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1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1分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從去思碑到言行錄——元代士人的政績頌揚、交游文化與身分形塑(陳雯怡)
再造強權——準噶爾琿臺吉策妄阿喇布坦崛起史新探(張建)
香港領土型幣制的演進——以清末民初港、粵的銀輔幣角力為中心(何漢威)
系統號:
P-005160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
標題: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刋雜誌
報導者: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重探臺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
專題導言(瞿宛文)
臺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瞿宛文)
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廖彥豪、瞿宛文)
由鄉莊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土地所有制度演進重看臺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革(何欣潔)
【問題與討論】從與發展主義切割的人民自救道路再出發
導言(丘延亮、陳永龍)
以團結經濟抵禦發展主義的歷史考察(鍾秀梅)
花東原住民面對觀光的土地文化衝突(蔡政良)
環境與發展的文化政治︰臺灣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抗爭(羅素玫)
採集與微型生態菜園的沃土生計(盧建銘)
原住民古道舊社與活的文化保存(鄭安睎)
泰雅族家園生計實踐在當代社會的義涵(官大偉)
自然與社會的自我防護運動(陳永龍)
【左異聲響】
網羅與崩壞:知識份子再議(夏曉鵑)
從「現實政治」到「罷課不罷學」(許寶強)
從太陽花學運談起︰反全球化與反中(瞿宛文)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林孝信)
我的兩個在地實踐(古學斌)
學術生產與知識分子︰高教工會的實踐(陳政亮)
部落實踐團結經濟(吳明季)
從支農到返鄉︰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人才培養的轉型(李管奇)
系統號:
P-005177
東吳哲學學報第31期
標題:
東吳哲學學報第31期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李光地《注解正蒙》太虛概念辨析(陳政揚)
論佛教倫理(學)以緣起法為闡述基礎的問題(姚富全)
理由整體主義與預設值理由(祖旭華)
Meaning and Morality: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游承霖)
【書評】
評伯納德‧所羅門著《論中國古代名家》(李賢中)
系統號:
P-005093
《漢學研究通訊》第34卷第1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4卷第1期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特載】
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英時)
國際漢學合作與交流之新開展: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經驗(耿立群)
【研究綜述】
臺灣圖象詩──讓文字越界(黃心儀)
【漢學人物】
域外漢學另一章:日本江戶經學家仁井田好古(張文朝)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03學年度第2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05171
中山人文學報第38期
標題:
中山人文學報第38期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論文】
華夷風起:馬來西亞與華語語系文學(王德威)
面具的奧秘: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黃錦樹)
風雅.詩教.政治抒情:論汪政權、龍榆生與《同聲月刊》(高嘉謙)
從影像的變異性談故鄉、歷史性與影像倫理的意涵(易鵬)
Thomas Moore’s Advocacy of Tolerance in His Lalla Rookh(KAO She-Ru)
【書評】
陳重仁著《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吳哲硯)
系統號:
P-005092
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尚書‧堯典》「納于大麓」試詮(黃啟書)
王安石以「法」解《詩》的詮釋精神與特質(黃忠慎)
明代鄉會試《禮記》義的出題及影響(侯美珍)
曆算與儒學的互涵──從阮元《疇人傳》編纂活動論清中期儒學知識體系的變遷(蕭敏如)
《聊齋誌異‧黃英》在日流播:文本改寫與文化傳釋(陳翠英)
機械、騷音與詩想──論紀弦上海時期的現代性體驗(劉正忠)
系統號:
P-005137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2期
標題: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2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臣某」與唐代君臣關係——學說史的檢討(王德權)
末法佛教的守護者——湛然圓澄《魚兒佛》中觀音信仰之研究(徐一智)
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葉高樹)
戰時中國航空工業的關鍵性發展——貴州大定發動機製造廠營運之研究 (1939-1949)(李南海)
【研究討論】
法老王的「威脅格式」——法老王的詛咒?(徐詩薇)
【書評】
評Daniel H. Bays, 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林宗達)
系統號:
P-005058
臺大佛學研究第28期
標題:
臺大佛學研究第28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專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入品與相應品關於心所有法的規定(張慧芳)
《辯中邊論》頌文中的兩種唯識三性說模型(耿晴)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Exegesis and Chinese Grammatical Studies(鄧偉仁)
晚明義學僧一雨通潤及其稀見著作考述(簡凱廷)
【研究與討論】
再議「中國佛教文學史」的建構(蕭麗華)
系統號:
P-005059
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2期
標題:
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2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郎世寧與瓷器(余佩瑾)
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馬雅貞)
從汗國到帝國:金至清初賓禮制度的更定(尤淑君)
帕米爾界圖及光緒時期中俄帕米爾界務交涉問題探討: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現藏外交輿圖為例(陳維新)
系統號:
P-005060
華人宗教研究第4期
標題:
華人宗教研究第4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齋教壇場與儀式變遷:以道教朝科為中心的討論(張超然)
正邪之辨、道法之合:臺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林振源)
高雄道德院對臺灣道教教育與學術研究推展的貢獻研究(陳敏祥)
韓國一貫道發展概述(李京源)
帶業轉生:《四海遊記》的輪迴觀(謝少強)
系統號:
P-005080
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溯源(學人卷I)
標題:
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溯源(學人卷I)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 合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錢穆新史學理論的創建及其與傳統史學的關係(徐國利)
第二章 錢穆與港臺新儒家交往述略(陳勇)
第三章 關於「天理人欲,同行而異情」的哲學解釋(盧雪崑)
第四章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韓曉華)
第五章 北學南移:現代新儒家的遺民情結及其價值——以唐君毅為例(何一)
第六章 唐君毅及牟宗三兩位先生對《楞伽經》中如來藏思想的詮釋(岑詠芳)
第七章 牟宗三先生對宋明理學的詮釋(楊祖漢)
第八章 唐君毅對船山「心性理氣」概念之闡發——以《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為例(蔡家和)
第九章 從「實現之理」及「形構之理」論牟宗三先生及唐君毅先生對中西形上學之了解與會通(周國良)
第十章 以「心具眾理」作為詮釋「心」之意涵的起點:不同於牟宗三的「詮釋進路轉向」探究(賴柯助)
第十一章 牟宗三的生命與學問(周栢喬)
第十二章 朱子讀書法的工夫進路——以唐君毅的朱子學詮釋為考察(呂銘崴)
第十三章 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先生對惠施歷物學說析論之比較(楊俊強)
第十四章 從錢穆、唐君毅釋「誠明」看新亞的教育理想(何仁富)
系統號:
P-005065
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溯源(學人卷II)
標題:
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溯源(學人卷II)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 合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一九四九年前後,北學南移潮流中的張丕介先生與楊汝梅先生(宋敘五)
第二章 牟潤孫先生與「南來」之學(李學銘)
第三章 羅夢冊教授─站在二十世紀中途論析中國社會形態(梁耀強)
第四章 我印象中的嚴耕望教授(官德祥)
第五章 徐復觀與毛澤東之接觸及對話(黃兆強)
第六章 徐復觀論《易》析論(楊自平)
第七章 民主社會主義、儒學傳統與現代化:張君勱晚年政治思想研究(1949-1969)(容啟聰)
第八章 論賀麟新心學及對辯證法唯物論之批判─〈唯心論與現代中國哲學〉節錄(吳明)
第九章 獨步古今,自證體用,平章華梵,對話中西─熊十力先生「欲為」之作中的學術旨趣與文化理念(許剛)
第十章 馬一浮詩學:從徐復觀先生所藏「馬一浮遺墨《詩人四德》」論「北學南移」(區永超)
第十一章 羅香林教授及其香港前代史研究(蕭國健)
第十二章 論葉嘉瑩閱讀李商隱詩的三次視野改變─審美、感覺的閱讀(李宜學)
第十三章 南流臺灣的鄒文海景蘇先生(胡春惠)
第十四章 融貫耶儒,交匯中西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以何世明法政牧師的文化教育事工為例(張文偉)
第十五章 倓虛法師與北學南移─以《影塵回憶錄》和《香港佛教‧倓虛大師追思錄》為中心(侯杰)
系統號:
P-005176
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標題:
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黃錦樹、高嘉謙 編
內容簡介:
全書所選都是具代表性的作家,以魯迅的渡臺弟子臺靜農領軍,楊絳,汪曾祺,齊邦媛,余光中,楊南郡,林文月,雷驤,楊牧,張錯,陳芳明,王安憶,王德威,朱天文,楊索,簡媜,駱以軍,柯裕棻,唐捐,鍾怡雯,陳大為,吳明益,徐國能,房慧真,黃湯姆,劉梓潔,童偉格,吳妮民,黃文鉅,言叔夏。
跨越地域與世代,含括散文的多樣面貌──飽經憂患時代考驗的抒情散文,溫婉懷舊的閨秀散文,小說家「帶出一個世界」的散文,富於情趣的論文式散文,來自社會底層的素人散文,注重文體修辭的風格散文,具有哲思視野的新意散文……
這部散文選除了提供傳統主流散文的必備作品外,也讓散文更自由寬廣,把更具多元散文書寫的代表作品收錄進來,試圖讓大學生或者喜愛散文的讀者,打開另一扉閱讀視窗。
臺靜農(1903-1990)〈始經喪亂〉、〈記波外翁〉、〈傷逝〉
楊絳(1913)〈丙午丁未年紀事〉
汪曾祺(1920-1997)〈西南聯大中文系〉、〈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歲朝清供〉、〈豆腐〉
齊邦媛(1924)〈來自雲端的信〉、
余光中(1928)〈聽聽那冷雨〉、〈牛蛙記〉、〈鬼雨〉
楊南郡(1931)〈斯卡羅遺事〉
林文月(1933)〈溫州街到溫州街〉
雷驤(1939)〈岳父寫生帖〉
楊牧(1940)〈那一個年代〉、〈戰火在天外燃燒〉、〈搜索者〉
張錯(1943)〈逸仙雅居〉
陳芳明(1947)〈奔流入海〉
王安憶(1954)〈漂泊的語言〉
王德威(1954)〈父親的病〉
朱天文(1956)〈做小金魚的人〉
楊索(1959)〈這些人與那些人〉
簡媜(1961)〈小同窗〉(也稱〈初夏〉)
駱以軍(1967)〈溫州街夢見街〉
柯裕棻(1968)〈爺爺房裡的鐘〉
唐捐(1968)〈螢河榮枯錄〉
鍾怡雯(1969)〈紗麗上的塵埃〉
陳大為(1969)〈從鬼〉
吳明益(1971)〈美麗世〉(負片)
徐國能(1973)〈第九味〉
房慧真〈1974〉〈紅樓〉
黃湯姆(1976)〈旅遊文學:地方精神與詩意承載〉
童偉格(1977)〈失踪的港〉
劉梓潔(1980)〈父後七日〉
吳妮民(1981)〈週間旅行〉
黃文矩(1982)〈就木〉
言叔夏(1982)〈馬緯度無風帶〉
系統號:
P-005156
逆光的歷史──施叔青小說的癥狀式逆讀
標題:
逆光的歷史──施叔青小說的癥狀式逆讀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何敬堯 著
內容簡介:
第壹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書籍章節架構
第貳章 論《行過洛津》的遷移史、洛津鄉土與敘事傾斜
第一節 時間的癥狀:探究《行過洛津》的歷史構層
第二節 空間的癥狀:《行過洛津》之鄉土拼貼畫
第三節 敘事的癥狀:《行過洛津》中敘事美學之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參章 論《風前塵埃》的族群史、移民村風景與戀愛敘事
第一節 時間的癥狀:《風前塵埃》對於歷史情結的解構
第二節 空間的癥狀:丈量《風前塵埃》的東臺灣地圖集
第三節 敘事的癥狀:睌視《風前塵埃》中橫山月姬的戀愛敘事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 論《三世人》的臺灣史觀、臺北城與敘事裂縫
第一節 時間的癥狀:《三世人》中歷史殿堂的再建
第二節 空間的癥狀:《三世人》裡城市文化的「現代性」博物館
第三節 敘事的癥狀:觀測《三世人》的敘事美學功能與障礙
第四節 小結
第伍章 結論
系統號:
P-005100
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
標題:
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劉錫誠 著
內容簡介:
第一輯 傳說與故事
中國神話與中國文化——在中國神話學會首屆學術年會上的發言
伏羲神話的現代流變
神話崑崙與西王母原相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牽牛織女原是東夷部族的神話傳說
鍾馗論
漫話八仙傳說
傳說人物劉伯溫
越系文化香榧傳說群的若干思考
曹娥傳說與孝德傳統
端午:傳說與習俗
北京傳說與京派文化
前門傳說:不是單純的風物和名勝
天壇傳說:聖與俗的統一
長城傳說:中國式的智慧和幽默
從永定河傳說看京西文化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第二輯 史詩與歌謠
《亞魯王》:原始農耕文明時代的英雄史詩
秦風遺珠
關於民間敘事詩《黑暗傳》
談呂家河民歌
秦漢之風與江漢之化
傳統情歌的社會意義
激越悲愴的晉北民歌
低吟淺唱的私情民歌
靡曼纏綿的水鄉民歌——嘉善田歌
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清江流域土家族的歌謠
第三輯 現代性與方法論
整體研究要義
民間文學普查中若干問題的探討:一九八六年四月四日在「中國—芬蘭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
對「後集成時代」民間文學的思考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和方法
「非遺時代」的民間文學及其保護問題
第四輯 傳承與傳承人
傳承與傳承人論
故事家及其研究的文化史地位
往事與新知─關於故事家和民歌手陸瑞英
故事家劉德方與下堡坪民間故事
系統號:
P-005101
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
標題:
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黃錦樹 著
內容簡介:
卷一:重審開端
1墳與路──重審開端、重返「為什麼馬華文學」
2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
3兼語國民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馬華文學史及其不滿
卷二:華文小文學
4華文少數文學──離散現代性的未竟之旅
5另類租借,境外中文,現代性──論馬華文學史之前的馬華文學
6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
7馬華文學的國籍:論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
8土與牆:論馬華文學本土論的限度
9重寫自畫像──馬華現代主義者溫祥英的寫作及其困境
10 Negarakuku──旅臺與馬共
11最後的戰役──論金枝芒的《飢餓》
12衣以風,飲以雨--馬華文學與馬共小說
13疲憊的公馬--李永平與民國
14在或不在南方:反思「南洋左翼文學」
附錄: 製作華文,想像華人──馬來西亞獨中華文中學初中華文課本三種版本分析
系統號:
P-005157
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
標題:
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謝國興、鍾淑敏、籠谷直人、王麗蕉 合編
內容簡介:
三好德三郎(1875-1939)長居臺灣約40年,政商關係良好,素有「民間總督」之稱。本書為其所寫的回憶錄,內容記錄了其渡臺前在家鄉日本的十個年頭,以及於明治32年4月渡臺後在臺灣經營事業、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等的四十年,共五十年間的生涯紀錄。
系統號:
P-005038
20世紀末中國戲劇思潮流變與詮釋
標題:
20世紀末中國戲劇思潮流變與詮釋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葉志良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歷史語境的重構與當代戲劇的轉型
上篇 20世紀末中國戲劇藝術思潮的歷時形態
第一章 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語境中的當代戲劇
第二章 80年代:新時期探索戲劇的崛起與發展
第三章 90年代:當代戲劇思潮的兩種流向
下篇 20世紀末中國戲劇藝術思潮的共時形態
第四章 超越「情節劇」結構意識
第五章 時空重組和結構張力
第六章 敘述觀念與舞臺表現
第七章 綜合敘事的語言策略
第八章 多聲部的劇場
第九章 新的綜合:擴張與泛化
系統號:
P-005102
臺灣客語語法導論
標題:
臺灣客語語法導論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賴文英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概述
1.1 客語概論
1.2 客語研究概況
1.3 語言調查與客語
1.4 語言與語法
第二章 音韻系統
2.1 音韻的歷時與共時觀
2.2 臺灣客語的音韻系統
2.3 臺灣客語的文白異讀
第三章 構詞系統
3.1 構詞學概論
3.2 詞類
3.3 特殊結構
3.4 重疊構詞
3.5 結語:客語構詞特色
第四章 句法系統
4.1 句法學概論
4.2 客語句子成分與句法類型
4.3 客語較為特殊的句型結構
4.4 時貌
4.5 結語:客語句法特色
第五章 語法的理論與實務
5.1 語法理論
5.2 詞彙分析與母語教學
5.3 詞彙分級、客語認證與語法教學
5.4 結語
系統號:
P-005115
沈從文的後半生
標題:
沈從文的後半生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張新穎 著
內容簡介: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第一章 轉折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
第二章 革命大學:「越學越空虛」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可望」
第四章 土改川行:「群」、「單獨」的生命、「有情」的傳統
第五章 雜亂的工作,紛擾的事
第六章 行行重行行
第七章 「老去」的文學,「不算是學問」的學問
第八章 「好辛苦的戰鬥」和「抽象的抒情」
第九章 大動盪前:「臨深履薄,深懷憂懼」
下部 一九六六——一九八八
第十章 大字報、檢查交代、抄家、批判會
第十一章 「連根拔除」前的日子
第十二章 湖北幹校:遷移無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第十三章 「還得好好活在人間」
第十四章 以「忘我」來恢復人的「潛伏能力」
第十五章 「出土」時期
第十六章 「一個健康的選擇」之後
第十七章 生命的完成
系統號:
P-005158
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一套2冊)
標題:
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一套2冊)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黃克武等 主訪,沈懷玉等 紀錄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於1955年2月成立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聘郭廷以先生為籌備處主任;1965年4月正式設所,由郭廷以出任首任所長。本書結集歷任所長、資深同仁張玉法、呂芳上、黃克武、張朋園、王爾敏、林明德、陳存恭、黃福慶、陶英惠等研究員的口述訪問,以及陳三井、張存武兩位研究員的自述。在書中,他們暢談近史所六十年來的人事更迭、制度演變、學術交流、研究創新與發展,也對在職同仁提出期許與勉勵,內容涵蓋近史所整體性的歷史演進,兼具資深同仁個人生命史的紀錄,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留下一份珍貴的史料。
系統號:
P-005031
寫給所有人的45堂紅樓夢
標題:
寫給所有人的45堂紅樓夢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周汝昌 著
內容簡介:
《紅樓夢》是古今中外小說中頭緒最繁、人物最多、情節最富的一部奇書。形式體裁是一部中國傳統章回小說,內容實質則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綜合體和集大成。它的巨大涵義和偉大的價值地位,史上無書能敵。《寫給所有人的45堂紅樓夢》是資深紅學家、古典詩詞研究家周汝昌先生研究紅學超過半個世紀的結晶,對《紅樓夢》裡的人物、故事、筆法及主旨、精神等,做了極為精緻且詳盡的考證和解說,能引領每一位讀者了解、體悟《紅樓夢》的真諦。全書深入淺出,不枝不蔓,辭采煥然,娓娓有致,對《紅樓夢》的人物、故事及前呼後應、手揮目送的筆法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精采的解說點評,尤其是對《紅樓夢》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堪稱引領普通讀者瞭解、體悟《紅樓夢》真諦的絕佳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周汝昌(1918-2012),天津人,燕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院畢業,曾任四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等。為資深紅學家、古典詩詞研究家。著有《紅樓夢新證》、《書法藝術答問》、《曹雪芹小傳》、《獻芹集》、《紅樓小講》等多部學術論著、隨筆集,主編《紅樓夢辭典》,並編注《楊萬里選集》、《范成大詩選》等。其中《紅樓夢新證》影響極大,被譽為「紅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奠定了周汝昌在紅學上的地位,周汝昌也是大陸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
1986-1987年,周汝昌應美國魯斯基金會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學訪問教授身分赴美一年,在威斯康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及亞美文化協會講解《紅樓夢》。2008年,90歲的周汝昌又被央視《百家講壇》邀請評點四大名著,提出「求真」、「求誠」等新觀點。
系統號:
P-005050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標題: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鶴宜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
1-1 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
1-2 臺灣的開發
1-3 臺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
1-4 臺灣的風土和人文
1-5 戲劇演出與常民生活
1-6 語言與戲劇
1-7 無可迴避的歷史命運
1-8 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1-9 臺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
2-2 清文獻所見的臺灣戲劇
2-3 南管戲的流行
2-4 南管戲的劇目
2-5 南管戲的表演藝術
2-6 潮劇和其他戲劇
2-7 車鼓戲和其他小戲
2-8 清前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2-9 清前期的職業戲班、子弟館閣與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 北管戲的流行
3-2 北管戲的劇目
3-3 北管戲的表演藝術
3-4 四平戲
3-5 皮影戲
3-6 傀儡戲
3-7 布袋戲
3-8 採茶戲和其他劇種
3-9 清後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3-10 清後期的職業戲班、子弟結社與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4-2 各劇種的角力:臺灣總督府的一份調查報告
4-3 職業「七子班」變身為高甲戲
4-4 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
4-5 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
4-7 歌仔戲的音樂
4-8 歌仔戲的表演藝術
4-9 客家採茶戲的風行
4-10 布袋戲漸成派別
4-11 職業新劇和改良戲
4-12 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
4-13 日據時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 大陸地方戲聚集一島
5-2 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復甦
5-3 內臺歌仔戲的全盛
5-4 從唱片、廣播到電影歌仔戲
5-5 歌仔戲搭上電視的流行列車
5-6 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
5-7 從劍俠戲、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
5-8 1970年代傳統戲曲由盛轉衰: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5-9 臺灣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
5-10 戰後的臺語職業新劇
5-11 「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
5-12 1970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現代戲劇的勃興
6-1 心靈與視野的解嚴
6-2 歌仔戲的多方向發展
6-3 「外臺歌仔戲」和「藝文劇場歌仔戲」
6-4 戲曲現代化的領航者:臺灣京劇
6-5 客家採茶戲的蛻變
6-6 布袋戲呈現多元面貌
6-7 面臨滅絕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6-8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合體
6-9 1980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戲劇
6-10 1990年代的現代戲劇
6-11 新世紀的現代戲劇
6-12 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家與作品
6-13 現代戲劇的專業化和類型
結語 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
系統號:
P-005066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一套3冊)
標題: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一套3冊)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馬森 著
內容簡介:
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歷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於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別作家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思維,以俾使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本書分編依據「兩度西潮論」為基礎,自十九世紀末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峰,後因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臺灣,1977年以後,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第一章到第十九章)
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蠭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家。詳盡探討西方文學的譯介,從古文到白話的轉換歷程,以及晚清到民國各類文體的遞嬗,如傳統小說至新小說,詩歌至新詩,文明戲至話劇和散文、雜文、小品文等的發展。
中編──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第二十章到第三十章)
析論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與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家、上海孤島和解放區的文學,以及臺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臺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上的社會主義文學。
下編──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
探討國民政府遷臺後五○年代臺灣文學的第二度西潮(有別於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寫實主義,第二度西潮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為主流)、臺灣當代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蠭起的現象及作家、港澳的新文學及其通俗文學,接續分析七○年代末期大陸對外開放後第二度西潮下的現代主義文學及文革後的新生代作家、海外的華文作家的成就,最後以二十一世紀跨越地區疆界的新生代作家的網路文學及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作結。
系統號:
P-005071
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
標題:
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作者:
蔡金鼎 主編
內容簡介:
為紀錄高砂義勇隊與國共內戰時期原住民族軍人之戰爭經歷與戰後處境,此書藉由深入採訪當事者的方式,詳實記述其參戰過程與心境,以彌補原住民族史料匱乏之現狀,並作為日後歷史研究之重要史料。
系統號:
P-005103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標題: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正慧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華南客家的形塑歷程
第一節 客家探源的兩個階段
第二節 邊緣客域的土客衝突與客家的形塑
第三節 客家論述回流中心客區
第四節 客家意識的散播與學術化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閩粵移民
第一節 清帝國視角下的人民:閩粵移民與方言
第二節 由客民到客人
第三節 省籍與方言界線交錯下的認同可能
第四章 日治臺灣的廣東人
第一節 國家的認識:由喀家到廣東人
第二節 殖民地的廣東人
第三節 統計數字後的意涵
第五章 戰後臺灣的客家人
第一節 由「廣東人」、「客人」到「客家」
第二節 新的「客家」成分與本省客家
第三節 戰後「中原客家」的形塑及影響
第四節 戰後臺灣的國家與客家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05116
詮釋《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章方法的反思
標題:
詮釋《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章方法的反思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杜維明 著
內容簡介:
本文通過對《論語》中「克己復禮為仁」一章的討論,首先論述了仁與禮的關係,指出仁所代表的主體性賦予禮以內在價值,因此無仁之禮,一定變質為形式主義,從而糾正了一些學者偏重從社會性解釋仁與禮之關係的看法。其次指出「克己復禮為仁」章的主題是顏淵問仁,而孔子回答的也是關於仁,可見,一方面只有通過克己復禮才能夠歸仁,因此討論克己復禮絕不能離開仁;另一方面「克己復禮為仁」是修身的問題,所以要有歸仁的成果。正是在以上論證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回應了當年何炳棣對作者的批評,並反思了詮釋的方法問題。最後,本文闡發了孔門「克己復禮為仁」的學問所具有的精神性人文主義和修身哲學意義。
