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葉毅均:《漢學研究通訊》編輯實務分享

【演講】葉毅均:《漢學研究通訊》編輯實務分享

標題:

【演講】葉毅均:《漢學研究通訊》編輯實務分享

時間:

2022年1月5日(週三)15:10-17:00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大仁214會議室(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國際暨外語學院韓國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葉毅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漢學研究通訊》主編)

內容簡介:

演講以中文進行,因座位有限,如有意願麻煩請掃描海報上之QRcode或點選報名連結:https://reurl.cc/l58V9Y,以便確認出席人數。

系統號:

A-019460

【演講】羅國暉:實踐基督信仰:漢口博學書院英籍傳教士眼中的童子軍活動與中國青年之品格培養,1915–1925

標題:

【演講】羅國暉:實踐基督信仰:漢口博學書院英籍傳教士眼中的童子軍活動與中國青年之品格培養,1915–1925

時間:

2022年1月6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羅國暉(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 吳孟軒(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本文探討早期中國童子軍運動具有宗教色彩的起源,並細察該運動在二十世紀初與基督教和文化殖民主義的關係。本文聚焦於對中國育兒方法持批判態度的倫敦會傳教士,以及他們實踐教化理念的教會學校—漢口博學書院—所介紹的另類模範的青年生活。透過研究傳教士童軍教練,本文為中國青年史提供新的視角:中國童子軍運動被設計為一項「有效」實踐基督信仰的宣教事工,並且從傳教士的角度而言童子軍運動使不少華籍青年成為「良好公民」和具備「美好的德行」,讓他們「突破」了不少傳統中國習俗的「限制」。傳教士欲培育中國青年「優良」品格的目標從他們積極推動童子軍運動的過程中可見一斑。最後,本文亦指出一些陷入殖民主義困惑、以歐美文化為世界觀中心的傳教士童軍教練在教育華籍男性青年的過程當中,有嘗試迴避和淡化中國民族主義的傾向。

系統號:

A-019373

【演講】林孝庭:從解密史料看冷戰與中華民國

標題:

【演講】林孝庭:從解密史料看冷戰與中華民國

時間:

2022年1月6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林孝庭(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系統號:

A-019277

【演講】陳耀昌:從「南岬協議」到「文化協會」

標題:

【演講】陳耀昌:從「南岬協議」到「文化協會」

時間:

2022年1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耀昌(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臺灣史小說家)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自1624年就是亞太航運中心。1683年以後,臺灣成為清朝陸權思維大陸邊陲。1860年的臺灣開港及1867年的一次「羅妹號」船難,讓臺灣再度出現在國際舞台,成為臺灣史蝴蝶效應一連串大變動的開端。繼之而有牡丹社事件、開山撫番,以及乙未割台。1921年,臺灣被日本統治二十五年後,又由臺灣人的自省,又導致「文化協會」的成立。

「羅妹號事件」的命名,出於清廷的中原觀點,不足以表示這個事件與臺灣本土的重要性。以臺灣史觀來看,「羅妹號事件」導致美國陸戰隊與下瑯嶠部落聯盟的戰爭,以及後來美國領事李仙得與下瑯嶠大股頭卓杞篤的「南岬和平協議」。這樣的敘述方顯現臺灣進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性。同樣的,牡丹社事件、獅頭社事件的命名,也必須以臺灣史觀來重新審視。 而由1867「南岬協議」到「文化協會」,正是百年前臺灣如何完成快速現代化的臺灣近代史。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19332

【演講】Amit Chaturvedi: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and Nyāya Views on Non-Conceptual Perception

【演講】Amit Chaturvedi: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and Nyāya Views on Non-Conceptual Perception

標題:

【演講】Amit Chaturvedi: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and Nyāya Views on Non-Conceptual Perception

時間:

2022年1月6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線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

政大佛教哲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Amit Chaturvedi(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E-mail: nccucbp@gmail.com

內容簡介: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2oPdY8HCG8U4kWfx6

本演講報名到1月2日截止

系統號:

A-019362

【座談會】蕭阿勤:1970年代台灣的政治與文化本土主義:青年、敘事與民族主義

【座談會】蕭阿勤:1970年代台灣的政治與文化本土主義:青年、敘事與民族主義

標題:

【座談會】蕭阿勤:1970年代台灣的政治與文化本土主義:青年、敘事與民族主義

時間:

2022年1月7日(週五)14:30-17:00

地點:

中研院社會所802會議室+線上直播(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蕭阿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Politics and Cultural Nativism in 1970s Taiwan: Youth, Narrative, Nationalism(1970年代台灣的政治與文化本土主義:青年、敘事與民族主義)新書座談會

主持人:陳志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與談人: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M. Frank Muyard (梅豪方)(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姚人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新書簡介】
二十世紀中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隔海對峙。世紀末以來, 民主台灣與共產中國漸行漸遠。民主化與本土化是導致台灣與中國產生重大分歧的關鍵因素,而本書是對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一個考古探究。1970年代初,國民黨威權統治面臨重大的外交挫敗。在戰後台灣成長而對中國大陸幾無親身經驗的年輕一代,開始挑戰現狀。作者運用各種史料,詳細考察 70年代年輕一代的學生運動份子、文化界人士、文學作家、「黨外」政治異議者等,如何在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架構下發現台灣,重新認識並書寫台灣被殖民的過去與當下的社會政治現實,同時積極行動,籲求擺脫流亡心態、政治上民主改革、文化上回歸鄉土。他們的政治投入、文學創作與歷史探索,對於激發本土意識、重塑國族認同有關鍵作用,為80年代後的臺灣民族主義發展與民主化奠定基礎。

1970年代與之後台灣政治與文化變遷的關連與差異,長久以來有待澄清。年輕世代在70年代動盪變化中的重要角色,一向更被忽略。這本新書結合世代研究與敘事認同理論,以新觀點剖析這個台灣戰後的關鍵時期,為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學、文化研究、台灣研究、東亞研究帶來重要的貢獻。

活動說明:
1.本座談會,開放現場參與及線上臉書同步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
2.為因應防疫措施,與會前兩週內如曾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者,請避免參加活動,您可以線上方式參與。
3.請現場參與來賓自備口罩並於活動中全程配戴。
4.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kYAtHREhCCKgnV6j9

系統號:

A-019396

【演講】郝譽翔:城市空間、現代大學與知識份子:以上海大學(1923-1927)為例

【演講】郝譽翔:城市空間、現代大學與知識份子:以上海大學(1923-1927)為例

標題:

【演講】郝譽翔:城市空間、現代大學與知識份子:以上海大學(1923-1927)為例

時間:

2022年1月7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主講人:

郝譽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城市的空間」與「大學的發展」有什麼關聯?知識份子該如何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闖出一片天?

