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馬世芳:回顧民歌五十——從「唱自己的歌」說起

【演講】馬世芳:回顧民歌五十——從「唱自己的歌」說起

標題:

【演講】馬世芳:回顧民歌五十——從「唱自己的歌」說起

時間:

2025年11月1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多功能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303號)

主辦單位: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主講人: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25326077轉分機121;E-mail: service@ccklibrary.org.tw

內容簡介:

七海講堂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希望搭起人文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樑,讓大眾認識「經國七海文化園區」之美,進而深入體會這片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與思想價值。
七海講堂聚焦在民國50至80年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以臺灣社會的各個面向為主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藝文界人士,分享他們從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歷史、建築、自然、美食與影視等層面,回顧臺灣從農業社會逐步工業化,人口從鄉村逐漸遷至都市,大眾物質生活水準慢慢提升至小康的歷程,一同重返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年代,再現經國先生時代的記憶,從多元視角反思這段時期對當代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亦為大眾提供知性且深刻的知識饗宴。

※ 本活動限額150名,額滿後即停止報名,現場亦不開放候補名額

系統號:

A-100912

【演講】陳捷:大正昭和時期的中國研究者今關天彭及其《近代支那之学藝》

標題:

【演講】陳捷:大正昭和時期的中國研究者今關天彭及其《近代支那之学藝》

時間:

2025年11月3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陳捷(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今關天彭(1882.6.19~1970.10.19)是出生於明治時代的日本漢學家、漢詩人與中國研究者。他1918年在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資助下在北京設立今關研究室,此後直到1931年回國,他長期居住於北京,並經常在中國各地遊歷考察。在中國生活期間,他購買大量書籍,,並與中國各界人士有廣泛交流。今關天彭通過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及大量閱讀,逐漸形成了對中國歷史、社會與傳統學術的獨特視角與認識,並撰寫了眾多著作。本次報告擬介紹今關天彭其人,考察其主要著作之一《近代支那之學藝》的內容與特色,並試圖探討本書內容與今關天彭在中國的滯留經驗之間的關係以及本書在近代日本學者研究中國之歷史脈絡中的定位。

系統號:

A-101030

【演講】Julia C. Strauss:Empires of Forestry Revisited: Taiwan in 20th Century East Asia

標題:

【演講】Julia C. Strauss:Empires of Forestry Revisited: Taiwan in 20th Century East Asia

時間:

2025年11月4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Julia C. Strauss(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政治國際關係系榮譽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傅家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Much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forestry outside of Europe and Japan considers forestry to be part of a logic of empire: the metropole’s efforts to rationalize, survey, record and above all simplify for the purposes of legibility and control of resources as part of “science” and “modernization”. While not denying that this impetu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restry in the 20th century, I suggest that it is itself an oversimplification. Building on the talk I gave last year on tree planting campaigns in China, here I place the experience of post 1945 Taiwan in a wider regional context that includ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under first the Japanese imperium and the American informal empire. By considering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foresters understood science and modernization, adapted a seri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norms to the sub-tropical ecosystem of Taiwan, and work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authoritarian and militarized state, we come closer understanding how informal empire worked on the ground, and what kinds of historical legacies it has left in wooded landscape and natural resource use today.

系統號:

A-100932

【演講】胡哲明:臺灣植物自然史探索

標題:

【演講】胡哲明:臺灣植物自然史探索

時間:

2025年11月4日(週二)10:20-12:10

地點:

臺大雅教學館101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胡哲明(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

聯絡人:

臺大歷史系,Tel: +886-2-33664700~5;E-mail: history@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101052

【演講】李筱峰:終戰話題

標題:

【演講】李筱峰:終戰話題

時間:

2025年11月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李筱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現場報名入場,額滿為止。
如遇突發狀況,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變更權。為避免向隅,請隨時留意主辦單位臉書與官網。

系統號:

A-100911

【演講】川島真:臺灣在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從謝森中檔案探討臺灣地位問題

【演講】川島真:臺灣在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從謝森中檔案探討臺灣地位問題

標題:

【演講】川島真:臺灣在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從謝森中檔案探討臺灣地位問題

時間:

2025年11月4日(週二)16:00-18:00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12會議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立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

主講人:

川島真(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侯嘉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100938

【演講】朴永煥:哈佛燕京牽起的因緣——胡適與閔泳珪的佛學對話

標題:

【演講】朴永煥:哈佛燕京牽起的因緣——胡適與閔泳珪的佛學對話

時間:

2025年11月5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朴永煥(韓國東國大學校文科大學中國語文學科榮譽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二十世紀中葉,東亞學界正處於戰後重建與國際交流的新局面。哈佛燕京學社作為國際知識網絡的核心平台,促進了東亞學界的學術交流。1954年,胡適與韓國學者閔泳珪因該學社而結緣,並以禪宗研究為中心展開對話。胡適以宏觀視野考證禪宗文獻的真偽與源流,閔泳珪則提供中國已失傳的《祖堂集》,補充了寶貴的研究資料。兩位學者的合作,不僅推動了韓國佛教研究的深化,同時也展現了佛教學研究新的合作模式。本次演講將以此案例為核心,分析哈佛燕京的知識網絡功能,並補充既有胡適研究中未曾充分關注的韓國相關面向,從而探討兩人對話在東亞知識交流史上的深遠意義。

系統號:

A-100910

【演講會】Contesting Empire: Discourse on Colonialism and Culture in Interwar East Asia

【演講會】Contesting Empire: Discourse on Colonialism and Culture in Interwar East Asia

標題:

【演講會】Contesting Empire: Discourse on Colonialism and Culture in Interwar East Asia

時間:

2025年11月5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群講論會

聯絡人:

Email: bettywong40129@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講人:李蕣伊女士(Soonyi Lee,美國Mercy University人文學系歷史副教授)、陳偉智先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題目:Contesting Empire: Discourse on Colonialism and Culture in Interwar East Asia
主持人: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備註:
1.兩位講者演講題目分別為
From Civilization to Cultures: The Liang Qichao Group’s Cultural Conservatism after the Great War/李蕣伊(Soonyi Lee,美國Mercy University人文學系歷史副教授)以及
“As Japan is the England of the Far East, so is Formosa the Ireland of the Far East.”: Discourses concerning Taiwan’s Place in the World in the 1920s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陳偉智(本所助研究員)
2.本次演講以英文進行發表、中英文進行討論

系統號:

A-101033

【座談會】張雯勤:Echoes from the Sino-Burmese Borderlands Untold Stories of Overland Chinese Migrants during the Cold War

【座談會】張雯勤:Echoes from the Sino-Burmese Borderlands Untold Stories of Overland Chinese Migrants during the Cold War

標題:

【座談會】張雯勤:Echoes from the Sino-Burmese Borderlands Untold Stories of Overland Chinese Migrants during the Cold War

時間:

2025年11月5日(週三)14: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張雯勤(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江小姐,Tel: (02) 2651-6862;E-mail: andrea1008@as.edu.tw

內容簡介:

講題:Echoes from the Sino-Burmese Borderlands: Untold Stories of Overland Chinese Migrants during the Cold War(本演講將以中文進行)

主持人 : 齊偉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兼執行長)

【演講摘要】
Grounded in extensive fieldwork and archival research, Echoes from the Sino- Burmese Borderlands is an ethnography that explores the clandestine travel of primarily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via the Sino-Burmese borderlands during the Cold War. Wen-Chin Chang probes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trajectories, including their engagement in Taiwan’s espionage in Burma, military oper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Burma, mule transport for the Burmese authorities, underground cross-border trade, and pursuit of a Chinese educ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existential anthropology, Chang illustrates how these migrants’ lived experiences intersected with the volatile situation in the frontier areas where many ethnic groups and political entities co-existed. Although subjected to state and non-state violence, these individuals demonstrated their resilience, political liminality, economic adroitness, and skillfulness in networking as they moved across borders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historical narratives often focused on global politics and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s, Chang’s examination of these migrants’ overlooked stories offers a compelling and nuanced Cold War history of the Sino-Burmese borderlands, where exclusion pushed people to seek out change and adversity was met with creative adaptation.

