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詠歎.樂未央:原住民文學世界中的想像、真實與記憶」系列講座

「詠歎.樂未央:原住民文學世界中的想像、真實與記憶」系列講座

標題:

「詠歎.樂未央:原住民文學世界中的想像、真實與記憶」系列講座

時間:

2018年5至7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合辦單位:科林研發

聯絡人:

嚴小姐,Tel: (02)2361-9132#355;E-mail: hsiaopeiy@ncl.edu.tw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將於2018年夏季5月至7月,利用週六下午規劃辦理6場專題講座,邀請7位知名學者與作家,從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詩歌傳說、海洋文學、族群文化、女性書寫到音樂創作,引領民眾探索原住民文學多樣性與豐富的生命力。

6月9日
14:00-16:30
主講人:夏曼.藍波安(知名作家)
講題:海洋帶我去旅行

6月16日
14:00-16:30
主講人:陳芷凡(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助理教授)
講題:你的名字:原住民文學與文化身份的N種相遇

6月23日
14:00-16:30
主講人:董恕明(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講題:細雨微塵如星開闔──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女性書寫概觀

7月28日
14:00-16:30
主講人:徐睿楷(原住民族廣播電台主持人)、劉智濬(中臺科技大學文教經營事業研究所副教授)
講題:傳唱與新創:從黑膠時代到CD時代

【主題書展】
時間:2018年5月起
地點:國家圖書館2樓閱覽大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洽詢電話:國家圖書館(02)23619132轉355
網址:http://107read.ncl.edu.tw/summer_01.html

系統號:

A-011805

【演講】尚永亮:韓愈與中唐詩壇

標題:

【演講】尚永亮:韓愈與中唐詩壇

時間:

2018年6月1日(週五)10: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尚永亮(長江學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奕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1958

【演講】徐兆安:Making Sense of Numerical Score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Examinations

【演講】徐兆安:Making Sense of Numerical Score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Examinations

標題:

【演講】徐兆安:Making Sense of Numerical Score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Examinations

時間:

2018年6月1日(週五)10:30-12: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徐兆安(漢密爾頓學院歷史系)

聯絡人:

Tel: 3943-7198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11950

【演講】羅青:為何大家至今不知《富春山居圖》為何重要?

【演講】羅青:為何大家至今不知《富春山居圖》為何重要?

標題:

【演講】羅青:為何大家至今不知《富春山居圖》為何重要?

時間:

2018年6月2日(週六)14:30-16:30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主講人:

羅青(知名現代詩人)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2393-9899;E-mail: info.hcsfoundation@gmail.com

內容簡介:

【創時講堂2018.大數據時代的文化想像】
如何改寫中國美學史與繪畫史/羅青教授 主講

【講者的話】
國府遷台匆匆已有七十年,為台島帶來了世界罕見的「中原文物典籍」與盛況空前的「人才紅利時代」,百家爭鳴,新意時出,成果豐碩,斑斑可考,至今也已完成了應盡的時代任務,唯獨在藝術史與美學體系的建構與系統闡釋上,尚有待補充擴展加強,願藉此一系列六堂講座,拋磚引玉,與有興趣深入研究者,共同切磋探討。

【講堂大綱】
本系列規劃為週三晚上及週六下午,共六堂講座(無單堂報名)

【講堂提要】
6月2日(週六)14:30~16:30
第六講:為何大家至今不知《富春山居圖》為何重要?
以《富春山居圖》為核心,探討中國繪畫美學典範嬗遞的轉捩點,更新近六百年來的中國美學及山水畫研究。

※本演講需收費,詳請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1810

【演講】童春發:書寫Padain部落歷史之心得

【演講】童春發:書寫Padain部落歷史之心得

標題:

【演講】童春發:書寫Padain部落歷史之心得

時間:

2018年6月4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童春發(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前院長、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榮譽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這項研究是從部落的整體性認知來探討並建構Padain部落的歷史、口傳文學、聚落會結構、核心家族之發展、祭儀、土地倫理、文化傳承、族羣關係以探討Padain部落變化。研究目的乃試圖藉由片片斷斷的歷史記憶和有限的文獻資料整合Padain部落的歷史脈絡,藉以瞭解排灣族Vuculj亞羣的核心部落所維繫的Padain認同和Tjagaraus意識所建構的主體思想與其歷史意義。希望透過這個機會來編織Padain系統部落的彩虹記憶和歷史觀。

一首古老的排灣族搖籃曲「Saljavan i padain」代代傳唱Padain這個部落的名稱。 “I Padain”一詞除了指涉「在那使人所懷的胎孕成為人或使孕育的生命成為人地地方」之外,它也是實質地名和部落名稱。

Padain部落是處於兩個指標性的自然資源,就是大武山與隘寮溪。文獻中所指的「Padain部落」不是單指過去的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村的射鹿(Caljisi)與高燕(Tjulinaulj)巷,而是包含神聖領域Ka-Padain-an(創生地)與Tjagaraus(大武山)。對Tjaiquvuquvulj,Paumaumaq、Pavuavua和Paqaluqalu排灣族的共生園地。

從Padain部落的田野,我個人學得有關擬人化命名土地所勾勒的蜘蛛網式部落生態知識及地名網絡與居民的保障、地名與方向的定位、以及自然資源與人地關係和整體社會的價值觀。

Padain核心家族的親屬關係和五年祭儀提供一種循環歷史的思維。與Padain有關係地重點部落之核心家族的親屬系統,清楚表示與Padain之間的血脈關係。彼此藉由五年祭儀和聯姻關係維持彼此地Tjakaraus意識與Padain認同。這是從片段文獻和口述資料中編織而成的Padain文獻田園。這一段辛苦的過程,讓我看到彩虹般的歷史觀。

系統號:

A-011893

【演講】柳立言:別再誤解五代和宋朝了:重武不輕文

標題:

【演講】柳立言:別再誤解五代和宋朝了:重武不輕文

時間:

2018年6月4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柳立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1938

【演講】Judith Pernin:Documentary Films on Protes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fter the 1990s: Contexts, Practices and Aesthetics

標題:

【演講】Judith Pernin:Documentary Films on Protes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fter the 1990s: Contexts, Practices and Aesthetics

時間:

2018年6月4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Judith Pernin(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French School of Asian Studies ﹝EFEO﹞)

內容簡介:

本演講採自由入座,毋須事先報名參加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noted strong parallels between recent protest movement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especially during the 2014 Sunflower and Umbrella occupation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oth territories have spurred comparable modes of protests reflected in slogans, artworks, and film and video productions. In Taiwan, this political creativity is the legacy of film groups such as the Green Team which were already voicing their views on Taiwan politics slightly before the ending of the Martial Law. With the gradual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society, protest movements were well-represented in local documentary productions in the 1990s and the 2000s, bringing to the fore the specificities of the Taiwanese population and their varied political aspirations. In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makers have more recently started to record grassroots movements demanding greater democratic rights and report on or advocate for various issues ranging from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cultures, to opposition to land redevelopment and larg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hat is the evolving role of independent documentary images in fostering and representing these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since the 1990s? Do specific political contexts create different ways of showing social movements, or is there a common aesthetics of protests in recent Taiwan and Hong Kong documentary films?