上海大學在1920年代可說是左翼知識份子的搖籃,也是現代文學從五四「文學革命」轉為五卅「革命文學」的重要推手,尤其大學的規劃與地理位置更是深具象徵意義。因此透過空間的展演與轉變,更可說明二〇年代上海城市空間的多元性。講座將以1923年到1927年的上海大學作為案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如何透過文學紀錄那個年代的社會變遷以及常民百姓生活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又如何進一步成為世代進步的動力。

主持人: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與談人:楊富閔(臺灣小說家、編劇、作家)

報名連結:https://pse.is/3x4r6g

系統號:

A-019428

【演講】黃約伯:傳統與創新:日本天理教的海外佈教經驗與課題

標題:

【演講】黃約伯:傳統與創新:日本天理教的海外佈教經驗與課題

時間:

2022年1月10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暫訂實體會議地點,將視疫情變化更改演講舉辦方式)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黃約伯(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請注意: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本場週一演講將限制實體演講參與人數40人,請預先報名(至2022/1/5止,並email寄發錄取信,以錄取通知信為準)

本次演講探討當代日本新宗教之一天理教海外佈教經驗,說明該宗教團體如何針對日本傳統宗教如神道、佛教等,進行自我變革與創新,向外擴展並奠立其全球位置之歷程。1890年代至今,日本天理教在第二代真柱的領導下(中山正善,なかやま しょうぜん),開始調整其教勢方針,海外佈教迄今已擴展至東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甚至於非洲等地區。

本文提出,日本天理教的海外佈教,與當地歷史與社會發展脈絡有關,其宗教組織擴張,通常透過領袖魅力領導權威、親子組織型態、宗教用語與實踐方式(神樂舞、神授儀式、朝聖等),多方面進行。田野調查發現,日本天理教的在地化策略,會隨著當地社會的情勢與發展,予以靈活運用,此可見諸於台灣、英國、南韓、香港等地的在地佈教情況。然而,這也說明天理教海外佈教的在地取向策略,仍有其尚待解決的課題。前述之事例與論見,擴大了早期日本新宗教研究對於「宗教全球化」的論述,包括回應與增補R. Ellwood, S. Shimazono, P. Clarke有關的一系列著作,探討與比較Cornille之在地化論旨、井上順孝之移民與日系宗教、渡邊雅子之日系宗教在巴西海外發展類型、李元範、櫻井秀喜之日韓跨境宗教等論點。

最後,總結過去天理教的田野考察與書寫心得,反思與前瞻未來研究方向,持續深化研究天理教或其他日本新宗教在不同社會脈絡下進行宗教在地化之經驗,並以此為課題,進行綜合分析與比較。

系統號:

A-019372

【演講】邱仲麟:名望、友誼與愛情——論范允謙之死與傳記史料之製造

【演講】邱仲麟:名望、友誼與愛情——論范允謙之死與傳記史料之製造

標題:

【演講】邱仲麟:名望、友誼與愛情——論范允謙之死與傳記史料之製造

時間:

2022年1月10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邱仲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 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採取梅花座。

系統號:

A-019411

【演講】盧浩元:迴旋於儀式展演與文化展演之間:以當代花蓮一位太魯閣族的msapuh為例

標題:

【演講】盧浩元:迴旋於儀式展演與文化展演之間:以當代花蓮一位太魯閣族的msapuh為例

時間:

2022年1月12日(星期三)14:00~15: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一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暫訂實體會議地點,將視疫情變化更改演講舉辦方式)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盧浩元(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中研院民族所109年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內容簡介:

過去的太魯閣族部落中,太魯閣族的msapuh(巫者)扮演著族人與utux rudan(祖靈)之間的橋樑,透過儀式來使人與utux rudan之間達成平衡。而在我的田野中所觀察到的一位當代秀林鄉太魯閣族msapuh,他持續在宗教舞台上進行著過去的任務,同時他因著自身的藝術背景,將自己對部落以及太魯閣族信仰的關懷融入自身的藝術創作以及在部落中所舉辦的藝術活動,在藝術的舞台上呈現太魯閣族的文化。

報名網址:https://www.ioe.sinica.edu.tw/(一律從「本所網頁」報名)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22年1月9日(星期日)23:00截止
錄取人數:以40人為上限,須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2022年1月10日(星期一)展開審核作業,並於當日從報名系統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備註:因錄取與否通知信屬大量發信,有可能被您的郵箱歸類為垃圾信件,若2022年1月10日(星期一)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聯絡人:林音秀 (02)2652-3484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9414

【演講】王鴻濬:花蓮林業產業史之檔案文件珍跡:林田山林場為例

標題:

【演講】王鴻濬:花蓮林業產業史之檔案文件珍跡:林田山林場為例

時間:

2022年1月1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鴻濬(國立東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以3大官營林場的伐木事業為始,臺灣總督府接者引進日資會社進入臺灣,做為在軍事佔領後,穩定與擴大本島經濟發展的策略。臺灣總督府分別以不同的理由,賦予日資會社特別的身份,進入森林資源豐富的花蓮;以軍需會社為名的「南邦林業株式會社」,以代行會社為名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以及以紙漿會社為名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

林田山林場的伐木起因於供應「臺灣興業株式會社」羅東紙廠之紙漿原料。當時的羅東紙廠是全臺規模最大、最重要的造紙廠,提供臺灣總督府的公文用紙、專賣局的捲煙用紙。演講以林田山林場開發為主軸,介紹摩里沙卡之族群遷移、聚落形成、生活與產業,以及歷史聚落發展,以日治、民國時期之公文檔案、照片、地圖來分享參加來賓。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19350

【演講】尤煌傑:儒家美學與士林哲學美學中的「德」觀念對比

標題:

【演講】尤煌傑:儒家美學與士林哲學美學中的「德」觀念對比

時間:

2022年1月17日(週一)9:30-12:00

地點:

輔仁大學倬章樓4樓聖保祿廳(DG410)(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哲學系與士林哲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主講人:

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052309;E-mail: G03@mail.fju.edu.tw

報導者:

李惠美助教

內容簡介:

尤煌傑教授榮退慶賀專題講座暨感恩彌撒
流程:
09:30-11:00 專題演講(演講人:尤煌傑)
11:00-12:00 與談(與談人:黃藿/吳進安/何佳瑞)
12:10-12:40 感恩彌撒

報名網址:https://bit.ly/ISP20220117 (名額有限,請先上網報名,額滿截止)
備註:活動當天請配合輔大實聯制及防疫相關規定入場。

系統號:

A-019365

【演講】李毓嵐:人才輩出:霧峰一新會與婦女教育

標題:

【演講】李毓嵐:人才輩出:霧峰一新會與婦女教育

時間:

2022年1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毓嵐(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霧峰林家主導之「霧峰一新會」自1932年成立以來,即積極辦理日曜講座、一新義塾、讀書會、運動會、婦女懇親會等眾多活動,提供霧峰當地婦女一個學習進修的場域與參與公眾事務的舞臺。在該會的會員或幹部中,林吳帖戰後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擔任臺中市婦女會理事長,創辦素貞興慈會,致力於獎助清寒學生與救濟貧民;曾珠如亦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張月珠則成為慎齋堂管理人,創設慎齋佛學園和家事補習班,以推廣佛學。她們有如此成就,均與霧峰一新會時期所受的教育與訓練有關。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19351

【演講】伊慶春:分享四十年社會學職涯的學思歷程:回顧與感恩

標題:

【演講】伊慶春:分享四十年社會學職涯的學思歷程:回顧與感恩

時間:

2022年1月21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所802會議室+線上直播(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內容簡介:

簡介: 此次演講將從本人於1981年8月進入中研院談起。主要內容以這四十年來所參與的主要研究計劃及其重要成果,分為三個時期作一簡短回顧。

I.1981-1997初入中研院的第一階段
研究議題包括國民住宅、子女照顧、夫妻權力與婚姻調適,也啟動社會意向面訪調查、雛妓問題、私立大專院校轉型、以及後來延伸至跨華人社會比較研究的臺灣婦女家庭地位課題。

II.1997-2007 社會學研究所初創時期
研究議題有接續前述研究拓展而來的華人社會婦女家庭地位以及台北市色情產業與性交易政策;亦有新興的子女價值觀之國際比較研究,並參與社會所推動的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III.2007-2021 人文館南棟的社會學研究所時期
主要課題為持續推動長期追蹤研究的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從青少年階段至成人初期,亦啟動臺灣基督信仰調查並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家庭相關研究。

回顧四十年來的研究歷程,大致有四個特色:調查訪問為主、深入訪談為輔;多為長期性研究規劃;以研究小組推動;學術機構、政府、民間學術單位支持皆有。研究主軸則環繞在家庭制度以及家庭運作的持續與改變。針對上述研究成果,將從家庭研究角度切入,試圖提出不同研究發現的重要學術意涵。此外,也將簡短分享在國際學術參與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心得與反思,或許能提供年輕世代參考。

【活動說明】
1.本場次演講,開放現場參與及線上臉書同步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
2.因應防疫措施,現場參與者請自備口罩,活動進行中請全程配戴口罩。
3.與會前兩週內如曾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者,請避免參與活動,您可以線上方式參與。
4.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a2c185usgUA3JfuQA

系統號:

A-019397

【演講】陳志豪:清代臺北地區的契約文書與客家移墾史

標題:

【演講】陳志豪:清代臺北地區的契約文書與客家移墾史

時間:

2022年1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志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十八世紀初臺灣農業開墾興盛後,不少閩粵資本家攜資投入中北部地區的開墾事業,但過往在台北平原移墾史的討論中,多半聚焦於客家移民的「佃耕」形象。因此,本次專題演講將透過透過劉和林、胡焯猷家族與淡水河南岸的移墾過程,重新探討下三個問題:(一)客家移民的資本家,如何透過宗族資本的整合,分別以番佃、墾戶等不同身分經營台北平原的開墾事業,這兩個身分又有何歷史意義。(二)移墾事業的經營,不僅限於土地墾荒,也擴及貿易與交通網絡的經營,客家移墾者除了農業耕作外,如何經營農業貿易的各種項目。(三)移墾事業與族群關係的發展,十八世紀台北平原的客家移民,在移墾的過程中是否形成「客家族群」的集體意識,而過程中與其他族群的競合關係,又是如何具體展現在地方公共事務(例如廟宇、書院等)。透過以上三個問題的說明,我們將進一步解釋十八世紀客家移民移居台北平原的歷史意義。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19352

【系列演講】語言、歷史、思想、與跨文化尖端翻譯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語言、歷史、思想、與跨文化尖端翻譯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語言、歷史、思想、與跨文化尖端翻譯系列講座

時間:

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共8場

地點:

主要為線上進行,部分場次為實體與線上混合進行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英文系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需事先報名

2022年1月4日
15:00-18:00
詩藝與譯詩(彭鏡禧)

系統號:

A-019278

【系列演講】蒙古襲来の実態とその影響

【系列演講】蒙古襲来の実態とその影響

標題:

【系列演講】蒙古襲来の実態とその影響

時間:

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3月31日

地點:

オンデマンド動画配信

主辦單位:

國學院大學

內容簡介:

令和3年度研究開発推進機構公開学術講演会
■水中考古学による蒙古襲来研究
講師:池田榮史(國學院大學研究開発推進機構教授)

第46回日本文化を知る講座「蒙古襲来の影響を多角的に考える」
■史料からみる異国降伏祈禱の虚像と実像
講師:比企貴之(國學院大學研究開発推進機構特任助教)

■中世における神話の変貌と神功皇后譚
講師:大東敬明(國學院大學研究開発推進機構准教授)

■「神風」と「神国」――解釈の思想史をめぐる素描
講師:齋藤公太(神戸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講師)

(1) 配信期間内であれば、何回でも動画をご覧いただけます。
(2) 動画URLを、第三者に知らせすることはお控えください。著作権の手続きのため、受講者数を把握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3) 動画を無断で二次利用することを禁じます。教育・研究利用の場合は、必ず研究開発推進機構にお問い合わせください。
(4) 配布資料の一部およびすべてを複製、転載または配布、印刷など、第三者の利用に供することはお控え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9353

【工作坊】史語所文化思想史室「新力初聲」系列工作坊

【工作坊】史語所文化思想史室「新力初聲」系列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史語所文化思想史室「新力初聲」系列工作坊

時間:

2022年1月12日(週三)13:30-17: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法國遠東學院台北中心

內容簡介:

主題:史語所「新力初聲」系列
講者:Stefan Kukowka、蔣馥蓁、王詩涵、陳珮瑜、王儷螢
主持人:陳熙遠(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梅豪方(法國遠東學院台北中心主任)
與談人:康豹(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李修平(中研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

❈ 以中英文進行,歡迎參加,無需報名
❈ 配合防疫: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填寫健康紀錄表(所外人士),5.採梅花座

系統號:

A-019412

【資料庫】古巴華僑華人檔案

【資料庫】古巴華僑華人檔案

標題:

【資料庫】古巴華僑華人檔案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平台

內容簡介:

在海外眾多華僑群體中,有關古巴華僑和華人的記載相對稀少,相關線上資源更缺乏。雷競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在 2019 年初前往古巴,逗留兩個多月,將一批珍貴華僑團體所藏的文獻、檔案素描,當中華僑及其後人也提供了他們家藏的材料慷慨授權圖書館公開取用,雷教授與圖書館團隊合作整理後推出線上「古巴華僑華人檔案」供研究者及公眾使用。

系統號:

A-019364

【資料庫】香港殖民時期電影放映與接收史料庫(1897-1925)

【資料庫】香港殖民時期電影放映與接收史料庫(1897-1925)

標題:

【資料庫】香港殖民時期電影放映與接收史料庫(1897-1925)

主辦單位:

嶺南大學圖書館與視覺研究系

內容簡介:

嶺南大學圖書館與視覺研究系合作,推出「香港殖民時期電影放映與接收史料庫(1897-1925)」,資料庫開放予公眾瀏覽逾30,000項與電影相關的報章資料,提供香港電影歷史初期至1920年代的重要研究資料,以助建構香港早期映演實踐的歷史。

系統號:

A-019398

【資料庫】中國歷代進士資料庫(Docusky版)

【資料庫】中國歷代進士資料庫(Docusky版)

標題:

【資料庫】中國歷代進士資料庫(Docusky版)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系統資料來源為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經授權轉置為 DocuSky 版本,目前收錄有 69,956 位歷代進士(2021年11月27日)。

系統號:

A-019409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標題:

【展覽】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時間:

2021年6月10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殷墟文化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熱水器可用,想用熱水洗澡,打開水龍頭,熱水即滾滾而來。但是在3200~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當時的商王及貴族究竟怎麼盥洗?如何洗澡?到底用不用熱水?要回答這些問題,文獻不足徵,所以必須依據考古材料。我們在安陽殷墟發現了四、五個彼此關聯的墓葬及祭祀坑,從其出土的文物及相關脈絡可以知道商代貴族的盥洗方式,並且還會使用熱水洗澡。

本展覽有兩個主題:「商王的盥洗器」與「商王的熱水器」。商王的盥洗器展出殷墟西北岡1400號大墓東墓道的一組器物,包括「寢小室盂」、「右勺」、「龍紋盤」、「弦紋壺」、「青銅人面」,以及五件「陶磢」,這些都是商王的盥洗器。商王的熱水器則出自與1400號大墓相關的祭祀坑:HPKM1435、1380、1382等祭祀坑,展出「溫鼎」、「單鋬鼎」、「銅斗」、「硬陶瓿」等器物,部分祭祀坑還有殉葬的人,這些器物和殉葬者則是商王的熱水設備與燒水服侍的僕人。

總之,從西北岡1400大墓與其相關祭祀坑出土的器物,可以得知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使用溫鼎煮水,以單鋬鼎舀取熱水,倒在盂裡備用。洗手或洗臉時,侍僕拿勺從盂中舀水,以供商王盥洗,並以盤承水;洗澡時還會使用陶磢擦垢。這些盥洗的流程,從頭到尾,都有侍僕服侍。此外,這次展出的商王盥洗用具,不論在商代或現代都是既珍貴又罕見的,展件中就有四件文化部登記的國寶和重要古物,可說是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

系統號:

A-019467

【展覽】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特展

【展覽】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特展

時間:

2021年11月20日至2022年2月7日

地點:

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

內容簡介:

蔣中正總統主政下的臺灣發生了哪些影響重大的事件?「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特展」即日起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三樓藝廊展出,邀請您一起透過檔案文獻,從多元的觀點再回顧、認識「蔣中正總統與臺灣」這段歷史。

主辦單位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配合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階段性轉型措施,管理處繼上個月推出政治受難者藝術創作展,接下來展出的是從多元觀點歷史角度、以史實為基礎的「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特展」。

盱衡歷史事件或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由於切入的角度不同,或是觀點立場上的歧異,社會往往存在多元的論述與記憶。針對蔣中正總統主政期間的施政與作為,臺灣的記憶也呈現紛歧不一的狀況。本展即是依據蔣中正總統在臺主政期間相關的檔案、文獻、報導等,擇選影響重大的事件作為展覽主要元素,回溯歷史時空環境的脈絡,如實呈現「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的主要面貌。至於參觀者原本就有不同的歷史觀點或記憶,透過以檔案、史料為基礎的展示內容,也得以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思辨、各自解讀與評價。

系統號:

A-019279

【展覽】「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

【展覽】「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

標題:

【展覽】「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

時間:

2021年8月21日至2022年3月6日

地點:

本展覽為巡迴展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內容簡介:

1948年來臺的席德進,將傳統文化元素與臺灣自然人文特色融合,開創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可惜在其創作至臻成熟之際於1981年病逝,其好友組成基金會保管其留世畫作,於1992年捐予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2021年適逢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為感念席德進將其作品捐贈本館典藏並彰顯其藝術與臺灣之關係,本館以之作品為展覽主軸,規劃「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特展。

本特展精選席德進關注並親身領略、讚頌及經常描繪表現之臺灣古蹟、民房、風景等水彩作品,將其創作風格形式表現歸納概分為「臺灣山水」、「民房古厝」二個主題單元展示,將席氏與臺灣風土的關係簡要呈現,冀由本展概窺席氏對於臺灣鄉土所創造的特殊藝術表現語彙。

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提升藝術資源分享,將本館典藏臺灣藝術家之作品推介至本館以外之館所展示,以達深化臺灣藝術本體價值。此特展於本館展出後,並巡迴至嘉義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屏東美術館、宜蘭美術館之展館展出。

巡迴時間及地點:
第一站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08.21-2021.10.03/本館203-205展覽室
第二站  嘉義市文化藝廊/2021.10.28-2021.11.14/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三樓
第三站 國父紀念館/2021.12.10-2021.12.20/博愛藝廊、一樓東西側文化走廊
第四站 屏東美術館/2022.01.02-2022.01.16/一樓展覽室
第五站 宜蘭美術館/2022.01.22-2022.03.06/一、二樓展覽室

系統號:

A-019280

【展覽】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

【展覽】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

標題:

【展覽】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

時間:

2021年8月20日至2022年2月25日

地點:

新莊聯合辦公大樓文化部一樓藝廊(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人們生活中貓貓狗狗的角色不斷地在改變。從狩獵、看門的「工具動物」,到路上擦身而過的流浪身影,或是形影不離的親密夥伴與家人。

本展展出貓狗相關文學作品,有作家舍下的老爺夫人,揭露作家鏟屎官狗奴才的真性情;也有玩著「躲貓貓」、耐人尋味的文學隱喻;當然也少不了,那些期盼永遠的家、或者志在流浪的身影。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的阿貓阿狗吧,他們雖然不會說話(偶爾說說你聽不懂的外星語),但透過精練的文字,或許我們會發現,人類更需要向動物學習。

系統號:

A-019281

【展覽】人與人的連結——李梅樹 [ 人物 × 群像 × 裸女 ] 作品展&吳天華作品特展

【展覽】人與人的連結——李梅樹 [ 人物 × 群像 × 裸女 ] 作品展&吳天華作品特展

標題:

【展覽】人與人的連結——李梅樹 [ 人物 × 群像 × 裸女 ] 作品展&吳天華作品特展

時間:

2021年7月31日起至2022年4月10日止

地點:

李梅樹紀念館(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主辦單位:

李梅樹紀念館

內容簡介:

展覽內容,將展出21幅李梅樹拿手的人物畫,包括〈黃昏〉、〈露臺〉、〈愛孫〉、〈戲弄火雞的小孩〉等經典群像油繪作品,及〈戲水〉、〈盛夏〉、〈春光〉、〈假日閑情〉等具連帶關係的女性系列油畫創作。

另延續今年梅樹月頗具話題性的「維納斯的曲線」特展內容,館方特別加以重新彙整,推出李梅樹從早年留日時期以迄晚年之際,共達19幅之多的裸女系列油畫作品。觀者可從這些不同階段的裸女畫作中,一窺李梅樹對於人體「曲線之美」的禮讚歷程。同場亦將同時展出李梅樹十餘件自畫像素描、人物素描及人體素描。

此外,梅樹月期間,主辦單位跨海從日本借展的旅日前輩畫家吳天華(1911-1987)油畫作品,由於只在腰斬的展期中短暫露出,考量這批作品乃是首度在國內展出,尚有許多人向隅未及觀展,且今年正逢吳天華生誕110週年,經與日本的「吳天華美術館」洽商後,決定此批包含吳天華自畫像、人物畫、裸女畫、靜物畫、風景畫在內的六件作品,在年底之前都將全數留在臺灣,由本展以特展型態接續展出。

