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陳婉平:博物館亞洲偶戲保存與展示的多重挑戰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日(六)14:00-15:30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1樓集賢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主講人:
陳婉平(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演講將分享臺博館近六年來的偶戲典藏經驗,從西田社與台原的捐贈案談起,探討在文物捐贈下,策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文物整飭、主題設定與跨文化詮釋等挑戰,每一步都考驗著策展團隊的創意與耐心。講者將以「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為例,帶您一探博物館如何在多元與共融的理念下,讓偶戲在現代展場中重新發聲,訴說跨越地域與族群的動人故事
系統號:
A-100404
【座談會】韓學宏:故宮繪畫中的昆蟲書寫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4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動物世界研究群
主講人:
韓學宏(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威瑨(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100414
【讀書會】《文鏡秘府論》與中古中國修辭學 第五次讀書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5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圖書館一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閱讀文本:〔日〕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東卷‧筆札七種言句例」、「南卷‧定位」、「北卷‧論對屬」
歡迎各界人士參與,意者請聯繫:cclit@gate.sinica.edu.tw 古典文學研究室
系統號:
A-100432
【演講】Emily Wilcox: Dancing Sino-African Solidarities in the 1960s: Cross-Cultural Reception of African Dance in Early Socialist China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6日(週三)16:00-17:30
地點:
Room 4026, The Sydney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1 Conservatorium Road Sydney, NSW 2000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Studies Centre, University of Sydney
主講人:
Emily Wilcox (Margaret Hamilton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William & Mary)
內容簡介: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efforts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llies to suppress communist movements around the world created barriers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ginning in the mid-195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mployed cultural exchanges, including dance, as one way to facilitate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beyond traditional diplomacy. In the early 1960s, the newly emerging independent nations of Africa wer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ner in these exchange activities, and it was in this context that the first ensembles of African dancers visit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first three of these highly influential yet little known international dance tours were an Algerian art troupe in 1960, a Guinean national dance ensemble in 1964, and a song and dance ensemble from the Congo in 1964.
This talk examines the reception of these African ensembles in China, with a focus on how dance mediated Chinese experiences of Africa and knowledge about African people, society, and culture during this crucial era of Sino-African relations. Scholarship in dance studies has often emphasized how perceptions of African dancing bodies reinforce colonial and racist stereotypes of Black people in European and US contexts. Here, I look at how Chinese representations of African dancing bodies differed from these patterns, instead identifying in them positive values such as anti-colonial aesthetics, revolutionary power, and artistic skill and sophistication. I also discuss how these positive valuations led some Chinese dancers to study and perform African dance as an expression of inter-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solidarity during this period.
系統號:
A-100426
【演講】高蓮安:通過神之光視萬物:王肯堂對五輪形態理論的創新詮釋
標題:
【演講】高蓮安:通過神之光視萬物:王肯堂對五輪形態理論的創新詮釋
時間:
2025年8月7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高蓮安(Elena Gessler,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歆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王肯堂(1549–1613)是一位傑出的晚明學者官員兼博學多才之士,在醫學、法律、佛學、書法、經典儒家註解以及西方知識的引介與傳播等多個領域皆有重要貢獻,然而其相關研究尚未受到現代學術的充分重視。儘管《明史》中已將王肯堂列為傑出醫者,但這一認可並未促使學界深入探討其醫學思想。本研究旨在填補此一空白,通過分析王肯堂對於眼睛形態結構的五輪(wu lun 五輪)理論的創新詮釋,展現其在醫學理論上的突破。研究不僅探討王氏對眼睛一般形態與生理的見解,亦將其置於中國傳統醫學的背景中進行比較分析。同時,研究還揭示其對早期理論框架的再詮釋,如何逐步成為後世中醫對於病理格局與眼部結構理解的標準,彰顯王肯堂在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系統號:
A-100443
【演講會】紅樓夢的動靜——小說與文物的靈巧交織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B1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吳小姐,Tel: (02)2881-2021分機2626
內容簡介:
🔸講者:
張曼娟(作家/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講座為實體講座,為兼顧演講品質,現場提供130個座位,將於13:15起於演講場地前發放號碼牌,一人限領一張,發完為止;13:30統一開放入場,民眾須憑號碼牌入場,座位席次滿額後即不再開放入場,敬請見諒。
