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褚縈瑩:行動中的鄉民:冷戰脈絡下應用人類學的外一章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褚縈瑩(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冷戰脈絡下的鄉民研究,追問處於原始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人群,有何特質?其文化變遷如何可能?這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好奇與追求,也關係到冷戰背景下,美國考慮如何將其民主與發展經驗輸出的焦慮感。本次演講將以著名的應用人類學計畫--康乃爾-祕魯計畫為主題,以人類學者Mario C. Vázquez的田野筆記為材料,闡釋他的介入、反思與行動,如何協助他形構出一種關乎實踐的知識,進而影響祕魯於1960年代末的農業改革。
系統號:
A-022958
【演講】Dobin Choi:Confucian Care with Distinctions and Internal Moral Cultivation
標題:
【演講】Dobin Choi:Confucian Care with Distinctions and Internal Moral Cultivation
時間:
2023年10月3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302室(台北市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主講人:
Dobin Choi(University lecturer, Institute for Philosophy, Leiden University, Netherlands)
系統號:
A-022956
【演講】華瀾:走進中國神像:由下往上看中國社會
【演講】華瀾:中國祭祀圖像:從肉身到神像,從寺廟到家壇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4日(週三)14:00
地點:
故宮南院集賢廳+臉書直播(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法國遠東學院
主講人:
華瀾(Prof. Alain Arrault,法國遠東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講座,不需報名,自由入場。
▌臉書粉專同步直播。
系統號:
A-023030
【演講】刑義田:新材料、新思路——對上古史研究的新開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政大季陶樓340413教室(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刑義田(中研院院士)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BYnOXxTtKLZ2h85cv0lrTVP3DFYINjuB1QjnfZ9kcA0Rz0w/viewform
系統號:
A-023062
【演講】連玲玲:才女文化的近代轉型:一個社會網絡的觀點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連玲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評論人:方秀潔(加拿大McGill大學東亞系教授)
本文從社會網絡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民國以來才女文化的轉變。過去研究者指出,明清才女文化的形塑與其家族傳承及區域性有關,也因此相關研究往往以一地或一家為範圍。本文藉由中研院近史所建置的「近代婦女傳記平台」,以數位工具針對19世紀的才女進行分群,探討才女群體的特色,進而觀察20世紀才女群體的變化。
系統號:
A-022947
【演講】林丁國:從日記看白色恐怖受害者的生命經歷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5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林丁國(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不受理現場排隊入場。
§會場內禁止飲食。
§本活動採刷卡報到,校內同學請攜帶學生證刷卡。
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3066
【演講】林滿紅:兩岸情勢、國際法與正義原則─以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與臺北和約為中心的討論
標題:
【演講】林滿紅:兩岸情勢、國際法與正義原則─以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與臺北和約為中心的討論
時間:
2023年10月5日(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兩岸情勢緊張的今天,遵循聯合國憲章,乃當務之急。聯合國憲章第一條規定:「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王毅2022年9月24日出席第77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在之前的23日,他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會面時說:「中國歷來主張,大國尤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該帶頭遵守國際法、維護聯合國權威。」24日他提出聯合國大會演說,其中與臺灣相關的陳述,蘊含了他對相關國際法與歷史的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1993、2000、2022年發表的相關白皮書或諸多重要外交言論也有類似論述。本報告第二部分將簡介界定當前臺灣領土主權的臺北和約;第三部分將指出臺北和約及開羅宣言及舊金山和約的歷史關係;第四部分將分由國際法與正義原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論述提出商榷與期許。
系統號:
A-022914
【演講】沈艾娣:翻譯的危險——清朝與大英帝國兩位翻譯家的非凡人生
標題:
【演講】沈艾娣:翻譯的危險——清朝與大英帝國兩位翻譯家的非凡人生
時間:
2023年10月06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一樓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沈艾娣(Professor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內容簡介:
This talk, based on Henrietta Harrison’s recent book, is about the interpreters for the first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 in 1793: Li Zibiao 李自標 and George Thomas Staunton. Both grew up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and gained a deep knowledge of the other’s languages, society and culture, but that knowledge was never used because of the growing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Their story suggests that some Chinese people knew much more about the West than is usually acknowledged and we should look instead at the reasons why that knowledge did not reach senior decision makers.
系統號:
A-023055
【演講】季家珍:中國的世俗革命——廉價印刷、民間知識,與普通讀者的崛起,1894-1954
標題:
【演講】季家珍:中國的世俗革命——廉價印刷、民間知識,與普通讀者的崛起,1894-1954
時間:
2023年10月11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檔案館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城市史研究群、「科技與現代東亞的歷史共構」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季家珍(多倫多約克大學教授 )
內容簡介:
The talk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ree key components of China’s mundane transformations: cheap books as objects, vernacular knowledge as meaning, and common reading as cultural practice. This dynamic interactive thread runs through the book manuscript which the talk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nuscript argues that the epistemic worlds common readers inhabited were integral to the broad and shifting knowledge terrain from which fundamental change in China’s century of revolution was actualized. It ultimately asks what these inquiring readers, the cheap print editions they consumed, and the heterogeneous brand of knowledge they lived by can teach us about the vagaries—and failures—of China’s iconic twentieth century revolutions.
系統號:
A-023057
【演講】從社會層面考察思想史的意義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1日(週三)13:00-15:00
地點:
成功大學成功校區格致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主講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絡人: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Tel: 06-2757575 ext.56055
內容簡介:
臺灣綜合大學的系統主席王汎森院士,在其卓越的學術生涯中積累了豐富且令人矚目的成就。此次,他以「從社會層面考察思想史的意義」為題,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學校帶來了一場極具深度的大師講座,同時也為「島鏈」X「人文」策略聯盟計畫揭開序幕。
王院士以史學家的觀察力,透過社會層面的觀察方法,深入探討了思想史,為我們打開了新的視角。這場講座不僅提供卓越且豐富的學術知識,還鼓勵四所大學的師生們沉浸在人文素養的世界中,激發他們思考如何將人文價值注入社會、甚至國家的運作,以提升人文社會思維的深度,使之更加豐富多彩。
這場講座觸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歷史、哲學和社會學,透過深入研究思想史,我們有機會多角度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共通性。王院士的演講不僅為學術界帶來了新的洞見,也為我們的社會和文化形塑提供了豐富的思考和啟示。
系統號:
A-023100
【演講】林育淳:異鄉/故鄉台北情:探索陳澄波與郭雪湖心象風景
標題:
【演講】林育淳:異鄉/故鄉台北情:探索陳澄波與郭雪湖心象風景
時間:
2023年10月11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林育淳(台灣美術史研究者,前台南美術館館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智慧(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台北成為台灣首府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歷史如此短暫卻數度經歷族群大幅變動,使得觀看台北的視角易被洗白而曖昧不明。究竟台北的風土美學從何建立?且看台灣美術前輩畫家陳澄波,從故鄉嘉義來到台北,如何捕捉異鄉台北情趣?誕生成長於大稻埕的郭雪湖,即使長年客居海外,仍然心心念念故鄉的山水人情街景;他又如何記憶台北景緻?
