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語言暨語言學第20卷第4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20卷第4期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Articles
Egophoric marking and person indexation in Japhug
Guillaume Jacques

The effect of dialectal variation on word recognition: A case from Taiwan Southern Min
Yu-An Lu

The role of lexical stress in spoken English word recognition by listeners of English and Taiwan Mandarin
Shu-chen Ou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Truku Seediq
Claire Saillard

The inventory structure of Person in the Chinese dialect of Puxian
Jianming Wu

Negation in Longxi Qiang
Wuxi Zheng

系統號:

P-015037

臺灣史研究第26卷第2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6卷第2期

時間:

2019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一場以失敗收場的殖民地實驗:1910年代臺灣對娼妓就業契約的公證義務化及其廢除(陳姃湲)
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臺灣森林計畫事業區分調查的再思考(1925-1935)(洪廣冀、羅文君、胡忠正)
美國的滋味:冷戰前期臺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1950-1967)(曾品滄)

【研究討論】
2016-2017年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洪紹洋)

系統號:

P-014957

『野草』第103号

標題:

『野草』第103号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西宮市:中国文芸研究会

內容簡介:

頼和と台湾近代詩の出発(唐顥芸)
端木蕻良の作品における故郷描写について——「科爾沁草原」を中心に(李詩琪)
娘が描く父の妾——琦君の散文を中心に(鄭洲)
【特集】私たちの戦中・戦後体験(筧文生、北岡正子、北岡誠司)
『野草』第100号合評(神谷まり子等)
『野草』第101号合評(豊田周子等)

系統號:

P-014991

東アジア近代史第23號

標題:

東アジア近代史第23號

時間:

2019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アジア近代史學會

內容簡介:

《特集》
変動する東アジア世界のなかの明治維新── 「適応と挑戦」の相互力学からの再検証
特集にあたって(高江洲昌哉)
米・仏・蘭三ヶ国条約と「琉球処分」(岡部敏和)
戊辰戦争期日露関係と樺太──雑居地をめぐる植民競争(醍醐龍馬)
明治初期の日本の国際環境を考える──イギリス海軍巨文島占領事件を中心に(鈴木悠)
朝鮮政府の明治初期外交への姿勢転化──一八七四年の「密咨」到着に着目して(森万佑子)
「日本の衝撃」と清の対外関係の模索と変容──一八七〇~八〇年代を中心に(青山治世)
コメント──幕末外交史からみた明治初期外交史(横山伊徳)

《史料紹介》
『須永文庫』の甲申政変関係資料(茂木克美)

《書評》
楊子震/根無新太郎/孫安石/韓相一/古泉達矢

《新刊紹介》
櫻井良樹

《活動報告》

《予告》二〇一九年度第二四回研究大会

系統號:

P-015018

『学会通信 漢字之窓』第1巻第1号

標題:

『学会通信 漢字之窓』第1巻第1号

時間:

2019年6月

出版單位:

京都:日本漢字学会

內容簡介:

新元号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 結果報告(おまけ)令和のある風景
漢字研究最前線 異体字研究(山下真里)
漢字学の名著 この一冊 『日本語の世界3 中国の漢字』(阿辻哲次)
円城塔『文字渦』を読む(久保裕之)
漢字ニュースコレクション(円満字二郎)

書評 内田賢德・乾善彦編『万葉仮名と平仮名』(矢田勉)
書評 荒川清秀著『中国語を歩く(パート3)』(田中郁也)

新刊紹介 杉本つとむ著『宛字百景』(石井久美子)
新刊紹介 木村秀次著『身近な漢語をめぐる』(小林肇)
日本漢字学会 二〇一八年度 活動記録

系統號:

P-014937

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標題:

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許毓良 著

內容簡介:

上篇 地圖解讀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店、烏來地區地名與番社考證
新店溪流域
內外馬來大八社
清末出現在今烏來區的越嶺道路

第三章 三峽地區地名與番社考證
三峽溪中、下游
插角、金阿敏、大埧、杉胡

第四章 臺灣建省前後的撫墾與戰爭
掠奪與闇黑的「撫墾」事業
血腥與仇視的「開山」戰爭

第五章 結論

下篇 田野調查手記
一、新北市新店區走訪與攝影
二、新北市烏來區踏查與攝影
三、新北市烏來區紀錄與攝影

系統號:

P-015047

臺灣數據百閱: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

臺灣數據百閱: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

標題:

臺灣數據百閱: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Re-lab團隊 編著

內容簡介:

50件正在進步的事情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自然環境 Natural Environment
文化休閒 Culture & Leisure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居住條件 Housing & Living Environment
公共安全 Public Safety
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社會照顧 Social Well-being
其他 Others

50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自然環境 Natural Environment
文化休閒 Culture & Leisure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居住條件 Housing & Living Environment
公共安全 Public Safety
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社會照顧 Social Well-being
其他 Others

系統號:

P-015051

中國議會百年史:誰代表誰?如何代表?

中國議會百年史:誰代表誰?如何代表?

標題:

中國議會百年史:誰代表誰?如何代表?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深町英夫 主編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英日等國的議會史研究屬於歷史學、政治學的古典研究領域。而中國的議會和選舉研究,雖有部分針對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抗戰時期的參政會、內戰時期的國民大會,以及中共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人大及政協等著作;但通史性的研究並不充分,尤其跨越1949年通觀自民國(大陸)時期至現代中國大陸體制的著作幾未曾見。更因極富曲折性的中國近現代史,其本身即是一連續性的體制轉換,在此過程中議會或短命而終,或在不同時期性質各異,更增研究之困難。本書透過通觀近現代100年的議會史,簡列比較國際與中國大事例,並側重中國大陸現況,試圖進一步考察近代國家的間接民主主義/代議制的意涵與其實踐。

系統號:

P-015081

譯介的話語: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

譯介的話語: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

標題:

譯介的話語: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nosco Press

作者:

阮秋賢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越南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譯介發展,探討越南讀者對中國文學的接受情況。主要分成四個部分展開論述,首先對越南語境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進行界定,集中概括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以外國文學身分的形成和發展,其後再以徐枕亞、魯迅、莫言為例,討論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三個譯介時期的發展情況。

作者簡介
阮秋賢(Thu Hien Nguyen)博士,越南河內人,1980年生,現任教於河內國家大學下屬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系,擔任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越南的譯介與傳播、20世紀中國文學史,以及華語文學在越南的翻譯。

2002–2013年期間在中國留學,2006年於北京師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2013年於上海復旦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越南、中國、新加坡等地之刊物發表過學術論文如〈莫言小說在越南的翻譯與接受〉、〈看不清的中國新文學:從徐枕亞小說在越南的「新文學」意義說起〉、〈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譯介與傳播〉等。

同時也參與華語文學翻譯工作,出版圖書包括越南民間故事華語版《月亮上的阿貴》、《掃把的由來》、臺灣文學越南版之葉石濤短篇小說集《葫蘆巷春夢》、吳晟詩文雙重奏《甜蜜的負荷》等。

系統號:

P-015086

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

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

標題:

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林慶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隱者的宗教生活──李榮春(1914~1994)
第一節 前言──單純的信仰
第二節 受洗者的悸動
第三節 宗教心靈互動
第四節 結論──寬容的庶民信仰

第三章 鄉土中國的傳道人──朱西甯(1926~1998)
第一節 前言──「國、家、宗教」的信仰觀
第二節 開明家族式的傳道人
第三節 成長經驗與宗教氣息
第四節 結論──本色化的宗教觀

