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劉德良:《孫子》戰略決策思維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政治所演講廳(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
主講人:
劉德良(遠榮公司總經理,前軍情局中將局長)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本所教室皆消毒擦拭,但請與會者戴口罩入場,並採座位間隔入座。座位席次上限20人,依簽到順序入座。
本場次提供直播服務,若無修課親抵現場需求,可於當日前往本所官網取得直播連結。
系統號:
A-015934
【演講】林熙強:修辭.情感.文學翻譯──在人工智慧之後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6日(週三)8:00-10:00
地點:
中正大學文104教室(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林熙強(台北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學人)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主持人:賴柯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935
【演講】張登及:疫情、美中競爭與國際關係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6日(週三)17:00-19: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誠大樓9F第二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主講人: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暨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主持人:邵軒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5926
【演講】Dakis Pawan:霧社事件後──川中島清流部落的人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7日(週四)10:10-12: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3-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Dakis Pawan(賽德克族文化學者)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主持人:陳慧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942
【演講】安祥馥:韓中日神山的演變及其特徵--從演戲史的觀點來看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8日(週五)15:30
地點:
臺灣大學戲劇系108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戲劇系
主講人:
安祥馥(韓國國立江陵原州大學校中文科敎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系統號:
A-015889
【演講】陳法菱:緬甸禪修文化
標題:
【演講】陳法菱:緬甸禪修文化
時間:
2020年5月12日(週二)9:1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211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主講人:
陳法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主持人: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 歡迎旁聽,惟防疫期間,校外人士請務必事先報名,以獲證明進入校園。 greenawan@hotmail.com。
系統號:
A-015953
【演講】葉珊:傳產二代存活記——小型出版社的轉型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13日(週三)19:00-21:00
地點:
東華大學教育學院A109洋霞講堂(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葉珊(二魚文化出版社發行人/總編輯)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主持人: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
1987年生,臺大戲劇系表演組、倫敦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表演與文化研究碩士畢。現為二魚文化出版社發行人/總編輯。