報名網址:https://www.ioe.sinica.edu.tw/(一律從「本所網頁」報名)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0月8日(星期日)23:00截止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系統號:
A-022998
【演講】陳怡安:須彌山圖的起源與開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1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大樓一樓文物圖象研究室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續高僧傳》研讀班、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陳怡安(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聯絡人:
許小姐,hsiaoyun@asihp.net
系統號:
A-023012
【演講】蕭世暉:解殖民的文化地景再現——以泰雅族人繪製「會吟唱的地圖」為例
標題:
【演講】蕭世暉:解殖民的文化地景再現——以泰雅族人繪製「會吟唱的地圖」為例
時間:
2023年10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蕭世暉(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當代原住民族在還我土地及文化復振運動中,體認到,要定義並定位原住民族自己的生活空間,就必須由族人來繪製自己的地圖,近年來興起部落繪製地圖的一股風氣。部落繪製地圖不但是一種提出土地權利訴求的方式,同時也是建構解殖化空間的實踐。地圖作為再現地景空間的工具,除了政治權力的角力之外,如何繪製,也包羅了文化差異與競爭在當中。致力於以泰雅族傳統Lmuhuw古調吟唱方式,來進行泰雅族傳統領域地圖繪製的實踐為例,來探討其解殖民文化地景空間建構的意涵。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3074
【演講】謝歆哲:死亡的差等:清代死刑執行中的守密原則與斬絞失誤
標題:
【演講】謝歆哲:死亡的差等:清代死刑執行中的守密原則與斬絞失誤
時間:
2023年10月12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謝歆哲(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林政佑(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分析六起清代死刑執行中發生斬絞混淆的紀錄。其目的除了補強官方規範性文本之不足之處,使我們對清代死刑執行的具體流程與規章有更多的了解外,更重要地,也在於探討死刑差等秩序在執刑過程中遭到破壞的原因及其引發之隱憂的本質為何,並進一步思考清代刑罰思想中「死唯一等」與「斬重絞輕」兩命題間的衝突。
系統號:
A-022948
【演講】佐藤將之:從聖人到哲學家:明治時期日本孔子形象的轉換
標題:
【演講】佐藤將之:從聖人到哲學家:明治時期日本孔子形象的轉換
時間:
2023年10月12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佐藤將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月惠(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本演講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23031
【演講】童元昭:探究屏東沿山一帶的人口流動—收養與婚姻:戶籍與其他
標題:
【演講】童元昭:探究屏東沿山一帶的人口流動—收養與婚姻:戶籍與其他
時間:
2023年10月13日(週五)10:3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歷史人口研究計畫
主講人:
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erpT2brZatsXEBNG7
**10月6日17:00報名截止,限制名額30名,額滿為止。
聯絡信箱:hd@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3068
【座談會】從學術旅程到未來展望:青年學者與李歐梵院士的世紀對話
標題:
【座談會】從學術旅程到未來展望:青年學者與李歐梵院士的世紀對話
時間:
2023年10月13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清華大學總圖書館1樓清沙龍(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李歐梵(國立清華大學名譽博士、中研院院士)
聯絡人:
weishan0808@gapp.nth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侯道儒(清大中文系系主任)
青年學者:曲洋(哈佛南亞系暨比較文學系)、余能城(清大中文系)、張康文(臺大中文系)、郭楓(愛丁堡亞洲研究系)、李志勇(香港科大人文學部)
線上報名網址:https://reurl.cc/6QLR6d
本活動很榮幸邀請李歐梵院士及五位青年學者在清華校園展開一場精彩的人文學術對談,誠摯邀請參與此盛宴,徜徉學海,談天說地。即日起開放線上報名,名額有限,報名請從速。期待您的蒞臨。
系統號:
A-023075
【演講】周東平:晉隋刑法志研讀與法史研究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4日(週六)9:30-11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4F(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國科會歷史研究人才培育計畫
主講人:
周東平(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聯絡人:
劉靜宜,daiki190330@gmail.com
內容簡介:
共同合辦單位:中國法制史學會
同步視訊會議網址:https://meet.google.com/qwn-pcei-kfp
系統號:
A-023082
【演講】李法憲:以文化做為農業永續發展的基礎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4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3多功能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李法憲(有機農業研究者)
內容簡介:
被邊緣化已久,再加上扭曲的消費觀念,農業早已失去內部自發轉型的動能。本講座嘗試從區域發展與轉型的文化脈絡,剖析農業永續發展的難題與困境,並從中引導正確的討論方向,希冀建構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講座全程攝影,作為日後教育推廣使用,報名即同意授予肖像權。
2、如有呼吸道症狀者,入館時敬請配戴口罩。
3、主辦單位保留本次講座修改、取消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將公布於本館臉書,恕不另行通知。
4、本講座可認列為教師研習時數,請於報名動機處備註「教師研習」。
系統號:
A-022978
【演講】葉海煙:道家的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8日(週三)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400(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葉海煙(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聯絡人:
李惠美助教,(02)29052327
內容簡介:
主持人:吳惠齡(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活動網址】http://philosophy.ourpower.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89:2023-10-18&catid=91&Itemid=140
◆本演講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入場聆聽!謝謝!◆
系統號:
A-023171
【演講】廖咸浩:無器官身體的前世與今生:身體及天人關係
【演講】張隆志:從博物館看見臺灣:以臺史博2.0為例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9日(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隆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2022年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升格元年,也是從「大家的博物館」開始轉型為「世界的臺史博」的關鍵年度。我們以組織活化、數位轉型和國際連結作為臺史博2.0的三大工作目標,期待在全體同仁開館十年來的堅實基礎上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一座代表臺灣的國際級歷史博物館。面對2022年全球與臺灣的疫情危機,本館同仁除延續過去以來在研究、典藏、展示與教育服務的專業傳統,更努力探索臺史博2.0的新方向。本次講座將以具體實踐案例,與大家分享升格後臺史博的代表性成果,歡迎大家一起來「看見臺史博2.0」!
