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譯:臺灣文化外譯(溢)的潛力與動能 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日(週六)
地點:
臺師大誠八樓國際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臺灣人文學社
內容簡介:
▎會議主旨:逆轉譯不僅是語言翻譯層面的操作,更是一種文化政治層面的實踐,擾動了既有的知識系統與感官經驗,促使文化敘事、情感表達與觀看結構產生位移。本研討會以「逆轉譯」為核心主題,聚焦於此文化流通的逆向動能及其所蘊含的干擾潛力。我們希望藉此探討臺灣與東亞在當代全球文化地景中所扮演的主動角色,並思考這些來自邊陲卻足以返轉中心的位置與聲音,如何可能帶動對文化輸出的重新想像。
▎與會學者(按發表順序排列)
|主持人|李育霖、陳榮彬、陳佩筠
|發表人|陳榮彬、蔡馨儀、林莉莉、鄧紹宏、張祐瑜、王士豪、張君玫、洪筱婷、鄭如玉
|評論人|黃涵榆、鄭如玉、謝伊柔、邱彥彬、鄭惠雯、蔡林縉、楊乃女、涂銘宏、詹閔旭
▎綜合論壇
|主持人|邱貴芬
|與談人|林佩蓉、譚光磊、李時雍
系統號:
C-100956
2025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精神補破:歷史的復返與穿克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日至2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聯絡人:
E-mail: taishe.assembly@gmail.com
內容簡介:
徵稿主題說明:
「精神」,psyche,希臘原文ψυχή,本意為「呼吸」,即生命的氣息,在中文日常語境裡,一直是很「身體」的東西。新自由主義低薪過勞的時代,「精神不好」已為常態,然自冷戰以來的情緒管理到全球化下正向心理學和幸福經濟的建制,資本主義將精神的破(碎)快速商品化為個人的消費選擇,帶動了全球「心理熱」,導致今日「人人都有精神病」的境地。2025年臺灣社會研究年會以「精神補破:歷史的復返與穿克」為主題,企圖將這種破身心狀態「去病理化」,並從「第三世界」的真實歷史情境將其「問題意識化」。
從非單一國家疆界的「第三世界」視角中,身處世界各地的我們不斷見證並經歷「歷史重演」或「幽靈不曾離去」的詭異感。近日川普援引「外敵法」驅逐移民,召喚的美國二戰期間關押「敵對」國後裔歷史記憶以及排外法權不曾離去;韓國尹錫悅去年底宣布「戒嚴」,更是「第三世界」的共同「冷戰」真實經驗,臺灣民間與政府之間的「烏龍」支持與後續否認,亦有似曾相似之精神錯亂之感;正如在臺灣,「重新開啟」軍事審判的提法與討論,以及一波波「外敵」標定與想像所帶來的內部與外部的諸多矛盾中,我們也深深地陷入全球歷史的復返與重複,只是面對法西斯的幽靈的復返,我們也不能不看見社會主義的幽靈的革命精神,彼此抗衡與牽動著戰爭的創傷、未完成的哀悼的種種被壓抑的回歸。
因而,復返也意味著「歷史」從未「終結」,尤其對於第三世界與東亞來說,追趕現代就是各種或主動或被動的「失敗」與創傷的經歷,猶如班雅明新天使比喻中的碎片,有待復返至過去被重新拾起,直面歷史的縫隙與破洞,縫補(或承認不能縫補)種種創傷、哀悼、壓抑的故事。何謂「第三世界」?如何補破?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和季刊曾提出帶有啟蒙意涵的「超克」(overcome)用以砥礪知識分子超越藍綠對立、冷戰、分斷體制等問題。今日我們以佛洛依德的「穿克」(working through)來補充「超克」,一方面肯認十餘年來在實踐中遭遇的「超克之難」與持續勞動的意願,另一方面也強調社會的精神補破所需的陰性抵抗與另類時間。
建議子題:
反思民主與現實主義
我們正處於一個沒有煙硝的戰場:青年貧窮化與罪罰化的新殖民處境。殖民對內(銷):國族成為國民公民壓迫外邦人的合法暴力。殖民對外(賣):插標賣首(民被詐騙-現代奴隸制;國可併購)。楊逵曾提出〈擁護狗屎現實主義〉以破解殖民者的民族國家敘事,並堅持真實呈現台灣人民的困境與掙扎。如何論詰國族主義的殖民戰爭與平民的現實,本子題邀請提出各種反思民主的可能。
當代美學歷史與精神幽靈的檢視與批判
當代藝術自身的認識論看似建立在對創新與實驗的前提,也預設了對社會批判的責任,「現代藝術」往往以此作為創作起點,而所謂「傳統藝術」的藝術性則因不符合這個認識論而被要求或期待轉化。實則,各種藝術的創作本身就是歷史與精神狀態的產物,而這兩者都建立在總和性的社會物質條件之上,如:政策、地緣政治、移動遷徙、意識形態、組織建制、學科分類等。換句話說,當代美學的有效性正是建立在對於社會精神狀態的再分析,一方面破解普世主義的標準化現代藝術,另一方面也穿克藝術作品、現象、策展、文化號召等的現實性。本子題歡迎對於當代藝術的文本、主張、組織、策展徵件、創作系譜、流派、觀眾參與,包含但不限於藝術家、團體、場館組織、文化政策(如文化黑潮、文策院、國藝會專案)等各種現象,提出討論。
歷史批判、記憶和書寫
班雅明的《歷史哲學論綱》批判了線性進步的歷史觀,並認為歷史並非一連串事件的因果排列,而是於現在把握過去轉瞬之間的各種碎片。其歷史觀的革命性不在於朝向未來進步的烏托邦,而是從被壓抑的過去尋找當下的啟示。新自由主義的「歷史終結」,以及其「多元」、「世界是平」等全球化進步想像彷彿宣告人類抵達了烏托邦,但未曾間斷的地緣政治戰爭和近年極右派的復興等等凸顯了歷史終結始終是個幻象,掩蓋了失敗、創傷、不平等、對抗才是常態的歷史經驗。就台灣左翼運動發展史來看,20年代中期萌芽並蓬勃發展的左翼反殖民運動在30年初期遭到日帝全面鎮壓,而戰後第二波左翼運動又在50年代白色恐怖遭到殘酷肅清,冷戰遺緒影響所及,造成現下社運與反帝左翼傳統的斷裂。八十年代末台灣解嚴,台灣社會歡慶社會力的多元展現,然弔詭地在看似更為「國際、多元、民主」的政治和文化治理之下,多元日益趨同。如同班雅明所揭示的歷史,我們如何重新記憶和書寫那些被掩蓋、遺漏的歷史裂縫碎片以及進步之名下的各種格格不入和創傷?又該如何清理冷戰體制所攔截、延宕的解殖工程?本子題歡迎各種相關歷史的批判、記憶和書寫討論。
再思革命與社會主義
在當代危機治理常態化、全球資本主義日益強化的情勢下,「革命」與「社會主義」再次成為我們亟需重新思考的重要課題——它們不僅是歷史經驗的回顧對象,更是思想、倫理與政治實踐中未竟的承諾與持續有效的批判方法。在各異的社會主義系譜之中,包括革命女性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論述、第三世界的激進解放運動、全球毛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與農民革命、反帝與解殖運動等,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與實踐經驗。
本子題以「再思革命與社會主義的困境與難題」為出發,邀請學者、行動者與創作者共同回應以下(但不限於此)問題:在歷史與當代的交錯之中,我們如何理解革命與社會主義的多重意涵,尤其包括社會主義與國家的辯證關係?這些實踐曾如何被構想,又如何在不同地理與語境中變形、幽靈化,甚或遭到否認與遺忘?我們又該如何探討「群眾」作為政治行動主體的反思性與矛盾性,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政治過程中,群眾路線所展現的革命潛能,其張力、限度與可能性為何?這些提問不僅關乎我們如何承繼與回應歷史的遺緒,更關乎我們如何重新想像未來的政治行動與集體實踐。
公開說話好危險!表態政治和公共討論的困境
社群媒體特徵加上黨派政治操弄,使得在台灣社會進行理性的公共倡議和對話愈發困難,甚至連釐清事實都不可得。公開表達意見看似容易,卻又極端危險。台灣社會要往前走,這是一個無可迴避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公開說話」,本子題歡迎相關討論與觀察。
傳.承:21世紀現代社會的世代交替
韋伯提及理性主義就是現代化核心概念,其他如計算精神、世界除魅、工具理性、科層主導都是現代化社會特徵。歷史社會學家提出的三波現代性,包括第一波工業革命帶來現代社會,第二波是批判現代性、反歷史、反結構,第三波是以殖民地觀點挑戰歐美的功利主義。21世紀,台灣士農工商正進行世代交替,在此傳承過程中,也正突顯台灣現代化社會的特徵。在政治上,反罷免公民團體使用更接近地方社會的諧音用語「慧成宮」。在學術上,人文社會學界前輩的女兒們以寫書、研究繼授父親志業。在農業上,團體格局雖然取代差序格局社會關係,但是客庄社會差序格局仍有影響力。本子題歡迎對於現代性的批判,以及分享地方社會實踐和知識的傳與承。
走向第三世界 — 人民性的運動教習
當台灣自許已脫離第三世界的貧窮落後,在庶民生活世界多層次來回往復的社會關係張力中,被擠壓的生命處境,往往在專業的話語權力中,成為有社會適應問題、有缺陷、與有各種身心病症的他者。在專業話語中,人民的歷史與情感欲望沒有一席之地。生命治理的話語權力中,浸染了被文化刨根的個體與家群分斷的身心創傷。但第三世界的精神家園不應被揚棄於我們的身後,而是在我們與鄰里的生活之中,以世代勞動的家群文化歷史與生存策略,指向解殖的運動教習。希望大家一起來分享,共同探討人民生活世界的文化歷史如何成為反抗的行動與祛殖民的力量。
破「法」:社會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社會運動面對的環境與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有何不同?有什麼是過去可能但現在變得不可能?本子題以「破『法』」為主標,特別邀請社運工作者與研究者一同探討「法律」、「法制主義」與「依法執行」為中心的意識形態對當今社會運動如性別運動、移工運動、反迫遷運動,如瑠公圳案、樂生案、亞亞案等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如何定義困局與如何突破現況?
系統號:
C-100886
潛園與新竹林恒茂家族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7日(週五)9:00-18:00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A202人文講堂(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祭祀公業法人新竹市林恒茂
聯絡人:
陳純玉,Tel: 03-5715131 ext.61311/61312
報導者: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丁威仁所長
