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月刊第812期
標題:
《中國語文》月刊第812期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作者:
蔡芳定、淨空(老法師)、康世統、潘麗珠、賴貴三、陳宜政、湯化、郭晴川、徐同林、邱寶慧、李名晟、林俊岑等
報導者:
李威侃(副秘書長)
內容簡介:
△「教學天地」刊登文章八篇。其中,〈皮述民教授仙逝一週年紀念文〉由李進益、黃美惠、簡彥姈、林佳瑩共同執筆,情真意切令人動容。皮述民(1932~2024)教授,江蘇南京人,平生雅愛詞章,對小說、戲曲、詩詞等多有探論,尤鍾情於紅學研究。先生曾於國立政治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香港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等高校任教,作育英才無數。李進益教授撰文追憶昔日與皮教授的共事情誼;黃美惠則以皮教授紅學研究傳人視角,為文細數恩師對《紅樓夢》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簡彥姈概述皮教授在研究、教學和創作上的卓越成就;林佳瑩則以「學者本色,德風永在」追憶皮師風範。
△「論文園地」收有邱寶慧、李名晟、林俊岑三篇學術論文。其中林俊岑〈放馬 灘秦簡〈丹〉中「白狐」初探〉一文,見解獨特論述深刻。作者結合〈丹〉文本分析, 推論其中的「白狐」更可能屬於精怪狐,其掘墓行為與丹的復活過程,體現了「再生」 的文化意涵,白狐可能與北方薩滿信仰中的狐仙崇拜相關聯。作者認為,〈丹〉中的 白狐形象可視為先秦至兩漢狐文化的過渡階段,體現了從志怪到神仙信仰的形象轉變,同時呈現出中國古代巫術文化中對於復活的嘗試與探索。
△「文創園地」同學們投稿的動能十分強烈,本期登載了黃翊涵、劉韋彤、紀邵然、李晉榮、譚新律、陳沛瑜、卓家妤、楊于萱、王以甯、林祺恩、王柏翰、陳巧芝、 游依璇、賴政宇、何泊錩、黃茗庸、楊雅晴、張恩齊等十八篇作品。入圍優選者為: 黃翊涵、劉韋彤、紀邵然等三位同學的作品。
系統號:
P-059733
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1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1期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1. Mathieu Beaudouin,〈Non-past and past verb stems in Tangut〉
2. Xinyi Li,〈A typology of alternative questions in Chinese and other East Asian languages〉
3. Chi-Ming Louis Liu,〈Pseudo matrix sluicing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4. Huibin Zhuang、Pusong Zhao與Shengli Feng,〈Foot-shift and disyllabifi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ith a revisit of syllabic structures of Old Chinese〉
5. Ning Zhang,〈Light predicate raising in the Mandarin post-VP adverbial nominal constructions〉
6. Shan Zuo與Fuyin Li,〈Review of Traugott (2022): Ten Lectures on a Diachronic Constructionalist Approach to Discourse Structuring Markers〉
系統號:
P-059715
臺灣史研究第31卷第4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5本第4分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6卷第4期
臺灣人類學刊第22卷第2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22卷第2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李亦園紀念講座專文
1. Tim Ingold,〈Manifesto for A New Humanism新人文主義宣言〉
專號論文:推動臺灣人類學「起家」的應時之師:人類學家、田野、影像
1. 劉斐玟,〈導言:推動臺灣人類學「起家」的應時之師:人類學家、田野、影像〉
2. 何翠萍,〈凌純聲、中研院民族所與臺灣人類學的建制化〉
3. 劉斐玟,〈李亦園與臺灣早期人類學:時代和學術的激盪與對話〉
4. 林文玲,〈追蹤「田野照片」檔案的社會傳記:顯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草創期的臺灣原住民族研究〉
5. 謝力登,〈「透過臺灣」?閱讀冷戰時代美國在臺灣的「中國人類學」〉
書評
1. 許馨文,“Lei X. Ouyang: Music as Mao’s Weapon: Remembe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2. 黃宣穎,“ Allen Tran: A Life of Worry: Politics, Mental Health, and Vietnam’s Age of Anxiety”
系統號:
P-059716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30期
標題: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30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30期(70週年所慶專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專題文章
1. 張珣,〈從田野裡建立學術傳統:民族所創立前期骨幹人物的摸索與探尋〉
2. 吳燕和,〈計畫性的田野考察與文物蒐藏:中研院民族所1950-60 年代的研究工作〉
3. 葉光輝,〈民族所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黃樹民院士訪談稿〉
一般文章
1. 張珣,〈1970 年代西方人類學者的臺灣田野經驗:訪談麥克瑞教授夫妻(John and Ruth McCreery) 〉
2. 劉璧榛,〈《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之反論導讀〉
3. 黃貴潮、馬渕悟著,滿田彌生譯,〈《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之反論〉
系統號:
P-05971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6期
標題: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6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
報導者:
陳乃慈
內容簡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6期(專題:明清小說的藝術與關懷)
【特稿】從香火到香油錢──明清小說中女性宗教活動的信仰光環與塵俗世道/高桂惠
【一般論文】
藝術編造與歷史想像下的賈似道形象──以傳奇文〈綠衣人傳〉、〈木綿庵記〉為中心/ 賴信宏
晚明「世說體」之滄海遺珠:林茂桂及其《南北朝新語》述論/ 尤雅姿
凝視陰影:《石點頭》中的道德敘事與視覺語言/ 劉柏正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男色小說〈潘文子契合鴛鴦冢〉的敘事策略與性別政治/ 曾秀萍
論明清小說對建文、永樂朝宦官形象之書寫/ 曾世豪
《風俗女西遊記》、《金毘羅船利生纜》的角色塑造與插圖趣味:兼及與《西遊記》的關連/ 蕭涵珍
越南漢文小說《雨中隨筆》受中國科舉文化影響的故事描寫探討──兼論與清代小說《儒林外史》與《聊齋誌異》的異同/ 楊雅婷
【學術新秀專區】
文本改寫與視角轉換:丘濬《家禮儀節》再探──以〈昏禮〉為例/ 鄭雨晏
韻律與句法:論漢詩語言藝術研究的理論軌跡及進展/ 胡小爽
系統號:
P-059696
中華佛學研究第25期
漢學研究第42卷第4期
標題:
漢學研究第42卷第4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東亞佛教與道教文獻研究專輯 主編:廖肇亨、謝世維
「東亞佛教與道教文獻研究」專輯導言/廖肇亨、謝世維
漸入體制—五代時期東南禪宗的政教處境及其歷史意涵/黃庭碩
躋進仙階:元代民間神祇的道教化—以靈濟真人崇拜為例/張超然
建構信仰的共同體—元明二徐真人信仰與扶箕團體的互動/高振宏
明代洪武初年蔣山法會對元代的因革—以雪堂普仁刊刻《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為中心/唐玥
十九世紀道教的日本跨域傳播與實踐—以平田篤胤玄學的三皇天柱五嶽宇宙觀為例/賴思妤
聖山形象的流轉—清末民初域外人士眼中的峨眉山/黃郁晴
系統號:
P-05973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4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3期
地契中的歷史——館藏古文書選輯
蔣介石與中日蘇三角關係(1931-1937)
標題:
蔣介石與中日蘇三角關係(1931-1937)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鹿錫俊 著
內容簡介:
民國論叢|總序 呂芳上
凡例
緒論
第一章 前史:中日蘇關係特殊構造的形成(1927.3~1931.8)
第二章 中日危機與對蘇復交(1931.9~1932.10)
第三章 「制俄攘日」構想的醞釀與嘗試(1932.10~1934.12)
第四章 華北事變前後中日蘇關係的轉折(1935.1~1935.12)
第五章 何鍵告密、蘇蒙締約與1936年的動盪(1935.12 ~1936.12)
第六章 西安事變後日本對華「溫和」姿態的浮沉(1936.12~1937.3)
第七章 「共同防共」問題在多邊博弈中的落定(1936.12~1937.8)
第八章 圍繞「防共」話語的中日攻防(1937.8~1937.9)
第九章 國民政府路徑分歧的發展與終結(1937.8~1938.1)
終章 餘論
後記
系統號:
P-059661
臺灣史是什麼?
