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常志靜:全真教專題

【演講】常志靜:全真教專題

標題:

【演講】常志靜:全真教專題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211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唐宋道教經典研讀系列」】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211教室
 
2019年12月2日(一)
10:00-12:00
講題:全真教專題

系統號:

A-015097

【演講】鄧國光:唐文治先生推尊方宗誠評點之經教要義

標題:

【演講】鄧國光:唐文治先生推尊方宗誠評點之經教要義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鄧國光(文哲所特約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晉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5000

【演講】曹明升:周濟詞律觀的轉變及其詞學史意義

標題:

【演講】曹明升:周濟詞律觀的轉變及其詞學史意義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0: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曹明升(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5101

【演講】藤田正勝:日語與日本的哲學

標題:

【演講】藤田正勝:日語與日本的哲學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藤田正勝(文哲所特約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明輝(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15109

【演講】Joy Zhang:How to Be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Good Food"

標題:

【演講】Joy Zhang:How to Be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Good Food"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7:00-18:3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 G3,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Dr. Joy Zhang (University of Kent)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to feed, modernising the food system has always been a paramount socio-political concern in China. Yet recent fieldwork in 3 Chinese citie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wo conflicting views on what a ‘modern’ agriculture should look like. For the government, modernisation implies a rational calculation of scale and a mirroring of global trends. Thus, good food production necessitates an integration of funding, standardisation, and a scaling-up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But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promoted by civil society, has been gaining ground. For this camp, modernisation is about channeling global resources to empower and motivate individuals. Good food production is then established through a ‘rhizomic’ spread of new practices, which are inspired by world possibilities but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context.

This seminar investigates the ongoing social negotiation of ‘good food’ in China. It demonstrates how a non-Western society responds to the twin processes of modernisation and globalisation and provides insights on the varieties of modernity in the making.

Biography
Joy Y. Zhang is the Director of Studies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

Her work on scienc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 contribute to the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n Cosmopolitanism and subaltern politics, for they focus on the breaking down of epistemic boundaries formed by disciplinary, geo-political and state-society power struggles. She is the author of two books: The Cosmopolitanization of Science: Stem Cell Governance in China (2012) and Green Politic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2013). She has led projects funded by the Wellcome Trust, the ESRC Future Research Leaders scheme and the British Council. She is currently a co-investigating US-China ethical governance on CRISPR fund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is event is open to the public and free to attend, however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Chair: Professor Steve Tsang (SOAS)

系統號:

A-015014

【演講】陳倩慧:知識、在地生活與共學行動:木藝生態博物館與大溪學的建構

【演講】陳倩慧:知識、在地生活與共學行動:木藝生態博物館與大溪學的建構

標題:

【演講】陳倩慧:知識、在地生活與共學行動:木藝生態博物館與大溪學的建構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8:30-20:3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三館321教室(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桃園市文化局

主講人:

陳倩慧(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館長)

內容簡介:

講者:陳倩慧(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館長)
講題:知識、在地生活與共學行動:木藝生態博物館與大溪學的建構
時間:2019/12/2(週一),18:30-20:30
地點:文學院三館321教室

系統號:

A-014929

【演講會】歷史如何實踐政治

標題:

【演講會】歷史如何實踐政治

時間:

2019年12月2日(週一)19:00-21: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114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歷史系學會

主講人:

郭凱迪(嘉義縣政府人力發展所所長 )、林家興(新共和通訊責任編輯)

內容簡介:

活動報名系統:https://bit.ly/2NxVt6z

系統號:

A-015001

【演講】李永迪:王者之藝:安陽殷墟手工業考古學研究

標題:

【演講】李永迪:王者之藝:安陽殷墟手工業考古學研究

時間:

2019年12月3日(週二)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李永迪(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邱斯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兼考古學門召集人)
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系統號:

A-015062

【演講】趙陽陽:書、版本、印本──古籍版本學研究的與時俱進

【演講】趙陽陽:書、版本、印本──古籍版本學研究的與時俱進

標題:

【演講】趙陽陽:書、版本、印本──古籍版本學研究的與時俱進

時間:

2019年12月3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5004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趙陽陽(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研院文哲所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志偉(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080

【演講】胡曉真:這(不)是一個好兆頭——明清小說中的婚禮

標題:

【演講】胡曉真:這(不)是一個好兆頭——明清小說中的婚禮

時間:

2019年12月3日(週二)10: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衣若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5088

【演講】Susan Shirk:Overreach and Overreaction: The Crisis in U.S.-China Relations

標題:

【演講】Susan Shirk:Overreach and Overreaction: The Crisis in U.S.-China Relations

時間:

Tuesday, December 3, 2019, 12:00-13:00

地點:

110 Weiser Hall, Lieberthal-Roge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主辦單位:

Lieberthal-Roge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主講人:

Susan Shirk (Chair, 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內容簡介: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day have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and tense than they have been during the past forty years since the 1979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deterioration of relations has not been caused by a single incident but is systemic and broad. China’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overreaching has provoked a widespread backlash not just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in many other advanced economies as well.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talk about protecting ourselves from the perceived China threat by decoupling our intertwined economies, and Chinese and Chinese-Americans are starting to come under suspicion. How can the two countries stabilize relations and reverse this downward spiral?

Susan Shirk is the Chair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 and Research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Global Policy and Strate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She is also director emeritu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 Institute on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GCC). Susan Shirk first visited China in 1971 and has been teaching, researching and engaging China diplomatically ever since.

If you are a person with a disability who requires an accommodation to attend this event, please reach out to us at least 2 weeks in advance of this event. Please be aware that advance notice is necessary as some accommodations may require more time for the university to arrange.

系統號:

A-014962

【演講】David Brophy:Inner Asian Islam in Qianlong-era Beijing

標題:

【演講】David Brophy:Inner Asian Islam in Qianlong-era Beijing

時間:

Tuesday, December 3, 2019, 12:00-13:00

地點:

International Affairs Building, Room 918 420 West 118th Street, Columbia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 Event

主講人:

David Brophy (Associate Research Schola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umbia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Please join for a lecture with:
David Brophy, Associate Research Schola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umbia University;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Moderated by:
Eugenia Lean, Director,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Qing conquest of Xinjiang, a new community of Muslim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Inner City of Beijing, residing around a mosque close to the Forbidden City. Like other representatives of newly-incorporated subject populations in the capital, these Muslims became members of the Qing banner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y kept up contact with Xinjiang, and served as intermediaries between Islamic Inner Asia and the court. Drawing on recent archival and manuscript research, this talk examines the religious life of this community, and the place of Islam in the high Qing vision of universal emperorship.

系統號:

A-014963

【演講】蔡靜芬:海外客家人的神廟活動與乩童文化的關係:以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為例

【演講】蔡靜芬:海外客家人的神廟活動與乩童文化的關係:以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為例

標題:

【演講】蔡靜芬:海外客家人的神廟活動與乩童文化的關係:以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為例

時間:

2019年12月3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蔡靜芬(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社會科學暨人文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系高級講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育生(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助研究員)
與談人:邱炫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系助理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xxhD5oRoS6TvXmFJ6

系統號:

A-015075

【演講】Paul Evans:Navigating the US-China Confrontation: Lessons from John Fairbank and the 1950's

標題:

【演講】Paul Evans:Navigating the US-China Confrontation: Lessons from John Fairbank and the 1950's

時間:

2019年12月3日(週二)16:00-17:3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IEAS),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

主講人:

Paul Evans (Professor of Asian and trans-Pacif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聯絡人:

E-mail: iea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The deepening Sino-American conflict presents very difficult problems for China scholars and universities with extensive activities in, on and with China. With an eye on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the presentation will focus on the intellectu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activities of John Fairbank in the 1950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a Cold War era eerily consonant with today?

Paul Evans is Professor of Asian and trans-Pacific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He is a form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at UBC and former head of the 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 His most recent book was Engaging China: Myth, Aspiration and Strategy in Canadian Policy from Trudeau to Harper. He's currently doing a second installment to his 1988 biography, John Fairbank and th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a, and writing on the contemporary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echno-nationalism in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系統號:

A-015010

【演講】Zheng Jiyong:North Korea's Social-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hina's North Korea Policy.