系統號:

A-101034

【演講】川島真:1927年南京事件與中華民國「外交」檔案

【演講】川島真:1927年南京事件與中華民國「外交」檔案

標題:

【演講】川島真:1927年南京事件與中華民國「外交」檔案

時間:

2025年11月5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川島真(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本場次演講摘要:
1927年3月24日,正值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南京事件爆發。迄今此事件仍未獲得充分研究。蔣介石當時認為此事乃「北伐軍」所致,且事件發生於四一二政變之前,他尚未能將足夠精力投注於南京事件的善後與外交談判。當時中國對外關係處於極為複雜的局面:一方面是設於武漢、由國民政府所設的外交部,另一方面則是仍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北京政府外交部。兩個外交機構皆無法根據南京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談判,日方也不清楚該與何者交涉,中日之間的外交協商進展不順。

最終,日本方面認定事件的肇因為「南軍」——即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這一觀點逐漸普及於日本,形成對北伐行動的普遍批判氛圍。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尚未在東京設立公使館,蔣介石等人對日本國內輿論的變化認知有限;同時,日方亦難以與中國的外交部門建立有效溝通管道。這種溝通結構的斷裂,為日後濟南事件(山東出兵)及中日關係的誤判與衝突埋下伏筆。

本次演講中,川島教授將結合日本、中國雙方的外交檔案,並運用美國駐南京總領事館的相關文獻,重新審視南京事件的過程與背景。同時,也將就中華民國外交檔案的性質與研究應用,提出新的觀察與見解。

講者介紹:
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日本亞細亞政經學會理事長、東亞細亞近代史學會副會長、日本學術會議聯繫會員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評議員。專長為中國與臺灣的政治外交史、東亞國際關係史。畢業於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獲博士學位(文學)。歷任北海道大學法學部副教授,自2015年4月起擔任現職。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台灣大學法學院、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等客座教授、北京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和美國Woodrow Wilson Center Japan Fellow等。主要著作包括:《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川島真等《台日關係史(1945-2020)》(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川島真等主編《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麥田出版社,2024年)、Shin Kawashima et al., Translated by Keith Krulak,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Era, Routledge, 2017等。2004年獲得三得利學術獎,2023年受嘉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系統號:

A-100933

【演講】巫仁恕:崇禎的傳說:亡國之君的形象與歷史記憶

標題:

【演講】巫仁恕:崇禎的傳說:亡國之君的形象與歷史記憶

時間:

2025年11月6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歆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崇禎皇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傳說最多的亡國之君,這些傳說在明清鼎隔時期形成後流傳至今。崇禎皇帝的傳說故事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際的社會心態、情感世界與價值觀念,這些流傳廣泛的故事雖非信史,卻是理解歷史記憶建構過程的珍貴材料。本文試圖全面探討這些傳說,包括其起源、演變與傳播方式,並分析其所揭示的社會心理。經筆者考證,這些傳說都是在崇禎十七年甲申之後才有記錄的,而記錄者幾乎都是明遺民,但消息的來源者要不是下落不明或早已過世。事實上大部分的傳說都是虛構的,有的傳說甚至是到清中葉才出現,例如測字先生的傳說。透過許多媒介的傳播與擴散,使得這些傳說不只是在識字階層流傳,甚至普及到一般大眾。這些傳說都共同指向的是崇禎之所以亡國,乃是宿命已定,也就是天命注定、氣數已盡。這些傳說其實從某個角度算是為崇禎亡國找到藉口,也可能是明遺民藉此為自己開脫亡國的責任,以消解他們心中的焦慮感。有些傳說其實還有多重的象徵意義與政治目的,如諷刺投逆與降清的貳臣,或藉以攻擊天主教。這些傳說在民間流傳甚久,反映了某種大眾史學的觀點,亦即人們漸漸接受崇禎「非亡國之君」,而是「天命注定」的說法,形成一種歷史記憶。

系統號:

A-101021

【演講】李宗信:桃竹苗客庄大小租的研究分析

標題:

【演講】李宗信:桃竹苗客庄大小租的研究分析

時間:

2025年11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演講的主題為「桃竹苗客庄大小租的研究分析」,將帶領大家共同探討清末到日治初期桃竹苗地區大、小租的分布、分類與演進歷程。主要將藉由對「土地申告書」的充分掌握,除了展示不同類型大小租的空間分布、釐清官方分類的過程外,也將探索清末劉銘傳推動清賦,以及日治初期土地調查所帶來的影響,特別是臺灣總督府如何透過大租補償政策消滅大租戶,及其對於桃竹苗客庄社會經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系統號:

A-101036

【演講】李承叡:How Genomics Informs the Domestication and Expansion Histories of Asian Legumes - Case Studies in Adzuki and Mung Bean

【演講】李承叡:How Genomics Informs the Domestication and Expansion Histories of Asian Legumes - Case Studies in Adzuki and Mung Bean

標題:

【演講】李承叡:How Genomics Informs the Domestication and Expansion Histories of Asian Legumes - Case Studies in Adzuki and Mung Bean

時間:

2025年11月6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飲食文化考古讀書會系列演講

主講人:

李承叡(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圭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本場以英文演講,歡迎參加,無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101019

【座談會】2025年《史原》論壇學術座談會

【座談會】2025年《史原》論壇學術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2025年《史原》論壇學術座談會

時間:

2025年11月7日(週五)9:10-13:0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史原》論壇

聯絡人:

臺大歷史系,Tel: +886-2-33664700~5;E-mail: history@ntu.edu.tw

內容簡介:

講題一:如何獲取國外學術資源
主講人:蔡佾霖(馬雅人)/國立臺灣師範大歷史系碩士、馬雅研究者

講題二:自學的技藝:在生活中鍛鍊研究力
主講人:李修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講題三:AI 與歷史研究
主講人:郭至汶/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題四:研究和生活的共存與效率
主講人:陳韻如/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報名期限至 2025年11月1日(週六)。
主辦單位保留錄取權利,將於活動前寄信通知報名成功者。

※ 歡迎校內外學友報名與會,主辦單位保留權利未經同意請勿錄影、錄影。

系統號:

A-101053

【演講】李盈慧:在南洋相遇——閩南人與西方人的合作與競爭

標題:

【演講】李盈慧:在南洋相遇——閩南人與西方人的合作與競爭

時間:

2025年11月7日(週五)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同在南方:臺灣與熱帶海域的多重歷史連結與想像』主題研究計畫演講活動

主講人:

李盈慧(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

聯絡人:

Email: smallno@as.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備註:欲參加者請於11月3日(週一)前填寫報名表單。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演講開放現場參加,但現場參加者恕無法提供午餐。報名後若不克出席,煩請來信告知。

【摘要】
閩南人很早就開始在東亞海域活動,不論中華帝國的海洋政策如何,不論海禁或不禁,都無法阻擋閩南人冒險出海謀生的決心;其中有些人即在南洋結婚生子,形成定居群體。19世紀開始,受到國內外因素的影響,閩粵居民「過番」到南洋的人數大幅度增加,這些新到的移民與原有的華人定居群體建立起綿密的社群,企盼能在新天地中開創一番事業。

另一方面,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來自歐洲的船隻接連繞過非洲南端、途經印度後抵達南洋,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傳統海上強權,都紛紛於此建立貿易據點。其後,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懷抱新帝國主義的英國、法國、美國等列強與舊有的西方強權共同積極在南洋爭取海外殖民地,結合軍事、政治與經濟的力量,進行大規模的開發行動。

閩南人與西方人各自懷抱不同的目的來到南洋,於此競逐夢想與利益,不時出現分頭並進、彼此競爭、相互合作等狀況。本次演講將邀請李盈慧教授介紹近代閩南人與西方人在南洋這座舞台上的競合關係。在這些特殊又複雜的交流過程中,也造就了今日東南亞地區的多元文化風貌,以及繽紛的社會底蘊。

系統號:

A-100966

【演講】陳冠任:從海洋浮現出的東亞冷戰史

【演講】陳冠任:從海洋浮現出的東亞冷戰史

標題:

【演講】陳冠任:從海洋浮現出的東亞冷戰史

時間:

2025年11月8日(週六)9:30-10:30

地點:

中研院南部院區研究大樓楊祥發講堂(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演講旨在引領聽眾將歷史的舞臺從陸地移至海洋,探討海洋視角如何改變我們對於冷戰史的認識。透過本次演講,聽眾將可以學習到美國如何在戰後建構其冷戰框架,並了解美國如何在主權、國際安全以及區域利益等層面與其東亞盟邦(臺灣、日本、南韓)共通交織出一幅躁動且鮮為人知的冷戰史。

※演講無需報名,開放自由參加

系統號:

A-101020

【演講】徐兆安:倒吊一個校長之後:中學會考前史

【演講】徐兆安:倒吊一個校長之後:中學會考前史

標題:

【演講】徐兆安:倒吊一個校長之後:中學會考前史

時間:

2025年11月8日(週六)13:30-14:20

地點:

中研院南部院區研究大樓楊祥發講堂(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徐兆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曾幾何時,《厚黑學》是市面上的流行書籍,部分讀者甚至視之為待人處世的秘笈。少為人知的是,《厚黑學》的作者李宗吾,曾在1920年代擔任四川視學官員;書中各種光怪陸離的人與事,不少是來自他任內的經驗,包括附錄「吊打校長奇案」一節。對於當時教育界的亂象,李宗吾提出一種懲罰性的考試制度:各校畢業生必須通過校外的會考,畢業資格才得到承認,會考的結果,也將決定哪些是要被淘汰的差劣學校。這種懲罰性的思維,如何滲透在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會考制度之中,又在何時才開始改變?這段歷史對我們當下的評鑑制度又有何啟示?這些問題,都會在本講一一探討。

※演講無需報名,開放自由參加

系統號:

A-101029

【演講】何石松:從客諺詮釋客家民俗文化

【演講】何石松:從客諺詮釋客家民俗文化

標題:

【演講】何石松:從客諺詮釋客家民俗文化

時間:

2025年11月8日(週六)14:30-16:30

地點:

臺靜農人文會館(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2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何石松(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存智先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本場地人數上限30人,額滿為止;入館需脫鞋著襪
※本場演講可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101054

【演講】陳繼東: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先驅——楊文會的生涯與思想

標題:

【演講】陳繼東: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先驅——楊文會的生涯與思想

時間:

2025年11月9日(週日)9:30-11:30

地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五觀堂(高雄市大樹區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大學佛教系

主講人:

陳繼東(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系教授)

系統號:

A-100977

【演講】黃銘崇:大東小東說補論

【演講】黃銘崇:大東小東說補論

標題:

【演講】黃銘崇:大東小東說補論

時間:

2025年11月10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101046

【演講】林榮盛:天地帳與烏青糖:臺灣傳統糖業與地方社會的歷史視角

標題:

【演講】林榮盛:天地帳與烏青糖:臺灣傳統糖業與地方社會的歷史視角

時間:

2025年11月11日(週二)10:20-12:10

地點:

臺大普通教學館301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林榮盛(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博士)

聯絡人:

臺大歷史系,Tel: +886-2-33664700~5;E-mail: history@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101051

【演講】洪紹洋:戰後臺灣經濟史中的冷戰要素

【演講】洪紹洋:戰後臺灣經濟史中的冷戰要素

標題:

【演講】洪紹洋:戰後臺灣經濟史中的冷戰要素

時間:

2025年11月1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政大山下校園資訊大樓140208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臺灣與近代東亞跨領域學分學程

主講人:

洪紹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孫助理,E-Mail: 112158014@nccu.edu.tw

系統號:

A-100965

【演講】朱瑪瓏:鴉片營業船體制與臺灣,1824-1863(Opium Receiving Ships System and Formosa, 1824-1863)

標題:

【演講】朱瑪瓏:鴉片營業船體制與臺灣,1824-1863(Opium Receiving Ships System and Formosa, 1824-1863)

時間:

2025年11月1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朱瑪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歆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古慧雯(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退休特聘教授)
摘要:本文指出,英商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 & Co.) 與顛地洋行 (Dent & Co.) 在十九世紀臺灣的鴉片走私,可被視為一種在清朝北京政府主權控制之外的「離岸經濟」(offshore economy)。過往相對立基於中、英官方文獻的臺灣經濟史與對外關係史寫作,較少觸及這個失落的環節。中英天津條約之前,鴉片作為非法商品的幾十年間,怡和與顛地這兩家主要的鴉片貿易者,在中國沿岸發展出「營業船體制」這一特殊措施,在主要港口城市附近的沿岸小港,長期停靠有一定程度武裝的船,做為鴉片的倉庫,並在船上進行買賣,以規避名義上仍視鴉片為非法的主要城市官府高層的目光直視。本文簡介時間長達40年以上的此一制度的起源,並依據藏於劍橋大學的怡和洋行檔案,特別是其中的泉州、廈門、打狗、淡水等地公司內部通信,爬梳這一至少從1821年就在中國沿岸開始的營業船體制,與臺灣的關係。進一步構思這一體制在近代中國或臺灣的「資本主義全球史」研究中的可能位置。

系統號:

A-100964

【演講】楊維真:當現代遭遇地方——以雲南地方史為中心的觀察

標題:

【演講】楊維真:當現代遭遇地方——以雲南地方史為中心的觀察

時間:

2025年11月13日(週四)10:30-12:3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臺大歷史系,Tel: +886-2-33664700~5;E-mail: history@ntu.edu.tw

報導者:

臺大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101018

【演講】詹瑋:臺北文山地區拓墾中的族群關係

標題:

【演講】詹瑋:臺北文山地區拓墾中的族群關係

時間:

2025年11月1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詹瑋(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副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這次演講,是以臺北文山地區為例,說明漢人拓墾行動之中,各種不同族群的互動。文山地區,包含臺北市文山區、新北市新店區、深坑區、石碇區、坪林區、烏來區。乾隆年間,漢人來到文山地區,整個文山地區土地屬於平埔族秀朗社所有,漢人向平埔族租得土地耕種,但在拓墾時又常遭泰雅族殺害。因此漢人在進行拓墾時,發展出各種不同型式的拓墾方式,如墾戶制、隘首制、結首制。本次發表,將就文山地區在拓墾時期的泰雅族與平埔族、泰雅族與漢人、平埔族與漢人、閩籍與粵籍、泉籍與漳籍等各種不同族群,分析其間的互動關係。

系統號:

A-101037

【演講】黃一農:「e考據」的研究範例:從古代詩文用典的掌握談起

【演講】黃一農:「e考據」的研究範例:從古代詩文用典的掌握談起

標題:

【演講】黃一農:「e考據」的研究範例:從古代詩文用典的掌握談起

時間:

2025年11月13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1F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講者簡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物理博士、新竹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科學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清史、術數史、軍事史、紅學、避諱學、數字人文等。2006年以自學成果被選爲中研院人文組院士,曾獲授荷蘭萊頓大學首届胡適漢學訪問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高級研究員。代表專書有《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2005)、《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2014)、《制天命而用:星占、術數與中國古代社會》(2018)、《紅樓夢外》(2020)、《曹雪芹的家族印記》(2022)、《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2022)、《清代避諱研究:e考據的學術實踐》(2024) 、《E考據與文史研究》(2025)。

演講提要:
講者希望透過追索古詩中「蜍志」「呂袋」與「卯君」等僻典或熟典的意涵,與大家分享「e考據」之法是如何融通傳統治學方式與數位研究工具,並歸納出有效且快速的操作程序,以便快速掌握逾50萬條的詞藻典故。此案例提醒我們應努力走出費時耗勁的盲搜,且學習該如何掌握各個資料庫的特質,以增強研究效率。

系統號:

A-101017

【演講】劉維開:蔣經國日記中的三青團

標題:

【演講】劉維開:蔣經國日記中的三青團

時間:

2025年11月1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演講說明:「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由本所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懷有研究興趣的同仁共同發起,旨在透過研讀重要史料、彼此切磋討論,推動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自2021年起,本專題即以讀書會形式展開,首先通讀《蔣中正日記》,並於2025年順利完成。其後轉入《蔣經國日記》的閱讀,並特別邀請劉維開教授以專題演講的方式導讀,從不同角度全面解析蔣經國的生平軌跡與歷史意涵。誠摯歡迎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民國史、近代東亞史、冷戰史有興趣的師生踴躍參與,一同探索與推進此一重要研究領域。

系統號:

A-101028

【演講】朴賢熙:燒酒的旅程:蒙古統治下的高麗蒸餾技術,歐亞淵源及全球脈絡

【演講】朴賢熙:燒酒的旅程:蒙古統治下的高麗蒸餾技術,歐亞淵源及全球脈絡

標題:

【演講】朴賢熙:燒酒的旅程:蒙古統治下的高麗蒸餾技術,歐亞淵源及全球脈絡

時間:

2025年11月14日(週五)10:20-12:1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朴賢熙(Hyunhee Park,Professor of History,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and the Graduate Center)

內容簡介:

講題:燒酒的旅程:蒙古統治下的高麗蒸餾技術,歐亞淵源及全球脈絡(The Journey of Soju: Distillation in Mongol Korea, its Eurasian Roots, and Global Context)
主持人: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演講簡介:朴教授長期研究西亞與東亞的文化交流,先後出版專書Mapping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Worlds: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Pre-Modern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Soju: A Glob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本演講為蒙古時期歐亞交流的新近研究,以韓國的燒酒為題,從全球史的脈絡探討釀酒技術自阿拉伯世界傳入亞洲的過程。

※ 英語演講,Q&A以漢語、英語雙語進行。
※ 本系學術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101047

【演講】劉宇光:佛教外交與宗教統戰

【演講】劉宇光:佛教外交與宗教統戰

標題:

【演講】劉宇光:佛教外交與宗教統戰

時間:

2025年11月14日(週五)14:10-15:50

地點:

政大綜合院館北棟八樓270812(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主講人:

劉宇光(上海復旦大學退休教師、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韻(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5/11/13為止

系統號:

A-101002

【演講】王國斌:走出現代:回歸可能性的極限,繼續前進

標題:

【演講】王國斌:走出現代:回歸可能性的極限,繼續前進

時間:

2025年11月18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王國斌(R. Bin Wo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傑出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傅家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半個多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出版了《成長的極限》(1972 年,Meadows 等),開始向發達工業社會的政策制定者發出警告。隨後的《超越極限》(1992 年)和《成長的極限:30 年更新》(2004 年)證實了政府在解決環境永續性和氣候變遷問題上的失敗。探索可能和理想的未來的一種方法要求我們重新發現費爾南·布羅代爾所說的“可能的極限”,這是所有前現代社會(包括近代早期社會)的特徵。本演講概述了歐洲人如何擺脫可能的極限,從而進入現代,在現代時期,物質富足的社會與因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而物質安全受到負面影響的社會之間存在著持續的鴻溝。恢復過去的知識和信念體係可以幫助我們設想一條通往破壞性較小的未來的道路,即使不是一個仍然可行的可持續的未來。

系統號:

A-100934

【演講會】白描:東亞繪畫中的單色傳統

【演講會】白描:東亞繪畫中的單色傳統

標題:

【演講會】白描:東亞繪畫中的單色傳統

時間:

2025年11月18日至19日(週二至週三)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報名人數:110人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系統號:

A-101015

【演講】黃宣衛:國家政策、人群流動與宮廟發展:為什麼臺東最大的伯公廟出現在池上?

標題:

【演講】黃宣衛:國家政策、人群流動與宮廟發展:為什麼臺東最大的伯公廟出現在池上?

