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養心說

標題:

【演講】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養心說

時間:

2017年12月1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梁濤(文哲所特約訪問學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范麗梅(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903

【演講】松尾剛次:葬式仏教の再考——葬式仏教誕生の意義を歴史的に見直す

【演講】松尾剛次:葬式仏教の再考——葬式仏教誕生の意義を歴史的に見直す

標題:

【演講】松尾剛次:葬式仏教の再考——葬式仏教誕生の意義を歴史的に見直す

時間:

2017年12月1日(週五)16:20

地點:

駒澤大學駒沢キャンパス1号館402教場(東京都世田谷区駒沢1-23-1)

主辦單位:

駒澤大學総合教育研究部文化学部門

主講人:

松尾剛次(山形大学教授)

系統號:

A-010904

【演講】安如巒:蒲松齡說唱遺作手稿本中的通俗白話變異

標題:

【演講】安如巒:蒲松齡說唱遺作手稿本中的通俗白話變異

時間:

2017年12月4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3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安如巒(Roland Altenburger,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10905

【演講】呂筱渝:自我凝視、自我認同與母系系譜——從柳依蘭自畫像談起

【演講】呂筱渝:自我凝視、自我認同與母系系譜——從柳依蘭自畫像談起

標題:

【演講】呂筱渝:自我凝視、自我認同與母系系譜——從柳依蘭自畫像談起

時間:

2017年12月4日(週一)12:30-14:30

地點: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204教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

主講人:

呂筱渝(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婦女研究博士)

內容簡介:

【性別學程教師社群系列講座】
推薦閱讀:
凝視與自我認同:以柳依蘭的自畫像為例。(呂筱渝,2017,台灣美術學刊108:89-103)

自15世紀中期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藝術家便十分盛行以自畫像做為自我再現的創作題材。本演講將以柳依蘭的自畫像為例,說明其畫作中自傳式的自我溯源意涵,以及藝術家如何以自我凝視的描摹過程逐步構築自我認同,進而表達她的性別視角,並且結合法國學者François Perrier與Luce Irigaray的學術觀點,期待為女性認同提供一幅母系系譜學傳承之歷史藍圖。

系統號:

A-010906

【演講】鵬宇:漢代人的文化消費與太史公的歷史審美:以荊軻刺秦故事為考察對象

標題:

【演講】鵬宇:漢代人的文化消費與太史公的歷史審美:以荊軻刺秦故事為考察對象

時間:

2017年12月4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鵬宇(中國西南大學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所副所長、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講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范麗梅(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907

【演講】沈清楷:臺灣認同的再現

標題:

【演講】沈清楷:臺灣認同的再現

時間:

2017年12月4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摘要
我是台灣人是否就是一種台灣認同?這是哪一種台灣認同?血緣、土地、文化、還是國家認同?面對台灣現實的處境或是集體的共同生活經驗,我們會形成甚麼樣的台灣認同?我們虛構了甚麼樣的想像或是想樣建構甚麼樣的認同?我們試著透過敘事認同的分析視角,以及區辨不同民族主義下的國族認同的涵義,去理解台灣認同。

系統號:

A-010908

【演講】簡毓群:紀錄片作為一種環保請願及生態倡議的溫柔革命

標題:

【演講】簡毓群:紀錄片作為一種環保請願及生態倡議的溫柔革命

時間:

2017年12月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7樓712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簡毓群(紀錄片導演)

內容簡介:

主持人: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主講人簡介
簡毓群導演作品《繁海夢田:台江國家公園》(Fertile Fields, Fruitful Seas)榮獲2017第10屆葡萄牙國際觀光影展:環境與生態類「一等獎」,稍早也甫獲2017第50屆美國休士頓影展:生態環境保護類「金獎」。

系統號:

A-010909

【演講】張素玢:我的數位人文之路

【演講】張素玢:我的數位人文之路

標題:

【演講】張素玢:我的數位人文之路

時間:

2017年12月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1(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張素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李助教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文強(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10

【演講】紀大偉:從臺灣文學看障礙和同志

標題:

【演講】紀大偉:從臺灣文學看障礙和同志

時間:

2017年12月6日(週三)10:30-12:30

地點:

東吳大學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D0313教室(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活動可獲多元認證

系統號:

A-010911

【演講】張俊盛、蔡維天演講

標題:

【演講】張俊盛、蔡維天演講

時間:

2017年12月6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張俊盛(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維天(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講題1:打造中文語料庫研究的顯微鏡(張俊盛)
講題2:以Linggle為本的文法教學研究(蔡維天)

系統號:

A-010912

【演講】張達志:史館的政治空間──以中唐李景儉案為例

標題:

【演講】張達志:史館的政治空間──以中唐李景儉案為例

時間:

2017年12月6日(週三)15: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張達志(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13

【演講】周春燕:從寬衣大袖到曲線玲瓏

標題:

【演講】周春燕:從寬衣大袖到曲線玲瓏

時間:

2017年12月6日(週三)19:0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大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周春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活動報名系統:https://ccweb.ncnu.edu.tw/SLLL/login.asp

系統號:

A-010914

【演講】冷則剛:Chinese diplomacy 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標題:

【演講】冷則剛:Chinese diplomacy 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時間:

2017年12月7日(週四)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冷則剛(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10915

【演講】張素玢: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

標題:

【演講】張素玢: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

時間:

2017年12月7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三館C120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張素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地方知識」系列主題學術演講】

系統號:

A-010916

【演講】曾品滄:可口可樂登陸台灣──戰後初期日常消費生活的變遷

【演講】曾品滄:可口可樂登陸台灣──戰後初期日常消費生活的變遷

標題:

【演講】曾品滄:可口可樂登陸台灣──戰後初期日常消費生活的變遷

時間:

2017年12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可口可樂公司在歷經多年的遊說、交涉下,終於在1968年獲得國民黨政府准許在台灣市場銷售可口可樂。本次演講主要目的,即以可口可樂進口臺灣為例,分析1950至1960年代國民黨政府基於反攻大陸、國家財政窮困等理由,而實行具有管制貿易、約束民眾消費等內涵的戰時體制,如何回應標榜自由化之美國消費主義的挑戰,並藉著可口可樂進口案的核准,調整其在冷戰期間之國際經貿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演講內容一方面有助於民眾理解冷戰時期台灣民眾在國民黨治理下,除了政治自由受到限制外,其日常消費生活所受的支配與約束,另方面也可藉由國民黨政府對可口可樂輸入案態度的轉折,說明1960年代的臺灣如何回應全球化的消費主義浪潮。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10917

【演講】顏尚文:《續高僧傳》中梁武帝的家僧與僧官

標題:

【演講】顏尚文:《續高僧傳》中梁武帝的家僧與僧官

時間:

2017年12月8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顏尚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18

【演講】周樑楷:帝國及文明:歷史反思的焦點

【演講】周樑楷:帝國及文明:歷史反思的焦點

標題:

【演講】周樑楷:帝國及文明:歷史反思的焦點

時間:

