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3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3期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1. 段海鳳與朱曉農,〈雙域八調:從音節音系學和聲調類型學角度看緬甸語聲調〉
2. 林怡岑,〈從類同到情態:副詞「也」的演變〉
3. 單韻鳴與金立鑫,〈粵語位移事件編碼類型再探〉
4. 桑吉次力與孫凱,〈實現—能力:藏語動詞的一個重要範疇〉
5. 魏培泉,〈上古漢語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之條件與限制〉
6. 顏鈮婷與林華勇,〈閩南方言中「遘」的語法化與主觀化——以永春方言為例〉

系統號:

P-100368

中國語文月刊817期

中國語文月刊817期

標題:

中國語文月刊817期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報導者:

中國語文月刊社

內容簡介:

△108課綱強調「探究」精神,旨在培養學生好奇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期有六篇文章側重探究式教學:王錦慧教授〈談修辭學課程中的探究活動〉,舉實際教學中的分組討論題目,說明在「辭格辨析」教學中的探究要領。陳政彥教授〈任務導向學習融入「中文實用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與反思〉,針對學生需求而設計的任務導向學習,能使「中文實用語文」課程與時俱進,保持實用,不被淘汰。李明慈老師〈推理小說閱讀與創作:各類文學選讀「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設計愛倫坡〈黑貓〉屬「讀推理」階段的教案,在教學實驗中探究。盧淑玲老師〈從引導自主學習邁向探究式教學:以技術型高中為例〉,以技高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經驗,說明如何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習回到學生身上。游適宏教授〈國文科如何紙上考探究?以114學測、統測試題為例〉,選取114年學測與統測的國文科試題,觀察如何在紙上談兵的限制下考探究。李鍑倫教授〈探究思考三取徑:啟動自我覺察的教學實踐〉,以113年與114年的會考國文科試題為例,說明自我覺察的三種探究思考設計。此六文之撰寫,不論所涉及的是課程或試題,意皆在於呈顯國語文的探究精神。

△本期「論文園地」有陳啟仁教授撰述之〈陶淵明〈命子〉析論〉,該文分析〈命子〉之結構與脈絡,並從中理出淵明意圖重振潯陽陶氏的政治理想。「文創園地」刊載林煜璇、陳沛瑜、許彧瑄、李宥卿、樊芮妤、許程翔、蕭子青、林冠齊、李嘉燁九位同學的作品,其中,優選三名分別為林煜璇、陳沛瑜、許彧瑄。

系統號:

P-10039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6本第2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6本第2分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殷墟末期直棱紋與鳳鳥紋有關的青銅器——從「分器」角度的考察/黃銘崇
《論語》「賢賢易色」、「子所雅言」、「不貳過」校讀——兼論詞義訓詁與義理訓詁的關係/顏世鉉
《宋史全文》編纂歷程新探——以光宗後各朝文本特色為端緒/黃方碩

系統號:

P-100370

臺灣史研究第32卷第2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32卷第2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Indian Cotton Textiles in East Asia Maritime Trade: The Case of Taiwan, 1630s-1650s/Weichung Cheng
臺灣近代教室風景的成立: 以日治時期公學校課桌椅為中心/許佩賢
重訪「祖國」: 祖國事件與日刊《臺灣新民報》的市場經營 (1932-1937)/莊勝全
「自由中國」兩難: 亞洲基金會、《自由中國》與冷戰初期臺灣/徐祥弼
【研究討論】
「復返」到「逆寫」的史觀建構之路:2022-2023 年臺灣原住民族史研究回顧與展望/顧恒湛

系統號:

P-100402

臺灣人類學刊第23卷第1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23卷第1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專號論文】
專題:民族誌@數位時代:糾纏的田野與倫理
1. 李梅君、鄭肇祺,〈導言:民族誌@數位時代:糾纏的田野與倫理〉
2. 李梅君,〈當民族誌遇到後人類:數位田野中的拼裝與關照〉
3. 賴奕諭,〈線上做組織的可能?菲律賓社運青年的數位實作與游移之身〉
4. Chi-hua Hsiao, '' Digital Ethnography and Goffman's Theory of Self: The Case of Product-Promotion Videos on YouTube''
【書評】
1. 萬宗綸,〈Joshua St. Pierre: Cheap Talk: Disabi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Communication〉
2. 滿田彌生,〈Ryo Morimoto: Nuclear Ghost: Atomic Livelihoods in Fukushima's Gray Zone〉

【影評】
1. 法撒克·那墨禾,〈Asmae El Moudir:《所有謊言的起源》 The Mother of All Lies〉
2. 楊豐銘,〈Cécile Rousset, Jeanne Drouet, Jeanne Paturle, Emmanuelle Santelli:《女孩生來為了做愛》 Les flles c'est fait pour faire l'amour〉

系統號:

P-100422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2卷第1期

標題: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2卷第1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內容簡介:

專號〈拉普蘭儒學宣言〉
專號導言(張崑將)

專號論文
儒學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相關性:關於〈拉普蘭儒學宣言〉的幾點思考 (黃俊傑)
儒學現代化的再思考:對〈拉普蘭儒學宣言〉的回應(蔡振豐)
《周易》的資源循環哲學為例(安承宇)
當代儒學重構的方法與方向——以韓國為例(洪麟、金渡鎰)

專號評論
人文主義的理想社會:〈拉普蘭儒學宣言〉評論(林維杰)
儒家人文主義與民主的前途——評論〈拉普蘭儒學宣言〉(李明輝)

研究論著
鹽漬莓果:今日町子漫畫重憶/重譯的女性二戰記憶(陳安文)
馬來西亞錫蘭佛寺巴利文暨佛學文憑班研究:邁向一個佛學隱性知識傳遞的詮釋框架(李健友、潘碧華、王臻)

系統號:

P-100372

政大中文學報第43期

標題:

政大中文學報第43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特稿
近世「儒」的論說與變遷——知識的典範轉移/鄭吉雄

一般稿
唐李華文集流傳考/富嘉吟
明清之際傳教士釋《易》的神學優位取向及影響/張麗麗
公共化與現時性:民初報刊的端午輿論考察/吳旻旻
「幻境」與「科幻境」:韓松《地鐵》中的異物、異類與志怪類型的變造/黃璿璋

系統號:

P-100371

東海中文學報第49期

標題:

東海中文學報第49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李妮庭/陸羽《茶經》的傳釋與衍異:北宋「擇水」論述的考
邱一峰/臺中市萬和宮字姓戲的發展與現況析探
侯作珍/自我的修行:平路《間隙》的疾病療癒與靈性探索
柯幸玫/夢境/書寫往返跋涉中,生命追尋的回聲——論廖鴻基《魚夢魚:阿料的魚故事》之隱喻

系統號:

P-100374

臺灣文獻第76卷第2期

標題:

臺灣文獻第76卷第2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臺灣七爺八爺信仰的由來與演變:以城隍廟為中心的考察/謝貴文
清末日治初期新竹「淋鹵晒鹽」技藝與地方經濟/楊凱成
松岡富雄與日治初期臺中地區近代製糖業之發展/蔡秀美
跨政權族群菁英Behui Tali及其書寫:以《理蕃の友》與《警民導報》為中心/陳慧先

【田野調查】
奉獻一生為林業:張良松先生口述歷史/謝宜彊、李品寬

【研究討論】
枝繁葉茂:臺灣家族史的研究脈絡與展望(2000-2023)/李毓嵐、李昭容

系統號:

P-100460

國史館館刊第84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84期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論文
大屯國立公園的成立、運作與轉變(1934-1945)/張家綸
蔣中正與葉公超的互動:權力、外交理念及信任的裂痕(1950-1961)/任育德
《在華美軍地位協定》的運作及美軍特權:以1960年代美軍在臺犯案為例/郭彥伯
「務實外交」下的釣魚臺問題——實際行動與歷史記憶裡的李登輝/任天豪

系統號:

P-100381

成大歷史學報67號

標題:

成大歷史學報67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導論/孔令偉(客座主編)
東歐亞圈域史序說/上田信
唐代吐蕃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結構/林冠群
古代東亞海域的行旅風險與航海信仰: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林韻柔
清代漢人移民在蒙古與臺灣邊疆的本土化比較研究/蔡偉傑
結構丹青:滿文檔案與《平定伊犁受降》戰圖場景研究/林士鉉
錫金王子1908年的世界旅行與菩提伽耶復興運動/小林亮介
中世紀德意志人東向移民拓殖史作為威瑪共和國時期對內對外政策的功能/杜子信
除莠安良,肅謐洋面:從《閩浙總督奏辦洋匪盜稿文》看道光年間的區域海盜史/布琮任

系統號:

P-100373

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標題:

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五十嵐隆幸 著,林佩欣 譯

內容簡介:

畫上之餅?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政策之虛實/川島真
政治與外交史的極致展現:從蔣介石到李登輝,戰略思維的轉折軌跡/林孝庭
回眸煙雲:重探臺灣「反攻大陸」的真實脈絡/蘇聖雄
譯者序:在「反攻大陸」的光影交錯裡凝視臺灣
中文版序
日文版序
圖版目次
序章 臺灣與反攻大陸
第一章 反攻大陸的起源及開展(1949-1957)
第二章 《蔣杜聯合公報》與反攻大陸(1957-1960)
第三章 從「進攻作戰」轉向「攻守一體」(1961-1969)
第四章 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的權力轉移(1969-1972)
第五章 蔣介石的逝世與反攻大陸(1972-1978)
第六章 蔣經國就任總統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1978-1983)
第七章 大陸政策的重新定義與反攻大陸任務的解除(1984-1991)
終章 位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選擇

系統號:

P-100360

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

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

標題:

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春山出版

作者:

金恬(Michelle T. King)著,魏靖儀 譯

內容簡介:

傅培梅的中國四大菜系地圖
序:冷凍庫裡的家常菜

第一章 流亡與抵達
第二章 建立家園

【廚房對話:家庭主婦】
第三章 小螢幕上的松鼠魚
第四章 為了外國讀者
第五章 主婦就該忘記自我嗎?

【廚房對話:職業婦女】
第六章 世界烹飪大使
第七章 十七分鐘內做好晚餐
第八章 她貢獻給餐桌的一切

【廚房對話:料理新手】
第九章 每個行李箱裡附帶的食譜
第十章 數位時代的菜色

後記:人人皆宜的餃子
誌謝
注釋
推薦書目
圖片出處

系統號:

P-100395

建築圖中的臺灣史

建築圖中的臺灣史

標題:

建築圖中的臺灣史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凌宗魁 著

內容簡介:

日本時代,透過官方主導的營建體系,將系統化的西式製圖方式帶進臺灣,影響了民間設計者與營造業者溝通的邏輯,本書挑選日本時代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公共建築圖面,搭配建築史的介紹,以期帶領讀者看見:

•今日建築專業者熟悉的圖面繪製方式,在臺灣發展的面貌切片。
•建築生產過程中的文化衝擊與機能類型的多面向。
•建築圖面的表情演變所呈現的空間價值。
•當充滿巧思的設計意念成為真實被人使用的空間之後,其所展現的生命故事,以及與空間的互動。
•特定斷代間的設計風格、形式脈絡與史論譜系,以及圖面判讀和溝通工具的變遷。
•自己生活於其間的城鄉建築空間如何成為今貌。
•某些圖面本身的藝術價值,賞心悅目之餘也承載了專業工作者的苦心。

系統號:

P-100410

臺灣客家文化新視野

臺灣客家文化新視野

標題:

臺灣客家文化新視野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世界客家出版社

作者:

謝淑熙 著

內容簡介:

《臺灣客家文化新視野》——推薦序
人文化毓客家心——謝淑熙教授《臺灣客家文化新視野》序
自序

第壹編、歷史文化
第一章臺灣客家人尋根探源
第二章從〈渡臺悲歌〉探析臺灣客家移民的文化內涵
第三章臺灣客家姓氏堂號的文化意涵
第四章推動客家文化發展研究之一——以北臺灣客家書院為例
第五章推動客家文化發展研究之二——以屏東內埔昌黎祠為例
第六章臺灣三山國王廟客家信仰禮俗的文化意涵——以屏東九如三山國王廟為例

第二編、禮俗文化
第七章從《周易‧節卦》探析客家人勤儉持家的文化意涵
第八章從《禮記‧冠義》論臺灣客家成年禮儀的文化意涵
第九章從儒家的禮教思想探溯臺灣客家禮俗的文化義涵

第三編、藝術文化
第十章走過竹林一甲子——臺灣竹學專家呂錦明博士
第十一章臺灣客家童謠的文化蘊涵——以涂敏恆創作童謠為例
第十二章臺灣客家三行詩初探

系統號:

P-100411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日本史:從中國影響到亞洲視野,跨國視角下的日本史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日本史:從中國影響到亞洲視野,跨國視角下的日本史

標題: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日本史:從中國影響到亞洲視野,跨國視角下的日本史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岡本隆司 著,許郁文 譯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傳統的日本通史,而是由專業歷史學者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帶領讀者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日本。從中國文化圈的深遠影響,到近現代在世界秩序中的定位,作者跳脫單一民族敘事,以跨國史觀與亞洲視角,釐清那些被簡化、被選擇、甚至被神話的歷史片段。

日本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發展,而是一段從模仿中國、抵抗亞洲,到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歷史旅程。本書不僅回溯中國對日本制度與思想的深遠影響,更深入探討日本如何在歷史轉折中,逐步建構出自身的政治架構與國族意識。

系統號:

P-100416

長城外的造反派:漢族青年眼中的內蒙古文革與民族屠殺

長城外的造反派:漢族青年眼中的內蒙古文革與民族屠殺

標題:

長城外的造反派:漢族青年眼中的內蒙古文革與民族屠殺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TJ Cheng, Uradyn E. Bulag, Mark Selden 著,程鐵軍 譯

內容簡介:

臺灣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前言
簡介
第一章 河北農家子,孤身闖塞外
第二章 文革前奏曲,傳言滿天飛
第三章 造反時刻到,文革風雷起
第四章 初現紅衛兵,自發大串聯
第五章 軍人殺學生,全國開首例
第六章 造反初獲勝,權力歸軍方
第七章 挖肅運動起,奉調當記者
第八章 深挖內人黨,罪在造反派?
第九章 領袖發指示:「內蒙古擴大化」
第十章 全區被軍管,內蒙古遭肢解
第十一章 批林整風後,告別內蒙古
結語 定居者殖民主義,少數民族和政治滅絕──從邊疆視角,重評文化大革命
譯後感言
注釋

系統號:

P-100427

冰封的記憶: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冰封的記憶: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標題:

冰封的記憶: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許明淳 著

內容簡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約60萬名日軍被蘇聯軍隊解除武裝後,強制送往蘇聯戰俘營,史稱西伯利亞戰俘。這批戰俘遭受嚴厲監控,被迫在冰天雪地下,從事鋪設鐵路、伐木、採礦、挖水道等刻苦勞動。經過年數不等的拘留,最終約47萬人得以返回日本,卻也有約6萬人客死異鄉。蘇聯的戰俘營資料及日本的遣返資料,數字上全然看不見臺灣人,但西伯利亞戰俘營中,確實有臺灣人身影。

少數的先行研究指出,西伯利亞戰俘營中至少有19位臺籍日本兵,其中有5位留下口訪資料。本書作者以此為基礎,一方面親自訪問目前唯一僅存者吳正男,以及已過世的許敏信、陳以文、陳旺的親屬,竭力填補先前口訪留下的空白疑義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龐雜的蘇聯、日本、臺灣檔案,除了替這19位臺籍戰俘拼湊更多生平訊息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眾多史料建構出歷史的大脈絡,然後將他們口述的個人遭遇,一一鑲嵌至當時的時空背景,讓他們所經歷的磨難,首次擁有屬於臺灣人的歷史意義。

系統號:

P-100433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

標題: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楓樹林

作者:

Joseph Campbell 著,鐘穎(愛智者) 譯

內容簡介:

關於《喬瑟夫.坎伯全集》
編者序
引言 因陀羅的謙卑

第一章 梵的誕生
.解讀東方神話
.永遠燃燒的火祭

第二章 靈魂的旅程
.印度的神祕主義傳統
.痛苦的輪迴
.世界靈魂
.東方神話中的個體
.重生瑜伽的意象
.東方神話的創造力

第三章 渡往彼岸的渡船
.耆那教:遁世之路
.印度教:「法」的追尋與擺脫
.佛教:塵世之花

第四章 結語
.內心深處的老虎

註釋
後記
編輯作品
關於喬瑟夫.坎伯基金會
索引
關於作者

系統號:

P-100434

大河之下: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

大河之下: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

標題:

大河之下: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新竹:元華文創

作者:

錢鴻鈞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一 補足鍾肇政文學研究拼圖
歐宗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二 給鴻鈞的一封信
陳祈伍/歷史學家、退休教授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鍾肇政短篇創作歷程:看鍾肇政少兒小說之藝術性與客家味
第三章 〈大巖鎮〉及我所認識的李榮春
第四章 心景式心理小說:以1959-1963年為範疇
第五章 鍾肇政的現代主義實驗與小說觀:從〈大機里潭畔〉談起
第六章 意識流實驗小說研究
第七章 後期藝術與家族小說研究
第八章 鍾肇政與鄭清文短篇小說創作之比較
第九章 「高山四部」短篇小說研究
第十章 戒嚴下的青春浪漫小說
第十一章 結論
附錄A 《魯冰花》與《法蘭達斯的靈犬》的比較:談鍾肇政的創作歷程
附錄B 論鍾肇政的隱喻風格─從《八角塔下》談起:日本精神與感傷的對話
本書各章出處
後記 我只會這一個

系統號:

P-100438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標題: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春山出版

作者:

顧雅文、李宗信、簡佑丞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歷史為解方,探究形塑淡水河百年風貌的人為與自然力量,試圖從水歷史與水文化的視角,指出與水共生的城市未來。
全書分成五部:
第一部「河流的個性」上溯十七、十八世紀,解開淡水河的命名由來與「臺北湖」傳說之謎。
第二部「河流的豐饒」描繪河畔居民豐富多元的用水方式,從漁農業、航運貿易,到衛生用水與休閒美學,見證一座河港城鎮的誕生。河水興城,亦能覆城。
第三部「河流的明暗」接續探勘關於水災的紀錄與記憶,以及隨之累積的地方知識與社會慣習;
第四、五部從日治時期的「島都馭河術」至戰後「蛻變中的大河」,聚焦堤防、疏洪等形塑當今臺北地景的重大水利政策與工程,從政府、市民、水利專家等多重觀點,反思影響我們至今甚深的治水思維。

系統號:

P-100448

西遊記中的禪宗身影及其他

西遊記中的禪宗身影及其他

標題:

西遊記中的禪宗身影及其他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王見川 著

內容簡介:

代序

一、《西遊記》中的禪宗身影與《西遊記》論文
《西遊記》中「錦襴袈裟」的由來:兼談其與禪宗傳法袈裟傳說之關連
《西遊記》中烏巢禪師的由來:兼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起源
《西遊記》中玉皇大帝的特點及其由來
《西遊記》中泗洲大聖的由來
《華光天王傳》的成書年代與《封神演義》關係探索:兼談其對楊本《西遊記傳》的影響
關於楊/陽本《西遊記》:從魯迅、胡適相關說法談起
從幾處細節看所謂的前世本《西遊記》: 由玄奘外公殷開山談起(從善書十二期擷取)
關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學術史與成書年代:從「香山」與「定光佛」的視角切入

二、《西遊記》札記
《西遊記》中玄奘「錦襴袈裟」的由來
《西遊記》西天路程十萬八千里與五千四十八卷一藏數說法的由來
《西遊記》孫悟空「超出三界之外」說法的由來

三、其他
魯迅、胡適與顧頡剛的學術風範: 以《中國小說史略》的參考書為討論線索
魯迅、顧頡剛與林語堂在廈門大學的因緣與事蹟初探:兼談當時的「太虛和尚」

四、禪宗史初探
胡適禪宗史研究初探:從其與忽滑谷快天、神會研究的關係談起
《壇經》中的神秀與神會敘述:兼談禪宗語錄中的「十萬八千」記載

五、讀禪宗史名著心得
葛兆光《再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10世紀》的瑕疵與問題
再談葛兆光《再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10世紀》的瑕疵與問題:以其書中慧可到道信的敘述為考察中心

跋:漫談胡適的神會研究與神會的貢獻

系統號:

P-100451

不正義的地理學: 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不正義的地理學: 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標題:

不正義的地理學: 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貓頭鷹

作者:

顧若鵬(Barak Kushner)著,張毅瑄 譯

內容簡介:

好評推薦
臺灣版序言 臺灣戰後正義的悖論/顧若鵬

序言 一次失敗的節目製作經驗
第一章 日本敗戰後的東亞萬象
第二章 正義的形貌:創造國際道德水準新象徵
第三章 你眼中的英雄,別人眼中的惡棍
第四章 日本的戰爭責任落在何方
第五章 「小決定、大暴政」:日本左翼的失敗
第六章 日本本土之外的帝國解體暴力
第七章 權力地理:在中華民國創造政治遺產
第八章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創造法律大戲院
第九章 正義病理學:盟軍佔領結束後的日本
第十章 幕後祕辛:戰後中日對正義的態度受到哪些力量影響
第十一章 消失的法律記憶與國民黨戰犯
第十二章 戰爭的解釋權:打造國族歷史的輪廓,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
第十三章 罪人身後事:紀念正義與不義,一九九零年代到現在
結論 東亞政治野心的貧困

致謝
注釋
檔案來源
索引

系統號:

P-100452

龍與彩虹:人類最古老的故事

龍與彩虹:人類最古老的故事

標題:

龍與彩虹:人類最古老的故事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有理文化

作者:

Robert Blust(白樂思)著,郁保林 譯

內容簡介:

推薦序/李壬癸
前言
追思
作者序
謝啟

導論
序論:從自然到文化的兩個階段

第一部分 龍
第一章 龍究竟是什麼?
第二章 為什麼有龍?理論綜覽
第三章 龍與瀑布
第四章 龍與雷/閃電
第五章龍的民族學

第二部分 彩虹
第六章 彩虹究竟是什麼?
第七章 彩虹的民族學
第八章 一瞥光環

第三部分 總結
第九章 串連各點
第十章 結論

附錄
引用書目

系統號:

P-100377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標題: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有理文化

作者:

栗山茂久 著,陳信宏 譯

內容簡介:

導讀:身體感的歷史 李建民
前言

第一部 觸摸的方式
一、領會生命的語言
二、文字的表現性

第二部 觀察的方式
三、肌肉與自我認知
四、顏色的表現性

第三部 存在的狀態
五、血與生命
六、 風與自我

後記
註釋

系統號:

P-100378

千禧年後臺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家讀者」為觀察核心

千禧年後臺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家讀者」為觀察核心

標題:

千禧年後臺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家讀者」為觀察核心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蔡易澄 著

內容簡介:

謝辭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文獻回顧
第三節、研究框架與範疇
第四節、章節概要

【第二章】文學獎下的純文學出道
第一節、寫實主義作為新鄉土的例外
第二節、文學獎成為唯一的突破口
第三節、小說家讀者的集結

【第三章】創作上主打的中間文學
第一節、在「中間」以前:流行文化的大眾寫作
第二節、中間文學:以愛之名
第三節、KUSO趣味作為另一種中間文學的可能

【第四章】行動文學與解散後的影響
第一節、行動文學的佔位與反叛
第二節、行動過程的新秀產物
第三節、延繼的文學遺產

【第五章】結論

【第六章】參考資料

附錄

系統號:

P-100380

謀食與謀道——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謀食與謀道——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標題:

謀食與謀道——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游勝輝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事上磨練/曹淑娟
第一章 導論
  一、無怨有怨:再探明遺民生計
  二、史外生計:辯證理想與現實
  三、生計入詩:反思明遺民詩學
  四、江南遺民:群體研究的視野
第二章 奇窮寓節與治生明道:遺民傳記的形象塑造
  一、遺民本人:生計貧困與固窮安貧
  二、遺民家人:被動受苦與自覺守節
  三、遺民治生:品概性情與遺民志節
  四、傳記不記:生計記載的篩選策略
  五、小結
第三章 困窮與固窮:貧困的苦澀與苦節
  一、生計貧困的生命體驗
  二、固窮安貧的理想形象
  三、家人凍餓的不同聲音
  四、小結
第四章 持劍與秉鋤:田園的象徵、反思與憂樂
  一、躬耕遺民的理想形象
  二、晚明江南文化的反思
  三、以農維生的生命體驗
  四、小結
第五章 成名與辱身:知識、技藝的志節寓託與失落
  一、隱而有託的集體想像
  二、隱而有託的自我形象
  三、藝業難展的無奈感慨
  四、小結
第六章 信天翁與乞飯鳥:游食、游幕的理想建構與解構
  一、理想布衣的自我塑造
  二、岌岌可危的自我認同
  三、思鄉念家與歸耕志願
  四、小結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100394

陽光升起的所在:向陽研究十八論

陽光升起的所在:向陽研究十八論

標題:

陽光升起的所在:向陽研究十八論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陳允元 主編

內容簡介:

致謝辭/林淇瀁
主編序/陳允元
作者群

【輯一:向陽的詩業】
向陽新詩創作類型重探──以敘事學作為研究進路 ◎陳政彥
土地的界定與商榷:向陽作品的實踐策略與身分關係 ◎林妤
向陽的詩藝歷程與展演 ◎涂書瑋

【輯二:向陽的散文、兒童文學、報導文學】
感性憶舊、手寫溫度與文學史斷面──向陽「台灣作家手稿故事」三書探析 ◎廖振富
論向陽童詩的視覺思維 ◎李桂媚
報導文學敘事規約再思考──以〈台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為探討範疇 ◎陳鴻逸
以複合媒體作為作家誌方法:臉書與《臉書帖》的向陽軌跡〉 ◎葉衽榤

【輯三:向陽詩歌的轉譯與傳播】
向陽〈咬舌詩〉的音樂轉譯 ◎葉青青
台灣文學轉譯初探——以桌遊《文壇封鎖中》為例 ◎張俐璇

【輯四:編輯人向陽】
台灣當代「詩人編輯家」向陽研究:以文藝編輯為核心 ◎楊宗翰
向陽考2.0──詩刊作為途徑 ◎蔡旻軒
副刊年代:1980年代台灣文學與《自立副刊》主編向陽〉 ◎黃崇軒

【輯五:學者向陽】
轉接與播種:跨語世代及戰後台灣泛視覺詩的起點——從林淇瀁賦予銀鈴會的詩史定位談起 ◎陳允元
現實主義、本土論述與台語詩:向陽1970年代詩史論述 ◎陳瀅州
文學與社會的對話:論林淇瀁台灣報導文學研究 ◎彭正翔

【輯六:文化推動者向陽】
方言詩集、國語文學;語文版圖的想像與重構──重論向陽《土地的歌》 ◎呂美親
從「拼圖」到「場域」──學者向陽的文學傳播論述 ◎趙文豪
向陽新詩中的台灣社會事件書寫 ◎楊敏夷

系統號:

P-100397

李喬的自我追尋——「歷史素材小說」的寓意與可能性

李喬的自我追尋——「歷史素材小說」的寓意與可能性

標題:

李喬的自我追尋——「歷史素材小說」的寓意與可能性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明田川聰士 著,明田川卓 譯

內容簡介:

致謝辭
導論
  歷史之鏡/境
  李喬與台灣近現代史
  先行研究探討
  本書章節及問題意識
第一章「虛構」的想像與創造──《寒夜三部曲》中的福克納身影
  李喬與福克納
  日譯福克納作品的讀書經驗
  《寒夜三部曲》中福克納作品的影響
  《寒夜三部曲》中台灣本土性主題的開展
第二章 存在主義風潮下的主體追尋──論李喬的〈小說〉與其安部公房閱讀史
  1960年代西風東漸氛圍下的台灣文學思辨
  李喬與安部公房
  〈小說〉中之薛西弗斯意象
  戒嚴體制下的台灣與文化引介
第三章 「文學」與「歷史」的對話之旅──重讀《結義西來庵》
  《結義西來庵》出版背景及相關研究
  民族敘事風潮下的《結義西來庵》
  《結義西來庵》中的羅俊與民族意涵
  《結義西來庵》的歷史轉化
第四章 戰爭記憶的敘事化──論李喬《山女》至《孤燈》的變化軌跡
  李喬與太平洋戰爭
  李喬作品中的太平洋戰爭敘事
  戰爭末期的台灣青年與菲律賓戰場
  作為反戰文學的可能性
第五章 1990年代孤兒意識的蛻變──《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與二二八文學
  二二八事件與文學再現
  美麗島事件後的二二八文學
  二二八文學之框架內外
  超越孤兒意識
結論 歷史素材小說中「虛構」的啟示
參考文獻
索引

系統號:

P-100399

廣島醫生: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

廣島醫生: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

標題:

廣島醫生: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一卷文化

作者:

蜂谷道彥 著,姚怡平 譯

內容簡介: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原子彈轟炸廣島,當時的廣島通訊醫院院長蜂谷道彥,親歷了城市瞬間成為廢墟、醫療資源匱乏、無數傷患湧入醫院的慘況。他既是重傷者,也實際投入救治行動。在本書中,他以日記形式,透過冷靜細膩的筆觸,忠實紀錄了爆炸當日及接下來五十六天的異常經歷。

日記中不僅詳述原子彈帶來的身心創傷和社會動盪,也捕捉到人的堅韌、奉獻與勇氣,反思生存的意義與道德困境。他見證貪汙、搶劫、體制崩潰,但也寫下病人的微笑,以及享用一顆桃子的喜悅。

在輻射病尚未定名之前,他用醫學推論幫助人們對抗未知的恐懼。即使自己也是重傷者、面臨資訊斷絕的危境,他仍選擇持續紀錄與分析,堅守醫者的專業與人道精神。他誠實書寫自己的絕望與脆弱,但更強調善意與尊嚴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原爆、二戰背景抽離,本書探問的是更普世的問題:當人生全面崩解,我們如何用理性安頓恐懼、以善意回應冷漠,又如何在絕望之中重建生活的意義。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沒有人期待天災與疫情,也沒有人願意人生成為廢墟。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有一個廣島醫生的身影可以回望。

系統號:

P-100400

左舜生口述史(1893-1961)

左舜生口述史(1893-1961)

標題:

左舜生口述史(1893-1961)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左舜生 口述,夏蓮蔭 記錄,郭世佑、劉紅英 編譯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本書原為左舜生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函邀加入的中國口述史計畫,由夏連蔭女士將漢語訪談譯成英語,未曾留下全套訪談錄音,長期以來罕為外界所知。本書第一譯者兼校注者郭世佑受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之托,研讀中國青年黨,以該黨領袖之一左舜生口述史之漢譯為首選,糾正英譯中的少量錯誤,且對眾多民國人物作注,讓部分真實記憶重見天日,歷史的曲折與精妙猶在兩黨格局之外。

在中國國民黨以黨領政的訓政時期,左舜生堅持中國青年黨路線。蔣介石邀入廬山別墅請益的座上之賓,他不但名列其中,更是蔣介石敦促中央政治學校特聘的兩位非國民黨黨籍的教授之一。而1945年國民參政會的延安訪問團,中共領袖毛澤東在寓所單獨邀宴兩位國民參政員,其一就是左舜生。

本書帶領讀者看左舜生是如何投入中國青年黨的愛國救國運動,與蔣介石斡旋,使中國青年黨取得合法地位,又致力於調解國共兩黨的衝突,聯繫第三勢力黨派一同抗戰。在抗戰勝利後,代表中國青年黨參加政府,擔任農林部部長,使國民政府表面上不再是一黨專政。當遠離臺北政壇之後,他對整個中華民國發展的過程,對蔣介石、毛澤東這兩位20世紀的重要人物,又有什麼樣的評價。

系統號:

P-100409

六朝文論新思考:以關鍵詞作為方法

六朝文論新思考:以關鍵詞作為方法

標題:

六朝文論新思考:以關鍵詞作為方法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祁立峰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關鍵詞」之於文論研究的意義
1 關鍵詞:「自然」——重探《文心雕龍》的自然論
2 關鍵詞:「雕飾」——六朝文論對「雕飾」的不同看法
3 關鍵詞:「俗化」——六朝士人的俚俗傾向及其文學表現
4 關鍵詞:「險俗」——《詩品》對於鮑照派的獨特詮釋
5 關鍵詞:「奇險」——六朝文論中的「奇險」與其延異
6 關鍵詞:「輕薄之徒」——梁代前期詩人的追隨者以及詩歌風尚
7 關鍵詞:「文章辭賦化」——從三個新面向重探六朝文章辭賦化現象
8 關鍵詞:「典律」——文論主張與典律作家

系統號:

P-100412

道統.體證.學脈——明代蔡清、陳琛、林希元之四書學考論

道統.體證.學脈——明代蔡清、陳琛、林希元之四書學考論

標題:

道統.體證.學脈——明代蔡清、陳琛、林希元之四書學考論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逢源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緒論
第壹章 工夫與進程:蔡清學術及其《四書蒙引》
第貳章 理脈與道脈:蔡清《四書蒙引》道統觀考察
第參章 傳承與發揚:陳琛學術及其《四書淺說》
第肆章 體證與成學:陳琛《四書淺說》經典詮釋考察
第伍章 學風與志業:林希元學術及其《四書存疑》
第陸章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考察
餘論
附錄壹 從《四書集注》到《四書大全》——朱熹後學之學術系譜考察
附錄貳 明代四書學撰作形態的發展與轉折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100424

家族企業/企業家族:侯雨利與臺南幫企業傳承

家族企業/企業家族:侯雨利與臺南幫企業傳承

標題:

家族企業/企業家族:侯雨利與臺南幫企業傳承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謝國興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臺南幫主要創始人侯雨利之生平、早期家族企業經營、後期影響摶成臺南幫企業家族的企業經營基因,以及第三、四代隔代傳承核心企業「臺南紡織」與「環球水泥」的微妙歷程,從而反思現代臺灣家族企業與企業家族互為表裏的複雜關係。

侯雨利的事業經營雖說不脫家族企業的色彩,不過所屬企業的經營者之間,除了血緣關係外,作者以「臺南幫」的概念,更深入說明家族所象徵血緣關係的彈性運用。從書中論述侯雨利企業集團中不具血緣或婚姻關係的高階幹部存在,可理解這些幹部其實並不是「外人」,而是被納入以「臺南」的地域概念為基礎,所建構主觀且開放的「擬制血緣」網絡之內。

書中亦敘明民間力量與企業家在戰後臺灣工業化過程所發揮的關鍵機能,侯雨利與「臺南幫」的事業成就,直接說明了民間活力的應對與其對戰後臺灣工業化的貢獻,同時也驗證了侯雨利所代表民間活力的背後,從日治到戰後臺灣迄今百餘年間,獨自演進及蘊蓄的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系統號:

P-100428

柳營王醮:信仰與儀式的百年傳承

柳營王醮:信仰與儀式的百年傳承

標題:

柳營王醮:信仰與儀式的百年傳承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

作者:

黃文博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拾爐而來的代天巡狩信仰/戴文鋒
推薦序 遊巡王來作客/謝國興
自序 我佮柳營王醮/黃文博
一 緒言
二 柳營與柳營代天院
三 交陪香境庄頭宮廟與陣頭
四 柳營王醮之源流與發展
五 柳營王醮之儀程
六 柳營王醮之特色
七 結論

系統號:

P-100437

漢學的跨領域交談:華裔學志青年學者文集

漢學的跨領域交談:華裔學志青年學者文集

標題:

漢學的跨領域交談:華裔學志青年學者文集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渼婷 著

內容簡介:

Foreword 序

Nishit Kumar/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Literature in World Literature.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Nobel Prize: Models of Recep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Eileen Hunghsiu Lin 林虹秀/
Patronage in Translation as an Image Shaping Force of Patron Sain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 Study on St. Magdalene
明末翻譯贊助主保聖人形象:以聖婦瑪大勒納為例

Sim Kok Meng 沈國明/
The Curse of Identity? The Whole Story of the Arrest of Japanese-Taiwanese Actors of “Taiwan Opera” in Malaya in 1941
身份之禍?1941年「臺灣戲」日籍台僑劇員在馬來亞被捕事件始末