時間:

2025年11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臺灣文化學系兼任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臺東縣池上鄉共有20多個土地公廟,但只有慶豐村境的池上鄉福德宮發展到今日樣貌,成為臺東縣最大的土地公廟,而且廟埕外觀具有濃厚的客家意象。
本演講將以這個宮廟的發展為主軸,指出日治時期的諸多政策造成客家移民大量移入,慶豐村的主要人口從原住民轉為客家,原住民祈求獵物豐收的立石信仰也發展成漢人的土地公廟,而廟址介於農業為主的慶豐與商業為主的福原兩村之間,土地公在祈求農作豐收之外還增添了財神的性質,宮廟發展益加迅速,成為後來得到客委會各類補助的基礎。綜觀這些發展,國家政策與包含宮廟在內的地方發展其實一直具有共構的關係。

系統號:

A-101038

【演講】楊孟軒:從冷戰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臺灣的白色恐怖

【演講】楊孟軒:從冷戰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臺灣的白色恐怖

標題:

【演講】楊孟軒:從冷戰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臺灣的白色恐怖

時間:

2025年11月20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大樓250420(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絡人:

E-mail: history@ncc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101049

【演講】Mark E. Caprio: The Military Responses of Overseas Koreans during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

【演講】Mark E. Caprio: The Military Responses of Overseas Koreans during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

標題:

【演講】Mark E. Caprio: The Military Responses of Overseas Koreans during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

時間:

2025年11月20日(週六)16:30-18:00

地點:

Thomas Chan-Soo Kang Room (S050), CGIS South Building (1730 Cambridge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 Harvard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Korea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主講人:

Mark E. Caprio (Professor Emeritus, Rikkyo University in Tokyo)

內容簡介:

Chaired by Sun Joo Kim, Harvard-Yenching Professor of Korea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resentation will examine efforts by overseas Koreans to receive military suppor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during the last five years of their country’s subjugation under Japanese rule. After a broad overview of these efforts and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U.S’s reluctance to support them, it will focus on a success story: Korean- U.S. (primarily with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or OSS) relations forming toward the very end of the Pacific War (1941—45). The OSS teamed with several Korean groups (primarily in China), but Japan surrendered before they could be deployed. It will also briefly touch on a postwar event where a small number of Koreans were included in an August 18, 1945—mission to fly to Seoul with a larger contingent of OSS members. While the relations formed by the OSS and Koreans may have played a part in U.S.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s decision to replace the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 with a new agency—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or CIA), the wartime training that the Korean members here and elsewhere received contributed to the post-liberation formation of the armies in southern Korea and, by extension, the Korean War.

系統號:

A-100976

【演講】陳弱水:歷史探索與公共人文的腳步

【演講】陳弱水:歷史探索與公共人文的腳步

標題:

【演講】陳弱水:歷史探索與公共人文的腳步

時間:

2025年11月21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文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

主講人: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3511099#319;E-mail: alicelin0420@ntu.edu.tw/張小姐,Tel: 02-23511099#309;E-mail: tzuling320

內容簡介:

陳弱水講座教授從事歷史研究約四十年,主要的領域為隋唐五代史與中國思想史,同時為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者。本演講將盡量用客觀的態度來介紹和說明這個研究歷程,以揭示歷史研究的一些面貌。除了從事純學院研究,講者近年也進行公共議題的評述,其中往往利用專業史學的知識和歷史研究的技巧,這方面所為,或許可視為公共人文的延伸。本演講也略談這方面的經驗,並表達講者對於人文學的前景及其社會關聯的想法。

系統號:

A-101048

【演講】楊孟軒:1950年代冷戰前線的軍中白色恐怖

標題:

【演講】楊孟軒:1950年代冷戰前線的軍中白色恐怖

時間:

2025年11月25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國家與社會研究群

主講人: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講演摘要:
19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台灣境內的事件。同時,軍隊是蔣介石政權鎮壓異己的統治工具之一。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爭取民族自決的台灣本土政治活動家(及其家屬),被視為主要的受難者。許多白色恐怖著作,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最初二十年的出版物,大多憑藉倖存者的個人描述。但人們的記憶只能呈現故事的一部分,無法展現全貌。近年來,隨著軍事法庭檔案和其他政府文件的不斷解密公佈,研究者對白色恐歷史理解開始發生轉變。軍隊不僅是國家鎮壓人民的機構,其成員也是蔣氏政權的主要受難者,尤其是在1950年代。軍隊中的反共清洗和嚴格安全監控,源於中國內戰末期的強制徵兵、俘虜經驗和混亂的大逃亡。前線島嶼(金門、馬祖、大陳),由於靠近大陸,以及國府1950年代前期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劫掠和準軍事活動,白色恐怖鎮壓進一步加劇。在本次演講中,我將聚焦前線島嶼和沿海的幾個案例,來闡明我的論點。

講者介紹:
楊孟軒(Dominic Meng-Hsuan Yang),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歷史系副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關注台灣歷史與中國相關的離散經驗、社會創傷和記憶政治,尤其注重中國內戰和冷戰的影響。他的著作發表於《(劍橋大學)歷史期刊》、《中國視角》、《臺灣史研究》、《海外華人期刊》和《中國歷史期刊》。他的最新研究考察當代台灣的記念物和景觀、歷史記憶的倫理與轉型正義進程,以及台海戰爭中被迫遷徙的冷戰難民。他的著作《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榮獲2020-2021年度記憶研究協會首書獎。

系統號:

A-100935

【演講】蕭文杰: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演變與保存不義遺址的困境

標題:

【演講】蕭文杰: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演變與保存不義遺址的困境

時間:

2025年11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蕭文杰(專欄作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講座談論臺灣文資保存觀念演進,由解嚴前紅毛城歸還運動與林安泰古厝拆遷談起,延續談以中華文化為保存宗旨之下的《文資法》,公民如何保存桃園神社。接著談921地震後文資法的改變。持續講解2005年2016年修法的大方向修正,直到2023年又因大法官釋憲而再度修法的歷程。
文資保存有前進亦有退縮,本次講座亦談退縮的案例,例如北斗奠安宮廢古蹟等事件。而公民對文化資產的需求日漸高升,近年來也提出《文化基本法》,對於文資的認定,也逐漸思考到國族認同,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困境也在此,由於國家對文化資產定位不明,導致本土價值觀的文化資產(例如雷震、曹永和、文資法之父陳奇祿故居)難以保存,不義遺址的保留更是因為政治對抗困難重重。如何在困境中尋求解套?歡迎來聆聽。

系統號:

A-101039

【演講】Xiaofei Tian: Limpidity of Being: Poetics and the Fashioning of Courtly Self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標題:

【演講】Xiaofei Tian: Limpidity of Being: Poetics and the Fashioning of Courtly Self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時間:

2025年12月3日(週三)16:00-17:30

地點:

Rutgers New Brunswick Academic Building West Room 5140 (43 College Avenue,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08901)

主辦單位:

Rutgers New Brunswick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主講人:

Xiaofei Tian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As part of Professor Tian's forthcoming book, Writing Empire and Self: Poetic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is talk considers how limpidity, qing, a key concept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early medieval China, was appropriated by elite writers as an aesthetic ideal and an important way of self-fashioning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fifth century. In their poetry, the courtier poets constantly negotiate between limpidity and interiority, transparency and depth, being known for what they are and maintaining a reservedness that is as much a class marker as a measure for personal capacity. This talk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ing poetry,” arguing that its flourishing in this period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oets’ interest in the dialectic of knowability and invisibility.

系統號:

A-100927

【演講】劉維開:蔣經國的1949年

標題:

【演講】劉維開:蔣經國的1949年

時間:

2025年12月5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演講說明:「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由本所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懷有研究興趣的同仁共同發起,旨在透過研讀重要史料、彼此切磋討論,推動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自2021年起,本專題即以讀書會形式展開,首先通讀《蔣中正日記》,並於2025年順利完成。其後轉入《蔣經國日記》的閱讀,並特別邀請劉維開教授以專題演講的方式導讀,從不同角度全面解析蔣經國的生平軌跡與歷史意涵。誠摯歡迎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民國史、近代東亞史、冷戰史有興趣的師生踴躍參與,一同探索與推進此一重要研究領域。

系統號:

A-100970

【演講】林季平:如何以計算科學、資料科學、和開放科學克服「難以接觸」人口的研究瓶頸:過去20年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研究過程和成果

標題:

【演講】林季平:如何以計算科學、資料科學、和開放科學克服「難以接觸」人口的研究瓶頸:過去20年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研究過程和成果

時間:

2025年12月5日(週五)13:30-15: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R231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季平(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聯絡人:

黃先生,Tel: (02)2652-3364;E-mail: hd@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題目(中文演講):
如何以計算科學、資料科學、和開放科學克服「難以接觸」人口的研究瓶頸:過去20年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過程和成果
How Scientific Computing, Data Science, and Open Science Revitalize and Empower Hard-to-reach Populations (HRPs): A Two-decade Research on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TIPs)

報名資訊:2025/12/1(一) 09:00截止報名,17:00前寄發錄取通知。

系統號:

A-101032

【演講】土屋洋:「歷史認識」的歷史:近代中國的教科書與日本

標題:

【演講】土屋洋:「歷史認識」的歷史:近代中國的教科書與日本

時間:

2025年12月16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土屋洋(日本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東亞的歷史認識問題至今仍為相當敏感且具爭議性的議題。在此背景下,回顧我們「歷史認識」的形成與演變歷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換言之,探究「歷史認識」本身的歷史,追溯其變化軌跡,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看待那些長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觀,也有助於思考未來歷史敘述與教育的可能方向。
本次演講將以近代中國的小學歷史教科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自清末至中日戰爭期間的發展脈絡,並特別聚焦於與日本教科書之間的互動與影響。透過上述分析,試圖將我們今日的「歷史認識」置於一段漫長而複雜的歷史脈絡中,進而前瞻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系統號:

A-101027

【演講】Jonathan C. Gold: Visions of Buddhist Excess: Visionary Literature and Visual Technologies, Ancient and Modern

標題:

【演講】Jonathan C. Gold: Visions of Buddhist Excess: Visionary Literature and Visual Technologies, Ancient and Modern

時間:

2026年3月26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Jonathan C. Gold (Professor of Relig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Jonathan C. Gold will offer a response.