系統號:
A-022916
【演講】林奎佑(魚夫):府城飲食文化的趣味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9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高教深耕全校型臺灣學計畫
主講人:
林奎佑/魚夫(漫畫家、作家)
聯絡人:
顏瑋洋,06-2757575 ext.56055;nckutwchass@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南飲食結合了數百年的移民文化,承載著歷史記憶,形成了微甜、多樣化且經典的臺南美食小吃文化。不同於大都市的精緻餐館,臺南的小吃總能引領旅客踏上一段蘊含歷史歲月的舌尖之旅。漫畫和飲食文化能夠透過地方特色的描繪、文化傳承的融入,以及情感聯繫和回憶喚起,展現地方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它們能夠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地方的文化、風土人情和歷史。透過這樣的表達方式,觀眾能夠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亦能感知臺南獨有的飲食文化。
本系列邀請知名漫畫家魚夫,他將透過手繪漫畫與故事的敘述手法,從視覺產生的衝擊,帶您踏上一場美食之旅,除探索臺南的飲食文化,也了解背後的歷史和傳承。
報名連結:https://activity.ncku.edu.tw/index.php?c=apply&no=13634
報名截止日期:2023/10/18 00:00
系統號:
A-023102
【演講】徐兆安:「白卷英雄」張鐵生——文革後期的中國學霸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21日(週六)11:00-11:50
地點:
中研院檔案館第一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徐兆安(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毛主席領導的反潮流,真的是反叛,還是另一種順從?時值1973年文革期間,高考廢除,周恩來試行了「文化考查」這個變相的入學考試。在1973年的文化考查中,遼寧的考生張鐵生並沒有完成答卷,反而在答卷背後寫上一封給領導的陳情信,裡面指斥文化考查考取的,大多是不事工農生產,只求自身學業成績的「大學迷」。因為這封陳情信,張鐵生被推崇為樣板人物,他得到「白卷英雄」的稱號,在中國各地進行演說與實驗展演。
在現有關於文革的研究中,張鐵生可說是文革期間反考試,甚至是反教育的象徵。但細讀張鐵生本身的說詞,還是強調他是一個遵守「文化考查」現行規則,並服從領導號令的積極份子。在這次演講中,我會重訪張鐵生成名與殞落的歷史,並指出他的故事與現今中國教育競爭力之間關鍵而少受注意的關連。
系統號:
A-023060
【演講】張四德:他山之石:多元族群與美國歷史書寫的辯證關係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26日(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四德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美國是多元族群的國家。多元族群與其歷史書寫之間,存在主流/弱勢微妙的辯證關係。1960年代以前,歷史書寫是以白種男性/民主平等為主軸,「大敘述」(grand narrative)。例如,清教徒自喻為「天選之人」,在麻塞諸塞灣區建立殖民地-「山丘上的城」;獨立之後,主流Anglo-Saxon-White-Protestant(WASP)當道,十九世紀上半美國「歷史之父」喬治班克勞夫撰寫《美國通史》:美國體現了「神意-民主-進步」。1960年代民權運動之後,民主自由更加深化,弱勢族群(如黑人)均能發聲;卻唱反調。 缺乏共享的血緣、語言、信仰和價值觀,國史書寫倍增困難。 無法凝聚國家認同,美國人是甚麼?(Samuel Huntington, Who are we?)
系統號:
A-022917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57年7-12月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27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內容簡介:
「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為本所幾位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有興趣的同仁成立,藉研讀重要史料,相互攻錯交流,以共同推動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2021年起召開讀書會閱讀《蔣中正日記》,自1949年的日記開始,每次閱讀半年,至今已讀到1957年,歷次讀書會皆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導讀演講,歡迎對冷戰史、戰後臺灣史、近代東亞史、兩蔣等相關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參加,尤其歡迎博碩士研究生。
系統號:
A-023067
【演講】陳偉智:在田野中發現歷史: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臺灣史料調查室」的田野調查活動
標題:
【演講】陳偉智:在田野中發現歷史: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臺灣史料調查室」的田野調查活動
時間:
2023年10月3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
主講人:
陳偉智(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22985
【演講】許毓良:二二八事件的紀錄與迴響——以同時期中國大陸期刊雜誌的報導為例
標題:
【演講】許毓良:二二八事件的紀錄與迴響——以同時期中國大陸期刊雜誌的報導為例
時間:
2023年11月6日(週一)19:0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許毓良(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不受理現場排隊入場。
§會場內禁止飲食。
§本活動採刷卡報到,校內同學請攜帶學生證刷卡。
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3065
【演講】林正慧:戰後臺灣的左翼政治案件探析
標題:
時間:
2023年11月8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林正慧(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不受理現場排隊入場。
§會場內禁止飲食。
§本活動採刷卡報到,校內同學請攜帶學生證刷卡。
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3064
【演講】何乏筆:莊子美學
標題:
時間:
2023年12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臺南大學啟明苑國際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
主講人:
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s://campus.nutn.edu.tw/ActReg/ActInfo/20200/11206194714
全程參與學生可登記通識教育學習護照1場。
系統號:
A-022884
【系列演講】2023「臺灣史上的封禁與解禁」計畫專題講座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至11月,共5場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社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廖文媛,+886-49-2910960分機2673
內容簡介:
講題:從日記看白色恐怖受害者的生命經歷
演講人:林丁國,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時間:2023/10/5(四)19:00-21:00
講題:二二八事件的紀錄與迴響——以同時期中國大陸期刊雜誌的報導為例
演講人:許毓良,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23/11/6(一)19:00-21:00
講題:戰後臺灣的左翼政治案件探析
演講人:林正慧,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時間:2023/11/8(三)14:00-16:00
講題:東勢的林業
演講人: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15(三)19:00-21:00
講題:清代噶瑪蘭廳設置與沙丘人群的歷史