【演講】Zheng Jiyong:North Korea's Social-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hina's North Korea Policy.

標題:

【演講】Zheng Jiyong:North Korea's Social-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hina's North Korea Policy.

時間: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12:15-13:30

地點:

S020, Belfer Case Study Room, CGIS South, 1730, Cambridge St., Cambridge, MA

主辦單位: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主講人:

Zheng Jiyong (Director & Professor, 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14972

【演講】Robert E. Hegel:Reading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s

【演講】Robert E. Hegel:Reading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s

標題:

【演講】Robert E. Hegel:Reading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s

時間:

Wed, Dec 4, 2019, 16:30

地點:

202 Jo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Robert E. Hegel(Washingto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e academic study of old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is barely a century old. Until the 1920s, China’s educated elite often dismissed vernacular fiction as too “popular” and too didactic to be worthy of serious appreciation. Even so, a few texts developed avid following among the highly literate; only they had the breadth of learning needed to appreciate their narrative subtleties of this “guilty pleasure.” Modernizers among the young twentieth-century scholars turned to traditional novels and stories because of their previous rejection, hoping to discover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sses.” Instead they revealed an enormous body of diverse texts that we are only now beginning to appreciate fully. How to do so has made this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as diverse and experimental as the texts we study. Turning away from investigations directed more by political or cultural assumptions, twenty-first century scholarship on vernacular fiction seeks to place these writings ever more firmly in their cultural context. Generally this is being done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o reveal complexities of what was thought to be simple a century ago. Important areas of recent research involve the novel as material object, sophisticated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engagements through fiction with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ends of their time. To exemplify some of these new findings, my focus will be on a short novel of 1641 that explores a range of psy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hallenges to the legendary Monkey King, Xiyou bu 西遊補 (Further Adventures 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Mote Annual Lectures are named after Frederick Mote, form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系統號:

A-015090

【演講】Ursula B. Brosseder:First Step(pe)s: The Silk Road from a Steppe Perspective

標題:

【演講】Ursula B. Brosseder:First Step(pe)s: The Silk Road from a Steppe Perspective

時間:

2019年12月4日(週三)17:00-19:00

地點:

370 Dwinelle Hall,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IEAS)

主講人:

Dr. Ursula B. Brosseder (Bonn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fbille@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Numerous, far-reaching migrations and contacts have taken place during prehistory across the vast Eurasian steppes, reaching from Eastern Europe or the Near East to Inner Asia and present-day China. However, the intensity and speed of connectiv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changed profoundly in the late first millennium BC. Traditional narrative holds that this change was initiated by the travels of Zhang Qian in 138 BC which is seen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ilk Roads. In the present lecture I will dive deeper into the dynamics of power politics in the steppes of that time period and show how archaeology reveals existing steppe networks and how they contributed to the East-West exchanges we know from the literary sources. Integrating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sources leads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and dynamics of interaction across Eurasia.

Ursula B. Brosseder received her PhD in 2001 from the Freie Universität in Berlin on the Early Iron Age in Europe. After a research stay with a fellowship by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in Novosibirsk, Siberia, she shifted her research focus on Eurasian Archaeology and the Archaeology of Mongolia in particular where she has been conducting fieldwork since 2005. She is a specialist on Xiongnu Archaeology and their contacts and connectivity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s during the late Iron Age ("Silk Roads"). Her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Gerda Henkel Foundation and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where she was a member in the School for Historical Studies in 2013/2014.

系統號:

A-015011

【演講】胡曉真: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

標題:

【演講】胡曉真: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玉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5110

【演講】張廣達:近年有關中世紀以來內陸亞洲國度與其鄰邦互動的宏觀論述和微觀考證——近年新刊著述舉要

【演講】張廣達:近年有關中世紀以來內陸亞洲國度與其鄰邦互動的宏觀論述和微觀考證——近年新刊著述舉要

標題:

【演講】張廣達:近年有關中世紀以來內陸亞洲國度與其鄰邦互動的宏觀論述和微觀考證——近年新刊著述舉要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視聽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張廣達(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系統號:

A-014951

【演講】廖肇亨:明清時期的宗教對話

【演講】廖肇亨:明清時期的宗教對話

標題:

【演講】廖肇亨:明清時期的宗教對話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9:10-12:0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436(臺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15038

【演講】葉書珊:秦簡訛變字「」辨析

標題:

【演講】葉書珊:秦簡訛變字「」辨析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字學門

主講人:

葉書珊(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內容簡介:

主持人:顏世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本演講講題引號內為一古字。

系統號:

A-015063

【演講】何春蕤:性/別的研究、批判與實踐講座

【演講】何春蕤:性/別的研究、批判與實踐講座

標題:

【演講】何春蕤:性/別的研究、批判與實踐講座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5:10-18:00

地點: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M403(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主講人:

何春蕤(臺灣中央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講座教授暨性/別研究室召集人)

內容簡介:

講者簡介:何春蕤,臺灣中央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講座教授暨性/別研究室召集人,曾任中央大學英文系系主任、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在文化研究及性/別研究領域耕耘相關議題近三十年,針對文化、身體、情感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連,著作及編纂專書二十餘冊,包括《豪爽女人》、《性心情》、《性工作研究》、《跨性別》、《色情無價》、《性別治理》等。目前的研究方向為性別主流化與全球治理。

系統號:

A-015041

【演講】鮑彤:Long Lines and Turnout in Taiwan's 2018 Mayoral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標題:

【演講】鮑彤:Long Lines and Turnout in Taiwan's 2018 Mayoral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講人:

鮑彤(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5074

【演講】楊維真:眺望彩雲之南:雲南地方史的學思歷程

【演講】楊維真:眺望彩雲之南:雲南地方史的學思歷程

標題:

【演講】楊維真:眺望彩雲之南:雲南地方史的學思歷程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大樓4樓)(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系統號:

A-014989

【演講】Felix Wemheuer:Great Achievements, Big Failures: How to Evaluate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Mao Era

標題:

【演講】Felix Wemheuer:Great Achievements, Big Failures: How to Evaluate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Mao Era

時間:

2019年12月5日(週四)17:00-18:30

地點:

Venue: Paul Webley Wing (Senate House) Room: Alumni Lecture Theatre (SALT)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and the SOAS History Department

主講人:

Dr. Felix Wemheuer (University of Cologne)

聯絡人:

E-mail: aj7@soas.ac.uk

內容簡介:

In the Mao Era (1949–1976),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experienced social upward mobility, while others were marginalized or lost their lives. Efforts to build a communist society created hopes, dreams, fear, enthusiasm, disillusion, painful disappointments and nostalgia.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great strides, but they also experienced traumatic setbacks. The talk will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and failures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access to basic entitlements, and social mobility and change. Furthermore, the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how we are to judge success. On the question of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should we confine ourselves to the CCP’s own goals, or should we instead stress today’s accepted metrics, such as the UN’s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Should we compare the Mao era to pre-1949 Republican China, to the relatively peaceful Nanjing Decade under the GMD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1928–1937), to the progress of Taiwan after 1949 or to developments in the Reform era since 1978?