系統號:

A-100890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時間:

2025年9月至11月,共四場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2025年下半年臺史所南院演講,共計四場次(暫訂)
🔸報名資訊將陸續公告於本所網站

1️⃣ 9/13 (六) 14:00-16:00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用「說」的棒球-口述歷史如何用於研究棒球史(與臺灣口述歷史學會合辦)

2️⃣ 9/20 (六) 15:00-17:00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臺南平原在臺灣史前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與曹永和基金會合辦)

3️⃣ 10/17 (五) 14:00-16:00
蕭阿勤(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海洋化與漁村化:南部地方感、新興節慶旅遊與臺灣的國族塑造

4️⃣ 11/28 (五) 14:00-16:00
曾品滄(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海岸漁村翻身記:戰後全球水產貿易變遷與臺灣養蝦事業的發展

系統號:

A-100903

【系列演講】船山徹:「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系列演講】船山徹:「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標題:

【系列演講】船山徹:「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時間:

2025年11月,共9場

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線上會議(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700號)

主辦單位:

北海潮音、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主講人:

船山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時間:
2025年11月03日(一)、11月04日(二)、11月05日(三) 下午 14:10–17:00
2025年11月10日(一)、11月11日(二)、11月12日(三) 下午 14:10–17:00
2025年11月17日(一)、11月18日(二)、11月19日(三) 下午 14:10–17:00

 語言:
日文發表+現場翻譯

講座內容簡介:
「佛教の中國化(Sinification of Buddhism)」は,梵語・パーリ語等のインド語で表記された原典を古典漢語に翻譯したことによる中國的特色を示す現代語である。敢えて單純化するならば,「佛教の中國化」は,インド佛教と區別すべき中國佛教の特色と,そのような變化を伴う中國佛教の實態を意味する。中國佛教にはインド佛教の繼承と,中國特有の相違(發展と歪曲)の兩方が内在した。後者の中國特有性を示す語が「佛教の中國化」である。極端に言えば,佛典を漢譯した瞬間から中國化は始まった。

この授業は,このような「佛教の中國化」を表す諸事象の「具體的な例示」と,そこから歸結される「中國化の總合的特徴」を解明することを目指す。

課程要點:
「佛教的中國化(Sinification of Buddhism)」是現代用語,用以指稱將原本以梵語、巴利語等印度語言書寫的佛教原典翻譯為古典漢語後所展現的中國特色。若要簡化說明,「佛教的中國化」意指中國佛教相較於印度佛教所具備的獨特面貌,以及伴隨此轉變而生的中國佛教實況。

中國佛教內在地融合了對印度佛教的繼承與中國特有的差異(包括發展與曲解)兩個面向。所謂「佛教的中國化」正是用來指涉後者的中國特有性。可以說,佛典一旦被譯成漢語,中國化的過程便已開始。

本課程旨在透過具體事例來展示上述「佛教的中國化」的現象,並進一步總結出中國化的整體特徵。

三、講課日程
本課程為期三週,每週三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每次三小時,總共九次課,共計二十七小時。授課語言為日語,並配有臺灣語通譯。

11月3日(週一)三小時:導論。「漢譯佛典」中所見的「佛教中國化」諸相(1)
11月4日(週二)三小時:「漢譯佛典」中所見的「佛教中國化」諸相(2)
11月5日(週三)三小時:「偽經」(中國偽作經典)中所見的中國化面向
11月10日(週一)三小時:「編輯經典」所展現的中國化特徵(1)
11月11日(週二)三小時:「編輯經典」所展現的中國化特徵(2)
11月12日(週三)三小時:來華印度僧之註釋與漢人所作漢語注疏中所呈現的中國化現象
11月17日(週一)三小時:中國佛教徒日常生活(衣食住)中所展現的中國化面向(1)
11月18日(週二)三小時:中國佛教徒日常生活(衣食住)中所展現的中國化面向(2)
11月19日(週三)三小時:從上述各項現象綜合探討「佛教中國化」的整體特徵,並作總結

系統號:

A-100904

【系列講座】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特展系列實體講座/臉書粉絲專頁直播

【系列講座】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特展系列實體講座/臉書粉絲專頁直播

標題:

【系列講座】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特展系列實體講座/臉書粉絲專頁直播

時間:

2025年10月15日至12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館B1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賴小姐,Tel: (02)2881-2021分機2809

內容簡介:

✨第3場(實體講座/臉書直播)
講者|方令光助理研究員(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講題|雅集中的書法史
⏰時間|11月14日(五) 14:00-16:00

✨第4場(實體講座/臉書直播)
講者|邱士華科長(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講題|精鍊家園—李公麟的山莊圖
⏰時間|12月10日(三) 14:00-16:00

✨第5場(實體講座/臉書直播)
講者|浦莉安助理研究員(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講題|翩翩騎馬走清塵—歸於李公麟名下的〈麗人行〉
⏰時間|12月17日(三) 14:00-16:00

✨第6場(僅有實體演講)
講者|童永昌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講題|玩笑、嘲笑與不笑—宋代士人的戲謔文化
⏰時間|12月30日(二) 14:00-16:00

系統號:

A-100968

【系列演講】中興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系列演講】中興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標題:

【系列演講】中興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時間:

2025年11月至12月,共10場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中正大學(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臺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

主講人:

張嘉祥(國立中興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內容簡介:

【開幕講座】
講題:遊蕩世界的地方鬼魂:文學、音樂和影像創作的跨域及侷限
時間:11/5(三) 13:10-15: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7
主持:高嘉勵(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

【專題講座1】
講題:文學跨領域想像:經營模式與行業門檻
時間:11/12(三)13:10-15: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3-1
主持:高嘉勵(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

【專題講座2】
講題:地方書寫與創作:有人會看嗎?為什麼需要書寫地方?
時間:11/19(三)15:10-17: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3-1
主持:高嘉勵(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

【專題講座3】
講題:廟宇、野神與亂葬崗:台灣族群與歷史書寫
時間:12/2 (二) 15:10-17: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3-1
主持:麥樂文(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專題講座4】
講題:台灣文學史的記憶斷裂與變形:古典文獻與台語文應用
時間:12/5(五) 15:10-17: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712
主持:高嘉勵(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

【專題講座5】
講題:嘉義地景、口述歷史與文學寫作:二二八、白色恐怖中的鬼故事
時間:12/10(三) 10:10-12: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3-1
主持:李筱涵(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專題講座6】
講題:藝術工作中的台文使用實務與困難
時間:12/12(五) 15:10-17: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712
主持:高嘉勵(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

【文學創作工作坊】
時間:12/12(五) 17:30-19:3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711
註:此活動限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和台文所學生,11/21(五)9:00開始報名,限10人,額滿截止

【中正大學場次1】
講題:在地書寫實務與可能性:火燒庄、洋樓、民雄鬼屋
時間:11/26(三) 16:10-18:00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004-2
主持: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兼所長)

【中正大學場次2】
講題:自鬼仔古講起:鬼魂書寫與歷史記憶
時間:12/3(三) 16:10-18:00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004-2
主持:楊智景(國立中正大學台文所副教授)

系統號:

A-100969

【系列演講】世界卓越100系列講座:杜正勝院士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世界卓越100系列講座:杜正勝院士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世界卓越100系列講座:杜正勝院士系列演講

時間:

2025年11月,共兩場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

主講人: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第一場】
講題|人鬼物怪之間:研究經驗談
講者|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持|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
日期|2025年11月11日(二)下午14:00-15:3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

【第二場】
講題|人文學的挑戰與機遇
講者|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持|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
與談|金仕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日期|2025年11月21日(五)上午10:00-11:3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

系統號:

A-101022

【工作坊】修辭學與中國傳統文類工作坊

【工作坊】修辭學與中國傳統文類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修辭學與中國傳統文類工作坊

時間:

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

內容簡介:

本次工作坊旨在探討傳統文類中的修辭實踐與理論意涵,藉由跨時代、跨文體的文本對話,重新思考中國文學與思想傳統中的表達策略與文化意識。透過對詩文、戲曲等傳統文類的深入分析,聚焦於語言風格、敘述手法、修辭技藝等層面,期能揭示傳統文本背後的價值體系與修辭邏輯。除文本細讀與理論反思外,本次活動亦強調不同學術背景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希冀搭建一個跨學科的討論平台,拓展修辭研究的視野,並激發對經典文類重新詮釋的可能性。