Liu Wei-Ting 劉韋廷/
From Conflict to Integration: On the Religious Phenomenon of Respecting Heaven and Offering Ancestors
從衝突到融合:論敬天祭祖之宗教現象

Ta Chu-Chih大鋸智、Hsieh Chia-Wen謝嘉文/
A Study on Shibusawa Eiic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odern Value Expressed from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澀澤榮一《論語講義》研究——體現「知行合一」的現代價值

Liu Yue 劉悅/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tholic Inscriptions During the Mongolian Yuan Dynasty
蒙元時期天主教碑刻之特徵初探

Fei Gede 費格德/
Catholic Relics and the Devotion to the Mother of God in the Life of Faith: Recitation of Rosary as Example
淺釋天主教文物與聖母顯靈的敬禮在信仰生活中的底蘊——以誦念玫瑰經為例

系統號:

P-100444

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

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

標題:

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橄欖華宣

作者:

葛牧之(Yonghua Ge) 著

內容簡介:

總序
楊序
自序與致謝
第一章 中國教會的反智困境
第二章 倪柝聲屬靈神學中的反智主義
第三章 王明道基要神學中的反智主義
第四章 宋尚節重生神學中的反智主義
第五章 反智主義與上帝論
第六章 反智主義與基督論
第七章 反智主義與創造論
第八章 反智主義與人論
第九章 反智主義與我們的出路

系統號:

P-100287

鑄風成形: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鑄風成形: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標題:

鑄風成形: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講台文化

作者:

吳振漢 著

內容簡介:

羅洪先學行考實
明儒胡直學行述評
明儒鄒元標的為學與用世
明儒李邦華的治世與殉國
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附錄】高攀龍與王國維之死比較分析
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

系統號:

P-100288

行動的策略:上海三罷始末(前篇)

行動的策略:上海三罷始末(前篇)

標題:

行動的策略:上海三罷始末(前篇)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陳以愛 著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們大聲呼喊著「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使人印象深刻。但五四運動並不是北京的專利,雖然過去大家都注目著北京,然而其他地區的反響,同樣不可忽視。
 
國際視聽舉足輕重、華洋居民交錯的上海,不只是受到五四運動氛圍的影響,實際上也大力參與其中。上海的社會菁英集團,在學生愛國意識抬頭的時候,有什麼樣的看法,做出什麼樣的行動,又對整個五四運動有什麼樣的迴響,在時空變遷的百餘年之後,我們可以用去中心化的角度,重新探究五四運動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結構之下,官、商、學、民的多重複雜關係。
 
本書是「東南集團與五四研究系列」第二部曲前篇,接續《動員的力量:上海學潮的起源》,作者分析五四運動發生後,南北學界如何統整意見,逐步擴大社會動員聲勢,製定及落實其「行動的策略」,在上海豎起總罷課的旗幟。又詳細比對華洋公私文書,揭示江蘇省教育會的潛在作用,不僅作為罷課集會的場外提調,更促成商學一致共同行動。其領袖人物善於運籌帷幄,塑造及發動公共輿論,精於化身及隱身之術,並留下自身的五四敘事。

系統號:

P-100408

臺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1920-1945)

臺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1920-1945)

標題:

臺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1920-1945)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張詩勤 著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臺灣詩在語言、內容、形式、與風格各方面如何走向近代化?本書追索不同於中國新詩與日本近代詩,屬於「臺灣近代詩」自身獨有的發展軌跡。

本書將臺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語言為中心,探討一九二〇年代臺灣如何以日文口語自由詩、中文白話詩及臺灣話文詩等不同語言,嘗試建構屬於臺灣的近代詩語言。第二階段以內容與形式為中心,探討一九三〇年代臺灣近代詩如何在普羅詩、民眾詩與現代主義詩等風起雲湧的新興思潮當中模索並開展出新的道路。第三階段則以風格為中心,勾勒《媽祖》與《臺灣文藝》兩大集團如何形成各自的詩風,並探討戰爭如何將臺灣近代詩的風格帶向一元化。從本書的討論,可以看出臺灣近代詩各階段皆吸收了來自各方的思潮並轉化為自身養分,在各種嘗試當中摸索出自身的道路,成為具有自主性且獨一無二的存在。

系統號:

P-100461

淨土法門之漢傳佛教範式:蓮宗省庵實賢法師與眾祖師聖教修持

淨土法門之漢傳佛教範式:蓮宗省庵實賢法師與眾祖師聖教修持

標題:

淨土法門之漢傳佛教範式:蓮宗省庵實賢法師與眾祖師聖教修持

時間:

202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

作者:

程廣泉 譯著

內容簡介:

學術界自十九世紀末以日本及西方範式對漢傳佛教之研究以來,當中一個論述就是指漢傳佛教有各個宗派之創立,而其中的淨土宗乃是一種純他力信仰。然而,當代學者卻在方法論上提出應以漢傳佛教之範式,對漢傳佛教和淨土法門重建出更有根據之新論。本書之英文原著A Chinese Paradigm of the Jingtu Famen: The Buddh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Sheng’an Shixian and Other Patriarchs以該新範式仔細研究清初淨土祖師省庵實賢(1686-1734)及眾祖師之論註,闡明漢傳佛教不曾發展出各個宗派之另一論述,並重塑出淨土法門乃是一種根植於大乘佛教中觀和瑜伽行以自他二力方便法門來修持智慧及慈悲之禪修傳統。該原著乃是作者將其博士論文重新增補修訂後,於2023年經荷蘭博睿(Brill)出版的專書,現由作者翻譯成本譯著。

系統號:

P-100289

梁宗岱、沉櫻與我:兩岸分飛的家族故事

梁宗岱、沉櫻與我:兩岸分飛的家族故事

標題:

梁宗岱、沉櫻與我:兩岸分飛的家族故事

時間:

2025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梁思薇 口述,周素鳳、張力 訪問/記錄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橫跨三地的兩代家族故事,雖斷猶連牽的文壇怨偶
詩人父親、翻譯家母親與女兒的生命連結
隔著歲月、誤會與沉默,藏著未竟的愛與相互理解

本書由兩人長女梁思薇,以口述方式回望父母的人生軌跡,呈現女兒視角的梁宗岱與沉櫻。而清新可讀的文字,鮮明動人的回憶過往,可看出時代背景與家族關懷。尤其梁、沉交往對象皆是著名文學作家、翻譯家,如沈從文、熊十力、徐志摩、巴金、趙清閣、林海音、琦君、張秀亞等,透過兩人看似平凡的一生,了解他們不平凡的文學歷程。

系統號:

P-100407

臺灣空襲記憶(1930s-2020s):敘事、移植與再現

臺灣空襲記憶(1930s-2020s):敘事、移植與再現

標題:

臺灣空襲記憶(1930s-2020s):敘事、移植與再現

時間:

202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稻鄉

作者:

王志淵 著

內容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誰來轟炸臺灣?作為近年的熱門課題,日軍做為轟炸者的論述更是引起熱烈討論。本書從集體記憶的概念出發,嘗試釐清「日軍轟炸臺灣」的記憶是如何由無到有產生。首先,以防空作為切入視角,說明國府的對日抗戰的警世經驗如何移植進入臺灣社會,作為培養國民的防空觀念的宣傳手段,進而影響社會對於二戰時期敵者的記憶。其次,說明1949年後外省移民的移入,臺灣社會產生兩股「太平洋戰爭/對日抗戰」截然不同的戰爭記憶。最後,嘗試梳理解嚴後的紀念活動中,兩種矛盾戰爭記憶如何紀念,並達成不同族群對於不同戰爭記憶的諒解,皆是未盡的課題,有待未來解決。

