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率同仁出席2025年PNC年會:推動臺灣學術成果國際交流與圖書館AI創新應用

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率同仁出席2025年PNC年會:推動臺灣學術成果國際交流與圖書館AI創新應用

標題:

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率同仁出席2025年PNC年會:推動臺灣學術成果國際交流與圖書館AI創新應用

內容簡介:

2025年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年會於9月20日至22日在越南河內隆重舉行,本屆年會由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承辦。大會主題為「心靈遇見機器:重新思考人工智慧時代中的智能與知識」(Mind Meets Machine: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AI),聚焦於人工智慧如何重新定義知識與智能,以及未來人機協作的發展方向。為期三天的盛會匯聚了來自臺灣、韓國、日本、美國、英國、越南、中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逾百位的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探討。

國家圖書館今年籌組辦理的分項會議為第七場次的「人類與人工智慧在圖書館的協作」(Session 7: Human-AI Collaboration in Libraries),由王涵青館長親自主持。此場次於9月21日上午10:45至11:15舉行,來自臺灣、日本與越南等地的學者齊聚一堂,探討人類專業與人工智慧於圖書館實務中交互作用的發展趨勢。本場次共匯集四場精彩發表,分別從數位轉型、文化知識保存、書目識別與智慧服務等面向,剖析AI在圖書館服務、教學與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1. 吳氏絢副教授(越南國家大學胡志明市分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系系主任)發表〈越南學術圖書館的數位轉型:一所私立大學的個案研究〉。
2. 成維寧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發表〈保存意義,而非僅僅是記憶——人工智慧在圖書館文化與科學知識中的應用〉。
3. 來自日本筑波大學、八島學園大學、岐阜女子大學、慶應義塾大學與同志社大學等七位學者共同發表〈圖書館導向混合書目識別中人類介入的條件〉。
4. 張慈玲組長、林芳伶與吳詩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則共同發表〈智慧圖書館,智慧教學:數位雙生人工智慧圖書館員作為學術圖書館新面貌〉。

此外,王館長亦應邀主持「地理空間人工智慧與環境分析」(Session 5: Geo-Spatial AI & Environmental Analysis)場次之主持人,該場次於9月20日下午15:30至17:00舉行,聚焦AI與地理空間數據在環境議題與永續發展上的應用。王館長以其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引導與會學者進行跨領域對話,促進多元合作與知識共享。

本屆PNC年會期間,國家圖書館首次應中央研究院邀請設置「臺灣學術成果專區」,展出來自臺灣的120種、125冊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出版品,展示臺灣在漢學研究及跨領域學術上的豐碩成果。王涵青館長並於9月22日閉幕式上,將全數展出書籍正式捐贈予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象徵臺越兩國在學術與文化上的深厚情誼與持續合作。

國家圖書館也於年會中發表兩篇海報,展示本館近年於數位典藏與人工智慧應用的創新成果:

1. 特藏組以「Millennium Treasures Reimagined: High-Fidelity Replicas of Rare Books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千年瑰寶,風華再現:國家圖書館國寶善本高仿真複製與推廣)為題,由國際合作組陳思予助理編輯發表。該計畫自2022年及2025年獲文化部專案支持,成功複製36部珍稀善本古籍,並廣泛應用於國內外展覽及推廣活動,展出足跡遍及臺灣本島、離島、捷克與馬來西亞。此海報榮獲大會評審肯定,榮獲第二名殊榮。

2. 館藏發展及書目管理組以「Reimagining ETD Services: AI-Enabled Enhancements for a Next-Generation ETD System」(重新構想ETD服務:人工智慧增能之下一代ETD系統)為題,由黃瓔珞助理編輯代表發表。該系統於2024至2026年間推動建置,導入AI技術進行論文辨識、資料萃取、自動編目與智慧推薦等功能,提升學位論文管理效率,鞏固國圖在學術傳播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PNC自1997年創立以來,致力於促進亞洲與全球各地學術機構的合作交流,現已成為全球學術界具影響力的國際平台。國家圖書館自2021年起每年積極參與PNC年會,持續推動數位圖書館與人工智慧應用相關議題,並持續深化與全球圖書館與學術單位的合作關係。

照片說明:王涵青館長於大會與學者們合影

系統號:

O-100811

深化臺日交流——國家圖書館於東京舉辦漢學與臺灣研究學術研討會

深化臺日交流——國家圖書館於東京舉辦漢學與臺灣研究學術研討會

標題:

深化臺日交流——國家圖書館於東京舉辦漢學與臺灣研究學術研討會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與東京大學亞洲研究圖書館共同主辦「臺日漢學與臺灣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於202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於東京大學本鄉校區總圖書館舉行。活動並邀請國史館陳儀深館長擔任臺灣漢學講座。

本次活動計有來自臺灣、日本及韓國的多位知名學者超過40餘位齊聚一堂,擔任主持、發表與對談。會議兩天研討主題涵蓋民國史、戰後臺灣史、前近代中國性別史、通俗文化與民間信仰、以及東亞史等,展現跨國學術對話的深度與廣度,吸引現場與線上超過170餘位同道參與。

大會開幕式由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長坂井修一教授、亞洲研究圖書館長佐川英治教授,以及國家圖書館翁誌聰副館長共同致詞。翁副館長代表王涵青館長出席盛會並指出,臺日雙方在漢學與臺灣研究上長期互動密切,2014年12月雙方更簽署協議成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將臺灣學術研究成果推廣延伸至東京大學,至今近11年。在這期間透過包括佐川英治教授、TRCCS長川島真教授的協助下,雙方也在臺日兩地舉辦多次訪問交流、臺灣漢學講座。此次會議不僅是對過去合作的見證,更是推動未來跨國學術交流的新里程碑。

會議開場,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以「亮光與暗影—尋找1945年前後臺灣新生的印記」為臺灣漢學講座發表專題演講,回顧戰後臺灣社會的歷史脈動,為整場研討會揭開序幕。

首日議程中,「臺日民國史研究對話」與「現代臺灣史研究」場次邀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及日本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從現代化敘事到跨境傳播的各種面向。次日則以「前近代中國性別史」、「中國通俗文化與民間信仰」、「東亞史研究」為主題,內容涵蓋魏晉南北朝親屬文化、明清家族性別研究,到《西遊記》與觀音信仰,以及東亞史觀的比較分析。與會學者指出,這些研究反映了當代漢學的多元面貌,也展現跨國學界的共同關注。

翁誌聰副館長強調,學術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積累,更在於跨越國界與世代的對話與傳承。他期盼藉由此次研討會,激發更多新世代研究者投入漢學與臺灣研究,為學術注入新活力,並感謝我駐日代表處長期以來的鼎力支持與協助。

照片說明:與會學者合影

系統號:

O-100843

【徵才】臺灣大學文學院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徵專任教師1名

標題:

【徵才】臺灣大學文學院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徵專任教師1名

時間:

2025年10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聘用單位:文學院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二、職稱:專任教師(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三、名額:1名,國籍不限
四、應徵時間:即日起至民國114年10月15日止(以郵戳為憑)
五、預定起聘時間:民國115年8月1日
六、資格:
(一)學經歷:
1.曾任專任教授得申請教授。
2.曾任專任副教授得申請副教授。
3.博士學位或曾任助理教授,並在大專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與華語文教學研究相關工作者得申請助理教授。
(二)專長領域:研究專業領域屬下列其中一項者。
1.數位科技輔助華語教學
2.華語文教材教法
3.其他與華語文教學相關之領域
七、工作項目:教學、研究、服務。
八、地點: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校史館135室 (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九、應檢具資料:各項資料請分別檢附,切勿裝訂成冊。未依規定檢附者,恕不受理。如需退件,請於接獲通知後十日內至學程取回。
(一)個人學經歷表2份
(二)送審著作目錄2份
(三)歷年著作目錄2份。
(四)博士學位證書影本及博士班歷年成績單各2份。
(五)曾任職於大專院校或研究機關者,請附教師證書或聘書影本。
(六)5年內代表著作(含專書、專書論文或A級期刊論文學(THCI、SSCI或A&HCI) 2至3篇)一式5份
1.須是110年8月(含)以後已出版者。
2.中文著作,請附500字以內提要。
外文著作,請附5000字左右之中文概述及500字以內中文提要)。
(七)7年內參考作(含專書、專書論文或期刊論文1至3篇)一式5份(須是民國108年8月(含)以後已出版者)。
(八)歷年重要著作1份(含代表作或參考作)
(九)研究計畫及課程大綱,均以不超過2張A4為限。
(研究計畫格式不限;課程大綱格式)。
十、郵寄地點收件人:民國114年10月15日以前(以郵戳為憑),以掛號寄至(106)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校史館135室 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辦公室(封面務請註明應徵者姓名及應徵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師字樣)。逾期不予受理。
十一、應徵注意事項:
1.應徵者如曾以博士論文申請本學程教職者,須檢附修改對照表,但以一次為限。
2.申請人之資格,由本學程新聘教師甄選委員會認定:其專業領域屬本學程急需者優先考慮。
3.初審通過者,本學程將另行通知來學程訪談(旅費自理)。若未克參加,視同放棄應徵。
十二、聯絡人:王瑞君行政組員
電話:886-2-33661499
傳真:886-2-33661530
Email:ntutcsl@ntu.edu.tw

