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唐獎第五屆頒獎典禮及得獎人演講

【演講】唐獎第五屆頒獎典禮及得獎人演講

標題:

【演講】唐獎第五屆頒獎典禮及得獎人演講

時間:

2023年8月1至2日(週二至週三)

地點:

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

唐獎教育基金會訂於今(112)年8月1日(週二)下午2時30分舉辦「唐獎第五屆頒獎典禮」,6位唐獎得主將親自來台受獎及發表得獎感言,基金會也將全程直播,邀請全球觀眾一起見證2022年唐獎得主傑出成就與貢獻,並分享這份榮譽與喜悅。

唐獎「漢學獎」授予曾任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主任及牛津大學副校長,現為英國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的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表彰其精研中國藝術文物之成就。羅森教授視野宏闊,見解精準,為無聲之物發聲,再現人之所未見;審美觀物,傳承薪火,賦予華夏古典嶄新意義。

難得來台,羅森教授也將在8月2日(週三)上午11時假台北國際福華文教會館發表得獎人演講,講題為〈青銅禮器與黃金腰帶:中國文化場景的昔與今〉(Bronze banqueting vessels and golden belts;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China and of today)。各場次得獎人演講統一於7月10日起開放報名,請鎖定唐獎官網www.tang-prize.org最新消息。

系統號:

A-022574

【演講】鍾國芳:南島語族的遷徙與東北亞造紙文化的傳播:構樹、麵包樹、楮樹三種桑科植物的親緣地理學

標題:

【演講】鍾國芳:南島語族的遷徙與東北亞造紙文化的傳播:構樹、麵包樹、楮樹三種桑科植物的親緣地理學

時間:

2023年8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視訊並行(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22652

【演講】葉耀元:The Ripple Effect: How the Russo-Ukrainian War Shaped Public Perception of Presidential Performance in Taiwan

標題:

【演講】葉耀元:The Ripple Effect: How the Russo-Ukrainian War Shaped Public Perception of Presidential Performance in Taiwan

時間:

2023年8月1日(週二)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視訊方式並行。報名請洽:黃雅惠小姐ahui@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2651

【演講】陳詩沛:數位時代的歷史研究與工具設計:以地方志為例

標題:

【演講】陳詩沛:數位時代的歷史研究與工具設計:以地方志為例

時間:

2023年8月2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詩沛(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在數位時代底下,大量的歷史研究材料已被數位化。現在,透過電腦與資訊工具,歷史學者能以嶄新視角重新去理解以往已經被詳細研讀的歷史材料,帶來新的研究方法。然而,一般學者容易忽視「工具設計」本身對於研究數位史料的重要性,往往將環繞數位史料而設計的資訊工具簡化統稱為「資料庫」。本場報告將以中國歷史地方志為例,說明資訊工具的設計如何直接影響、限制人們使用數位材料的方式。透過適當的研究工具設計,數位史料不僅能被快速查找、遠距閱讀,更能引導使用者快速掌握大量數位史料背後的整體意涵,掌握材料整體訴說的共通信息,進而重新檢視地方志所代表的地方知識之本質。

講者介紹:
陳詩沛,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曾任哈佛大學量化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管理「中國歷代傳記人物資料庫」 (CBDB)。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研究員,其研究重心為發展數位時代底下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其帶領的「中國地方志」與「日用知識溯源」研究群,均以發展數位研究工具為核心,支持歷史研究,其任內也發展了如CHMap、RISE & SHINE等數位人文基礎研究設施。

系統號:

A-022617

【演講】黃美娥:世界與在地:日治時期臺灣通俗小說的文學想像與文化視域

標題:

【演講】黃美娥:世界與在地:日治時期臺灣通俗小說的文學想像與文化視域

時間:

2023年8月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並行(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日治時代是臺灣小說史的重要發展階段,不僅有賴和、楊逵等人反封建、反殖民的啟蒙書寫,尚有為數可觀具娛樂大眾性質的通俗寫作,且類型多元,包括言情、偵探、歷史、神怪、武俠、科幻,別具豐富意涵,例如言情與自由戀愛的交涉、偵探與現代性並存、武俠與武德共構等。又因為故事背景涵蓋在地與世界,從東方到西洋均成為筆下刻畫對象,而除了引人入勝的有趣情節設計外,箇中更存有臺灣與外界地理關係和知識想像的折射,以及對異國情調、異地文化的斡旋溝通與翻譯,大大開拓了不同於新文學小說的詮釋視野,同時也能藉之一窺帝國主義下臺人日常生活的樣貌。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621

