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田曉麗:Status and Deference: The Strengthening of Power Hierarchy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標題:

【演講】田曉麗:Status and Deference: The Strengthening of Power Hierarchy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時間:

2018年12月4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田曉麗(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power differences between WeChat users in the workplace hierarchy influence the way they interact on social media.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those of a higher hierarchal position enjoy deference from their subordinates on WeChat. The latter are compelled to constantly show their loyalty or appreciation and thus public submission and deference to their superordinates by clicking “like” or commenting on their posts. Subordinates are also forced to provide instant and polite responses to superordinates in WeChat group chats. Therefore, WeChat easily allows superiors to turn structural power into public displays of status. While some employees reluctantly participate in this show of subordination, others are eager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superiors to receive benefits from those who have power over their careers. Employees find it challenging not to comply because of the plethora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to their own (already limited) status should their superior lose face or feel they are not acting as a team player. The lack of face-to-face interaction also lowers the emotional cost of showing deference in front of a public. Consequently, WeChat reinforces the power hierarchy and status in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系統號:

A-012982

【演講】安井伸介:現代日本的國族認同問題

標題:

【演講】安井伸介:現代日本的國族認同問題

時間:

2018年12月4日(週二)14:00-15:30

地點:

臺大社會科學院108教師聯誼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主講人:

安井伸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陳聿伶,Tel: 3366-8450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佑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本演講一律線上報名,請至官網於12/3中午之前完成報名。

系統號:

A-012956

【演講】秦玲子:元代中國的醫學文化

標題:

【演講】秦玲子:元代中國的醫學文化

時間:

2018年12月4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主講人:

秦玲子(Reiko Shinno,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歐克萊爾分校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詳情請洽詢:(02)2782-9555轉353,wjtsai@asihp.net

系統號:

A-012923

【演講】朱瑪瓏:十九世紀東亞英文報刊裡的東亞沿岸地理知識

標題:

【演講】朱瑪瓏:十九世紀東亞英文報刊裡的東亞沿岸地理知識

時間:

2018年12月4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臺南市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朱瑪瓏(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12889

【演講】葉言都:從《神女》看1930年代上海社會

標題:

【演講】葉言都:從《神女》看1930年代上海社會

時間:

2018年12月5日(週三)13:20-17:20

地點:

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201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葉言都(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講者簡介:
葉言都,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臺大歷史系碩士班畢業後,曾任《英文漢聲雜誌》編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中國時報》美洲區總編輯及中國時報財務長。亦為中文科幻小說作家,其作品〈1649〉於1989年曾被改編為電影〈遊戲規則〉。

系統號:

A-012931

【演講】金環:文本與禮儀:黃梁夢亂,桃花源坍:「後聊齋」故事中的太平天國寓言

標題:

【演講】金環:文本與禮儀:黃梁夢亂,桃花源坍:「後聊齋」故事中的太平天國寓言

時間:

2018年12月5日(週三)15:30-17: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G24人文雅集(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金環(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嚴志雄(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

提要:
太平天國戰爭 (1851-1864) 因其傷亡規模之巨而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國內戰爭之一」。此事件的文學迴響之一表現為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湧現出的大量相關「後聊齋」故事。怎樣用「奇」與「幻」書寫「亂」的寓言?天崩地坼之時,避亂之所如何變得幽暗不堪?以「後聊齋」故事為媒介,此報告闡釋「黃梁夢」、「桃花源」的文學傳統在太平天國之後的「坍縮」。

無需報名,歡迎參加
如有查詢,請電郵 poetics@cuhk.edu.hk

系統號:

A-012944

【演講】邵雲東:藏傳佛教的大型寺院及其管理者

標題:

【演講】邵雲東:藏傳佛教的大型寺院及其管理者

時間:

2018年12月6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臺灣內陸歐亞學會

主講人:

邵雲東(Prof. Brenton Sullivan,Department of Religion, Colgate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備註一:本場次為中文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備註二:文化思想史室「他山之石」演講

系統號:

A-012924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文字學門獎助博士生年度成果報告

標題: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文字學門獎助博士生年度成果報告

時間:

2018年12月6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字學門

內容簡介:

西周時期豐鎬地區的族群與相關問題──以張家坡墓地為例(蔡佩玲,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
講評人:古育安(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嶽麓秦簡「君子=」釋義(葉書珊,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講評人:顏世鉉 先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主持人:陳昭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941

【演講】李明峻:轉型正義與國家責任:賠償、補償與加害者懲處

標題:

【演講】李明峻:轉型正義與國家責任:賠償、補償與加害者懲處

時間:

2018年12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明峻(新臺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民主化前有一段很長的黑暗歲月,很多人受到不當刑求、入獄甚至因而喪失性命,我們如何還原歷史真相,對過去獨裁政府實施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包括賠償、補償和追究加害者之犯罪行為,關係到臺灣是否能鞏固和保障基本人權之普世價值,並預防未來政府對人權的侵犯。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66

【演講】黃進興:反思「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論辯:一個虛構的「假議題」(pseudo-problem)

標題:

【演講】黃進興:反思「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論辯:一個虛構的「假議題」(pseudo-problem)

時間:

2018年12月6日(週四)14:30-16:2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黃進興(中研院院士、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副院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紀志昌(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特約討論人:戴景賢(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12939

【演講】張維安:巴色差會與客家

標題:

【演講】張維安:巴色差會與客家

時間:

2018年12月10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近年來客家源流的議題有一個典範的轉移,客家族群論述的觀點從本質論轉向社會建構論,從重視客家源流之探索,逐漸轉向客家形成的分析。自在的客家,以其擁有的語言文化為特色,長期以自然的、生活的方式存在,沒有族群的意識。自為的客家,語言文化為特色仍是特色,但在與其人群區別的過程,族群意識逐漸浮現。十九、廿世紀具有族群意識的客家形成過程中,來自瑞士的巴色差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針對巴色差會與客家的關係,將分為三個部分來分析:
1.巴色會與客家的形成
2.巴色會與華南客家社會
3.巴色會與當代客家社會

系統號:

A-012925

【演講】李匡悌:論史前時代臺灣境內臺灣野豬與家豬形態學和種系發展史的標記驗證

標題:

【演講】李匡悌:論史前時代臺灣境內臺灣野豬與家豬形態學和種系發展史的標記驗證

時間:

2018年12月10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李匡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942

【演講】Krisztina Hoppál: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Antiquity: The Rome and China Case

標題:

【演講】Krisztina Hoppál: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Antiquity: The Rome and China Case

時間:

2018年12月10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代文明研究室

主講人:

Dr. Krisztina Hoppál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Hungarian Academyof Sciences / Taiwan Fellowship Scholar, IHP, Academia Sinica)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演講以英語進行,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系統號:

A-012973

【演講】林俊臣:他者之不可超越?一個書法臨摹的心路歷程

標題:

【演講】林俊臣:他者之不可超越?一個書法臨摹的心路歷程

時間:

2018年12月10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林俊臣(明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想談談今年春天起,臨摹蘇東坡書法與臨摹米芾書法的具體經驗,東坡技法易學而氣質難以達到,而臨摹米芾的樂趣比蘇東坡還要多的原因則是技法的挑戰性高,但是要以米芾書風創作卻又是極為困難的……。本次將討論的是:臨摹對象的氣質與技法,對書法臨摹與創作的複雜影響。

系統號:

A-012833

【演講】Lawrence Broz:Explaining Foreign Interest in China’s Global Economic Leadership

標題:

【演講】Lawrence Broz:Explaining Foreign Interest in China’s Global Economic Leadership

時間:

2018年12月11日(週二)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講人:

Prof. Lawrence Bro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系統號:

A-012894

【演講】王飛凌:中華秩序: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一個探討

標題:

【演講】王飛凌:中華秩序: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一個探討

時間:

2018年12月11日(週二)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講人:

王飛凌(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

系統號:

A-012893

【演講】王華:道德從哪裡來?從文化建構論理解《荀子》

標題:

【演講】王華:道德從哪裡來?從文化建構論理解《荀子》

時間:

2018年12月12日(週三)14:00-15:3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452教室(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王華(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2950

【演講】唐啟華:重估袁世凱

標題:

【演講】唐啟華:重估袁世凱

時間:

2018年12月12日(週三)15:10-17:00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大孝館8樓柏英廳(臺北市陽明山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

主講人:

唐啟華(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活動可認列全人學習護照之德育簽證

系統號:

A-012968

【演講】柯靖銘:臺灣日治時期的傳統詩社和現代礦業:以基隆顏家的顏雲年為中心

標題:

【演講】柯靖銘:臺灣日治時期的傳統詩社和現代礦業:以基隆顏家的顏雲年為中心

時間:

2018年12月12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柯靖銘(Timothy Robert Clifford,傅爾布萊特博士後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者)

報導者:

羅小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本場次為中文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12940

【演講】張高評:從「《春秋》書法」到「敘事傳統」

標題:

【演講】張高評:從「《春秋》書法」到「敘事傳統」

時間:

2018年12月13日(週四)9:30-11:3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9(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張高評(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濟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2937

【演講】林月惠: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

【演講】林月惠: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

標題:

【演講】林月惠: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

時間:

2018年12月1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304教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哲學系明清天主教哲學工作坊

主講人:

林月惠(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汪惠娟(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本演講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入場

系統號:

A-012949

【演講】廖文碩:從檔案論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

標題:

【演講】廖文碩:從檔案論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

時間:

2018年12月1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廖文碩(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是中國對日作戰期間的敵情及敵國關係調研機構,也是戰時少見延攬日本戰俘與臺籍人士的國府機構,夙負名聲,然而學界至今對於創辦人王芃生與國研所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次演講引用中、英、美官方檔案,探討國研所於國府戰時情報系統中的主管任務與定位,在中國政情動盪與美、英盟邦競合格局下,擴展對外合作面臨的內外困境,從而析論國研所於隱蔽外交上可能發生的作用,及其所反映國際情報政治運作的特質。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34

【演講】張高評:發現舞台──我的學思歷程

標題:

【演講】張高評:發現舞台──我的學思歷程

時間:

2018年12月13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2樓文LA20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張高評(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濟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2938

【演講】葛浩德:建構新臺灣認同:當代臺灣的日治時期建築

【演講】葛浩德:建構新臺灣認同:當代臺灣的日治時期建築

標題:

【演講】葛浩德:建構新臺灣認同:當代臺灣的日治時期建築

時間:

2018年12月13日(週四)15:00-16: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葛浩德(Frederik H. Green,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漢學研究中心2015年度獎助訪問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學友講座】
講題:建構新臺灣認同:當代臺灣的日治時期建築
主講人:葛浩德(Frederik H. Green,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漢學研究中心2015年度獎助訪問學人)
主持人:謝世宗(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2981

【演講】谷乃曦:由《佔察善惡業報經》之清淨求問,看佛教儀式的流變

【演講】谷乃曦:由《佔察善惡業報經》之清淨求問,看佛教儀式的流變

標題:

【演講】谷乃曦:由《佔察善惡業報經》之清淨求問,看佛教儀式的流變

時間:

2018年12月13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谷乃曦(Esther-Maria GUGGENMOS,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講題:Divining towards Purity through the Sūtra on the Div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Good and Evil Actions —The Biography of a Ritual(由《佔察善惡業報經》之清淨求問,看佛教儀式的流變)
主講人:谷乃曦(Esther-Maria GUGGENMOS,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人:林佩瑩(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The Sūtra on the Div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Good and Evil Actions (Zhancha shan'e yebao jing 占察善惡業報經, T. 839) describes a ritual considered indigenous since the time of its emergence in sixth century China. Consisting of two chapters, it opens with a unique ritual oscillating between karma divination by throwing dice and purificatory repentance in the context of Kṣitigarbha worship; its second part outlines a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close to the Awakening of Faith (Dasheng qixin lun 大乘起信論).

This lecture will start by introducing the text and its structure, and reflect on it as an individually performed ritual. Then, the “biography” (Appadurai) of the ritual will be traced. How much do we know about actual performances? Practiced individually, sources on the subsequent practice after its emergence are sporadic. While the ritual was quickly banned once it surfaced in China, it flourished in Korea in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cholar monk Ouyi Zhixu 蕅益智旭 (1599–1655) became a serious practitioner and wrote about it extensively. The ritual revived in 20th century China and up to today there are groups of practitioners who enact the sūtra for their own spiritual benefit. How do practitioners relate to and experience the ritual described?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of its practice and how do practitioners cope with them? The lecture will conclude with a reflection on the ritual dynamic of this text.

主講人簡介:
谷乃曦(Esther-Maria Guggenmos),德國籍,現為德國埃爾蘭跟—紐倫堡大學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谷教授係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eit Gent)東方語言及文化學博士,曾在臺灣、日本、中國大陸等地擔任訪問學人,近年主要研究中國佛教與預言的交織,印度佛教中國化和宗教美學。此次獲漢學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研究主題為「佛教與預言—論《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其文化傳承」。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

系統號:

A-012961

【演講】林春城:通過楊德昌電影探究臺北文化認同

【演講】林春城:通過楊德昌電影探究臺北文化認同

標題:

【演講】林春城:通過楊德昌電影探究臺北文化認同

時間:

2018年12月14日(週五)14:00-15: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林春城(YIM Choon-sung,韓國木浦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科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講題:通過楊德昌電影探究臺北文化認同
主講人:林春城(YIM Choon-sung,韓國木浦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科教授)
主持人:吳珮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兼系主任)

2007年6月28日楊德昌(Edward Yang)離世。他1947年出生於上海,兩歲時隨家人赴臺灣,包括留學時期,他在美國生活了11年。1981年回到臺灣。第二年推動「臺灣新浪潮」,穿梭於香港、東京、洛杉磯等。他的生活如同遊牧民般,最終在美國過世,但生命中最重要的電影作品從未脫離過臺北。

楊德昌電影中出現了極端暴力——殺人、自殺、被殺等。其中殺人是最突出的主題。《青梅竹馬》中阿隆的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哈尼的被殺和小四的殺人;《麻將》中紅魚殺死了邱社長;《一一》中麗麗的男友殺死了英語老師,《恐怖份子》的醫生的殺人/自殺。這些殺人事件的共同點是教化看似不可能的危險人物的暴力。暴力的直接原因,是根源不明的憤怒。

