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發布2017年臺灣閱讀風貌,臺灣閱讀力再躍升
標題:
內容簡介:
「106年臺灣閱讀風貌發布暨社區資訊站啟動記者會」於2018年3月2日(星期五)上午10時30分,在教育部5樓大禮堂舉行。活動中除公布106年全民使用圖書館的服務及資源調查結果外,並表揚全國公共圖書館愛閱達人23名,以及臺灣愛閱之城,並啟動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公共資訊站。
本館自2011年起,每年發布「臺灣人閱讀品味」相關報告,今(2017)年持續規劃辦理統計調查。記者會首先由新北市板橋區新埔國民小學舞蹈班帶來富有趣味及創意的舞蹈及氣勢磅礡民族舞蹈,為今日的表揚活動揭開序幕,透過活潑的表演,展現閱讀的美好,得到滿場貴賓與來賓之熱烈掌聲。
教育部朱主任秘書楠賢致詞時表示,多閱讀可以促進腦力,擁有閱讀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到失智症,而且閱讀也是國人需具備的重要素養,他也特別感謝出版社及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上的努力,更期許未來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提升閱讀品質與閱讀數量,並鼓勵出版社多出版好書,讓民眾閱讀好書。
本館曾淑賢館長也向全國媒體及在場來賓分析、說明臺灣閱讀力再躍升之調查結果;民國106年共有8,622萬人次走入各地公共圖書館,2,050萬的借閱人次,高達7,493萬冊的圖書被借閱,都比105年成長(進館人次增加了992萬,成長13.00%;借閱人次增加了49萬人次,成長2.45%;借閱冊數增加了325萬,成長4.53%),顯示教育部及公共圖書館在推動閱讀的工作上獲得顯著的績效;此外,國人最有興趣的閱讀主題是語言文學類,年度借閱冊數高達3,674萬,占年度總借閱量的49.03%;以不同年齡層閱讀人口的分布來看,則以35-44歲壯年讀者為閱讀主力人口,他們的借閱冊數是2,133萬冊,占年度總借閱量的28.47%。
分析國人的閱讀喜好,發現106年年度最受讀者喜愛圖書由黃易的武俠小說包辦前3名,分別是《日月當空》(借閱次數高達4,968)穩坐榜首、《龍戰在野》(借閱次數3,372)、《大唐雙龍傳》(借閱次數3,288)。
為瞭解各縣市鄉鎮之閱讀風氣,國圖特別就各鄉鎮人口及其圖書館近三年圖書借閱情形分析民眾閱讀風貌。苗栗縣三灣鄉為閱讀風氣最盛城市,連續三年皆為借閱率最高之城鎮,近三年平均借閱冊數高達14.07冊。第二名為新竹縣寶山鄉,近三年平均借閱冊數7.17冊;第三名為彰化縣員林市,近三年平均借閱冊數5.70冊。與臺灣經常借鏡、學習的國際大都會圖書館相較,三灣鄉平均借閱冊數(14.07冊)直逼芬蘭赫爾辛基(15.57冊)、加拿大溫哥華(15.28冊),更勝於加拿大多倫多(12.25冊)以及鄰近的新加坡(7.09冊)及香港(7.82冊),令人刮目相看。
本活動在來自全國各地的愛閱達人及觀禮家長、來賓與教育部朱主任秘書、曾館長及各館館長及出版社各界代表合影下溫馨熱鬧的圓滿順利結束。
照片說明:「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資訊站」啟動儀式
系統號:
O-011514
國家圖書館參加「漢學數位基礎建設研討會」活動報導
標題:
內容簡介:
2018年3月14-16日,由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哈佛大學包弼德教授邀集來自各國的漢學家、圖書館學家,以及資料庫工作者等共計100餘位會議代表,齊聚上海哈佛中心共同參與「漢學數位基礎建設研討會」,本館亦由莊惠茹編輯、魏家惠編輯以及王宏德助理編輯出席會議,並介紹本館的「 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電子書刊送存閱覽服務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等重要的漢學資源建設成果。
有鑑於各種數位系統對現代學術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其功能、涵蓋範圍和複雜性也變得越來越關鍵。因此,有必要儘早規範一些可供永續發展的機制,以便支持未來的數位人文資源建設。因此,本次會議的目標,除了界定漢學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範疇之外,也期待能夠讓與會人員透過各自漢學基礎建設成果的分享,進行跨學科領域的討論,了解各類型文本數位化工具,和共建共享平台的最新技術性與制度性發展,以商討如何加強相關數位平台的可擴展性及合作方案,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有哪些具體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
照片說明:王宏德助理編輯(左起)、包弼德教授、莊惠茹編輯、魏家惠編輯
系統號:
O-011574
「臺灣記憶」全新風貌上線,歡迎各界使用
