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姜學豪:精神分析與跨文化科學在華語語系太平洋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姜學豪(Howard Chiang,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教授)
聯絡人:
許小姐,Tel: 02-2652-3324;E-mail: alison112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探討精神健康文化基礎的知識生產史。姜學豪將心理動力學與華語語系文化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置於跨太平洋的環境中—從醫學現代化時代到國際心理健康的興起。他追蹤了一種新的科學風格:跨文化推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的結晶。這種認知風格推翻了西方生物醫學範疇普遍適用的假設,將跨越地理和學科邊界的思維視為證據的基礎,產生了科學探究的新範疇和參數,並將其務實者從學術話語的邊緣重新定位到中心。儘管西方精神分析學家與「中國」的接觸通常被認為在冷戰時期達到頂峰,但這次演講揭示了一個更長、更複雜的歷史軌跡,其中嵌套了這樣一個思想集體。
系統號:
A-060079
【演講】葉聰霈:道教圖像的數位人文討論:以「北斗九皇」、「三界四府」為主的辨識與分析
標題:
【演講】葉聰霈:道教圖像的數位人文討論:以「北斗九皇」、「三界四府」為主的辨識與分析
時間:
2025年4月2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葉聰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60110
【演講】楊朝傑:清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與鹿港地方社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日(週三)14:20-16:00
地點:
臺大普通教學館205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楊朝傑(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60113
【演講】邢福增:臺港墳場遊讀:生死、宗教與歷史的跨越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6日(週日)15:00-16:30
地點:
唐山書店(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邢福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
內容簡介:
清明歸來,是時候從墳場這個空間,去閱讀生死與宗教。香港宗教史學者邢福增,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退休教授,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自命「墳遊」為志趣,在港時曾出版《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並時常帶領墳場導賞;這次邢福增會分享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文化觀察,以及來臺後到過的幾個臺灣墳場,並與《街坊眾神:世界宗教在香港》、《何處不他鄉?小眾宗教在東亞》兩書中相關篇章一起閱讀,文字景觀交相對照,且與邢教授來一場後清明的宗教思辨與墳場神遊。
系統號:
A-060111
【演講】田安:唐代文獻的後世傳衍—從《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談起
標題:
【演講】田安:唐代文獻的後世傳衍—從《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談起
時間:
2025年4月7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田安(Anna Shields,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備註:中英文雙語座談。無須登記,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60119
【演講】林于煖:津漁遠颺:戰後高雄民營造船業的能動性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9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于煖(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助理)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吳明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3月31日(星期一)23:00截止
請使用桌機或筆電報名(避免用手機),感謝您的配合。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4月1日(星期二)展開審核作業,預計於4月2日(星期三)前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備註:若4月2日(星期三)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系統號:
A-060020
【演講】董恕明:以身為度,跨彊越界——以楊傳廣傳記書寫為例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董恕明(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亞洲鐵人」楊傳廣先生(1933-2007)在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上,以8334分獲十項奧運銀牌;1964年在聖安東尼國際十項中,以9121分破世界記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突破9000分的選手,也同時改變了日後十項全能賽事的計分方式。在攀登他體育事業的峰頂之後,這位來自臺東馬蘭部落的阿美族人,在他運動場外的人生競技場上,對後人猶有那些重要的啟發?正可藉此傳記書寫的歷程,一窺堂奧。
系統號:
A-059934
【演講】徐兆安:天吏:明清科舉考官的閱卷工作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2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徐兆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
1.「歷史文物陳列館專題演講」免費參加,無需報名,無直播。
2. 現編制內公務人員可申請兩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
系統號:
A-060120
【演講】平川信幸:御後絵と東アジアの帝王像——国王の正面向きの意味を考える——
標題:
【演講】平川信幸:御後絵と東アジアの帝王像——国王の正面向きの意味を考える——
時間:
2025年4月12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沖縄県立博物館・美術館講堂(沖縄県那覇市おもろまち3丁目1番1号)
主辦單位:
沖縄県立博物館・美術館
主講人:
平川信幸(教育普及担当学芸員)
聯絡人:
Tel: 098-941-8200
內容簡介:
2024年3月、沖縄戦で消失した歴代国王の肖像画「御後絵」4点がアメリカで奇跡的に発見され、沖縄に戻ってきたというニュースがありました。本講座では、戦前に撮影された10枚の御後絵と、中国・朝鮮・日本の帝王や天皇の肖像画を比較することで、その特徴を明らかにし正面向きの構図について深堀りします。
系統號:
A-060071
【演講】王冠文:十六世紀前臺灣史前玻璃交易體系與區域網絡的變遷:回顧與研究展望
標題:
【演講】王冠文:十六世紀前臺灣史前玻璃交易體系與區域網絡的變遷:回顧與研究展望
時間:
2025年4月14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王冠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60118
【演講】岸本美緒:「重商主義」與明清中國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岸本美緒(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講演摘要: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重商主義」一詞被用於多種意義。一種是指反對重農抑商而主張重視商業論者,如宋代的事功學派。另一種是類似歐美的重商主義的觀點,特別是在清末「商戰」理論中,用於重視貿易差額與期待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觀點。雖然同樣使用「重商主義」一詞,前者是批判抑商政策而主張自由貿易,後者則代表與自由放任政策對立而主張國家干預與保護主義,因此兩者的立場是不同的。
本講將考察與近世歐洲重商主義與同時期的中國經濟思想的特質。在當今學界對所謂「重商主義者」思想的研究,已超越過去亞當·斯密的理解層面,指出其多樣性與靈活性,且試圖在當時的現實與思想的背景脈絡中具體理解這些思想。基於此潮流,本講將討論明清時代關於「財」的概念、農本論、奢侈論及「所得流動」等議題,並以此來思考與同時期西歐「重商主義」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在世界史所謂「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中,隨著跨大陸貿易規模的擴大,市場經濟的浪潮幾乎同時衝擊了位於東亞與西歐地區。貿易的活躍、白銀的大規模流通、圍繞貿易利益的抗爭、手工業的發展與區域分工等現象,不僅在西歐,也出現在中國,這一點今天已成為共識。如果能合理解釋各地區對此應對的共通點與差異性,那麼,這將有助於從更廣闊的世界史視角,來重新審視過去被認為主要是歐洲現象的「重商主義」。
系統號:
A-060047
【演講】徐光台:我對《乾坤體義》的研究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5日(二)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305(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徐光台(國立清華大學榮休教授)
聯絡人:
李惠美,Tel: (02)29052327
報導者:
李惠美
內容簡介:
【主持】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舉辦方式】實體會議