第四章 從「苦諦」到「苦難神學」──李喬(1934~)
第一節 前言──流淚撒種收割痛苦
第二節 佛理∕心理的感通
第三節 情理∕天理的弔詭
第四節 反抗意識與信仰的轉向
第五節 結論──文化批判與台灣神學的期望

第五章 人道主義的信徒──陳映真(1937~2016)
第一節 前言──民族與人道的優先
第二節 頹敗意識的宗教修辭
第三節 結論──內在批判朝社會批判的轉向

第六章 東方寓言的宗教理趣──東方白(1938~)
第一節 寓言的宗教祈向
第二節 違反教義與道德取向的矛盾

第七章 孤獨的膜拜者──七等生(1939~)
第一節 前言──時代的例外
第二節 情愛辯證
第三節 原始與自由的道德觀
第四節 對超越者的態度
第五節 結論──膜拜孤獨與虛無

第八章 孤獨的愛智者──東年(1950~)
第一節 前言──宗教哲學的思考趨向
第二節 悲觀鄉土論與暴力虛無的辯證
第三節 史觀中的無神論與流變觀
第四節 結論──愛的哲學及其內在問題

第九章 從宗教體驗看見社會異象的預言者──宋澤萊(1953~)
第一節 前言──書寫與精神自療
第二節 民間宗教的批評
第三節 魔幻的宗教修辭
第四節 結論──聽預言的人

第十章 罪惡噴泉邊的永生者──王幼華(1956~)
第一節 前言──文化病態與罪性象徵
第二節 民間信仰的批判與人物的宗教心理
第三節 結論──仰望救贖的人

第十一章 附論
第一節 年輕比丘尼的畫像──姜貴(1908~1980)
第二節 受壓傷蘆葦的哀歌──許台英(1951~)
第三節 孤獨園中的佛弟子──林蒼鬱(1955~)

第十二章 結論
第一節 小說家之宗教性關懷趨向說明
第二節 餘論
附:小說家之宗教性關懷趨向類型表

系統號:

P-015087

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

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

標題:

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天下文化

作者:

Ezra F. Vogel 著,毛升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
第1章|日本學習中國,600–838
第2章|未帶來文明轉型的中日貿易,838–1862
第3章|應對西方挑戰與重建中日關係,1839–1882
第4章|爭奪朝鮮與甲午戰爭,1882–1895
第5章|中國學習日本,1895–1937
第6章|殖民台灣與滿洲,1895–1945
第7章|政治失序與走向戰爭,1911–1937
第8章|中日戰爭,1937–1945
第9章|日本帝國的崩潰與冷戰,1945–1972
第10章|合作與援助,1972–1992
第11章|中日關係的惡化,1992–2018
第12章|面向新時代

系統號:

P-015019

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敘事

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敘事

標題:

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敘事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社

作者:

江燦騰、張珣、蔡淑慧 合著

報導者:

江燦騰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導言
上篇:新視野透視下的多面向海神媽祖
第一章 媽祖的國際研究與本土研究概述/江燦騰
第二章 增田福太郎對於媽祖信仰與法律裁判的神觀詮釋/江燦騰
附錄:增田福太郎與臺灣傳統宗教研究/江燦騰
第三章 當代臺灣媽祖研究新思維:「文化媽祖」研究的新取向/張珣
第四章 現代人類學視野下的新透視:
從當代媽祖的救難敘述看媽祖信仰的現代變遷/張珣

下篇:新視野透視下的多面向海神蘇王爺
第五章 下篇導論/蔡淑慧
第六章 清代金門水師與金門「蘇王爺」崇拜的相關說明/蔡淑慧
第七章 清代金門水師的移防臺灣與「蘇王爺」的來臺發展/蔡淑慧
第八章 金門與駐臺三地「蘇王爺」的信仰儀式及變革/蔡淑慧
第九章 下篇結論/蔡淑慧

本書是第一本有關台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現代變革與敘事,提供全新的研究視野。

系統號:

P-015023

善書、經卷與文獻(一)

善書、經卷與文獻(一)

標題:

善書、經卷與文獻(一)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范純武 編著

內容簡介:

陳泳超 海鹽神歌文書閱讀劄記
李世偉 經典的誕生:《關帝明聖經》的著書發展與意涵
邱興潔 清中葉以來四川新宗教團體:「佛教青雲派」的典籍略探
王見川 《西遊記》新論:兼談《西遊釋厄傳》
王惠琛 現存德化堂手抄《五部六冊》版本初探
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王華艷譯《宗教書籍規範索引》(CRTA)計劃簡介
侯沖 經眼甘肅地區佛教儀式文獻
朱明川 儒壇經典及其應用——以四川江油地區的「紫霞壇」為例
王見川 關於《西遊記資料彙編》及其他︰兼談《清源妙道顯聖真君一了真人護國佑民忠孝二郎寶卷》的刊刻年代

系統號:

P-015025

中國擴張:歷史如何形塑中國的強權之路

中國擴張:歷史如何形塑中國的強權之路

標題:

中國擴張:歷史如何形塑中國的強權之路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Howard W. French 著,林添貴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Everything Under the Heavens: How the Past Helps Shape China’s Push for Global Power"

本書所討論的主題,是目前國際社會最關切的議題。早在現行國際體制建立以前,東亞早就已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夏體系;不過,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到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中國維繫不了這種中華帝國的體系,本書第一章說明了中國要洗刷恥辱的企圖心,特別是甲午戰爭結束後一落千丈的國際地位,而現在中日間的緊張與衝突,在兩國歷史上早已埋下種子。

冷戰結束後,當中國開始採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美國樂見中國的改變,因為許多人認為當中國富起來後,中產階級增加,勢必會要求政府進行政治改革,朝西方民主的方向邁進。但事隔多年,當政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未屈服西方的政治潮流,反而演變成權力集中在一個領導人身上。當2018年習近平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推翻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讓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驚覺到,這樣的中國已成為東方的「巨靈」。

長年以來,本書作者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加上實地採訪報導,讓讀者瞭解中國崛起的背景因素,從歷史脈絡中找到答案。對於中國長期面對的重要對手東北亞的日本以及東南亞的越南,作者點出中國在數百年來東亞權力競爭史上的角色,及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系統號:

P-015027

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

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

標題:

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徐承恩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民主與國族:歷史視野中的小國國族主義
前現代的城邦與帝國
從中世走向現代
走向現代:中央集權的國家巨獸
馴服利維坦:國族主義與現代民主
遭帝國蠶食的國族
以國族國家馴服帝國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利維坦2.0
總結:以小國結盟運動抵抗各種帝國

第二章 中國帝國擴張的歷史路徑
吞食天地的中原聚寶盆
秦漢體制的愚民反智論
曇花一現的澶淵體系
秦漢體系之東亞變奏
思索自由和平的東亞新秩序

第三章 不容自由的百年帝國夢:從五四百週年、赤化七十年到六四三十年
文明帝國的現代轉型
五四:與自由擦身而過
赤化:極權主義與帝國建構
六四:步向自由的最後機會
後六四時代:大國崛起不容自由民主
後六四思潮:帝國神學群魔亂舞
總結:為了自由,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第四章 我有我風格:沒有前綴後綴的香港史
異於中土的嶺南文明
嶺南之海陸諸族群與香港
精英本土主義之萌芽
粵港自治:第三種中國想像
普羅本土主義的誕生
從另類中華到獨立國族的演進
後雨傘無力症候群
在絕望中重新得力