系統號:

A-019282

【展覽】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展覽】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標題:

【展覽】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時間:

2021年10月3日至2022年7月24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一個人的世界觀的改變,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群人的世界觀的改變,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臺灣文化協會,是1921年至31年間眾多社會運動組織中的一個,會員最多時也不過一千多位,放在近代臺灣史當中,不是最早、人數也不算多。不過,這群人懷抱現代世界的新知,更有著實踐的勇氣與熱情。他們企圖改變當時近四百萬臺灣人的世界觀,推動改變整體臺灣人的命運,甚至藉此要翻轉世界變局。

回顧那個年代,那些人們自覺與逐夢的歷程,新的世紀之夢,也將在我們的面前展開。

系統號:

A-019283

【展覽】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

【展覽】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

時間:

2021年11月17日至2022年3月20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臺史博開館10年了!這些年我們共累積了14萬件典藏品,推出了85檔展覽,舉辦了數百場活動,並持續蒐集、累積臺灣史研究資料,同時已有超過500萬人次的觀眾來到臺史博參觀。這當中有累積、有創新、有對臺灣過去與現在的關注,也有我們的長期耕耘。感謝你來參加這場10歲的生日派對,與你分享臺史博「10年X10件事」,也想與你一起許一個未來。

系統號:

A-019285

【展覽】金契蘭結——中日書畫文化交流展

【展覽】金契蘭結——中日書畫文化交流展

標題:

【展覽】金契蘭結——中日書畫文化交流展

時間:

2021年10月4日至2022年1月14日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聯絡人:

Tel: 02-2861-0511 #17607

內容簡介:

集結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百件珍稀書畫藏品的「金契蘭結—中日書畫文化交流展」,將於今年10月4日至明年1月14日在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璀璨開展,展品包括首次公開展出的何創時藏品一山一寧《草書偈語》、楚石梵琦《行書偈語》、袁了凡《太上感應篇卷》後附朱舜水跋等精品,以及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精選的40件展件,歡迎前往文化大學免費觀展。

系統號:

A-019286

【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標題:

【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時間:

2021年7月27日至2022年4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大河小說,是極短篇、短篇、中篇、長篇之外,另一種小說類型。其語源來自法文Roman-Fleuve,指的是「連續性的長篇小說」或「系列小說」,卷帙浩繁、綿遠悠長,通常以「三部曲」形式呈現。

在臺灣,最早提出「大河小說」的是葉石濤,並在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奠基,其後則有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的承繼書寫,乃至於21世紀以降邱家洪《臺灣大風雲》的出版,均使得「大河小說」在臺灣文學場域成為一個醒目的符號。

臺灣的大河小說因著歷史語境的遞嬗演變,呈顯訴說臺灣在地化特色與追求主體性的時代意義。為了讓更多讀者認識此一特殊文類以及豐富館藏,特別策劃「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企望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缺席」的臺灣與臺灣人,重新清晰地顯影再現。

系統號:

A-019287

【展覽】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展覽】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標題:

【展覽】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時間:

2021年11月29日至 2022年9月30日

地點:

成功大學博物館1E3展間(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內容簡介:

2024年,臺南即將迎來建城400年,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您,是否對這塊土地的發展歷程,有所了解呢?

1602年成立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為與中國發展貿易,1622年先在澎湖設立據點,1624年再遷至南臺灣的大員,即後來被稱為鯤鯓的沙洲。荷蘭人在沙洲最北端建造熱蘭遮堡壘與市鎮,該址彷如鯤鯓之首,此乃當時距荷蘭本土航程最遙遠的大型軍事要塞與殖民城市。

本展覽透過歷史圖像與文獻,介紹熱蘭遮堡壘與市鎮的特徵、意義與發展歷程,說明其與當時荷蘭要塞設計與城市規劃理論之關聯,並展示1640年代中期堡壘與市鎮的重建成果,以及對照荷蘭東印度公司其他亞洲堡壘與市鎮之案例。

系統號:

A-019290

【展覽】黑水鉤:清代書畫展

【展覽】黑水鉤:清代書畫展

標題:

【展覽】黑水鉤:清代書畫展

時間:

2021年12月2日至2022年3月20日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1館2樓展覽室H(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內容簡介:

清代臺南的藝文發展以兩個群體為主,一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寓臺文武官員及流寓文人,二是本地出生的藝術家。本地出生的藝術家部分受到旅臺文人的影響,部分靠著臨摹自學成家。本次以清代知名的藝術家林朝英、林覺、謝琯樵為展覽主軸,他們作為乾隆至咸豐年間活躍於臺南的藝術家,除了留下為數頗豐的精美作品之外,同時亦可以將之視為臺灣清代書畫風格的代表。

「黑水鉤:清代書畫展」命名的雙重意涵其一在於清代移民冒險犯難橫渡黑水溝的豪情壯志;其二在於書畫藝術運筆頓挫、耐人尋味的鉤趯技法,那無所畏懼的氣勢形塑了筆鋒燦爛的放逸在地風格。

本展展出的9位藝術家、共計26件作品,依展覽主題分為兩區。一區為以林朝英為首的臺南在地文人與畫師:有林朝英(約1739-1816年)、林覺(活躍於1796-1850年間)、蕭聯魁(1839-1898)、吳尚霑等人,其中吳尚霑既是臺南子弟同時也是謝琯樵的學生;另一區則以謝琯樵為首的寓臺官員與文人,葉文舟(1741-1827)、周凱(約1779-1837年)、呂世宜(1784-1859)、葉化成(1812-?)。希望藉由本展帶領觀者深入了解清代臺灣的書畫藝術,並從藝術家與他們的朋友們一窺清代臺灣的文化發展。

系統號:

A-019293

【展覽】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展覽】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標題:

【展覽】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時間:

自2021年12月17日(星期五)起

地點:

中研院胡適紀念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胡適紀念館

聯絡人:

李先生,Tel: (02)2782-4166分機501

內容簡介:

為紀念胡適故院長一百卅週年誕辰,本院胡適紀念館策畫「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特展,分別從胡適的日記、文章、書信中,擇其相關時論,嘗試以民主和自由為題,檢視箇中意涵。一方面可對民主、自由議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藉由觀察其立德、立功、立言,重溫歷史現場。歡迎蒞臨參觀。

開放時間:每週三、五、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國定例假日休館)

系統號:

A-019303

【展覽】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展覽】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標題:

【展覽】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時間:

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4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內容簡介:

臺灣相對於中國,是中原的邊緣,卻是海洋戰略位置的核心,臺灣與世界的關係連結就在海洋,不論是貿易的物流管道、資源和軍事競爭的戰場、語言和文化的傳播路徑、移民和勞工的移動路線等,這些都透過海洋而形成了臺灣今日在全球化生態的文化面貌。