Based on film analyses and fieldwork research conducted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this paper aims at contrasting the history, practices and aesthetics of documentaries on protest movement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Areas of interest and specialization:
Documentary Film, Contemporary Art & Independent Cinema. Visual History, Chinese, Hong Kong and Taiwanese Studies

系統號:

A-011877

【演講】努爾蘭:元明西域地圖及其來源──以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Kangnido)為中心

標題:

【演講】努爾蘭:元明西域地圖及其來源──以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Kangnido)為中心

時間:

2018年6月4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努爾蘭(Nurlan Kenzheakhmet, 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備註:本演講以中文進行,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系統號:

A-011939

【演講】Hyunhee Park:Mapping and Exploration during the Mongol Period

標題:

【演講】Hyunhee Park:Mapping and Exploration during the Mongol Period

時間:

2018年6月4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Hyunhee Park(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ohn Jay College and the Graduate Center)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1959

【演講】宋明煒:科幻新浪潮,異托邦與後人類時代:中國,台灣,香港

標題:

【演講】宋明煒:科幻新浪潮,異托邦與後人類時代:中國,台灣,香港

時間:

2018年6月5日(週二)9:00-11: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二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學系

主講人:

宋明煒(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東亞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秀美(東華大學華文文學學系副教授)

主講人簡介:
宋明煒,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東亞系副教授。專業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科幻文學。曾讀書于山東大學、復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2005年),於2005年至2006年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著有傳記《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1996;1998再版)、隨筆集《德爾莫的禮物:紐約筆記本》(2007)、《普利茅斯的冬日花朵:新英格蘭記》(2012)、論文集《批評與想像》(2013)、英文著作Young 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Bildungsroman, 1900-1959(譯名:《少年中國》,哈佛大學,2015)。另有論文發表於《中國學術》、《現代中國》、《文學》、《上海文學》、《上海文化》、《中國比較文學》、《讀書》、《書城》、《上海書評》、《二十一世紀》(香港)、《外國文藝》、《東吳學術》以及英文學術期刊Science Fiction Studies、China Perspectives、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等中外期刊。主編英文版中國科幻小說選集Chinese Science Fiction: Late Qing and the Contemporary (Renditions, 77/78,2012;增擴版將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主編《中國比較文學》科幻專號(2015),主編英文及法文版Utopian/Dystopian Vis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hina Perspectives 101, 2015),主編《文學》科幻專號(2017)。曾獲得《上海文學》獎(2003),蔣經國基金會(北美)青年學者科研獎(2010-2011),威爾遜總統人文獎金(文理學院類)提名獎(2010),普林斯頓高等研究員歷史研究所迪爾沃斯研究獎金(2016)。關於中國科幻的英文論文被翻譯到德語、法語、義大利語。

系統號:

A-011881

【演講】楊權:漢代的「堯後火德」說

【演講】楊權:漢代的「堯後火德」說

標題:

【演講】楊權:漢代的「堯後火德」說

時間:

2018年6月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4013(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楊權(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賴錫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11973

【演講】連瑞枝:行走妙香國:傳說、歷史與現實

【演講】連瑞枝:行走妙香國:傳說、歷史與現實

標題:

【演講】連瑞枝:行走妙香國:傳說、歷史與現實

時間:

2018年6月7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1806

【演講】羅承宗:新史料、新視野:《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與戰後黨產研究

標題:

【演講】羅承宗:新史料、新視野:《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與戰後黨產研究

時間:

2018年6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羅承宗(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暨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三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2015年間,適逢故總統蔣中正逝世40週年,國史館出版《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本套叢書運用國史館所藏最多且最完整的《蔣中正總統文物》為基礎,並參考「蔣中正日記」乃至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等新史料及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而成,極具學術重要意義。 臺灣戰後黨產研究的開端,當可追溯至1960年著名的《自由中國》雜誌裡,傅正先生所撰〈國庫不是國民黨的私囊!〉社論一文。只可惜在長期威權統治下,即便到1990年代,有關戰後的黨產研究,不僅在數量仍處鳳毛麟角狀態;在內容上,也往往因苦無資料而難以深耕開拓。2015年《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的適時問世,尤其是第9冊至第12冊部分,對戰後黨產研究而言,開啟一條嶄新道路。本次講座,爰就《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篇》裡與黨產研究的重要部分,略予介紹。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941

【座談會】跨文化行旅與跨語境翻譯:以東南亞為主

標題:

【座談會】跨文化行旅與跨語境翻譯:以東南亞為主

時間:

2018年6月7日(週四)15:30

地點:

清華大學人社院A202(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主講人及講題:
潮劇電影之跨國流動:香港與曼谷(林佳儀,清華大學華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華文現代主義旅行:從星馬《蕉風》中譯《尤里西斯》談起(林建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帝國凝視下的菲律賓顯影:從《老爸的笑聲》談卜婁杉的文化翻譯策略(傅士珍,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持人:顏健富(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座談介紹:
本座談勾勒東南亞文學、電影與翻譯等文本背後所隱藏的移動路線,彰顯二十世紀不同地區的文學、美學與思維觀念等流動到東南亞後,如何因應當地的文化脈絡、政經體制與社會變遷等,而出現相應的變動調整。林佳儀教授討論香港潮語電影的商業化模式,與箇中所彰顯的現代化、在地化、跨國流播等特質,呈現潮語片中香港、泰國與星馬的文化互動;林建國教授從星馬《蕉風》中譯愛爾蘭名著《尤里西斯》,檢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否暗藏對於馬、新兩地的後殖民情境,從中咀嚼當代的殖民況味;傅士珍教授則思考自我他者化美學與政治的多重糾結,討論菲裔美國作家卜婁杉(Carlos Bulosan)的短篇小說集《老爸的笑聲》的文化意義。三位學者依序探討上述各種文本在跨文化行旅中,折射當地族群認同、殖民糾結、他者化與歷史反思。

系統號:

A-011969

【演講】吳玉山:國內政治競爭如何影響兩岸關係

標題:

【演講】吳玉山:國內政治競爭如何影響兩岸關係

時間:

2018年6月8日(週五)14:00

地點:

中研院政治所人文館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吳玉山(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林芳如,Tel: (02)2652-5306

系統號:

A-011895

【演講】吳介民:鋭實力、中國因素、兩岸關係:分析架構比較與經驗個案

標題:

【演講】吳介民:鋭實力、中國因素、兩岸關係:分析架構比較與經驗個案

時間:

2018年6月8日(週五)18:20-20:20

地點:

早稲田大学3号館3階304号室(西早稲田1丁目7-1)

主辦單位:

日本台湾学会定例研究会、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早稲田大学東アジアの政治と思想研究部会

主講人: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小笠原欣幸(東京外国語大学准教授)
報告: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題目:
評論人:川上桃子(JETRO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備考:吳介民先生の報告は中国語で行なわれます。通訳はありません。質疑応答は日本語・英語も可。会場で通訳サポートがあります。
その他:入場料・事前登録不要

概要:中国の興隆とその拡張主義的な行動は、日本を含む世界に多大なインパクトを与えている。台湾は、香港と同じく「中国ファクター」の最前線にあり、中国がもたらす権威主義の拡散、「シャープパワー」、地政学的経済戦略の行使等の影響にさらされている。本講演では、台湾における「中国ファクター」を多面的に考察した呉介民他編『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左岸出版、2017年)の知見を踏まえつつ、過去20年の間に中台間で生じた変化が台湾と中国の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をどのように変えてきたのか、東アジアにいかなる影響を与えているのか、といった問題を論じる。

系統號:

A-011900

【演講】阮大仁專題演講

【演講】阮大仁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阮大仁專題演講

時間:

2018年6月9日及16日,共2場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主講人:

阮大仁(美國聖母大學數學博士)

聯絡人:

張小姐

內容簡介:

6月9日(週六)
14:30-16:30
第一講:從牛頓到二王──行書筆力之研究

6月16日(週六)
14:30-16:30
第二講:從自轉(內擫)到公轉(外拓)──二王行書指法研究

【講堂提要】
行書為何今不如古?王羲之創造了行楷、王獻之創造了行草,自二王至今的一千七百年中,無人再創第三種行書字體,為什麼會這樣?二王父子相差四十年,王羲之內擫、王獻之外拓,他們彼此之間的筆法有何不同?

阮大仁博士將以牛頓力學研究筆力的運動,剖析書法中常速(楷、篆、隸、碑、瘦金等)與變速(行、草)的兩種狀態。常速運動中,有時須以發力彌補運動中力的消耗,如楷書中的一波三折;變速運動中,則無此考慮,以加速度去呈現筆力,如米芾所說的刷字。並進一步探問:晉唐人用草法寫行書,元明清人用楷則寫行書,而米芾、于右任為什麼能各創一體?

