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唱片產業與文化製作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8日至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信義路5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人:
E-mail: audio100@nmth.gov.tw
內容簡介:
一、主題演講
福岡正太(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館教授)/從《草津節》錄音聽見昭和初期的日本音樂潮流
——劉麟玉教授 主持
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創聲臺灣:從跨帝國史看日治臺灣唱片工業
——李承機教授 主持
劉麟玉(日本奈良教育大學音樂講座教授)/日治時期日語文獻裡的「客家」及「客家音樂」
——菊池秀明教授 主持
二、論文發表
黃國超/臺灣山地民謠產製簡史:鈴鈴唱片新出土資料討論與補遺
——與談:明立國教授
盧韋理/漁音.餘音:臺灣「數魚歌」的在地社會文化意涵及轉化可能性
——與談:簡上仁教授
陳婉菱/臺灣戰前78轉唱片中的編曲研究再思考——以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之臺灣音樂聲音典藏與日本古倫美亞唱片歷史文件檔案為中心
——與談:康尹貞教授
黃宥翔/試探1930年代後期的臺灣時局歌唱片:以日東唱片台語時局歌為討論中心
——與談:林良哲老師
宋翎婕/《陳三磨鏡》唱片歌詞來源初探
——與談:施炳華教授
傅裕惠/多樣拼貼中的獨特詮釋——從部分拱樂社內台錄音與劇本探究臺灣現代劇場產業史
——與談:劉南芳教授
洪登欽/六堆地區客家八音唱片曲目分析研究
——與談:林清財教授
張佩琪/從台聲唱片《省立新竹中學合唱曲第一集》聽見六〇年代臺灣中學音樂及合唱教育的文化記憶
——與談:許馨文教授
三、研究分享
田井実里/臺灣客家儀式中的musicking
劉美枝/餘音繚繞:日治時期客家八音唱片探析
蘇秀婷/客音繞樑78轉:日治時期唱片中的客家採茶戲
綜合與談:范揚坤教授
四、音樂演出
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牧歌音樂工作室&曲盤聽講文化工作室
系統號:
C-100330
Challenges to Religious Worldviews: East-West Dialogue (Inaugural Conference of ASPR)
標題:
Challenges to Religious Worldviews: East-West Dialogue (Inaugural Conference of ASPR)
時間:
2025年8月13日至15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SWT 501 (Council Chamber), Shaw Tower, Shaw Campu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Centre for Sino-Christian Studies
聯絡人:
E-mail: aspr.1107.24@gmail.com
內容簡介:
𝐂𝐡𝐚𝐥𝐥𝐞𝐧𝐠𝐞𝐬 𝐭𝐨 𝐑𝐞𝐥𝐢𝐠𝐢𝐨𝐮𝐬 𝐖𝐨𝐫𝐥𝐝𝐯𝐢𝐞𝐰𝐬: 𝐄𝐚𝐬𝐭-𝐖𝐞𝐬𝐭 𝐃𝐢𝐚𝐥𝐨𝐠𝐮𝐞 🌐🗝️✝️🕉️☸️
𝘊𝘚𝘊𝘚 2𝘯𝘥 𝘐𝘯𝘵𝘦𝘳𝘯𝘢𝘵𝘪𝘰𝘯𝘢𝘭 𝘊𝘰𝘯𝘧𝘦𝘳𝘦𝘯𝘤𝘦 𝘰𝘯 𝘗𝘩𝘪𝘭𝘰𝘴𝘰𝘱𝘩𝘺 𝘰𝘧 𝘙𝘦𝘭𝘪𝘨𝘪𝘰𝘯 𝘤𝘶𝘮 𝘐𝘯𝘢𝘶𝘨𝘶𝘳𝘢𝘭 𝘊𝘰𝘯𝘧𝘦𝘳𝘦𝘯𝘤𝘦 𝘰𝘧 𝘵𝘩𝘦 𝘈𝘴𝘪𝘢𝘯 𝘚𝘰𝘤𝘪𝘦𝘵𝘺 𝘧𝘰𝘳 𝘗𝘩𝘪𝘭𝘰𝘴𝘰𝘱𝘩𝘺 𝘰𝘧 𝘙𝘦𝘭𝘪𝘨𝘪𝘰𝘯
📌𝐑𝐞𝐠𝐢𝐬𝐭𝐫𝐚𝐭𝐢𝐨𝐧 𝐚𝐬 𝐆𝐞𝐧𝐞𝐫𝐚𝐥 𝐏𝐚𝐫𝐭𝐢𝐜𝐢𝐩𝐚𝐧𝐭𝐬:
https://tinyurl.com/abf2f9dm
🔍𝐅𝐮𝐫𝐭𝐡𝐞𝐫 𝐃𝐞𝐭𝐚𝐢𝐥𝐬:
https://tinyurl.com/3pxrke35
𝐓𝐡𝐞 𝐅𝐮𝐧𝐝𝐚𝐦𝐞𝐧𝐭𝐚𝐥𝐢𝐭𝐲 𝐨𝐟 𝐭𝐡𝐞 𝐌𝐞𝐧𝐭𝐚𝐥 𝐚𝐧𝐝 𝐭𝐡𝐞 𝐀𝐟𝐭𝐞𝐫𝐥𝐢𝐟𝐞- 13 Aug, 2025 (9:45-11:15)
Speaker: 𝐏𝐫𝐨𝐟. 𝐃𝐞𝐚𝐧 𝐙𝐢𝐦𝐦𝐞𝐫𝐦𝐚𝐧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Philosophy, Rutgers University, and Co-Director of the Rutgers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𝐅𝐫𝐨𝐦 𝐓𝐨𝐥𝐞𝐫𝐚𝐭𝐢𝐨𝐧 𝐭𝐨 𝐑𝐞𝐬𝐩𝐞𝐜𝐭: 𝐀 𝐙𝐡𝐮𝐚𝐧𝐠𝐳𝐢𝐚𝐧 𝐏𝐞𝐫𝐬𝐩𝐞𝐜𝐭𝐢𝐯𝐞 𝐨𝐟 𝐈𝐧𝐭𝐞𝐫𝐫𝐞𝐥𝐢𝐠𝐢𝐨𝐮𝐬 𝐄𝐧𝐜𝐨𝐮𝐧𝐭𝐞𝐫𝐬 - 14 Aug, 2025 (9:00-10:40)
Speaker: 𝐏𝐫𝐨𝐟. 𝐇𝐔𝐀𝐍𝐆 𝐘𝐨𝐧𝐠 黃勇(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pondent: 𝐏𝐫𝐨𝐟. 𝐊𝐖𝐀𝐍 𝐊𝐚𝐢 𝐌𝐚𝐧 關啟文 (Academy of Chinese, History,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𝐃𝐫. 𝐂𝐇𝐀𝐍 𝐋𝐨𝐤 𝐂𝐡𝐢 陳樂知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𝐍𝐚𝐭𝐮𝐫𝐚𝐥 𝐋𝐚𝐰, 𝐌𝐞𝐭𝐚𝐩𝐡𝐲𝐬𝐢𝐜𝐬, 𝐚𝐧𝐝 𝐭𝐡𝐞 𝐂𝐫𝐞𝐚𝐭𝐨𝐫” (𝐯𝐢𝐚 𝐙𝐨𝐨𝐦)
- 15 Aug, 2025 (9:00-10:30)
Speaker: 𝐏𝐫𝐨𝐟. 𝐄𝐥𝐞𝐨𝐧𝐨𝐫𝐞 𝐒𝐭𝐮𝐦𝐩 (Robert J. Henl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Saint Louis University)
𝟑𝟎 international scholars from 𝐍𝐞𝐭𝐡𝐞𝐫𝐥𝐚𝐧𝐝𝐬, 𝐔𝐧𝐢𝐭𝐞𝐝 𝐒𝐭𝐚𝐭𝐞𝐬, 𝐈𝐬𝐫𝐚𝐞𝐥, 𝐒𝐨𝐮𝐭𝐡 𝐊𝐨𝐫𝐞𝐚, 𝐉𝐚𝐩𝐚𝐧, 𝐒𝐢𝐧𝐠𝐚𝐩𝐨𝐫𝐞, 𝐂𝐡𝐢𝐧𝐚, 𝐚𝐧𝐝 𝐇𝐨𝐧𝐠 𝐊𝐨𝐧𝐠 will present papers at the conference.
