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Conference on Religions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標題:

Conference on Religions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時間:

2015年4月2至4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Art Centre (Konvikt)(Palacký University Arts Centre,Univerzitní 3,771 47 Olomouc,, Czech Republic)

主辦單位:

as blow

聯絡人:

E-mail: chinet.conference@gmail.com

內容簡介:

Organizers: EU project CHINET, reg. no.: CZ.1.07/2.3.00/20.0152,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 & Department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s, Masaryk University Brno

4月3日
9:30-10:30
【Keynote lecture】
Buddhist institutions as social services providers: wha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welfare regime? (André Laliberté, University of Ottawa)

11:00-12:30
►Chapel
【RELIGION, PROPERTY AND VALUES】
Immovable Property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Afonina Liubov, Institute of Far Eastern Studies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
Possibl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cholarly Commodification of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Yang Hui,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The Chinese world view, human trust, satisfaction, human behavior, life purposes and value system via the example of a Chinese rural small town (Anett Kozjek-Gulyás, Pázmány Péter Catholic University)

►Auditorium
【RELIGION AND MINORITIES】
“Chinese emperor” Chinggis Khan in PRC’s state doctrine (Katarzyna Golik,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n “the Double Religious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Taking the Shang-Xia-Lan vill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r example (Chen M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Little Apple” and other strategies towards the Uyghur minority in the XUAR (Martin Lavička, 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

14:00-15:00
【Keynote lecture】
The spiritual is political – lessons from contemporary Chinese Christianity (Gerda Wielander,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15:00-16:30
►Chapel
【URBAN CHINESE PROTESTANTISM】
Protestantism, Political Support and Liberal Democratic Values in Urban China (Phil Entwistle, University of Oxford)
Sad Eyes, Crooked Crosses in God’s Country: Popular Chinese Christian Perceptions to the 2014 Zhejiang Church Demolitions (Mark McLeiste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 Spiral of Church-State Interactions: Case study on Two Prefectural C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Zhong Zhife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uditorium
【RELIGION ON THE CHINA'S PERIPHERY】
A Study of Gongbei (Shrine) Culture among the Hui People of Xinjiang, China (Yidayati Yanitake, Bergen University)
Tibetan Buddhism and freedom of religion - beyond myths and stereotypes (Jagoda Czarnotta,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The “Chinese Empire”: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temporary Temple Arts of Han Nationality in th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Cao Wei, University of Lumière Lyon 2)

17:00-18:00
【Keynote lecture】
The Making of Charismatic Tibetan Dharma Teachings in China: The Convertibility of Money and the Plasticity of New Buddhist Spirituality (Dan Smyer Yu,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4月4日
9:00-10:00
【Keynote lecture】
Religion and Rural-Urban Immigration: An Approach to Study Assimilation in China (Fan Lizhu, Fudan University)

10:30-12:00
【CHRISTIA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Recreating a Historical Figure: The Reversal of Discourses on Western Missionaries in Xiamen Today (Liu Jifeng, Leiden University)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nd its Fight for Usage of Local Languages during Martial Law (Magdaléna Masláková, Masaryk University Brno)
The Old and the New - The "Sinazation" of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as a Rection to Current Religious Policy Issues in China (Katrin Fiedler, China Information Desk/China InfoStelle)

13:30-14:30
【Keynote lecture】
The Currency of Dissent: Overprinting money in the cause of Falun Gong (Benjamin Penn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4:30-15:30
【CHRISTIANITY AND POLITICS】
Chinese Autonomous Orthodox Church: history,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Nikolay Samoylov,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The Holy See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tanislav Myšička, University of Hradec Králové)

16:00-17:00
【Keynote lecture】
Back to the Future: On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Chen Na, Fudan University)

系統號:

C-005046

夏志清先生紀念研討會

夏志清先生紀念研討會

標題:

夏志清先生紀念研討會

時間:

2015年4月27日(週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

內容簡介:

10:15-11:15
【夏氏兄弟與中國文學研究】
主持兼引言: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引言:白先勇(知名作家)、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梅家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季進(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11:35-12:45
【夏志清的文學觀】
主持兼引言: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引言:陳國球(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柯慶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張淑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13:45-14:15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新書發表會

14:15-15:25
【夏志清的小說史】
主持兼引言:陳芳明(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
引言: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員)、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海立(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當代語言與文化系系主任)、雷勤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5:45-17:00
【當代小説家論夏志清】
主持: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朱天文、駱以軍、郭強生

系統號:

C-005113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創刊八十週年慶祝論壇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創刊八十週年慶祝論壇

標題: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創刊八十週年慶祝論壇

時間:

2015年4月30日(週四)

地點: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聖保祿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德國華裔學志研究院、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曾小姐,Tel: 02-2905-2732;E-mail: 090911@mail.fju.edu.tw

內容簡介:

9:35-10:25
【開幕演講】
《華裔學志》和華裔學志研究所創始80周年紀念:過去與將來(魏思齊,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所主編)