系統號:
P-005127
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
標題:
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李育霖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新地球的文學擬造:邁向地理美學
第一章 流變蝴蝶:吳明益的行為倫理學
德勒茲與瓜達希的行為本體論
感覺團塊與蝴蝶書寫美學
行書的行為倫理學
文學與自然
第二章 水之疊韻:吳明益的單身步行者
序曲
藝術與自然的框架
文字的美學組成平面
多音交響的旋律自然
單身步行者的美學角色
步行的思考與烏托邦
新地球的想像與擬造
終曲
第三章 動物政治:劉克襄的鳥人學程
動物的當代問題
劉克襄的文學學程
鳥人的生命與傳奇
流變動物的政治
第四章 平滑空間:廖鴻基的海洋與鯨豚書寫
前言
海洋與平滑空間
海洋的生命路線與流變
語言的強度與文學風格
來自深海的記憶
第五章 游牧的身體:夏曼‧藍波安的虛擬生態學
前言
主體化要素:聲響、符號、身體與時間
「原住民」或缺席尚未存在的人民
機器生態學或程序化組配
虛擬生態學
結語:新野蠻主義
系統號:
P-005159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第一輯(共10冊)
標題: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第一輯(共10冊)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李建華 總策畫
內容簡介:
1.《中國現代散文史(1917-1949)》(俞元桂)
本書全面系統地評述中國現代散文從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發展歷史,以題材、體式的縱向梳理為經線,以分期、分類的橫向綜述為緯線,以代表性作家作品和社團流派的分析評論為重點,交織重構現代散文多樣發展的歷史風貌,從中探尋和總結現代散文的發展規律與經驗教訓。作者撰文力圖廣泛佔有材料,秉持實事求是、論從史出的治史原則,借鑒我國古代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著重梳理現代散文豐富多樣、縱橫交錯的發展脈絡,而將作家作品還原於散文史分期分類的歷史語境和縱橫坐標中加以點評。行文敘事結合點、線、面,特寫鏡頭和群體鏡頭,微觀和宏觀,大幅增強史的立體感。本書視野宏闊,體例新穎,史料翔實,史論結合,史識精當,史筆練達,結構周密,學風謹嚴,被譽為體大思精的散文史著。
2.《後革命的轉移》(南帆)
持續了大半個世紀的革命話語出現了深刻的轉折。文學凝聚了這個轉折所製造的多種複雜經驗:驚訝、激動、感傷、依戀、懺悔、痛苦、猶豫,如此等等。文學始終是社會軀體之中的文化神經。宏大敘事的轉換不僅觸動了社會記憶的根系,同時還帶來了全面的文化緊張。
革命不再是惟一的主題。另一些關鍵詞浮現出地平線,例如現代性、全球化。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文學又一次從這些關鍵詞背後讀出了壓迫、反抗與全面解放的籲求。另一輪歷史緊張正在形成。
這些聲音不斷地迴響在文學的周圍。文學不可能迴避這些衝突,權力與力比多的種種較量陸續地抵達文學,發展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故事。承擔種種新型的歷史主題,這是文學介入當下歷史敘事的重要標誌。
3.《中國近現代雜文史》(姚春樹)
本書「史」、「論」結合,對中國雜文從古代向現代嬗變的歷史輪廓和歷史規律做了具體描述和清晰概括。對魯迅和周作人等雜文作家、雜文創作的思想和藝術,做了深入闡釋。引用材料豐富翔實,對雜文創作闡釋和理論梳理尤其用心。本書最後,作者把前此有關論述,提升到創建中國現代雜文美學的理論維度,並加以總結,從而賦予本書獨特的理論豐采,堪稱同類著述中的皇皇之作。
4.《漢語音韻與方言史論集》(馬重奇)
5.《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孫紹振)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所寫古典詩歌的微觀分析文章的精選之作,其質量更甚作者早期名作《名作細讀》一書。作者於本世紀初投身本項研究時,是帶著興趣的自發性,經過多年的研究,已從當時的就詩論詩,轉而注重學術文獻的梳理和歷史成果的吸收,以中國傳統細讀理論,揚棄西方當代詩歌理論,並進行中西接軌。這成為後來作者在研究上的自覺性追求。作者編輯本書時,心情頗為複雜。喜的是對古典詩歌甚具難度的微觀分析上頗有進展。憂的是在根本上,個案分析的侷限不可諱言。畢竟是解剖麻雀,雖然五臟俱全,但是,宏觀理念和方法全為隱性。雖於個案可以在月迷之中尋覓津渡,然在方法論上難免霧失樓臺之嘆。授其魚不能授其漁,其憾何如。為彌補不足,作者於本書中,特編撰〈古典詩歌宏觀解讀發微〉一章,旨在為建構中國式微觀解讀詩學,提供初步學術基礎。
6.《聚訟詩話詞話》(陳一琴 選輯,孫紹振 評說)
本書是有關古今詩歌審美特徵的爭論選輯,論爭無論或明或隱,統稱之「聚訟詩話詞話」。全書分三編,約八十題:上編側重於理論上的爭辯,中編是諸多案例的歧解,下編為若干有關問題的討論。為提供學者研究時比較參酌,所選輯資料,除後者完全複述不再重見外,一般從寬予以收錄。在紛紜聚訟甚至針鋒相對的爭論之中,讀者有時可以得到比正面論述更為深刻的啟迪。但部分讀者也可能因歧解迭出而感到茫然,莫衷一是。為此,本書於每題後特設「孫評」欄目,將就此題聚訟予以評說,或梳理提示,或比較剖析,或廣為引證,或發揮己見,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此爭論的興趣和思考,對批判地傳承古代詩話詞話豐碩成果有所幫助。
7.《福建文學發展史》(陳慶元)
本書試圖在整個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背景下來描述福建文學發生、發展的軌跡,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並沿著文學發展的順序論述一些重要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本書時代下限止於一八四○年,為了使讀者能夠對一八四○年後的福建文學發展有所了解,書後有〈區域文學總集和區域詩話〉一節,對此後的福建文學作簡要的敘述。本書撰稿時,閱讀、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已反映在正文、注釋當中,是一本立足於史料,發皇於史觀、史識,落實於史筆的區域文學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8.《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
本書為《十三經譯注叢書》之一種,現收入本《論叢》。本書將《周易》全文譯成現代漢語,並加以詳細的注釋、解說,對《周易》的歷史、讀《易》的方法,每爻爻辭內在含義等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作了介紹,貫穿了作者多年來研究《周易》的見解,是一本易學初學者必讀、治學者必備,的雅俗共賞的譯注本。本書以對卦辭、爻辭、彖傳、象傳等逐句詳加注釋,並且作深入而明白的講解,每卦還作系統的總論。書前有長篇「導讀」及「讀易要例」,兼顧研究與普及。古今易學,博大精深,一讀此書,可盡覽古今易學的精華。
9.《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齊裕焜)
本書是一本體例獨創,內容詳實,論述深入的小說史。從體例上突破了一般小說史的框架,一改按歷史順序分階段評析,變為分類編寫的方式撰文,即先按小說類型、再按時間先後分章敘述。全書合則為完整的小說史,分則為各類小說的演變史。
本書內容豐富詳實。不但對幾部古典小說名著作了深入、有說服力的新論述,而且改變以往「小說史」只重視作家作品評論的侷限,對一般小說史較少提及的小說,都予以適當評論,不僅使讀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面貌,有一系統的了解,更引導讀者去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本書於一九九○年出版後,得到學界和讀者一致的好評。
10. 《六朝文學研究》(穆克宏)
作者研究《文心雕龍》、《文選》多年,其特點是將二書結合起來研究。作者認為:「研究《文心雕龍》應與《文選》相結合。參閱《文選》,可以證實《文心雕龍》許多論點的精闢。同時,我也認為,研究《文選》,亦應與《文心雕龍》相結合,揣摩《文心雕龍》之論斷,可以說明《文選》選錄詩文之精審。因此,將兩書結合起來一起研究,好處很多。」(《昭明文選研究》〈後記〉)作者這一研究方法之實踐,得到學術界很高的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學者曹道衡先生說:「穆先生潛心《文心雕龍》的研究,所著《文心雕龍研究》一書,久已蜚聲士林。他對魏晉南北朝文學,又有著極深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文選》時,往往能提出許發人深省的真知灼見。」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馬積高先生說:「匠心獨運,為龍學別開生面。」本書是作者研究六朝文學五十餘年,著作十餘種,論文百餘篇中的精華。此書為作者一生研究之精華,是六朝文學研究者、教師和愛好者,案頭必備的寶典。
系統號:
P-005173
裸觀: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
標題:
裸觀: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羅鵬(Carlos Rojas) 著,趙瑞安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Naked Gaze」
引言:漫遊的凝視
第一部:鏡像
第一章:鏡像與視覺的邊界
第二章:李汝珍與笑猿
第三章:陳森與性別貨幣
第二部:觀看
第四章:無名氏與圖像戀物
第五章:金庸與圖解民族主義
第六章:張愛玲與相片懷舊
第三部:屏幕投射
第七章:李永平與鏡像地圖
第八章:高行健與母親的相片
第九章:王朔與歷史肖像
第十章:朱天文與電影陰影
系統號:
P-005051
楚騷魂──屈宋辭賦的抒情精神與生命美學
標題:
楚騷魂──屈宋辭賦的抒情精神與生命美學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蘇慧霜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論文結集,針對屈宋詩學的主題內涵與抒情精神,發掘精義,從屈原到宋玉,擇要深入掌握屈、宋關於抒情與美學的旨趣與意義,上、下兩編分別論述屈原與宋玉作品的主題內涵與詩學精神,印證「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的詩學價值。
作者簡介
蘇慧霜,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宋代騷雅詞論》、《二南與屈賦》、《騷體的發展與衍變》、《華人社會與文化》、《應用語文》等。編著:《文學與人生》、《大學國文選》、《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華語文叢書等。
系統號:
P-005084
西漢學術與政治權力變遷
標題:
西漢學術與政治權力變遷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諸葛俊元 著
內容簡介:
西漢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建立的王朝,開國君臣既缺乏文化底蘊,亦缺少統治廣大領土的經驗,這便提供了學術思想發展與實踐的空間。而西漢一朝便在政治權力與學術思想的相互適應、相互扶持下,建立了輝煌,也走向了沒落。本書試圖透過分析西漢政治權力與學術思想互動歷程的方式,思索知識階層與統治集團的分合關係,並勾勒二者間簡略的互動關係結構,以為研究中國思想史之參考。
作者簡介
