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十五世紀前期明與帖木兒帝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宮廷花園宴會圖〉、〈貢馬圖〉、〈獵鷹圖〉為中心(馬順平,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13:30-15:10
主持人: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陳國棟、何兆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副教授)
荷蘭「更紗」:十八世紀初從荷蘭到日本的一件科羅曼德織品圖樣(John Guy,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南亞藝術館館長)
歐亞交流下的東南亞繪染布──日本「更紗」初探(黃韻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清代中晚期以來中西方手工織繡方法的交流與融合──以手工蕾絲在中國的發展為例(陶曉姍,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館員)

15:30-17:10
主持人:李玉珉(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評論人:謝明良(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遠渡歐洲的江戶美人──十七至十八世紀伊萬里外銷瓷器的美人紋考察(小林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伊萬里色繪瓷的調色盤(施靜菲,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紋飾所見景德鎮、伊萬里到歐洲的文化傳播(翁宇雯,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17:20-18:00
【綜合討論】
引言人:馮明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系統號:

C-006135

第11屆「嘉義研究」暨嘉義市城隍廟建廟三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11屆「嘉義研究」暨嘉義市城隍廟建廟三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30至3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嘉義大學蘭潭校區理工大樓國際會議廳(嘉義市鹿寮里學府路300號)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市城隍廟、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國立嘉義大學

聯絡人:

Tel: 05-2263411#2930

內容簡介:

10月30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嘉義人說嘉義事(江松樺)

10:50-12:20
【圓桌會議──城隍研究】
主持人:謝國興
與談貴賓:濱島敦俊、裴光雄、林緯毅

13:30-15:00
【城隍研究】
主持人:蔡錦堂
嘉義城隍與夯枷儀式(林燊祿、蔡升耀)
對談人:謝貴文
從〈諸羅縣城隍廟碑記〉析論統治階級的操弄手法(江志宏)
對談人:褚填正
市定古物「嘉義城隍神轎」之研究(姚伯勳)
對談人:翁佳音

15:20-16:50
【城隍研究(二)】
主持人:林富士
嘉義市城隍廟C行銷新策略──參與感行銷模式(盧胡彬)
對談人:張菡琤
清代阿里山社群發展與城隍信仰(賴玉玲)
對談人:林耀同
嘉義沿山由「番租」轉為廟宇「油香」資費的古文書例證(池永歆)
對談人:洪麗完

10月31日
8:50-9:50
【小說與戲曲】
主持人:彭明輝
風景的形塑:臺灣日治時期歌仔冊中的嘉義意象(林淑慧、王聖鐸)
對談人:陳靜琪
朱少麟《燕子》裡的飲食人生(蔡秀枝)
對談人:汪天成

10:10-12:10
【家族與人物】
主持人:吳文星
王得祿從軍──從內渡候補千總至陞署澎湖協副將(1794-1805)(王明燦)
對談人:林德政
阿里山清水溪上游的開發:彭布金家族與哈里味(李貴民)
對談人:黃美惠
從義竹翁氏族譜探討清代宗族發展及其群際關係(翁烔慶)
對談人:張永禎
嘉義賴智記手抄契研究(潘是輝)
對談人:陳靜寬

13:20-15:20
【原住民研究】
主持人:王嵩山
神聖的部落史詩──從鄒族祭歌 Tohpüngü 觀看部落歷史之型塑(陳昱升)
對談人:徐志平
阿里山鄒族與臺南市札哈木的關係初探(汪明輝)
對談人:王美青
鄒族族群關係探討──由遺址、口碑、史傳之探索(浦忠成)
對談人:劉益昌
唱祖先的歌:探討阿里山鄒族古謠的整理與傳唱(浦忠勇)
對談人:朱鳳玉

15:40-17:40
【客家研究】
主持人:許雪姬
嘉義縣新港鄉客家分布與特質(黃衍明)
對談人:陳美鈴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林姓宗族的分布與發展(黃幹忠)
對談人:黃健庭

系統號:

C-006199

「客家族群與社會變遷:比較研究的視野」學術研討會

「客家族群與社會變遷:比較研究的視野」學術研討會

標題:

「客家族群與社會變遷:比較研究的視野」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29日至3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R231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人:

吳佩瑾,Tel: (02)2652-3352;E-mail: hakka@gate.sinica.edu.tw

報導者:

吳佩瑾小姐

內容簡介:

10月29日
9:00-10:40
【第一場:客家研究理論反思】
主持人:莊英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從清代地方誌的客家書寫看族群理論(王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
與談人: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大遷移時代的客家歷史記憶及其族群特徵──以巴蜀客家移民為例(陳世松,四川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
與談人: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10:50-12:30
【第二場:邊區社會的族群互動】
主持人: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客民與邊區社會:以19世紀末埔裡盆地為例(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與談人: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竹塹社與客家:錢皆只派下的客家化(廖志軒,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莊英章,中研院民族所)
與談人:黃卓權(資深文史工作者)

14:00-15:40
【第三場:北部客家的遷徙與開發】
主持人:王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
臺灣客家分佈與島內遷徙之再討論:以饒平篤祜堂七藍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遷新竹湖口為例(羅烈師,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與談人: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十八世紀苗栗西湖地區的移民與開墾(陳志豪,東吳大學歷史系)
與談人:吳學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6:00-17:40
【第四場:語言與婚姻】
主持人: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東部客家話調查報告──以臺東關山、池上及鹿野地區為調查範圍(江敏華、何純惠,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與談人:陳秀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日治時期新竹客家街莊招贅婚生子女從姓現象的分析與討論(李俊豪,元智大學社會暨政治科學系)、(莊英章、吳佳穎,中研院民族所)
與談人: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10月30日
9:00-10:40
【第五場:宗族建設與地方社會】
主持人:劉志偉(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家族與城堡:龍南關西徐氏家族興衰史(黃志繁,南昌大學歷史系)
與談人:高怡萍(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
從族譜看閩西客家葬制與明清客家宗族建設(張鳳英,龍岩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
與談人:黃萍瑛(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10:50-12:30
【第六場:社團與客家認同】
主持人:黃志繁(南昌大學歷史系)
臺灣南部地區客家歌謠團體的網絡形構──高雄市與屏東縣的比較(許馨文,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
與談人:利亮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都市發展與客家認同:20世紀臺北市客家社團的文化策略(陳麗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與談人:林欣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4:00-15:40
【第七場:建築與街區史】
主持人: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日治時期在臺匠師遷徙軌跡與聚落發展之連結──以屏東內埔為中心(林宜君,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設計學院)
與談人:張孟珠(美和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系)
初論客家文化政策與客家認同:以臺北市通化街客家移民為例(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與談人:翟振孝(國立歷史博物館)

16:00-17:40
【第八場:人類學的關懷】
主持人:林正慧(國史館)
「能動者/結構」理論議題的再移民研究運用:以屏東縣市南遷北客為中心的討論(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與談人:李翹宏(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傷心」的隱喻:客家飲食命名的人類學考察──以洛帶鎮涼粉為例(楊麗娟,成都資訊工程大學)
與談人:陳玉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本場發表人不克來臺,直接由與談人提出評論

17:00-18:00
【圓桌論壇】
與談人:莊英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黃宣衛(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簡炯仁(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簡文敏(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系統號:

C-006278

第一屆臺灣與亞洲電影史國際研討會:1930與1940年代的電影戰爭

第一屆臺灣與亞洲電影史國際研討會:1930與1940年代的電影戰爭

標題:

第一屆臺灣與亞洲電影史國際研討會:1930與1940年代的電影戰爭

時間: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聯絡人:

陳宇珊助教,Tel: +886-2896-1000 #3902;E-mail: yushan@filmmaking.tnua.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訂於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舉辦「第一屆臺灣與亞洲電影史國際研討會」,會議主題為「1930與1940年代的電影戰爭」,以紀念太平洋戰爭結束暨抗戰勝利70週年。 茲公開徵求會議論文,論文內容可包括下列領域之一:(1)電影與日本的南(北)進政策;(2)日本電影與軍國主義;(3)電影如何作為中日戰爭的宣傳(教育)工具;(4)大東亞共榮圈下的亞洲電影;(5)其他與太平洋戰爭或中日戰爭相關的電影議題。

一、會議形式 (Forms of the Conference)
本次會議為期兩天,於2015年10月31日(六)與11月1日(日)舉辦,地點位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

會議內容分為三部分:三場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es)、四場專題研討會(conferences)、及一場圓桌論壇(round table discussions)。

(一)主題演講:將邀請:(1)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大學院教授岩本憲児擔任主題演講者,講題為「文化進展或政府宣傳: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電影」;(2)前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文學部藝術學科教授、明治學院大學語言文化研究所所長四方田剛己(四方田犬彥)擔任主題演講者,講題為「李香蘭(山口淑子)在中日戰爭中的角色」;(3) 美國堪薩斯大學電影與媒體研究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Michael Baskett擔任主題演講者,講題為「日本電影、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政策」。
(二)專題研討會:四場研討會將分別依前述電影與日本的南(北)進政策、日本電影與軍國主義、電影作為戰爭宣傳(教育)的工具,與大東亞共榮圈下的亞洲電影等四個主題,舉行各2至3篇論文發表與評論。
(三)圓桌論壇:將邀請與會貴賓就「電影戰爭-戰爭期間中國與日本政府如何利用電影進行宣傳戰」之題目進行討論與比較。