10:40-11:20
【主題演講】
《華裔學志》:中西交流的典範(黎建球)

11:20-12:20
【圓桌論壇I:走過歷史軌跡的華裔學志】
主持人:柯博識
華裔學志與亞洲的連結與其多元之貢獻(黃渼婷,輔仁大學)
華裔學志與田清波:時至今日仍影響現今蒙古學研究之智慧遺產(Philip Borla,聖母聖心會田清波蒙古研究中心)
對《華裔學志》1993 年第三十一冊耶穌會陳綸緒神父所著之「羅明堅與其中文詩作」的評價: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康華倫,輔仁大學)

13:30-14:10
【主題演講】
《華裔學志》前五十年(1935-1985)出版主題之特色(費樂仁,香港浸會大學)

14:10-15:20
【圓桌論壇II:華裔學志的多元範疇】
主持人:司馬忠
《華裔學志》中的老子研究(潘鳳娟,師範大學東亞系)、(江日新,中央大學)
視覺上海:白綠黑木刻藝術作品的文化再現、批判詮釋和後設媒體性(唐維敏,輔仁大學)
中西文化融合的困境與可能——以方豪神父的中西交通史研究為例(張永超,輔仁大學)

15:30-16:10
【主題演講】
現代作為意識形態:為何漢學不是科學(顧彬,波昂大學漢學系教授)

16:10-17:20
【圓桌論壇III:漢學機構當前面對的挑戰與困難--以華裔學志研究所為例】
魏思齊(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院)、顧彬(波昂大學漢學系)、Philip Borla(聖母聖心會田清波蒙古研究中心)、費樂仁(香港浸會大學)、江日新(中央大學)、柯博識(輔仁大學華裔學志)

系統號:

C-005265

2014 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標題:

2014 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時間:

2015年5月1至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組、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27829555*675;E-mail: cfas@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5月1日
9:00-10:15
主持人:陳瑪玲
基於內容型態辨識技術的考古碎片重建系統——以Lapita紋飾陶器為例(鄭雯方、丁肇隆、何建明、張瑞益、林書宇、王佑鈞、蘇郁尹、邱斯嘉)
臺灣史前陶彩初探(林淑芬)
古希臘錢幣與紅色人物陶器定年系統的比較(許家琳)

10:30-12:10
主持人:臧振華
從花岡山遺址2013-14考古試掘談斜坡堆積的自然層位發掘問題(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
南勢阿美舊社考古學之初步研究(劉益昌)
嘉義市山仔頂遺跡試掘結果暨兼論其與諸羅山社的關連性研究(顏廷伃)
籬仔尾遺址出土動物遺留及其空間分佈初探(陳維鈞)

13:30-15:10
主持人:李坤修
考古遺址/考古文化遺產、社區與在地居民(陳玉美)
博物館的公眾考古教育:以考古特展為例(彭佳鴻)
臺灣東部巨石的現況與保存維護規劃(葉長庚)
花蓮縣103年度遺址監管保護計畫(尹意智)

15:30-17:30
主持人:劉益昌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砂岩鑄模研究(李坤修)
三抱竹南遺址橄欖石玄武石石斧製作工藝研究(邵美華)
花東縱谷北段的製玉工藝探討——以重光遺址為例(郭素秋)
Nephrite jade culture in northern Vietnam prehistory: an analytical report from Trang Kenh workshop site in Hai Phong(飯塚義之)
印度太平洋珠同位素分析研究(楊小青)

5月2日
9:00-10:15
主持人:李匡悌
臺中市安和路遺址發掘報告(屈慧麗)
清水、社口尾遺址的發掘(李作婷)
南投縣集集鎮長山頂II遺址搶救發掘概報(蔡佳輔)

10:30-12:10
主持人:屈慧麗
上美崙II遺址發掘及其意義(劉益昌)
1996年宜蘭縣海岸遺址試掘整理報告(江芝華、劉益昌)
新北市八裡舊城遺址考古試掘報告(陸泰龍)
苗栗縣公館鄉福基遺址試掘報告(劉克竑)

13:30-15:10
主持人:陳有貝
藉由植物矽酸體和貝類殼體穩定同位素分析論臺灣西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農作栽培與牡蠣季節性消費(李匡悌、李作婷、陳昱琪、米泓生)
烏山頭遺址出土人骨整理結果2014(林秀嫚)
臺灣考古人骨遺傳數據重新檢視(陳淑倬)
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在臺灣地區人骨和獸骨的分析應用:古食性研究(李政益、王珮玲、林秀嫚、林立虹、羅清華、陳瑪玲、蔡錫圭)

15:30-16:45
主持人:陳光祖
臺南市歸仁區大昌橋遺址調查發掘計畫工作報告(張益生、宋昱潔)
國母山遺址考古試掘報告(戴志家)
考古遺址的空間現象與社會結構初探——以道爺、灣港南及三抱竹南遺址為例(劉亭攸)