標題: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新系統於2018年1月31日起以全新面貌對外服務,網址為https://tm.ncl.edu.tw;新介面結合GIS地理資訊功能與時間軸,並以圖像化的展示數位典藏資源,透過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於行動載具與電腦均可操作查詢,提升人文歷史探索與研究的易用性,歡迎上網試用,共同探尋臺灣人文與歷史的溫度。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於1992年建置發展,系統內含圖書文獻、史料、圖像及歷史人物等珍貴資料,包括了文字、聲音、影像等不同態樣,係本館蒐集典藏臺灣文獻史料之豐碩數位化成果,如日治時期臺灣明信片、各地老照片、舊籍、地方志、古書契、家譜、碑碣拓片等,經過數位化處理,及規格化詮釋分析各類型資料。該系統自2016年起更新架構,目前已收錄超過20萬筆詮釋資料,及240餘萬頁影像,今透過數位化與文獻保存與知識組織技術,以地理位置、時間軸與主題等型態,及全新的查詢檢索介面,呈現臺灣記憶的不同面向。
「臺灣記憶」系統將持續蒐集相關記憶資源,集合國家與社會力量,典藏與展示臺灣歷史人文風貌,以達資源分享與利用的目的。歡迎各界共襄盛舉。
系統號:
O-011520
海納百川、廣蒐圖書:國家圖書館歡迎退休教授贈書
標題:
內容簡介:
國圖自開館以來,屢獲公私機關及社會人士慷慨捐贈豐富而多樣的珍貴書刊,不僅豐富了本館的館藏,更有助於廣大的民眾利用參考。尤其教授們長期教學與研究需要,各有特殊主題及領域之珍貴藏書及文獻,能使國圖館藏更多元、充實,極大化的支援學術研究之功能。如嚴靈峰教授之先秦諸子舊籍、楊白衣教授之佛學著作、曾紹杰教授之印譜等藝術類圖書、梁丹丰教授之畫作及手稿、蕭滋教授之樂譜、李中和與蕭滬音教授之創作樂譜及手稿、魏子雲教授之紅學研究、馬壽華教授之藝術及文史圖書、馬漢寶教授之法律類圖書等皆特殊捐贈之縈縈大者。
捐贈圖書不僅是善舉、美德,更有貢獻於文化事業。為使教授之藏書能發揮持續效益,國家圖書館呼籲教授或其家屬,在退休後能捐贈圖書給國圖千秋萬世永久典藏。教授如果願意捐贈藏書,歡迎來電(信)告知。
捐贈業務聯絡:國家圖書館館藏發展及書目管理組
陳德漢先生(02)2361-9132分機133
E-mail: dhchen@ncl.edu.tw
系統號:
O-011519
《臺灣出版與閱讀》歡迎投稿
標題:
內容簡介: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於2017年12月號(228期)後正式停刊,2018年起以《臺灣出版與閱讀》季刊全新出發,這是為對出版與閱讀主題有興趣的各界人士所開創的知識分享園地。專欄內容包括「專題報導」、「讀書-主題閱讀」、「讀人─閱讀出版人」、「E出版」、「閱讀點線面」、「原創精粹-閱讀臺灣」及「閱新聞」,歡迎各界踴躍投稿。
有意投稿者,請至官網下載稿約: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7624.html
系統號:
O-011521
【徵才】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徵求所長
標題:
時間:
2018年5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公開徵求所長,初聘任期三年,得連任一次,所長並兼研究員或特聘研究員職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致力於社會或文化人類學及其相關領域之研究。
應徵者須具備中文溝通能力,並(1)具哲學博士學位,(2)學術成就卓越,(3)具大學教授或相當教授資格三年以上之經驗。
應徵者須填妥申請表,並提供三封推薦信,於2018年5月31日前,
郵寄送達臺灣臺北巿11529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遴選委員會」;申請表格請自行至官網下載。
系統號:
O-011638
【徵才】政治大學哲學系徵選博士後研究員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徵選「博士後研究人員」,需求專長為漢傳佛教哲學、漢譯佛教經典、或聖嚴思想,應聘截止日期為2018年4月30日(郵戳為憑)。
應檢附資料、聘期、工作內容等資訊,以及附加檔案。請至官網下載。若有相關問題,可洽政大哲學系官小姐。
電話:(02) 2939-3091轉62362
電子信箱:posty@nccu.edu.tw
系統號:
O-011609
【徵才】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誠徵專任教師
標題:
時間:
2018年5月31日截止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誠徵專任教師啟事
一、 職級: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二、 名額:1名。
三、 學術專長:文字學、古文字學。
四、 聘任日期:完成本校相關聘任程序後,依會議決議聘任日起聘。
