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呂紹理:有望的藥料:日治時期台灣的古柯產業

【演講】呂紹理:有望的藥料:日治時期台灣的古柯產業

標題:

【演講】呂紹理:有望的藥料:日治時期台灣的古柯產業

時間:

2022年4月6日(週三)14:30-16:30

地點:

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與線上會議並行(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科技部計畫「臺德(DE)國合計畫─醫藥文化的物質性:介於歐洲與東亞之間」

主講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尚仁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備註:
❈ 因應防疫政策須控制現場人數,本場演講需事先報名,額滿為止,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wKLgt9tK79VfG1Nm7
❈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梅花座。
❈ 聯絡資訊: 楊先生 tryit0902@asihp.net

系統號:

A-019881

【演講】鈴木惠可:近代台灣青年雕塑家與日本留學:1920年代到1940年代

【演講】鈴木惠可:近代台灣青年雕塑家與日本留學:1920年代到1940年代

標題:

【演講】鈴木惠可:近代台灣青年雕塑家與日本留學:1920年代到1940年代

時間:

2022年4月6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文物圖象研究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鈴木惠可(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備註:
文物圖象研究室系列演講;本場次為中文演講。
本次演講須事前報名,請於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MySLL3qb3RqduV7V7)。因應防疫政策須控制現場人數,將視報名情況關閉表單。
配合防疫請全程配戴口罩。

系統號:

A-019880

【演講】林圭偵:雪山的回望:青銅時代成都平原的「先人」之地

標題:

【演講】林圭偵:雪山的回望:青銅時代成都平原的「先人」之地

時間:

2022年4月1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林圭偵(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 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採取梅花座。

系統號:

A-019919

【演講】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一個人類學的歷史探索與再現

標題:

【演講】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一個人類學的歷史探索與再現

時間:

2022年4月1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劉紹華(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是我在《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跋中引用的張愛玲之語,藉它聊表自己的心境與惶恐。此書論及的歷史涵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重點則聚焦於1949年至1980年代的集體化時期。這是一段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歷史,卻是較少研究的近期歷史,更是仍在延續中的歷史,再現爭議迭出而喧囂難上檯面。

此次演講我將從本書的結語倒序地講,其中所討論的「歷史的羅生門」,是引發我書寫動機的關鍵。然後再進入我的研究方法與主要論點,最後分享書寫人事猶存的歷史時所面臨的政治與倫理艱難。

系統號:

A-019850

【演講】林開世:從文化理論到文化政治:一個觀念的旅程

標題:

【演講】林開世:從文化理論到文化政治:一個觀念的旅程

時間:

2022年4月1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 / 視訊(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與談人: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黃聖哲(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議程學者及本所人員之外,會場僅開放20位院外人士參加。請留意防疫公告事項。歡迎學界貴賓報名線上、實體與會。4月9日報名截止(額滿將提前關閉報名系統),經審核通過者,將以電郵通知

系統號:

A-019934

【演講】戴麗娟:「跨歷史」(histoire croisée)作為一種方法:以「鄭和下西洋」課題在十九世紀國際漢學界的初興為例

標題:

【演講】戴麗娟:「跨歷史」(histoire croisée)作為一種方法:以「鄭和下西洋」課題在十九世紀國際漢學界的初興為例

時間:

2022年4月1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七樓702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世界史研究室

主講人:

戴麗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藍弘岳(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兼世界史研究室召集人)

備註:
本會議分為兩場次,14:00-15:30開放各界參與討論,15:30至閉會為研究室閉門討論,敬請與會者配合。

本次會議提供兩篇文章與參考資料,欲參加者請於會前聯繫助理索取文稿。

演講會場請配戴口罩,並配合防疫登記。
聯絡人:助理 張宇鈞 chunhistory@gmail.com

系統號:

A-019920

【演講】李漢泉:疫裡思生死:佛教的生命教育觀

標題:

【演講】李漢泉:疫裡思生死:佛教的生命教育觀

時間:

2022年4月12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線上演講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李漢泉(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教育系兼任講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 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語言: 粵語(zoom線上普通話同步翻譯)
報名: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47763

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至今(2022年),未有消退跡象,全球染疫人數、死亡人數持續增加。香港正處第五波疫情,累計呈報感染個案已超過100萬人,而死亡個案超過6000宗。病患、生死近在目前,生命如何安頓?生命教育關切「人生的根本問題」,強調生命價值及意義,是「生命的學問」,更須「知行合一」。本次講座以佛教(佛法)對人生(生命)的深邃思考,應對疫情當下各種苦樂死生,其中「人命在幾間」(生即有滅,無常迅速)實起振聾發聵之效,在疫裡如何以佛教生命教育渡人渡己。

系統號:

A-019907

【演講】曾暐傑:在「歧途」中解構「性惡」:當代荀學研究的思維與轉向

【演講】曾暐傑:在「歧途」中解構「性惡」:當代荀學研究的思維與轉向

標題:

【演講】曾暐傑:在「歧途」中解構「性惡」:當代荀學研究的思維與轉向

時間:

2022年4月1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202研討室(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研究所

主講人:

曾暐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書豪(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19937

【演講】呂妙芬:明清儒學的生死論述:關於「個體性」的討論

標題:

【演講】呂妙芬:明清儒學的生死論述:關於「個體性」的討論

時間:

2022年4月1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視訊(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呂妙芬(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系統號:

A-019926

【演講】梅豪方:What Archaeology for What State?Nationalism, Indigeneity, and Taiwan Prehistory

標題:

【演講】梅豪方:What Archaeology for What State?Nationalism, Indigeneity, and Taiwan Prehistory

時間:

2022年4月15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Frank Muyard(梅豪方,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Since its birth in the 19th century, archaeology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ist discourses and the search for historical legitimation of political powers. As such, it has often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e interest and efforts by state power and elites. This pattern is well represented in East Asia, be it in Japan, Korea, China or Vietnam.

The significance of Taiwan for Asia-Pacific prehistory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especially through research on Austronesian origins and dispersal.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a series of 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on the islan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main hypotheses about Austronesian prehistory in and out of Taiwan. However, the discipline of archaeology in Taiwan remains socially and intellectually undervalued, underfunded, and understaffed, in itself and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to countries of simi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hed light on this situation, this talk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archaeological discipline today and examines how its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have been shaped by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that has characterized Taiwan's post-WWII history, in particular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Taiwaniz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rise of Austronesian indigenous identity. It shows how both the China-centered ideology of the KMT regime and its elites, and the "New World" nature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have long contributed to a state of negligence toward Taiwan prehistory and archaeology. Looking at its current dynam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Taiwan archaeology offers, more by default than by design, a rare case of non-nationalist archaeology, while still operating within a largely unreconstructed framework of Han colonialism. While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has accelerated a turn toward research on Taiwan prehistory and protohistory, the anthropological and scientific orientations of Taiwanese archaeology have, with few exceptions, limited the participation of archaeologists in debates about national history and largely eschewed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regarding the uncovering of the prehistoric past and associated righ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系統號:

A-019851

【演講】瞿宛文:台灣經濟發展的源起:從李國鼎與台積電說起

【演講】瞿宛文:台灣經濟發展的源起:從李國鼎與台積電說起

標題:

【演講】瞿宛文:台灣經濟發展的源起:從李國鼎與台積電說起

時間:

2022年4月16日(週六)14:30-17:00

地點:

一號糧倉1樓 ( 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1樓 )

主辦單位:

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歷史文化學社、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瞿宛文(中研院社科中心兼任研究員)

內容簡介:

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時,戰爭帶來的破壞猶存,面對社會通膨壓力、加上大量人口遷台帶來的糧食危機,經濟危機一觸即發!但之後的台灣卻能持續經濟增長數十年,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

歷史上的知識菁英,往往是高度參與政治的。而台灣戰後初期,也有一群以實業救國的經建官員,源於中國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動力,他們積極持續地推動經濟發展,引領台灣邁向現代化。

台積電至今被稱為是台灣的護國神山,此次演講以李國鼎與台積電為例,說明為何張忠謀會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台積電的興起,除了李國鼎扮演了關鍵性角色之外,他與戰後經建官員建立起來的產業政策體制,更是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好的經濟政策是不會憑空出現的」,長年研究台灣與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的瞿宛文研究員,從經濟、歷史與社會科學等角度,剖析經濟發展的「如何」與「為何」,希望在當今追求「速效」的執政時代中提示大家:經濟飛躍不是偶然,是需要多種配合條件、加上長期規劃及確立願景才可得。

報名連結:https://bit.ly/3v3ypUV

系統號:

A-019799

【演講】王政文:戰後東亞局勢及東海大學的建立

標題:

【演講】王政文:戰後東亞局勢及東海大學的建立

時間:

2022年4月19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講論會

主講人: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4/12(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前來,麻煩來信告知(助理徐仲杰,Email:jjerry68912@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19882

【演講】林鎮國:反向的判教:從泰勒的《重拾實在論》重讀牟宗三的《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演講】林鎮國:反向的判教:從泰勒的《重拾實在論》重讀牟宗三的《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標題:

【演講】林鎮國:反向的判教:從泰勒的《重拾實在論》重讀牟宗三的《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時間:

2022年4月20日(週三)14:00-17:00

地點:

政大百年樓330106 & 線上視訊(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主講人:

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主要討論的問題是:牟宗三(1909-1995)的成熟期哲學如何在其判教上面對晚近出現「重拾實在論」(retrieving realism)的聲音?

