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李明輝:儒家傳統與信任社會

標題:

【演講】李明輝:儒家傳統與信任社會

時間:

2023年3月1日(週三)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400與視訊並行(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李明輝(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郭梨華(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舉辦方式】混合會議(實體 + MS Teams視訊並全程錄影)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gyyfyQetJpZRN9Mk9
◆防疫需要,參加實體演講者,請自備並全程配戴口罩◆

系統號:

A-021836

【演講】趙飛鵬:《六祖壇經》之校勘學考察

標題:

【演講】趙飛鵬:《六祖壇經》之校勘學考察

時間:

2023年3月1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趙飛鵬(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徐富昌(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伍振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21826

【演講】Patricia L. Maclachlan:Betting on the Far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panese Agriculture

標題:

【演講】Patricia L. Maclachlan:Betting on the Far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panese Agriculture

時間:

2023年3月1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TBD

主辦單位:

Program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Patricia L. Maclachlan (Univere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內容簡介:

Betting on the Far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explains variations in strategic change within 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A), the nationwide network of farm co-ops that has dominated the Japanes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JA’s tradition-bound organizations are under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pressure to expand farmer incomes by adapting co-op strategies to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incentives, but some local co-ops are adapting mor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than other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our book ultimately attributes these variations to three sets of local variables: the co-op’s capacity to produce foods that can earn good prices in today’s markets; the quality of co-op leadership; and the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 of farmer-members behind new co-op strategies. We support these claims with a mix of quantitative and especially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in-depth case studies of individual co-ops and farmers. We also touch on several related themes, including long-term changes to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Japanese farming; the sector’s ongoin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ri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arm and co-op refor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rmers and its impact on farmer ties with the JA system; and JA’s quest to find a workable balance between adapting to freer markets, on the one hand, and its longstanding responsibility to contribute public goods to local farm comm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demonstrate how years of seemingly ineffective, small-scale policy changes have had a cumulative, transformative effect on both farmers and co-ops—so much so, we argue, that pressures for further agricultural reform will likely intensify regardless of a particular government’s position on reform.

系統號:

A-021692

【演講】張哲維:外交中的「正義」——以1932年德國對日本交涉「間島凶殺案」為例

標題:

【演講】張哲維:外交中的「正義」——以1932年德國對日本交涉「間島凶殺案」為例

時間:

2023年3月2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張哲維(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 陳郴(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 Webex 視訊連結:https://asmeet.webex.com/asmeet/j.php?MTID=m95660bbd435218660efaf03daa929606

中文摘要:
1932年6月一名德國神父於中朝邊境被殺害,在德國外交部檔案中稱之為「間島凶殺案」。該案雖轟動一時,卻不同於過去的教案,並沒有引起德日之間的外交衝突,反而是消失在人們的歷史記憶之中。隨著案件的調查,各方針對「日本士兵是否為兇手」各執一詞,最終演變成各說各話的羅生門。本文將從德國外交官在交涉該案時的討論,分析他們對「正義」的概念是如何從馬克思.韋伯的社會民主思想轉向卡爾.施密特的國家社會主義,映射出德國從共和向獨裁體制轉型的過程。藉此強調「納粹德國」的遠東政策是「威瑪共和」的延續,這不僅具有內在的思想淵源,同時也是與外在國際局勢互動後的產物 – 即承認日本在遠東的霸權地位。最後進一步的從世界史的脈絡中探究何謂「外交現代性」。

系統號:

A-021636

【演講】Sarah Mellors RODRIGUEZ:From Back-Alley Clinics to State-Sponsored Surgeries: Tracing the History of Abortion in Modern China

【演講】Sarah Mellors RODRIGUEZ:From Back-Alley Clinics to State-Sponsored Surgeries: Tracing the History of Abortion in Modern China

標題:

【演講】Sarah Mellors RODRIGUEZ:From Back-Alley Clinics to State-Sponsored Surgeries: Tracing the History of Abortion in Modern China

時間:

March 2, 2023 (Thu), 10:30 am -12:00 pm Hong Kong Time

地點:

Venue: Room 408, Wu Ho Man Yuen Building (WMY) | on ZOOM

主辦單位:

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HK

主講人:

Prof. Sarah Mellors RODRIGUEZ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Book Talk: From Back-Alley Clinics to State-Sponsored Surgeries: Tracing the History of Abortion in Modern China

Hybrid event
1: Join us in-person: 70 seats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please register in advance)
2: Join us online (ZOOM link will be sent upon registration)

Moderator: Prof. Shoan Yin CHEU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gistration: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61064
Conducted in English. All are welcome.
Please register by February 28, 2023

系統號:

A-021784

【演講】林映汝:羅家倫與國史館在臺的第一個十年(1957-1969)

標題:

【演講】林映汝:羅家倫與國史館在臺的第一個十年(1957-1969)

時間:

2023年3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映汝(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國史館之名源於中國傳統的修史制度,1957年在臺復館後,由「五四健將」羅家倫擔任館長。羅氏是一經過五四「反傳統」洗禮,且受過西方史學教育的學人,在其主政下的國史館,究竟呈現「傳統」或「現代」的面貌?

事實上,羅家倫在任期間,主要引進西方的史學方法及寫作方式:大量蒐集檔案史料,進行整理、編目與出版;針對各項主題,由具有熱情與史學專業的人員進行研究;再對某些重要歷史時期或事件,展開全面的撰寫。而其有關作為,也為國史館之後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

系統號:

A-021740

【演講】谷川舜:排斥與包容:1930-40年代殖民地臺灣的言論空間

標題:

【演講】谷川舜:排斥與包容:1930-40年代殖民地臺灣的言論空間

時間:

2023年3月3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谷川舜(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政治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訪問學生)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3/1(三)關閉。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陳玟婷,Email:pandas151086@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在殖民地台灣,自1932年起放開言論政策,掀起右翼運動的擴大。右派話語一直是臺灣言論空間的非主流,但透過週報、移入報紙、請願運動、在鄉軍人會與在臺軍部等途徑增加其存在感,而從日本主義跟亞洲主義等的立場批判了政治和文化等各種現象。後來,1940 年代在皇民奉公運動下,臺灣人(漢民族、原住民族)也被要求積極獻身於帝國。作為這前提,有必要否定在1930年代後期來勢兇猛的「皇民化」的邏輯。周金波《志願兵》和總督府將術語改為「皇民鍊成」也認為是否定的一環。本演講將以台灣媒體刊登的右派話語為參照,分析1930-40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排斥」與「包容」衝突的言論空間。此外,以便與台灣以外的殖民地言論空間進行比較,討論一些概念和類型。