演講人: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3/11/30(四)19:00-21:00
§不受理現場排隊入場。 §會場內禁止飲食。 §本活動採刷卡報到,校內同學請攜帶學生證刷卡。
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2885
【系列講會】2023年秋季「對論與方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至12月,共8場
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GC103階梯教室(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700號)
主辦單位: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主講人:
黃柏棋、莊國彬、艾恪 (Kaspars Eihmanis)、關則富、蔡伯郎、李勝海、林恕安、釋見弘
內容簡介:
會議方式:現場實體+網路線上並行(部份場次並不開放線上)
系列講會介紹:北海潮音:佛教研究的多音與交響 Blog—系列講會介紹(https://buddhist-tides.dila.edu.tw/?page_id=46)
報名、線上會議與閱讀文本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BrkDkW-jeto3-ZgpWYW6IMOLcJzL_oJctjThYfYb-BJ1E9w/viewform
合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index_tw.php)
本活動屬「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計畫」(https://buddhist-tides.dila.edu.tw/)
系統號:
A-023187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講座第3季
標題:
時間:
2023年11至12月,共3場
地點:
台灣大學地理系館305室(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林平、林東余、劉曉鵬、徐進鈺與廖彥豪
聯絡人:
廖彥豪,r96544022@gmail.com
報導者:
廖彥豪執行秘書
內容簡介:
「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講座第3季主視覺海報和各場次講座資訊正式公告。
11/3(五)14:00-16:00 #台大
林平(中正政治所)、林東余(師大東亞系)
冷戰時期台灣與印尼的雙邊協商(1966-1971)
11/24 (五)14:00-16:00 #台大
劉曉鵬(政大國發所)
比較冷戰時期以來兩岸對非洲國家的農業援助
12/22(五)14:00-16:00 #台大
徐進鈺(台大地理系)、廖彥豪(陽交大社文所)
加工區的「加工出口」:冷戰時期台美協力體制對東南亞與拉美地區的經濟援助與合作
----------------------------------------------------------
2022-2023年度講座規劃
★ 各場次演講舉辦前一個月,會在講座粉專公告講者與演講簡介,並提供該場次報名連結,欲參與實體和線上會議者請事先報名。
★ 各場次演講將以「實體會議」為主,是否開放「線上會議」雙軌進行,將視疫情狀況與講者意願為定,講者同意場次將採取實體與線上雙軌進行。
★ 年度講座14個場次的演講簡介、報名連結與訊息更新,都將同步在講座粉專公告,請密切關注本粉專最新公告。
系統號:
A-022981
【工作坊】「知識.学知.지식:近代東亞的跨境交流」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3日(週五)9:20-17:30
地點:
中研院檔案館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知識史研究群、勤益科技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線上報名】請詳見活動網頁:https://www.mh.sinica.edu.tw/PGRegisterEvent.aspx?eventID=2030
*報名期限: 即日起至2023/10/06 12:00 (額滿截止)
*完整議程請至官網下載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系統號:
A-023015
【資料庫】資料庫試用:Confidential Print: North America, 1824-1961
標題:
【資料庫】資料庫試用:Confidential Print: North America, 1824-1961
內容簡介:
試用期限:
即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
備註:
鎖本院IP,免帳號密碼。(試用期間不提供PDF檔案下載)
資料庫簡介:
英國國家檔案館保存之外交、殖民地部門之機密文件,如:信件、電報、調查報告等。地區涵蓋美國、加拿大、加勒比海地區和中美洲。主題包含:鐵路和貿易、國際聯盟、美國財政狀況、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第一和二次世界大戰、種族隔離、禁酒令、麥卡錫主義、核政策與國際關係等。
系統號:
A-022957
【展覽】朝鮮王朝與清宮的藝術交會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6日至2024年1月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1FS101(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內容簡介:
近年來,韓國在藝術與文化上所散發的魅力,讓全球民眾讚口不絶,說明了韓國人民旺盛的創造力。從地理位置來看,韓半島與臺灣僅隔著東海南北對望,在清宮的奏摺中,就經常出現韓人因出海作業,意外漂流至臺灣的紀錄。
承襲清宮舊藏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除典藏了朝鮮人民漂流到臺灣的奏摺史料,更有不少文物提供瞭解韓國文化與藝術的管道。本展以朝鮮與中國二地的使節往來為軸,進而呈現出朝鮮十八世紀黃金時期與大清盛世的藝術對話。
展覽內容分為二個單元,分別為「使節遊覽」與「藝術交會」。第一單元「使節遊覽」透過文獻與器物、書畫呈現十八世紀的朝鮮王朝與明、清時期官民的往來與對話;第二單元「藝術交會」則從朝鮮王朝與大清王朝之間的藝術交會,感受不同的藝術美感與文化特色。此外,除本院典藏的朝鮮王朝文物外,特別要感謝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以及國內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家圖書館等館藏單位慨然允借藏品,讓此次展覽得以呈現朝鮮王朝文化藝術上的豐富與多元。
系統號:
A-022993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24日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20年開工的嘉南大圳,其中於1924年率先通水的是雲林地區的濁幹線,至2024年通水灌溉滿百年;而臺灣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於1973年完工,2023年也建庫滿50年;這些突顯了水利事業對雲嘉南平原社會的重要,同時也看見臺灣水利發展的縮影。
本館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時刻中推出本展,呼籲社會提升對水環境變遷的感知。觀展前,我們有三問:一、當打開水龍頭,水流洩而出,那麼水從哪裡來?二問,你曾注意過離家最近的那條水路是水溝、水圳或是自然河川呢?三問,綜觀全球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多為乾旱的沙漠地帶,而同樣有北回歸線經過的雲嘉南平原,為何卻成為臺灣的穀倉?這一切在今日看似理所當然,是否真是如此?
在大圳屆滿百年的時刻,本館用創新的博物館思維,以跨域共筆行動,提出「流域共構」的展示論述。2020~2023年,本館展開嘉南大圳跨域研究,用新視角看待過往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水環境,以歷史眼光提出對歷代水環境的新理解,除了看見臺灣歷代水利社會發展樣貌及歷代水利工程的行動者,提出水利工程中所藏的工程與環境的關係,也發現水利系統是跨專業與技術、具傳承且複雜的知識系統,最後提出流域共構了個人與社會生命關係的新觀點。
本展是公部門從共學、共筆到共展,加入教育與公民團體共同的研究成果。2023年底,本館帶著水利、農田、學校與公民等八個單位,將水利知識轉化為現地共展,豐富臺灣水文化內涵,並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師生協力策展。期待以產官學合作,呼籲社會重視氣候變遷及水環境變遷,使臺灣成為一座居安思危的島嶼。
系統號:
A-022886