〈重拾實在論〉(2013)是泰勒(Charles Taylor)回應McDowell/Dreyfus爭論的一篇論文,受到海德格思想的影響,正好突出地對照牟宗三在《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1971)對海德格「實在論情調」所持的批評立場。牟宗三並不是沒看到海德格的實在論傾向,而是自覺地不取其進路與立場。相對照地,McDowell/Dreyfus爭論是過去十多年來最受矚目的實在論/反實在論、Nonconceptualism/Conceptualism爭論之一環。從該爭論重讀牟宗三的《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與《現象與物自身》(1975),將有別於歷來集中于檢視牟宗三對康德或海德格的解讀是否忠實於原著的爭論。由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印度佛教哲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始終是主軸,我們要問:牟宗三從漢傳佛教(天臺、華嚴)建立的判教如何回應這見於晚近英美哲學與佛教哲學的爭論?以該爭論為背景,如何審視牟宗三和泰勒不同的回應態度?

?主講者: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主持人:王 華/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林遠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鄭會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一天,寄發活動行前通知及視訊連結
?現場參與者,請配合政大校門管制,實施實聯制,須掃描QR code及量測體溫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CQRaNUTVd7PqbLax8

系統號:

A-019931

【演講】王慰慈:《徐道寧數學女鬥士》:從歷史人物中看性別教育

標題:

【演講】王慰慈:《徐道寧數學女鬥士》:從歷史人物中看性別教育

時間:

2022年4月2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慰慈(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女數學家徐道寧,做為台灣第一位女數學博士,一生奉獻給台灣數學教育。本場演講將播放《徐道寧數學女鬥士》紀錄片,藉由本片談論,作為一位女性,在動盪的時代下,如何以她特有的女性特質、資質、性格與抱負,投注他畢生智慧與精力於台灣科技與人格教育,並發揮其強大影響力。

系統號:

A-019761

【演講】游逸飛:「我們」的遺址——公眾考古與歷史教學

【演講】游逸飛:「我們」的遺址——公眾考古與歷史教學

標題:

【演講】游逸飛:「我們」的遺址——公眾考古與歷史教學

時間:

2022年4月27日(週三)13:10~15: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10教室,以及國農大樓1樓展覽區(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中興大學歷史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20067

【演講】李莎莉:從《斯卡羅》服飾談臺灣原住民族的衣飾文化

標題:

【演講】李莎莉:從《斯卡羅》服飾談臺灣原住民族的衣飾文化

時間:

2022年4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莎莉(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北投文物館館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探尋穿在身上的歷史,重現百年前的斯卡羅圖像。一部由公共電視籌劃四年,於2021年8月14日首播的《斯卡羅》十二集電視連續劇,以大河劇形式製作完成,劇名源自曾存在於臺灣瑯嶠(今稱恆春)的部落聯盟政權—斯卡羅酋邦,係改編陳耀昌《傀儡花》小說,以戲劇形式引起社會大眾對歷史的反思。故事背景起點在1867 年3 月,劇中的服飾呈現出多元族群交織與融合的現象,包括山區斯卡羅人和排灣族、卑南族、東部阿美族、平埔馬卡道族和移墾來臺的閩、客漢人聚落。在交流互動中服飾的採借更凸顯出恆春地區的獨特性。藉由此齣戲,我們看到了延續一百年多來的原住民族服飾,在形制、圖案與色彩上依然得以保存、傳承並完整呈現?這其中夾雜著許多文化的背景意涵以及社會的組織習俗等,已成為臺灣原住民族具代表性的傳統「衣飾文化」,也是重要的族群識別表徵。我們期待大家能深入了解原民服飾的特色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內涵。

系統號:

A-019762

【演講】林彥廷:舊社空間實踐的延續與轉變:從牡丹村聚落與墓葬觀之

【演講】林彥廷:舊社空間實踐的延續與轉變:從牡丹村聚落與墓葬觀之

標題:

【演講】林彥廷:舊社空間實踐的延續與轉變:從牡丹村聚落與墓葬觀之

時間:

2022年4月28日(週四)14:30-15: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林彥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聯絡人:

許小姐,E-mail: cfas@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邱斯嘉(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考古學門召集人)
備註:考古學門2021年度獎助培育計畫成果報告

❈ 為配合防疫政策,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 2.量測體溫 3.消毒手部 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 5.採梅花座。

系統號:

A-019933

【演講】黎智豐:戰火下的議論──《墨子》「非攻」組別的論證策略

【演講】黎智豐:戰火下的議論──《墨子》「非攻」組別的論證策略

標題:

【演講】黎智豐:戰火下的議論──《墨子》「非攻」組別的論證策略

時間:

2022年4月29日(週五)9:10~11: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10教室(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中興大學歷史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黎智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博士)

系統號:

A-020066

【演講】邱毓斌:沒有FB與DCard如何發聲:戒嚴前後的學生運動與民主運動

標題:

【演講】邱毓斌:沒有FB與DCard如何發聲:戒嚴前後的學生運動與民主運動

時間:

2022年5月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80年代的大學校園,如何從重重的政治控制當中,蛻變成民主化運動的重要基地?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行動電話的年代,青年的反抗之火如何燃遍全臺灣呢?當時的威權政府與校園體制又進行了什麼樣的管控與壓制?

這場演講中,除了分享與當今完全不同的知識傳遞管道、訊息八卦流通方式、與反抗動員模式之外,也希望能幫助聽眾理解,1980年代政治轉型期的青年反抗軌跡以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歷史意義。

系統號:

A-019896

【演講】蔡家和:牟宗三論陽明後學

標題:

【演講】蔡家和:牟宗三論陽明後學

時間:

2022年5月5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中正大學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研究所

主講人:

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佳銘(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9939

【演講】「六堆史料叢刊」新書發表會

標題:

【演講】「六堆史料叢刊」新書發表會

時間:

2022年5月6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大歷史系、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簡介:

講題:編輯史料的意義
主講人: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新書發表場次一

講題:協商的藝術:《臺南東粵義民誌》所見的六堆客家社會
主講人:陳麗華/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新書發表場次二

講題:影像處理與標校、《六堆忠義文獻》的學術與社會意義
主講人:
戴心儀/臺大歷史系碩士
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活動時間:2022年5月6日(週五)14:00-16:30
活動地點:(文學院一樓)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QOoMZ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4月27日(週三)止

系統號:

A-019924

【演講】孫天心: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語言有趣的「示證」機制

標題:

【演講】孫天心: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語言有趣的「示證」機制

時間:

2022年5月10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樓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孫天心(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內容簡介:

世界部分地區的語言,須以形態變化標示所陳述訊息的來源及掌握度,以做到「言而有據」。這種有趣的語法現象,便是「示證式」。示證式受到語意認知與言談交際多重因素的制約,呈現出可觀的複雜度。本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系統而生動的介紹示證式牽涉到的主要面相,包括證據的掌控、訊息的管道、訊息的分享等。使用的語料來自作者多年調查研究的收穫,以及文獻中描述的重要語言現象。

活動流程:
2:00-2:30 報到時間(實名制入場)
2:30-2:35 開場致詞-林若望所長
2:35-3:35 演講時間-含Q&A
3:35-4:00 交流時間

*如欲參加現場演講,請填寫線上報名單。

系統號:

A-019891

【演講】吳俊瑩:檔案中的「江南案」

標題:

【演講】吳俊瑩:檔案中的「江南案」

時間:

2022年5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俊瑩(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84年10月15日筆名江南的作家劉宜良,在美遭國防部情報局利用竹聯幫陳啟禮、吳敦、董桂森刺殺喪命,這是1980年代以來,國民黨政府繼林義雄家嬤孫血案、陳文成命案後,增強鎮壓力度,壓制海內外反對勢力的重要政治事件。過去,探討本案多從當事人的口述回憶、親身採訪出發,較少由官方檔案著手,本次演講將分享從政府檔案所能看到江南案的幾個面向及其限制。

系統號:

A-019897

【演講】許慧琦:百年前中美自由戀愛的跨文化展演

標題:

【演講】許慧琦:百年前中美自由戀愛的跨文化展演

時間:

2022年5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許慧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希望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介紹自由戀愛在美國與中國不同時空中的不同概念與相關論述,及其社會意義。演講的內容將包括自由戀愛在19世紀美國的出現、其如何成為反抗當權的某種社會運動與社群或個人實踐、其到20世紀之後如何傳入中國,以及民國時期的論者如何接受、詮釋與回應這樣的思想潮流,來革新兩性文化與婚姻關係。

系統號:

A-019898

【演講】童元昭:族群之外:屏東沿山地區家戶內的養女

標題:

【演講】童元昭:族群之外:屏東沿山地區家戶內的養女

時間:

2022年5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童元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屏東平原沿山地區,包括萬巒鄉東端與東方山上的排灣族部落之間近山的一些聚落,其中有些聚落具有平埔背景,或是台灣極早接受天主教信仰的村莊。但在這些關於族群或信仰的關注眼光外,沿山的家戶普遍有許多的養女,並且是來自鄰近客家村莊的女兒。我將藉助日本時代的戶口資料,從家戶的人口組成、親屬結構等面向,嘗試理解收養女兒的現象。資料分析以萬金、赤山、加匏朗與荖藤林四個聚落為主。

系統號:

A-019899

【演講】蕭雅宏、胡其瑞:近代史檔收藏及利用/史料數位化及資料庫運用法

標題:

【演講】蕭雅宏、胡其瑞:近代史檔收藏及利用/史料數位化及資料庫運用法

時間:

2022年5月26日(週四)14:00-17:20

地點:

待定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蕭雅宏(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編審)、胡其瑞(彰師大史地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請務必全程戴口罩聽講,敬請配合!

系統號:

A-019763

【座談會】「氣化生成:道教身體觀與社會」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氣化生成:道教身體觀與社會」座談會

時間:

2022年5月3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 / 視訊(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發表人: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兼評論人):周大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鄭瑋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議程學者及本所人員之外,會場僅開放20位院外人士參加。請留意防疫公告事項。歡迎學界貴賓報名線上、實體與會。5月27日報名截止(額滿將提前關閉報名系統),經審核通過者,將以電郵通知。

系統號:

A-019935

【系列演講】「重返《國史大綱》」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重返《國史大綱》」系列講座

時間:

2022年4月至6月,共11場

地點:

除最後一場次外均於王雲五紀念館舉辦

主辦單位:

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基金會

內容簡介:

第一場、4/16(六)14:30-16:30
成大王健文教授「需要一種新的國史:錢穆與《國史大綱》」

第二場、4/22(五)19:00-21:00
中研院高震寰助研究員 「《國史大綱》的上古史」

第三場、4/23(六)14:30-16:30
興大游逸飛助理教授「如何閱讀《國史大綱》──經典.學說.史料」

第四場、4/29(五)19:00-21:00
臺大傅揚助理教授 「《國史大綱》的中古史」

第五場、5/6 (五) 19:00-:2100
臺大閻鴻中副教授「《國史大綱》與通史精神」

第六場、5/13(五)19:00-21:00
中研院孔令偉助研究員「《國史大綱》與域外思想」

第七場、5/20(五)19:00-21:00
中研院徐兆安助研究員「士之自覺:《國史大綱》與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論」

第八場、5/21(六)14:30-16:30
輔大鄭丞良副教授「《國史大綱》的宋元」

第九場、5/27(五)19:00-21:00
中研院丘文豪博士「《國史大綱》的明清史」

第十場、5/28(六)14:30-16:30
暨大許凱翔助理教授「《國史大綱》中的宗教」

第十一場、6/3~6/6(時間未定)
台北國際書展.中研院王汎森院士/特聘研究員「錢穆與民國學術」

注意事項:​
●「重返《國史大綱》」系列講座,將於每場時段的前半小時,於王雲五紀念館開始報到流程(如:週五晚上場次,將於18:30開放進場)。現場將測量體溫並採取實名登記,敬請全程佩載口罩參加活動。額溫≧37.5度者將無法參與活動,造成不便之處還請見諒。​

●王雲五紀念館之地址: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十九巷八號。捷運綠線「台電大樓站」2號出口,步行約12分鐘。現場座位約60位,歡迎準時報到入座。​

●敬請留意:報名6月台北國際書展之場次(最後一場),時間確認後,臺灣商務將透過email發送講座相關資訊,並於講座前一日以手機簡訊做行前提醒。​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來信「臺灣商務」客服信箱(ecptw@cptw.com.tw)或私訊粉絲團。

系統號:

A-019996

【系列演講】張炎憲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系列演講】張炎憲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張炎憲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時間:

2022年3月至5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

主辦單位:

臺大歷史系、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內容簡介:

第三場
帝國與科學:台灣植物調查之展開
主講人:蔡思薇/政大臺史所兼任助理教授
主持人: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時 間:2022年4月13日(週三)10:20-12:10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103教室 ※ 非相關課程修課學生,需先上網報名(報名期間 3/10-4/12)。

第四場
戰爭、糧食與土地改革
主講人:黃仁姿/政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時 間:2022年4月26日(週二)14:20-16:20
地 點:臺大普通教學館203教室 ※ 非相關課程修課學生,需先上網報名(報名期間 3/10-4/12)。

第五場
戒嚴時期民營電台與本土文化傳播
主講人:周馥儀/臺大歷史系博士
主持人:周婉窈/臺大歷史系教授
時 間:2022年5月3日(週二)15:30-17:20
地 點:臺大普通教學館103教室 ※非相關課程修課學生,需先上網報名(報名期間 4/13-5/2)。

第六場
重塑台灣:1980年代原住民族運動的誕生(1970-1984)
主講人:顧恒湛/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
主持人:歐素瑛/臺大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時 間:2022年5月13日(週五)15:30-17:20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201教室 ※非相關課程修課學生,需先上網報名(報名期間 4/13-5/2)

系統號:

A-019764

【系列演講】2022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系列演講】2022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2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時間:

2022年3月至4月,共3場

地點:

臺大中文系會議室與Webex線上演講並行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大木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第一場3月29日(二)14:00-16:00
講題:「清初遺民生活剪影:風流遺民──冒襄」
主持人:徐聖心先生

第二場4月1日(五)14:00-16:00
講題:「清初遺民生活剪影:忠烈遺孤──侯涵 」
主持人:陳志信先生

第三場4月7日(四)14:00-16:00
講題:「清初遺民生活剪影:名流孝子──姜實節」
主持人:張素卿先生

※本次講座將與大木康教授以視訊連線方式舉辦,參加方式有二:
1.請直接至本系會議室與會。
2.線上聽講,Webex會議連結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9827

【系列演講】2022孝雅人文講座

【系列演講】2022孝雅人文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2孝雅人文講座

時間:

2022年4月至5月,共3場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會議室(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張助教,Tel: (02)29393091#62302

內容簡介:

張曼娟(大學教授/張曼娟小學堂創辦人)
時間:4/18(一) 10:10~12:10
講題:中文無用,是為大用――你該知道的中文人與中文事
主持人:張堂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報名網址:https://bit.ly/3sN7efj

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
時間:5/4(三) 10:10~12:10
講題:體用論與中華民國的理念
主持人:林遠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報名網址:https://bit.ly/3pSp9Q4

宋兆霖(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時間:5/27(五) 10:10~12:10
講題:故宮故實-由潘思源先生捐歸院藏的一件歷史文獻說起
主持人:林巧敏(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報名網址:https://bit.ly/3Jg3YPl

系統號:

A-019908

【系列演講】兩岸、兩代、兩性人文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兩岸、兩代、兩性人文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兩岸、兩代、兩性人文系列講座

時間:

2022年4月,共4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多功能展演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鵝湖月刊社、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蔡先生,Tel: 02-23619132轉分機351

內容簡介:

第一場
時間:111年4月16日(週六)下午2-5時
講者:高柏園(前華梵大學校長、現任淡江大學教授)
講題:不一樣不是很好嗎?——儒家觀點下的生命差異與生活和諧

第二場
時間:111年4月17日(週日)下午2-5時
講者:曾昭旭(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講題:所有人生問題本質都是感情問題

第三場
時間:111年4月23日(週六)下午2-5時
陳榮灼(加拿大 Brock University 榮譽教授、中研院人社中心訪問學人)
講題:「兩岸、 兩代、 兩性」: 從 Sartre 式到 Habermas式觀點

第四場
時間:111年4月24日(週日)下午2-5時
講者:霍晉明(景文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講題:從兩性、兩代與兩岸,談年輕人的焦慮與幸福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337

系統號:

A-019913

【系列演講】政大華人文化講座VIII:Language, Gesture, and Cognition 語言、手勢與認知

【系列演講】政大華人文化講座VIII:Language, Gesture, and Cognition 語言、手勢與認知

標題:

【系列演講】政大華人文化講座VIII:Language, Gesture, and Cognition 語言、手勢與認知

時間:

2022年5月至6月,共5場

地點:

因應疫情,本次講座以線上視訊進行,請至官網報名

主辦單位: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

主講人:

Susan Goldin-Meadow (Beardsley Ruml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內容簡介:

?講題/時間
► 第一講⎜The Mind Hidden in Our Hands
► 時 間:2022/5/5(Thu.)09:30-11:30

► 第二講⎜Gesture’s Role in Creat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 時 間:2022/5/12(Thu.) 09:30-11:30

► 第三講⎜What Small Data from Gesture Can Tell Us about the Resilience of Language that Big Data Can’t
► 時 間:2022/5/19(Thu.) 09:30-11:30

► 第四講⎜From Action to Abstraction: Gesture as a Mechanism of Change
► 時 間:2022/5/26(Thu.) 09:30-11:30

► 終 場⎜Workshop: Language, Gesture, and Cognition
► 時 間:2022/6/2(Thu.) 09:30-11:30

系統號:

A-019914

【工作坊】「世界史與東亞史中的臺灣:晚清臺灣歷史與族群的多元性」學術工作坊

【工作坊】「世界史與東亞史中的臺灣:晚清臺灣歷史與族群的多元性」學術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世界史與東亞史中的臺灣:晚清臺灣歷史與族群的多元性」學術工作坊

時間:

2022年4月29日(週五)

地點: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 (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46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社會中心、國立臺灣大學

聯絡人:

蔣先生,E-mail: 108158009@g.nccu.edu.tw

內容簡介:

【活動簡介】
晚清臺灣因發生「羅妹號」、「牡丹社」等事件,受到歐美與日本帝國主義衝擊,造成臺灣歷史的重大轉變,是臺灣社會極感興趣的議題。本工作坊的舉辦,即由六位學者分從漢人、原住民、西方人及帝國轉型等視角,述說十九世紀晚期臺灣外在與內部的歷史與族群多元性。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2YP2pPj4wb42VXpU9

系統號:

A-019932

【研習營】戰爭、政治與外交:2022近代史研習營

【研習營】戰爭、政治與外交:2022近代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戰爭、政治與外交:2022近代史研習營

時間:

2022年6月27日30日(週一至週四)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戰爭,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並不罕見,它帶來破壞與絕望、政局和國際關係的巨大變動,也帶來歷史記憶的重塑或科技的進步。承平年代,戰爭好像距離遙遠,實際上世界各處發生著大大小小的戰爭,只是不見得進入我們的眼簾。的確,戰爭和相關聯的政治與外交,影響深遠,與你我息息相關,是近代史難以迴避的關鍵課題,亦為學術研究不可忽略一個面向。本研習營以戰爭、政治與外交為主題,從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日本、美英、臺灣、軍事等角度切入,邀請海內外第一線學者授課,介紹最新研究、史料或研究方法,期望提升海內外大學歷史專業及相關系所研究生對近代政治外交史的興趣,擴展這個領域的新視野。

研習內容:
八場專題講座、一場綜合討論,以及學員的實習研討。參與者可聆聽前輩學者的研究經驗與創見,並透過學員間的互動,達到學術交流的效果。

研習營師資(按姓氏筆劃排列):
川島真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余敏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翎君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唐啟華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瑞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黃自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道炫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齊錫生 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

研習時間:(星期一~四)
研習對象:近現代史、臺灣史及相關研究課題之海內外大學歷史系所大三以上學生、碩士班與博士班研究生,以及青年學者。
錄取名額:正取25名並酌收線上學員
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4月30日(六)止
報名方式:一律採用網路報名(研習營網址:https://reurl.cc/9OlpQO )。研習營招生簡章及報名表公告於本網站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活動最新活動訊息。研習營相關訊息將隨時透過研習營網站公布與更新,請參加者自行留意。

系統號:

A-019925

【展覽】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

【展覽】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

標題:

【展覽】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

時間:

2022年3月2日至9月28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205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中研院嶺南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曩遘陽九,隨行在所至於台員,雖亂離慍結,顧崇尚書畫,結習未忘,猶時复求其友聲。以職守之故,用是初識江茮原氏於故宮,嗣歐豪年氏越海來台,葉公超先生與予同為歐氏畫展作介,遂彼此時相往還。蓋茮原專擅水墨山水;豪年則山水花鳥之屬,無不兼擅;予雖拙於繪事,然亦時時苦吟,間復作篆隸自娛,因之有同契焉。後此張大千先生以盛名返國,定居故宮左近,與二三子莫逆,用是摩耶精舍,每聞談笑。大千先生又往往俯同歐江合作,予則偶有詠歌互答,樽俎杖履,輒忘年焉。其後大千先生上仙,茮原亦忽忽化鶴,獨豪年秀挺,畫益進,書益肆,涉筆益無復涯岸,初不甚為詩,偶得句,即雋逸矯健,奇氣橫溢,於是詩書畫金石卓犖交美,儼然今日嶺南晝派之大宗師。

豪年之始來,莫逆二三子之外,尤難得之遇合,為立談間即獲張曉峰先生之激賞,既典藏其畫作於中山樓,於華岡博物館,並禮聘其為學院院士,大學教授,又延譽海內外,廣受歐亞學府博物館邀請展覽演講,因之豪年自笑為「盡攜書畫到天涯」云。

系統號:

A-019765

【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標題:

【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時間:

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4月24日

地點:

MoNTUE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MoNTUE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在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繼續延伸文協精神直到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北師美術館將目光著眼於時代脈絡。試圖穿越作品美學風格與藝術家自身歷程,定錨於其成長的年代,探索其時代特質,藝術家何以從中迸發力量,得以奮不顧身追求藝術,以此建構臺灣文化面目。

由文化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周婉窈、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與吳俊瑩等長期精研歷史、文學、戲劇、藝術、原住民與婦女、法律的學者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考察一百年之前的時空背景,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呈現1920-40年代文化協會及相關人物所處的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一百年前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本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與此同時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以及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透過與當代創作者的合製共創,以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

系統號:

A-019766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標題: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時間:

2020年12月30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考古引介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是歷史文物陳列館 x 數位文化中心 x 「商代人物3D投影計畫─妲己」工作團隊,透過掌握的考古材料與相關研究,運用虛擬空間三維多面數圖形動畫製作軟體、Cloud Speech API 雲端語音識別系統、人體紅外線感測,以及VICON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等新創科技,以動漫元素、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重現妲己、還原商王朝的真實樣貌。來到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觀展者可以與穿越者妲己對話,用一種更活潑的方式了解殷商歷史與社會文化。

系統號:

A-019767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標題: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時間:

2021年11月30日至2022年10月16日

地點:

本展覽為線上展覽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線上展,以史博館典藏為主軸,內容包含「鄉土的樣子」、「臺灣山海大觀」、「飛翔在寶島上空」、「世界之美Taroko」、「筆下生趣」、「園圃青青」、「走讀臺灣」、「藝術大觀園」八單元。欣賞臺灣美術百年景觀及花卉鳥獸為題材的精選畫作,可觀察主題與風格的多元發展,由依循傳統的筆墨形式,逐漸轉向本土自然與人文的再現。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周年,溯遊臺灣美術步入現代化的百年歷程,回顧諸先賢於新舊文化傳統激盪中,融鑄對臺灣風土的體察與詮釋,體現不同文化與美學交會的包容力,逐漸厚積臺灣多元文化的美術榮景。此多樣多彩的藝術創作,反映本土的特有文化DNA,體現百年衍繹的臺灣美術「特有種」。

系統號:

A-019768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標題: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時間:

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1月6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近代公衛與防疫」,是臺灣重大的現代化事件。百年來歷經帝國擴張、近代國家治理與國際援助的過程,發展至今。但公衛制度的推行,往往給傳統文化帶來衝擊,公私領域的改造充滿了各種陣痛。本展將以防疫為主軸,分4大主題來介紹臺灣的防疫經驗與現代轉型:

第1主題:「清末戰役,入臺須先戰疫」
透過19世紀大眾文化素材戰爭圖繪和戰地衛生報告的對比,凸顯戰爭的表與裡、軍隊染疫情形。以及,近代港口檢疫制度的建立,入關須檢疫,未染疫者消毒,染疫者隔離治療,是前所未有的近代經驗。

第2主題:「日治台灣防疫經驗及其陣痛」
本區介紹現代防疫制度推動的複雜面向。「現代交通」推展了現代醫療,也成為傳染病防治的新挑戰。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的不適應,仍尋求傳統醫療文化。

第3主題:「戰後臺灣衛生防疫漫長路」
1946年,因港口檢疫廢弛,傳染病再起,爆發了布袋事件。1950年代,因美援與國際援助,臺灣基礎衛生建設逐漸提升與完備,其中農復會扮演重大角色,臺灣逐步邁向公衛先進國家。