系統號:

A-021822

【演講】吳玉山:共軍是否攻台:一個分析框架

標題:

【演講】吳玉山:共軍是否攻台:一個分析框架

時間:

2023年3月2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吳玉山(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21811

【演講】陳志豪:台北城周緣的淺山丘陵與茶產業

標題:

【演講】陳志豪:台北城周緣的淺山丘陵與茶產業

時間:

2023年3月4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臺大新生教學館1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陳志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冠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 2023年3月1日(週三)止

※ 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 遇疫情升級管制緊縮,各項異動將公告於本系網頁。

系統號:

A-021828

【演講】劉欣寧:中國古代署名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標題:

【演講】劉欣寧:中國古代署名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時間:

2023年3月6日(週一) 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 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劉欣寧(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備註:112年度第四次學術講論會
❈ 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 有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建議配戴口罩與會。

系統號:

A-021816

【演講】黃一農:雙妃奇緣:《紅樓夢》與大數據的二重奏

標題:

【演講】黃一農:雙妃奇緣:《紅樓夢》與大數據的二重奏

時間:

2023年3月6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成大中文系館三樓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大中文系、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

主講人: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21806

【演講】吳明季:殖民治理、技術權力與部落主權:以清國和日治時期由原住民主權掌控的奇美部落水圳基礎設施為例

標題:

【演講】吳明季:殖民治理、技術權力與部落主權:以清國和日治時期由原住民主權掌控的奇美部落水圳基礎設施為例

時間:

2023年3月7日(週二)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

主講人:

吳明季(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1.不接受現場報名。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張珉慈,Email:ethnohistorytw@gmail.com)。
3.如有發燒現象,請勿參加;相關規定依CDC辦理。
4.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本文透過歷史文獻與田野工作,對奇美部落水圳基礎設施做技術政治分析。探討1875年至1940年代,台灣阿美族人遭逢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殖民治理、技術權力與部落主權之間有什麼共謀與角力關係。會展開本文的探究,起因是我田野中的老人家普遍都不認為奇美部落的水圳系統與日本殖民統治有關。這有違一般學術研究的看法。許多學術研究將台灣原住民部落的水圳灌溉與水稻定耕,定位為日本政府為了殖民的目的用國家力量引進,並在生產模式、儀式象徵、財產觀念、社會秩序等方面開始產生巨大轉變(黃應貴 1993;近藤正己 1995;黃宣衛 2005)。經過仔細的歷史爬梳,發現資本主義、近代國家與國際體系,在18-19世紀各種力量交織下,造成奇美部落族人在現代國家主權有效治理之前,有機會跟鄰近璞石閣平埔族人習得水圳建造技術,並成功組織部落居民自行興建水圳與開墾水田,確立了往後一百多年奇美部落水田化的地景規模。在整個日本殖民時期,除了水圳技術的掌握與生產方式的改變是由奇美部落原住民主權自己推動,其餘殖民政策的施行與影響均與其他阿美族部落類似。但光僅這一點的不同,就引發奇美部落族人對儀式與社會變遷不同的詮釋與理解。並且在權力極端不平等的殖民體制下,奇美部落原住民主權雖然遭受國家主權暴力破壞與改造——強迫制度改變、被迫資本主義化、國有化原住民的土地......等等,但掌控水圳基礎設施的原住民主權,依然產生足以跟國家主權暗中抗衡與角力的力量。最後,這個研究也擴大了我們對於原住民主權是什麼的反思與理解。

系統號:

A-021788

【演講】Sabine Mokry: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Between top-down rule and societal debate

標題:

【演講】Sabine Mokry: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Between top-down rule and societal debate

時間:

2023年3月7日(週二)14: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Ms. Sabine Mokry(萊頓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中研院政治所訪問學員)

系統號:

A-021810

【演講】王志瑋:蔡清《大學》改本的格物致知傳思考

標題:

【演講】王志瑋:蔡清《大學》改本的格物致知傳思考

時間:

2023年3月8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webex線上視訊會議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王志瑋(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蕙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講評人:陳恆嵩(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時間 2023年3月8日(三)上午10:00-12:00

有意參與者請至官網掃QRcode報名,並請以中文詳填相關資料,以確認身分。2月28日報名截止。
線上會議室當天提前15分鐘開放登入。

系統號:

A-021790

【演講】李瑞宗:最熟悉與最陌生——從中山北路到陽明山

標題:

【演講】李瑞宗:最熟悉與最陌生——從中山北路到陽明山

時間:

2023年3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瑞宗(古道專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以敕使街道、仰德大道、陽金公路為主軸,介紹草山的開發、溫泉聚落形成、竹子湖大屯山七星山的交通發展,戰後革命實踐研究院、陽明山管理局,以迄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庶民遊憩。用日治、戰後時期的公文檔案、照片、地圖,以及可遇不可求的訪談來佐證,將這段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交通歷程與來賓分享。

系統號:

A-021762

【演講】張競:從陣中實務視角探論戰史研究架構與資料審理

標題:

【演講】張競:從陣中實務視角探論戰史研究架構與資料審理

時間:

2023年3月10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內容簡介:

武裝衝突為人類社會經常性現象與活動,亦是歷史研究重要單元,戰爭史在史學分類架構中從屬於軍事史,但亦與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史研究息息相關;但如何能夠重新構建史事發生現場,實為戰史研究中最嚴肅挑戰課題。對於戰爭經過記錄繁多,如何審理資料辨識最能有助於重建史事現場,避免被刻意曲解自我辯護之戰爭經歷報告所誤導,並藉此發展探論戰史研究架構,實為本次學術演講主要宗旨。講者將說明何種史料應具備價值中立可信度,而何種戰事記錄在審認時必須極度謹慎,期能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先進提供戰史研究參考資訊,以便建構戰史研究課題基本認識。

系統號:

A-021722

【演講】尹翠琪:權力與符號的流轉:明中期藩王府龍紋瓷器

標題:

【演講】尹翠琪:權力與符號的流轉:明中期藩王府龍紋瓷器

時間:

2023年3月10日(週五)10:30-12:00

地點:

臺灣大學樂學館205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主講人:

尹翠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21829

【演講】齊莉莎:Onomatopoeia vs. ideophones in Saisiyat

標題:

【演講】齊莉莎:Onomatopoeia vs. ideophones in Saisiyat

時間:

2023年3月13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語言所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語言所

主講人:

齊莉莎(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Onomatopoeia and ideophones are quite similar in form and function and are thu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hile the first imitate a sound, the latter express a feeling or encode sensory sensations.