系統號:
A-100468
【演講】李君山:國府二戰時期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李君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次講演的主題,是希望配合本館活動,針對珍珠港事變之後10年,中華民國作為同盟國之重要成員,所曾設想的種種世局規劃,以至最終流產的過程。講者嘗試以「列強連環性」為中心,跨越1949年,加以回顧重組,說明若干觀點,包括同盟國戰時的矛盾及折衝,戰後的僵持以至冷戰,終使中華民國政府原初的領土訴求,一再遭到侵蝕。既證明著盟友之間,「吃相」未必比敵人好看;也說明自二戰至韓戰,盟國在領土訴求、勢力範圍上的「地震」頻仍,影響及於中華民國在臺澎的發展。
系統號:
A-100296
【演講】金恬:記憶傅培梅:家中的親切料理老師,世界的飲食大使
標題:
【演講】金恬:記憶傅培梅:家中的親切料理老師,世界的飲食大使
時間:
2025年8月9日(週六)14:00-15:40
地點:
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階梯教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主講人:
金恬(Michelle T. King,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聯絡人:
張小姐,E-mail: O1100203@nmth.gov.tw;Tel: (06)3568889分機2321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1949年,傅培梅逃難來臺與家人相聚,婚後為照顧同為中國大連出生的先生,決定捲起袖子、走進廚房,不惜重金向外省餐廳的老師傅們請益。這樣一步一腳印掌握料理的技巧,從自家後院搭建的烹飪班,走到了電視機前,把中華美食的精髓帶入千家萬戶,成為了我們心目中永遠的「傅老師」。
📺1962年,傅培梅受邀在台視開辦了臺灣第一個電視烹飪教學節目——《傅培梅時間》。螢幕上的她,總是穿著典雅的旗袍搭配圍裙,髮型或蓬鬆、或盤成優雅髮髻,親切而專業。她用清晰又條理分明的口吻,將複雜的中式料理一步步拆解說明,讓許多下班後回到家中的臺灣女性,也能輕鬆做出各式各樣聞所未聞的中國各地名菜。
🌟傅培梅女士不僅將過去只有在餐廳才能品嚐到的中式菜餚,轉化為家庭主婦也能輕鬆上手的家常菜,更在物資相對缺乏、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教導觀眾如何利用簡單食材,變化出美味又營養的菜色。她不僅改變了臺灣婦女的烹飪方式,更將中華美食的溫暖,傳遞給那些在海外求學打拼的遊子。
🧑🏫身為臺灣移民二代,金恬(Michelle T. King)老師從小對傅培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因為母親經常參考培梅食譜料理。然而,直到第一個孩子誕生,她再次翻閱這些烹飪書籍時,過往的歷史研究經歷所帶來的敏銳度,觸動了她。這一次,不僅是為了烹飪,更促使她展開了一系列對傅培梅的深入探討與追溯。
系統號:
A-100385
【演講】葉淑慧:宮樂響起!文獻中的宮廷音樂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臉書同步直播(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葉淑慧(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聯絡人:
吳小姐,Tel: (02)2881-2021分機2626
內容簡介:
備註
1. 如遇颱風、天災、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活動必須取消或延期時,將以「臺北市政府」公告是否上班、上課為原則,或依本院相關決策,決定當日活動是否照常進行。
2. 本院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
系統號:
A-100421
【演講】莊民敬:從經注到儀注——明儒復古射儀的禮學分析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莊民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歆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劉柏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摘要:成化朝以後,若干明儒開始擺落國家頒布的洪武射儀,轉而「以古禮行時制」,在先秦儒家經典《儀禮.鄉射禮》的經注基礎上,撰寫復古射禮儀注。古射禮的復興,可以說在明代達到巔峰。本文從經學史的立場探究此一現象,由禮學的角度分析19套現存的明代復古射禮儀注,揭示由傳統經典詮釋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文本的過程中,明儒著力之處。這其中包括如何在古今時空背景的差異下,對古老的儀節元素做出取捨,並賦予新的解釋;如何製作閱讀使用上更有效率的儀文體例;甚至是添擬原典中模糊不詳的細節與流程。
總的來說,對明代復古射儀的禮學分析,應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補充明儒在宗族禮儀以外的禮學成就,其二則是提供關於「實踐禮學」更多的研究切入角度。這些工作,期望能對明清禮學轉型的大哉問,提供更豐富的討論基礎。
系統號:
A-100446
【演講】王麗蕉:雄鎮海門.勇渡重洋:從家族檔案探尋金門島民的跨境記憶
標題:
【演講】王麗蕉:雄鎮海門.勇渡重洋:從家族檔案探尋金門島民的跨境記憶
時間:
2025年8月1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麗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家族檔案是維繫宗族世系傳承與族親生活互動所留存的一手史料,有其自然形成的獨特性脈絡。金門島位處廈門灣九龍江口,史書記載開墾甚早,相傳為漁鹽之鄉。但從經歷許多戰火而倖存的家族檔案,如古契字、書信、帳簿、貨單和老照片等珍貴史料,也看見金門島民隨著清帝國開放廈門港成為通商口岸,以地利之便,勇渡重洋,展開東亞海域的跨境旅程。從縱橫海參崴和東洋各港埠的清商,再成為往來臺灣到南洋各國的華商,以家族檔案得以見證在壯濶激盪的航海貿易時代,島民跨海越洋移動的軌跡與金門歷史真實的樣貌。
系統號:
A-100298
【演講】孟喜:跨太平洋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起源:一部關於留美華人的社會史(1850–1950)
標題:
【演講】孟喜:跨太平洋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起源:一部關於留美華人的社會史(1850–1950)
時間:
2025年8月15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數位人文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孟喜(ARMAND Cécile,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東亞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演講摘要:本研究旨在重新探討赴美留學華人(留美)在塑造近代中國以及其與西方複雜關係中的角色。與其聚焦於對傑出人物的英雄式敘事——無論是作為現代化英雄還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代言人——本研究採用一種更新的群體傳記(prosopography)方法,並結合計算技術,系統性地描繪這些外國受教育菁英的發展軌跡、網絡連結與話語實踐,置於跨國與跨世代的脈絡中加以分析。本研究超越個人傳記,提供了對中國科舉制度轉型與中美關係文化基礎的全新見解。報告將介紹研究背景、分享初步成果,並說明本研究所採用的數據驅動方法論——其交織於歷史學、社會學與自然語言處理之間。
系統號:
A-100405
【演講】朱惠足:金門文學中的「冷戰」與「例外狀態」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朱惠足(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冷戰期間,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的前線軍事島嶼,居民持續被動員協助防禦工事建築與軍事訓練、維護地方治安,日常生活受到砲擊、軍事體制與動員的支配,具體呈現憲法受到懸置的「例外狀態」。本講座將以金門出身作家黃克全、吳鈞堯的小說為例,探討金門文學如何挑戰既有的國族主義框架,反思「冷戰」的「例外狀態」下的生存處境。
系統號:
A-100299
【演講】中村元哉:日本近現代中國觀——從日本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角度
標題:
【演講】中村元哉:日本近現代中國觀——從日本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角度
時間:
2025年8月22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中村元哉(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系統號:
A-100453
【演講】楊護源:戰後臺灣的軍事接收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楊護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45年對臺灣而言,無異是一個時代的落幕與另一新時代的開始,青天白日與太陽旗的交替造就近代臺灣有多族群的歷史記憶。關於戰後臺灣的軍事接收,事涉中、美、日三國,這一段時期的歷史發展演變為中國軍事佔領接收臺灣,但其中之過程演變,關係到中美盟國對臺灣角色不同的認知。
系統號:
A-100300
【演講】楊照:民國的下半場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6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多功能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303號)
主辦單位: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主講人:
楊照(歷史學家、作家)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25326077轉分機121;E-mail: service@ccklibrary.org.tw
內容簡介:
七海講堂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希望搭起人文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樑,讓大眾認識「經國七海文化園區」之美,進而深入體會這片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與思想價值。
七海講堂聚焦在民國50至80年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以臺灣社會的各個面向為主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藝文界人士,分享他們從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歷史、建築、自然、美食與影視等層面,回顧臺灣從農業社會逐步工業化,人口從鄉村逐漸遷至都市,大眾物質生活水準慢慢提升至小康的歷程,一同重返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年代,再現經國先生時代的記憶,從多元視角反思這段時期對當代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亦為大眾提供知性且深刻的知識饗宴。
※ 本活動限額150名,額滿後即停止報名,現場亦不開放候補名額
系統號:
A-100509
【演講】蔣雅君:修澤蘭作品的雙重現代性——中山樓與花園新城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6日(六)14:00-16:00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廳舍北翼2F演講廳(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社團法人臺灣女建築家學會、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陽明山中山樓
主講人:
蔣雅君(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建築師修澤蘭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規劃設計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臺各地校園建築規劃,是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中山樓」的建築師,也是打造現代新社區「花園新城」的實業家。她在臺灣各地的建築作品,早已融入公眾記憶。
本展除帶領觀眾認識修澤蘭建築師外,以「另一種現場」為概念方法,將建築師、建築圖、建築模型、各類檔案整理併置展示,重建「認識」的現場,亦藉此展現出臺灣建築發展歷程的不同風貌。
系統號:
A-100339
【演講】連玲玲:Captive Spaces: The Allied Internment Camps in Japan-Occupied China During World War II
標題:
【演講】連玲玲:Captive Spaces: The Allied Internment Camps in Japan-Occupied China During World War II
時間:
2025年9月11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歆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100454
【演講會】聖嚴法師漢傳佛教的溯源與當代應用 論壇——以「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為主
標題:
【演講會】聖嚴法師漢傳佛教的溯源與當代應用 論壇——以「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為主
時間:
2025年9月13日(週六)13:00-17:30
地點:
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臺北巿杭州南路一段24號3+4樓)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陳淑渟,Tel: 02-2397-9300分機 17
報導者:
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
首度公開探討「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
👆回溯佛教從印度東傳至中國的思想脈絡,深入聖嚴法師教法核心,並思考「心靈環保」在現代社會中的實踐可能。
💡開幕致詞: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01* 主題--思想溯源
主持人:陳玉女副校長(國立成功大學)
初期佛教與聖嚴思想/越建東所長(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大乘佛教與聖嚴思想/劉宇光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
圓教與聖嚴思想/郭朝順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院)
02* 主題--具體實踐
主持人:洪景山副署長(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心靈環保如何落實於企業經營/池祥麟特聘教授(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
談淨零法鼓之開展與倡議的時代意義/賴杉桂董事長(光華基金會)
從地方創生具體實踐心靈環保/陳美伶董事長(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03* 綜合討論
主持人:辜琮瑜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
與談人:全體專題講者
系統號:
A-100429
【演講】Andres Rodriguez: A 'lifeline' for China: Building the Burma Road and Wartime Connectivity (1938-1942)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26日(週五)10:00-11:00
地點:
Online
主辦單位:
China Studies Centre,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Australian Society for Asian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主講人:
Andres Rodriguez (Senior 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內容簡介:
This talk focuses on China's Burma Road (1938-1942) which acted as a channel for wartime materiel between British Burma and China during the initial years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t will examine how the development of a 'lifeline' for Chin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new ideas of connectivity that positioned China's southwest region as a vital hub connecting the n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 India, and the world.