◆本演講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入場聆聽,謝謝◆
系統號:
A-062990
【演講】周陶沫:深圳——冷戰盡頭的經濟特區: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亞洲發展
標題:
【演講】周陶沫:深圳——冷戰盡頭的經濟特區: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亞洲發展
時間:
2025年4月15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秘書室
主講人:
周陶沫(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ean's Chair,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系統號:
A-060077
【演講】廖肇亨:黃檗宗史料兩種《檗宗譜略》與《新黃檗志略》論考:從江戶初期詩僧深草元政談起
標題:
【演講】廖肇亨:黃檗宗史料兩種《檗宗譜略》與《新黃檗志略》論考:從江戶初期詩僧深草元政談起
時間:
2025年4月1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威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討論人:劉家幸(國立成功大學不分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60109
【演講】王智明:臺灣歷史裡的美國以及美國文學中的臺灣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7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自二戰以來,美國無疑是中華民國最重要的盟邦,臺灣人向來也對美國所代表的現代性有相當的嚮往與敬佩。然而,美國在東亞所扮演的角色自十九世紀以來就從來不是單面的。不論是1853年美國黑船至日本迫其開國,1882年當時的朝鮮和美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或是1898年美國軍事佔領與殖民菲律賓等事實,甚至是至今仍存在韓國和沖繩的美軍基地,美國在東亞的存在有暴力與溫柔的兩面性。那麼,臺灣歷史與記憶中的美國又是如何呢?美國文學中的臺灣又有著什麼樣貌呢?本講座的目的就在於梳理這條美國在臺灣的歷史線索,在倚美論和疑美論的兩端思考臺灣歷史與記憶中的美國。
系統號:
A-060017
【演講】方震華:從拘使到背盟——賈似道誤國說的形成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7日(週四)15:0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呂助教,Tel: 02-33664704;E-mail: luyy@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演講摘要:關於南宋亡國原因的檢討,一向聚焦於賈似道的責任。本次演講將比對元世祖在中統二年(1261)與至元十一年(1274)發布的兩篇伐宋詔書,並參照南宋方面的紀錄,指出廣為後世所知的賈似道「敗盟誤國」之說,其實是在至元十一年才由元政府提出,但很快就得到南宋官員和皇室的附和。兩個敵對的政權,在指責賈似道的立場趨於一致,源於不同的考量。反對賈似道的南宋官員引用元政府的說詞,以求說服朝廷懲處似道。南宋主政者則將宋元交戰的原因歸咎於賈似道個人,期盼藉以博取元朝的同情,達成罷兵議和的目標。元政府則透過指責南宋「背盟」,為南征之舉取得合理性。在宋恭帝投降之後,又進一步衍生出忽必烈原本無意滅亡宋室的說法。這與忽必烈囑咐南征統帥伯顏不可嗜殺的紀錄相互配合,共同形塑忽必烈寬仁的形象。
系統號:
A-060078
【座談會】逸興論學:文哲所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18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第一場
南朝時期文集閱讀狀況重估——讀者主體及共同體的視角
發表人:錢瑋東(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本所博士培育生)
與談人:何維剛(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
第二場
學術流播與傳承的地域性——以民國時期香港《詩經》教學為例
發表人:王嘉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候選人,本所博士培育生)
與談人:盧啟聰(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人:胡頎(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本所博士後研究)
系統號:
A-060048
【演講】佐川英:「都城」作為禮器——中國古代皇帝祭祀與都市設計
標題:
【演講】佐川英:「都城」作為禮器——中國古代皇帝祭祀與都市設計
時間:
2025年4月2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佐川英治(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鄭雅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人類學門召集人)
備註:中文演講。無須登記,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60082
【演講】佐川英治:「都城」作為禮器——中國古代皇帝祭祀與都市設計
標題:
【演講】佐川英治:「都城」作為禮器——中國古代皇帝祭祀與都市設計
時間:
2025年4月2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佐川英治(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鄭雅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人類學門召集人)
備註:中文演講。無須登記,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60121
【演講】陳柏勳:臺灣藥材炮製中的身體、技術與規範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1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南部院區人文社會研究基地綜合大樓三樓308室(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陳柏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中心博士、臺北市立關渡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聯絡人:
謝助理,Email: leo8785@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摘要】
炮製不僅是降低藥材毒性與提增價值的技術,更是銘刻在從業人士身體上的技藝和文化,藥材規範也影響藥材如何進入社會網絡,這些規定亦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本演講著眼於炮製之規範,從身體與技術的面向分析中藥房既有規範之生成,並與臺灣2000年後以政策重構的技術網絡相互比較。傳統上,師徒透過身體感知以及心授的方式,傳授藥材辨識與炮製的默會知識。2000年以後,臺灣政府為因應國內外對中藥材安全的關注,遂以生物醫學為標準建構新的炮製規範來提升藥材品質,將重複的工序予以標準化、文書化,將技術裡的身體技藝限縮為視覺,過程中充滿不同價值體制的競合。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4/16(三)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可現場參加,然會場空間有限,將優先提供已報名者座位,請儘早報名。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謝助理。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
系統號:
A-060016
【演講】李勝海:梵文詩學在東亞的蹤跡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李勝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60104
【演講】楊振紅:《蒼頡篇》性質再探討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2日(週二)15: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 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楊振紅(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顏世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文字學門召集人)
備註:中文演講。無須登記,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60108
【演講】曾令毅:戰後初期嘉義太保水牛厝的水資源利用與地方社會之發展(1940s–1960s)
標題:
【演講】曾令毅:戰後初期嘉義太保水牛厝的水資源利用與地方社會之發展(1940s–1960s)
時間:
2025年4月24日(週四)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環境史研究群
主講人:
曾令毅(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副研究員兼研究典藏組組長)
聯絡人:
李助理,Email: asithteh@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水是聚落發展的重要資源,其多寡關乎農作物的生產與利用,並反映出聚落的生存模式,同時也影響地方社會之運作。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水利具有的意義可能有所不同,而這些不同往往導致區域性的社會文化差異。本講以於嘉義太保水牛厝田野調查時採集到的1949年〈水鬮輪番簿〉為出發點,探討1940至1960年代該地水利設施與經濟型態、地方社會 (透過宗教信仰表現) 的連動關係。首先說明水牛厝自清代開發以來水資源的利用情形,並以當地信仰情形 (如村中廟宇興建) 為線索,討論地方家族與當地經濟發展。其次,敘述地主階層成立私人水利公司「泉德水利廠」的背景、過程與運作方式。泉德的成立解決了長期灌溉水不足的問題,讓原本的旱園轉變為兩期稻作的農村經濟型態;另一方面,地主階層掌控了水利資源,使其在面臨1950年代的土改政策時,不因土地流失而削減其領導力,甚至在村落共同利益之下,促進地方團結與認同,並逐漸形成以該地為中心的鄉鎮級地方派系。本講將結合歷史、史料與田野,試圖從水資源與水利廠組織運作的角度,探究水牛厝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並進一步分析水利資源與戰後地方政治派系形成的相互關係。