五、 應徵資格:
(一)具有國內外大學相關科系博士學位。
(二)符合本校專任教師聘任資格審查要點之規定。
六、 檢附資料:
(一)完整個人資料表(請至本校人事室網頁下載「國立中山大學擬聘教師資料表」填寫)及著作目錄表(需含博士論文題目,目錄表請分類填寫,如為核心期刊請自行標注)。
(二)學經歷(教師證書、大學以上畢業證書)及榮譽證明(科技部獲獎證明等)。
(三)博士論文及最近五年內學術著作一份,如有五年以上具有重大影響力之著作敬請一併檢附。
(四)個人資料表及著作目錄電子檔請另以電子郵件傳遞至聯絡人信箱,通過本系初審後需另繳推薦信函三封。
七、本次甄選依據「國立中山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聘任規則」及「國立中山大學專任教師聘任資格審查要點」辦理,上述規則可於本校人事室網頁下載(http://ope.nsysu.edu.tw/files/11-1017-363.php#a3)。本系新進教師所開設課程時數,應授滿本校專任教師每週基本授課時數,不另併計抵充或酌減。
附註:應徵者請備妥前述資料於2018年5月31日前(以郵戳為憑)寄至:「(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楊濟襄主任收」
洽詢電話:07-5252000轉3053
聯絡人:李助教
傳真:07-5253069
E-mail: suchi@mail.nsysu.edu.tw
系統號:
O-011620
【徵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徵聘專任教師
標題:
時間:
2018年5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徵聘專任教師啟事
一、本系擬於107學年度聘請專任教師1位,108年2月1日起聘,應聘人必須:
1、資格:已具有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博士學位。
2、專長:台灣史(具田野調查或口述歷史經驗者尤佳)
任用資格視應聘人資歷及著作,得為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教授。
二、申請文件:
1、應徵教師履歷資料表,如網址;如另有詳細之履歷亦可一併附上。
2、著作目錄。
3、已授課程名稱及擬開課程綱要。
4、五年內之代表著作(請加標示)及其他著作、博士論文(英文論著請附中文摘要)各乙份。
5、博士學位證書影本(國外證書請附駐外單位驗證)及經歷證明書影本。
以上1、2、3項請附中文。
三、申請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5月15日截止(寄達)。
四、寄件地址:621嘉義縣民雄鄉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收(請註明應徵資料)。
網址:http://depthis.ccu.edu.tw (應徵教師履歷資料表可供下載)
電話:05-2720411轉21302 江先生
五、如有必要將邀請應聘者到本系面談、演講。
六、應徵資料恕不寄還,若需要寄還者,請附回郵。
系統號:
O-011572
【徵才】第17回「アジア太平洋研究賞(井植記念賞)」の博士論文募集のお知らせ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20日截止
內容簡介:
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の多様な文化が共生する”新たなアジア太平洋のビジョン”を明らかにするとともに、その実現に向けて広く社会に政策提言を行うことを目的に設立された’アジア太平洋フォーラム・淡路会議’では、「アジア太平洋研究賞(井植記念賞)」を設け、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に関する優れた人文・社会科学領域の博士論文を顕彰しています。このたび、第17回の受賞候補論文を募集しますので、ふるってご応募ください。
〈対象〉
日本の大学院で学んだ日本人及び留学生で、平成27年3月以降に当該大学院博士課程を修了し応募時点に於いて学位取得済(平成27年3月以降に単位取得退学し、その後博士の学位を取得している場合も可)、かつ大学院の指導教員から推薦を受けた者
〈論文〉
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における「多文化共生社会」の実現に資する人文・社会科学領域の研究をテーマとする論文であること。当賞に初めて応募する論文であること。
〈提出期限〉
2018年4月20日【必着】
〈受賞者及び賞の内容〉
受賞者数:2名程度
賞の内容:正賞及び副賞(井植記念賞100万円)
〈その他〉
応募・ご推薦に際しては募集要領をご覧ください。(アジア太平洋フォーラム・淡路会議ホームページに募集要項を掲載しております。)
http://www.hemri21.jp/awaji-conf/project/commendation/17th/index.html
また、過去の受賞者については、同ホームページの「顕彰事業」をクリックすればご覧いただけます