📌Due to length restrictions, full speaker names are not included here. Please find complete schedule details via the below link: https://tinyurl.com/t63s6t6p
系統號:
C-100329
萬象交織:文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5日至1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本論壇以實體方式進行,無需報名,免費入場,自由入座。
系統號:
C-100455
第六屆東亞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8日(週一)
地點:
會議以線上形式舉辦
主辦單位:
韓國大真大學大巡思想學術院
聯絡人:
大真大學大巡思想學術院 幹事 崔原爀,E-mail: edaos@daejin.ac.kr
內容簡介:
為深化宗教經典研究的學術對話,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互學互鑒,大真大學大巡思想學術院、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將再度合作,擬於 2025年8月18日(週一),以線上形式舉辦“宗教經典與文明互鑒”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旨在集聚各世代學者的創新思維,探討宗教經典在文明交流中的歷史作用、現代價值及未來可能性,為跨文化、跨宗教的學術、文化交流搭建平臺、創造契機。
徵文議題
1. 宗教經典的比較研究
2. 宗教經典的翻譯、傳播與跨文化接受
3. 東亞宗教經典與儒釋道思想的互動研究
4. 宗教經典的倫理價值
5. 宗教經典對文明形態與社會實踐的影響
6. 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經典與文明對話展望
7. 其他與主題相關的創新性研究
重要日期
.發表稿提交截止:2025年8月8日
.會議日程公佈:2025年8月11日(會議日前周)
.參會方式:會議全程通過 Zoom 平臺舉辦(會議連結將於日程發佈時通知)。 入選論文作者需準備 15分鐘發言,並參與討論環節。
.其他事項:本次會議不收取任何參會費用及發表酬勞,敬請諒解。 然而,如果您向《東亞宗教文化研究》期刊投稿並通過審核刊登的論文,將獲得一定的稿酬。 誠摯邀請您踴躍投稿。
系統號:
C-100328
2025第六屆臺灣與亞洲電影史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3日至2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67123
內容簡介:
各位學術先進您好:
2025第六屆臺灣與國際研討會今年徵稿共收到27篇論文摘要。每篇業經本屆論文審查小組採匿名審查方式,所有結果並經決選會議確認完畢。完整錄取名單敬請詳見政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程官網。
本屆研討會以「電影中的戰爭,戰爭中的電影」為主題,旨在探討戰爭與電影之間的交互影響。戰爭作為電影中的經典題材,既是歷史與現實的縮影,又是文化表述的重要媒介。我們歡迎研究者從不同學科視角,對戰爭與電影之間的多元關係進行深入分析。
徵求論文主題:
1. 戰爭電影的敘事與視覺風格:如何在銀幕上呈現發生在亞洲的各個戰爭?其敘事結構、影像風格及技術如何影響觀眾對戰爭的理解?
2. 戰爭與國族認同:亞洲與台灣電影如何塑造、強化或質疑戰爭中的國族、種族與政治身份?戰爭電影在不同行業、國家或時期中的意識形態角色。
3. 歷史與記憶的再現:電影作為歷史敘述的工具,如何重新呈現戰爭歷史?電影在重構歷史記憶中的功能與限制。
4. 性別與戰爭電影:戰爭電影中的性別角色,如何呈現男性、女性在戰爭中的經驗與權力關係?是否挑戰或強化既有性別刻板印象?
5. 跨文化比較:不同亞洲國家或地區的戰爭電影有何異同?是否表現出特殊的文化特質或戰爭觀點?
6. 技術與美學創新:戰爭電影如何運用技術手段(如視覺特效、音效、攝影技術等)來表現戰爭場面?其對電影語言和美學的貢獻。
7. 電影與冷戰、後冷戰、新冷戰的相關性研究:從冷戰、後冷戰與當下新冷戰時期的電影活動,特別是亞洲地區在多元對抗形式之下的電影現象研究。
本研討會也關注其他主題並開放徵稿,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題綱:
1. 跨國、跨地區電影合拍與接收分析。
2. 影展與亞洲各國電影產業與市場之關聯研究。
3. 亞洲各種類型電影比較分析研究。
4. 明星、演員的形象流轉與跨國接收情形。
5. 冷戰結構下的電影生產與展映(如:亞洲基金會、亞洲影展、影業自由總會等等)。
6. 電影與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的互動實踐。
7. 電影審查制度研究。
8. 電影中的性別形象研究。
9. 亞洲各國對於電影產業資助研究。
會議主要以中文進行,可用中文或英文發表論文,不設現場翻譯。
正式大會議程將於日後公布於主辦單位官網與臉書專頁。敬請密切注意相關訊息。
系統號:
C-100361
新世代法制史研究新思維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7日(週三)9: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制度與社會研究室、中國法制史學會
聯絡人:
郭小姐,E-mail: instihp@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會議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自由參加,敬請自備午餐。
系統號:
C-100441
ISEAP 2025 Conference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In-person and Virtual (Zoom)] (No. 64, Sec. 2, Zhinan Rd., Wenshan Dist., Taipei City 11605,Taiwan (R.O.C))
主辦單位: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ast Asian Philosophy (ISEAP),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聯絡人:
E-mail: eastasianphilosophy@gmail.com
內容簡介:
The 2025 ISEAP Conference invites submissions on the theme “Progress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This year’s gathering focuses on how East Asi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both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can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rogress in practical philosophy. What does it mean to pursue progress from within these traditions? And how might they offer insight into ongoing global conversations around social reform, ethical responsibility,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justice?
This theme takes inspiration from Progressive Confucianism, a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movement that emphasizes moral development at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levels while directly engaging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world. As articulated by Stephen C. Angle, Progressive Confucianism reinterprets classical ideas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political authority, the rule of law, human rights, gender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It draws on the legacy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which has also influenced the emerging field of Contemporary New Daoism. Much like the Kyoto School in Japan, thes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explore how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can speak meaningfully to modern interpretive contexts: How can they participate in contemporary discourse? How can the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and address the issues of our time? And how can they generate new interpretive momentum for rearticulating classical ideas in present-day terms?
Building on these models, the conference seeks to broaden the conversation beyond Confucianism to engage the full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We welcome perspectives from Daoism, Mohism, Legalism, Buddhism, as well as Korean, Japanese, and other regionally rooted schools of thought. We aim to explore how these rich and varied traditions might offer alternative or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defining and realizing human progress.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how these traditions can inform ethical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today’s world, including issue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identity politics, and social inequality.
Examples of questions that may be explored include:
• In what ways can East Asian traditions contribute to global conversations on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 What role should classical virtues and practices play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civic life?
• Can East Asian thought offer a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systemic injustice 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 How should moral progress be understood and pursu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East Asian philosophy?
• How can East Asian philosophical values be reinterpreted to support gender equality and LGBTQ+ rights?
These questions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is year’s theme and invite scholars to consider how long-standing traditions can speak to contemporary eth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s. We welcome proposals that engage deeply with these and related topics and that open new pathways for thinking about progress through the lens of East Asian philosophy.
For online audience registration, please check again in early August.
Languages: English (preferable), Japanese, Chinese and Korean
Publication: Presented papers will be invited to submit to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Philosophy (published by Springer, peer-reviewed, all in English)
Keynote Speakers:
Professor Heisook Kim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ofessor Stephen C. Angle (Wesleyan University)
Important Dates
Early August, 2025
Release of tentative program
系統號:
C-100365
異人類:他者、邊界與生命處境——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線上會議(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異人類研究計畫、近現代文學研究室
內容簡介:
「異人類」此一新鑄詞的多義性,挑戰認知的常態,探索想像的邊界。此刻世界面臨自然浩劫、資源爭奪、種族仇恨。AI 演算、虛擬實境和生物科技的突破似乎提供解決問題的契機,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危險,要求我們反思人類當前的生存處境。何為人?人與非人的界線何在?決定「界線」如何劃分背後的因素為何?知識、權力、性別、歷史情境如何影響認識論以及關係性倫理的建立?
現當代文學、繪畫、電影,乃至各項藝術創作中,無論嚴肅或通俗,到處充斥著人機合體、變種人、生化人、怪物、異形、喪屍,乃至電腦運算的虛擬物種。回視東亞文化傳統,人與各種「物」(動物、植物、人物、怪物、鬼物)彼此遭遇、混種、附身、離魂、切割,時而敵對時而合體的多樣關係,千姿百態,亦不遑多讓。從古典到現代,不同的是人類為求生存必須探索駕馭的對象從山川鳥獸、外族異類轉向尖端科技,相同的是,無論自然或人造,這些「他物」皆可載舟亦可覆舟,相待合宜時和平共處,甚至和同一體,反之則彼此恐懼傷害,仇視競爭。
中國傳統氣化宇宙論衍生出天與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感通思想;道家內丹修煉背後隱含人體與自然關係;古典文學中的神話系譜和志怪書寫結合宗教信仰,孕育出一整套神魔鬼怪的文化論述與想像——這些皆可視為前現代東亞世界中,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所引發的各種感知紀錄、哲學思考與身體實踐。
從「異」的角度出發,此會議希望探討下列課題:
1、何為「異」?「異」的內涵粗略或可歸納出差異、變異、特異、怪異幾個面向,差異(difference)相對於共性(commonality),變異 (mutation) 對反於恆定(constancy),特異(the extraordinary)對比於凡性(the ordinary),怪異(strange)意味有常態(normality)。然而異/同的界線從來不是絕對。哪些歷史、社會、意識形態因素影響這些界線的變化?異類是否可能成為我族?我族在何種情境下成為異類?
2、「異」人類作為「特異」的人類,在文學、宗教與哲學文本中,如何被描述和討論?其神聖性如何被建構?凡與聖、常與非常之間的關係如何被界定,在何種情況下游移鬆動?