諸葛俊元,宜蘭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輔仁大學、明志科技大學、警察專科學校兼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先秦諸子、漢代學術思想、中國古代貨幣思想、網路文學、中文寫作。著有《先秦兩漢「太一」思想的起源與演變》(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以及〈《公羊》學中的「質」、「文」觀念研究〉、〈王莽主政時期貨幣政策研究〉、〈漢代知識階層的屈原意象研究〉等研究論文十餘篇。
系統號:
P-005085
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一套4冊)
標題:
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一套4冊)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李奭學、林熙強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所謂「晚明」,斷自 1583 年利瑪竇抵達廣東,止於 1647 年衛匡國於南明永曆朝譯《友篇》。所選《交友論》、《聖若撒法始末》、《況義》、《天主聖教聖人行實》、《達道紀言》、《聖夢歌》與《輕世金書》等十七個文本,文學性強,天主教的色彩亦重,乃典型的宗教文學,在中國翻譯史上皆具開山之功。各卷所選包括歐洲上古與中古最重要的聖傳,也有歐洲聖歌集、格言集、小品集與修辭學專集,更有歐人的勸學篇與散體敘事性虛構,無一又非屬當世奇書。希臘與羅馬時代的歐洲詩人與名哲名王亦側身其間,包括荷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亞歷山大與凱撒大帝等人;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的名家亦頗不乏見。他們搖身一變,在耶穌會譯者筆下變成明末西方道德與宗教的代言人。本書集腋成裘,一一重現上述譯作的晚明原貌,並比對可得之原文,由專家詳說細剖,將中國翻譯史上這為人遺忘的一章招喚回來,使之以箋注本的形式再現於中文讀者眼前。
系統號:
P-005039
廣東士人與清初政治──梁佩蘭交遊及著述考論
標題:
廣東士人與清初政治──梁佩蘭交遊及著述考論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司徒國健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鑽研梁佩蘭生平、交遊及著述的力作,也是第一本研究藥亭的專著。藉此可以窺見清初廣東士人的思想與心態,填補了長期以來「嶺南三家」、南明政權與粵人關係等研究的空白。
全書共六章,分從社會歷史、文化及政經等角度著墨,視野廣闊,取材博贍,態度公允持平,論述扼要中肯,所論往往能發人所未發,深具創意和批判性。本書將啟發學界對藥亭及其同類人物的反思,對嶺南文化與清初歷史的研究而言,皆有貢獻。
作者簡介
司徒國健,皇仁書院畢業,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及碩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博士。學兼文史,教授古典文學之外,早年專注太平天國及明清學術的研究,近年留意明鄭時期臺灣史及西學東漸等問題。興趣廣泛,旅遊經濟,無所不談,足跡遍及歐洲、日本等。
系統號:
P-005086
2013臺灣文學年鑑
標題:
2013臺灣文學年鑑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
李瑞騰 編
內容簡介:
《2013臺灣文學年鑑》為記錄2013年臺灣文學發展概況,收錄的範圍以本年度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與臺灣文學相關之創作、出版、研究、文學活動為主,並兼容相關領域之發展狀況。本年鑑內容分為七大項:「創作與研究綜述」、「人物」、「著作與出版」、「會議與活動」、「大事記」、「名錄」、「索引」。除紙本出版外,亦將所有資料匯入「臺灣文學年鑑檢索系統」(http://almanac.nmtl.gov.tw),提供讀者查詢、檢索。
系統號:
P-005096
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
標題:
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張淑萍 著
內容簡介:
《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一書以語音演變中常見的「顎化」現象,對共時的漢語方言進行觀察分析。觀察對象主要是現代漢語方言的中古見系和精系細音字。一般對漢語方言的顎化表現,多數認知為見系和精系細音字是否表現為舌面音(即組),但從漢語方言的整體表現來看,顎化現象的表現在類型上相當多樣化,在音系內部的表現也相當多元。除了見系和精系兩系字顎化與不顎化的可能之外,還有顎化之後又進入捲舌化,亦有顎化之後又邁向舌尖化的表現。漢語方言音系內部的顎化進程各有節奏,唯有從方言的總體表現,才能呈現「顎化」的演變步驟。
系統號:
P-005079
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
標題:
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汪榮祖 主編
內容簡介:
一、以公心評新清史(汪榮祖)
二、新清史與南北文化觀(楊念群)
三、清朝的戰略防衛有異於近代帝國的殖民擴張──兼論英文中國史學界中「歐亞大陸相似論」和「阿爾泰學派」(吳啟訥)
四、康熙遺詔中所見大清皇帝的中國觀(甘德星)
五、從御製詩論乾隆帝的文化認同──兼說清朝的漢化(崔岩)
六、清朝統治中國成功的代價──以八旗子弟的教育為例(葉高樹)
七、晚清時期滿族的國家認同(定宜莊)
八、論何炳棣撰〈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徐泓)
系統號:
P-005061
民國史抗戰篇:烽火八年
標題:
民國史抗戰篇:烽火八年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唐德剛 著,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編
內容簡介: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場抗敵自衛的戰爭。全民族犧牲之大,所受痛苦和屈辱之深,也是史無前例的。在民國史中,唐德剛教授最重視的即為他成長年代所經歷的血淚抗戰史。他想寫的抗戰史,不僅僅是政治和軍事史,而是中國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血肉之軀抵抗日寇,從亡國滅種的邊緣,終於轉敗為勝、浴火重生的宏觀歷史。可惜天不假年,因病中輟,未能得償夙願。
本書收錄了唐先生生前所撰有關對日抗戰的二十篇史論,以及五篇雜文和祭文。作者不但親聞親見抗戰,閱讀過大量史料,更可貴的是,他與民國史上有影響的許多人物長期來往,還因為岳父吳開先的關係,認識不少國民政府內外的人物,獲得了不見於書簡的種種細節和感受,使他對民國史,尤其抗戰史,有非比一般的認識和體會。
作者簡介
唐德剛,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回憶錄》(中英文版)、《顧維鈞回憶錄》(英文原著,紐約時報系發行,大陸有中譯本)、《胡適口述自傳》(中英文版)、《胡適雜憶》(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華盛頓大學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張學良口述歷史》、《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五十年代底塵埃》、《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中國之惑新編》、《民國史抗戰篇:烽火八年》、《戰爭與愛情》(遠流)等書,另以中英文分別出版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國舊金山,享壽八十九歲。
系統號:
P-005062
寨城印痕──九龍城歷史與古蹟
標題:
寨城印痕──九龍城歷史與古蹟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蕭國健 著
內容簡介:
序
沿革篇 寨城之歷史與人物
「九龍」之得名及其地域沿革
由「官富」到「九龍」
宋代之官富場
清代之九龍寨城
龍城鎮將
寨內篇 寨城內之古蹟文物
九龍寨城南門遺址
九龍司衙門遺址
衙門前之前清古炮
九龍寨城東門內之惜字亭
龍津義學
寨外篇 寨城外之古蹟文物
龍津橋及龍津亭
宋皇臺
九龍樂善堂
九龍城曾富別墅
聖三一堂
舊啟德機場
廟宇篇 龍城古廟
馬頭圍上帝古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九龍城福德祠
寨城內之天后古廟
樂富天后聖母古廟
消逝篇 湮沒之村落
九龍城衙前圍村
蒲崗村與竹園村之林氏
大磡村
系統號:
P-005105
中国南北朝隋唐陶俑の研究
標題:
中国南北朝隋唐陶俑の研究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思文閣出版
作者:
小林仁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Ⅰ部 南北朝時代の陶俑の様式変遷と地域性
第1章 洛陽北魏陶俑の成立とその展開
第2章 北朝鎮墓獣の誕生と展開——胡漢融合文化の一側面
第3章 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南北境界地域の陶俑について——「漢水流域様式」試論
第4章 南朝陶俑の諸相——湖北地区を中心として
第5章 北斉時代の俑に見る二大様式の成立とその意義——鄴と晋陽
第6章 北斉鄴地区の明器生産とその系譜——陶俑と低火度鉛釉器を中心に
第Ⅱ部 隋唐時代の陶俑への新たな視座
第7章 隋俑考——北斉俑の遺風と新たな展開
第8章 白瓷の誕生——北朝の瓷器生産の諸問題と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白瓷俑
第9章 初唐黄釉加彩俑の特質と意義
第10章 唐代邢窯における俑の生産とその流通に関する諸問題
第11章 西安・唐代醴泉坊窯址の発掘成果とその意義―俑を中心とした考察
第12章 唐時代の俑の制作技法について——陶笵成形を中心に
結語
系統號:
P-005036
大清帝国の形成と八旗制
標題:
大清帝国の形成と八旗制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杉山清彦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1節 問題の所在と本書の視座
第2節 八旗制をめぐる諸問題と本書の課題
第3節 歴史的展開
第Ⅰ部 清初八旗の形成と構造
緒論
第1章 八旗制下のマンジュ氏族
第1節 ジュシェン=マンジュ氏族と八旗制
第2節 入関前の八旗グサ=エジェン
第3節 天命後期の高位世職
第4節 六部官制の内実
第5節 出自・功績と 「功」
小 結
第2章 八旗旗王制の構造
第1節 両黄旗——ウラ=ナラ氏
第2節 両白旗——イェヘ=ナラ氏ヤンギヌ系
第3節 両紅旗——イェヘ=ナラ氏チンギヤヌ系
第4節 両藍旗——ハダ=ナラ氏・ホイファ=ナラ氏
小 結
第3章 清初侍衛考——マンジュ=大清グルンの親衛・側近集団
第1節 ヌルハチのヒヤ集団
第2節 ヒヤの職務と特徴
第3節 ホンタイジ時代のヒヤ
第4節 ヒヤ制の淵源
小 結
第4章 ホンタイジ政権論覚書 —— マンジュのハンから大清国皇帝へ
第1節 “スレ=ハン” ホンタイジ
第2節 乙亥の変 —— 天聡九年正藍旗の獄
小 結
第5章 中央ユーラシア国家としての大清帝国
第1節 国制としての八旗制
第2節 中央ユーラシアのなかの八旗制
第Ⅱ部 「近世」 世界のなかの大清帝国
緒論
第6章 大清帝国の形成とユーラシア東方
第1節 ユーラシア東方の 「近世」 とマンジュ=大清グルン
第2節 大清帝国の興起をめぐって
第7章 「華夷雑居」 と 「マンジュ化」 の諸相
第1節 「漢化」 ジュシェン=マンジュ人
第2節 清初漢軍旗人の諸相
第3節 満・蒙・漢・韓の混住と包摂
第4節 〈華夷雑居〉 と 「マンジュ化」・「中国化」
第8章 大清帝国形成の歴史的位置
第1節 大清帝国の形成とユーラシアの 「近世」
第2節 大清帝国の支配構造と八旗制
補論 近世ユーラシアのなかの大清帝国——オスマン、サファヴィー、ムガル、そして “アイシン=ギョロ朝”
系統號:
P-005067
朝鮮燕行使と朝鮮通信使
標題:
朝鮮燕行使と朝鮮通信使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夫馬進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朝鮮燕行使とは何か
第Ⅰ部 14-19世紀、朝鮮をめぐる東アジアの国際関係と国際構造
第1章 朝鮮の外交原理、「事大」 と 「交隣」
第2章 明清中国の対朝鮮外交における 「礼」 と 「問罪」
第3章 1609年、日本の琉球併合以降における中国・朝鮮の対琉球外交——東アジア四国における冊封、通信そして杜絶
第4章 朝鮮知識人による琉球の国際的地位認識——北学派を中心に
第Ⅱ部 16・17世紀、朝鮮燕行使による中国観察と中国批判
第5章 1574年朝鮮燕行使の 「中華」 国批判
第6章 改革方案 『東還封事』 に見える趙憲の中国報告
第7章 朝鮮燕行使による反清情報の収集とその報告——1669年閔鼎重の 「王秀才問答」 を中心に
第Ⅲ部 18・19世紀、燕行使と通信使における学術交流
第8章 朝鮮燕行使による漢学・宋学論議とその周辺——申在植 『筆譚』 と中朝文化秩序
第9章 朝鮮通信使による日本古学の認識——朝鮮燕行使による清朝漢学の把握を視野に入れ
第10章 1764年朝鮮通信使と日本の徂徠学
第11章 朝鮮通信使と日本の書籍——古学派校勘学の著作と古典籍を中心に
第Ⅳ部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洪大容燕行の意義
第12章 1765年洪大容の燕行と1764年朝鮮通信使——両者が体験した中国・日本の 「情」 を中心に
第13章 洪大容『乾浄衕会友録』とその改変——18世紀東アジアの奇書
第14章 洪大容『医山問答』の誕生——帰国後における中国知識人との文通と朱子学からの脱却過程
第Ⅴ部 朝鮮燕行録と使朝鮮録
第15章 日本現存朝鮮燕行録解題
第16章 使琉球録と使朝鮮録
終章
系統號:
P-005068
白居易の幸福世界
標題:
白居易の幸福世界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中木愛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自然を詠じた詩——幸福追求の軌跡
第二章 衣服の詩——幸福意識の形成
第三章 睡眠の詩——生理的充足感の詠出
第四章 酒の詩——充足感の拡充と詩語の解放
第五章 音楽の詩——新たな表現への挑戦
第六章 白居易への共鳴——姚合の詩
終章 白居易の幸福世界
系統號:
P-005074
仏教文明の転回と表現:文字・言語・造形と思想
標題:
仏教文明の転回と表現:文字・言語・造形と思想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新川登亀男 編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文字・言語の翻訳と展開
パーリ仏典圏の形成——スリランカから東南アジアへ(馬場紀寿)
漢語仏典と中央アジアの諸言語・文字——中世イラン語、特にソグド語仏典の場合(吉田豊)
大仏経漢訳、仏教中国語と中国語の史的変遷、発展(朱慶之撰,馬之濤翻譯)
仏典漢訳の分業体制——天息災「訳経儀式」の再検討(船山徹)
ラテン語教典の読法と仏典の訓読(ジョン・ホイットマン)
第二部 文字・言語の書写と再生
正倉院文書と古写経——隅寺心経の基礎的観察(宮﨑健司)
古代日本の仏教説話と内典・外典『日本霊異記』を中心に(河野貴美子)
長屋王発願経(滋賀県常明寺蔵和銅経)伝来考(岩本健寿)
第三部 教理の解釈と転回
臺密に見る密教の東漸——円仁撰『金剛頂経疏』の教学的特色を中心に(大久保良峻)
龍女の復権―五障・転女成仏説への批判としての『法華経』龍女譚の再検討(阿部龍一)
仏教の東流と竜巻・湧き水・逆流——戒律とその伝受(ポール・グローナー撰,大鹿眞央翻譯)
第四部 仏教の造形化と浸透
敦煌壁画に見る八大菩薩像(劉永増撰,阮麗翻譯)
弥勒仏像の諸相と「仏教」の流伝——四川地域の造像を例に(肥田路美)
長安における北周時代の仏教造像——紀年銘像を中心に(于春(肥田路美・訳)
飛鳥白鳳彫刻と造仏工の系統(大橋一章)
考古学からみた仏教の多元的伝播(亀田修一)
南山城の古代寺院(中島正)
下総龍角寺の測量・GRP(Ⅱ期一・二次)調査とその意義(城倉正祥)
系統號:
P-005075
唐代勲官制度の研究
標題:
唐代勲官制度の研究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速水大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唐代勲官制度研究の現状と課題
第二章 唐代勲官制度の成立
第三章 唐武徳年間の法律について
第四章 唐武徳年間の散階と属官
第五章 唐太宗の高句麗親征と勲官の濫授
第六章 唐代古爵考
第七章 唐代勲官の昇進と降除の規定
第八章 勲官の上番規定と迴授規定の関係
第九章 勲官内の分類と納資額
第十章 勲官の負担と報酬――唐代の律令官制における勲官の位置
終章
系統號:
P-005077
連携と離反の東アジア
標題:
連携と離反の東アジア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園田茂人 編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アジア地域統合研究への社会学的アプローチ(園田茂人)
第1部 中国の臺頭がもたらすインパクト
第1章 中国の臺頭はアジアにどう認知されているか(園田茂人)
第2章 東南アジアの対日・対中認識──日本社会に潜む二つのファラシー(向山直佑・打越文弥)
第3章 越境する中国への受容と反発──アジア六カ国のデータから問い直す接触仮説(木原盾・上野雅哉・川添真友)
第2部 アジアにおける流動性の高まりとその帰結
第4章 英語化するアジア?──アジアの学生に見る言語意識(井手佑翼・寶麗格)
第5章 アジアの域内留学は活発化するか──留学志向の比較社会学(西澤和也・田代将登)
第6章 日系企業を好んでいるのは誰か──企業選好の心理メカニズム(園田薫・永島圭一郎)
第3部 東アジア共同体への胎動?
第7章 ジャパン・ポップはソフト・パワーとして機能するか──映像コンテンツ視聴による対日イメージの変化に関する分析(町元宥達)
第8章 東アジア共同体成立の心理的基盤を探る──アジア人意識への社会学的アプローチ(園田茂人)
第9章 学生の意識に見るアジア統合の展望──アジア人意識と脅威認識を軸として(麦山亮太・吉川裕嗣)
系統號:
P-005118
中国詩跡事典――漢詩の歌枕
標題:
中国詩跡事典――漢詩の歌枕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植木久行 編
內容簡介:
詩跡とは、長い文学の伝統をもつ中国のなかで、最高の文芸様式―詩歌によって生み出された、重要な文学空間を表す術語である。それは、単なる地名ではなく、長い間詠みつがれ、愛唱・流布される詩歌を通して著名になって、ある特定の詩情やイメージを豊かにたたえる、各地の具体的な名所(名どころ)をいう。詩跡は、単なる「名勝」(山水自然の美で有名な土地)や「古跡」(歴史上有名な場所、歴史的な人物や事件に関わる土地)とは本質的に異なる、詩歌を主体とした概念である。歴代の詩人たちに詠みつがれて、次々と新しい変奏を積み重ね、詩歌の創造に点火して、表現の核となる力をたたえた地名(明確な古典詩語)が、「詩跡」なのである。
系統號:
P-005052
京大人文研漢籍セミナー4:木簡と中国古代
標題:
京大人文研漢籍セミナー4:木簡と中国古代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植木久行 編
內容簡介:
中国西北出土木簡概説(冨谷至)
木簡の発見
簡牘の形状と名称
辺境出土簡の時代
辺境行政と漢簡の内容
漢代辺境出土文書にみえる年中行事――夏至と臘(目黒杏子)
はじめに事――「暦譜(カレンダー)」に記された時節/「元康五年詔書冊」の概要/夏至の行事の内容/公務は休みになったのか?/前漢時代の世界観における夏至の意味/再び夏至の儀礼、行事の意図/臘肉銭簿」から/臘の情景/臘への王朝の関与/臘の慣行としての賜物/「臘銭」と「臘肉」/「臘肉銭簿」作成の背景 /おわりに事――年中行事と王朝支配
木札が行政文書となるとき――木簡文書のオーソライズ(土口史記)
兵卒の身分を記すリスト/掛け売りの証明書/「功労案」(勤務評価書)の見本
封印
官印の取り扱い/辺境簡における印/封印が守るもの/封印の破損/私印の使用
署名
「長官自署」説/「属吏代署」説/紙の時代の署名/「異筆」署名出現の条件
系統號:
P-005053
四川チベットの宗教と地域社会:宗教復興後を生きぬくボン教徒の人類学的研究
標題:
四川チベットの宗教と地域社会:宗教復興後を生きぬくボン教徒の人類学的研究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小希賢吾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一 本書の目的
二 二一世紀初頭における「伝統文化」と宗教のゆくえ
三 改革開放後中国の宗教動態
四 ボン教研究の展開と僧院の民族誌
五 調査の概要
六 本書の構成
第一章 シャルコクの人びと
一 シャルコクの歴史的背景
二 村の暮らしと僧院
三 経済発展と生業の変容
第二章 シャルコクにおけるボン教の輪郭
一 チベットの「伝統宗教」としてのボン教
二 シャルコクにおけるボン教の展開
三 僧侶と世俗社会の関わり
第三章 僧院の再建とその社会経済的基盤
一 混乱期のS僧院
二 S僧院の再建と僧院ネットワーク
三 破壊と復興を生きぬいた僧侶
四 復興からさらなる発展へ
第四章 現代を生きるボン教僧侶たち
一 僧院組織の運営
二 僧侶教育の現代的展開
三 「僧侶として生きること」の多様性と結節点
第五章 年中儀礼が生み出す共同性
一 僧院の年中儀礼
二 「マティ・ドゥチェン」の構造と意味
三 儀礼を支える経済基盤
四 僧侶による儀礼の場の形成
五 宗教舞踊チャムの継承
第六章 人びとを巻き込む宗教実践
一 ゴンジョの活性化
二 参加者と家族
三 反復が生み出す達成感と一体感
四 講話が示す価値観
五 身体に刻み込まれる修行
六 高僧の求心力
第七章 チョルテンの建設が結びつけるもの
一 ボン教におけるチョルテン
二 チョルテンの構造と納入物
三 村の事業としての建設
四 建設の場の成り立ち
五 チョルテンの意味の重層性
終章
一 社会主義体制下での宗教の存続
二 社会変容の中で宗教がつなぐ共同
系統號:
P-005055
モンゴル人ジェノサイドに関する基礎資料(7):民族自決と民族問題
標題:
モンゴル人ジェノサイドに関する基礎資料(7):民族自決と民族問題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楊海英 編
內容簡介:
本書は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でおこなわれた中国文化大革命に関する第一次資料を解説し、影印するシリーズ。モンゴルの「民族自決」のさまざまな流れが、文革に至る政治闘争の中でいかに問題化されていったか。一次資料からその局面を探る。
編者紹介
楊海英(Yang Haiying)
日本国静岡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専攻、文化人類学。
主な著書
『草原と馬とモンゴル人』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1年。
『チンギス・ハーン祭祀―試みとしての歴史人類学的再構成』風響社、2004年。
『モンゴル草原の文人たち―手写本が語る民族誌』平凡社、2005年。
『モンゴルとイスラーム的中国―民族形成をたどる歴史人類学紀行』風響社、2007年。
『モンゴルのアルジャイ石窟―その興亡の歴史と出土文書』風響社、2008年。
主な編著書
『《金書》研究への序説』国立民族学博物館、1998年。
Manuscript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in Ordus, Mongolia I, Mongolian Culture Studies I,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of the Ordos Mongols (OMS e.V.), 2000, Ko¨ln, Germany.
Manuscript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in Ordus,Mongolia II, Mongolian Culture Studies II,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of the Ordos Mongols (OMS e.V.), 2001, Ko¨ln, Germany.
