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林永強:西田幾多郎、儒家與道德感學派:情動倫理學的可能性
標題:
【演講】林永強:西田幾多郎、儒家與道德感學派:情動倫理學的可能性
時間:
2024年2月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林永強(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振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23975
【演講】王保鍵:國家語言政策與客家族群認同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保鍵(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國家制度安排下,臺灣的人群分類形成四大族群的類屬,並以法律賦予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族群母語)享有「國家語言」地位。族群母語的使用,非僅單純的溝通工具,更具有個人身份繫屬與集體認同的功能。本場次演講以「國家語言政策與客家族群認同」為主題,從臺灣的族群類屬與族群關係、國家語言政策與族群母語復振、語言政策與族群認同等三個面向,演繹提升客語能見度,有助於提升客家族群認同。
系統號:
A-023886
【演講】邴尚白:里耶秦牘「秦更名方」疑難文句解析——附論木方之抄寫年分及對「書同文字」政策的新認識
標題:
【演講】邴尚白:里耶秦牘「秦更名方」疑難文句解析——附論木方之抄寫年分及對「書同文字」政策的新認識
時間:
2024年2月2日(週五)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台灣中心
主講人:
邴尚白(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討論:陳侃理(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田煒(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游逸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歡迎線上參與,敬請提前註冊:http://tinyurl.com/53eceaau
系統號:
A-023999
【演講】Gus Holley: Music of the Great Tang: Historical Performance in 21st Century China
標題:
【演講】Gus Holley: Music of the Great Tang: Historical Performance in 21st Century China
時間:
2024年2月2日(週五)16:00
地點:
Banatao Auditorium, 310 Sutardja Dai Hall Berkeley, CA 94720
主辦單位: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Mr. Gus Holley (UC Berkeley)
聯絡人:
E-mail: fbille@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the growth of a diverse movement in China toward the historically-informed performance of the music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CE). Recent performances of Tang music depart sharply from earlier paradigms in cohering around a new audiovisual aesthetic sporting period instruments, costumes, and staging. And yet, the methodologies of revivalists — what they believe we can know about the past and how — vary significantly. How can a musical tradition which is so distant from us in time, and whose textual records remain so controversial in their interpretation, be reanimated? And what role should living musical lineages play in this process? These questions put at stake not just historical truth, but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music and the shape of its hist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rough performance as a material, embodied, and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practice, Tang music revivalists creatively negotiate the boundaries of Chinese music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 argue that this movement decenters and recenters Chinese music historiography in three intertwined shifts: from silent text to sounded performance, from the academy to popular culture, and from the national to the global-local. Listening to musicians’ recovery of the cosmopolitan creativity of the Silk Road can then shed light on contemporary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系統號:
A-023860
【演講】包樂史:驚奇牧師!17世紀尤紐士牧師具爭議性的臺灣傳教事業
標題:
【演講】包樂史:驚奇牧師!17世紀尤紐士牧師具爭議性的臺灣傳教事業
時間:
2024年2月3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F圓形劇場(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荷蘭萊頓大學名譽教授)
聯絡人:
廖先生,Tel: 06-3568889#2326,E-mail: o1120101@nmth.gov.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與談人:康培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入場方式:經線上報名成功後,當日入館憑出示報名資訊,即可享免費參觀優惠。
注意事項:線上報名成功後,當日憑報名證明入館,下午1點30起於1F圓形劇場外報到入場。
系統號:
A-023949
【演講】劉家幸:黃檗僧人眼中的江戶時代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線上會議(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主題計畫
主講人:
劉家幸(國立成功大學不分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黃助理,Tel: 02-2789-5792;eastasia@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線上會議連結將於會議前三日通知
※本次為中文演講,須事先報名:http://tinyurl.com/3mhts64e
系統號:
A-023981
【演講】陳南旭:晚清臺灣涉外戰爭中的軍事運輸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6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講論會
主講人:
陳南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黃助理,Email: sehrgith@gmail.com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https://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l=c&no=4&id=1203
報名系統將於1/30(週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黃榆諭,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3859
【演講】Ian Rowen: One China, Many Taiwans
標題:
【演講】Ian Rowen: One China, Many Taiwans
時間:
2024年2月7日(週三)15:30-17:00
地點:
Thomson Hall 317(Seattle, WA 98195-352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主辦單位: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iw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伊恩(Ian Rowen,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聯絡人:
E-mail: taiwanst@uw.edu
內容簡介:
The UW Taiwan Studies Program will welcome Professor Ian Rowen to discuss his newly published book One China, Many Taiwans: The Geopolitics of Cross-Strait Tourism. One China, Many Taiwans examines how tourism, one of several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PRC at exerting political control over Taiwan, aggravated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polities, polarized Taiwanese society, and pushed Taiwanese popular sentiment further toward support for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Professor Rowen will focus on how Chinese tourism bifurcated Taiwan into “Two Taiwans”—one performed as a part of China for Chinese group tourists, versus the other experienced as a site of everyday life by local residents and some independent tourists. He will also delve into how this process amplified conflict between those business,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actors that had a differing interest in sustaining a PRC-oriented tourist industry, creating an increasingly pluralistic civic nationalism in Taiwan.
系統號:
A-023938
【演講】森 美樹夫:The Japan-U.S. Relationship and Its Role in the World
標題:
【演講】森 美樹夫:The Japan-U.S. Relationship and Its Role in the World
時間:
2024年2月7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The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 Global Japan Lab,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森 美樹夫(Mikio MORI,日本駐紐約總領事)
內容簡介:
How have Japan-U.S. relations steadily deepened, and how can they be further developed? What steps can we take to advance these multifaceted ties through academic, busines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s a major U.S. ally, how do we envision the growth of Japan’s leadership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lecture will explore these matters through Ambassador Mori'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ens and invites future global leaders at Princeton to reflect upon these questions in their research and career planning, which we hop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ed vitality and strength of Japan-U.S. relations.
系統號:
A-023858
【演講】Ran Deng: A Transpacific Biopolitics of Reproductive Consent: China’s One Child Policy and the UN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8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208N, North House,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1 Devonshire Place,Toronto,Canada)
主辦單位: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 Asi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主講人:
Ran Deng (Ph.D. candidate, Centr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Toronto)
聯絡人:
E-mail: csus@utoronto.ca
內容簡介:
Following the 2016 termination of China’s One Child Policy, families now frequently receive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birth to more children to absorb the male gender surplus resulting from patriarchal reactions to the policy. This project investigates Chinese women’s compromised consent to biological reproduction. Nationally, women who are now encouraged to give birth survived, rather than having agreed to, the One Child Policy, and that the decision to birth more children is contingent 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family as well as the state’s future-oriented desire to produce a more robust workforce.