二、徵文主題 (Themes)
(一)電影與日本的南(北)進政策
(二)日本電影與軍國主義
(三)電影如何作為中日戰爭的宣傳(教育)工具
(四)大東亞共榮圈下的亞洲電影
(五)其他與太平洋戰爭或中日戰爭相關的電影議題

三、論文徵選 (Paper Selection)
(一)本次會議「主題演講」與「專題研討會」的使用語言為國語(普通話)、日語或英語,論文著述的語文為中文(正體或簡體)或英文。
(二)「專題研討會」就以上五項主題公開於海內外徵求具原創性的論文,凡舊作或曾經發表過之論文,須註明清楚,由論文評選委員會決定是否接受。
(三)論文經審核接受後,臺灣作者必須出席(海外作者建議親自出席),並作15至20分鐘精要提報,隨後參與公開諮詢與討論。論文提報者建議為該論文之第一作者(first author)。

四、提呈論文須知 (Paper Submission)
本會議主辦單位將採取兩階段論文審查。第一階段將以摘要審查為主,待第一階段通過之後,提報者須於指定日期內繳交全文至主辦單位,以便進行第二階段的全文審查。
(一)入選論文需於2015年9月29日(週二)下午5時前將完整全文,以電子郵件(Microsoft Word相容)附加檔方式,傳送到主辦單位。本研討會將由評選委員會就來稿論文的完整性以及切合性做最後審核,並將於2015年10月12日(週一)前,以電子郵件告知論文評選結果,並公告於相關網站。
(二)獲選之論文須於2015年10月19日前附上同意主辦單位刊載授權書,以利印製編冊,於會議中分發。未附授權同意書者,主辦單位將無法納入議程。
(三)每篇論文字數以一萬五千字為原則。
(四)每篇論文全文請附上五百字以內的中英文摘要。
(五)論文請依照 MLA 學術寫作格式撰寫。
(六)入選之文章將依照主辦單位對其文章主題與匯聚論壇的主題分配,來稿者須遵循主辦單位之安排。
(七)論文提報之際,若須輔助提報器材(如投影機或電腦投影設備),請於論文寄回時特別註明。

五、會議諮詢聯絡 (Contact Information)
(1)研討會助理 黃雅蘋小姐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Tel: +886-2896-1000 #3909
Email: syawwt.ic@gmail.com

(2)陳宇珊 助教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Tel: +886-2896-1000 #3902
Email: yushan@filmmaking.tnua.edu.tw

系統號:

C-006197

2015臺灣二林蔗農事件9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系列活動

2015臺灣二林蔗農事件9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系列活動

標題:

2015臺灣二林蔗農事件9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系列活動

時間: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彰化縣二林鎮文化中心、二林蔗農事件史料紀念館(彰化縣二林鎮斗苑路四段626號)

主辦單位:

臺灣二林蔗農事件文化協會

聯絡人:

E-mail: sugarcane19251022@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內容範圍
1、臺灣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意義、時代背景、當代價值觀
2、二林蔗農事件與農民運動、社會改革
3、農業政策、農村文化、農民生計之探討
4、農業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
5、關於日本與臺灣的農業經濟史與二林蔗農事件
6、其他相關議題

二、論文發表(依姓名筆劃遞增排列)
發表人:何鳳嬌(國史館篡修)、李力庸(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所長)、李為楨(政大臺史所助理教授)、村上一博(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都留俊太郎(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現代史學專修博士後)、張素玢(臺師大臺史所所長兼教授)、陳忠純(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歷史所副所長)、蔡蕙頻(臺灣圖書館編輯/政大臺史所博士)、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李福鐘(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所長)、李鴻禧(臺大法學院教授)、李炯毅(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三、研討會報名資訊
1.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月15日17:00截止
2.報名方式:採取「線上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AL9cZxjfau4WunsPSc8QTU4Lz09nJjOQZF1jZuhv4ks/viewform?usp=send_form

四、紀念會暫訂活動行程
11月1日
10:00-10:50
介紹學者來賓及「二林蔗農組合」之成員後代晚輩

學生朗誦:
《甘蔗歌》(李應章作曲作詞)(學童母語)
《覺悟的犧牲—給二林的同志》(賴和新詩)(學童母語)