第4主題:「21世紀臺灣重大傳染病經驗」
從SARS到2019年COVID-19爆發,臺灣的齊心抗疫與新突破,以及疫情下的社會影響、產業震盪。最後呈現各縣市政府的防疫巧思。希望大家能透過此近代臺灣防疫的時光旅行,了解現代化轉型軌跡。

系統號:

A-019769

【展覽】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

【展覽】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

標題:

【展覽】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

時間:

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5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以精緻的中國歷代皇家宮廷與官府的收藏而著稱,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則以豐富而多樣的臺灣傳統原住民文物收藏見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史博)所收藏的臺灣歷史與常民文物也堪稱翹楚。三館的藏品分別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原)、漢人常民(民),與中國宮廷/官府(官)中的物質文化。

本展以三館代表原、民、官收藏特色的角度切入,透過三館策展/研究人員的腦力激盪,選出十項既能反映各館收藏特色,同時亦雅俗共賞的主題,再分別由三館的策展/研究人員自館藏中選出反映該主題下原、民、官特色的藏品,而形成一個對主題的獨特詮釋。

本展所擬定的十個共同主題分別為:(1) 不當貨幣使用的錢、(2) 看不懂的文字、(3) 令人上癮的煙具、(4) 盛宴的餐桌、(5) 他者想像的凝視、(6) 祖先的音容宛在、(7) 女子的美麗裝飾、(8) 瓜瓞绵绵子孫多、(9) 兩性與情慾世界、(10) 型男與勇士。在這十個「共同主題」之下,各館再各自發展出足以反映收藏定位的詮釋單元,因此,本展總共包括三十個策展單元。

單獨來看,本展三十個單元,看似是分別來自三間博物館藏品組成的獨立單元。整體來看,這三十個單元不但分別以三足鼎立的方式呈現了原住民(臺博)、漢人常民(臺史博),與宮廷官府(故宮)的觀點,同時因為聚焦於一個共同主題下,所以亦形成一種對照又互補的視野,也提醒觀眾,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漢人常民,與宮廷官府,如何以一種同中有異的獨特方式來面對、處理、或呈現、表達一些共通的文化主題與人類感情。

系統號:

A-019770

【展覽】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展覽】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標題:

【展覽】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時間:

2021年11月30日至2022年10月16日

地點: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座落在老地名「河溝頭」的鐵道部園區,其前身為臺灣首座近代化工廠:1885年成立的臺北機器局,日治初期延續原軍事用途成為砲兵工廠,後轉為鐵道部及臺北鐵道工場使用。河溝頭是見證臺灣近代化工業輸入的重要歷史場域,本特展介紹晚清至日本時代初期曾經在本工場修理維護的蒸汽機車、客車、自走客車、貨車等,呈現此地從兵器修理廠、鐵道車輛製造保養及維修廠區、再成為臺鐵宿舍區的演變過程,從鐵道建設、城市變遷來探討臺灣的現代化。

系統號:

A-019771

【展覽】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展覽】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標題:

【展覽】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時間:

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4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內容簡介:

臺灣相對於中國,是中原的邊緣,卻是海洋戰略位置的核心,臺灣與世界的關係連結就在海洋,不論是貿易的物流管道、資源和軍事競爭的戰場、語言和文化的傳播路徑、移民和勞工的移動路線等,這些都透過海洋而形成了臺灣今日在全球化生態的文化面貌。

展題「逐鹿之海」借用成語「逐鹿中原」之意,比喻亂局中各方角力的情形。成語以鹿比喻政權、地位,「鹿」亦音同「祿」,在古代是狩獵的最佳獵物,如果得到了鹿,不僅有得其要位之意涵,貿易價值也有極高意義,而鹿在臺灣最早的國際貿易中也占有重要意義。「逐鹿之海」取其群雄爭奪利益的競逐之意,以海洋脈絡的權力競逐史轉化臺灣過去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權位的論述觀點,重新思考臺灣在海洋版圖中的文化脈絡和敘事。展覽以「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為題,跳脫海洋為自然生態循環的環保論述,轉以海洋之於臺灣島嶼所帶來的全球性經濟、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浪潮與影響,關注「物」、「人」及「文化」在全球串聯的歷史洪流與經濟浪潮下的移動狀態,進而探討在經歷多個時代的結構轉變下,在競爭裡常被忽略或壓抑的人性倫理、精神價值,以及鮮少被關注的勞工與人權問題。

本次展覽共展出7組當代藝術家作品(楊茂林、許家維、陳界仁、盧昱瑞、林冠名、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和部分來自國美館藏品,臺南市文物資產管理處熱蘭遮城出土文物、以及講述清朝出兵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的國美館版畫藏品《平定臺灣戰圖》、國美館在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委託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針對外移工在臺灣工作人權議題所創作的影像作品〈壽〉、〈灑鹽於海〉、〈同意/否決/未定〉。這些展出創作分別從不同的觀點勾勒出臺灣在歷史洪流下物品及文化移動的路徑、政權與經濟產業轉移下的衝擊,包括在臺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位於亞洲經貿轉運站的角色、海上貿易、商權的激烈競爭;之後的臺灣受到不同的政權統治,不論在政治、軍事、貿易、經濟和交通上,臺灣越來越凸顯其在海洋脈絡中對外地緣政治與經濟連結的關鍵角色。這次的展出是經由將臺灣的歷史、文化和人交織在這個透過海洋的交通發展、全球經濟脈絡所串連出來的世界史,試圖去尋找在全球激烈的競逐下,一座邊緣島嶼的座標如何定位,以及在孤境中與時代狂浪相抗的人們之漂流記事。

系統號:

A-019772

【展覽】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展覽】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標題:

【展覽】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時間:

自2021年12月17日(星期五)起

地點:

中研院胡適紀念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胡適紀念館

聯絡人:

李先生,Tel: (02)2782-4166分機501

內容簡介:

為紀念胡適故院長一百卅週年誕辰,本院胡適紀念館策畫「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特展,分別從胡適的日記、文章、書信中,擇其相關時論,嘗試以民主和自由為題,檢視箇中意涵。一方面可對民主、自由議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藉由觀察其立德、立功、立言,重溫歷史現場。歡迎蒞臨參觀。

開放時間:每週三、五、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國定例假日休館)

系統號:

A-019773

【展覽】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展覽】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標題:

【展覽】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時間:

2021年11月29日至 2022年9月30日

地點:

成功大學博物館1E3展間(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內容簡介:

2024年,臺南即將迎來建城400年,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您,是否對這塊土地的發展歷程,有所了解呢?

1602年成立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為與中國發展貿易,1622年先在澎湖設立據點,1624年再遷至南臺灣的大員,即後來被稱為鯤鯓的沙洲。荷蘭人在沙洲最北端建造熱蘭遮堡壘與市鎮,該址彷如鯤鯓之首,此乃當時距荷蘭本土航程最遙遠的大型軍事要塞與殖民城市。

本展覽透過歷史圖像與文獻,介紹熱蘭遮堡壘與市鎮的特徵、意義與發展歷程,說明其與當時荷蘭要塞設計與城市規劃理論之關聯,並展示1640年代中期堡壘與市鎮的重建成果,以及對照荷蘭東印度公司其他亞洲堡壘與市鎮之案例。

系統號:

A-019774

【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標題:

【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時間:

2021年7月27日至2022年4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大河小說,是極短篇、短篇、中篇、長篇之外,另一種小說類型。其語源來自法文Roman-Fleuve,指的是「連續性的長篇小說」或「系列小說」,卷帙浩繁、綿遠悠長,通常以「三部曲」形式呈現。

在臺灣,最早提出「大河小說」的是葉石濤,並在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奠基,其後則有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的承繼書寫,乃至於21世紀以降邱家洪《臺灣大風雲》的出版,均使得「大河小說」在臺灣文學場域成為一個醒目的符號。

臺灣的大河小說因著歷史語境的遞嬗演變,呈顯訴說臺灣在地化特色與追求主體性的時代意義。為了讓更多讀者認識此一特殊文類以及豐富館藏,特別策劃「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企望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缺席」的臺灣與臺灣人,重新清晰地顯影再現。

系統號:

A-019775

【展覽】算 × 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展覽】算 × 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標題:

【展覽】算 × 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時間:

2021年12月4日至2022年5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與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國際人文學院(IKGF)、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等單位合作,雙邊各自策展,於德國、臺灣兩地先後展出。繼德國「此命當何特展」(Signs of the Future)於今年9月圓滿落幕之後,臺史博接棒推出「算×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特展中除了展出歐洲與東亞世界預測未來的方法、技術、工具,例如:神諭、預言書、占星、風水、相命、通書、塔羅牌、水晶球……等,更補充了占卜在臺灣的在地面貌,希望藉由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相互理解東西方多元的文化觀與世界觀。