系統號:
A-015915
【演講】李宗信:歷史時、空與社會網絡的圖像化:以台灣史研究為主的案例分享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1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系統號:
A-015858
【演講】杜晉軒:《被遺忘的「馬來西亞與中華民國外交關係史」:為何國民黨要對馬華「藍色滲透」》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27日(週三)13:00-15: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414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杜晉軒(台灣關鍵評論網)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實際舉辦日程將視疫情調整,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主講人簡介
杜晉軒,馬來西亞華人,現任職於台灣關鍵評論網。 2020年出版《血統的原罪》一書,研究興趣領域為東南亞華人史、僑務政策。
系統號:
A-015931
【演講】張寧:《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新書討論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6月5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張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演講實際舉辦與否,及日期變更等事宜,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報名期限: 即日起至2020/05/28 17:00 (額滿截止)
與談人:陳正國(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季倫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文化的引入與移轉無疑是近代中國一項重要課題。過去,學界多汲汲於西方文化如何被引介,卻忽視了移轉過程中所產生的幽微變化。為了做出比較性的探討,本書選擇以中西文化往來頻繁的上海為空間範圍;以大英帝國與近代中國,作為相互比照的文化載體;最後並以跑馬、跑狗、回力球三項運動,作為檢測標的。
本書發現三層轉譯現象。首先,英式賽馬在中國與母國屬於並行發展的情況。兩者看似一致,但事實上,為了配合殖民社會的需求,中國在馬匹與賭法方面,已出現和英國母國分道揚鑣的情形。
其次,由於英式賽馬在殖民社會中具有特殊意義,華人菁英不僅將之視為身分攀附的工具,青幫更藉之打破階級藩籬。結果流氓大亨與英國紳士共聚一堂,徹底打破英式賽馬中最重要的階級性。
最後,如將上述三種活動並置,可看出西方與中國的不斷拉鋸,以致其觀看成分日益薄弱,賭博成分卻日益增強;到了回力球賽,華人觀眾甚至援引中國的博奕傳統,以創造性的方式,將其重新加以定義和解釋。
藉此,本書得出三項結論:第一,異國事物的轉譯,不是簡單的本土化,它在移轉的過程中經常因文化協商,朝不同的方向做出偏移。第二,它是一種多層次的變化,同一類事物(甚至同一項事物)可以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移動。第三,它位移的方向以及幅度大小,端視背後對陣的文化力量而定。
系統號:
A-016041
【系列演講】2020張廣達系列講座:隋唐以來中原地區政權與內亞不同語系族群的互動
標題:
時間:
2020年5月至6月,共3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視聽室(百年樓330111)(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實際舉辦日程將視疫情調整,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1.隋唐統一帝國的建立過程與周邊民族的動向
5/21(四)10:00-12:00
2. 契丹/遼、西夏、金、元的建國和世界史上的蒙古征服
5/26(二)14:00-16:00
3. 近年有關中國史上的親衛軍、牙軍,哈里發統治領域內若干藩屬培植的奴隸軍的研究
6/2(二)10:00-12:00
系統號:
A-015930
【資料庫】絵葉書からみるアジア
標題: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政治経済共生研究部門
內容簡介:
「絵葉書からみるアジア」は、京都大學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政治経済共生研究部門(貴志俊彥教授)が中心となって、2004年以降収集してきたアジア関係の絵葉書コレクションである。収集された絵葉書は、「日本」「中國」「中國(蒙古)」「中國(満洲)」「香港」「台灣」「朝鮮半島」「東南アジア」「ソ連/ロシア」「樺太/サハリン」「太平洋」といった広範な地域に及んでいる。