This talk will introduce and compare the phonological internal word structure and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nomatopoetic words and ideophones in Saisiyat, a Formosan language spoken in northwestern Taiwan. It will present a detail investigation of their word formation, sound symbolic associations and grammatical distribution. I will show that both onomatopoeias and ideophones do not belong to any lexical category in particular but play the same role in the “feeding” mechanism of the lexicon in Saisiyat, in that nouns and verbs are related to these two categories; ideophones might also be derived from verbs and nouns.

系統號:

A-021824

【演講】種村和史:《六祖壇經》之校勘學考察

標題:

【演講】種村和史:《六祖壇經》之校勘學考察

時間:

2023年3月13日(週一)10: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種村和史(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徐富昌(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伍振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講人:教授()

主持人:張素卿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

系統號:

A-021827

【演講】黃頌文:杜德之首創臺茶精製廠與華洋競合背後的英美角力(1865-1878)

標題:

【演講】黃頌文:杜德之首創臺茶精製廠與華洋競合背後的英美角力(1865-1878)

時間:

2023年3月14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黃頌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3/7(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鍾景軒,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1823

【演講】平野克己:アフリカから見た中国と日本

標題:

【演講】平野克己:アフリカから見た中国と日本

時間:

2023年3月16日(週四)13:00-14:30

地點:

Zoomオンライン開催

主辦單位:

愛知大学国際研究機構

主講人:

平野克己(アジア経済研究所新領域研究センター・上席主任調査研究員)

內容簡介:

コメンテーター:李春利(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ICCS)所長)
司会:佐藤元彦(愛知大学国際研究機構長)

【言語】日本語
【参加費】無料 (要申込)
【申込締切】2023年3月8日(水)
【定員】オンライン参加 150名
※申込先着順。定員に達し次第、受付終了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1693

【演講】鄧相揚:致霧風雲——霧社事件的前史

標題:

【演講】鄧相揚:致霧風雲——霧社事件的前史

時間:

2023年3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鄧相揚(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祕書長、那魯灣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霧社事件」為臺灣原住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更是臺灣集體歷史記憶中極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霧社事件影響深遠,但是前因後果相當複雜,涉及諸多社群與族群的歷史遭遇與糾葛,因而呈現撲朔迷離的現象,以往對於霧社事件的論述也以事件當下及「後果」詮釋居多,對於「前因」少有闡述分析。本次演講內容冀圖從日治時期的官方及民間文獻、新聞檔案資料,將有關霧社地區的文獻資料,重新爬梳與審視,並配合歷史現場的實地田野調查,旨在說明霧社事件的前史。

系統號:

A-021763

【演講】王德育: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中國崛起與美國的對台政策

標題:

【演講】王德育: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中國崛起與美國的對台政策

時間:

2023年3月16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王德育(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21819

【演講】洪紹洋:1950-1960年代臺灣與東南亞間的經濟援助與經貿交流

【演講】洪紹洋:1950-1960年代臺灣與東南亞間的經濟援助與經貿交流

標題:

【演講】洪紹洋:1950-1960年代臺灣與東南亞間的經濟援助與經貿交流

時間:

2023年3月17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臺灣大學地理系館305室+視訊並行(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洪紹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第二季首場
主持人: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emV3A
3/10(五)報名截止(報名額滿截止,報名成功者將於3月12日(日)前以mail寄送錄取通知)。
歡迎追蹤講座臉書粉專,隨時掌握最新講座資訊: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本演講將以具體事例闡述1950-1960年代間,中華民國政府在推動進口替代和出口擴張的過程中,如何透過官方主導的網絡前往當地從事經濟活動。此外,亦透過臺灣史的脈絡,探討戰前臺灣與南洋到戰後臺灣與東南亞間經貿關係的演進與質變,並進行戰後臺灣對東南亞和對東北亞經貿交流的比較。

講者簡介:
洪紹洋,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所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興趣為臺灣經濟史、東亞經濟史、臺日經濟關係史。近期論著有《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59)》(臺北:左岸文化,2021)、《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臺北:左岸文化,2022)。

系統號:

A-021843

【演講】陳惠馨:在AI時代談法制史研究的方法與趨勢

【演講】陳惠馨:在AI時代談法制史研究的方法與趨勢

標題:

【演講】陳惠馨:在AI時代談法制史研究的方法與趨勢

時間:

2023年3月18日(星期六)10:30-11: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四樓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勤大樓4樓)

主辦單位:

中國法制史學會

主講人:

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退休教授)

聯絡人:

中國法制史學會秘書處 唐秘書,E-mail: assn.legalhistory@gmail.com

報導者:

中國法制史學會

內容簡介:

中國法制史學會1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演講活動
【在AI時代談法制史研究的方法與趨勢】

主講人: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
主持人:陳登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法制史學會理事長)

本活動無需報名,敬祈對此議題有興趣者直接到現場即可。

系統號:

A-021796

【演講】簡金生:寫真話藏:畫報與莊學本的西藏之旅

【演講】簡金生:寫真話藏:畫報與莊學本的西藏之旅

標題:

【演講】簡金生:寫真話藏:畫報與莊學本的西藏之旅

時間:

2023年3月18日(週六)14:00-16:30

地點:

蒙藏文化館三樓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8巷3號)

主辦單位: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主講人:

簡金生(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民國TALK系列講座】
報名: http://bit.ly/3xMhqqh

系統號:

A-021835

【演講】桑梓蘭:紀錄片的擴展領域

【演講】桑梓蘭:紀錄片的擴展領域

標題:

【演講】桑梓蘭:紀錄片的擴展領域

時間:

2023年3月21日(週二)9:30-12:20

地點:

本講座以線上方式進行

主辦單位:

國科會人文處(藝術學學門)

主講人:

桑梓蘭(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及文化系華語文學及電影教授)

聯絡人:

E-mail: infoartdiscipline@gmail.com

內容簡介:

藝術學學門前瞻/跨領域系列講座(2022-2024)之四
.主持人:邱貴芬(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報名截止日期:2023年3月17日下午5:00前。3月18日通知報名成功,3月20日中午前寄出視訊網址
.Facebook搜尋「@ArtdisciplineMOST」,追蹤學門粉專來獲得即時資訊。

系統號:

A-021839

【演講】陳計堯:制度移植與區域差異:「買辦制度」的臺灣經驗(1860-1895年)

標題:

【演講】陳計堯:制度移植與區域差異:「買辦制度」的臺灣經驗(1860-1895年)

時間:

2023年3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計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過去有關「買辦制度」的研究,多重視對買辦個人、制度等方面的探討,雖然有區域買辦的出現,亦被歸納至內在相當一致的清帝國買辦制度之中討論。本文透過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調查機構出版清帝國晚期在臺灣曾經出現過的「買辦」契約,以及臺灣總督府檔案中有關買辦的調查資料,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重新檢討在1860-1895年間臺灣曾經出現過的「買辦」,作為一個從廣東移植到福建,再從福建轉移到臺灣的制度。南臺灣的買辦契約中呈現,「買辦」出現部份是作為「經營單元」(firm)而非「個人」的性格,更需要與同期出現的「掮客」加以區分。凡此種種,臺灣的「買辦制度」意味著「買辦」存在區域的制度差別,因為不同地區之間背後社會經濟歷史脈絡的發展差異,而這種差異的出現,使過去對「買辦制度」的認識有更新的必要。

系統號:

A-021764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55年1-6月

標題: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55年1-6月

時間:

2023年3月2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內容簡介:

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原民國史料讀書會),為本所幾位對民國政治史有興趣的同仁所成立,透過共同研讀重要史料,相互攻錯交流。2021年起閱讀《蔣中正日記》,自1949年的日記開始,每次閱讀半年,至今已讀到1954年。歷次活動皆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導讀演講,歡迎對冷戰史、戰後臺灣史、近代東亞史、兩蔣等相關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參加,尤其歡迎博碩士研究生。

系統號:

A-021821

【演講】葉素玲:漢字的心理學研究

標題:

【演講】葉素玲:漢字的心理學研究

時間:

2023年3月24日(週五)14:30-17:0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葉素玲(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徐富昌(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tEw3kxG7dvUnXdhq6

系統號:

A-021809

【演講】費德廉:看不見的藝術家和他的視界:19世紀晚期臺灣中部的圖像

標題:

【演講】費德廉:看不見的藝術家和他的視界:19世紀晚期臺灣中部的圖像

時間:

2023年3月2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A607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費德廉(Douglas Fix,美國奧勒岡州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吳政憲(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21739

【演講】林孝庭、陳彗:汪精衛政權研究的再出發: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林孝庭、陳彗:汪精衛政權研究的再出發: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23年3月28日(週二)14:0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陳彗(汪政權要人陳公博之孫)

內容簡介:

主持人: 蘇聖雄(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提要:
汪精衛過去被視為漢奸,為世所唾棄,其在中日戰爭時建立的政權被視為倒行逆施,不受重視。近年的研究,漸漸翻轉忠奸觀念,較能客觀地評價汪精衛和其政權。本演講請到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介紹新入藏胡佛檔案館的汪精衛檔案和陳昌祖(汪妻陳碧君之弟)檔案,並且特別邀請汪政權要人陳公博之孫陳彗先生,講述個人經歷背景、陳公博史料典藏狀況,以及相關出版計畫。

系統號:

A-021820

【演講】陳熙遠:檔案裡的江湖

標題:

【演講】陳熙遠:檔案裡的江湖

時間:

2023年3月3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熙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過去的客棧如何經營,是否真有見不得人的勾當?標局何時開始成為新興的行業,可有一定的地緣關係?少林的功夫當真源遠流長,堪稱天下武林的至尊?打著各種旗幟名號的民間教派會盟,如何組織動員?是否真的層出不窮?這些經常出現在稗官野史的傳奇或小說影視的情節,究竟只是文人的想像,還是具有一定歷史的真實?研究明清檔案與歷史的陳熙遠教授,將利用隱伏在官方檔案裡蛛絲馬跡的線索,引領聽眾一起考掘這些極少出現在正史舞台的人物事蹟,並重新置回歷史發展的脈絡裡,甚至檢視「江湖之遠」與「廟堂之上」這兩者間的可能交集與關連。

系統號:

A-021765

【演講】項恬毅:臺灣當前對外援助及國際合作發展概況

【演講】項恬毅:臺灣當前對外援助及國際合作發展概況

標題:

【演講】項恬毅:臺灣當前對外援助及國際合作發展概況

時間:

2023年4月14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臺灣大學地理系館305室+視訊並行(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項恬毅(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內容簡介:

「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第二季首場
主持人: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n7NV11
4/7(五)報名截止(報名額滿截止,報名成功者將於4月9日(日)前以mail寄送錄取通知)。
歡迎追蹤講座臉書粉專,隨時掌握最新講座資訊: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為我國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工作之專業機構,成立目的為加強國際合作,增進對外關係,並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人類福祉,業務範圍包含協助我國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經濟、社會、技術人力之培訓,亦提供國際難民或遭受天然災害國家人道協助。

本次演講將簡介國際社會及我國政府開發援助(ODA)概況,並透過案例介紹國合會如何以農業、公衛醫療、教育、資通訊、環境及中小企業等我國比較優勢項目,透過技術合作、人道援助、國際教育訓練及投資融資等方式執行各項援助計畫。此外,有鑑於國際參與及夥伴關係在國際發展領域日趨重要,講者除將分享國合會近年來與國際機構合作以及參與國際場域之實際案例,也將介紹國合會如何透過公私民夥伴關係策略,以多元形式與國內外夥伴連結、共同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講者簡介:
項恬毅大使為現任國合會秘書長,項秘書長擔任外交部經貿司科長、副司長期間,致力於推動我國《國際合作發展法》及《援外政策白皮書》,奠定我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工作之基石。他擔任APEC秘書處計畫主任、中華民國駐諾魯共和國大使及駐科威特代表期間,除累積豐富外交實務經驗外,也在前述任職期間積極推動園藝、公衛醫療、教育、潔淨能源等各類型發展計畫。近年來國合會在項秘書長帶領下,不但擴大國際參與及夥伴關係,也將SDGs納入組織發展圭臬,並持續朝「進步夥伴、永續發展(Partnerships for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之目標邁進。

系統號:

A-021937

【系列演講】2023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3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時間:

2023年3月,共3場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與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2023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主講人: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一場 3月20日(一)15:00-17:00
主持人:鄭毓瑜教授
講題:史記與漢畫像裡的荊軻刺秦王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第二場 3月22日(三)15:00-17:00
主持人:李隆獻教授
講題:古籍校勘與漢畫像
地點:臺大中文系會議室