系統號:

O-100729

【徵才】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徵聘專任教師

標題:

【徵才】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徵聘專任教師

時間:

2025年10月2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職級:專任助理教授(含)以上
二、名額:1至2名
三、資格:獲有國內外各大學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者
(應屆畢業者,需已完成論文並檢附指導教授具名之畢業證明函)
四、專長:華語文教學、中國思想史
五、起聘日期:民國115年8月1日
六、檢附資料:請見清華大學中文系官網
七、收件截止日:民國114年10月20日(星期一)截止(以郵戳為憑)
八、收件地址:請以掛號郵寄至300044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中國文學系主任辦公室收(封面務請註明應徵者姓名及應徵中國文學系專任教師字樣),逾期不予受理。
九、聯絡方式
  聯絡人:陳秘書
  電話:(03)571-3677
  E-mail:cl@my.nthu.edu.tw


The Department welcomes applications for faculty positions at all academic ranks (Assistant, Associate, or Full Professor)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1)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2)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 Application documents
(1) Completed Application Form (five hard copies; electronic file available for download at https://reurl.cc/ekAk8R )

● Full CV including a list of publications
● A statement outlining research interests, future research plans, and teaching philosophy
● Syllabi for at least 2 courses
● Abstract of the representative scholarly work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 Personal Information Summary for Faculty Applicants

(2) One representative work (including academic publications or dissertations) and up to four additional works (academic publications), for a total of no more than five works. Please provide the full text of each work.

For unpublished works, include proof of acceptance.
For works written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Chinese, please include a Chinese abstract.

(3) A copy of the highest degree certificate
Candidates with foreign degrees must have their academic credentials (including transcripts) verified by the Taiwan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4) Two recommendation letters, to be signed and sent directly by referees to cl@my.nthu.edu.tw.

(5) Please submit electronic copies of items (1) through (3) to the following email address: cl@my.nthu.edu.tw.

The subject line of your email should read: “Application for Full-Time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Your Name]”.

If the file size is too large, please share the documents via a cloud drive.

‧ Selection Process
Shortlisted candidates will be invited for a presentation and interview in December, 2025.

‧ Application deadline
20 October, 2025

‧ How to Apply
All required documents in hard copy should be sent by registered mail to the following address:
Department Chair’s Offic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No. 101, Section 2, Kuang-Fu Road, Hsinchu City 300044, Taiwan

Please clearly indicate the applicant’s name and the phrase “Application for Full-Time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package. Late submissions will not be accepted.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contact: cl@my.nthu.edu.tw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THU official website: https://cl.site.nthu.edu.tw/

系統號:

O-100748

【徵才】CUHK Recruitment of Associate Professor or Assistant Professor

標題:

【徵才】CUHK Recruitment of Associate Professor or Assistant Professor

時間:

Application deadline 31 Oct 2025

報導者:

Miranda Lui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內容簡介:

Established in 1972, the 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 of CUHK wa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Asia.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now offers a full range of BA, MA, MPhil and PhD programmes. Our faculty members are committed to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ranslation history,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digital humanit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 (especially literary). The Department is also home to the Centre for Translation Technology, which has specialized projects undertaken by Centre members. Faculty members are active in securing research grants concerning various aspects of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increasingly with a digital component.

Applicants should (i) possess a relevant PhD degree in translation or other related fields; (ii) have relevant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Priority consideration will be given to those with publications both of a scholarly nature and of actual translation, and who specialize in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 digital humanities (including corpus-based studies, psycholinguistics studies,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AI); b) interpreting studies; c) localization; and d) translation theory; but applicants in all area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welcome to apply.

The appointees will (a) teach undergraduate and/or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the area(s) named above; (b) supervise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c) develop and participate in independent and/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and (d) undertake administrative duties.