Transpacifically, Chinese women’s reproductive consent is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post-WWII eugenics project, which provided financial, technological, and research support via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UNFPA) to assist so-called third-world countries birth and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ies. This project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Chinese maternal body is tethered to and articulated through a transpacific biopolitics of reproductive control, where the consent to life is rendered irrelevant both by the discipline of the maternal body and by the pre-natal selection of birth.
系統號:
A-023937
【演講】Kai Jun CHEN: Technocracy and Porcelain Manufacture at Early to Mid Qing Court (1720s-1750s)
標題:
【演講】Kai Jun CHEN: Technocracy and Porcelain Manufacture at Early to Mid Qing Court (1720s-1750s)
時間:
2024年2月14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202 Jones Hall | Department of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P.Y. and Kinmay W. Tang Center for East Asian Art
主講人:
Kai Jun CHEN (Brow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In this talk, Kai Jun Chen, will examine the imperial control of technological expertise in the Qing Dynasty. Through a detailed study of porcelain manufacture during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the project rethinks early modern industrial planning in China in dialog with the studies of expert cultur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By examining the innovation and hindrance in ceramic production in the realpolitik of the Manchu court, he scrutinizes the crucial roles that multiethnic technocrats played in codifying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in creating distinctive artistic forms that were essential to the 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Qing court.
系統號:
A-023892
【演講】柯志明: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與治理部署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16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線上直播(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梁小姐,E-mail: as020080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庭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簡介:
過去「社會中心」取向的臺灣研究學界普遍認為,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漳泉客)人群關係,由起初分類械鬥流血衝突不斷,在土著化過程中逐漸被祖籍以外的人群分類原則所取代並習得如何相處,終於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得以和平共存。講者則試圖「把國家帶回來」,視漳泉客「分類」為一種治理部署,是國家權力為了統治的目的而刻意操弄出來的,進而質疑,分類械鬥究竟是因為土著化而逐漸削弱,終至消失,還是在十九世紀國家權力以權變手段分化離間臺灣社會的治理部署下,變本加厲,並在該世紀後半葉變質為民間豪強武力的全面失控與彼此惡鬥。
【活動說明】
1. 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與線上臉書直播參與形式。
2.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HMjFr8o9G8jdTr4D7
系統號:
A-023979
【演講】陳榮強:新加坡二戰後有線廣播「麗的呼聲」方言節目對華人社群的意義
標題:
【演講】陳榮強:新加坡二戰後有線廣播「麗的呼聲」方言節目對華人社群的意義
時間:
2024年2月20日(週二)10:30-12:30
地點:
線上演講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陳榮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文系副教授、亞洲與亞美研究系合聘副教授)
聯絡人:
葉小姐,Tel: 33664780;E-mail: julianyeh@ntu.edu.tw
內容簡介:
臺大臺文所【椰林精英計畫】系列講座
主持人:張文薰(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系統號:
A-024012
【演講】若松大祐、村上太輝夫:台湾を見る『目』を養う
標題:
【演講】若松大祐、村上太輝夫:台湾を見る『目』を養う
時間:
2024年2月20日(週日)13:30-15:30
地點:
南山大学F棟F12教室(愛知県名古屋市昭和区山里町18)
主辦單位:
南山大学アジア・太平洋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若松大祐(常葉大学外国語学部准教授)、村上太輝夫(朝日新聞論説委員)
內容簡介:
※どなたでも無料でご参加いただけます。参加を希望される場合は、事前に参加申し込みフォームよりお申込みください。
(申し込み締切:2月19日(月) 9:00am)
※授業振替の学生は、申し込み不要です。詳細については担当教員より確認して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3855
【演講】Guobin Yang: To Have Theory in a Pandemic, or Not to? Pandemic Storytelling and the Wuhan Lockdown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20日(週二)16:30-18:00
地點:
202 Jones Hall | Department of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Paul and Marcia Wythes Center on Contemporary China
主講人:
Guobin Yan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內容簡介:
Guobin Yang’s book The Wuhan Lockdown recounts the drama of the lockdown by drawing on these diaries. Prioritizing the voices of ordinary people, The Wuhan Lockdown presents a galaxy of scenes and characters against broa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o narrate a pandemic that was still unfolding poses multiple challenges. To have theory in a pandemic, or not to? How to have theory, or how not to? This talk introduces the book, discusses its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reflects on the meaning of social science representation in times of a public health crisis and global geopolitical conflicts.
系統號:
A-023893
【演講】廖為民:台灣的禁書年代——1949~1992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2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廖為民(知名禁書研究者)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國民政府在1949年流亡台灣之後,先後於1949年5月28日公佈「台灣省戒嚴時期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1950年3月18日「台灣省戒嚴時期新聞雜誌圖書管制辦法」、1953年7月27日「台灣省戒嚴時期新聞紙雜誌圖書管理辦法」及1970年5月22日「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等四個「查禁命令」,我們由這些法令中讀出其時代的變化,並嘗試理解其「強人威權體制」下的獨裁、蠻橫、踐踏言論自由的經過。
系統號:
A-023885
【演講】沈秀華:性別、國家暴力與抵抗:從查某人的二二八說起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沈秀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為什麼在228事件中過世或被監禁的幾乎都是男人?女人的228經驗為何?當平反228事件或其他發生在台灣社會的國家暴力事件,往往成為敘說部分台灣男人的受難歷史,台灣女人與國家暴力的關係為何?這個分享將從在228事件中喪夫的「政治寡婦」的228事件經驗以及他們之後的生命經歷,探討既有社會論述與政府政策,往往無視女人的政治受害主體性以及受害的抗爭性主體。228事件的性別詮釋,不僅是建構多元歷史視角的必要性,也是直視暴力與戰爭的殘暴,以及揭示抗爭的豐富樣貌。暴力的施展並非性別中立,對暴力的抗爭途徑也往往是性別化。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3884
【演講】平田陽一郎:隋の軍事体制と倭の戦略的位置づけ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ZoomMeeting現上演講
主辦單位: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研究プロジェクト「日本古代史の国際的研究」
主講人:
平田陽一郎(国立沼津工業高等専門学校教養科教授)
內容簡介:
本研究プロジェクトは、日本古代史の黎明期について、東アジア史の視点からその実態解明を学術的に進化させることを目標とするものである。
研究会では中国や韓国など海外の専門家を随時招請し、日本の研究者との間で議論を深めることにより、今後の日本古代史研究の指針となるべき方向性を探ってみたい。
主持人:劉建輝(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系統號:
A-023984
【演講】Eric Tagliacozzo:Ghosts in the Machine: Technology and Imperialism in Maritime Asia
標題:
【演講】Eric Tagliacozzo:Ghosts in the Machine: Technology and Imperialism in Maritime Asia
時間:
2024年3月1日(週五)16:00
地點:
Room 370, Dwinelle Hall, South Dr, Berkeley, CA 94720
主辦單位:
Tang Center for Silk Road Studies,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Eric Tagliacozzo (John Stambaugh Professor, Cornell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fbille@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When can “machines be seen as the measure of men”, as the historian Michael Adas so beautifully opined? This talk focuses on three moments when technology became crucial in “wiring” maritime Asia into larger landscapes of modernity and colonization. First, we examine the laying of telegraphs across Indochina’s coasts en route to China, as the French started to plant flags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Second, we will look at the notion of building a canal across the Isthmus of Kra, in what is today southern Thailand, and what was then the semi-independent kingdom of Siam. Finally, we will also analyze the spread of lighthouses as Foucauldian instruments of coercion in the Anglo-Dutch sphere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in land-and seascapes that currently comprise Malaysia and Indonesia. I argue in this presentation that all of these Asian processes were inter-related, and that they show in regional miniature the shadow and shape of larger forces that were then sweeping the globe.