系統號:

P-100440

魏晉「風流」鑄範——竹林七賢思想與性行對魏晉名士的影響

魏晉「風流」鑄範——竹林七賢思想與性行對魏晉名士的影響

標題:

魏晉「風流」鑄範——竹林七賢思想與性行對魏晉名士的影響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

作者:

江建俊 著

內容簡介:

魏晉擅代之際,竹林七賢聚於山陽,避開政爭,高蹈出塵,或飲酒,或清談,或游浪山水,或切磋三玄、養生、音樂等學術議題。他們神交意契,精神挺立,風譽散於海內。其中嵇康的名論與阮籍的詠懷詩頗獲高評,形象也最突出;而山濤以《山公啟事》精於人事任用;向秀隱解《莊子》,大暢玄風;劉伶以〈酒德頌〉傳世不朽;阮咸則「神解」樂律;王戎擅史論及具軍事、經濟才。大抵七賢代表易代之際應世的七種不同面向:山濤出仕;阮籍虛與委蛇;王戎營利,以鄙吝自晦;劉伶落拓,自我放逐;向秀著述立說;阮咸沉迷音聲;嵇康則剛直忤世。嵇康以「峻」、阮籍以「慎」、山濤以「深」、向秀以「思」、王戎以「晦」、劉伶以「達」、阮咸以「清」為特質,形象鮮明,允為魏晉名士風度之型塑者。

系統號:

P-100290

明代宮廷寫經《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研究

明代宮廷寫經《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研究

標題:

明代宮廷寫經《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研究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

作者:

閆雪 著

內容簡介: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是明宣德三年(1428)繪製並流傳於宮廷的一部御用密典。本書從繪製背景、文本內涵、教義淵源、附圖源流等四個方面,對這部密典進行了綜合研究,確斷了其屬於明初傳播或成立於雲南且與阿吒力教關係密切的修法儀軌經的性質。同時,根據文本和圖像資料,追溯了這部密典的雲南淵源,及其與漢地儒釋道三教及藏傳佛教的關係,分析了附圖的繪畫特徵及漢藏藝術源流。本書試圖從多個視角,向世人揭示這部鮮為人知,融合了漢、藏、滇等地多民族、多宗教內容的獨特密典的真實面貌。

系統號:

P-100291

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台湾人認識:「支那民族性」のまなざし

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台湾人認識:「支那民族性」のまなざし

標題:

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台湾人認識:「支那民族性」のまなざし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周俊宇 著,川島真 監修・校訂

內容簡介:

序 文 若林正丈/薛化元/川島真
序 章
第一章 人文地理――領有当初の地誌における「移住支那人」認識
第二章 治安問題――「土匪」認識の形成と変容
第三章 同化教育――修身教科書頒布前における公学校教員の修身観から
第四章 宣伝事業――東洋協会『現在の台湾』と後藤朝太郎の台湾人認識
第五章 政治運動――1920 年代の台湾議会設置運動をめぐる「民族心理論」
第六章 皇民化――戦時下の「民族性」言説にみられる対決とその終焉
終 章
監修・校訂者あとがき 川島真
参考文献 

系統號:

P-100375

北一輝・近衛文麿・石原莞爾と大東亜戦争

北一輝・近衛文麿・石原莞爾と大東亜戦争

標題:

北一輝・近衛文麿・石原莞爾と大東亜戦争

時間:

2025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みすず書房

作者:

堀真清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一章 北一輝の思想
第二章 近衛文麿の思想
第三章 幣原「協調外交」と田中「積極外交」
第四章 石原莞爾の思想と満州事変
第五章 支那事変と石原・近衛
第六章 支那事変と三度の「近衛声明」
第七章 日独防共協定・三国同盟・日米交渉――近衛と松岡のロジック
第八章 開戦への最終段階
むすびにかえて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100382

日本終戦史1944-1945: 和平工作から昭和天皇の「聖断」まで

日本終戦史1944-1945: 和平工作から昭和天皇の「聖断」まで

標題:

日本終戦史1944-1945: 和平工作から昭和天皇の「聖断」まで

時間:

2025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作者:

波多野澄雄 著

內容簡介:

大陸での日中戦争、真珠湾攻撃に始まる日米戦争、東南アジアでの日英戦争、原爆投下、敗戦前後の日ソ戦争。米英中ソとの複合戦争はいかに推移し、度重なる和平工作にもかかわらず、なぜ早期に終戦できなかったか。反対に本土決戦を目前に、なぜ「聖断」で終戦が可能となったか。新史料をふまえ、昭和天皇・近衛文麿・木戸幸一・鈴木貫太郎らの足跡を辿り、日本が対米和平を優先して大戦争を終結させた軌跡を巨細に描く。

系統號:

P-100386

イタリア・ルネサンスと東洋 美術にみる東西文化交流

イタリア・ルネサンスと東洋 美術にみる東西文化交流

標題:

イタリア・ルネサンスと東洋 美術にみる東西文化交流

時間:

2025年5月

出版單位:

橫濱:春風社

作者:

田辺清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東西の自然観と審美眼
第2章 風景・肖像・静物
1.東西絵画にみられる狩猟表現
2.東西風景画における古代の伝統
3.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の背景風景――水墨画との関連について
4.東西の肖像画にみられる「心の動き」について
5.絵画にみられる楽器描写――東西の比較を中心に
第3章 文化交流と美術
1.素描にみられる東西文化交流
2.ラファエッロの素描―古典古代の起源と東方
3.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と東方(Ⅰ)――《聖ヒエロニムス》をめぐって
4.ルネサンス絵画と中国陶磁器(Ⅰ)(Ⅱ)
5.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と東方(Ⅱ)――《岩窟の聖母》をめぐって
6.再考・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と東方
7.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と古典古代――東方との関連について
8.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の素描様式と東方――初期作品と《レダと白鳥》をめぐって
おわりに――「東洋」と「東方」

系統號:

P-100367

The Highest Exam: How the Gaokao Shapes China

The Highest Exam: How the Gaokao Shapes China

標題:

The Highest Exam: How the Gaokao Shapes China

時間:

September, 202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Ruixue Jia, Hongbin Li and Claire Cousineau

內容簡介:

Each year, more than ten million students across China pin their hopes on the gaokao, the nationwide college entrance exam. Unlik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standardized tests are just one factor, in China college admission is determined entirely by gaokao performance. It is no wonder the test has become a national obsession.

Drawing on extensive survey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informed by Ruixue Jia and Hongbin Li’s own experiences of the gaokao gauntlet, The Highest Exam reveals how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functions as a centralized tournament. It explains why preparation for the gaokao begins even before first grade—and why, given its importance for upward mobility, Chinese families are behaving rationally when they devote immense quantities of money and effort to acing the test. It shows how the exam system serves the need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drives much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And it examines the gaokao’s far-reaching effects on China’s society, as the exam’s promise of meritocracy encourages citizens to focus on individual ability at the expense of consider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What’s more, as the book makes clear, the gaokao is now also shaping debates aroun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Chinese-American families bring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highest exam with them, their calls for objective, transparent metric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creasingly clash with the more holistic measures of achievement used by America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系統號:

P-100435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r Confucian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r Confucian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標題: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r Confucian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時間:

August, 2025

出版單位: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作者:

Katherine L. Alexander

內容簡介:

The Taiping Civil War (1851–1864) wa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wars in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 death toll estimated between twenty and thirty million. What visions did survivors have for restoring their fractured society once the war ended? Katherine L. Alexander’s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r Confucian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approach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the works of evangelical Confucian teacher Yu Zhi (1809-1874), who gave a voice to the zealous side of conservative Confucian reform effor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Taiping War. His works offer radical visions of a world that could be restored through collective effort and goodness, while also revealing the shifting nature of power and the cracks in Qing society.