標題:
臺灣史是什麼?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家出版社
作者:
吳密察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周樑楷
解題:許佩賢
第一部:總論
第1章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
第2章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戰略
第3章「歷史」的出現
第4章日本殖民時代在臺灣史上的意義
第5章「臺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
第二部:分論
第6章日清戰爭與臺灣:從民主國到乙未保臺之役
第7章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的展開及其意義
第8章再思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央政治與同時期的朝鮮
第9章《民俗臺灣》的時代背景及其意義
第10章臺灣的脫殖民地化挫折及二二八事件
第三部:異論
第11章用臺灣史畫東亞地圖
第12章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嗎?
第13章鄭成功反清,但或許不復明
第14章清代臺灣有良港嗎?清代安平的港口條件
第15章除了亂源,我們可以怎麼理解羅漢腳?
第16章日本時代萌芽的臺灣民族主義,為什麼失敗了?
第17章二二八事件裡的蔣渭川
第18章「臺灣史」與「日本史」的交錯
跋:吳密察
系統號:
P-059669
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
標題:
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刁書仁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明朝與朝鮮
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
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關係探析
洪武時期中朝外交中的「表箋風波」
明嘉靖朝孔廟祀典的釐正與朝鮮王朝的應對
王陽明從祀孔廟與朝鮮王朝的應對
壬辰戰爭日本「假道入明」與朝鮮的應對
袁黃萬曆援朝戰爭史事鈎沉
天啟時期明朝與朝鮮的封貢關係──以朝鮮國王李倧「封典」為中心
朝鮮王朝對中國書籍的購求及其對儒家文化的吸收
第二篇 朝鮮使臣的明朝見聞
天啟四年朝鮮使臣的北京之行──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
朝鮮使臣所見晚明遼東社會的民生與情勢
朝鮮使臣所見晚明社會之亂象──以朝鮮使臣所撰《朝天錄》為中心
第三篇 清朝與朝鮮
李朝孝宗「反清復明」活動及其影響──兼論東亞「華夷秩序」的裂變
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
論清朝與李朝封貢關係的形成與確立
明清東北史研究中「他者」文獻的史料價值──以朝鮮文獻所載清開國史料為例
附論 新修《清史》人物傳記太祖朝實錄史料研究
後記
作者著述目錄
系統號:
P-059674
鍍金的鳥籠──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國家資本主義
標題:
鍍金的鳥籠──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國家資本主義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雷雅雯 著,李宗義、許雅淑 翻譯
內容簡介: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科技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系統號:
P-059675
亞洲人物史1: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
標題:
亞洲人物史1: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古井龍介等 合著,鄭天恩 翻譯
內容簡介:
編者的話 姜尚中
序言 古井龍介
凡例
亞洲各地的神話
西亞神話 月本昭男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豐穰神話世界
印度神話 橫地優子
史詩與神話中的伴侶
中國神話 牧角悅子
中國古代史的重構
朝鮮神話 野崎充彥
檀君——朝鮮史誕生出的民族神
日本神話 坂本勝
從記紀神話到無文字時代古老層次的發掘——以大國主神話為中心
中亞神話 坂井弘紀
從突厥的口傳文藝談起
東南亞神話 北川香子
柬埔寨的建國神話
第一章 巴比倫王漢摩拉比的野心 柴田大輔
第二章 完成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國王 阿部拓兒
第三章 拿撒勒的耶穌與信仰的耶穌基督 月本昭男
第四章 佛 陀——出現在「所有」與「再生產」社會中的覺者 馬場紀壽
第五章 阿育王——一位帝王的生與死後生 古井龍介
第六章 超越悠久時空的古代中國思想 湯淺邦弘
第七章 中國第一位皇帝的人性化肖像 鶴間和幸
第八章 遊牧國家的君主就是得這樣才行——既冷酷又寬大,還有敏銳的洞察力 林俊雄
第九章 《史記》的通史與世界史的創造 藤田勝久
第十章 儒教王權的誕生 渡邊義浩
第十一章 從傳統到革新——東漢末的混亂與「亂世奸雄」的登場 牧角悅子
第十二章 前伊斯蘭時代中亞勢力對南亞的入侵 宮本亮一
第十三章 東南亞的初期國家與印度化 青山亨
系統號:
P-059679
青春風正好:日治台灣客家青年群像
標題:
青春風正好:日治台灣客家青年群像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張典婉 著
內容簡介:
在世界思潮強烈撞擊的年代,台灣客家村落的青年們,沒有留在家鄉教書、沒有繼承父業家產,而是遊走東京、北京、上海、南京、滿州國及南洋……
這些知識青年勇於挑戰,和世界接軌,和台灣五大家族或是文協、櫟社相映;他們的身影交織於北京的聚會、南京的文化活動及南洋的傳奇經歷,甚至牽連到朝鮮、日本與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透過珍貴的文獻整理與口述訪談,重建台灣客家青年曾經的光輝與不凡。作者張典婉爬梳這段曾被遺忘的歷史,一一掀開前輩走過足跡及壯闊行腳,補足台灣散落的拼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百年前客籍台灣知識菁英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讓隱沒的過去得以被世人重新認識。
系統號:
P-059680
味道的航線:從馬祖到臺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
標題:
味道的航線:從馬祖到臺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黃開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蔥油餅
街角的攤車
安居蔥油餅
麥蔥非蔥,打滷麵與大滷麵
另一種「台式馬卡龍」:甜甜圈
來自福州的點心
第二章 繼光餅
胡椒餅.福州餅
繼光餅的文化與記憶
夾餡的餅最好吃
東引擺暝平安餅
在桃園的另一個馬祖
用小吃傳承飲食地景
第三章 佛跳牆
大稻埕江山樓的菜單
福州聚春園,佛跳牆的始祖
福州麵線與福州麵
詩巫的乾盤麵
福州滋味在地化
第四章 瓜白
馬祖的山海大餐
南門市場的太平燕
新竹貢丸的身世之謎
鹿港丸子學
基隆鼎邊「趖」與馬祖鼎邊「抆」
討橫山:漁民共同的黃魚記憶
淡水孔雀蛤不是馬祖淡菜
是龜足,也是佛手
第五章 結論:風格、烹調與食材中的福州味
佛跳牆:仕紳宴會飲食的風格講究
乾拌麵:平民美食的烹調堅持
老酒麵線:家常菜的食材選擇
身在福州山:變遷中的福州飲食
從老酒到老滷:福州味的社會文化再形塑
釀與滷:變與不變中的區域料理圖繪
系統號:
P-059690
東方迷戀史:從物產、文化到靈性,西方世界對亞洲的發現與探求
標題:
東方迷戀史:從物產、文化到靈性,西方世界對亞洲的發現與探求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Christopher Harding 著,韓翔中 譯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部 對外探索:發現亞洲(古代至一六○○年)
第一章 蠻人與野人
第二章 進入印度
第三章 絲綢、香料與樂園
第四章 探索者:馬可波羅和哥倫布
第五章 上帝的水兵:耶穌會
第六章 中國的挑戰與日本的前途
第七章 英國的徒步家:科里亞特
第二部 往下探究:領悟亞洲(一六○○年至一九一○年代)
第八章 靈魂的求索
第九章 中國在歐洲
第十章 加爾各答
第十一章 德意志的東方文藝復興
第十二章 領悟印度:從卑賤到浩瀚
第十三章 亞洲的光芒
第十四章 真理的實驗
第三部 向內探求:臨界處的逗留者(一九一○年代至二○○○年)
第十五章 兩個世界
第十六章 上帝?梵?涅槃?