系統號:

C-005133

2015年第五屆「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年第五屆「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年第五屆「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8日(週五)

地點:

中原大學(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

主辦單位: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聯絡人:

劉承欣,Tel: 03-265-6904

內容簡介:

一、會議宗旨
從事華語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對急速改變的現況,必須充分體認各國華語文學習環境的在地化,及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多樣性,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做全盤的考察與建構,才能使華語文教學與國際教育接軌。面對世界各國學習華語文熱潮,產官學界應集思廣益,進行腦力激盪,舉凡編印教材、培訓師資,以及推動全球網路華文教學等,提出對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看法;此外,如何在我國著有績效之僑民教育基礎上推動海外華語文教育亦是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期盼透過本次「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從事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產官學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促成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攜手合作,共同為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研討會會議主題
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產業之新視野

三、研討會會議形式
1、專題演講
2、論文發表
3、教學工作坊
4、壁報發表

四、研討會會議議題
1、華語文產業國際化研究
(1) 華語文政策與現況
(2) 華語文海外駐點計畫
(3) 華語文教材、師資、課程輸送計畫
2、華語文本體研究
(1) 華語語音研究
(2) 華語詞彙研究
(3) 華語語法研究
(4) 華語語用研究
(5) 華語言談分析
(6) 古代漢語研究
3、華語文教育研究
(1) 華語文教材發展
(2) 華語文創新教法
(3)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
(4) 華語文習得研究
4、華語文數位應用
(1) 華語文數位化教學
(2) 華語文數位教材發展
(3) 華語文行動學習
(4) 華語文數位遊戲研發
5、華語文師資培訓研究
(1) 華語文師資培育與評鑑
(2) 華語文教學品質管理機制
(3) 華語文師資認證與推廣
6、專業華語
(1) 商務華語
(2) 旅遊華語
(3) 宗教華語
(4) 新聞華語
7、其他相關華語文議題

五、研討會舉辦日程
1、論文全文截稿:已於3月9日截止。
2、研討會議程公佈: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3、研討會舉辦日期:2015年5月8日(星期五)。

六、投稿論文
本次會議發表之論文,於會議結束後,將投稿《中原華語文學報》,經過審查後,予以刊登。

七、報名參加會議
報名參加會議請至報名網站填寫表單,報名網站:http://bit.ly/1mOWSDT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聯絡人:劉承欣
聯絡電話:03-265-6904
本系電子郵件信箱asclc@cycu.edu.tw
會議表格下載網址:http://is.gd/roRz4B

系統號:

C-005047

山通‧大海——第十五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山通‧大海——第十五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標題:

山通‧大海——第十五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15至1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123號)

主辦單位: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

聯絡人:

E-mail: cultureshk@gmail.com

內容簡介:

「文化山海觀」是一場多元對話的研討會,為了促進文化資產在學術研究中能夠更有嶄新的突破。邁入第十五屆的文化山海觀,期許能藉由研討會開啟文化資產的高更層次。近年,文化經營相關職業成為熱門議題,但此類由文化資產進行創意延伸的能量,為何無法充分彰顯文化資產的價值呢?

今年將以「山通、大海」為核心宗旨,來探討文化資產在今日社會中的處境。文化資產領域是個寬廣的領域,本屆引清代經營臺灣中部地區政策的重要轉捩點—清代開闢貫穿中央山脈僅存的中路古道—八通關古道,在開拓時,曾立下的石碑志「山通大海」—以此鼓勵文化資產領域的各位能在面對研究的困難時能具有豪氣宏觀之決心,因此訂下「山通、大海」為本次兩個討論議題面向的名稱,期盼能廣邀不同文化脈絡的觀點進行討論,為文化資產的典藏、保護、經營,甚至時事議題開啟更多元的交流,以深化文化資產領域研究的新能量。

研討會議題:
此次研討會分為兩大議題,核心架構為「山通、大海」,文化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舉行至今已邁入第十五年,希望能結合各領域的參與一同來探討文化資產在今日社會中的處境。其論述範圍包含:

【山通】
關山難越、通天達地,前者取自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詩句,而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如攀越高山,因時間積累得以到達頂峰時,又驚見更寬廣的視野、更高峻的大山,雖然攀山困難,但面對那被山嵐繚繞的若隱若現的無形珍寶,這困難卻撼動不了我們共同想來守護的心。後者則表達修復文物、有形資產保存至天上飛的下到地上建物,都需要保存的技術才得以延續。技術從古至今,不斷的更新或是被討論,探究人們對於智慧的結晶的努力與延續保護資產技巧的精進。

【大海】
大而化之、海納百川,前者出自為《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聖,文化之大有如穹蒼,唯有領導指引才知途徑,為專業經營、管理找出新文化之路。而後者則期許未來文化資產維護能如同海納百川達到更寬廣的境界,除了保護及推廣之外,更應接受批判及思考,接受各種意見而教學相長。