內容簡介:
潛園與新竹林恒茂家族學術研討會旨在探索新竹林恒茂家族的歷史與潛園的文化價值,聚焦家族盛衰與地方文化、經濟及文學發展之間的關聯。尤其是潛園作為林家歷經三代二十餘年建成的歷史建築,不僅具有實體的建物供人憑弔,同時流傳諸多詩文創作,承載著新竹本地的歷史文化以及家族經營的深厚底蘊。藉由本次研討會,透過對家族史、文化遺產與地方發展的綜合研究,相信在此一會議平台上,得以連結學術界與地方社群,促進歷史研究、文化保存與學術傳承,為新竹地方文化發展與研究提供新啟示,並延續家族與地方共同傳承的歷史記憶。
本會議主題(含分論主題)規劃:以潛園議題為核心,並關注到家族的經營與發展,重構家族史與地方發展的脈絡關係,跨越清代以至日治時期的歷史追蹤,甚而延伸到當代家族史與文化史蹟議題的討論。共規劃2場專題演講與7篇論文發表,以及一場潛園數位展現之成果分享。
【專題演講1】
演講者: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題目:新竹林家:清代林恒茂家族的形成與發展
【專題演講2】
演講者: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演講題目:潛園爽吟閣與板橋來青閣、霧峰五桂樓建築之比較
【第一場】林家家族發展史
發表人:陳志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韋煙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清代林恒茂家族的產業分布與社會網絡之研究
發表人:張繼瑩(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論文題目:林恒茂家族與竹塹城的土地變遷:日治初期政權轉移下的財產調適
發表人:江天健(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戰後竹塹林恒茂祭祀公業派下的三位校長
【第二場】林家家族個案史
發表人:劉韋廷(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新竹林家與道教發展:以林汝梅(1834-1894)為核心討論
發表人: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教授)
論文題目:建構林占梅的感情世界──以古典詩作為核心的人工智慧人格生成探索
發表人:余育婷(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論文題目:革故鼎新:林知義的臺日詩歌交流
【第三場】潛園研究與數位成果分享
發表人:詹雅能(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論文題目:潛園的興築、發展及其變遷史探討
發表人:孫可為(晷碁有限公司負責人)
論文題目:潛園數位化過程及3D虛擬重現
系統號:
C-100925
明代園林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7日至8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線上同步(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二二二號六樓)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明代園林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E-mail: 2025yuanlin@gmail.com
內容簡介:
【明代園林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採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
時間:2025年11月7、8日(週五、週六)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文學院二樓)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二二二號六樓)
開幕式:11月7日(週五)9:30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劉正忠(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何國慶(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專題演講:11月8日(週六)9:30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大木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追溯藝圃的歷史脈絡——以姜氏父子為中心〉
與會學者:(依姓氏筆劃排序)
介志尹、王學玲、朱衣仙、朱書萱、何易璇、
佘筠珺、吳國豪、吳潔盈、李品杉、侯迺慧、
范宜如、曹淑娟、游勝輝、楊晉綺、葉叡宸、
盧星宇、饒芷瑄
系統號:
C-101008
流變與重構:千禧年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作家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8日(週六)9:00-18:30
地點:
東海大學第一教學區圖書館良鑑廳(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Tel: (04)29391574、23590208,E-mail: chinese@thu.edu.tw
內容簡介:
2025年乃是臺灣文學進入21世紀後的第二十五年。在跨越了千禧年的界線之後,臺灣文學挾九0年代解嚴後的政治能量與解構思潮,歷經兩次大疫、多次政黨輪替、性別與身分政治運動、網路社群與資訊戰的崛起……皆衝擊並擴充了「臺灣」這一詞彙的內涵與邊界,進而改寫了「臺灣文學」的既有定義與本質。本次會議有鑑於臺灣文學場域在進入千禧年後,歷經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解構、建構與重構的過程,其所累積的理論資源與議題文本亟待整合與詮釋。千禧年後,隨著網路社群的逐步興起,以及臺灣意識的日趨抬頭,「臺灣」符號在文學場域亦歷經了自身的流變與演繹。而千禧世代作家(1980、1990年代出生)的崛起,亦在這二十五年間,重寫了臺灣文學的全新景觀,包括性別、政治、身分與自然書寫等議題。本會議將放眼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臺灣文學,聚焦千禧年後二十五年來臺灣文壇所關注的幾個重要子題,包括「臺灣」符號的流變與重構、千禧世代書寫、身體政治的當代演繹、非虛構、自然書寫、新鄉土寫作等等。會中將採徵集論文稿件與邀請學者,進行會議論文發表,並安排作家論壇的討論,期能藉此為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二十五年勾勒版圖與輪廓。
徵文主題:
1.千禧年來臺灣文學的多元視野
2.千禧年來「臺灣」符號的流變與重構
3.當代臺灣文學研究
4.臺灣文學與世界性
5.其他與本會議主題相關之論文
會議語言:中文
候補說明:如原已報名者有取消,最晚將於11/5(三)通知是否候補成功。
系統號:
C-100883
國立臺南大學2025書法美學與禪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8日(週六)9:10-16:10
地點:
國立臺南大學文薈樓J106會議廳(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
聯絡人:
邱小姐
內容簡介:
議程:
一、報到 08:30-09:10
二、開幕 09:10-09:20
三、專題演講 09:20-10:30
中文字的視像性:指示與任讓情境/宋灝(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四、第一場研討 10:50-12:10
(1) 論良寬書法的書體選擇與內容之關聯——以《良寬遺響》與致阿部定珍的信件為例/谷川雅夫(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客座教授)
(2) 從「勢」到「神」、「氣」,書論批評主體觀的形成探論/陳秋宏(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3) 當代書藝策展之觀察與思考/江柏萱(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副教授)
五、第二場研討 13:10-14:30
(4) 樂齡教育中書法與禪學的教學實踐──以臺南寺廟匾額為文化載體之行動研究/甘士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5) 字外生機—禪學與書學的互融與交涉/陳柏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6) 慧能心性觀對深化書法情性論哲理思辨的價值/陳耀銓(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兼任講師)
六、第三場研討 14:50-16:10
(7) 兒童書寫審美評價準則主體差異與整合建構:以國小教師與書法家為對象的質性研究/余闊洋(韓國漢陽大學應用美術學博士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訪問學者)
(8) 王羲之《定武蘭亭》經典化的接受歷程/蘇位富(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生)
(9) 裝裱形式對書法美學的觀看建構──以草書〈千字文〉為例/呂美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
七、閉幕/賦歸16:10
系統號:
C-100884
牛背上的鬥士——簡吉與鳳山農民組合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8日(週六)9:3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國際會議廳(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陳延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退休