系統號:
A-100425
【系列講座】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專題系列講座(第二檔期)
標題:
【系列講座】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專題系列講座(第二檔期)
時間:
2025年8月,共2場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吳小姐,Tel: (02)2881-2021分機2626
內容簡介:
日期:8月6日(三)14:00-16:00
講題:明清時期東西方解剖圖像的交會
講者: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期:8月29日(五)10:00-12:00
講題:身體破譯:性知識與主體性的演變
講者:姜學豪(Howard Chiang)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教授、賴和吳濁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
收費方式
本系列講座為實體講座,無需報名,免費入場。
備註
如遇颱風、天災、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活動必須取消或延期時,將以「臺北市政府」公告是否上班、上課為原則,或依本院相關決策,決定當日活動是否照常進行。
本院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
系統號:
A-100401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至11月,共四場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2025年下半年臺史所南院演講,共計四場次(暫訂)
🔸報名資訊將陸續公告於本所網站
1️⃣ 9/13 (六) 14:00-16:00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用「說」的棒球-口述歷史如何用於研究棒球史(與臺灣口述歷史學會合辦)
2️⃣ 9/20 (六) 15:00-17:00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臺南平原在臺灣史前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與曹永和基金會合辦)
3️⃣ 10/17 (五) 14:00-16:00
蕭阿勤(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海洋化與漁村化:南部地方感、新興節慶旅遊與臺灣的國族塑造
4️⃣ 11/28 (五) 14:00-16:00
曾品滄(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海岸漁村翻身記:戰後全球水產貿易變遷與臺灣養蝦事業的發展
系統號:
A-100449
【系列演講】2025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至8月,共5場
地點:
國史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鍾達諸,Tel: (049)2316881轉409
內容簡介:
三、
講題:日治臺灣山區的探險活動始末
講座:鄭安睎(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6月28日(星期六)14:00-16:00
地點:中央書局(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235號)
四、
講題:屏東縣觀音信仰的文化底蘊
講座:林淑鈴(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時間:7月25日(星期五)14:00-16:00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五、
講題:明清以來城隍信仰的再思考:以金門地區為例
講座:謝貴文(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教授)
時間:8月21日(星期四)14:00-16:00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系統號:
A-100344
【工作坊】「近代國家的建立」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9日(週五)9: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臺大出版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系統號:
A-100442
【研習營】2025年第四屆「田野與文獻」研習營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0日至14日(週日至週四)
地點:
線上課程與田野調查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線上課程
時間∣2025/8/10(日)
費用 | 免費
■田野踏查
時間∣2025/8/11(一)至2025/8/14(四)
地點∣南投縣之魚池、名間、集集、竹山、鹿谷與埔里等地。
費用∣課程、住宿、餐費及踏查期間遊覽車資全免,往返暨南大學交通需自行負責,保險費依各校規定辦理。
-注意事項-
*線上課程:開放各界報名參加,歡迎轉發周知。
*完整研習營(線上課程+田野調查):僅限主/協辦單位學生參加。
*參加完整研習營者,除必須完整參加「線上」與「實體」課程外,踏查前需詳閱主辦單位提供之田野文獻手冊,踏查後每晚需進行分組討論,並於8/14(四)進行田野成果報告,一旦報名即表示同意配合以上規劃,務請審慎考慮是否報名。
*本研習營優先開放主/協辦單位碩士生與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參加,總額30名,以114年8月1日起之學籍為準,報名後將於5月初通知甄選結果,各校間名額可流用。
*主辦單位保留依實際情況調整之權利。
-聯絡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陳瑢真( jcchen@ncnu.edu.tw)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洪靖𡟥(s110105008@mail1.ncnu.edu.tw)
系統號:
A-100347
【研習營】新史料、新方法:2025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習營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5日至28日(週一至週四)9: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研習營宗旨:本研習營旨在提供一個專業平臺,幫助學員深入挖掘史料資源,並提供創新的研究經驗與方法,如AI在歷史學的應用、海內外學界的最新動態、史學應用與方法的基本觀念,俾靈活應用史料於政治外交史研究,拓展學術研究的視野,提升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我們誠摯邀請所有對政治外交史研究抱有熱忱的學員,共同參與這段充滿探索與創新的學術旅程。
研習營內容:專題講座、綜合討論,以及學員的實習研討。參與者可聆聽前輩學者的研究經驗與創見,並透過學員間的互動,達到學術交流的效果。
研習營師資(按姓氏筆劃排列):
所外師資
中村元哉/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李君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家永真幸/東京女子大學國際社會學科教授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項 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兼任教授
齊錫生/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
所內師資
汪正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兆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蕭雅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編審
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研習對象:近現代史、臺灣史及相關領域之大學生、碩士生與博士生。
錄取名額:正取30名,備取若干名,並酌收海外學員
報名資訊:
1. 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6月30日(一)止