Biography
Felix Wemheuer is Professor for Modern China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 He belongs to a new generation of Western scholars who ar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Famine Politics in Maoist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Yale UP 2014) and 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Conflict and Change, 1949-1976 (Cambridge UP 2019). Between 2008 and 2010,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Fairbank Center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is event is open to the public and free to attend, however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系統號:

A-015015

【演講】王貴祥:中國藏傳佛教及其建築簡說

【演講】王貴祥:中國藏傳佛教及其建築簡說

標題:

【演講】王貴祥:中國藏傳佛教及其建築簡說

時間:

2019年12月6日(週五)19:00-21:00

地點: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民生東區四段54號11樓之1)

主辦單位: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社團法人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台灣建築學會

主講人:

王貴祥(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聯絡人:

劉懿瑱,E-mail: a1161@rickyliu.com.tw

內容簡介:

本講座分四大部分分述;
一、佛教傳入之前的西藏一古象雄文化。
二、藏傳佛教的初期發展。
三、藏傳佛教諸宗系發展
(1)甯瑪派宗系及其寺院;
(2)噶丹派宗系及其寺院;
(3)薩迦派宗系及其寺院;
(4)噶舉派宗系及其寺院;
(5)格魯派宗系及其寺院;
四、黃教對蒙古族與滿族的影響。

*歡迎報名,報名時敬請提供欲報名場次、姓名、單位及聯絡電話,以利統計人數並方便聯絡,謝謝。

系統號:

A-015078

【發表會】張家綸:日治臺灣殖民政策的想像與差異:從自然景觀與文學書寫角度切入

【發表會】張家綸:日治臺灣殖民政策的想像與差異:從自然景觀與文學書寫角度切入

標題:

【發表會】張家綸:日治臺灣殖民政策的想像與差異:從自然景觀與文學書寫角度切入

時間:

2019年12月6日(週五)12:30-14: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330222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主講人:

張家綸(國立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莊怡文(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日治時期日人對臺政策在「中華帝國」的影響下,於「同文同種」思考方針中產生許多矛盾與糾葛之問題。臺灣,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在近代國家主義(Nationalism)潮流興盛下,殖民地同化教育越顯重要。然而,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共同想像的那一個「日本帝國」,其中有哪些同與不同?臺灣人是否成功地被同化成了日本人?這些想像與差異,如何影響了近代東亞史脈絡下「臺灣特色」的塑造?本講座擬以「自然景觀」與「文學書寫」角度切入,重探日治時期日本對臺殖民政策之相關問題。

系統號:

A-015054

【演講】林維杰:跨文化視野中的儒學感通論

【演講】林維杰:跨文化視野中的儒學感通論

標題:

【演講】林維杰:跨文化視野中的儒學感通論

時間:

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基礎研究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林維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 主持人:馬愷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主講者介紹: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t Bochum)哲學博士,目前的研究是以西方詮釋學為參照系統,為中國傳統經典建構一套詮釋學系統,專業領域為詮釋學和比較哲學。

▪ 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惟場地座位有限,敬請提早到場入席,以免向隅。謝謝。

系統號:

A-015098

【發表會】廖欽彬:《近代日本哲學中的田邊元哲學》

【發表會】廖欽彬:《近代日本哲學中的田邊元哲學》

標題:

【發表會】廖欽彬:《近代日本哲學中的田邊元哲學》

時間:

2019年12月6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哲學系、佛教哲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對談人:鍾振宇(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劉滄龍(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5053

【演講】黃聖松:春秋時代的「賦」——以《左傳》為核心的考察

【演講】黃聖松:春秋時代的「賦」——以《左傳》為核心的考察

標題:

【演講】黃聖松:春秋時代的「賦」——以《左傳》為核心的考察

時間:

2019年12月6日(週五)13:00-15: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204-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黃聖松(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游逸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079

【演講會】表象としての「満州」──夏目漱石、林芙美子、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

【演講會】表象としての「満州」──夏目漱石、林芙美子、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

標題:

【演講會】表象としての「満州」──夏目漱石、林芙美子、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

時間:

2019年12月7日(週三)13:00-17:00

地點:

鹿児島国際大学7号館710教室( 鹿児島市坂之上8-34-1)

主辦單位:

鹿児島国際大学大学院国際文化研究科、鹿児島国際大学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13:15-14:15
報道写真による地域イメージの形成──満洲と「蒙古」(貴志俊彦,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教授)

14:25-14:45
林芙美子の「満州」紀行──視点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変化をめぐって(高倩倩,大連外国語大学大学院日本語学院博士前期課程院生、鹿児島国際大学大学院国際文化研究科交換留学生)

14:50-15:50
夏目漱石の満州体験──何を見て、何を書いたのか/書かなかったのか(小森陽一,東京大学名誉教授)

16:00-16:55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と質疑応答

*当日は、会場周辺と図書館エントランスで、「満洲」関係の古写真、関連資料等のパネル展示を行います。
※参加無料、事前申込不要

系統號:

A-015115

【演講】顏娟英:涅槃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

標題:

【演講】顏娟英:涅槃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

時間:

2019年12月9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顏娟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5114

【演講】張仁和:文化心理學於人類認知之近期研究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張仁和:文化心理學於人類認知之近期研究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19年12月9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張仁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與談人: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次演講首先將回顧近期文化心理學在認知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從1990的跨文化行為比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與文化軸度(cultural dimension)之建立,到2010文化神經科學(cultural neuroscience)、社會生態心理學(socioecological psychology)、複合文化觀(polycultural psychology)之百家爭鳴。然而,快速的社會變遷與新興科技對於人類認知的影響甚鉅,這部份嘗試以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在認知創造力的發展與機製為例予以探討。最後,在面對如此多樣且多變的社會文化現象,科技整合的研究可能性也由此而出,這部分將援引近期相關國際研究團隊案例,終而思索文化心理學於人類認知研究的展望。

本場演講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14997

【演講】石峻山:印尼華人表演藝術:歷史與現狀

【演講】石峻山:印尼華人表演藝術:歷史與現狀

標題:

【演講】石峻山:印尼華人表演藝術:歷史與現狀

時間:

2019年12月10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石峻山(Josh Stenberg,雪梨大學中國研究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場演講將介紹印尼華人的戲劇、表演藝術以及提出幾個相關的論點。石教授將表演的範圍定義在社區表演、公共儀式展示和戲劇等三方面。同時具體探討三個案例,從中追溯印尼華人身份的發展的歷史軌跡。

首先,石教授將探討中國傳統戲曲的幾個傳統劇種和印尼的哇揚(Wayang)。藉此說明在反華的新秩序時期,傳統表演方式如何應大環境而改變。著重討論以下兩種風格:20世紀中期混合中國和印尼元素的的一種哇揚庫力(Wayang Kulit)以及哇揚布袋戲在當代社會政治範疇的使用。

第二部分將探討20世紀中期蘇門答臘的華語戲劇。華人菸草工曾發起反對荷蘭殖民剝削的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舞臺演出帶有不同的目的:以中共產黨員巴人(王任叔)為主題時,被用來說明華人和印尼人之間的團結。而蘇門答臘華人作家沙裡洪,則以此事件為背景創作一部有關印尼華人的英勇史詩。

第三部分,將探討「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薛仁貴」兩個故事,在不同印尼劇種中的翻譯和改編版本。

在表演世界中我們看到印、華文化的身份的互濟互融,而非互斥或競爭。中華元素是印尼表演藝術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把華人表演藝術作為一個全球現象看待的時候,印尼元素就是華人表演藝術全球史當中一個重要卻又時常被忽略的線索。因此兩者皆是民族文化身份必要互融的組成部分和象徵。身份政治是當代印尼華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特色。因此,印尼華人表演的所有形式,都可以有效地從社會政治這一角度來進行審視。

主持人:蔡宗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所長)

※本演講以國語進行

線上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2&pid=194

系統號:

A-015096

【演講】顧雅文:為樹寫傳記——全球與在地視野下臺灣金雞納樹的社會生命史

【演講】顧雅文:為樹寫傳記——全球與在地視野下臺灣金雞納樹的社會生命史

標題:

【演講】顧雅文:為樹寫傳記——全球與在地視野下臺灣金雞納樹的社會生命史

時間:

2019年12月11日(週三)15:10-17: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A607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侯嘉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系統號:

A-015035

【演講】Richard M. Jaffe:日・印仏教交流と仏教の近代化

標題:

【演講】Richard M. Jaffe:日・印仏教交流と仏教の近代化

時間:

2019年12月11日(週三)17:00-19:00

地點:

龍谷大学大宮学舎西黌2階大会議室(京都市伏見区深草塚本町67)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世界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RCWBC)、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BARC)

主講人:

Richard M. Jaffe (デューク大学教授)

內容簡介:

司会:嵩満也(龍谷大学国際学部教授)

講演では、南アジアが20世紀日本仏教との重要な接触域としてどう発展し、また日本と大陸の経済的交渉がどのように日本人の巡礼や仏教の聖地での学びを育んだかを議論する。さらに、帰国した日本人旅行者や訪日南アジア人らがいかに南アジアや東南アジアに関わる知識や語学、芸術品の流入を促し、日本において「仏教はアジアの宗教である」という大衆意識を高めたのかについても論じる。