第十七章 十字架之丘
第十八章 光明宮殿
第十九章 超脫解放
第二十章 古魯上師
第二十一章 新時代
後記 向前探進
致謝
注釋
系統號:
P-059695
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
標題:
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刁書仁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女真部族考論
海西王台稱雄女真考論──兼論明代女真統一的歷史趨勢
哈達部興衰考論
海西女真足迹探源
論明代女真人的村屯組織與八旗牛錄制的關係
【第二篇】明代女真
元末明初朝鮮半島的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占疆域的抵制與抗爭
正統年間建州左衛西遷考實──兼論東亞地區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景泰、天順年間建州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成化初年明朝對建州三衛用兵考述
成化年間明朝與朝鮮兩次征建州女真
【第三篇】建州女真(後金)崛起與華夷易變
努爾哈赤崛起與東亞華夷關係的變化
舒爾哈齊史事考實
試論努爾哈赤征烏拉之戰
朝鮮使臣所見的建州社會──兼論後金建國前與朝鮮的關係
16、17世紀之際東亞全遼地區的滿蒙關係──以努爾哈赤對蒙古的策略為中心
論朝鮮光海君時期與後金、明朝的關係
論薩爾滸之戰前後,後金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論皇太極時期兩次征朝鮮
「華夷變易」與「法明崇滿」
後記
作者著述目錄
系統號:
P-059718
傳播政治經濟學、臺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標題:
傳播政治經濟學、臺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馮建三 主編
內容簡介:
Part 1 傳播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新聞與媒介批評
第二章 電影與電視劇
銀幕配額
救贖國片
另類影視
第三章 傳播科技的政治
數位時代,召喚著作權的廖添丁
科技決定論的窮途末路
科技的一體兩面
政治保護鬆動 新媒介接招
BBC最能善用科技
Part 2 臺灣社會
第四章 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
民主政治
經濟分配
第五章 性別、階級及語言
性別與階級
「讀」英語 「說」母語
英語上課、公平競爭與學習效率
第六章 大學與山
大學生與大學學費
教授薪資 臺灣符合國際水平
大學責任
山的政治.好生活的召喚
Part 3 兩岸關係
第七章 「美國因素」:好萊塢
第八章 臺灣、大陸、香港與澳門
第九章 維持現狀與永久和平
系統號:
P-059654
泰地華人
標題:
泰地華人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一八四一出版
作者:
G. William Skinner 著,Kenny C. H. 譯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早期的古暹羅Chinese
第一節 十七世紀前的Sino-Thai關係
第二節 十七世紀的華人社會
第三節 十八世紀至大城王朝的沒落
第四節 達信王時代和卻克里朝初期的Chinese情況
第二章 開放港口與貿易:一九一七年以前的Chinese移民及其人口增長
第一節 移民背景
第二節 語言族群、航運和移民模式
第三節 移民常規和程序
第四節 Chinese移民的規模
第五節 影響移民率的因素
第六節 暹羅Chinese人口的增長
第七節 Chinese定居地的擴大
第三章 異鄉謀生:拉瑪五世時期Chinese在泰國經濟中的地位
第一節 勞工種族分類的前因
第二節 華人創業精神
第三節 勞工與工匠
第四節 Chinese和政府稅收
第四章 不穩定的模式:拉瑪三世至五世時期的暹羅Chinese社會
第一節 通婚和同化
第二節 Chinese社會結構
第三節 Chinese和泰國政府
第五章 進入新時代:向民族主義和凝聚力的過渡
第一節 Chinese民族主義興起
第二節 Chinese問題
第三節 華人社會的演變
第六章 移民的流入和流出: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人口趨勢
第一節 大規模移民的高峰與終結
第二節 泰國Chinese人口的增長
第三節 年齡及性別的分布
第四節 地理上的分布
第七章 利益衝突:一九三八年Chinese在泰國社會的生活
第一節 Chinese與泰國經濟
第二節 Chinese教育
第三節 Chinese媒體與政治活動
第四節 泰國對Chinese的政策
第五節 一九一八至一九三八年的社會變革
第八章 危機、戰爭和暫緩: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餘波
第一節 鑾披汶的第一次執政時代
第二節 日本的佔領
第三節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的Chinese泰關係
第四節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的華人會社組織
第九章 鎮壓和重新考慮: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六年鑾披汶第二次執政下的Chinese
第一節 Chinese社會的結構
第二節 Chinese對政治氣氛變動的反應
第三節 泰國經濟的力量
第四節 Chinese教育的衰退
第五節 Sino-Thai關係的變化
系統號:
P-059655
何來華僑
標題:
何來華僑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一八四一出版
作者:
斯波義信 著,陳健成 譯
內容簡介:
序章 現代華僑事情
第一章 昂揚的亞洲海上活動——十二到十六世紀
1 冒険商人與移民
2 海上貿易網絡與華人居留地
3 移居者的邏輯——福建與廣東
第二章 磨擦・競合・同化——十七到十九世紀
1 流血事件的發生
2 關於臺灣入殖
3 變化與同化的諸相
4 日本華僑的輪廓
第三章 大量出國的時代——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世紀中葉
1 勞動力需求高漲中
2 出國的頂峰
3 秘密結社的譜系
第四章 民族主義與異化・同化
1 國民國家與國籍
2 「不受歡迎的客人」?
3 開國後的日本華僑
終章 宏觀視角下的華僑形象
系統號:
P-059656
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
標題:
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林遠澤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上卷:往返於康德與黑格爾之間的批判理論】
第一章 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與現代性的弔詭
一、溝通行動理論的思考背景與理論基礎
二、在《溝通行動理論》中的「溝通行動理論」
三、做為批判的社會理論的溝通行動理論觀點
第二章 霍耐特的承認理論與做為社會病理學診斷的批判理論
一、批判理論的否定性與其社會病理學的診斷
二、批判理論的規範性與承認形式的類型學建構
三、批判理論的解放性與承認理論的社會存有論轉向
第三章 道德性與倫理性:論介於康德與黑格爾之間的規範性批判理論
一、往返於康德與黑格爾之間的批判理論
二、回應黑格爾倫理性批判的康德式審議民主理論建構
三、回應康德道德性批判的黑格爾式民主倫理性奠基
第四章 從存有的保全到對話的團結:論全球倫理的共同責任倫理學奠基
一、「全球倫理」之理論定位的釐清
二、約納斯論保全存有的未來責任倫理學
三、阿佩爾與哈伯瑪斯論對話團結的共同責任倫理學
【下卷:從內聖走向外王的儒家政治哲學】
第五章 西方現代性危機與儒家倫理在21世紀的新意義
一、西方現代性危機的理性病理學診斷
二、黑格爾法哲學的現代性批判
三、儒家倫理在21世紀的重構
第六章 後疫情時代民主自由與社會團結的疑難:基於儒家禮治國理念的初步回應
一、後疫情時代的民主法治國疑難
二、新冠肺炎與民主法治國理念的轉變與深化
三、團結付出之法律可強制性的正當性奠基
四、儒家禮治國理念之後習俗倫理性重構芻議
第七章 論黑格爾式的儒家自由主義
一、《儒家自由主義》的研究主旨與論證策略
二、《儒家自由主義》的章節內容與研究貢獻
三、《儒家自由主義》的觀點限制與研究展望
第八章 禮治的倫理生活建構:從黑格爾法哲學論儒家政治哲學的自由理念
一、黑格爾法哲學的研究進路
二、社會自由:黑格爾倫理性學說的承認理論重構
三、儒家禮治國與民主的倫理性
第九章 儒家政治文化與華人民主政體的未來展望
一、「儒學與民主」關係的四種論述模式分析
二、中國模式─從賢能政治到新威權主義的歧途
三、臺灣民主轉型的成就與隱憂
第十章 做天下第一等事:論儒學如何能為生民立命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宗教意識
二、道德在什麼意義下需要宗教?四種型態的討論
三、原始儒家之宗教意識的理性內涵
【附錄】
《大乘起信論》的當代新格義:從德國觀念論轉向批判理論的試探
一、德國觀念論與佛教思維的世界觀差異
二、大乘起信論與批判理論之格義互釋
徵引書目
原刊出處
系統號:
P-059660
天醫仁心:黃玉階及其著作研究
標題:
天醫仁心:黃玉階及其著作研究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翰蘆圖書
作者:
黃玉階 原著,陳麒方、皮國立、施建仁、殷揚智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醫書與處方
疙瘩瘟治法新編
集騐良方
黃玉階明治四十二年處方錄
第二篇 其人其事其書之研究
黃玉階其人其事/皮國立、施建仁、陳麒方
壹、緒言
貳、黃玉階生平簡述
參、藥方神妙漢學家
肆、身是維摩不著花 宗教醫療與中西醫學匯通
伍、結語
黃玉階《疙瘩瘟治法新編》分析/殷揚智、皮國立、陳麒方
壹、《疙瘩瘟治法新編》成書背景
貳、何以用疙瘩瘟為書名?何以書中未見「鼠疫」名詞?