系統號:
A-023852
【演講】秋田茂:1970年代の石油危機と国際秩序の変容――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の文脈で
標題:
【演講】秋田茂:1970年代の石油危機と国際秩序の変容――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の文脈で
時間:
2024年3月2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大阪大学会館講堂(豊中キャンパス)
主辦單位:
大阪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
主講人:
秋田茂(大阪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
系統號:
A-023983
【演講】王宏豪:櫻花樹下的高砂舞影——臺北高校「臺高舞」與「高砂舞」重建
標題:
【演講】王宏豪:櫻花樹下的高砂舞影——臺北高校「臺高舞」與「高砂舞」重建
時間:
2024年3月4日(週一)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王宏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ethnohistorytw@gmail.com
內容簡介:
摘要
高砂舞是由臺北高校教師與數名學生於假期間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向其部落領袖觀察學習而來,舞曲包含校歌、御大典之歌和蠻歌,是一首似原民卻又混雜日本文化的混血歌舞,整支作品時長6分鐘。於高砂舞基礎上,臺高舞在隔年(1929)被編創出來,相對於高砂舞較接近原住民風格,且偏向尋常科生來跳,臺高舞捨悠長而取簡潔,後來成為臺北高校記念祭、寮祭的固定演出舞蹈。2022年依據臺北高校校友遺留下來的日文舞譜,將臺高舞與高砂舞重建演出並記錄,為百年前的臺灣原住民樂舞留下見證。
備 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https://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l=c&no=4&id=1209),報名系統將於2/28(三)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陳昀昕,Email:ethnohistorytw@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3977
【演講】Niki J.P. Alsford: Taiwan Lives
標題:
【演講】Niki J.P. Alsford: Taiwan Lives
時間:
2024年3月6日(週三)15:30-17:00
地點:
Thomson Hall 317(Seattle, WA 98195-352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主辦單位: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iw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Niki J.P. Alsford(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Asia Pacific Studies and Director of Asia Pacific Institutes)
聯絡人:
E-mail: taiwanst@uw.edu
內容簡介:
The UW Taiwan Studies Program will welcome Professor Niki Alsford to discuss his newest book entitled Taiwan Live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as the first book in the Taiwan and the World book series supported by UW-TSP, Taiwan Lives traces Taiwan’s complex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colonial influences from Austronesian expansion to the economic and democratic polity it is today.
Alsford explores this arc of history by recounting the life stories of its inhabitants. Taiwan Lives delves into the lives of twenty-four diverse individuals, including a merchant, exile, activist, pop star, doctor, and a president. These stories spa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ocial classes, ethnic backgrounds,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s, yet all offer glimpses into the varied historical epochs and highlight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colonialism.
系統號:
A-023939
【演講會】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第106回研究会
標題:
時間:
2024年3月9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神奈川大学MMキャンパス11階+zoom会議(横浜市神奈川区六角橋3-27-1)
主辦單位:
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
內容簡介:
(1)「清末思想界と中国人留学生」(仮)村田雄二郎氏(同志社大学)
(2)「中国共産党と中国人留学生」(仮)石川禎浩氏(京都大学)
◎司会:孫安石(神奈川大学)
※来聴歓迎
※日中関係史・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のメーリングリストに参加している方には、連絡いたします。一般で参加希望の方は、sona0001@kanagawa-u.ac.jpにメールをお送り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3901
【演講】彭盈真:從兩極到多元:性別研究與東亞藝術史、視覺文化的對話
標題:
【演講】彭盈真:從兩極到多元:性別研究與東亞藝術史、視覺文化的對話
時間:
2024年3月26日(週二)9:30-12:20
地點:
線上會議
主辦單位:
國科會⼈⽂處藝術學學⾨
主講人:
彭盈真(亞美利堅大學藝術系藝術史副教授)
聯絡人:
infoartdiscipline@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報名截止日期:2024年3月21日下午5:00前,名額有限,報名從速。(3月22日通知報名成功,3月25日中午前寄出視訊網址)
👩🏻🏫講座內容
自從Linda Nochlin在1971年提出「為什麼歷史上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的大哉問,女性主義藝術史已走過了半世紀。它審視女性的藝術創作與贊助活動,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既定的藝術史學傳統,使文藝復興以來的女藝術家走入學界的視野,並啟發其他反思、重新定義經典的研究方法。1990年Judith Butler的《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認同顛覆》批判女性主義的二元論本質,強調性別和慾望的流動性,挑戰女性主義的邊界,應運而生的是酷兒理論對陽性與陰性氣質的視覺表現及審美等研究。與此同時,Kimberlé Williams Crenshaw則疾呼關注導致壓迫的各種因素,例如性向、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國籍,即所謂「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進一步深化「女性」作為一個群體的複雜性,鼓舞學界對少數族裔、藍領階級女性藝術家的關注。
本講座從講者任教的美國亞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已連續主辦十三年之著名女性主義藝術史研討會出發,回顧這段學術史,並探討東亞藝術史導入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後激撞出的各種展覽與出版成果,例如皇室女贊助人、女性文人與職業畫家、殘疾藝術家、女性收藏家和大眾品味,最後展望本領域的新研究課題。
系統號:
A-024181
【座談會】Grégoire Espesset:Western Categories, Knowledge Building, and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Sinological Discourse
標題:
時間:
2023年4月4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UC Berkeley 3401 Dwinelle Hall (South Dr, Berkeley, CA 94720, United States)
主辦單位: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Dr. Grégoire Espesset (Grégoire Espesset is associate member of the Groupe Sociétés Religions Laïcités (GSRL) in Paris)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Access Coordinator: Xiaojie Ma, ccs@berkeley.edu, 5106436321
How do European-language scholars with a Western cultural background perceive, understand and describe the human phenomena they observe in East Asia? How does their mind process written or spoken information conveyed in foreign script and languages? This lecture will discuss the cognitive and epistemological relationship existing between Sinology and source-language data from several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role of metalanguage and culturally predetermined categories in the generation of learned discourse, the formation of terminologies, the coinage of neologisms, the epistemic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produced, and the conditions of its reception by neighbouring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ities and by the educated public.