3、「異」人類作為「異於」人類的存在,往往「似」人、「擬」人而非人。文學文本中,鬼靈精怪乃至蠻夷與「正常人」互動的情態多端,關係各異。當中反映何種生存與知識處境?人類與異人類遭遇的過程中,哪些因素影響彼此關係的隔閡、建立或破裂?人與異人之間的倫理如何可能?
4、身體與感官在人與異人的互動關係中如何作用?「異類」的外型如何被描繪,當中蘊含什麼樣的身體觀?「異類」的身體和「常人」如何不同?「異音」如何可能被聆聽、理解?感官、情感經驗與關係的建立如何影響認知變化,是否可能打破僵化的界線轉而強調流動生化的生命體驗?
5、就空間而言,異人類與異境的關係為何?異人類生存於何種空間,或者穿梭於哪些不同維度的空間?文學作品中如何記述人與異人遭遇的情境、氛圍和具體環境,以及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模棱奇詭的過渡狀態?場所與人類內在心理作用如何關聯?
※ 因實體會場座位有限,報名時請詳填姓名(有中文姓名請填中文)及各項必填資料,主辦單位本所保留安排報名者參加實體或線上會議的權利。
※ 為控管線上會議人數,主辦單位保留審核報名的權利。
※ 報名結果將於 8月25日 12:00之後以電子郵件通知。
系統號:
C-100413
第六屆人流與跨境:臺灣、跨境、1945:二戰結束八十週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六屆人流與跨境:臺灣、跨境、1945:二戰結束八十週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9月4日至5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twconf@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 發表人 / 題目 ===
2025.9.4(週四)
📄吳聰敏 / 臺灣戰後初期的經濟統制:1945–1950
📄曾文亮 / 甲午與二戰:兩次戰後臺灣政權轉移問題之比較
📄許雪姬 / 檢舉「漢奸」:戰後政府的台籍戰犯審判
📄何義麟 / 盟軍占領下在日臺灣人的肆應與發展:以薛國樑的貿易活動為中心
📄陳翠蓮 / 1960 年代台獨份子遣返與日本人權運動
📄李盈慧 / 策反行動:戰時華僑游擊隊與臺籍日本兵
📄林正慧 / 二次戰後從中國返台的特務們
2025.9.5(週五)
📄王泰升 / 八十年後對日治臺灣史的反思:歷史經驗、敘事與記憶
📄歐素瑛 / 從蓬萊俱樂部到日僑互助會:戰後初期在臺日本人的結社組織及其活動
📄葉翔太 / 戰後在日臺灣人生活困境與救濟:以神戶華僑總會救濟委員會(1949-1955)為中心
📄鍾淑敏 / 從南方歸來:二戰時臺灣人的參戰與創傷
📄鍾宜庭 / 跨洋又跨戰:戰時與戰後美軍中的台灣人
📄葉亭葶 / 臺灣地位問題與戰後第一代臺灣獨立運動之興起
📄蘇瑤崇 / 從臺灣託管論到日中關係正常化:論戰後(1952-1972)日本對台外交政策思維之變化
備註:
1.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8月21日截止報名。8月26日於網頁公告錄取名單。
2.為響應環保並尊重原創,會議只提供包含議程、議事規則及中文摘要之會議手冊。
3.會議期間,請配戴識別證,以利工作人員辨識。
4.與會者請自備茶杯,現場不提供一次性杯具。
系統號:
C-100447
第三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花蓮慈濟靜思堂(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3號)
主辦單位:
慈濟慈善基金會、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聯絡人: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E-mail: religion@gms.tcu.edu.tw;Tel: 03-8572677轉33211
內容簡介:
由慈濟慈善基金會、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25年第36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謹訂於2025年9月19-21日(五-日)辦理,地點在花蓮慈濟靜思堂、慈濟大學。「臺灣研究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源起於恆清法師於西元1990年(民國79年)發起成立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議,此會議至今年(西元2024年)為止已舉辦了35屆,而會議名稱曾多次變更,包括有「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佛學研究所學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研究所學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等。歷屆聯合發表會成果詳見協作平台。
【活動報名】食宿交通接駁報名(至8/10截止)
團體報名請先下載食宿與接駁車需求表(團體)
報名期限:即日起受理報名至2025年8月10日(日)止。本屆將審核報名資料,以收到本會寄發報名確認通知為準。
系統號:
C-100362
PNC 2025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Meetings: Mind Meets Machine: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AI
標題:
時間:
September 20-22, 2025
地點:
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noi, Vietnam (No. 1 - Lieu Giai - Ba Đinh - Ha Noi)
主辦單位: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VASS),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VASS), 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
聯絡人:
Ophelia Chen (Ms.),Tel: +886-2-26521885 #306,Email: pnc@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It is our great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PNC 2025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Meetings will take place at 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noi, Vietnam, from September 20-22, 2025.
The main theme this year is: Mind Meets Machine: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AI
The technical program of PNC 2025 will include invited keynote speeches, paper presentations, ECAI workshops, and a poster session.
We welcome submissions focusing on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GIS, Digital Humaniti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I, Vietnamese Cultural History,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of Cultural Memory, Pedagogy, Socio-cultural Data, etc.
For more detailed topics of interest, please visit "CFP Announcement" & "CFP Poster."
Important Date
Final Submission (IEEE Camera Ready): Aug. 8th, 2025 (GMT+8)
系統號:
C-100327
「南方歷史人口學研究」研習營暨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25日至26日(週四至週五)9:40-16:20
地點:
中研院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歷史人口研究計畫
聯絡人:
黃先生,(02) 2652-3364;E-mail: hd@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旨:
1. 推廣中央研究院「日治時期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提昇相關研究學者之使用興趣,開展資料庫跨領域應用的可能性。
2. 以國內對日治戶口調查簿有興趣之學者、研究生、及大學部高年級學生為對象,以達推廣、普及之效。
對象:
各大專院校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學、及政治學等,相關領域之研究學者、博碩士、及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學生等。預計招收學員40名。
報名資訊:2025/09/18(四) 17:00報名截止,名額限制40人,於9/19(五) 17:00前寄發錄取通知。
住宿:
大會不會提供住宿,但可幫忙預訂中研院南區學人會館(不確定有足夠房間,若有,會email通知申請者,單人房1300元/晚、雙人房1600元/晚):
1. 24-25日兩晚住宿
2. 24日一晚住宿
3. 25日一晚住宿
4. 備註
系統號:
C-100326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25年會:好勢(hó-sè)
標題:
時間:
2025年9月27日至2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第二綜合大樓(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內容簡介:
「人生在世,好歹照輪;歹勢好勢,攏是一種凡勢」—拍謝少年《歹勢好勢》
根據教育部台語常用詞辭典的條目,「好勢(hó-sè)」有「舒服、舒適」、「事情順利推演」、「行事恰當」等意思。客語之中也有同樣的詞彙「好勢(hoô-shê)」,意思大致相同。早年前來臺灣進行漢人社會田野調查的外國人類學家已留意到「好勢」在日常情境中的使用,例如焦大衛(David K. Jordan)在《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新房子和家裡的新神壇代表一個新的整理完好的局面。一個新的房子是『好勢』(ho-se)的,也就是:乾淨、有秩序、適當、令人感到驕傲的等。」芮馬丁(Emily. M. Ahern)則是在《一個漢人農村的死者信仰》中提到「好勢」是死去祖先在墳墓中的居住條件,有著「風水」、「運勢」的含意,能夠影響生者家人的生命境況。在此可以延伸討論的是,「好勢」指的並非只是一個人生理、物質上的舒適感而已,而是一個更廣大的本體中的存有狀態,且與空間、信仰與社會關係密切相關。在人類學文獻中針對相關概念如「幸福」(happiness)、「安康」(wellbeing)乃至於「善」(good)已多所討論,然而本次年會更強調的是超越「人」的本位,涵納不同物質、環境與力量的複雜感受。「好勢」也許來自「漢人」的宇宙觀框架,但在當今充滿戰爭威脅、國際衝突、生態危機、基本人權受到迫害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問「好勢」是一種特權,還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生命形式或生活計畫?
對「好勢」的探問亦有在地的意義。本次年會舉辦地點清華大學位於新竹市,一向標榜在城市幸福感調查(如天下雜誌的「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中名列前茅,並以打造所謂「安居科技城」為目標。然而,這樣的調查與論述是否能反映新竹科學園區勞動條件的問題、是否有思考面對著都市發展與土地徵收挑戰的地方農民行動、是否有考量都市之中或之外的原民部落以及客庄、是否有納入居處於周遭工業區的東南亞移工社群、以及最重要的,是否有探及新竹超越三百年的歷史深度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的神、鬼、祖先、靈魂?這些提問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意識到「好勢」或「歹勢」絕非單一群體的事,而是多元整體的動態感知。它更像是一種能量的流動(flow),將不同時空的人與非人行動者連結起來。
透過「好勢」我們邀請大家思考以下的主題,但投稿不以之為限:
1、重新思考幸福(happiness)、安康(wellbeing)等經典概念
2、多重權力關係、暴力與衝突之下的生命形式
3、「好勢」作為一種治理手段、發展策略與地方創生技藝
4、回到「好勢」的「初衷」:日常宗教與信仰的探究
5、「好勢」是什麼樣的感受、情感與身體感?