絵葉書をはじめ、ポスター、伝単、絵畫、寫真などの図畫像資料は、歴史資料として高い有用性を持つ。いうまでもなく、絵葉書は、きわめて20世紀的なメディアといえる。寫真や絵畫、デザインといった素材を中心とした、ビジュアルな媒體だと思われがちだが、文字や記號、ときにはイギリスのデッカ・レコード社が受注販売しているポストカードレコードのような音絵葉書、さらには動きを取り入れた遊ぶ絵葉書など、メディア・ミックス的な印刷メディアであった。今日も多くの絵葉書愛好家が存在することからわかるように、絵葉書は受け取り手のイマジネーションをかき立てるメディアなのである。
その一方で、畫像には製作者、販売者、印刷會社、さらには検閲機関が盛り込んだ情報も示されている。戦前・戦中に帝國日本で製作、販売された絵葉書のうち、満洲や蒙疆政権を含む中國、台灣や朝鮮などの植民地、関東州や樺太、満鉄沿線などの租借地を対象とした絵葉書は、すべて検閲を経ている。「絵葉書からみるアジア」では、歴史資料としての価値を尊重して、絵葉書に書かれたテキストやデザインを加工することなく、そのまま公開している。利用や解釈にあたっては、時代背景を斟酌していただくことを切にお願いしたい。また、絵葉書に描かれた図像に注意するだけでなく、何が描かれていないかについても、探索する必要があることも強調しておきたい。そういった読み解き無しに絵葉書の図像をそのまま受け取ってしまうと、製作者のプロパガンダや検閲を通じた隠蔽による偏った情報に惑わされてしまうことになる。
ともあれ、絵葉書が描く世界は、実に多様かつ多彩である。本コレクションの利用をきっかけに、絵葉書というメディアに関心を抱いていただくとともに、その活用方法について、あらたなアイデアを提起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と願っている。
系統號:
A-015907
【展覽】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
標題:
時間:
2020年2月22日至5月31日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1館(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在一個日常的觀展經驗之中,艱澀的抽象表現及當代概念或許較難為民眾所認知,但當畫面之中出現了民眾所熟悉的植物或果物之時,不免會發現民眾常常熱衷地討論了起來。因為當討論檳榔、甘蔗、香蕉及椰子樹等植物時,這並非陌生且異國的植物學標本,這是和多數島嶼居民生活經驗所切身相關的生活地景、飲食文化及產業系統。若說這些作品及本展意欲喚醒些什麼,可能是重新嘗試尋找臺灣現當代藝術與臺灣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亦可能是藉此反推,理解臺灣藝術家在此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
日治時期,詩人西川滿常以「華麗島」(Karei-Tō)一詞來形容臺灣的地景。戰後不論是國府轉進來臺常用的「寶島」,還是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中具有號召力的「美麗島」語彙,其實都在指涉同一件事情:臺灣是座美麗、且充滿寶藏的島嶼。不論是殖民者、統治者、還是草根庶民,大家皆用不同的立場投射自己對於島嶼的想像。而最直接承載這些想像的意象,除了臺灣島在地圖上彷如番薯一般的島嶼形狀外,便是遍布島嶼上的熱帶作物。檳榔作為臺灣南島文明中少數仍可傳承至漢人移民社會之中的作物,於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遇程度不等的歧視。蔗糖及香蕉則是因為殖民地的經濟建設被廣泛栽培,相關的產業鏈亦塑造了臺灣的產業地景。椰子樹出於殖民者追求的異國風情觀賞目的,成為了臺灣都市地景的核心。
本展嘗試展出不同時代的作品及藝術家,透過這些創作來針對上述的四種作物進行探討。當19世紀末蘇格蘭探險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首次來訪臺灣並拍攝下島嶼的地景時,當時島嶼還維持著自然的林相。但隨著殖民及現代化,糖廠、香蕉園及檳榔園構成了臺灣鄉村的尋常地景,而椰子樹蔭及移民社會則成為了臺灣都市的日常風景。正因為檳榔、香蕉、椰子樹是臺灣的尋常地景,而甘蔗是戰後其中唯一的公營農業加工販售產業,蔗田與糖廠曾是多數人童年記憶裡的風景,因此它們才會如此深刻的烙印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嘗試描述它們時,我們所描述的不僅是自然地景,而是臺灣人的記憶、生命經驗及歷史意識。
系統號:
A-015872
【展覽】心內的所在 / 郭雪湖望鄉特展
標題:
時間:
2020年3月21日至7月5日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2館(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心內的所在 / 郭雪湖望鄉特展」是臺南市美術館為建構臺灣美術史所規畫的系列展覽之一。起點是從郭松年先生新近為其父郭雪湖所出版回憶錄「望鄉」一書開始發想,聚焦於探究郭雪湖多年於海內、外深耕累積的多元性及國際化觀點,並從一個旅人的創作視角,回望故鄉所在的內心歷程。過程中關注於藝術家行走於臺灣、日本、美國、中國等幾個國度與城市之間的深刻對話。特別是青年時期的臺北大稻埕、壯年時期的臺南府城的作品,更是此次展覽的重點。晚年生活在異鄉的郭雪湖,依然掛念童年時期大稻埕的黃金歲月,於舊金山的望海山莊一探窗外,誤認舊金山成了老家的觀音山。此時藝術家對故鄉的回望及思念,喚起觀眾一窺當年郭雪湖所經歷的歷史現場。