※一般来聴歓迎。講演は日本語で行われます。

系統號:

A-015008

【演講】徐光台:明清士人與傳教士西學的接觸後對中學的影響

【演講】徐光台:明清士人與傳教士西學的接觸後對中學的影響

標題:

【演講】徐光台:明清士人與傳教士西學的接觸後對中學的影響

時間:

2019年12月12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410(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哲學系明清天主教哲學工作坊

主講人:

徐光台(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研究所榮譽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汪惠娟(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本演講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入場。

系統號:

A-015089

【演講】鄭麗榕:物質文化中的動物

【演講】鄭麗榕:物質文化中的動物

標題:

【演講】鄭麗榕:物質文化中的動物

時間:

2019年12月12日(週四)12:10-13:1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三館321教室(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師資培育中心

主講人: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044

【演講】鄭麗榕:動物的文化史怎麼研究——從動物標本的故事講起

【演講】鄭麗榕:動物的文化史怎麼研究——從動物標本的故事講起

標題:

【演講】鄭麗榕:動物的文化史怎麼研究——從動物標本的故事講起

時間:

2019年12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三館321教室(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師資培育中心

主講人: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043

【演講】林秋敏:第一屆立法委員中的女性聲影

標題:

【演講】林秋敏:第一屆立法委員中的女性聲影

時間:

2019年12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秋敏(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48年1月舉行的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共選出760位立法委員,其中女性立委有84人;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截至1953年8月,有31位女性立委未來臺報到,立法院依法辦理遞補,共有12人完成遞補手續;到了1969年,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女性立委增加一個席次;接著自1972年開始,總共舉行六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前後當選的女性立委共有30人次。總計第一屆女性立委前後共有127人,這些女性民意代表的學識經歷與背景如何?她們如何為女性發聲?本次演講將帶您略窺一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975

【演講】陳建源:不只是蘸醬油而已:台灣醬油裡的文化與身體經驗

標題:

【演講】陳建源:不只是蘸醬油而已:台灣醬油裡的文化與身體經驗

時間:

2019年12月13日(週五)13:00-15:00

地點:

陽明大學知行樓2樓人社201教室(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

主辦單位: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主講人:

陳建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嚴曉珮(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5034

【演講】倉本尚德:日本學界的道宣研究回顧

標題:

【演講】倉本尚德:日本學界的道宣研究回顧

時間:

2019年12月13日(週五)15:30-1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1樓文物圖象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倉本尚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15113

【演講】Kelly McKinley:以社區參與為本──反思21世紀的博物館

【演講】Kelly McKinley:以社區參與為本──反思21世紀的博物館

標題:

【演講】Kelly McKinley:以社區參與為本──反思21世紀的博物館

時間:

2019年12月13日(週五)19:00-20:30

地點:

香港登臺酒店二樓會議廳(佐敦志和街1號)

主辦單位:

西九文化區

主講人:

Kelly McKinley(美國奧克蘭加州博物館副館長)

聯絡人:

E-mail: sibley.ngai@mplus.org.hk

內容簡介:

美國奧克蘭加州博物館副館長Kelly McKinley將探討在現今日益分化和科技主導的世界中,博物館如何與時俱進,適切於社會需要,並持續為社區提供資源。今天,人人都能在智能手機上看到大師級作品,在創意文化常被忽視的社會中,我們如何闡明參觀博物館的重要性?McKinley會以實例說明博物館如何重新構想其教育功能及凝聚社會的角色,並拓展其使命和活動,為社會大眾作出更大貢獻,創造更大價值。

講者簡介:
美國奧克蘭加州博物館副館長Kelly McKinley,負責館藏、修復、策展項目、詮釋、展覽設計和製作、項目評估和觀眾研究。她任職奧克蘭加州博物館前,曾在多倫多安大略省美術館擔任教育和公眾活動執行總監,也曾在多倫多的設計公司Bruce Mau Design和聖地亞哥當代美術館擔任要職。她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的博物館學研究生課程,以及安省藝術設計大學的評論與策展實務研究生課程。她是現任美國博物館聯盟的董事會成員,也是《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的編委。

費用:免費入場,先到先得,須先作網上登記。

語言:英語,設粵語即時傳譯

惡劣天氣安排:若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或八號風球於活動開始前3小時仍然生效,活動將會取消。

系統號:

A-014982

【演講】蔡明讚:試論現代書藝的取資及發展

標題:

【演講】蔡明讚:試論現代書藝的取資及發展

時間:

2019年12月14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創時講堂(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主講人:

蔡明讚(書法家)

報導者: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內容簡介:

【第11屆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系列講座台北場】

採網路報名、現場繳費:https://pse.is/M8543
500元/位,並贈送《第11屆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專輯乙本

中國書藝創造了不同的書體,篆、隸、草、行、楷,非一人一夕之力所成。文字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古人對於抽象概念有種不可思議的認知,從而創造出各種書體,毛筆則成為文字呈顯的工具,使文字的書寫更加活潑、生動、有趣。這一個世代的我們,因為更寬更廣開放思想與科技文明的加持,可以再創新出甚麼新意呢? 書法一定要那麼古典嗎?可不可以讓它現代化一點?生活化一點?本屆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即是具有實驗性的,和大眾接觸的,同時傳統與創新不偏廢、重視紮實的基本功夫,呈現出不同於往昔的書法藝術。

何創時基金會致力於推廣書法藝術,與高美館平台合作,讓老、中、青三代的書家同台展出,彼此切磋,每位書家展出一件傳統與一件實驗作品。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至今共舉辦十一屆,其中有10位書家是從第一屆參加至今,22年來的累積,亦把每一位書家的書法歷程記錄了下來。

更多展覽訊息:https://pse.is/MPQFE

系統號:

A-015021

【演講】伍漢騏:十九世紀拉丁美洲華工權益的發展

標題:

【演講】伍漢騏:十九世紀拉丁美洲華工權益的發展

時間:

2019年12月17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伍漢騏( Rudolph Ng,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4956

【演講】馮進:江南腔調:當代中國的美食懷舊與中產階級的建構

標題:

【演講】馮進:江南腔調:當代中國的美食懷舊與中產階級的建構

時間:

2019年12月17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馮進(美國Grinnell College東亞系終身教授)

內容簡介:

這個報告探索當代蘇州、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美食懷舊”與中國中產階級身份構建的關係。美食懷舊既指餐飲業和知識界人士對地方餐飲傳統的追憶、再現、和再創造,也指大眾對以各種物質或非物質方式展示的對“本地”烹飪傳統的消費行為。當代中國美食懷舊的功能驗證了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經典斷語:任何階級存在的先決條件都在於它如何確立與其他階級的關係,而中產階級的一大特點就是對社會地位的高度敏感,對“卓越特質”的傾力追求。江南餐飲人士標榜餐館的歷史文化地位,實際滿足了對個人與集體身份飽含焦慮的當代中國中產階層消費者的需求。

系統號:

A-014998

【演講】姜學豪:閹割與地緣政治在近代中國

標題:

【演講】姜學豪:閹割與地緣政治在近代中國

時間:

2019年12月17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23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4952

【演講】林繼富:「鄉村振興」與土家族「撒葉爾呵」傳承新態勢

標題:

【演講】林繼富:「鄉村振興」與土家族「撒葉爾呵」傳承新態勢

時間:

2019年12月17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林繼富(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惠萍(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5004

【演講】陳慶德:〈他人即地獄〉:作為台灣對比者——韓國的社會議題

【演講】陳慶德:〈他人即地獄〉:作為台灣對比者——韓國的社會議題

標題:

【演講】陳慶德:〈他人即地獄〉:作為台灣對比者——韓國的社會議題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週三)9:10-11:0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105(臺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陳慶德(作家、韓國文化研究者)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15039

【演講】王志勇:流亡港台傳統派知識分子「文化中國」意識探論:以《民主評論》為中心(1949-1966)

標題:

【演講】王志勇:流亡港台傳統派知識分子「文化中國」意識探論:以《民主評論》為中心(1949-1966)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胡適紀念館、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王志勇(邢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系統號:

A-015046

【演講】姚治華:意識的記憶論證:基於陳那的重構

標題:

【演講】姚治華:意識的記憶論證:基於陳那的重構

時間:

2019年12月19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姚治華(文哲所特約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何建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4999

【演講】施靜菲:青花瓷--第一個全球品牌?