【備註】
1.本活動請於4/18(五)前填寫表單,恕不接受現場報名,報名成功者,將以email通知。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李助理。
2.本活動不提供線上直播,現場名額限50人。
系統號:
A-060117
【演講】吳進安:先秦諸子互評中呈現的方法論思維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4日(四)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310會議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吳進安(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名譽教授)
聯絡人:
李惠美,Tel: (02)29052327
報導者:
李惠美
內容簡介:
【主持】吳惠齡(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舉辦方式】實體會議
系統號:
A-062991
【演講】黃翔瑜:陳奇祿的知識承繼與文資保存的開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翔瑜(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次報告係探討陳奇祿學思養成與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開展的歷史關聯。此緣起陳奇祿主編《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這一生命轉折上。該副刊不僅具有春秋迭代的特色及時序承替的角色外,也發揮了在地文化保存知識的轉譯功能。綜觀發行195期的「臺灣風土」副刊,計刊出480種專題。梳理各篇之後,發現它承繼了戰前臺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以降之學術調查及相關成果。在歷戰後三十餘年暗流,汨汨積聚,也嵌結戰後移入臺灣的《古物保存法》法制,終在1980年代末的臺灣誕生首部在地的文化保存法制——《文化資產保存法》。這些隱微皆過去研究者所未發之處。
系統號:
A-059935
【演講】陳劍鍠:中國佛教文化視域下的臨終關懷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硏究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從中國傳統文化視域,「考終命」是國人重視的死亡終曲。對治「考終命」這個問題,將視域挪移到佛教文化裡,可提供另一種選擇,乃至有更明確的教法,足供眾人參酌。「臨終關懷」的議題在亞洲地區漸受重視,尤其近三十年來華人社會已重視此問題,並進行探討,政府在政策上的立法及相關醫療機構的種種措施,都如火如荼地在進行著。本講主要介紹佛教臨終關懷的傳統與教典,以及彌陀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如何提升臨命終者的靈性幫助、心安身隆的慰藉,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地面對死亡,充分表現出「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
系統號:
A-060015
【演講】劉巧楣:鴉片煙雲:杜米燁(Honoré Daumier)的中國玩物與十九世紀法國的素描藝術
標題:
【演講】劉巧楣:鴉片煙雲:杜米燁(Honoré Daumier)的中國玩物與十九世紀法國的素描藝術
時間:
2025年4月24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劉巧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60112
【演講】Jungwon Kim: Encountering Law: Leg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Chosŏn Korea
標題:
【演講】Jungwon Kim: Encountering Law: Leg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Chosŏn Korea
時間:
2025年4月24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Thomas Chan-Soo Kang Room S050 (CGIS South Building, 1730 Cambridge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
主辦單位:
Korea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主講人:
Jungwon Kim (King Sejo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聯絡人:
Tel: (617) 496-2141,E-mail: Korea_Institute@fas.harvard.edu
內容簡介:
Chaired by Sun Joo Kim, Harvard-Yenching Professor of Korea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Abstract:
Scholars have long assumed that Chosŏn Korea (1392–1910) lacked a distinctive system for cultivating legal professionals. Local magistrates and provincial governors, serving as chief judicial officers in their jurisdictions, were scholar-officials appointed through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nd often perceived as lacking formal legal training. Yet, despite their abscence of structured legal education, these officials demonstrated substantial knowledge of the law and significant practical administrative skills in legal matters. There were also legal specialists who underwent rigorous training, passed examinations in law, and were appointed to assist local governors with judicial tasks. Moreover, numerous legal cases reveal that ordinary people, much like the officials judging them, displayed a surprising familiarity with the law. This talk explores how legal knowledge was generated, disseminated, interpreted, and applied by various groups in Chosŏn society. Drawing on rich archival materials—including law books, legal handbooks, trial reports, and other local-level governmental publications—it uncovers the multifaceted modes of producing and sharing legal information, highlighting how legal literacy and knowledge facilitated access to justice and shaped the judicial process in Chosŏn Korea.
系統號:
A-059940
【演講】郭佳寧:仏の世界を覗いてみる―仏教アートに描かれた教え
標題:
【演講】郭佳寧:仏の世界を覗いてみる―仏教アートに描かれた教え
時間:
2025年4月24日(週四)19:00-20:15
地點:
オンライン(Zoomウェビナー)
主辦單位:
Common-S.サカエ大学
主講人:
郭佳寧(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附属人類文化遺産テクスト学研究センター 特任准教授)
聯絡人:
名古屋大学 学術研究・産学官連携推進本部 ,E-mail: outreach@t.mail.nagoya-u.ac.jp
內容簡介:
日本で暮らす私たちの身近な日常にも、仏教の教えがひっそりと息づいています。しかし、その教えは奥深く、難しく感じることも少なくありません。そこで、昔から仏教の深遠な教えを絵によって示す「仏教アート」が生まれました。仏教アートは、儀礼の中で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すだけでなく、人々の心性を映し出すものでもあります。今回は、仏教の世界がどのようにアートとして表現されてきたのかを、皆様と一緒に覗い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60106
【演講】陳碩文:翻譯世界.想像中國:上海現代文人的跨域譯寫之旅
標題:
【演講】陳碩文:翻譯世界.想像中國:上海現代文人的跨域譯寫之旅
時間:
2025年4月25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主講人:
陳碩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在與世界文學的互動中,中國現代文學富麗的景觀如何催生而出?中國現代文人如何於文藝譯寫中呈現世界圖景、投射國族想像?其不斷「跨域」——跨越國族、語言、文化、文類等邊界之書寫、翻譯、評介,如何呈現了一代人的心靈願景,展現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獨特性,映射中國現代歷史、文化轉型的多樣面貌?本演講聚焦於現代上海文壇,考察中國現代文人的翻譯、創作、出版等跨文化文藝實踐之特色與意涵,並探討其中所蘊含的「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關係,期能揭示中國現代文學的豐富樣貌。
系統號:
A-060014
【演講】丹增金巴:《小民族,大歷史》:非西方學界的「本土轉向」與「人文干預」