第三場 3月24日(五)15:00-17:00
主持人:劉正忠教授
講題:伏几案而書或懸肘懸腕而書?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系統號:

A-021808

【系列演講】「與物交纏:物質文化研究的新方向」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與物交纏:物質文化研究的新方向」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與物交纏:物質文化研究的新方向」系列演講

時間:

2023年3月1日(三) 15:00-17: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 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深耕計畫「漣漪:西學與中國思想範疇的重構,1600-1800」、國科會「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內容簡介:

講題:Entangled Imagina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Biomedicine, circa 1945
主講:朴範淳(韓國科學技術院教授、東亞環境史學會長)

講題:Making the Sanitary Mask: Barber Hygiene and the Culture of Asepsis in Colonial Korea
主講:玄在煥(釜山國立大學助理教授)

備註: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
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人:蔡小姐 wjtsai@asihp.net

系統號:

A-021815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第二季)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第二季)

標題: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第二季)

時間:

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共14場

地點:

以「實體會議」為主,視疫情狀況與講者意願開放「線上會議」雙軌進行

主辦單位: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講座臉書粉專: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第二季冷戰講座的場次規劃,我們將調整為一個月安排一場演講。

第二季受邀的講者總共有四位,首戰上場先發的,是長期致力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年發表著作頗豐的,並著手展開台灣在1960年代對東南亞經濟合作與技術援助研究,陽明交大科社所的洪紹洋老師;四月的第二場講座,我們邀請到重量級的講者,是目前擔負台灣對外經濟與技術合作工作重要職責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領導者,長年服務於台灣的外交與對外援助系統,擁有豐富國際外交與對外援助實際經驗的項恬毅秘書長;五月的第三場我們邀請到的是目前任職於師大東亞系,先前曾擔任台灣海外華人研究會理事長,學術江湖上人稱「金門王」的金門與僑外專家-江柏煒老師,他是台灣中壯代裡長期投入冷戰金門與東亞政經發展研究的重要先行者;最後六月的壓軸場次,我們則是很榮幸邀請到長期投身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特別是以跨境田野與訪談的研究方法,長期投入中國與泰緬邊境的移民網絡與跨境貿易研究,目前擔任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專題中心執行長的張雯勤老師。

這四場講座的講者都是冷戰與援外各領域的重要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第二季的演講必定精彩可期,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各場次講座的實體與線上演講,請大家期待我們第二季講座的四場精彩的演講與會後側記。本季的會後側記,非常感謝東吳大學政治系陳方隅老師的支持,我們將和政治學界重要的科普社群網站和粉專-菜市場政治學合作,連載本季的四場講座側記。

3/17(五) 台大場
洪紹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1950-1960年代臺灣與東南亞間的經濟援助與經貿交流

4/14(五) 台大場
項恬毅(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臺灣當前對外援助及國際合作發展概況

5/12(五) 政大場
江柏煒(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長)
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

6/16(五) 政大場
張雯勤(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冷戰下的失落:尋找緬北密支那楊校長

系統號:

A-021913

【工作坊】東亞儒教藝術研究學術工作坊

【工作坊】東亞儒教藝術研究學術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東亞儒教藝術研究學術工作坊

時間:

2023年3月18日(週六)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所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筑波大學藝術系・「儒教美術史」構築のための発展的研究—東アジア文化圏の造形解釈と研究資源化

內容簡介:

❈ 本次為中文實體演講,須事先報名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e3NkUqC2QhqijBM57
❈ 聯絡資訊:李小姐 imagearchives317@gmail.com
❈ 配合防疫,敬請現場全程配戴口罩。

系統號:

A-021818

【工作坊】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

【工作坊】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

時間:

2023年7月23至29日

地點:

英國諾里奇(Norwich)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英國文學翻譯中心

內容簡介: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簡稱BCLT)合作辦理的「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將於2023年7月23日至29日於英國諾里奇(Norwich)舉辦。歡迎對文學翻譯有興趣的譯者報名參加。

本工作坊為「國際文學翻譯暨創意寫作夏季學校」(Interna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reative Writing Summer School)的課程之一,為BCLT所籌劃的譯者培訓學程,已辦理超過23年。今年度除本工作坊外,另有針對阿拉伯語、法語、日語、韓語等不同語言別之翻譯工作坊。本工作坊於2021-2022年採線上辦理,均獲得豐富成果與迴響。今年度則首次採實體工作坊,獲選的12位譯者將可遠赴英國參加,由臺文館全額負擔工作坊期間之學程費用及食宿費(Residential Fee)。

本工作坊將邀請具有豐冨英譯華文作品經驗的新加坡作家兼譯者程異(Jeremy Tiang)擔任導師,並邀請臺灣作家擔任文本作家,由導師揀選作品片段,帶領學員進行英文翻譯,引領參與者從不同角度討論如何詮釋原典,期能透過此工作坊提升譯者的專業能力。參加者除參與為期7天的實體密集實作翻譯課程外,同時也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學譯者參加BCLT安排之創意寫作、文學翻譯理論及實務之專題演講、譯者交流及團體聯誼等課程,並連結來自全球的譯者、編者、出版者,協助拓展譯者的業內視野,發展文學翻譯之專業網絡。

「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由BCLT公開徵選12位譯者,由臺文館支應學程費用及食宿費(Residential bursaries)。為鼓勵臺灣籍譯者參加,臺文館另提供交通補助予2位獲選的臺灣籍譯者,包含從臺灣至英國諾里奇來回經濟艙機票、英國境內長途大眾陸運工具(由機場至英國諾里奇,不含計程車費用)及簽證費用;支領上限為新臺幣6萬元整,採檢據實報實銷。

申請期限至2023年3月27日止,本次徵選訊息並依BCLT官方公告為準。詳細資訊及報名申請,請至網站:https://www.uea.ac.uk/web/groups-and-centres/british-centre-for-literary-translation/summer-school

系統號:

A-021694

【展覽】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

【展覽】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

標題:

【展覽】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

時間:

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3月12日

地點:

蒙藏文化館1樓、2樓及3樓章嘉大師紀念堂(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八巷三號)

主辦單位:

蒙藏文化館

內容簡介:

宗喀巴大師與章嘉大師二位藏傳佛教大師,被認為是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化身,深受信徒尊敬。現今世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來到了第3年,人心與事物無不隨著疫情的世界輪轉幻化;在安住與不安經常並置成為日常的後疫情時代,本部規劃「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希望在時而幽闇、時而充滿希望的前方道路上,藉由與二位智慧之神相遇,為人們燃起智慧之燈,也為世間及這片土地帶來無上祝福。