著名後現代理論學者詹姆遜(Frederic Jameson,或譯詹明信)試圖用楊德昌的電影重新映射臺北的新地圖,可謂再現的再現。詹姆遜的意圖是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映射(congnitive mapping)」。認知映射補充了詹姆遜最重要的概念「政治無意識」中不足的部分,同時在歷史性後/脫現代主義的分析上添加了政治性敏銳。詹姆遜在楊德昌電影中解讀到的,與其是第三世界的普遍性,不如說是全球性。他認為,楊德昌電影的城市批判主題不是出於西化(westernization)而是出於城市化(urbanization)的觀察。

《恐怖份子》開頭,偶然遇到但互不相識的混血少女和醫生,其關係隨著影片的展開變得暴力。首先混血少女將醫生逼入破滅,醫生為了報仇將混血少女帶到賓館。在這裡暴力具有模棱兩可(ambivalence)。醫生為了懲罰將自己陷入破滅的混血少女的暴力而使用另一種暴力。導演是在暗示後期資本主義時期城市中,不明緣由也不知是由誰惹起的死亡/暴力發生在我們身上。可稱之「暴力的偶然性和匿名性」。如此看來,電影第一個場面的槍擊和倒下的男子並非是無關的場景。不僅如此,燃氣罐、警笛、狗叫聲等反復出現的幾個徵象,是警告觀眾爆發的危險。除此之外,幾次出現的賓館可以解讀為全球化的能指。無論造訪世界任何城市,我們都停留在標準化的,隱私的賓館中,那裡是暴力的溫床。在後期資本主義城市裡,暴力顯得隨機且偶然。都市人暴露在這種暴力中,不僅如此,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成了暴力的加害者。

主講人簡介:
林春城(YIM Choon-sung),韓國籍,現為韓國木浦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科教授。林教授曾任「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長,長年關心華文文化及文學領域的發展。並曾多次來臺與臺灣學者互動,近年來研究港、臺電影和文化認同的關連性。本年獲得漢學中心獎助,來臺研究主題即為本次演講講題。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2959

【演講】丁氏紅秋: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

【演講】丁氏紅秋: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

標題:

【演講】丁氏紅秋: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

時間:

2018年12月14日(週五)15:40-17:1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丁氏紅秋(Dinh Thi Hong Thu,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博士後研究)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講題: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
主講人:丁氏紅秋(Dinh Thi Hong Thu,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博士後研究)
主持人:曾金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教授)

學習某種語言時,人們必須掌握該語言的詞彙。對想要學好漢語的越南學生來說,掌握漢語詞彙顯然是必經之路,也是整個漢語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所在。由於漢語和越南語都同屬於音節性語言又稱孤立語,總體觀之,越南詞的語音特點、越南語構詞單位和構詞方式的性質和特點、越南詞語缺乏形態變化等都是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時的有利因素。我的演講將實際說明: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對學生的母語背景及其對目的語的有利因素瞭解的越透徹,將有助於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並容易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我也將針對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進行分析討論。

主講人簡介:
丁氏紅秋(Dinh Thi Hong Thu),越南籍,現為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博士後研究。丁女士係中國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自1997年至今,都在河內國家大學教授漢語。其主要研究領域是越南學生漢語學習的調查及評測。本年獲得漢學中心獎助,來臺研究主題為「研究臺灣大學外語測試,以促進越南大學外語教學與測試」。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2960

【演講】張洪明:母語保育與共同標準語的推廣

標題:

【演講】張洪明:母語保育與共同標準語的推廣

時間:

2018年12月14日(週五)16: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八號演講廳(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主講人:

張洪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中文與語言學專業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12946

【演講】歐陽文津:絲路與世界文學

標題:

【演講】歐陽文津:絲路與世界文學

時間:

2018年12月1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歐陽文津(英國國家學術院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阿拉伯語與比較文學學系教授主持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892

【演講】馬愷之:「宋明理學的最高精神境界:從伯梅(Gernot Böhme)的意識研究談起」

標題:

【演講】馬愷之:「宋明理學的最高精神境界:從伯梅(Gernot Böhme)的意識研究談起」

時間:

2018年12月18日(週二)14:30-16:0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452教室(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馬愷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2868

【演講】Rudolph NG:The History of Chinese Migration to Latin Americ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標題:

【演講】Rudolph NG:The History of Chinese Migration to Latin Americ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時間:

2018年12月19日(週三)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Dr. Rudolph NG (Teaching Fellow i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系統號:

A-012964

【演講】黃克武:冷戰時期港台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威:以李樸生、陳克文為例

標題:

【演講】黃克武:冷戰時期港台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威:以李樸生、陳克文為例

時間:

2018年12月19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05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學會及歷史所學會

主講人: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12906

【演講】張珣:宗教神聖物與物質文化研究:以宗教用香為例

標題:

【演講】張珣:宗教神聖物與物質文化研究:以宗教用香為例

時間:

2018年12月20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2836

【演講】劉瑞超:北臺灣臺三線客家文化廊帶的形成與發展

標題:

【演講】劉瑞超:北臺灣臺三線客家文化廊帶的形成與發展

時間:

2018年12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瑞超(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支援授課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客家帶」是指客家人群在特定地理人文空間上的分佈與聚集狀態,在北臺灣的臺三線地帶,客家聚落呈現帶狀分佈,形成一種族群地理空間,這可稱之為客家帶,在國外也有類似的客家帶存在。臺三線曾被稱為內山公路,現在又是國家族群政策下的重點標的之一,它曾是原住民族的獵場或部落空間,今天談到臺三線的種種卻總是與客家有關係,這個客家帶如何成為今天樣貌的歷史過程,絕對不是單一族群發展的結果,而是多族群在該空間中,因應不同國家政策、資源開發、人群遷徙等所帶來的生活空間變化與生存需求。換言之,這個區域從原民傳統領域成為清代原漢之間的「番界」、接觸地帶(contact zone),到今天成為國家級客庄浪漫大道,都牽涉到不同時期的政權思維與作為,而其背後動力甚至與全球貿易密切關聯。在這個客家社群聚落呈帶狀分布的空間中,無論是語言、宗教、產業或其他文化面向,多呈現出顯著的客家歷史及多元文化特色,亦是觀察族群關係發展、文化接觸與變遷的極佳場域。然而,無論是客庄或原鄉,早早均面臨了人口流失的現象,失去人口基礎的族群文化如何重生?曾經是離鄉之路的臺三線,如何在地方創生風潮下成為返鄉的路依舊是個挑戰。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35

【演講】蕭新煌:追求社會學想像的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

標題:

【演講】蕭新煌:追求社會學想像的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

時間:

2018年12月21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在退休前夕,我回首來時路四十年,不禁莞爾一笑,覺得自己一路走來,還真是始終如一:在追求屬於我自己的社會學想像。但是在過去這四十年的社會學之路,我經歷了若干轉向。