系統號:
A-023894
【座談會】《華人壯陽史》新書座談會
標題:
時間:
2024年3月至4月,共2場
地點:
金石堂汀洲店(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84號B1)
主辦單位: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主講人: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本次講座將透過皮國立教授以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等研究專長,帶讀者認識這當中的脈絡,看見華人地域下的人群對身體的共通感受。這次邀請到現代西醫與傳統中醫兩方觀點,一同來探究「壯陽」那檔事。
場次一:邀請臺灣泌尿科專家何承勳醫師,以臨床門診的實務面,去探討一般民眾如何面對這些難以啟齒的問題。
【時間】2024.03.02 (六) 15:00 - 17:00
【地點】金石堂汀洲店(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84號B1)
【主講人】皮國立|本書作者,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何承勳|新光醫院 泌尿科主任
場次二:邀請風澤醫療體系總院長暨創辦人陳冠仁醫師,從中醫門診實務上所遇到的各種狀況,來探討民眾怎麼看待各種中醫藥方療效
【時間】2024.04.13 (六) 15:00 - 17:00
【地點】金石堂汀洲店(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84號B1)
【主講人】皮國立|本書作者,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冠仁|桃園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風澤中醫體系創辦人
系統號:
A-024121
【系列講座】2024春天讀詩節「春風得意馬蹄疾——以詩歌解鎖人生成就」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講座】2024春天讀詩節「春風得意馬蹄疾——以詩歌解鎖人生成就」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2月17日至2024年4月27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潘先生,02-23619132#722;E-mail: chienwei@ncl.edu.tw
內容簡介:
活動網頁:https://actio.ncl.edu.tw/113_spring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505
第1場 2月17日 14:00-16:30
講題:生命的意義如何評量?——且聽陶淵明細說『任真』
主講人:蔡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第2場 2月24日 14:00-16:30
講題:人生得意須盡歡——唐詩中的人生觀與成功論述
主講人: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3場 3月2日 14:00-16:30
講題:回首向來蕭瑟處──東坡在人生風雨途中的體悟
主講人: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第4場 3月16日 14:00-16:30
講題:功名志已灰,富貴逼人來── 臺灣士子的科舉夢
主講人: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第5場 4月13日 14:00-16:30
講題:可以堅韌,可以春泥──現代詩裡的女性成就敘述與逃逸
主講人:余欣娟(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第6場 4月27日 14:00-16:30
講題:青青子衿突圍記——目擊當代詩人的困境與衝撞
主講人:須文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第7場 8月30日 14:00-16:30
講題:紅色手推車的身世——西方詩中的物
主講人:廖咸浩/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23929
【系列演講】「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展覽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展覽系列演講
時間:
2024年2月,共2場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第一場
講題:到漢朝當兵去--兩千年前學長們在邊塞的苦日子
主講人:高震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時 間:2024年2月3日(六)10:00~12:00
第二場
講題:從居延漢簡看簡牘時代的書寫與行政
主講人:石昇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時 間:2024年2月24日(六)10:00~12:00
備註:
免費參加,無需報名,無直播。
現編制內公務人員可申請兩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系統號:
A-023978
【系列演講】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時間:
2024年4月至9月,共5場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線上直播(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鍾先生,Tel: (049) 2316881轉409
內容簡介:
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訂於4月25日至9月19日共舉辦5場演講。其中4月25日第1場次,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周錦宏院長主講「從文獻與文學資料解讀臺灣客家飲食」,將辦理同步線上直播。
各場次時間、講座及題目詳參:http://tinyurl.com/3ab8fmru,歡迎踴躍聽講。
報名網址:https://www.th.gov.tw/signup/
線上直播網址將於當日開播前,於本館網頁最新消息公告。
系統號:
A-023997
【系列演講】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標題:
【系列演講】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時間:
2024年2月至5月,共4場
地點:
臺灣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聯絡人:
葉小姐,Tel: 33664780;E-mail: julianyeh@ntu.edu.tw
內容簡介:
2024年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張亦絢作家演講
第一場:【開幕式+演講】
時間:2024年2月21日(三)16:00-18:00
講題: 如果世界還不屬於我:台灣文學與女性主義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鄭芳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場地: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第二場:
時間:2024年3月19日(二)13:20-15:20
講題: 文學應說哪國語?從音聲多樣談「小語言們」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場地: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正404教室
第三場:
時間:2024年4月10日(三)13:30-15:30
講題: 血肉之區:文學裡的肌膚之親(與不親)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翁智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場地:臺北教育大學行政大樓A605教室
第四場:【閉幕式+演講】
時間:2024年5月10日(五)13:20-15:20
講題:在我們變幻的國家裡:談文學如何做「剩下的事」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鄭芳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場地:臺灣大學臺文所324教室
系統號:
A-024013
【工作坊】From the Cloud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Digital Humanities in Japanese and East Asian Studies
標題:
時間:
2024年3月8日(週五)
地點:
Scholars Lab, PCL, UT Austin
主辦單位:
CEAS and UT Library with generous funding from the 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OVPR)
主講人:
Workshop by Jessa Dahl,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Knox College
內容簡介:
Want to get started with Digital Humanities in the classroom, but you don't know where to start? This introductory workshop will provide advice and practical ideas to incorporate digital humanities methodologies at all levels of teaching -- from syllabus design, to assignments and classroom activities. Learn about platforms,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to fit your classroom, your teaching style, and your comfort level with technology. While the advice given will apply to a wide variety of classrooms, the workshop will highlight resources specific to Japanese and East Asian Studies.