【展覽】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13日至11月12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當我們望春風,我們盼望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是關於一首歌的故事,更是近代臺灣的一部文化史。
本特展以〈望春風〉作為核心,這首歌在1933年首度錄音為唱片,發表後成為當時流行歌,而後發展成歌中劇唱片、電影,隨著時代被改編,甚至有雜誌、小說、出版社、電視節目等等,戰後幾乎知名的歌手都有演唱,版本不計其數。從這首歌的傳唱、演出、內涵與應用,可以聽到創作者、歌者、聽眾的互動,乃至整體社會文化的豐富脈動。
系統號:
A-022887
【展覽】優遊天地.朝元宇宙: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十周年暨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元年聯合特展
標題:
【展覽】優遊天地.朝元宇宙: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十周年暨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元年聯合特展
時間:
2023年8月10日至10月31日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特藏中心(台北市文山區萬壽路36號2樓)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
聯絡人:
02-2939-3091#69235;cscrnccu@gmail.com
內容簡介:
*「道醮元宇宙HoloLens混合實境(MR)體驗」預約表單:https://tinyurl.com/5n7t9rnk
*請備妥身分證或健保卡等具頭像證件換證入館(限18歲以上)
系統號:
A-022888
【展覽】乘船而來——臺灣古代外來品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2月25日至2024年1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本特展展出十三行、大坌坑、下罟坑等八里重要遺址出土的外來品,以及近年基隆和平島遺址的重大發現,呈現北臺灣多元歷史與「藍天海岸」文化之美。
[海上瑰寶]
介紹大約二千年前,臺灣原住民開始與島外人群交換獲得西亞、東南亞、中國等地的物品。本單元展出這時期來自島外的玻璃器、青銅器及金銀飾品,其中有8件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重要古物」,國家級的精品難得一見。
[貿易陶瓷]
展出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宋元明陶瓷,包括龍泉窯的青瓷,以及景德鎮、漳州窯的青花瓷等,這些曾經風糜全球的中國陶瓷,代表臺灣在世界海洋貿易中的一席之地。
[歐人旅跡]
呈現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北臺灣的遺留,有相當少見的歐洲啤酒瓶、果醬瓶、墨水瓶等,還有基隆市和平島出土的西班牙「諸聖教堂」遺跡模型。
[庶民生活]
藉由福建、廣東及日本生產的陶瓷訴說近二百年來漢人移民的故事,展區內有古代先民生活所用的各式餐具、廚具、茶器、燈具等遺留,造型種類多樣,風格自然樸實。
系統號:
A-022889
【展覽】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1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不論是殖民統治或戒嚴體制,當權者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其中甚有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關不住自由的思想。以「文壇封鎖中」為題,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從而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系統號:
A-022890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8月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
系統號:
A-022891
【展覽】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
標題:
【展覽】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
時間:
2023年8月5日至12月31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6F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長年以來致力於徵求學者專家之藏書、文獻資料、書信與手稿,以豐富本館館藏,俾利後人研究。2022年2月9日,本館獲贈張灝院士畢生藏書與研究成果、手稿。本次捐贈藏書、期刊約三千餘冊,包含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西文漢學研究與西方哲學著作,及張灝院士與國際漢學學者往來的珍貴信函。
-
為使臺灣學界與讀者,領略一代知識分子的處世風采,一睹國際漢學巨擘的治學魅力,本館特舉辦「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以張灝院士捐贈的研究手稿與研究筆記為主,共分成9個主題,分別是「家庭與生活」、「學思領域」、「張灝與殷海光」、「幽暗意識」、「轉型時代」、「儒家經世思想」、「五四與共產主義思想」、「讀書筆記」、「學術交流」及學術專著。其中,「讀書筆記」、「學術交流」展出張灝院士珍貴的讀書隨筆及與學友同道之間往來的書信短箋,讓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張院士的治學與風範。
系統號:
A-022892
【展覽】耕讀傳家:客家人好讀書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26日至2024年1月21日
地點: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文物大樓1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2023年適逢世界客家博覽會在臺灣舉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首次合作,自2023年7月26日起展出「耕讀傳家—客家人好讀書」特展,希冀集結兩館之精采檔案、文物,呈現客家先民渡海來臺聠手胝足開闢家園之餘,如何以敬字愛書的教育方式培育子弟出人頭地,見證客家族群的好學風氣。
臺灣文獻館以典藏日治及戰後官方檔案文書著稱,客發中心則有豐富多樣的客家史料文物見長,本展覽結合公私協力資源,臺灣文獻館蒐羅文獻檔案資料作為展覽主軸依據,展出臺灣總督府檔案、拓本及古文書約70餘件,配合客發中心之文物圖像及動畫影音,並商得臺灣文學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苗栗興隆國小,及私人藏館及藏家等提供影音、圖像及文物共同展出。展覽計分落地生根好所在、政權更迭下的客家身影、來去讀書、立身揚名的客家人四大主題,客家先民從清領時期來臺面對移墾環境挑戰,或在日治時期政權更迭的因應,秉持「耕讀傳家」祖訓,鼓勵子弟讀書、登科入仕,提升家族聲望,為社會做出優異的貢獻。
系統號:
A-022918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番外篇: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數位實驗展
標題: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番外篇: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數位實驗展
時間:
2023年04月25日至2023年11月1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2021年至2023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共同完成了一檔文物型展覽,三館以各自館藏文物的特色,合作呈現了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讓三方文物映照出臺灣多元人群豐沛的物質文化。儘管「物件」通常是博物館展場上的主角,但如果把實體抽離了,讓數位技術登上舞台成為關鍵演員,又能打造出甚麼樣的故事與思考?
這個展覽試圖在三館聯展的真品文物退場後,嘗試幾種實驗性質的數位藏品展示案例:一、當藏品影像成為空間藝術,拆解、重組彷如擁有生命般跳動,能否在空間中創造出物件與觀者之間新的連結關係?二、打造具創新或平權用意的小實驗,透過3D列印技術製作出可供手感體驗的教具型展品;三、採3D數位文物型式,提供真品靜置展櫃中所不可為的翻轉細看等動態式品閱;四、文物的數位藝術創作,將物件以不同的想像編織起來,會帶來甚麼樣的視覺體驗?走入展場,一起來場實驗!