【演講】吳宗翰:俄烏戰爭與台海安全

標題:

【演講】吳宗翰:俄烏戰爭與台海安全

時間:

2023年8月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國家與社會研究群

主講人:

吳宗翰(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所助理研究員)

系統號:

A-022618

【演講】Jessica Rawson:「物的言語」跨界論壇

【演講】Jessica Rawson:「物的言語」跨界論壇

標題:

【演講】Jessica Rawson:「物的言語」跨界論壇

時間:

2023年8月5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臺灣大學校史館(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主講人:

Prof. Dame Jessica Rawson(2022年唐獎漢學獎得主)

內容簡介:

「物的言語」跨界論壇
The Language of Object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Forum"
(全程以英文進行)
********************
主持人:
盧慧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李永迪(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副教授)、林郡儀(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
#不需事先報名
#本演講無直播

系統號:

A-022679

【演講】張瑋琦:原鄉、原民、原味覺

標題:

【演講】張瑋琦:原鄉、原民、原味覺

時間:

2023年8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並行(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的飲食,是一種順應自然、適時而取的飲食哲學。從垂直空間來看0~2000公尺分佈著不同族群,巨大的環境氣候條件落差,是形成不同族群味覺的基礎。本次演講從空間尺度切入,延伸到與環境條件相應的調理技巧,探討原鄉、原民與原味覺的關係。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620

【演講】Mark Harrison:The Rise and Fall of Malaria in British India

【演講】Mark Harrison:The Rise and Fall of Malaria in British India

標題:

【演講】Mark Harrison:The Rise and Fall of Malaria in British India

時間:

2023年8月10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深耕計畫「帝國的處方: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在中國」、中研究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主講人:

Mark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楊先生,e-mail: tryit0902@asihp.net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 演講需報名,請至下方網址報名參加:https://forms.gle/LE6BuCbBKD31JSXD8

系統號:

A-022649

【演講】許暉林:革命與黑幕之間:讀民國初年黑幕小說《老殘新遊記》

標題:

【演講】許暉林:革命與黑幕之間:讀民國初年黑幕小說《老殘新遊記》

時間:

2023年8月10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視訊並行(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古典文學研究室重點計畫學術演講

主講人:

許暉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活動採實體與視訊方式並行。
※報名截止時間:08/07(二)中午12時。
※為控管現場人數,主辦單位保留審核報名的權利,恕不開放現場報名。
※配合政府環保規定,本所不提供紙杯,請自備環保杯。
※本活動所蒐集之個人資訊,將僅限使用於此次活動,並遵守法律規定,保障您的個人資訊安全。您亦享有法律規定之相關個人資訊權利。

系統號:

A-022653

【演講】廣瀨薰雄:談天回醫簡《脈書.上經》的診脈法

標題:

【演講】廣瀨薰雄:談天回醫簡《脈書.上經》的診脈法

時間:

2023年8月1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3會議室(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廣瀨薰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中文系深波學術講座:出土文獻與經典導讀(二十)
主持人:林宏明(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系列講座無需事先報名,歡迎有興趣的師生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22675

【演講】江柏煒:移民記憶:影像中的新加坡金門社群故事

標題:

【演講】江柏煒:移民記憶:影像中的新加坡金門社群故事

時間:

2023年8月1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並行(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20世紀下半葉,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促發了歷史寫作與歷史視角的新可能性。1988年,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在其著作《書寫史學和影視史學》(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中,提出了「影視史學」概念,即「以視覺影像和影片的論述,來傳達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