系統號:
A-023849
【工作坊】朱利安作品研讀系列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24年3月至5月,共4場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21101教室+線上同步(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聯絡人:
謝同學,E-mail: k16084011@gs.ncku.edu.tw
內容簡介:
【工作坊簡介】
本系列工作坊將研讀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1951-)的最新漢學思想力作《摩西或中華——文化間距論》(Moïse ou la Chine. Quand ne se déploie pas l'idée de Dieu)。著述等身的朱利安集東西方哲思大成,於異質思維的「間距」之中掀起思想旋風。工作坊採實體與線上同步舉辦,歡迎對當代哲學與漢學思想感興趣之教師、研究人員、學生,從事文化與藝術工作,以及各領域背景之人士,自由參加。
📌活動時間:3/7、3/28、4/11、5/2,19:00-21:00
📌閱讀書目:朱利安著、卓立譯,《摩西或中華——文化間距論》(Moïse ou la Chine. Quand ne se déploie pas l'idée de Dieu,台北:原點出版,2024)
✨ 線上會議室連結,將於研讀會舉辦當週公告於成大中文系臉書專頁。無須事先報名,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24186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標題:
時間:
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10月13日
地點: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本展覽將帶領觀眾走入臺灣沿山地區,也就是介於平原與山脈的中間地帶。此地帶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人類活動最多元的所在。在清領時期的臺灣,此地帶常被泛稱為「沿山埔地」。1895 年,當日本帝國領有臺灣後,殖民政府給了此些埔地一個正式名稱:林野。在今日的臺灣,隨著人民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政府給了林野另一個名稱:里山。
我們將從畫作中的林野地景出發,展覽內容以三幅歷史圖像:《晚清臺灣番俗圖》之〈番社貿易圖〉、《圓山附近》、《滿載而歸》為中心,帶領觀眾拆解圖片中所隱含的林野意義,透過黃藤、樟樹、相思等林產物與族群間的互動,探索淺山人地相處的微妙藝術;並透過古契書與照片展示的舊慣符碼,穿越至日人所建立的近現代林野樣貌,在國家與常民的對立之間,理解林野作為一個族群交流的邊界,所飽含著的寧靜與洶湧。最後,我們將搭著輪船迎向世界,也看到世界局勢如何影響著這片美麗的淺山。因此,我們得以欣賞這一幅猶如馬賽克拼貼畫般的圖像,理解島嶼山林的過去,了解技術的傳承,並對於它的未來有更多的願景與想像,帶領觀眾層層進入這一幅過去未曾被重視的淺山景觀。
系統號:
A-023836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8日至2024年9月22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內容簡介:
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需,洗滌人心,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重要節慶無不以音樂慶之。樂器譜出的美麗樂章,不只代表族群的語言,也傳達人群對天、地、人的概念。本特展展出南島語族的傳統樂器,介紹南島的音樂文化。
系統號:
A-023837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8月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
系統號:
A-023838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24日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20年開工的嘉南大圳,其中於1924年率先通水的是雲林地區的濁幹線,至2024年通水灌溉滿百年;而臺灣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於1973年完工,2023年也建庫滿50年;這些突顯了水利事業對雲嘉南平原社會的重要,同時也看見臺灣水利發展的縮影。
本館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時刻中推出本展,呼籲社會提升對水環境變遷的感知。觀展前,我們有三問:一、當打開水龍頭,水流洩而出,那麼水從哪裡來?二問,你曾注意過離家最近的那條水路是水溝、水圳或是自然河川呢?三問,綜觀全球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多為乾旱的沙漠地帶,而同樣有北回歸線經過的雲嘉南平原,為何卻成為臺灣的穀倉?這一切在今日看似理所當然,是否真是如此?
在大圳屆滿百年的時刻,本館用創新的博物館思維,以跨域共筆行動,提出「流域共構」的展示論述。2020~2023年,本館展開嘉南大圳跨域研究,用新視角看待過往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水環境,以歷史眼光提出對歷代水環境的新理解,除了看見臺灣歷代水利社會發展樣貌及歷代水利工程的行動者,提出水利工程中所藏的工程與環境的關係,也發現水利系統是跨專業與技術、具傳承且複雜的知識系統,最後提出流域共構了個人與社會生命關係的新觀點。
本展是公部門從共學、共筆到共展,加入教育與公民團體共同的研究成果。2023年底,本館帶著水利、農田、學校與公民等八個單位,將水利知識轉化為現地共展,豐富臺灣水文化內涵,並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師生協力策展。期待以產官學合作,呼籲社會重視氣候變遷及水環境變遷,使臺灣成為一座居安思危的島嶼。
系統號:
A-023839
【展覽】重返第一法庭.噍吧哖世紀大審判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31日至2024年4月30日
地點: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第三法庭(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重返第一法庭.噍吧哖世紀大審判」特展,結合了「文化內容科技應用」、「再造歷史現場」兩大概念,虛之VR動畫影片、實之展覽,再現歷史事件及歷史現場。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第三法庭在1915年噍吧哖事件審判時稱為第一法庭,透過本次展演場域,期望激起大眾對歷史的關懷。
實體展覽為輔助觀眾理解噍吧哖事件背景、日治時期臺灣司法制度轉變及事件後續的社會影響,同時為呈現法庭原貌,不使用過多視覺引導與遮蔽,並運用窗影效果與燈光設計,營造法庭靜謐與莊嚴氛圍、場域變遷痕跡與歷史內涵的共感,深刻體會在大時代人民的生活與心境。
VR觀影預約: https://tnd1.judicial.gov.tw/hs/vr.asp
系統號:
A-023841
【展覽】群星閃耀——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4月28日
地點:
臺文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羅小姐,(06)221-7201
內容簡介:
此次特展將爬梳美國1920至1950年代如海明威、福克納、費茲傑羅等作家與作品,並以美國在台新聞處的譯介作為拉力,對應到1960年代的臺灣作家,說明他們如何透過西方現代主義的技巧而發展出屬於臺灣自己的現代主義風格,以完整的臺灣現代主義作品與史料,說明現代主義在臺灣既是一種橫向移植,但也帶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特色
展覽共劃分八區:「何謂現代主義?」、「戰爭的年代:希望幻滅與信仰喪失」、「現代主義思潮:三大家的文學風格」、「經典美國:從好萊塢到文學桂冠」、「美國文學在臺灣」、「美新處與《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創意寫作班的始祖:愛荷華寫作班」、「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並對應到1960年代臺灣作家如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白先勇、鄭清文、王禎和等人如何透過西方現代主義的技巧而發展出臺灣現代主義獨特的樣貌。