有鑒於此,文哲所訂於2025年11月13日(四)、14日(五)舉辦「修辭學與中國傳統文類」工作坊。在這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將邀請專家學者從各自專精的領域出發,開展跨學科的思想交鋒與方法探索,使中國傳統文類在當代學術語境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與詮釋空間,進一步提升學術影響力與國際能見度。

與會學者 依場次為序

主持引言人 Moderator
王學玲丨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劉瓊云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中薇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胡曉真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李奭學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工作坊學者 Presenters
Alia B. Goehr 柏艾嘉 丨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系助理教授
李欣錫 丨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Zeb Raft 雷之波 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
李宜學 丨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明清研究中心主任
李佳蓮 丨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林芷瑩 丨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紺野 達也 丨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張俐盈 丨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Alexander Des Forges 戴沙迪 丨 美國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現代語言、文學和文化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宇根 丨 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
林曉光 丨 日本大阪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准教授

與談人 Discussant
張藝曦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王學玲丨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李奭學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李嘉瑜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林鶴宜丨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汪詩珮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許銘全丨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朱先敏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楊玉成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鄭燦山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胡 頎丨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注意事項:
1.本工作坊名額有限,報名時請詳實填寫中文姓名及各項必填資料。本所保留審核與會資格之權利。
2.報名截止日期:11月6日(四)中午12時。通過報名審核者將於11月11日(二)17:00前收到電子郵件通知。。
3.配合政府環保政策,本所不提供紙杯,請與會者自備個人環保杯。

※本活動所蒐集之個人資訊,將僅限使用於此次活動,並遵守法律規定,保障您的個人資訊安全。
您亦享有法律規定之相關個人資訊權利。

系統號:

A-100974

【工作坊】「近代中國的商貿與交通」學術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近代中國的商貿與交通」學術工作坊

時間:

2025年11月28日(週五)10:20-16:4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內容簡介:

暫訂議程

開幕式 10:20-10:30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第一場 輻輳交織的商賈貿易網路 10:30-12:00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毛傳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農、手工業與貿易交通網絡—明清江南的蠶桑生產與水路網
郭至汶(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清前期齊齊哈爾的貢貂與商貿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交匯的港口與商賈:十八世紀馬尼拉的東亞—印度洋跨域貿易網絡

第二場 政權與交通的雙向拓展 13:30-14:30
毛傳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Elisabeth Kaske(Professor,Leipzig University)國民黨的長征:中國西南的公路、戰爭與國家空間
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戰火下的交通移轉與市民遷徙:以日記史料為中心,1937年7-12月

第三場 國家機構與物資流通 14:45-15:45
Elisabeth Kaske(Professor,Leipzig University)

陳昕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孔祥熙檔案中的西南運輸處
陳鴻明(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戰後中央信託局的組織管理與農產貿易(1945-1949)

綜合討論 16:00-16:30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閉幕式 16:30-16:40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 錄取名單於會議前3天公布於網站,將不另行通知。

系統號:

A-100937

【工作坊】「邊界與秩序:東亞殖民地的刑罰」學術工作坊

【工作坊】「邊界與秩序:東亞殖民地的刑罰」學術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邊界與秩序:東亞殖民地的刑罰」學術工作坊

時間:

2025年12月9日(週二)10:00-17:05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學院

內容簡介: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系統號:

A-101140

【研習營】中研院史語所第29屆歷史研習營——「迷信」的全球史

【研習營】中研院史語所第29屆歷史研習營——「迷信」的全球史

標題:

【研習營】中研院史語所第29屆歷史研習營——「迷信」的全球史

時間:

2026年1月26日至30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陳小姐,Tel: 886-2-2782 9555轉286;E-mail: ihpcamp@asihp.net

報導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次歷史研習營以「『迷信』的全球史」為主題,邀請來自宗教史、藝術史、醫療史、世界史、哲學與人類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學者,共同探討這一看似邊緣卻極具啟發性的概念。我們不僅從地理上橫跨歐亞與全球帝國的歷史脈絡,也將從時間上展開深入對話,討論從中古中國的儀式實踐、清末民初的宗教改革,到當代台灣對宗教與信仰實踐的治理與再詮釋。

本屆研習營特別選在南部院區舉辦,結合田野教學與在地資源。台南作為歷史古都,擁有豐富的古蹟遺址與宗教廟宇,加上鄰近成功大學的師資協助,將規劃戶外教學課程,讓學員能實地觀察與反思「迷信」如何在空間中被形塑、延續或再解釋。在此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戶外課程將進一步豐富研習內容,期能讓所有參與者獲益匪淺。研習營課程設計將結合對第一手史料的細讀分析與田野觀察的實作經驗,讓參與者能從文本與場域雙重視角切入,深化對迷信概念與歷史轉變的理解。

【活動報名資訊】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報名表請見活動網站【附件下載】。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2日止
報名電郵:ihpcamp@asihp.net (如在三日內未收到我們的回覆確認信,請聯絡陳小姐)
報名費:新台幣1,500元正。另函通知錄取者繳交報名費。

系統號:

A-100892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100889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標題: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時間:

2025年4月29日至2026年3月1日

地點:

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次展覽以「由死到生」,從「隱藏到再現」的敘事軸線,分為6大單元,第一單元「生命之章」,從陳澄波的自畫像、遺書與遺照等,探索他對藝術的熱情追求與生命終點;第二單元「半樓仔頂的秘密」,展示張捷秘密收藏的空間與物件;第三單元「超級藏家——張捷」,展現張捷的成長歷程;第四單元「咱的家庭」探索張捷與陳澄波共組家庭的歲月與真摯情感;第五單元「街道上的畫家」帶領觀眾進入陳澄波作為畫家的交遊互動;最後,「為世界留下的」單元,引導觀眾思考個人留存與歷史的關係。展覽也特別打造張捷收藏文物的狹小閣樓「半樓仔頂」,讓觀眾能親身體驗張捷當時所面臨空間窘迫、環境潮濕與蟲害等困境,也讓觀眾更能具體瞭解這批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是如何被保存下來。

系統號:

A-100891

【展覽】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展覽】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標題:

【展覽】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時間:

2025年10月10日至2026年1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西園雅集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雅集傳說——蘇軾(1037-1101)、黃庭堅(1045-1105)、李公麟(1049-1106)、米芾(1052-1108)、王詵(約1048-1104)等文藝天才,齊聚汴京(開封)舉辦了一場盛會。千年來這場並未發生的風雅韻事,不斷受到傳頌,成為歷代雅集仿效的原型。

本次特展以「西園雅集」圖像揭開第一單元的序幕。此圖據說由李公麟繪製,內容包括蘇軾揮毫、李公麟畫圖、陳景元(1035-1094)撥阮、米芾題石、圓通大師(1016-1082)談〈無生論〉等場景。這群文化菁英的墨跡,與當時牽動時局的司馬光(1019-1086)、歐陽修(1007-1072)等名臣作品及〈元祐黨籍碑〉皆搭配展出,有助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第二單元「舒心暢意」旨在彰顯這批文藝天才的書畫藝術成就。書法方面,蘇軾〈前赤壁賦〉、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米芾〈蜀素帖〉等名作,呈現北宋末多元且富個人情性的尚意書風;繪畫方面,李公麟稀世真跡〈五馬圖〉、忠實摹本〈山莊圖〉,以及米芾〈雲山〉等畫作,則可一窺北宋文人畫的各種觀點與實踐。第三單元「百代典範」,挑選後人對蘇軾、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的臨仿之作,展現他們對書畫發展的深遠影響。

無論千年前的西園雅集真實與否,今日這些文人的書畫珍蹟聚首外雙溪,讓這個夢幻的傳說在寶島臺灣實現。慶祝建院一百週年的同時,也期許國立故宮博物院能成為提供養分,培育未來典範的沃土苗床。

系統號:

A-100894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標題: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時間:

2025年6月21日至12月28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展場(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國寶」計有22組50件,除2件善本圖書,其餘皆為考古出土的稀世珍品,相當難得。「親近國寶」系列展覽,每次精選一件國寶,以專櫃展出,深入介紹,讓大家都能近距離地觀賞國寶。

系統號:

A-100896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標題: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時間: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2月27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在大邑商的統治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面對未知的一切,商人仍仰賴占卜以溝通鬼神、預知諸事。作為靈物的龜甲、胛骨從活體物類轉化為占卜媒介,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削磨、整治,以及圓鑽與長鑿的施作,方能進行灼兆與貞問。本展覽將帶著大家了解龜甲整治的物質層面,並著重於較少被關注的背甲身上,試著從目前被保留下的占卜背甲,一窺其型態與變化。

系統號:

A-100897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時間:

2025年6月20日至12月19日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文物大樓2樓鯤島風華特展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為推廣臺灣歷史文化,呈現過去臺灣常民生活,傳遞思古憶昔的懷舊風情,與南投故事館、城市廣播電臺、錦春堂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合作策劃本次特展。展覽聚焦於早期常民生活周遭的各種器物,透過情境展示手法,陳設烙印歲月痕跡的老文物,以及梁館長於城市廣播電臺受訪的影音檔輔助說明等,讓走過那個年代的人,重溫曾經歷的舊日時光;也讓年輕世代,於懷舊氛圍中,感受昔日風華,窺見歷史深處的生活美學。