展題「逐鹿之海」借用成語「逐鹿中原」之意,比喻亂局中各方角力的情形。成語以鹿比喻政權、地位,「鹿」亦音同「祿」,在古代是狩獵的最佳獵物,如果得到了鹿,不僅有得其要位之意涵,貿易價值也有極高意義,而鹿在臺灣最早的國際貿易中也占有重要意義。「逐鹿之海」取其群雄爭奪利益的競逐之意,以海洋脈絡的權力競逐史轉化臺灣過去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權位的論述觀點,重新思考臺灣在海洋版圖中的文化脈絡和敘事。展覽以「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為題,跳脫海洋為自然生態循環的環保論述,轉以海洋之於臺灣島嶼所帶來的全球性經濟、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浪潮與影響,關注「物」、「人」及「文化」在全球串聯的歷史洪流與經濟浪潮下的移動狀態,進而探討在經歷多個時代的結構轉變下,在競爭裡常被忽略或壓抑的人性倫理、精神價值,以及鮮少被關注的勞工與人權問題。

本次展覽共展出7組當代藝術家作品(楊茂林、許家維、陳界仁、盧昱瑞、林冠名、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和部分來自國美館藏品,臺南市文物資產管理處熱蘭遮城出土文物、以及講述清朝出兵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的國美館版畫藏品《平定臺灣戰圖》、國美館在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委託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針對外移工在臺灣工作人權議題所創作的影像作品〈壽〉、〈灑鹽於海〉、〈同意/否決/未定〉。這些展出創作分別從不同的觀點勾勒出臺灣在歷史洪流下物品及文化移動的路徑、政權與經濟產業轉移下的衝擊,包括在臺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位於亞洲經貿轉運站的角色、海上貿易、商權的激烈競爭;之後的臺灣受到不同的政權統治,不論在政治、軍事、貿易、經濟和交通上,臺灣越來越凸顯其在海洋脈絡中對外地緣政治與經濟連結的關鍵角色。這次的展出是經由將臺灣的歷史、文化和人交織在這個透過海洋的交通發展、全球經濟脈絡所串連出來的世界史,試圖去尋找在全球激烈的競逐下,一座邊緣島嶼的座標如何定位,以及在孤境中與時代狂浪相抗的人們之漂流記事。

系統號:

A-019344

【展覽】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展覽】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標題:

【展覽】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時間:

2021年11月30日至2022年10月16日

地點: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座落在老地名「河溝頭」的鐵道部園區,其前身為臺灣首座近代化工廠:1885年成立的臺北機器局,日治初期延續原軍事用途成為砲兵工廠,後轉為鐵道部及臺北鐵道工場使用。河溝頭是見證臺灣近代化工業輸入的重要歷史場域,本特展介紹晚清至日本時代初期曾經在本工場修理維護的蒸汽機車、客車、自走客車、貨車等,呈現此地從兵器修理廠、鐵道車輛製造保養及維修廠區、再成為臺鐵宿舍區的演變過程,從鐵道建設、城市變遷來探討臺灣的現代化。

系統號:

A-019345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標題: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時間:

2021年11月30日至2022年10月16日

地點:

本展覽為線上展覽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線上展,以史博館典藏為主軸,內容包含「鄉土的樣子」、「臺灣山海大觀」、「飛翔在寶島上空」、「世界之美Taroko」、「筆下生趣」、「園圃青青」、「走讀臺灣」、「藝術大觀園」八單元。欣賞臺灣美術百年景觀及花卉鳥獸為題材的精選畫作,可觀察主題與風格的多元發展,由依循傳統的筆墨形式,逐漸轉向本土自然與人文的再現。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周年,溯遊臺灣美術步入現代化的百年歷程,回顧諸先賢於新舊文化傳統激盪中,融鑄對臺灣風土的體察與詮釋,體現不同文化與美學交會的包容力,逐漸厚積臺灣多元文化的美術榮景。此多樣多彩的藝術創作,反映本土的特有文化DNA,體現百年衍繹的臺灣美術「特有種」。

系統號:

A-019346

【展覽】出發.追尋.完成——柯慶明文學展

【展覽】出發.追尋.完成——柯慶明文學展

標題:

【展覽】出發.追尋.完成——柯慶明文學展

時間:

2022年1月1日至2月27日

地點: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南投縣南投市中興路669號)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內容簡介: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為榮獲2021南投縣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的已逝知名學者作家-柯慶明教授,推出個人文學展「出發.追尋.完成——柯慶明文學展」。

柯慶明(1946-2019),筆名黑野,於日本東京出生,籍貫臺灣南投,自幼隨父母在臺北生活成長。臺大中文系畢業後,長期任教於臺灣大學,並曾擔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捷克查理士大學客座教授。

柯教授集學者、作家於一身,除出版《清唱》詩集,亦有《出發》、《靜思手札》、《省思手札》、《昔往的輝光》等多本散文創作,作品充滿愛與智慧,文字別具魅力。學術研究方面,兼治古今,致力耕耘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領域,出版多本學術論著,思考豐沛,關懷宏大,對學界影響深遠。

柯教授畢生奉獻學術界及文化界,培育無數學子,關切臺灣文學的學科發展,在臺大推動成立臺灣文學研究所,轉任該所教授及所長,後於臺文所退休,並獲頒名譽教授榮銜。柯教授既是傑出的創作者、視野開闊的學者,也是孜孜不倦的教育者。他為教育、為學術、為文學、為理想而鞠躬盡瘁,榮獲本縣文學貢獻獎實至名歸。

「出發.追尋.完成-柯慶明文學展」展出內容包括柯慶明教授著作、手稿、日記、照片、獎座…等,呈現的是一位熱血文藝青年到文學教育理想主義者的歷程,讓我們得以見證當代南投的典範人物。

系統號:

A-019378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標題: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時間:

2020年8月22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意象最鮮明的,莫過以動物體態構形者。本次展覽主角是刻辭中的動物文字及圖畫,包含豬狗牛羊、象馬鹿虎、龜蛇龍鳳等等;有傳說神獸,有真實物種;有野生動物,有飼養禽畜;或被馴用,或為祭牲,也可能是害物。這些蟲魚鳥獸甚而脫胎作人名、地名、天象的代指,創生出更多語彙。殷人在甲骨上勾畫著生態觀察,更借助自然知識詮釋複雜的人類世界與抽象概念。走進商王動物園,我們將看見三千多年前動物與人群互動的故事。

系統號:

A-019402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標題: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時間:

2020年12月30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考古引介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是歷史文物陳列館 x 數位文化中心 x 「商代人物3D投影計畫─妲己」工作團隊,透過掌握的考古材料與相關研究,運用虛擬空間三維多面數圖形動畫製作軟體、Cloud Speech API 雲端語音識別系統、人體紅外線感測,以及VICON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等新創科技,以動漫元素、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重現妲己、還原商王朝的真實樣貌。來到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觀展者可以與穿越者妲己對話,用一種更活潑的方式了解殷商歷史與社會文化。

系統號:

A-019405

【展覽】算 × 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展覽】算 × 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標題:

【展覽】算 × 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時間:

2021年12月4日至2022年5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與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國際人文學院(IKGF)、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等單位合作,雙邊各自策展,於德國、臺灣兩地先後展出。繼德國「此命當何特展」(Signs of the Future)於今年9月圓滿落幕之後,臺史博接棒推出「算×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