2017年12月9日(週六)13:30-16:30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10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周樑楷(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一、本講座提供一套世界通史的參考架構,同時為了協助學員建構個人的史觀,本講座也以《史譜》呈現各種歷史意識的思維模組,並針對歷史趨勢的脈絡及歷史轉變的關鍵作深入分析。

二、講座現場將提供一份參考書目,以便延伸閱讀了解史實細節。

三、本講座重視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增能及教學方法,並以此講座成立世界史社群平台,協助參與者彼此成長。

四、活動地點: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10室

五、活動時間:2017年12月9日13:30-16:30

六、活動對象與報名方式:
(一) 全國各校之高中教師、學生及一般民眾,名額上限30人,得設備取數人。
(二) 教師請至全國教師進修網線上報名;學生及一般民眾請至https://goo.gl/8xYHEq報名。
(三) 全程參與研習之教師核發研習時數。

七、演講內容:
(一) 文明及帝國的興起及特質
(二) 怎樣看待文明
(三) 帝國發展及其與「他者」互動

八、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協辦單位:國立台中一中教務處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系統號:

A-010919

【演講】杜麗紅:窘局中的慷慨:清末東北防疫中的「財」與「政」

標題:

【演講】杜麗紅:窘局中的慷慨:清末東北防疫中的「財」與「政」

時間:

2017年12月1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知識史研究群

主講人:

杜麗紅(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10920

【演講】陳熙遠:身繫囹圄之神——明清從中央到地方的獄神信仰

標題:

【演講】陳熙遠:身繫囹圄之神——明清從中央到地方的獄神信仰

時間:

2017年12月1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陳熙遠(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度第20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10921

【演講】徐國明: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生產與實踐

【演講】徐國明: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生產與實踐

標題:

【演講】徐國明: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生產與實踐

時間:

2017年12月12日(週二)9:30-11:3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7樓712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徐國明(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內容簡介:

主持人: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指定閱讀:
(1) 李道明,2000,〈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及電視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記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文獻選集》,頁396-411。
(2) 紀錄片: 《好久不見德拉奇》和《靈山》

系統號:

A-010922

【演講】村田雄二郎:後孫中山亞洲主義在中國

標題:

【演講】村田雄二郎:後孫中山亞洲主義在中國

時間:

2017年12月12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系統號:

A-010923

【演講】聖嚴教育基金會漢傳佛教演講

標題:

【演講】聖嚴教育基金會漢傳佛教演講

時間:

2017年12月12日及26日,共2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330211教室、330205教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主講人:

艾靜文((Jennifer Eichman)Research Associate, SOAS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內容簡介:

聖嚴教育基金會漢傳佛教演講(一)
講者:艾靜文(Jennifer Eichman, Research Associate, SOAS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講題:"Innovative Readings and their Constraints: Zhou Rudeng 周汝登 (1547-1629) The Correct Teachings of the Buddhadharma (Fofa zhenglun 佛法正輪) as Case Study”
主持人: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時間:2017年12月12日(二)10:00-12: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211教室

聖嚴教育基金會漢傳佛教演講(二)
講者:艾靜文
講題:“Women and Animals: Culinary Dilemmas and Karmic Entanglements”
主持人: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時間:2017年12月26日(二)14:10-16: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205教室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0924

【演講】蔡宗翰:基於文本探勘進行歷史研究之初探:以《明實錄》為標的文本之貢賞事件分析

標題:

【演講】蔡宗翰:基於文本探勘進行歷史研究之初探:以《明實錄》為標的文本之貢賞事件分析

時間:

2017年12月1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子計畫七「建置研究導向知識庫所需之巨量歷史文本分析技術」

主講人:

蔡宗翰(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10925

【演講】胡曉真:南方土司的文藝之旅由戲西家顧彩的《容美紀遊》談起

【演講】胡曉真:南方土司的文藝之旅由戲西家顧彩的《容美紀遊》談起

標題:

【演講】胡曉真:南方土司的文藝之旅由戲西家顧彩的《容美紀遊》談起

時間:

2017年12月1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2樓文LA20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所長)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李助教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0926

【演講】李宗翰:與國家建立聯繫:1258年《澉水志》之編纂

標題:

【演講】李宗翰:與國家建立聯繫:1258年《澉水志》之編纂

時間:

2017年12月13日(週三)8:30-10: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宗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昭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0927

【演講】王麗蕉:檔案館、數位史料與台灣史研究

標題:

【演講】王麗蕉:檔案館、數位史料與台灣史研究

時間:

2017年12月1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

主講人:

王麗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s://goo.gl/qEbHfT

系統號:

A-010928

【演講】柯思仁「新加坡戲劇史專題系列講座」

【演講】柯思仁「新加坡戲劇史專題系列講座」

標題:

【演講】柯思仁「新加坡戲劇史專題系列講座」

時間:

2017年12月13至15日,共3場

主講人:

柯思仁(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29

【演講】張廣達:《中國歷史研究手冊》與海內外研究中國史學狀況

標題:

【演講】張廣達:《中國歷史研究手冊》與海內外研究中國史學狀況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0: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政大歷史系講座教授)

系統號:

A-010930

【演講】康培德:相爭牽手、一女多偶?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殖民地跨國婚姻故事

【演講】康培德:相爭牽手、一女多偶?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殖民地跨國婚姻故事

標題:

【演講】康培德:相爭牽手、一女多偶?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殖民地跨國婚姻故事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0931

【演講】藏本龍介:上座仏教における僧院とはなにか:人類学的仏教研究の可能性

標題:

【演講】藏本龍介:上座仏教における僧院とはなにか:人類学的仏教研究の可能性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藏本龍介(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

內容簡介:

人類学的な仏教研究は、先行する近代仏教学の成果を踏まえると同時に、それと差異化する形で始まった。教義ではなく、実践を研究する。いいかえれば、仏教徒の生き方を研究する。そして手法として文献学ではなく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を行う。これが人類学的な仏教研究の重要な特徴の一つである。

それゆえに主要な研究対象となってきたのは、社会生活を営む在家者(一般信徒)の実践である。また分析手法としては、社会的コンテクスト(地域の固有性や社会変動など)が重視され、その傾向は近年、ますます強くなっている。こうした研究は、地域・時代に応じた多様で豊穣な仏教世界を明らかにしてきた。その一方で、地域・時代を超えた仏教なるものの特性を解明しようという志向性は弱い。その結果、仏教学と人類学は、同じ仏教を研究していながらも、相互に参照することが少ないという不幸な状況をもたらしている。

こうした状況を乗り越えるために本発表では、現代ミャンマーの僧院組織を分析する。そしてこの事例を現代ミャンマーというコンテクストに解消してしまうのではなく、地域・時代を超えた仏教僧院の一事例として位置づける。それよって、人類学的な仏教研究の可能性、仏教学との協働可能性を模索することが本発表の目的である。

主持人:名和克郎(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馬場紀寿(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

本演講以日語進行

系統號:

A-010932

【演講】陳曼華:從國史館外交檔案看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藝術與西方交流

【演講】陳曼華:從國史館外交檔案看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藝術與西方交流

標題:

【演講】陳曼華:從國史館外交檔案看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藝術與西方交流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4:00-16:00

主講人:

陳曼華(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系統號:

A-010933

【演講】鄭秉鴻:從金馬獎頒獎結果看21世紀華語電影

標題:

【演講】鄭秉鴻:從金馬獎頒獎結果看21世紀華語電影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樓607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通識教育中心

主講人:

鄭秉鴻(義守大學影視系講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育霖(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10934

【演講】藍悟非:武王與「止戈為武」:非暴力的「戰爭」與帝國思想的修正歷史

標題:

【演講】藍悟非:武王與「止戈為武」:非暴力的「戰爭」與帝國思想的修正歷史

時間:

2017年12月15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上古秦漢史讀書會

主講人:

藍悟非(Prof. Uffe Bergeton,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閻鴻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0935

【演講】蔣竹山:寫真熱:日治臺灣的寫真館與寫真會

標題:

【演講】蔣竹山:寫真熱:日治臺灣的寫真館與寫真會

時間:

2017年12月16日(週六)14:30-16:30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B1遵彭廳(臺北市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0936

【演講】王德威「華文文學講座」

【演講】王德威「華文文學講座」

標題:

【演講】王德威「華文文學講座」

時間:

2017年12月18日(週一),共2場

主講人: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系統號:

A-010937

【演講】洪廣冀:從林學到科學史再到地理學:一個歷史學徒的修業之旅

標題:

【演講】洪廣冀:從林學到科學史再到地理學:一個歷史學徒的修業之旅

時間:

2017年12月19日(週二)10: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研討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38

【演講】簑原俊洋:就任後1年を控えたトランプ大統領の評価と今後の東アジア国際情勢

標題:

【演講】簑原俊洋:就任後1年を控えたトランプ大統領の評価と今後の東アジア国際情勢

時間:

2017年12月19日(週二)13:45-15:15

地點:

神戸学院大学ポートアイランドキャンパスB号館2階210教室(神戸市中央区港島1-1-3)

主辦單位:

神戸学院大学法学部

主講人:

簑原俊洋(神戸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教授)

聯絡人:

荒島千鶴准教授,Tel: 078-974-1551

內容簡介:

本演講免收參加費,不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0939

【演講】鍾秀雋:艋舺角頭與地方信仰

標題:

【演講】鍾秀雋:艋舺角頭與地方信仰

時間:

2017年12月20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鍾秀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10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角頭」,是台灣民間對地方區域的慣稱,另一方面,也被指稱是台灣江湖社會中的一種幫派類型,不論活動範圍、活動內容、成員等,都具有強烈的在地性、地盤性,與地方社會緊密相連。而艋舺是台北相當早開發的地區,早期因境內商業活動熱絡,且有寶斗里公娼寮,因此形成為數眾多的角頭勢力,各據一方,並在當地豐富的民間信仰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報告以艋舺為田野區域,探查該地活躍的角頭文化與民間信仰的相關性,藉以理解江湖色彩存於台灣廟會中的特徵與現象,與角頭在地方社會中的特殊角色。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注意事項
1.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毋需報名,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2/17(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12/18(週一)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0940

【品讀會】張省卿:論東西方園林的交會

【品讀會】張省卿:論東西方園林的交會

標題:

【品讀會】張省卿:論東西方園林的交會

時間:

2017年12月20日(週三)10:10-11:40

主講人:

張省卿(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41

【演講】黃亞歷:記憶、歷史、藝術所圍繞的虛構與真實

標題:

【演講】黃亞歷:記憶、歷史、藝術所圍繞的虛構與真實

時間:

2017年12月20日(週三)14:20-16:20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3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黃亞歷(2016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

內容簡介:

主持人:花亦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42

【演講】黃進興:從普世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

標題:

【演講】黃進興:從普世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

時間:

2017年12月20日(週三)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8樓文LA80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院士)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李助教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昭明(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特約討論人:戴景賢(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10943

【演講】胡曉真:從「才女之累」到才女不寐──清代女性小說中的情感與想像

標題:

【演講】胡曉真:從「才女之累」到才女不寐──清代女性小說中的情感與想像

時間:

2017年12月26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胡曉真(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聯絡人:

中央研究院秘書處,Tel: (02)2789-9726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信坤(中研院秘書長)

影音直播網址:http://app.sinica.edu.tw/videosrv/online.php

請於12月25日前報名:
1.曾以網路報名本活動者,於接獲本院邀請函後,點選連結即可進入個人專屬網址報名;報名截止日前,個人資料如有異動,請至該網址更新。
2.首次參加者,請至網址: https://conference.iis.sinica.edu.tw/servlet/Register?ConferenceID=19報名。
3.報名成功並至現場參加演講可享優惠如下:
(1)於本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臨時委外餐廳用餐享9折優惠。
(2)學生憑證可領取《科學人》雜誌過刊,每人1本,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3)公務人員簽到可獲得終身學習認證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0944

【演講】羅珮瑄:收藏、印刻與複現──《唐女郎魚玄機詩》的文本記憶

標題:

【演講】羅珮瑄:收藏、印刻與複現──《唐女郎魚玄機詩》的文本記憶

時間:

2017年12月20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羅珮瑄(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苑如(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947

【演講】游逸飛:圖文互證成歷史:以漢代鳥魚圖為例

標題:

【演講】游逸飛:圖文互證成歷史:以漢代鳥魚圖為例

時間:

2017年12月20日(週三)15:30-17:2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游逸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948

【演講】金仕起:國民歷史教育的正常化工作

【演講】金仕起:國民歷史教育的正常化工作

標題:

【演講】金仕起:國民歷史教育的正常化工作

時間:

2017年12月21日(週四)14:00-16:00

主講人:

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0949

【演講】宋莉:陝西白水縣荔非廣通合邑子五十人造像碑考釋

標題:

【演講】宋莉:陝西白水縣荔非廣通合邑子五十人造像碑考釋

時間:

2017年12月22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7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宋莉(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續高僧傳研讀班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10950

【演講】大內文雄:南山道宣の佛教史觀

標題:

【演講】大內文雄:南山道宣の佛教史觀

時間:

2017年12月25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7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大內文雄(日本龍谷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續高僧傳研讀班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10951

【演講】陳宗仁:Selden Map與臺灣島:十七世紀初的地理描繪與想像

標題:

【演講】陳宗仁:Selden Map與臺灣島:十七世紀初的地理描繪與想像

時間:

2017年12月26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講人: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講人: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網路報名: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0945

【演講】劉增貴:下層的歷史與歷史的下層──以古代時日信仰的研究為例

【演講】劉增貴:下層的歷史與歷史的下層──以古代時日信仰的研究為例

標題:

【演講】劉增貴:下層的歷史與歷史的下層──以古代時日信仰的研究為例

時間:

2017年12月21日(週四)14:20-16:20

主講人:

劉增貴(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952

【演講】胡川安、胡其瑞:歷史的推廣與公眾化

標題:

【演講】胡川安、胡其瑞:歷史的推廣與公眾化

時間:

2017年12月2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340423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胡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其瑞(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童書作家)