本次特展以南投故事館梁館長於電臺受訪節目為素材規劃36個主題,展出眾多文物,展件復古親民,如留聲機、黑膠唱片、黑白電視機、懷舊照相機、卡拉OK伴唱機、家庭寄藥包等精選文物;每個主題皆有專屬的Qrcode,提供遊客掃描連結時下流行的Youtube平臺,觀看電臺的節目,從影音細膩解說中,知曉過往的臺灣歷史舊物;此外展出單位亦精心規劃幾處情境展示區,讓民眾體驗老臺灣的生活情景,重溫臺灣古早記憶。

系統號:

A-100899

【展覽】《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展覽】《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標題:

【展覽】《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時間:

2025年9月23日至12月18日

地點: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朝橒樓TC603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

報導者:

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

內容簡介:

「文化的洄游,不只是歸來,而是再出發」
《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盛大開展

1990年代末,在羅麥瑞修女推動下,輔大織品服裝學系開辦「原住民傳統染織工藝及設計師資培訓計畫」,為臺灣原民工藝復振注入關鍵動能,培育出一批活躍至今的重要工藝師。
二十餘年後,這些學員帶著豐碩成果與生命歷程重返母校,以作品見證傳統如何延續、轉化並開啟文化創新的新頁。本展以「起源之地」、「織履之間」、「源流織變」、「共教‧共學」四大主題,呈現技藝復振、知識建構、文化反思與創新實踐之路。

展期|2025.9.23–12.18
地點|織品服裝學系 (朝橒樓) TC603室
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6:00 (例假日休館)
開幕|2025.10.1(三)

系統號:

A-100900

【展覽】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

【展覽】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

時間:

2025年10月2日至11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日然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聯絡人:

臺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Tel: 3366-4551;E-mail: tulce@ntu.edu.tw

內容簡介:

白先勇是當代臺灣及華語文學的重要聲音,為臺大外文系傑出校友與名譽博士。在校時受夏濟安等啟發,並與王文興、歐陽子等創辦《現代文學》,開啟戰後文學新局。其代表作《臺北人》《孽子》《紐約客》皆為經典,散文與劇本亦具影響。九〇年代起,他致力推廣「崑曲新美學」,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全球逾三十年,盛況空前;並推動程乙本《紅樓夢》再版,及撰寫父親白崇禧傳。白先勇的文學與文化道路與臺大緊密相連,從早期接受現代主義,到近年講授「崑曲新美學」與「紅樓夢導讀」課程,皆以母校為基地。2023年,他將加州居所藏書與手稿捐贈臺大,本次特展即以此批資料為核心,輔以館藏資源,展現白先勇如「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般深邃動人的文學星圖。

策展人:
陳柏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楊富閔(作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
羅仕龍(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鍾秩維(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100906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標題: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時間:

2025年5月30日至11月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二樓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臺灣人四百年史》是戰後重要的臺灣通史著作,啟發許多人的臺灣意識。本次展覽的焦點,是《臺灣人四百年史》1962年日文版的活字印刷紙型,以及史明歷年來多次親自修訂、增補還有地下流通的各種版本。這些版本透露的民族主義者奮鬥的過程,也是試圖記憶自我身世的努力。本展也透過曾經在相同歷史時刻交錯的楊逵、呂赫若、鍾逸人、王育德等四位作家,感受史明及其同時代的臺灣青年如何思考做好一位臺灣人 。

系統號:

A-100908

【展覽】天清清 地靈靈 The sky is clear and the earth is spirited

【展覽】天清清 地靈靈 The sky is clear and the earth is spirited

標題:

【展覽】天清清 地靈靈 The sky is clear and the earth is spirited

時間:

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1月25日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1館1樓展覽室A、1館1樓工作坊(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天清清地靈靈」與《道德經》第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產生深層呼應。「一」並非數目,而是宇宙中最原初的秩序與氣之凝聚,它蘊含了天地、 靈性與秩序的關係以作為討論「宇宙觀、人、信仰與藝術」的策展核心。

策展人以深耕台南的在地文史為底蘊,透過自身的投入學習與儀式參與,從道教文化的煙霧繚繞與科儀鼓聲中,在所有的感知中提煉出隱藏於細節深處的美學密碼。

本展覽將「得一」視為宇宙秩序的凝聚點與藝術創作的起點。無論是藝術家、攝影家 與道長、信眾的行動都可被視為「尋一」與「守一」的實踐,他們透過影像、儀式、 身體與物件,重構天地、人與靈之間的聯繫。

在這裡我們從道壇與城市之間的發展脈絡出發,試圖建構道教文化與城市、與個人之 間的精神匯流,超越傳統文物展示的界限,讓身體與心靈得以在此交織共舞。

The phrase “The sky is clear and the earth is spirited” deeply echoes Chapter 39 of the Dao De Jing: “Heaven attains clarity through the One; Earth attains stability through the One; Spirits attain vitality through the One.” Here, “the One” does not refer to a number, but rather to the primordial concentration of order and qi that underlies the universe. It embodi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eaven and earth, spirituality, and cosmic order. This concept serves as the curatorial core for exploring cosmology, humanity, faith, and art.

The curator,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nan, draws from his personal study and participation in Taoist rituals. Through the smoke of incense and the rhythm of ceremonial drums, he distills subtle aesthetic codes hidden within sensory experiences.

The exhibition regards “attaining the One” as both the point of convergence of cosmic order and the origin of artistic creation. The actions of artists, photographers, Taoist priests, and devotees alike can be understood as practices of “seeking the One” and “preserving the One.” Through images, rituals, bodies, and objects, they reconnect heaven, humanity, and spirit.

From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oist altar and the city, the exhibition attempts to weave a spiritual convergence of Taoist culture, urban lif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transc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artifact display, and allowing the body and spirit to intertwine and dance together.

系統號:

A-101045

【演講】Ralph Craig III: The Legit Preacher: Religious Authority in Buddhist Sūtras

標題:

【演講】Ralph Craig III: The Legit Preacher: Religious Authority in Buddhist Sūtras

時間:

2025年11月18日(週二)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Ralph Craig III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Numata Scholar)

內容簡介:

Mahāyāna Buddhist scriptures often effusively extol their own teachings and the preachers who conveyed those teachings. In this talk we will examine some of these passages to see what strategies these sutras use to legitimate the religious authority they invest in their preachers. Specifically, I will argue that the sutras use descriptions of other cosmic beings attesting to the greatness of the preacher in order to bolster the preacher’s religious authority.

系統號:

A-100905

【展覽】日中演劇交流展―欧陽予倩・田漢と日本

【展覽】日中演劇交流展―欧陽予倩・田漢と日本

標題:

【展覽】日中演劇交流展―欧陽予倩・田漢と日本

時間:

2025年10月14日至2026年1月25日

地點: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東京都新宿区西早稲田1-6-1)

主辦單位: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演劇映像学連携研究拠点、田漢基金会

內容簡介:

中国の近現代演劇は、20世紀初頭の日本で、坪内逍遙の文芸協会や新派・新劇の影響を受けた中国留学生によって開拓されました。西洋からの直接の影響以上に、日本の西洋演劇の翻案物が、中国に翻案されることによって受容されていったのです。

のちに「中国の現代演劇と伝統演劇との黄金の架け橋」と呼ばれ中央戯劇学院の初代院長となった欧陽予倩(1889–1962、俳優、劇作家、映画監督、演劇理論家)と、中国国歌の作詞者ともなった田漢(1898–1968、劇作家、演出家、詩人)の二人は、日本留学中から演劇活動に情熱を注ぎました。当時日本で上演されていた新派や新劇を熱心に観劇し、多くの日本の演劇人や文化人とも交流を重ね、そこでの刺激や経験は、彼らの舞台活動や戯曲創作など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ました。帰国後、彼らは中国現代劇である「話劇」の開拓者として活躍し、中国演劇界を牽引するだけでなく、日中の演劇交流および両国の友好にも大きく貢献しました。

今回の展示では、欧陽予倩・田漢と当時の日本演劇や文化人との交流を主題として、先人による演劇交流の歴史を振り返ることによって、今後も演劇交流が架け橋となって、日中両国の相互理解が深まることを期します。

系統號:

A-100893

【展覽】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

【展覽】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

標題:

【展覽】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

時間:

2025年9月13日至12月28日

地點: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千代田区一番町25)

主辦單位: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では、特集展示「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を2025年9月13日(土)より開催いたします。今期の特集展示は、西方極楽浄土の教主である阿弥陀如来(あみだにょらい)に注目します。阿弥陀如来は、極楽に往生(行って生まれること)したいと思う者を必ず迎え取るという誓願をたてたことから、他の浄土にもまして人々の信仰を集めました。修理が完成したばかりの阿弥陀如来立像と、浄土真宗独特の本尊である方便法身像のほか、衆生を極楽に導く様子が表された仏画、阿弥陀三尊来迎図や阿弥陀聖衆来迎図、阿弥陀如来のおわします極楽の光景を描く浄土図、当麻曼荼羅や清海曼荼羅など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100895