〈お問い合わせ先〉
〒651‐0073 神戸市中央区脇浜海岸通1‐5‐2 人と防災未来センター東館6F
公益財団法人 ひょうご震災記念21世紀研究機構
(アジア太平洋フォーラム・淡路会議事務局)
TEL: 078-262‐5713 FAX: 078‐262-5122
E‐mail: gakujutsu@dri.ne.jp
HP: http://www.hemri21.jp/awaji-conf/
系統號:
O-011516
【徵稿】《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專題「梁宗岱與中國現代詩學研究」徵稿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截止
內容簡介:
梁宗岱(1903-1983)既是詩人、詩論家,同時又是著名譯者,一生浸淫中、西文學,不但創作詞與新詩,翻譯陶淵明詩選,留法期間,尤其與梵樂希親密交往,也因此成為中國現代詩壇象徵主義的重要旗手。對於現代詩學而言,梁宗岱的詩論不僅具有中西比較文學上的重要性,他的實際創作也同時成為傳統詩詞與白話新詩轉變關鍵的具體見證。
本專輯將以「梁宗岱與中國現代詩學研究」為題,並針對以下子題,
公開徵稿:
1. 梁宗岱與傳統詩文研究。
2. 梁宗岱與比較文學研究。
3. 梁宗岱詩歌創作研究。
4. 梁宗岱文學批評研究。
5. 梁宗岱翻譯研究或梁宗岱研究相關論著之譯介。
敬邀 學界惠賜文稿,截稿時間為2018年9月初。
系統號:
O-011518
【徵稿】《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6期稿約
標題:
報導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出版之館刊《歷史臺灣》(以下簡稱本刊)為半年刊,每年五月及十一月各出版一期。第十五期於一0七年二月十六日截稿,預計一0七年五月出刊,第十六期於一0七年八月十五日截稿,預計一0七年十一月出刊。本刊刊登有關臺灣史及博物館研究之中、英文學術論著(三萬字為原則)、文物史料譯介(一萬字為原則)、田野調查短論(六千字為原則)、論壇(六千字為原則)、書評(六千字為原則)。尤其歡迎針對本館典藏、展示、推廣教育或運用本館館藏品之研究。
二、來稿之學術論著請務必包含中、英文篇名、投稿者之中、英文姓名,並請附中、英文摘要各約三至五百字、中、英文關鍵詞至多五個;其他文稿免附摘要、關鍵詞,惟仍須附英文篇名及英文姓名;所有文稿之文末請附引用文獻。來稿請依本刊體例撰稿,歷史學門請使用本刊歷史學門體例,藝術學門(即博物館研究)請使用本刊藝術學門體例,請勿同一篇文章使用不同學門體例,相關體例及申請書請至本館網站查詢下載:http://www.nmth.gov.tw/,或來信histwn@nmth.gov.tw索取。
三、投稿請一律寄文稿Microsoft Word電子檔一份;如寄文稿紙本者,請再附Microsoft Word電子檔。
四、來稿經審查通過後,視同著(譯)者同意授權本刊得針對來稿進行必要之編輯修改,並刊登於本刊紙本。著(譯)者應另簽署「著作授權同意書」,非專屬授權本館以及本館合作之機關、單位或資料庫業者,得永久無償利用授權著作,進行數位化典藏、重製、透過網路公開傳輸、授權用戶下載、列印等行為,或以連接網路或製作光碟方式發行。為符合數位化需求,並得進行必要之格式變更。
五、非屬本館員工之著(譯)者之著作,刊登後本館支付稿酬,著(譯)者並可獲得本刊當期三冊、發表之著作抽印本三十份。
六、經本刊發表之文稿,由著(譯)者自負文責。文稿牽涉著作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除本館館藏品外,請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刊不負著作權責任。經本刊發表之文稿,如經本館調查,確認有侵害第三人隱私權、智慧財產權,或故意偽變造引用資料,或其他違反學術倫理規範情節重大者,本館得撤銷該文稿及追繳稿酬,且著(譯)者三年內不得投稿本刊。其衍生之侵權爭議,著(譯)者無條件同意自行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另本館因爭議所受之損害,著(譯)者亦應負責。
七、來稿電子檔連同簽名之申請書(請上本館館刊網站下載)請逕寄:70946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收(封面註明:「投稿館刊《歷史臺灣》」);或將來稿電子檔連同申請書(簽名後之掃瞄檔)寄至:histwn@nmth.gov.tw,註明「投稿館刊《歷史臺灣》」。
八、請勿一稿兩投,來稿以未發表者為限;如發表於研討會中,請查明該研討會無出版論文集計畫;若為科技部等政府或非政府單位等補助之研究計畫成果及學位論文改寫者,亦請註明。若經查來稿已發表或一稿兩投屬實,將逕行退稿。
系統號:
O-011522
【徵稿】2018南華大學生命書寫文學獎徵稿訊息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20日截止
報導者:
王雅嫺
內容簡介:
2018南華大學生命書寫文學獎徵稿訊息