6、如何測量「好勢」?方法論的詰問
7、環境、生態與多物種的相處
8、新科技與人工智慧是否能創造新的「好勢ê生活」
9、拍謝少年:「好勢」如何透過音樂、藝術行動展演出來
10、「好勢多」:資本主義與經濟活動的利多利空
徵稿類型
單篇論文(paper)
300-500 字的論文摘要,3-5 個關鍵字。
自行籌組之場次(panel)
至少 3 篇,籌組人需簡要說明主題,並附上各篇論文之 300-500 字摘要、3-5 個關鍵字,以及邀請至少一名評論人。
論壇(roundtable)
人數:至少 4 人
一篇 300-500 字論壇摘要說明討論主題,3-5 個關鍵字。
海報(poster)
一篇300-500字的海報摘要說明,3-5個關鍵字。作者須在現場與與會者交流。
*論文發表(含單篇論文、海報、或加入自組之場次)每人限投一篇。發表人、籌組人、主持人、引言人、評論人需於年會舉辦前完成會議註冊。
重要時程
一般報名日期:7月1日至8月31日
論文繳交日期:9月20日
系統號:
C-100324
第二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
標題:
第二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
時間:
2025年9月27至2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玄奘大學慈雲廳(新竹市香山區玄奘路48號)
主辦單位:
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慈濟慈善基金會、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弘誓文教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
聯絡人:
Tel: (03)4987325,E-mail: hong.shi@msa.hinet.net
內容簡介:
主旨:為促進「人間佛教」理念之弘揚與印順學之研究,爰主辦第二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本次會議主題:「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 」。
本次學術會議子題:
1. 動物倫理的哲學討論
2. 當代佛教護生行動
3. 印順學與人間佛教
本次學術會議內容:
1. 新書發表:彼得•辛格教授(Prof. Peter Singer):《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Animal Liberation Now 中文版
2. 論文發表
3. 圓桌論壇:
第一場:倫理學者與佛教學者的對話(針對彼得•辛格與昭慧法師合著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進行深度哲學討論)
第二場:動物倫理的哲學討論(針對彼得•辛格新書Animal Liberation Now進行討論)
4. 青年論壇
系統號:
C-100325
2025扶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8日至12日(週三至週日)
地點:
北港武德宮及政治大學(雲林縣北港鎮華勝路330號、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北港武德宮、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cscrnccu@gmail.com
內容簡介:
【錄取公告|2025扶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感謝各界學者踴躍投稿,《2025扶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結果現已公布。本次錄取論文涵蓋歐美、日本、中港台等地各領域專家學者稿件,將國際與跨域視野中的扶鸞研究帶到政大與北港武德宮相互激盪,想比精彩可期。
北港武德宮為當代臺灣扶鸞文化最具指標性的宮廟之一,迄今仍每個月進行常態性扶鸞儀式約15天,已累積近10萬篇鸞文資料,內容豐富多元。有鑑於此,北港武德宮與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攜手合作 ,於2022年起邀集國內外學者組成研究團隊投入扶鸞文化研究 ,對北港武德宮仍未公諸於世的第一手鸞文資料進行整理彙編、分類解題與主題研究,成果豐碩。政大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與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也於2024年首次合作使用武德宮豐富的典藏資料舉辦元宇宙策展競賽,首度將扶鸞文化 、道教儀式與元宇宙策展進行連結。 近年來國際學界也不約而同聚焦扶鸞研究,自2021-2023連續出版三本關於扶鸞的新書與論文集。有鑑於此,北港武德宮、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大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與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PSL擬於2025年合作擴大舉辦「扶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公開徵稿,建議探討(但不限於)以下議題:
1. 歷史與當代鸞文資料蒐集與數位資料庫
2. 國際扶鸞專題研究
3. 東亞扶鸞文化比較研究
4. 臺灣扶鸞文化與社會政經發展
5. 臺灣扶鸞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
6. 扶鸞新世代:文創、AI、元宇宙
9月15日前提交全文
系統號:
C-100323
第七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18至19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2025cmcs@gmail.com
內容簡介:
縱觀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例如中美兩個大國的全面競爭關係和地緣政治的衝突增加、國際秩序從單極走向多極、經濟保護主義逐漸盛行和去美元化的趨勢,以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對人文社會帶來的影響,都 成為學界高度重視的研究議題。作為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群體之一,各地華人和華人社群應該採取何種應變措施或調整來應對這些衝擊,在變局中重新定位華人社群與本國和世界的關係,對華人社群在未來的發展中是否能夠佔據先機至關重要。因此,本屆的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主題設定為「21世紀新時代變局下的華人社會:回顧與展望」,為各地的華人研究學者提供一個集思廣益和相互交流的平臺,為華人社群未來的50年進行把脈。
大會將組織委員會進行摘要審查,預計於五月中旬公告錄取名單。
徵稿對象:國內外大專院校或相關研究單位之在職或退休學者、博士班研究生。
會議子題:
1、中美國際競爭對各地華人社群身分認同之影響。
2、各國華商對中美經濟衝突所採取的應變措施或調整。
3、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對文學、人文學與華人研究的影響。
4、21世紀全球華人文化媒介之生產、傳播與挑戰。
5、新時代變局下的馬來西亞、東南亞華人社會與台灣的交流與互動。
6、人口移動與華人新移民研究。
7、其他全球華人社群與文化相關之研究論題。
系統號:
C-100322
2025第27屆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十字路口的東南亞:全球變局與展望
標題:
2025第27屆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十字路口的東南亞:全球變局與展望
時間:
2025年10月23日至24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東海大學茂榜廳(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臺灣東南亞學會
聯絡人:
曾孟揚、劉姵杉,Tel: +886-2-2700-2367 #26、+886-908768-055;E-mail: twseacon2025@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自1999年由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創始,歷經27屆發展,已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之東南亞學術年度會議。自2016年以來,年會更積極邁向國際化,促進我國與區域鄰國之學術對話與實質交流。2025年大會,除紀念東南亞學會創會二十年與研討會歷史傳承外,將聚焦美國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所引發的全球格局變動,對於印太戰略轉向、地緣對抗與區域動態所可能帶來的衝擊,特以「十字路口的東南亞:全球變局與展望」為主題,廣邀各界參與探討。
研討會相關議題與方向:
1. 區域研究方法論(Methodologies of Area Studies on Southeast Asia);
2. 變局下的東南亞史與區域研究(Area studies and th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at multiple critical junctures);
3. 東南亞國際關係、地緣政治與政策(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eo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in Southeast Asia);
4. 變局中的跨界族群政治與認同(Cross-border Ethnic Politics and Identities at crossroad);
5. 跨國主義與區域共同體(Transnationalism and Regional community);
6. 華人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與跨國連結(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Political Economy and cross-border networks);
7. 東南亞宗教與信仰(Southeast Asian Religions);
8. 東南亞文學、藝術與表演文化(Southeast Asian Literature, Arts and Performances);
9. 臺灣與東南亞的關係:回顧與前瞻(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in review);
10. 東南亞的民主與政治發展(Democracy and Political Developement in Southeast Asia);
11. 科技、能源、氣候、與永續發展在東南亞(technology, energy,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12. 「川普2.0」、印太戰略與東南亞(Trump 2.0, Indo-Pacific strategies and Southeast Asia)。
13. 東南亞的中國因素: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The China factor in Southeast Asia)。
14. 自組場次(與本會議主旨議題相符)
系統號:
C-100321
2025年臺灣文學學會年會:臺灣文學的世變與創生:多語文、後人類與新文體
標題:
2025年臺灣文學學會年會:臺灣文學的世變與創生:多語文、後人類與新文體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週六)
地點:
真理大學(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
主辦單位:
臺灣文學學會、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
聯絡人:
E-mail: twla161030@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年度主題,發想自臺灣文學書寫正在面臨變化中的各種時代現象:
多族群語文
臺灣擁有豐富多元的族群與語言書寫景觀,涵蓋國語、台語/閩南語/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與原住民族語。面對這些語言名稱,我們是否認同其稱謂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如何詮釋、推動臺灣語言多樣性的合理命名與其文化地位?這些語言該如何進入文學與日常書寫的織構之中?當它們真正進入書寫實踐,將引發哪些文化意義與社會影響?這些提問牽涉的不僅是語文的選擇與呈現,更是一種關乎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後殖民思考。對臺語族群而言,此為一種文化解殖的嘗試,然而對原住民族群而言,卻仍深陷殖民經驗的延續與再生。這些語文問題的探討,不僅重要,更值得我們嚴肅面對。
AI代位日常化