新加坡作為一座移民城市,疊合與承載許多南渡華人家族的故事,並混合了離別與鄉愁、艱辛與奮鬥、失敗或成功等甘苦記憶。新加坡也是近代金門海外移民的集中地。這些移民記憶,隨著新加坡獨立建國及其後的現代化歷程,逐漸被淡忘。照片為主的影像,是一種可讀性高的史料,具象地把讀者帶回昔日的時空,進而連結土地與社群的記憶。這個講座將以新加坡金門社群為中心,用一幅幅舊照片中的小故事,召喚出我們對於新加坡華人歷史的一些新的理解。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616

【演講】陳詩沛:生活在他方:花蓮市郊新鄉村地區的移民與療癒經濟

標題:

【演講】陳詩沛:生活在他方:花蓮市郊新鄉村地區的移民與療癒經濟

時間:

2023年8月24日(週四)12:30-14: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蔡侑霖(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花蓮市區近郊以交通動線得以快速與都會區連結的區域,或許可以用「新鄉村」這個概念加以描繪。近年有一群來自台灣不同縣市的移民,基於不同原因逐漸聚居在此新鄉村地區中的一個前國宅社區,他們的故事除了可以讓我們看到位於這個區域的前國宅在私有化後的變化,也訴說著如何努力發展出在地生活的可能性。社區人群中有許多從事著另類療癒相關服務,並藉此獲取經濟收入。本次演講將試著描繪這些經濟活動,同時觀察其另類經濟的構成。

【活動說明】
1.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與線上參與形式。
2.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wKZJ4CPpnHMS48DB9

系統號:

A-022624

【演講】陳儀深:八二三炮戰與台灣政治發展

標題:

【演講】陳儀深:八二三炮戰與台灣政治發展

時間:

2023年8月2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並行(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58年8月23日那天國防部長俞大維正在大小金門視察,傍晚用餐時間突然三千多發砲彈落在翠谷水上餐廳一帶,不少官兵死傷,俞部長因故延宕進入餐廳而倖免於難,身上仍多處被彈片割傷流血,後腦且留下一個米粒大小的彈片,成為他餘生身體的一部分。第二天上午返抵台北,十一時會見美軍協防司令史慕德中將,乃知悉「第七艦隊已駛抵金門海域」……。

決定八二三砲戰走向的政治因素與軍事因素一樣重要。從毛澤東的立場,這場戰爭可能只是用來測試美國與蔣介石「共同防禦」的程度;當時美國雖然立刻給台灣不少軍需,但也在9月中旬開始和中共恢復大使級會談。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在台北與蔣介石進行的幾次會談,使蔣在10月23日發表的「蔣杜聯合公報」中承諾不以武力反攻大陸,這是蔣在美方壓力下的一種讓步,但他也爭取到美國承認金馬等島嶼與「台灣防衛」有密切的關連。 以上的歷史運會之中,中共、國民黨政府、以及美國政府分別基於冷戰結構下各自的利益,做了重大的決定,影響至今;今日我們要為台灣尋找未來出路,必先知道台灣存在現狀之所以然,那麼,無疑地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確定了「中華民國台灣」的領土範圍就是台、澎、金、馬,這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611

【演講】朱德蘭:近代金門僑商的鄉土主義

標題:

【演講】朱德蘭:近代金門僑商的鄉土主義

時間:

2023年8月3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朱德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時間:2023年8月31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何謂「鄉土主義」?鄉土主義是指一種鄉土情結、地域認同,具體的說,是指群體認同本鄉本土特有的共性文化,包括:姓氏、籍貫、方言、生活習慣、風俗、宗教信仰、社會價值觀等,這些共有的歸屬性特徵對於塑造和影響一個人的社會行為,以及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來說,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關金門在地特色的研究,如:閩南式傳統建築與聚落、僑匯與洋樓、移民、碑文古蹟、鄉賢英哲、村落發展、宗祠祭祀、戰地史蹟等,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聚焦於金門僑商與鄉土主義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研究似乎比較罕見。本文主要利用近代金門僑商泰益號關係文書與金門族譜、鄉土人物書信等原始資料,從社會經濟的角度,針對:一、金門族譜中的婚姻圈;二、泰益號關係文書中的祭祀文化;三、金門僑商參與鄉族事務;四、鄉族對金門僑商經商活動中的作用等項做一簡要的論述。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2610