『オルドス・モンゴル族オーノス氏の写本コレクション』国立民族学博物館、2002年。
『ランタブ―チベット・モンゴル医学古典名著』大学教育出版、2002年。
Subud Erike: A Mongolian Chronicle of 1835. Mongolian Culture Studies VI,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of the Ordos Mongols (OMS e.V.), 2003, Ko¨ln, Germany.
『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フフホト市シレート・ジョー寺の古文書』風響社、2006年。
『蒙古源流―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オルドス市档案館所蔵の二種類の写本』風響社、2007年。
系統號:
P-005056
中国共産党のメディアとプロパガンダ:戦後満洲・東北地域の歴史的展開
標題:
中国共産党のメディアとプロパガンダ:戦後満洲・東北地域の歴史的展開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作者:
梅村卓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節 問題の所在
第二節 本書の研究方法
第三節 先行研究
第四節 本書の構成
第五節 共産党メディアの特徴と東北地域の歴史
第一章 戦後東北の国際関係とプロパガンダ戦略
第一節 抗日戦争の終結と和平交渉
第二節 内戦の拡大から遼瀋戦役の終結まで
第三節 戦勝報道と対ソ報道
第二章 通信社と活字メディアの整備過程
第一節 通信社
第二節 製紙、出版・印刷工場
第三節 新聞
第四節 書店
第三章 視聴覚メディアの整備過程
第一節 ラジオ
第二節 映画
第三節 肖像、年画
第四節 演劇−東北文芸工作団
第四章 東北におけるメディア利用とプロパガンダ
第一節 『東北日報』の風刺画
第二節 対敵宣伝放送
第三節 東北における記念と顕彰
終章 戦後東北と共産党メディア
系統號:
P-005069
近代中国東北地域の朝鮮人移民と農業
標題:
近代中国東北地域の朝鮮人移民と農業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作者:
朴敬玉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1部 1920年代までの朝鮮人移民の増加と水田開発》
第1章 1910〜1920年代、中国東北地域における移民の増加
第2章 朝鮮人移民の移住にともなう稲作農業の展開
第3章 農民層の社会的分化と営農実態
《第2部 満洲事変以降、北満地域における稲作農業の展開》
第4章 満洲国前期の米穀政策と米生産の実態
第5章 満洲国成立以降、朝鮮人移民政策と移住の実態
第6章 満洲国における「安全農村」の建設と朝鮮人農民
第7章 北満における稲作及び畑作経営
終章
系統號:
P-005070
大元都市:中国都城の理念と空間構造
標題:
大元都市:中国都城の理念と空間構造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布野修司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国都城論——問題点と課題
第Ⅰ章 中国都城の理念
I—1 「中国」という「宇宙」
I—2 中国における空間分割システム——土地・集落・都市
I—3 中国都城の基本モデル——『周礼』「考工記」
第Ⅱ章 中国都城の起源
II—1 中国都市の興亡
II—2 中国都城の初期形態
II—3 最初の帝都——宇宙の中心としての咸陽
第Ⅲ章 西安・洛陽——中国都城の原郷
III—1 前漢長安——城壁・宮城・復道
III—2 漢魏洛陽——太極殿・北闕・坊墻制
III—3 天可汗の都——隋唐長安都城モデル
III—4 回族居住地区
第Ⅳ章 開封・杭州・南京——中国都城の変容
IV—1 開封
IV—2 杭州
IV—3 南京
第Ⅴ章 北京——中国都城の清華
V—1 大都以前の北京
V—2 天の都——大都
V—3 明北京
V—4 『乾隆京城全図』(1750)の北京
V—5 北京の変容
終章 都市組織研究へ
1 宇宙の組織原理——中国都城の史的展開
2 数の体系:里・畝・歩——中国都城の設計計画
3 城中村と大雑院——中国都城の変容パターン
4 店屋の世界史——都市組織研究のさらなる展開
系統號:
P-005072
八旗制度の研究
標題:
八旗制度の研究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谷井陽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連旗制論批判
第1章 経済的背景
第2章 財政構造
第3章 ニルの構成と運営
第4章 軍事的背景と戦略
第5章 軍隊の編制と指揮・管理
第6章 政治構造とエートス
第7章 新しい秩序の創出
附論1 入関後における八旗制度の変化
附論2 清朝入関以前のハン権力と官位(hergen)制
附論3 清朝入関以前における漢人官僚の対政治的影響
系統號:
P-005073
中国青瓷の研究:編年と流通
標題:
中国青瓷の研究:編年と流通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森達也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問題の所在
第2章 越州窯青瓷の編年
第3章 五代・北宋耀州窯青瓷の編年
第4章 汝窯と南宋官窯――技術と器種の比較
第5章 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出土青瓷の編年
第6章 宋・元代龍泉窯青瓷の編年
第7章 中国陶瓷の輸出
第8章 青瓷輸出の終焉――15世紀後半から17世紀の中国貿易陶瓷
結語
系統號:
P-005078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条約関係の成立
標題: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条約関係の成立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龍渓書舎
作者:
柳英武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1章 日清戦争前の清韓関係
第2章 日清開戦と清韓関係の変容
第3章 清韓間の無約通商
第4章 清国の条約交渉への方針転換
第5章 清韓間の近代国家間関係の成立
終章
系統號:
P-005082
政論家の矜持:中華民国時期における章士釗と張東蓀の政治思想
標題:
政論家の矜持:中華民国時期における章士釗と張東蓀の政治思想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森川裕貫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政論家,章士釗と張東蓀
第1部 章士釗の政治思想
第1章 イギリス型政治の希求──『民立報』における章士釗の政治制度構想
第2章 「好同悪異」に抗する──『甲寅雑誌』における章士釗の政治思想
第3章 議会政治への失望から職能代表制への希望へ──『聯業救国論』から見る章士釗の転換
第2部 張東蓀の政治思想
第4章 政論家,張東蓀の始動
第5章 社会主義とどう向き合うのか──中国社会主義論戦と張東蓀
第6章 民主と独裁をめぐる論争における張東蓀の論理
第7章 政治を見つめる士──戦後中国における張東蓀の政治思想
終章 政論家の矜持
補論 高一涵の思想形成──五四前後を中心に
系統號:
P-005117
六朝期における仏教受容の研究
標題:
六朝期における仏教受容の研究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帝社
作者:
遠藤祐介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一部 六朝期知識人の宗教的関心と仏教受容
序説
第一章 東晋代における士大夫の宗教的関心と仏教
第二章 東晋士大夫における儒仏一致論の社会的意義
第三章 廬山慧遠における問題意識と仏教思想
第四章 僧肇における宗教的関心と仏教思想
第五章 竺道生の問題意識と仏教思想
第六章 羅什門下における経典受容
第二部 三教論争における諸問題
序説
第一章 咸康論争の思想史的意義
第二章 東晋代の礼敬論争
第三章 『弁宗論』論争における頓悟説と漸悟説の特徴
第四章 『白黒論』論争の展開とその思想的特徴
第五章 『達性論』論争の展開とその思想的特徴
第六章 『夷夏論』論争における思想的特徴
結論
補論
第一章 帛尸梨蜜多羅と『潅頂経』
第二章 仏教的世界観と経済活動
系統號:
P-005076
シナに魅せられた人々――シナ通列伝
標題:
シナに魅せられた人々――シナ通列伝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相田洋 著
內容簡介:
一 タフで骨太な民間シナ学研究家・後藤朝太郎
シナ服・シナ帽で市中を歩き回る男/少壮気鋭の言語学者・後藤朝太郎/漢字教育者・後藤朝太郎/留学生寮舎監・後藤朝太郎/漢字批判から新「シナ学」へ/シナ趣味研究家・後藤朝太郎/『歓楽の支那』について/シナ問題研究家・後藤朝太郎/後藤朝太郎は、暗殺されたか?/読者のことなど
二 芥川龍之介を食傷させたシナ風物研究家・中野江漢
北京の風物狂・中野江漢/青雲の志を抱いて、シナに渡る/シナ風物研究家・中野江漢/風物研究から「シナ問題」研究へ/王道研究家・中野江漢/「暗黒シナ」の案内人・中野江漢
三 魯迅に嫌われたシナ民衆文化研究家・井上紅梅
シナ五大道楽の案内人・井上紅梅/謎の前半期からシナに渡るまで/『上海日々新聞』記者時代の井上紅梅/「支那風俗研究会」とその周辺の人々/南京時代の井上紅梅/蘇州から再び上海へ/帰国と晩年/未完のシナ民衆文化研究家・井上紅梅
四 芥川龍之介を驚嘆させた稀代の戯迷(京劇狂)・辻聴花
龍之介、その「怪声」に驚く/教育雑誌記者・辻聴花/辻聴花、シナに渡る/演劇記者・辻聴花/シナ芝居研究家・辻聴花/晩年の辻聴花
五 シナ怪異譚『聊斎志異』に魅せられた二人の聊斎癖・柴田天馬、平井雅尾
『聊斎志異』に魅せられた「聊斎癖」/「聊斎癖」以前の柴田天馬/柴田天馬、「聊斎癖」となる/天馬訳『聊斎志異』について/『聊斎志異』訳以外の柴田天馬の仕事/もう一人の「聊斎癖」・平井雅尾
系統號:
P-005054
科学の人・孫文:思想史的考察
標題:
科学の人・孫文:思想史的考察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武上真理子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孫文思想の見取り図
第1章 孫文の科学観──その原点と到達点
第2章 孫文と医学──『紅十字会救傷第一法』の翻訳と出版
第3章 『実業計画』の同時代的位相──中国経済開発計画の背景とエンジニアたち
第4章 孫文と工学──「太平洋の時代」における上海港
終章 近代科学思想と孫文
補論 孫文と南方熊楠
系統號:
P-005119
Empires of Coal: Fueling China’s Entry into the Modern World Order, 1860-1920
標題:
Empires of Coal: Fueling China’s Entry into the Modern World Order, 1860-1920
時間:
April, 2015
出版單位: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hellen Xiao Wu(吳曉)
內容簡介:
From 1868–1872, German geologist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went on an expedition to China. His reports on what he found there would transform Western interest in China from the land of porcelain and tea to a repository of immense coal reserves. By the 1890s, European and American powers and the Qing state and local elites battled for control over the rights to these valuable mineral deposits. As coal went from a useful commodity to the essential fuel of industrialization, this vast natural resource would prove integral to the struggle for political control of China.