特展中除了展出歐洲與東亞世界預測未來的方法、技術、工具,例如:神諭、預言書、占星、風水、相命、通書、塔羅牌、水晶球……等,更補充了占卜在臺灣的在地面貌,希望藉由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相互理解東西方多元的文化觀與世界觀。

系統號:

A-019415

【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標題:

【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時間:

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4月24日

地點:

MoNTUE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MoNTUE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在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繼續延伸文協精神直到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北師美術館將目光著眼於時代脈絡。試圖穿越作品美學風格與藝術家自身歷程,定錨於其成長的年代,探索其時代特質,藝術家何以從中迸發力量,得以奮不顧身追求藝術,以此建構臺灣文化面目。

由文化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周婉窈、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與吳俊瑩等長期精研歷史、文學、戲劇、藝術、原住民與婦女、法律的學者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考察一百年之前的時空背景,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呈現1920-40年代文化協會及相關人物所處的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一百年前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本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與此同時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以及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透過與當代創作者的合製共創,以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

系統號:

A-019416

【展覽】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

【展覽】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

標題:

【展覽】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

時間:

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2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10、212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文學與繪畫雖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南宋時期的扇面、冊頁等小幅作品,卻有為數不少蘊含「詩情畫意」。這些小尺寸的畫作描繪細緻,富含詩意,展覽以「小品繪畫」泛稱。詩畫創作源自北宋蘇軾(1037-1101)等人認為畫是「無聲詩」,詩是「無形畫」或是「有聲畫」帶動的藝術風潮,加上北宋末徽宗(1082-1135)積極倡導以詩題入畫,更引導宮廷畫家對於「詩畫合一」理想的實踐。

展覽分為「帝王題詩」、「蕭灑虛曠的小景」、「山水清音」、「宮苑與詩意」、「賞花樂事」等五個單元。第一單元「帝王題詩」強調南宋皇室重視藝文涵養,擅長書法,熟稔詩詞名作。皇帝對於詩畫創作積極參與,帝王書寫的詩詞見於宮廷畫家作品之中。第二單元「蕭灑虛曠的小景」企圖說明南宋小品繪畫不少藉由迷濛清曠的畫面,營造詩意氛圍,其藝術表現接續北宋「小景」畫發展,並加以轉化。

第三單元「山水清音」引領觀眾深入賞析山水畫作。南宋時期以繪製西湖等江南景致為主的山水畫,隱現深受北宋《瀟湘八景》藝術手法的影響。這些小幅山水畫融入四時晨昏景致,帶出大自然靜謐一隅的詩情。此單元並以〈坐石看雲〉、〈松下曳杖〉兩幅作品對照展示,說明「無聲詩」、「有聲畫」的藝評觀點對於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四單元「宮苑與詩意」呈顯南宋宮苑山水與詩詞意象相互交疊,皇室藉由再現詩境的繪畫,抒發宮廷唯美浪漫的情懷。第五單元「賞花樂事」反映南宋花卉畫在賞花、詠花、品花等意趣交織下的藝術呈現。期盼觀眾欣賞展覽,並領略南宋小品繪畫詩畫交融的藝術特色。

系統號:

A-019423

【展覽】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

【展覽】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

標題:

【展覽】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

時間:

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5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以精緻的中國歷代皇家宮廷與官府的收藏而著稱,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則以豐富而多樣的臺灣傳統原住民文物收藏見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史博)所收藏的臺灣歷史與常民文物也堪稱翹楚。三館的藏品分別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原)、漢人常民(民),與中國宮廷/官府(官)中的物質文化。

本展以三館代表原、民、官收藏特色的角度切入,透過三館策展/研究人員的腦力激盪,選出十項既能反映各館收藏特色,同時亦雅俗共賞的主題,再分別由三館的策展/研究人員自館藏中選出反映該主題下原、民、官特色的藏品,而形成一個對主題的獨特詮釋。

本展所擬定的十個共同主題分別為:(1) 不當貨幣使用的錢、(2) 看不懂的文字、(3) 令人上癮的煙具、(4) 盛宴的餐桌、(5) 他者想像的凝視、(6) 祖先的音容宛在、(7) 女子的美麗裝飾、(8) 瓜瓞绵绵子孫多、(9) 兩性與情慾世界、(10) 型男與勇士。在這十個「共同主題」之下,各館再各自發展出足以反映收藏定位的詮釋單元,因此,本展總共包括三十個策展單元。

單獨來看,本展三十個單元,看似是分別來自三間博物館藏品組成的獨立單元。整體來看,這三十個單元不但分別以三足鼎立的方式呈現了原住民(臺博)、漢人常民(臺史博),與宮廷官府(故宮)的觀點,同時因為聚焦於一個共同主題下,所以亦形成一種對照又互補的視野,也提醒觀眾,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漢人常民,與宮廷官府,如何以一種同中有異的獨特方式來面對、處理、或呈現、表達一些共通的文化主題與人類感情。

系統號:

A-019440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標題: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時間:

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1月6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近代公衛與防疫」,是臺灣重大的現代化事件。百年來歷經帝國擴張、近代國家治理與國際援助的過程,發展至今。但公衛制度的推行,往往給傳統文化帶來衝擊,公私領域的改造充滿了各種陣痛。本展將以防疫為主軸,分4大主題來介紹臺灣的防疫經驗與現代轉型:

第1主題:「清末戰役,入臺須先戰疫」
透過19世紀大眾文化素材戰爭圖繪和戰地衛生報告的對比,凸顯戰爭的表與裡、軍隊染疫情形。以及,近代港口檢疫制度的建立,入關須檢疫,未染疫者消毒,染疫者隔離治療,是前所未有的近代經驗。

第2主題:「日治台灣防疫經驗及其陣痛」
本區介紹現代防疫制度推動的複雜面向。「現代交通」推展了現代醫療,也成為傳染病防治的新挑戰。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的不適應,仍尋求傳統醫療文化。

第3主題:「戰後臺灣衛生防疫漫長路」
1946年,因港口檢疫廢弛,傳染病再起,爆發了布袋事件。1950年代,因美援與國際援助,臺灣基礎衛生建設逐漸提升與完備,其中農復會扮演重大角色,臺灣逐步邁向公衛先進國家。

第4主題:「21世紀臺灣重大傳染病經驗」
從SARS到2019年COVID-19爆發,臺灣的齊心抗疫與新突破,以及疫情下的社會影響、產業震盪。最後呈現各縣市政府的防疫巧思。希望大家能透過此近代臺灣防疫的時光旅行,了解現代化轉型軌跡。

系統號:

A-019441

【展覽】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

【展覽】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

標題:

【展覽】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

時間:

2021年11月27日至2022年3月13日

地點:

澳門博物館三樓(澳門博物館前地112號)

主辦單位:

澳門博物館

內容簡介:

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合作,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舉辦“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是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館承辦,並獲澳門航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支持。展覽亦為粵港澳三地博物館攜手合作的大型巡迴展覽,廣東省博物館作為巡展的首站,於2020年完成舉辦,今年於澳門展出後,將於明年移師香港藝術館展出。