發表人:
林正慧/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玲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明田川聰士/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中國言語文化專攻准教授
詹亞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威寰/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蔣濶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綜合座談引言(暫定):
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簡明仁/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報名時間已截止,歡迎11/8現場報名,當天亦是中研院南部院區開放日活動可參觀體驗,謝謝。
系統號:
C-100885
カルチュラル・タイフーン2025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8日至9日(週六至週日)10:00-18:00
地點:
國立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Typhoon
內容簡介:
有關研討會及發表的最新資訊,將透過 Peatix 訊息隨時公告。如您對大會有其他疑問請聯絡:culturaltyphoon2025@gmail.com
※大會主題兼具圖像性與語義遊戲:由「颱」字逆時針閱讀構成「颱風交叉」,如直式閱讀則轉化為臺語語感「風颱交叉(hong-thai kau-tshà)」,展現在地語言韻律與地方知識流動。此設計意象不僅象徵東亞地區文化與地理的糾結互動,也體現文化颱風「從邊緣生成」、「在差異中連結」的核心理念。
本次徵件主題廣泛,舉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向:
城市空間與流動
港灣再繪圖:紳士化、記憶與抵抗
災後之街:敘事與空間政治
街頭文化流:文化、抵抗與城市歸屬感
媒體、文化與再現
#MeToo以後:東亞的女性主義運動與餘波
網路酸民與迷因文化:線上仇女與性別反撲
越界押韻:東亞饒舌與聲音政治
女性主義與交織性
從交織性的視角看性別正義與社會運動
照護與連帶:後疫情時代的性別實踐
身體、選擇與自主權:對抗權力結構的聲音
後/殖民遺緒與去殖行動
去殖民化的博物館:展示、擁有與敘事的重構
帝國餘響:戰後空間中的記憶與潛意識
記憶傳承,對抗種族歧視:原住民族與在地歷史
運動、身體與權力
展示之身:國族、競技與凝視
打破規則:性別、制度與運動敘事
從街頭到賽場:滑板、霹靂舞與流行文化的競技化
社會、經濟與政治
矽島流:半導體供應鏈與科技地緣政治
不穩定的連結:移動、勞動與文化可見性
軟實力與硬邊界:文化外交與區域緊張
語言、教育與書寫
語言即戰場:多語教育與語言權力
去中心化的學術場域:知識階序與制度批判
書寫自我:識字、認同與數位表達
自選主題:文化颱風特區
無所不在又無處安放:數位遊牧族與工作的未來
他方的田野筆記:漂流研究者與民族誌重定位
邊陲的迴聲:靜默、情感與文化記憶的檔案
除了以上範疇,我們亦歡迎更多創新、跨領域或難以分類的議題。
讓你的靈感自由漂流、碰撞、交織——正如我們的颱風半徑一樣狂野。
系統號:
C-100882
重思規範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0日至11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趨勢教育基金會、共作文明新趨勢、國家重點領域國際合作聯盟 創新課程與人才培育計畫、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33663771;E-mail: chihhann@ntu.edu.tw
內容簡介:
時間:11/10(一)9:50-17:30 - 11/11(二)9:30-12:30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謹訂於2025年11月10日、11日(週一、週二),舉行「重思規範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會議將結合歷史學、哲學、文學之跨領域對話,探究各種歷史時空脈絡之中的「規範」與「現實」複雜面向,共同構作出人文新趨勢。
系統號:
C-101016
藝術共域:東亞美術交流與明代印刷文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0日至12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臺大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集賢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城市書寫主題計畫
聯絡人:
國立臺灣大學陳小姐,E-mail: songyuan11@gmail.com/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謝小姐,Tel: 05-3620555 分機5113;E-mail: npmcollection1@
內容簡介:
日期/場次
11月10日(星期一)10:00-17:00(09:30開放報到入場 )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
11月11日(星期二)15:30-17:30(15:00開放報到入場 )
11月12日(星期三)10:30-17:30(10:00開放報到入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集賢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
會議主旨
十七世紀的東亞圖像交流進入嶄新階段,明代畫譜與印刷圖像成為重要的視覺媒介,深刻改變了藝術的學習路徑與風格擴散機制,並促成橫跨中日韓的東亞「藝術共域(artistic commons)」。此一共域,形塑東亞各地對明代圖像資源的取用方式與在地化語彙,開啟東亞視覺文化相互影響的新時代。
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圖像流動—風格轉化—在地詮釋」三個面向,整合臺灣、日本與歐美等近二十位學者之研究成果與視角,期能提升東亞美術史比較研究的方法論與議題深度。會議共兩場專題演講、四場論文發表與一場圓桌論壇,將探討畫譜、版畫如何作為學習素材與風格範式,影響江戶時期的臨摹實踐與再創作歷程;並藉由個案分析,檢視圖像在形塑藝術認同與敘事脈絡中的作用。
此主題緣自「明代畫譜與東亞藝術共域/公地」(2022.7-2025.6)國際合作研究計畫(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本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城市書寫」主題計畫共同主辦。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一)
講者:井手誠之輔(Seinosuke Ide)|九州大學 人文科學研究院 教授
講題:「15世紀の仏伝図における視覚イメージの生成と流通―明『釈氏源流』と朝鮮『月印釈譜』をめぐる事象から―」(日文演講、中文口譯)
主題演講(二)
講者:石守謙(Shou-Chien Shih)|中央研究院 院士
講題:「文人畫的東傳」(中文演講)
論文發表學者
一、外國學者
Yukio Lippit|哈佛大學, Jeffrey T. Chambers & Andrea Okamura Professor
J. P. Park(Jong Phil Park)|牛津大學, June & Simon Li Professo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塚本麿充(Maromitsu Tsukamoto)|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 教授
門脇むつみ(Mutsumi Kadowaki)|大阪大學大學院 人文学研究科 教授
野田麻美(Asami Noda)|神戶大學大學院 人文学研究科 准教授
上嶋悟史(Satoshi Joshima)|皇居三之丸尚藏館學藝部 研究員
二、臺灣學者
林麗江(Li-Chiang Li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教授
陳韻如(Yunru Chen)|國立臺灣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教授
黃立芸(Li-Yun Huang)|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副教授
朱龍興(Lung-Hsing Chu)|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院處 副研究員
陳建志(Chien-Chih Chen)|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文獻處 助理研究員
鄭涵云(Han-Yun Cheng)|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院處 助理研究員
黃逸芬(I-Fen Huang)|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院處 助理研究員
場次主持人
巫佩蓉(Pei-Jung Wu)|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教授
劉瓊云(Chiung-yun Liu)|中央研究院 文哲研究所 副研究員
林麗江(Li-Chiang Li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教授