小劇場:「二林蔗農事件」歷史短劇

11:10-12:00
參觀二林蔗農事件史料館

13:30-17:00
文史之旅:『二林蔗農事件』尋跡路線:李木生墓園(林幼春撰:《二林李木生先生殯宮遇災記》墓園)→仁和宮(20年代講演之地方)→李應章保安醫院舊址、二林武德殿舊址、林本源會社溪州糖廠原料區舊址→劉崧甫故居(二林蔗農組合領導人之一)等

系統號:

C-006205

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Ⅱ

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Ⅱ

標題:

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Ⅱ

時間:

2015年11月5至6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

內容簡介:

11月5日
9:30-10:30
主持兼評論人:鍾彩鈞
從宋明儒、當代儒學的工夫論看性情的自我培養(楊祖漢)
從工夫論角度申論胡五峰之盡心成性與蕺山之以心著性之異同(李瑞全)

10:40-12:10
主持兼評論人:賴貴三
朱熹對於《觀物外篇》的挪用(祝平次)
從王又樸《易》學看清中葉宋《易》派《易》學之特色(楊自平)
《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所見「河洛」與「先後天」圖說探述(陳睿宏)

13:30-15:00
主持兼評論人:劉滄龍
陽明詮釋《中庸》「誠」概念與《大學》文本詮釋之關聯(齊婉先)
甘泉後學唐樞思想研究(遊騰達)
明末儒者的困境類型——以劉宗周與王船山為研討對象(施盈佑)

15:10-16:10
主持兼評論人:呂妙芬
論晚明王門後學調合融通之思想趨向——從鄒善、羅汝芳、胡直、耿定向四人結為「心友」談起(袁光儀)
王船山與王陽明克己復禮工夫的比較(劉毅鳴)

16:20-17:20
主持兼評論人:林安梧
「心性」與「太陽」:論陽明後學的「日」喻及其傳影響(黃繼立)
儒學「以氣為本」的工夫型態——以王船山、戴震對才私欲」的探討為論述中心(曾文瑩)

11月6日
9:00-10:30
主持兼評論人:蔡振豐
程瑤田《通藝錄‧論學小記‧述公》析論(岑溢成)
方以智《東西均》三教合一視域下論「盡心」(蔡家和)
澫益智旭解儒學(暫訂)(許朝陽)

10:40-12:10
主持兼評論人:林月惠
古琴何以成為儒學生活世界的器物之一?——從宋儒朱長文樂圃先生《琴史》論起(劉振維)
由宋儒對定靜工夫之詮釋理路論「內靜外敬」之實踐可能(黃崇修)
羅近溪論「神」與「身」、「心」之關係及其意義(江俊億)

14:00-15:30
主持兼評論人:蔣秋華
《四庫全書總目》論王應麟析探(楊晉龍)
王霸之辨在宋明理學家《春秋》解經中的運用與反省(劉德明)
明代後期《詩經》高頭講章對《詩序》之接受度探析(曹琦)

系統號:

C-006206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1至13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醫學的物質文化」主題計畫、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782-9555#353;E-mail: ddb@asihp.net

內容簡介:

11月11日
9:30-10:20
【Keynote speech】
近代醫籍分析疾病的「方」與「法」:以光緒十三年『腳氣芻言』為例(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0:40-12:00
主持人兼評論人: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
檳榔與佛教:以中國文獻為主的探討(林富士,中研院史語所)
十九世紀以來歐美或者是日本的醫學論文中有關茶葉的問題(張樂翔,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4:00-15:20
主持人兼評論人: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系)
醫薬書の商業出版(中日韓越醫學著作的數量、內容與其社會經濟背景)(真柳誠,茨城大學人文學部人文交流學科)
本草書的作者們與物質性——《新修本草》的編撰列位名表與唐初官修本草書的「製作」(陳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15:40-17:00
主持人兼評論人: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
藥物與方土:宋代(960–1279)嶺南的辟瘴與治瘴用藥(陳韻如,中研院史語所)
從《印度香藥談》到《西藥大成》——全球史視野中的近代印度藥物的認知與流動(陳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11月12日
9:30-10:50
主持人兼評論人: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
「生不可得見」的「有形之物」——中藥材龍骨的認知變遷與使用歷史(陳元朋,東華大學歷史系)
“Gathering Medicine in the Mountains”: Expertise and Commercial Networks in th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erbal Drugs in Early Modern Japan(「山中採藥去」:近代日本草藥集散的專業與商業網絡)(Daniel Trambaiolo,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1:10-12:30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明代本草傳統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陳秀芬,政治大學歷史系)
當歸考(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

14:00-15:20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淺析弄花養性——明代文人爲何將賞花結合於養生(久保輝幸,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
古代中國的金屬鏡鑑與生命維護(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系)