本研討會已公布論文錄取名單,請參見:http://shanhaikwun2013.weebly.com/new26368260322084421578.html

系統號:

C-005109

東亞外交史的新視野——外交史研究的新見解與展望

標題:

東亞外交史的新視野——外交史研究的新見解與展望

時間:

2015年5月15日(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9:30-11:10
【從周邊視角探索新看法】
試論吳允謙的通信使經驗和朝天使經驗(程永超)
為保全朝鮮的嘗試:19世紀80年代後期李鴻章的中俄立約論(李動旭)
萬寶山案與中日交涉(王慧婷)

13:30-14:40
【由主權意識理出新認識】
「自出機杼」的創舉:論晚清外交中的「國電」(吉辰)
北洋時期海道測量局維護測量主權之考察(陳禎祥)

15:00-16:10
【自雙邊矛盾獲得新見解】
中國排日運動與原敬內閣的外交處理——以1919年福州慘案為中心(朝野嵩史)
清末中日兩國對於日僧來華傳教權的論爭——以泉州東本願寺安海教案為例(倪管嬣)

16:30-17:40
【藉民間視角構築新展望】
近代中國的學術外交及其國際化——以參與遠東熱帶醫學會為視角(容世明)
從永井久一郎《觀光紀遊》看 1910 年日本實業團的中國之行(羅皓星)

◎議程中另有「外交史與檔案研究心得交流」小型講座,由政大「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群成員王文隆(現任國民黨黨史館主任)、蕭道中(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楊子震(現任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分就國民黨黨史、英文檔案與日文檔案三方面進行介紹與分享心得。

系統號:

C-005114

2015華文文學的三個跨界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華文文學的三個跨界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23日(週六)

地點:

東華大學(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聯絡人:

鄭鈺潔,e-mail:sinophonendhu2015@gmail.co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旨
華文文學的研究自二十一世紀以來便在世界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近幾年更是掀起一股熱潮,且華文文學創作者成果豐碩,除了通過文本與自我及世界對話,許多文學作品更跨足其他領域,進行多重對話。而這樣的成就不僅使得華文文學的創作有許多新的嘗試與突破,也使許多創作者對華文文學有了更深地鼓舞,同時也讓華文文學研究者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及思考如何對待華文文學作品,讓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不僅僅只是一種文學,更是一種藝術成就。因此,秉持著這種精神與想法,本會議將分成研究與創作兩個面向,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對話,激發研究生產生研究、創作動能,提升著作撰寫能力,蔚成學術風氣。

二、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三、承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所學會

四、會議時間
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

五、會議地點
國立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
地址:97401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六、徵稿對象
華文文學相關研究領域學者及作家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研究生
對於華文文學研究及文學作品有興趣者

七、徵稿主題
(一)論文主題
投稿論文需以「華文文學的三個跨界--跨區域、跨領域、跨媒介」為主軸撰寫論文,文長以兩萬字為限。

(二)創作作品主題:主題不限。
創作作品字數規定:
小說以一萬字內為限。
散文以四千字內為限。
新詩以五十行內為限。
劇本以四十至六十分鐘內為限,須附三百字以內大綱、人物及場景說明。

八、審查方式
為求會議安排之周到,本研討會採預審制度。來稿委請國內學者進行匿名審查,通過者始邀請於會中發表;未能通過審查者,另行告知。審查結果預計於2015年5月初公布。

九、稿件繳交及截稿日期
(一)論文及創作作品截止日期:已於4月5日截止。主辦單位收到投稿資料後,將以E-mail與投稿者確認,投稿超過3日未收到確認者煩請來訊洽詢。。

十、出席費用:
因經費限制,宣讀者無法支付稿酬或車馬費,敬請見諒。發表完成後,本系將發給證明。

十一、聯絡方式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所學會,鄭鈺潔同學
Email:sinophonendhu2015@gmail.com
地址:97401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人社一館B303室)

系統號:

C-005098

「臺灣道教儀式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臺灣道教儀式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道教儀式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31日(週日)

地點:

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聯絡人:

吳先生,E-mail: 497900154@mail.fju.edu.tw

報導者:

吳瑞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內容簡介:

暫訂議程

9:10-10:00
臺灣道教的道壇生態及其齋醮法事(謝宗榮,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進修部兼任講師)

10:20-12:00
臺灣民間廟宇的祝壽儀式──以宜蘭冬山鹿安宮為例(卓麗珍,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臺南地區道士登刀梯晉升道長儀式之科儀研究(楊一樂,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碩士)

13:10-14:50
道教正一派《早朝科儀》儀式音樂研究──以林昌桐道長為對象(葉添芽,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講師)
羅天大醮:基本形式與地方調適──以南鯤鯓代天府甲午科羅天大醮為例(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15:10-16:00
綜合座談

16:00-16:50
專題演講(李豐楙,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

系統號:

C-005169

2015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標題:

2015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時間:

2015年6月11至12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

張正諺,E-mail: cseas2015@gmail.com

內容簡介:

2015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徵稿啟事

年會主題:季風亞洲東南亞的過去與現在

前言
季風亞洲 (Monsoon Asia)是一地理學名詞,專指受到季風影響的亞洲地區。因亞洲大陸面對太平洋印度洋,海陸之間的氣溫、氣壓差距甚大,因而成為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而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們,其過去與至今的數千年歲月中,皆受到此一季風氣候之影響,不論是飲食習慣、農作發展、海洋貿易,甚至是宗教與文化的傳播,以及移民的混血繁衍,皆在往來中促進了彼此的交流,特別是與大中華文化圈有著密切關係的東南亞。

在過去千年的歲月裡,東南亞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早在漢、唐時期起,便成為中國與印度及阿拉伯世界交流的「中繼站」。不論是商品、動植物或是語言詞彙上的交換與互動,或是佛教及伊斯蘭教的傳入大中華地區,還是阿拉伯文明與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的交流,東南亞地區都曾扮演極為特殊的角色。甚至自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歐國家葡、西、荷、英、法等國先後在此地區建立據點經營亞歐貿易,而後帶動了數波華人殖民海外的歷史浪潮,影響所及是今日約有三千多萬華人定居在東南亞,以及「唐山過臺灣」漢人在臺灣的立足與繁衍,再再證明了東南亞與臺灣的我們,共同參與了季風亞洲數千年來歷史洪流的辛酸與喜樂。

經由前人的努力耕耘,以及各界的關懷與期盼下,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已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本屆研討會延續著前人的腳步與精神,強調多元文化的人文關懷,從多元文化的視角,鼓勵以各種學科,從歷史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經濟學的領域切入,亦希望以不同的研究角度,如商品、性別、宗教、生態、文化、權力,來進行東南亞議題的相關研究。因此,誠摯邀請有志於從事東南亞區域研究的專家學者,惠賜稿件,冀望一同開創東南亞區域研究的新頁。

會議主題
本年度研討會會議主題為「季風亞洲東南亞的過去與現在」,主要研究議題與方向如下:
1. 東南亞的政治權力(政治、人權)

2. 東南亞的國際關係(外交、國際合作)

3. 東南亞的經貿整合(商貿、產業、投資)

4. 東南亞的社會意象(性別、族群、社會、移民)

5. 東南亞的人文歷史(歷史、宗教、文化、文學)

6. 東南亞的相關議題(藝術、生態、其他)

會議資訊

會議日期:2015年6月11至12日(週四至週五)

會議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14年2月28日(摘要文長約500字)

審查公布日期:2015年3月15日

全文截稿日期:2015年5月15日

※受限於大環境經費問題,本次會議論文發表人數將視經費多寡有所調整。

※會議亦接受博碩士生壁報論文(poster paper),故投稿者可逕直申請提出壁報論文,一般論文經審查後,亦可能建議投稿者改提壁報論文。

聯絡事項
投稿請將個人資料、履歷與摘要寄至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電話:+886-3-5742144;傳真:+886-3-5723105
地址: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email: cseas2015@gmail.com
行政助理:張正諺;電話:0910075226

相關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cseas2015/

系統號:

C-005045

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

標題:

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

時間:

2015年6月14至15日(週日至週一)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330111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宗教學會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66902

內容簡介:

一、會議資訊:
會議時間:2015年6月14(日)、15(一)日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330111室
主辦單位:臺灣宗教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二、會議主題:
主題一:華人宗教在臺灣與世界
子題:
1、臺灣華人宗教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2、海外華人宗教
主題二: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
(其他與宗教相關之研究論文亦歡迎賜稿)

本研討會摘要已於3月20日截止收稿,主辦單位將開會決定入選文章並通知作者。

系統號:

C-005108

The 2nd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The 2nd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標題:

The 2nd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時間:

2015年6月18至20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SOAS (Vernon Square Campus)(Vernon Square, Penton Rise, Kings Cross, London WC1X 9EW,UK)

主辦單位:

Academia Sinica;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E-mail: jl91@soas.ac.uk

內容簡介:

6月18日
9:30-10:30
►Rm.V111
【Keynote Speech I】
Past, Present Future in Taiwan Studies: An Historiographical and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Murray Rubinstein,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10:30-12:00
►Rm.V111
【Panel 1: Domestic Politics】
Party Politics in Taiwan Revisited (Dafydd Fell)
Is Taiwan still structurally politicized? (Mikael Mattl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
The Many Faces of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Politics: A Survey of the Journal Articles (Jih-wen Li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TAIWAN)