臺南市美術館作為21世紀臺灣第一座深耕在地的國際級美術館,位於具有400年以上文化瑰寶的歷史古都,對於郭雪湖在故鄉臺灣城市中的創作旅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據點,也因此作品中呈現了許多臺南古蹟的風景繪畫。相比過去郭雪湖回顧展中所呈現,本次更聚焦在藝術家個人濃烈的故鄉情懷,以及人文風景繪畫的特殊觀點,在其走訪城市寫生的記憶中,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研究重點,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根源。
本展展間中分區展示郭雪湖手稿、繪畫原作、文獻資料,以及邀請VR、AR、動畫團隊製作數位科技作品,讓觀眾親身體驗20世紀初的郭雪湖畫室、大稻埕南街、圓山附近、城隍廟、觀音山、淡水河、基隆河交界、以及臺南府城諸多風土民情、美國舊金山晚年住居附近所見,這個展覽嘗試以多元展示手法,探索郭雪湖內心的真實「所在」,儘可能重建當年的歷史現場。透過作品真跡與影像數位動畫間的相互搭配展示,為不同世代的觀眾群,創造別具意義的互動閱覽途徑,善用歷史記憶將是建立更美好未來的重要憑藉,而更為重要的,則是我們當下對於過往文化資產及前人創作能量的重新理解。
系統號:
A-015873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標題:
時間:
2020年1月15日至12月31日
地點: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縣史館大廳(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竹縣議會
內容簡介:
縣史館年度特展「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於2020年1月15日盛大開展,展期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本檔展覽透過新竹縣煤礦史的重新梳理,帶領鄉親走入新竹的礦場記憶及礦工的生命故事,一同來了解新竹的煤礦輝煌史。
煤礦是臺灣現代化工業的基礎,新竹縣沿山地區從北到南,從關西、尖石、橫山、竹東、五峰、北埔、峨眉等鄉鎮,再延伸到苗栗的南庄,從日本時期到光復後都曾設有礦場,如龍臺煤礦、新竹煤礦及建豐煤礦等,不只帶給地方工作機會與經濟改善,也留下了集體生活記憶、時代故事及內灣線鐵路,新竹縣身為全臺第二大煤礦大縣,礦業文化更應及時保存與記錄。本檔展覽於策展過程中經由老礦工們的牽線,接觸許多相關礦場從業人員與在地協會,老礦工們更是熱情提供家中封存已久的圖稿、書冊與器具進行展示,如郭仁禮、呂清智、周政男、甘嘉亮、林政宏、溫天火、范振燿及周秋蓉等人,在「新竹礦工人物誌」中可以看到、聽到與讀到這群老礦工們重新回憶著地底生活,同時更感謝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商借部分展品,讓本檔展示得以更加精采。
展場規劃是從臺灣煤礦業整體發展,逐步聚焦到新竹地區煤礦分佈與聚落故事,更以一封簡短的求職信,回首臺灣煤礦業走入歷史下的礦工心境,將礦工的真情故事帶入縣史館。本展四大展區分別為「煤與礦業知識」、「礦坑環境與安全」、「新竹地區煤礦」以及「新竹礦工人物誌」,除了透過文字認識臺灣與新竹地區煤礦業,更以實體文物以及手繪漫畫方式,讓民眾走進礦工的生活,展區更由擔任策展顧問的新竹文史工作者,也是曾擔任礦場保安督察員的周政男老師,勞心勞力的建置模擬坑道以還原當時工作環境。
此外為了讓民眾近身感受煤礦車,一走進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出借的礦車,礦車背後那偌大的礦工身影也震撼著我們。談及新竹地區的煤礦聚落,居住在此的老礦工大多為客家人,在策展顧問周政男老師與另一策展顧問影像工作者古少騏老師協助下,本展也以客家母語訪談影片,讓老礦工得以表達自己的生命故事,展版中部分文案更同時以客語並呈,如同縣內文史工作者古少騏老師長期深耕縣內煤礦文化及礦工生命史的保存工作,在礦工用客語形容礦坑的工作與生活中,琢磨採集出「睡炭」、「拖籠空」及「行烏跍」等獨特客語用詞,生動的傳達礦場的環境和工作的狀態,有顏色、動作、有聲音、更有故事。
系統號:
A-015940
【展覽】盛放南國:台灣美術院十週年院士大展
標題:
時間:
2020年4月2日至7月19日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2館3樓K/L/M/N展覽室(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台灣美術院成立至今屆滿十週年,十年的耕耘與積澱,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美術創作實踐與學術研究團隊之一。成員主要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持續從事藝術創作或學術研究卓有成就,並由院會合議通過正式邀請者。在歷任院長、副院長帶領與院士的積極參與下,十年來除於國內的不斷展出與陸續舉辦的學術研討、座談會外,並推展至中國大陸北京、廣州,日本東京、沖繩,澳洲坎培拉、韓國首爾、及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累積涵蘊榮光厚藏,祈願十年磨礪一劍,一直試煉精進不懈持續向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創立於1947年,1950年開始有第一屆的畢業生,創系六十週年(2007)時,首批六十件委託專業修復的美術系歷屆畢業留校作品,假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台灣美術種子」展覽,與會的原始創作者真是興奮莫名百感交集,然而此批藏品的重要意義,恐怕還更在於對台灣美術發展軌跡所留下的歷史見證,這當中很多後來在台灣藝壇曾經活躍一時的代表性畫家寫下了歷史,成為建構台灣美術發展史,一份無可取代的珍貴史料。
緣於此,2010年元旦由臺灣美術學界與畫壇深具聲望之台師大美術系資深前輩王秀雄、廖修平、傅申、何懷碩、江明賢、黃光男等教授共同發起創立「台灣美術院」。冀望能藉此加強從事美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促進產學官合作、拓展國際與兩岸藝術交流及資源共享、推動並提昇臺灣美術發展。
台灣美術院首次院士大展《傳承與開創》於2010年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2020年1月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舉行《台灣美術院十週年院士大展》,為成員們豐碩的成果做一次回顧與前瞻的探討。展出期間反應熱烈、深受好評,因此當臺南市美術館潘(示番)館長盛意邀請,本院成員便欣然答應將這批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成果,分享予南臺灣的藝術愛好者。本展預計於4月2日起在臺南市美術館2館展出,南美館董事長黃光男作為臺灣美術院院士,特為此題名「盛放南國」四字,作為此展覽在南美館展出的主題。
本展於南國盛放,除了為南臺灣的觀眾帶來成員們嘔心瀝血的作品外,也希望能夠促進南北文化藝術界的交流,讓自臺北南下的台灣美術院藝術家和學者,與在南方的藝術家進行交流,藉由相互切磋觀摩,一起為促進臺灣美術的發展奉獻心力。
系統號:
A-015971
【展覽】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
標題:
時間:
即日起至2020年7月26日
地點: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煉金樓1樓特展室、金水特展室(新北市瑞芳區金光路8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4962800分機2862
內容簡介:
水金九礦業遺址在臺灣採金史上位居要津,其礦業發展與產業環境型塑了獨一無二的「採金之路」。這條採金之路,自基隆河七堵段開始,沿著瑞芳大粗坑、小粗坑、九份、金瓜石、水湳洞至基隆八尺門港口,形成完整的礦業發展脈絡。
近年各國文化資產保存與推廣經常運用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的觀點,文化路徑是指文化活動發生過程中所行經之處與周邊環境,藉由有形或無形文化遺產反映文化互動,可以是既有路線或串連單一遺產遺跡形成網絡。為能彰顯「採金之路」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本次展覽援引相關概念,規劃認識採金之路、展示礦山記憶圖文、走讀礦山建議路線等單元,期望促成脈絡化的礦業文化體驗。
本次展覽藉由地方創作者的插畫及散文作品,透過26個主題介紹「採金之路」上已消逝的生活故事和記憶場景,期望提供探索採金之路的不同視角。
系統號:
A-015986
【展覽】再繪蒙藏--臺灣美術教授聯展2.0
標題:
時間:
即日起至2020年6月23日
地點:
文化部蒙藏文化館(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8巷3號)
主辦單位: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
聯絡人:
張秘書,Tel: (02)2341-1105
內容簡介:
由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主辦的「再繪蒙藏-臺灣美術教授聯展2.0」即日起於蒙藏文化館展出。本展涵蓋了臺灣不同時代21位藝術家共48件作品,展現臺灣當代多元活潑的創作能量。
本展緣於十餘年前公部門邀請國內大專院校美術系所老師參與「臺灣心.蒙藏情」活動,藉實地探訪蒙藏特殊的自然人文風貌,激發創作靈感,透過彩筆將蒙藏之美盡情揮灑,本次活動再續前緣,並以聯展方式,展現臺灣多年來不斷變異與發展的藝術現況。