參、《新編》與《彙編》醫治哲理異同
肆、《新編》與《彙編》用方藥理分析
伍、結語
臺灣傳統醫藥發展沿革/陳麒方
壹、時空背景
貳、明治維新後漢方醫學演變與臺灣概況
參、臺灣總督府統治下的醫藥衛生
肆、戰後臺灣的中醫藥
伍、結語
黃玉階臨床讀本選––遣唐使傳本《貞元傷寒論》/陳麒方、皮國立、施建仁、殷揚智
本書參考資料
系統號:
P-059662
生命與學問的喚醒: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
標題:
生命與學問的喚醒: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韓曉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分成甲部與乙部,甲部是唐君毅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共五篇文章。從兩個進路闡釋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思想,其一以唐先生的思想與不同的哲學家對特定哲學問題(「身心問題」與「宗教問題」)作出比較討論;其二以唐先生對古代中國思想家(荀子與墨家)作出「即哲學史以言哲學」的詮釋之論述。透過兩個進路的闡釋展示了唐先生哲學思維的獨特性,即「綜合式的辯證性思維」。乙部是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共四篇文章。是對於牟先生哲學思想較少人注意的議題作出討論,包括牟先生宋明理學詮釋系統的「性宗」部分、牟先生的「哲學語言」觀,牟先生情理兼俱與自證證他的方式的「歸宗儒家」及牟先生對「人格教國」的可能諍辯。這樣透過不同面向的分析展示了牟先生哲學思考的分析性,即「分解式的超越性思維」。
系統號:
P-059671
顯道妙化:朱堃燦道長傳
標題:
顯道妙化:朱堃燦道長傳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吳瑞明、劉韋廷、丁仁傑、楊秀娟、張瑋芩 合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關於台北正一道士朱堃燦道長的生命史研究。朱道長是當今台灣北部首屈一指的大道士。台灣北部正一道士主要是屬於地方性傳統較濃厚的道法二門系統,他們兼修道業與法術,道士生活有其特別的形貌與結構。本書仔細紀錄了這一位當代社會高功道士的道業養成、職業生涯發展,與其進一步如何與時代變遷亦步亦趨相調和,並進而在宗教界與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力的歷程。本書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文化傳導理論與角色理論等,剖析道士在社會場域中的社會網絡格局,希望藉由引進宗教社會學的觀察角度,能更幫助我們理解底層民間社會中,道士職業階層的結構性處境與動態性發展模式。
系統號:
P-059673
中華料理的世界史:從小籠包、海南雞飯到唐人街雜碎,跨越民族國界的澎湃美食之旅
標題:
中華料理的世界史:從小籠包、海南雞飯到唐人街雜碎,跨越民族國界的澎湃美食之旅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岩間一弘 著,陳嫻若 譯
內容簡介:
導讀 中華料理,與它們的產地/陳玉箴
序章 中國菜裡的世界史
PART 1 中菜的形成──美食的政治史
第1章 清朝的料理──從宮廷御膳到滿漢全席
第2章 成為近代城市文化的中國菜──北京.上海.重慶.香港的料理
第3章 中國的國宴與美食外交──燕窩.魚翅.北京烤鴨
第4章 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文思豆腐到餃子
第5章 台灣菜的去殖民化與在地化──昭和天皇.圓山大飯店.鼎泰豐
第6章 豆腐的世界史──從民族主義到全球主義
PART 2 亞洲的民族主義與中國菜
第1章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海南雞飯.小販文化.娘惹料理的歸屬
第2章 越南──從越南河粉與越式法國麵包看中國與法國的影響
第3章 泰國──泰式炒河粉的國民美食化和海外拓展之道
第4章 菲律賓──在上海春捲和廣東麵走紅之前
第5章 印尼──荷蘭殖民地、伊斯蘭教與中國菜的困境
第6章 韓國──胡餅.雜菜.強棒麵.炸醬麵
第7章 印度──紅褐色的四川醬
PART 3 歐美的種族主義與亞洲人的中國菜
第1章 美國──從雜碎到熊貓快餐
第2章 英國──雜碎.中國飯店.中國菜大使
第3章 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中菜文化意義上的多樣性
PART 4 日本膳食與中國料理的界線──世界史裡日本的中國菜
第1章 淺談近代這個時代──偕樂園.雜碎.轉盤圓桌.味之素
第2章 從近代到現代──拉麵.陳建民.橫濱中華街.中華年菜
終章 民族國家框架下的料理分類
後記
系統號:
P-059678
黃仲則詩歌佛禪書寫研究
標題:
黃仲則詩歌佛禪書寫研究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陳宣諭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研究清代黃仲則詩歌佛禪書寫的專著,以全新視角切入黃仲則貧病悲苦之詩風,綜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尚未有針對此論題做探究者。全書以《兩當軒集》收錄黃仲則一千一百八十首詩歌為文本,細究「佛禪」相關詞彙使用情況,就黃仲則詩歌中佛禪書寫的內容為探討重點,概分「禪跡詩」、「禪典詩」、「禪理詩」、「禪趣詩」等四大類型探討,從中審視如何以「佛禪」自我療癒,伏滅煩惱,彌合內心痛苦與生命安頓之道,並呈顯清代乾隆盛世下社會實況,對生命的愛與慈悲,建構出自我空間的精神世界。
系統號:
P-059698
節本東西洋考中英文對照本
標題:
節本東西洋考中英文對照本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張燮 著,陳鴻瑜 譯
內容簡介:
張燮是第十六世紀末葉的福建學者,其附近的漳州、泉州和廈門是跟東南亞有密切商貿往來的地區,因此他從小應該對於海外事情有所見聞,也可能接觸不少來自海外的船人和商家,這些資訊給了他寫作上不少的題材。張燮在寫作該書時,中國剛好面臨日本倭寇的入侵以及西洋勢力對中國沿海之覬覦,所以他的著作正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的世界觀。本書涵蓋的範圍東到日本,西到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並沒有包括南印度。他對於該一地區的國家、民情風俗、航運和市場交易,有更為貼近現實的描述,這是其他著作欠缺的,因此該書對於瞭解東亞地區之海洋交通航運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系統號:
P-059717
文本・方法:古典思維與跨文化哲學的交涉與實踐
標題:
文本・方法:古典思維與跨文化哲學的交涉與實踐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宋灝(Mathias Obert)、范麗梅、鄧敦民、林俊臣、王華、陳弘學、林永勝、劉滄龍、曾守仁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第一編 文本與方法相遇:古典文本及其思維】
視像性與中國古代的形而上學 / 林永勝
言名作為方法:上博〈亙先〉「言名」思想論析 / 范麗梅
從「即成即虧」到「即遮即表」:關於《論語》、《孟子》「遮蔽、破壞、無言」三種遮詮法的使用 / 陳弘學
鏡映與詩境:再探抒情傳統論的主體問題 / 曾守仁
抒情傳統視域下的書法 / 林俊臣
【第二編 從方法回到文本:比較哲學與跨文化方法】
文本詮釋、現象學及批判省思 / 宋灝
對跨文化哲學中「橋樑概念方法」的一些反思:以蔣韜「人道抑或正義」先秦思想詮釋架構為例 / 王華
橋樑概念與比較哲學 / 鄧敦民
以莊子為方法:作為「旁觀者」的世界公民 / 劉滄龍
作者介紹
系統號:
P-059627
近代中國農村體制的建立與演變,1900-1980年代:以滿鐵調查的村莊為中心
標題:
近代中國農村體制的建立與演變,1900-1980年代:以滿鐵調查的村莊為中心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耀煌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序論
【上篇 1949年以前的農村體制】
1 清末以來農村體制的建立與演變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農村體制
第二節 國民政府時期的農村體制
第三節 日占區的農村體制
2 1949年以前的村莊領導
第一節 村莊自然生成的領導
第二節 村莊自然生成領導的實例─沙井村
第三節 村長
第四節 沙井村的村長實例
第五節 甲長
第六節 村公所的差役與會議
第七節 1949年以前村莊領導的再評價
3 他律的自治:1949年以前村莊的工作
第一節 田賦的徵收
第二節 村費
第三節 土地買賣監證制度
第四節 仲裁
第五節 村莊的治安工作
第六節 新民會
【下篇 1949年以後中共統治下的農村體制】
4 中共建國初期的農村體制
第一節 國共內戰時期的村莊
第二節 土地改革時期的農村體制
第三節 新政權的建立
5 集體化時代的農村體制
第一節 從行政到集體
第二節 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
第三節 人民公社
第四節 生產大隊與生產隊
第五節 生產隊長
第六節 報酬
6 集體化時期農村基層幹部的群像
第一節 四清運動以前的村幹部
第二節 四清運動與村幹部的輪替
第三節 沙井村與寺北柴村的文化大革命
第四節 文革期間的黨支書
第五節 文革時期的其他村幹部
7 改革開放後的沙井村與寺北柴村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後的農村體制與經濟概況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的村莊幹部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系統號:
P-059628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標題: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黃璿璋 著
內容簡介:
第壹章
緒論 星叢蹤跡:「現代文學」的另一面
一、天才夢魘:從張愛玲的〈摩登紅樓夢〉談起
二、說「故」事的人:清末民初的「改寫」現象
三、民國初年對「四大奇書」的「再閱讀」與「再書寫」
四、從「經典」到「後經典」:釋名與定義
五、論述策略、章節結構與開展
第貳章
形塑經典:近現代「四大奇書」概念的傳播
一、前言
二、文學史溯源:知識環流視野中的「四大奇書」概念
三、森槐南與作為學科概念的「四大奇書」
四、從文學史「知識」到「常識」:「四大奇書」概念的形塑
五、結語
第參章
歷史與狂歡:民國初年「三國故事」改寫的遊戲形式及其大眾性
一、前言
二、「新小說」與「遊戲文」:從「陸士諤戲撰」《新三國》談起
三、因果與進化:雄辯士《三國還魂記》的遊戲與啟蒙
四、「說三國」與「三國戲」:民國初年娛樂情境中的「三國」故事
五、亂世與民國:滑稽小說「新三國」系列中的社會鏡像
六、結語
第肆章
江湖與遺民:旗族報人冷佛《續水滸傳》中「忠義兩不全」的民國世界
一、前言:閱者注意《續水滸傳》
二、水滸與民國:二十世紀之梁山泊者何?滿州之馬賊是也
三、「花石綱」與「九天玄女廟」:《續水滸傳》十罪宋江
四、拯救與解脫:重詮「寂天寞地」之終局
五、結語
第伍章
神魔與啟蒙:清末民初《新西遊記》續衍中的「祛魅」與「復魅」
一、釋題:神魔與啟蒙
二、寓祛人迷信之意:晚清陳景韓《新西遊記》的「祛魅」書寫
三、再續下其續處:包天笑《新西遊記》成書線索與民國風景
四、遊戲三昧:包天笑《新西遊記》的「復魅」與「勸善懲惡」敘事
五、結語
第陸章
淫婦與烈女:民國《金瓶梅》的接受與「潘金蓮」的形象轉型
一、前言:從轉型視閾下的經典小說談起
二、從「禁書」到「經典」:清末民初「公共輿論」中的《金瓶梅》
三、從「淫」到「愛」:歐陽予倩與《潘金蓮》的劇作改編
四、從「淫婦」到「烈女」:三○年代「潘金蓮」形象的轉化
五、從「身體」到「國體」:四○年代以後「潘金蓮」形象的接受
六、結語
第柒章
敘續:朝向一種「後經典敘 / 續事學」
一、故事從未結束
二、遺民與移民:陳舜臣及《曹操殘夢》
三、細節與邊緣:西西及〈浪子燕青〉
四、釋悟與識物:劉以鬯及〈孫悟空大鬧尖沙嘴〉
五、同一與破碎:閻連科及〈金蓮,你好〉
六、當代寓言:「如何改寫」或「必須改寫」
第捌章
結論 運動中的後經典
附錄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59629
馬華當代詩論——地景、擬象與現實詩學
標題:
馬華當代詩論——地景、擬象與現實詩學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辛金順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拼貼「馬來西亞」──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地景的再現──論吳岸詩中砂勞越的地誌書寫
「時代的聲音?」──作為八○年代後馬華「現實詩學」創作的一個省思
擬象與轉繹──論六、七○年代臺灣現代詩對馬華現代詩的影響
告別諸神的黃昏──論李宗舜詩集《笨珍海岸》的日常生活
古典之懷,時間之悼──論雷似痴詩集《尋菊》中的古典想像
死亡,以及一些存在的聲音──論黃遠雄詩選(2008-2014年)的詩作
叩門的回響──讀沙禽詩集《沉思者的叩門》
詩的最初儀式──讀賴殖康詩集《過客書》
同志腔調:詩身/聲獻技──論黃龍坤詩集《小三》
詩情如水,笑色如花──論張永修詩集《給現代寫詩》
光在詞語中安居──現代詩的詩意探尋
系統號:
P-059630
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標題:
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黃㵾任 著
內容簡介:
序曲 從主觀攝影回溯臺灣史的嶄新角度
19世紀晚期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19世紀晚期有關外國人調查與書寫之研究
影像分析視角的可能性
臺灣社會與世界交織
部一 作為帝國一員的薩勒
Chapter1 薩勒的生平與成長環境
Chapter2 成為海軍的首次旅途
Chapter3 法國山岳俱樂部及其性質
Chapter4 學生旅行隊:戶外教學與愛國實踐
登山與流通知識的併行實踐
部二 帝國的戰火記錄
Chapter5 戰火與航行:基隆與清國沿岸的戰爭記錄
Chapter6 軍艦上的日常生活
Chapter7 封鎖任務與他者的接觸
「濾鏡」與攝影的複雜性
部三 帝國之外的個人實踐
Chapter8 旅行的意外收穫
Chapter9 地景:海蝕地形與馬公景色
Chapter10 港灣再現:登山與攝影的結合
Chapter11 鏡頭外的反思
理解帝國視角的可能性
終曲 帝國主義與個人經驗的拉扯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其他薩勒拍攝之影像
附錄二 薩勒翻攝之臺灣、澎湖作品
附錄三 《北圻回憶錄》中提及「偵察號」的航路
附錄四 薩勒出版列表
附錄五 圖次表
致謝
系統號:
P-059634
地因人重,即景見心——清代地方園林志的典範追尋與文本重構
東南亞法音:新加坡佛教研究論集
標題:
東南亞法音:新加坡佛教研究論集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謝明達 著
內容簡介:
我的學思歷程(代序)
離散法緣:20世紀初至1949年的跨南海佛教聯繫
獅城法音:淺談新加坡漢傳佛教
現世佛法: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捍衛佛法:一個全球化城市國家的佛教行動主義
誦唱解脫:新加坡華人佛教喪葬儀式簡史
勿忘前缘:宏船法師及其訪華(1982—1990)
佛法外交:新加坡“倒塌佛塔的秘密”展覽
僧伽教育:新加坡佛學院的創設與運作
重塑信仰:當代新加坡的革新佛教與虔誠
線上法音:新加坡佛教徒網上慶衛塞
附錄:佛法滿獅城——1956-2010年的中英新加坡佛教研究回顧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59636
在東亞跨界流離的人生:老兵的臺灣史
標題:
在東亞跨界流離的人生:老兵的臺灣史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林玉茹、許蕙玟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讀:
和解與共榮:亂世下臺灣老兵的歷史和啟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蕙玟(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第一部 臺籍日本兵在中國戰場/許仟慈
一、安平子弟齊出陣:第一批赴外作戰的臺灣軍夫
二、戰場上的「旁觀者」:臺灣農業義勇團
三、「等到回臺灣的那日!」海南島臺灣兵的生存戰役
四、一生軍旅,為誰而戰
五、 搖身一變成為反共明星
六、無名英雄的輓歌
第二部 前進南洋的臺籍日本兵/楊雅蓉
一、烽火下的南進:招募與動員
二、支援前線,打造南方:特設勞務奉公團與特設勤勞團
三、征戰叢林:高砂義勇隊
四、陸、海戰記:特別志願兵
五、戰地的白衣天使:看護婦與軍醫
六、夾縫中求生存:從戰俘監視員變戰犯
第三部 來到臺灣的中國老兵/郭立媛
一、 糊裡糊塗變成兵:軍隊拉伕
二、知識青年從軍去:青年軍
三、現代花木蘭:女青年大隊
四、顛沛流離到臺灣:1949年大撤退
五、那一夜,他鄉變故鄉:舟山、大陳島撤退
六、後山墾荒:打造石頭家園
第四部 流離在外的中國老兵/許雅玲
一、遙遠的眷村:香港調景嶺
二、消融於香港社會的嶺上人
三、越南富國島上的囚禁歲月
四、從越南富國島到富臺新村
五、飛到南越的海燕:阮樂化
六、時勢造英雄:韓戰「反共義士」的興迭
系統號:
P-059637
原山與客丘:當代臺灣原客關係
標題:
原山與客丘:當代臺灣原客關係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大出版社、遠流出版
作者:
張翰璧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原-客族群關係與政策/張翰璧
第一篇 族群主流化與政策
第1章 族群主流化之於不同族群的意義/張維安
第2章 從觀光到自然資源共管──霧臺鄉大武部落哈尤溪觀光發展的個案研究/包清惠
第二篇 族群產業變遷與原-客關係
第3章 福佬客的產業變遷與客閩原族群互動:以高雄兩溪流域為例/劉正元、洪淑芬、鄭育陞
第4章 原民農產銷系統中的族群關係:以高雄那瑪夏原鄉龍鬚菜產銷為例/周曉鳳、王宏仁
第5章 經濟活動與族群文化變遷:以泰雅族甜柿種植為例/張翰璧、張書銘
第6章 山林中的綠寶石:泰安鄉桂竹筍產業變遷與族群關係/張廷妤、張翰璧
第三篇 族群通婚與博覽會中的原-客展演
第7章 苗栗南庄客家與賽夏通婚中的女性圖像/蔡芬芳
第8章 族群博覽會下的原客關係──以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為例/蘇秉凱
系統號:
P-059638
津漁遠颺: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
標題:
津漁遠颺: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高雄:巨流圖書
作者:
林于煖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第一章 鳴笛.啟航:亟待開展的民營造船史研究
第一節 隱沒於大船旁民營造船廠
第二節 望向那片汪洋:臺灣經濟產業發展的大哉問
第三節 站在巨輪之上,我們可以看向何方?
一、在地關懷:高雄產業史研究
二、轉向水中:海洋史研究熱潮
三、當前的臺灣造船史研究成果
四、民營造船史的研究課題
第四節 彷彿建造一艘船:研究方法與書寫
第二章 尋路.破浪:日本時期至1970年前
第一節 走向現代:日本時期的高雄港與造船業