【演講】詹宜穎:女子復權論的理論基礎:《世界婦人》與《天義》的社會主義史觀

標題:

【演講】詹宜穎:女子復權論的理論基礎:《世界婦人》與《天義》的社會主義史觀

時間:

2023年8月3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詹宜穎(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劉人鵬(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22663

【演講】柯志明:考釋東勢角林爽文軍民萬人塚

標題:

【演講】柯志明:考釋東勢角林爽文軍民萬人塚

時間:

2023年9月1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所802會議室+臉書同步直播(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社會所

主講人: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考證確認九二一大地震時臺中東勢本街保安祠出土的兩萬具無主骨骸主要來自被殲滅於東勢的林爽文軍民後,筆者透過闡明清代臺灣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三層制)的治理部署,如何適得其反地造成界外私墾勢力的壯大,並釀成臺灣史上最大的動亂,解釋了東勢林爽文軍民萬人塚的緣起。乾隆中葉確立「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的三層制「劃界遷民」後,漢人仍然有辦法透過種種迂迴法令乃至非法的途徑,偷偷穿越土牛界進入界外夾心層地帶進行田園開墾、山林利益的擷取以及走私貿易等活動。這些國家權力法令管轄範圍之外的界外私墾活動及相應而起的民間武裝力量,逐漸發展成與清廷勢不兩立的沿山勢力,並在殘暴的鎮壓下起而抗爭,最終在渡海來台的清軍以及義民和熟番的圍堵下,被其界外天敵──生番──消滅於東勢。

【活動說明】
1.本座談會,開放現場參與及線上臉書同步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
2.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s49RgFMrj9kC9aTX9

系統號:

A-022664

【演講】何乏筆:莊子美學

標題:

【演講】何乏筆:莊子美學

時間:

2023年12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臺南大學啟明苑國際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

主講人:

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s://campus.nutn.edu.tw/ActReg/ActInfo/20200/11206194714
全程參與學生可登記通識教育學習護照1場。

系統號:

A-022627

【研習營】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

標題:

【研習營】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

時間:

2023年8月21日至24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為促進跨學科性別研究的交流,特每年舉辦婦女史研習營,邀請來自歷史、文學、人類學、法律學、藝術史及科學史等領域之學者專家,講授該學門近來關注的性別議題及其發展。

本次「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以碩、博士研究生為主要參與對象,專題課程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希望透過他們的演講使學員了解不同領域的性別研究概況,認識不同的研究方法及視角,從而啟發年輕學子多元而交織的研究視野,發掘歷史學新的研究課題與取徑。每堂課3小時,課程內容包含講師演講與開放討論,讓學員們透過互相討論激發更多新的想法。

研習營師資:
1.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2.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3.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4. 陳韻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5. 黃桂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6.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7. 嚴曉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22673

【研習營】2023國科會文學一學門「氣論與抒情的交織對話」研習營

【研習營】2023國科會文學一學門「氣論與抒情的交織對話」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23國科會文學一學門「氣論與抒情的交織對話」研習營

時間:

2023年8月22、23日(星期二、三)

地點:

東海大學第一教學區語文館LAN007(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文學一學門、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Tel: (04)23591574;E-mail: chinese@thu.edu.tw

內容簡介:

報名時間 : 即日起至8/9(三)或額滿為止(50名)。
參與對象 : 大專院校教師、博士生。
6.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h4fZbzjC6ZV8n6Ke8

※注意事項※
1.主辦單位保留錄取與否之權利,是否報名成功,請以主辦單位通知為準。
2.相關議程及研習營資訊,請參閱「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網頁」之公告。
3.兩日會議午餐將由主辦單位提供,會場備有茶水,請自行攜帶環保杯/隨手杯。

系統號:

A-022674

【資料庫】資料庫試用:韓國學綜合DB

標題:

【資料庫】資料庫試用:韓國學綜合DB

內容簡介:

※韓國歷代文集1-3100冊(漢文)
1. 80%史料為網路未公開內容,為東亞交流史提供第一手文獻。媲美中國四庫全書,是韓國最偉大紀錄遺產(約1300年)。
2. 漢學研究的最後兩塊拼圖--東亞之韓國及東南亞之越南,可見其重要性。
3.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叢書所記錄的中日韓關係,有助研究學者擺脫僅限韓國研究的範疇,開拓東亞細亞學的研究新天地。