林素幸(Su-hsing Lin)|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 教授
圓桌論壇
余佩瑾(Pei-Chin Yu)|國立故宮博物院 副院長
板倉聖哲(Masaaki Itakura)|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 教授
系統號:
C-101059
二十世紀中葉被消失的日系臺灣族群:歷史光影與印記 學術研討會
標題:
二十世紀中葉被消失的日系臺灣族群:歷史光影與印記 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
王明彥,Tel: (02)2652-3324;E-mail: wubai09110131@as.edu.tw
內容簡介:
研討會宗旨
本研討會探討日系族群在臺灣的歷史與記憶,重構被遺忘的近代族群篇章,連結跨世代記憶,共同思索臺灣多元社會的未來。
本シンポジウムは、台湾における日系族群の歴史と記憶を再考し、忘却された近代史の一章を紡ぎ直し、多元社会の未来を共に探る。
This symposium revisits the history and memory of Japanese-descended communities in Taiwan, reconstructing a forgotten chapter to envision a more inclusive and pluralistic future.
臺灣自古為族群流動與文化交會之地,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多元族群共存共榮的島嶼社會。十九世紀末政權更迭之際,來自日本列島與琉球群島的移住者渡海來臺,形成被稱為「內地人」的新興族群。他們在臺各地新興都市落地生根,建立社群,並與本地居民密切互動,成為臺灣近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成員。
然而,二次大戰結束與殖民秩序瓦解之後,日系族群被迫離散,三十餘萬人的命運在短短數月內改寫。原有的生活記錄被抹除,族群之名亦在歷史記憶中消隱。戰後初期,他們以「日僑」「琉僑」之名等待遣返,重返日本與沖繩時,則被統稱為「台灣引揚者」。儘管身在異鄉,許多人仍透過同鄉會、校友會與家族記憶,延續對臺灣的情感與記憶,展現跨越國界與歷史創傷的延續力量。
雖然「內地人」的存在在當時的統計、報章與行政記錄中皆有清晰軌跡,但學界長期對此缺乏系統性研究。時至今日,距終戰已八十年,第一代當事人漸次凋零,重建其歷史與文化不僅是記憶搶救的迫切課題,更是理解臺灣近現代族群史全貌的重要環節。
本研討會將以歷史學、民族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等多重視角,描繪日系族群在臺的生活圖像,釐清其歷史地位與文化影響。回望歷史,非為懷舊,而是為重構未來之基石。誠摯邀請各界關注,與我們共同開啟這場面向遺忘、連結記憶、通向理解與共生的知識旅程。
11月13日(週四)
9:30-10:00 報到
10:00-10:10 開幕式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周玉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
10:10-12:00 第一場
主持人:林修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名譽教授)
發表人:河原功(日本財團法人台灣協會評議員)終戦前後の梅屋敷──大和宗吉の苦悩(*中文口譯)
與談人: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發表人: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日系臺灣族群的民族學視野探究
與談人: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2:00-13:30 午餐
13:30-15:00 第二場
主持人: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發表人:中村春菜(日本琉球大學琉球アジア文化学科准教授)戰後初期在臺灣的沖繩人學童的教育
與談人: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發表人:林泉忠(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在台灣重建琉中關係的喜友名嗣正及其活動(1940s-1960s)
與談人: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15:00-15:20 茶敘
主題:守護、記憶與傳承*
台湾における日系住民の歴史(1895-1949)をどう守るか?
15:20-17:10 第三場 座談會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一)家族史篇:清水一也、岡部千枝
(二)傳承篇:河原功、中村春菜、三村達、黃智慧
(*中文口譯)
11月14日(週五)
9:00-9:30 報到
9:30-11:50 第四場
主持人:許雪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發表人: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副研究員)臺灣日治時期「内地人」辯護士社群之研究
與談人:呉俊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發表人: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處長)戰後初期在臺日籍戰犯的審判
與談人:徐浤馨(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陳怡如(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兼任助理教授)追尋「内地人」家族在臺活動軌跡─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之申請與運用
與談人:富田哲(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11:50-12:00 閉幕式
主持人: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12:00-13:00 午餐
每篇論文45分鐘:主持人2分鐘,發表人22分鐘,與談人8分鐘,提問8分鐘,發表人回應5分鐘。 *安排翻譯場次,時間延長20分。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預計於一週前,以email通知。
系統號:
C-100961
第十一屆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4日(週五)
地點: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
E-mail: 2025nptucl@gmail.com
內容簡介:
會議宗旨:自明代中葉迄今,政治之良窳,朝代之興替,雖與曩昔無異,然傳統思維之延續,新潮學風之浸漸,國故舊學之振拔,經世致用之倡導,迭相呼應,彼此激盪,固本營末,開枝散葉,實亦燦然可觀。故本研討會之舉辦,乃所以遵循傳統,接合現代,冀由廣泛之研討,期能上遡其源,下通其變,並探尋此一時期新舊風潮交融之樣貌。
如有任何疑問,請以下列方式聯絡:聯絡電話:(886-8)7663800轉35201(林小姐),或轉33359(嚴立模老師)。
系統號:
C-100881
報刊的殖民地顯影:日本統治後期臺灣的媒體與文化政治 學術研討會
標題:
報刊的殖民地顯影:日本統治後期臺灣的媒體與文化政治 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11月20日至21日(週四至週五)9:00-17: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0至 1940年代殖民地臺灣的媒體市場與文化政治:新出土《臺灣新民報》深度解讀計畫」
聯絡人:
Email: twconf@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備註:
1.即日起開放報名至2025年11月11日,視報名情況延後,或提前結束。11月14日於本所網頁公布錄取名單,參與名額一律以網路公布為準,不開放現場報名。主辦單位保留調整與解釋本活動相關規定之權利。
2. 為響應環保並尊重原創,會議僅提供包含議程、議事規則及中文摘要之會議手冊。
3. 會議期間,請配戴識別證,以利工作人員辨識。
4. 與會者請自備保溫杯,現場不提供茶杯。
系統號:
C-100960
游遷之『華』:流動視角下的近現代中國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0日至21日(週四至週五)9:00-18: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內容簡介: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系統號:
C-100980
第2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文學作為抵抗:文本想像與記憶建構中的臺灣
標題:
第2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文學作為抵抗:文本想像與記憶建構中的臺灣
時間:
2025年11月21日至2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我們歡迎但不限於以下主題的投稿:
🔹臺灣文學中的殖民與後殖民抵抗
🔹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的文學書寫
🔹原住民文學作為文化保存與抵抗
🔹臺灣文學中的女性書寫與性別抵抗
🔹語言政治與語言抵抗
🔹環境文學與生態批評作為抵抗
🔹數位文學與新型態的文學抵抗
🔹翻譯作為抵抗與文化保存
🔹離散文學與跨國的抵抗形式
🎈理論架構
論文可援引但不限於以下理論框架:
🔹後殖民理論在臺灣脈絡的應用
🔹文化記憶研究