Yu's works complicate the picture of socio-moral reform, particularly the Confucian mission of jiaohua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ough he viewed the disasters of the late Qing a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jiaohua’s failure to compete against socially disruptive media, such as vernacular fiction and theatrical productions, he also wanted reformers to engage closely with these genres. Yu became a vocal advocate of teaching with moral vernacular literature that he believed met commoners at their level. He emphasized the hope that by writing, printing, and performing such texts, every member of his audience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eachers themselves, restoring society from the bottom up.

系統號:

P-063261

Dialogues in the Dark: Interpreting "Heavenly Questions" Across Two Millennia

Dialogues in the Dark: Interpreting "Heavenly Questions" Across Two Millennia

標題:

Dialogues in the Dark: Interpreting "Heavenly Questions" Across Two Millennia

時間:

August, 202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

內容簡介:

Dialogues in the Dark traces how Chinese readers and scholars since the Han dynasty have variously interpreted the ancient poem "Heavenly Questions" (Tianwen), an enigmatic work attributed to Qu Yuan (fl. ca. 300 BCE). The poem, composed entirely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is an extended inquiry into early Chinese cosmology and history. Over centuries, readers of the poem came to radicall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each 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its meaning. The poem’s reception history comprises three main stages: first, the commentary compiled by Han scholar Wang Yi (ca. 89-ca. 158); second, the response by Tang poet Liu Zongyuan (773-819); and third, the interpretations developed subsequently by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scholars.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 analyzes how the poem’s meaning evolved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provides three new translations of "Heavenly Questions" to represent the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 The ultimate thesis of this study, inspired by the hermeneutics of Hans-Georg Gadamer, is that this poem is best understood in light of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supplied by readers over time in lively dialogues that continue even now.

系統號:

P-100392

Against the Chains of Utility: Sacrifice and Literature in 1970s and 1980s South Korea

Against the Chains of Utility: Sacrifice and Literature in 1970s and 1980s South Korea

標題:

Against the Chains of Utility: Sacrifice and Literature in 1970s and 1980s South Korea

時間:

August, 2025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Serk-Bae Suh

內容簡介:

The 1970s and 1980s were pivotal decades in South Korea, marked by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language of sacrifice was constantly employed by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o justify its exploitation of workers and violation of countless civil rights as necessary for the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security. As a counter to this prevailing rhetoric, a rich variety of literary texts emerged to capture moments of anti-utilitarian sacrifice, including Kim Hyŏn’s critical essays, Pak Sangnyung’s monumental novel A Study of Death (1975), and Ko Chŏnghǔi’s poems about the Passion of Jesus. Against the Chains of Utility examines the anti-utilitarian visions outlined in these and other works, which range from the idea of sacrifice as an escape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the view of literature as a deviation from the mundane world. In doing so, it tasks us with rethinking literature’s relationship to society during formative years in South Korean history.

In Against the Chains of Utility, Serk-Bae Suh challenges the notion of utilitarian sacrifice, which continues to pervade every aspect of Korean society. He argues that any act of sacrifice for a higher cause is inherently utilitarian,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s motives are morally sound or questionable. Such sacrifices establish a circuit of exchange, where sacrifice is valued solely based on its ability to achieve an end. To counter this instrumentalization, anti-utilitarian sacrifice must exist as a means without an end. Suh posits that literature’s relevance to society lies in this seemingly nihilistic sacrifice, viewing literature not as a proxy for politics but as the art of imagination in language.

系統號:

P-100393

The Manchu Mirrors and the Knowledge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High Qing China

The Manchu Mirrors and the Knowledge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High Qing China

標題:

The Manchu Mirrors and the Knowledge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High Qing China

時間:

August, 202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He Bian,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內容簡介:

As the territory of Qing China expanded, so evolved the ways in which birds, beasts, fish, trees, and flowers came to be known in the multilingual empire. The Manchu Mirrors and the Knowledge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High Qing China is the first systematic study of how the Qing court sought to codify Manchu and Chinese words for animals and plants throughout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Manchurian and other Inner Asian species. Calling for renewed attention to Manchu dictionarie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Qing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Bian and Söderblom Saarela show how Qing lexicographical practices embodied major revisions to the Chinese encyclopedic tradition, realig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things, and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natural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the modern era. The updated form of Chinese learning, along with the malleable lexicon of the Manchu language, proved useful for the Manchu elite in displaying the reach and intellectual depth of Qing imperial power. Manchu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language of a single people into the lexicographic façade for an imperial order of things.

系統號:

P-063135

China and Climate Leadership: A Role Theory Analysis

China and Climate Leadership: A Role Theory Analysis

標題:

China and Climate Leadership: A Role Theory Analysis

時間:

July, 2025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Kim Vender

內容簡介:

In this book, Kim Vender examines China’s leadership in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were supposed to achieve an agreement at two summits: in 2009 in Copenhagen and again in 2015 in Paris. China’s part in the negotiations has elicited a narrative of ‘obstructor’ first and ‘climate leader’ later. Vender challenges this view of China and investigates why it is still persisting today despite a steady leadership recognition of China found by a long-term survey of negotiation participants.

In its design, the book explores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narrators of the story, i.e., powerful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but also with so far under-explored to both scrutinise China’s performance in 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nd show how socialisation and the political context have shaped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 book furthermore illuminates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China’s role in climate change as well as contestation of, and support for,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leadership role at home.

China and Climate Leadership offer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China’s behaviour and motivation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debate on China’s rise and integ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with an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le theory and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系統號:

P-100376

Inner Worlds: Individuals and Interiority in Chinese Religious Life

Inner Worlds: Individuals and Interiority in Chinese Religious Life

標題:

Inner Worlds: Individuals and Interiority in Chinese Religious Life

時間:

July, 2025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Edited by Benjamin Brose and James A. Benn

內容簡介:

How do the inner convictions of individuals clash and sometimes cohere with the ideologies of their times? This volume investigates the interior lives of Chinese religious practitioners from the t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o explore their dreams, visions, and personal struggles.
The reader will encounter an eminent Buddhist master’s Confucian dreams, a Qing court lama’s visions of China, and a modern Chan master’s memories of his own awakening. The contributors draw on a vast array of sources—poetry, dream records, confessions, instructional talks, and previously unpublished archival documents—to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personal belief and political ideology, between the otherworldly and the mundane.

系統號:

P-063265

Medicine,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in Post-1949 China

Medicine,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in Post-1949 China

標題:

Medicine,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in Post-1949 China

時間:

June, 2025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Edited by Liping Bu and Xiaoping Fang

內容簡介:

This volume features sixteen articles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journal Historical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Dangdai zhongguo shi yanjiu).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tudies on policies and programs crucial to the health and welfare of the people during the PRC’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pics include rural social security, the Five-Guarantee Program, disaster relief, food security, anti-drug campaigns, uni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family planning, and senior homecare services. Using archival sources, these studies highlight key issues shap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inviting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to engage in discussions on these critical topics.

系統號:

P-0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