標題:
【演講】丹增金巴:《小民族,大歷史》:非西方學界的「本土轉向」與「人文干預」
時間:
2025年4月2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丹增金巴(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許小姐,Tel: 02-2652-3324;E-mail: alison112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講將探討亞洲及非西方學界在去殖民化與「本土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並聚焦於「本土轉向」與「人文干預」這兩大批判性與行動性策略。以中國藏邊及內亞社群為例,本講揭示長期被主流敘事忽視的地方歷史記憶,並分析這些邊緣社群在動盪變遷中的文化韌性。
透過三位本土知識分子的交織經歷——記錄祁連山遊牧歷史的裕固族作家鐵穆爾、致力於嘉絨藏文化傳承的藏學家贊拉·阿旺措成,以及作為少數在海外獲得終身教職的中國藏人之一,並專注於學術批判的講者本人——本講探討全球化與區域發展的非人化(dehumanizing)邏輯如何影響地方文化,並重新思考身處非西方的邊緣群體、學者及個體如何在歷史變局中守護知識與身份認同。
本講結合個人敘事與學術分析,探討地方知識、歷史記憶與精神傳統如何構成文化延續的核心力量,並挑戰威權主義與發展主義的霸權敘事。在全球化與現代化加速的背景下,講座不僅記錄邊緣社群的文化變遷,還提倡「人文干預」作為對「本土轉向」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探索。這不僅是一場知識行動,更是對抗知識帝國主義與學術依附的努力,旨在為遭遇文化抹除的「眾小民族」發聲,並强调他們在重塑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大歷史」的關鍵作用,為全球知識生產的多樣性及非西方本土文化的延續提供新的視角。
系統號:
A-060076
【演講】呂妙芬:明清儒學與天主教的交涉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9日(二)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305(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李惠美,Tel: (02)29052327
報導者:
李惠美
內容簡介:
【主持】曾慶豹(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舉辦方式】實體會議
◆本演講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入場聆聽,謝謝◆
系統號:
A-062992
【演講】王泰升:史學研究視角下的「日治臺灣民法」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9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王泰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人員、終身榮譽國家講座)
聯絡人:
Email: twconf@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莊勝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備註:
1.本活動以實體舉辦。若您完成報名手續,請逕自前來,不另行通知。
2.如有發燒現象,請勿參加;相關規定依CDC辦理。
系統號:
A-060115
【演講】松葉隼:Japanese Imperial Rule and Railways in Taiwan
標題:
【演講】松葉隼:Japanese Imperial Rule and Railways in Taiwan
時間:
2025年5月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二館C2-104教室(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
主講人:
松葉隼(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次席研究員)
內容簡介:
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次席研究員松葉隼將於2025年5月1日(週四)在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舉行英文演講,講題為「Japanese Imperial Rule and Railways in Taiwan」。演講內容將探討臺灣的鐵路在日治時期的位置和角色。歡迎有興趣的聽眾們可至國立中央大學聆聽。
系統號:
A-063014
【演講】許慧琦:破繭而出:民國女性本位的跨文化情慾論述(1912-1949)
標題:
【演講】許慧琦:破繭而出:民國女性本位的跨文化情慾論述(1912-1949)
時間:
2025年5月5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主講人:
許慧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摘要:本演講旨在考察近代中外女性在跨文化語境下,揭露性別困境與情慾訴求,並探討其干擾或解構男性主流論述霸權的思想貢獻。演講將以高德曼(Emma Goldman)、愛倫凱(Ellen Key)和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三位出身立場皆異歐美思想家的作品在中國的傳播為出發點,交相檢視歐美的女性本位思想、中國的男性本位轉譯以及中國的女性本位言論之特色異同。此演講聚焦於民國時期(1912-1949),並將中國作者與外國學說從跨語際迻譯到跨文化闡發的論述相遇過程,詮釋為思想不斷交疊混融、變形再生的「漸層互文對話」過程。我進而將跨文化脈絡下的民國情慾論述,依其「發揮外來思想闡述一己論見」的強弱程度,劃分為三層路線。此即翻譯外國作品、直接引用或評論外國作品、以及間接吸收和改造外國思想。某些以論說文類凸顯女性困境且質疑進步主流價值觀的民國女作者,堪稱跨文化情慾論述研究的重要「遺珠」,成為我考察的主要對象。
本演講希望藉由高德曼、愛倫凱與柯倫泰三個案,擴展近代中外性別史的檢視對象、研究視閾與交流縱深。我特別關注那群不受學者重視的民國「遺珠」如何公開挑戰外國學理與男性主流敘事,以突破學界理解中國情慾現代性的既有認知框架。藉由檢視中外重估新舊性道德觀的女性本位論述,本演講剖析近代中國在全球脈絡下形成的多元情慾現代性,並反思男性本位思想霸權與厭女思維延續至今的影響。
系統號:
A-059949
【系列講座】明清城市文化系列講座
標題:
時間:
2025年3月至5月,共3場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第1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語言學系
主講人:
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合聘教授)
內容簡介:
第一場
2025/3/13(四)16:00-18:00
本校人文學院第1個案教室
講題:城市與社交
第二場
2025/4/16(三)14:00-16:00
本校人文學院第1個案教室
講題:明清武俠文化
歷史學系與中國語文學系合辦
第三場
2025/5/8(四)16:00-18:00
本校人文學院第1個案教室
講題:城市的聲色活動
系統號:
A-060009
【系列講座】南高中央‧喆閎人文——114年上半年度民國史校園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講座】南高中央‧喆閎人文——114年上半年度民國史校園系列講座
時間:
2025年3月至5月,共5場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LS-321(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喆閎人文工作室
聯絡人:
喆閎人文工作室,E-mail: zhehong100101@gmail.com
內容簡介:
★第一場:
講者:許峰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研究員)
講題:民國時期南海主權爭議(1911-1949)
主持人:陳家豪(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5/3/4(二)10:00 - 12: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教室
————————————————————————————————
★第二場:
講者:王文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講題:中國近現代史裡的政統與黨統
主持人: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時間:2025/3/24(一)13:00 - 15: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教室
————————————————————————————————
★第三場:
講者:吳雅琪(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主持人: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講題:從「內」到「外」:戰後台灣婦女組織的地方實踐到跨國連結
時間:2025/4/10(四)14:00 - 16: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教室
————————————————————————————————
★第四場:
講者:楊善堯(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
主持人: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講題:從蔣公到土地公:民國史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時間:2025/4/14(一)13:00 - 15: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教室
————————————————————————————————
★第五場:
講者:胡為真(前總統府資政)
主持人: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講題:反共救國軍的奮戰典型:一江山戰役的回顧
時間:2025/5/5(一)13:30 - 15:3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一館 國際會議廳
📌場場精彩,免費入場。
📌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直接在各場次演講時間,蒞臨聆聽。
系統號:
A-060010