標題:

【演講】施靜菲:青花瓷--第一個全球品牌?

時間:

2019年12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施靜菲(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十四世紀在景德鎮創燒的高溫青花瓷器,在世界陶瓷史上佔有極度重要的位置。至今,青花瓷的蹤影在你我的身邊依然隨處可見,從歷史的向度來看,青花瓷不但啟動了豐富的陶瓷裝飾世界,更對世界各地陶瓷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在還沒有電視及網路的時代,景德鎮青花瓷白地藍花的視覺語言,就透過商品的流通,引領了裝飾藝術的潮流,因此有學者稱它是第一個全球品牌。景德鎮青花瓷能否符合我們今天對全球品牌的定義?這或許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但是如果我們暫時拋開全球品牌的嚴格定義,大膽由品牌商標的角度,來看亞洲青花瓷生產的擴張,就會看見很多有趣的歷史現象。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974

【演講會】台湾事情 第三回

【演講會】台湾事情 第三回

標題:

【演講會】台湾事情 第三回

時間:

2019年12月21至22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九州大学伊都キャンパスイーストゾーン大講義室Ⅱ(福岡市西区元岡744)

主辦單位:

九州大学台湾スタディーズ・プロジェクトと21世紀プログラム

聯絡人:

前原志保,E-mail: kyudaitaiwanstudies@gmail.com

內容簡介:

12月21日
10:30-12:00
台湾基礎知識:台湾を知り、日本を知る

13:00-14:30
日本における台湾研究と台湾理解:~台湾修学旅行支援の活動の現場から
14:50-16:20
歴史建築にみる日台関係

16:40-18:10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質疑応答

12月22日
10:30-12:00
台湾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外省人の国家認識

13:00-14:30
台湾と香港のナショナリズム

14:50-16:20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質疑応答

■ 登壇者 ■
呉叡人(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山﨑直也(帝京大学教授)
上水流久彦(県立広島大学准教授)
前原志保(九州大学台湾スタディーズ特任助教)

系統號:

A-015024

【演講】趙昕毅:雷法,内丹, 與真武信仰

【演講】趙昕毅:雷法,内丹, 與真武信仰

標題:

【演講】趙昕毅:雷法,内丹, 與真武信仰

時間:

2019年12月23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一樓演講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趙昕毅(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宗教與古典研究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系列講座】
主持: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海報用圖:《天帝圖》,日本東京靈雲寺藏

系統號:

A-015185

【演講】鍾淑敏:戰爭動員與戰後審判:二戰時期臺灣人在印尼

標題:

【演講】鍾淑敏:戰爭動員與戰後審判:二戰時期臺灣人在印尼

時間:

2019年12曰2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蔡晏霖(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5157

【演講】劉瑞超:臺灣客家全球化

標題:

【演講】劉瑞超:臺灣客家全球化

時間:

2019年12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瑞超(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這個講題所觸及的客家,可切割成三個面向,也就是臺灣、客家、全球化。三者之間以客家串之,有時間上的不同,有空間上的差異,基本上是今天我們稱為客家的這種文化人群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故事。十九世紀華人出洋浪潮,帶動了包括客家在內的各種文化群體在空間上橫跨全球各大洲,這些來自閩粵贛地區分佈世界各地的華人,在二十世紀初形成了跨國的客家網絡雛形,也奠定了今天「全世界都有客家」的基礎。臺灣的客家人群早在十八至十九世紀在臺灣島上逐漸形成特定族群文化區域,卻一直到戰後才學習到自己是「客家」。因著臺灣特殊的歷史,客家人群在1980年代後開始現身,跟隨著臺灣的社會改革及變遷,臺灣出現了「客家族群」,並在新世紀中展現了十足的族群文化能動性,並成為臺灣的軟實力,影響著全球客家網絡,於此同時,臺灣的客家鄉親們則建立起自己的臺客網絡。這是一個客家的故事,也是一個臺灣的故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973

【演講】王志勇:明朝中晚期徽州的宗族、商人與貞節觀念

標題:

【演講】王志勇:明朝中晚期徽州的宗族、商人與貞節觀念

時間:

2019年12月27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郭琦濤(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副教授)

系統號:

A-015064

【演講】八百谷晃義:《湘學報》的經營、流通和重編

標題:

【演講】八百谷晃義:《湘學報》的經營、流通和重編

時間:

2019年12月30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八百谷晃義(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5158

【演講】小笠原欣幸:2020年台湾総統選挙の分析

標題:

【演講】小笠原欣幸:2020年台湾総統選挙の分析

時間:

‪2020年1月31日(週五)17:20-20:20

地點:

早稲田大学3号館305号室(早稲田大学早稲田キャンパス)

主辦單位:

日本台湾学会、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

主講人:

小笠原欣幸(東京外国語大学准教授)

內容簡介:

司会:若林正丈(早稲田大学)
コメンテーター:松田康博(東京大学)
言語:日本語
備考:入場料・事前登録不要
*開始時間いつもより‪1時‬間早めております。ご注意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5013

【演講】Ariel Fox: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Opera and money, merchants, and silver

標題:

【演講】Ariel Fox: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Opera and money, merchants, and silver

時間:

Wed, Apr 22, 2020, 4:30 pm

地點:

202 Jo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Ariel Fox(University of Chicago)

系統號:

A-015091

【工作坊】2019民粹主義國際工作坊

【工作坊】2019民粹主義國際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9民粹主義國際工作坊

時間:

2019年12月1日(週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F第一會議室、人文社會科學館8F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學會

聯絡人:

陳思穎,Tel: (02)2652-5080;E-mail: trt20160903@gmail.com

內容簡介:

美國川普的執政和歐洲脫歐公投的解讀增加了對政治與民粹主義的學術研究探討。在亞洲,泰國的欽那瓦和菲律賓的杜特蒂也被描述為民粹主義的表達意象。在台灣,通過韓國瑜與柯文哲崛起對於該人格特質的詮釋也可說明此一概念。但是民粹主義可以成為所有這些政治趨勢的共同點嗎? 是什麼將川普的牆與拉美裔移民、杜特蒂特殺害毒販、韓國瑜的「愛情摩天輪」和柯文哲的自殺等「失言」放在一起?在何種程度上,民粹主義的概念能釐清政治的新現象?它是否跟「新自由主義」同樣,被用作籠統的詞?通過與美國、澳洲、菲律賓和台灣的對話,這次工作坊旨在透視台灣,闡明民粹主義概念的相關性和侷限性,或者重新思考應該解決的問題。

系統號:

A-015033

【系列演講】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系列演講】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標題:

【系列演講】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時間:

2019年11月至12月,共7場

地點:

臺北書院、創時講堂

主辦單位:

臺北市中山堂、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內容簡介:

第四場:12月07日(六)14:00-16:00 臺北書院
【戰火中的鮮花:個人生命史的關照】
講師:陳芳明、孫大川 / 主持:廖炳惠
https://tinyurl.com/y5unxjvp

第五場:12月14日(六)14:00-16:00 臺北書院
【我身,我感:悲情之後的台灣文化現場】
講師:張小虹、梅家玲 / 主持:劉正忠
https://tinyurl.com/y6h8allz

第六場:12月21日(六)14:00-16:00 臺北書院
【回首西陲勢渺茫:為什麼有1949書寫】
講師:楊佳嫻、林易澄 / 主持:封德屏
https://tinyurl.com/y4qeb2xc

第七場:12月28日(六)14:00-16:00 臺北書院
【制度之爭: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
講師:江宜樺/ 主持:楊儒賓
https://tinyurl.com/y3q8nfus

系統號:

A-014948

【系列演講】2019傅斯年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19傅斯年講座

時間:

2019年12月,共3場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Prof. Benjamin A. Elman (East Asian Studies an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Professor Benjamin A. Elman(艾爾曼 教授)
East Asian Studies an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總主題
“Global Science, Evidential Learning and Ming-Qing Intellectual History”(全球科學、考證學與明清的學術思想史)