回想我過去所經驗到的社會學研究轉向時機,又似乎跟我在中央研究院所分別效力的三個單位有關,分別是:(1) 1979~1994 (15年):民族所時代的行為研究組;(2) 1994~2009 (15年):社會所、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亞太區域研究中心;(3) 2009~2018 (10年):深根社會所

在第一個15年裡,我繼續耕耘及延續留美時期博士研究的幾個領域,如台灣發展經驗模式、台灣社會學發展史;農業政策、農民階級、農民運動;農工轉型中的勞工階級及勞工運動;環境意識、環境運動、環境政策;以及1980年以來的社會力興起與民間社會運動。

自1994年開始應李遠哲院長之邀去籌劃和推動中研院的東南亞區域研究之後的另一個15年裡,我開始了另一個明顯的轉向之旅:開拓了社會學與區域研究、族群研究與民主研究之間的一些新研究疆域,如東亞與東南亞中產階級、東南亞客家研究和亞洲新民主的檢視。我也有系統地研究和寫作有關NGO, NPO與第三部門之研究。

最近10年(2009~2018)我在社會所深根,又有了一個讓我自己感到興奮的另一轉向,那就是努力突破和解決兩個存在當下社會學理論的謎題。其一是台灣與亞洲(第一代)中產階級的階級性格之謎,其二是如何以更細緻和特定的分析引用「中產階級與民主」、「公民社會與民主」這兩個分別在1960年代和1990年代流行一時的理論到台灣及亞洲民主經驗之謎。總之,過去四十年我追求社會學的想像,有變、有不變、有累積,更有開拓和期待突破。

系統號:

A-012983

【演講】林士鉉:十九世紀俄國滿學家札哈羅夫對滿文篆字的看法及相關問題

標題:

【演講】林士鉉:十九世紀俄國滿學家札哈羅夫對滿文篆字的看法及相關問題

時間:

2018年12月21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林士鉉(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著名的十九世紀俄國漢學、滿學家札哈羅夫(Иван Ильич Захаров, 1814-1885),其《滿俄大辭典》(Полный Маньчжур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參考清代多部滿文辭書,及西方物種學名,並且展現其個人對中國、滿洲之理解,時代意義十分突出。滿文篆字(Ma. fukjingga hergen)是十八世紀乾隆年間所規範的字體,其製作過程及目的,是滿洲文化的重要發展指標;札哈羅夫在其《滿俄大辭典》中亦有特殊的著墨,不唯收入大量篆字辭彙,且於該書扉頁及自序首頁、次頁均飾以四種滿文篆字,十分醒目;更於內文中長篇論述其對於滿文篆字的看法。本文將討論其看法之具體內容及特色,以此顯示札哈羅夫十分重視滿洲文化,並以卓越的語文及觀察能力進行翻譯工作。此外,探究札哈羅夫對為於滿文文字,包括篆字的觀點,亦顯示乾隆年間對於滿漢文字的源流及表述,實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系統號:

A-012963

【演講】平田昌司:對日抗戰下的《世說新語》──吳宓、陳寅恪、賀昌群、余嘉錫的讀史注史

標題:

【演講】平田昌司:對日抗戰下的《世說新語》──吳宓、陳寅恪、賀昌群、余嘉錫的讀史注史

時間:

2018年12月2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平田昌司(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972

【演講】鄭政誠:皇國、島土與近代化:日治台灣初等學校的國語教材呈現

標題:

【演講】鄭政誠:皇國、島土與近代化:日治台灣初等學校的國語教材呈現

時間:

2018年12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鄭政誠(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為殖產興業與傳布日語,台灣總督府對臺人子弟施予有限度及差別待遇的近代化教育, 其中在初等教育方面,漢人子弟就讀公學校,原住民子弟則就讀蕃人公學校或蕃童教育所。為達成有效教化,日本在台的初等教材採多元學科設計,如國語、修身、算術、理科、體操、音樂等。 本演講將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與「蕃人國語適用書讀本」等初等教材為例,介紹其內容, 並揭櫫此等教材實包含皇國、台灣本土、實學與近代化等三位一體的歷史教育內涵。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37

【演講】郭佩宜:小島嶼,大歷史:從大洋洲的「歷史」與歷史觀談起

標題:

【演講】郭佩宜:小島嶼,大歷史:從大洋洲的「歷史」與歷史觀談起

時間:

2019年1月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如何記憶和詮釋過去、如何定義及再現歷史,可能有不同的模式。大洋洲史在臺灣相對陌生,這場演講將從分析一般對小島歷史的偏見出發,透過大洋洲島民文化中的幾種歷史觀,以及橫跨南島世界的幾個案例,探討翻轉歷史敘事的可能。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95

【演講】馬超遠: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雙邊關係史

標題:

【演講】馬超遠: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雙邊關係史

時間:

2019年1月10日(週四)9:30-11:3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視聽室330111(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馬超遠(前沙烏地阿拉伯代表)

系統號:

A-012905

【演講】蔡志偉:原住民族文化的傳統智慧創作保護

標題:

【演講】蔡志偉:原住民族文化的傳統智慧創作保護

時間:

2019年1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蔡志偉(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兼中心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原住民族文化係由社群、部落或民族成員所共同創造維繫、歷經世代傳承的文化表現,結合社會脈絡、生態脈絡與展演脈絡所形成之全貌式的文化本體。在原住民族特殊權利原則下,如何讓部落成為原住民族文化的治理主體,當屬首要之關注。臺灣原住民族擁有豐富的有形與無形文化內容,但在與漢文化的互動、國家統治及全球化的影響下,產生急遽的變化。因此,具有良好立意的傳統智慧創作概念,如何秉持文化多樣性的人權價值,以及我國憲法增修條文所揭示的肯定多元文化理念,促進原住民族文化內容、表現與特質的維續,是當前原住民族文化永續發展中舉足輕重的課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96

【演講】許育銘:從新資料再檢視汪精衛

標題:

【演講】許育銘:從新資料再檢視汪精衛

時間:

2019年1月3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許育銘(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現今對於汪精衛在現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問題,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在早期的國民黨史觀及共產黨史觀下,強調革命與民族主義的時代,線性化的歷史敘述形成過程中,汪精衛被打成反面歷史人物。但此類的看法,很早就受到西方史學界的質疑,更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詞彙的否定性走向中性用法,但是至今仍未形共識。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演進,「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的年數,已經遠遠超過「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年數。時間慢慢地沖淡歷史記憶,國民黨史觀的合理性也隨著逐漸崩潰,蔣介石所受的批判甚至超過汪精衛,所以現今海峽兩岸對汪精衛評價的差距逐漸變大,用所謂的多元說法,取代未有定性。適逢最近新出幾本由汪精衛後人所整理的回憶錄、書信與政論集等,透過這些新刊史料,讓我們又有一個重新檢視汪精衛的機會。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897

【演講】Klaas Ruitenbeek:Ordinary folks: Small-size portraits from portrait painters' studios in Qing-dynasty China

標題:

【演講】Klaas Ruitenbeek:Ordinary folks: Small-size portraits from portrait painters' studios in Qing-dynasty China

時間:

2019年3月27日(週三)16:30

地點:

106 McCormick,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m of East Asian Studies / The Tang Center,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Klaas Ruitenbeek(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in Berlin)

系統號:

A-012838

【研習營】臺灣人文學社2019年理論營

標題:

【研習營】臺灣人文學社2019年理論營

時間:

2019年1月17至1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202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臺灣人文學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聯絡人:

黃乙宸,Email: theorycamp@gmail.com

內容簡介:

1月17日
10:00-12:00
酷兒的犯賤美學:敢曝與同志歷史的政治(施舜翔,作家)
如何與喪屍做愛:喪屍電影中的賤斥情慾(陳瑄,譯者、專欄作家)

13:00-15:00
界線化成的政治:動物、機器、非人類(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從台灣文學認識身心障礙(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15:20-17:20
貶抑與昇華(沈志中,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看見/賤動物(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1月18日
10:00-12:00
賤民之力:從《科學怪人》到巴列斯崔尼的《不見》(邱彥彬,國立政治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
生命政治,或,生命/政治:從傅科談起,以巴迪烏的「不存」與法農的「受難者」為例(吳建亨,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13:00-15:00
自我作賤(踐)論:當代藝術的社會擾抗與土地勞動(高俊宏,藝術行動者、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階級的排除與模仿(陳政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15:20-17:00
【綜合座談】
主持人:黃涵榆(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2839

【研習營】「近代政治史新探」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近代政治史新探」研習營

時間:

2019年1月21至24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習主旨:提升國內外大學歷史專業及相關系所研究生對近代政治史的興趣,擴展這個領域研究的新視野。近代政治史研究不再侷限於中央高層、領袖人物、權力結構等傳統議題,而能擴展至政治學理論、中央與地方關係、制度的形成、人民參與制度的建立、政治與文化及族群與政治的關係、口述訪問在政治史中的角色等相關主題。

研習資訊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家與社會研究群
研習時間:2019年1月21~24日(星期一~四)
研習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一樓第二會議室
研習內容:八場專題講座及三場學員實習討論。參與者可聆聽前輩學者的研究經驗與創見,並透過學員間的互動,達到學術文化交流的效果。
學員義務:學員必須全程參與研習營活動。學員將編成四組,各由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擔任輔導員。研習營期間,學員得發表個人專題報告或研究計畫,或擔任評論人;進行分組討論活動;並於研習營結束前提交心得報告。
食宿安排:主辦單位將為全體學員提供食宿,但學員須自行負擔旅費及辦理簽證手續(海外學員)事宜。全體學員於1月20日(星期日)報到住宿,並分別於1月24日、25日(海外學員)離營。

三、報名資訊:
報名資格及名額:近現代史、臺灣史及相關研究課題之國內外大學歷史系所碩士班及博士班學生,名額24名。
報名時間:2018年11月13日起至12月9日(日)止。
報名方式:一律採用網路報名。請於報名網頁(https://goo.gl/LSH94e)下載報名表與研究計畫書(2,000字以內),填寫後上傳,始完成報名手續。
公布錄取時間:2018年12月14日(五)前在報名網頁公布,並以Email通知本人;未錄取者恕不個別通知。
研習費用:新台幣2,000元整(全勤者可全額退還)。

四、注意事項:
報名表或計畫書內容若過於簡略,將影響評審結果。
研習期間學員均住宿於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住宿費由主辦單位負擔。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及最終錄取學員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並於活動網站公告。

系統號:

A-012962

【工作坊】政治大學2018學年度身體文明中心工作坊——「身體的照護與裝扮」

標題:

【工作坊】政治大學2018學年度身體文明中心工作坊——「身體的照護與裝扮」

時間:

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共4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330106研討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聯絡人:

侯家榆,E-mail: fri723@gmail.com

內容簡介:

活動資訊場次
12月15日(六)
講題:西方人為何無痰可吐?身體、文明與現代東亞
講者:雷祥麟(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2019年3月9日(六)
講題:Toward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Meditative Sitting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Japan
講者: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2019年5月11日(六)
講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美文化
講者:葉嘉華(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2840

【展覽】羣碧樓藏書特展

【展覽】羣碧樓藏書特展

標題:

【展覽】羣碧樓藏書特展

時間:

2018年10月3日至12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珍藏圖書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886-2-2652-3180

內容簡介:

傅斯年圖書館收藏鄧邦述(1868-1939)羣碧樓藏書,計431部5,135冊。鄧氏藏書於民國二十三年入存史語所,大大提昇所內古籍善本的收藏質量,現今傅圖所藏宋、元刊本約八十部,其中超過半數為羣碧樓舊藏。

鄧邦述,字孝先,號雙漚、正闇、羣碧翁,江蘇江寧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二十七年入端方(1861-1911)幕,端方「陶齋」中收藏豐富金石圖籍,啟發鄧氏學習效法的志向。光緒三十年鄧氏開始大量收購古籍,時藏書室名「雙漚居」;三十二年購得宋刊本《李羣玉詩集》、《碧雲集》,並由二書各取一字,更室名為「羣碧樓」,亦是其收藏宋刊本之始;民國十七年羣碧樓書散後,取「郊寒島瘦」之典故,再更室名為「寒瘦山房」。

本展覽計有十二單元:「1. 鄧邦述藏書」介紹鄧邦述生平與藏書始末、藏書目、鑑藏章。「2. 羣碧樓、三李盦、披玉雲齋」是鄧氏藏書室名與別稱,此單元展示其所藏三部南宋刊善本,也是本次特展焦點:《李羣玉詩集》、《碧雲集》、《披沙集》。「3. 入藏緣由」展示羣碧樓藏書為大學院購得,後轉歸史語所典藏的相關檔案。「4. 宋刻本、5. 元刻本、6. 明刻本、7. 明嘉靖刻本」精選珍稀版本,值得細細品味。「8. 稿本、9. 鈔本、10. 四庫本」則是手寫、謄抄的圖書。「四庫本」包括「四庫進呈本」、「四庫底本」,是纂修《四庫全書》時進呈乾隆皇帝的底本,其蒐集用意、鈐印等均與民間藏書不同。最後的「11. 手書題跋、12. 鑑藏章」則選出藏書名家的墨跡與鈐印,可藉此一窺題跋者學術思想,也是考察善本閱讀與流傳的珍貴材料。

開放時間:每週三、六、日9:30-16:30(國定假日、選舉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

系統號:

A-012841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標題: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時間:

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租書店,是當代臺灣大眾文學一個重要的流通節點。廣義來說,以出租書籍的閱讀時間來牟利的行業,歷史久遠。明末中國的《紅樓夢》已書寫有當時的租閱形式,18世紀英法有Lending Library,江戶時期日本有貸本屋。戰後的臺灣,則發展出由特定出版社、中盤商、租書店組成獨特的產銷結構。

文學,是透過書的出版、流通、販售、閱讀等基本且必要的元素,才得以與讀者溝通,形成完整的迴路。租書店運用空間,將書籍作為一種商品,販售租賃時間,則具體展示了這個意義。透過「書」的中介,租書店的生態開展出特定的作者、出版商與讀者,逐漸發展產業自身的流通迴圈。