內容簡介:

歷史一向給人嚴肅的印象,令許多人聞之色變,相信這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即使是身處歷史系大家庭中的我們,有時對親友講述自身所學,不免也有這樣的想法。究竟要如何在兼顧真實的情況下,讓歷史走入群眾呢?我們有幸請到兩位在歷史推廣領域上有所成就的系友,來分享為歷史注入新活力的秘訣與甘苦談。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10953

【演講】蔡偉傑、鄧志松「邊區臺灣研究」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蔡偉傑、鄧志松「邊區臺灣研究」專題演講

時間:

2017年12月29日(週五)14:30-18: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蔡偉傑(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鄧志松(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清代漢人墾殖與族群政治:臺灣熟番與歸化城土默特蒙古比較研究(蔡偉傑,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
GIS與歷史人文研究(鄧志松,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10946

【演講】蘇瑞鏘:從黨歌到國歌──中華民國國歌的歷史形成及其爭議

標題:

【演講】蘇瑞鏘:從黨歌到國歌──中華民國國歌的歷史形成及其爭議

時間:

2018年1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瑞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修纂處,Tel: 02-2316-1088

內容簡介:

臺灣現行的「中華民國國歌」,歌詞源自1924年孫文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訓詞。1928年成為中國國民黨的黨歌,1930年國民(黨)政府決定以該黨黨歌暫代國歌,1937年進而將黨歌作為國歌。1947年即將行憲之際,國民黨決定在政府未頒訂新國歌前暫仍照舊。

1945年國民(黨)政府開始統治臺灣,這首建構於中國的黨國歌,也就成了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新國歌。1949年之後,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中華民國國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取代而成絕響;反而與它杳不相涉的臺灣,國民黨當局透過政令、教育、媒體宣傳以及懲罰機制,使這首黨國歌傳唱至今。

然這首黨國歌在戰後臺灣史上曾引發許多爭議,特別是以黨歌為國歌、「三民主義」與「吾黨所宗」等歌詞,以及法位階等等。研究它在戰後臺灣所引發的爭議,是重要的歷史課題,也是強調轉型正義的今天所不能迴避的重大現實議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10954

【演講】吳淑鳳:從國史館典藏的檔案看戴笠形象

標題:

【演講】吳淑鳳:從國史館典藏的檔案看戴笠形象

時間:

2018年1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淑鳳(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戴笠,一位三十歲以前自命俠義卻行事衝動、求學工作均不順暢的青年,投考黃埔軍校三次才考上,卻因緣際會踏入情報工作,以一肄業生主持特務處,隨後掌有軍統局實權,因抗戰成為叱吒風雲人物。戰後戴笠的事業版圖還在整頓中,1946年3月即墜機身亡,其離奇死亡有各種的陰謀論說法。有人說戴笠是蔣介石的佩劍,有人說他是殺人不貶眼的魔王,對於這樣一個特務頭子,檔案裡的「他」,是什麼樣面貌,就從國史館典藏的檔案說起……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10955

【演講】洪馨蘭:為母則「強」:共構六堆客家地方社會的無名力量

標題:

【演講】洪馨蘭:為母則「強」:共構六堆客家地方社會的無名力量

時間:

2018年1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10956

【演講】若林正丈:「台湾という履歴」への視角

標題:

【演講】若林正丈:「台湾という履歴」への視角

時間:

2018年1月26日(週五)18:20-20:20

地點:

早稲田大学3号館3階306号室(西早稲田1丁目7-1)

主辦單位:

日本台湾学会、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早稲田大学東アジアの政治と思想研究部会

主講人:

若林正丈(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梅森直之(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

本演講免費,毋須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0957

【演講會】人類知のポリリズム——華厳思想の可能性

【演講會】人類知のポリリズム——華厳思想の可能性

標題:

【演講會】人類知のポリリズム——華厳思想の可能性

時間:

2018年2月11日(週日)13:30-16:00

系統號:

A-010958

【演講會】公開研究会 「日・韓の華僑と近代史——仁川、横浜、神戸の華僑」

標題:

【演講會】公開研究会 「日・韓の華僑と近代史——仁川、横浜、神戸の華僑」

時間:

2018年1月19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神奈川大学横浜キャンパス1号館804号室(神奈川県横浜市神奈川区六角橋3-27-1)

主辦單位:

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仁川大学中国学術院

聯絡人:

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事務室,Tel: 045-481-5661(内線3532);E-mail: himoji-info@kanagawa-u.ac.jp

內容簡介:

主持人:孫安石(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員)
韓・中修交以降の韓国華僑社会の変容(1992年~2017年)(李正煕,韓国仁川大学中国学術院教授)
開港期仁川の西洋人コミュニティと華僑コミュニティの関係──華商呉礼堂を中心に(宋承錫,韓国仁川大学中国学術院教授)
横浜中華街、その形成と変貌──160年の歴史を考える(伊藤泉美,横浜開港資料館)
開港150年と神戸華僑(安井三吉,神戸華僑歴史博物館)

評論人:斎藤多喜夫(横浜外国人居留地研究会)、大里浩秋(神奈川大学名誉教授)、村井寛志(神奈川大学)、内田青蔵(神奈川大学)

※本演講會毋須事先報名,現場有翻譯。

系統號:

A-010959

【座談會】多重文化脈絡下的自利觀

標題:

【座談會】多重文化脈絡下的自利觀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5:30-17:30

地點: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室、思想文化研究室

內容簡介:

【專題座談】
主持人: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引言人:
韓非子與先秦兵書的賞罰思想和自利觀(韋禮文(Oliver Weingarten),捷克科學院)
邊沁論自利與仁厚(陳建綱,政治大學)
自利與神聖正義:一個關於啟蒙運動的政治問題(陳禹仲,牛津大學)
近代日本『自利』概念的翻譯與傳播(陳瑋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墨家與戰國時期的計利觀(傅揚,東吳大學)

系統號:

A-010960

【座談會】重訪「新社會史」之路:禮俗宗教研究室20週年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重訪「新社會史」之路:禮俗宗教研究室20週年座談會

時間:

2017年12月19日(週二)14:00

地點: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七樓70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禮俗宗教研究室

內容簡介:

與談人: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增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961

【研習營】第27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研習營】第27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標題:

【研習營】第27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時間:

2018年1月29至2月2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陳小姐,Tel: (02)2782-9555#286;E-mail: ihpcamp@asihp.net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訂於2018年1月29至2月2日(週一至週五),舉辦第二十七屆歷史研習營,主題為「歷史中的情感、情欲、情緒」,屆時擬邀請九位學者擔任講師,講授及研討相關課題,歡迎同學報名參加。

活動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ihpcamp
活動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採電子信箱報名,請至活動網址下載報名表
報名電郵:ihpcamp@asihp.net (如在三日內未收到我們的回覆確認信,請聯絡陳小姐)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1月10日止
洽詢電話:886-2-2782-9555#286(陳小姐)
報名費:新台幣1,500元正。另函通知錄取者繳交報名費。