【講者簡介】
阮大仁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數學系,後赴美國進修,先後取得美國聖母大學數學博士、威斯康辛大學企管碩士及史丹佛大學電腦工程碩士。曾任大學教授、高科技公司,以及銀行業之各級職務,並自行創業,現已退休。業餘嗜好文史及書法創作,曾私淑于右任,研究「正史」、兼通「野史」,人稱「二史堂主人」,著作包含《放聲集》第一輯──台灣民權與人權、第二輯──蔣介石日記中的當代人物、第三輯──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戰初始,《蔣中正日記揭密 : 從風雨飄搖到大局初定》、《翰墨隨心:阮大仁書法集》等。

【關於報名】
本演講需收取費用,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1960

【座談會】明清時期的法律、制度與地方社會

【座談會】明清時期的法律、制度與地方社會

標題:

【座談會】明清時期的法律、制度與地方社會

時間:

2018年6月1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法律史研究室、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

聯絡人:

羅小姐,電話:27829555#351

報導者:

羅小姐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慶活動系列】
學術座談會主題:明清時期的法律、制度與地方社會
主持人:李仁淵(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王泰升(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邱澎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1940

【演講】Cheng Li:The Dictator's Dilem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trategy for Survival

標題:

【演講】Cheng Li:The Dictator's Dilem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trategy for Survival

時間:

2018年6月11日(週一)17:30-19:00

地點:

The Vivian and David Campbell Conference Facility, 1 Devonshire Place

主辦單位:

Manulife Financial Corporation, Toronto

主講人:

Dr.Cheng Li (Director of the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Brookings Institution)

聯絡人:

Mayumi Yamaguchi, Tel: 416-946-8996

內容簡介:

How can think tanks contribute to policy-making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Join author, Dr. Cheng Li, for a timely and compelling discussion on the growing role of think tanks in Xi Jinping’s China.

Dr. Cheng Li is director of the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nd a senior fellow in the Foreign Policyprogram at Brookings. He is also a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Li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 generational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grew up in Shanghai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85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received a master’s in Asian studi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a doctorate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From 1993 to 1995, he worked in China as a fellow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Current World Affairs in the U.S., observing grassroots changes in his native country. Based on this experience, he published a nationally acclaimed book, “Rediscovering China: Dynamics and Dilemmas of Reform” (1997).

Li is also the author or the editor of numerous books, including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2001), “Bridging Minds Across the Pacific: The Sino-U.S. Educational Exchange 1978-2003” (2005), “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2008),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2010), “The Road to Zhongnanhai: High-Level Leadership Groups on the Eve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in Chinese, 2012), “The Political Mapping of China’s Tobacco Industry and Anti-Smoking Campaign” (2012),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2014),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Xi Jinping Era: Reassessing Collective Leadership” (2016), and “The Power of Ideas: The Rising Influence of Thinkers and Think Tanks in China”. He is currently completing a book manuscript with the working title “Middle Class Shanghai: Pioneering China’s Global Integration.” He is the principal editor of the Thornton Center Chinese Thinkers Series published b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系統號:

A-011945

【演講】蘇瑞鏘:白色恐怖、人權侵害與轉型正義——以核覆制度為中心

【演講】蘇瑞鏘:白色恐怖、人權侵害與轉型正義——以核覆制度為中心

標題:

【演講】蘇瑞鏘:白色恐怖、人權侵害與轉型正義——以核覆制度為中心

時間:

2018年6月12日(週二)16:30-18:1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正301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蘇瑞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佳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11983

【演講】蘇卓馨:歐亞地區新區域強權的競逐

標題:

【演講】蘇卓馨:歐亞地區新區域強權的競逐

時間:

2018年6月13日(週三)12:30-14: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九樓 270915(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

主講人:

蘇卓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陳怡萱,Tel: 0229393091分機50916;E-mail: dip50916@nccu.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網址為:http://moltke.cc.nccu.edu.tw/Registration/registration.do?action=conferenceInfo&conferenceID=X13991

系統號:

A-011807

【演講】簑原俊洋:決策的陷阱:從情報角度看1941年日本對日美開戰的決定過程

標題:

【演講】簑原俊洋:決策的陷阱:從情報角度看1941年日本對日美開戰的決定過程

時間:

2018年6月13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簑原俊洋(日本神戶大學法學部教授)

系統號:

A-011808

【演講】蘇聖雄:陳誠的抗戰戰略新探

標題:

【演講】蘇聖雄:陳誠的抗戰戰略新探

時間:

2018年6月1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聖雄(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學界談到國軍於抗戰初期的戰略,常提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刻意於淞滬主動挑起大戰,藉以引敵南下,使日軍作戰線,由自北而南,轉為由東向西,國軍全局重點,在淞滬方面。蔣的重要將領陳誠,在回憶錄特別強調,此戰略從擬議到執行,他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從檔案進行考察,陳誠的言行與作為,與回憶錄有所落差。究竟陳在戰前所主張的抗戰戰略為何?所謂1936年10月的洛陽會議實況為何?開戰後,陳如何向蔣建議抗戰戰略?本次演講依序解答這些問題,並嘗試提出新的看法。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809

【演講】Carl Minzner:End of an Era: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Revival is Undermining Its Rise

標題:

【演講】Carl Minzner:End of an Era: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Revival is Undermining Its Rise

時間:

2018年6月19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9樓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

主講人:

Carl Minzner (Professor of Law, Fordham Law School)

聯絡人:

王編審,Tel: 02-2652-5404

內容簡介:

In "End of an Era: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Revival is Undermining Its Rise," Professor Minzner will discuss how we are witnessing the end of China's reform era. Core features that have characterized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Chinese governance – political stability, ideological openness,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 are unraveling.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 frozen political system has fueled both the rise of entrenched interests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itself, and the systematic under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among state and society at large. Economic cleavages have widened. Social unrest has worsened. Ideological polarization has deepened. Now, to address these looming problems, China’s leaders are progressively cannibalizing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formed the bedrock of the regime's stability in the reform era.

系統號:

A-011903

【演講】陳俊男:撒奇萊雅族的家屋

標題:

【演講】陳俊男:撒奇萊雅族的家屋

時間:

2018年6月2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俊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在撒奇萊雅族的部落內,會發現數幢「漢式的木造房屋」,但仔細觀察,卻發現與漢人房舍有些許之差異,再經過訪談後,才得知這些房舍均為撒奇萊雅族人所有,並由撒奇萊雅族人自己興建完成。原來撒奇萊雅族的房舍會融合撒奇萊雅族、漢人、日本人的房舍興建技術,建置自己的房舍。 「家屋」與「房舍」最大的不同,在於與人的關係,撒奇萊雅族人對於家屋自有一套自己的空間觀念,這觀念與民族文化息息相聯。撒奇萊雅族完成民族認定後,並於屏東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進行家屋房舍之重建,本次分享之重點即在於撒奇萊雅族的家屋介紹與重建過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844

【演講】Hana Triskova:Is the glass half-full, or half-empty? The reverse concept of Chinese stress

標題:

【演講】Hana Triskova:Is the glass half-full, or half-empty? The reverse concept of Chinese stress

時間:

2018年6月2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Hana Triskova (Oriental Institut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Prague)

聯絡人:

游庭語,E-mail: ilasphongroup@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1894

【演講】朗宓榭: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首部中譯本《超性學要》

【演講】朗宓榭: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首部中譯本《超性學要》

標題:

【演講】朗宓榭: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首部中譯本《超性學要》

時間:

2018年6月21日(週四)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門、世界史研究室

主講人:

朗宓榭(Michael Lackner,德國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漢學系講座教授)

聯絡人:

羅小姐,Tel: 27829555#351

報導者:

羅小姐

內容簡介:

主持人: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1954

【演講】簑原俊洋:二十世紀中國的心理學專業:以陳鶴琴為例

標題:

【演講】簑原俊洋:二十世紀中國的心理學專業:以陳鶴琴為例

時間:

2018年6月25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家與社會研究群

主講人:

田梅(Margaret Mih Tillm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Purdue University)

系統號:

A-011933

【演講】Rowan Callick:How Xi Jinping is Changing China and the World

標題:

【演講】Rowan Callick:How Xi Jinping is Changing China and the World

時間:

2018年6月25日(週一)17:00-18:30

地點:

Room B211, Brunei Gallery,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Rowan Callick (writer)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Abstract
Transfixed by Trump,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have turned with relief to the solidity they see in Xi Jinping. Few, however, have followed in any detail the enormous transformation Xi has wrought in China, turning first party then state and increasingly the broader population, into followers of the emerging new personality cult. He is now seeking to entrench his legitimacy as unchallengeable ruler for the next decade or more, by lea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in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with its governance becoming a global model.