12月2日(週一)
10:00【頒發傅斯年獎學金】
第一講
“The Rise of Evidential Research in Imperial China”(考證學在明清的歷史意義)

12月4日(週三)
10:00
第二講
“Rethinking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circa 1500-1800”(重新思考前近代科學史與明清歷史)

12月6日(週五)
10:00
座談
“Global Science and Early Modern East Asia”(全球科學與前近代東亞史)

備註:本演講以中文進行,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14950

【系列演講】臺灣現代建築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臺灣現代建築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臺灣現代建築系列講座

時間:

2019年12月,共4場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主講人: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與設計系教授)、王增榮(比格達原創有限公司負責人)

內容簡介:

此系列演講為「日本近代建築史與台灣研究」課程之延伸教學

第一講
二戰後台灣現代建築
日期:12/2(一)
時間:上午9:00-12:00

第二講
基督教會與台灣現代建築
日期:12/9(一)
時間:上午9:00-12:00

第三講
台灣的粗曠主義建築
日期:12/16(一)
時間:上午9:00-12:00

第四講
中國現代建築
日期:12/23(一)
時間:上午9:00-12:00

系統號:

A-015102

【展覽】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

【展覽】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

標題:

【展覽】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

時間:

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1月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這個展覽訴說的小時代是指十七世紀而言,那是一個有趣,並且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時期。以現代物質文化研究來看,既可從東西交流的角度,一窺當時探險家跋山涉水開拓航道的故事,也能從江南視線瞭解文人世家看似平淡,其實分外講究質感,別有一番趣味的日常。此次通過十七世紀的小資文青文震亨(1586-1645)書寫《長物志》歸類而出的「書畫」和「器具」兩個章節作為策展基礎,除了重新發掘博物館藏品蘊含的人文脈絡之外,也探索古人游賞於物的點滴細節,從中梳理與之相關的交遊網絡,以及賞古風逐漸影響一般居家日用的面向。嘗試從古人處理身外之物的態度,回看現代的人與物的關係。

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單元一「文震亨與長物志」,藉由善本古籍與書畫類作品,勾勒出作者的生平與交遊及其作為鑑賞指南的《長物志》一書的出版與流通。單元二「文青品味」,呈現以文震亨為代表的古代文人圈日常用物的樣態與品評觀點。單元三「可用之物」則以帶有藏家標記的文物,呼應文震亨指出的鑑賞準則及各自的藏物類別與態度。單元四「百匯聚珍」展現物流日漸普及帶動各式仿古、新創商品紛繁出呈,連帶也讓名家標記和作坊店號成為時尚的一環。

每個時代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中都有其更迭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時下的我們,每天踏著緊湊的步伐前進,也接觸到各式各樣新與舊的事務,除了日常必要之外,你是否曾想過哪些是生活中缺一不可的用品?雖然展覽重建的是一個以物作為身分象徵,區隔同好與否的一群人的一些事,但從策展人對藏品的解讀中,也提供一個再造舒適、嫻雅生活的提案。

系統號:

A-014925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9年7月2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傍水而生,族群遷徙也往往依循水路墾居,水既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時常造成生命財產耗損,因此人們在與水適應的過程,世代傳承發展出獨特的水文化。回顧臺灣風災史上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距今六十年、八八風災也屆滿十年,在這旱澇頻繁的臺灣土地上,面對當代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重要問題,未來如何因應與調適? 本展覽跨領域整合本館地方學洪氾歷史及水利規劃試驗所之研究成果合力策展,從臺灣特有水文地理出發,透過曾文溪流域的歷史變遷,呈現臺灣特有「既缺水又淹水」之雙重困境,藉由在地避水傳說信仰文化、治水工程再現,最後以當代大眾關心的水資源議題,引導觀眾思考面對當今極端氣候環境如何與水共生!

你喝的水哪裡來?

臺灣特殊地形及水文特性,孕育生命也危害生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同地理環境的先民,各自發展出特殊的水文化資產,包括臺灣各地與水相關的地名、產業、民俗、信仰、俗諺、藝術創作等。

社會高度發展,水資源隨手可得,卻因取得過於便利,人們往往忽視了水的存在與可貴。想想看,我們喝的水哪裡來?

狂放不羈的曾文溪

曾文溪,在臺灣的日本時期是一條治理難度相當高的河川。日本總督府對其展開的治水策劃,歷經15年完成;當時為發展米糖政策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曾文溪河道遷徙不定的情形展開治理,造就曾文溪今日樣貌的基礎。本單元透過日本時期史料、地理學者及水利工程技師視角,以及工程中默默付出勞力的臺灣人協助,重新理解日本時期曾文溪河道變遷及河道治理的思維。

我家住在水路上:洪災與治水傳說

曾文溪水患頻仍,臺灣在日本時期即運用科學量測展開治水工程,而民間社會對水患更是早早發展「民間版」的抗水之道,包括傳說、信仰、民俗、遷居等措施,發展出特殊的抗水文化。民間順應環境、調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維與方法,留存許多珍貴獨有的臺灣水文化資產。

水情不斷、誰主沉浮

台江90歲耆老慨嘆:「過去水災可以扛茨走,未來的子孫,要逃去哪?」

臺灣長久面臨既淹水又缺水的困境,極端氣候的來襲,瞬間與累積雨量皆大過以往,水患事件未減反增;另一方面,留不住水資源,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同樣挑戰了人類的生存。本展試圖反省當代人與水是怎樣的新關係?近60年來,臺灣致災型水患,難脫離是大自然反撲的原因居多。進一步問,這是天災還是人為所致?是生存還是生計的矛盾?

2018年八二三南臺灣大水災,再度引起當代社會對水患危機的討論;從水文化到水資源問題,社會各界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有待共同找出臺灣水生活之道。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4926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時間:

2019年3月29日至12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當然,「這群人」不是均質的集合,貧富差距、出身歧異、階級敵意、利益對立,都是衝突之源。「臺灣戰後移民」亦然,既有高官豪門、中流群體、眷村兄弟,也就會有孤苦卑微的伶仃弱勢者。他們一起承受一個荒謬的巨變,卻極其迥異地展開生命歷程。七十年了,臺灣必須停止籠統的「老芋仔」、「外省人」、「老兵」的刻板印象。

在文學,我們會看到一九四九巨輪底下的人性與悲憫。

系統號:

A-014927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標題: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時間:

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4月29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內閣大庫檔案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周禮》有云:「以嘉禮親萬民」,帝制傳統的嘉禮,繫於天子者,有朝會、燕饗、冊命、經筵諸典;行於庶人者,則有鄉飲酒禮。在皇朝籌辦每年的各種節慶中,尤以新正朝會、冬至祀天與萬壽聖節最為隆重,號稱「皇帝三大節」。

清朝每逢慶典及年節令辰,或因應各種場合,會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辦筵宴。凡遇皇帝三大節日,在萬方朝賀之後,更設筵於太和殿,藉由欽賜大燕,皇帝與內外王公臣僚與藩屬使節進酒饗膳、同歡共樂。

太和殿正面十一開間、進深五間,相較歷朝宮殿,無疑是型制最為恢弘的單體宮殿建築。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與乾清宮同時重修告成,內外輝映,分別為「殿」與「宮」建築登峰造極之作,清聖祖在詔書裡特別強調,宮殿建築「壯麗之觀」,主要是彰顯御極天下的「出治之體」。

壯麗的太和殿不僅作為皇帝三大節舉行朝會與筵宴的場所,其他如皇后的冊立之典、文武殿試後的傳臚之禮,亦皆在此舉行。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內助,不僅正位中宮,更可母儀天下。若皇帝年幼即位,則在迎娶后妃時當舉行「大婚」之禮。至於朝廷以科舉考試為國興賢舉能,希冀仕進的學子更欲透過三年的「大比」,終經殿試由皇帝欽定甲乙,並在太和殿上傳臚後,正式題名金榜。

本特展主要利用史語所庋藏內閣大庫檔案,分別以大燕、大節、大婚與大比為主題揀選相關檔案,呈現天朝大慶的禮制規範與實際運作。

系統號:

A-014928

【展覽】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展覽】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標題:

【展覽】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時間:

2019年11月6日至12月29日

地點:

臺北市中山堂2樓展覽室及迴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六樓創時講堂

主辦單位:

臺北市中山堂、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內容簡介:

您曾想過若沒有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中華民國將成為歷史遺忘的名詞嗎?今年適逢中華民國遷設臺北七十週年,展覽首次公開1949年代自重要人物至市井小民的信札,本次展覽共計展出珍貴展品80餘件,由本所、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合辦,並於本所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展出,展期自2019年11月6日至12月29日。

展覽規劃四大主題,含「湖海流離」、「永恆盛事」、「經世濟民」及「同體大悲」,探討戰事前後諸多歷史背景及人物思想作為,以及戰爭、政治、經濟及宗教等面向,重要展品包括蔣介石致湯恩伯的親筆手札、佛教界高僧對於奉迎玄奘舍利子來臺事宜的反覆討論、太虛大師的墨寶,和文學書家的漢字藝術等,都是現代文化史上重要的史料。如今這些斷簡殘篇透過展覽再度曝光,拼湊出一個關鍵年代的風貌。

本展覽於中山堂以人物及事件為經緯,展出人物包括總統(蔣介石、蔣經國、嚴家淦)、將軍(邱清泉、余漢謀等)、高僧(太虛、聖嚴、曉雲等)、政界人士(吳國楨、李萬居、雷震、陳誠等)、文人與書畫家(張深切、洪炎秋、章士釗、于右任、馬壽華等),揭開1949年代最真實的一面。看昔時來臺的各界菁英在臺灣薈萃交流,播種民主政治、經濟自由、文化及宗教等思想逐漸茁壯成長,奠定臺灣長期穩定的基礎及發展。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講堂展出作品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題贈北平師大外文書乙冊、張其昀與陶百川的信札、傅斯年、羅家倫、蔣夢麟作品、胡適新詩、梁實秋寫給陳紀瀅的信札、俞大猷信札,還有多件于右任的書法作品。揭示了渡台士人在文學、藝術上的高度水平,並向多位教育家奉獻一生的行誼致敬。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立於1995年,致力於推廣書法藝術,透過珍貴收藏品舉辦講座、展覽,並從事研究與出版。

展覽期間週末連續舉辦7場主題講座,邀集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以及文史哲與藝術界翹楚,包涵何乏筆、楊儒賓、楊照、李蕭錕、何國慶、陳芳明、孫大川、張小虹、梅家玲、楊佳嫻、林易澄、江宜樺等12位學者專家(人名依講座舉辦時間排序),針對思想、政治、生命史及文化藝術等議題進行精闢對談。地點於本所3樓臺北書院及何創時基金會6樓創時講堂,請掃描下方QRcode報名講座。

展覽現場播放「回到1949 時代光影」訪談影片,由楊儒賓教授、沈冬教授、劉維開教授及劉兆玄董事長現身說法,分別暢談展覽蒐藏、音樂藝術、中山堂歷史及政治事件等,揭開過去曾經發生過的軼事與趣談。

11月6日及12月7日,自上午10點至下午4時舉辦「回到1949」臨時郵局,於本所2樓光復廳前側設立郵局攤位,提供展覽相關的明信片、郵戳、局贈封等,歡迎民眾前來蒐藏郵戳及首日封。本次展覽閉幕後,與1949事件相關的手札與文書共計千餘件,將由楊儒賓教授全數捐贈給國立清華大學永久典藏。

本次展覽既有美學的意義,更有追思與借鑒之意涵。今天繁榮穩定的臺灣與1949年的契機及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透過展覽讓我們以書信回到1949的年代,並以本次展覽向前輩表達致敬以及感謝,感謝他們以思想及行動滋養臺灣這塊土壤,更為1949時代精神大放異彩。

系統號:

A-014947

【展覽】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展覽】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標題:

【展覽】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時間:

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2月8日

地點:

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臺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

內容簡介:

臺灣近現代美術史上,陳澄波(1895-1947)具有無可忽視的地位。陳澄波雖以西畫聞名於世,但他出身於書香世家,其藝術體認啟蒙於自幼接觸的書畫作品,透過審視水墨畫傳統,從中觀察不同畫家處理線條的特色,將之應用在作品之中。在研究陳澄波的美感養成與創作歷程中,其對書畫線條的學習以及人際網絡交流對其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籌辦的「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特展,從「線條」出發,以筆墨精神梳理近現代臺灣美術發展的三條脈絡:本地、中國、日本。

為落實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文化部的指導下,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合作,承蒙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文學館及多位藏家出借114組件作品促成這項展覽。

展品以陳澄波生前與同好交流,所受贈的收藏為主;輔以陳澄波個人作品,以及他與家族成員的書法習作、手稿等。此展有別於以往陳澄波作品展,希望透過其個人收藏的視野,提供觀眾對陳澄波所處的藝術氛圍與歷史網絡,一種嶄新的觀察與解讀。

系統號:

A-015009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學習中心(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初戀那一天
少女漫畫的文法特色在於氛圍的營造與說故事時間的休止。它強調背景故事,著重角色的心理描寫、情感過程的表現,並利用這些變化來推進故事,因此「說故事的時間」往往長於「故事中的時間」。畫格裡的分鏡不時透過定格、放大、朦朧破碎等描繪方式穿插內心獨白,形塑堆砌感性敘事,為少女漫畫的主要特徵。從日本男性漫畫家畫少女漫畫的時代開始,異國風情、花朵、緞帶、雲朵等即被用來當作象徵少女心的符號。

前進少女漫畫的國度
1953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緞帶騎士》問世,萌發了獨特的少女漫畫文法新芽,並帶來深遠影響。直到196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主力仍是男性漫畫家,除了雜誌連載外,出租本(貸本)亦是少女漫畫成長的重要園地。及至1970年代,被稱為「花之24年組」的女性漫畫家不斷發展出新的文法與故事類型,創造了另一番新天地。

臺灣少女漫畫記
1966年,臺灣正式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其辦法名義上是輔導,實際卻是由審查者刪改或禁止出版,使得漫畫出版產業受其影響難以生存,更導致漫畫的創作出現斷層,也讓後世不少人誤以為臺灣沒有漫畫家。其實,臺灣漫畫家從日治時期以來就在《台灣日日新報》等刊物發表作品,隨後又有「新高漫畫集團」出現,而刊載漫畫的雜誌如《學友》等也風靡一時。

1960至1970年代,臺灣也出現女性漫畫家的蹤影,像是吳淑霞(海丹)、徐秀美(家菊)、潘美雲(藝瑤)等人,皆為臺灣漫畫史寫下珍貴的一頁。

少女心事全攻略
手塚治虫的《緞帶騎士》奠定了少女漫畫重要元素:充滿浪漫情懷的主角、角色間情感關係的著墨、唯美精緻的場景編排,而且手塚對於主角設定跨越男性和女性的既定框架,於當時可謂前衛。探究少女漫畫之內涵,它普遍著重心理與情感的表現,講求「心理層面深刻化」、「反映情感關係議題」等特色。少女漫畫可說是世間情感的總和,可廣納親情、友情、夢想的成分,因此衍生出多樣的主題,造就不少經典之作。

變幻的少女心
1980年代,日本出現了將《足球小將翼》、《星矢》等少年漫畫,以少女漫畫的文法,用不同的詮釋方式改編其中人物關係的二次創作同人誌,產生出與原著作品大相徑庭的表現方式。而當今「腐女們」喜歡的以男性間之情愛為主題的BL作品,也從此開花盛放。

以日本來說,1970年代由「花之24年組」所描繪的少年愛作品,可說是BL漫畫的濫觴,代表漫畫家有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人;臺灣的BL文化則興起於1980年代末。這類作品在在打破愛情侷限於男女兩性關係之既定框架,以浪漫筆觸描繪同性的情感關係。

走出漫畫的王子與公主
1990年代迄今,在民間與官方陸續都能看見為漫畫產業注入的活力泉源,包含相關活動的舉辦,如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主辦的漫畫博覽會已逾20年,不論是規模或參觀人數皆有成長;漫畫獎項的設立,如2003年行政院新聞局創立劇情漫畫獎、2010年文化部則設立金漫獎等,表徵公部門重視漫畫創作價值與推廣。透過博覽會與獎項之辦理,打造社群對話平台,促進民眾理解漫畫為社會文化載體與媒介之重要價值。