【系列講座】「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專題系列講座
標題:
時間:
2025年3月至4月,共3場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B1多媒體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為了應對和適應環境發生的週期性變換,古人總結對氣候、物候的觀察和日常生活的經驗,發展出在特定時間進行特定活動,也歸結用一歲、四時、八節、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紀時的時間觀,從而以曆法、季節為依據,展開各種相對應行事和節日文化。
清朝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入關前就接觸明朝典章制度,入關後對漢族傳統時令和節慶,大都遵照辦理,也遵行一套依據天象運行、季節變換來決定作息和安排農事的時間觀。另一方面,在季節活動和節令文化上,處處可見滿、蒙原有風俗習尚,表現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特色。
讓我們隨傳統時間周期的運作,藉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從「年歲時序」、「三節同樂」、「四時接應」三個單元,透過不同的節令行事,一起窺探清廷的春夏秋冬忙些什麼。
【第一場】
🔹日期:3月12日(三)14:00-16:00 (臉書同步直播)
🔹講題:從「歲時吉慶」看清宮的宗教信仰活動
🔹講者:書畫文獻處 劉國威研究員兼科長
【第二場】
🔸日期:3月19日(三)14:00-15:30 (臉書同步直播)
🔸講題:「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繪畫導賞
🔸講者:書畫文獻處 蘇雅芬助理研究員
【第三場】
🔹日期:4月10日(四)14:00-15:30 (本場次不提供直播)
🔹講題:從「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展看時間的樣子
🔹講者:書畫文獻處 賴玉玲副研究員
🖌演講地點為本院北部院區正館B1多媒體室,無需事先報名,免費入場。
系統號:
A-060019
【系列演講】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之院士講座——杜正勝院士演講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至5月,共3場
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院士講座第一場次:「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上):中國帝制政權的本質」,時間:4/30(三)下午2:00-4:00,地點:文學院B1階梯教室LA0001
院士講座第二場次:「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下):中國生命觀的確立」,時間:5/1(四)上午10:00-12:00,地點:文學院B1階梯教室LA0001。
院士著作《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精讀會,時間:5/2(五)上午10:00-12:00,地點:文學院LA8004。
注意事項:
※ 4 /23(三)12:00截止報名,因座位有限,若報名額滿將提前截止,敬請見諒。
※ 若為課程參與聽講,則不得中文系演講活動認證重複採計。
※ 系列講座為實體活動,無線上直播,敬請見諒。
系統號:
A-060033
【系列演講】「亂」中有「敘」:東亞近現代戰亂歷史敘事的紛呈』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亂」中有「敘」:東亞近現代戰亂歷史敘事的紛呈』系列講座
時間:
2025年3月至6月,共4場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6樓D0634教室+D0633同步直播(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Tel: 02-2881-9471分機6172、6173,E-mail: history@gm.scu.edu.tw
內容簡介:
■第一場
時 間∣03/26(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第二教研大樓 6F D0634教室 (D0633同步直播)
主講人∣王鴻泰老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講 題∣海禁.倭亂與暴力世界
■第二場 (僅提供東吳歷史系學生參與)
時 間∣04/23(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第二教研大樓 6F D0634教室 (D0633同步直播)
主講人∣黃智慧老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講 題∣台日近代交戰史中的和解面向:從牡丹社事件談起
■第三場
時 間∣05/28(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第二教研大樓 6F D0634教室 (D0633同步直播)
主講人∣林志宏老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 題∣帝國殖民與戰爭動員:以滿洲國為例
■第四場
時 間∣06/04(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第二教研大樓 6F D0634教室 (D0633同步直播)
主講人∣廖榮鑫將軍(中華民國空軍備役二級上將)
講 題∣認識戰爭與備戰思維:『戰力評估與軍備思維』實務經驗分享
費用:免費
對象:歡迎對歷史有興趣者報名參加。
注意事項:
※ 由於現場座位有限,D0634 教室的座位將優先提供給東吳歷史系的學生。
※ 專題講座亦歡迎喜愛歷史的朋友線上參加,連結將公告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FB,歡迎轉發周知。
※ 主辦單位保留依實際情況調整之權利。
※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各場次舉辦日當週一中午12:00止,如名額額滿將提前截止。
系統號:
A-060051
【系列演講】2025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至8月,共5場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鍾達諸,Tel: (049)2316881轉409
內容簡介:
一、
講題:乙未南臺灣六堆火燒庄戰役
講座: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時間:4月25日(星期五)14:00-16:00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二、
講題:臺灣陶瓷史的多元特質與研究探索
講座:盧泰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
時間:5月23日(星期五)14:00-16:00
地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同步線上直播)
三、
講題:日治臺灣山區的探險活動始末
講座: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6月28日(星期六)14:00-16:00
地點:中央書局(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235號)
四、
講題:屏東縣觀音信仰的文化底蘊
講座:林淑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時間:7月25日(星期五)14:00-16:00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五、
講題:明清以來城隍信仰的再思考:以金門地區為例
講座:謝貴文(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教授)
時間:8月21日(星期四)14:00-16:00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系統號:
A-060103
【工作坊】海上貿易的社會與文化影響:越南考古學的視角(8-18世紀)東南亞考古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海上貿易的社會與文化影響:越南考古學的視角(8-18世紀)東南亞考古工作坊
時間:
2025年4月23日至24日(週三至週四)14:00-17:30
地點:
成功大學力行校區考古學研究所R201教室、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與東南亞考古研究室、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南部場] (濃縮精華版)|4月23日(三)
時間:15: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力行校區考古學研究所R201教室
聯絡人: 紹碩芳 助教 em52550@email.ncku.edu.tw
📢[北部場] (深度解析版)|4月24日(四)
時間:14:00-17:4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聯絡人: twseaarch@gmail.com
👑講者與講題
講者:林氏美容(河內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教授)
講題:Óc Eo—扶南的海上貿易 (Maritime Trade of Óc Eo – Funan)(越語報告,中文口譯)
講者:鄧鴻山(河內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副教授)
講題:占婆島:越南中部9~10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中文報告)
講者:范文水(河內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副教授)
講題:十至十六世紀區域貿易網絡中的越南北部 (North Vietnam in the Regional Trade Networks, from the Tenth to Sixteenth Centuries)(越語報告,中文口譯)
講老:黎玉昕 (越南社會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 (僅成大場次)
講題:越南北部的陳朝陶瓷(13-15世紀)及其在海上貿易中的角色 (Tran Dynasty Ceramics in Northern Vietnam (13th-15th Century) and Their Role in Maritime Trade) (越語報告,中文口譯)