🔹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
🔹新歷史主義與文化唯物論
🔹批判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
🔹原住民批判理論
🔹女性主義與性別理論
🔹數位人文與新媒體理論
🔹生態批評與環境人文
🕛全文繳交日期:2025年11月1日
系統號:
C-100879
全球巨變下的民主與正義:臺灣哲學學會2025年暨創會卅年學術研討會
標題:
全球巨變下的民主與正義:臺灣哲學學會2025年暨創會卅年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11月21日至2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臺灣哲學學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聯絡人:
臺灣哲學學會執行秘書,E-mail: tpa.staff1@gmail.com
內容簡介:
會議宗旨|臺灣哲學學會謹於2025年11月21、22日(星期五、六),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召開創會卅年學術研討會。在學術研討會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哲學家將一同從多元的角度深入探索哲學問題,發表近年高品質研究的成果。本屆主題謹訂為:「全球巨變下的民主與正義」。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國家教育研究院林從一院長」及「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Julia Driver 教授」擔任專題演講者。敬邀學界先進與各界朋友踴躍參與,共襄盛舉。
申請及綜理過程:
大綱審查:本會將於10月中旬,以電郵個別知會審查結果。
協助事項:接獲本會審查通過通知後,
1. 請發表人協助邀請評論人(須為本會個人會員)。
2. 本學會經費來自會員贊助,為提供參與年會之會員更好的服務,今後年會將比照國內其他學會之通行做法,請參與論文發表之會員繳交會費(詳細資訊請參臺灣哲學學會官網)。※ 繳費方式:年會當天現場繳交
繳交完稿:請於2025年11月8日前繳交論文完稿(以五千字至一萬二千字為原則)。
臺灣哲學學會誠摯地敬邀您參與發表及討論,也非常歡迎未投稿但有興趣者與會者報名。
如有未竟事項或其他寶貴建議,煩請 賜函指教。
系統號:
C-100880
破與立:中文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臺灣中文學會年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本次研討會聚焦於中文學術研究與教學議題,旨在掌握學術發展跨世代的動態趨勢,回顧並省思當前的研究方法與論述框架,進一步形構回應與對話的可能。本次研討會希冀為中文學門在全球化脈絡中的發展注入新的思維與行動路徑。會議主題涵蓋中文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批判方法的實踐轉向,以及教學現場的理論與實務對話,並強調中文學術與教學間的交織與互動。藉此,探索中文學門於當代世界中的定位與可能性。
系統號:
C-100878
2025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316-1082
內容簡介:
本次會議不接受現場報名,會議召開前將於本館官網「最新消息」公布「與會名單」,請上網查詢。
系統號:
C-101031
原住民族研究培訓計畫獎助生發表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5日(週二)9:10-16: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原住民族研究培訓計畫
聯絡人:
Email: as0200086@as.edu.tw
內容簡介:
備註:
1.僅開放網路報名,報名自即日起至11/16(日)止;報名成功者將於11/17(一)發信通知,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2.本次會議以實體方式舉行。
3.報名後若不克出席,煩請來信告知,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系統號:
C-100967
寬容與正義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輔仁大學卓傽樓4樓聖保祿廳(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conferenceontnj@gmail.com
內容簡介: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全球化秩序的崩潰與世界局勢和地緣政治變得動盪不安:戰爭持續不斷、南北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全球暖化、數據監控與病毒株的極端變異等天災人禍,都是造成世界社會不寬容、不公正、殘酷、不道德,甚至對人性尊嚴和對虔誠的人的侮辱。為了具體實踐《聯合國憲章》所欲彰顯的寬容與正義精神,199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期許世界公民面對豐富多彩的不同宗教、文化、思想表達形式以及行為模式採取尊重、接納、欣賞的公正態度與實踐。然而,當代關於寬容的論述(無論涉及在宗教上的寬容,在道德上的尊重,在倫理上排除不寬容,在知識上澄清宗教真理的相對化,或在國家理論上確保通過寬容達至和平等)不再是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或宗教的寬容,而是進一步轉化成社會與政治性的寬容概念。寬容已經被理解為透過社會與政治的包容來伸張正義,以及平衡政治上的不對稱關係。
沒有人想生活在一個正義或寬容都被剝奪的社會,唯有人們彼此尊重與寬容,方能和平共處,進而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規範與原則,方能建構一個公正的社會。可見,當代的寬容概念已經成為一種規範性的概念,與正義理念有著密切的內在構成性關係,即:寬容既以正義為基礎,正義為寬容提供了理由,同時寬容也受到正義的限制,因為正義被視為決定人們應寬容什麼、不應寬容什麼的標準。另一方面,寬容的社會是建立公正社會的基礎。不過寬容與正義都是具有高度詮釋性的概念:有人將寬容視為一種德行或美德;有人讚賞寬容是真正人性本質、最高文化的標誌,是自信,有教養,有風骨的態度或實踐;也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傲慢、權威與以上對下的壓迫性態度,意謂著對他者的一種羞辱或侮辱。不同的寬容概念的詮釋與理解,會涉及到不同正義原則的建構,可見重建當代寬容與正義的概念具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基於上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與輔大哲學系擬於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假輔仁大學卓傽樓4樓聖保祿廳共同主辦《寬容與正義學術研討會》(Conference on Toleration and Justice),誠摯邀請對有興趣的師生及有興趣之各界人士撥冗與會。
主題演講:
一、司馬忠(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中心主任)
正義與憐憫的召喚:天主教會為何反對死刑
二、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名譽教授)
共居地球:後人類時代的寬容與正義
系統號:
C-100877
2025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極化世界中的政治變遷
標題:
2025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極化世界中的政治變遷
時間:
2025年11月29日至30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政治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聯絡人:
E-mail: tpsa2025112930@gmail.com
內容簡介:
各位學術先進道鑒:
2025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活動已熱烈展開,本次臺灣政治學會年會以「極化世界中的政治變遷(Political Changes in a Polarized World)」為核心主題,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共同主辦,熱烈邀請國內外政治學者參與。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進入第二任期,其國內、外政策的轉變對美國國內政治結構以及國際秩序帶來了衝擊與挑戰。本次研討會將探討近年各國民粹主義的崛起、政治極化的深化,及其對全球政治秩序與治理模式的影響,今年研討會重點亦將檢視川普主義的長期效應、美國國內與外交政策的變動,以及在高度極化社會中的民主治理課題。
研討會將聚焦分析川普主義對於美國國內與世界各國所產生的政治效果,包括其如何重塑政黨競爭、公民參與和選民投票行為等面向,並討論這些現象如何與國際局勢變遷相互影響。我們將深入探討民粹主義的廣泛效應,如何在高度極化的全球秩序下影響民主制度的穩定性以及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同時也將分析川普外交政策如何牽動世界政治格局。
本次研討會亦規劃探討國際治理面臨的新挑戰,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影響下,各國政府如何透過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來應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動。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不僅影響美國國內的社會結構,也帶動了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這些議題將在研討會中深入分析與探討。