第五章 告別虛擬都會主義:重拾香港國族之主體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缺乏主體性的香港認同
結語:誠實地面對自己

第六章 自主就是分離:中國眼中的香港民主
民主與愛國:中國的觀點
兩種民主觀的對壘
2004年的愛國論爭
帝國崛起下的愛國政治
總結

系統號:

P-015048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

標題: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李歐梵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晚清文化、文學與現代性
晚清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新課題
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
歷史演義小說的跨文化弔詭──林紓和司各德
見林又見樹──晚清小說翻譯研究方法的初步探討
從一本小說看世界──《夢遊二十一世紀》的意義
「批評空間」的開創──從《申報‧自由談》談起
重探五四時期的新詩和舊詩──以胡適、徐志摩、郁達夫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弔詭
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
引來的浪漫主義──重讀郁達夫《沉淪》中的三篇小說
「怪誕」與「著魅」──重探施蟄存的小說世界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重構人文學科和人文素養

附錄:世紀經驗、生命體驗與思想機緣──李歐梵和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張歷君

系統號:

P-015050

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

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

標題:

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沈清松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形上學的名稱、定義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形上學的名稱
第二節 形上學的定義
第三節 形上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節 形上學方法的理趣與現代意義

第二章 存有論的主要議題
第一節 存有論與本體論
第二節 對比、存有與存有者、道與形器
第三節 從對比看存有與存有者的關係
第四節 道的開顯與時間、空間:中國哲學觀點
第五節 共相與抽象物、網路、人工智慧的存有學考量
第六節 個體化問題
第七節 終極真實與中西形上學中的終極真實

第三章 人性論的形上學議題
第一節 中、西哲學「人」的概念
第二節 身心關係問題
第三節 自我的同一性
第四節 人的自由與決定論
第五節 網路與全球化時代對於人性的挑戰及其形上意涵
第六節 「人的位格」或「人格」概念的哲學分析

第四章 宇宙論的形上議題
第一節 經驗的宇宙/自然與形上學的宇宙觀
第二節 一個深沉又急迫的問題:西方近代科技所假設的自然觀
第三節 重返並審視前現代的自然觀以調整近現代自然觀
第四節 朝向新自然觀的調整
第五節 時間與空間
第六節 因果關係與自然法則
第七節 自然歷程與人的行動

第五章 關於神性終極真實
第一節 中國哲學關於神性終極真實的討論
第二節 西方形上學對於天主或上帝存在與本性的討論
第三節 全球化宗教交談中的神性終極真實

系統號:

P-015082

全球生產壓力鏈:越南台商、工人與國家

全球生產壓力鏈:越南台商、工人與國家

標題:

全球生產壓力鏈:越南台商、工人與國家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王宏仁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全球生產壓力鏈下的越南台資工廠
第二章 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社會主義越南
第三章 防禦型威權國家與越南工人運動
第四章 全球生產壓力鏈下的越南工人運動
第五章 種族化社會與跨國資本積累
第六章 台資工廠內部的種族化生產政治
第七章 性別、勞動與家庭再生產
第八章 女性與跨國資本的協商與抵抗
第九章 結論:結構破洞中的行動者
後記:學術後台與研究反思

系統號:

P-015083

黃宗羲儒學思想研究

黃宗羲儒學思想研究

標題:

黃宗羲儒學思想研究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

朱光磊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晚明的社會變遷
第二節 黃宗羲的學思進程

第二章本體與工夫
第一節氣與理
第二節性與心
第三節工夫論
第四節即工夫即本體

第三章學脈與史慧
第一節回護與贊許
第二節簡別與批判
第三節繼承與發展
第四節經史與經世

第四章分辨與定位
第一節黃宗羲與呂留良
第二節黃宗羲與潘平格
第三節黃宗羲與陳乾初

第五章 佛老與天主
第一節黃宗羲與佛教
第二節黃宗羲與道教
第三節黃宗羲與耶教

第六章政道與治道
第一節王霸之分與人性之辨
第二節成人成物的治道佈局
第三節明夷待訪的歷史意義

餘論黃宗羲與啟蒙

附錄一論許孚遠儒學思想之歸屬
附錄二《明儒學案.師說》「鄧先生」考述
附錄三論《明儒學案序》原本與改本的學理關係
附錄四黃宗羲的氣節問題

系統號:

P-015084

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1937-1945)

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1937-1945)

標題:

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1937-1945)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天下文化

作者:

郝柏村 口述,何世同 編輯

內容簡介:

自序
第一章 重返抗日正面戰場的意義
第二章 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之侵略
第三章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策略
第四章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背景與過程
第五章 日軍蠶食期間國民政府的抗日策略
第六章 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及影響
第七章 國民政府全面抗日的基本戰略─持久作戰
第八章 抗戰勝利的主因
第十章 正面戰場第一時期戰役─以空間換時間
第十一章 正面戰場第二時期戰役─持久消耗
第十二章 正面戰場第三時期戰役─聯盟作戰
第十三章 敵後作戰
第十四章 海軍與空軍作戰
結語 抗戰戰果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

系統號:

P-015085

從存史到資政:民國以來檔案管理政策與制度變革(1912-1987)

從存史到資政:民國以來檔案管理政策與制度變革(1912-1987)

標題:

從存史到資政:民國以來檔案管理政策與制度變革(1912-1987)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吳宇凡 著

內容簡介:

以民國肇建爾至臺灣《檔案法》頒定前之檔案管理政策與制度變革為核心,探述此期間政府、行政人員與學者所提出之各項觀點、主張與行動,從而推論其間接或直接影響我國現代化檔案管理之構成及彼此間關係。政策與制度,彼此互為表裡、相互疊合,前者為政府行政推動之主張、意思、方法、策略或手段,包含一連串經過規劃和有組織的行動或活動;後者泛指管理檔案所涉及之各項決策、命令、法規、理論、文化或習慣,以促使各機關或檔案管理人員遵守與執行,可視之為政策之具象體現,為社會文化與記憶之總和。

系統號:

P-015016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中正(特交文電至其他)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中正(特交文電至其他)

標題: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中正(特交文電至其他)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中正編輯委員會 編著

內容簡介:

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檔案」(一般俗稱「蔣檔」或「大溪檔案」),是蔣中正統軍領政期間之親筆手稿、文件、電令、諭告,也有經過幕僚統整之檔案彙編、事略稿本,並有蔣氏之相關文物照片等,時間涵蓋1924至1975年,為研究蔣中正生平及國民政府、國共內戰、1949至1975年間中華民國在台灣之歷史的珍貴重要史料。

「蔣中正總統檔案」原長期保存於蔣中正總統側近,一般人難窺其堂奧,1995年始分批移轉至國史舘庋藏。此十冊包括共匪禍國、俄帝陰謀、籌筆、淞滬抗日戰役史材、張羣先生文卷等特交文電檔案清單。(一套10冊不分售)

系統號:

P-015017

近代兩岸觀音信仰的新探索

近代兩岸觀音信仰的新探索

標題:

近代兩岸觀音信仰的新探索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李世偉 著

內容簡介:

中國觀音信仰的「民間化」作為相關研究的核心課題,近代兩岸觀音信仰的發展尤值得矚目, 除了時代意義與宗教生態的特質外,相關近代宗教文獻的問世出版,也直接促進研究的視野與深度,尤其近二十年來台灣大量的民間私藏的宗教文獻出版,更具有關鍵性的貢獻,這些長期以來散落各地、極易消失的文獻資料,之所以重要,正是還原「民間化」關鍵性的線索,也就是以民間宗教文獻探討「民間化」。本書受惠於此,得以較有系統性、大量地運用相關民間宗教文獻,呈現有別於過往學界的觀音信仰研究,也當是本書貢獻所在。

本書各篇所涉之主題,除了運用的資料,擁有更充足的民間宗教文獻外,在視角與選題上,也與前賢略有所別,大致上分為觀音救劫、民間教派與觀音信仰、台灣的普陀山進香、觀音與民間諸神的信仰互動、觀音感應故事等五個面向。為筆者2004~2019年相關研究之文章發表集成。

系統號:

P-015026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零年代的華北特殊化(一)~(三)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零年代的華北特殊化(一)~(三)

標題: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一九三零年代的華北特殊化(一)~(三)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黃自進、陳佑慎、蘇聖雄 主編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一九三〇年代的華北特殊化》分三冊,由黃自進、陳佑慎、蘇聖雄主編,除利用外交部檔案外,並加入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相關史料,以豐富史料,重新探索1930年代中日、內外各方勢力競逐下的華北問題。

系統號:

P-015057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國民政府北伐後中日直接衝突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國民政府北伐後中日直接衝突

標題:

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國民政府北伐後中日直接衝突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 編著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勢力進入中國,因國力懸殊,中國頓成列強瓜分角逐場所,不平等條約既是帝國主義勢力的依憑,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油然而生的根由。廢除不平等條約既是國民革命目標,北伐後爭取國際地位平等是國民政府外交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國與列強爭執的焦點。

國民政府北伐進行過程中,發生若干涉外事件,本書所輯南京事件(1927-1934)、漢口事件(1927-1931)、日本第一、二次出兵山東(1927-1929)均與日本有關。

系統號:

P-015059

黃郛日記(1929)~(1936)

黃郛日記(1929)~(1936)

標題:

黃郛日記(1929)~(1936)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黃郛 原著,任育德 主編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黃郛日記》書寫時段和生命中閒居莫干山、上海,重返政壇處理中日外交談判及國交往來相疊合,表現日記主人讀書讀報所思所想,情緒反應。這包括有關時局及世局發展之認知、理解、因應,以及日記主人之人際交往、聯繫網絡。

1927年間,黃郛重返政界,斡旋蔣介石、馮玉祥徐州相見。7月出任上海特別市市長,處理華洋勢力交匯前鋒重地之政務。1928年2月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任內處理南京國民政府與國際強權有所衝突之「南京事件」、「濟南事件」,因此遭致民間輿論之怨言,再度離開政壇,來往上海、莫干山之間,以讀書寫作、蒔花等活動沈潛消遣。黃郛早年即有寫日記習慣,現今只有少部分內容轉抄存世,其餘已告亡佚。1929年後,黃郛山居,擷取夫婦名中各一字,將莫干山居所命名為「白雲山館」,自許山館主人,已與先前心境、環境有異,得以記下保存至今《黃郛日記》之內容。1933年5月,黃郛復出政界,出任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與日本政府、關東軍秘密交涉談判塘沽協定。5月31日,最終協定達成。在中國高漲的民族反日情緒之下,黃郛成為輿論及不同政治勢力派系間之指責對象。1935年春,黃郛請長假離京南下休養,就此引退。1936年12月6日即以肝癌在上海逝世。6天以後的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7個月後的1937年7月7日深夜蘆溝橋事件爆發,也開啟了中日全面戰爭。

系統號:

P-015060

拼圖二二八

拼圖二二八

標題:

拼圖二二八

時間:

2019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陳儀深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我的二二八研究小史
第二章 論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原因
第三章 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關於其政治立場與角色功能的評估
第四章 南京政府對台灣二二八事件的處置──著重於蔣介石責任的分析
第五章 秋後算帳──二二八事件中的「綏靖」與「清鄉」
第六章 族群衝突、官逼民反與報復屠殺──論二二八事件的性質定位
第七章 代結論:「紀念二二八」與台灣民族主義──以日本、美國的台獨運動為中心

附錄一 為何考證?如何解讀?──評論黃彰健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
附錄二 雲嘉二二八再探──口述史與檔案的對照研究

系統號:

P-015049

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

標題:

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

時間:

2019年6月

出版單位:

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作者:

李力庸 主編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桃園研究的建立與實踐(許雪姬)

方志與文獻
戰後桃園縣各鄉鎮市志編纂的特色與侷限(鄭政誠)
桃園區域研究刊物的編纂與發行(陳世榮)

制度與社會
水利、祭祀、豪強三者之聯動關係――以大溪南興與八德霄裡為中心(吳振漢
戰後的土地改革在桃園――以地主為中心的視角研究(民國 38-44 年)(莊濠賓)

金流、物流與人流
新高銀行與北臺灣茶葉的資金流動――兼論桃園地區三支店的經營(張怡敏)
戰後桃園地區稻米的生產與流通(李力庸)
前進「南下第一站」――民國80年代桃園地區的住宅市場(鄧宏旭)

生活與美學
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的變遷脈絡(沈豪挺、李美賢)
新加坡與鳳飛飛――《想入飛飛3688》電影的記憶敘事與聲音感知(黃美娥)

文化與實踐
與水共存:桃園陂塘水圳文化景觀之前瞻計畫(陳其澎)
復興泰雅的文化調查與社會實踐(楊馥祤、陳德懷)

系統號:

P-015105

學人側影

學人側影

標題:

學人側影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進興 著

內容簡介:

《學人側影》收入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著名學者黃進興院士近年來為「因緣所遇的學人」所作的多篇速寫:既有「惠我良多的飽學的師長」──余英時、齊邦媛、蕭啟慶;也有「歷數十年情誼的老朋友」──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王德威、葛兆光;還有桑代爾(Michael Sandel)、阿多格(Francois Hartog)、島田虔次、杜希德(Denis Twitchett)與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等雖僅有一面之緣,但曾做過深入交談的國際學人;乃至王冕、王國維等思想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寥寥數筆,「捕捉若干所見所聞」,道出各人性格與學問的吉光片羽,勾勒了一幅學界名宿的生動群像。

系統號:

P-014940

秦漢魏晉雜家考論:從《淮南子》到《劉子》

秦漢魏晉雜家考論:從《淮南子》到《劉子》

標題:

秦漢魏晉雜家考論:從《淮南子》到《劉子》

時間:

2019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梁德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淮南子》詮釋《莊子》方法探究〉、〈《淮南子》、《劉子》學說比義研究〉、〈《劉子》與《淮南子》、今本《文子》關係探究〉、〈論《劉子》對道家學說之承繼與取捨〉、〈《劉子》成於東晉時人説獻疑〉、〈「雜家」釋論〉六篇論文。六篇論文皆從不同角度對《淮南子》及《劉子》兩種雜家文獻作出深入研究,其中所論包括《淮南子》與《劉子》之因襲關係、《劉子》對道家學說之取捨、《劉子》的作者問題,乃至「雜家」學派能否成立等。作者將論文結集付梓,望能臂助學者研究《淮南子》及《劉子》兩書。