語文的使用方式,正面臨劇烈變動。策展與導覽的需求創造出嶄新的文體型態,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讀書漸漸轉變為檢索(reading/indexing);視覺設計與影像製作則改變了知識的傳遞形式與文字的功能。隨著旅行方式與傳播工具的演進,有聲書逐漸成為閱讀的新選項,挑戰紙本閱讀的地位。然而,所有媒介的影響力皆不及AI的迅猛發展所帶來的衝擊。多族群語文與AI人機協作的交織書寫,正在推動文體異變的常態化,甚至預示著語文學的一場深層革命。這將帶來創作的困境,抑或創作的新生?或許,我們應當說,這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深思。
後人類思潮
「後人類」(posthuman)是一個關注科技迅速發展下,人類身體與心智如何被重塑的觀念。這一思潮已廣泛滲透至哲學、文學、社會科學與生命科學等領域,其核心在於超越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視角,重新思索人類的本質,以及人類與科技、自然甚至非生命物之間的多重關係。科幻小說與數位詩等新型態文體的興起,便展現出後人類思潮如何影響文學創作中的人物建構、情節編排與價值觀重塑。因此,探索文學如何反映、詮釋或回應人類與科技共存的生活模式與倫理課題,已成為後人類文學的核心關懷。
因此,本年度以「臺灣文學的世變與創生:多語文、後人類與新文體」為核心,提出以下子題公開徵稿:
1.揭示文學史經典作品的使用語言,增進學界對臺灣多語及混語現象的研究,呈現此現象的歷史脈絡。
2.檢視AI、導覽、策展、語文多樣性與臺灣文學創作。
3.展開文學、電影、音樂、戲劇等跨媒介混雜的思考與對話。
4.重新思考族群臺灣的殖民與後殖民。
5.「國語」出現的歷史脈絡及當代應用:從標準語到混語。
6.臺灣影視的語言分類與語言混雜:例如,臺語、客語、原住民電視臺的創設脈絡及其語言使用。
7.新文類的多重性與學術倫理:策展、導覽、流行歌曲、民謠、傳統戲曲的混語現象與當代化。
8.臺灣文學的類型跨界,例如:寫實主義與魔幻主義、輕小說與歷史小說、言情小說與歷史小說、新住民文學與自傳,或其他組合。
9.臺灣日治時期日文作家作品之翻譯。
10.臺文系所之教學研究如何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AI、AI學術倫理。
11.其他臺灣文學相關議題。
來稿注意事項
1.「全文」截稿日期暫訂於2025年8月31日,字數請盡量控制於2000-3000字(不含註解、參考文獻),研究構想或成果請於發表簡報裡完整呈現,以利現場討論。若確需更多字數,請切勿超過7000字。
2.本會議不另贈稿酬,論文發表期間之住宿、交通,由發表人自理,主辦單位恕不代予安排。
系統號:
C-100363
古典新詮,敷教明倫——第十七屆中國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24日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中國訓詁學會
聯絡人:
林秘書,E-mail: xungu2023@gmail.com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
1.紀念語文教學引領者許學仁教授相關議題
2.訓詁與字辭典相關議題
3.歷代訓詁與訓詁學史相關研究
4.訓詁與語文教學相關論題
5.其他與訓詁相關議題
聯絡處:中國訓詁學會祕書處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理事長:巫俊勳 e-mail:wucs@gms.ndhu.edu.tw
秘書長:許文獻 e-mail:ncch666@tea.ntue.edu.tw
秘書:林育葆 e-mail:xungu2023@gmail.com
系統號:
C-100320
第二十六屆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華語文教學系、臺灣語言學學會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世說新語——探語言的蛻變與多元發展
會議形式:包含主題演講、特邀演講、工作坊、論文發表
會議討論議題:(會議包含但不限以下子題)
功能與認知語言學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形式語言學 Formal Linguistics
社會語言學 Sociolinguistics
語用學與言談分析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心理與神經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and Neurolinguistics
語料庫語言學 Corpus Linguistics
歷史語言學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南島語語言學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地理語言學 Geographical Linguistics
語言習得與語言教學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本會學術審議小組將邀請學者以匿名方式審查論文摘要,於2025年7月中旬以電子郵件個別通知審查結果,並於2025年8月中旬繳交全文。論文獲研討會接受發表後,請務必完成報名、繳費手續,否將不納入研討會議程。
系統號:
C-100318
中國政治學會2025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東海大學茂榜廳(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中國政治學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聯絡人:
E-mail: capstaipei28@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會2025年會論文摘要錄取結果已公布,感謝諸位學術先進踴躍投稿及參與。
本次年會以「川普新政與美中臺新變局」為主題,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共同主辦,旨在匯聚國內、東亞及國際政治學研究學者,從多元視角探討個人、社群、國家與國際社會的未來發展,為政治學研究開創新局,並為國家社會提供政策建言。
本次年會除鼓勵政治學既有議題之研究發表外,特別著重以下與年會主題相關之議題:
新舊冷戰的國際政經局勢與治理戰略
我國民主治理實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憲政發展的危機、風險和轉機
能源、氣候、科技變遷與永續政治發展議題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或公共治理
公民社會、公共價值與公共利益
政治哲學與當代政治哲學思潮轉變
民主與選舉之制度設計、實際運行、理論演化
社群媒體、政治傳播、族群政治與民粹主義
比較政府、比較威權政體
國際關係理論與外交政策理論的回顧與前瞻
國際政治與國際經貿變遷
國際法規與公共法制之發展與挑戰(含行政法、公共事務相關法規等)
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研究
海外華人政治社群變遷、僑務研究
區域研究(含亞洲、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北極地區)
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含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研究與應用)
自組場次、以及其他符合年會主旨議題
徵稿時程
註冊費繳交期限:2025年8 月15日(五)17:00
全文截稿期限:2025年9月30日(二)17:00
系統號:
C-100319
第三十四屆詩學會議——古典小說的形構與觀照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下旬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4)7232105轉2605
內容簡介:
▲會議資訊
會議時間:2025年10月下旬(暫定)
▲徵稿期程
論文全文截稿:2025年8月29日。
▲徵稿對象
敬邀國內外中文領域相關專長之大專院校專兼任教師、研究人員與博士生來函投稿。
論文發表為單一作者,每位以一篇為限。
▲摘要與論文格式
摘要請依國文系網站之「會議論文摘要暨報名表」填寫,字數以500-600字為限(不含題目、關鍵詞)。
論文全文包含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全文、當頁註與參考文獻,字數建議以25000字為限。
論文全文撰稿格式請參照中研院文哲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來稿請以A4頁面、新細明體12級字橫式書寫,並以Word檔(.doc或.docx)寄出。
▲收件方式
請依上述期程,將電子檔寄至:church0707@gmail.com(國文學系 盧世達老師)
相關詳情請關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官方網站,亦歡迎致電系辦詢問。
國文學系官方網站:https://chinese.ncue.edu.tw/
國文學系電話:(04)7232105轉2605
▲會議主旨
本次會議以「古典小說的形構與觀照」為主題,期望廣納古典小說研究的多元視野,並深化相關議題的探究與推廣。從「形構」的角度來說,小說如何製作∕生產?如何書寫、編輯與出版?以何種形式承載知識與記憶?故事如何被敘述?乃至「小說」作為一種觀念或體式,亦可思考在古典文學的流變之間如何被形塑與理解。而從「觀照」的面向來看,小說藉由敘事表達觀點、寄託情志,對於自我、群體以及世界各有多元的關懷,或展現獨特的詩性內涵與文化意義,其旅行的軌跡已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不僅走向「經典化」,更邁入後經典的時代,反覆地被再製、轉譯與重寫。會議規劃四個關鍵子題作為徵稿的方向,期望涵蓋上述範圍,誠摯邀請國內外學者、博士生蒞臨分享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討並開展古典小說研究的嶄新路徑。
▲論文子題
1. 古典小說的敘事策略與詩性內涵
2. 古典小說的現實關懷與文化意義
3. 古典小說的文本生產與知識建構
4. 古典小說的當代轉譯與新創改編
系統號:
C-100317
第七屆《群書治要》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演講廳、中文系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E-mail: nckuconf@gmail.com
內容簡介:
徵稿主題:凡涉及《群書治要》相關議題,皆歡迎投稿。
系統號:
C-100316
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週四至週日)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漢傳禪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mst@chibs.edu.tw
內容簡介:
徵稿說明:亞洲佛教的歷史演進與思想文化在過去二十年有了不可輕忽的發展, 近十年漢傳佛教跨領域的研究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教育也逐漸看到影響力。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曾指出:「我的願望是維繫漢傳佛教慧命,期竭盡棉力,從國外引進新的學術成果、研究風氣、教育制度及其教學方法等,以玆我國佛教也能趕上國際佛教的潮流。」在慶祝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四十五週年之際,擴大舉辦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歡迎學界先進分享關於漢傳佛教研究關連的新文獻、新觀點、新方法,不論是哲學思想、文化歷史、語言文獻及經典注釋,都值得重新探究。學術深度的研析,是闡發漢傳佛教思想底蘊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期待學界先進的參與,開啟「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新的一頁。
研討主題: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徵稿範圍:
• 新出佛教文獻
• 禪的世界/世界的禪
• 亞洲佛教的思想、文化、歷史、實踐
• 大乘佛教思想與社會實踐
• 《金剛經》詮釋史
• 當代漢傳佛教教育之回顧與省思
Conference Sub-Themes:
• New Literature of Buddhism
• The World of Zen / Zen of the World
• Asian Buddhism Thought, Culture, History and Practice
• Mahayana Buddhist Thought and Social Practice
• The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Buddhist Education
截止日期:
論文全文截止日:2025年9月30日(逾期以棄權論)。
Deadline:
Submission of completed papers:September 30, 2025. Submission after the due date will not be considered and will be taken as a withdrawal.