系統號:

C-006251

亞太地區本土基督教研討會

標題:

亞太地區本土基督教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0至11日(週二至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0日
10:30-12:00
【Session 1: Emerging Themes】
主持人:胡臺麗
Indigenous Christianity in the Pacific Rim: Emergent Themes (Webb Kean)
討論人:蔡彥仁
Protestantism, Cargo, and Treasure: The Acquisition of Wealth among the Bugkalot (Ilongot) of Northern Luzon, Philippines(楊淑媛)
討論人:趙恩潔

13:20-15:20
【Session 2: Indigenous Theology】
主持人:伊慶春
Cultivating a "Pacific Way" in Indigenous Christian Theology(Matt Tomlinson)
討論人:郭佩宜
Indigenization and Exclusiveness: Truth Claim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Religion among the Lahu Christians in Thailan(片岡樹)
討論人:劉子愷

15:40-17:40
【Session 3: Gender, Personhood, and Capitalism】
主持人:馮建彰
The Development of Catholicism among the Amis of Taiwan(葉淑綾)
討論人:陳怡君
Christian Motherhood, Relational Body, and Ethical Subject: An Existential-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ismatic Healing Practices among the Protestant Rukai of Taiwan(鄭瑋寧)
討論人:李宜澤

11月11日
9:50-11:50
【Session 4: Rupture,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主持人:陳文德
Rup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robriand Christian Conversion(Mark Mosko)
討論人:黃鬱茜
Reformatting Morality with the Deceased among the Bunun of Eastern Taiwan(方鈞瑋)
討論人:蔣斌

13:00-15:00
【Session 5: Culture of Evangelism】
主持人:餘舜德
Traveling Karen Preachers and the Culture of Evangelism:The Founding of Modern Missions in Nineteenth-Century Burma(速水洋子)
討論人:Jonathan Seitz
Protestant Evangelism and Vernacular Literacy Campaigns among the Kachin of Northern Myanmar(今村真央)
討論人:何翠萍

15:20-17:20
【Session 6: Producing Internal Divisions】
主持人:高信傑
Whose Salv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Ahmao Intellectuals and Ahmao Millenarians in Shimenkan, Southwest China, 1930s-1950s(黃淑莉)
討論人:高晨揚
Class Culture Revisited: A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entecostalism in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 Protestant Field of China(黃克先)
討論人:丁仁傑

系統號:

C-006281

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3至15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際會議廳(新竹巿南大路5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陳惠齡教授,Tel: (03)5213132#2600;E-mail: spring@mail.nhcue.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9:20-10:50
【專題演講一】
竹塹堡、科技城與烏托邦(張系國,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引言人:陳惠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11:00-12:30
【竹塹傳統文士及其文學活動】
主持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人社院)
魏清德的大陸遊蹤、交往和文學書寫(朱雙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評論人:楊晉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從新竹到南安──舉人鄭家珍生平考述及其作品研究(詹雅能,東南科大通識中心)
評論人:廖振富(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
自然與真趣:鄭用錫詩歌特色重探(余育婷,輔仁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林淑慧(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3:40-15:10
【竹塹地誌文史與經學思想】
主持人:顏崑陽(淡江大學中文系)
臺灣詩話研究的遺珠──葉文樞《百衲詩話》、《續百衲詩話》評議(許俊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評論人:施懿琳(成功大學中文系)
眾聲喧嘩──《竹塹文獻》雜誌與口述歷史(江天健,新竹教育大學環文系)
評論人: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系)
清領時期臺灣竹塹地區鄭用錫經學的通經與致用──兼論《靜遠堂文鈔》文獻來源及其所反映的經學旨趣(林保全,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趙中偉(輔仁大學中文系)

15:30-17:00
【客家文學、民俗信仰及其區域社會發展】
主持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吳濁流形象之爭議再探(蔣淑貞,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評論人:康來新(中央大學中文系)
英靈與時疫:義民信仰的中元之疑(羅烈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評論人: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新竹縣民俗藝陣研究(吳聲淼,地方文史專家)
評論人:吳學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7:05-18:25
【座談:地方學建構的起點與開新】
主持人:蔡榮光(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座談討論學者:吳冠宏、黃美娥、武麗芳、陳銘磻、張德南

11月14日
9:00-9:50
【專題演講二】
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李喬,知名小說家)
引言人:陳萬益(清華大學臺文所)

9:55-10:55
【竹塹地景與地方記憶】
主持人:黃美娥(臺灣大學臺文所)
日治時期統治者、知識份子、社會大眾對新竹城隍廟的接受與文化意識(翁聖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評論人:江寶釵(中正大學臺文所)
日治時期蘇維熊文藝思想的歷史考察──以「自然文學」為中心(嶋田聰,日本長野大學)
評論人:柳書琴(清華大學臺文所)