備註:
報名表內容若過於簡略,將影響評審結果。
無法全程參加者,請勿報名。
研習期間全體學員須住宿於中央研究院活動中心,膳宿費由本所負責。
本次活動場地並非全屬無障礙設施空間,如需協助,請於傳回報名表時隨函註明。
未開放大陸學校學生個別報名。
未錄取者恕不通知。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及最終錄取學員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並於活動網站公告。

系統號:

A-010962

【工作坊】日本大學、政治大學「文類的記憶與其轉換的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日本大學、政治大學「文類的記憶與其轉換的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7年12月1日(週五)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06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人文科學研究所綜合研究群

內容簡介:

9:40-12:40
主持人:山口守(日本大學)
口譯:林紹成(輔仁大學)、服部智博(輔仁大學)
愛爾蘭文學與福爾摩沙的邂逅──以菊池寛的《暴徒之子》為中心(吳佩珍,政治大學)
評論人:紅野謙介(日本大學)
從檄文到敘事詩──石牟禮道子的《苦海浄土》與對「他者」的想像力(金井景子,早稲田大學)
評論人:范銘如(政治大學)
看不見的台灣藏人:不可視性的構造(大川謙作,日本大學)
評論人:吳豪人(輔仁大學)

14:00-17:00
主持人:吳佩珍(政治大學)
口譯:林紹成(輔仁大學)、服部智博(輔仁大學)
有關出入境的文化政治與文學──以亞洲通貨危機與李恢成的韓國籍取得為啟示(高榮蘭,日本大學)
評論人:陳芳明(政治大學)
在台灣文學史看見日本(紀大偉,政治大學)
評論人:山口守(日本大學)
反共時期文藝雜誌的五四詮釋(崔末順,政治大學)
評論人:神谷まり子(日本大學)

系統號:

A-010963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第二場

標題: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第二場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主題:「救劫」母题:近現代濟度宗教運動何以可能
主講人: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與談人:李豐楙(政治大學文學院名譽講座教授)、謝世維(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林敬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工作坊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0964

【工作坊】中研院文哲所2018博士論文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研院文哲所2018博士論文工作坊

時間:

2018年1月2日(週二)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10:00-12:00
流動的「中國」:華夷風及浮動的城「邦」(張斯翔,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講評人: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育霖(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抒情本土論──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共同體」賦形(鍾秩維,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講評人:莫加南(Mark McConaghy,多倫多大學博士,Taiwan Fellowship 博士後)

13:30-15:30
現代哀悼詩中的抒情性——以軍旅詩人為例(林餘佐,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講評人:施開揚(Brian Skerratt,哈佛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
冷戰東亞的文學生產與想像:國民黨系報紙副刊研究(1950-60年代)(翁智琦,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講評人:陳佩甄(康乃爾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

16:50-17:50
Agriculture, Cold War, and the Shadowed Origin of “Chinese” Avant-garde Documentary(楊子樵,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學系)
講評人:楊小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作為文化譯者的田漢:上海「波西米亞」,文化翻譯與世界想像(1920-1939)(席藝洋,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
講評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965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時間:

2017年4月至12月,共5場

地點:

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2段2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齊東詩舍

聯絡人:

江小姐,Tel: 02-23279657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文學是人類生活的底蘊,而詩是文學中最精煉的語言,透過寫詩、讀詩、以詩入歌,創造臺灣人的生活美學。作為「詩的復興基地」的齊東詩舍,以推廣「現代詩」為主軸精神,並以「講堂」為其內涵的展現。 為串起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南館北舍」的美麗,點亮齊東詩舍詩路的炫彩,即將邁入三周年的齊東詩舍特別規劃「城東講堂」,期盼以不同面貌的詩文學表現形式為民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學響宴。

12月17日
14:00-16:00
臺灣第一張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要出嫁》(朱約信)

報名須知:每場次50員限定,額滿即截止報名,活動當日已報名者請於活動開始前15分完成報到,逾時會將已報名未到之名額開放給現場民眾。現場民眾將發放號碼牌依序後補進場,額滿即止,敬請見諒。

系統號:

A-010966

【系列演講】2017傅斯年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17傅斯年講座

時間:

2017年11至12月,共6場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渡邊浩(日本法政大學法學系教授)、夫馬進(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2017傅斯年講座】
本講座12月場次及內容如下:
【講座二:明洪武帝論——中國近世史上獨創性的改革家】
講者:夫馬進(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第一場:
題目:何謂中國近世?
時間:2017年12月7日(週四)10:00
主持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

第二場:
題目:宋代的士大夫政治與洪武帝的皇帝專制政治
時間:2017年12月8日(週五)10:00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第三場:
題目:洪武帝的對外政策
時間:2017年12月12日(週二)10:00
主持人:陳光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系統號:

A-010967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標題: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時間:

2017年9月27日至2018年4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作家捐贈文物向為本館珍貴典藏,所蒐藏之作家真跡、手稿等各式珍貴文物,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上皆具有重要價值,並能呈現臺灣文學多元發展面貌。 本次捐贈展從李魁賢所捐贈的文物中,精選手稿、照片等物件,呈現李魁賢創作不輟以及推廣臺灣文學的事蹟,與大家共同領略詩人如何窮盡畢生之力,以創作將臺灣推向國際舞台。並藉由常態性文物捐贈展的規劃展出,感謝作家對本館的慨允捐贈。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968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標題: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時間:

2017年4月7日至2018年2月2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打破臺文館以往呈現展覽的方式——沒有放在展示櫃內的文物,試圖尋找文學展示的各種可能性,展覽規劃將文本吸收轉化後,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尋找X點」、「書寫自然」、「綠色行動」等主題呈現對環境破壞的憂心、生態觀察的耐心、書寫的熱情與行動的決心。觀眾透過親手操作、以眼耳親身觀察、實際的閱讀,來體會環境的重要與自然書寫者的熱情。

「自然書寫」呈現人與自然互動的理智建構和情感結果,書寫自然對於自身的影響,以及對大自然的渴望,強調文學性、科學知識的使用與實際的自然經驗。除了面向自然生態,也承擔面對環境倫理、永續的危機與警示價值。展場設計多元,例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展區,觸摸樹幹會浮出與馬以工、楊憲宏文句相呼應圖像的「感溫油墨觸摸體驗」;「尋找X點」展區觀眾可化身為生態觀察家如陳玉峰、劉克襄,啟動五官,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書寫自然」讓觀者在展區直接閱讀各類型作家的相關作品,讓文本說話;「綠色行動」透過選擇題的選項、展覽摺頁的留言,讓觀眾成為吳晟、曾貴海一般的行動者。通過作家之筆,我們得以持續思考、探求,並進而起身行動、實踐,共同追求更和諧的地球。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969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標題: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時間:

2017年5月26日至2018年3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從神探福爾摩斯到名偵探柯南……,從歐美到日本,「推理小說」雖曾因其通俗性、娛樂性而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卻始終深受讀者青睞。近年來,隨著翻譯流通的快速便利,世界各國經典作品相繼被引進台灣,知名的推理作家也為讀者熟悉,此一文類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向來嗜讀「進口」推理小說的讀者,對於臺灣推理文學的發展脈絡、作家、作品等,有著怎樣的認識?臺灣也有推理小說嗎?本特展以此發問為起點,透過歷史的回顧與對當前現況的觀照,整理「推理文學」在臺灣百年來的歷程,同時展現本土推理文學的創作成績,讓讀者在享受解謎樂趣之餘,也能對臺灣推理文學所受到的外來影響以及體現的成果,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970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標題: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1月21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展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王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高雄港都是台灣遠洋漁業的發展重鎮,本展覽期望從高雄出發,帶領大家一同回顧遠洋漁業發展過程中每個與海拼搏的生命痕跡,並從中瞭解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為這片環繞台灣的生命之海盡一份心力。

❉本展覽免費參觀,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00-17:00
休館日:星期一

系統號:

A-010971

【展覽】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展覽】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標題:

【展覽】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時間: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月14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數逾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冊,內容包括宋代以降歷朝刊本、活字本、名家批校本、稿本、舊鈔本,以及少數高麗及日本刊本、鈔本。以量而言,此批藏書雖不謂豐,然孤本佳槧往往而在,既可資考鏡中國傳統學術源流與圖書印刷裝幀的發展,亦可供校勘後代各種傳本,在古文獻資源保存與版本目錄學術研究方面,具重要意義。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僅承繼前明遺留的宮廷藏書,更將其規模逐步擴充;無論皇帝撰述或敕令臣工編修的御纂、御筆、御製、欽定圖書,抑或清宮著意訪求,專供御覽的孤本秘笈,皆燦然可觀。此外,本院所藏尚包括部分前北平圖書館明代古籍輿圖、清末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自東瀛蒐得之罕見漢籍與和刻菁華,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此等珍本佳槧適可補充院藏宮廷善本闕遺,而其出自民間寫繪刊印者,尤足體現坊肆版印之變化巧思與樸實莊重。

本展覽佈陳內容含「清宮藏書」及「訪舊蒐遺」兩大單元,復各分若干子題。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佈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後者則以介紹故宮成立後不斷蒐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其中不乏本院所欠闕,且深具文化學術價值者。此番展出之件,皆為一時之選;觀眾置身其間,當可進一步認識院藏善本古籍的遞嬗過程及其文化意涵,以及中國傳統印刷技法與圖書裝幀之類型特色。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972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標題: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時間: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檔案,不僅是政府部門遂行職能所形成的文書紀錄,更是考察國家政務推動與法規制定過程的重要參考依據。由於檔案具有參考稽核價值,因此自先秦始,各代政府莫不著手建立完善的國家檔案保管制度。據《史記》載述,西周成王已下令將政府重要檔案藏於金匱,可見中國的檔案保存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此一作法歷代相沿不替,為後世留下豐富的史料文獻。

政府檔案具高度機密性,外界不易接觸。本院所藏清代檔案文獻,包含政府部門公務往來的各式文書、官員履歷傳記,以及官方編纂的歷朝實錄、起居注冊、聖訓、會典等。由於事涉國家大政,此等檔案典籍皆經清政府審慎封固保存。滿族入主中原,檔案管理與保存承襲前朝舊制;對於登記、謄抄、繕修、核對、歸檔等項,皆以明文規定。例如職掌全國高度機密政務的軍機處,所經辦處理的檔案簿冊數量浩繁,而檔冊因長期翻閱,多易損壞,是以每歷數年必須重新繕修,以備闕失,可見清政府對國家檔案管理、維護與保存的謹慎態度。

本展覽以「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為題,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諸於世,使觀眾對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有更深入的認識,亦得從中瞭解大清王朝的政治祕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此外,臺灣位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其地方政務與民瘼輿情素為清政府所重,因而留下許多官方文獻、奏摺輿圖、地方志書史料。本院因之規劃專區,精選展件,方便民眾藉由人、地、事、物的觀照,見證清代兩百餘年間對斯土斯民的關注。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973

【展覽】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展覽】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標題:

【展覽】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時間:

2017年10月1日至12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早年從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學,奠定傳統書畫根柢。抗戰期間復前往敦煌臨摹壁畫,藝事益趨精進。六十歲後更兼融中西,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另創潑墨、潑彩的嶄新格局。

〈廬山圖〉由張大千先生家族捐贈,是他畢生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晚年最精采的力作。前後歷時一年七個月始完成(1980-1981),雖非出自對景寫生,但此作凝聚了大千畢生的畫藝精粹,筆墨縱橫排盪,並融合潑彩大寫意法,畫面布局雄偉,吞吐著極其憾人的氣勢。

呂佛庭(1911-2005),河南泌陽人,因長年專研佛理,自號半僧。一九四八年渡海來臺,任教於臺中師範學院,最善畫山水。六○年代起,呂氏陸續繪製〈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橫貫公路長卷〉,以及〈黃河萬里圖〉等四件長卷鉅構,蔚為大觀。

〈黃河萬里圖〉今藏本院,為呂佛庭先生遺贈。全長逾五十一米,通幅以凝歛細膩的用筆,與古樸典雅的設色,詳細描繪黃河綿延四千六百餘公里的壯闊景致,前後共費時兩年四個月始成(1983-1985),時已七十五歲。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974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標題: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6日至12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因為音樂,生活有什麼不同?因為音樂,改變了我們什麼?
從考古文化中發現史前人類的祭祀樂器,說明音樂在古代的功能。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音樂在各個時期呈現不同演變,到了當代,已是隨處可聽各式生活音樂。本特展用音符帶領觀眾進入展場,步入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沙龍,一探早期屬於貴族娛樂的西方室內樂,欣賞距今約240年的小提琴等古典樂器的優雅形式之美,並透過體感指揮互動遊戲,模擬指揮交響樂團的感受;另外,在展區透過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介紹,以及歌仔戲及布袋戲體驗,認識族群音樂的風格與特性。展區打造出仿歌劇院及經典音樂劇場景,讓觀眾身歷其境扮演男女主角。

錄音改變音樂形式 製作自己的單曲
因為人們對於音樂的需求,讓音樂傳播有不同的方式。現場展示機器演奏家-自動樂器,播放臺灣第一張商業發行唱片及第一首流行歌曲,了解到媒體對於音樂傳播的影響後,可至特別打造的錄音室中,錄製屬於自己的單曲並拍下漂亮的封面喔!