►Rm.V211
【Panel 2: Film and Documentaries】
The Taiwan New Documentary: A Critical Overview (Kuei-fen Chiu,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WAN)
From Taiwan New Cinema to Cape No. 7: Auteurism and Beyond (Hsiao-yen Peng,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 Taiwan Film Studies (Tze-lan Sa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edia Studi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14:00-15:30
►Rm.V111
【Panel 3: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Two Tigers on One Mountain: Assessing Is Taiwan Chinese? in the 21st Century (Melissa J. Brow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USA)
TBD (Ching-hsin Yu, Election Study Center,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The Ditouzu - Reterritorialising Taiwanese identity (Mark Harrison, Asian Languages & Studie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USTRALIA)

►Rm.V211
【Panel 4: Media and Educati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Studi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in Taiwan (Ming-yeh Rawnsley, China Policy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K)
Transforming Taiwan's Media, Qualifying 'China Factor': Expanding positive freedom of the press (Chien-san Fe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Elementary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aiwan (1945-2000) (Bi-Yu Chang,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Rm.V121
【Panel 5: Gender Issues】
The Afterlife of Women Workers: A Renewed Direction of Gender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Taiwan (An-ru Le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Gender and Women Studies in Taiwan: From “New Feminism” to Intersectionality (Jens Damm,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Studies,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TAIW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eminist Discourses and Women’s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Doris T. Chang,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nd Religion,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USA)

16:00-18:00
►Rm.V111
【Panel 6: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ing Taiwan's Democracy: The State of the Field (Shelley Rigger,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Davidson College, USA)
TBD (Bruce Jacobs, School of Languages, Literatures, Cultures & Linguistics,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TBD (Mau-kuei Cha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Rm.V121
【Panel 7: Migration】
Rethinking Taiwanese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 through Cross-Strait Migration (Sara Friedma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USA)
Immigrant Parenting as Identity Work: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the US (Pei-chia L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TBD (Hong-zen Wa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TAIWAN)
What’s Marriage Got to Do with It? Examining Taiwa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riage Migration (Isabelle Cheng,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UK)

6月19日
9:30-11:30
►Rm.V111
【Panel 8: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shang and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a rising or declining research field? (Gunter Schubert, Institute of Asian and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GERMANY)
Rediscovering the China Factor: Overview of the China Impact in Taiwan (Jieh-min Wu,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State of the Field (Scott L. Kastner,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Mapping the many displacements of the China-Taiwan border (Francoise Mengin, Centre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s internationales, Sciences Po, FRANCE)

►Rm.V211
【Panel 9: Rewriting Taiwan History】
Reflecting on the Pas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new Directions (Ann Heylen,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Bridging the Gap: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s (Paul Katz,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Rewriting Taiwan History (John Shepherd,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SA)
The Meta-history of History: Some Reflections on Tsao Yung-ho’s Thesis of “History of the Taiwan Island”(Rwei-ren Wu,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Rm.V121
【Panel 10: Literature and Arts】
Rupture and Genealogy: Literary Institution in Mid-Twentieth-Century Taiwan (Sung-sheng (Yvonne) Chang,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The State of Taiw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Kuo-ching Tu,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SA)
Women Writers’ Historical Fi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Gender as National Allegory Revisited (Fang-mei Lin,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Revisited (Marc L. Moskowitz,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SA)

12:00-13:00
►Rm.V111
【Keynote Speech II】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a Problem of Chinese Militarisms (Christopher Hughe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K)

14:00-16:00
►Rm.V111
【Panel 11: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ck to the Future: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Since the 1982 US-PRC Arms Sales Communiques (Dennis Hicke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USA)
Selling Taiwan: A reconsideration of Taiwan's Public Diplomacy (Gary Rawnsley,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berystwyth University, UK)
TBD (Jacques deLisl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School, USA)
TBD (Vincent Wei-cheng Wa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USA)

►Rm.V211
【Panel 12: Modern Taiwan History】
Campaigns, Bureaucracy, and Theatre in State Making from Above: Regime Consolidation in Taiwan, 1949-1954 (Julia C. Strauss,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Island of Histories: Memory, Identity and Heritage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Historiography(Lung-chih Chang,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The 'preemptive cringe' and its role in UK-Taiwan trade and politics 1950-80 (Michael Rand Hoare,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Island X: Taiwanese/Americans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al Formation in the Diaspora (Wendy Cheng, Justice and Social Inquiry and Asian Pacific American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Rm.V121
【Panel 13: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s】
Indigenous Studies and Taiwan Studies : A Complex Relationship (Scott Sim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From the "pluralistic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to the "geopolitical liminality”. Framing a composite understanding of Taiwan’s situation by crossing ident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geopolitics (Stéphane Corcuff, French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 (CEFC) Taipei branch)
Indigenous People and Indigenous-Han Relationship in Taiwan: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Chun-chieh Chi, Depart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and Cultur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TAIWAN)
Studies on Taiwan’s Ethnic Relations: The State of the Field(Fu-chang Wa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16:30-18:00
►Rm.V111
【Panel 14: 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Movement Study in Taiwan: A State-of-the-field Report (Ming-sho Ho,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The effect of religions on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Taiwan(André Laliberté, School of Politic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The Middle Classes,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The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Hsin-huang Michael Hsiao)