本校自2007年開始舉辦全國性【南華文學獎】,每年徵選單一文類,包括新詩、散文、小說,為文壇培育新銳創作菁英,已然成為年度文藝盛事。2015年欣逢教育部「國家生命教育中心」於本校正式揭牌成立,將本校創校以來,長期推動生命教育,三好校園與品德教育有成,更獲教育部評為「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肯定。是以,因應此一陶塑生命自覺與覺他的能量,將以「生命書寫」的反思與觀照,作為嶄新階段【生命書寫文學獎】之樹立風標。秉持「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的教育策略,培育「於己能安身立命,於人能關懷社會服務人群」的現代公民為目標。希望未來透過國家級「生命教育中心」進行多元的整合,同時也促進相關議題的開展。
一、宗旨:獎勵生命故事創作,提倡生命教育理念,推廣生命閱讀風氣。
二、主辦單位:南華大學文學系
三、合辦單位: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南華大學生命教育中心
四、協辦單位:南華大學文學系系學會
五、徵文對象:
l 大專組:(全國賽)目前就讀全國大學、包含博碩士研究生(含五專四至五年級),以及外籍在台留學,有正式學籍之學生。
l 高中組:(全國賽)目前就讀全國高中職校(含五專一至三年級),有正式學籍之學生。
六、本屆徵選散文類,舉凡有關生命之思考與體驗,包括親情、愛情、生死、人生困境乃至生態關懷等等,皆可入文。
大專組:總字數2000~3000字以內
高中組:總字數1000~2000字以內
每人限投一件。
七、獎項:
大專組:徵選5名,首獎1名,頒贈文學獎牌及獎金 1 萬元
推薦獎1名,頒贈文學獎牌及獎金 5 仟元
佳作3名,頒贈文學獎牌及獎金 3 仟元
高中組:徵選5名,首獎1名,頒贈文學獎牌及獎金 1 萬元
推薦獎1名,頒贈文學獎牌及獎金 5 仟元
佳作3名,頒贈文學獎牌及獎金 3 仟元
(如各組部分未達評審標準,將列為從缺)
八、收件日期:即日起至2018年4月20日截止(以郵戳為憑)。
九、評選:所有應徵稿件均密封處理,分初審(資格審查)、複審、決審三階段評選,並聘請文藝界先進擔任決審委員。
十、得獎公告:決審會議將邀請文壇名家出席決審,預計於6月上旬在本校舉辦。屆時將訊息公告於本系網頁,歡迎與會。入圍者將專函寄發通知邀請。
十一、得獎名單於2018年6月揭曉,公佈於南華大學「生命教育中心」、文學系網站與各協辦媒體。
十二、注意事項(徵稿辦法):
(一)參賽報名:
1.參賽報名表1份及個人資料蒐集聲明暨同意書1份。
2.每人限投1件,書面稿一式4份(一律以電腦打字,12級,字體新細明體,書寫方式直向橫寫,列印於A4紙張)
3.電子檔案1份 (參賽報名表及作品請寄至nh.literature@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南華大學生命書寫文學獎徵稿」篇名及姓名。
4.稿件請勿註記作者姓名或留有記號。文章總字數(不含題目),以word工具列上的【字數統計】為準。
(二)「作者資料」請於參賽表格具明篇名、作者真實姓名、就讀學校、年級(科系)、聯絡地址(含永久地址)、電話及E-mail。
(三)請附學生證和身分證(正反面)影印本各一份,必須足以證明在學。在台留學生繳交護照影本。(若學生證已電子化,請向學校申請在學證明)。
(四)報名方式:來稿請在信封上註明「南華大學生命書寫文學獎徵稿-高中組或大專組」字樣。寄至嘉義縣大林鎮南華路一段55號「南華大學文學系」收。(恕不退稿,請參賽者自留底稿)
(五)參選作品不得同時一稿兩投,並須未曾得獎及發表者。(含網路、校園文學獎及各種型態之刊物)。
(六)得獎作品經發現資格不符、冒名頂替,或抄襲等觸犯任何著作權之情事者,一律取消得獎資格,追回獎金、獎牌,而其損害第三人之權利部分,則由作者自行負責。
(七)得獎作品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但主辦單位得以任何形式推廣、保存及轉載,不另付稿酬。(入圍作品將於決審會議當天集結成冊,並限定會議使用)。
(八)不追加任何獎項。
(九)詳細參賽辦法,請參閱南華大學文學系網站:http://nhulit2.nhu.edu.tw,連絡電話:(05)2721001轉2131王小姐。
(十)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以隨時修訂並公佈。
系統號:
O-011523
【徵稿】《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0期徵稿
標題: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內容簡介:
1.《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以下簡稱本學刊)於二○○四年六月創刊,為純學術性刊物,主旨期望以東亞為視野與方法,以經典及價值 理念為主要課題,以人文社會為研究脈絡,重新省思「傳統」與「現代」的關聯性,並以「東亞世界」之整體性觀點來研究文明與文化之內涵及其發展,奠定廿一世紀東亞文明與其他文明對話之基礎。本學刊為半年刊,發表園地全面公開,竭誠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賜稿。