系統號:
A-022919
【展覽】故宮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阿哥養成記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12日至2023年11月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寒窗苦讀無人知,似乎是古今莘莘學子刻苦求學的生活寫照。不過,生長在皇宮裡、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滿洲皇族子弟們,也需要接受嚴格的文武教育。他們的學習生活,似乎也不如想像中輕鬆呢。
阿哥(滿語:ᠠᡤᡝ,轉寫:age),是清代對近支宗室子弟的稱呼。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開始重視阿哥們的教育。藉此培養未來皇位繼承人及國家治理人才,使滿族政權得以長久鞏固。
然而,清代皇族阿哥們的學生生活究竟是如何度過?他們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又有些什麼?長伴阿哥讀書的師長們又是哪些人?對阿哥們有什麼樣的影響?本展覽以「阿哥上學去」、「阿哥的功課表」與「阿哥的老師們」三個單元,透過院藏文獻檔案,帶領觀眾一探清代阿哥學習生活的真實面貌。
據清人紀錄,阿哥自六歲起每日清晨三時即進入書房學習,除了民間士子必讀的四書五經等經典外,還必須接受滿洲「國語騎射」課程。國語即是滿語,騎射則是騎馬射箭。清朝尤其特別重視宗室子弟遠赴關外,行圍狩獵的技能學習。而隨著清皇室與西方接觸,阿哥們的學習也添加天文數理等課程,以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脈動。
阿哥們的功課表強調文武合一,並雜揉中、西科學,與中國歷朝側重文科學習大相逕庭,卻似乎可與當今學齡教育之多元學習領域相互比照。雖然阿哥們不用科考,也沒有現今學生升學競爭的壓力。但是依照文獻記載,阿哥書房全年無論寒暑,僅歇課五天,學業不可謂不沉重。本展覽試圖揭開滿洲皇子教育的神秘面紗,共看學子辛勤學習的異同,古今對照或許也能提供新的想像與可能。
系統號:
A-022920
【展覽】故宮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彩繪圖籍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8日至2023年11月1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在文字發明以前,語言與圖畫是為人與人之間溝通與傳遞訊息的主要途徑。隨著文字的出現、使用,圖與文的結合,不但完備訊息傳遞體系,更豐富典籍的藝術性格,所謂「文不足以圖補之,圖不足以文敘之」。本展覽的彩繪圖籍,指的便是既書有文字,同時也配有彩色圖畫的古代典籍。
與今日的繪本、圖文書相同,圖畫也應用在各類古籍之中,其中又以輔助說明文字的佔比最高,舉凡農業、軍事、宗教、醫藥、地理、占卜、占候、琴棋書畫、金石考古各類書籍都可見到彩繪圖畫的蹤跡,然而或許因為顏料昂貴,以及寫、繪分工,耗時費力等種種原因,相較於雕版印刷產出的版畫圖籍,彩繪圖籍可說少之又少,而流傳至今日者更屬鳳毛麟角。
本院典藏古代彩繪圖籍主要來自明、清宮廷寫繪或地方進呈,產製時代大約集中在15至19世紀之間。就數量來說,以地理圖冊與占卜、占候類書籍最多,但佛教寫經則相對精妙。此外,乾隆、嘉慶兩父子詩文集裡的肖像畫也別具風格,很可能借用了部分來自西方的肖像畫與書籍裝飾的概念與彩繪技法。
本展覽依院藏彩繪圖籍的內容特性概分四單元:一、占之術─易占、占卜、占候圖籍;二、彩繪大地─古代地理圖籍;三、法相殊勝─佛教經典圖籍;四、清帝詩文─乾隆、嘉慶詩文圖籍。透過這些精美的彩繪圖籍與研究說明,與觀眾分享「知」與「美」的饗宴。
系統號:
A-022922
【展覽】「越讀疆界──典籍中的旅人奇遊」特藏古籍文獻展
【展覽】魅力青海: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4日至15日
地點:
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桃園市桃園區三民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
聯絡人:
李小姐,Tel: 02-2706-0869
內容簡介:
2023年「守望精神家園〜第九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系列活動將於8月28日起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隆重登場。本屆活動以「魅力青海」為題策劃展覽,介紹大陸青海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風光的獨特魅力。
青海,位於青(康)藏高原地區,為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之源」,是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重要源頭地區之一。別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多元的民族風情,發展出青海精彩的民俗藝術與傳統技藝。展覽精選罕見的掐絲鑲嵌琺瑯唐卡、青繡、河湟刺繡、河湟剪紙、河湟皮影、黑牛毛帳篷、藏香、銀銅器及鎏金工藝、加牙藏族織毯、藏族與土族服飾……等各項傳統技藝精品展出;並透過文圖與影片介紹青海重要的民俗藝術,包括被列入聯合國非遺代表作的民歌「花兒」,格薩爾王說唱藝術等。
請洽: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hanyaculture
展覽資訊:
【桃園場】
地點: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401、402展間
日期:10/04(三)~10/15(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22732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8日至2024年9月22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內容簡介:
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需,洗滌人心,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重要節慶無不以音樂慶之。樂器譜出的美麗樂章,不只代表族群的語言,也傳達人群對天、地、人的概念。本特展展出南島語族的傳統樂器,介紹南島的音樂文化。
系統號:
A-022994
【展覽】捷克斯洛伐克X旅人X福爾摩沙1920's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5日(週五)至2024年3月17日(週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興起民族自決風潮,臺灣也開啟反殖民的政治社會運動。正值臺灣反殖運動熱潮尾端,一個來自一戰後新興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世界旅行家卜吉比索爾,橫跨歐亞大陸,於1929年來到臺灣,見證了殖民政府的言論自由管制,無法自由攝影與行動。在這種種被限制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對於殖民地臺灣的外人觀察,同時也結識了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家蔣渭水跟推行世界語的臺灣同志。當時的臺灣與捷克同屬世界弱小民族,為了對抗強權而展開了短暫但意味深長的交流。
第一單元-弱小民族的惺惺相惜
第二單元-壯遊世界的捷克斯洛伐克旅人
第三單元-被殖民政府限制「視野」的外國旅人
第四單元-同時代來臺的外來旅人們
系統號:
A-023016
【展覽】人氣國寶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8日至11月5日
地點: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302展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內容簡介:
中國山水畫作,到明代中葉後發展出獨特的變形畫風,本次展出的兩件繪畫作品即呈現如此的脈絡,先是承襲傳統而出新意,接著整體造型上的改變。
當中可見明代畫家們對於樹木的觀察和逐漸變形、抽象化的詮釋,讓作品變得既熟悉卻又充滿清新獨特的趣味。器物上,藝術家則利用特別揀選的自然材質,一方面保留其原有的造型與質感,一方面經由獨特的審美和想像,創作出舉世僅有的奇特作品。另外亦有藝術家另闢蹊徑,透過細緻高超的手法,創作出精巧無比,令人讚嘆和拍案叫絕的作品,完美地結合怪異和巧妙兩種特質。
系統號:
A-023025
【展覽】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日(週六)至11月30日(週四)
