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學研究中心2014年度獎助訪問學人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教授著作榮獲ATHE傑出圖書獎

漢學研究中心2014年度獎助訪問學人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教授著作榮獲ATHE傑出圖書獎

標題:

漢學研究中心2014年度獎助訪問學人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教授著作榮獲ATHE傑出圖書獎

作者:

Craig A. Smith(史峻)著,韓絜光、林紋沛 譯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2014年度獎助訪問學人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聖母大學電影、電視與劇場研究系助理教授)於2024年著作 ''Revolutionary Stagecraft Theater,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榮獲2025年戲劇高等教育年會(Association for Theatre in Higher Education)傑出圖書獎。

系統號:

CCS-100439

敬悼漢學研究中心前指導委員許倬雲院士

標題:

敬悼漢學研究中心前指導委員許倬雲院士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休校聘講座教授許倬雲先生於2025年8月4日辭世。先生原籍江蘇無錫,1930年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1949年隨家人來臺考入國立臺灣大學,文科研究所畢業後,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後轉赴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獲人文學科博士學位後回史語所任職,並兼臺大歷史系系務。1970年赴美應聘匹茲堡大學任教,其後升任校聘講座教授。2024年先生獲得第六屆唐獎漢學獎。

在其漫長學術生涯中,先生始終不忘護持臺灣學術,他曾擔任本館漢學研究中心第4-12屆、第15屆指導委員會委員,對於國際學術交流網絡的經營、學術討論園地與刊物的傳布,以及漢學研究資源的典藏與海外資料蒐集,先生都曾給予本中心提供重要建議以為規劃方針。

先生以為「重新建立秩序時,應企圖建立不為政治力量所左右的社會自主性。至於重建民族文化,則是表現在生活上,不是靠轉輸西方文化或是復古可成,而是要靠此社會每一分子的自我思索與通力合作,尋求生活目標,而這個目標是我們的終極關懷,臨死所不能捨棄的。」(1991年12月於本中心演講)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謹此表達對於先生護持歷史文化和發展漢學之感念與追思。

系統號:

CCS-100469

常志靜教授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報導

常志靜教授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報導

標題:

常志靜教授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報導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4日舉辦今年度首場「寰宇漢學學友講座」。本次講座特別邀請2007年度漢學獎助學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擔任主講,講題為「道教經典中道士(道士、法師)與靈媒(乩童、通靈人)及其合作方式」(Taoist Priests (daoshi, fashi) and Spirit-Mediums (jitong, tongling) in canonical sources, and their conditions of collaboration)。 活動並由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謝世維教授主持。

常志靜教授不僅是享譽德國的漢學家,更是道教研究領域的權威。他長期關注歐洲與臺灣的道教研究現況,並親身考察及參與多項道教儀式。主要研究領域聚焦於中國道教儀式、法術以及《道藏》的考證。自2000年起,他便擔任權威學術期刊《德國東方學會期刊》(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ZDMG)的編輯。其最新研究成果《道教法術》(A Taoist Enigma, the Exorcist Spell Lord Wood. From the T´ang to the Ming-Dynasty. Asien- und Afrikastudien der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vol:65)已於2024年10月出版。

國家圖書館翁誌聰副館長在講座開場致詞時表示,常志靜教授不僅是國際知名道教研究專家、宗教研究專家,他對於臺灣風土的熱愛,對全臺各地寺院宮廟的掌握,相信即使是臺灣本地學者也很難望其項背。而他每年幾乎都來到臺灣進行研究,他個人非常客氣,有時在炎熱的暑假來到國家圖書館,總是默默地出現在漢學研究中心閱覽室的角落,然後專心地完成他每日的研究。

在本次講座中,常志靜教授深入闡述了道士與靈媒在華人世界的歷史發展脈絡。他首先強調,儘管兩者在背景與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各有其特定的宗教訓練與服務任務,但在實踐中,他們有時會共享相同的機構。鑑於兩者專業標準和規範的評估難度,常教授特別引用《大明正統道藏》等經典文獻,從中梳理出描述道士與靈媒作為「不平等夥伴」如何協作的條目,並細緻剖析了其合作的動機與具體方式。

本次講座吸引了近百人參與,現場可謂高朋滿座,不僅有外籍學人、相關領域學者,更有來自各地的地方道士與法師共襄盛舉。在問答時間,交流氣氛尤其熱烈。與會者從地方經驗出發,結合學術文獻的探討,與主講人及在場人士進行了深度且多面向的交互分享,激盪出許多的見解。