作者簡介
梁德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級榮譽,2005年),隨後留校進修,先後取得哲學碩士(2007年)及哲學博士(2010年)。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兼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及聯合書院伯利衡宿舍舍監。主要任教中國古代文獻科目,諸如「古籍導讀」,「雜家文獻選讀:《呂氏春秋》與《淮南子》」、「古代文獻經典選讀」、「先秦法家文獻選讀」等。研究興趣包括先秦兩漢文獻,中國史學史,明清經學等,著有《荀悦〈漢紀〉新探》(2011年)及學術論文多篇。

系統號:

P-014941

毛澤東的新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文化

毛澤東的新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文化

標題:

毛澤東的新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文化

時間:

2019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洪長泰 著,麥惠嫻 翻譯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在立國初期通過擴建天安門廣場,開展國慶工程,舉辦大型巡遊,提倡烈士崇拜,推行油畫和漫畫的圖像宣傳運動等文化政策,來加強人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鞏固政權的合法地位。這些政策最初受到蘇聯影響,但鼓吹民族自主的中共,決定另覓獨立的發展道路。

本書結合歷史、政治、文化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探究毛澤東等領導人如何把中國變成宣傳大國。作者運用檔案、內部通訊、圖像、專家的憶述等資料,說明官方如何利用種種政治文化形式,編寫了一部共產革命的英雄史。

作者簡介
洪長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講座教授(榮休)。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哲學),哈佛大學碩士(東亞研究)及博士(歷史學)。從事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中國民俗與民間文化、政治空間與歷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中譯本《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麥惠嫻,香港中文大學學士(新聞),波士頓大學碩士(公共傳播)。

系統號:

P-014942

日中関係史:1500年の交流から読むアジアの未來

日中関係史:1500年の交流から読むアジアの未來

標題:

日中関係史:1500年の交流から読むアジアの未來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作者:

Ezra F. Vogel 著,益尾知佐子 翻譯

內容簡介:

GDP世界二位の中國と、三位の日本の関係は、米中関係に次いで世界で二番目に重要な二國間関係だと言える。だが、日中関係は「緊迫」「危険」「難解」「複雑」という言葉が當てはまる。尖閣諸島周辺では、いまなお両國が日常的に対峙し、危険な衝突が起きる可能性が高い。もし二國間関係の取り扱いを間違えば、両國は軍拡競爭に走り、二國間、地域、グローバルな問題での協力は行き詰まり、最終的には紛爭になるだろう。

だが、日中関係を適切に取り扱うことができれば、両國は國際秩序と地域の協力枠組みを守るために協力し合える。貿易、経済建設、研究開発、平和維持、自然災害対応などの分野で、両國は力を合わせていけるはずなのである。

日中の指導者たちは、両國関係を発展させていくには、相手國が歴史に対して真摯に向き合うべきだと発言している。日中関係は1500年にわたる長い歴史を持ち、両國國民は過去の歴史に対する深く複雑な感情を有している。そのため、両國の研究者が集まって歴史観をすり合わせようとしても、新たな緊張関係を生みだし、重要な問題についてはほとんど合意が得られない。

しかし、両國の協力関係と友好関係のためには、歴史問題の超克は不可避の課題だ。本書は、日中両國の研究者であるエズラ・ヴォーゲルが、7世紀の遣隋使以來の1500年間におよぶ日中関係を網羅し、第三國人の視點から客観的な日中関係史を提供するものである。

系統號:

P-014996

侯景の亂始末記——南朝貴族社會の命運

侯景の亂始末記——南朝貴族社會の命運

標題:

侯景の亂始末記——南朝貴族社會の命運

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志學社

作者:

吉川忠夫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南風競わず——侯景の亂始末記
 白日黯し 朔北の嵐 蕭衍老公を縛取せん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の光と影 侯景の帰順
 天の使い 侯景叛く 台城の攻防
 偽約成る 台城落つ 侯景海上に果つ 余論

第二章 徐陵——南朝貴族の悲劇
 江南の使臣 公宴 獫狁の災 北斉王朝の誕生
 一家の悲運 楊僕射に與うる書
 梁の元帝政権始末 江南への帰還 陳覇先の登場 南朝の黃昏

第三章 後樑春秋——ある傀儡王朝の記錄
 江陵の陥落 長子に利あらず 竜躍の基趾
 附庸 壯心いまだ已まず
 百獣率舞 松筠の節 吾が君は反らず 結び

補篇 史家范曄の謀反

系統號:

P-015065

漢学という視座

漢学という視座

標題:

漢学という視座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戎光祥出版

作者:

牧角悦子、町泉寿郎 編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総論――日本と漢学
 第一章 漢学とは何か(町泉寿郎) 
 第二章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思想――儒教文化を中心に(市來津由彦) 
 第三章 日本漢文学――その定義と概論(牧角悦子)

第Ⅱ部 日本文学史と中国古典
 第一章 上代文学と中国古典(藏中しのぶ) 
 第二章 中古文学と漢学(五月女肇志)
 第三章 中世文学と中国古典――蟋蟀と蛍の歌から(植木朝子) 
 第四章 近世文学と中国古典(湯浅佳子) 
 第五章 近代文学と中国古典(古田島洋介) 

第Ⅲ部 日本漢学をめぐる諸問題
第一章 近代文学と漢文小説――依田学海の作品から考える(楊爽)
 第二章 漢学・洋学・国学(町泉寿郎・佐藤賢一・城崎陽子) 
 第三章 『論語』と近代文学(江藤茂博編)
        
【研究の窓】
 儒教 渡邉義浩 
 径山無準師範と日本の五山文学(江静) 
 白話小説になった日本文学――漢訳「忠臣蔵」をめぐって(奥村佳代子)
 論語と算盤(町泉寿郎)

系統號:

P-014938

「神國」の殘影:海外神社跡地寫真記錄

「神國」の殘影:海外神社跡地寫真記錄

標題:

「神國」の殘影:海外神社跡地寫真記錄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國書刊行會

作者:

稲宮康人、中島三千男 編著

內容簡介:

第I部 海外神社の歴史的概観
 第1章 全體的概観
  1. 海外神社とは
  2. 海外神社の類型
  3. 海外神社の數、併せて「無願神祠」(未公認神社)の重要性  
  4. 海外神社の時期區分
 第2章 地域別概観(1)――東北アジア、ミクロネシア
  1. 台灣
  2. 樺太
  3. 朝鮮
  4. 南洋群島
  5. 関東州・満洲
  6. 中華民國
第3章 地域別概観(2)――東南アジア
  1. 佔領政策
  2. 神社政策
  3. 東南アジア各國、地域の神社
  4. 神社と現地住民
第II部 海外神社跡地の現在
 第1章 海外神社跡地の景観変容の四類型
 第2章 海外神社跡地の景観変容の要因
  1. 政治的要因
  2. 観光資源としての神社跡地
  3. 支配交代の刻印
 おわりに

「“くに” という主題系――寫真家稲宮康人の探究」大日方欣一
「各神社解説」稲宮康人

系統號:

P-015066

蘆田均と日本外交:連盟外交から日米同盟へ

蘆田均と日本外交:連盟外交から日米同盟へ

標題:

蘆田均と日本外交:連盟外交から日米同盟へ

時間:

2019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矢嶋光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課題と方法/外交官としての出発(生い立ちと資質/霞が関外交のなかの蘆田均/歐州経験と普遍主義的國際政治観の形成/補論1 外務省連盟派の形成とその位置〈國際連盟帝國事務局の組織と編成/省內における連盟派とその位置〉以下細目略/政黨政治家への転身(満州事変の勃発と外務省との袂別/満州事変外交論)/外務省との協働と対抗(軍部の抑制と外務省との協働/防共外交批判と倒閣運動/補論2 蘆田均と『ジャパン・タイムズ』)/崩壊する秩序のなかで(日中戦爭の勃発と國際政治観の変容/日中戦爭外交論/日米開戦以後/補論3 日中戦爭勃発以後の政治活動とその人脈)/日本外交の再生を目指して(「蘆田修正」とその意図/冷戦の顕在化と「蘆田覚書」)/再軍備論者への道(朝鮮戦爭の勃発と再軍備論の登場/吉田派と反吉田派のはざまで)/終章 総括と意義

系統號:

P-015069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日本人の歴史と体験:北東アジアの過去と現在を次世代に伝えるために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日本人の歴史と体験:北東アジアの過去と現在を次世代に伝えるために

標題: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日本人の歴史と体験:北東アジアの過去と現在を次世代に伝えるために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太田滿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日本人に向き合う

第1章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日本人の歴史
第2章 中国残留の生活体験
第3章 サハリン残留の生活体験
第4章 中国・サハリン帰国者の現在

第Ⅱ部 次世代に伝える――学校教育の中で
第5章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日本人学習の展開
第6章 中国・サハリン残留を取り上げた社会科授業

系統號:

P-014954

東アジア海域から眺望する世界史:ネットワークと海域

東アジア海域から眺望する世界史:ネットワークと海域

標題:

東アジア海域から眺望する世界史:ネットワークと海域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鈴木英明 編著

內容簡介:

21世紀に入りグローバル化が進展するなかで、従来の一国史をはじめとする既存の歴史単位に依らない新たな歴史像が模索されている。海を中心とする歴史―海域史―はそのような新たな歴史像構築への貢献を期待され、2000年代以降、歴史学のなかで大きく発展してきた分野である。本書では、その到達点に立ち、海域史研究の新たな可能性をネットワーク論の観点から模索する。

系統號:

P-014955

長崎唐通事の満洲語学

長崎唐通事の満洲語学

標題:

長崎唐通事の満洲語学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松岡雄太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翻訳満語纂編』と『翻訳清文鑑』の編纂過程
第2章 『翻訳満語纂編』の語句選択基準
第3章 満洲文字のかな表記
第4章 見出し満洲語の表記
第5章 満洲語語釈の日本語訳
第6章 駒澤大學図書館濯足文庫本について
第7章 唐通事にとって満洲語學習とは何だったのか

系統號:

P-014978

明代国子監政策の研究

明代国子監政策の研究

標題:

明代国子監政策の研究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渡昌弘 著

內容簡介:

緒言

第一章 元明交替と国子学政策の継承
第二章 明初の科挙復活と監生
第三章 歴事出身法の再検討
第四章 監生の増減
第五章 明代中期の国子監官と監生
第六章 嘉靖期の国子監政策
第七章 明代後期、南人監生の郷試受験
第八章 捐納入監概観
第九章 捐納監生の資質
第十章 監生の回籍
第十一章 国子監入学者の一検討入監
結言

系統號:

P-014992

中華民国と文物:国家建設に果たした近代文物事業の役割

中華民国と文物:国家建設に果たした近代文物事業の役割

標題:

中華民国と文物:国家建設に果たした近代文物事業の役割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作者:

張碧惠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本書の課題と視角
第1章 近代文物事業の黎明──清末民初の文物保護事業
第2章 中央集権的近代文物事業の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期の文物保護事業
第3章 民国政治空間のなかの「清王朝文物」――「清王朝文物」・故宮博物院をめぐる諸問題
第4章 文物南遷──対日抗戦期の文物保護事業
第5章 可視化された文物──展覧会と近代文物事業
第6章 文物の「戦後処理」──戦後の文物返還・帰還をめぐる近代文物事業
補論 辛亥革命から北京政変前後における「清室宝物」をめぐる議論──『順天時報』の社論・論説分析を中心に
終章 未完のプロジェクトとしての近代文物事業

系統號:

P-014994

天皇と軍隊の近代史

天皇と軍隊の近代史

標題:

天皇と軍隊の近代史

時間:

2019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加藤陽子 著

內容簡介:

総 論 天皇と軍隊から考える近代史
 1 天皇と軍隊、その特別な関係
 2 軍の論理と「幕府」論の存在
 3 徴兵制と軍人勅諭
 4 宮中側近への攻撃と満州事変の作為
 5 共產主義の影
 6 士官候補生の天皇観
 7 事件の計畫性について
 8 上海事変の持った意味とは
 9 皇族という不安と詔書渙発
 おわりに

第1章 戦爭の記憶と國家の位置づけ
 はじめに
 1 戦爭の記憶
 2 日清戦爭研究の現在
 3 日露戦爭研究の現在
 おわりに

第2章 軍國主義の勃興──明治維新から第一次世界大戦終結まで
 はじめに
 1 日本の朝鮮観・中國観の特質
 2 政軍関係の特質と構造
 3 日清・日露開戦の過誤と正當化の論理
 4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権益と國際情勢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中の「戦後」構想──講和準備委員會と幣原喜重郎
 はじめに
 1 背景となる時代狀況
 2 會議錄の分析
 3 どのような論拠で利権を奪取するか
 おわりに

第4章 一九三〇年代の戦爭は何をめぐる闘爭だったのか
 はじめに
 1 國際軍事裁判所條例の革命性
 2 指導者責任論が成立した背景
 3 一九三〇年代アメリカの「中立」
 4 日中戦爭を語る語彙から見えるもの

第5章 総力戦下の政─軍関係
 はじめに
 1 政軍関係論と第一次大戦
 2 統帥権の內実の変容
 3 宣戦佈告なき戦爭
 4 対米英蘭戦爭へ
 おわりに

第6章 大政翼賛會の成立から対英米開戦まで
 はじめに
 1 歐州情勢の激変と近衛新體制の始動
 2 國策決定の新方式と非決定の內実
 3 「革新」派の論理と大政翼賛會の成立
 4 三國同盟の調印と自主的決定の確保
 5 國際関係のなかの日米交渉

第7章 日本軍の武裝解除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はじめに
 1 武裝解除をめぐる攻防
 2 昭和天皇と遼東還附の詔勅
 3 アメリカのジレンマ
 4 実際の武裝解除過程
 おわりに

第8章 「戦場」と「焼け跡」のあいだ

系統號:

P-015056

狩野直禎先生追悼--三国志論集

狩野直禎先生追悼--三国志論集

標題:

狩野直禎先生追悼--三国志論集

時間:

2019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三国志学会 編著

內容簡介:

軍師中郎将諸葛亮の荊州時代(梁満倉)
阮籍と陳泰――「詠懐」其二十一を読む(大上正美)
宋文帝の即位とその「代邸の舊」――南朝の都督制と皇弟皇子の出鎮(石井仁)
曹操と楽府(二)――「歌以言志」「歌以詠志」の意味するもの(牧角悦子)
「献詩并疏」の曹植(稀代麻也子)
晋楽所奏「怨詩行」考――曹植に捧げられた鎮魂歌(柳川順子)
習鑿齒の『漢晋春秋』における「正」と「統」(渡邉義浩)
徐陵の文学について(安藤信廣)
洪満と関帝信仰――『容斎四筆』巻八「寿亭侯印」を手がかりに(伊藤晋太郎)
蔡沈『洪範皇極内篇』の八十一章――『太玄』との関わりから(辛賢)
元雑劇「両軍師隔江闘智」と孫夫人(後藤裕也)
遺香堂本『三国志』について(中川論)
大沼枕山の文学世界における曹植「洛神賦」(大村和人)
東南アジアの関帝廟(二階堂善弘)