地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主辦單位: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本展覽以華人茶文化為切入點,立體地展現中華文明以茶為媒,交融互鑑的發展歷程。
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茶出中國,透過考古出土和清宮舊藏的茶葉遺存、外銷畫、器物組合等展示數千年間,種茶技術的提升和備茶方法的變化,以及茶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單元為茶道尚和,展品匯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著名書畫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第三單元為茶路萬裡,重點展示透過茶馬古道、茶葉之路,茶在世界各地傳播的情況,來自英國、日本、俄羅斯的茶器精品將集中亮相,還有清代宮廷中使用和收藏的來自異國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宮廷造辦處製作的外國風格的茶器,共同展現茶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鑑。第四單元為茶韻綿長,旨在體現茶正以更豐富多樣的形式活躍於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從傳統中走來,滋養當代,也必將綻放於未來。
系統號:
A-023011
【展覽】霜雪明金玄鈎沉:德能堂藏華夏早期帶鈎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25日至2023年12月3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內容簡介:
本展以德能堂所藏帶鈎為中心,試觀華夏早期帶鈎的鑄造與裝飾。展覽共八個單元,分別為「鈎之道」、「金銀鑄」、「金銀錯」、「玄鐵鈎」、「珠玉鑲」、「人與獸」、「遊於藝」及「集大成」。世間萬物皆有小大之辨,格一鈎而知天下。展覽將從工匠精神開始,再到帶鈎的裝飾工藝,力圖睹細觀宏,廣求格致,對相關考古資料試作闡發。
系統號:
A-023021
【展覽】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6日至11月5日
地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主辦單位: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本次展覽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感受、了解、欣賞頂尖碑帖文物的平台,從書法、文詞、紙墨、版本與傳承,全方位領略與品鑑宋拓的魅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神韻。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著名宋拓本,如東漢《西嶽華山廟碑》華陰本、唐《九成宮醴泉銘》李祺本、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宋刻懋勤殿本《淳化閣帖》,將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北山十寶」及南宋丞相遊似舊藏十種《蘭亭序》在本次展覽中悉數亮相。
系統號:
A-023023
【展覽】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日至11月12日
地點:
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冼星海大馬路)
主辦單位:
澳門藝術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本次展覽精心遴選出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兩家所藏惲壽平等作品180餘件,將通過「南田真跡」、「南田後學」、「同道藝友」三部分內容集中展現惲壽平的藝術成就與其深遠影響。「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集惲壽平各時期代表或重要作品、惲壽平家學與其入室弟子馬元馭、范廷鎮、張偉等作品,以及與王翬、王時敏、查士標等同道藝友之間的藝術交流與真摯情誼,令觀衆能全方面的窺觀與理解惲壽平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畫學思想,同時也期望透過展品之間的相互聯繫,創作題材的對照等,引發觀衆對「清六家」的整體回顧與思考。
系統號:
A-023024
【展覽】陶の仏——近代常滑の陶彫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6日至2024年2月25日
地點:
高島屋史料館TOKYO4F展示室(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2-4-1)
主辦單位:
高島屋史料館TOKYO
內容簡介:
「陶彫」とは、まさしく字のごとく陶を素材とする彫刻のことです。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ませんが、平安時代末期から続く常滑焼は、近代に入ると西洋彫刻の技術・知識が伝播・融合した結果として、数多くの陶彫が生み出されました。日本にまだ「彫刻」という概念が浸透する以前、工部美術学校においていち早く専門的な美術教育を受け、西洋彫刻を学んだ内藤鶴嶺や寺内半月らは、西洋彫刻そのものの社会的地位が確立していない困難な時代に、運命の悪戯から縁あってたどり着いた常滑の地で自らの西洋彫刻の技法を広めていくことになります。他方で彼らは常滑で窯芸に出会ったことにより、自らの「彫刻」作品に陶の概念を精力的に取り入れていきました。
今回、そのひとつの到達点として取り上げるのが、「観音像の清風さん」とも呼ばれていた柴山清風と彼の仏像作品です。清風は戦時中に《千体観音》や《弾除け観音》などを多数制作し、無償配布しました。生涯をかけて、常滑の地で陶の仏の創作活動を続けた彼の作品には、「職人」という一言では決して片付けられない作家性と魅力が詰まっています。本展を通して、知られざる「陶彫」の歴史とともに、近代仏像の魅力に触れて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23072
【展覽】うるおう アジア――近代アジアの芸術、その多様性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6日至11月19日
地點:
はつかいち美術ギャラリ(広島県廿日市市下平良一丁目11-1)
主辦單位:
廿日市市、廿日市市教育委員会、第23回共同巡回展実行委員会、 (公財)廿日市市芸術文化振興事業団、中国新聞社
內容簡介:
福岡アジア美術館のコレクションは、アジアの23の国と地域の作品を網羅するユニークなもので、その数5,000点にものぼります。本展では、世界でも類を見ない同コレクションの中から、中国やインドなど15の国と地域の近代作品を中心とした約70点をご覧いただきます。
アジアの高温多湿な環境は、季節風による特徴ですが、それは各地に潤沢な水資源を生むだけでなく、特有の空気感と熱気をもたらし、人々の営みに活力を、生活や文化に“うるおい”を与えています。そして、この“うるおい”はアジアで生まれた多くの芸術作品にも影響をもたらしていると言えます。
今回、絵画や彫刻といったいわゆる美術作品とともに、日常に密接した商業ポスターや輸出用絵画などの作品群、さらにはアートとしても注目されているバングラデシュのリキシャなど、ジャンルを横断しながら作品を展示します。本展覧会が、アジアにおける芸術のあり方、多様性や共通性について新たな眼差しが向けられるきっかけになる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そして、様々な個性やルーツを持つ他者同士が、あたたかな関心を寄せあい、多文化の共生につながっていくことを心から願っています。
系統號:
A-022893
【展覽】万博と仏教——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それとも祈りか?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5日至12月25日
地點:
高島屋史料館企画展示室(大阪市浪速区日本橋3-5-25)
主辦單位:
高島屋史料館
內容簡介:
本展では、万国博覧会に出展された仏教に関連する展示物を概観しながら、近代における仏教のイメージの受容と、その変遷について考察し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いち早く近代化を果たした欧米列強は、産業振興のため、そして国力を誇示するために、多くの万国博覧会を開催してきました。19世紀以降、日本もこうした流れに遅れまいと参加してきましたが、今回、本展で注目するのは、この万国博覧会に日本が出展してきた多くの仏教に関係する造形物です。