‼️報名與活動政策
報名方式
◎本工作坊採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歡迎對東南亞考古與古代海洋貿易有興趣的學者、學生與一般大眾參與。
◎演講以越南語或中文進行,將提供現場翻譯服務。
活動規則
◎請準時入場,以免影響會議進行。
◎為尊重講者與其他與會者,請將手機調整至靜音模式。
◎活動期間禁止錄音、錄影,若有特殊需求請事先聯繫主辦單位。
取消與變更
◎若活動因不可抗力(如天災、疫情等)取消或變更,主辦單位公告於網站及臉書頁面。
系統號:
A-060088
【工作坊】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 Sinophone Research Forum HKCAL Workshop & Taiwan Workshop
標題:
【工作坊】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 Sinophone Research Forum HKCAL Workshop & Taiwan Workshop
時間:
2025年6月11日至13日(週五)
地點:
University of Leeds (Woodhouse Lane Leeds LS2 9JT)
主辦單位:
University of Leeds
系統號:
A-060005
【研習營】2025年第四屆「田野與文獻」研習營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0日至4日(週日至週四)
地點:
線上課程與田野調查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線上課程
時間∣2025/8/10(日)
費用 | 免費
■田野踏查
時間∣2025/8/11(一)至2025/8/14(四)
地點∣南投縣之魚池、名間、集集、竹山、鹿谷與埔里等地。
費用∣課程、住宿、餐費及踏查期間遊覽車資全免,往返暨南大學交通需自行負責,保險費依各校規定辦理。
-注意事項-
*線上課程:開放各界報名參加,歡迎轉發周知。
*完整研習營(線上課程+田野調查):僅限主/協辦單位學生參加。
*參加完整研習營者,除必須完整參加「線上」與「實體」課程外,踏查前需詳閱主辦單位提供之田野文獻手冊,踏查後每晚需進行分組討論,並於8/14(四)進行田野成果報告,一旦報名即表示同意配合以上規劃,務請審慎考慮是否報名。
*本研習營優先開放主/協辦單位碩士生與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參加,總額30名,以114年8月1日起之學籍為準,報名後將於5月初通知甄選結果,各校間名額可流用。
*主辦單位保留依實際情況調整之權利。
-報名期限-
■線上課程/完整研習營 ∣ 2025/3/10(一)至3/31(一)止
-聯絡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陳瑢真( jcchen@ncnu.edu.tw)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洪靖𡟥(s110105008@mail1.ncnu.edu.tw)
系統號:
A-060080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060001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2月27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在大邑商的統治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面對未知的一切,商人仍仰賴占卜以溝通鬼神、預知諸事。作為靈物的龜甲、胛骨從活體物類轉化為占卜媒介,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削磨、整治,以及圓鑽與長鑿的施作,方能進行灼兆與貞問。本展覽將帶著大家了解龜甲整治的物質層面,並著重於較少被關注的背甲身上,試著從目前被保留下的占卜背甲,一窺其型態與變化。
系統號:
A-060002
【展覽】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9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臺灣的運動文化不僅凝聚集體認同,也帶給個人身心放鬆的時刻。臺灣的運動文學發展也引領讀者一探不同力量打開的多重宇宙。
臺灣的現代運動文化以及新文學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開始體驗到各式近代的運動競技,並自教育開始扎根進日常生活之中。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運動競技與國家榮辱更加扣連,也開始轉向更為專業的運動培訓。八○年代隨著經濟水準上升、休閒時間增多,運動開始變成塑造生活風格的元素。而隨著媒體發展,國內外大型賽事的轉播與資訊流通逐步興盛,運動經驗鑲嵌進我們生活的周邊。
文學描述各式運動的動態過程,時而化作賽場上的第一線,時而又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賽評文字與報導嘗試重回現場,文學作品則深潛運動員的心理,隨著敘事發展,讓讀者也了解運動不單只是身體活動,還牽連到國族、社會、個人以及身體的多元可能。
這場展覽將希望讓臺灣民眾發現運動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探索身體的多樣性到感受文學中的運動表現,呈現力的多重宇宙。
系統號:
A-060004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9月10日至2025年6月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公視戲劇「聽海湧」講述二戰時期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如何被動員前往戰場,故事圍繞著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的故事展開。監視員受日本軍隊命令管理戰俘,日軍以軍人方式管理戰俘,最終於戰事不利時虐殺戰俘。戰後盟軍軍隊重返時,開啟戰爭審判,許多戰俘監視員因此被判刑甚至處死。殖民統治下前往戰場的臺灣人,部分因被動員、部分則是因受皇民化教育而產生認同問題,戰時的軍隊命令與人性糾葛,與戰後軍事審判間的種種難題,糾結著新海志遠他們,最終能否回到家鄉臺灣?
展覽分為「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及「終戰與審判」3個單元,建立觀眾對二戰時期下的日本殖民地臺灣及臺灣人被動員的背景。展覽也說明當時赴海外戰場的臺灣人,許多是以軍夫、軍屬等非軍人的身分,在戰地勞動或協助戰俘管理等概況,及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系統號:
A-060006
【展覽】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5月11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2025年為臺灣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30周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特展將展出陳澄波畫作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討論相遇(匯集)在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季風、氣候區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而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透過陳澄波的畫作與自然史典藏,讓我們與陳澄波和博物學家一起探索臺灣島嶼自然力,走揣幸福快樂之所在。
系統號:
A-060008
【展覽】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12月6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文物大樓1樓福爾摩沙特展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便投入許多資源將原住民文物納入民俗文物蒐藏的重點,自1995年至今已收藏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共計845件。為讓參觀展者從這些珍貴的文物中,發掘箇中原住民族的創造力、想像力及社會文化意義,精選出具有主題展示價值之文物70餘件,於2024年12月6日「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中展出,並於下午2時舉辦開幕典禮。
衣飾是原住民族物質文化傳承的重要項目,無論是擷取材料、製作技藝、圖騰紋飾等面向,皆能反映族群所處的山海特性與天賦美感。本次特展即是將館藏原住民族的文物精選,規劃「南島織影」特展,展覽軸線分為「衣飾文化的轉譯與融合」及「山海恩澤的孕育與傳藝」兩個展區二大主題。其中,「衣飾文化的轉譯與融合」從傳統南島民族的方衣形式到族群交流的漢式大襟衫,再至各族群特有織布技藝與圖騰文化,以及外來材質的交流與融合,所創造出獨特與多元的文化與美學風格;「山海恩澤的孕育與傳藝」則呈現原住民族從山林、海洋中汲取獸皮、植物纖維、貝類等自然資源,製作成各種材質的衣飾;或來自海上的交易,取得本地未產的材料,諸如瑪瑙、琉璃珠、金、銀等,這些從海外取得的元素也成為衣飾上常見的組成要件。
此次展出的「泰雅族男子貝珠長衣」,以上萬顆硨磲貝珠子串接縫製而成,可稱得上是展覽中的焦點文物。文獻館誠摯地邀請大家踴躍參與,走進屬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
系統號:
A-060011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6月25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戰爭結束後,在法國湧現的報刊、書籍出版風潮,以及臺灣特有的贈匾、廟宇壁飾、儀式等追念方式,則呈現了戰爭如何以不同形式轉化,留存於歷史、民俗、傳說與記憶中。
系統號:
A-060012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標題:
時間:
2024年10月19日至2025年4月16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02、20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內容簡介:
科舉制度為歷史悠久的國家選官制度,從隋代所創立到大清帝國入主中原,已持續了大約一千年。清代為了收攏社會菁英,延續科舉取才的制度,讀書人通過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獲取任官資格,然科舉不止是進入官方體制工作,更代表了一個身份上升的社會機制。除了中式者,其家族社會身份、地位也會產生改變。