2. 報名方式:一律採用網路報名。研習營招生簡章及報名表公告於本網站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活動最新活動訊息。研習營相關訊息將隨時透過本網站公布與更新,請參加者自行留意。
3. 報名者需繳交研究計畫乙份,碩、博士生請交研究計畫、大學部學生若無研究計畫,可繳交與研習營相關領域之讀書報告一篇,做為研究計畫之替代。(研究計畫或讀書報告字數為3,000字以內)
◎ 研究計畫書:凡報名者,需於 2025/07/01(二),PM 12:00前,繳交「研究計畫書」,始完成報名手續。
4. 錄取名單公布日期:2025年7月8日(二)前公布於研習營網站最新消息,並以email通知錄取學員;未錄取者恕不個別通知。
學員義務:
1. 學員必須全程參與研習營活動。
2. 學員將分組,各由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擔任導師。研習營期間,學員得發表個人專題報告或研究計畫、擔任評論人,或進行分組討論,並於研習營結束前提交心得報告。
食宿安排:主辦單位將為全體學員提供食宿(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但學員須自行負擔旅費,全體學員於8月24日(星期日)報到住宿,並於8月28日(星期四)離營。
其他注意事項:
1. 研習營活動不接受現場報名及旁聽,未被錄取者,請勿前往。
2. 凡報名即視同認可並接受本研習營之各項規定,請按照報名程序繳交資料。
3. 研習營活動前如遇不可抗力之重大事故而無法如期舉行,主辦單位將於本網站公告之,並另擇期舉行。
4. 研習營相關訊息將隨時透過本網站公布與更新,請參加學員自行留意。
系統號:
A-100343
【研習營】2025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亞洲佛教藝術的流變與交融
標題:
【研習營】2025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亞洲佛教藝術的流變與交融
時間:
2025年8月29日至31日(週五至週日)9:00-16:40
地點:
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臺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6巷22號)
主辦單位: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永修精舍
聯絡人:
Tel: 02-2731-7830
內容簡介:
8月29日(五)
主持人:李玉珉(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開幕式/寬謙法師(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中國早期佛塔溯源——兼談中、印佛教藝術交流/李玉珉(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犍陀羅對中國佛教藝術的影響/郭鳳妍(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北傳佛教藝術中的犍陀羅題材/郭祐孟(圓光藝文館執行長)
6至7世紀東亞地區捧寶珠菩薩造像的交流/陳明華(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副教授)
8月30日(六)
主持人:楊麗貞(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史博士)
日本佛教美術中的唐文化/潘亮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
京都清凉寺釋迦像與中日交流/巫佩蓉(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極樂法門:百濟摩崖三尊像/簡鸝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立體曼荼羅——婆羅浮屠與東印度佛教傳統/曹德啟(法鼓文理學院專案助理)
8月31日(日)
主持人:簡佩琦(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明代漢藏文化交流影響下的內府佛典及佛教藝術/劉國威(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研究員)
越境與融攝:漢藏互動下的明代永樂造像/周景培(香港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乾隆朝初年尼泊爾工匠造五方佛與救度母數珠箱/賴依縵(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服務處副研究員)
地藏足跡——中國至臺灣地藏造像型態之發展演變/簡佩琦(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閉幕式/寬謙法師(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招收對象:對佛教藝術有興趣者。大專院校三、四年級以及研究生優先,共100人。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系統號:
A-100445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6月20日至12月19日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文物大樓2樓鯤島風華特展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為推廣臺灣歷史文化,呈現過去臺灣常民生活,傳遞思古憶昔的懷舊風情,與南投故事館、城市廣播電臺、錦春堂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合作策劃本次特展。展覽聚焦於早期常民生活周遭的各種器物,透過情境展示手法,陳設烙印歲月痕跡的老文物,以及梁館長於城市廣播電臺受訪的影音檔輔助說明等,讓走過那個年代的人,重溫曾經歷的舊日時光;也讓年輕世代,於懷舊氛圍中,感受昔日風華,窺見歷史深處的生活美學。
本次特展以南投故事館梁館長於電臺受訪節目為素材規劃36個主題,展出眾多文物,展件復古親民,如留聲機、黑膠唱片、黑白電視機、懷舊照相機、卡拉OK伴唱機、家庭寄藥包等精選文物;每個主題皆有專屬的Qrcode,提供遊客掃描連結時下流行的Youtube平臺,觀看電臺的節目,從影音細膩解說中,知曉過往的臺灣歷史舊物;此外展出單位亦精心規劃幾處情境展示區,讓民眾體驗老臺灣的生活情景,重溫臺灣古早記憶。
系統號:
A-100383
【展覽】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8日至10月12日
地點:
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改編自真人真事」,是美麗的痛楚──既散發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真實世界的苦難。2017年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的扉頁就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林奕含說:「當你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不舒服或者是痛苦的段落的時候,我希望你能知道這個痛苦它是真實的。……希望你可以像作者我一樣同情共感,希望你可以與思琪同情共感,我希望你可以站在她的鞋子裡。」
文學的「改編自真人真事」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作家不是隱藏而是直面對決,複雜的心情一如劉芷妤《女神自助餐》一書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
這種遺憾,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閱讀他者、自身卻有的切膚之痛。
性別與語言有著高度的關連性,暴力與抵抗矛盾交織。文學曾經是權勢隱身之所,但來到臺灣的解嚴之後、尤其是當代,文學已能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
讀者如何與文學裡的「虛構」對話?安放自身,並起身抵抗?文學應當是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是社會最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系統號:
A-100387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30日至11月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二樓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臺灣人四百年史》是戰後重要的臺灣通史著作,啟發許多人的臺灣意識。本次展覽的焦點,是《臺灣人四百年史》1962年日文版的活字印刷紙型,以及史明歷年來多次親自修訂、增補還有地下流通的各種版本。這些版本透露的民族主義者奮鬥的過程,也是試圖記憶自我身世的努力。本展也透過曾經在相同歷史時刻交錯的楊逵、呂赫若、鍾逸人、王育德等四位作家,感受史明及其同時代的臺灣青年如何思考做好一位臺灣人 。
系統號:
A-100388
【展覽】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0日至20日
地點:
大阪市立中央公會堂3F特別室(日本大阪市北區中之島1丁目1番27號)
主辦單位:
文化部、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We TAIWAN 展會由臺灣文化部統籌,作為2025年臺灣以文化參與國際鏈結的重要行動。
在大阪·關西世博會期間,以「應援未來、奇蹟之島」回應世博會主題「創造閃耀著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強調臺灣文化在全球重組背景下的融變能力與自信未來。以多元視角審視自身,透過新世代社群,結合新科技與各類型文化藝術,以未來世代的語言向國際觀眾述說臺灣的獨特。
「爾來了!」——魔幻臺灣・文學之魂
臺灣,一座濃縮了山林、原野、都市與海洋的島嶼。在這樣的島上,棲息了各式各樣的魔幻傳說。臺灣,一座橫斷東亞島鏈、連接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島嶼。在這樣的島上,融匯了來自各地的文化與想像力。
臺灣文學的字裡行間,因此飄蕩著各路神仙鬼怪、靈異妖魔。祂們是台灣版的「怪談」,台灣版的「妖怪」與「幽靈」。如今,祂們搭乘著文學作品,悄悄滲入了2025年的盂蘭盆節⋯⋯。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覽期間適逢日本「盂蘭盆節」,呼應夏日怪談傳統,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特意從魔幻、靈異、神仙鬼怪角度切入,介紹不同面向的臺灣文學作品,並以臺南城隍廟名匾「爾來了」為題,賦予展覽濃烈的臺灣民俗色彩。展場邀請臺灣神怪透過文字飄洋過海來到日本,也歡迎臺、日觀眾參與這場臺灣神怪的聚會,並在「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臺灣民俗再發掘」、「當代通俗文學」、「小說中的魔幻」、「詩歌裡的魔幻」六大展區中,跟著臺灣神鬼的魔幻腳步,從不同族群、不同時代出發,感受臺灣文學的當代新面貌。
系統號:
A-100389
【展覽】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7月12日至9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 202、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棋盤雖小,方寸之間彷彿一座小宇宙,蘊藏著無盡的人生智慧。圍棋,不僅是歷代文人雅士鍾愛的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更是一種流轉於宮廷、寺院、閨閣與街巷的文化記憶。這項古老的益智活動,源於華夏上層社會,歷經千年傳播至東亞民間,至今仍在全球體壇與數位及動漫世界中展現旺盛生命力。
本展以「碁人弈事」為題,取古代圍棋別稱「碁」、「弈」之意,從不同人物視角與歷史場景,娓娓道來一段段與圍棋相遇的「奇人逸事」。 透過六十餘件跨越漢至清的精選書畫、文獻與器物,我們看見帝王將相在棋局中運籌帷幄,文人雅士藉手談抒發感懷,僧侶神仙於對弈間參悟生死,仕女閨秀在棋盤上消磨時光。我們也介紹多樣的棋譜與棋具,並呈現六博、雙陸、象棋等古代遊戲的文化面貌,展現古人生活中的智慧與情趣。「臺灣棋壇風雲」單元則聚焦當代臺灣棋士如何登上國際舞 台,續寫屬於臺灣的「碁人弈事」。
古人以棋觀人、以棋養性,重在過程中的情感交流與對人生的省思。即使未必精於棋藝,我們仍可在一盤靜心對弈中,享受片刻寧靜,尋得一種從容處世的節奏。這或許正是圍棋留給現代人最深刻的啟示。
系統號:
A-100420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100331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9日至2026年3月1日
地點:
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次展覽以「由死到生」,從「隱藏到再現」的敘事軸線,分為6大單元,第一單元「生命之章」,從陳澄波的自畫像、遺書與遺照等,探索他對藝術的熱情追求與生命終點;第二單元「半樓仔頂的秘密」,展示張捷秘密收藏的空間與物件;第三單元「超級藏家——張捷」,展現張捷的成長歷程;第四單元「咱的家庭」探索張捷與陳澄波共組家庭的歲月與真摯情感;第五單元「街道上的畫家」帶領觀眾進入陳澄波作為畫家的交遊互動;最後,「為世界留下的」單元,引導觀眾思考個人留存與歷史的關係。展覽也特別打造張捷收藏文物的狹小閣樓「半樓仔頂」,讓觀眾能親身體驗張捷當時所面臨空間窘迫、環境潮濕與蟲害等困境,也讓觀眾更能具體瞭解這批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是如何被保存下來。
系統號:
A-100332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標題:
時間:
2025年6月21日至12月28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展場(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國寶」計有22組50件,除2件善本圖書,其餘皆為考古出土的稀世珍品,相當難得。「親近國寶」系列展覽,每次精選一件國寶,以專櫃展出,深入介紹,讓大家都能近距離地觀賞國寶。
系統號:
A-100333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2月27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在大邑商的統治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面對未知的一切,商人仍仰賴占卜以溝通鬼神、預知諸事。作為靈物的龜甲、胛骨從活體物類轉化為占卜媒介,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削磨、整治,以及圓鑽與長鑿的施作,方能進行灼兆與貞問。本展覽將帶著大家了解龜甲整治的物質層面,並著重於較少被關注的背甲身上,試著從目前被保留下的占卜背甲,一窺其型態與變化。
系統號:
A-100334
【展覽】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標題:
時間:
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9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臺灣的運動文化不僅凝聚集體認同,也帶給個人身心放鬆的時刻。臺灣的運動文學發展也引領讀者一探不同力量打開的多重宇宙。
臺灣的現代運動文化以及新文學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開始體驗到各式近代的運動競技,並自教育開始扎根進日常生活之中。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運動競技與國家榮辱更加扣連,也開始轉向更為專業的運動培訓。八○年代隨著經濟水準上升、休閒時間增多,運動開始變成塑造生活風格的元素。而隨著媒體發展,國內外大型賽事的轉播與資訊流通逐步興盛,運動經驗鑲嵌進我們生活的周邊。
文學描述各式運動的動態過程,時而化作賽場上的第一線,時而又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賽評文字與報導嘗試重回現場,文學作品則深潛運動員的心理,隨著敘事發展,讓讀者也了解運動不單只是身體活動,還牽連到國族、社會、個人以及身體的多元可能。
這場展覽將希望讓臺灣民眾發現運動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探索身體的多樣性到感受文學中的運動表現,呈現力的多重宇宙。
系統號:
A-100337
【展覽】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
標題:
時間:
2025年6月18日至10月6日
地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主辦單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852) 2200 0217
內容簡介:
展覽展示來自薩法維伊朗、鄂圖曼土耳其和莫臥兒印度一帶的地毯,以及10至19世紀的陶瓷、金屬器物、手稿和玉器。這些精美的器物展現了近代早期三大伊斯蘭王朝──薩法維(1501–1736年)、莫臥兒(1526–1857年)和鄂圖曼(1299–1923年)王朝之間因貿易、人口遷徙和外交活動而興盛的文化藝術交流。展覽亦呈現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藝術互為對方靈感之來源。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介紹7世紀以來伊斯蘭世界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其後各單元分別聚焦於薩法維王朝、莫臥兒王朝和鄂圖曼王朝,探討每個王朝的地毯和其他藝術品的設計和創作,並深入介紹皇家地毯和細結地毯的文化意義、跨區域知識傳播,以及本地特色。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百餘件展品主要來自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亦有故宮博物院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珍藏。
系統號:
A-100415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16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京都新聞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京都国立博物館、毎日新聞社、京都新聞は、日本に長く伝来してきた、中国の宋・元時代に制作された仏教絵画を紹介する特別展「宋元仏画(そうげんぶつが)―蒼海(うみ)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を開催す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
古くから仏教を信奉してきた日本は、仏教の先進国であった中国を慕い、規範や最新の情報を求めて海を渡りました。聖徳太子が派遣した遣隋使や、空海や最澄をはじめとした遣唐使の活躍によって、日本に多くの仏教文物がもたらされ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本展では、その後も日本に舶載されつづけた仏教文物のうち、宋・元時代の仏画を中心としてご紹介します。
数百年、古いものでは千年近く前に制作された宋元仏画には、当時の人々が救い手として信仰した仏たちの姿がとどめられています。宗教性と芸術性においてきわめて優れたこの絵画群は、東アジアの仏教絵画の“最高峰”と称えるにふさわしい水準をもっています。日本の仏教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今日まで大切に守り伝えられてきた結果、日本に現存する宋元仏画は、いまや量、質ともに世界で最も充実しているといえます。
本展は、日本に残る貴重な宋元仏画の全体像に迫る過去最大規模の展覧会です。2025年秋、その魅力とともに、日本文化の国際性や包容力、多様性をあらためて見直し、いまに伝えられた奇跡をひろく分かちあう機会に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100335
【展覽】社会を映す、動かす――ポスターにあらわれる国策宣伝の姿
標題:
【展覽】社会を映す、動かす――ポスターにあらわれる国策宣伝の姿
時間:
2025年7月19日至9月7日
地點:
昭和館(東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南1-6-1)
主辦單位:
昭和館
內容簡介:
昭和12年(1937)の日中戦争勃発以降、国民の戦意高揚を図るために国策宣伝が積極的に行われました。ポスターは視覚的に効率よく宣伝内容を印象付けるものとして重要視され、官民問わずさまざまな団体によって制作されます。それらは街中に貼られ、国民に国策への協力を広く呼びかけました。本企画展では、昭和館ポスターコレクションを通じて戦時下における国策宣伝について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338
【展覽】FORMOSA——異端の植物学者 早田文藏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4日至9月5日
地點: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東京大学本郷キャンパス内,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50-5541-8600
內容簡介:
早田文藏(1874-1934)は、新潟県出身の植物学者です。1904年から亡くなるまで東京帝国大学(現 東京大学)に奉職し、附属植物園(通称 小石川植物園)の第3代園長を務めるとともに、富士山や台湾、東南アジアの植物に関する研究を進めました。特に台湾の植物に関しては、1600種を超える植物に命名し、「台湾植物学の父」とも称せられます。早田はオーソドックスな分類学的研究だけではなく、植物の群落遷移や分類体系、あるいは内部形態などに関する独自の学説を提唱しました。しかし、早田の学説は当時の日本の学者や学会から好意的な評価を得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本特別展では、異端の植物学者とされる早田文藏が残した資料を提示しながら、早田の生涯と業績を紹介するとともに、早田の思想が現代の生物学に示唆する意義について考察したいと思います。タイトルの「FORMOSA」は、「台湾」を指すと同時に、ポルトガル語で「美しい」という意味です。早田文藏の紹介をするのに良い言葉と考えました。
系統號:
A-100340
【展覽】伊能嘉矩~台湾研究と郷土研究の生涯
標題:
時間:
2025年7月18日至8月31日
地點:
遠野市立博物館(岩手県遠野市東舘町3番9号)
主辦單位:
遠野市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遠野物語』の成立に影響を与えた遠野出身の人類学者・伊能嘉矩が、生涯を通して行った台湾原住民研究や郷土研究(オシラサマ・不地震地・アイヌ語など)についての資料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100341
【展覽】みほとけのこと
標題:
時間:
2025年7月22日至8月28日
地點:
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東京都中野区東中野2-10-13)
主辦單位:
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
內容簡介:
仏教に基づいた造形作品には奥深い魅力があります。観ているだけで心が穏やかになる作品もありますし、感嘆や喜びを感じる作品もあります。また、仏像や仏画などの表現方法や表現技法を通し、地域や時代の特徴を学ぶこともできます。
今回、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では、2‐3世紀頃にパキスタンで造られた浮彫仏伝図(仏教の祖である釈迦の生涯と事蹟を石に浮彫であらわしたもの)、東アジアで造られた金銅仏、日本の仏画など、仏教に基づいた作品を展示します。その他、アンコール時代にカンボジアで作られた青銅美術、宇治拾遺物語絵巻断簡(伝住吉如慶 江戸時代)、岡田茂吉作品も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100342
【展覽】ブロンズギャラリー 中国青銅器の時代
標題:
時間:
2025年4月26日至8月17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鹿ケ谷下宮ノ前町24)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泉屋博古館
內容簡介:
1970年大阪万博の年に完成した青銅器館。ふたたび大阪で万博が開催される2025年4月、京都本館のリニューアルオープンに合わせブロンズギャラリーも展示を刷新して皆さまをお迎えします。
4室からなる展示室の構成はそのままに、モダン建築の傑作が生みだす空間を活かしつつ、中国古代の超絶技巧が発揮された青銅器の魅力に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迫る展示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住友コレクション 名品大集合】
いまから約3000年前、日本ではちょうど縄文時代が終わりにさしかかるころ、中国大陸では殷や周といった古代王朝が栄え、高度に発達した鋳造技術によって青銅器の数々がつくられていました。中国青銅器のもっとも大きな特徴は、儀礼用の容器が発達した点にあり、古代の超絶技巧によって、実用性と装飾性を兼ね備えた複雑な造形の青銅器が生み出されました。ギャラリー1は、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中国青銅器のなかでも選りすぐりの名品を一堂に会し、古代中国の世界へといざなうイントロダクションとなって います。
【青銅器の種類と用途】