2.本學刊刊載以研究性論文為主,兼及研究討論、述評、書評及其他相關之論述。本學刊兼收中、英語文稿,來稿應依本學刊〈撰稿格式〉寫作:中文論文文稿以一萬到二萬為原則,英文論文文稿以十五頁到四十頁(兩倍行高或隔行打)為原則;譯稿以學術名著為限,並須附考釋、註解及分析討論;其他各類文稿,中文以一萬為限,英文以十五頁為限(以上均含註腳、註解、參考文獻及空白元)。
3.文稿內容以資策會大五碼(Big-5)或統一碼(Unicode)繁體漢集為準,簡體中文請自行轉換碼;如遇電腦缺,請參考中文全庫 (www.cns11643.gov.tw),依國家標準中文交換碼(CNS11643)造 (或附造檔)。
4.本刊長期徵稿,來稿隨到隨審。來稿經編輯委員會初審通過後,送請專家學者進行雙匿名審查。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通過後始予刊登,無法刊出之稿件將儘速通知作者。
5.來稿務必包含中英文之題名、摘要(三百以內)及關鍵詞(七個以內);並附真實姓名、簡介(現職服務機構及完整職銜)及聯絡方式 (地址、電話、傳真與電子郵件)。
6.請勿一稿兩投。來稿若曾以其他語文或不同之形式發表,應取得相關授權同意,並予以註明。文稿若涉第三人著作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請自行取得相關授權同意;若有抄襲、剽竊或重製等侵權行為,一切法律責任概由作者負擔,與本學刊無關。
7.來稿未獲審查通過者,恕不退還。通過者,將於本學刊及本學刊之電子期刊刊載全文;來稿刊出後,一律贈送作者該期學刊二本,不另致酬。
8.凡已刊出之文稿,本學刊均享有著作財產權,並得將文稿內容轉載於本學刊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所授權之網站及資料庫;日後除作者本人將其個人著作集結出版外,任何目的及任何形式之重製、轉載或翻譯,皆須事先徵得本學刊同意,始得為之。
9.來稿請將文稿(紙本或含有電子檔案之磁片)郵寄至:
10610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臺師大校本部誠大樓9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編輯委員會
或將文稿之電子檔案以電子郵件寄至:tjeas.ntnu@gmail.com
系統號:
O-011590
【徵稿】《史匯》第21期稿約
標題:
時間:
2018年6月底截止
內容簡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第二十一期史匯」論文徵件自即日起至6月底止
稿件相關說明如下:
(一)徵文種類:本刊為歷史研究之學術性刊物,凡有關歷史學之「學術論文」、「研究討論」、「書評」等文章。
(二)徵文對象:國內外各大專院校歷史、相關科系所師生,以及歷史學研究者。
(三)徵文說明:論文類以一萬五千字為原則。研究回顧及書評不宜超過七千字。
(四)徵文期間:即日起至2018年6月底止。
(五)審稿程序:文稿採隨到隨審制及二階段匿名審查制,稿件通過初審後,再送請1名學者專家複審。
(六)投稿方式:稿件電子檔email寄至本期主編信箱,並註明《史匯》投稿。
(七)稿件請註明姓名、職稱、聯絡方式及服務單位。
(八)投稿地址: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史匯》編輯委員會(32001)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系統號:
O-011533
【徵稿】《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8輯徵稿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臺灣文學史料集刊》於2011年創刊,每年出版一輯,至2017年已出版七輯,共收錄144篇由資深作家、臺灣文學研究學者、研究生、臺文館館員執筆之史料文章,內容包含具史料意義之圖書鉤沉與文獻研究、作家文學年表編纂、全集補遺、文獻重刊、文學憶述等,皆與臺灣文學人、事、書有關,而有助於臺灣文學之理解,可供臺灣文學研究參考、利用。
本集刊第八輯預定2018年8月出版,截稿日期為2018年4月30日,凡符合下列內容的文章,歡迎投寄:
(一)史料研究
臺灣文學史料研究及論述,文長10000字以內。
既有文學史著的正舛補闕、版本校勘,文長8000字以內。
(二)文獻新刊
重要文獻重刊及詮釋,如發刊詞、未刊稿等,文長8000字以內。
新出土文獻,文長8000字以內。
文學全集之補遺,含原文及說明,文長8000字以內。
(三)文壇人物
作家特寫,文長6000字以內。
(四)文學瑣憶
1.文學團體(含定期文友聚會)之活動憶述,文長5000字以內。
2.文學雜誌創刊發展史、相關憶述等,文長5000字以內。
3.具史料意義或紀念性之文學文物,如日記、書信、手稿、照片、圖誌、器物等之述評,文長5000字以內。
(五)書海鉤沉
出版年代久遠或已絕版文學圖書之評述,文長5000字以內。
(六)其他
上述欄目之外,與臺灣文學有關而有助於文學現象之理解的人、事、書等,文長5000字以內。