第二節 戰後的空間爭奪:第一次遷廠
第三節 被木材及魚養大:造船業與上下游產業
第四節 孤兒抑或金孫:政府眼中的民營造船業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定位.撒網:1970至1990年
第一節 往南找尋新天地:第二次遷廠
第二節 遷廠後的改變
一、產業區位對造船廠的影響
二、第二次遷廠後的資本與經營型態
三、第二次遷廠後的技術發展
第三節 經營上的「堅持」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返航.歸港:總結與展望
第一節 20世紀高雄旗津地區的民營造船產業
第二節 空間變遷中的能動性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徵引書目
系統號:
P-059646
茶禪公案詮釋及其禪法
亡魂之眼:鬼魅、影像的視覺思辨與論述形構
標題:
亡魂之眼:鬼魅、影像的視覺思辨與論述形構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作者:
梁廷毓 著
內容簡介:
作者序
導言
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幽靈思潮
本書章節概要及說明
壹 人.死者.攝影
峽谷的攝影、異志與魅惑
凝視的破口:鳥居龍藏的原住民攝影中之違抗面孔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頭骨架」、「頭顱」與「獵首」攝影
日治時期臺灣震災攝影中的殖民視覺性
貳 巫.檔案.技藝
檔案的維度.時空的穿越:當代藝術與鬼魅實踐的另翼思索
無可理喻的檔案:「靈遊書」與「靈異攝影」的檔案法
「盲」、「聾」和「啞語」:一種音像所召返的觀落陰技術
AI 演算的恐怖影像:一個觀看與視覺技術的反思
參 光.視像.鬼魅
當代影像實踐中的「招魂術」與「感知民俗志」
亡魂顯影的思辨:「靈異錄像」與「觀落陰」的視線邊界
巫者的敘事術:邁向「咒文—影像」的思辨
幽冥地理/誌:「鬼瞳」影像的地理幻見與異色魅景
餘論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59699
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
標題:
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中:豐饒文化
作者:
溫宗翰、林宥辰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城隍信仰,可謂是明清時期臺灣官方祭祀傳統的遺緒,分有祠祀與厲祭之祀等類型,自日本時代開始民間化,使其廣受尊崇,學界將之視為「司法神」,同時也是城市的守護神。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係每年農曆6月底迄至8月2日城隍聖誕千秋日止,計約一個多月,辦理一系列普度、超拔與夜巡等儀式;內容包含道士科儀、淨爐除穢、豎燈篙、放水燈、九大柱敬獻、迎斗燈、輪普、夜巡等。相當豐富且多元,由城隍廟九大柱信徒,桮選首事爐主,投入資源與人力的協助;2021年鑒於其特殊性,特公告登錄為嘉義市民俗。
2022年本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8條、第60條之規定,委託學者溫宗翰進行「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為「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民俗活動進行調查研究,依其發展歷程、儀式內涵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
系統號:
P-059462
臺灣學者論經學研究方法.紀要卷(上下冊)
阿美語語法概論
標題:
阿美語語法概論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顏志光
作者:
顏志光(Aki Pawtawan) 著
內容簡介:
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部落Cilikesay阿美族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及民族研究所。自1996年起先後擔任鄉鎮公所課員、代理鎮長、臺東縣政府原民處、民政處、文化處長及原民會科員、專員、科長、參事等職務,自2023年退休至今。自研究所(1989年)開始研究阿美語語法結構,並長年擔任族語講座等族語推廣工作。公職退休後有感於「族語書寫」仍有待推廣語精進,爰擬從事有關語言研究成果科普化工作,本書即為拋磚之作,期有助理論與實務的契合並有助於族語書寫的規範化與推廣。
系統號:
P-059631
隠逸詩人陶淵明
標題:
隠逸詩人陶淵明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札幌:北海道大学出版会
作者:
熊征 著
內容簡介:
凡例
序論 研究の背景と目的
第一章 中国の隠逸思想
第一節 『詩』と『易』に見える隠逸思想
第二節 孔子が語る隠逸
第三節 老子・荘子における隠逸
第四節 楊朱思想における隠逸
第五節 仏教思想の伝来による影響
本章のまとめ
第二章 陶淵明の隠逸と楊朱思想
第一節 陶淵明の死生観と楊朱思想
第二節 陶淵明の隠逸詩と楊朱
本章のまとめ
第三章 六朝期の隠逸風潮における陶淵明
第一節 湛方生との比較
第二節 江淹との比較
本章のまとめ
第四章 六朝期における陶淵明の評価
第一節 六朝期における一般的な評価について
第二節 江淹の陶淵明評価
第三節 鍾嶸の陶淵明評価
第四節 二蕭における陶淵明評価
本章のまとめ
結論
系統號:
P-059683
大地からの中国史 史料に語らせよう
標題:
大地からの中国史 史料に語らせよう
時間:
202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大澤正昭 著
內容簡介:
主食であるコメ・コムギの栽培から、コムギの加工食品である「餅(へい)」「麺」、農具の発展、お茶・野菜の栽培、養蚕のための桑の栽培、肥料まで、皇帝や官僚たちが動かす国家を、食糧・衣料の生産によって支えてきた農民の姿を史料から丹念に掘り起こす。
近代以前の農業は有機栽培であり、自然に存在する材料を使って作物を育て、人間や家畜の食糧・飼料とし、さらにその排泄物を作物に施して肥料にする。この自然と人間の循環関係を続ける営みは、いま注目されているSDGsの課題に正面から応えるもので、農業史研究はきわめて現代的な課題を追究する分野でもある。
系統號:
P-059686
日中全面戦争に至る中国の選択1933-1937 「防共」と「抗日」をめぐる葛藤
標題:
日中全面戦争に至る中国の選択1933-1937 「防共」と「抗日」をめぐる葛藤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鹿錫俊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1章 前史:国民政府誕生後の対日・対ソ関係(1927~1932)
第2章 二重外交の形成と「制露攘日」構想の始動(1932.10~1934.12)
第3章 華北事変前後における中日ソ関係の転換(1935.1~12)
第4章 何鍵密告,ソ蒙協定と1936年の激動(1935.12~1936.12)
第5章 中ソ「絶対密件」に至る駆け引き(1936.12~1937.8)
第6章 「防共」概念をめぐる日中間の攻防(1937.8~9)
第7章 日独ソをめぐる路線対立の展開と終焉(1937.8~1938.1)
結論
系統號:
P-059682
かたりあう沖縄近現代史 沖縄のこれからを引き継ぐための七つのムヌガタイ
標題:
かたりあう沖縄近現代史 沖縄のこれからを引き継ぐための七つのムヌガタイ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那覇:ボーダーインク
作者:
前田勇樹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沖縄のこれからを引き継ぐために 前田勇樹
シン・琉球史の時代へ 高良倉吉/前田勇樹
「安良城ショック」から「首里城焼失、再建」まで
現在進行形の「沖縄民衆史」を記す 三木 健/森 亜紀子
西太平洋「オキネシア」としての琉球弧から
歴史としての地元を掘る 謝花直美/石垣綾音・狩俣日姫
沖縄戦の記憶継承とメディア・平和教育と街づくり
島嶼としての沖縄経済の自立は可能か 嘉数 啓/秋山道宏
戦後の貧困から沖縄の将来像を通して
「うない」が広げた女性たちの結(ゆい) 高里鈴代/玉城 愛
構造的暴力に抗い社会を変革するために
伊波普猷を読むということ 冨山一郎/崎濱紗奈
「沖縄学」の現在
教育熱心な沖縄をひも解く 浅野 誠/古波藏 契
リーダーシップ論から働き方の獣道まで
系統號:
P-059684
東アジア現代史
標題:
東アジア現代史
時間:
202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家近亮子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1章 東アジアの地域的特徴
第2章 明治維新から日清戦争へ
第3章 韓国併合・辛亥革命と東アジアの変動
第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ロシア革命と東アジア
第5章 日中戦争への道
第6章 日中戦争
第7章 太平洋戦争
第8章 東アジアの終戦と戦後処理
第9章 中国の内戦と朝鮮戦争
第10章 日本の高度成長と東アジア
第11章 日中国交正常化と東アジア国際関係の変容
第12章 東アジアの経済発展
第13章 共通化する少子高齢化問題
第14章 教育・格差問題
第15章 対立と共存関係の行方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59620
黄土地帯の環境史 灌漑の技術と水利の秩序
標題:
黄土地帯の環境史 灌漑の技術と水利の秩序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井黑忍 著
內容簡介:
序 論
本書の目的
分析の視点