系統號:
A-023842
【展覽】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2月16日至2024年4月21日
地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1、2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聯絡人:
Tel: 07-6563033
內容簡介:
中國著名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歷史久遠、自漢代以降,橫跨多個朝代、規模宏偉,是佛教藝術心靈的故鄉,有數不完、說不盡的故事,可謂佛教藝術的巨大寶藏。
本次展出,將重現敦煌莫高窟三座石窟及七座藻井等實體,其中包括經敦煌研究院3D打磨的「中心柱窟」,連同百餘件真跡或臨摹等珍貴文物,都將跨越四千四百公里,首度在台現身,是百年來規模最大最精彩的敦煌特展。
系統號:
A-023843
【展覽】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1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不論是殖民統治或戒嚴體制,當權者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其中甚有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關不住自由的思想。以「文壇封鎖中」為題,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從而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系統號:
A-023844
【展覽】捷克斯洛伐克X旅人X福爾摩沙1920's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5日(週五)至2024年3月17日(週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興起民族自決風潮,臺灣也開啟反殖民的政治社會運動。正值臺灣反殖運動熱潮尾端,一個來自一戰後新興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世界旅行家卜吉比索爾,橫跨歐亞大陸,於1929年來到臺灣,見證了殖民政府的言論自由管制,無法自由攝影與行動。在這種種被限制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對於殖民地臺灣的外人觀察,同時也結識了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家蔣渭水跟推行世界語的臺灣同志。當時的臺灣與捷克同屬世界弱小民族,為了對抗強權而展開了短暫但意味深長的交流。
第一單元-弱小民族的惺惺相惜
第二單元-壯遊世界的捷克斯洛伐克旅人
第三單元-被殖民政府限制「視野」的外國旅人
第四單元-同時代來臺的外來旅人們
系統號:
A-023845
【展覽】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
標題:
時間:
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3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2, 202展覽室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徐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03
內容簡介:
本展覽「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以詩作為再理想不過、私人與公眾、內省與外揚的會面點為靈感,提倡以一場詩性的踏查,重新丈量東亞與東南亞自二戰後地緣政治的物質情狀,並爬梳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視野如何浮現於反詩學的地景之中。奠基於地緣政治的概念,「地緣詩性」一詞進一步強調地理空間分佈與詩學形塑的相似性——造型(form-making),以擴延我們對東亞與東南亞國族、區域、中心與邊陲等國際政經關係下的關懷。當我們以詩學暗示製造世界地域(world-making)與造型的相似性時,我們將會發現藝術創造仿若重組空間地理,而自然/人造的地形景觀一如美學主張(aesthetic proposition)。而過於武斷的亞洲地緣政經情狀與意識形態,似乎也在詩學的實踐下解套,進而讓藝術創造擁有另類的政治潛能。
系統號:
A-023846
【展覽】臺南囡仔顏水龍:從臺灣出發——展望世界的藝術
標題:
時間:
2023年11月3日至2024年3月3日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2館2樓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本次展覽以顏水龍各時期的速寫為主,搭配臺南相關主題油畫作品及工藝設計作品,呈現其多元的成就。期望藉此讓觀眾對顏水龍創作過程與脈絡有初步的認識與理解。
系統號:
A-023850
【展覽】誰是洪稇源?——稇源商店六龜支店暨洪氏家族文書史料典藏展
標題:
【展覽】誰是洪稇源?——稇源商店六龜支店暨洪氏家族文書史料典藏展
時間:
2023年9月20日至2024年3月3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展覽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12年,來到高雄六龜的「洪稇源」,除了經營雜貨買賣外,另有專賣事業、可與原住民進行交易的特別許可(下文簡稱原漢交易)等營業項目,屬當地知名的雜貨商之一。二戰後隨六龜小鎮一同沉寂的「洪稇源」,2017年因高雄市政府推行「六龜之心再造計畫」,意外牽起與本館的不解之緣。
本次展覽,我們將時間聚焦於「洪稇源」最活躍的年代──日治時期。透過身兼不同角色的洪稇源,以「雜貨商號、原漢交易、地方家族」等三大史料主題,一覽位於原漢交界的六龜故事。
系統號:
A-023851
【展覽】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標題:
時間:
2023年11月23日至2024年2月1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5,107(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本次從大海出發的敘事脈絡,集結了本院及國內外各大館所的珍貴典藏,共同呈現十六世紀經由海上航行所展開的匯聚與交流的故事。展覽分成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大海的時代」,在海圖、銀幣及沉船貿易瓷等物件的引領下,進入歐亞雙方相遇與彼此騷動的海上霸權時代。第二單元「不期而遇」,於文獻、商品與物產中,追尋各方人群移動、互動及競奪的蹤跡。值此同時,同為匯流場域的臺灣,也開始浮現她的身影。第三單元「多元新貌」,則從書畫、器物、地圖等物件,探索藝術、知識與文化層面的交融,以及初次映現人們眼前的「全球」概念。
系統號:
A-023856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20日至2024年10月20日
地點: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一特展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文化館
內容簡介:
昔日臺三線西北部的淺山地帶是擁有豐富樟樹資源的地區。這些資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國際列強、政府、地方資本家和漢人移民進行山地開墾,使得當時的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樟腦生產地。
隨著19世紀樟腦產業的蓬勃發展,牽動著原住民族、閩南、客家在淺山地帶交會與競合。因此,本展覽將以中北部地區的樟腦產業作為起點,探討世界經貿和族群間焗腦的互動關係。
系統號:
A-023912
【展覽】島嶼.記憶——描繪臺灣50年
標題:
時間:
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2月25日
地點:
國父紀念館2樓中山國家畫廊(臺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
主辦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聯絡人:
Tel: 02-27588008分機545
內容簡介:
「島嶼.記憶—描繪臺灣50年」以主題式呈現館藏作品,分為二大單元。
「製作記憶—以藝術書寫的歷史」單元,嘗試梳理官方主導的藝術創作,透過頌揚偉人、政績與正統性等系列作品,當政者究竟形塑了怎樣的歷史敘事?