Biography
Rowan Callick grew up in England, graduating with BA Honours from Exeter University. He worked for a daily newspaper in the North-east before moving to Papua New Guinea, becoming general manager of a local publishing, printing and retail group. After 10 years in PNG, he moved to Australia, working for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for 20 years, including 4 years as China Correspondent, based in Hong Kong. He joined The Australian at the start of 2006, as China Correspondent. After three years in Beijing, he became The Australian's Asia-Pacific Editor and then returned to Beijing as China Correspondent, from March 2016 to April 2018.

He has been a member of Australia's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Aid Policy, of the Australia Indonesia Institute board, of the Foreign Minister's Foreign Affairs Council, and of the advisory councils of Melbourne University’s Asian Law Centre and of La Trobe University’s China Studies Centre. He has authored Comrades & Capitalists: Hong Kong Since the Handover, Channar: A Landmark Venture In Iron Ore, and The Party Forever: Inside China’s Modern Elite. All three have been publish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e has won the Graham Perkin Award for Australian Journalist of the Year, and two Walkley Awards, for coverage of Hong Kong in 1997 and of China in 2007. He was appointed in 2013 as a fellow of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He was awarded the OBE in 2015 for services to journalism and journalist training in Papua New Guinea.

系統號:

A-011882

【演講】陸威儀:古代中國榮譽與公共領域的發展

標題:

【演講】陸威儀:古代中國榮譽與公共領域的發展

時間:

2018年6月27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地下一樓多用途空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

主辦單位:

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

主講人:

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史丹佛大學歷史系李國鼎講座教授)

聯絡人:

范麗梅副研究員,E-mail: lmpham@gate.sinica.edu.tw

報導者:

范麗梅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講評人: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Oliver Weingarten (韋禮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黃冠雲(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1935

【演講】楊維真:從《緬北之戰》到《黃河青山》──史家黃仁宇筆下的第二次入緬作戰

標題:

【演講】楊維真:從《緬北之戰》到《黃河青山》──史家黃仁宇筆下的第二次入緬作戰

時間:

2018年6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知名史家黃仁宇(1918-2000)早年投身軍旅,中央軍校畢業後于役滇南。 1943年請調印度,任中國駐印軍上尉參謀。同年10月,隨中國駐印軍反攻入緬,親與第二次緬甸戰役,並觸及基層戰鬥部隊作戰實況。黃仁宇當日所撰《緬北之戰》一書及日後的回憶錄《黃河青山》,對第二次緬甸戰役有深刻的描述,從其個人戰場生活經驗切入,映照對戰爭的記憶與反思,不僅呈現戰爭報導文學的價值,亦深具史料意義,可補正史記載之不足,並深值治戰史者參考。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845

【演講】白一平:語言、文獻與歷史重構:白一平教授對談青年語言學家

標題:

【演講】白一平:語言、文獻與歷史重構:白一平教授對談青年語言學家

時間:

2018年7月2日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白一平(William Baxter,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教授)

聯絡人:

范麗梅副研究員,E-mail: lmpham@gate.sinica.edu.tw

報導者:

范麗梅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范麗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杜佳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陳筱琪(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楊濬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楊之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黃冠雲(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系統號:

A-011936

【演講】黃長玲:銅像政治:臺灣與國際經驗的比較

標題:

【演講】黃長玲:銅像政治:臺灣與國際經驗的比較

時間:

2018年7月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轉型正義是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共同課題,許多國家在實踐轉型正義的過程中都面臨是否以及如何移除威權象徵的問題。本次演講從臺灣近年反覆出現的蔣銅像移除爭議出發,參照國際經驗,說明第三波民主化國家處理銅像移除議題的經驗,並從而探討銅像政治與轉型正義的關聯。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942

【演講】歐素瑛:二二八事件期間縣市首長的角色與肆應

標題:

【演講】歐素瑛:二二八事件期間縣市首長的角色與肆應

時間:

2018年7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過去關於二二八事件之研究,大多由政府或民眾的角度觀察事件發展及因應策略,尤其是行政長官陳儀的因應和處置;但是對於同為官方代表,且亦位居第一線的地方行政首長,在事件前後之作為及因應,則似乎著墨不多。 本次演講擬以戰後初期臺灣各縣市首長為核心,利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等機關典藏之政府公文書、報章雜誌,以及回憶性文字等相關文獻資料,探討各縣市首長於二二八事件爆發之際,如何看待民眾的抗爭事件?事件期間做了什麼防範措施?扮演何種角色?事件後又是如何自處?希望藉此對戰後初期臺灣各縣市首長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與因應態度有更適切而周延的了解。

連絡電話:02-2316-1055采集處第3科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878

【演講】陳玉峯:〈觀音法理〉與臺灣文化──臺灣傳統宗教的解析

標題:

【演講】陳玉峯:〈觀音法理〉與臺灣文化──臺灣傳統宗教的解析

時間:

2018年7月14日(週六)9:30-12:3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

主講人: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 #4221

系統號:

A-011879

【演講】陳君愷:從歷史學的本質看歷史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標題:

【演講】陳君愷:從歷史學的本質看歷史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時間:

2018年7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君愷(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社會的功利取向,加上威權統治者利用歷史教育做為「民族精神教育」、以形塑「中華民族」的認同,使得臺灣社會對歷史學以及歷史教育,產生諸多的誤解。然而,從求真、存真以及「鑑往知來」的歷史學本質來看,不論是功利取向的看待歷史教育、或是試圖透過歷史教育來達到「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除了窄化歷史知識的價值之外、更往往必須透過各式各樣的虛構來達成,凡此皆與歷史學的本質相悖。因此,我們有必要透過歷史的角度,重新檢視歷史教育與歷史學本質之間的落差、並思考如何使其達成一致,從而讓歷史教育回歸到歷史學的本質。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1943

【研習會】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六十九)——興大場(六)

【研習會】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六十九)——興大場(六)

標題:

【研習會】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六十九)——興大場(六)

時間:

2018年6月1日(週五)14:10-16:00

地點:

中興大學文院大樓317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陳嘉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報導者:

黃韋智

內容簡介:

主持人: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者:陳嘉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講題:一夜變帝王──漢人對古史帝王傳說的接受與創造

系統號:

A-011977

【研習營】第八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研習營】第八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第八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時間:

2018年7月30至8月10日

地點: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市長安區西長安街62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陝西師範大學、蔣經國基金會

主講人:

王明珂、王德威等人

聯絡人:

羅小姐,Tel: 886-2-27829555#351;E-mail: cscamp@asihp.net

內容簡介:

【報名資訊】
活動日期:2018年7月30至8月10日
活動地點:西安
報名資格:台灣、大陸、港澳、亞太地區及留學海外的文史科系或相關領域之博士生,以及近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年輕學者。
報名方式: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報名表與活動辦法詳見活動網站。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18年5月14日止

活動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8/index.htm

洽詢聯絡:
【台灣】羅女士,電話:+886-2-27829555分機351,電郵:cscamp@asihp.net
【大陸】王先生,電話:+86-29-85318773,電郵:gyy@snnu.edu.cn
【港澳亞太】譚女士,電話:+852-34429887,電郵:cigrace@cityu.edu.hk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陝西師範大學、蔣經國基金會

共同主辦單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承辦單位: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系統號:

A-011811

【研習營】「非丨常經典——文學的發現、詮釋、創化」學術研習營

【研習營】「非丨常經典——文學的發現、詮釋、創化」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非丨常經典——文學的發現、詮釋、創化」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8年8月28至31日

地點:

中興大學文學院人文大樓(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科技部

聯絡人:

張小姐,Tel: 886(2)2789-5757;E-mail: cclit@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研習營主旨】
「經典」如何閱讀才能煥發詮釋的新意? 閱讀「非經典」的文本又有什麼特別的策略? 如果您是就讀人文相關科系的博、碩士生,而您也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那麼請報名「非│常經典 -- 文學的發現、詮釋、創化」研習營!