租書店做為一種媒介或載體,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閱讀需求,也承載著人們所著迷、喜歡的紙本世界。我們將臺灣租書店文化所掀起大眾文學的影響,轉化為展示,透過展覽一起進入租書店,談談這個滿足許多人閱讀樂趣的奇幻世界,又是如何與大眾文化、社會發展產生關係。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842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標題: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時間:

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一起上學去
走進學校、成為學生、接受教育,是多數人都曾有的經歷。「上學去:臺灣教育特展」試圖從學生的角度,看見國家透過近代教育試圖培養我們成為「理想」國民的同時,懵懂的我們如何因教育認識自我、看見世界,從而培養出質疑與挑戰既有體制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讓近代臺灣發展成一個具整體形貌但保有各自性格的「共同體」社會。

走進學校:成為我們中的我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有別於傳統教育著重於知識菁英的培養,日本時代開始的近代教育,是以更具普遍性的國民為對象,透過集體、定制的教育體制,陶鑄了思想、規訓了身體,建構了社會共識基礎,讓原本不同的「我」成為了具有共同感的「我們」。繼而學歷成為判斷一個人如何有用於社會的指標,人的能力被標示與分類,形成了一套新的價值標準,帶領我們邁向重視學歷的近代社會。

打開課本:理想國民養成術
你想過近代學校為什麼教這些科目嗎?語言讓我們能夠彼此溝通,地理與歷史開啟了認識世界、了解過去的視角,但往往也常見強加的國族認同。數學與科學帶我們發掘未知世界、面對現代生活,體育與各種實作課程則在培養可面對工業生產體制的身體與技術,美術與音樂豐富了美感與文化生活,更透過考試制度驗證各種學習成效。但理想國民是誰的理想?我們接受教育時該時時警惕,以追求具有普世價值的公民概念為依歸。

揮灑青春:我的校園記憶
你印象最深刻的校園記憶是甚麼?沉重課業壓力下的壓抑,同儕間親近的關係,拚盡全力的比賽,流行的活動與刊物,對體制的叛逆與反抗,一起去過的旅行,彼此分享過的未來與夢想……青春年少的酸甜苦辣,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曾經的同學有時還比一輩子的家人關係更緊密。

多年之後:我的未來不是夢
你還記得小時候寫下的「我的志願」是甚麼嗎?你成為期望的自己了嗎?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透過教育塑造統治需要的理想國民,當下的我們或許接受又或許挑戰了體制,現在回頭看受教育的過程,教育對我們來說是甚麼?對後來的人生有甚麼影響?在一次次對於學習的辯證過程中,我們的面貌逐漸清晰。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843

【展覽】「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特展

【展覽】「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特展

時間:

2018年7月24日至2019年1月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導論
120多年前多元族群的臺灣社會是什麼樣子呢?

本展覽將跟隨著伊能嘉矩(1867-1925)這位來自日本遠野的人類學家,在日治初期10年之間多次的田野調查足跡、紀錄、筆談與報導等內容,瞭解120前的臺灣漢人與原住民文化習慣與社會樣貌。

透過伊能嘉矩,百年前的多元族群社會逐漸顯影。也順著他的田野足跡,我們再發現臺灣多族群的社會文化的生命力。

鉅變的時代
十九世紀後期,臺灣受到世界歷史的衝擊,內外都有許多變革,世界的政治經濟局勢不斷影響臺灣,臺灣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族群關係上也有新的發展。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帶來近代的統治制度與知識,臺灣產生了巨大的變遷,也產生了全新的臺灣認識。

當日本對外擴張之際,年輕的探險家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等人也躍躍欲試前往海外。

誰是伊能嘉矩
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臺灣成為日本新領地時,不少學術探險家與研究者紛紛前來研究臺灣。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也在此時來臺灣,並且在臺灣居住了十年,此後一生以從事臺灣調查與研究為職志,發表了數量龐大的臺灣研究成果。從日本統治時代至今,影響了我們對於臺灣文化、族群關係、乃至臺灣歷史的認識。

田野・臺灣
用雙手抄錄文獻、用雙腳走遍臺灣、用眼睛觀察社會。

臺北、基隆、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義、臺南、高雄、鳳山、屏東、臺東、花蓮、澎湖、蘭嶼……,伊能在臺灣各地都留下了足跡。

或在平地,或在山區,伊能記錄臺灣各地的語言、調查風俗、採集標本、研究族群起源傳說、遷移歷史,區別族群,建立各地的歷史沿革。

伊能眼中的原住民
抱著研究臺灣的志向來臺灣,伊能最初銳意從事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提出了臺灣原住民族群分類。

在實地的田野調查後,針對調查事項度整理詳細的研究體系,伊能提出了以原住民為對象的〈臺灣蕃人研究標準〉,其中的研究項目,呈現了從體質到心裡、從社會到歷史,分門別類的百科全書式的研究架構。

探究漢人社會
在田野調查中,伊能嘉矩蒐集大量的臺灣歷史文獻與漢人社會民俗資料,日後完成了先驅性的臺灣史著作。

在蒐集文獻外,也觀察、訪談以及記錄各種民間習慣。伊能對於臺灣漢人社會信仰調查,可以說是最早對民間信仰的體系化研究。

影響與迴響
伊能嘉矩,昔日作為研究者,收集臺灣資料、建構臺灣知識。
今日作為被研究者,在歷史書寫中,持續地被對話、批評、與超越。
也在各種文化展演的場合,不斷地被挪用和再現。
過去,是伊能踏查臺灣。
現在,是我們再踏查伊能。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845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標題: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時間:

2018年10月2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位居南方的臺南,是臺灣最早發展的城市,以及極早與外界接觸的地區,因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許許多多曾停留或居住過臺南的人,藉由近身觀察,記錄、描繪自己眼中的臺南風土。這些風土描繪從400年前到現在,因著不同世代、族群的觀察視角,有著不斷流動的變化。這些記錄者一代一代地觀察、書寫,共筆出臺南多元的歷史面貌。

本特展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日本民博)、臺南市文史協會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特別借調日本民博館藏曾任職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的內田勣老師、及臺南市文史協會前輩們的手稿、筆記、照片、作品等資料,試圖透過不同時期的臺南風土描繪,從不同世代記錄者的臺南故事出發,探知從空間、時間及人群都不斷轉變的「臺南風土」。

流動的臺南
400多年來的臺南空間,隨著時間的變動有著不同的空間指涉,時而大、時而小。荷蘭時期,以安平的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為中心,也包含普羅民遮城。鄭氏時期,隸屬於天興州、萬年州。清代以後,分屬於臺灣縣與諸羅縣(嘉義縣)。日本時代(1920年)設置了臺南州,範圍擴及現在的雲林、嘉義。戰後則包含臺南縣與臺南市,到了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成為現今的空間規模。

相對於空間流動,誰是臺南人也隨著時空不斷地變化。住民從以平埔原住民為主,到漢人、日本人、外省移民、及外籍移工與配偶等等的加入。近年更有港澳人士或島內其他城市居民,懷抱各自的「臺南夢」定居臺南,共同描繪一幅幅隨著時空流動的臺南風土像。