系統號:
C-100315
カルチュラル・タイフーン2025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8日至9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Typhoon
內容簡介:
【大會主題與大會宣言】
交風 Typhoons
叉颱 Entwined
【公開徵件】
我們公開徵求來自臺灣、日本與世界各地投稿者的提案,包括:
個人發表
小組發表
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如個展、擺攤、工作坊、創意活動等)
歡迎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Typhoon(文化研究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會員與非會員投稿。無論您是否為本會會員,或是首次參與,我們皆歡迎您的投稿與參與!非會員如獲接受,須繳交報告註冊費。詳見研討會官方網站「報名資格與費用」。
發表形式:
主題座談:於現場進行,並提供會後登記購票限時觀看
個人發表/小組發表/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請親自到場發表
※每人限擇一種形式投稿(個人發表或小組發表)。
※發表時段由執行委員會安排,恕不接受時段指定。
【投稿方式】
個人發表:https://forms.gle/QKssi4T1Q3C2Rcy57
小組發表:https://forms.gle/7H8ZQeY5d1kKi9Ud9
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https://forms.gle/ixzQkyZcEqQGHsvV8
【發表時間限制】
個人發表:每人20分鐘發表,另設綜合討論時間
小組發表:每組90分鐘(含綜合討論時間)
※時間可能依實際安排略作調整。
【重要時程】
2025年8月31日 完整時程表公開
2025年11月8日、9日研討會舉辦日
【連絡方式】
*個人與小組發表:apply.cultural.typhoon@gmail.com
*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 booth.cultural.typhoon@gmail.com
【參加費用/線上票券費用】
將於日後另行公告。
〈參考:研討會官方網站會員類別說明〉
系統號:
C-100314
第十一屆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4日(週五)
地點: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
E-mail: 2025nptucl@gmail.com
內容簡介:
會議宗旨:自明代中葉迄今,政治之良窳,朝代之興替,雖與曩昔無異,然傳統思維之延續,新潮學風之浸漸,國故舊學之振拔,經世致用之倡導,迭相呼應,彼此激盪,固本營末,開枝散葉,實亦燦然可觀。故本研討會之舉辦,乃所以遵循傳統,接合現代,冀由廣泛之研討,期能上遡其源,下通其變,並探尋此一時期新舊風潮交融之樣貌。
徵稿主題:舉凡有關近現代經史、思想、文學、語言之論文,皆所歡迎。尤其歡迎關於探討或運用數位工具輔助研究之論文。
徵稿對象:國內外各大學校院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及博士生。
徵稿辦法:
通過審查者,請於2025年9月7日(星期日)前,將全文電子檔(DOCX與PDF)繳交至屏東大學中文系:2025nptucl@gmail.com。
如有任何疑問,請以下列方式聯絡:聯絡電話:(886-8)7663800轉35201(林小姐),或轉33359(嚴立模老師)。
系統號:
C-100313
第2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文學作為抵抗:文本想像與記憶建構中的臺灣
標題:
第2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文學作為抵抗:文本想像與記憶建構中的臺灣
時間:
2025年11月21日至2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我們歡迎但不限於以下主題的投稿:
🔹臺灣文學中的殖民與後殖民抵抗
🔹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的文學書寫
🔹原住民文學作為文化保存與抵抗
🔹臺灣文學中的女性書寫與性別抵抗
🔹語言政治與語言抵抗
🔹環境文學與生態批評作為抵抗
🔹數位文學與新型態的文學抵抗
🔹翻譯作為抵抗與文化保存
🔹離散文學與跨國的抵抗形式
🎈理論架構
論文可援引但不限於以下理論框架:
🔹後殖民理論在臺灣脈絡的應用
🔹文化記憶研究
🔹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
🔹新歷史主義與文化唯物論
🔹批判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
🔹原住民批判理論
🔹女性主義與性別理論
🔹數位人文與新媒體理論
🔹生態批評與環境人文
🎈投稿須知
🔹摘要字數:500字
🔹全文字數:10,000-15,000字
🔹使用語言:華文、臺文或英文
🕛錄取通知日期:2025年8月20日
🕛全文繳交日期:2025年11月1日
系統號:
C-100366
全球巨變下的民主與正義:臺灣哲學學會2025年暨創會卅年學術研討會
標題:
全球巨變下的民主與正義:臺灣哲學學會2025年暨創會卅年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11月21日至2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灣哲學學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聯絡人:
臺灣哲學學會執行秘書,E-mail: tpa.staff1@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灣哲學學會訂於2025年11月21、22日(星期五、六),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召開創會卅年學術研討會。在學術研討會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哲學家將一同從多元的角度深入探索哲學問題,發表近年高品質研究的成果。本屆主題謹訂為:全球巨變下的民主與正義。
本次研討會除歡迎發表各領域最新研究的學術論文外,也非常歡迎有相同研究興趣的學者組織分組論文計劃(panel discussion)。希望透過「評論人制度」等規劃,讓發表人可以獲得更多的回饋,進而激發本會會員之間跨領域的研究興趣。
一、徵稿原則及對象:
(一)學術論文:
1. 須為本會個人會員。
2. 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於學術機構內擔任專職,並願意成為本會會員者。
(二)分組論文計劃(panel discussion):
符合前述資格且有分組構想者,請提出計劃說明書,簡述分組主題、召集人、參與成員及預計發表的各篇論文摘要。
(三)研究生論文:
就讀於國內外大學已立案之大學碩、博士班之研究生,但不限哲學系。惟論文應具哲學性,並獲指導教授之推薦。(請指導教授於紙本大綱上
簽名,以表示願意支持該論文之完成。)
二、申請及綜理過程:
(一)繳交論文題目、大綱或計劃說明書:
1. 報名者請於2025年8月11日前以電子檔(MS-Word)之方式提供論文大綱或計劃說明書(其中研究生須另以郵遞或email簽名電子檔方式提出具有指導教授親簽之大綱)。
(二)大綱審查:本會將於10月中旬,以電郵個別知會審查結果。
(三)協助事項:接獲本會審查通過通知後,
1. 請發表人協助邀請評論人(須為本會個人會員)。
2. 本學會經費來自會員贊助,為提供參與年會之會員更好的服務,今後年會將比照國內其他學會之通行做法,請參與論文發表之會員繳交會費(詳細資訊請參臺灣哲學學會官網)。※ 繳費方式:年會當天現場繳交
(四)繳交完稿:請於2025年11月8日前繳交論文完稿(以五千字至一萬二千字為原則)。
(五)備註:
1. 大綱字數,中文約以500字、英文約以300字為限。
2. 論文全文繳交請寄至 tpa.staff1@gmail.com,本會將以PDF格式上傳至年會網站專區,提供讀者下載,會議當天不再印發論文。敬請發表人切勿遲延交稿,以便評論者及與會者有充分時間預先閱讀與準備。
臺灣哲學學會誠摯地敬邀您參與發表及討論,也非常歡迎未投稿但有興趣者與會者報名。
如有未竟事項或其他寶貴建議,煩請 賜函指教。
系統號:
C-100311
流變與重構:千禧年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作家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週六)
地點:
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劉淑貞副教授,Tel: 04-23590121#31107 ,E-mail: thuchinese113@thu.edu.tw
內容簡介:
2025年乃是臺灣文學進入21世紀後的第二十五年。在跨越了千禧年的界線之後,臺灣文學挾九0年代解嚴後的政治能量與解構思潮,歷經兩次大疫、多次政黨輪替、性別與身分政治運動、網路社群與資訊戰的崛起……皆衝擊並擴充了「臺灣」這一詞彙的內涵與邊界,進而改寫了「臺灣文學」的既有定義與本質。本次會議有鑑於臺灣文學場域在進入千禧年後,歷經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解構、建構與重構的過程,其所累積的理論資源與議題文本亟待整合與詮釋。千禧年後,隨著網路社群的逐步興起,以及臺灣意識的日趨抬頭,「臺灣」符號在文學場域亦歷經了自身的流變與演繹。而千禧世代作家(1980、1990年代出生)的崛起,亦在這二十五年間,重寫了臺灣文學的全新景觀,包括性別、政治、身分與自然書寫等議題。本會議將放眼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臺灣文學,聚焦千禧年後二十五年來臺灣文壇所關注的幾個重要子題,包括「臺灣」符號的流變與重構、千禧世代書寫、身體政治的當代演繹、非虛構、自然書寫、新鄉土寫作等等。會中將採徵集論文稿件與邀請學者,進行會議論文發表,並安排作家論壇的討論,期能藉此為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二十五年勾勒版圖與輪廓。
徵文主題:
1.千禧年來臺灣文學的多元視野
2.千禧年來「臺灣」符號的流變與重構
3.當代臺灣文學研究
4.臺灣文學與世界性
5.其他與本會議主題相關之論文
會議語言:中文
論文完稿收件日期:2025年10月10日
系統號:
C-100312
破與立:中文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臺灣中文學會年會徵稿
標題:
破與立:中文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臺灣中文學會年會徵稿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本次研討會聚焦於中文學術研究與教學議題,旨在掌握學術發展跨世代的動態趨勢,回顧並省思當前的研究方法與論述框架,進一步形構回應與對話的可能。本次研討會希冀為中文學門在全球化脈絡中的發展注入新的思維與行動路徑。會議主題涵蓋中文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批判方法的實踐轉向,以及教學現場的理論與實務對話,並強調中文學術與教學間的交織與互動。藉此,探索中文學門於當代世界中的定位與可能性。
系統號:
C-100310
寬容與正義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輔仁大學卓傽樓4樓聖保祿廳(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輔仁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全球化秩序的崩潰與世界局勢和地緣政治變得動盪不安:戰爭持續不斷、南北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全球暖化、數據監控與病毒株的極端變異等天災人禍,都是造成世界社會不寬容、不公正、殘酷、不道德,甚至對人性尊嚴和對虔誠的人的侮辱。為了具體實踐《聯合國憲章》所欲彰顯的寬容與正義精神,199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期許世界公民面對豐富多彩的不同宗教、文化、思想表達形式以及行為模式採取尊重、接納、欣賞的公正態度與實踐。然而,當代關於寬容的論述(無論涉及在宗教上的寬容,在道德上的尊重,在倫理上排除不寬容,在知識上澄清宗教真理的相對化,或在國家理論上確保通過寬容達至和平等)不再是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或宗教的寬容,而是進一步轉化成社會與政治性的寬容概念。寬容已經被理解為透過社會與政治的包容來伸張正義,以及平衡政治上的不對稱關係。