系統號:

A-019776

【展覽】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展覽】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標題:

【展覽】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時間:

2021年10月3日至2022年7月24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一個人的世界觀的改變,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群人的世界觀的改變,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臺灣文化協會,是1921年至31年間眾多社會運動組織中的一個,會員最多時也不過一千多位,放在近代臺灣史當中,不是最早、人數也不算多。不過,這群人懷抱現代世界的新知,更有著實踐的勇氣與熱情。他們企圖改變當時近四百萬臺灣人的世界觀,推動改變整體臺灣人的命運,甚至藉此要翻轉世界變局。

回顧那個年代,那些人們自覺與逐夢的歷程,新的世紀之夢,也將在我們的面前展開。

系統號:

A-019777

【展覽】人與人的連結——李梅樹 [ 人物 × 群像 × 裸女 ] 作品展&吳天華作品特展

【展覽】人與人的連結——李梅樹 [ 人物 × 群像 × 裸女 ] 作品展&吳天華作品特展

標題:

【展覽】人與人的連結——李梅樹 [ 人物 × 群像 × 裸女 ] 作品展&吳天華作品特展

時間:

2021年7月31日起至2022年4月10日止

地點:

李梅樹紀念館(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主辦單位:

李梅樹紀念館

內容簡介:

展覽內容,將展出21幅李梅樹拿手的人物畫,包括〈黃昏〉、〈露臺〉、〈愛孫〉、〈戲弄火雞的小孩〉等經典群像油繪作品,及〈戲水〉、〈盛夏〉、〈春光〉、〈假日閑情〉等具連帶關係的女性系列油畫創作。

另延續今年梅樹月頗具話題性的「維納斯的曲線」特展內容,館方特別加以重新彙整,推出李梅樹從早年留日時期以迄晚年之際,共達19幅之多的裸女系列油畫作品。觀者可從這些不同階段的裸女畫作中,一窺李梅樹對於人體「曲線之美」的禮讚歷程。同場亦將同時展出李梅樹十餘件自畫像素描、人物素描及人體素描。

此外,梅樹月期間,主辦單位跨海從日本借展的旅日前輩畫家吳天華(1911-1987)油畫作品,由於只在腰斬的展期中短暫露出,考量這批作品乃是首度在國內展出,尚有許多人向隅未及觀展,且今年正逢吳天華生誕110週年,經與日本的「吳天華美術館」洽商後,決定此批包含吳天華自畫像、人物畫、裸女畫、靜物畫、風景畫在內的六件作品,在年底之前都將全數留在臺灣,由本展以特展型態接續展出。

系統號:

A-019778

【展覽】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

【展覽】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

標題:

【展覽】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

時間:

2022年1月20日至5月1日

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聯絡人:

Tel: 02-8978-7040

內容簡介:

「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展,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臺灣前輩攝影家作品為出發點,挖掘藏於其中有關日治時期至臺灣戰後的殖民歷史與現代化經驗。希望藉由每一次的凝望,與影像視線交互作用下,激起並播下你我日後對文化反思與社會對話的種子。本展覽的目的,除了檢視前輩攝影家視角如何受殖民美學的影響,亦透過攝影對社會階層、庶民生活、文化等的紀錄觀察,藉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窺探出臺灣現代女性的柔性文化,並勾勒出曾經發生於臺灣社會的美學思潮。

系統號:

A-019779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標題: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時間:

2021年6月10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殷墟文化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熱水器可用,想用熱水洗澡,打開水龍頭,熱水即滾滾而來。但是在3200~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當時的商王及貴族究竟怎麼盥洗?如何洗澡?到底用不用熱水?要回答這些問題,文獻不足徵,所以必須依據考古材料。我們在安陽殷墟發現了四、五個彼此關聯的墓葬及祭祀坑,從其出土的文物及相關脈絡可以知道商代貴族的盥洗方式,並且還會使用熱水洗澡。

本展覽有兩個主題:「商王的盥洗器」與「商王的熱水器」。商王的盥洗器展出殷墟西北岡1400號大墓東墓道的一組器物,包括「寢小室盂」、「右勺」、「龍紋盤」、「弦紋壺」、「青銅人面」,以及五件「陶磢」,這些都是商王的盥洗器。商王的熱水器則出自與1400號大墓相關的祭祀坑:HPKM1435、1380、1382等祭祀坑,展出「溫鼎」、「單鋬鼎」、「銅斗」、「硬陶瓿」等器物,部分祭祀坑還有殉葬的人,這些器物和殉葬者則是商王的熱水設備與燒水服侍的僕人。

總之,從西北岡1400大墓與其相關祭祀坑出土的器物,可以得知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使用溫鼎煮水,以單鋬鼎舀取熱水,倒在盂裡備用。洗手或洗臉時,侍僕拿勺從盂中舀水,以供商王盥洗,並以盤承水;洗澡時還會使用陶磢擦垢。這些盥洗的流程,從頭到尾,都有侍僕服侍。此外,這次展出的商王盥洗用具,不論在商代或現代都是既珍貴又罕見的,展件中就有四件文化部登記的國寶和重要古物,可說是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系統號:

A-019780

【展覽】花樣何處來:一位道教皇帝對瓷器製作的影響

【展覽】花樣何處來:一位道教皇帝對瓷器製作的影響

標題:

【展覽】花樣何處來:一位道教皇帝對瓷器製作的影響

時間:

2022年4月1日至2024年4月14日

地點:

故宮南院2樓S201展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內容簡介:

明代對於國家祭祀與皇室象徵的色彩與圖像,規定明確。年號嘉靖(1522-1566)的世宗朱厚熜以旁支即位,更嚴加落實,以宣示正統。本院所藏嘉靖時期單色釉及龍紋瓷器,除呈現尊天敬祖與皇室尊榮的思維,也顯示釉彩的創新與設計的變化。此時期的五彩瓷器燒造,仿製成化時期(1464-1487)的花色與樣式,則可見刻意營造嫡系傳承的端倪。另一方面,宮中用瓷上出現大量修仙永壽的紋飾,則源自嘉靖皇帝個人虔誠的道教信仰,使得祥瑞寓意的圖案蔚為風潮。

本展覽藉瓷鑑史,由院藏嘉靖瓷器花色與樣式的分類說明,反映國家禮制與皇帝個人偏好對瓷器燒造設計的影響。

系統號:

A-019781

【展覽】「大哉乾元——蒙古的歷史與文化」國家圖書館藏古籍文獻展

【展覽】「大哉乾元——蒙古的歷史與文化」國家圖書館藏古籍文獻展

標題:

【展覽】「大哉乾元——蒙古的歷史與文化」國家圖書館藏古籍文獻展

時間:

2022年2月15日起開展

地點:

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蒙古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自唐代出現於中國史籍,《舊唐書》中稱之為「蒙兀室韋」,活躍於蒙古高原。13世紀1206年開始,鐵木真統一高原上的蒙古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國,獲得「成吉思汗」的美譽。之後,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繼續揮軍橫掃,拓展疆域,建立了橫跨歐亞世界歷史上最為龐大的帝國。西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汗登基成為蒙古大汗,至元八年(1271年),聽取儒士劉秉忠建議,擷《易經》首卦「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以大都(北平)為首都,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元朝。

自元朝到清代約有八百年,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和遺留了豐厚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發展足跡的見證,也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極其豐富的民族文物,成為蒙古文物群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反映了蒙古人的聰明才智,更反映了蒙古族的歷史進程,以及蒙古社會政治、軍事、生產、生活、風俗、文化、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堪稱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精品。1949年以前,臺灣幾無蒙古研究,其後蒙古研究萌興,主要得力於姚從吾、札奇斯欽、孫克寬、李符桐等人的提倡。此外,蒙藏委員會出版邊疆系列叢書、設置蒙藏獎學金,尤其1993年成立蒙藏學術研究中心,對蒙古研究發揮相當程度的助益。

近年來,有感於蒙古相關研究日益勃興,本館得因館藏豐富且順應學術研究之需,著手編印館藏蒙古相關古籍文獻圖錄,便於從事學術研究者參考利用。2019年並受蒙古國家圖書館邀請,遠赴烏蘭巴托舉辦「蒙古帝國的回憶與中華文明的印記展覽」,以「中華文明的印記」與「蒙古帝國的回憶」兩大主題為主,除展現漢文化文字書寫載體的演變和多樣的風格,亦藉館藏複刻古籍呈現元代蒙古人的精神風貌,盛況空前,被視為蒙古該年度最重要的文化展覽活動。