「咱的所在—從土地萌芽的人文風景」單元,描繪臺灣在地的人文風景。回溯在鄉土運動等潮流下,藝術家脫離遠方神州轉為關注在地,進而關懷社會議題、突破傳統框架的藝術歷程。
系統號:
A-023931
【展覽】潤物有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
標題:
時間:
2023年10月13日至2024年5月5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一(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內容簡介: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遺物,它們的功能和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其經歷不斷演變增生。當文物遇上不同的觀者,往往會碰撞岀新穎的詮釋角度和觀賞感受。
「潤物有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是誌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甲子校慶的特別展覽,會展出共60件從商代到近現代的館藏珍品,包括官窯瓷器名品、廣東書畫代表作、香港書畫家精彩作品,更涵蓋甲骨、玉器、金器、紫砂、琺瑯、漆器、竹雕等多種類型。當中有不少館藏名品,例如:康熙青花萬壽尊、白玉蘭花紋盒(「嘉靖辛酉陸子剛製」款)、陳獻章《行草次韻白馬菴夜雨聯句》、高劍父《雪裏殘荷》及葉因泉《東方明珠圖》等。
系統號:
A-023840
【展覽】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月12日(週五)至4月11日(週四)
地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主辦單位: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展覽分「東西輝映」和「大路相連」兩個單元。「東西輝映」單元,透過文獻展示中國與西亞相遇相知的歷史,用文物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基本特質,揭開文明交流的歷史序幕。「大路相連」單元,以使者、冶金、玻璃、絲綢、家具、青花瓷六個板塊,呈現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在技術、藝術、文化與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鑑,講述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文化特質。
系統號:
A-023968
【展覽】文永の役750年異国襲来——東アジアと鎌倉の中世
標題:
時間:
2023年12月16日至2024年3月9日
地點:
鎌倉歴史文化交流館(神奈川県鎌倉市扇ガ谷1-5-1)
主辦單位:
鎌倉歴史文化交流館
內容簡介:
異国降伏御祈祷記(明王院)立正安国論(妙本寺)日蓮聖人註画讃(安国論寺)北条時宗下文(鎌倉国宝館)蒙古襲来絵詞模本(個人蔵)秘鈔(当館)をはじめ、1/19からは松浦市の鷹島海底遺跡で見つかった品々を展示予定です。
系統號:
A-023848
【展覽】陶の仏——近代常滑の陶彫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16日至2024年2月25日
地點:
高島屋史料館TOKYO4F展示室(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2-4-1)
主辦單位:
高島屋史料館TOKYO
內容簡介:
「陶彫」とは、まさしく字のごとく陶を素材とする彫刻のことです。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ませんが、平安時代末期から続く常滑焼は、近代に入ると西洋彫刻の技術・知識が伝播・融合した結果として、数多くの陶彫が生み出されました。日本にまだ「彫刻」という概念が浸透する以前、工部美術学校においていち早く専門的な美術教育を受け、西洋彫刻を学んだ内藤鶴嶺や寺内半月らは、西洋彫刻そのものの社会的地位が確立していない困難な時代に、運命の悪戯から縁あってたどり着いた常滑の地で自らの西洋彫刻の技法を広めていくことになります。他方で彼らは常滑で窯芸に出会ったことにより、自らの「彫刻」作品に陶の概念を精力的に取り入れていきました。
今回、そのひとつの到達点として取り上げるのが、「観音像の清風さん」とも呼ばれていた柴山清風と彼の仏像作品です。清風は戦時中に《千体観音》や《弾除け観音》などを多数制作し、無償配布しました。生涯をかけて、常滑の地で陶の仏の創作活動を続けた彼の作品には、「職人」という一言では決して片付けられない作家性と魅力が詰まっています。本展を通して、知られざる「陶彫」の歴史とともに、近代仏像の魅力に触れて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23853
【展覽】生誕180年記念 呉昌碩の世界——海上派と西泠名家
標題:
時間:
2024年1月13日至4月7日
地點:
兵庫県立美術館常設展示室6(神戸市中央区脇浜海岸通1-1-1)
主辦單位:
兵庫県立美術館
內容簡介:
清末から中華民国時代に活躍した呉昌碩(1844~1927)は、「清朝最後の文人」といわれています。生涯にわたって古代文字である石鼓文の臨書に励み、その風韻を書・画・篆刻に結実させました。古拙な味わいを内包した運筆は一世を風靡し、現代にいたるまで人気を博しています。生誕180年を機に開催する本展では、呉昌碩の名品を中心に、その師友や子息、また交流のあった海上派の芸術家たち、呉昌碩が初代社長を務めた西泠印社の創始者である呉隠・葉銘・丁仁・王禔とこれに続く諸名家の作品を展示します。
当館は、近年、書家・篆刻家の梅舒適(1916~2008)が収集した中国文物(梅舒適コレクション)を受贈しました。呉昌碩の熱烈な愛好者であった梅舒適は、100点を超える書・画・篆刻作品を手中に収め、その多彩なコレクションは国内外に知られています。また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長を務めた梅舒適と現代の西泠名家との交友を伝える作品は、中国近代美術史のみならず日中文化交流史を検討するうえでも重要な意義を持つと考えます。呉昌碩ならびに親交のあった文人・書画家たち、作品に影響を受けた次世代の作家を紹介することで、呉昌碩が果たした功績とその影響を顕彰します。
系統號:
A-023948
【展覽】日中平和友好条約45周年 世界遺産 大シルクロード展
標題:
【展覽】日中平和友好条約45周年 世界遺産 大シルクロード展
時間:
2024年1月2日至3月24日
地點:
福岡アジア美術館企画ギャラリーA・B・C( 福岡市博多区下川端町3-1)
主辦單位:
福岡アジア美術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読売新聞社、FBS福岡放送、西日本新聞社、西日本新聞イベントサービス
內容簡介:
東洋と西洋を結ぶシルクロードは、地球の四分の一周にも及ぶ壮大な「旅路」です。古代から交易の路として栄え、各地で多様な民族が興亡し、多彩な文化が花開いてきました。人と物が、時には命をかけて草原や砂漠、雪山を越えてこの路を行き交い、駱駝の背にゆられて運ばれた文物は、遥か遠くの奈良へももたらされています。本展覧会では、洛陽、西安、蘭州、敦煌、新疆地域などの要衝で発見された、シルクロードの遺宝を紹介いたします。ペルシャの香り漂う文物や、東西文明が融合して生まれた絵画に金銀細工の宝飾品、インドから東漸した仏教文化の至宝など、シルクロード文化の精華は、あらためて人類の英知と限りない可能性を感じさせてくれることでしょう。とくに今回は、遣唐使など日本との縁が深い唐時代を中心とした名品を紹介するとともに、2014年に世界遺産に登録された遺跡の遺品も展示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23958
【展覽】キリスト教交流史——宣教師の見た日本、アジア
標題:
時間:
2024年1月27日至5月12日
地點: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キリスト教」はご存じの通り世界的な宗教だが、その歴史をさかのぼると、東西の文化交流において重要な役割を担ってきたことに気づく。はじめは陸路で、大航海時代には海路を使って宣教師たちがアジア諸地域に次々とやってきたが、反応や受容のあり方は地域ごとに異なるものであった。キリスト教交流史の視点からアジアを眺めることで、かえってアジア各地の多様性や特徴が際立って見えてくることだろう。東洋文庫は設立時からキリスト教関係の貴重書を豊富に所蔵しており、国内有数の質と量を誇る。諸言語で編まれた多彩な作品群から、キリスト教を通じた東西交流のあゆみをおいかけてみる。
系統號:
A-023970
【展覽】龍の翔かける空き地 唐様前夜:林羅山とそのコミュニティ
標題:
【展覽】龍の翔かける空き地 唐様前夜:林羅山とそのコミュニティ
時間:
2024年1月10日至2月9日
地點:
慶應義塾ミュージアム・コモンズ(三田キャンパス東別館)
主辦單位:
慶應義塾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新たな年の挨拶にはどんな言葉やイメージを添えるでしょうか。お祝いの言葉、近況報告、親しい人の写真・・・「干支」も馴染み深いものです。
2024年の干支は「辰」(龍)。干支のうちで唯一の想像上の生き物です。龍は洋の東西を問わずいろいろな文物に表されてきました。自然を操る龍、秘境に潜む龍、守護する龍、あるいは戦う龍など、そのイメージはさまざまです。本展覧会では、新年の幕開けに、慶應義塾のキャンパスで文化財を巡る活動を行う部門から、「龍」にまつわる作品を集め、みなさまを個性豊かな龍の住処にご案内します。
日本の龍は中国から伝来した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中国の文化はさまざまな時代に日本にもたらされ、独自の展開を遂げました。本展では特別企画として、江戸時代初期に新たな漢学・漢詩の担い手となった林羅山とその周辺の人々の書を展示し、文化を伝え展開させてゆく、今も昔も変わらぬ人々のコミュニティ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3971
【展覽】眷属──ほとけにしたがう仲間たち
標題:
時間:
2024年1月9日至2月12日
地點: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 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正面下る)
主辦單位: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シリーズ展「仏教の思想と文化」では、インドで誕生した仏教がアジア全域に広まり、日本の社会にも根づいていく約2500年の歩みを、大きく「アジアの仏教」と「日本の仏教」に分けて紹介します。