音樂不滅 經典不朽
音樂,是由人類經過思考組織過後的聲音,透過人心去想像所創造,因此讓聽者感動,產生共鳴。傳承音樂文化及技藝,是我們必須關注及持續推廣的議題,在本特展中,特別介紹登錄為臺灣文化資產的「楊秀卿說唱藝術」、「响仁和製鼓工藝」及「吳宗霖銅鑼工藝」,期傳遞音樂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在身處在多元音樂形式世界的我們,更為珍惜音樂的價值。

系統號:

A-010975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標題: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7日至12月3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臺灣與日本同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面對不時發生的地震可說是兩地的共同命運。本特展主要呈現臺灣與日本在19世紀至今的震災史,從中可以發現臺、日兩地面臨地震時,分別如何逐步應對震災,並建立起面對地震的救災體系。從前近代面對地震後社會不安,以宗教神話解釋地震,到近代國家體制建立後,在日本及殖民地臺灣,國家力量如何介入救災,及災後的都市計畫重建,並配合媒體的傳遞等,都說明近代國家如何動員組織力量來面對天災。到了現代,無論是臺灣或日本,除了傳統的國家力量運作外,戰後公民社會的崛起,「志工」及非政府組織的積極運作,強調地震後的心靈重建,以及復興地域文化共同體成為重要課題。21世紀的今天,除了傳統救災體系外,人們更重視地域社會、家族乃至個人記憶的保存,而文化資產保存從狹義的古蹟保存,也擴展到人的文化記憶。震災記憶也逐漸被視為重要的,博物館開始思索如何協助民眾,並投身震災後文化、記憶的保存、延續工作。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0976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時間:

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

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大清王朝。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從未改變成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

本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為中心,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闡釋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977

【展覽】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展覽】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標題:

【展覽】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時間:

2017年10月2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886-4-23723552

內容簡介:

臺灣於日治時期所開啟的「新美術」,可謂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開端,當1926年由臺灣本地藝術家組成的美術團體「七星畫壇」成立,即象徵臺灣美術發展進入以現代社團組織的時代,美術團體成為現代知識傳播與交流的平臺,也成為影響美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畫會之於臺灣社會文化及美術史的意義,可視為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象徵,以臺灣20世紀以來近百年的美術史觀之,畫會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對於畫會歷史的了解即是對美術現代性問題在體制層面上的掌握,研究臺灣美術史斷不能忽視「美術團體」這一區塊,為使民眾對於臺灣美術之發展脈絡有清晰的了解,並對臺灣美術史作全面的檢視及更進一步的詮釋,本館以「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為題、以本館典藏品為主規劃「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之常設展。

1920年代至1990年代約70年期間是臺灣美術團體活動熱絡的時期,無論從數量或性質上來看,龐雜而多元的美術團體要規劃成一個展覽盡其完整呈現,實屬不易,在有限的空間、時間等條件下,為清楚呈現本展之脈絡,本展將以臺灣美術發展之事實為依據,並參照時代思潮及社會文化發展現象與美術互動之關係,依時間軸序,擇選從1920年代至1990年代主流類項之美術團體中具時代創新、變點之「重要美術團體」為主要論述,將其在臺灣美術發展中之特殊性、代表性、影響力作重點的詮釋分析,以作為本展覽陳列展示及探討之取樣,並依時序概略分為三個階段予以探討與呈現:一、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二、戰後初期至七○年代的美術團體,三、八○年代至九○年代的美術團體,藉由年表及作品的展示,期能呈現20世紀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風貌之關係與脈絡。

本展覽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常設展,開放時間詳參:https://www.ntmofa.gov.tw/content_1023.html

系統號:

A-010978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標題: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時間:

2017年10月18日至6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澎湖、金門,相關習俗中尤以請王爺駐駕,供奉祭祀、清淨地方及驅瘟除祟後,最後添儎送王的「迎請代天巡狩」最為特殊。這種源自中國閩南的信仰形式,17世紀隨神船放流、移民遷徙,傳播到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社會,落地生根;隨不同在地需求、文化涵養與社會發展影響,衍生出多樣祭典儀式與風貌,也成為串連地方社群的重要凝聚力。臺灣因社會穩定發展,文化長期而完整的傳承,保留了當前全世界最細緻而豐富的迎送代天巡狩儀禮,也保留了詳細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紀錄。

代巡與王爺信仰
「巡狩」原指古代帝王巡視所屬疆域的制度,因帝王不能常親自出巡,因此發展出「代天子巡狩」地方,訪視民情風俗、端飭地方吏治的「代天巡狩」制度。這樣的制度在民間信仰儀式中,也被轉化為迎請玉帝敕令神明至地方關懷民情、稽查四境並清掃邪祟的「代上天巡狩」。在臺灣能領旨、行代天巡狩職能的神明不少,其中最常見、相關儀式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爺神。「王爺」並不是單一神靈,舉凡道經中行瘟解疫的神明、歷史人物、有功成神、陰神升格等被公共祭祀的男性神靈,都可被稱為「王爺」,各地信奉的王爺姓氏、傳說故事、祀典儀式等,往往也因原鄉信仰、香火起源與神蹟故事而不同。

祭祀準備與代巡神船
臺灣舉辦迎請代天巡狩儀式的地區多位於河海之濱,各項儀式也與「水」的想像密切相關。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前,會先糊紙或木造王船,作為迎接神明下凡巡狩、返天述職的交通工具及祭典法器。「船」這項水濱的交通工具,在宗教中不僅被轉化為跨界的工具,也像徵了王爺在信眾想像中的「外來」。

目前臺灣、中國及東南亞王船形式、結構,都和明清時航行於福建、華南地區的三桅同安船相近,各地造船流程相仿,多於香科期幾個月前開始造船,除了按部就班選材、建造、彩繪,也會舉辦系列神聖化儀式賦予王船法力。

代巡信仰中的禮制實踐
民間信仰的儀禮多半奠基於現實世界的想像。迎請代天巡狩的行事、排場、儀節,常倣傚古代王道巡狩禮,在祭典開始前會先仿照明清官署衙門、行宮建置代天巡狩的行臺,並依生活起居、辦公等需要佈置王府準備迎王。祭典期間,王府戒備森嚴,除了相關司禮人員與神職人員之外,一般民眾無法窺見。許多廟宇還會請來禮生團體指導地方頭人進行王府行事,照表操課,種種排場儀節處處可見巡狩禮制官儀複合宗教、地方社群與文化的跡證。

祭祀與科儀
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時,會同時辦理道壇科儀、法會或王醮,舉辦形式、規模與天數均不同。王醮往往從豎立燈篙開始,王醮前還會先行火醮,緊接著煮油淨壇、起鼓入醮,發表說明醮典目的與請求,作法啟請各方神明降臨,接受供養並賜福境宇。不同於其他醮典的是,王醮會行和瘟科儀勸離、收押魅魔,行「拍船醮」驅趕收禁不潔之物,替王船開水路打通航道。醮典尾聲,則會普渡、放水燈以饗孤魂野鬼,結束在「謝燈篙」之禮。

遶境與送王
遶境是迎請代天巡狩信仰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祭典主廟、周邊地區、交陪廟宇集體動員,隊伍香陣行經處沿途民眾無不設香案祭拜,展現地方向心力。

代天巡狩的出巡遶境隊伍往往陣仗、排場浩大,除了有開路鑼、鼓等前導,還會由香境內各角頭廟宇及交誼友境宮廟神轎、陣頭組成的香陣為王爺開路助威,主辦廟宇的主神與代天巡狩王轎壓軸。