Complete dossier should include (a) a cover letter, indicating the rank and mode of appointment you are applying for; (b) a CV, with a complete list of publications (attach the acceptance letter for an accepted but unpublished paper); (c) a research statement; (d) a teaching statement; (e) two writing samples,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f) previous teaching evaluations if any; and (g) assistant professor applications should include three confidential reference letters; (h) associate professor applications should include three names of referees. Except items (g) or (h), the dossiers should be submitted online at the website of Human Resources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s://www.hro.cuhk.edu.hk/en-gb/career-opportunities). Letters of reference should be sent directly by mail to Chairperson, 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 1/F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by referees or email at tra@cuhk.edu.hk. Applica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materials. Incomplete applications will not be considered.

Appointments will normally be made on contract basis for up to three years initially commencing August 2026, which, subject to mutual agreement, may lead to longer-term appointment or substantiation later.

The University only accepts and considers applications submitted online for the post above via the CUHK career site.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apply online, please visit http://career.cuhk.edu.hk.

系統號:

O-100726

【獎助】2025年「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接受申請

標題:

【獎助】2025年「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接受申請

時間:

2025年9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

內容簡介:

一、獎助對象:
國內各大學具中華民國國籍之碩士班或博士班學生,其研究主題以中國上古史、宋明文化思想史、清末民初歷史相關者為優先。

二、獎助名額:
獎助3名,每名獎金2,500美元。獲獎者須於次年9月30日前提交研習成果報告書。如擬繼續申請該項獎助,該報告書為受評核資料之一。因獎助而發表之研究成果,請獲獎者於論文中註明。

三、申請時間:
2025年9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

四、申請辦法:
請填妥申請書〔詳下方:附件下載〕,並檢附在學證明、大學(含)以上歷年成績單、著作目錄、已出版(含審查通過)代表作至多3件,以及推薦書〔詳下方:附件下載〕一封(可由推薦人逕寄本所),郵寄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秘書室收。〔郵寄者以郵戳為憑,逾期概不受理。〕

聯絡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秘書室 湯小姐
Tel: 02-2782-9555 #235
Fax: 02-2783-1815
E-Mail: ytt@asihp.net

系統號:

O-100741

【徵稿】《清華學報》「危機時代與共生思想」專刊徵稿

標題:

【徵稿】《清華學報》「危機時代與共生思想」專刊徵稿

時間:

2026年3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清華學報》擬於2027年6月出版「危機時代與共生思想」專刊,由中山大學中文系賴錫三教授客座主編。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稿不超過三萬字,英文稿以二萬字以內為原則(字數統計含正文、摘要、書目、註腳、附錄),體例請參考本刊「徵稿簡章」及「撰稿格式」。專刊內容說明如下:

當前人類處境,不能不令人有著強烈的時代危機感,甚至可以強調我們處在迫在眉睫的「危機時代」。從美中地緣政治的激烈衝突,到俄烏戰爭的難以停火,再到以巴戰爭的種族滅絕,擺在眼前的各種意識型態之爭,族群的對立與文明的衝突,愈演愈烈而爆發了不同程度的暴力。而從環境汙染到生態危機,再到多物種瀕臨滅絕,整個地球生態系也遭受到人類世前所未有的衝擊,生態倫理的永續性也成為了大問題。可以說,當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不管就文明環境或者自然環境,我們對於未來,已然懸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狀態。面對這種大規模、系統性的「危機時代」之重大挑戰,人文學的研究(文學、語言、哲學、藝術、歷史,等等),不可能不受到重大沖擊挑戰,並嘗試思考回應之道,以求為危機尋找轉機的出路。本期專號,邀稿人文領域的學者們,可根據人類長久來所累積的諸多寶貴經驗,諸如歷史經驗、文化資產、經典文本、哲學洞見,等等不一而足的人文、藝術思想資源,來嘗試加以闡發:人類如何與人類、人類如何與環境、人類如何與萬物、文明如何與文明、宗教如何與宗教、價值觀如何與價值觀……等等不同差異的立場,何以共存、如何共榮的「共生(co-becoming)」之道。在這裡,「共生」不必意味著純然的和諧(烏托邦),也不只是簡單的道德呼籲,或者美好企求,反而要求我們正視人類與萬物,在各自千差萬別的立場差異之前提上,在相互競爭乃至衝突難以全消的前提上,進行思考:如何與立場差異者,乃至暫時的對立者,從一種輸贏鬥爭(零和遊戲)的單極競爭中,轉化為彼此豐富(多贏遊戲)的多元共生之道。歡迎各位來稿「共生專號(全名「危機時代與共生思想」專號,簡稱「共生專號」)」,您可就文學與語言的演變現象來描述共生,亦可就哲學角度探究如何促成共生的思維模式,亦或者就宗教、族群、文化的競爭衝突,終而走向混雜共生的歷史經驗來加闡述。我們希望種種不一而足的:案例描繪、現象分析、哲理闡述、歷史爬疏,皆能豐富化我們對「共生思想」的複雜化理解,以啟發當前人類如何面對迫切性危機以藥方或借鏡。