例えば、明治政府として初の公式参加となった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1873年)では、《鎌倉大仏頭部の張子》や《五重塔の模型》が展示されました。さらには、シカゴ万国博覧会(1893年)で建設された《平等院鳳凰堂外観を模した日本館》では、仏教イメージは展示物だけにとどまらず、パビリオンの外観そのものにも表出していきました。こうした仏教イメージが、西洋からの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のまなざしを内面化したものとして用いられたことは容易に推察されます。他方で、日本がそれを戦略的に利用した背景にも興味深いものがあります。
また同時に注目したいのは、1970年に開催された日本万国博覧会(大阪万博)における仏教イメージのあり方です。これは、アジア初の万国博覧会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ますが、即ちそれは、仏教を信仰する人々が多数訪れる初めてのそれであることも意味していました。そのため、これまでの欧米における万国博覧会では、あくまで物質として機能し、おおよそ信仰とはかけ離れた存在であった仏教関係の展示物が、大阪万博では多くのアジア諸国からの来場者に、信仰の象徴が展示された空間として受け止められたのです。博覧会における仏教イメージが、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ら宗教的意味を帯びる存在へと変化したという点において、画期的な万博だったと言えるでしょう。本展が万博の、そして近代仏教の新たな魅力が発見される契機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2894
【展覽】朝鮮王朝の絵画——山水・人物・花鳥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3日至10月22日
地點:
福岡市美術館古美術企画展示室(福岡市中央区大濠公園1-6)
主辦單位:
福岡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朝鮮王朝は1392年に創建され500年以上続いた長命な王朝です。本展では、当館が収集してきた朝鮮時代の絵画に加えて、近年新たに見出された優れた作品をご紹介します。日本や中国とは異なる個性を持った朝鮮時代の絵画の魅力に迫ります。
系統號:
A-022895
【展覽】禅ものがたり——道釈人物画をよみとく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日至12月3日
地點:
正木美術館(忠岡町忠岡中2-9-26, Semboku-gun, Osaka, Japan)
主辦單位:
正木美術館
內容簡介:
道釈人物画という絵画のジャンルは、禅宗文化の中で生まれ成立しました。禅宗では、弟子が師の法を正しく受け嗣いだ証として、師の肖像画である頂相や、直筆の墨蹟が与えられます。道釈人物画はそうした頂相や墨蹟から発展し、師のまたその師、さらにまたその上の師へと系図を遡って祖師が描き続けられました。その代表的な例が、禅の始祖である達磨大師像です。このように発展してきた道釈人物画ですが、祖師に限らず理想の姿の象徴として、道教における仙人や、仏教における諸仏など、多くの尊像も取り上げら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本展覧会では、仏教と道教の垣根を超えた多彩な尊像を含む道釈人物画に着目します。 当館が所蔵する重要文化財 「六祖慧能図」 をはじめ、円爾弁円の肖像画「聖一国師頂相」や、臨済宗夢窓派の僧、春屋妙葩の墨蹟「消息」 、啓孫筆の「布袋図」など、室町時代を中心に制作された頂相、墨蹟、道釈人物画を中心にご紹介するものです。それぞれの作品に込められたエピソードとともに、禅の世界で理想の姿として尊ばれた道釈人物画をぜひご覧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2896
【展覽】河口慧海 仏教探究の旅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日至10月15日
地點:
堺市博物館(堺市堺区百舌鳥夕雲町2丁)
主辦單位:
堺市博物館
內容簡介:
河口慧海(1866~1945、現在の堺市堺区出身)は仏教の原典を求めて日本人で初めてネパールからヒマラヤ山脈を越え、当時厳重な鎖国下にあったチベットへ入りました。帰国後に出版された『西蔵(チベット)旅行記』は、仏教を究めるためという一途な目標のもと、策を巡らせ数々の困難を突破していく様が活き活きと描写され、痛快な冒険譚として人びとを魅了しつづけています。
今年は明治36年(1903)に慧海が第一回チベット旅行から日本に帰国して120年にあたります。本展では関係者の子孫のもとに遺された資料を中心に、仏教探究に生涯をささげた河口慧海とその活動について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2897
【展覽】特別展 東福寺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7日(週六)至12月3日(週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新緑や紅葉の名所として知られる東福寺は、京都を代表する禅寺の一つです。日本から中国へと渡り、南宋時代の高僧無準師範ぶじゅんしばんに禅を学んだ円えん爾に(聖しょう一いち国こく師し)を開山に迎えて創建されました。「東福寺」の名は、奈良の東大寺と興福寺になぞらえて、その一字ずつをとったことに由来します。
東福寺の寺宝をまとめて紹介する初の機会となる本展では、「画聖がせい」とも崇あがめられた絵仏師えぶっし・明みん兆ちょうによる記念碑的大作「五ご百ひゃく羅ら漢かん図ず」全幅を修理後初公開するとともに、応仁の乱による戦火を免れた貴重な文化財の数々や、巨大伽藍にふさわしい特大サイズの仏像や書画類の優品も一堂に展覧します(※会期中展示替えがあります)。草創以来の東福寺の歴史を辿たどりつつ、大陸との交流を通して花開いた禅宗文化の全容を幅広く紹介し、東福寺の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意義とその魅力を余すところなくご覧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2995
【展覽】創立80周年記念 常盤山文庫の名宝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29日至10月22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常盤山文庫ではこの年を創立年としています。コレクションは初代が築き、二代目菅原壽雄が拡充した禅僧の墨跡と中国・日本の絵画が母体で、現在国宝2件、重要文化財21件、重要美術品18件を含んでいます。
三代目菅原春雄の時代にはさらに中国陶磁を中心とする工芸コレクションが築かれました。中国陶磁は「常盤山文庫中国陶磁研究会」の発足とともに歩みを進めたコレクションであり、研究と一体をなしています。
これまで7冊の会報、『米色青磁』『米内山陶片』『北斉の陶磁』『米内山陶片Ⅱ』『青磁「東窯」』『米内山陶片Ⅲ』『初期白磁』の刊行を以てその成果発表としてきましたが、これらの研究活動の交流を通じ、二度にわたり東京国立博物館の特集《日本人が愛した官窯青磁》(2014年)、《初期白磁 白磁の誕生と展開》(2019年)に結び付けていただく機会も得られました。
創立80周年となる本年は、常盤山文庫がこれまでに築いてきたコレクションをまとめて20年ぶりに紹介する運びとなりました。会期中展示替えを行いながら、国宝指定の墨跡、清拙正澄筆「遺偈」と馮子振筆「易元吉画巻跋」をはじめ、伝趙昌筆「茉莉花図」や「送海東上人帰国図」、「帰郷省親図」ほか当文庫所蔵の重要文化財の絵画・墨跡、さらにこれまでお目にかける機会の少なかった工芸作品もご覧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3019
【展覽】企画展楽しい隠遁生活―—文人たちのマインドフルネス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日至2023年10月15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東京(東京都港区六本木1丁目5番地1号)
主辦單位:
泉屋博古館東京
內容簡介:
忙しない俗世を離れ、清雅な地での隠遁生活を送りたいと願うのは、超高速の情報が飛び交う現代社会に生きる私達ばかりではありません。むかしの人たちも政治や社会のしがらみから逃れ、清廉な生活にあこがれたがために、自ら娯しみ遊戯の精神を忘れず、自由を希求する「自娯遊戯」の世界を描いた絵画や工芸品を求めたりしました。そのために、東洋の山水画には、生き方の理想や文学的なテーマが隠されていることが少なくありません。そこには、田舎暮らしのスローライフを求める「楽しい」隠遁から、厳しい現実を積極的に切り抜ける「過激な」隠遁まで、実に多種多様な隠遁スタイルが見いだせます。
本展は、理想の隠遁空間をイメージした山水・風景や、彼らが慕った中国の隠者達の姿を描いた絵画作品とともに、清閑な暮らしの中で愛玩されたであろう細緻な文房具なども併せて展示いたします。中国の士大夫や日本の文人たちが抱いたマインドフルネス(安寧な心理状態)に触れることで、暮らしを楽しむ生の充実の一助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