系統號:

CCS-100359

安俟堂教授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報導

安俟堂教授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報導

標題:

安俟堂教授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報導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10日下午舉辦今年度第二場「寰宇漢學學友講座」。本次講座邀請本中心2015、2023年度「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學友以及2025年「外交部獎助金學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安俟堂(Lorenzo Andolfatto)博士擔任主講,講題為「十九世紀中國近代天文學研究的資料來源概述」(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Astronomy in 19th-century China: An Overview),邀請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榮退教授汪榮祖主持。

安俟堂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早期現代和當代中國小說、翻譯和思想史,重點是烏托邦寫作和想像地理。目前已經出版專書Hundred Days' Literature: Chinese Utopian Fiction at the End of Empire, 1902-1910 (Brill, 2019),並發表多篇學術文章。

在本次講座中,安博士深入探討了19世紀後期西方現代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與轉變過程。他首先指出,由於歐洲耶穌會的衰落以及清朝政府對此領域知識需求的缺乏,導致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的傳入一度停滯。接著,安博士闡述了19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活動日益頻繁,現代天文學知識得以在中國持續發展,不僅重塑了既有的知識體系,更開啟了新的思維空間。安博士進一步以康有為的《諸天書》為例,說明晚清時期現代天文學知識的傳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透過翻譯文本、學者合作、多元媒體以及跨符號轉化等多層次的網絡,深刻重塑了中國既有的宇宙觀和知識體系。講座最後的問答環節氣氛熱絡,與會者對於19世紀末西方天文知識東傳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照片說明:(左)汪榮祖教授、安俟堂教授

系統號:

CCS-100369

全勇勳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全勇勳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全勇勳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11日下午舉辦今年度第三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2025年度漢學獎助學人,韓國學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人文學部教授全勇勳(Jun Yong Hoon)擔任主講,講題為「西方宇宙論的傳入及東亞知識分子的反應」(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osmology and the Invention of Earth’s rotation in East Asia)。講座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祝平一研究員主持。

全勇勳教授現職韓國學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人文學部教授,曾任韓國學中央硏究院藏書閣(Jangseogak Archive)館長。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天文學史, 儒家自然學,東西科學交流史等。著作《韓國天文學史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in Korea)》(들녘, 2017) 、譯著湯若望《主制群徵》等中日天文相關文獻,並有多篇相關研究專論,學術成就斐然。

本次講座中,全教授通過考察17至19世紀中國與朝鮮兩國多位儒學家所留下的文獻,闡明他們提出「地轉說」的具體思想脈絡與構想過程。首先,全教授闡述,自16世紀末歐洲的同心天球宇宙論傳入東亞,並對於當時儒學家帶來兩大衝擊:一是天體為堅硬固體的觀念,二是宇宙規模的龐大超乎想像。對於固體天球說,東亞知識分子多半基於自身「氣」的宇宙論予以批判和拒斥;然而,對於宇宙的龐大規模,他們則選擇接納這個新的現象性事實。正是這種接納,促使他們質疑天體每日旋轉一週的合理性。接者,全教授以中國的黃道周(1585-1646),以及朝鮮的李瀷(1681-1763)、金錫文(1658-1731)、洪大容(1731-1783)與丁若銓(1758-1816)等人為考察對象,闡述當時兩國儒學家為了化解矛盾,提出了以「地轉」取代「天轉」的解決方案,認為地球自轉即可解釋天體運行的觀點,並指出金錫文的「地及氣火通為一球」或洪大容的「虛氣激薄」等概念以解釋地表萬物的慣性現象。最後,全教授強調,相較於受神學束縛的西方,東亞儒學家的「地轉說」是在無宗教約束下,面對新資訊而自由構想出的常識性理論產物。這些儒學家是關注宏觀層面的辨析,而非精密觀測與數學論證。

最後問答環節氣氛熱絡,與會者不僅了解東亞知識分子面對外來思潮的自主性反應,也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東西方科學交流史的發展過程。

照片說明:(左)祝平一教授、全勇勳教授合影

系統號:

CCS-100379

安腹詩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安腹詩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安腹詩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15日下午成功舉辦今年度第四場「寰宇漢學講座」。本次講座特邀本中心2025年度漢學獎助學人、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安腹詩(Francis Allard)教授主講,講題為「南海早期的海上交流:華南地區和臺灣的視角」(Early Maritime Intera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View from South China and Taiwan),由法國遠東學院副教授兼臺北中心主任梅豪方(Frank Muyard)主持。