系統號:

A-015092

【展覽】仏像:中国・日本

【展覽】仏像:中国・日本

標題:

【展覽】仏像:中国・日本

時間:

2019年10月12日至12月8日

地點:

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府大阪市天王寺區茶臼山町1-82)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美術館、読売新聞社、NHK大阪放送局、NHKプラネット近畿

聯絡人:

Tel:(+81)6-6771-4874

內容簡介:

日本にはいつの時代にも中国でつくられた多くの仏像や仏画がもたらされ、それらが日本の仏像のすがたに大きな影響をあたえてきました。

本展では、まず「古代の人物表現 戦国〜漢時代」を踏まえ、「仏像の出現とそのひろがり」、「遣隋使・遣唐使の伝えたもの」、「禅宗の到来と「宋風」彫刻」そして「新たな仏教・キリスト教との出会い」の各章を通じ、中国南北朝時代から明・清時代まで1000年をこえる仏像の移り変わりを、関連する日本の仏像と共に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14923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標題: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時間:

2019年10月5日至2020年3月30日

地點:

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茨城県笠間市旭町654)

主辦單位:

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飛虎將軍廟

聯絡人:

Tel: 0296-73-5777

內容簡介:

2019年10月5日より、茨城県笠間市の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にて、台南の飛虎将軍廟展が開かれるそうです。飛虎将軍こと杉浦茂峰飛曹長の紹介に始まり、飛虎将軍廟の由来や歴史など、幅広く紹介されます。半年間開かれるので多くの方に足を運んでほしいですね。

系統號:

A-014924

【展覽】金文——中國古代の文字

【展覽】金文——中國古代の文字

標題:

【展覽】金文——中國古代の文字

時間:

2019年11月9日至12月20日

地點:

住友コレクション泉屋博古館分館(東京都港區六本木1-5-1)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泉屋博古館

聯絡人:

Tel: 03-5777-8600

內容簡介:

今から三千年前の商周時代、様々な造形をもつ青銅器が盛んに製作されましたが、その表面には古代の文字が鋳込まれていました。金文と呼ばれる、現在の漢字の祖先にあたる中國古代の文字は、平面上に「書かれた」ものではなく、鋳物の技術によって立體的に「造られた」ものでした。 本展では青銅器にあらわされた文字、金文の世界をご紹介するとともに、復元鋳造レプリカやその鋳型を併せて展示することで、鋳物の技術としての文字=金文をわかりやすくお伝えします。

系統號:

A-014976

【展覽】版経東漸——対馬がつなぐ仏の教え

【展覽】版経東漸——対馬がつなぐ仏の教え

標題:

【展覽】版経東漸——対馬がつなぐ仏の教え

時間:

2019年10月29日至12月22日

地點:

九州国立博物館(福岡県太宰府市石坂4ー7ー2)

主辦單位:

九州国立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92ー918ー2807

內容簡介:

古来より、日本と朝鮮半島・大陸との結節点であった対馬には、日本と東アジアとの交流の歴史を物語る文化財が数多く遺されています。そのなかでも、朝鮮半島・中国から輸入された印刷経典〔版経(はんきょう)〕は世界有数の文化財です。

室町時代、日朝交流を通じて、対馬には数多くの版経がもたらされました。元時代の中国で印刷されたのち、朝鮮半島を経由したものもあれば、高麗時代・朝鮮時代の朝鮮半島で印刷されたものもあります。その数もさることながら、バリエーションが豊富な対馬の渡来版経は、東アジアの印刷文化を物語るとともに、日本・朝鮮半島・中国の交流のダイナミズムを象徴しています。

対馬で守り継がれてきた渡来版経だけでなく、現在は対馬島外で保管されている対馬ゆかりの渡来版経も九博に集結します。この機会をお見逃しなく!

系統號:

A-015093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標題: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時間:

2020年1月18日至3月15日

地點:

永青文庫(東京都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聯絡人:

Tel: 03-3941-0850

內容簡介:

中国宋代(960~1279)の陶磁器は「宋磁(そうじ)」と称され、中国の工芸文化のひとつのピークを示すものとして世界的に評価されています。2020年は、近代における宋磁蒐集の契機となった北宋の町「鉅鹿(きょろく)」遺跡と磁州窯(じしゅうよう)の陶器の再発見からおよそ100年にあたります。

磁州窯は河北省南部に位置し、五代(10世紀)以降現代まで日用の器物を大量に生産した民窯です。白化粧(しろげしょう)や黒釉の技法を基本に、独特の「掻落(かきおと)し」と呼ばれる彫刻的な文様表現、鉄絵(てつえ)や紅緑彩(こうりょくさい)(赤絵)、三彩や翡翠(ひすい)釉などを用いた多種多彩で装飾性豊かな陶器を生み出しました。また同様の製品を焼造する生産地は、河南・山西・山東・安徽・陝西といった華北地域一帯に広がり、またその技術は国境を越えて契丹(きったん)族の遼(916~1125)やタングート族の西夏(1038~1227)にまで伝わっていきました。

本展ではまとまって公開されることの少なかった館蔵の磁州窯とその周辺の陶磁器(磁州窯系陶器)を紹介します。あわせて国宝「曜変天目(稲葉天目)」をはじめとする宋磁の名品を展示いたします。

1.講演会
「磁州窯と磁州窯系諸窯、そしてその影響の軌跡」
日時:2月22日(土) 午後1時30分開演
講師:守屋雅史氏(神戸松蔭女子学院大学教授)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20名
聴講料:無料(ただし、当日の入館券が必要)
申込方法:当日、開館時より整理券配布(1名様につき1枚)
※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お入りいただきます。

2.河野元昭館長のおしゃべりトーク
「めでたい絵 饒舌館長口演す ―磁州窯発 江戸絵画行き―」
日時:2月1日(土)午後1時30分開演
講師:河野元昭(静嘉堂文庫美術館館長)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20名
聴講料:無料(ただし、当日の入館券が必要)
申込方法:当日、開館時より整理券配布(1名様につき1枚)
※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お入りいただきます。

3.陶芸ワークショップ
「掻落しで陶器に絵を描く」
日時:2月16日(日)
A(午前の部):午前10時30分~午後0時30分
B(午後の部):午後1時30分~午後3時30分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A・Bいずれも定員20名
内容:磁州窯を代表する装飾技法「白地黒掻落」で皿に文様を描きます。
講師:小山耕一氏(東京竜泉窯)
参加費:2,500円(入館料別)
申込方法:事前申し込み制となります。詳細は順次「お知らせ」ページに掲載していきますのでご確認ください。

4.静嘉堂コンサート
「100万人のクラシックライブ」
日時:3月7日(土)午後2時開演(予定)
参加費:1,000円(入館料別)
申込方法:事前申し込み制となります。詳細は順次「お知らせ」ページに掲載していきますのでご確認ください。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00名

系統號:

A-015094

【展覽】Reflets de Chine: Trois siècles de peinture sous verre chinoise

【展覽】Reflets de Chine: Trois siècles de peinture sous verre chinoise

標題:

【展覽】Reflets de Chine: Trois siècles de peinture sous verre chinoise

時間:

2019年6月16日至2020年3月1日

地點:

Vitromusée Romont( Rue du Château, 1680 Romont)

主辦單位:

Vitromusée Romont

聯絡人:

Tel: +41 (0)26 652 10 95;E-mail: info@vitromusee.ch

內容簡介:

As a museum entirely dedicated to the glass arts, the Vitromusée Romont houses a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1300 reverse glass paintings—in addition to stained glass, glass containers, graphic works and tools related to glass arts. No museum in Switzerland or abroad, nor any private collection, holds such an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this particular art in terms of quality, variety and quantity.

For its next temporary exhibition, the museum will highlight a form of artistic production little known to date, that of Chinese reverse glass painting. This will be the first exhibition in Switzerland devoted exclusively to this art created in China between 1750 and 1950, retracing its long history: from its concep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with the successful artistic encounter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that of Europe, to its subsequent ‘globalization’ before becoming a widespread popular art within China.

系統號:

A-01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