我們期望藉由本次研討會的學術交流,為與會者提供深入理解川普第二任期及其對全球政治影響的平台,並對臺灣政治發展提供具體且有價值的建議。我們誠摯邀請各界人士參與,分享經驗與洞見,將學術研究與全球政治變遷中的現實挑戰緊密結合,實現更具應用價值的成果。
系統號:
C-100876
2025第十三屆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6日(週六)
地點:
本次活動採線上會議進行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 2356-0758, E-mail: huayenyoung@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以「華嚴學」為主題,廣邀大專院校或佛學研究所,已畢業或在學、專攻華嚴領域的碩博士生發表論文。藉由研討會促進華嚴學的學術交流與推廣,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培養更多華嚴學者。
研討會議主題:
(一) 華嚴經論教義研究
(二) 華嚴歷史文獻
(三) 華嚴哲學思想當代詮釋
(四) 華嚴與藝術文學連結
(五) 華嚴跨域研究(學院開設有「華嚴學跨領域研究培訓課程」,歡迎有興趣者參與)
系統號:
C-100875
第21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1日(週四)
地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大樓1樓3103教室(暫定)
主辦單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7-7172930轉2511,E-mail: nknujingxue@gmail.com
內容簡介:
投稿內容:以經學研究為主或與儒家、道家經典相關者。
系統號:
C-100874
202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0日至12日(週三至週五)9:00-18: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簡先生,886-2-2782-9555#361;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會自2025年2月10日開始徵稿,至2025年5月1日報名截止,共收到66組論文組和229篇個別論文報名。 經本屆委員會依報名資料進行評選與討論,及考量會務籌辦所能許可之最大能量,挑選出40組論文組和45篇個別論文。其中遺珠之憾誠請見諒,謹此感謝各方學界先進支持。
會議進行方式:實體參與,不提供視訊
報名截止日:即日起,11月1日(六)截止。主辦單位有權審核是否接受報名。
會議語言:華語、英語
注意事項:
1.報名須經大會審核,通過後方可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2.若有報名資料不實、造假,本會將取消報名資格。如您為本國國民,請以中文姓名報名,外文報名不受理。因經費與人力有限,以學界同仁優先。報名人數若達上限,則提早關閉報名表單。
3.請自備容器、餐具,現場不提供任何茶杯、餐具。請愛惜食物。會議論文全文,只對議程學者開放。一般與會者,並無閱讀會議論文權利。
重要時間
論文繳交截止日:2025. 11. 10.
系統號:
C-100873
「詩的思維魔力——趙天儀、陳明台暨東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25陳千武文學獎」、「臺灣現代詩人協會貢獻獎」頒獎典禮
標題:
「詩的思維魔力——趙天儀、陳明台暨東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25陳千武文學獎」、「臺灣現代詩人協會貢獻獎」頒獎典禮
時間:
2025年12月13日(週六)8:30-18:4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展學廳H321(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臺灣現代詩人協會
聯絡人:
林助理,E-mail: g12110101@go.thu.edu.tw
內容簡介:
臺灣現代詩人協會成立於2000年7月,並於2005年3月發行《臺灣現代詩》季刊,於2025年9月,發行至83期,屆滿二十年三季,均準時出刊。此外出版創刊十周年《十年詩萃》詩選集、《2017亞細亞詩萃》(華、韓、日、英四語詩選集)、《詩畫合奏——《臺灣現代詩》創刊十五周年暨 iPaint 我畫畫會成立十周年紀念集》、《臺灣心交響》連詩集(含英語翻譯)。本協會除定期出刊機關詩誌外,也成功地舉辦多項大小活動,曾主辦二屆日韓「東亞詩書展」、四屆「亞細亞詩感想祝祭」,與「我畫(iPaint)畫會」跨界合作,共同展出六次。2024年與政治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政大東亞三文英國際學術研討會」、頒贈「2024陳千武文學獎」、完成「詩歌跨界:《《臺灣心交響》紀片 」。2025年1月與留美藝術家楊平猷「重溫存在」展同步賦詩、7月5日於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2025臺韓現代詩朗誦交會」。
趙天儀研究主題與專長為現代詩、兒童文學、比較兒童文學。早期專治哲學及美學研究,後跨足文學領域,關心臺灣兒童文學、現代詩與當代小說。對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曾發表多篇評論並展現宏觀的兒童文學創作觀點,推動臺灣兒童文學發展良多;在現代詩與當代小說的研究領域,擅觀察自作家現實經驗所提煉的審美體驗,秉持哲學、美學與文學互相為文的文藝觀點。
陳明台研究主題與專長為臺灣文學、思想史、日本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領域專治笠詩社研究,兼及日本近現代詩潮對臺灣戰前、戰後詩人、詩社的影響。此外,積極參與現代詩創作與論評,亦關注中、日、韓兒童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戰後出生的新生代「笠」詩人陳明台,曾分別於 1969、1991年獲「青年新詩人獎」與「巫永福評論獎」。曾任臺灣兒童文學學會理事、臺灣現代詩人協會常務理事、臺灣筆會理事、中正大學臺文所副教授。
本協會已於2024年11月9日(六)與政治大學外語學院共同舉辦了「東亞三文英與近現代東亞跨域交流及知識轉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東亞詩文學的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影響最大的,就是臺灣詩人陳千武(1922-2012)、日本詩人高橋喜久晴(1926-2006)、韓國詩人金光林(1929-2024)三位詩人,他們在不同的歷史基地與空間、環境中生活過來,均持有60年左右的詩作經驗。因為他們長時間不斷地追求,詩的方法論與現實觀的淨化,所以不難看出各自詩手法的特殊性。東亞詩人交流的積極意義是:將置身於不同語言體系的現代詩人們,依據不同語言的表現方式,所創作出來的詩,齊聚一堂,互相觀摩,以做為對於彼此所擁有語言的反省,進而促進自己本國詩的傳統之發揚。更重要的意義是,超越思想性和各自的立場。以平等的、和睦的、親善的態度來推展亞洲的現代詩和文學。本研討會旨在探討趙天儀、陳明台的詩文學研究暨東亞詩的特徵,針對東亞詩壇的交流和翻譯的狀況提出研討。
※注意事項※
1.報名完成後,另行寄發錄取通知。
2.本會僅為「完成報名程序者」提供午餐,憑餐券領取。
3.需申請研習證明者,請於報名表內告知,會議當天下午將於報到處發放,上述證明之認列以當日簽到紀錄為準。
4.如需開車(汽車)入校,請依照本校停車收費規定進行辦理。
系統號:
C-100872
2025第十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AI時代與宗教傳播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9至21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高雄佛光山寺(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聯絡人: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知瑞法師,電話:+886-7-6561921分機2504;E-mail: institute@fgsihb.org
內容簡介:
會議說明
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AI)的迅速發展對人類物質與精神等層面皆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物質層面上,AI提升了生活與工作的便利性,但也帶來數據隱私、技術壟斷與勞動力市場變遷等挑戰;在精神層面上,AI加速思想與理念的傳播,卻也產生科技倫理、道德判斷、情感連結等面向的問題。如今,從人的一生、家庭、社會、國家到國際關係,AI正以不同的程度介入各個面向和各個領域。因此,如何善用AI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因應已經發生的各種問題或潛在的隱憂,也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課題。
畢生致力推動人間佛教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吾人生活在世間,必須跟著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在行為上與時俱進。然而我們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是進是退,是行是止,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揀擇判斷,才不會被眩目的潮流所吞噬淹沒。」因此,面對AI時代的來臨,宗教界在致力於安頓人心、提供信仰依靠的同時,另一方面應善用科技幫助宗教文化的保存、教義的傳播與弘法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教義詮釋和教制儀軌等方面,也不得不為了回應時代變革而做出反思和調整。