沒有人想生活在一個正義或寬容都被剝奪的社會,唯有人們彼此尊重與寬容,方能和平共處,進而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規範與原則,方能建構一個公正的社會。可見,當代的寬容概念已經成為一種規範性的概念,與正義理念有著密切的內在構成性關係,即:寬容既以正義為基礎,正義為寬容提供了理由,同時寬容也受到正義的限制,因為正義被視為決定人們應寬容什麼、不應寬容什麼的標準。另一方面,寬容的社會是建立公正社會的基礎。不過寬容與正義都是具有高度詮釋性的概念:有人將寬容視為一種德行或美德;有人讚賞寬容是真正人性本質、最高文化的標誌,是自信,有教養,有風骨的態度或實踐;也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傲慢、權威與以上對下的壓迫性態度,意謂著對他者的一種羞辱或侮辱。不同的寬容概念的詮釋與理解,會涉及到不同正義原則的建構,可見重建當代寬容與正義的概念具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基於上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與輔大哲學系擬於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假輔仁大學卓傽樓4樓聖保祿廳共同主辦《寬容與正義學術研討會》(Conference on Toleration and Justice),擬邀請已經取得博士學位、在學術研究單位服務的研究員,與教學單位任職的學界先進,還有具有研究潛力的博士班研究生(投稿時請附上指導教授的推薦信),針對下列會議子題提出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
論文全文繳交日期:投稿人請於2025年11月10日前繳交論文完稿。
會議子題如下:
(1) 文化與社會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2) 神學與宗教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3) 法律與政治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4) 科技與生態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5) 跨文化領域關於寬容與正義的討論。
(6) 中、西哲學關於寬容與正義相關問題。
系統號:
C-100309
2025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極化世界中的政治變遷
標題:
2025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極化世界中的政治變遷
時間:
2025年11月29日至30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政治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聯絡人:
E-mail: tpsa2025112930@gmail.com
內容簡介:
各位學術先進道鑒:
2025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活動已熱烈展開,摘要徵稿日期,至2025年8月3日(星期日),本次臺灣政治學會年會以「極化世界中的政治變遷(Political Changes in a Polarized World)」為核心主題,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共同主辦,熱烈邀請國內外政治學者參與。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進入第二任期,其國內、外政策的轉變對美國國內政治結構以及國際秩序帶來了衝擊與挑戰。本次研討會將探討近年各國民粹主義的崛起、政治極化的深化,及其對全球政治秩序與治理模式的影響,今年研討會重點亦將檢視川普主義的長期效應、美國國內與外交政策的變動,以及在高度極化社會中的民主治理課題。
研討會將聚焦分析川普主義對於美國國內與世界各國所產生的政治效果,包括其如何重塑政黨競爭、公民參與和選民投票行為等面向,並討論這些現象如何與國際局勢變遷相互影響。我們將深入探討民粹主義的廣泛效應,如何在高度極化的全球秩序下影響民主制度的穩定性以及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同時也將分析川普外交政策如何牽動世界政治格局。
本次研討會亦規劃探討國際治理面臨的新挑戰,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影響下,各國政府如何透過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來應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動。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不僅影響美國國內的社會結構,也帶動了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這些議題將在研討會中深入分析與探討。
我們期望藉由本次研討會的學術交流,為與會者提供深入理解川普第二任期及其對全球政治影響的平台,並對臺灣政治發展提供具體且有價值的建議。我們誠摯邀請各界人士參與,分享經驗與洞見,將學術研究與全球政治變遷中的現實挑戰緊密結合,實現更具應用價值的成果。徵稿詳情請參閱附件。
本次會議文章主題不拘,以政治學領域為主但也歡迎其他學科來稿,敬請國內外學界人士共襄盛舉。
|徵稿時程規劃|
論文摘要截稿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2025年8月3日(日)
摘要審查公告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2025年8月18日(一)
註冊費繳交期限Registration deadline:2025年10月20日(一)
全文截稿期限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2025年10月20日(一)
|投稿須知|
有意發表論文者
1.請於2025年8月3日前填寫本研討會投稿表單提交相關資訊。
2.請填寫下列論文投稿摘要檔案,並於2025年8月3日前電郵至:tpsa2025112930@gmail.com。
3.本會將於2025年8月18日公告審查結果,論文全文則以不超過20,000字為原則,撰稿格式以《臺灣政治學刊》撰稿體例為準。
系統號:
C-100308
2025第十三屆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6日(週六)
地點:
本次活動採線上會議進行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 2356-0758, E-mail: huayenyoung@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以「華嚴學」為主題,廣邀大專院校或佛學研究所,已畢業或在學、專攻華嚴領域的碩博士生發表論文。藉由研討會促進華嚴學的學術交流與推廣,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培養更多華嚴學者。
申請資格:
在學研究生: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在學研究生。
已畢業研究生:45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已畢業之研究生。
◎本單位保留部分發表名額予「華嚴蓮社大專學生佛學慈孝獎學金」得獎者。
研討會議主題:
(一) 華嚴經論教義研究
(二) 華嚴歷史文獻
(三) 華嚴哲學思想當代詮釋
(四) 華嚴與藝術文學連結
(五) 華嚴跨域研究(學院開設有「華嚴學跨領域研究培訓課程」,歡迎有興趣者參與)
徵稿辦法:
(一) 截稿期限及結果公告:截稿日期為2025年9月10日(三)。經審查後,將於10月1日(三)公告審查結果。投稿時請填妥「2025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投稿資料表」,連同論文全文WORD檔及PDF檔於上述截稿日期前E-mail 至:huayenyoung@huayen.org.tw。(註:請一律以繁體中文繕打,撰稿格式請上華嚴專宗學院網站下載「國際華嚴研究中心論文撰寫體例」。)
(二) 已畢業研究生附上指導教授推薦函為佳。
本徵稿啟事內容若有修訂,請以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公告為主。
系統號:
C-100307
第21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1日(週四)
地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大樓1樓3103教室(暫定)
主辦單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7-7172930轉2511,E-mail: nknujingxue@gmail.com
內容簡介:
徵稿對象:舉凡在學研究生或已畢業之碩(博)士者,具以上任一條件,均符合報名資格。
投稿內容:以經學研究為主或與儒家、道家經典相關者。
徵稿日期:公告徵稿即日起至114年8月27日(星期三)下午5時截止(報名表單戳記為憑)。
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
報名流程:(詳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官網)
1. 完成線上報名表單。
2. 論文全文電子檔(word及pdf檔各一份);著作暨研討會錄影(音)及檔案公開傳輸與複製授權同意書寄至nknujingxue@gmail.com「第21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信件主旨格式請如「學校_系所_姓名_論文題目」。
著作暨研討會錄影(音)及檔案公開傳輸與複製授權同意書(務必親簽後拍照【jpg、pdf檔皆可】連同論文電子檔mail至nknujingxue@gmail.com,以免無法進入審查程序。)
投稿稿件以未公開發表者為限,每人限投一篇。
稿件以線上報名表單戳記為憑,始完成報名程序。如未依規定線上填寫報名表件或寄送論文電子檔,視為未完成報名。
錄取通知:
1. 本研討會邀請大專院校具有學術專長的專家學者對發表之論文作審查並進行特約講評。
2. 論文經審查決議是否錄取,預定於114年9月24日(星期三)前公告錄取名單。
聯絡方式及投稿信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21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投稿信箱:nknujingxue@gmail.com
系統號:
C-100306
202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0日至12日(週三至週五)9:00-18: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簡先生,886-2-2782-9555#361;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會自2025年2月10日開始徵稿,至2025年5月1日報名截止,共收到66組論文組和229篇個別論文報名。 經本屆委員會依報名資料進行評選與討論,及考量會務籌辦所能許可之最大能量,挑選出40組論文組和45篇個別論文。其中遺珠之憾誠請見諒,謹此感謝各方學界先進支持。
注意事項:
1. 同一發表人僅限出席一場 panel 組;若發表人擔任另一panel組之主持人、評論人則不在此限。
2. 視訊與會發表僅限海外學者,論文發表人可預錄發表內容,事先提交大會雲端網址,影片格式限 MP4。
3. 視訊服務,僅限有視訊與會的場次,其他場次不提供。視訊連結只對視訊發表人開放。
4. 會議論文閱讀權限只對議程學者(主持、發表、評論)開放。發表人若此屆未向大會提交論文,下屆報名時將列入評量是否接受。
5. 語言 :中文、英文
重要時間
論文繳交截止日:2025. 11. 10.