本學術研習營的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促進人文學科的博、碩士生思索,為何在科學、科技與當代理論的全球化壓力之下,中文的語言與文學研究必須重拾並重審「傳統」,胸懷所謂「經典」,博覽何謂「非經典」,探索兩者之間的離合與辯證,進而思考「經典」的內涵與潛力。換言之,本研習營將引導學員深入思考:表面上壁壘分明的「經典」與「非經典」,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發生互斥、互動與互滲?而當代看似人文式微,但中文作家卻能結合傳統,再創新典範的文學,本研習營也將請作家現身說法,帶領學員窺其堂奧。

《文心雕龍》曾對文本隱含的特質說道:「始正而末奇,內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施之於經典閱讀與涵泳亦無不可。經典閱讀,必須以詳密解讀與長期沈潛涵泳為基礎,從而嘗試跨越學科邊界,專注於開發新的學術視角與理論話語,並在深厚的傳統積累之上,凝神探索洞悉人性幽微,靈活接轉傳統與現代,從而體究真理的奧義。相對於宏觀博大的雄偉敘事,細緻的文本解讀與個案分析更是不可輕忽的重要基礎,進而解析其與文化脈絡的交融互攝。一方面發掘凐沒不彰的作品,透過不同的詮釋,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另一方面,也不忘對固有的經典細加吟味,賦與不同的色彩與光輝,不僅從世界脈絡認識中國古典文學,也積極培養年輕學子與國際學界接軌對話的可能性。

重新認識經典閱讀,尤需跨界對話。在傳統的學院教育體制之外,此次研習營邀請不同世代的傑出學者,結合不同領域的研究心得,以堅實的文獻材料解讀為基礎,進行跨學科、跨文化的對話,經營一個多元語言文化溝通的平台,並且在文獻實證的基礎上探索新方法,進而摸索具有高度辨識性的特色讀法與研究話語。參與的學員不但可透過講座,重新認識經典詮釋的複雜性,也會在講師的帶領下與同學進行深度討論,切磋論學,賦予文學經典新的生命。

【報名方式】
請參見:http://litseminar2018.litphil.sinica.edu.tw/apply.html

【課程內容】
十二金釵誰登場——《紅樓夢》戲曲改編(王安祈)
殊途異歸——非經典的古典文學研究(祁立峰、黃東陽、羅秀美)
臺詩三百首,行不行?(施懿琳)
待定(高津孝)
漢詩 .海洋 .華夷風(高嘉謙)
牆裡開花牆外香——論《金雲翹傳》、《海南雜著》的經典化過程(陳益源)
徐葆光與《中山傳信錄》(廖肇亨)
李杜優劣與經典化的核心問題(蔣寅)
從《紅樓夢》第三十回,到AI少女機器人(駱以軍)

系統號:

A-011822

【工作坊】如何在詞語的密林中分類萬物?──文本標註與關鍵字庫之管理與應用的數位人文學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如何在詞語的密林中分類萬物?──文本標註與關鍵字庫之管理與應用的數位人文學工作坊

時間:

2018年6月1日(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數位人文研究室

內容簡介:

發表人及講題:
計畫內容與研究程序的設計(廖宜方,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Markus史料標註及與Excel結合的關鍵字庫管理(李俊安,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Markus標注工作與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之結合應用(周永蕙,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
Markus史料標注與「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的結合應用(胡馨怡,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班)

系統號:

A-011902

【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標題:

【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時間:

2018年7月1日至9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8、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蓬萊仙島與崑崙神山是傳說中的兩大仙境樂園,《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君王遣人探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而崑崙山則是《山海經》所描述的神域。兩地皆居住著仙聖,並有豐富物產及神異動植物。六朝至唐代時期,隨著道教盛行,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的真實名山仙道化,形成洞天福地之說,使得仙境更具現實性。名山洞府對於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僅是採藥、煉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

傳世山水畫中蘊含有不少仙境題材的作品,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也具備多樣且豐富的仙山面貌。本展精選三十幅繪畫,規劃為「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仙境飄渺」,呈現畫中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以及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樂園,作品包括宋緙絲〈仙山樓閣〉、明文伯仁〈方壺圖〉、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等。第二單元「別有洞天」以道教的洞天福地觀念為主軸,彰顯靈山洞府的神秘氛圍,與道士畫家對聖山的崇敬,傳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是代表作品。第三單元「修行採藥‧遇仙升仙」則是探尋一般人的慕仙心理,及入山修道由凡入聖的實踐與超脫,展件包括傳宋燕文貴〈三仙授簡〉、明崔子忠〈雲中雞犬〉等。期盼藉由展覽的推出,讓觀眾能夠神遊古畫裡的仙山聖境,並領略此中深刻的文化意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046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19年10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048

【展覽】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展覽】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標題:

【展覽】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時間:

2018年7月1日至9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前清舊藏的基礎上,多年來透過收購、捐贈與委託寄存等方式,持續不斷地擴充典藏。這批新入藏或寄存的書畫文物,彌補了本院既有收藏所未及之處,使本院的展覽主題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因此推出「典藏新紀元」系列特展,期能與台灣民間攜手,共同深耕文化,一同邁向典藏的新紀元。

本展覽為「典藏新紀元」系列特展之一,以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為題,展陳五十八件作於1850至1930年代之間的作品。上海於1843年開埠,逐漸躍昇為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經濟發展造就了新富階級,其對文化商品的大量需求,復帶動書畫市場的蓬勃。大江南北的書畫家薈萃於此,以書畫買賣為營生。他們筆下鮮麗明快的色彩、通俗易懂的題材,吸引來自海內外的廣大主顧,形成了俗稱為「海派」的紛然面目。

本展覽透過「八方雲聚」、「金石花鳥」、「山水士氣」、「書畫營生」等四個單元,探索這時期上海畫壇多元風格的生成、金石畫派的興起、山水畫風的發展、以及書畫贊助形式的轉變。藉著梳理花鳥、山水與人物等傳統題材在近代繪畫市場勃興之際的演變與發展,冀能引領觀眾進入二十世紀之交上海繁華多彩的繪畫世界。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052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標題: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時間:

2018年1月9日至8月2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天地有神,神在神(天)界,也在人間。臺灣早期漢人帶著原鄉香火、神像渡臺,在臺灣落地生根。一尊尊神像,不僅是宗教的神聖象徵,在香火祭祀的背後,更承載著各個時代常民對生活的寄望與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本特展希望透過臺史博豐富的館藏神像,帶觀眾從工藝、美學、歷史與文化保存觀點,探索神像的前世今生。

成神之前

從無形的神祇到有形的神像,先是由成神背景、傳說與顯聖事蹟塑造出抽象的神祇形象,再經由民間工藝造像具體化,讓神像有了外型、神采,最後再透過經由神聖儀式轉化、賦予靈力,使神像成為神聖象徵物,受到百姓崇祀敬拜。

常民信仰與神像

漢人移民社會的演變大致經過渡海、開墾、定居與發展等四個時期。早期漢人移民渡海來臺時,多會由原鄉攜來神像或香火,除了原鄉鄉土神,也祭拜與保佑航海、適應環境與促進開墾有關的神祇。

隨著在地網絡建立、經濟發展與行業專業化,行業神信仰日益興起。19世紀,臺灣邁向近代化,日本殖民政權挾國家力量介入民間信仰,佛教盛行;戰後,民間信仰回歸多元發展,快速轉變的社會與經濟型態,也讓現代信仰日益趨向務實、功利。

走入人間遇見神像

當神像退去一身法力、脫離被祭祀的身份以後,再度以物的姿態走入人間。這時的神像在收藏市場中,成為可以工藝技巧、世代美學與市場需求衡量的有價收藏品,透過各個藏家的藏有,再度轉化為承載個人收藏哲學、美學及生活記憶的物件。

見證了各時代民間信仰發展的神像,也成為研究者、博物館極力保存、研究的重要文化資產。近年,臺史博透過科學檢測與保存修復,歷史學與田野調查研究,一步步地發掘神像背後所伴隨的時代生活樣貌與生命故事,再轉化為公共知識財,讓神像在新世代以更多元的面貌開展新生。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1812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時間:

2017年11月28日至6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戒嚴下的生活
戒嚴,是政府在戰爭或動亂發生時,以公權力嚴密管控人力、物資等社會流動的「非常狀態」。回顧臺灣社會長成的過程裡,有這麼一個漫長的非常狀態—38年的戒嚴—在政府的口號、命令下,臺灣人一同學習、成長與生活。戒嚴時期的日常,在世代流行文化的浪潮中,夾雜著威權觀念的標語。這些與「戒嚴」概念或遠或近、或正或反的生活符碼,至今仍若隱若現、混雜在我們的記憶裡。當非常成為日常,我們習以為常,或許,某些部分也變得不太正常…