11:00-12:30
【全球化與地方書寫的多元性】
主持人:陳益源(臺灣文學館)
失敗的潛能:關於釣運的文學反思(張重崗,北京中國社科院)
評論人:梅家玲(臺灣大學臺文所)
從徽學到竹塹學──談人文與地域學風之關係(徐道彬,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評論人:蔣秋華(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尺寸千里,蒙書新題──從傳統地理志書寫看《臺灣三字經》之體例與特色曾美雲(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鄭卜五(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

13:40-15:30
【竹塹現當代作家作品的探討】
主持人:林瑞明(成功大學臺文系)
文情與畫意──論席慕蓉散文與插畫之互詮性(林淑貞,中興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
愛情再生產──席慕蓉情詩的召喚結構研究(黃美冰,馬來西亞韓江學院中文系)
評論人:李癸雲(清華大學臺文所)
人間種植──邵僩小說論(陳惠齡,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張堂錡(政治大學中文系)
離散者的家族記憶──張漱菡於《當代文藝》出版之相關作品研究(王鈺婷,清華大學臺文所)
評論人: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5:50-17:40
【竹塹地方文化、語言與教育】
主持人:羅達賢(工研院產業學院)
東方矽谷──新竹科技產業發展探源(史欽泰/吳淑敏,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評論人:宋智達(沛錦科技公司)
地域教育学に対する漢詩文化研究の貢献──新潟県燕市·岐阜県高山市·臺湾新竹市を中心に(森岡緣,日本奈良學園大學)
評論人:金培懿(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新竹公共地區語言使用的調查分析(陳淑娟,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劉承慧(清華大學中文系)
以協同學習及跨國線上合作方式提昇新竹在地華語教師的專業(劉宜君,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曾金金(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11月15日
本日為新竹市參訪活動

系統號:

C-006212

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3至1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臺北市教會聚會所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69235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10:00-12:00
主持人:周復初(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北市召會長老)
建構華人本土基督教的最後一里路:希臘文教材的本土化(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與□□□□之翻譯與翻譯與譯本的比較研究(范俊銘,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方塊字為古希臘文)
新約聖經之經文翻譯、希臘文文法及神學詮釋間的張力(張證豪,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王琪(灣浸信會神學院教師)

14:00-16:00
主持人: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啟示錄中「力量」:語意範疇分析在釋經中的應用(蔡銘偉,長榮大學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干犯第一誡的不/可能性東亞基督教史的一個奇象異景(陳子仁,輔仁大學宗教系博士候選人)
聖經新譯與漢語基督教話語更新(任東升,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高玉霞,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
評論人:蔡彥仁(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16:15-18:00
主持人: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探討恢復本聖經中「那靈」一詞翻譯暨中文譯本之比較研究(劉偉倫,臺灣信仰學會研究員)
恢復本聖經中『交通』一詞與其他譯本的翻譯比較(盧正五,臺北市召會傳道人)
全球化視野下之聖經翻譯問題:以新約中的”πνευμα”為例(張證豪,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周復初,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北市召會長老)
評論人: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11月14日
9:00-10:30
主持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基督教靈肉觀念與道教形神觀念的比較研究(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莊子吾喪我的天籟與倪柝聲人的破碎靈的出來(陳小雯,陸軍專科學校共同科助理教授)
中國基督教倫理~基督信仰的彰顯與隱抑(李莉芳,臺灣浸信會神學院碩士)
倪柝聲的救恩觀──回應徐弢〈靈魂體三元論及其對華人教會的影響〉(詹博全、徐若珊、鄭家胤、周復初)
評論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周學信(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理事長)

10:45-12:30
主持人: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沈嗣莊其人及其思想(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耶穌青年會在中國(朱曉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1949年前衛理宗的新中國想像──以羅運炎(1889-1966?)為例(陳繼賢,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吳昶興,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林美玫(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14:00-15:45
主持人:蔡瑞益(臺灣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地方信仰方式的權力構成──以廣東某地的基督教為例(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劉大為,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一地一教會」與中國本土基督教派的「三自」情結:福州聚會處兩位長老的信仰敘事(高晨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教會聚會所的教會觀點對其發展的影響(劉遠城,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上帝國」或「上帝的主權」?一個臺灣本土神學的解讀(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
評論人:朱曉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16:00-18:00
主持人: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
臺灣地區大學生歸信基督之研究(蔡瑞益,浸信會神學院院長)、(許芳銘,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主任)
臺灣神學教育現況:以傳統神學院、教會自辦神學院來看(陶牧群,東海社會學博士生)
基督教的組織與宗派形成之論述啟示(張世忠,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評論人: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系統號:

C-006216

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

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

標題:

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

時間:

2015年11月20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社會科學大樓B02教室、臺北市孔子廟明倫堂4D劇場(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廖婉伶助理,E-mail: stu52016@yahoo.com.tw、張雅雯助理 ,E-mail:monyawen@outlook.com

報導者:

廖婉伶助理

內容簡介:

9:30–10:00
►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社會科學大樓B02教室
【專題演講】
主持人:朱志榮(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龔鵬程)

10:10–11:10
主持人:王國良(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子藏‧道家部‧列子卷〉之編輯及其內涵(吳平)
「新道家」的詮釋向度(王慧茹)
儒道兩家對成聖如何可能的思考——以向郭之「逍遙」義與陽明之「成色分兩」說為例(袁光儀)

11:10–12:10
主持人:馬寶蓮(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武當山道茶之研究(李曉梅)
道教全真養生功法與太極拳(巫平仁)
《規中指南》初探(李麗涼)

13:20–14:20
主持人:錢奕華(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莊子的意象創構思想(朱志榮)
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的象數思想(王詩評)
「人類世」生態批評與環境文學電影(張嘉如)

14:30–15:30
主持人:楊果霖(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論道教庚申日中的內丹觀——以「守一」、「存神」為主探討(張家勝)
論牟宗三與林安梧對《老子》「自然」概念的不同理解(廖崇斐)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白話「注」、「譯」與「釋」(李宗定)

15:40–16:20
主持人:李曉梅(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與涉外事務系副教授)
從玄佛交融到世出不二的生命禪悅——兼論華人悟性的生命教育觀(劉易齋)
莊子道家詮釋學(錢奕華)

2015年11月21日
►臺北市孔子廟明倫堂4D劇場
9:30–10:30
主持人:張嘉如(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現代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論祛寒扶陽養生功法(吳素真、官貴中)
丹禪合修(賴賢宗、周仁智)
海德格後期的語言思想對於道家經典的詮釋(蘇何誠)

10:30-11:0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全真龍門丹道養生功(王來靜)

11:10–12:10
【道家思想的實踐與經典教育論壇】
主持人: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引言:朱志榮、吳永猛、李宗定、胡怡浩、劉君祖、張瑞濱

14:00-16:00
【中華文化經典傳唱音樂會】
主持人: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演藝講習之一:尺八與經典傳唱、心曲雅集、太極導引合演》(賴一誠、賴賢宗、羅惠真、吳文翠)
《演藝講習之二:詩歌樂舞》(趙雪芹)
《演藝講習之三:道家奉茶》(李曉梅、周仁智)

系統號:

C-006217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標題: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9-2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聯絡人:

蔡先生,Tel: 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9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數位人文學與新漢學(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10:50-12:20
主持人:黃寬重(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Humanities Tools for Library Resources: Connecting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Studies(為使用圖書館資源設計之人文學科研究工具:連結研究資源與漢學研究之未來)(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
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臺──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洪振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討論人:鄧小南(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3:40-15:10
主持人: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Teaching Southern Hokkien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n a Chinese Department(海外中文教學中的閩南話課程)(Bernhard Fuehrer(傅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及內亞語言文化系教授)
Thorough Dilettantism Rethinking the Works of Georg von der Gabelentz(回顧德國漢學家賈柏蓮孜漢語語法等的論述)(Joerg Huesemann(徐約和),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人:楊秀芳(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15:30-17:10
主持人:梅佳玲(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沈船記:美船羅妹與晚清臺灣(Shipwrecked: The American Rover and late Qing Taiwan)(葉文心,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網絡與脈絡(許雅惠,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討論人:盧慧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11月20日
9:00-10:30
主持人: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Who Will Read What You Writ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cholarly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Place in Song History(誰會讀到你的文章?數位時代學術社群的創建與維持──以宋代疆域研究為例)(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韓國數位人文教育現狀與課題(金把路,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生)
討論人:項潔(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10:50-12:20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兼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近代漢語中「環境(environment)」與「自然(nature)」名詞的誕生:一個數位人文學的觀察(The Birth of “Huanjing (environment)” and “Ziran (nature)” in Modern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Digital Humanity)(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Duncan Paterson(杜克),海德堡大學博士候選人)
疾病感覺地圖:地理資訊系統(GIS)視野下的文本世界(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羅珮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
討論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3:40-15:40
主持人:林啟屏(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Traditional Poetry in Western Sinology– Remarks on Methodolog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中國傳統詩歌在西方漢學的地位──關於研究方法以及教學實際)(Olga Lomová(羅然),捷克查理士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全唐詩》的分析、探勘與應用:以計算語言學的觀點(劉昭麟等,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與資訊科學系教授)
On Literary Topics and Topic Modeling(關於文學主題和主題模式)(Jack W. Chen(陳威),洛杉磯加州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討論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16:00-17:20
【綜合座談】
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主持人:朱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與談人:葉文心(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