殷周時代の青銅器は普段使いの日用品ではなく、王侯貴族たちが祖先の神々をまつるために用いた聖なる「おもてなし」の道具でした。そのため、青銅器にはかなり詳細な用途が決まっており、実際にそうした用途で使うための機能性がそなわっているのが大きな特徴となっています。ギャラリー2では、青銅器の種類と用途を大きく食器・酒器・水器・楽器に分けてご紹介し、当時の人々がどのように青銅器を使っていたのかを想像できるよう展示を工夫しています。
【文様モチーフの謎】
具体的な用途がありながら、そうした機能とは相反するような複雑怪奇な造形を見せる殷周青銅器。ギャラリー3では殷周青銅器の文様・モチーフに焦点を当て、その魅力に迫ります。祖先をまつる聖なる器である殷周青銅器には、その表面を覆い尽くすようにさまざまな文様があらわされ、なかにはトラやミミズク、ウシなどの動物モチーフも数多く登場します。そうした文様が何を意味していたのかについては多くの謎がありますが、丁寧な解説とともに、劇的な造形の背後にある当時の人々の思想や信仰の世界を探っていきます。
【東アジアへの広がり】
祭政一致の殷周時代が終わり、秦漢帝国が形成されると、祭祀儀礼に用いられた青銅製の容器の製作は衰退しますが、代わって青銅鏡が数多くつくられるようになり、日本列島を含む東アジア世 界へともたらされました。ギャラリー4では中国青銅器の影響力が東アジアへと広がる過程に注目し、日本列島でつくられた青銅器もあわせて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345
【展覽】TANGO!海の京都・山の京都の仏教美術
標題:
時間:
2025年7月12日至8月17日
地點: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正面下る)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新聞
內容簡介:
シリーズ展「仏教の思想と文化―インドから日本へ―」では、インドで誕生した仏教がアジア全域に広まり、日本社会にも根づいていく約2500年の歩みを、大きく「アジアの仏教」と「日本の仏教」に分けて紹介します。
また、特集展示として「TANGO! 海の京都・山の京都の仏教美術」を開催します。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では現在、京都府立丹後郷土資料館の改修工事に伴い、同館の館蔵品・寄託品の中から約80件を保管しています。今回はそのうち、丹後西部を中心とする約40件の仏教美術品を展観します。
今回の展観では、西国第28番観音札所・成相寺や、丹後国一宮・籠神社、丹波北部の山岳霊場・威光寺、京丹後市の真言宗の古刹・遍照寺、縁城寺などの寺社が所蔵する仏像や仏画、狛犬、仏画に経典、歴史資料などをご覧頂きます。 丹後西部・丹波北部の知られざる仏教美術の数々を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100346
【展覽】「今に続く柳宗悦の心と眼」-1937年の「全羅紀行」をめぐって
標題:
【展覽】「今に続く柳宗悦の心と眼」-1937年の「全羅紀行」をめぐって
時間:
2025年6月18日至8月2日
地點:
駐日韓国文化院 1FギャラリーMI(東京都新宿区四谷4-4-10)
主辦單位:
駐日韓国文化院
內容簡介:
韓国工芸の美と人々に深い敬愛をよせた思想家・柳宗悦(1889~1961)。1937年5月、柳は陶芸家の河井寬次郎(1890-1966)や濱田庄司(1894-1978)らとともに、全羅道や慶尚道の工芸と、それを作り、使う人々との出会いに向けて旅立ちました。一行は当時ほとんど顧みられなかった同時代の工芸と職人たちを称え、後年には柳が中心となって『今も續く朝鮮の工藝』(1947年)という一冊の本をまとめました。同書で紹介された工芸品や工房の数々は今やその姿を失い、きわめて貴重な資料となっています。何よりもこの本は工芸を通じて韓国の今と未来と向き合おうとした柳の「心」と「眼」の集大成として、今なお胸を打つ内容となっています。
韓日国交正常化60周年を迎える本年、柳らの足跡をたどりつつ、日本民藝館所蔵の貴重な1930年代の韓国工芸、河井寛次郎、濱田庄司の作品のほか、柳宗悦の肉筆原稿や関連写真などを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あわせて土門拳賞を受賞した写真家・藤本巧さんによる、柳らの足跡を訪ねて1970年から度々訪韓し撮影した貴重な写真もご披露いたします。展示とあわせて、シンポジウム(6月28日)と講演会(7月11日)を開催し、柳一行が出会い、現在も続く韓国伝統工芸の魅力に迫りますので多くのご関心とご参加を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系統號:
A-100348
【展覽】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
標題:
【展覽】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
時間:
展期至2025年9月28日
地點:
The Met Fifth Avenue Galleries 209–218 (82nd Street New York, NY, 10028)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the Shanghai Museum
聯絡人: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Chinese bronzes made from the 12th to the 19th century are an important but often overlooked category of Chinese art. In ancient China, bronze vessels were emblems of ritual and power. A millennium later, in the period from 1100 to 1900, such vessels were rediscovered as embodiments of a long-lost golden age that was worthy of study and emulation. This “return to the past” (fugu) was part of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across all the arts to reclaim the virtues of a classical tradi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phenomenon was the revival of bronze casting as a major art form. While archaic bronzes were used as containers for food or wine, these so-called “later bronzes” adapted antique shapes and decorative motifs to serve new functions as incense burners, flower vases, and all types of scholar objects. Later Chinese bronzes, however, have long been stigmatized as poor imitations of ancient bronzes rather than being seen as fundamentally new creations with their own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
From important bronzes to a complementary selection of works including painting, calligraphy, ceramics, lacquers, and jades, the exhibition draws on an international array of loans to redress the previous misunderstanding of later Chinese bronzes. Some 100 pieces from The Met collection will be augmented by nearly 100 loans from major institutions in China, Japan, Korea, Germany,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present the most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of the ongoing importance of bronzes as an art medium throughout China’s long history.
系統號:
A-1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