戒嚴令與它的時代
一般認知的臺灣戒嚴,是以臺灣省政府發佈〈戒嚴令〉的1949年5月19日,到1987年7月15日總統令宣佈解嚴為止。其間政府依〈戒嚴法〉制定諸多辦法,包括將平民交付軍法審判,對集會結社、出版品、人身行動、戶口…進行嚴密管控。戒嚴法規之外,1948年延續到1991年的「動員戡亂」體制,及其下衍生的「懲治叛亂條例」等法規,更成為軍政機關對付異己的利器。另有早先即制定的「違警罰法」、「出版法施行細則」等涉及限縮人民自由的法令,建製成嚴密、無所不管的法律體系。

挑戰者們
在戒嚴法制的嚴密控管下,有人被視為挑戰而遭迫害,也有人試圖發動挑戰,而被追擊、奔逃,多數人是以避諱、閃躲的姿態,守護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於是,即使在「白色恐怖」最肅殺的階段,仍有「自由中國」、以及省議會的自由民主之聲,有「沒有黨名的黨」(公政會、黨外聯誼會等組織)、「不斷更名的雜誌」(被吊銷執照更名出刊的黨外雜誌)、「沒有臉的人」(海外黑名單人士的返鄉行動)等社會行動,匯聚成「反對運動」的脈動。

生活文化方面,在戰鬥文藝、新生活運動、中華文化復興、禁說「方言」等方針下,本土社會生活遭到強力扭轉。然而,某些被查禁的書籍、歌曲仍大肆流傳;喇叭褲、男性留長髮、女性迷你裙遭到取締,卻終究無法遏抑;本土社會幾種母語嚴重流失,在民間卻還是發展出熱鬧的歌謠、電影與戲劇等等。這些,都是臺灣社會活潑與韌性的象徵,也以最生活化的形式,為各面向的挑戰蓄積能量。

對國家權力意志的挑戰,在解嚴前後幾年間達到高峰。政黨籌組、勞工運動、婦女運動、原住民權利、農民權利、環保、本土語言、統獨爭辯…等議題接連不斷。社會力的蓬勃,迸發多元社會的聲音,在「後戒嚴」的情境下,越來越多的挑戰者站出來,臺灣人也各自開展了「內在解嚴」的心路歷程。

從法治的角度看,戒嚴、解嚴,似乎只是政府單方面的宣佈。但是從社會的角度看—戒嚴是一段政治權力高壓的日常化歷程;解嚴,則是隨之而後,細密不絕、前仆後繼的社會改造工程。

「戒嚴38年」、「解嚴30年」,或可作為臺灣政治革新的標章,也應該是歷史的警惕。告訴我們,看似正常的日常,看似正義的口號,會不會隱藏著某樣應要被改革的「非常」?而假如您也期許一個更自由、更民主、更公道的臺灣,在這之間,就得不斷思索、持續挑戰!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1813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標題:

【展覽】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時間:

2017年10月18日至6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澎湖、金門,相關習俗中尤以請王爺駐駕,供奉祭祀、清淨地方及驅瘟除祟後,最後添儎送王的「迎請代天巡狩」最為特殊。這種源自中國閩南的信仰形式,17世紀隨神船放流、移民遷徙,傳播到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社會,落地生根;隨不同在地需求、文化涵養與社會發展影響,衍生出多樣祭典儀式與風貌,也成為串連地方社群的重要凝聚力。臺灣因社會穩定發展,文化長期而完整的傳承,保留了當前全世界最細緻而豐富的迎送代天巡狩儀禮,也保留了詳細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紀錄。

代巡與王爺信仰
「巡狩」原指古代帝王巡視所屬疆域的制度,因帝王不能常親自出巡,因此發展出「代天子巡狩」地方,訪視民情風俗、端飭地方吏治的「代天巡狩」制度。這樣的制度在民間信仰儀式中,也被轉化為迎請玉帝敕令神明至地方關懷民情、稽查四境並清掃邪祟的「代上天巡狩」。在臺灣能領旨、行代天巡狩職能的神明不少,其中最常見、相關儀式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爺神。「王爺」並不是單一神靈,舉凡道經中行瘟解疫的神明、歷史人物、有功成神、陰神升格等被公共祭祀的男性神靈,都可被稱為「王爺」,各地信奉的王爺姓氏、傳說故事、祀典儀式等,往往也因原鄉信仰、香火起源與神蹟故事而不同。

祭祀準備與代巡神船
臺灣舉辦迎請代天巡狩儀式的地區多位於河海之濱,各項儀式也與「水」的想像密切相關。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前,會先糊紙或木造王船,作為迎接神明下凡巡狩、返天述職的交通工具及祭典法器。「船」這項水濱的交通工具,在宗教中不僅被轉化為跨界的工具,也像徵了王爺在信眾想像中的「外來」。

目前臺灣、中國及東南亞王船形式、結構,都和明清時航行於福建、華南地區的三桅同安船相近,各地造船流程相仿,多於香科期幾個月前開始造船,除了按部就班選材、建造、彩繪,也會舉辦系列神聖化儀式賦予王船法力。

代巡信仰中的禮制實踐
民間信仰的儀禮多半奠基於現實世界的想像。迎請代天巡狩的行事、排場、儀節,常倣傚古代王道巡狩禮,在祭典開始前會先仿照明清官署衙門、行宮建置代天巡狩的行臺,並依生活起居、辦公等需要佈置王府準備迎王。祭典期間,王府戒備森嚴,除了相關司禮人員與神職人員之外,一般民眾無法窺見。許多廟宇還會請來禮生團體指導地方頭人進行王府行事,照表操課,種種排場儀節處處可見巡狩禮制官儀複合宗教、地方社群與文化的跡證。

祭祀與科儀
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時,會同時辦理道壇科儀、法會或王醮,舉辦形式、規模與天數均不同。王醮往往從豎立燈篙開始,王醮前還會先行火醮,緊接著煮油淨壇、起鼓入醮,發表說明醮典目的與請求,作法啟請各方神明降臨,接受供養並賜福境宇。不同於其他醮典的是,王醮會行和瘟科儀勸離、收押魅魔,行「拍船醮」驅趕收禁不潔之物,替王船開水路打通航道。醮典尾聲,則會普渡、放水燈以饗孤魂野鬼,結束在「謝燈篙」之禮。

遶境與送王
遶境是迎請代天巡狩信仰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祭典主廟、周邊地區、交陪廟宇集體動員,隊伍香陣行經處沿途民眾無不設香案祭拜,展現地方向心力。

代天巡狩的出巡遶境隊伍往往陣仗、排場浩大,除了有開路鑼、鼓等前導,還會由香境內各角頭廟宇及交誼友境宮廟神轎、陣頭組成的香陣為王爺開路助威,主辦廟宇的主神與代天巡狩王轎壓軸。

祭典尾聲,會遷送王船至河海之濱,沿途押趕地方惡厲,然後進行「添儎」,一一清點、裝載當地民眾為王爺準備的各項生活所需物品,在熊熊火光中火化王船,送王爺返天述職。

東南亞的代天巡狩文化認同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就隨貿易活動陸續移居東南亞;18世紀後半到19世紀,面臨隨貿易、航運傳播而來的流行疫病威脅,東南亞各地華人轉向原鄉代天巡狩信仰尋求驅瘟解厄與精神慰藉。以馬六甲地區為例,19世紀下半葉密集舉辦的「送王舡」儀式,即呼應了國際間傳染病大肆蔓延的時間。至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檳城、北海、霹靂州及吉蘭丹洲,印尼蘇門答臘島廖省峇眼亞比,及新加坡、越南等地都仍保有送王船習俗。

這樣的信仰習俗早期或起於驅瘟逐疫需求,如今則已成為整合社群參與,宣示華人社會群體團結力量、勢力範圍的共同文化識別與認同。

中國沿海代天巡狩祭儀
中國的送瘟船習俗早在南宋年間就有記載,清代方志中也都載有王醮、迎王送船的風俗。然而,1966到1976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大量廟宇、文物嚴重毀損,相關信仰民俗活動、祭儀也被視為迷信而停辦。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開始陸續恢復送王船祭典儀式。