本次展覽內容以燃燈節為主軸,擴延至藏曆新年、酥油花燈節重要節慶;展期橫跨宗喀巴大師與章嘉大師二位大師圓寂紀念日,期間陸續迎來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的燃燈節(國曆12月18日)、藏曆新年(2月21日)、章嘉大師圓寂紀念日(3月4日)及酥油花燈節(3月7日;藏曆元宵節)等重要節慶。

展覽規劃三大主題:一、宗喀巴大師與燃燈節;二、藏曆新年節慶與酥油花燈節;三、章嘉大師文物展。歡迎來到神聖令人屏息的藏傳佛教精神世界,進入生動且鼓舞人心的藏式常民生活場景,在神聖與生活雙重面向映照下,深刻體驗藏傳文化多元豐富的寶藏。

系統號:

A-021695

【展覽】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二部曲

【展覽】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二部曲

標題:

【展覽】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二部曲

時間:

2023年3月3日至6月16日,於桃園、臺中、金門巡迴展出

地點:

此展覽為巡迴展

主辦單位: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

聯絡人:

Tel: 02-2706-0869

內容簡介:

桃園站
2023.03.03(五)~ 03.31(五)
週一至週六 09:00~16:30
龍華科技大學 藝文中心
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一段300號(法民大樓8樓)(02)8209-3211#6601

臺中站
2023.4.12(三)~5.21(日)
週一至週五09:00~19:00,週六、日10:00~17:00
逢甲大學 漢字文化中心
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圖書館一樓 (04) 2451-7250#5521

金門站
2023.5.30(二)~6.16(五)
週一至週日08:00~17:30
金門縣文化局展覽廳 第二、三展覽場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082)323169

系統號:

A-021951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標題: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時間:

2022年11月9日至2023年7月9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100多年前,臺灣跟上世界的潮流,有了第1條縱貫鐵路,從北到南只需14小時,火車成為臺灣島內最快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隨著經濟環境好轉、休閒風氣興起,鐵路促進了人們移動的意願,南來北往的機會變多,搭火車成了全島旅行首選的交通方式。然而隨著1980年代公路運輸的崛起、2007年高速鐵路的通車,改寫了「一日生活圈」的時空定義,鐵道旅行的型態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高鐵通車之後的現在,在周休二日的假期出外走走,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日常,同時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搭火車遊臺灣成為熱門的低碳旅遊方式,更有了高鐵與臺鐵二種「快、慢」不同旅行速度的旅程選擇,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旅行的目的。

沿著軌道觀看窗外的風景、觀察車內的人們,感受旅行的美好與悸動,反思著旅行與生命的意義,正是鐵道旅行迷人的魅力。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火車的快慢就如生命速度的變化,放慢一點,也許可以看見更多的風景。生活的快慢之間,你會選擇哪一種速度前進?

系統號:

A-021696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標題: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以臺灣人文出版演進為主軸,始自日治時代結合報紙之印刷發行推展啟蒙思想與文學創作,逐漸建立臺灣自主出版的規模;戰後隨國府來臺的出版界文人,「兩大報」、「五小出版社」及各家專業出版帶來人文出版的高峰,為臺灣人文思潮激盪出豐沛的能量,再至解嚴後到當代的出版業百花齊放、網路媒體新興盛況。

特展預計以臺灣重要的人文出版事件、代表性出版社/出版人與其成果為核心,鋪陳臺灣人文出版史面貌,並以文學、哲學、人文思潮之出版社、雜誌刊物、報紙副刊等載體為範圍,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而不可忽視的「出版現象」,綜合呈現此一議題的時代意義。

系統號:

A-021697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標題: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四特展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文化館

內容簡介:

十七世紀以來,諸多帝國勢力就從其立場認識臺灣。本展覽透過這些帝國所製作的地圖、所特別舉出的物產,以兩條不同軸線的歷史進程,來探索臺灣。第一個軸線是「帝國的凝視」,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大清國到大日本帝國,它們是如何從帝國治理的角度來探索臺灣的地理和風土。

第二條軸線是「在地的動能」,居住於臺灣的本地人,在歷經不同帝國的統治後,逐漸形成臺灣人的共同意識,發展出論述與描述自己的方式。

系統號:

A-021698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標題: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時間:

2022年8月12日至2023年4月29日

地點:

中台世界博物館(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8號)

主辦單位:

中台世界博物館

內容簡介:

植物原生於自然之中,因人類對其依存的關係,憑藉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從而使主觀情感契合外在物象,湮遠地將植物意象轉化成群體的文化意涵。「擢蒔增華」係為展示藝術家藉由植物意象詮釋內在心緒,將其物象「移植」於書畫與碑拓的作品中。

總計件數共38件,分別為書畫21件、碑拓16件,立體1件,分為三項主題:一、「佛旨瑞卉」:聚焦蓮花之於佛教的文化意涵,以及其生物表徵所代表傳統的社會期待。二、「心跡遣興」:理解創作者主觀「寓意於象」的蘊含情意,以及書畫的藝術傳統和社會功能。三、「君子比德」:闡釋比興傳統所賦予植物的道德意象,並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情志。

系統號:

A-021699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標題: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時間:

2022年10月29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204室中國西南民族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展覽預告】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期:2022年10月29日起
展區:歷史文物陳列館 
多山、多河流造成重重地理區域分割,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人們也分裂為許多大小族群。傳統中國對於本地又有豐富的歷史記載。這些因素,使得中國西南地區成為歷史與人類學研究的寶藏。
自1920年代起,史語所研究人員即在此從事研究,歷年來蒐集之西南民族文物 1100 餘件,文書 800 餘種,田野照片約 7000 張,以及錄音及錄影等資料。
本展覽以「認同」與「區分」為主題,分為三個單元﹕
一、人與地:環境區分與人類適應
二、人與人:社會認同與區分
三、人與天:生命與信仰
希望藉此呈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系統號:

A-021700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標題: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時間:

2022年9月27日至2023年6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1樓西展廳(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精選南洋類藏品作為對話載體,邀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分享藏品故事,透過「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聚焦東南亞區域的信仰、藝術及風土民情,述說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展覽以「藏品和社群連結」為策展核心,精選60餘件臺博館南洋類藏品,包括克力士匕首、面具、木質平面傀儡、皮影戲偶、甘美朗樂器模型、錢幣、生活器具等,以及2019年由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捐贈給臺博館的峇里島神獸「巴龍」;此外,也向民間徵集泰國的食器、越南水神信仰古籍、印尼的孔雀羽冠虎面獅等展件,期望帶給觀眾更多關於東南亞文化的多元視野和再發現,並透過展覽推廣文化平權。

系統號:

A-021701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標題: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時間:

2022年10月5日至2023年4月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什麼展可以把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三個館湊在一起?三館的典藏特色恰好各自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館)、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的歷史與物質文化。三個不同典藏特色的館怎樣共同策展?三方看似相異的藏品如何彼此對話?看似三個對立的視角如何彼此映照出一個臺灣多元人群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歷程,以及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展覽也試圖藉由與過去歷史與物質文化的探索及對話,讓過去與當代生活相接,進而能對當代有更多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理解與想像。三館聯合策展,原民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

系統號:

A-021702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標題: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時間:

2023年1月6日至6月25日

地點: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特展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114號2樓)

主辦單位:

郵政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服裝的演變與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反映不同時代之特色;從早期的蔽體禦寒,發展至今已具有體現生活型態及審美之精神價值。為探究國內、外服飾之美,本館特規劃「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透過方寸欣賞服飾的精緻工藝,並推廣其文化意涵。

系統號:

A-021703

【展覽】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展覽】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標題:

【展覽】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時間:

2022年12月17日起至2023年3月12日止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李梅樹紀念館

內容簡介:

終其一生藝術踐履始終秉持一貫的信念與執著,堅持以寫實主義的風格關注描繪臺灣土地、人民的李梅樹(1902-1983),出生於三峽(舊稱三角湧,1920年改為現名),1910年進入三角湧公學校接受西式教育,1918年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28年赴日求學,翌年進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西洋畫科,師事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岡田三郎助等外光派畫家,奠定其後寫實風格的深厚根基。李梅樹自1927年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入選後,即積極參與臺灣與日本的官辦展覽,連連入選16回臺展、府展,或獲得「特選」、「總督賞」的殊榮,並於1939年入選日本第三回「新文展」及1940年「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此外,熱心參與畫會,包括日本的「光風會」及臺灣的「赤島社」與「臺陽美術協會」,戰後並擔任全省美展評審評議委員等,展現對藝術創作與參與美術活動的熱誠。

李梅樹是位勤奮且創作豐富的藝術家,從年少時臨摹西洋名家作品、學生時代作品、祖師廟相關作品,到中後期的本土作品等約估計有數千件,包括素描、油畫、水彩、水墨、草圖,以及眾多文獻資料等。今年恰逢李梅樹冥誕120歲,本展重新爬梳其一生的藝術創作,回顧閱覽李梅樹畫筆下映照鄉里、真情紀實道地臺灣風格的作品。本展擇其創作精華,並輔以草圖、照片與文獻等,分六項子題:「印象三角湧」、「熠熠榮光」、「擘劃祖師廟重建」、「流光一刻日常季實」、「縱橫之間交輝」、「疊疊生發」呈現與探討其創作脈絡、題材與風格特色,貫穿其美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的整體歷程。

系統號:

A-021704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標題: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時間:

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8月20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展覽廳(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被視為「一座連接古今、貫通東西的雙拱橋」。縱然中西各國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衝突遠較合作為多,但在明朝至清初的漫長歲月裹,這兩個偉大的傳統是平等相待的。

這種相遇可以在當時出版的書籍中看到。近年中大圖書館增添不少此類珍本,這些藏書突顯了早期中西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共同利益領域,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學的現代院系建構。是次展覽透過中大圖書館日益增加的珍稀書籍,展示中國和歐洲在當時如何融合兩者的地理和文化距離。參觀者可從中國哲學和最早的朝代史研究,到生物醫學和機械工程等層面,思考現代大學與中西方各學科起源重疊的領域。

系統號:

A-021786

【展覽】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展覽】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標題:

【展覽】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時間:

2022年9月17日至2023年3月27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II(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內容簡介: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為香港首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美術推廣項目,中大文物館並與首飾設計培育中心Loupe於元創方合作舉辦當代琺瑯藝術設計展,將罕有展出多件古今具代表性的頂級畫琺瑯藝術品。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精選香港與內地收藏170多套清代金屬胎畫琺瑯、相關瓷器及畫作;展示廣琺瑯發展史的同時,希望能凸顯畫琺瑯的製作方法、色彩的搭配和運用及多元的繪畫技法等,讓各界人士從展覽得到更多啟迪。

畫琺瑯是一種在金屬、瓷器、玻璃等胎體表面,按設計圖案繪畫各色琺瑯釉,然後入爐燒制,鞏固琺瑯釉於器具表面的工藝。康熙晚年,來自歐洲的商人、傳教士首度將歐洲金屬胎畫琺瑯製品作為禮物帶入中國,獻給皇帝及官員。這些源於西方的畫琺瑯藝術品引起康熙皇帝極大興趣,使他在造辦處特別設立「琺瑯作」,借鑒中國古老的瓷器製作技術及經驗,集合來自廣州、景德鎮,以及熟悉琺瑯、玻璃製作及繪畫技法的西方傳教士,在金屬胎(主要是銅和金)、玻璃胎、紫砂胎和瓷胎上燒制繪畫琺瑯,創作畫琺瑯裝飾品和陳設品。

畫琺瑯作品融會中西技法及題材,主要為皇家器用、賞用品,或外銷商品。除兩岸故宮及廣州、香港地區的少數博物館外,內地傳世廣琺瑯或廣彩不多,當今大眾很難有機會接觸上世紀或更早時期的畫琺瑯作品。

以傳承畫琺瑯工藝為宗旨,中大文物館與Loupe亦會舉辦一系列琺瑯工藝體驗工作坊及講座,最新消息請瀏覽文物館網站。

系統號:

A-021705

【展覽】蘇州版画の光芒――国際都市に華ひらいた民衆芸術

【展覽】蘇州版画の光芒――国際都市に華ひらいた民衆芸術

標題:

【展覽】蘇州版画の光芒――国際都市に華ひらいた民衆芸術

時間:

2023年3月11日至5月6日

地點: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広島県廿日市市大野亀ヶ岡10701)

主辦單位: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

內容簡介:

中国では古来より、吉祥画や風景画、花鳥画、美人画などの様々な版画が生活を彩ってきました。

その長い歴史の中で目を見張るのは、国際都市となった17-18世紀の蘇州において、中国と西洋の美術が交じり合うことで、今では蘇州版画と言い習わされる画期的な民衆芸術が誕生したことです。それらは以降の中国美術にとどまらず、日本やヨーロッパなど海外の美術にまで影響を及ぼすほど強い光を放っていました。

残念ながら、蘇州版画の多くは生活の中で消費され廃棄される命運にあったため遺品がほとんど伝来せず、その全貌が詳しく知ら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の所蔵する中国版画は、希少な17-18世紀の蘇州版画から現代年画に至るまで、その数3,000点以上に及ぶ世界屈指の質と量のコレクションです。本展覧会では、館蔵品の中から初公開作品を多数含む優品約300点を選定し、知られざる中国版画の世界をお楽しみ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1744

【展覽】創立150年記念事業――王羲之と蘭亭序

【展覽】創立150年記念事業――王羲之と蘭亭序

標題:

【展覽】創立150年記念事業――王羲之と蘭亭序

時間:

2023年1月31日至4月23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東洋館8室(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風雅な貴族文化が爛熟した中国・東晋時代(317~420)。王羲之(303~361、異説あり)は書の芸術性を飛躍的に高め、能書の代名詞として称えられました。その最高傑作「蘭亭序」(353)は、王羲之が催した修禊の雅会で詠まれた詩集の序文として、自ら書写した草稿です。情緒豊かな名文で綴られた蘭亭修禊の故事は、秀麗な書法とともに、雅会の典型として後世の東アジアで文人の憧憬となりました。

本特集では王羲之の書法や蘭亭修禊をはじめとする雅会に関する書画文房の作品から、日本・中国に通底する文人文化を紹介します。このたび連携企画20周年を迎える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と当館の展示を通して、文人たちの憧れの世界を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1745

【展覽】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 初期伊万里・朝鮮陶磁

【展覽】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 初期伊万里・朝鮮陶磁

標題:

【展覽】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 初期伊万里・朝鮮陶磁

時間:

2023年1月15日至3月26日

地點:

戸栗美術館(東京渋谷区松濤1-11-3)

主辦單位:

戸栗美術館

內容簡介:

1610年代に朝鮮半島の技術が伝わり、日本初の国産磁器である伊万里焼が誕生しました。中でも初期の素朴な作風を「初期伊万里」と呼んでいます。戸栗美術館創設者 戸栗亨(1926〜2007)は「古伊万里のコレクションで日本一になる」という目標を掲げ、蒐集に邁進しました。「鑑賞陶磁」としては端正な作品が好まれ、色絵重視の風潮が強かった時代に、染付や白磁の、陶工達の手痕が感じられる様な滋味溢れる初期伊万里も精力的に集めます。こうして昭和40年代ごろから20年ほどの間に江戸時代を通観しうる充実した肥前磁器コレクションを築きました。

「始まりというものは大事なものだ―、私はそういうところに愛着を感ずるんです」。これは古伊万里と対峙する戸栗の言葉ですが、伊万里焼の祖である朝鮮の陶磁器に対しても親しみの眼差しを向けていました。数は決して多くありませんが、高麗青磁や粉青、鉄絵、白磁、青花など、少数ながらも体系を意識した素朴な美しさの作品が目立ちます。

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の締めくくりとなる今展では、古伊万里の“原点”たる初期伊万里の魅力を約80点の作品と共に語ります。更に、戸栗の愛した朝鮮陶磁コレクション約30点も15年ぶりに一堂に会します。

系統號:

A-021746

【展覽】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宋版一切経の道程

【展覽】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宋版一切経の道程

標題:

【展覽】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宋版一切経の道程

時間:

2023年2月3日至3月21日

地點:

神奈川県立金沢文庫(神奈川県横浜市金沢区金沢町142)

主辦單位:

神奈川県立金沢文庫

內容簡介:

寺院に建設された経蔵は、僧侶の共有財産である仏教典籍を納める施設です。金沢文庫に隣接する称名寺に建てられた経蔵には、中国・南宋で印刷され、13世紀に「旅してきた」大蔵経が納められていました。大蔵経は、インドで編纂された三蔵(仏の教えを記した経蔵、僧団の規範を記した律蔵、仏教の研究成果を著した論蔵)の漢訳と中国で撰述された著作物とで構成されており、インドから中国へと「旅してきた」仏教の歴史が反映されています。

本展示では、インド発→称名寺着の仏教史を、「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 重要文化財・宋版一切経―を中心とする文化財からひもときます。

系統號:

A-021747

【展覽】中国前近代の貨幣――宮澤知之教授の実物講義

【展覽】中国前近代の貨幣――宮澤知之教授の実物講義

標題:

【展覽】中国前近代の貨幣――宮澤知之教授の実物講義

時間:

2023年2月18日至3月25日

地點: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嵯峨広沢西裏町5-26)

主辦單位: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本展覧会では、本学歴史学部の宮澤知之教授が集めた紀元前から清末民国初期までの中国の貨幣を実物とパネルで展示し、中国貨幣の発生から清末民国初期までの変遷と展開を振り返ります。

明治と江戸後期の貨幣が異なるのと同様、中国においても清朝と中華民国では貨幣の種類・素材・形などが全く異なります。思わず「これも貨幣?」とつぶやいてしまいそうな貨幣の数々をご紹介します。是非ご来館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1748

【展覽】中国明清の書画篆刻:梅舒適コレクションの精華

【展覽】中国明清の書画篆刻:梅舒適コレクションの精華

標題:

【展覽】中国明清の書画篆刻:梅舒適コレクションの精華

時間:

2023年1月21日至4月9日

地點:

兵庫県立美術館常設展示室6(神戸市中央区脇浜海岸通1-1-1)

主辦單位:

兵庫県立美術館

內容簡介:

特集2では、戦後日本を代表する書家・篆刻家である梅舒適(1916~2008、本名:稲田文一)が長年にわたって収集した文物のなかから、中国明・清時代の優品約90件を精選して紹介します。

独自の金石研究に立脚した慧眼で選りすぐられた作品群は、明代中期に活躍した文人・文徴明(1470~1559)にはじまり、清代中期に揚州を舞台に活躍した書画家たち・揚州八怪、中国最後の文人と称される呉昌碩(1844~1927)にまでおよび、書・画・篆刻を網羅している点に特徴があります。初の大規模な公開となる梅舒適コレクションの精華を、心ゆくまで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