展覽共展出粵港澳三地博物館112組201件展品,以“灣區舊貌”、“絲綢外銷”、“世界變局”及“今日灣區”為展示主題,透過描繪昔日灣區繁盛景象的外銷畫,以及絲綢類展品,包括絲綢布匹、手繪絲綢、家居用品、服裝飾品等,敍述了明清時期絲綢製品外銷的黃金年代及對世界和中國產生的影響,印證三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地位。

系統號:

A-019330

【展覽】御瓷菁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

【展覽】御瓷菁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

標題:

【展覽】御瓷菁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

時間:

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6月3日

地點:

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主辦單位:

澳門藝術博物館

內容簡介:

瓷器既是古今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也是歷代皇家宮廷用器的主體。至明代(1368~1644年),宮廷無論在殿堂陳設、日常生活、宗教祭祀或內外賞賜等方面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陶瓷器。為滿足這些需求,明代朝廷除委派地方民窯燒造和接受民窯進貢外,還在景德鎮設窯場(明代稱「御器廠」,今人習稱為「御窯」或「官窯」)專門燒造皇家用瓷。

御窯瓷器作為凸顯皇帝絕對權威的御用物資之一,除供皇帝及其家人使用外,若非皇帝賞賜,任何人不得擁有或使用。御窯瓷器從產品式樣設計,到生產、驗收、運輸直至使用,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顯然,其產品的最終流向地是以帝都紫禁城為代表的明代皇家宮廷。

故宮博物院所在地系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舊址,故宮博物院也是目前收藏明代御窯瓷器數量最多、品質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依託多年來故宮博物院在明代御窯瓷器研究和展覽方面積累的豐碩成果,本展覽特從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中遴選出120件生產於明代洪武至萬曆各朝的具有代表性的御窯瓷器予以展示,旨在為澳門觀眾提供一個較全面了解明代景德鎮御窯燒造瓷器品種、所取得藝術成就的機會。

※本則訊息中提及之故宮博物院,為北京故宮博物院。

系統號:

A-019347

【展覽】東洋文庫名品展——「東洋学」の世界へようこそ

【展覽】東洋文庫名品展——「東洋学」の世界へようこそ

標題:

【展覽】東洋文庫名品展——「東洋学」の世界へようこそ

時間:

2021年10月6日起至2022年1月16日止

地點: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東洋文庫は、アジア全域を対象とする学問「東洋学」の研究図書館として1924年に設立され、約100年間で100万冊をこえる蔵書を築きました。 これらの貴重な蔵書をとおして、より多くの方にアジア各地の歴史や文化に興味をもっていただくことを目指して、2011年10月にミュージアムが開館しました。 本展では、ミュージアム開館10周年を記念して、東洋文庫が所蔵する東西をまたぐ幅広い地域、時代の至宝を公開いたします。 「教科書で見たことがある」、「聞いたことがある」というような歴史を彩る名品、そして東洋文庫の研究活動に携わる研究員たちの「推しの逸品」とともに、アジアをめぐる壮大な知の旅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9288

【展覽】かがやく金銀細工——日本・中国の装飾具

【展覽】かがやく金銀細工——日本・中国の装飾具

標題:

【展覽】かがやく金銀細工——日本・中国の装飾具

時間:

2021年11月28日起至12月26日,2022年1月5日至23日

地點: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大阪府和泉市内田町三丁目6番12号)

主辦單位: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

內容簡介:

日本、中国の古代から近世にかけて製作された装飾具を金属工芸を中心に展示。この内、展示の中心となるのは室町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の鐔(つば)と中国の戦国時代から漢時代の帯鉤(たいこう、帯留め金具)である。国と時代は異なるが、いずれも様々な意匠が凝らされ、金や銀による飾りも用いた金属工芸の技巧と美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また、古墳時代の金製装身具のほか、鐔とともに武士に愛好された目貫(めぬき)などの刀装具、中国歴代の金製銀製の装身具、金鍍金を施した青銅製の馬具などもあわせ、館蔵品から約150点を陳列。きらびやかな装飾具の世界を堪能してほしい。

系統號:

A-019289

【展覽】古代中国・オリエントの美術 リターンズ ——国宝“細川ミラー”期間限定公開

【展覽】古代中国・オリエントの美術 リターンズ ——国宝“細川ミラー”期間限定公開

標題:

【展覽】古代中国・オリエントの美術 リターンズ ——国宝“細川ミラー”期間限定公開

時間:

2021年12月18日起至2022年2月13日止

地點:

永青文庫(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內容簡介:

2020年2月より開催した「古代中国・オリエントの美術―国宝“細川ミラー”期間限定公開―」展。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拡大の影響によりやむなく途中閉幕となった同展が、今冬、およそ1年10か月ぶりに帰ってくる。

永青文庫の設立者・細川護立(細川家16代、1883~1970)は、幼い頃から漢籍に親しみ、中国の文化に強い憧れを抱いていた。やがて大正15年(1926)から約1年半かけてヨーロッパを巡り、のちに国宝に指定される 「金彩鳥獣雲文銅盤」などの中国青銅器や陶磁器を購入し、以降本格的に中国美術のコレクションを始める。さらに護立の関心はオリエント美術にまで及び、イスラーム陶器やタイルの優品も蒐集した。

本展では、“細川ミラー”の名で広く知られる「金銀錯狩猟文鏡」(国宝)など前回の出品作品に加え、同館では8年ぶりの公開となる「金銀玻璃象嵌大壺」(重要文化財)をはじめとした古代中国の美術13点を新たに展覧。さらに、高度な技術でつくられた大変珍しい「ゴールドバンドガラス碗」などのオリエント美術を再び紹介する。

※会期中展示替えあり

系統號:

A-019349

【展覽】特別展「病と生きる」

【展覽】特別展「病と生きる」

標題:

【展覽】特別展「病と生きる」

時間:

2021年12月3日開展

地點:

線上展覽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大宮図書館

內容簡介:

龍谷大学大宮図書館2021年度特別展観は「病と生きる」をテーマに開催致します 。 古来、人間は病に悩まされて来ました。人類史上、克服できた病の方が少ないのかも知れません。直近の新型コロナウィルスについても、克服できる相手なのか否かさえ判じかねているようです。 病は人間の生命を直接的に脅かすだ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その広範囲/長期的な流行は社会基盤さえ破壊しかねないものであることを私たちは身をもって体験しています。そして、そのような状況は、払拭することの難しい不安を多くの人々の心にもたらしています。

今回の展観では、大谷探検隊が敦煌より持ち帰った10世紀の『妙法蓮華経』も展示されます。ある国(詳細不明)の皇太子が痢病となった我が子の平癒を願って書写したものです。しかし、仏典の書写で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病気平癒を道教の神々にも祈願していることが判ります。我が子を救うためにあらゆる手段を尽くそうとしていたのでしょう。 現代に生きる我々ですが、この皇太子の心情は理解できます。人間は長い不安に耐えることは(おそらく)できません。ならば、その不安を取り除くために、人間、そして人間が形成する社会全体が全力を尽くさねばならないのでしょう。

この展観がそのような状況を形作る一助となることを願ってやみません。 最後となりますが、この展観にあたってご協力いただきました関係者各位に心より御礼申し上げます。

系統號:

A-01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