今回の特集展示は「眷属(けんぞく)」がテーマです。
眷属は、仏菩薩など信仰の対象となる主尊に付き従う存在です。彫刻・絵画では主尊のまわりを囲むようにあらわされ、仏法を守護したり、主尊を信仰する者に利益を与えたりする役割を担っています。代表的な眷属として、釈迦如来に従う八部衆、薬師如来の十二神将、不動明王の八大童子などが挙げられます。インドの神々にルーツを持つものも多く、武将や貴人、子どものほか、動物や鬼のような姿など、その造形は多彩でとてもユニークです。本展では、仏教美術における名脇役ともいえる眷属に焦点をあて、その個性豊かな姿を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3992
【展覽】マラッカを越えて極東アジアへ──ポルトガル地図学の16世紀
標題:
【展覽】マラッカを越えて極東アジアへ──ポルトガル地図学の16世紀
時間:
2023年11月25日至2024年至2月12日
地點:
國學院大學博物館 企画展示室(東京都渋谷区東4-10-28)
主辦單位:
國學院大學博物館
內容簡介:
マレー半島の南に位置する東西交通の要衝、マラッカ。インド航路の発見に次いで、1511年マラッカ王国を占領したポルトガルは、ここを拠点として、西洋人にとっては未知の空間であった極東の海へと船を進めます。このマラッカでポルトガル人は、この港に様々な財貨をもたらすレキオスに出会いました。当時、レキオス、すなわち琉球人は、朝鮮半島からマラッカまでのシナ海一帯を圏域とする中継貿易に従事していたのです。以後約一世紀にわたりポルトガルは、琉球と日本にむけて航海を重ね、その成果に基づいて極東の地図を順次改訂してゆきました。
ポルトガルが秘匿したこれら最新地図の多くは1755年のリスボン大地震で失われました。他王家の求めに応じて複写された地図類やアトラスが一点限りの手稿本の形で今日に伝わりました。実物を見る機会が限られたこれらの地図も、近年のデジタル技術を駆使して製作された高精細のレプリカによって細部を観察することが可能となりました。今回の展示では、國學院大學図書館が収集してきた16世紀ポルトガル製地図をはじめとする欧州製地図レプリカの展示を通じて、描かれた極東像と琉球・日本認識の変遷をたどります。
系統號:
A-023993
【展覽】Tree and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
標題:
【展覽】Tree and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
時間:
2023年12月222日至2024年4月14日
地點:
Special Exhibition Gallery,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Seobinggo-ro, Yongsan-gu, Seoul, 04383, Republic of Korea)
主辦單位:
Organized b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內容簡介:
Buddhism began with the teachings of Sakyamuni, born in the 5th century BC beneath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in northern India. Over centuries, it spread across the Deccan Plateau to southern India. In this new landscape with distinct climate and customs from Sakyamuni's homeland, Buddhism embarked on a fresh narrative, encountering vibrant divines. Thriving amidst South India's rich natural backdrop, Buddhism nurtured a flourishing array of fresh and intricate artworks. These South Indian Buddhist artworks, filled with enigmatic yet mystical narratives, are making their way to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Spanning from the 2nd century BC, a time when Shakyamuni's presence was symbolized solely by trees (Bodhi trees) and footprints, to the 4th century AD when he assumed the familiar human form seen in statues, these extensive objects offer a captivating journey through time.
Organized b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this exhibition encompasses 61 pieces loaned from 12 distinguished museums in India, includ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ew Delhi. Additionally, it features contributions from 18 esteemed institutions across 4 countries, among them the British Museum,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Asian Art Museum in Germany, an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culminating in a compelling display of 97 exquisite artifacts.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a rare opportunity to witness South Indian Buddhist artworks unvei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Korea, including artifacts retrieved from the Phanigiri (Telangana) ruins, a site newly explored in the 21st century.
系統號:
A-023991
【展覽】The Celestial City: Newport and China
標題:
【展覽】The Celestial City: Newport and China
時間:
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2月11日
地點:
Rosecliff(548 Bellevue Ave Newport, RI)
主辦單位:
The Preservation Society of Newport County
內容簡介:
Since Newport’s beginnings as a colonial seaport, generations of its citizens have looked to China for knowledge, beauty, fortune and freedom. In turn, many different people of Chinese heritage, including artists, merchants,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and women suffragists, shaped all aspects of life in Newport. Their stories are at the heart of this exhibition.
The Celestial City explores China’s deep influence on Newport from the 18th century through the Gilded Age (1865-1915), when the city emerged as America’s premier summer playground and the fall of China’s last imperial dynasty transformed the ancient nation.
The extraordinary objects on display include more than 100 works from the Preservation Society’s collection and other institutions in a range of media, from paintings, sculpture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to fashion, ceramics, lacquerwares and lanterns.
Highlights include treasures of Chinese art collected by Newport merchants and industrialists; photographs and stories from Newport’s early Chinese community; and the writings, portraits and family heirlooms of heroic Chinese women suffragists. Contemporary artworks by Yu-Wen Wu and Jennifer Ling Datchuk illuminate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Newport as well as hidden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Newport mansions and the Chinese-American experience.
系統號:
A-02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