※本專刊截稿日期為2026年3月1日。

系統號:

O-100724

【徵稿】《新銳叢刊》徵稿

標題:

【徵稿】《新銳叢刊》徵稿

時間:

2025年9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為鼓勵人文與社科領域的青年學者出版學術專書,臺大出版中心成立「新銳叢刊」,專門收錄、出版具原創性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專書。

●本叢書的徵稿對象(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1. 獲國內外博士學位五年以內者。
2. 在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擔任教學、研究專任職務五年以內者。

●本叢書的徵稿類型:
具有原創性及重要學術價值之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專書,需以繁體中文撰寫,改寫自博士論文亦可。

本叢書由專業領域的學者擔任主編群,並提供嚴謹的審查制度與學術編輯服務,以期成為年輕學者出版學術著作的重要平臺。歡迎踴躍賜稿。

◎叢書主編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蔡祝青(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華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詳細的投稿規定,歡迎您參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網站,連結如下:
http://reurl.cc/RkQEYn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本叢書編輯洪煜翔聯絡:
TEL: 02-3366-3991~3分機27 E-mail: yhhung@ntu.edu.tw

系統號:

O-100765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第93期徵稿

標題: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第93期徵稿

時間:

2026年1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對於中國傳統佛教義學僧人或學人而言,解經是其研習佛法、辨正義理與宗教實踐的方法。一般而言,解經之目的在於透過對於文本的批判性解讀與詮釋,揭露隱蔽於經典文本中的真理,從而形成一種知識典範。但中國佛教的解經傳統除了義理辨析的知識型態之外,也具有由知識而解脫的實踐意蘊。

中古佛教的解經有隨文釋義的章句、義疏以及敘明經文大意之標位等形式。這些解經形式是在準確理解與詮釋經典的原則下所進行。隋唐之際,天台智顗的五重玄義所揭之教相判釋、三論吉藏與華嚴法藏從不同經典交互詮釋的以經解經,均是透過不同的解經方法或策略為自身思想提供合理性的解釋。近代中國的解經受到西方與日本佛學研究方法的影響,轉以史學為基石,融合經學、語言學與文獻學的方法詮解佛教經論,發展出與傳統解經相異的、以現代學術的客觀原則為基礎的解經型態。然而,這不意味佛教由義理而實踐的解經方法在現代性的語境下被稀釋了,兼具現代學術方法與佛教正信的解經形式仍深刻地影響當代佛教學者的思想與方法。

解經是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重要途徑,舉凡經文釋義、義理融攝、思想論辯,均是對佛教經論之理解與詮釋的動態活動與歷程。當代學者更從詮釋學、現象學、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等多元的方法論來詮釋佛教經論。佛教解經學也因此呈現多元的學術風貌。據此可知,傳統到現代的佛教解經方法,不但豐富了佛教經典詮釋的內容,也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等不同面向的詮釋效應。因此,《成大中文學報》特別策劃「中國佛教解經學與當代詮釋」專題,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就傳統到現代的中國佛教解經學進行研討。擬定相關研究主題如下:

一、中國佛教各學派的解經體例、方法與特徵
二、中國佛教思想發展與經典詮釋之關係的系譜考察
三、中國佛教解經與宗義的交互辯證
四、中國佛教解經學的理論與實踐
五、近代中國佛教解經學的轉型與省思
六、中國佛教解經學與詮釋學
七、中國佛教解經學與跨文化對話
八、中國佛教解經學的當代應用及其價值

歡迎海內外學者先進,惠賜 鴻文。

出刊卷期:第 93 期(中華民國 115 年 6 月)
來稿電子檔請寄:nckujcl@ncku.edu.tw
稿約及撰稿格式網址:https://chinese.ncku.edu.tw/p/405-1142-249289,c10348.php?Lang=zh-tw

系統號:

O-100725

【徵稿】《興大人文學報》第76、77期徵稿

標題:

【徵稿】《興大人文學報》第76、77期徵稿

內容簡介:

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出版之《興大人文學報》,現正公開徵稿,歡迎各界學者踴躍投稿:

🔹第七十六期專題:「重塑香港的可能連結」
本專題旨在搭建台灣與海外之間的對話平台,聚焦於香港研究,廣邀來自文學、電影、流行文化等人文領域的投稿。內容可涵蓋文本或個案分析、社會議題探討、實務經驗回顧,或理論倡議等多元面向,期盼共同思考香港的文化、歷史與未來連結之可能。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

🔹第七十七期專題:「作為『接觸地帶』的中部:文化、文學與歷史的交會」
本專題關注臺灣中部地區作為文化、族群與歷史交會之場域的多重樣貌。歡迎來自文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多元學科之投稿,透過跨領域視角,深化對中部區域的理解,拓展對「接觸地帶」概念的學術討論。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6年4月30日

系統號:

O-100723

【徵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8期徵稿公告

標題:

【徵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8期徵稿公告

報導者:

陳乃慈

內容簡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8期徵稿公告(詳細請參本刊網站),本期專題徵稿為:古典詩學研究的轉向,除專題論文外,亦歡迎其他學術論文賜稿本刊。
第48期截止日期:114年10月30日。
來稿一律採匿名送請學者專家審查。
投稿信箱: lle@tea.ntue.edu.tw
期刊資訊: https://lcw.ntue.edu.tw/p/404-1055-33615.php?Lang=zh-tw
(本刊於2023年國科會「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獲評為第三級)

系統號:

O-100728

【徵稿】《臺灣文獻》季刊「濱海與漁村社會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臺灣文獻》季刊「濱海與漁村社會專題」徵稿

時間:

2025年10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自1950年代起,每十年就有幾篇有關臺灣漁業相關的討論,且時間涵蓋甚廣,自清代到戰後,產出不少論述;早如曾迺碩〈清季打狗之漁業〉、李容福〈臺灣省的漁會組織與業務〉,晚有王俊昌〈日治時期臺灣漁民之生計〉等。又如戴寶村、林玉茹、李文良、曾品滄等學者也曾針對沿海漁村的歷史有細緻的考察與分析,建構厚實基礎,揭開了漁村不同於平原或沿山的社會樣貌。

近年來,無論是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考古學,乃至於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有合流的趨勢,分別在2023、2024年舉辦跨學科針對「濱海社會 (littoral society)」的工作坊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有關濱海社會的討論過程,學者們逐漸投入各種漁業活動與社會、人群之關係,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不過,現階段學術界有關漁村的研究,大多是文化產業的面向,漁業活動則是政策研究居多;整體而言,對於漁村的歷史與社會之觀察,或漁業生計對於社會結構、人群、文化的影響之討論,則顯得較為缺乏。

臨海而居的人類從大海中獲取蛋白質是數萬年來最直接的方式,當人類社會組織隨著複雜化,如何資源分配、生產設備資本、組織捕魚團體、消費市場對象等都構成濱海社會樣貌。隨著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多沿海漁村也隨之進入老年化社會,年輕一代出走,外籍漁工等補入成為新的勞動力,也對現代漁村和沿海聚落產生結構性變化;又,加上現代漁業技術的出現,新的消費市場和需求,都導致舊時代的漁具、漁法都面臨佚失的可能性。此外,因為海洋有著高度的不確定因素,不同的災難與環境變遷都讓以漁撈為生計的人群需要面臨各種的突發狀況並且更仰賴合作減少成本。是以,不僅僅是因為環境不穩定性較高,尤其更隨著各種人、物、工具、環境、政策的改變,新的社會變遷也隨之誕生。

本次專號「濱海與漁村社會專題」歡迎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針對臺灣濱海地方社會以及漁業生計發展的專題研究論文,踴躍惠賜環繞上述議題的研究討論、史料、田野調查等稿件。本專題即日起開放投稿,於本(114)年10月底截稿,預計115年6月出刊(77卷2期)。

《臺灣文獻》季刊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歷史學門第二級),論文會經過匿名雙審制度,投稿者請依「臺灣文獻季刊徵稿」中的寫作格式撰寫,並將稿件電子檔逕寄pikapika@mail.th.gov.tw李先生。


《臺灣文獻》季刊編輯委員會  敬邀

系統號:

O-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