初見臺南第一眼
從17世紀開始,臺南即是外界與臺灣接觸重要的入口,到了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通商後,更有許多西方的傳教士、冒險家、商人、領事等,以臺南為據點,搜獵尋奇,找尋各種可能性。這些帶著不同目的來臺南的人,留下不同的文化視角、初見臺南第一眼的觀察紀錄。19世紀末,日本人為了統治臺灣,除自身積極踏查各地外,也透過臺南在地的文人仕紳蒐集資料,這些文人仕紳在蒐集整理臺南知識的過程中,也再一次認識自身的鄉土。

在臺日人的臺南研究:蠟燭老師內田勣
日本時代有許多日本人因工作定居臺南,開始記錄、觀察臺南,其中1930年代任職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校(簡稱南一中,現為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南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現為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的日籍教師們,例如前嶋信次(歷史)、內田勣(地理)、國分直一(考古)等,形成了臺南研究的重要社群,也開啟臺籍學生或人士對於臺南的研究興趣,臺南市文史協會的黃天橫先生即是一例。

地理老師內田勣(1906-1947)任教於南一中,由於身材的關係,被學生暱稱為「蠟燭」。在臺南教書期間(1934-1940),以臺南為中心,到臺灣各地進行地理方面的鄉土調查,並留下許多地理學視角的珍貴踏查照片及研究論文,現存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臺南人的臺南研究:臺南市文史協會的先行者們
臺南研究的發展除了日本人外,1930年代起也開始有臺南人從鄉土、民俗等視角觀察,並開啟臺南研究,他們研究臺南的機緣一方面來自漢學的家學,另一方面則來自日人學者研究方法的師承。例如石鼎美家族後代石暘睢(1898-1964)與莊松林(1909-1974)等人,作為臺南人關心臺南史,著手從事以臺南為核心的臺灣舊文獻搜抄整理,成為臺南人組織化研究臺南文史的濫觴。

戰後先是官方成立臺南縣、市文獻委員會,成員中有許多來自臺南在地文史人士。接著於1958年,臺灣戰後第一個登記立案的民間文史社團—臺南市文史協會,會員們利用業餘的時間,採取一步一腳印的田野調查,為臺南研究奠基。

百花齊放的臺南達人們
1990年代,政治上解嚴,社會各種力量也逐漸獲得解放。官方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而前臺南縣政府也成立了「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積極鼓勵臺南研究。此外,民間也紛紛成立各種地方文史協會、工作室等,臺南研究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出現更多的臺南達人們,從文化資產、文學、音樂、戲劇、影像、繪畫、茶藝、文創等不同的面向,深根著力於臺南風土的描繪。同時臺南的獨特魅力,也吸引著島內外的人移入、或觀察臺南,共同書寫他們自己心目中的臺南。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847

【展覽】上山下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實習成果展

【展覽】上山下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實習成果展

標題:

【展覽】上山下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實習成果展

時間:

2018年10月15日至12月20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內容簡介:

四川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是古代蜀國的中心都城,這裡曾有著名的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隨著成都平原青銅時代考古的快速發展,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的全面推進,以及兩個器物坑文物復原研究的新成果,我們對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文化和三星堆古代國家也有了全新的認識。講座分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三星堆遺址入手,對三星堆古城的演變、佈局、規劃思想及其影響提出了新看法;第二部分是從三星堆“祭祀坑”的器物入手,結合新的考古發現,對三星堆國家的族群構成、統治集團、宗教觀念和社會狀態進行新的闡釋。

系統號:

A-012856

【展覽】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

【展覽】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

標題:

【展覽】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

時間:

2018年9月20日至2019年2月23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3、300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戰國至漢代(475BCE-220CE),是玉器史上獨樹一幟的錯覺藝術時代,製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種龍獸造型,它們的形體雖然靜止不動,卻能創造出動態的錯覺。這種變化莫測的身形,使視覺如同處於現實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驚訝。本展覽定名為「實幻之間」,即試圖透過視覺的變化,探討玉器創作的技巧,以及觀看者為何會產生錯覺的視覺原因。

此次展覽共展出戰國至漢代精選玉器212件,其中清宮舊藏有114件,新入藏者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不僅可呈現此時代璀璨紛呈的藝術美感,也足以說明這個時代的玉器故事。戰國至漢代玉器追求動態錯覺的目標儘管一致,身形也依循相同的蜿蜒體態,但作品的錯覺效果卻截然不同,如戰國玉龍是足爪錯置、動靜互見的平面形式,而漢代玉獸則為身形扭轉、張馳各異的立體形態。為了探明這些問題,展覽共分四個單元來理解。

第一單元「動感十足的玉器時代」,展出戰國和漢代各式玉器,說明不同形制或造型對視覺力量、平衡感以及動態感的影響,並且透過群組分辨出蛇身和獸身的區別。第二單元「戰國至漢代玉器的藝術風格」,透過展品選件,瞭解戰國玉器喜以「蛇」為設計原型,故作品具有平面延展的特色。相對於此,漢代傾向以「獸身」為形式,使得漢代玉器具有立體扭轉的特徵。第三單元「感知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對話」,從1919年獲得驗證的廣義相對論,提出視覺所認為的現實可能是錯覺,而視覺認定的錯覺有時反而更接近真實的物理世界。以此觀看漢代各式玉神獸扭曲變形的身軀,雖然看來是不合常理的錯覺,卻可能更符合真實世界。第四單元「引人入勝的錯覺藝術」,探討戰國和漢代的製作者如何運用最簡單的視覺原理,在蛇身和獸身不同的創作原型之下,設計出匠心獨具的各式傑作。

本展覽是以「觀看者」和「創作者」的角度來策劃內容,亦即貫穿展覽的主軸是「人」,希望藉由雙眼來理解早已為人忽視的玉器錯覺藝術,目的在於重新探索玉器製作者的創意,並期待觀眾由此成為跨越時空的玉器知音。展覽最後亦羅列數件玉器,提供觀眾分析作品創意的機會。

另外300陳列室,則從科學的角度探討「眼見」和「真實」之間的落差 ,陳列了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和明治大學特任教授的杉原厚吉先生的研究結晶,這些研究並非以公式呈現,而是轉化為饒富趣味的模型和圖像,以此和二千年前的錯覺藝術相互呼應。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857

【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標題:

【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時間:

2019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禽鳥是人類生活中極為親近的朋友。無論是置身於大自然山林、水域,或者行走於城市的公園、馬路上,甚至居家環境當中,幾乎無處不可發現鳥蹤。賞鳥,也自然成為熱門的休閒活動。

古代畫家習慣將禽鳥稱為「翎毛」,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超過兩千件以上,以翎毛為描繪對象的古畫,形式林林總總,過去也辦過幾次以鳥類為核心的專題特展,包括民國七十三年的「宋代翎毛花卉」,九十年的「畫裡珍禽─紙絹上的鳥類世界」,與九十九年的「百禽百聲音一動一情性」。歷代著名畫家,如黃筌(活動於903-965)、徐崇嗣(10世紀)、惠崇(約965-1017)、崔白(11世紀)、崔愨(11世紀)、李安忠(活動於1119-1162)、李迪(12-13世紀)、馬麟(約1180-1256後)、吳炳(12世紀)等,均善畫翎毛,並有形神兼備的傑作傳世,為禽鳥百態留下了最佳的翦影。