臺灣各地祭典特色介紹
代天巡狩信仰習俗遍佈臺灣全島、澎湖與金門等地,集中於南部集中於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沿海等海邊、內海或是河川旁區域,與早期移墾社會居住的區域相符。這樣的信仰根源雖來自漂來王船、原鄉宗教記憶,透過參與祭典的廟宇主事者、主持祀事禮制的儒者、道教道士或法師與乩童、地方頭人與居民,傳承並記憶了許多古禮中細緻而繁複的祭禮、祭儀;但也因各地需要、村莊規模、產業與經濟狀況、主事人員等因素,無論在迎請神明、祭典時間、辦理目的等都不同,在各地開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在地風貌。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1814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時間:

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9月4日

地點: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特展廳(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主辦單位: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內容簡介:

台灣的扶鸞文化發源於宜蘭,對台灣有重大貢獻與影響,本館花費數年,委託專家學者蒐集與整理,調查研究,將鸞堂豐富文化內涵,有系統整理,在2017年開始進行展示規劃,2017年12月30日開展,2018年1月14日辦理開幕活動,以實體活動、文物展示、模型模擬、電子互動、學術研討、實際觀摩等方式,突顯台灣鸞堂的特殊性,及其在宜蘭的發展,並傳播至全台的歷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9:00-17:00,每週三休館。

系統號:

A-011815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時間:

2018年3月28日至2019年2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暗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植物化身、或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質世界的觀點不同,鬼怪傳說更加豐富,呈現出臺灣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

本特展透過梳理臺灣鬼怪傳說,第一部分將說明鬼怪如何在臺灣的海洋文化、自然、社會環境中誕生並產生意義,第二部分則引出文學如何運用這些傳說故事;並展現鬼怪傳說沒落之後,在當代復甦的軌跡。希望透過參與式體驗,認識臺灣鬼怪的特徵,並理解鬼怪的故事是與生活切實相關,讓觀眾從全新觀點認識臺灣在地文化。

系統號:

A-011816

【展覽】芳菲燦然,盛開在詩的流域──新北現代詩展

【展覽】芳菲燦然,盛開在詩的流域──新北現代詩展

標題:

【展覽】芳菲燦然,盛開在詩的流域──新北現代詩展

時間:

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9月30日

地點:

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2-2327-9657

內容簡介:

自1875年沈葆楨奏請設立「臺北府」,開啟「大臺北」地區獨立設治為起點;到日治初期仿清領時期臺北府之制,設立「臺北縣」;再到2009年由縣轄市改制為直轄市,並更名為「新北市」──這座位於臺灣本島最北端的都市,由環繞著臺北市區周圍的各衛星市鎮構成,不僅人口眾多、幅員廣大,且因長期吸納外地移民,造就多元繽紛的族群景觀。另一方面,這裡有豐富多變的地形與地貌:長達120公里的海岸線、眾多支流錯綜匯集而成淡水河流域、山地丘陵層巒疊起……。都說文學來自土地與生活的滋養,歷經百餘年人文與自然的薈萃,在不同時間、從不同空間到此生活、呼息的詩人們,早已將這裡孕育為繁華瑰麗的文學沃土。這一次,且讓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文字河,探看哪些詩人和作品,共同織錦出新北詩流域的芳菲燦然。

隨著臺灣在不同歷史階段之社會型態、政經結構、族群關係的變化,群聚、交會於新北的詩人各式各樣,因而也使得新北現代詩自有其獨特風格與璀璨光華,故本展覽乃是以與此處有深厚淵源的詩人為主角,包括出生、設籍、長期居住新北,或生命中某重要階段在新北度過,或詩作生涯之奠基成形在新北開啟等等。為使焦點明確且有脈絡可循,展覽以「現代詩」為核心,展出自日治時期以降至1980年代出生的現代詩人及其作品,並依詩人所屬世代分為「誕生於烽火中的謬思──before1945」、「與土地共同起飛的嬰兒潮──1946至1960」,以及「一步一步走向春暖花開的世界──1961-1980s」三個單元。透過歷時性的方式介紹不同世代詩人,並將各家作品羅列並陳,這幅兼顧歷史縱深與題材多樣的新北現代詩圖譜,即足以展現新北詩文學的精采豐富。

系統號:

A-011817

【展覽】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展覽】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標題:

【展覽】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時間:

2018年5月12日至9月30日

地點:

佛陀紀念館本館2樓第二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佛陀紀念館、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佛陀紀念館國際組,Tel: +886-7-656-3033 #4137;E-mail: fgsbmc-intl@ecp.fgs.org.tw

內容簡介:

佛陀紀念館為國際博物館,長期推廣社會教育,每年舉辦豐富的展覽,並引進國際優秀的特展,同時舉辦學術研討會,以促進國際間藝術文化的交流。此次為歡慶2018年佛誕節,佛陀紀念館首度與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聯合策展「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展覽。

本次展覽呈現始於二○一一年一月的考古活動及相關項目之成果,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專案是由尼泊爾國家考古局、藍毗尼發展信託和英國杜倫大學共同組成考察團,在科什山・普拉薩德・阿查理雅和羅賓・康寧漢教授的指導下,來自尼泊爾、英國的考古學家和專家們與佛陀紀念館首次合作,結合信仰、考古與學術為呈現,慶祝佛誕研究發表,共同為遺址歷史開啟新的篇章。

系統號:

A-011887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標題: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18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從文學切入,透過當代台灣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以故事代替論述,將嚴肅沈重的議題隱含於其中。並透過影像、紀錄片與跨世代原住民歌謠創作,串聯各分區主題,讓原住民創作者為自己的族群命運發言。展場內也放置原住民文學發展的重要刊物、著作與大事年表,從文學出版的發展與興盛,象徵原住民族重新掌握自我詮釋權的努力。最後也簡介了世界各國的原權運動,藉由各國原住民轉型正義案例,反思臺灣未來方向。

本次展出的內容分別是:透過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的諷刺詩〈遷村同意書〉,探討傳統領域流失的土地正義議題;乜寇・索克魯曼的散文〈豆類媽媽傳奇〉,呈現布農族語言的豐富意涵,藉以省思族語流失的困境;瓦歷斯・諾幹組詩〈關於泰雅(Atayal)〉,以父親口吻的期許與祝禱,點出傳統姓名被剝奪所失去的文化傳承;而巴代小說〈笛鸛的尋槍巫術〉裡精彩的尋槍故事,看似奇幻的巫術場景,正是隱含著對歷史詮釋的翻轉。最後再以10首母語或華語演唱的原住民歌曲,呈現原住民從被採集、觀看的「他者」,進入「主體發聲」的追尋過程。

以上是本展覽所要呈現的轉型正義議題:「土地正義」、「語言文化」、「姓名認同」、「翻轉歷史」與「歌謠傳唱」,以文學的力量,透過故事、歌曲的呈現形式,促使民眾省思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全方位與必要性,發出「原來如此!」的共鳴,重新認識原住民族的歷史面貌與優美文化。

系統號:

A-011888

【展覽】上學去──礦山百年教育展

【展覽】上學去──礦山百年教育展

標題:

【展覽】上學去──礦山百年教育展

時間:

2018年4月27日至6月24日

地點: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煉金樓一樓特展室、金水特展室(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金光路8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聯絡人:

簡傛文,Tel: 02-24962800#2808

內容簡介:

水金九礦山是臺灣首屈一指的產業遺址,曾締造東亞第一貴金屬礦山的美稱,也有萬人以上聚落形成。為了兒童就學需求,傲視一方的金礦山城在1906(明治39)年即向政府申請設置「小學校」分教室,是礦山設立學校的最早紀錄,時至今日有五所學校矗立山城之中,百多年來扮演著兒童啟蒙基地的角色。

當時,為了礦山住民子女的教育需求,提供初等教育學校,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設施。礦山「學校教育」從設置提供日人子女就讀、隸屬基隆小學校的分教室開始,再成立提供臺人女子就讀的公學校,再到國民小學、中學的設立,在不同時代的教育規範下,除了既定課程,也發展出礦山獨特的校園活動。

本次展覽從「穿越礦山學校」、「礦山學校哪裡來」、「起立,敬禮,老師好!」、「揹書包上學去」及「上學好好玩」等單元主題,帶您一探礦業山城百年的「上學」故事。

系統號:

A-011889

【展覽】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展覽】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標題:

【展覽】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時間:

2018年5月11日至8月26日

地點:

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聯絡人:

郭先生,Tel: (02)23431100#1172

內容簡介:

據內政部及教育部統計,目前在臺婚姻東南亞新住民人數約17萬人,其第二代入學人數約11萬。新住民除提供臺灣更多元文化,也成為臺灣新力量。本計畫期透過藝術策展,促進新住民與既有族群雙向交流,讓彼此更多瞭解,互相尊重與包容,進而促進族群的和諧,以及文化的多樣發展,呈現多元文化主義的正面價值。

本展策展團隊表示,這次以「家庭備忘」為核心概念,展覽內容包括「遷徙之島」(以裝置藝術詮釋新住民女性記憶中的感性風景)、「家庭備忘」(用影片記錄新住民與土地連結的個人生命故事)及「家鄉風景」(以紀錄片呈現新二代與母親家鄉、以及其生命中雙重文化扎根的狀態)三個子單元,所欲觸及的不僅是新住民在臺灣的家庭,也希望從她們的故鄉開始,作為彼此認識的起點;將她們遷徙歷程中,許許多多深藏於原生家鄉與新故鄉間不為人知的故事,透過藝術策展娓娓道來。

系統號:

A-011892

【展覽】春燦燦──清婉峭雅の系譜

【展覽】春燦燦──清婉峭雅の系譜

標題:

【展覽】春燦燦──清婉峭雅の系譜

時間:

2018年4月1日至6月24日

地點:

相國寺承天閣美術館(東京都千代田区丸の内3-1-1,帝劇ビル9階)

主辦單位:

相國寺承天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241-0423

內容簡介:

春燦燦(はるさんさん)。名畫に春を満喫する。

清婉峭雅(せいえんしょうが)とは、きよらかで美しく、おごそかで気品がある、の意。相國寺の高僧・絶海中津(ぜっかいちゅうしん)の詩文を賛美した、中國明代の高僧・道衍(どうえん)の言葉です。絶海中津(1334-1405)は〈五山文學の雙璧(ござんぶんがくのそうへき)〉の一人と名高い、中世の相國寺文化圏を代表する人物。室町の世よりここ相國寺に連綿と続く美の世界を、相國寺、金閣、銀閣に伝來の名品群で披露します。
 
室町水墨畫から近世絵畫、また海を渡り來た中國絵畫、そして金閣ゆかりの將軍足利義満の肖像、銀閣ゆかりの足利義政の和歌百首など、多彩なラインナップで展開します。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17:00,票價資訊詳參官網。

系統號:

A-011818

【展覽】ガレも愛した──清朝皇帝のガラス

【展覽】ガレも愛した──清朝皇帝のガラス

標題:

【展覽】ガレも愛した──清朝皇帝のガラス

時間:

2018年4月25日至7月1日

地點:

サントリー美術館(東京都港区赤坂9-7-4)

主辦單位:

サントリー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3479-8600

內容簡介:

中国のガラスの起源は古く、春秋時代末期から戦国時代(紀元前5~前3世紀)に遡ります。当初は主に儀式にまつわる璧(へき)や剣装(けんそう)、あるいはトンボ珠や環(かん)などの装飾品が多く、貴石や玉(ぎょく)の代用品の役割を果たしました。

その長きにわたる歴史の中で、ガラス工芸が飛躍的に発展したのは、清王朝の時代です。康熙35年(1696)、第4代康熙帝(在位 1661-1722)が紫禁城内にガラス工房・玻璃廠を設置し、皇帝のためのガラス作りを開始したことが契機となりました。第5代雍正(ようせい)帝(在位1722-35)もこれを引き継ぎ、続く第6代乾隆(けんりゅう)帝(在位 1735-95)の治世には、ヴァリエーションも豊かに栄華を極めます。

ガラスといえば、「透明性」と「はかなさ」が最大の魅力ですが、特に最盛期の清朝のガラスは趣が異なり、「透明」と「不透明」の狭間で、重厚で卓越した彫琢が際立っています。その類まれなる美しさは、フランス・アール・ヌーヴォー期を代表する芸術家エミール・ガレ(1846-1904)をも魅了し、彼の造形に取り込まれていきました。

本展は、清朝皇帝のガラスの美を、ガレの作品とも比較しながら、有数のコレクションでご紹介する試みです。英国ヴィクトリア・アンド・アルバート博物館から来日する作品群とともに、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1819

【展覽】宋磁──神秘のやきもの

【展覽】宋磁──神秘のやきもの

標題:

【展覽】宋磁──神秘のやきもの

時間:

2018年4月21日至6月10日

地點:

出光美術館(東京都千代田区丸の内3-1-1,帝劇ビル9階)

主辦單位:

出光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3479-8600

內容簡介:

悠久の歴史を有する中国陶磁の中で、宋時代(960 - 1279)にはその美しさが頂点に達したとも評されます。

宋時代の陶磁器である「宋磁」は、官窯(かんよう)、景徳鎮窯(けいとくちんよう)、定窯(ていよう)などに見られるように青磁・白磁・黒釉磁(こくゆうじ)などの単色の釉薬(ゆうやく)をまとい、非常にシンプルかつ研ぎ澄まされた造形性が美しく、格調高き陶磁器です。北宋時代末期から南宋時代にかけては絵画の世界で文芸復興運動がおこりました。この頃宋磁においても、中国古代の王朝が祭祀で用いた青銅器に倣った陶磁器がつくられており、古典へのまなざしを「やきもの」という立体造形で象っています。そこには皇帝や士大夫といった文人達の高貴かつ清逸な美意識が表わされているのです。その一方で磁州窯(じしゅうよう)、吉州窯(きっしゅうよう)などの搔き落としや鉄絵、さらには五彩(宋赤絵)などの色彩に変化を凝らした絵付陶磁も生み出され、それらには一般庶民の生活に根ざした活気に溢れる、ユーモラスなデザインも展開されています。

明時代の『格古要論』や清時代の『年窯墨注歌』などの文献にも宋磁の素晴らしさは語りつがれています。宋時代から長い年月を経た後世の人々もまた、宋磁に畏敬の念を抱き続けていたのです。さらに日本でも古くから唐物として知られる作品があり、近代以降には「鑑賞陶器」としても宋磁が愛でられてきました。

このように宋磁は同時代の人々にとっても、後世の人々にとっても魅力的で、神秘的なものであったといえます。本展覧会では、優雅な美、また親しみ溢れる多様な「宋磁」の世界を、宋時代前後のやきものの様相とあわせて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11820

【展覽】鈴木其一の四季花鳥図屏風と景徳鎮窯のちいさな五彩

【展覽】鈴木其一の四季花鳥図屏風と景徳鎮窯のちいさな五彩

標題:

【展覽】鈴木其一の四季花鳥図屏風と景徳鎮窯のちいさな五彩

時間:

201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

地點:

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東京都中野区東中野2-10-13)

主辦單位:

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

聯絡人:

Tel: 03-3369-1868

內容簡介:

◎絵画は1階に華やかな「四季花鳥図屏風」(鈴木其一)、そして2階には水墨画を2点 ――「白雲横秋図」(浦上玉堂)と「山水図」(雪村周継)―― 展示いたします。

「四季花鳥図屏風」(鈴木其一)

酒井抱一が江戸で花開かせた洗練された新しい琳派・”江戸琳派“。なかでも近年特に注目を集めているのが抱一の一番弟子、鈴木其一です。今回展示する「四季花鳥図屏風」(六曲一双)は其一が59歳のときに描いた傑作。洗練された造形感覚と琳派的伝統をあわせもつ、江戸琳派を代表する作品です。

◎やきものは景徳鎮窯のちいさな五彩8点と日本の陶磁器19点(常設展示)です。

景徳鎮窯のちいさな五彩
五彩とは必ず五色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く、「華やかな色合い」という意味です。白磁の上に赤、緑、黄などの上絵具で文様を描き、低温で焼き付ける中国陶磁・五彩。明代に入ってから、生産が本格化しました。8点とも小さな作品です。「大明弘治年製」銘のある「五彩松竹梅文盤」や「大明嘉靖年製」銘のある「五彩雲龍文方壺」を展示致します。

◎その他、彫刻、岡田茂吉作品などを展示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11970