因此,本次座談會旨在搭建跨宗教對話平台,匯聚各宗教人士、學者與專家的智慧,從宗教學、哲學、社會學、生死學、歷史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共同探討AI時代下宗教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期待透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共同探索在AI時代如何建立有序與和諧的生命倫理及弘法方式。誠摯邀請您的參與,以智慧之見開啟AI時代宗教研究的新篇章。
徵文範疇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向:
主題一:AI對於宗教倫理、道德判斷與組織制度的影響
主題二:AI對於宗教修持與信仰實踐面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三:AI對於宗教語言文字的傳播、翻譯、研究與教理詮釋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四:AI對於宗教文獻文物的保存與展演方式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五:AI對於宗教的教學與弘法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六:AI與宗教人文相關議題
徵稿時程:
經錄取繳交全文截止日期:2025年11月20日
錄取說明:來稿一經錄取,參加本座談會之交通費、發表費及食宿均由大會招待。
會議語言:限中文、英文。
系統號:
C-100871
中西詩學與新世紀的詩藝探索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21日(週日)9:00-17:00
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篤行樓Y601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澳門比較文學學會中西詩歌研究院
內容簡介:
主題演講×論文研討×尖端對話
與會學者(以姓名筆畫排序):
文吉(澳門大學)、余欣娟(臺北市立大學)、李翠瑛(元智大學)、林于弘(臺北教育大學)、張金蘭(臺北教育大學)、莊祖煌(東吳大學)、陳俊榮(臺北教育大學)、陳政彥(嘉義大學)、陳康芬(中原大學)、陳鴻逸(德育學院)、馮傾城(澳門中華詩詞學會)、楊小濱(中央研究院)、楊宗翰(臺北教育大學)、劉格非(澳門大學)、蔡知臻(臺中科技大學)、龔剛(澳門大學)
系統號:
C-100983
近代史青年學者論壇:經濟史的多方觀照
標題:
時間:
2026年2月5日至6日(週四至週五)9:00-17:00
地點:
中研院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chuan@as.edu.tw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將於2026年2月5日至6日在臺北舉辦「近代史青年學者論壇」,以「經濟史」為核心,探討從傳統到現代的延續,以及世變之下的個人調適與制度轉型。我們歡迎能拓展研究視野、提出新案例與新議題的青年學者參與。
徵稿對象:目前從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博士候選人至副教授。
投稿者請提交:論文標題、摘要(250–400字)、作者姓名、服務單位與聯絡方式。投稿中英文摘要將刊登於會議網站與手冊。會議發表可使用中文或英文。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11月7日(星期五)
會議安排:交通費請自理,主辦單位提供二晚住宿(2月4日入住,2月6日退房)及會議期間餐食。若需延長住宿,費用自理。
投稿方式:
1. 下載:投稿申請表表格
2. 上傳:投稿申請表(PDF格式)(上傳網址)
系統號:
C-100870
轉・文化:2026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3月7日至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臺北市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主辦單位:
CSA文化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主題說明】
在全球移動、數位技術與媒介變革的多重作用下,文化不再被視為一套穩固、封閉的意義詮釋系統,而是處於持續轉譯(translation)、轉化(transformation)、與重組(reconfiguration)的動態與流動的過程。文化的形構與傳遞,亦不拘泥於國族疆界或單一媒介形式,而是在語言、聲音、視像、身體與數位演算法之間展演其異質性與轉化性。
本屆年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以「轉・文化」( trans-culturalization)為主題,重新思考文化生成與再生產的條件與形式。「Trans-」一詞不僅意指穿越、跨越,也隱含轉變、過渡與再生的動態能量;而「culturalization」則指出文化作為一種「中介性」(means),而非「終結性」(ends)的實踐場域,持續不斷地被形塑、編碼、混種,甚至抵抗與介入。因此「轉・文化」不僅是描述文化交流、翻譯與再語境化的狀態,更是指出文化生產與感知如何透過「越界技術」(trans-techne)與「跨界實踐」(trans-borders),包括性別、族群、地緣、媒介、身分等,得以被重新組織與想像。
2026文化研究年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文化如何在「跨」、「穿」、「串」中持續穿梭於語言與聲音、影像與文本、歷史與科技、族群與媒介、島嶼與世界之間,呼應文化研究對象徵意義、生產實踐與制度結構的多重關懷與批判視角。希望藉此延伸文化研究在臺灣的論述力道,彰顯台灣在世界文化構成中不可或缺的貢獻。透過「轉・文化」的視域,我們期待為當代文化研究提供一種更具流變性、動態性與多孔性的詮釋框架。
【注意事項】
1. 論文全文繳交截止日期:2026年1月10日(星期六)。
2. 非本會會員需於繳費通知後一個月內繳交註冊費500元(以篇為單位,若單篇文章有多位作者,僅需由一位作者繳交註冊費)。錄取者可選擇在繳交註冊費前辦理入會,成為本會會員。繳費通知將於近日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請留意信箱。
3. 請發表者事先確認自身行程,確保未與研討會時間衝突。註冊費一旦繳交,概不退還。
4. 由於投稿數量眾多,為便於會議議程安排,恕無法接受投稿者自行選擇發表時段。
【子題名稱】
轉開酷兒生態女性主義
香港文化的再認與再造
符號之轉
變動時代的媒體轉向
文學的轉生與來世
AI 之轉/跨
鬼魅之聲
推活與追V:粉絲實踐再轉化
轉空間
原住民族之轉・文化
味之轉:台灣滋味的轉化、轉述與轉譯
藝術與科技的轉向
島嶼之轉:世界中的台灣
電影之轉
再造現場:超越文字的媒介如何轉化環境與健康議題
歷史轉譯、文化介入與記憶重寫
影像之流/轉
系統號:
C-100869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史原論壇學生論文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3月21日(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史原論壇
聯絡人:
黃子晏,E-mail: shihyuan.forum.ntu@gmail.com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史原》論壇 學生論文研討會 徵稿
截止期限:2025年11月30日
活動宗旨
《史原》論壇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支持之學術交流平臺,定期舉行學群例會,並設有學術刊物,期能促進海內外年輕學人交流,分享彼此的學術成果。本論壇將於2026年春季舉辦學生論文研討會,敬邀對學術研究有興趣的您前來發表,與各校同學交流討論。誠摯期待各位的參與。
徵稿對象
國內外之大學生、研究生,惟論文需屬於歷史學研究範疇。
投稿方式與日程
請在2025年11月30日前報名,並上傳欲投稿論文之摘要(300至500字)。
通過初審者,須於2026年2月23日前,將論文全文稿件寄至聯絡信箱。正文包含註腳、不含文末引用書目,篇幅約12,000至15,000字。論文請依照《史原》撰稿格式。
初審與結果公告
摘要來稿後,將由《史原》編輯委員會初步審查。結果將於2025年12月7日公告於粉絲專頁,並以E-mail通知。編輯委員會將尋覓合適之與談人。
其他事項
投稿人須出席研討會,恕不接受線上視訊報告等非在場形式。若有時間安排之特殊需求,可於通過初審後來信告知。
系統號:
C-100850
Sino-spheres:環境人文與社會科學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3月30日至31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所正在籌辦一場「Sino-spheres」研討會,旨在促進對華語世界及其相關地區環境、文化和社會不斷演變的交集進行更深入、具歷史意識的對話。本次研討會旨在匯集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探討生態和社會文化領域如何相互作用、相互重塑,並挑戰對中國環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傳統理解。在全球環境議題與政治、歷史和文化敘事深度交織的時代,我們力求創造一個批判性對話、新穎視角和有意義學術交流的空間。本次研討會鼓勵跨領域的廣泛討論,連結歷史學、文學、人類學、地理學及相關領域,而非孤立地看待環境挑戰。