本次「來禽圖」特展,共遴選卅一組件,分別於202及212陳列展出。作品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態可區分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兩類。展出同時,並會搭配禽鳥的寫真照片一併陳列,觀眾可以透過繪畫與照片的詳細比對,具體理解歷代畫家對於禽鳥生態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當想要突破形似侷限時,如何藉助筆墨與萬物對話,來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力。值此生態保育觀念日益受到重視的時潮中,歡迎大家在早春時節前來故宮看畫、賞鳥,共感這場翎毛與花果和諧奏鳴的美妙經驗。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858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標題: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時間:

2018年6月27日開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臺灣考古區206、20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島嶼群相,試圖彰顯目前臺灣考古文化看似風華亮麗,卻又埋存幾許隱晦不明的脈動。更新世冰期未結束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仍相連接。考古資料也顯示,三萬年前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留,但無法確切地指出這批人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隨著一萬八千年前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約在距今八千年前臺灣海峽已然形成;早期人類和動物再也無法經由陸橋往返兩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社群開始落腳在臺灣各地及澎湖。歷經千年以後,另一群帶著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卻具有一定文化差異的人們來到臺灣,發展了具有相當風格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又過千年,一群以灰黑陶為主流,甚至對臺灣閃玉情有獨鍾的族群幾乎遍布島嶼全境;但此時此刻,考古學家依舊無法斷言是傳承關係還是斷裂。

與其說在距今兩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為裝飾品,不如說鐵器時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除了玻璃製品外,各種鐵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產的考古證據,或許是人群中具備專業加工技術的匠師跟隨而來,於是乎開展出臺灣考古文化的新史頁。

曾經,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寫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從世界史的視角來看,臺灣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中,被西方世界「發現」,接踵而來的交流與碰撞,相當複雜,說是混亂該不為過。無論如何,不同的人群、相異的政治勢力都給臺灣注入了新的血脈、新的基因。

系統號:

A-012859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時間:

2018年3月28日至2019年2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暗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植物化身、或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質世界的觀點不同,鬼怪傳說更加豐富,呈現出臺灣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

本特展透過梳理臺灣鬼怪傳說,第一部分將說明鬼怪如何在臺灣的海洋文化、自然、社會環境中誕生並產生意義,第二部分則引出文學如何運用這些傳說故事;並展現鬼怪傳說沒落之後,在當代復甦的軌跡。希望透過參與式體驗,認識臺灣鬼怪的特徵,並理解鬼怪的故事是與生活切實相關,讓觀眾從全新觀點認識臺灣在地文化。

系統號:

A-012860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標題: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18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從文學切入,透過當代台灣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以故事代替論述,將嚴肅沈重的議題隱含於其中。並透過影像、紀錄片與跨世代原住民歌謠創作,串聯各分區主題,讓原住民創作者為自己的族群命運發言。展場內也放置原住民文學發展的重要刊物、著作與大事年表,從文學出版的發展與興盛,象徵原住民族重新掌握自我詮釋權的努力。最後也簡介了世界各國的原權運動,藉由各國原住民轉型正義案例,反思臺灣未來方向。

本次展出的內容分別是:透過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的諷刺詩〈遷村同意書〉,探討傳統領域流失的土地正義議題;乜寇・索克魯曼的散文〈豆類媽媽傳奇〉,呈現布農族語言的豐富意涵,藉以省思族語流失的困境;瓦歷斯・諾幹組詩〈關於泰雅(Atayal)〉,以父親口吻的期許與祝禱,點出傳統姓名被剝奪所失去的文化傳承;而巴代小說〈笛鸛的尋槍巫術〉裡精彩的尋槍故事,看似奇幻的巫術場景,正是隱含著對歷史詮釋的翻轉。最後再以10首母語或華語演唱的原住民歌曲,呈現原住民從被採集、觀看的「他者」,進入「主體發聲」的追尋過程。

以上是本展覽所要呈現的轉型正義議題:「土地正義」、「語言文化」、「姓名認同」、「翻轉歷史」與「歌謠傳唱」,以文學的力量,透過故事、歌曲的呈現形式,促使民眾省思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全方位與必要性,發出「原來如此!」的共鳴,重新認識原住民族的歷史面貌與優美文化。

系統號:

A-012861

【展覽】蘭心蕙質綻文彩──女性文學圖書文獻展

【展覽】蘭心蕙質綻文彩──女性文學圖書文獻展

標題:

【展覽】蘭心蕙質綻文彩──女性文學圖書文獻展

時間:

2018年年11月20日至12月30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六樓漢學研究中心資料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女性文學,泛指女性作家創作的文學;但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則是指具有鮮明女性意識、表現女性真實自我、並從女性視角觀察社會的文學。

中國文學史源遠流長,婦女的文學創作雖然少,卻也流下了不少名篇,像漢代卓文君的《白頭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宋代李清照的《聲聲慢》、《絕句》;明代黃夫人的三卷《夫人曲》等。

女性文學在本質上應和民主、自由、平等、文明、進步、和平、發展這些人類共同珍惜的價值觀念同命運。也就是說,女性文學應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現代人文價值內涵的女性的新文學。女性文學是誕生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開端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內涵的以女性為言說主體、經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的文學,包括以秋瑾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後的作品,秋瑾的作品應看作是我國女性文學的萌芽或前驅。

本次展覽主要精選館藏有關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圖書文獻,計有105種108冊,充分展示女性文學的作品和魅力,不僅可以反映讀者對女性文學的瞭解及讚賞,也更能引起對女性研究的關注和興趣。

開放時間:每日09:00-17:00(每星期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系統號:

A-012943

【展覽】「落紙起雲煙」于右任、劉延濤書畫紀念展

【展覽】「落紙起雲煙」于右任、劉延濤書畫紀念展

標題:

【展覽】「落紙起雲煙」于右任、劉延濤書畫紀念展

時間:

2018年11月29日至12月27日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劉延濤文教基金會、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開放時間 : 周二至周六 / 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半 / 周一、 周日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系統號:

A-013052

【展覽】徳器の成就に努めて智光を常照す——佛教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品展

【展覽】徳器の成就に努めて智光を常照す——佛教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品展

標題:

【展覽】徳器の成就に努めて智光を常照す——佛教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品展

時間:

2018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

地點: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第一研究成果展示室(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丁目5-1)

主辦單位: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

聯絡人:

Tel: 075-873-3115

內容簡介:

「洛中洛外図屏風」「都名所百景」「十二月あそひ」(いずれも江戸時代)をはじめとする京都の風俗絵画や地誌、「百万塔陀羅尼」(奈良時代)、「阿弥陀三尊来迎図」(鎌倉時代)をはじめとする仏教関係資料など、本学附属図書館が所蔵する貴重な資料約40点を一挙公開します。

■期間:2018年10月27日(土曜)~12月8日(土曜)
10時~17時30分(入館は17時まで)
※入場無料、月曜休館(ただし10月29日は開館)

系統號:

A-01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