來稿須經本集刊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刊登,必要時得依審查委員意見修改;經錄用之文章,請作者同意授權國立臺灣文學館依著作權法規定作重 製、公開播送、編輯、公開展示、公開傳輸、散佈等方式之利用。
如蒙惠賜大作,電子檔案請寄 tis@nmtl.gov.tw
手寫文稿請寄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一號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編輯委員會收。
聯絡電話:06-2217201分機2225。
系統號:
O-011472
【徵件】2018年「蘭陽文學叢書作家作品集」徵件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為保存並推廣文學作家之作品,提供文學愛好者欣賞及研究者參考,藉以改善藝文創作環境,鼓勵優秀藝文人士,每年均舉辦「蘭陽文學叢書作家作品集」徵件並出版。徵選類別為散文、詩、小說、報導文學、兒童文學創作、劇本、文藝評論(含書評)等現代文學作品之創作為主。歡迎出生或曾設籍本縣以及在本縣就學、工作、居住六個月以上者;或雖非本縣籍作者,但其作品以描述宜蘭風土民情為主要內容者踴躍提供稿件參加。入選作品由文化局出版,作者可獲贈作品二十本及獎金五萬元。
一.作品字數:
(一) 詩以四十至六十首或一千至一千五行為原則。其餘各類篇數不拘,總字數五萬至八萬字之間為原則。作品集得視該作品字數出版個人單行本或數人合集。
(二) 圖畫故事採用大16開方型本,頁數以一百頁以內為原則。
(三) 作品得視文稿需要加入手繪插圖、照片使圖文並茂,請於送件時一併繳交。手繪插圖、照片等應附圖說。內文照片以50幀為原則,若為數位相片應以300 dpi以上存檔並標示對應文稿之章節段落。入選作品之手繪插圖原件俟印刷發包後再通知送交文化局。
二.報名方式:
(一) 收件時間:自即日起至107年4月30日,逾期送件不予受理。
(二) 報名表索取:請逕洽文化局文學及圖書資訊科,亦可附回郵信封寄文化局文學及圖書資訊科索取,或由文化局網站http://www.ilccb.gov.tw下載。 (洽詢電話:03-9322440#203)。
(三) 請將作品以A4紙張規格(直式橫書雙面列印,字體以新細明體或標楷體14級字,需編列目錄及逐頁編列頁碼,稿件不得署名或附任何註記及符號),左側裝訂一式五份,連同稿件電子檔光碟片、報名表及資格證明文件影本(例:身分證、戶籍謄本、學生證或工作證明),並於信封上加註「宜蘭縣作家作品集徵集」字樣,以掛號郵寄或親送文化局文學及圖書資訊科收(地址:260宜蘭縣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四)稿件電子檔(以A4紙張規格直式橫書雙面繕打,字體以新細明體或標楷體14級字,需編列目錄及逐頁編列頁碼)可存於光碟片中或另行e-mail至literature@mail.e-land.gov.tw(標題請加註宜蘭縣作家作品集徵集字樣與作者姓名)。
三.相關訊息可洽(03)9322440轉分機203簡小姐。
系統號:
O-011538
【獎助】2018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以下簡稱本館)為獎勵出版臺灣文獻書刊以保存文獻史料,暨推廣文獻研究,特訂本要點。
二、獎勵對象:
(一)各級地方政府及所屬。
(二)歷史文化學術研究機構、學校及所屬。
(三)經政府立案之團體(檢附證明影本)。
(四)個人(具中華民國國籍者)。
三、獎勵範圍:
文獻書刊:以評審月份(五月)前二年內出版之臺灣文獻書刊、地方志書為限。由出版者或著作人提出申請,著作人(個人或一人以上),須獲出版單位及合著者同意其申請。
四、申請獎勵要項:
(一)臺灣文獻書刊:已得過本館獎勵金之書刊若經修訂及增訂均不受理申請。
(二)地方志書:同一系列志書超過二種,如屬不同年度出版,最多以申請二次為限。申請文獻書刊獎勵者應填妥申請表及檢附出版之書刊八部(不論入選與否,書刊均不退還)。申請表格式如附件。
五、申請時間:每年四月三十日截止(以郵戳為憑)。
六、評審作業方式及流程:
由本館就申請案件聘請相關學者專家組成「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審查小組」(以下簡稱審查小組)進行審查,審查分為學術性書刊、推廣性書刊兩類進行評審,由申請者自行決定類別。評審委員評分差距十分以上者,於評審會中,經原評審委員提出說明,由評審會議討論後議決分數。
七、獎勵方式:
(一)審查結果分為政府機關(含政府機關成立之基金會)及民間團體或個人兩類,政府機關合於獎勵者依分數高低僅發給獎狀,民間團體或個人錄取若干名額,視經費情形發給獎狀或獎金,其獎勵方式及金額由審查小組評議後決定之。
(二)為避免非使用政府預算之申請單位或個人重覆獲獎產生排擠效應,民間團體或個人獎勵金獎勵以一件為限,至於獎狀頒發件數則不設限。
本案要點及申請表可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網站(https://www.th.gov.tw/)「訊息專區-政府資訊公開-法令規章-行政規則」項下下載,或參考「最新消息」。相關申請作業請逕洽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承辦人李樹奕,洽詢電話:049-2316881轉407。