►Rm.V211
【Panel 15: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The Study of Taiwan Economy (Peter Chow,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USA)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Revisit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Taiwan (Joseph W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Mainland China’s Outward Investment into Taiwan after Ecf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an Knoerich, Lau China Institute, King’s College London, UK)

►Rm.V121
【Panel 16: Language】
Chair: Paul Jen-Kuei L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TAIWAN)
Language contact in Saisiyat (Elizabeth Zeitou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TAIWAN)
Euphemism in Formosan Languages (Amy Pei-Jung Lee, Department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TAIWAN) 
TBD (Henning Klöter, Centre for Modern East Asian Studies (CeMEAS), Georg-August University Göttingen, GERMANY)

6月20日
9:00-10:00
Venue: SOAS (Russell Square Campus)
►Rm.BGLT
【Keynote Speech III】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Paul Jen-Kuei Li)

10:00-11:30
►Rm.BGLT
【Roundtable 1: Taiwa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hair: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Taiwan and Irelan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Global Processes, Local Contexts (Fang-long Shih, 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K)
Mainland China’s Outward Investment into Taiwan after Ecf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Yun-han Chu,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Taiwan Studies in Japan: 1995-2014 (Atsushi Sugano,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Meio University, JAPAN)

►Rm.B111
【Roundtable 2: Taiwan Studies Teaching】
Sung-sheng (Yvonne) Chang, Dafydd Fell, Ann Heylen, Lung-chih Chang

11:50-13:20
►Rm.BGLT
【Roundtable 3: Taiwan Studies Publishing】
Chair: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Shelley Rigger, Bruce Jacobs, Kuo-ching Tu, Dafydd Fell,Gunter Schubert

►Rm.B111
【Roundtable 4: New Publications in Taiwan Studies】
Chair: Niki Alsford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Place, Identit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Post-war Taiwan (Bi-yu Cha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aiwan: A New Generation of Activists and Stakeholders (Simona Grano, Asien-Orient-Institut,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Southern Hokkien: An Introduction (Bernhard Fuehrer,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系統號:

C-005170

第九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九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9月3至5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長榮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2015taiwanconference@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及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共同主辦。多年來,本研討會皆以發展臺灣的語言、文學、文化的學術研究及交流為宗旨。

「臺灣」作為研究主體進入學術與教育的體制之中,雖然是相對晚近的事情,然其相關的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已吸納了眾多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也因不同視角與立場的介入而呈顯出多元開放的格局。儘管如此,臺灣研究也不斷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衝擊著臺灣語言、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視野。

有鑑於此,「第九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跨越與創新:新視域下的臺灣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為主題,歡迎各界學者與研究者踴躍投稿。徵稿子題如下:

1.本土語言語料庫相關研究。
2.本土語言檢定。
3.語言與社會互動。
4.文學與社會參與。
5.性別、世代、族群。
6.通俗文學與雅文學的跨越與創新。
7.民俗文化的流行。
8.飲食文化。
9.人文與社會研究方法的創新。
10.其他。

會議日期及地點:
(1) 2015年9月3日至9月4日,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2) 2015年9月5日,長榮大學。
摘要截稿日期:已截止。
全文截稿日期:2015年7月15日。

投稿方式: 請填寫投稿者資料表寄至2015taiwanconference@gmail.com

系統號:

C-005044

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0月16至17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宜蘭市神農路一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國立宜蘭大學、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洪榆宸,Tel: (03)935-7400#7947;E-mail: niucge@gmail.com

內容簡介:

壹、宗旨
全方位探索黃春明及其文學,深入其內在世界,梳理其變遷軌跡及與外在環境的互動狀況,並試圖發現其價值,尋找其文學史位置。

貳、徵稿主題
一、黃春明個別創作文本的分析
二、黃春明文學的主題學探討
三、黃春明不同階段文風的變化,及其文學史意義
四、黃春明與同時代華文作家的比較
五、戲劇、電影、美術:黃春明的跨界表現
六、宜蘭、臺灣、世界:黃春明的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
七、黃春明與語文教學的關聯性

參、舉辦時間:2015年10月16至17日(週五至週六)

肆、舉辦地點: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伍、重要時程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民國:2015年4月9日
摘要審查結果公布日期:2015年4月24日
全文截稿日期:2015年7月31日

陸、主辦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國立宜蘭大學、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

柒、投稿須知:
一、論文摘要提交格式說明:
(1)中文請使用新細明體;英文及數字請採Times New Roman。
(2)字體大小:(中、外文)論文標題請使用16號粗體字;作者姓名、服務單位採14號字;內文採12號字。
(3)論文摘要:500字以內。
二、論文摘要提交方式:請以電子檔案將論文摘要回函(投稿人基本資料及論文摘要(詳見附件)寄至niucge@gmail.com。信件主旨請註明:「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
三、論文摘要提交截止時間:2015年4月9日(週四)下午5:00前(以E-mail到件時間為主)。
四、論文摘要審查結果通知:2015年4月24日。
五、論文全文則請於2015年7月31日之前提交,以便會議論文資料的印製作業。