展覽環繞士人的科考生活,首先從科舉制度出發,清沿明制,科舉制度成熟,清代「國家設科取士,文武並重」,除了文科科舉,武科科舉在清代逐漸制度化,並成為另一條晉升官紳階級的重要道路。其次進一步討論這些讀書人的生活狀況、人生價值及挫折。包含讀書備考、從地方到省城或京師的赴考生活,以及為了準備考試,造成的經濟負擔以及各式壓力。接著討論辦理試務的官員們如何建構考場防弊措施,而又有許多考生企圖尋找捷徑,藉由作弊獲取功名。最後通過重重考驗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然而為官之路通達抑或宦海浮沉,透過檔案、搢紳錄,讓我們一窺清代進士金榜題名後的宦跡路程。
系統號:
A-060018
【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
標題:
時間:
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主辦單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852) 2200 0217
內容簡介:
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及中法文化旅遊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聯合呈獻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
十七、十八世紀,紫禁城和凡爾賽宮分別是中法兩國的政治、文化和藝術中心。兩座宮殿雖距離遙遠,卻對彼此充滿好奇。在兩國宮廷的主導下,以穿梭往來的法國傳教士為橋樑,中法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交流。
本次展覽展出近15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收藏的珍貴文物,展現十七至十八世紀中法在科學技術、工藝、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領域的交流和互鑒。中法兩國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產生了新的技術、知識和藝術形式,共同書寫了兩國文化交流互鑒的精彩篇章。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凡爾賽宮聯合主辦,展品主要來自故宮博物院和凡爾賽宮,香港海事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亦提供部分借展文物。展覽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資助。
系統號:
A-060013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16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京都新聞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京都国立博物館、毎日新聞社、京都新聞は、日本に長く伝来してきた、中国の宋・元時代に制作された仏教絵画を紹介する特別展「宋元仏画(そうげんぶつが)―蒼海(うみ)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を開催す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
古くから仏教を信奉してきた日本は、仏教の先進国であった中国を慕い、規範や最新の情報を求めて海を渡りました。聖徳太子が派遣した遣隋使や、空海や最澄をはじめとした遣唐使の活躍によって、日本に多くの仏教文物がもたらされ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本展では、その後も日本に舶載されつづけた仏教文物のうち、宋・元時代の仏画を中心としてご紹介します。
数百年、古いものでは千年近く前に制作された宋元仏画には、当時の人々が救い手として信仰した仏たちの姿がとどめられています。宗教性と芸術性においてきわめて優れたこの絵画群は、東アジアの仏教絵画の“最高峰”と称えるにふさわしい水準をもっています。日本の仏教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今日まで大切に守り伝えられてきた結果、日本に現存する宋元仏画は、いまや量、質ともに世界で最も充実しているといえます。
本展は、日本に残る貴重な宋元仏画の全体像に迫る過去最大規模の展覧会です。2025年秋、その魅力とともに、日本文化の国際性や包容力、多様性をあらためて見直し、いまに伝えられた奇跡をひろく分かちあう機会に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60003
【展覽】台湾蘭花百姿——東京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2月15日至6月8日
地點:
JP TOWER学術文化総合博物館(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內2-7-2 KITTE 2樓[GREY CUBE])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国立歴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JPタワー学術文化総合ミュージアム「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の展示企画をになう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では、東京大学が蓄積してきた学術標本を基軸とする研究活動を展開している。学術標本とは、研究や教育の過程で研究者が収集したり、製作したり、利用したりしたモノ資料をいう。それらのモノは学術という背景がなければ、一般の方々にとっては何の変哲もない石片や骨片、見慣れた茶碗のかけらに見えることが少なくない。しかしながら、研究者が研究をとおして紡ぎ出すストーリーを有しているとなれば全く違って見える。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では、学術標本の魅力、言い換えれば研究の面白さそのものを審美的かつ独創的な手法で公開発信することを試みている。
今般、開催する特別展示『台湾蘭花百姿』は、台湾の蘭という植物をめぐる日台の学術的ストーリーをひもとく。蘭を巡っては東京大学が所蔵する日本産蘭の植物画をテーマとした『蘭花百姿』、コロンビアの蘭花植物画を考察した『カトレヤ変奏』とこれまでに二度の展示企画を開催してきたから、今回は台湾ヴァージョン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台湾と日本は地理的に近く、歴史的にも密な交流があった。台湾当地だけでなく、東京大学にも植物学的見地から台湾の蘭を収集調査してきた研究の歴史が蓄積されてきた。それらに見える過去から現在にいたる蘭への日台研究者のまなざし、ならびに、その美に惹かれたアーティストらの営みを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的手法で提示するのが東京展である。
今回の特別展示は、総合研究博物館と台湾の国立歴史博物館が2024年に締結した学術交流協定の成果の一部である。まずは、東京会場(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で開催した後、ついで台北会場(国立歴史博物館)において東京とは装いを変えた展示を開催する。
系統號:
A-060032
【展覽】FORMOSA——異端の植物学者 早田文藏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4日至9月5日
地點: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東京大学本郷キャンパス内,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50-5541-8600
內容簡介:
早田文藏(1874-1934)は、新潟県出身の植物学者です。1904年から亡くなるまで東京帝国大学(現 東京大学)に奉職し、附属植物園(通称 小石川植物園)の第3代園長を務めるとともに、富士山や台湾、東南アジアの植物に関する研究を進めました。特に台湾の植物に関しては、1600種を超える植物に命名し、「台湾植物学の父」とも称せられます。早田はオーソドックスな分類学的研究だけではなく、植物の群落遷移や分類体系、あるいは内部形態などに関する独自の学説を提唱しました。しかし、早田の学説は当時の日本の学者や学会から好意的な評価を得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本特別展では、異端の植物学者とされる早田文藏が残した資料を提示しながら、早田の生涯と業績を紹介するとともに、早田の思想が現代の生物学に示唆する意義について考察したいと思います。タイトルの「FORMOSA」は、「台湾」を指すと同時に、ポルトガル語で「美しい」という意味です。早田文藏の紹介をするのに良い言葉と考えました。
系統號:
A-060042
【展覽】羅漢の棲む処
標題:
時間:
2025年3月15日至5月6日
地點:
中津市歴史博物館(大分県中津市1290番地)
主辦單位:
中津市歴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979)23-8615,E-mail: nakahaku@city-nakatsu.jp
內容簡介:
中津市本耶馬渓町にある禅刹・羅漢寺は、暦応元年(1338)に僧・円龕昭覚によって開かれました。耶馬渓特有の岩壁や岩窟を羅漢の聖地・中国天台山に見立てた寺域には、あたかもそこで修行生活しているように五百羅漢の石仏が配置されています。この羅漢像は、正平14年(1359)に入山した僧・逆流建順が円龕とともに企画し造立したものです。石仏群の図像は宋元時代に大陸で作成された五百羅漢図に共通し、禅宗の伝播・受容とともに日本に招来された文物や思想がベースとなって、石仏群が造られたことがうかがえます。羅漢信仰が広がった江戸時代には民衆の信仰を集め、参詣者が絶えない寺院として発展しました。このような背景が調査により明らかになった羅漢寺石仏は、歴史的・美術史的評価により平成26年(2014)に重要文化財に指定されました。本展覧会では指定10周年を記念して、羅漢寺石仏を取り巻く多様な文化財を展示紹介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60046
【展覽】二十四孝図——ふしぎで過激な親孝行
標題:
時間:
2025年3月15日至5月6日
地點: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広島県廿日市市大野亀ヶ岡10701)
主辦單位: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829-56-3221
內容簡介:
中国を中心とする東アジアの儒教世界において、子が親に孝養(こうよう)を尽くす孝子(こうし)・孝女(こうじょ)の説話は一般に流布し、絵画化も早くから行われました。長い年月を経て伝えられてきた様々な孝子説話は、中国・元時代に24の物語とその図が版本として再編纂(へんさん)されました。日本では室町時代以降にこのような版本を中心に二十四孝図が広まったと考えられ、特に室町時代後期から桃山時代にかけて画壇を牽引していった狩野派による障壁画や扇面画の優品が残されています。本展覧会は、日本の二十四孝図の受容の実態と変容の在り方に着目した初めての展覧会です。儒教思想を示す勧戒画(かんかいが)の一つとしてばかり捉えられてきた二十四孝図の、これまであまり知られてこなかった亡き親への追慕(ついぼ)、追善(ついぜん)という性格を、狩野派の作品を中心に解き明かします
系統號:
A-060072
【展覽】ブロンズギャラリー 中国青銅器の時代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6日至8月17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鹿ケ谷下宮ノ前町24)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泉屋博古館
內容簡介:
1970年大阪万博の年に完成した青銅器館。ふたたび大阪で万博が開催される2025年4月、京都本館のリニューアルオープンに合わせブロンズギャラリーも展示を刷新して皆さまをお迎えします。
4室からなる展示室の構成はそのままに、モダン建築の傑作が生みだす空間を活かしつつ、中国古代の超絶技巧が発揮された青銅器の魅力に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迫る展示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住友コレクション 名品大集合】
いまから約3000年前、日本ではちょうど縄文時代が終わりにさしかかるころ、中国大陸では殷や周といった古代王朝が栄え、高度に発達した鋳造技術によって青銅器の数々がつくられていました。中国青銅器のもっとも大きな特徴は、儀礼用の容器が発達した点にあり、古代の超絶技巧によって、実用性と装飾性を兼ね備えた複雑な造形の青銅器が生み出されました。ギャラリー1は、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中国青銅器のなかでも選りすぐりの名品を一堂に会し、古代中国の世界へといざなうイントロダクションとなって います。
【青銅器の種類と用途】
殷周時代の青銅器は普段使いの日用品ではなく、王侯貴族たちが祖先の神々をまつるために用いた聖なる「おもてなし」の道具でした。そのため、青銅器にはかなり詳細な用途が決まっており、実際にそうした用途で使うための機能性がそなわっているのが大きな特徴となっています。ギャラリー2では、青銅器の種類と用途を大きく食器・酒器・水器・楽器に分けてご紹介し、当時の人々がどのように青銅器を使っていたのかを想像できるよう展示を工夫しています。
【文様モチーフの謎】
具体的な用途がありながら、そうした機能とは相反するような複雑怪奇な造形を見せる殷周青銅器。ギャラリー3では殷周青銅器の文様・モチーフに焦点を当て、その魅力に迫ります。祖先をまつる聖なる器である殷周青銅器には、その表面を覆い尽くすようにさまざまな文様があらわされ、なかにはトラやミミズク、ウシなどの動物モチーフも数多く登場します。そうした文様が何を意味していたのかについては多くの謎がありますが、丁寧な解説とともに、劇的な造形の背後にある当時の人々の思想や信仰の世界を探っていきます。
【東アジアへの広がり】
祭政一致の殷周時代が終わり、秦漢帝国が形成されると、祭祀儀礼に用いられた青銅製の容器の製作は衰退しますが、代わって青銅鏡が数多くつくられるようになり、日本列島を含む東アジア世 界へともたらされました。ギャラリー4では中国青銅器の影響力が東アジアへと広がる過程に注目し、日本列島でつくられた青銅器もあわせて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60105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標題: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時間:
2024年10月26至2025年5月25日
地點: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Grote Kerkstraat 9 8911 DZ Leeuwarden)
主辦單位: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Art Exhibitions China, Henan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Palatina Cultural Group
聯絡人:
Tel: +31(0)58 2 948 958,E-mail: info@princessehof.nl
內容簡介:
The 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presents the European premiere of the exhibition on Wu Zetian (624-705), the only empr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is exhibition brings her extraordinary story to life: a story in which trade, emancipation and intrigue play leading roles, one that can be told through the most beautiful ceramic objects, and is still as vital as it was thirteen centuries ago.
Narrating the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omen in world history through over a hundred Chinese artifacts rarely seen in Europe, the exhibition is anticipa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exhibi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It has received substantial support from the Embassy of China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Province of Friesland in the Netherlands.
系統號:
A-060007
【展覽】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
標題:
【展覽】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
時間:
展期至2025年9月28日
地點:
The Met Fifth Avenue Galleries 209–218 (82nd Street New York, NY, 10028)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the Shanghai Museum
聯絡人: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Chinese bronzes made from the 12th to the 19th century are an important but often overlooked category of Chinese art. In ancient China, bronze vessels were emblems of ritual and power. A millennium later, in the period from 1100 to 1900, such vessels were rediscovered as embodiments of a long-lost golden age that was worthy of study and emulation. This “return to the past” (fugu) was part of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across all the arts to reclaim the virtues of a classical tradi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phenomenon was the revival of bronze casting as a major art form. While archaic bronzes were used as containers for food or wine, these so-called “later bronzes” adapted antique shapes and decorative motifs to serve new functions as incense burners, flower vases, and all types of scholar objects. Later Chinese bronzes, however, have long been stigmatized as poor imitations of ancient bronzes rather than being seen as fundamentally new creations with their own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
From important bronzes to a complementary selection of works including painting, calligraphy, ceramics, lacquers, and jades, the exhibition draws on an international array of loans to redress the previous misunderstanding of later Chinese bronzes. Some 100 pieces from The Met collection will be augmented by nearly 100 loans from major institutions in China, Japan, Korea, Germany,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present the most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of the ongoing importance of bronzes as an art medium throughout China’s long history.
系統號:
A-06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