系統號:
O-011524
【獎助】第七屆鄭南榕研究論文徵選
標題:
時間:
2018年6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為獎勵台灣及外國各大學與研究所在學學生、及甫畢業學生,基於鄭南榕精神,研究言論自由、人權、民主與國家正常化之思想、理論及實踐,鄭南榕基金會特設立「鄭南榕研究論文徵選辦法」。
本次徵選分為本國大學生組、本國碩博士組、外國學生組等三大類。徵選表單、徵選資格、獎勵辦法等資料請參見官網。
聯絡方式:
1、電話:02-25468766
2、傳真:02-27160758
3、信箱: services@nylon.org.tw
4、地址:105台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三段106巷3弄(自由巷)11號3樓
5、網址:http://www.nylon.org.tw
系統號:
O-011610
【獎助】鄭福田文教基金會2018年博碩士學位論文獎助金
標題:
時間:
2018年4月20日截止
內容簡介:
財團法人鄭福田文教基金會2018年博碩士學位論文獎助金申請開始,本項獎助為研究臺灣文史及相關議題者,皆可提出申請,另,本獎助為提供論文構思與撰寫期間之生活補助,今年將參加口考或完成之論文,請勿提交申請。申請時間自3月20日起至4月20日止,相關活動說明暨申請表格,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O-011613
【獎助】2018年「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
標題:
時間:
2018年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
內容簡介:
一、設置宗旨:
2014年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先生,鼓勵年輕學人投入人文研究的領域,為傳統文化的活化注入更新的生命力,依據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唐獎基金會」)章程第15條第9款獎勵研究補助規定,提撥款項,以五年為期(2015-2019),獎助人文研究之年輕學者撰寫專書或博士論文,並委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辦理。
二、獎助領域:
以漢學、人文學研究為主,包括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與藝術等領域。
三、獎項及申請人資格:
(一)年輕學者撰寫專書
1. 中華民國籍,年齡未逾45歲(本年度為民國62年7月1日以後出生者)。
2. 於國內、外地區學術研究機構、或公私立大專院校任職之副研究員(含)、副教授(含)以下人文學者。
(二)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1. 中華民國籍,就讀國內、外地區公私立大學人文學相關學系,已修完課程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之研究生。
四、獎助方式:
(一)專書寫作獎:每年3名,每名新台幣36萬元。
(二)博士論文寫作獎:每年3名,每名新台幣24萬元。
五、申請時間:2018年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
六、申請辦法:
(一)請備妥下列資料:
1. 申請表(請至官網下載)
2. 專書或博士論文寫作計畫書
3. 履歷及著作目錄
4. 近五年已出版之代表作一種(1式3份)
5. 推薦信至少一封,由推薦人逕寄中研院行政大樓3樓3006室陳小姐收。〔博士候選人須有指導教授之推薦信〕
6. 博士候選人需另檢附博士班在學證明、博士候選人資格證明及碩士以上歷年成績單。
(二)請郵寄至「臺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行政大樓3樓3006室 陳小姐收」。(台灣郵戳為憑)
七、審核程序:
史語所審議委員會根據每年申請人之專業背景,聘請相關領域之學者進行審查作業。審查委員若與申請人有親屬、合作研究關係或為博士論文指導者,應行迴避。
八、獎項公布時間:
獎助名單於當年度11月底以前,於唐獎基金會及史語所網站上公布,並另行通知頒獎時間及地點。
九、獲獎人權義:
(一)得獎以一次為限。
(二)獲獎人得自行運用獎助金。
(三)獲獎人應於獲獎隔年11月前提交執行報告予史語所。
(四)出版著作(或博士論文定稿)須註明獲此獎助,並送交2份予史語所。
(五)前述著作之著作權人為獲獎人,並同意唐獎基金會及史語所得用於展示及相關教育推廣。
本案聯絡人:陳靜芬
Tel: 02-2789-9483
email: yuysprize@asihp.net
系統號:
O-0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