系統號:

P-014993

中國陶磁史

中國陶磁史

標題:

中國陶磁史

時間:

2019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國書刊行會

作者:

葉喆民 著,出川哲朗 監訳,徳留大輔、新井崇之 訳

內容簡介:

第1章 陶器の起源
第2章  新石器時代における陶器の分佈と編年
第3章  夏商周時期の主要な製陶工芸技法
第4章  秦漢時期における陶器の発展と瓷器の出現
第5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の陶瓷
第6章 隋代陶瓷の普及と向上
第7章 唐代陶瓷の輝きと到達點
第8章 宋代陶瓷の高峰
第9章  遼金西夏陶瓷の民族風格(民族的雰囲気)
第10章  新しい道を開いた元代瓷器 
第11章  明代陶瓷業の斬新な様相
第12章 清代陶瓷業の繁栄

系統號:

P-015070

中國武術史大観(增訂版)

中國武術史大観(增訂版)

標題:

中國武術史大観(增訂版)

時間:

2019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國書刊行會

作者:

笠尾恭二 著

內容簡介:

序文 

第一章 中國武術の起源と確立
 第一節 古代中國における戦闘技術の発達 
 第二節 殷周時代の戦闘技術 
 第三節 拳法と角抵──徒手格闘術の起源と伝播 
 第四節 諸子百家の思想と武術への影響 
 第五節 中華帝國の成立と中國武術の確立 

第二章 中國武術の発達Ⅰ 少林寺武術の源流と展開
 第一節 達磨大師拳法開祖説の虛実 
 第二節 中國仏教史上における達磨 
 第三節 嵩山少林寺の歴史 
 第四節 明代少林寺の武僧 
 第五節 明代少林寺武術の実技 

第三章 中國武術の発達Ⅱ 倭寇動亂期の兵法再興と日中武術交流
 第一節 日本海賊の系譜 
 第二節 嘉靖期海寇反亂の激化 
 第三節 勇將戚継光による倭寇撃滅戦法と武術の再編 
 第四節 《拳経》三十二勢の分析──古流中國拳法のメルクマール 
 第五節 明代における日中武術の交流(一)──日本刀術の中國流伝 
 第六節 明代における日中武術の交流(二)──「鳥銃」の伝來とその普及 
 第七節 明代における日中武術の交流(三)──陳元贇と日本柔術の成立 

第四章 中國武術の発達Ⅲ 太極拳武術の生成と発展
 第一節 「太極拳」の成立過程 
 第二節 『太極拳経』と『陰符鎗譜』──王宗岳訣文の実體 
 第三節 內家拳の系譜 
 第四節 『寧波府志』〈張松渓伝〉の問題點 
 第五節 陳家溝陳氏一族の武術的伝統 

第五章 中國武術の展開
 第一節 清朝治下の秘密結社と南派少林拳の成立 
 第二節 琉球への拳法伝來──日本空手道の源流 
 第三節 義和拳の反逆 
 第四節 「國術」へ──辛亥革命と近代武術の普及発展 
 第五節 現代中國における「武術運動」

系統號:

P-015071

図説国子監:中国歴代王朝における最高学府

図説国子監:中国歴代王朝における最高学府

標題:

図説国子監:中国歴代王朝における最高学府

時間:

2019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科学出版社東京

作者:

孔喆 著,岩谷季久子 翻譯

內容簡介:

国子監の由来
北京国子監の歴史
国子監の役割と管理
国子監の教育施設
国子監の学生
国子監の教育
国子監の儀式
国子監へのいざない
国子監の名士小伝

系統號:

P-014939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宗教学術史:イスラーム篇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宗教学術史:イスラーム篇

標題: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宗教学術史:イスラーム篇

時間:

2019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アリム・トヘテイ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節 課題の意義、前期研究及び構想
 第二節 時代背景

第一章 人物、機構及び学術刊行物
 第一節 学術の基礎を築いた人物
 第二節 機構及び学術刊行物

第二章 学術会議
 第一節 二〇〇〇年以前
 第二節 二〇〇〇年以後

第三章 辞書事典類、史料整理
 第一節 辞書事典類
 第二節 史料収集と整理

第四章 歴史分野の研究
 第一節 中国のイスラーム史研究を中心とする
 第二節 世界のイスラーム史研究を中心とする

第五章 教(経、法、義、派)学分野の研究
 第一節 中国のイスラーム研究を中心とする
 第二節 世界のイスラーム研究を中心とする

第六章 哲学と政治分野の研究
 第一節 哲学分野の研究
 第二節 政治分野の研究

第七章 文化及び他分野の研究
 第一節 イスラーム文化分野の研究
 第二節 文明対話などの分野の研究

終章

系統號:

P-014953

Corporate Conquests: Business, the State, and the Origins of Ethnic Inequ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Corporate Conquests: Business, the State, and the Origins of Ethnic Inequ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標題:

Corporate Conquests: Business, the State, and the Origins of Ethnic Inequ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時間:

March, 2020

出版單位: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C. Patterson Giersch

內容簡介:

Tenacious patterns of ethnic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persist in the rural, largely minority regions of China's north- and southwest. Such inequality is commonly attributed to geography,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recent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Corporate Conquests, C. Patterson Giersch provides a desperately-needed challenge to thes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s by tracing the disempowerment of minority communities to the very beginnings of China's modern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emergence of private and state corporations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late-1800s and early 1900s, the book reveals how entrepreneurs centralized corporate power even as they expanded their businesses throughout the Southwest and into Tibet, Southeast Asia, and eastern China. Bringing wealth and cosmopolitan lifestyles to their hometowns, the merchant-owners also gained greater access to commoditi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Southwest's many indigenous minority communities. Meanwhile, new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shaped the creation of state-run corporations, which further concentrated resources in the hands of outsiders. The book reveals how important new ideas and structures of power, now central to the Communist Party's repertoire of rule and oppression, were forged, not along China's east coast, but along the nation's internal borderlands. It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wishing to learn about China's unique state capitalis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inequality.

Editor Bio
C. Patterson Giersch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Wellesley College. He is the author of Asian Borderlands (2006).

系統號:

P-014930

Rise of a Japanese Chinatown: Yokohama, 1894–1972

Rise of a Japanese Chinatown: Yokohama, 1894–1972

標題:

Rise of a Japanese Chinatown: Yokohama, 1894–1972

時間:

March, 2020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ric C. Ha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Ethnic Unity, 1894–95
2. Expatriate Nationalists and the Politics of Mixed Residence, 1895–1911
3. Cooperation, Conflict, and Modern Life in an International Port, 1912–32
4. Sino–Japanese War,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and the Yokohama-ite Identity, 1933–45
5. A Town Divided: The Cold War in Yokohama Chinatown, 1945–72
Conclusion: Minorities in a Monoethnic State and the Micropolitics of Everyday Life
Appendix

系統號:

P-014965

Becoming Guanyin: Artistic Devotion of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coming Guanyin: Artistic Devotion of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標題:

Becoming Guanyin: Artistic Devotion of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時間:

January, 2020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Yuhang Li

內容簡介:

The goddess Guanyin began in India as the bodhisattva Avalokiteśvara, originally a male deity. He gradually became indigenized as a female deity in China over the span of nearly a millennium. By the Ming (1358–1644) and Qing (1644–1911) periods, Guanyin had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female deity in China. In Becoming Guanyin, Yuhang Li examines how lay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forged a connection with the subject of their devotion, arguing that women used their own bodies to echo that of Guanyin.