系統號:

C-006198

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標題:

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內容簡介:

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將於2015年12月11-1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文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香港語言學學會贊助。會議誠意邀請海內外從事粵方言研究的專家學者及學生參加,切磋跟粵語語言學相關的各樣問題。本年度的大會主題是「比較語法」。謹將會議詳情奉告如下:

論文提要事宜
會議歡迎提交跟粵語各領域相關研究的論文。本屆大會主題為「比較語法」,尤其是從形式研究、歷時研究、跨範疇的接口研究等角度,探討粵語語法的特點,與大會主題「比較語法」相關的投稿尤為歡迎。每篇論文報告時間暫訂為20分鐘,討論時間10分鐘。

1) 論文提要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寫,不超過一頁A4紙。電腦打字請用新細明體12點。

2) 請提交論文提要兩份,一份署名,一份匿名。提要請以電郵寄到下述電郵地址: yue20@cuhk.edu.hk 。

3) 以電郵附件形式投寄提要時,須MS Word檔及PDF檔兼備。

4) 提交論文提要時,請附論文提交表格(可在官網下載),注明:(1)論文題目;(2)作者姓名;(3)所屬單位;(4)通訊地址;(5)電郵地址。每個人最多只能提交一篇單獨撰寫的摘要或一篇合寫的摘要。

5) 論文提要須經匿名評審,通過評審後始能在研討會上報告。

6) 重要日期:
提要評審結果公佈日期: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部分發表的論文經過評審通過後,刊登於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語文通訊》(ISSN 1726-9245)專號,錄取原則以論文學術水平為衡量標準,跟大會主題相關的論文優先,最後結果由編委會決定。

系統號:

C-006130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聯絡人:

邱鈺珺,Tel: (02)2652-3191;E-mail: 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已完成論文投稿審查,並公佈入選名單於官網。

論文組請參見:http://mingqing.sinica.edu.tw/MingChingDocument/Seminar/result_1-1.htm

個別論文請參見:http://mingqing.sinica.edu.tw/MingChingDocument/Seminar/result_1-2.htm


入選的論文請於2015年11月15日之前上傳至大會指定的加密網頁。

重要日期
報名截止日期:已於4月30日截止
論文入選公告日期:2015.6.5
論文繳交截止日:2015.11.15

會議聯絡人:邱鈺珺
Email: 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電話:02-2652-3191
地址:臺北市115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615室

系統號:

C-006134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3月17至1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聯絡人:

吳莉莉,Tel: (02)2861-0511#39505

報導者:

謝俐瑩

內容簡介:

◎研討會宗旨:
本研討會延續本系於民國100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及2013、2014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跨越與實踐:2014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規模與傳承精神,於民國105年(2016)再度舉辦國際型研討會。本次會議將針對「戲曲的傳播」作為主題,針對戲曲劇目的傳承、戲曲教學的傳承、戲曲推廣、戲曲在海外的流播、戲曲翻譯、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等課題,進行論文發表、座談等多元形式學術研討。有別於前三次主題較鎖定於戲曲表演與導演之理論及實務等課題,此次更開拓戲曲研究的視野,放眼世界。本次會議的論文將以「邀稿」及「徵稿」兩種面向:
一、邀稿:邀請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並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進行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徵稿:在網上及相關資訊平臺,對國內外進行徵稿。
希望藉此學術活動平臺,進行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並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研討會主題:戲曲的傳播

◎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教學的傳承
(二)戲曲劇目的傳承
(三)戲曲的推廣
(四)戲曲在海外的流播
(五)戲曲的翻譯
(六)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

◎徵稿辦法:
(一)本研討會論文採摘要審查制,摘要審查通過後,再後續提交論文全文。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校院相關學系教師及其他對本研討會有興趣的各領域專兼任教師。
(三)論文摘要投稿:
1.論文摘要截稿已於9月中旬截止。
2.摘要審查結果:將於2015年10月,以電子郵件通知。
3.論文全文截止日期:2016年2月15日(週一)
4.摘要內容以600字為限。
5.若經審查通過安排發表,作者於研討會期間必須親自出席參與發表研討。

系統號:

C-0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