Geology served both as the handmaiden to 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the rallying point of Chinese resistance to Western encroachmen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oth foreign powers and the Chinese viewed control over mineral resources as the key to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hen the first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gan work in the 1910s, concep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had already shifted, and the Qing state expanded its control over mining rights, setting the precedent for the subsequent Republican an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gimes.
In Empires of Coal, Shellen Xiao Wu argues that the changes specific to the late Qing were part of global trend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stabilized global systems and caused widespread unrest and the toppling of ruling regimes around the world.
About the author
Shellen Xiao W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系統號:
P-005083
Intimate Rivals: Japanese Domestic Politics and a Rising China
標題:
Intimate Rivals: Japanese Domestic Politics and a Rising China
時間:
April,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heila A. Smith
內容簡介:
No country feels China's rise more deeply than Japan. Through intricate case studies of visits by Japanese politician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conflicts over the boundaries of economic zon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cerns about food safety, and strategies of island defense, Sheila A. Smith explores the policy issues testing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s it tries to navigate its relationship with an advancing China.
Smith finds that Japan's interactions with China extend far beyond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diplomats and include a broad array of social actors intent on influencing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Some of the tensions complicating Japan's encounters with China, such as those surrounding the Yasukuni Shrine or territorial disputes, have deep roots in the postwar era, and political advocates seeking a stronger Japanese state organize themselves around these causes. Other tensions manifest themselves during the institutional and regulatory reform of maritime boundary and food safety issues.
Smith scrutinizes the role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coping with contention as China's influence grows and Japanese citizens demand more protection. Underlying the government's efforts is Japan's insecurity about its own capacity for change and its waning status as the leading economy in Asia. For many, China's rise means Japan's decline, and Smith suggests how Japan can maintain its regional and global clout as confidence in its postwar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approach diminishes.
About the Author
Sheila A. Smith is senior fellow for Japan studies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 She resides in Washington, D.C
系統號:
P-005111
Manchu Princess, Japanese Spy: The Story of Kawashima Yoshiko, the Cross-Dressing Spy Who Commanded Her Own Army
標題:
Manchu Princess, Japanese Spy: The Story of Kawashima Yoshiko, the Cross-Dressing Spy Who Commanded Her Own Army
時間:
April,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Phyllis Birnbaum
內容簡介:
Aisin Gioro Xianyu (1907-1948) was the fourteenth daughter of a Manchu prince and a legendary figure in China's bloody struggle with Japan. After the fall of the Manchu dynasty in 1912, Xianyu's father gave his daughter to a Japanese friend who was sympathetic to his efforts to reclaim power. This man raised Xianyu, now known as Kawashima Yoshiko, to restore the Manchus to their former glory. Her fearsome dedication to this cause ultimately got her killed.
Yoshiko had a fiery personality and loved the limelight. She shocked Japanese society by dressing in men's clothes and rose to prominence as Commander Jin, touted in Japan's media as a new Joan of Arc. Boasting a short, handsome haircut and a genuine military uniform, Commander Jin was credited with many daring exploits, among them riding horseback as leader of her own arm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China.
While trying to promote the Manchus, Yoshiko supported the puppet Manchu state established by the Japanese in 1932--one reason she was executed for treason after Japan's 1945 defeat. The truth of Yoshiko's life is still a source of conten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ome believe she was exploited by powerful men, others claim she relished her role as political provocateur. China holds her responsible for unspeakable crimes, while Japan has forgiven her transgressions. This biography presents the richest and most accurate portrait to date of the controversial princess spy, recognizing her truly novel role in conflicts that transformed East Asia.
About the Author
Phyllis Birnbaum is a novelist, biographer, journalist, and translator.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er,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and other publications. Her books include Modern Girls, Shining Stars, the Skies of Tokyo: Five Japanese Women and a biography, Glory in a Line: A Life of Foujita--the Artist Caught Between East and West. She recently edited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ouds Above the Hill: A Historical Novel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She lives outside of Boston.
系統號:
P-005112
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Post-Crisis International Order
標題:
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Post-Crisis International Order
時間:
March,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Marcin Kaczmarski
內容簡介:
1.Beyond 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the 'Axis of Convenience'
2.The Domestic Context of the Russo-Chinese Relationship
3.The Bilateral Breakthroughs
4.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in the' Wider Neighbourhood'
5.The Role of the US in the Russo-Chinese Relationship
6.The Changing Global Roles of Russia and China Conclusions: The Russo-Chinese Power Transition in the Making
系統號:
P-005121
Voices of East Asia: Essential Reading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標題:
Voices of East Asia: Essential Reading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時間:
March,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Margaret Childs & Nancy Hope
內容簡介:
Voices of East Asia provides significant yet accessible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chosen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e long and rich cultural history of East Asia, the countries of China, Japan, and Korea. The readings rang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elite to popular, and include poetry, stories, essays, and drama. Each section begins with a broad but brief overview of that country’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Each reading is preceded by a concise explanation of its literary and cultural context. As expertise in East Asian studies has exploded in the West in recent decades, a novice could be overwhelmed by all the materials available now. In this volume, however, the reader will find a manageable set of texts that may be read on their own, as part of a world literature course, or as supplementary readings for an East Asian history class. A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news from East Asia sweeps across the world, this anthology aims to provide a taste of the enduring traditions upon which contemporary East Asia is built, a glimpse into the hopes and fears, love and sorrow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behind the headlines.
About the Author
Margaret Childs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USA
Nancy Hope is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Kansas Consortium for Teaching about Asia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for Special Project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both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USA
系統號:
P-005122
The Dalai Lama and the Emperor of Chin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ibetan Institution of Reincarnation
標題:
The Dalai Lama and the Emperor of Chin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ibetan Institution of Reincarnation
時間:
March,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Peter Schwieger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rülku Position
2. A Trülku as the Head of Society
3. Struggle for Buddhist Government
4. The Emperor Takes Control
5. Buddhist Government Under the Imperial Umbrella
6. Imperial Authority Over the Trülku Institution
7. The Aftermath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5110
Modern Ink: The Art of Xugu
標題:
Modern Ink: The Art of Xugu
時間:
February, 2015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dited by Erickson, Britta; Barrett, J. May lee
內容簡介:
The enigmatic Chinese monk-painter Xugu (1823–1896), with his daring brush techniques and implicit expression of spiritual insight, stands out among notable innovator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Despite the political upheaval and cultural decay of his day, he tapped the creative spring of Chan (Zen) Buddhism to develop a highly personal and modern visual language within the calligraphic idiom of traditional scholars' art. His portraits and landscapes, along with his depictions of flowers, fruits, and animals, convey quiet elegance, sensitivity, ethereality – and at times humor – even as they surprise with their unconventionality and tendency toward abstraction. This monograph, illustrated in full color, examines seventeen paintings and one rare work of calligraphy by this extraordinary artist in the context of his life and stylistic development. The inclusion of a portrait by two of his close associates provides perspective on the enduring impact of Xugu's vital breakthroughs on the burgeoning art center of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and beyond.
About the Editor
Britta Erickson is chief editor for the Modern Ink series.
系統號:
P-005135
The Sage Returns: Confucian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China
標題:
The Sage Returns: Confucian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China
時間:
February,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作者:
Edited by Kenneth J. Hammond & Jeffrey L. Richey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Th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Confucianism (Kenneth J. Hammond and Jeffrey L. Richey)
Part One. Confucianism and Intellectual Life
1. The Tenacious Persistence of Confucianism in Imperial Japan and Modern China (Robert W. Foster)
2. Scientism and Modern Confucianism (Jennifer Oldstone-Moore)
Part Two. Confucianism and the State
3. Selling Confucius: The Negotiated Return of Tradition in Post-Socialist China (Anthony DeBlasi)
4.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The New Left and “Left” Confucian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nneth J. Hammond)
5. Chat Room Confucianism: Online Discourse and Popular Morality in China (Jeffrey L. Richey)
Part Three. Confucia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6. Like the Air We Breathe: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Youth (Robert L. Moore)
7. The Sage’s New Clothes: Popular Images of Confucius in Contemporary China (Julia K. Murray)
系統號:
P-005049
Building Temples in China: Memories, Tourism and Identities
標題:
Building Temples in China: Memories, Tourism and Identities
時間:
December, 2014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Selina Ching Chan & Graeme Lang
內容簡介:
Much has been written on how temples are constructed or reconstructed for reviving local religious and communal life or for recycling tradition after the market reforms in China.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at lie behind the revival of temples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initiated by the locals have been well-analysed. However, there is a gap in the literature when it comes to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revivals that were instead led by local governments.
This book examines the revival of worship of the Chinese Deity Huang Daxian and the building of many new temples to the god in mainland China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t analyses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initiating temp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and how development-oriented temple-building activities in Mainland China reveal the forces of transnational ties, capital, markets and identities, as temples were built with the hope of developing tourism, boosting the local economy, and enhancing Chinese identities for Hong Kong worshippers and Taiwanese in response to the reunification of Hong Kong to China.
Including chapters on local religious memory awakening, pilgrimage as a form of tourism, women temple managers, entrepreneurialism and the religious economy, and based on extensive fieldwork, Chan and Lang have produced a truly interdisciplinary follow up to 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 which will appeal to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Chinese religion, Chinese culture, Asian anthropology, cultural heritage and Daoism alike.
About the Author
Selina Ching Chan i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Centre at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Graeme Lang was a Professor of Soci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2014.
系統號:
P-0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