※韓國地理風俗誌1-400冊(日文)
1. 為日本殖民韓國(朝鮮)時期的官方記錄史料。
2. 內容包含朝鮮半島地理、風俗、民生、政經的完整調查。
3. 同時收錄行政公文、統計資料、珍貴原始圖片、

※韓日關係史料叢書1-32冊(漢文及日文(原文及影印本)/韓文(譯本及註釋))
1. 彙集中世到近代1500年韓國文獻中,韓日交涉史料,收錄總量近2萬件。
2. 叢書中收錄包括:《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麗史》、《朝鮮王朝實錄》等常用文獻。
3. 編年記事,含三冊索引,使用簡便。

※滿蒙地理風俗志200冊(漢文及日文)
1. 收錄自1906年至1944年間日本研究滿蒙史相關歷史、地理、風俗類著作221種,並收錄大量實地調查報告、遊記、譯著等。
2. 叢書分為兩輯,共200冊,對於東北史、日本侵華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23年8月12日。
備註:限本院IP範圍,免帳號密碼。

系統號:

A-022650

【展覽】乘船而來——臺灣古代外來品特展

【展覽】乘船而來——臺灣古代外來品特展

標題:

【展覽】乘船而來——臺灣古代外來品特展

時間:

2023年2月25日至2024年1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本特展展出十三行、大坌坑、下罟坑等八里重要遺址出土的外來品,以及近年基隆和平島遺址的重大發現,呈現北臺灣多元歷史與「藍天海岸」文化之美。

[海上瑰寶]
介紹大約二千年前,臺灣原住民開始與島外人群交換獲得西亞、東南亞、中國等地的物品。本單元展出這時期來自島外的玻璃器、青銅器及金銀飾品,其中有8件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重要古物」,國家級的精品難得一見。

[貿易陶瓷]
展出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宋元明陶瓷,包括龍泉窯的青瓷,以及景德鎮、漳州窯的青花瓷等,這些曾經風糜全球的中國陶瓷,代表臺灣在世界海洋貿易中的一席之地。

[歐人旅跡]
呈現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北臺灣的遺留,有相當少見的歐洲啤酒瓶、果醬瓶、墨水瓶等,還有基隆市和平島出土的西班牙「諸聖教堂」遺跡模型。

[庶民生活]
藉由福建、廣東及日本生產的陶瓷訴說近二百年來漢人移民的故事,展區內有古代先民生活所用的各式餐具、廚具、茶器、燈具等遺留,造型種類多樣,風格自然樸實。

系統號:

A-022528

【展覽】黑華白光——器用之美特展

【展覽】黑華白光——器用之美特展

標題:

【展覽】黑華白光——器用之美特展

時間:

2023年4月28日至9月3日

地點: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

內容簡介:

陶瓷器純色的表現除了銅紅、青瓷之外,黑釉與白釉也是大宗。黑白雖無色彩卻並非無語,白的空無有著多樣質感,黑的深沉亦有不同層次。

本展共計展出142組件,包含國內外從古至今的黑白陶瓷文物與作品,除了本館的典藏品外,特別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與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共同協辦,借展珍貴的新石器時代龍山黑陶、商周白陶、歷代黑白釉陶瓷器,以及臺灣考古遺址所出土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黑陶標本,並有國內外多位陶藝創作者的燻燒黑陶、天目茶碗以及現代設計茶具、花器等各式器物。

以黑白兩色的生活器物為主,邀請觀者捨棄直接連結作者內在表達的觀展經驗,改從器物的外在質感察覺自身當下的感受。在現代生活中,器物追求極簡與設計感,黑白兩色仍是不變的時尚要角,是一場實用與美感兼具的視覺饗宴。

系統號:

A-022529

【展覽】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展覽】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標題:

【展覽】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時間:

2023年6月21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不論是殖民統治或戒嚴體制,當權者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其中甚有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關不住自由的思想。以「文壇封鎖中」為題,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從而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系統號:

A-022530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標題: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時間:

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8月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

系統號:

A-022531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標題: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時間:

2023年8月24日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20年開工的嘉南大圳,其中於1924年率先通水的是雲林地區的濁幹線,至2024年通水灌溉滿百年;而臺灣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於1973年完工,2023年也建庫滿50年;這些突顯了水利事業對雲嘉南平原社會的重要,同時也看見臺灣水利發展的縮影。

本館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時刻中推出本展,呼籲社會提升對水環境變遷的感知。觀展前,我們有三問:一、當打開水龍頭,水流洩而出,那麼水從哪裡來?二問,你曾注意過離家最近的那條水路是水溝、水圳或是自然河川呢?三問,綜觀全球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多為乾旱的沙漠地帶,而同樣有北回歸線經過的雲嘉南平原,為何卻成為臺灣的穀倉?這一切在今日看似理所當然,是否真是如此?

在大圳屆滿百年的時刻,本館用創新的博物館思維,以跨域共筆行動,提出「流域共構」的展示論述。2020~2023年,本館展開嘉南大圳跨域研究,用新視角看待過往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水環境,以歷史眼光提出對歷代水環境的新理解,除了看見臺灣歷代水利社會發展樣貌及歷代水利工程的行動者,提出水利工程中所藏的工程與環境的關係,也發現水利系統是跨專業與技術、具傳承且複雜的知識系統,最後提出流域共構了個人與社會生命關係的新觀點。

本展是公部門從共學、共筆到共展,加入教育與公民團體共同的研究成果。2023年底,本館帶著水利、農田、學校與公民等八個單位,將水利知識轉化為現地共展,豐富臺灣水文化內涵,並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師生協力策展。期待以產官學合作,呼籲社會重視氣候變遷及水環境變遷,使臺灣成為一座居安思危的島嶼。

系統號:

A-022796

【展覽】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展覽】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標題:

【展覽】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時間:

2023年7月13日至11月12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當我們望春風,我們盼望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是關於一首歌的故事,更是近代臺灣的一部文化史。

本特展以〈望春風〉作為核心,這首歌在1933年首度錄音為唱片,發表後成為當時流行歌,而後發展成歌中劇唱片、電影,隨著時代被改編,甚至有雜誌、小說、出版社、電視節目等等,戰後幾乎知名的歌手都有演唱,版本不計其數。從這首歌的傳唱、演出、內涵與應用,可以聽到創作者、歌者、聽眾的互動,乃至整體社會文化的豐富脈動。

系統號:

A-022798

【展覽】優遊天地.朝元宇宙: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十周年暨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元年聯合特展

【展覽】優遊天地.朝元宇宙: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十周年暨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元年聯合特展

標題:

【展覽】優遊天地.朝元宇宙: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十周年暨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元年聯合特展

時間:

2023年8月10日至10月31日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特藏中心(台北市文山區萬壽路36號2樓)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

聯絡人:

02-2939-3091#69235;cscrnccu@gmail.com

內容簡介:

*「道醮元宇宙HoloLens混合實境(MR)體驗」預約表單:https://tinyurl.com/5n7t9rnk

*請備妥身分證或健保卡等具頭像證件換證入館(限18歲以上)

 

系統號:

A-022855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標題: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時間:

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8月20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展覽廳(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被視為「一座連接古今、貫通東西的雙拱橋」。縱然中西各國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衝突遠較合作為多,但在明朝至清初的漫長歲月裹,這兩個偉大的傳統是平等相待的。

這種相遇可以在當時出版的書籍中看到。近年中大圖書館增添不少此類珍本,這些藏書突顯了早期中西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共同利益領域,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學的現代院系建構。是次展覽透過中大圖書館日益增加的珍稀書籍,展示中國和歐洲在當時如何融合兩者的地理和文化距離。參觀者可從中國哲學和最早的朝代史研究,到生物醫學和機械工程等層面,思考現代大學與中西方各學科起源重疊的領域。

系統號:

A-022532

【展覽】文獻藏珍──香港中央圖書館文獻徵集藏品選萃

【展覽】文獻藏珍──香港中央圖書館文獻徵集藏品選萃

標題:

【展覽】文獻藏珍──香港中央圖書館文獻徵集藏品選萃

時間:

2023年3月30日9月24日

地點:

深水埗康樂文化大樓1樓多用途展示及閱讀區

主辦單位:

香港公共圖書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內容簡介:

香港中央圖書館於2001年落成啟用,同年先後展開「文獻徵集行動」及「香港音樂特藏徵集行動」,目的是徵集有關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文獻資料,藉以提高市民對保存地方文獻的意識,促進本地文化研究工作。是次展覽特別挑選部分彌足珍貴的館藏資料展出,讓市民能深入了解這兩項徵集行動多年來所取得的成果。

系統號:

A-022533

【展覽】特集展示 日中 書の名品

【展覽】特集展示 日中 書の名品

標題:

【展覽】特集展示 日中 書の名品

時間:

2023年8月8日至9月18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 平成知新館1F-2・3(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日本と中国は、漢字文化圏に属し、ともに長い歴史の中で、文字の造形やエネルギーを味わう芸術としての「書(しょ)」を育んできました。館蔵品と寄託品を中心に、それぞれの国で生まれ、大切に伝えられてきた書の優品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22534

【展覽】特別企画展 中国巡回展帰国記念「崑崙の西から」

【展覽】特別企画展 中国巡回展帰国記念「崑崙の西から」

標題:

【展覽】特別企画展 中国巡回展帰国記念「崑崙の西から」

時間:

2023年3月25日至9月5日

地點: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県北杜市長坂町小荒間2000-6)

主辦單位: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

內容簡介:

中国西域から中央アジアにかけて連なる崑崙山脈、いにしえの中国では神々の住まう山とされ、その向こうにはインドやペルシアなど西方の異世界が広がっていました。今日、シルクロードとも呼ばれる幾筋もの交易路を通じて、こうした異国の文化や思想が東西に伝えられ、さまざまな交流が生まれました。
本展は、当館が所蔵するシルクロードコレクションからガンダーラの仏像や中央アジア、西域の陶器やガラス器、装身具など選りすぐりの名品を展示する展覧会です。この展覧会は、2018年8月から敦煌研究院で開催された「平山郁夫のシルクロードの世界展」の帰国を記念する企画です。同展は敦煌の後、2023年2月まで約4年半の間に北京、西安、洛陽、遼寧、深圳、成都、合肥などあわせて13の中国主要都市を巡回し、その観客動員数は150万を超えました。会場では中国巡回展の様子もご紹介いたします。中国において大ロングランとなったシルクロード名品展をぜひ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2535

【展覽】聖像・仏像・彫像 柳宗悦が見た「彫刻」

【展覽】聖像・仏像・彫像 柳宗悦が見た「彫刻」

標題:

【展覽】聖像・仏像・彫像 柳宗悦が見た「彫刻」

時間:

2023年6月29日至9月3日

地點:

日本民藝館大展示室(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3-33)

主辦單位:

日本民藝館

內容簡介:

木喰仏や円空仏をはじめ、近世の神仏像には、庶民信仰を対象とした素朴な造形を数多く目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本展は、民間仏や奉納面などの当館コレクションを、「彫刻」という観点から焦点をあてる試みです。朝鮮半島の仏像や中国の明器など東アジアの彫像のほか、各国の聖像や祖霊像、仮面など素朴な魅力に溢れる民間の彫刻を一堂に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22536

【展覽】あの世の探検 地獄の十王勢ぞろい

【展覽】あの世の探検 地獄の十王勢ぞろい

標題:

【展覽】あの世の探検 地獄の十王勢ぞろい

時間:

2023年8月11日至9月24日

地點: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東京都千代田区丸の内2-1-1 明治生命館1F)

主辦單位: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

內容簡介:

あの世は、どんな世界なのだろう。

人が現世を離れ、冥界に行くと、閻魔大王など10人の大王(地獄の十王)がいて、罪業を裁く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そのため、亡くなった方の縁者が十王を供養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その極楽往生を祈ってきました。静嘉堂文庫美術館所蔵の「十王図・二使者図」(中国・元~明時代)は、圧倒的なエネルギーに満ちた作品で、地獄に出向いて救済をする「地蔵菩薩十王図」(高麗時代)と一具で伝来してきた名品です。 本展では静嘉堂文庫美術館の所蔵品の核の一つである仏教美術、中でも、1999年の『仏教の美術』で初公開して以来、揃って展観する機会のなかった、「十王図・二使者図」及び「地蔵菩薩十王図」全13幅を一堂に展観することで、往時の姿をしのびます。
あわせて、近年修復をおえた、日本、中国の仏教絵画などを修理後初公開するほか、江戸絵画の名品、円山応挙筆「江口君図」を、重要文化財「普賢菩薩像」、重要文化財「西行物語」と共に展示することで、「江口君図」の謎に迫ります。国宝1件、重文2件、重美5件、豪華メンバーで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系統號:

A-022537

【展覽】万博と仏教——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それとも祈りか?

【展覽】万博と仏教——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それとも祈りか?

標題:

【展覽】万博と仏教——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それとも祈りか?

時間:

2023年8月5日至12月25日

地點:

高島屋史料館企画展示室(大阪市浪速区日本橋3-5-25)

主辦單位:

高島屋史料館

內容簡介:

本展では、万国博覧会に出展された仏教に関連する展示物を概観しながら、近代における仏教のイメージの受容と、その変遷について考察し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いち早く近代化を果たした欧米列強は、産業振興のため、そして国力を誇示するために、多くの万国博覧会を開催してきました。19世紀以降、日本もこうした流れに遅れまいと参加してきましたが、今回、本展で注目するのは、この万国博覧会に日本が出展してきた多くの仏教に関係する造形物です。

例えば、明治政府として初の公式参加となった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1873年)では、《鎌倉大仏頭部の張子》や《五重塔の模型》が展示されました。さらには、シカゴ万国博覧会(1893年)で建設された《平等院鳳凰堂外観を模した日本館》では、仏教イメージは展示物だけにとどまらず、パビリオンの外観そのものにも表出していきました。こうした仏教イメージが、西洋からの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のまなざしを内面化したものとして用いられたことは容易に推察されます。他方で、日本がそれを戦略的に利用した背景にも興味深いものがあります。

また同時に注目したいのは、1970年に開催された日本万国博覧会(大阪万博)における仏教イメージのあり方です。これは、アジア初の万国博覧会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ますが、即ちそれは、仏教を信仰する人々が多数訪れる初めてのそれであることも意味していました。そのため、これまでの欧米における万国博覧会では、あくまで物質として機能し、おおよそ信仰とはかけ離れた存在であった仏教関係の展示物が、大阪万博では多くのアジア諸国からの来場者に、信仰の象徴が展示された空間として受け止められたのです。博覧会における仏教イメージが、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ら宗教的意味を帯びる存在へと変化したという点において、画期的な万博だったと言えるでしょう。本展が万博の、そして近代仏教の新たな魅力が発見される契機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2660

【展覽】論語 for Beginners——『論語』と格闘した江戸時代

【展覽】論語 for Beginners——『論語』と格闘した江戸時代

標題:

【展覽】論語 for Beginners——『論語』と格闘した江戸時代

時間:

2023年7月15日至9月18日

地點:

國學院大學博物館企画展示室(東京都渋谷区東4-10-28)

主辦單位:

國學院大學博物館

內容簡介:

孔子とその弟子たちの言行録『論語』は、現在に至るまで読み継がれている不思議な書物です。我が国における『論語』の読者は、当初は、公家や僧侶などの一部の知識人に限られていました。しかし、江戸時代になると、素読する子どもたちをはじめ、『論語』の読者は爆発的に拡大しました。その軌跡を示すのが、江戸時代に刊行された多様な訓蒙書です。

訓蒙書とは、ビギナーでも理解できるように、様々な工夫がなされた学習参考書のようなものです。これらは江戸時代に多数出版されました。中国・朝鮮ではほとんど見られない、日本独自の『論語』受容のかたちとも考えられます。

本企画展は、これまでにない訓蒙書を特集した展示です。これらを通して、『論語』と格闘した江戸時代の人々の軌跡を一緒にたどりましょう。

系統號:

A-02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