【展覽】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

【展覽】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

標題:

【展覽】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

時間:

2025年9月13日至12月21日

地點: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県北杜市長坂町小荒間2000-6)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

內容簡介:

2025年秋、平山郁夫生誕95年を記念し、特別企画展「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展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本展では、平山郁夫が妻、美知子と共に長年にわたって収集し、当館に寄贈された仏像コレクションをご紹介いたします。シルクロードを旅し、平和への祈りを絵筆に託し、数々の作品を描いてきた平山のもとに集められた珠玉の仏たち・・・

これらの仏像は、世界的にも貴重な文化遺産として高く評価され、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調査研究が進められる中で、改めてその価値に注目が集まっています。インド、ガンダーラ、中央アジア、中国、東南アジア、そして日本——シルクロードを彩った数々の美しい仏像の姿を、心ゆくまで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100898

【展覽】倭館――中近世 日朝交流の最前線

【展覽】倭館――中近世 日朝交流の最前線

標題:

【展覽】倭館――中近世 日朝交流の最前線

時間:

2025年10月14日至12月7日

地點:

対馬博物館特別展示室1・特別展示室2(長崎県対馬市厳原町今屋敷668-2)

主辦單位:

対馬博物館、長崎県対馬歴史研究センター

內容簡介:

令和7年(2025)は、日韓国交正常化から60周年に当たる節目の年です。対馬は古来、日本列島と大陸とを結ぶ海上交通の要衝であり、モノ・ヒト・コトの交差地点として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きました。中でも対馬と特に関わりの深かった朝鮮には、15世紀初頭から19世紀後期まで「倭館」という日本人のための客館が設置されました。

江戸時代の倭館は釜山に設置され、そこでは貿易のみならず、朝鮮国王から江戸幕府の将軍に派遣される朝鮮通信使の来聘交渉までが行われていました。倭館は対馬藩の生命線である経済活動と日朝間の国交とを担う、まさに日朝交流の最前線と呼ぶべき場所だったのです。

今回の展覧会では、倭館で実際にどのような外交・貿易・文化交流が行われていたのかに焦点を当てて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901

【展覽】海でつながる東アジアと鎌倉

【展覽】海でつながる東アジアと鎌倉

標題:

【展覽】海でつながる東アジアと鎌倉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29日

地點:

鎌倉歴史文化交流館別館・考古展示室(鎌倉市扇ガ谷1-5-1)

主辦單位:

鎌倉歴史文化交流館(鎌倉市教育委員会)

內容簡介:

中世都市鎌倉は、海を通じて国内や東アジア諸国と結ばれ、人やものが往来・交流していました。市内の発掘調査でみつかる膨大な量の貿易陶磁器は、鎌倉が異文化にも敏感に反応し、受容した地であったことを物語ります。

本展では、市内や博多の出土品から、海の道によって結ばれた鎌倉と東アジアの交易と交流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902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標題: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16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京都新聞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京都国立博物館、毎日新聞社、京都新聞は、日本に長く伝来してきた、中国の宋・元時代に制作された仏教絵画を紹介する特別展「宋元仏画(そうげんぶつが)―蒼海(うみ)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を開催す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

古くから仏教を信奉してきた日本は、仏教の先進国であった中国を慕い、規範や最新の情報を求めて海を渡りました。聖徳太子が派遣した遣隋使や、空海や最澄をはじめとした遣唐使の活躍によって、日本に多くの仏教文物がもたらされ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本展では、その後も日本に舶載されつづけた仏教文物のうち、宋・元時代の仏画を中心としてご紹介します。

数百年、古いものでは千年近く前に制作された宋元仏画には、当時の人々が救い手として信仰した仏たちの姿がとどめられています。宗教性と芸術性においてきわめて優れたこの絵画群は、東アジアの仏教絵画の“最高峰”と称えるにふさわしい水準をもっています。日本の仏教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今日まで大切に守り伝えられてきた結果、日本に現存する宋元仏画は、いまや量、質ともに世界で最も充実しているといえます。

本展は、日本に残る貴重な宋元仏画の全体像に迫る過去最大規模の展覧会です。2025年秋、その魅力とともに、日本文化の国際性や包容力、多様性をあらためて見直し、いまに伝えられた奇跡をひろく分かちあう機会に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100907

【展覽】人々を援(たす)け寄り添う神と仏 ――道釈人物画の世界

【展覽】人々を援(たす)け寄り添う神と仏 ――道釈人物画の世界

標題:

【展覽】人々を援(たす)け寄り添う神と仏 ――道釈人物画の世界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至2026年1月18日

地點:

大倉集古館(東京都港区虎ノ門2-10-3)

主辦單位:

大倉集古館

內容簡介:

お正月や端午の節句などに登場する、七福神や鍾馗などの神や仏がいます。お寺や神社の奥深くにいるのではなく、人々の暮らしに溶け込みながら存在していました。現代ではあまり出会わなくなりつつありますが、江戸時代から昭和の初め頃には、掛軸や節句人形、瓦人形などに表現され、人々の願いに応えてきました。本展では、七福神や鍾馗などの民間信仰の神とともに、仏教の仏である普賢菩薩や文殊菩薩、禅宗で祀られた親しみのある姿の布袋、異国情緒を醸し出す奇怪な風貌の羅漢など、道教や仏教の神仏や人物を描いた「道釈人物画」を取り上げ、私達人間のそばに寄り添い、邪悪を払い、願いを叶え、ある時には生きる姿勢を示してくれた神や仏の姿を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993

【展覽】アジアの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展覽】アジアの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標題:

【展覽】アジアの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時間:

2026年1月17日至3月29日

地點:

永青文庫(東京都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內容簡介:

永青文庫の設立者である細川護立(もりたつ、1883~1970)は幼少期から漢籍に親しみ、渡欧を機に東洋美術を広く蒐集し始めました。中国考古や陶磁器ばかりではなく、中国の石仏・金銅仏、インドや東南アジアの彫刻をもコレクションに加えています。とりわけ北魏から唐時代におよぶ中国彫刻は、近代日本においていち早く中国美術を紹介・蒐集した早崎稉吉(はやさきこうきち、1874~1956)の旧蔵品が大半を占め、各時代の特徴を表した重要な像が多く含まれます。

本展では「菩薩半跏思惟像(ぼさつはんかしいぞう)」や「如来坐像(にょらいざぞう)」(いずれも重要文化財)をはじめとする中国彫刻のほか、多種多様なインド彫刻を7年ぶりにご覧いただきます。

また、2025年8月より一年間、日本最古の美術誌『國華』の表紙を、“細川ミラー”の名で広く知られる「金銀錯狩猟文鏡(きんぎんさくしゅりょうもんきょう)」(国宝)が飾っています。それを記念して本展で特別公開します。

系統號:

A-101023

【展覽】扇影衣香--鎌倉と宋元・高麗の仏教絵画の交響

【展覽】扇影衣香--鎌倉と宋元・高麗の仏教絵画の交響

標題:

【展覽】扇影衣香--鎌倉と宋元・高麗の仏教絵画の交響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至12月14日

地點:

鎌倉国宝館(鎌倉市雪ノ下2-1-1)

主辦單位:

鎌倉国宝館

內容簡介:

中世の海域交流の要所として栄えた鎌倉地域では、中国大陸から禅文化が直接もたらされ、あわせて数多くの精緻な仏教絵画が運ばれてきました。その中には中国の宋や元の時代に描かれた仏画はもとより、朝鮮半島で制作された高麗仏画もふくまれていました。

本展では、宋元・高麗、そして日本の鎌倉の同時代の東アジアで制作された仏教絵画を一堂に展観します。海の向こうの仏教文化にもっとも近く触れることのできた中世の鎌倉地域では、いかにしてそれらを受け容れ、はぐくみ、禅の教えとともに組み込んでいったのか。三つの地域の絵画をめぐる制作背景とその交響に迫ります。

系統號:

A-100847

【展覽】Mythos Ming: Blau-weißes Porzellan, 1368 bis 1644

標題:

【展覽】Mythos Ming: Blau-weißes Porzellan, 1368 bis 1644

時間:

2025年5月22日至11月9日

地點: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Universitätsstraße 100 50674 Köln)

主辦單位: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Orientstiftung zur Förderung der Ostasiatischen Kunst, Fördererkreis des Museums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內容簡介:

Chronologisch zeichnet die Ausstellung die künstlerische und technische Entwicklung des Blau-Weiß-Porzellans und seiner Handelsgeschichte von der Frühphase der Ming-Dynastie bis zu ihrem Untergang im 17. Jahrhundert nach. Neben der Produktion für den Hof wird Handelsware für verschiedene regionale Märkte ins Licht gerückt sowie die Versuche persischer, türkischer und europäischer Fayencemanufakturen die chinesischen Vorbilder zu imitieren. Die Exponate werden durch visuelles Material, wie Malereien, persische Miniaturen und Fotografien ergänzt. Gezeigt werden Objekte aus Eigenbestand des Museums, Dauerleihgaben der Peter und Irene Ludwig Stiftung, Leihgaben städtischer Kölner und niederländischer Museen sowie wichtiger deutscher Privatsammler.

系統號:

A-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