安腹詩教授現為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的人類學系教授,研究興趣集中於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史前和早期歷史時期,曾親身前往中國、越南和蒙古等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其研究成果豐碩,發表許多相關研究著作,致力於揭示古文明的奧秘及其演變過程。近期他主要研究南中國海沿岸地區的考古學,並展開兩個研究計畫,一是研究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二世紀漢帝國向南擴張的考古和歷史記錄,另一項則著眼於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青銅冶金的發展問題。特別關注中國在該海域早期海上互動網絡中的參與。此外,安教授也是學術界的積極參與者,曾任東亞考古學會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的主席,目前則擔任《亞洲視野:亞洲及太平洋考古學雜誌》(Asian Perspectives: 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y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期刊的主編之一。

本場講座旨在多元探討南海早期交流發展史。講座中,安腹詩教授首先從宏觀角度比較南海與地中海兩個地區,指出兩區於物理和環境方面的差異影響了早期航海活動的發展。隨後,講座深入回顧古代中國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並根據考古證據與文獻記載,闡述南海島嶼和沿海地區之間的互動早在西元前1千年便已頻繁,遠早於中國在西元前2世紀向華南的擴張。這些新興的海上貿易網絡促進了物品、原材料、技術知識、藝術風格,乃至於工匠本身的流動。再者,安教授聚焦於早期臺灣與其南部海域的聯繫情形,並藉由南島語族的共同文化特徵(如紋身、雙體船、陶器、玉器雕刻等)佐證「臺灣走出說」(Out of Taiwan Model)的觀點。最後安教授比較華南地區和臺灣在參與以南海為中心的海上網絡中的性質、時間順序和程度,並指出中國大陸的海上互動更多地體現為經濟主動性和政治統治(透過進貢體系),而臺灣則被視為共享語言和文化的源頭,且當時並無國家級社會組織。

最後問答環節氣氛熱絡,與會者從多學科的交叉視角,除了理解南海地區早期海上交流的情形,並能指出中國大陸和臺灣在這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

照片說明:(左)梅豪方主任、安腹詩教授

系統號:

CCS-100403

朴敏洙教授、土屋洋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朴敏洙教授、土屋洋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朴敏洙教授、土屋洋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22日下午舉辦今年度第五、六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今年度2位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科朴敏洙副教授,與日本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土屋洋副教授擔任主講。

第五講座由朴敏洙副教授主講,講題為「跨越認同轉變的海峽兩岸:臺灣高級中學<歷史>課本中鄭氏政權敘述的演變」(Crossing the Strait of Shifting Identities: Analyzing the Evolving Portrayals of the Zheng Regime in Taiwanese History Textbooks),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盧正恒副教授主持。朴教授透過比較分析臺灣108課綱與101課綱的《歷史》教科書,深入探討鄭成功與「鄭氏政權」敘事在不同課綱下的變化,其詳細闡述了這些變革背後的學術背景與史學意義,並透過新舊教科書內容的增刪對比,揭示了歷史敘事如何隨著課程改革而轉變,進而反映史學觀點與研究取向的演進。朴教授也強調,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了對歷史認知與文化認同的深層思考,更促使一種超越單一國家框架、流動網絡化的東亞史觀逐漸形成,為東亞史學研究與歷史教育提供了重要啟示。

接著,土屋洋副教授主講,講題為「『歷史認識』的歷史:近代中國的教科書與日本」,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宋峻杰副研究員擔任主持。土屋教授以近代中國的小學歷史教科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清末至中日戰爭期間歷史教科書中教材選擇與敘述發展的脈絡。土屋教授指出,透過梳理近代中國小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並聚焦於其與日本教科書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代的教育如何服從於政治,「史實」本身也不得不服從於政治。演講中土屋教授更以生動的比喻指出,歷史教科書作為形塑「歷史認識」的主要工具,其內容深受政治與時局的影響。他將歷史事實比喻為一塊「黏土」,而歷史認識的形成過程,就是不同「匠人」(例如政權或學術趨勢)根據不同目的,將這塊黏土塑造成不同形態器皿的過程,深刻闡明了歷史書寫背後所蘊含的權力與詮釋。

兩場講座均深入探討了教科書在歷史認知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了眾多大專院校學者、學生、教育工作者、國際漢學家及對歷史教育議題感興趣的民眾參與。問答時間,與會者積極提問,與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入而富有啟發性的交流,為此次寰宇漢學講座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照片說明:(左)宋峻杰副研究員、土屋洋教授合影

系統號:

CCS-1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