系統號:
C-100305
2025第十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AI時代與宗教傳播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9至21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高雄佛光山寺(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聯絡人: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知瑞法師,電話:+886-7-6561921分機2504;E-mail: institute@fgsihb.org
內容簡介:
會議說明
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AI)的迅速發展對人類物質與精神等層面皆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物質層面上,AI提升了生活與工作的便利性,但也帶來數據隱私、技術壟斷與勞動力市場變遷等挑戰;在精神層面上,AI加速思想與理念的傳播,卻也產生科技倫理、道德判斷、情感連結等面向的問題。如今,從人的一生、家庭、社會、國家到國際關係,AI正以不同的程度介入各個面向和各個領域。因此,如何善用AI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因應已經發生的各種問題或潛在的隱憂,也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課題。
畢生致力推動人間佛教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吾人生活在世間,必須跟著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在行為上與時俱進。然而我們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是進是退,是行是止,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揀擇判斷,才不會被眩目的潮流所吞噬淹沒。」因此,面對AI時代的來臨,宗教界在致力於安頓人心、提供信仰依靠的同時,另一方面應善用科技幫助宗教文化的保存、教義的傳播與弘法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教義詮釋和教制儀軌等方面,也不得不為了回應時代變革而做出反思和調整。
因此,本次座談會旨在搭建跨宗教對話平台,匯聚各宗教人士、學者與專家的智慧,從宗教學、哲學、社會學、生死學、歷史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共同探討AI時代下宗教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期待透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共同探索在AI時代如何建立有序與和諧的生命倫理及弘法方式。誠摯邀請您的參與,以智慧之見開啟AI時代宗教研究的新篇章。
徵文範疇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向:
主題一:AI對於宗教倫理、道德判斷與組織制度的影響
主題二:AI對於宗教修持與信仰實踐面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三:AI對於宗教語言文字的傳播、翻譯、研究與教理詮釋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四:AI對於宗教文獻文物的保存與展演方式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五:AI對於宗教的教學與弘法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六:AI與宗教人文相關議題
徵稿時程:
經錄取繳交全文截止日期:2025年11月20日
錄取說明:來稿一經錄取,參加本座談會之交通費、發表費及食宿均由大會招待。
會議語言:限中文、英文。
系統號:
C-100304
Sino-spheres:環境人文與社會科學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3月30日至31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所正在籌辦一場「Sino-spheres」研討會,旨在促進對華語世界及其相關地區環境、文化和社會不斷演變的交集進行更深入、具歷史意識的對話。本次研討會旨在匯集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探討生態和社會文化領域如何相互作用、相互重塑,並挑戰對中國環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傳統理解。在全球環境議題與政治、歷史和文化敘事深度交織的時代,我們力求創造一個批判性對話、新穎視角和有意義學術交流的空間。本次研討會鼓勵跨領域的廣泛討論,連結歷史學、文學、人類學、地理學及相關領域,而非孤立地看待環境挑戰。
討論的重點主題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 環境在塑造歷史和當代的時間、尺度、空間和能動性概念中的作用
* 自然在塑造歷史和當代認同中的作用
* 發展和都市化對地方生態的影響
* 媒體、文學和公共論述中環境危機的再現(社會技術、概念、物質)
* 災難與重建的政治
* 氣候變遷與脆弱性
我們歡迎關於環境正義、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經驗,以及在華語和華人文化語境中思考氣候與環境的替代方式的觀點。透過匯集具有不同區域和學科專長的學者,本次研討會旨在激發新的對話和合作,超越活動本身,促進一個積極參與且不斷發展的研究網絡。
本次研討會與即將由 Bloomsbury 出版的「Sino-spheres」書系相關聯,該書系探討華語世界中環境、文化和社會的交集。雖然參與研討會不要求承諾加入書系,但我們希望它能成為未來合作和交流的催化劑。
共同召集人
傅家倩 (Jia-Chen Fu),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Jfu@as.edu.tw
李逸飛 (Yifei Li),上海紐約大學環境研究助理教授;美國紐約大學全球特聘助理教授,yifei.li@nyu.edu
經費
在獲得機構預算批准的前提下,居住於臺北市以外的論文作者可能獲得差旅和住宿費資助。如果您希望申請差旅資助,請在您的投稿中註明,並包含您的居住城市以及最近的機場或火車站資訊。資助詳情將與受邀者分享。
工作語言
本次研討會的工作語言為英語。然而,論文標題與摘要可使用中英雙語撰寫,完整論文可以使用中文撰寫。口頭報告亦可使用華語(普通話)進行。
時程表
2025年10月31日:提交修改後的摘要和個人簡介以確定研討會計畫
2026年1月31日:提交完整稿件供研討會參與者傳閱
2026年3月30-31日:研討會於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實體舉行
系統號:
C-100303
第八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暨第二屆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4月24日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漢學院
聯絡人:
Email: weijin2024ncku@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次會議基於培育人才與學術傳承之考量,特別以海內外「年輕學者」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博士班候選人為主要徵稿對象,鼓勵學界的新一代生力軍積極參與,踴躍賜稿。為達到培育人才與學術傳承的具體效果,投稿人經本次會議籌備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籌備委員會將根據其研究主題邀請資深學者參與年輕學者的發表,與發表人深度交流與對話,並給予評論。期能藉由本次會議,使得年輕學者在資深學者的引領下,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並得到研究啟發。歡迎青年學者踴躍就以下子題發表論文:
1.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
2. 魏晉南北朝思想研究
3.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的關聯與交互影響
4. 當代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究之反思
5. 經部典籍暨文獻學研究
6. 儒、釋、道三教經典研究
7. 國際漢學研究的前瞻議題
8. 跨文化視域下的漢學研究
9. 其他與會議主題相關之研究
系統號:
C-100423
2026第十四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4月24日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華嚴蓮社四樓講堂+線上視訊(臺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4樓講堂)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2356-0758或02-2351-8333,E-mail: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會議宗旨:
華嚴專宗學院為表彰創辦人成ㄧ老和尚對華嚴弘傳之貢獻,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廣邀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水平,推廣華嚴教學,俾令現代學人瞭解華嚴的生活智慧,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與行者。
投稿資格:
國內外深入研究華嚴學之專家、學者。(碩、博士班研究生請參加每年11月或12月舉辦的「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會議主題:
(一) 華嚴與現代議題
(二) 華嚴經論研究
(三) 華嚴歷史與文獻
(四) 華嚴哲學思想
(五) 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六) 華嚴宗祖師行誼
(七) 華嚴藝術與文學
(八) 其他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請儘量避免前人已發表過的題目,除非有新的資料發現或新的見解。歷年發表題目請參閱「國際華嚴研究中心・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屆研究論文目錄」
論文發表各類費用:
國內發表人:論文發表費新臺幣6,000元。
國外人士論文發表費:每人200美元。
國外發表者全額補助「經濟艙」來回機票,及會議期間食宿招待。
徵稿辦法:
(一) 意者請於2025年10月31日前,將「投稿者資料表(官網下載)」WORD及PDF檔傳送至huayenseminar@huayen.org.tw。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2026 研討會參加稿件──姓名」。若有完整文稿者,亦歡迎提供,以利審查。
(二) 預訂2025年11月中旬個別通知審查結果。
(三) 審查通過受邀者請於2026年2月20日前,將「論文全文WORD檔及PDF檔」、「論文授權同意書PDF或JPG掃描檔」傳送至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2026 研討會全文稿件──姓名」。
(四) 研討會後,論文發表者請於2026年6月30日前,繳交修正後之論文WORD檔、PDF檔。
論文注意事項:
(一) 論文以未曾發表者為限,請勿一稿二投。
(二) 全文字數以八千字至兩萬字內為原則(含附錄及註腳等全文)。
(三) 會議論文內容一律採「黑白印刷」,請勿使用彩色文字。
(四) 論文發表者若採用特殊字型,請用電子郵件傳遞字型檔至主辦單位電子信箱。
(五) 發表者論文版權歸主辦單位所有(須簽署同意書)。研討會後,將依主辦單位規劃出版,文責由作者自負。
論文內容及參考文獻體例請參考「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論文撰寫體例」。
本徵稿啟事內容若有修訂,請以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公告為主。
系統號:
C-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