討論的重點主題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 環境在塑造歷史和當代的時間、尺度、空間和能動性概念中的作用
* 自然在塑造歷史和當代認同中的作用
* 發展和都市化對地方生態的影響
* 媒體、文學和公共論述中環境危機的再現(社會技術、概念、物質)
* 災難與重建的政治
* 氣候變遷與脆弱性
我們歡迎關於環境正義、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經驗,以及在華語和華人文化語境中思考氣候與環境的替代方式的觀點。透過匯集具有不同區域和學科專長的學者,本次研討會旨在激發新的對話和合作,超越活動本身,促進一個積極參與且不斷發展的研究網絡。
本次研討會與即將由 Bloomsbury 出版的「Sino-spheres」書系相關聯,該書系探討華語世界中環境、文化和社會的交集。雖然參與研討會不要求承諾加入書系,但我們希望它能成為未來合作和交流的催化劑。
共同召集人
傅家倩 (Jia-Chen Fu),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Jfu@as.edu.tw
李逸飛 (Yifei Li),上海紐約大學環境研究助理教授;美國紐約大學全球特聘助理教授,yifei.li@nyu.edu
經費
在獲得機構預算批准的前提下,居住於臺北市以外的論文作者可能獲得差旅和住宿費資助。如果您希望申請差旅資助,請在您的投稿中註明,並包含您的居住城市以及最近的機場或火車站資訊。資助詳情將與受邀者分享。
工作語言
本次研討會的工作語言為英語。然而,論文標題與摘要可使用中英雙語撰寫,完整論文可以使用中文撰寫。口頭報告亦可使用華語(普通話)進行。
時程表
2026年1月31日:提交完整稿件供研討會參與者傳閱
2026年3月30-31日:研討會於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實體舉行
系統號:
C-100868
第八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暨第二屆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4月24日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漢學院
聯絡人:
Email: weijin2024ncku@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次會議基於培育人才與學術傳承之考量,特別以海內外「年輕學者」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博士班候選人為主要徵稿對象,鼓勵學界的新一代生力軍積極參與,踴躍賜稿。為達到培育人才與學術傳承的具體效果,投稿人經本次會議籌備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籌備委員會將根據其研究主題邀請資深學者參與年輕學者的發表,與發表人深度交流與對話,並給予評論。期能藉由本次會議,使得年輕學者在資深學者的引領下,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並得到研究啟發。歡迎青年學者踴躍就以下子題發表論文:
1.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
2. 魏晉南北朝思想研究
3.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的關聯與交互影響
4. 當代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究之反思
5. 經部典籍暨文獻學研究
6. 儒、釋、道三教經典研究
7. 國際漢學研究的前瞻議題
8. 跨文化視域下的漢學研究
9. 其他與會議主題相關之研究
系統號:
C-100866
2026第十四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4月24日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華嚴蓮社四樓講堂+線上視訊(臺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4樓講堂)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2356-0758或02-2351-8333,E-mail: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會議宗旨:
華嚴專宗學院為表彰創辦人成ㄧ老和尚對華嚴弘傳之貢獻,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廣邀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水平,推廣華嚴教學,俾令現代學人瞭解華嚴的生活智慧,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與行者。
投稿資格:
國內外深入研究華嚴學之專家、學者。(碩、博士班研究生請參加每年11月或12月舉辦的「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會議主題:
(一) 華嚴與現代議題
(二) 華嚴經論研究
(三) 華嚴歷史與文獻
(四) 華嚴哲學思想
(五) 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六) 華嚴宗祖師行誼
(七) 華嚴藝術與文學
(八) 其他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請儘量避免前人已發表過的題目,除非有新的資料發現或新的見解。歷年發表題目請參閱「國際華嚴研究中心・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屆研究論文目錄」
論文發表各類費用:
國內發表人:論文發表費新臺幣6,000元。
國外人士論文發表費:每人200美元。
國外發表者全額補助「經濟艙」來回機票,及會議期間食宿招待。
徵稿辦法:
(一) 預訂2025年11月中旬個別通知審查結果。
(二) 審查通過受邀者請於2026年2月20日前,將「論文全文WORD檔及PDF檔」、「論文授權同意書PDF或JPG掃描檔」傳送至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2026 研討會全文稿件──姓名」。
(三) 研討會後,論文發表者請於2026年6月30日前,繳交修正後之論文WORD檔、PDF檔。
系統號:
C-100867
中西哲學的返本與開新:以當代的挑戰為核心——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6月16日(週二)
地點:
東海大學哲學系(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4-23590420,E-mail: fonghsiu@thu.edu.tw
內容簡介:
📌會議簡介
東海大學哲學系謹此邀請人文學門學者參與「中西哲學的返本與開新:以當代的挑戰為核心」(Returning to and Renewing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Challenges)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撰寫論文。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隨著AI時代的開啟,人類面臨了更多的挑戰,不管是技術的日新月異、當前動盪不安的多元社會,還是極端氣候下的環境反省,都使得哲學家不能只是沉浸在古老哲學智慧的愉悅中,更要面向挑戰,企盼能在新問題意識下,於復歸哲學傳統中探尋新的哲學途徑,我們希望透過「中西哲學返本與開新」的主題,讓哲學家的反思能充分得到交流與彼此取益。
本會議邀請海內外學者共同參與「中西哲學的返本與開新:以當代的挑戰為核心」,並就以下建議子題發表論文:
1. AI的挑戰與反思
2. 變動的主體性
3. 公民與社會實踐
4. 環境、生命與自然
5. 其他與會議主題相關之研究
📌其他會議相關事項
語言:中文/英文。
會議論文於2026年5月11日(一)前提交。
系統號:
C-100865
重構跨越臺海的現代史:交纏、分歧與全球連結——國際學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6年8月4日至6日(週二至週四)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chuan@as.edu.tw
內容簡介:
本次會議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IMH)與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istorical Society for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STCC)聯合主辦,地點為中央研究院。HSTCC是研究現代中國的重要國際學術組織,其附屬學術期刊為《二十世紀中國》(Twentieth-Century China),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出版。近代史研究所甫於今年慶祝成立七十週年,成立以來一直是探討過去四百年來歷史發展的學術重鎮,以中國與臺灣為研究核心,重視長時段視野之研究,探討範圍延伸至全球華語社群及現代東亞的區域連結。本次會議特別鼓勵採用創新的敘事與方法,對臺海兩岸的現代歷史進行批判性考察與重構。
與會者請自行負責交通費,主辦單位將提供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四晚住宿(自8月3日入住,8月7日退房)。會議期間,主辦單位亦提供午餐與晚餐。與會者若希望在臺北延長停留,主辦單位可協助延長在本院的住宿時間,費用請自理。
請注意,會議發表人須為HSTCC有效會員(並已繳交會費)。年度會費為美金67元(研究生可免繳),其中包含會議註冊費及《二十世紀中國》電子版期刊之閱覽權限。
系統號:
C-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