捌、聯絡人:
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洪榆宸先生
電話:(03)935-7400轉7947
傳真:(03)936-0668
E-mail: niucge@gmail.com

玖、大會網址:http://cge.niu.edu.tw/main.php

系統號:

C-005048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標題: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時間:

2015年10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宜蘭縣史館會議室(宜蘭市凱旋裡縣政北路3號)

主辦單位: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史館

聯絡人:

陳文立,Tel: (03)9255488轉5015

內容簡介:

泰雅族是宜蘭縣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群,人口1萬2千餘人,佔縣內原住民族人口數75%;主要居住於大同鄉、南澳鄉,在宜蘭的族群互動與歷史舞臺上,泰雅族始終是舉足輕重的角色之一。因此,第11屆的「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以宜蘭泰雅族整體歷史、文化及族群發展作為研討主題,期望藉由區域研究中對特定族群的再聚焦,讓我們得以看見過去與現在宜蘭族群面貌。同時,思索並期待未來族群互動、發展的各種可能。

本屆研討會以「宜蘭泰雅族」為主題,舉凡歷史、文化、族群關係、教育、語言、社會、政治、經濟產業、社區營造、婦女、藝術,乃至以泰雅族或其亞群為對象之跨區域研究等相關議題,皆歡迎踴躍投稿。
會議資訊
一、會議名稱:「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二、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三、承辦單位:宜蘭縣史館
四、會議時間:預訂於2015年10月17日(六)、18日(日)
五、會議地點:宜蘭縣史館會議室

【投稿說明】
一、論文摘要:
(一)字數以1,000字為限,關鍵詞以不超過10個為原則。
(二)論文摘要審查通過者,復請於2015年6月30日前前提交全文。

二、論文字數:
(一)包括題目、作者姓名、摘要、關鍵詞、正文、圖表、註釋及參考文獻等,以15,000字為上限。
(二)請於2015年6月30日前,將論文全文、著作權授權同意書以書面郵寄(附電子檔)或電子郵件寄送至宜蘭縣史館,並請於郵件上或電子郵件主旨註明「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

三、論文稿酬:
(三)論文全文經匿名審查通過,擇優邀請與會發表,並致贈稿酬。
(四)稿酬依各機關學校出席費及稿費支給要點辦理,每千字以700元計算,每篇論文字數以15,000字為上限。
四、論文摘要表、投稿報名表、論文格式與著作授權同意書,請逕至宜蘭縣史館網站下載。

【審查制度及截稿日期】
一、本研討會徵稿稿件採摘要、全文兩階段匿名審查。論文全文經匿名審查通過,擇優邀請與會發表,並致贈稿酬;本館並具優先出版論文集權利。

二、截稿日期:
(一)論文摘要:已於2014年11月30日截止並通知審查結果。
(二)論文全文收件截止日期為2015年6月30日,預訂於2015年7月31日前通知審查結果通知。

三、投稿及聯絡資訊:
(一)請依內容於書面封面、或電子郵件主旨註明「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摘要」或「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循以下各項資訊寄送至宜蘭縣史館。
(二)地址:26060宜蘭縣宜蘭市縣政北路3號
(三)網站:http://yihistory.e-land.gov.tw
(四)電子信箱:yihistory@mail.e-land.gov.tw
(五)聯絡人:陳文立先生,電話(03)9255488轉5015

系統號:

C-005043

中國翻譯史進程中的譯者:第一屆中國翻譯史國際研討會

標題:

中國翻譯史進程中的譯者:第一屆中國翻譯史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7日至19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聯絡人:

張夢媛,E-mail: translationhistory@cuhk.edu.hk

內容簡介:

「中國翻譯史國際研討會」系列旨在透過對譯事活動的具體個案研究,為翻譯史這門跨領域的新學科提供全新的研究模式、方法及視角,在世界文明和人類思想的大框架下探索中國翻譯史。此系列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探討不同中心主題,誠邀世界各地學者前來參加。

第一屆中國翻譯史國際研討會以「中國翻譯史進程中的譯者」為主題,探索譯者角色對中國翻譯史發展軌跡的影響。本會歡迎學者自組小組或以個人名義,就「譯者」或以下相關課題提交論文摘要:
►譯者與民族語言及文學發展

►譯者與知識採納和挪用

►譯者與中外文化交流

►譯者與宗教傳播及其本土化過程

►譯者與國際衝突和協商

重要日期:
1.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5年6月30日
2.會議論文接受通告:2015年7月31日
3.會議日期:2015年12月17–19日

系統號:

C-0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