本書の概要
第一部 水と社会をめぐる諸問題
第一章 灌漑の技術
第二部 灌漑の技術
第二章 呂梁山麓における清濁灌漑
第三章 関中平原における井戸灌漑
第四章 大同盆地における淤泥灌漑
第三部 水利の秩序
第五章 水利伝統の形成
第六章 水利権の売買
第七章 生み出される「公」の水
第八章 生活用水をめぐる秩序
結 論
本書のまとめ
水を通して見た黄土地帯の社会
結びにかえて
参考文献/索 引/英文要旨
系統號:
P-059681
世界は説話にみちている 東アジア説話文学論
標題:
世界は説話にみちている 東アジア説話文学論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波書店
作者:
小峯和明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説話への招待
Ⅰ 東アジアの世界観
1 須弥山の図像と言説――アジアの宇宙観
2 龍宮をさぐる――異界の形象
3 巨樹の宇宙――環境と生命
Ⅱ 東アジアの群像
4 四つの門をくぐると――転生する釈迦伝
5 宝誌の顔――東アジアの肖像
6 見える鬼と見えない鬼――鬼の東アジア
Ⅲ 東アジアと東西交流文学
7 授乳の神話学――摩耶とマリア
8 アジアのイソップ――〈東西交流文学〉の世界
9 二鼠譬喩譚・「月のねずみ」 追 考――説話の〈東西交流〉
結章 説話の東アジアへ
参考文献一覧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59685
The Cityscapes of Taipei,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during the Cold War
標題:
The Cityscapes of Taipei,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during the Cold War
時間:
April, 2025
出版單位: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Tze-ki Hon Ying-kit Cha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The Cold War through the Lens of Taipei,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 Tze-ki Hon & Ying-kit Chan
Part 1: Taipei
1. Building a Transnational Anticommunist Network: The Oper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USIS Presence in Taipei – Pei-yin Lin
2. The Cityscape and Mindscape in Pai Hsien-yung’s Taipei People – Hsiao-Hui Chang
3. The ‘Frontier’ Behind the Curtain: Contextualizing Eileen Chang’s 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 Chia-chi Chao
4. The City through the Lens: Cold War Taipei in Bai Jingrui’s Films, 1960–1980 – Mei-Hsuan Chiang
5. Islamic Enclaves in Taipei and Transnational Entanglements during the Cold War – Janice Hyeju Jeong
Part 2: Hong Kong
6. The Heart of ‘Berlin of the East’: Victoria Park, Queen’s College and Causeway Bay in Cold War Hong Kong – Brian Tsui & Joseph Gregory Yu
7. Pro-Communist Mandarin Cinema in Cold War Hong Kong – Po-Shek Fu, QIN Yameng, Man-Fung Yip
8. A Model Market Town on the Cold War Frontier: Luen Wo Market in the New Territories, 1947-1979 – Anthony H. F. Li
9. The Future Takes Wings: Kai Tak Airport and the Repositioning of Hong Kong, 1958-1978 – Tze-ki Hon
Part 3: Singapore
10. Cityscape and Memoryscape: The Cold War and Monuments of Commemoration in Singapore – Kevin Blackburn
11. Reading Multi-Culturalism on Screen: Cold War Politics and the Shaw Brothers Film Network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 Soo Ei Yap
12. Urban Planning as Cold War Battleground: How the PAP Built a Nation-State by Defeating the Barisan Sosialis – Yan Bo
13. Changi Airport and the Making of ‘Non-Aligned’ Singapore: Neoliberalism and Neutrality during the Cold War – Ying-kit Chan
系統號:
P-059650
A Prince of Martial Splendour in the Sixteen Kingdoms: Li Hao (351-417), Ruler of Western Liang
標題:
A Prince of Martial Splendour in the Sixteen Kingdoms: Li Hao (351-417), Ruler of Western Liang
時間:
January, 2025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Dominik Declercq
內容簡介:
The Sixteen Kingdoms (304-439) saw Northern China become a multiethnic mosaic of states and statelets, one of which was Western Liang (400-422) in modern Gansu province at the edge of the Silk Roads. Its founder Li Hao was a Han settler on soil only recently annexed to the Empire. Here, immigrants ruled semi-nomadic locals, while elsewhere, non-Chinese ruling houses dealt with local Chinese elites. Their interaction, here seen close up i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 Hao, had a lasting format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for centuries to come.
系統號:
P-059687
Geographies of Gender: Family and Law in Imperial Japan and Colonial Taiwan
標題:
Geographies of Gender: Family and Law in Imperial Japan and Colonial Taiwan
時間:
January, 202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Tadashi Ishikawa(石川匡)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The woman question and interwar Japan's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s
2. Empire apart, empire together
3. Becoming a Taiwanese man
4. When the hearth was at once warm and cold
5. Freedom in a state of flux
6. Stories marginal women wo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59689
The Fear of Witchcraft and Witches in Imperial China: Figurines, Familiars and Demons
標題:
The Fear of Witchcraft and Witches in Imperial China: Figurines, Familiars and Demons
時間:
January, 2025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Barend J. ter Haar(田海)
內容簡介:
In historical surveys of witches and witchcraft, the Chinese case is surprisingly absent. This book intends to fill that gap.