今為饗國內讀者,特別規劃本次展覽,精選館藏蒙古相關善本古籍50餘種,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類目;版本則包含傳世稀有版本、知名書坊刻本,以及清代著名藏家、蒙元史專家手校註釋及題跋以述明源流之批校本等。展示主題共有九種:蒙古歷史源流、典章記事、人物傳記、社會文化、地理疆域、西行遊記、詩文創作、名家手校題跋、碑拓。期盼藉由館中珍藏的古籍文獻,呈現蒙元盛世的文明記憶,幫助大眾對於元朝及蒙古歷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系統號:

A-019846

【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標題:

【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時間:

自2022年3月19日至6月26日

地點:

嘉義市立美術館一至三樓展廳(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主辦單位:

嘉義市立美術館

內容簡介:

陳澄波先生(1895-1947)除了是嘉義地方,更是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藝術家群像之一,「畫都」之名源自1938年《台灣日日新報》以「嘉義乃畫都」為題,報導嘉義藝術家入選首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之人數即占兩成,隨著當時藝術家日後的發展與延續,此一佳話和影響力至今擴散不輟。「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奠基於嘉美館開館後獲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捐贈的一批關鍵作品,以「人‧間」之名,緊扣「畫都」美稱,由台灣美術史學者蔣伯欣擔任學術研究,是開館至今首檔以陳澄波為核心的研究型展覽,藉陳澄波創作及其收藏書畫,彙整共近百件相關之作品與檔案文件等資料,書寫嘉義戰前的藝術史,重探上個世紀嘉義美術的現代性。

「人.間」一詞延伸自三零年代台灣哲學家洪耀勳(1903-1986)的「風土文化觀」,該觀點亦受京都學派哲學家和辻哲郎(1889-1960)著作《風土:人間學的考察》(1935)啟發,探究風土自然如何歷史性地生產藝術的感性經驗,其中,和辻哲郎探討的「人」意味著「人間」或「間柄」,乃是人與人「之間」的拜訪與藝術交流;本展重新勾勒畫都的輪廓,聚焦於陳澄波後半生活動的嘉義地區,探討經東京留學、上海執教返回嘉義後的陳澄波,如何在嘉義的人際網絡中重建個人畫業,並進一步思考其地方文化主體的精神構造。

本展分三個子題與三組當代藝術家跨領域的合作,子題部分包含「以文會友」、「現代生活的觀察」與「筆畫與形體」。「以文會友」展出張李德和、林玉山、莊伯容、蘇友讓、蘇孝德等多位嘉義文人贈送給陳澄波的書畫作品及相關文獻,包含張李德和致陳澄波之明信片,多人合作畫作品《送別圖》等;藝術作品之於禮物的能動性,探討了藝術家以「物」交織而成的品味體系,以及文人「之間」的「社交型藝術」。

系統號:

A-019866

【展覽】戰後世代的前衛詩人──作家蘇紹連特展

【展覽】戰後世代的前衛詩人──作家蘇紹連特展

標題:

【展覽】戰後世代的前衛詩人──作家蘇紹連特展

時間:

2022年3月12日至7月31日

地點:

臺中作家典藏館(臺中市北區精武路291之3號4樓)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4-2224-0875

內容簡介:

蘇紹連,筆名米羅‧卡索、管黠等,生於臺中縣沙鹿,現為《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主編。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兒童文學。其詩作擅長運用「自我割裂」的書寫方式,營造我與自己、我與世界的對話情境,融入形象化以及戲劇化的效果,形成帶有荒謬色彩的整體表現,以反諷或者嘲弄的方式反思個人存在的價值,喚醒讀者對於生命意義的省思。創作過程中,屢獲大獎。曾獲國軍文藝獎、時報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聯合報文學獎、臺灣文學獎、大墩文學獎等。本檔展覽展示作家照片、剪報、手稿、圖書等文物,讓民眾一探作家蘇紹連的創作生涯並感受具前衛性及開創性的多元化詩作。

系統號:

A-019906

【展覽】御瓷菁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

【展覽】御瓷菁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

標題:

【展覽】御瓷菁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

時間:

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6月3日

地點:

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主辦單位:

澳門藝術博物館

內容簡介:

瓷器既是古今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也是歷代皇家宮廷用器的主體。至明代(1368~1644年),宮廷無論在殿堂陳設、日常生活、宗教祭祀或內外賞賜等方面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陶瓷器。為滿足這些需求,明代朝廷除委派地方民窯燒造和接受民窯進貢外,還在景德鎮設窯場(明代稱「御器廠」,今人習稱為「御窯」或「官窯」)專門燒造皇家用瓷。

御窯瓷器作為凸顯皇帝絕對權威的御用物資之一,除供皇帝及其家人使用外,若非皇帝賞賜,任何人不得擁有或使用。御窯瓷器從產品式樣設計,到生產、驗收、運輸直至使用,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顯然,其產品的最終流向地是以帝都紫禁城為代表的明代皇家宮廷。

故宮博物院所在地系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舊址,故宮博物院也是目前收藏明代御窯瓷器數量最多、品質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依託多年來故宮博物院在明代御窯瓷器研究和展覽方面積累的豐碩成果,本展覽特從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中遴選出120件生產於明代洪武至萬曆各朝的具有代表性的御窯瓷器予以展示,旨在為澳門觀眾提供一個較全面了解明代景德鎮御窯燒造瓷器品種、所取得藝術成就的機會。

※本則訊息中提及之故宮博物院,為北京故宮博物院。

系統號:

A-019782

【展覽】華風到来――チャイニーズアートセレクション

【展覽】華風到来――チャイニーズアートセレクション

標題:

【展覽】華風到来――チャイニーズアートセレクション

時間:

2022年4月16日至6月5日

地點:

大阪市立美術館 (大阪府大阪市天王寺区茶臼山町1-82)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美術館、読売新聞社

內容簡介:

大阪市立美術館は1936年5月1日に開館しました。2022年は86周年を迎えるとともに、秋から約3年間の大規模改修工事に入る予定です。長期の休館を前に、館蔵品による特別展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当館は、関西の経済界で活躍した阿部房次郎が収集した中国書画、山口謙四郎による中国の石造彫刻・工芸などを中心に、国内屈指の中国美術コレクションを所蔵していることが特色です。このほか工芸・仏画・近世および近代絵画といった日本美術にも、中国との関わりを多彩に示す当館ならではの作品が揃います。

本展では、中国美術とその影響を受けた「華風=中国風」の日本美術を選りすぐって、中国文化の魅力と広がり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0000

【展覽】邂逅する写真たち――モンゴルの100年前と今

【展覽】邂逅する写真たち――モンゴルの100年前と今

標題:

【展覽】邂逅する写真たち――モンゴルの100年前と今

時間:

2022年3月17日至5月31日

地點: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特別展示館(大阪府吹田市千里万博公園10-1)

主辦單位: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6876-2151

內容簡介:

およそ100年前、欧米から多くの探検家たちが中央アジアを越えモンゴルに到達した。探検家たちは多くの写真を残し現在に伝えている。

100年前のウランバートルは、活仏(かつぶつ)にして皇帝、ボグド・ハーンが治める「聖なる都」だった。欧米人がウルガと呼んだこの都の中心には、活仏の黄金の宮殿が燦然(さんぜん)と輝いていた。市場に行ってみると、騎馬でものを買う人びとの姿が見える。 “エキゾチックな”遊牧民たちの姿も興味深い。

翻(ひるがえ)って現代、モンゴルの写真家たちも自らの社会を見つめ、写真で表現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モンゴルの首都ウランバートルは、人口150万人を越えるグローバル都市へと変貌(へんぼう)を遂(と)げた。首都の新しいシンボルは巨大なチンギス・ハーン像だ。首都の中心部には、高層ビル群が林立し、華やかな都市文化が花開く。その一方で都市の周縁部には、遊牧民の移動式テント、ゲルが密集する「ゲル地区」が広がっている。また、草原も変貌を遂げつつある。大草原と遊牧民は重要な観光資源である。その一方で、定住化が進んでおり、鉱山開発による環境汚染も懸念(けねん)されている。こうした現代のモンゴルのリアルを気鋭の写真家B.インジナーシらが写し出す。

100年前の探検家たちが残したモンゴルと現代の写真家がまなざすモンゴル。本展示は、写真をめぐる100年の時空を越えた邂逅(かいこう)-出逢(であ)い-をテーマにしている。きっと新しいモンゴルの姿に出逢えるに違いない。

系統號:

A-019809

【展覽】仏教絵画――浄土信仰の絵画と柳宗悦

【展覽】仏教絵画――浄土信仰の絵画と柳宗悦

標題:

【展覽】仏教絵画――浄土信仰の絵画と柳宗悦

時間:

2022年3月31日至6月12日

地點:

日本民芸館(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3-33)

主辦單位:

日本民芸館

聯絡人:

Tel: 03-3467-4527

內容簡介:

美学者としても知られる柳宗悦は、造形物に美が宿る原理を仏教思想に求めました。特に浄土思想は柳の思想形成に大きな影響を及ぼし、晩年の1955年には柳著作の最高傑作とも評される『南無阿弥陀仏』を上梓しています。本展は、これまでまとめて紹介されることがなかった、柳が蒐集した中世の仏教絵画をご覧いただく、貴重な機会となります。

系統號:

A-019810

【展覽】旅スル絵画――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文人画

【展覽】旅スル絵画――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文人画

標題:

【展覽】旅スル絵画――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文人画

時間:

2022年3月26日至5月15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京都・鹿ヶ谷)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泉屋博古館、京都新聞

內容簡介:

「万巻の書を読み、万里の道を行く」―旅は、いにしえより中国文人が読書とともに最も大切にした営みでした。未知の空間に踏みいり見聞を深め、山河の気に触れ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のです。
江戸時代の文人画家たちも多く旅に出ました。旅先では、美しい風景、心通じあう友・優れた師、そして先人の貴重な絵画や書など、さまざまな出会いがありました。自らの内面を心の赴くまま自由に筆墨に託す文人画家にとって、そういった体験が制作の滋養となったことはいうまでもありません。

旅の楽しみはそれだけではありません。文人にとって絵の中を旅すること―描かれた理想の天地に身をおくことこそ最大の醍醐味でもありました。

本展では、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より「旅」をキーワードに江戸時代の京・大坂を中心とする文人画をご紹介します。長崎に来舶して日本に多大な影響を与えた沈南蘋ら中国の画家の作品もあわせてご紹介し、東アジアを舞台にした書画による文人画家の交流にも注目します。

系統號:

A-019901

【展覽】日中国交正常化50周年記念:兵馬俑と古代中国~秦漢文明の遺産

【展覽】日中国交正常化50周年記念:兵馬俑と古代中国~秦漢文明の遺産

標題:

【展覽】日中国交正常化50周年記念:兵馬俑と古代中国~秦漢文明の遺産

時間:

2022年3月25日至5月22日

地點:

京都市京セラ美術館(本展覽為巡迴展)

主辦單位:

京都市、産経新聞社、関西テレビ放送、京都新聞、陝西省文物局、陝西歴史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內容簡介:

紀元前770年、周王朝は洛陽に遷都したが、次第にその権威は失われ、各地で有力な諸侯が独立していく時代に入った。約550年続いたこの群雄割拠の世が、後に言う春秋戦国時代である。

紀元前221年、秦の始皇帝がついにこの戦乱を終結させ、史上初めて中国大陸に強大な統一王朝を打ち立てた。わずか十数年のうちに秦は滅亡したが、始皇帝の墓に眠る兵馬俑や、万里の長城といった数多くの遺物は、当時の絶大な国力を現代に伝えている。

そして紀元前202年、漢の劉邦が西楚の項羽を破って再び中国を統一する。秦の国家制度を引き継いだ漢王朝は、古代中国における一つの黄金時代だ。この二国の治世は、中国の基礎を確立した時代として今に知られている。

本展では、秦漢両王朝の中心地域であった陝西省の出土品を中心に、日本初公開となる貴重な文物を多数展覧。それらが語る歴史を紐解いていく。

戦国時代の極小の騎馬俑が、なぜ始皇帝陵の等身大の兵馬俑となり、漢代では再び小さくなったのか?
なぜ西方の秦が、東の関を守り抜き、東方の六国に勝利しえたのか?

日中国交正常化から50周年を数える2022年、古代中国の知られざる秘密が明かされる。

系統號:

A-019902

【展覽】ブッダのお弟子さん:教えをつなぐ物語

【展覽】ブッダのお弟子さん:教えをつなぐ物語

標題:

【展覽】ブッダのお弟子さん:教えをつなぐ物語

時間:

2022年4月23日至6月19日

地點:

龍谷大学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正面下る)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龍谷ミュージアム、朝日新聞社、京都新聞

內容簡介:

西暦前5世紀頃、ブッダとなって仏教教団を誕生させたガウタマ・シッダールタ(釈尊)は、およそ45年をかけて、当時のインド社会、とくにガンジス川中流域を中心にその思想を広く説きました。釈尊の話を聞いて弟子となった人々は、バラモン、クシャトリア、名の知れた異教徒、資産家、理髪師、芸妓などその社会的立場や背景はさまざまです。のちに比丘・比丘尼、あるいは在家信者となった彼らの葛藤や活き活きとした姿は、仏教経典の中に物語となって伝えられました。

一方、仏弟子のすがたは、ガンダーラの仏伝浮彫、インドの石窟寺院の壁画をはじめ東南アジア、そして日本を含む東アジア諸国で描かれた仏伝図や彫刻、やがて単独でも表されることとなった羅漢像など仏教美術作品としても登場します。今回の展覧会では、“仏弟子”が、釈尊の生涯の物語に頻繁に登場し、釈尊を支え最も活躍した10人の直弟子(十大弟子)へと集約されたこと、そして釈尊の涅槃時に「教えを護るためにおまえたちは滅してはいけない」と後を任された16人の高弟(十六羅漢)をはじめとする羅漢たちについて、また維摩居士に代表される在家信者などの姿を、インド・東南アジア・チベット・中国・朝鮮半島・日本で表された絵画や彫刻で紹介するとともに、仏教経典に基づき彼らの特徴的なエピソードやそれぞれの個性にも注目します。

系統號:

A-019903

【展覽】藝大コレクション展 2022――春の名品探訪,天平の誘惑

【展覽】藝大コレクション展 2022――春の名品探訪,天平の誘惑

標題:

【展覽】藝大コレクション展 2022――春の名品探訪,天平の誘惑

時間:

2022年4月2日至5月8日

地點:

東京藝術大学大学美術館本館展示室1(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2-8)

主辦單位:

東京藝術大学

內容簡介:

東京藝術大学は、前身である東京美術学校の設立から135年の長きにわたって作品や資料の収集につとめてきました。その内容は古美術から現在の学生制作品まで多岐に及びます。当館では、この多彩なコレクションを広く公開する機会として、毎年藝大コレクション展を開催しています。

2022年の藝コレは、「春の名品探訪」と題して約3万件の所蔵品の中から選りすぐった名品を中心に展示します。さらに今回は、天平の美術に思いを馳せた特集展示も見どころとなっています。

8世紀奈良の天平美術は、国際色豊かな唐の影響を受けつつ鎮護国家思想のもとに花開き、後代にも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ました。著しい損傷を被りながらも威風を伝えている《月光菩薩坐像》は、天平彫刻を代表する仏像のひとつです。また今回の展示では所蔵する乾漆仏像の断片や東大寺法華堂天蓋残欠に新たな光を当てています。最新の研究成果により南都仏師たちの技法が解き明かされます。

そして特集の白眉は、《浄瑠璃寺吉祥天厨子絵》(重要文化財)です。今回の展示では、厨子とその内側四方に描かれた合計7面全て、さらに吉祥天像(模刻)によって立体的な展示を試みます。鎌倉時代に制作されたこの名品にも、天平の面影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系統號:

A-019904

【展覽】丸山コレクション――西アジア遊牧民の染織 塩袋と伝統のギャッベ展

【展覽】丸山コレクション――西アジア遊牧民の染織 塩袋と伝統のギャッベ展

標題:

【展覽】丸山コレクション――西アジア遊牧民の染織 塩袋と伝統のギャッベ展

時間:

2022年2月26日至5月15日

地點:

たばこと塩の博物館 2階特別展示室(東京都墨田区横川 1-16-3)

主辦單位:

たばこと塩の博物館

內容簡介:

イランを中心とした西アジア地域に展開するカシュガイ族やクルド族、バルーチ族といった遊牧民たちは、伝統的に、各部族を象徴する紋様を羊毛で織り込んだ塩袋を制作・伝承してきました。塩袋は、遊牧生活に不可欠な“塩の役割”を物語る好資料でもあり、当館でも過去2回の特別展で紹介してきました。

3回目となる今回も、「丸山コレクション」から塩袋をはじめいくつかの用途の作品を選び展示します。丸山コレクションは、現地でも入手不可能な百~数十年前の絨毯を中心とした遊牧民染織品の一大コレクションです(個人の資料であり通常は非公開)。今回の展覧会で重点を置いた「ギャッベ」は、太い糸で粗く織られ、素朴で大ぶりな意匠を描き出した“絨毯の原型”ともいえる染織品です。かつての遊牧生活の中で織られた古いギャッベは、自分たちが使うために、織り手が自由な発想で作った生活用具としての味わいがあります。

本展では、塩袋やギャッベに加え、精緻な織りや深い色合いが魅力的な絨毯、草木染めが美しいキリムなど、すべて初公開の約90点を通して、西アジア遊牧民の文化を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1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