此次「再繪蒙藏-臺灣美術教授聯展2.0」活動,特由當時參與活動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郭博州院長策展,邀請當年同行夥伴,包括陳銀輝、楊淑貞、梁丹卉、蘇憲法、黃進龍、莊明中、洪孟芬、鄭淑姿、蕭慶元、侯立仁、謝宏達、呂坤和、許自貴、羅平和、黃庭超、譚國智、林金標、曾俊義、鄧仁川、陳裕發等藝術家參展。作品中,或結合思想行為、生活經驗來創作,或以複合媒材的方式來混搭應用,件件充滿精緻巧思。喜愛蒙藏文化藝術的朋友們,可先透過影片瞭解本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feCl9V3r0)。
本展展期至6月23日,期間將舉辦三場專題演講,歡迎線上報名(https://event.culture.tw/MOC),一同體驗蒙藏迷人的自然人文風情,也觀察到臺灣深刻的文化底蘊,呼應當代文化思潮的精神:人文需要多元的視角來透視,生命的省思更要藉由多樣的藝術而呢喃。
系統號:
A-015988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標題:
時間:
2020年1月17日至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雙層巴、茶餐廳、重慶大廈、無厘頭──這是我們的香港印象。傳統的、現代的、嚴肅的、俗媚的、紅玫瑰、白玫瑰,並存在島與半島。
港島、九龍、新界,原是中國大陸南端的邊陲漁鄉,命運在1840年代英國勢力登岸之後對倒。人流錢潮雖由世界湧入維多利亞港,殖民政權並沒有壓垮市井生活。北方幾經動亂,生民漂向南方。本地的、殖民的、南來的故事,交會的歷史更繁複。作家也斯忍不住要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香港如何書寫我城?香港認同如何顯影?這場特展,蒐羅百年來香港作家的持續書寫,是澎湃的文學大系,也是主體的時間繁史。
展場五大主題,主要環繞在戰後五十年。起於偏安島嶼的微光,顯露左右僵持的鋒芒,穿過通俗閱讀的浮光,衝出身分認同的星火。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臺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
系統號:
A-015796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標題: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至2020年8月30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二樓歷史教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臺灣近代水泥工業的發展,以淺野水泥為開端,壽山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讓這塊土地與水泥產業有緊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後的台灣水泥公司,百年的歲月時光,直到政府停止西部礦區的採礦權,臺灣最早的水泥廠,就此告一段落。
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的停採,是另一個歷史延續的起點。細數後續的發展,2011年在地方團體及政府單位的努力下,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水泥公司提供土地建設柴山滯洪公園,緩解地方淹水問題;鼓山崎腳遺址的挖掘,重現先人的遺跡;石灰窯及紅磚倉庫的保存,延續水泥產業的記憶。水泥盛世後的蛻變,讓這塊土地以自然及文化的韻味重現,資源開發與環境及文化的關係是否有更多的可能?
系統號:
A-015797
【展覽】前行無畏:陳仁和的建築時代
標題:
時間:
2019年10月9日至2020年6月14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03特展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謝先生,Tel: 07-5312560#233
內容簡介:
1980年代,臺灣經典建築圖書資料保存聲浪捲起,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動「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數位化計畫」,迄今已有豐碩成果,繼臺北展出後移師高雄,展出陳仁和代表作,與民衆一同走入建築師的生命歷程,回顧他在臺灣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屬於臺灣人在建築時間道路上的實踐精神與軌跡。
系統號:
A-015798
【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
標題:
時間:
2020年4月8日至7月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應該如何向觀眾介紹一幅畫,是博物館策展人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在展品旁邊擺放說明文字,是替繪畫「代言」,最常選擇的方式。假如,根本沒有說明卡片,我們是否會更專心地欣賞作品?觀眾最需要的,究竟會是什麼樣的說明文字呢?