Li focuses on the power of material things to enable women to access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In particular, she examines how secular Buddhist women expressed mimetic devotion and pursued religious salvation through creative depictions of Guanyin in different media such as painting and embroidery and through bodily portrayals of the deity using jewelry and dance. These material displays expressed a worldview that differed from yet fit within the Confucian patriarchal system. Attending to the fabrication and use of “women’s things” by secular women, Li offers new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shipped and worshipper in Buddhist practice. Combining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theoretical insights from both art history and Buddhist studies, Becoming Guanyin is a field-changing analysis that reveals the interplay among material culture, religion, and their gendered transformations.

Author Bio
Yuhang Li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in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he cocurated with Judith Zeitlin the exhibition Performing Images: Opera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and coedited the resulting catalog based on the exhibition.

系統號:

P-014980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標題: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時間:

January, 2020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mes McMullen

內容簡介:

How has Confucius, quintessentially and symbolically Chinese, been received throughout Japanese history?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provides the first overview of the richly documented and colorful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East Asian ritual to venerate Confucius, known in Japan as the sekiten. The original Chinese political liturgy embodied assumptions about sociopolitical order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Japan. Over more than thirteen centuries, Japanese in power expressed a persistently ambivalent response to the ritual’s challenges and often tended to interpret the ceremony in cultural rather than political terms.

Like many rituals, the sekiten self-referentially reinterpreted earlier versions of itself. James McMullen adopts a diachronic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itual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McMullen sheds fresh light on Sino–Japanese cultural relations and on the distinctiv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Successive sections of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 trace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ceremony through two major cycles of adoption, modification, and decline, first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Japan, then in the late feudal period culminating in its rejection at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 epilogue sketches the history of the ceremony in the altered conditions of post-Restoration Japan and up to the present.

Author Bio
James McMullen is a University Lecturer in Japanese (Retired) and Fellow Emeritus of Pembroke and St Antony’s Colleges,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系統號:

P-014964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Chinese Drum Ballads, 1800–1937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Chinese Drum Ballads, 1800–1937

標題: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Chinese Drum Ballads, 1800–1937

時間:

January, 2020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argaret B. Wan

內容簡介: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provides a richly textured pictur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s. Drum ballad texts (guci) evok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erformance traditions of their day, a practice that flourished in North China. Study of these narratives opens up surprising new perspectives on vital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 cre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 centr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cultures; the transmission of legal knowledge and popular ideals of justice; and the impact of the changing technology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texts.

Margaret B. Wan maps the dissemination over time and space of two legends of wise judges; their journey through oral, written, and visual media reveals a fascinating but overlooked world of “popular” literature. While drum ballads form a distinctively regional literature, lithography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drew them into national markets. The new paradigm this book offers will interest scholars of cultural history, literature, book culture, legal hist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uthor Bio
Margaret B. W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World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系統號:

P-014966

In China's Wake: How the Commodity Boom Transform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South

In China's Wake: How the Commodity Boom Transform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South

標題:

In China's Wake: How the Commodity Boom Transform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South

時間:

January, 2020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Nicholas Jepso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World Markets in China’s Wake
2.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Under Shifting Global Regimes
3. The Rise of China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ost-Neoliberal Breaks
4. A Typology of Political-Economic Trajectories Under Commodity Boom Conditions
5. Neodevelopmentalist Type: Argentina and Brazil
6. Extractivist-Redistributive Type: Ecuador, Bolivia, and Venezuela
7. Extractivist-Oligarchic Type: Angola and Kazakhstan
8. Donor-Dependent Orthodoxy Type: Zambia, Laos, and Mongolia
9. Homegrown Orthodoxy Type: Jamaica, Peru, South Africa, Colombia, and Indonesia
10. China and Global Transformation
Appendix: Research Design—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系統號:

P-014979

Democracy in China: The Coming Crisis

Democracy in China: The Coming Crisis

標題:

Democracy in China: The Coming Crisis

時間:

November, 2019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iwei Ci

內容簡介:

Preface
Introduction: A Prudential Approach to Democracy
I. The Legitimation Crisis
1. Legitimacy and Performance
2. The Question of Regime Perpetuation
II. The Democratic Challenge
3. The Case for Democracy
4. Democracy and the Self-Protection of Society
5. Contradictions and Arrested Transitions
6. Democratic Preparation
III. The International and Hong Kong Dimensions
7. Democracy at Home and Legitimacy around the World
8. Two Systems, One Democratic Future
Concluding Reflections

系統號:

P-014967

Mass Vaccination: Citizens' 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

Mass Vaccination: Citizens' 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

標題:

Mass Vaccination: Citizens' 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

時間:

October, 2019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ary Augusta Brazelton

內容簡介:

While the eradication of smallpox has long been documented, not many know the Chinese roots of this historic achievement. In this revelatory study, Mary Augusta Brazelton examines the PRC's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of the 1950s to explain just how China managed to inoculate almost six hundred million people against this and other deadly diseases.

Mass Vaccination tells the story of the people, materials, and systems that built these campaigns, exposing how, by improving the nation's heal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quickly asserted itself in the daily lives of all citizens. This crusade had deep roo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hen researchers in China's southwest struggled to immunize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its legacy was profound, providing a means for the state to develop new forms of control and of engagement. Brazelton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of vaccination policies for national governance, from rural health care to Cold War-era programs of medical diplomacy. By embedding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within international currents, she highlights how and why China became an exemplar of primary health care at a crucial moment in global health policy.

Author Bio
Mary Augusta Brazelton is University Lecturer in Global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at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系統號:

P-014968

Sovereignty Experiments: Korean Migrants and the Building of Borders in Northeast Asia, 1860–1945

Sovereignty Experiments: Korean Migrants and the Building of Borders in Northeast Asia, 1860–1945

標題:

Sovereignty Experiments: Korean Migrants and the Building of Borders in Northeast Asia, 1860–1945

時間:

July, 2019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ary Augusta Brazelton

內容簡介:

Sovereignty Experiments tells the story of how authorities in Korea, Russia, China, and Japan—through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border regulations, legal categorization of subjects and aliens, and cultural policies—competed to control Korean migrants as they suddenly moved abroad by the thousand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lyssa M. Park argues that Korean migrants were essential to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sovereignty across four states because they tested the limits of state power over territory and people in a borderland where authority had been long asserted but not necessarily enforced. Traveling from place to place, Koreans compelled statesmen to take notice of their movement and to experiment with various policies to govern it. Ultimately, states' efforts culminated in drastic measures, including the complete removal of Koreans on the Soviet side. As Park demonstrates, what resulted was the stark border regime that still stands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today.

Skillfully employing a rich base of archival sources from across the region, Sovereignty Experiments sets forth a new approach to the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Northeast Asia. By focusing on mobility and governance, Park illuminates why this critical intersection of Asia was contested, divided, and later reimagined as parts of distinct nations and empires. The result i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 migration, identity, and state making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sia and Russia.

Author Bio
Alyssa M. Park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系統號:

P-01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