Traditional China had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trands of fear, directed at women and sometimes also men. The fear of witches harming people through figurines remained limited to individual social and personal conflicts, for instance between women competing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ir partner or a carpenter and his customers. There was usually a clear winning party. The fear of witches using animal or demon familiars to harm members of their own community indiscriminately led to social exclusion or worse.
系統號:
P-059704
Christian Miss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Taiwan: A Reception History of Texts, Beliefs, and Practices
標題:
Christian Miss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Taiwan: A Reception History of Texts, Beliefs, and Practices
時間:
January, 2025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Christopher Joby
內容簡介:
Prologue
1 Introduction
2 Reception studies
3 Missionary linguistics
4 Other Theme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1 Dutch and Spanish colonisation and mission in Taiwan: the Prelude
1 Introduction
2 Humanism
3 Printing
4 The European Reformation
5 Christian mission outside Europe
6 Conclusion
2 Dutch colonisation and mission in Taiwan
1 Introduction
2 ‘Aboriginal Taiwan’
3 The prelude: before 1624
4 Mission before Candidius
5 Dutch mission after the Dika event
6 Junius’ mission
7 The Dutch mission spreads beyond the Siraya
8 The mission to the Favorlang
9 Dutch mission in northern Taiwan
10 Motivations for mission
11 Conclusion
3 How Dutch missionaries attempted to convert Formosans to Reformed Christianity: Texts
1 Introduction
2 Lexicons
3 Catechisms
4 Sermons
5 Prayers and hymns
6 Bible translations
7 Conclusion
4 How Dutch missionaries attempted to convert Formosans to Reformed Christianity: Beliefs and Practices
1 Introduction
2 Replacing many gods with one God
3 Replacing Formosan laws with Judaeo-Christian laws
4 Re-configuring time
5 Rejection of mandatory abortion
6 Building an Indigenous church
7 The Diaconate
8 Sacraments
9 Marriage
10 Funeral rites
11 Conclusion
5 Dutch Missionary Linguistics
1 Introduction
2 Learning and graphising Siraya and Favorlang
3 Bridging the semantic gap
4 Conclusion
6 Catholic Mission in northern Taiwan
1 Introduction
2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Indigenous people of pre-Spanish Philippines.
3 Indigenous people in northern Taiwan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4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the Spanish mission in Taiwan
5 The Spanish Colonisation of Taiwan
6 Spanish missionary activity in Taiwan
7 Communicating the Gospel in words, actions, and objects
8 Texts for spreading the Gospel: learners, vocabularies, and catechisms
9 Texts written by missionary linguists in the Philippines
10 Texts written by missionary linguists in Taiwan
11 Use and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12 The administering of the sacraments
13 Material culture
14 Burials
15 Misericordia
16 After 1642
17 Measures of success
18 Conclusion
7 After 1662 in Taiwan and Europe
1 Introduction
2 Inside Taiwan
3 Outside Taiwan: Europe and the Dutch East Indies
4 Conclusion
系統號:
P-059621
The Poetry of Yuan Haowen: Introduced, Interpreted, Explicated
標題:
The Poetry of Yuan Haowen: Introduced, Interpreted, Explicated
時間:
January, 2025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作者:
John Timothy Wixted
內容簡介:
Yuan Haowen 元好問 (1190–1257)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poets of the past eight hundred years. He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poems lamenting the death and disorder that accompanied the decline, fall, and aftermath of the Jin dynasty, when the Mongols took over North China. Reading Yuan’s poems, one feels his intense pain at the demise of the dynasty and his deeply felt need to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cord of civilization as he knew it. The poems are distinguished by breadth of learning, linguistic creativity, and allusive depth. They also reveal an abiding sense of irony, and occasional self-directed wry humor.
John Timothy Wixted’s treatment of 150 of Yuan Haowen’s poems distills available scholarship on the poet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The poems—lucidly introduced, interpreted, and explicated—are presented in romanization an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n the original.
系統號:
P-05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