國立故宮博物院數十年來,為書畫作品準備的說明卡片,無論在尺寸、材質、顏色、位置、用詞、內容、翻譯等方面,都曾經隨著不同時期和展覽,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改變。本次展覽,特別以說明卡片做為探索主題,精選出七件倪瓚(1301-1374)和具有倪瓚風格的繪畫,用這些跨越元、明、清三代,乍看之下相似度很高的作品,來搭配展示不同年份所使用的卡片。包括只標示名稱,到長達數百字中英文介紹的版本,還有用毛筆書寫的直書款,以及用印刷字型排列的橫書款。觀眾一方面可以比較不同作品與說明卡片組合的效果和差異,另方面也可重溫過去站在展櫃前的觀賞體驗。
在回顧說明卡片發展歷史的同時,這個展覽將會透過問卷調查,實地了解觀眾對於卡片樣式、字體大小和敘述方式的喜好度。希望分析各個年齡層、職業別與不同國家的族群需求,能夠優化未來說明卡片的設計與內容,讓故宮以更好的「話畫」方式來服務觀眾。
系統號:
A-015799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學習中心(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初戀那一天
少女漫畫的文法特色在於氛圍的營造與說故事時間的休止。它強調背景故事,著重角色的心理描寫、情感過程的表現,並利用這些變化來推進故事,因此「說故事的時間」往往長於「故事中的時間」。畫格裡的分鏡不時透過定格、放大、朦朧破碎等描繪方式穿插內心獨白,形塑堆砌感性敘事,為少女漫畫的主要特徵。從日本男性漫畫家畫少女漫畫的時代開始,異國風情、花朵、緞帶、雲朵等即被用來當作象徵少女心的符號。
前進少女漫畫的國度
1953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緞帶騎士》問世,萌發了獨特的少女漫畫文法新芽,並帶來深遠影響。直到196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主力仍是男性漫畫家,除了雜誌連載外,出租本(貸本)亦是少女漫畫成長的重要園地。及至1970年代,被稱為「花之24年組」的女性漫畫家不斷發展出新的文法與故事類型,創造了另一番新天地。
臺灣少女漫畫記
1966年,臺灣正式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其辦法名義上是輔導,實際卻是由審查者刪改或禁止出版,使得漫畫出版產業受其影響難以生存,更導致漫畫的創作出現斷層,也讓後世不少人誤以為臺灣沒有漫畫家。其實,臺灣漫畫家從日治時期以來就在《台灣日日新報》等刊物發表作品,隨後又有「新高漫畫集團」出現,而刊載漫畫的雜誌如《學友》等也風靡一時。
1960至1970年代,臺灣也出現女性漫畫家的蹤影,像是吳淑霞(海丹)、徐秀美(家菊)、潘美雲(藝瑤)等人,皆為臺灣漫畫史寫下珍貴的一頁。
少女心事全攻略
手塚治虫的《緞帶騎士》奠定了少女漫畫重要元素:充滿浪漫情懷的主角、角色間情感關係的著墨、唯美精緻的場景編排,而且手塚對於主角設定跨越男性和女性的既定框架,於當時可謂前衛。探究少女漫畫之內涵,它普遍著重心理與情感的表現,講求「心理層面深刻化」、「反映情感關係議題」等特色。少女漫畫可說是世間情感的總和,可廣納親情、友情、夢想的成分,因此衍生出多樣的主題,造就不少經典之作。
變幻的少女心
1980年代,日本出現了將《足球小將翼》、《星矢》等少年漫畫,以少女漫畫的文法,用不同的詮釋方式改編其中人物關係的二次創作同人誌,產生出與原著作品大相徑庭的表現方式。而當今「腐女們」喜歡的以男性間之情愛為主題的BL作品,也從此開花盛放。
以日本來說,1970年代由「花之24年組」所描繪的少年愛作品,可說是BL漫畫的濫觴,代表漫畫家有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人;臺灣的BL文化則興起於1980年代末。這類作品在在打破愛情侷限於男女兩性關係之既定框架,以浪漫筆觸描繪同性的情感關係。
走出漫畫的王子與公主
1990年代迄今,在民間與官方陸續都能看見為漫畫產業注入的活力泉源,包含相關活動的舉辦,如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主辦的漫畫博覽會已逾20年,不論是規模或參觀人數皆有成長;漫畫獎項的設立,如2003年行政院新聞局創立劇情漫畫獎、2010年文化部則設立金漫獎等,表徵公部門重視漫畫創作價值與推廣。透過博覽會與獎項之辦理,打造社群對話平台,促進民眾理解漫畫為社會文化載體與媒介之重要價值。
系統號:
A-015800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20年8月1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系統號:
A-015801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標題: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時間:
2020年4月3日至11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公益財團法人佐藤春夫紀念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西元1920年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來臺旅行數月,並以臺南等地為背景留下多部作品。為紀念這趟難得的臺日文學之遇,本館將與日本佐藤春夫紀念館合作展覽,向世人介紹其臺灣系列作品,並呈現百年來不斷衍生的創作面貌。
系統號:
A-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