祭典尾聲,會遷送王船至河海之濱,沿途押趕地方惡厲,然後進行「添儎」,一一清點、裝載當地民眾為王爺準備的各項生活所需物品,在熊熊火光中火化王船,送王爺返天述職。

東南亞的代天巡狩文化認同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就隨貿易活動陸續移居東南亞;18世紀後半到19世紀,面臨隨貿易、航運傳播而來的流行疫病威脅,東南亞各地華人轉向原鄉代天巡狩信仰尋求驅瘟解厄與精神慰藉。以馬六甲地區為例,19世紀下半葉密集舉辦的「送王舡」儀式,即呼應了國際間傳染病大肆蔓延的時間。至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檳城、北海、霹靂州及吉蘭丹洲,印尼蘇門答臘島廖省峇眼亞比,及新加坡、越南等地都仍保有送王船習俗。

這樣的信仰習俗早期或起於驅瘟逐疫需求,如今則已成為整合社群參與,宣示華人社會群體團結力量、勢力範圍的共同文化識別與認同。

中國沿海代天巡狩祭儀
中國的送瘟船習俗早在南宋年間就有記載,清代方志中也都載有王醮、迎王送船的風俗。然而,1966到1976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大量廟宇、文物嚴重毀損,相關信仰民俗活動、祭儀也被視為迷信而停辦。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開始陸續恢復送王船祭典儀式。

臺灣各地祭典特色介紹
代天巡狩信仰習俗遍佈臺灣全島、澎湖與金門等地,集中於南部集中於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沿海等海邊、內海或是河川旁區域,與早期移墾社會居住的區域相符。這樣的信仰根源雖來自漂來王船、原鄉宗教記憶,透過參與祭典的廟宇主事者、主持祀事禮制的儒者、道教道士或法師與乩童、地方頭人與居民,傳承並記憶了許多古禮中細緻而繁複的祭禮、祭儀;但也因各地需要、村莊規模、產業與經濟狀況、主事人員等因素,無論在迎請神明、祭典時間、辦理目的等都不同,在各地開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在地風貌。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0979

【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標題:

【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

時間:

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3月7日

系統號:

A-010980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時間:

2017年11月28日至6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戒嚴下的生活
戒嚴,是政府在戰爭或動亂發生時,以公權力嚴密管控人力、物資等社會流動的「非常狀態」。回顧臺灣社會長成的過程裡,有這麼一個漫長的非常狀態—38年的戒嚴—在政府的口號、命令下,臺灣人一同學習、成長與生活。戒嚴時期的日常,在世代流行文化的浪潮中,夾雜著威權觀念的標語。這些與「戒嚴」概念或遠或近、或正或反的生活符碼,至今仍若隱若現、混雜在我們的記憶裡。當非常成為日常,我們習以為常,或許,某些部分也變得不太正常…

戒嚴令與它的時代
一般認知的臺灣戒嚴,是以臺灣省政府發佈〈戒嚴令〉的1949年5月19日,到1987年7月15日總統令宣佈解嚴為止。其間政府依〈戒嚴法〉制定諸多辦法,包括將平民交付軍法審判,對集會結社、出版品、人身行動、戶口…進行嚴密管控。戒嚴法規之外,1948年延續到1991年的「動員戡亂」體制,及其下衍生的「懲治叛亂條例」等法規,更成為軍政機關對付異己的利器。另有早先即制定的「違警罰法」、「出版法施行細則」等涉及限縮人民自由的法令,建製成嚴密、無所不管的法律體系。

挑戰者們
在戒嚴法制的嚴密控管下,有人被視為挑戰而遭迫害,也有人試圖發動挑戰,而被追擊、奔逃,多數人是以避諱、閃躲的姿態,守護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於是,即使在「白色恐怖」最肅殺的階段,仍有「自由中國」、以及省議會的自由民主之聲,有「沒有黨名的黨」(公政會、黨外聯誼會等組織)、「不斷更名的雜誌」(被吊銷執照更名出刊的黨外雜誌)、「沒有臉的人」(海外黑名單人士的返鄉行動)等社會行動,匯聚成「反對運動」的脈動。

生活文化方面,在戰鬥文藝、新生活運動、中華文化復興、禁說「方言」等方針下,本土社會生活遭到強力扭轉。然而,某些被查禁的書籍、歌曲仍大肆流傳;喇叭褲、男性留長髮、女性迷你裙遭到取締,卻終究無法遏抑;本土社會幾種母語嚴重流失,在民間卻還是發展出熱鬧的歌謠、電影與戲劇等等。這些,都是臺灣社會活潑與韌性的象徵,也以最生活化的形式,為各面向的挑戰蓄積能量。

對國家權力意志的挑戰,在解嚴前後幾年間達到高峰。政黨籌組、勞工運動、婦女運動、原住民權利、農民權利、環保、本土語言、統獨爭辯…等議題接連不斷。社會力的蓬勃,迸發多元社會的聲音,在「後戒嚴」的情境下,越來越多的挑戰者站出來,臺灣人也各自開展了「內在解嚴」的心路歷程。

從法治的角度看,戒嚴、解嚴,似乎只是政府單方面的宣佈。但是從社會的角度看—戒嚴是一段政治權力高壓的日常化歷程;解嚴,則是隨之而後,細密不絕、前仆後繼的社會改造工程。

「戒嚴38年」、「解嚴30年」,或可作為臺灣政治革新的標章,也應該是歷史的警惕。告訴我們,看似正常的日常,看似正義的口號,會不會隱藏著某樣應要被改革的「非常」?而假如您也期許一個更自由、更民主、更公道的臺灣,在這之間,就得不斷思索、持續挑戰!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0981

【展覽】特別展 「典雅と奇想——明末清初の中国名画展」

【展覽】特別展 「典雅と奇想——明末清初の中国名画展」

標題:

【展覽】特別展 「典雅と奇想——明末清初の中国名画展」

時間:

2017年11月3日至12月10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分館(東京都港区六本木1-5-1)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泉屋博古館、日本経済新聞社

聯絡人:

Tel: 03-5777-8600

內容簡介:

中国の明時代末期(16世紀後期-17世紀前期)は、反乱や飢饉など政治的経済的混乱から不安な時代が続き、ついには北方の異民族であった清の支配へと大きく社会が変動しました。明に仕えた画家たちは追われる中で絵を描く者や新たに清朝に仕えるなど、先の見えない時代の中で創造力を発揮したのです。

この明末清初(16世紀後期~18世紀初)の中国には、主流となった呉派を発展させた正統派の画家が活躍する一方で、彼らの典雅な山水表現に背を向けた異端の画家たちが現れます。呉彬はじめ徐渭や石濤、八大山人から清初の惲寿平など、これらの画家たちは非常に個性的で、人目を驚かすような奇想的ともいえる造形を生みだしました。彼らの作品は、中国絵画史の中では長く等閑視されてきましたが、近年の研究によってその造形的魅力が広く認識されはじめています。

本展は、当館のコレクションを軸として、他の美術館・博物館所蔵の名品優品をこれに加え、「典雅と奇想」という切り口で明末清初の中国絵画を見直し、歴史の変動期に生きた画人たちを紹介するものです。


開館時間:午前10時00分~午後5時00分(入館は4時30分まで)

※本展覽購票資訊,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